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产业发展汇报范文

旅游产业发展汇报精选(九篇)

旅游产业发展汇报

第1篇:旅游产业发展汇报范文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从2001年我县提出旅游发展战略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针对我省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以及红河州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定位,立足自身旅游资源优势,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建设旅游强县,哈尼文化特色县”的战略决策,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加以培植和壮大,努力将红河哈尼梯田旅游打造成世界级品牌,加快××旅游大县建设步伐。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旅游业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一)×ד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影响力日渐增强

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近年来,我县围绕打造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品牌,加大了对景区景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是重点建设了箐口哈尼族民俗生态旅游村,修缮了勐弄司署、龙上将山庄,修复了××楼、观音阁,新建了老虎嘴、多依树、坝达景点的旅游配套设施。二是对新街镇、南沙县城,按照“新街镇国际旅游山城化,县城南沙特色化”的思路建设,从完善规划入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新街国际旅游山城排危美化第一期工程;县城南沙实施了亮化、绿化工程,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州级文明城市称号,目前正在申报部级园林城市。

(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初具规模

至2008年底,全县旅游企事业单位86个。旅行社1家(有专职导游4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旅游住宿设施84家,总床位3995个,其中:旅游星级饭店三家(三星级1家,二星级1家,一星级1家,总床位696个)。目前,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中信集团公司在××新建一个五星级酒店,预计年内开工建设。

(四)完成部分规划

完成了新县城南沙到新街镇的高等级公路的规划和设计;完成了《××县哈尼族民俗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多依树旅游片区基础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完成了哈尼民居的设计方案,目前正在做《××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及各景点的详细规划。

(五)成立了×ד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管理机构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旅游产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县政府坚持主导发展的核心作用,在全县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服务”的观念,增强加快发展旅游大产业的意识,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于2007年6月14日,中共××县委以元复字〔2007〕50号“关于成立××县红河哈尼梯田风景区管理局的批复”文件精神,正式批准成立××县哈尼梯田管理局;于7月28日与云南世博集团签订了旅游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书,9月9日成立了××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11月成立了云南世博××哈尼梯田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将原胜村乡办公楼、箐口哈尼族展示馆及附属设施,多依树、坝达、老虎嘴等景区景点1000余万元资产划拨给云南世博××哈尼梯田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便其全面组织领导×ד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六)旅游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2005年以来,我县成功地举办了三届“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旅游宣传促销,提高了××旅游业的市场开拓水平和竞争力;健全和完善了全县旅游投诉的二级(县、旅游企业)受理机制,全面推行游客无过错机制,及时、高效、妥善地处理好游客投诉,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市场的治理力度,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环境得到改善。

(七)良好的旅游环境初步形成

县城南沙参照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标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镇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已成为省政府批准的第一批园林城市。老城区、胜村、攀枝花等集镇的绿化、美化和管理等工作也有序地进行,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形象。

(八)旅游业管理初步规范化、法治化

为加强对旅游市场、旅游安全、遗产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成立了××县箐口哈尼族民俗村管理委员会和××县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局,制定了《××县箐口民俗生态旅游村管理办法》。组建了梯田核心区执法保护组,核心区的村寨参照《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旅游业管理正在步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二、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步伐

为使××旅游业朝着高标准、高起点的方向发展,我们先后聘请昆明方城规划院编写了《红河哈尼梯田胜村旅游区详细规划》、《红河哈尼梯田胜村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红河哈尼梯田胜村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县旅游总体规划》、《××县旅游总体规划》及各景点的详细规划正由昆明艺嘉规划设计院编制预计6月底可完成。

