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精选(九篇)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

第1篇: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

关键词:邮政体制改革;邮政储蓄;邮政储蓄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1―0024-04

中图分类号:F618.3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规定,在“政企分开”的基调下,国家邮政局将一分为三:一是作为独立监管机构的新的国家邮政局;二是专门从事经营性邮政业务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三是独立核算的邮政储蓄银行。《方案》的通过,标志着备受各界关注的邮政储蓄体制改革迈出了历史性步伐。2006年6月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获筹建批文,这就意味着中国银行体系很快就会迎来一个新的成员。然而,对于到底应该把邮政储蓄银行建成什么样的银行,或者邮政储蓄银行应当如何定位,理论界还存在着意见分歧。本文拟就此谈些一孔之见。

一、储蓄银行的国际借鉴

众所周知,储蓄银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储蓄银行;一类是邮政储蓄银行。由于邮政储蓄银行也属于储蓄银行的范畴,因此,为了更明确地认识邮政储蓄银行的性质,我认为应当把邮政储蓄银行纳入整个储蓄银行体系进行考察.这里,笔者试图通过对包括邮政储蓄银行在内的西方国家储蓄银行产生演变及其性质的考察,期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对我国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有益的启迪。

(一)西方储蓄银行的产生及其分析

在西方,最早的储蓄银行起源于18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它一般采取私人联合股份的形式,由宗教团体或其他团体持股而组成,其主要活动是动员吸收居民个人的小额储蓄资金。随后,储蓄银行便在其他西方国家传播,到19世纪初,英、美、法等国都相继建立了储蓄银行。

在英国,最早的储蓄银行是1810年苏格兰建立的储蓄银行。当时设立储蓄银行的宗旨是收集低收入者的储蓄,集中起来转存到合股银行,赚取利息后再按存款多少分配给小储蓄者。1817年英国颁布储蓄银行法,因而奠定了现有形式储蓄银行的基础。1861年,英国又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从而形成普通储蓄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并存的格局。

美国的储蓄银行可分为互助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两种。最早的互助储蓄银行是1816年建立的费城储蓄基金社(Philadelphia Saving Fund Society),以后,互助储蓄银行在美国东北部地区有较大发展。其主要活动是为小储蓄者服务,吸收小储蓄者的存款,并将吸收的资金主要用于不动产抵押贷款。储蓄贷款协会则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最早的一家储蓄贷款协会是1831年成立的“牛津节俭建筑协会”。储蓄贷款协会的目的是满足居民为购买房屋而储存一定资金的需要,其业务特征是一些人合资贷给少数会员购买住宅,贷款归还后再贷给另一些会员以满足其买房的资金需求。

法国的储蓄银行最早出现于1816年,其主要活动也是吸收民众的小额储蓄。而且为保证客户储蓄资金的安全和收益,法国储蓄银行很早就被置于国家的管理控制之下。1834年商业部设立后,储蓄银行即划归该部领导(1940年后又划归财政部领导)。1881年法国政府又颁布法令,决定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即国民储蓄银行),从此法国亦形成两类储蓄银行并存的局面。

那么,促进18、19世纪储蓄银行在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归结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商业银行对小额储蓄较为轻视:18世纪以后,尽管西方各国相继建立了新式商业银行,但当时这些商业银行往往只看重富有客户而对低收入者的小额储蓄则显得不屑一顾。例如,19世纪初英国商业银行要求的最低存款额为10英镑,而这一金额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全年的收入。显然,对小额储蓄的轻视使低收入者没有机会利用商业银行的服务,因而客观上要求在商业银行之外建立专门面向低收入者的储蓄机构。

2.商业银行大多不办理住宅抵押贷款。在18和19世纪,西方各国的商业银行大都面向工商资本家开展贷款活动,而不对个人或家庭开办住宅抵押贷款业务。为满足个人和家庭融通住宅资金的需求,客观上需要建立储蓄贷款机构。美国第一家储蓄贷款协会“牛津节俭建筑协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

3.人们对商业银行缺乏信任。18、19世纪以后虽然商业银行在西方各国广泛建立,但由于他们基本上不面向劳动人民开展金融活动,因此,广大劳动者并不将其视为自己的金融组织,加之随着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经常有商业银行倒闭破产,更使广大劳动人民增加了对商业银行的不信任感,正是这种不信任促进了专门面向劳动群众开展业务的储蓄金融组织的产生。

(二)储蓄银行的性质

就内在属性而言,我认为,传统的储蓄银行是一种半企业、半政策型的金融组织。储蓄银行的企业性质显而易见、无须赘述。其政策性则主要表现在:

1.经营目标的非营利性。传统储蓄银行一般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是以为小储蓄者提供金融服务为宗旨。例如,英国19世纪初期建立的储蓄银行就为劳动人民提供非营利的储蓄便利,他们将低收入者的储蓄集中起来转存到商业银行,获取利息后再按存款比例对储蓄者进行利息返还。美国储蓄贷款协会也是本着服务小储蓄者、帮助其解决购建住宅的资金困难的宗旨而建立;法国1983年的法律也将储蓄银行界定为不以赚钱为目的的法人。

2.经营方式的非竞争性。传统储蓄银行由于不以营利为目标,因此一般不具有参与竞争的内在动因。从历史上看,储蓄银行一开始就是在商业银行不愿涉人的低收入阶层的存贷领域发挥拾遗补缺作用,而且各个储蓄银行也往往有其一定的和相对有限的业务地理与服务对象的范围,所以它一般不同商业银行争业务,也不具备同商业银行竞争的实力和能力。

3.政策上的优惠性。由于储蓄银行不以营利为目标,且实力弱小,因此,为保证其业务的正常开展,国家一般对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扶植。主要包括:(1)国家对储户在储蓄银行的存款给予偿还担保。例如,作为法国储蓄银行(包括普通储蓄银行和国民储蓄银行)垄断性金融产品的存折A(Livret A)账户中的储蓄存款,就由法国政府予以偿还担保。这一优惠政策无疑大大增强了储蓄银行对储户的吸引力。(2)对储户存款所得利息给予免税待遇。例如,上述法国储

蓄银行的存折A账户即属免税对象,存人这种账户的存款所生利息无须交纳所得税。这一优惠政策同样旨在增强储蓄银行对储户的吸引力。(3)对储蓄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减免征税。例如,美国储蓄贷款协会在住宅抵押贷款方面就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这种贷款的利息收入不仅可以根据情况减免税,而且允许收入中的很大部分列入坏账准备,免予缴税。所以,整体而言,美国储贷协会的税率低于一般公司。(4)允许储蓄银行对储蓄存款支付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并允许其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这在美国表现得最为明显。所有这些都使储贷协会经营的政策环境远比商业银行宽松。可见,同一般金融企业相比,储蓄银行享受国家多方面的政策扶植和优惠,尽管这些政策优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却反映了储蓄银行所具有的政策性。

(三)当代储蓄银行的发展与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储蓄银行的传统性质也在逐渐演变,总的趋势是企业性或商业化日益增强,政策性日趋淡化。其表现:一是储蓄银行的营利动机加重;二是竞争倾向越来越明显;三是业务外延逐步扩大,甚至向商业银行的经营领域延伸。导致储蓄银行商业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国家优惠政策减少。例如,法国对储蓄银行以前实行免税,而1988年的金融法规则规定要逐渐对其课税,1992年以后在税收上对储蓄银行又按普通法征税。税收优惠的减少甚至消失,使储蓄银行失去了政府的保护伞,这就迫使其不得不同其他金融企业一样高度重视业务经营的经济效益,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越来越强烈的营利动机。

2.各种存款机构的竞争加剧。以前商业银行大都把业务重心放在争取大存户上,对小储蓄者则显得较为冷淡。然而,随着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一改往日对小额存款的轻视态度,在继续争取大存户的同时,开始面向小储蓄者开展吸储业务,加之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不断加入存款竞争者行列,因而使得储蓄银行越来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储蓄银行便自然萌生出日益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营利动机。

3.国家的管制放松:过去,西方国家大都对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以法律形式予以严格划分。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储蓄银行也有意识地将其触角延伸到原本属于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参与到同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例如,目前英国信托储蓄银行的业务除传统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外,还面向社会吸收活期存款,提供支票和支票保证卡、办理旅行支票和外币业务等。美国1980年放松金融管制后,储蓄贷款协会也开始在业务上同商业银行交叉经营,事实上已变成“金融百货公司”。法国1984年的银行法也授权储蓄银行可以经营“全部银行业务”。业务范围的扩大,使储蓄银行同商业银行的原有界限日益模糊。

(四)西方国家储蓄银行产生发展的启示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储蓄银行的产生源于商业银行对小储蓄者的轻视。

2.传统储蓄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

3.传统储蓄银行既具有金融企业的属性,也具有政策金融的属性,是一种“两重性”的金融组织。

4.随着西方国家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储蓄银行的属性也在演变,现代储蓄银行已经逐渐商业化,其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已经或正在消失。

二、两步走战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现实选择

在我国,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模式或定位,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这种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邮政储蓄银行的性质定位上,有人强调其商业性,主张将其建成一家商业银行,有人则强调其政策性,认为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而是一个能够向不发达地区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二是在市场定位上,有人主张邮政储蓄银行应当面向城市、面向企业,有人则主张它应当面向农村、面向社区。三是在业务定位上,有人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应主要经营批发银行业务,有人则认为它应当主要经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上述分歧的核心则是对邮政储蓄银行性质认识的差异。因此,对邮政储蓄银行来说,确定其定位的关键首先是机构性质的定位,然后才是客户群定位和区域定位。笔者认为,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性质定位不宜采取一成不变的做法,而应运用发展变化的思维方法,区分不同时期中国经济、金融的特点和要求以及邮政储蓄银行自身的状况,采取分阶段定位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认为,邮政储蓄银行最理想也是最现实的选择是采取两步走战略,即近期定位应侧重其政策性;远期定位则应商业化。