(二)狠抓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明显提高

2000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特别是2002年召开了州政府××旅游业发展调研会及2008年6月14日至15日副省长刘平带领省直属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调研工作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是按照建设新街国际山城的标准,实施了新街国际旅游山城排危美化第一期工程,改造城区6150平方米,建成了1万多平方米的哈尼梯田文化广场,兴建了一家三星级酒店,房屋立面改造74个单位(户),改造面积2万多平方米,吃、住、行、游、购、娱等条件大大改善;二是为了展示“森林—村庄—水系—梯田”四素同构的哈尼梯田文化,休闲楼,2004年,箐口哈尼民俗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是在多依树、坝达、老虎嘴景区建设了5座旅游厕所、4座停车场、4座观景台及1300米步行游览路;四是建设了××楼、勐弄司署、观音阁、龙上将山庄等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景区功能,形成了“一田、一海、一宴、一村、一城、一署、一楼、一阁、一庄”的旅游景观格局。

(三)对外开放宣传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塑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崭新形象,推出××梯田、云海等旅游品牌,积极与国家、省州有关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音像等媒介,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宣传哈尼梯田文化,加大对遗产申报的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宣传影响。先后邀请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亚太地区负责人理查德先生、国家古迹遗址理事会亨利•克莱尔博士、国家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郭旃、中国世界遗产研究专家前来××进行非正式考察,使专家们对红河哈尼梯田有了深刻认识,并对其申报价值、优势作了充分肯定。举办了“2005、2007、2009中国•红河民族文化旅游节暨××哈尼梯田旅游节”。多次邀请中央、省、州电台、电视台记者考察、报道,与中央电视八台合拍了“哈尼鼓歌”、“可爱的家乡”等mtv旅游宣传片,与德国黑森州电视台合拍了《通往上帝的阶梯》风光专题片。2003年以来,影视制作公司先后在××拍摄了以梯田风光为主的《太阳升》、《天下一碗》、《樱花》、《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影视剧。经过努力,加大了对××梯田的宣传力度,吸引了大量游客,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识哈尼梯田文化的价值。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2、梯田品牌未真正打响,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产品。

3、投入不足,通往梯田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和新街镇的绕城公路建设难以开工。

4、景区经营管理还不成熟。

四、下一步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全州旅游业发展大会及《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红河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红发〔2006〕21号)文件精神,抓住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所具备的现有条件,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展示哈尼梯田风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建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品牌。就是要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两个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为主题,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梯田生态资源的保护,把“人作天成、哈尼梯田”的壮美和神奇展示给世界,将红河哈尼梯田建设成红河州的旅游“品牌”,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二)发展目标

通过“十一五”和后十年的努力,把××建成云南及我国具有鲜明梯田文化特色、吸引力较强的旅游目的地;把××建设成为红河旅游的标志;把红河哈尼梯田打造成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品牌。

到2020年,力争把××建成红河州的旅游龙头,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2亿元,文化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达到20%,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300人。

五、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一流规划,统筹发展的思路

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规划统筹发展,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关联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坚持景区景点开发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并举,资源开发规划与资源保护规划兼顾,近期目标规划与长远目标规划协同。

按照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景区的要求,参照国际一流标准,编制发展策划与规划:一是××旅游发展的战略策划;二是红河哈尼梯田的品牌策划;三是×ד红河哈尼梯田”景区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四是红河谷南沙热带休闲、渡假旅游区规划。各项策划与规划要与省、州旅游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以确保全县旅游业与省州旅游业协调发展。

(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集观光、体验、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根据《红河州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业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打响“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品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实施景区景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期抓好箐口民俗文化村二期工程、猛弄哈尼司署续修工程、老虎嘴景区、坝达景区、多依树景区等项目的建设。

2.推动“两镇”建设。尽快将新街镇旅游山城风貌恢复及保护工程立项,积极实施南沙镇冬季休闲旅游胜地建设。

3.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加快通往哈尼梯田旅游景区高等级公路网的建设。一是争取建水至××、××至绿春二级公路,河口新街至××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形成进入红河哈尼梯田的交通大动脉。二是梯田景区旅游公路建设。抓好南沙至大渔塘公路、新街至百胜寨公路、胜村至麻栗寨公路、新街镇过境公路的建设。目前,急需修整和提高南沙至新街的公路等级。三是组织实施景区步行游路建设。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田间现有小路,按原有风格加以修缮,形成梯田风光步行游路,让游客走进梯田,亲近自然,在新街、胜村、攀枝花三地修建13条步行游览景观路,全长19公里。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切实抓好×ד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恢复与保护工作

红河哈尼梯田属于旅游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地区,水是梯田的命脉,森林是涵养水源的“绿色水库”,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中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结合×ד红河哈尼梯田”的实际,确定核心保护区范围是“多依树片区、坝达片区、牛角寨片区、猛品片区”共132平方公里,包括265个自然村,人口90758人。核心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以保护×ד红河哈尼梯田”的生态结构、民族文化、农耕技术,梯田景观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观光、民族教育、休闲度假为发展内容。

一是启动×ד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村寨恢复与保护工程。按照《××县哈尼梯田核心区保护与恢复项目》的规划,需对核心区所在的三个乡镇,涉及改造村寨152个,14689户,72978人,按照产业发展与梯田保护科学协调发展,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对村寨房屋及民居进行恢复与保护,改造村寨道路,新建家庭沼气池8810口,新建公厕152座。

二是加大对小流域的治理,在各流域内重点做好生物防治措施,植树种草,形成天然绿色水库。

三是加强对流域活动的管理,严禁和取缔无证采沙取石,破坏活动的行为,扩大梯田的灌溉面积,加强对梯田资源的保护。

(四)重宣传与管理,打造“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品牌

一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抓好“红河哈尼梯田”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和宣传工作。建立起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联合旅游促销机制。邀请省内外大的旅行社组团到我县考查和踩线,进一步完善哈尼梯田旅游线路的设置;在“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举全县之力,全力办好每年一度的“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民族文化旅游节”,树“人作天成、哈尼梯田”的旅游形象,把红河哈尼梯田旅游节办成品位高、影响大的旅游节庆活动。真正打响“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品牌。

第2篇:旅游产业发展汇报范文

近年来,城关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决策部署,围绕传承老潍县文化、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助力文化项目发展,创新文化资源模式,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发展城市经济的新引擎,为高品质强区建设提供支撑,为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凝心聚力。

一、政策多方扶持,提升文化聚合力。

省政府《关于潍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市规划局《潍坊市中心城区休闲体系概念规划》、区政府制定出台《支持十笏园文旅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目前城关街道依托辖区内十笏园博物馆等文物古迹,十笏园文化街区等文旅项目,非遗空间、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等非遗传承地,潍坊市美术馆等公益展馆,郑板桥政德教育基地、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等,形成了文化旅游、党政教育、文创文产、展览展演、非遗民俗、特色美食共六大版块的文化聚集地。

通过各项文化政策扶持,多渠道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知名文化专家队伍的优势,建立社会文化艺术人才库,通过多种途径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利用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柔性引进各类文化人才,现辖区有国家省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60余名,文创IP、基层文联、社会文艺团体等70多个单位和组织。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文化人才的管理和使用,更好地整合文化人才资源,搭建文化人才队伍展演展示平台,十笏园文化街区的文创集市被省文化厅认定为山东省第一批“文化创意集市”,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被省经贸委授予“山东省风筝产业基地”称号,被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授予“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城关街道的文化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成为一个既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而同时又各具特色的文化聚合体。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文化吸引力。

推行“十百千”的城关文化新举措,提升老潍县文化形象,将传统工艺、非遗手艺、精品艺术转化为文化滋养的持久软实力,增强地域性文化吸引力。

“十”是城关街道10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10个社区精神文明实践站,在复工复产期间主办10场“城关街道文化旅游节文艺演出”,繁荣“文化夜市”。从7月份开始连续开展城关街道“唱响潍城·文明之夏”—最美城关社区文化节的31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培训、红色研学、非遗传承、节日庆祝、公益电影、志愿服务等180余次活动,结合云直播、新闻报道、公众号宣传等媒体,文化惠民覆盖80%的居民网格,提高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水平,满足了居民不断提档升级的文化生活需求,不仅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是通过全民互动的方式让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遍地开花。