(一)邮政储蓄银行的近期定位:以政策性为主

从近期来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当侧重于政策性,而淡化其商业性:与这种机构属性定位相适应,近期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应当是农村市场和社区市场;其业务定位应侧重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之所以对邮政储蓄银行作如此近期定位,理由主要是:

1.这种近期定位与传统储蓄银行的属性相吻合。如前所述,传统储蓄银行带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这一属性决定了传统储蓄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小储蓄者的小额储蓄,其资金运用也主要是向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提供贷款。既然如此,从近期来看,我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当体现其作为“储蓄银行”的本来面目和固有属性,而不应一开始就将其定位为商业银行。

2.这种近期定位符合官方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期许。从监管当局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显然是将邮政储蓄银行定位在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然要让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既然要让它“支持新农村建设”,那么,按照这种思路进行逻辑推论,在中国邮储银行的近期定位上侧重于其政策属性便顺理成章。实际上,在我国,不管承认与否,凡是涉农的金融机构事实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政策性成分,因为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农村属于弱势区域,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对“三农”的资金融通必须给予政策扶植,不能完全按照商业化原则进行。

3.这种近期定位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很不健全。农业银行业务范围已与其他商业银行无异;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资金供给总量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无力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支农事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邮政储蓄银行的近期定位确定在商业化上,则必然进一步强化其农村资金“抽水机”的功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

此,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出发,近期也应当强调邮政储蓄银行的政策性,而淡化其商业性。

4.这种近期定位符合邮政储蓄银行的实际。从短期来考察,邮政储蓄银行的以下特点不会很快发生变化:一是机构网点多,且大部分在农村;二是缺乏优质贷款客户资源;三是缺乏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经验和专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开始就将其定位为商业银行,面向工商企业开展贷款业务,则它必然是贷款市场的新参与者,不具备应有的竞争力。

按照这种理论来分析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不难得出邮政储蓄银行短期内不宜商业化的结论。因为,如果将其商业化,邮政储蓄银行作为贷款市场的新参与者,由于人才和技术条件的约束,加之经验缺乏,必将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由此,同市场中原有的竞争者相比,在竞争方面必将面临劣势。因此,根据邮政储蓄银行的实际,应当在初期舍弃商业化目标,避免与商业银行的直接竞争,而在其相对占优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网点众多,而且2/3以上在县及县以下农村,这将是商业银行在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时所不具备的优势,即贷款发放过程中的信息优势。乡镇一级邮政储蓄网点的存在使得邮政储蓄网点能够更加深入社区,更全面地了解到贷款申请人的各方面信息,从而降低审核和发放贷款的成本。因此,在确定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定位时,必须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优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网点优势。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下,邮政储蓄银行首先应定位在为农村服务,利用其在农村地区的网络优势和对农村地区、农户情况比较熟悉的特长开展农村小额质押贷款等各项业务,和其他商业银行实现错位竞争,同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既然近期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应侧重政策性,那么,国家就应对邮政储蓄银行给予政策扶植和政策支持。众所周知,政策性业务相对于商业性业务、“三农”业务相对于城市业务、零售业务相对于批发业务,具有成本高、风险大、盈利少等特点,为了补偿这些政策性业务给邮政储蓄银行造成的损失,必须对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借鉴西方国家过去的经验,我认为政府有关部门至少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对邮政储蓄银行给予政策优惠:一是对邮政储蓄银行给予税收优惠。鉴于邮政储蓄银行近期内承担着政策性职能,业务经营利润低、风险大,因此应当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或者可以考虑减免部分税收。二是监管方面的优惠。即在监管方面不应将其与一般商业银行同等对待,在监管指标的确定上应当充分考虑其政策性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特征。总的说,相对于商业银行,近期内对邮政储蓄银行的监管应当体现出适度的宽松性和灵活性。三是要给予邮政储蓄银行更大的经营决策权限。例如考虑到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存款人鉴于邮政储蓄存款风险增加而可能出现的存款搬家现象,应当给予邮政储蓄银行确定存款利率的更大自,以增强邮政储蓄银行对存户的吸引力。四是可以考虑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对邮政储蓄银行存款的利息免征利息所得税。邮政储蓄过去以其转存的无风险和事实上的国家信用担保而对存款人具有很大吸引力,但邮政储蓄银行建立后,它就要自主运用资金,自己承担风险:由于其近期的定位是为“三农”和城乡居民个人服务,所以风险比以前大大放大。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给储蓄银行以存款利率制定的更大权限外,还可以考虑借鉴西方一些国家曾经采用过的做法,对邮政储蓄银行个人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征利息所得税,以此增强其对客户的吸引力。

(二)邮政储蓄银行的远期定位:商业化

虽然邮政储蓄银行的近期定位应当侧重其政策性,但从长期来看,邮政储蓄银行的最终归宿仍然是商业化。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

1.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化是储蓄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前文的分析已经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储蓄银行的传统性质也在逐渐演变,总的趋势是商业化日益增强,政策性日趋淡化。这种趋势说明,储蓄银行的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它并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我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储蓄银行的一种,也要受这种规律的制约,这就意味着我国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将沿着初期以政策性为主、远期商业化的轨迹发展和演变。

2.商业化是所有金融机构的内在要求。从现实来考察,追求商业利益是所有金融机构的共有动机。邮政储蓄银行虽然一开始必然带有政策性特征,但它毕竟还是银行,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它也必然存在着追求自身商业利益的内在冲动。这种内在冲动短期内可以通过让其承担政策性职能并给予其政策优惠而得到遏制,但从长期看却不可能永远被压抑。如果国家只赋予其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职责而又不能对之给予与这种政策性职责相匹配的政策优惠的话,邮政储蓄银行就难以在成本与收益之间找到平衡,这时,邮政储蓄银行的商业化倾向也将成为不可遏制的必然趋势:

3.从长期看,只有商业化才能使邮政储蓄银行获得与一般商业银行平等的竞争地位和竞争环境。目前官方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是让其继续发挥网点优势,主要吸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并充当支农生力军,侧重向城乡个人发放贷款:这种客户群定位和区域定位如果附以足够的政策优惠,在短期内并无不可。但如果优惠政策不配套,长期来看,这种定位必然会造成邮政储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不平等竞争。因为,一方面,城乡居民储蓄并非邮政储蓄银行的垄断业务,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包括城乡信用社都可以经营,而且在与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竞争中邮政储蓄银行并不具有过去体制下的那种信誉优势;另一方面,在资金运用方面,却又将其业务范围限于风险较大、成本较高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以及作为“社区银行”为城乡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对其工商信贷业务则予以限制。这种不平等竞争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竞争的状况,从长期看,就是推动邮政储蓄银行的商业化,让邮政储蓄银行获得与一般商业银行平等的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

4.从长期看,邮政储蓄银行经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也会逐步增强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能力。现阶段之所以强调邮政储蓄银行的政策性,限制其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原因之一是因为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在贷款市场上可谓白手起家,一无优质贷款客户资源,二无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经验和所需的专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将其推向金融市场,让其去冲击业已形成的商业银行存贷市场分配格局,邮政储蓄银行极有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但是,如果从长远的角度去考察,邮政储蓄银行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完全可以积累足够的贷款客户资源和商业化运作经验,通过引进、内部培养等也完全可以克服目前的人才瓶颈问题。所以,从长期看,邮政储蓄银行将会逐步形成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为其最终的商业化奠定基础。

5.从邮政储蓄银行的实力看,它不可能永远满足于“社区”银行和零售银行的角色定位,全方位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将是必然的选择。现阶段,监管部门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期许是社区银行、做小额贷款、为城市特别是农村居民个人提供金融服务。但另一方面,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截至2006年6月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1.5万亿元,存款市场占有率接近10%;储蓄网点超过3.6万个。这意味着一旦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它将是紧随工、农、中、建之后的我国第5大银行。这样一个巨型银行我们能够期望它仅仅安于做一个主要经营小额信贷的“社区银行”吗?连规模远不及它的原来那些所谓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力图抹去“区域性”的痕迹而尽力将自己打造成全国性银行,作为第五大银行的邮政储蓄银行如果仅仅安于做一个经营小额信贷的社区银行,那才是不可思议的。实际上,根据美联储对美国社区银行的定义,美国的社区银行是指只在一个小范围内经营(即在一个州内或者只有几个州内经营)的、资产小于一定数额的银行(20004年末是10亿美元)。按照这个定义,将网点遍布全国每个乡镇、规模全国第五的邮政储蓄银行长期定位在经营小额信贷的社区银行,显然是不现实的:

第2篇: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

政策制定者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寄予了诸多期望,除解决原有制度缺陷及弊端外,还希望其在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多元化的政策目标可能会让邮政储蓄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政策目标必然会要求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展开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服务水平,但这又与监管部门提出的“邮政储蓄银行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业务合作”的要求冲突;另一方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加大支农力度,更多地在农村开展业务,但改革方案中明确,“邮政储蓄银行要成为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银行”,这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大力拓展利润率高的业务。解决好与农村机构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处理好自身发展中政策性与商业性的关系,是邮储银行首先面临的难题。

网点优势与风险隐患

与现有的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遍布全国31个省市的3.6万个网点,在这一点上,即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难以望其项背。这也是众多业内专家看好邮政储蓄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最主要原因。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网点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然规模较小、设施陈旧、设备落后,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大多数农村地区网点人员配置仅有三人,柜员集邮政业务、储蓄业务、业务于一身,授权制度难以落实、一人多岗等问题非常严重。有的网点甚至仅有两名员工维持日常运转,风险控制形同虚设,风险隐患巨大。如何实现网点优势与劣势之间的平衡,同样是一个相当棘手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信息优势与经验缺失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伊始就依附于邮政开展业务,有些邮递员同时就担负协储员的职责,每天来往于所负责辖区内的大街小巷,对当地企业和居民的情况非常了解。这对于其开展小额信贷业务非常有利。不过,邮政储蓄的从业人员大多学历较低,对金融业务不熟悉,特别是缺乏信贷从业经验,相当一部分员工和网点负责人不能有效执行有关业务的基本流程,相应的监控措施形同虚设。这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在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始转向风险定价、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情况下,邮政储蓄银行具有的人员信息优势又面临着自身的专业劣势。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并在短期内予以解决,这是摆在邮储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金字招牌与信用动摇

第3篇: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

邮政缘何办储蓄?