“百”是举办百场展览展演、培训教育等活动,将精品艺术、传统手艺推向大众、精彩纷呈,让专业文化人、业余文化爱好者、大众文化喜爱者等多维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和学习,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推动力和巨大的文化精气神。今年的节庆展演期间,五十余万人次参与街道辖区内的重大节会、展览活动,如第三届陈介祺艺术节、2020 潍坊文艺精品展演周演出、战疫情优秀文艺展演、2020十笏园非遗嘉年华、“潍坊好手艺”精品展、潍坊市2020年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互动交流等活动,让群众能观赏精彩的演出、亲近丰富的馆藏展览,增强了群众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中于希宁艺术研究展已连续两年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季”项目。协办“潍水坊” 公益非遗免费传承研学活动,以及各类非遗手艺课培训20余场次,让更多大众了解体验非遗知识和传统技艺,增强对老潍县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之情,做好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通过普及引领的方式让高端大气的精品文化创新发展。

“千”是培养千名文化爱好者、传承者、传播者,放大“中国金石之都”、“山东省(桃)核雕之乡”品牌效应,通过各项体制机制增加群众对文化的热度和深造的机会,进一步提升文化生活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利用街道、社区的文化阵地,表彰了辖区“最美”居民278 人、“最美”单位92个,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倡树文明新风,滋养文化氛围,培育文化力量,强大文化精神,通过文化的传承传播的方式优化文化精神品质、提高文化精神能力、增强文化的凝聚力与吸引力。

第3篇:旅游产业发展汇报范文

近四十年来,旅游业在台湾的国际收支、国民所得、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税收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其中一些已有论文涉及。这里仅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国际旅游业对台湾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发展的过程看,国际旅游业对台湾国际收支的影响可分为三个有所不同的阶段。第一,平衡国际收支结构阶段(1956年至1983年前后)。1949年后,台湾经济重建面临的一个极大问题就是外汇,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诸如发展进口替代工作、保护关税等措施,以限制进口,防止外汇流失。从1951年起,台湾开始接受美国的“军援”和“经援”,据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公布的数字,1951一1965年间,台湾接受“经援”和“军援”金额累计达14.8亿美元,“美援”成为刺激台湾经济复苏、平衡国际收支结构的主要力量。由于台湾国际旅游业还处于起始阶段,创汇能力有限,1956—1964年间,台国际旅游接待业创汇累计达2.925万美元。但是,到六十年代中期后,随着“美援”的终止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创汇能力的增强,国际旅游接待业逐步发挥了平衡国际收支结构的积极作用。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台国际旅游接待业弥补外汇逆差的积极作用是相当明显的。1965--1969年间,国际旅游接待业创汇对外贸逆差的弥补率分别为17.2%、35.3%、25.3%、46.7%和34.3%。

自七十年代起,台湾外贸开始出现顺差,但我们发现,1970一1982年间,旅游业外汇收入累计达67.4亿美元,而同期台湾国际收支累计余额为72.8亿美元,经常帐收支累计为49.7亿美元,商品与劳务收支累计为47.8亿美元。这表明如果扣除旅游业的创汇收入,该期间台湾国际总收支只有5.4亿美元的盈余,而经常帐项目和商品与劳务项目就要出现17.7亿和19.6亿美元的逆差。

第二,调整国际收支结构时期(1983年前后到1992年前后)。从1983年起,台湾对外贸易顺差急速膨胀,1982年的外贸顺差不过是15亿美元,1983年则增加到34亿美元。据统计,1983—1989年间,外贸顺差累计达752.7亿美元。但伴随着庞大的外贸顺差而来的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以及由此衍生的针对台湾的政治压力,八十年代起,美国频频对美台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作出强烈反应,直至威胁要援用贸易法第301条款进行报复。为了维护美台关系,台湾当局不得不采取诸如多次派采购团赴美采购、促使台市对美元大幅升值、开放岛内市场、放宽农产品和消费品的进口限制、降低关税、解除外汇管制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大都是是牺牲了台湾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有形贸易顺差无法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通过开放国民出岛旅游,以无形贸易的方式把大量的外汇以旅游支出的形式重新流入国际市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缓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而且也可以缓和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衍生的政治压力。据统计,1984--1990年间,台湾国际旅游业创汇累计达117亿美元,而同期出岛旅游支出则大大超过200亿美元。总之,旅游业通过调整国际收支结构表现出来的政治影响已相当明显。

第三,冲击国际收支结构阶段(1992年前后至今)。进入九十年代,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都没有取得预定的目标,而出岛旅游支出却持续扩大。到1992年,旅游外汇支出已达72.8亿美元,而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3.6亿美元,旅游外汇收支呈现49.2亿美元的巨大逆差,成为该年度台湾国际收支自七十年代以来首次转呈逆差(6亿美元)的主要原因。而据台湾“中央银行”估计,1993年前9个月旅游外汇支出为58.5亿美元,已超过同期外贸顺差的57亿美元,而同期旅游外汇收入只有17.3亿美元,已经严重地冲击着台湾国际收支结构,并且直接影响到台湾经济的总体竞争力。据1993年世界经济竞争力调查表明,台湾的服务业贸易收支状况排在倒数第2位(第40位)[2],主要原因就是旅游业外汇收支逆差不断增大。1993年9月3日,“行政院长”连战指示“财政部”采取租税手段,会同相关部门研究以提高签证费和征收观光税等手法阻止旅游外汇支出的持续增大[3],就表明了当局的极度关切。

(二)旅游业对台湾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

首先,旅游业在改善台湾经济产业的空间结构方面有积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逐渐形成西部和北部特别是北部高度化,而南部和东部特别是东部较为落后的产业发展局。战后,当局一直寻找开发东部地区的有效方案,旅游业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984年3月,前“经济部长”赵耀东在回答“立委”质询时指出,未来东部的发展方向应该以游事业为考量[4],这是较早地确认旅游业在改善产业空间结构方面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八十年代末,台湾当局正式提出产业东移政策,发展休闲旅游业则成为产业东移政策的核心。1994年1月1日,捷地尔公司投资240亿新台市在台东兴建高尔夫球场、度假村、旅游饭店、购物中心,金盾理想度假村产业公司投资120亿新台市在花莲开发水上花园。“行政院经建会”官员认为,“我们要用捷地尔与金盾的大型投资案,让产业东移看到效果”[5]。在南部,早在八十年代初,投资20亿新台币的高雄国宾饭店开业时就备受瞩目,认为高雄国宾饭店的建设将为高雄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离岛地区,“行政院经建会”和台湾“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报告都说明澎湖应以发展旅游特区为主[6],金门战役国家公园的建立也表明旅游业在金门经济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其次,旅游业对改善台湾经济产业的部门结构有积极的影响,并且极有特色地表现在初级产业上。六十年代末后,随着工商业社会形态的形成,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自耕农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1969年,当局制定“新农业政策”也没能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经济低迷状况。七十年代未,农业问题更为突出,使得台湾当局被迫推动第二次土地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旅游业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扮演独特的角色。1978年,以苗栗县大湖草莓园的偶然开辟为发端,旅游业和农业开始实现产业间的结合。从1980年起,台北市“政府”分别在台北市近郊进行辅导观光农场的建设,观光农场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多种形态,两年间,观光农场就达到280多公顷,数年间就遍布全岛。产业观光区(主要是农业观光区)已成为台湾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场的开辟既为旅客提供了参与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又在产业结合的基础上缩小了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如今,台湾当局在开放农产品市场问题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以及岛内利益集团的双重压力。所以,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实现农业的精致化和服务业化应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有益思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产业间的结合,而且也是一种产业升级。农业专家李登辉指出,“要将农业与观光、服务业相结合,配合消费形态的转变,才是我们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7]