早在1910年,冯农等十几位来自大清的留学生,受当时邮传部尚书徐世昌的选派,踏上欧洲的土地,赴奥地利学习邮政业务,其中也包括邮政储金业务,即现在的邮政储蓄。

据天津市邮政局史志办的有关材料,当时,西方很多国家已经开办了邮政储金业务,经营效益显著,成为通信主业的一种经济补充。大清邮政之所以动议筹办邮政储金并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即希望学习、借鉴邮储的“生财之道”。

况且,大清邮政当时在国内还面临着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民信局。彼时的民信局在日常送信的过程中,也自发地开始送钱、甚至存钱,也就是所谓的汇兑和储蓄,为了和民信局竞争,大清邮政必须开办储金业务。

但是,由于各地币制不统一,银元成色又不同,兑换起来非常麻烦,同时限于政府预算,开办邮政储金业务的事就一直拖到了民国。

1918年1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冯农起草的、经法制局审核修改的《邮政储金条例》;1919年5月,民国政府交通部(当时的邮政总局归交通部管辖)公布了该条例的实施细则;同年7月,北京、天津、太原、开封等11处邮务管理局开始开办邮政储金业务。

当时,储金经费由邮政开支,所吸收的存款大部分用于最优生息事业投资,收支可以相抵。后来,由于战乱所致的动荡局势,加上邮储初创,缺乏融资技巧,所定方针偏重稳妥,不敢追求高利润的投资,据交通部通令载,1919~1929年的十年间,邮政储金共亏损65万元。

1929年,时任邮政总局总办刘书藩在赴欧、美、日等地考察后,建议仿效外国,将邮政储金汇兑业务剥离出来,另设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次年,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成立,和邮政总局处于平等地位,直属交通部。

总局成立后,任用在银行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沈叔玉为会办,开始参与高利润投资、增加储种,增加网点,当年即赢利560万元。截至1930年底,全国的邮储储户达13万户,网点约480处。

据中国邮政文史中心研究员谢成章介绍,1933年,在邮政职工提出“以邮养邮,邮储合一”的要求下,“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改成“邮政储金汇业局”,直属邮政总局领导。到了1942年,邮政储金汇业局被纳入国民政府“四行二局”的行列,和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局一起,并称为当时的六大金融支柱。

不过,和这些金融机构相比,邮储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储户多为平民。中国邮政文史中心研究员赵强告诉记者,“那时去银行存钱的都是富人,而从银行汇钱也需要有账户,穷人没有银行账户,寄钱不方便,所以邮政就来帮穷人寄钱,后来发现,老百姓手里有点零钱也想存款,银行不为他们服务,那么邮政就来做这个事。世界各国的邮储基本上都是针对平民的。”

当时,中华邮政提出了“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经营方针,满一元即可开户。中国邮政文史中心研究员谢成章说, “这是一种对市场的细分。”邮储基于网点遍布全国的优势和在百姓心中的良好信誉,有针对性地细分出适合自己特色的市场,才取得了民国六大金融支柱之一的地位。

改革之路多艰辛

1949年后,为了支持金融业务的发展,邮政停办了储蓄业务。中国邮储这一停就是30多年,直到1986年才恢复开办。

根据国务院的指示,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宣布,于1986年4月1日正式开办邮政储蓄业务。恢复开办邮储业务,是为了积聚社会资金,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充分发挥邮政点多面广的优势。这一时期,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全部缴存人民银行统一使用,人民银行根据缴存存款的平均余额付给邮政手续费。

从1990年开始,邮政部门和人民银行缴存存款的关系变为转存款关系。邮政储蓄将存款余额转存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支付转存款利息。自此,邮政储蓄由代办转为自办。

不过,正是这一“转存款”的运作模式,给央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时,邮储将储蓄资金全额转存给人民银行,可以享受到4.131%的高利率,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转存利率仅为1.89%。吸储与转存之间的利差就是邮储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种“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很自然地要求邮储以尽可能多地吸纳存款为营运目标,存款越多,利差收入就越多。到2003年,邮储在央行的存款已经超过8000亿元,这一大笔存款的利息支出成了央行的沉重负担。

从2003年8月1日起,央行开始对邮储存款实行新老划段。“新老划段”是指,邮储的新增存款资金由邮储自主运用,新增存款转存利率下调至1.89%,原有的老存款继续按照4.131%的利率存于央行,但是要按照10%、15%、20%、25%、30%的比例,分五年逐批转出。“新老划段”标志着邮政储汇业务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全面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虽然其运作模式受到了一些批评,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邮政储汇业务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中,邮储的计算机联网工程不断建设、完善,实现了全国邮政储蓄活期的通存通取,该业务深受客户欢迎。而且,当时邮局的营业时间比银行要长一些,网点又离社区很近,老百姓也觉得很方便。

尽管邮储有着网点在全国遍地开花的优势,并可以开始自主运用存款资金,但离成为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的目标仍有相当的距离,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只存不贷”的业务局限。因为邮储没有银行的牌照,所以严禁办理任何信贷类业务。由于邮储有60%的储蓄网点分布在全国的县及县以下地区, “只存不贷”的局面导致邮储被称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由此,邮储的改革也是改变农村金融面貌的必然要求。

据《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1997年至1999年,出于解决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导致农村金融失血等问题,央行两度提出组建邮政储蓄银行,但均被搁浅;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之后,成立邮储银行的论证工作提上日程;直到2006年,邮储银行才正式获筹。

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批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次年3月20日,邮储银行挂牌成立。

银行业里来了“新人”

对于任何领域的新人来说,初来乍到的日子都是最艰难的。邮储银行诞生的头两年,其间的甘苦也是一言难尽。

中国邮储银行总行行长陶礼明告诉记者,该行从2007年到2009年的两年时间里,主要傲了三件大事:“第一,邮银分设,把各

地分支机构设立起来,第二,把银行类的业务,特别是支农信贷业务做起来;第三,把银行基本的风险管理制度建起来。”陶礼明表示,这三件事,每一件都实为不易。

从2007年到2008年,邮储银行基本完成了全国各地分支机构的组建。到2008年9月底,邮储银行在全国的36个省级分行、312个市级分行,1800多个县级支行,以及所属的机构网点都建设完毕,银行整体的组织机构逐步完善起来,妥善地完成了邮银分设。

邮政在全国一共有59000个邮局,其中,36000个邮局办理邮储业务。这就意味着,邮储银行的建立涉及到36000个网点的改造,可以想见这项工程的规模和难度之大。虽然资金紧张,邮储银行仍积极加大投入力度,推进网点、网络的改造建设。银行成立两年来,全国新增网点达到638处;此外,还有近1000处全功能的精品网点和3000余处理财专区在全国各地投入使用,同时,邮储银行还新布放了8000余台ATM,目前全国邮储的ATM已经超过20000台。

陶礼明说,“在组织机构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等,还要把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抓紧办起来。”

从前的邮政储蓄除了传统的储蓄、汇兑业务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金融服务。而现在,邮储银行陆续推出创新性金融服务产品,逐渐从基础性的大众金融服务向较复杂的金融产品转化,向全功能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已初现端倪。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周年来,共推出“华商联盟”、“账户管家”、“亲情汇款”、“淘宝绿卡”、 “商易通”、“好借好还”小额贷款、 “佳信家美”住房信贷、 “创富天富财富”人民币理财、 “储汇聚财”外币理财等金融新产品达上百种之多。

目前,邮储银行已经拥有个人、信贷、理财、国际、公司、批发类资产、信用卡等全功能业务。其中,仅养老金、代缴水电煤气费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间业务,就达到40余种。

当然,邮储最为重视的服务之一当属小额贷款业务。为此,总行专门成立了小额信贷业务部(也即农村金融服务部)。陶礼明表示,今年将会把省、地、县级邮储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部建起来。

机构到位,硬件齐了;服务开展,软件齐了;而协调运作软、硬件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也要一并跟上。对于一个全新的银行来说,管理和经营风险可以称得上是最有技术含量、最核心的工作。银行够不够好就要看管理和经营风险的能力够不够强。邮政储蓄在依靠转存款吃利差的历史中,可以说完全没有风险,在风险控制方面经验欠缺。由此,陶礼明特别指出, “学习现代银行的管理经验,是邮储银行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长期的任务,一方面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还要树立‘合规’的企业文化。”

成功推行小额贷款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一号文件”形式提出,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拿到银行牌照后,邮储银行首先推动的是主要面向农民的小额、零售、个人的信贷服务。

陶礼明说, “过去我们有很多压力,邮储网点多、信誉好,农民愿意来存钱,但由于只存不贷,被批评是‘抽血机’。成立银行后,为什么我们先办小额信贷这件事?就是希望利用20多年积淀下来的零售客户、优势和经验,尽快地依靠农村网点,把支持三农的贷款服务办起来,向农村返还资金,给农村‘输血’。”

挂牌三个多月后,邮储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分支机构的同时,首先于2007年6月在河南长垣县试点无抵押小额贷款。截至2009年1月底,小额贷款业务已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邮储网点开办,累计放贷50万余笔,金额达300多亿元。陶礼明说,“我们希望今年做到500个亿。”

另一个数据也可以体现邮储银行在支持三农方面的努力:截至2008年底,在邮政金融网络吸收的2万多亿元存款中,通过银团贷款、协议存款、债券投资等多种渠道实现资金回流农村累计发生额7000多亿元。

除了向农村注入资金之外,邮储银行的小额信贷服务也给农村的金融市场带来了竞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曙光曾撰文指出,“(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能够引发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使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信社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的基础上提高各自的经营效率,增强创新意识,从而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事实也证明,适度竞争改变了以前农信社独家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局面,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广度、深度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陶礼明说, “今后农村金融服务的理想格局是,有小额信贷公司、有农信社、有邮储银行、有农行等等,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到有竞争的存款、汇款、贷款服务。有竞争的服务质量就会好。当然,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优势,用不同的优势来共同为人民服务,这是件好事。”

当然,办好事也需要有实力。前几年,出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在农村撤点。那么,邮储留守农村,是否也面临着经济压力?