(三)国际业的

国际旅游业能起到“民众交流”或“民间外交”的作用,它的有助于国(地区)与国(地区)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人民的交流,并在其过程表现其政治属性,如1967年国际旅游年就是要“使旅游成为和平的护照”。由于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特殊性,台湾国际旅游业的政治作用似乎更为突出了。华侨历来被台湾当局视为“革命之母”,当局一直较重视侨务工作,企图加强华侨对台湾当局的向心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台当局的这一企图。长期以来,由于台湾国际旅游业海外促销过于薄弱,主要客源的华侨名流和华侨社团素为当局所倚重,成为台湾国际旅游业海外促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七、八十年代,日本游客访台大都由当地的华侨华人旅行业者组织。同时,台当局还对华侨到台湾观光旅游采取诸如提供出入境签证便利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华侨游客市场占台湾国际旅游业海外市场份额多在15%以上。新成立后,特别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江河日下,为了和“非邦交”国家增进“实质关系”,台湾当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商务、文化及观光之类的半官方机构,从事“实质外交”,借以维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不仅和台湾有“邦交”的少数国家对台湾游客实行免签证优惠措施,甚至许多“非邦交”国家也提供免签证或落地签证措施。更有甚者,近年来台湾当局高层领导直接利用私人“度假”,频频从事“度假外交”,以加强和某些国家的“实质关系”。战后台湾发展较快,但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下降以及岛内发生多起政治和动荡,使得民众对当局缺乏信心,并产生“信心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旅游业,特别是1979年台当局有条件开放民众出岛旅游和1987年有条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举措,不能说对当局企盼的信心回流没有裨益。因为当时的台湾经济、民众生活和许多国家和地区相较而言还是比较好的,客观上必然增进对当局的信任。

台湾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共性和台湾旅游业发展的个性的统一。从其发展四十年的历程看,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台湾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国际旅游业作为一种“民间外交”,从来就不排除其客观上的政治属性,但台湾的国际旅游业由于其生存发展环境的特殊性,这种政治属性表现得为突出。早在六十年代,蒋介石就说“发展现光事业我们主要的是观光事业有助于经济发展,亦即从其有助于反攻力量之充实着眼,不是苟安,更非为享乐”,这说明旅游业的最终目的是为“反攻大陆“服务的。进入七十年代,随着台湾当局国际地位的削弱,旅游业则成了“沟通民族情感,促进人类合体之栋梁,实乃粉碎‘共匪’此种孤文之战术之有力武器……而于我反共复国大业之完成,亦必隆贡献”[8]。1979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民众出岛旅游固然有其必然的经济前提条件,但也有其必要的政治前提条件。“政治所寄望出国旅游者,较以往尤为殷切”[9],“除为增加国人见闻外,加强国际民间交流,促进国民外交亦为重要目的之一”[10]。1987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事实上成了当局大陆政策演变的转折点和新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注意到台湾岛内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呼声早在八十年代初就逐渐强烈起来了,台当局为什么长期加以打压而终于在1987年底宣布有条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显然和八十年代中期岛内蓬勃发展的民主化运动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当时有许多政治团体就以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为政治诉求,而台湾当局基于对大陆的“反统制”也是开放探亲的重要目的。进入九十年代,台湾政要纷纷赴东南亚“度假”,从而开创了“度假外交”这一“高层出访模式”。[11]突出的政治倾向性于是和旅游业的经济产业属性长期地纠缠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台湾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际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进而影响到旅游业产业地位的确立。如今台湾旅游业发展落后于许多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突出的政治倾向性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2.旅游业实际产业地位和实际产业政策的矛盾。这里首先涉及到一个就是旅游业在台湾有否必要确立其重要的产业地位。许多人认为,甚至“观光局”的决策人物也认为台湾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旅游业主要是基于配合外交、经贸需要来发展。这种看法是不妥的,台湾经济属于一种对外依存度很强的岛屿型经济,并且由于政治上的脆弱性,使得其应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其衍生的政治压力的能力相当弱。因此,大力发展月匠务业应属明智选择.事实上,八十年代起,台湾当局就逐渐认识到服务业将成为经济主要增长源,旅游业当然应该确立其重要的产业地位。就目前而言,旅游业已拥有包括综合、甲种和乙种在内的1,800余家旅游业、90余家国际观光旅馆和一般观光旅馆,各类客房15,000余间以及遍布全岛的颇具规模的观光旅游区;国际旅游业年交易额近100亿美元。这表明旅游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已经在实践中确立其重要的产业地位。但这种重要的产业地位却缺乏适当的产业政策来保障,尤其在产业主导政策上没有因应旅游业的实际生产能力。1981年底,“行政院长”孙运旋在“施政”报告中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台湾当局正式把旅游业认定为一项产业。但也正如我们在前一部分的中所指出的那样,台湾的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很大程度上深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制约。必然地,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取向被扭曲了,1990年,“观光局长”毛治国指出,鉴于台湾已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配合外交、经贸,以提高台湾整体形象为目的地。就典型地体现了台湾当局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取向。即旅游业作为‘附庸性的,不以创汇为主要目的,带有浓厚事业特征的产业来发展;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以创汇为主要目的,坚持旅游业基本经济属性的产业来发展,从而在政策上保障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并支持其生产能力的扩大。

3.旅游业管理体制存在不少缺陷。首先,旅游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存在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多元化管理体制的存在是台湾旅游业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1971年“观光局”的成立就是因应了“近年来观光事业由于主管机关过多,其成就上不如理想,应如何谋求统一”的迫切需要。但“观光局”的成立实际上并没有完成“谋求统一”的任务,根据1972年(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公园主管机构为内政部”;1982年的《文化资产保存法)规定,“古物与民族之保存、维护、宣扬、权利转移及保管机构之指定、设立与监督等事项,由部主管”;“古迹,民俗及有关文物之保存、维护、宣扬、权利转移及管理机构之监督等事项,由内政部主管”;“文化景观之维护、保育、宣扬及管理机构之监督等事项,由经济部主管”。“观光局”所能掌握的就只有若干风景特定区。为了协调各部门在旅游监督管理和开发利用中的一致性,台当局于1982年设立一个临时性的松散型组织即“行政院观光资源开发小组”起协调作用。然而,部门主义和本位主义经常制约着协调的有效性。另外,随着七十年代未台湾“地方自治化”进程沏加速,地方政府往往对“观光局”的整体旅游规划计划持不合作态度,从而在垂直面上又暴露其次,行业管理能力长期以来没有质的提高,仅从职能部门管理来看,“观光局”对旅行社和饭店业的行业管理能力就不能让人满意。如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观光局”没能根据当时旅游业萧条的现实有效控制饭店业的过速膨胀,使得饭店业在旅游业萧条时期更加雪上加霜。并且,直到现在,“观光局”似乎也无法解决饭店业中国际观光旅馆和一般观光旅馆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旅行杜业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从1977年起“观光局”鉴于当时岛内旅游行业间的恶性竞争,暂停了旅行业的登记,但这一暂停就是十年。这种暂停政策非但没有解决旅行业间的恶性竞争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恶性竞争,使得恶性竞争成为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间制约台湾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两大毒瘤”之一。19088年重新开放旅行业登记后,在缺乏有效的控制下,旅行业短短五年间增加了1,200余家,即从1987年的302家增加到1992年的1,500多家。

4.旅游业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大致说来,北部和南部的旅游业发展较快,而中部次之,东部较慢。1984年时,北部旅游面积密度为1,659.74人次/km2,南部旅游面积密度为1,178.45人次/km2,而中部和东部分别只为454.98人次/km2和241.95人次/km2[15]。到1991年,统计资料表明,在46家国际观光旅馆、48家一般观光旅馆以及19,780间客房中,台北市就分别占了26家、25家和13,073间客房,整个东部只有3家国际观光旅馆和2家一般观光旅馆,在1,373家各类旅行社中,台北市就占了716家,超过总数的一半。一般来说,国际游客的60--70%是集中在北部旅游区。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南部和东部旅游业有望和北部缩小差距。