陶礼明回答记者说,“除了小额贷款业务,我们也做面向大企业的大型批发类贷款,效益不错,宏观层面上也能促进经济发展,虽然农村小额信贷的规模不可能超过大型企业贷款,但二者并不矛盾。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去年放出的约300亿小额贷款,基本上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他强调,“我们的小额信贷要把握一条最根本的原则,作为一种产品、一种技术,小额信贷成功的原因在于盈利,否则就不可持续。现在,邮储银行的支农小额贷款这块业务没有亏损,所以就能可持续发展。”

据邮储银行提供的材料,截至2008年12月3 1日,该行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全年实现利息收入超过1亿元,小额贷款业务全年利息收入超过6亿元。

大众银行本色不变

虽然邮储花大力气办小额贷款、支持新农村建设,但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乡村银行”。邮储的目标是建设成一家全功能的现代商业银行,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农村。

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邮储银行目前排在国内第五大银行的位置,但是,其网点的覆盖范围却远远超过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是邮储银行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此外,截至2009年2月底,邮储银行的开户数量已经达到了3亿户,20多年积累下来的零售客户群和良好信誉也为邮储银行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邮储在大城市对高端客户和企业客户的服务距离与竞争对手还有不小的差距。 “作为一个全功能银行,我们不能放弃在大城市的高端用户、企业用户的市场。邮储银行要用相当的时间来挤进这个市场、和大型银行竞争。”陶礼明如是说。

虽然邮储银行也瞄准了大城市的高端客户,但现状是,其60%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城市的网点也多临近居民社区。有媒体概括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客户被称为“硬骨头”――服务对象数量庞大,服务成本高,利润微薄,客户群体中低收入人群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这些“硬骨头”客户对邮储银行来说就是上帝。

第4篇: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最初,邮政储蓄仅以吸收存款为主,存款全额缴存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按季支付邮政部门固定代办手续费,业务十分单一,利润也很有限,各方面对于商业银行都不构成威胁。从1990年起,为鼓励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邮政储蓄存款由缴存改为转存人民银行,并获取转存款利息收入。此阶段,邮政储蓄进入了高枕无忧的时期,尽管只有存款业务,但是由于国家的保护和支持,可以稳获高额、无任何风险的利差收入。2003年8月1日,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此后新增的储蓄存款资金由国家邮政局自主运用,原有约8290亿元的存款继续按4.131%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此后的邮储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邮政储蓄经过恢复开办的这20周年,经受了风雨考验,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有力竞争者。

随着邮政储蓄改革的不断深入,即将迎来了邮政储蓄银行阶段,即邮政储蓄机构将挤身于商业银行的行列。尽管具体的组建措施还没最后确定,但是新的邮政储蓄银行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明确的:与之前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所相比,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在继续依托邮政网络经营的基础上,邮政储蓄业务与邮政业务实行分开。这些都表明邮政储蓄将全方位的参与银行业务市场,并将利用自己的优势展开各项业务的竞争。

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势

网点优势上文已提到,邮政储蓄银行仍将依托邮政网络开展业务,这便成为邮储银行最大的竞争优势。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国内中小银行的优势也是分支机构繁多,但是较之邮政储蓄的网点分布,则相形见绰。因为邮储网点遍步城乡,真正可谓是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截至2005年8月,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已经超过37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到2/3以上。邮政储蓄有60%的网点、邮政汇兑有70%的网点分布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在国家政策逐渐向三农倾斜的基础上,这种网点的分布数量和结构都非常有利于邮储银行其他优势的发挥。

业务优势邮储银行在开展正常商业银行业务的基础上,仍保有其优势业务——邮政金融业务。邮政金融业务是指邮政部门利用邮政基础设施办理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储蓄、汇兑和其他业务及与资金运用有关的资产业务。特别是汇兑业务,用户可通过邮政的众多网点把钱汇往全国各地。总的来说,邮政储蓄银行有充分利用邮政金融独特的服务品牌的优势,这在市场日益要求产品个性化、差异化的今天,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望尘莫及的。

资金优势一方面,邮储银行在资金来源的数量上具有优势。到2005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一万三千亿元,存款余额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之后,列第5位。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目前已经达到9.56%。而这种优势在充分利用广泛的农村网点的前提下,邮储银行的资金来源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邮储银行在资金运用的质量上具有优势。目前中国邮政储蓄没有任何坏账之忧。未来邮储银行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与邮政在客户信息方面实现共享,以期在争取客户以及管理信贷风险、业务营销等方面保证资金运用的质量。这两方面对于商业银行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所有商业银行生存的根本。

政策优势邮储在农村的作用是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在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之后,更加扩大了邮储的网点优势。这在各国有商业银行正在不断缩减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则明显提高了邮储银行的优势,而使邮储银行的竞争力在各种优势综合作用的基础上成倍的增强。

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过程,实际上是国有商业银行优势被逐渐削弱的过程。在它还没有完全处理好来自其他银行的挑战的时候,又该迎接邮政储蓄银行的挑战。应对措施是明确的,即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攻克体制关、业务关以及人才关,以做到扬长避短。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不断地被推向市场,在已经完成了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基础上,现阶段的股份制改造显得有些缓慢,应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首先,实行股份制可以使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更有效,有利于规范经营,责权更分明。这样,可以对有关业务人员进行约束,进一步减少不良资产的发生以及避免银行腐败的出现,提高资产的运用质量。其次,股份制的建立也是商业银行在内部实行信用制度的基础。最后,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造,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比邮储银行更早的成为合格的市场参与者,更好的去按市场规则办事,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目的。

区别对待各种业务

将所有业务进行区别对待,就是要有重点的发挥传统业务的优势、挖掘优质业务和培育特色业务,以实现各项业务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面对邮储银行强大的吸收存款的优势,以及邮储银行的前身邮储机构并未涉及过贷款领域,所以商业银行应把重点放在发挥贷款优势上。一方面,在巩固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客户,以保证客户的数量。另一方面,在增加贷款品种的同时,贷款应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能够确实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提供有区别的贷款服务。其次,挖掘优质业务。在把贷款做为业务重点的基础上,要在其中挖掘出质量更高的优质业务。一方面,由于在各种贷款中,居民的守信程度最高,因此应重点开展居民的消费信贷。另一方面,多多争夺效益好的企业客户,以保证贷款等业务的盈利性。只有突出业务的特色才能吸引客户。各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人才、网点、技术等方面的相对或绝对优势,量身定制自己的特色服务,以避免与同行业的正面竞争。

防止人才的流失

人才流失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隐患。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在拓展市场过程中,都会把寻找人才的目光放到国有商业银行上,这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具有业务经验、客户等方面的优势,引入这样的人才可以立即受益。因此,在邮储银行组建阶段一定要防止人才的流失。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要完善人事制度,对于人员的流动要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高凯山,张开立.浅析邮政储蓄改革的市场定位.开发研究,2004

2.顾列铭.邮政储蓄“中国第五银行”.金融经济,2005

3.夏斌,雷薇.当前邮政储蓄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金融,2005

第5篇: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

“国债下乡”活动开展已有数年,农村地区储蓄国债购买难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而另一方面储蓄国债逐渐步入城市卖不完、农村买不到的尴尬境地。在这种形势下,农村金融机构优势开始显现,不仅面向农村拥有固定的客户群和销售网点,同时也迫切希望加入承销团。本文以无锡地区为例,就农村地区居民国债购买意愿、购买方式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农村地区储蓄国债承销体系现状,结合农村金融机构承销储蓄国债的优势,提出具体操作意见和设想。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国债

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理财等高收益产品越来越多,储蓄国债作为金边债券的吸引力不断被侵蚀,近年来储蓄国债的销量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农村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在基层拥有一定数量的销售网点,能够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购买需求,提高凭证式国债销售总量。若能允许农村金融机构面向农村开办国债业务,将有效扩大农村地区国债销售业务的普及性,使国债真正走进农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投资渠道单一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

一、无锡农村地区储蓄国债市场现状

迈入二十一世纪后,无锡农村经济在加大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获得了巨大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到目前为止,以江阴华西村为代表的无锡农村经济领跑于全省,乃至全国。反观“国债下乡”活动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态势,效果却并不明显。根据2009年至2014年的数据显示,无锡地区农村储蓄国债销售量虽有所增长,但远远低于城区和全辖的国债销量增幅;无论是凭证式国债还是储蓄国债(电子式)的销量在全市发行量的占比始终处于19%左右的较低水平;只有农村网点占比最高的邮政储蓄银行无锡市分行(26.07%),2012、2013年的农村地区国债销量在该行的国债销量占比超过37%,其他承销机构都不到10%。为充分了解无锡农村居民国债购买意愿与倾向,调查采取了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92份,问卷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购买国债意愿较强,倾向于购买凭证式国债被调查对象中,80.79%的人透露“希望购买”国债的意愿,14.35%的人表示“以后会考虑”。年龄在25-40岁之间的有862人,其中57.32%的人没有购买国债的经历,明确表示“将来会购买国债”的占80.4%;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有134人,其中81.92%倾向于将来购买凭证式国债。导致部分居民不购买国债的原因依次是“没有闲置资金”(26.55%)、“购买不方便”(41.8%)、“收益率不高”(19.79%)、“其他”(11.86%)。2、农村居民国债购买渠道较窄,购买满足率较低曾经购买过储蓄国债的被调查对象中,86.03%的居民是在“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家承销机构网点购买的;10.9%的居民表示在“工行、中行或建行”购买,剩下3.07%在其他银行购买;在调查“满足率”时,仅有9.3%的农村居民选择“随时可以买到国债”,其他人都选择“买不到国债”或“不能足额买到”。3、农村居民信息获知方式较少,发行宣传力度不够被调查对象中,37.67%的居民选择“能够及时获悉发行信息”,而62.33%的居民“不能及时获悉”。在调查国债发行信息获悉渠道时,“银行宣传”、“媒体宣传”和“自己了解”的比例分别为48.6%、25.9%和25.5%。在对“你认为现在农村地区购买国债难的原因”的回答中,选择“销售网点太少”、“销售额度太少”、“信息获知渠道太少”三项的占到了93%。

二、农村地区储蓄国债承销体系现状

目前,各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均有储蓄国债承销网点,但基本只设立至县一级,县级以下银行网点以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居多,其他可以承销国债的国有银行网点寥寥无几。而在县乡有较多营业网点的农村金融机构却未被纳入国债承销体系,农村地区因此成为国债销售的真空地带。

(一)农村地区储蓄国债销售存在的问题1、销售网点偏少。仅无锡地区来看,城市人口约368.88万,农村人口101.19万,农村人口占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城市可销售国债网点为933家,农村可销售国债网点212家,农村国债网点仅占城市国债网点的12.72%。近年来,基层银行设点选址基本都在县城内,很少延伸至农村地区,以宜兴市万石村为例,拥有2.6万村民仅有1个邮储银行网点、1个农业银行网点和1个工商银行网点可以买国债。2、分配额度偏少。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是获准且有能力在农村销售国债的机构,但其国债发行总量较少。2014年,无锡市共销售国债56.2亿元,其中农业银行仅销售8.4万元,占农行网点48.44%的农村网点发行量仅为2.98亿元。部分采用凭证式国债额度分配的商业银行在制定分配计划时,给乡镇营业网点的额度极少甚至没有,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购买国债难的问题。3、硬件设施较差。目前国债发行手段日趋现代化,不仅投资者可自行选择柜台购买或网银购买,同时承销机构也实现了由手工处理向网络系统处理的转变,国债额度管理由逐级分配变为商业银行总行或省级分行统一控制。在此现代化背景下,承销机构县以下网点缺少先进硬件设备及网络资源方面的劣势使得农村地区国债服务越来越边缘化。4、信息不通畅。一方面,国债发行文件由总行层层下发,部分基层网点收到上级行发行任务较迟,有时甚至已是发行当天,不能及时将发行任务、宣传广告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农民动用银行存款购买国债,意味着银行当期可吸收的储蓄存款存量减少,在把存款增量作为对下级考核指标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基层银行网点的国债销售热情。

(二)农村金融机构承销国债的优势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近几年来,无锡地区一市两县共三家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不仅财务稳健,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或者净资本状况等指标也达到监管标准,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完全符合承销国债资格的基本条件。2、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广。作为面向基层的地方性法人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区域优势和网点优势,营业网点农村覆盖率可达到100%,平均每个乡镇都有2-3家,农民投资者在家门口就可以方便的购买到国债。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普遍性,几乎每个农民家庭在农商行都开设了存款账户,使得购买国债手续简化,更加便捷。根据调查,无锡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开展不仅辐射本地居民,而且跨省、跨市开设了多家异地支行,为更多地区农村居民服务。3、农村金融机构客户群体稳定。无锡市三家农村金融机构分别承担着当地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工资、养老金等业务,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其中大部分是乡镇、农村地区客户,且中老年客户占有率70%以上,这一类稳定的客户群体风险偏好较低,正好与储蓄国债的客户群体相契合。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专注于服务广大农村居民,会针对该特定群体提供不同的投资方案和服务方式。4、农村金融机构参与热情高。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业务类型单一,金融产品相对偏少,增加储蓄国债承销业务可吸引更多客户,拉动储蓄存款,提升银行服务形象、增强品牌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因此,近几年来,随着储蓄国债的热销和自身规模的壮大,多家农村金融机构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加入国债承销团。目前,已参与发行多期凭证式国债的北京农商行和上海农商行,在郊区农村的销售十分火爆,几乎每期开卖即抢购一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追捧。

三、农村金融机构承销储蓄国债拓展思路

(一)颁布试点办法,由浅入深逐步引入为了进一步激发农村金融机构完善自身资质条件,调动加入国债承销团的积极性,可专门制定《关于地方性法人农村金融机构申请加入国债承销团资格》的试点办法,规定对符合承销条件的金融机构,先行引入适合农民投资习惯的凭证式国债销售体系,根据其在销售过程中发行方案、宣传营销方案、应急处理方案等方面的制定安排及最终的销售情况,达到预定标准的方可获得承销电子式国债的资格,待条件成熟再放开网上销售国债资格。由此,在农村地区逐步组建以地方性金融机构为主体,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为辅助的农村国债发行网络,促进国债发行机构队伍的不断优化。

(二)提高准入门槛,由高到低逐步放开目前,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均期望加入国债承销团,但各家银行资质不一、参差不齐,为有效防范承销风险,保障国债发行市场稳健、有序、健康发展,可适当对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准入门槛,使其在不断扩大规模,将各项业务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拥有优质承销条件的金融机构,这样才不会在国债承销团成员考评中被轻易淘汰。待全国各城商行、农商行资质及规模均达到一定要求之后,再逐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扩大国债销售主体与市场覆盖面。

(三)探索合作机制,由少至多试点针对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经验不丰富、技术水平相对偏低的问题,可借鉴理财产品代销、信托产品代销的方式进行试点,对基本条件符合《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审批办法》的农村金融机构,在赋予其国债承销资格之前,先批准资格,可以销售某个国有银行的部分国债额度,在农村地区网点进行销售,由此,使得储蓄国债真正下沉到基层,待条件成熟后,再批准其独立销售国债的承销团资格。同时,由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和试点行为进行考核管理,既可以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便利的国债购买服务,又可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承销风险,保证储蓄国债顺利发行。

(四)制定监管细则,由点及面配套考核对符合资质并加入国债承销团的农村承销金融机构,应按照《凭证式国债承销团成员考评办法(试行)》、《储蓄国债(电子式)管理办法》制定专门的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在正式承销储蓄国债之前,应对其承销国债的相关制度、操作流程、风险防范机制、人员培训等基础工作一一进行核准审核。对农村地区的各基层网点,要做到监管覆盖面100%,检查其硬件设施是否符合国债销售规定,发行公告、宣传信息等是否准确到位等,避免在国债承销过程中发生资金风险或投诉纠纷。在监管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对农村国债承销网点施行更加严格的现场监管力度,配套承销机构考评办法,确保其业务处理和服务水平达到平均标准。

参考文献:

[1]齐欣,周显峰,开拓农村国债市场对培育国债销售增长点的启示.管理观察,2014(14).

[2]张耀文,何昕儒,目前农村国债市场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及破解思路.甘肃金融,2013(8).

第6篇: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

对政策性银行应实行分业监管

政策性银行于1994年先后成立,当时是根据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将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进行分离,由政策性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粮油棉政策、区域政策等的要求,在各自特定的业务领域为国家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随着我国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作为银行监管部门,我们必须敏锐地洞察和熟知这些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思路。因此,对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分业监管,即根据其业务政策性强度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监管。例如,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政策性和商业性两块,两块的政策性强度和风险程度都不同,对其监管就不能按同一标准进行。其中,政策性贷款又可以细分为指令性贷款和指导性贷款,两者在政策性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指令性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属于政策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合规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银行的业务合规性,有无违规操作等。指导性的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则属于经营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风险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看银行是否做到了审慎经营、有无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对国有商业银行应实行尽职监管

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突出的,究其根本就在于“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问题的根源又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扭曲。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中,一是与政府的委托关系,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委托关系,层层委托、层层的关系,形成了超长的委托链。委托人对人的约束和控制力逐级弱化,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良贷款二次剥离就是委托关系扭曲的典型例证。

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尽职监管,即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尽职情况作为我们监管的重点。这里所说的尽职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的高级管理层向董事会、投资者尽职的情况;第二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高管人员向其上级行尽职的情况;第三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向高管人员尽职的情况。银监会已经制定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尽职指引》,还将制定《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工作尽职指引》和旨在加强对高管人员尽职监管的《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履职情况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今后,我们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重点,就是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逐一进行对照,检查其高管人员和工作人员是否都按要求尽职。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实行超速监管

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内控机制方面相对要好,但在其粗放式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造成风险管理力度的减弱,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并使得这种快速发展呈现出波动性较大、跳跃式增长的特点,同时金融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是不可能长久的。

因此,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超速监管,即将发展速度超出正常速度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监管的重点。超速监管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而是为了防止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盲目超常规的扩张中积聚风险,从而保证其稳健、可持续的发展。对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等监管要求的超速发展,不仅不加以限制,还要为其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超速,则不仅要限制其发展,而且要对超速发展造成风险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严格追究其超速责任。

对城市商业银行应实行法人监管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整合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成立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城市商业银行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公司治理机制和由此而带来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最突出的几个表现:一是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不作为;二是高级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因此,对城市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法人监管。这里所说的法人监管,并不意味着我们只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进行监管,而是要通过我们的监管,帮助和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真正建立起“三会一层”的制度,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监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按照《公司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完善其公司治理机制;二是由银行监管部门制定考核办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三是坚持城市商业银行总行、支行的两级管理体制,强化总行对支行的扁平化管理,以减少机构层次和管理成本、减少信息失真和衰减、提高决策的效率。

对信用社应实行大户监管

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就在于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低、包袱重、内部控制弱、案件多发、操作风险严重。但在这些问题当中,当前最需引起关注的还是“垒大户”问题。所谓“垒大户”就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放主要集中在个别或少数大户身上,“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违反了风险分散的基本,造成的后果也十分严重。

因此,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大户监管,即把监管重点放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大户、投资大户、融资大户上。大户监管的主要内容:一是要严格执行单户贷款比例管理,县级法人社组建以后,每个社都要根据资本金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单户贷款的限额,并确保不得突破,对购买国债、资金拆借业务也要确定一定合理的比例;二是大户监管的侧重点不同,在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业务中,侧重对其资金运用的大户进行监管;在贷款大户、投资大户、融资大户中,侧重对贷款大户进行监管;在贷款大户中,侧重对投向非农业生产的贷款进行监管;在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侧重对大户贷款的合规情况和授信尽职情况进行监管;三是在做好大户监管的同时,要提倡农村信用社资金不离土、不离乡,树立“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提高信贷支农意识,适当放宽小额农贷条件,大力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改善服务,为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支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意义十分重大,既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分散信贷风险、扩大收入来源、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农民通过贷款不断扩大生产提高收入、增强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得良好的效益。

对信托投资公司应实行产品监管

近年来,相对于信托公司的其他业务,资金信托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自从2004年在上海发生了“金新信托”偿付危机的事件后,资金信托产品的风险性也一直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投资人对于信托产品不甚了解,而在已发行的信托产品中绝大多数是通过银行进行销售,投资人之所以购买是因为把信托产品当成了银行或信托公司发行的债券,对信托产品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信托投资公司因监管法制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的欠缺,进行了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在发行信托产品时刻意减少信息披露、有意识地模糊风险和违规承诺收益保底等。

因此,对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关键就在于产品监管,即重点加强对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资金信托产品进行监管。产品监管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信托产品资金使用方向上的监管,严格控制信托产品将资金运用在房地产等盲目投资和过热行业,严格控制发行异地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严格控制信托投资公司突破产品计划、扩大资金规模,严格控制信托投资公司的关联交易,防止信托投资公司将信托产品资金通过关联交易进行挪用;二是规范资金信托产品的营销宣传和风险提示,根据有关规定,信托产品不得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其他公开媒体进行营销宣传,不得承诺收益保底等,在严格遵守规定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应要求信托投资公司在其产品介绍中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三是加强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透明度建设”,通过信息披露和宣传讲解,逐步普及信托业和信托产品知识,强化投资者的风险,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

对资产管理公司应实行程序监管

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是在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违规问题。在不良资产收购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审查把关不严,致使一些不符合剥离条件的贷款被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债权难以落实;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存在违反程序、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的现象,致使部分资产被低价处置,造成国有资产不同程度的流失。

因此,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关键就在于程序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看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的程序是否规范。程序监管的:首先,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公司从收购、评估到处置等各环节的法规,为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管提供法制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健全资产管理公司相关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和程序化操作;第三,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强化不良资产处置中资产评估工作,严格执行先评估后处置的程序,不得逆程序操作;第四,规范不良资产处置程序,在完善竞标、拍卖等处置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第五,加强对资产管理公司高管人员和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管,切实防范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确保把国有资产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对邮政储蓄机构应实行分账监管

第7篇: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

[关键词] 邮政储蓄 资金回流 三农问题

一、邮政储蓄的现状与问题

邮政储蓄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和金融宏观背景的调整,邮政储蓄原有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有所削弱,邮政储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监管架构等方面的缺陷和问题不断显露出来:

1.国家对邮政储蓄的发展缺少政策引导,十多年来,国家对邮政储蓄的管理政策一直未做大的修改,没有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或出台新的邮政储蓄政策,客观上制约了邮政储蓄的发展。除转存款率利政策不适用以外,有关邮政储蓄资金使用、资产运作及改革方向等方面的政策也不明确。

2.由于邮政网点集邮政储蓄和邮政汇兑于一身,使得业务混淆不清,因此邮政储蓄在机构属性和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使得监管当局对邮政储蓄金融业务的监管一直难以真正到位,央行和银监会都难以对邮储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处罚。

3.由于以往的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邮政储蓄架起“抽血机”,农村信用社“供血不足”。邮政储蓄65%来自于农村,但运用不到农村,失去了资金配置的功能。目前,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都是急需资金的地方,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恰恰是融资难的问题。邮政储蓄已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巨大通道,给地方经济金融机构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拉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这样,农村信贷市场基本形成了由农信社一家支撑的局面,被称为“一农支三农”现象。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信社不良贷款多,历年亏损严重,聚资手段落后,可用于支农的资金匮乏,不得不依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发放贷款。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农信社对农户小额贷款额度虽有较大提高,但期限一般控制在一年以内,这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此外,支付结算手段落后、异地资金汇划业务渠道不畅、结算工具种类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信社的发展。

二、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渠道

1.利用邮政储蓄资金购买农行发行金融债券,间接回流农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贷款业务主要是集中在落实粮棉油购销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等大额中长期贷款上。农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对象主要是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农村信用社及中国人民银行许可的其他机构。如果邮政储蓄与农发行签订协议,每次发行金融债券,按一定比例由邮政储蓄购买,这样农发行既可以降低发行费用,又可以降低筹集资金的难度。而邮政储蓄资金通过这种渠道回流农村,可以支持“三农”建设中的大额中长期贷款。

2.部分邮政储蓄资金交由农村信用社运作。伴随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通过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信用村(镇)的创建,在改善支农服务,缓解农民贷款难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由于资产质量、知名度、业务范围、体系等方面的约束,农村信用社在社场上的竞争处于较弱的位置,如果将部分邮政储蓄资金交由信用社运作,可以充实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在支持三农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3.通过制度设计让邮政储蓄吸收的部分存款在农村留下来。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村,为使来自农村的资金能够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考虑通过某种制度设计让邮政储蓄吸收的部分存款能够在农村留下来。彻底改变现行资金缴存或转存人行的作法,使邮政储蓄资金退出基础货币领域。通过保留农村资金,甚至于转移城市资金来为农村地区服务,以解决农村资金缺乏问题。通过让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给农村信用社以竞争的压力,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三、关于邮政储蓄资金服务“三农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网点建设,为农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环境。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此时,邮政储蓄应当坚持为农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宗旨,不退反进,积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条件,填补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撤点后留下的空白。

2.实施绿卡建设工程,引导农民使用绿卡,便利异地资金往来。邮政储蓄的绿卡业务有着异地资金往来方便快捷、随存随取、费用低廉的优势,绿卡工程的建设不仅在农村普及了银行卡的使用知识,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了一条方便可靠的资金回流渠道,还未农民办理各种代收付业务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平台。

3.携手行业客户,提升行业服务和管理水平,服务农民生产生活。随着电力、烟草、石油、移动、联通等行业组建延伸至农村经营,这些行业面临资金回归的难题,其对网络型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农村区域汇总的金融服务则相对欠缺,邮政储蓄积极寻求与这类行业客户的合作,不但成为其在农村地区重要的资金归集渠道,也进一步促进改行业服务于农民。

参考文献:

[1]李 勇 孙晓霞:关于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三农”金融支持若干问题的思考.金融研究,2005(11)

[2]朱 璐:未来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向“三农”定位的可行性分析.中国发展,2006(2)

[3]张国强:农村资金外流与农村经济发展:基于投融资视角的研究[J].北方经济,2006(8)

第8篇: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

[关键词]农村保费归集,农业银行,信用社,储汇局,资金风险

积极探索农村保险运作模式是保险业服务和支持“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村保险运作模式内涵丰富,既包括客户开发、产品创新等直接面向市场的前台服务,也包括客户投保后如何归集保费资金等后台支持问题。城区的保险客户通常可以到身边的金融机构交纳保费或者通过诸多商业银行转账,但广大农村的情形却千差万别,农村保费资金的及时有效归集是关系到农村保险业务有序、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利用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保费资金归集得安全和时效,成为保险公司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对乡镇、乡村(以下简称“两乡”)保费资金归集的金融渠道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一、农村保费资金归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费资金归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保费资金归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保费资金从保户到基层公司,二是基层公司将保费资金上划至上级公司(即:狭义的保费资金归集)。对于第一个层次保费资金的归集环节,目前的做法一是通过银行代收交至公司账户,即:由个人人以现金交款,客户到银行交费、授权自动转账。二是由个人人和客户直接以现金、银行卡方式交至公司柜面。从实际操作层面,在首期保费资金的收取上,个人人收取现金的形式占大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展业模式决定的。对于续期保费资金的收取,在银行网络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城市,投保人通过银行交费和自动转账收费则更多地被采用,但个人人收取续期资金的方式也大量存在。在管理措施上,对个人人收取的保费资金,保险公司多采取规定资金缴交期限、定期核销单证、客户回访、个人人管理系统等多种方式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对于第二个层次保费资金的归集环节,目前保险企业多实行“收支两条线”,通过开立收入账户专门归集保费资金,并定期向上级公司上缴资金。而保险公司通常对开户银行都作了相应的要求,且大都不允许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开立账户。

众所周知,农村地域广阔,金融机构和服务存在缺失,给保险公司在农村归集保费资金带来许多障碍,资金归集效率较低且存在较大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既有银行渠道出现断层。县级公司在认可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开设账户,但农行县以下的对公业务和储蓄业务存在缺位,个人人无法将资金通过农行交至公司账户,投保人通过农行交费也很困难,使得县以下的保费资金无法通过农行渠道顺利归集。二是现金交至县级公司方式风险增大。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的限制,诸如资金上缴期限、定期核销单证、客户回访等制度规定的可操作性均受到挑战,在实践中难以有效执行。此外,由于上述风险监控措施未能得到有效实施,降低了资金归集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个人人的道德风险。

据了解,有的保险公司已就农村业务的资金归集做了一些工作,但从整体上看,公司的资金归集模式在县域尤其是县以下地区的运行仍不畅通。只是由于各地情况不同,且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慢于城市,这些矛盾或问题才没有引起高度关注。为了多渠道疏通资金归集通道,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必要先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进行研究。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随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收缩服务网点,并陆续撤出农村市场,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村银行类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存款和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基本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能够享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储蓄、汇兑等基本金融服务。

(一)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点遍布城乡,其中有61.9%的机构网点、51.5%的在岗员工分布在县及县以下,是农村保费资金归集的首要渠道。

1.农行网内收付业务功能。2006年,农行统一了网内收付业务的管理规范(网内收付是指农行营业机构根据存款人委托,通过农行现金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内跨农行营业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资金实时收付操作的行为)。对保险公司而言,网内收付业务能解决非开户行的资金代收代付问题。根据农行数据集中及现金管理系统升级的进度,大部分分行已具备开通网内收付业务的能力。但对于网内收付服务,目前只针对异地转账有明确规定,未提及同城转账是否收费。

2.农行单位理财卡创新。农行部分分行开办的金穗单位理财卡(以下简称“单位卡”)业务,是在金穗借记卡基础上专门为单位(公司)开设的具有资金归集管理功能的单位卡。此卡可开设多张子卡,主卡不能存取现金,子卡只存不取,单位卡账户资金从对应子卡转账存人,并且只能转账支出到其单位的对应账户。主要适用于系统性、集团性单位客户的资金清算和归集需求,具有使用安全、实时到账、封闭运行、结算成本低等特点。

(二)邮政储汇局

邮政金融业务是在综合利用邮政网点设施、人员等资源的基础上,面向城乡居民提供的零售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超过3.5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营业网点占比近80%,约2.8万个网点,覆盖面很广。为适应邮政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突破邮政储蓄与邮政企业混合经营的管理体制,2005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行政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改革邮政主业和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中国银监会也在积极推进邮政体制改革,加快成立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的邮政储蓄银行。

邮政金融的业务类型主要包括储蓄、转账、汇兑、、清算和国际业务等。由于暂不能开设对公账户,这里仅从业务角度探讨资金归集的实现方式和成本分析。

1.汇兑业务。作为全国最大的个人汇款网络,中国邮政汇款网络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传递汇款信息。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国所有市县的邮政电子汇兑系统骨干网络,建成了联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68个县市、2.5万个联网网点的邮政电子汇兑计算机处理系统,开通了投单汇款、24小时汇款、2小时汇款和实时汇款等业务。全国遍布城乡有约5万个汇兑网点(包括近3万个联网网点)均可办理邮政汇款业务。汇兑业务基本资费按汇款金额的1%收取,单笔最低收费2元,最高收费50元(单笔最高汇款金额5万元)。在同一县域范围内,资金归集如果采用邮政汇兑方式,需按资费规定支付汇兑费,但如果通过银行渠道,则无需支付费用或者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出于成本预算的考虑,保险公司大都不采用这一渠道。

2。转账业务。目前我国邮政绿卡用户达到9000万户,邮政储蓄已成为我国第四大发卡机构。邮政储蓄储户总数达2.7亿户,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邮政储蓄网络可实现国内的异地实时转账。省际间转账业务的基本资费按汇款金额的1%收取,单笔最低收费2元,最高收费50元(单笔最高汇款金额5万元)。对于省内转账业务则是在不高于省际标准的情况下,由邮政各省局自定。按照现行规定,邮政储蓄虽能开办针对个人的储蓄业务,但不能为单位开设对公结算账户,因此对于转账业务如何实现资金结算还需与邮储局进一步探讨。

3.业务。邮政业务包括保险和代收付业务两部分。与资金归集直接相关的是邮政代收付业务。邮政代收付业务是邮政部门接受客户(法人或自然人)的委托,依托邮政及邮政金融网络优势,利用自身的经营职能和技术手段,按照委托协议代收代付,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经营行为。主要包括工资、养老金,代收电信资费、公益事业费,代缴税金等业务,品种达数十种。目前对于代收付业务由各省分局为主自行办理,总局没有作统一要求。

(三)农村信用社

1.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农信社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启动了农村金融改革。2003年8月,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通过改革,一是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农信社1996年与农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脱钩后,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改革后管理职责被移交给省级政府,初步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管理体制框架。二是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两种产权模式(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四种组织形式(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农信社统一法人、县与乡镇农信社两级法人)并存的产权结构。目前除少数地区成立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合作银行外,大部分地区都选择了省级联社作为其省级管理机构。截至2005年11月底,已组建农村银行类机构59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1家,农村合作银行48家,另有10家银行类机构批准筹备;组建了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农村信用社联社334家,另有384家已批准筹备。三是资产质量普遍不高。2005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信社平均的资本充足率为5.89%,未达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的8%要求;不良贷款率21.23%,远高于商业银行10%的平均水平。

2.在农信社开户的利弊分析。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机构,在农信社开户能够提供“两乡”地区归集保费资金的通道。其优势体现在:具备基本的银行结算功能;资费水平较低;网点分布广泛,在乡镇甚至较大的村落均设有营业机构,客户和人缴费方便;深化农信社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通过农信社归集保费也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县乡信用社为独立法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弱,存在较大的非系统性风险;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较落后,结算效率低下;监管政策的认可标准较为严格,编制偿付能力报告时,信用社存款为非认可资产;与商业银行相比资产质量普遍不高,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一旦农信社出现经营风险,公司的存款可能变为不良资产;地区发展不均衡,各地农村信用社在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进度方面差异很大等。

三、利用农村现有金融服务归集保费资金的探讨

保险公司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金融服务归集资金,强化部门间协作,加强对农村人的管理,明确交款和单证管理的要求。引导或要求人鼓励有条件的客户采用授权转账方式交保费,逐步减少现金交费。

(一)充分利用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络

在“两乡”地区通过农行网点归集保费资金优势明显:农行是目前唯一一家在两乡地区尚保留营业网点的国有商业银行,开户风险小,技术手段相对先进;方便农村地区客户和人缴费,降低了人在送款途中的人身风险;缩短了保费资金在人手中停留时间,减少资金占用;结算成本低;对账相对简单。

建议:一是充分利用农行网内支付业务开展银行代收业务。对有农行网点的地区,保险公司应积极利用其现金管理系统,通过开通网内收付功能实现保费资金的归集。二是关注农行单位卡的功能改进和应用范围的最新进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利用单位卡实现保费资金的归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还应通过宣导转变个人人和投保人的观念,引导持有农行存折或银行卡的客户签订转账授权书,实现转账代收,减少现金收款。

(二)探索利用邮政网络归集资金

邮政金融在机构网点、储蓄客户以及地方影响力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保险公司的资金集中需要。由于一直以来资金的收付都是通过银行系统实现的,邮政储蓄本身不能对公结算,因而与银行相比,存在资金不能实时到账,资金归集效率较低等问题。另一方面,无论是汇兑、转账或代收,资金快速归集至公司后,基层公司的管理压力增大,体现在:对账工作量将急遽增加;农村地域导致日常的在途资金和期末大量的未达账项等。虽然邮政储蓄未来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但是发展进程还不十分明朗。

建议:一是充分利用邮政储蓄网点,开办代收付和转账业务。从邮政储蓄目前的管理体制看,各省分局具有较大的业务开办权和定价权。保险公司可与储汇分局进行沟通,约定上述业务实现的方式和费用水平。二是通过邮政汇兑实现保费资金的归集。除3.5万个邮政储蓄网点之外,遍布“两乡”尤其是乡村腹地的还有约2万个汇兑网点,都能提供汇兑功能。个人人从保户手中收取的、“两乡”展业网点收到的及客户交的现金保费,就可采取这种汇划方式转入保险公司代收保费项下。利用邮政网络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合理确定代收保险费的资费水平。与农行相比,邮政储蓄的转账、代收费和汇兑的资费水平明显偏高。保险公司可与邮储分局分别协商确定结算资费,尽量比照银行同类服务的资费标准。这是因为:邮政资金运用体制的改变使得其扩大中间业务的动力较强;各地情况存在差异,当地邮储局有一定的定价权;邮储银行成立在即,使得在邮政资费与银行资费标准之间寻求双方都可接受的水平成为可能。三是关注邮政储蓄银行的最新进展,积极跟进解决保费资金归集的新渠道。

第9篇: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范文

论文关键词: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储蓄产品;劳务收入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来说,是金融机构为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的需要而创造的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农村信用社要在残酷纷杂的竞争中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必须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主要是进行以迎合客户的需要而创造的新的金融产品下面分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优势与劣势,并着重开发农民式劳务收入储蓄产品的措施与对策。

1农村信用社储蓄产品开发的优势与劣势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一些农村有志青年根据本地的特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的甚至有大宗农产品向其他地区或国家输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同时有时也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支持;一些在水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或家禽牲畜养殖方面有经验的农民朋友,通过投身于这些附加值相对较高副业上,多年来有了一定的积蓄;还有的地方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大量的青年外出务工也挣了一些钱。所有这些创收活动使农村信用社储蓄产品的开发成为可能,而且经济状况稍微好一些的地方邮政局(所)甚至商业银行都开始在这些领域淘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城市农民工的劳务收入在落后地区农民的收入总量格局中占重要份额。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要具有生命力,必须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存款为立社之本,及时适应农村收入格局的调整,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储蓄产品。吸收创业资金、副业积累和劳务收入,增加存款,拓宽筹资空间。是摆在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面兴旺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落后地区,对农产品加工业尚未形成气候主要是贷款支持,储蓄业务较少,处于培育之中;对家庭副业来说,相对成熟,而储蓄空间容量较小。下面着重讨论一下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大量创收这一块。

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大国,以地处大别山中部的商城县为例,由于近十几年家里田地少。外出务工的环境相对宽松,大量农村青年外出打工,该县具有多年劳务输出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劳务输出基地,适时进行劳务输出便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据调查,全县约有7.5万多人进行了劳务输出,主要是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发达地区的一些小企业打工(还有不少到附近的武汉、郑州等一些大城市从事建筑、服务、运输等行业),已占到了全县农业总人口的30%左右,以各类打工人员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计算,年人均净汇入资金3o00元推算,该县劳务人员年净汇入资金约为2.25亿元,若信用社能组织劳务收入的20%来储蓄,则该县每年可增加9000万元储蓄存款,而截至2002年底,商城县信用社存款规模在8000万元波动。由此可见,劳务输出市场既是当今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重要的产业支柱,也是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最大的“超级市场”,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1)近水楼台先得月,农村信用社拥有独特的开发优势因为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农村金融机构,一直在农村开花结果,开发农村劳务收入这种储蓄产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网点优势。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遍布城乡各地,每个行政乡基本都有基层信用社,人口密集的集镇有信用分社,规模稍大的村组设有代办站,具有开发劳务收入存款的健全网络组织。二是人员优势。及时送达劳务收入汇款是开发劳务收入存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需要大量的人手,而农村信用社拥有一大批熟悉农村情况的基层员工队伍,特别是在农村最基层的村级组织拥有一大批信用站代办员,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绝对能够满足及时送达劳务收入汇款的送达队伍人员需要,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三是信用优势。

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经营网点多,服务质量优,较多其他金融机构在务工人员心目中具有更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基础。四是经营优势。

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只有凭借良好的环境优势,做好支持劳务输出的各项工作,才能使自己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支持农民尽快走向富裕的同时,求得自身的发展壮大。但是必须看到这些优势是较为理想的状态,切不能把它变成劣势。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网点设置过多或过少的要调整;人浮于事或人手不够的要增减,情况不熟的要提高业务技能;继续巩固提高信用优势,培植储户对信用社的忠诚度;优化经营环境,为劳务输出提供适度的支撑。

(2)正视劣势,实施危机管理按危机管理的思想,要求员工随时有危机感,并把它化作一股动力,努力工作,改善服务管理水平。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农业发展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同样面临不少劣势。一是汇兑手段相对落后。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在全国建立完善的通存通兑或一卡通业务,电子汇兑的地区有限,业务范围不广。二是资金问题。目前,部分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比较艰难,资金头寸不足,这与劳务收入现金兑付需求量大和信贷资金需求量大的矛盾日见突出,信用社对务工人员汇回的资金如不能及时保证现金兑付或对信用社签订有存贷协议的务工人员如不能满足其正常贷款需求,无疑会使信用社失信于民,带来的结果必将是储蓄资源的萎缩。三是结算问题。鉴于劳务收入存款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目前邮政储蓄部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纷纷争夺劳务收入资金市场,而农村信用社劳务收入资金汇路受制于邮政储蓄部门和农业银行,使农村信用社在劳务收入存款竞争中出于不利位置。部分邮政储蓄部门利用其邮政汇路的便利对信用社设卡,而部分地区农业银行则利用其结算优势对信用社施压,更加大了信用社汇路不畅的困难。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信用社必须实行危机管理。对员工实行危机教育,在劳务收入储蓄管理上,可以尝试在平时业绩、绩效考评中对员工做劳务收入储蓄业务时的服务工作态度,取得成绩进行考评。在开发劳务储蓄方面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对成绩差或服务态度差的进行考核。

论文摘要:农村金融市场是一块大蛋糕,邮政局储蓄、农行、农村信用社及其他商业银行的部分网点都在进行瓜分。在残酷纷杂的竞争中,农村信用社要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必须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在分析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利弊后,提出储蓄产品特别是农民工劳务收入储蓄开发的具体策略。

论文关键词: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储蓄产品;劳务收入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来说,是金融机构为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的需要而创造的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农村信用社要在残酷纷杂的竞争中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必须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主要是进行以迎合客户的需要而创造的新的金融产品下面分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优势与劣势,并着重开发农民式劳务收入储蓄产品的措施与对策。

1农村信用社储蓄产品开发的优势与劣势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一些农村有志青年根据本地的特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的甚至有大宗农产品向其他地区或国家输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同时有时也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支持;一些在水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或家禽牲畜养殖方面有经验的农民朋友,通过投身于这些附加值相对较高副业上,多年来有了一定的积蓄;还有的地方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大量的青年外出务工也挣了一些钱。所有这些创收活动使农村信用社储蓄产品的开发成为可能,而且经济状况稍微好一些的地方邮政局(所)甚至商业银行都开始在这些领域淘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城市农民工的劳务收入在落后地区农民的收入总量格局中占重要份额。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要具有生命力,必须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存款为立社之本,及时适应农村收入格局的调整,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储蓄产品。吸收创业资金、副业积累和劳务收入,增加存款,拓宽筹资空间。是摆在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面兴旺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落后地区,对农产品加工业尚未形成气候主要是贷款支持,储蓄业务较少,处于培育之中;对家庭副业来说,相对成熟,而储蓄空间容量较小。下面着重讨论一下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大量创收这一块。

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大国,以地处大别山中部的商城县为例,由于近十几年家里田地少。外出务工的环境相对宽松,大量农村青年外出打工,该县具有多年劳务输出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劳务输出基地,适时进行劳务输出便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据调查,全县约有7.5万多人进行了劳务输出,主要是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发达地区的一些小企业打工(还有不少到附近的武汉、郑州等一些大城市从事建筑、服务、运输等行业),已占到了全县农业总人口的30%左右,以各类打工人员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计算,年人均净汇入资金3o00元推算,该县劳务人员年净汇入资金约为2.25亿元,若信用社能组织劳务收入的20%来储蓄,则该县每年可增加9000万元储蓄存款,而截至2002年底,商城县信用社存款规模在8000万元波动。由此可见,劳务输出市场既是当今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重要的产业支柱,也是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最大的“超级市场”,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1)近水楼台先得月,农村信用社拥有独特的开发优势因为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农村金融机构,一直在农村开花结果,开发农村劳务收入这种储蓄产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网点优势。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遍布城乡各地,每个行政乡基本都有基层信用社,人口密集的集镇有信用分社,规模稍大的村组设有代办站,具有开发劳务收入存款的健全网络组织。二是人员优势。及时送达劳务收入汇款是开发劳务收入存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需要大量的人手,而农村信用社拥有一大批熟悉农村情况的基层员工队伍,特别是在农村最基层的村级组织拥有一大批信用站代办员,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绝对能够满足及时送达劳务收入汇款的送达队伍人员需要,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三是信用优势。

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经营网点多,服务质量优,较多其他金融机构在务工人员心目中具有更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基础。四是经营优势。

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只有凭借良好的环境优势,做好支持劳务输出的各项工作,才能使自己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支持农民尽快走向富裕的同时,求得自身的发展壮大。但是必须看到这些优势是较为理想的状态,切不能把它变成劣势。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网点设置过多或过少的要调整;人浮于事或人手不够的要增减,情况不熟的要提高业务技能;继续巩固提高信用优势,培植储户对信用社的忠诚度;优化经营环境,为劳务输出提供适度的支撑。

(2)正视劣势,实施危机管理按危机管理的思想,要求员工随时有危机感,并把它化作一股动力,努力工作,改善服务管理水平。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农业发展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同样面临不少劣势。一是汇兑手段相对落后。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在全国建立完善的通存通兑或一卡通业务,电子汇兑的地区有限,业务范围不广。二是资金问题。目前,部分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比较艰难,资金头寸不足,这与劳务收入现金兑付需求量大和信贷资金需求量大的矛盾日见突出,信用社对务工人员汇回的资金如不能及时保证现金兑付或对信用社签订有存贷协议的务工人员如不能满足其正常贷款需求,无疑会使信用社失信于民,带来的结果必将是储蓄资源的萎缩。三是结算问题。鉴于劳务收入存款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目前邮政储蓄部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纷纷争夺劳务收入资金市场,而农村信用社劳务收入资金汇路受制于邮政储蓄部门和农业银行,使农村信用社在劳务收入存款竞争中出于不利位置。部分邮政储蓄部门利用其邮政汇路的便利对信用社设卡,而部分地区农业银行则利用其结算优势对信用社施压,更加大了信用社汇路不畅的困难。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信用社必须实行危机管理。对员工实行危机教育,在劳务收入储蓄管理上,可以尝试在平时业绩、绩效考评中对员工做劳务收入储蓄业务时的服务工作态度,取得成绩进行考评。在开发劳务储蓄方面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对成绩差或服务态度差的进行考核。

2劳务收入储蓄存款开发的策略

(1)统一思想认识,从战略上重视劳务收入储蓄产品的开发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劳务收入存款具有蕴藏量大、前景广阔的特点,而农村信用社开发劳务收入存款独具点多面广的优势。为此,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要把大力开发劳务收入存款作为今后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工作的主攻重点和“重头戏”,可以把它列于“存款兴社”的战略地位。并切实把开发劳务收入存款作为巩固农村存款阵地、拓展筹资空间的切入口和实现储蓄存款稳定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进而抓实抓好,特别是要发扬上下联动的功能,自上而下层层成立专班;内部确定专人负责;业绩考评中设定专项考核;业务上可以进行一些小创新,如为劳务存款可以设立专户,开展汇转储业务,整体推进开发劳务收入存款工作。

(2)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存款信息针对劳务人员输出的自发性和分散性较强的特点,应采取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办法,深入调查摸底:一是要深入村组与村组干部联系,摸清劳动力情况及务工信息,包括务工人员的数量、地址等;二是要积极与劳务输出管理部门联系,掌握劳务输出信息和发展趋势;三是深入到劳务输出地调查。在调查摸底掌握劳务输出情况的基础上,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建档签约工作,即分层次、分村组、分类别建立劳务输出人员档案,详实记录外出务工人员姓名、年龄、住址、工种、通讯地址、收入、输出前存贷情况,并与务工人员签订存款预约协议,然后分门别类归档保管,做到一户一卡,一村一档,信用站建到户,信用分社建到团体,信用社建到村,奠定开发劳务收入存款的信息组织基础。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