5.岛外--岛内--岛外发展模式的二元经济特征。七十年代前,台湾旅游业基本上处于国际旅游接待业(岛外)阶段。1956年和197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分别为14,974人次、47,245人次和93.6万美元、817万美元。而由于居民收入还比较低,台湾社会还处于高度封闭状态。农业社会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还根深蒂固、旅游业本身供给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原因,岛内旅游业还处在萌芽发展阶段。1970年,主要风景区游客不过560余万。进入七十年代后,在国际旅游接待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居民收入的较大幅度提高、台湾社会的渐趋开放、传统消费观念的变更以及旅游业供给能力的增强,岛内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台湾旅游业逐渐进入岛外--岛内阶段。1975年,岛内主要风景区游客达到2,357万人,到1985年增加到2,614万,1987年增加到3,368万。目前,岛内旅游人数大致在3,000--4,000万之间。到1979年,台湾当局开始有条件开放居民出岛观光旅游,台湾旅行业开始了国际旅游接待业、岛内旅游业和出岛旅游业三者并行阶段旅游业的岛外--岛内--岛外发展模式最终形成。而1987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和1990年当局原则同意民众可以观光名义赴大陆探亲旅游时则赋予该发展模式的更加完整的意义。

相较台湾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而言,旅游业的二元结构特征始终非常明显。它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即国际旅游业远较岛内旅游业发展的快,国际旅游业中出岛旅游业远较国际旅游接待业发展得快。就第一层次而言,1975—1985年间,主要风景区游客只增加了250万人。八十年代末期,岛内旅游人次更趋减少;经营岛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和饭店业奇缺,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扶持,如经营岛内旅游业务的饭店业在整个八十年代处于长期亏损状态。总之,和蓬勃发展的国际旅游业相比,岛内旅游业落后了许多。就第二层次而言,1979--1992年间,人岛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加了1.4倍和2.5倍,而出岛旅游人数和出岛的旅游的支出则分别增加了9倍和12倍,分别达到421万人次和72.8亿美元,致使出岛旅游支出冲击正常的国际收支,引起台当局的高度重视,这表明国际旅游待业和出岛旅游业间也存在明显的二元特征。

注释:

[1]台湾《中央日报》1994年9月14日。

[2]台湾《经济日报》1993年9月3日。

[3]台湾《自立晚报》1984年3月14日。

[4]台湾《经济日报》1994年1月10日。

[5]台湾《中央日报》1995年1月4日。

[6]台湾《中央日报》1995年1月2日。

[7]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台湾中华文化大学等编印,1984年版,第3,777页。

[8]台湾《自立晚报》1979年1月3日。

[9]台湾《自立晚报》1978年10月11日。

[10]台湾《中央时报》1994年2月9日。

第4篇:旅游产业发展汇报范文

【关键词】入境旅游业 经济增长 实际汇率 突发事件

一、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经20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旅游业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三个市场”相互驱动、相互补充的好局面。1998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126.02亿美元,世界排名窜升到第七位;2002年国际旅游收入达203.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五,又向前靠近了两位。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20年来,除了个别年份(1989、1998、2001、2003)以外,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的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远远高出世界平均增长率。

二、我国入境旅游收入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增长水平。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产业,以直面服务、产销合一为主要行业特性,推动和刺激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wWw.133229.COM

显然,旅游业是一项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持。如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不能保证旅游开发所需的各种物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对此,我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梁艺桦等人(2006)运用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旅游发展的因子进行研究后认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子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全国图书、杂志和报纸出版量因子的灰关联程度最高;其次是旅行社数、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人均gdp、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个因子(关联度0.99);最后是国际铁路和公路客车、民用航空飞机拥有量。和红等人(2006)在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运用脉冲相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呈现较强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从各地区旅游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和人均旅游收入的相对水平来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是: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东部地区旅游业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叶护平等人(2005)研究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形成对旅游业的支撑。

2、实际有效汇率。本国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被称作名义有效汇率,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进出口贸易,而且也影响着与非贸易外汇有关的旅游业。它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通过旅游产品价格、出入境旅游客流量,以及旅游收入等一些综合指标表现出来。下面主要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化对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的影响。

虽然,我国国际旅游收入将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然而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将具有抑制国际旅游收入上升的作用;反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将具有促进国际旅游收入上升的作用。这是因为,如果人民币贬值时,来中国旅游的价格将随之下降,境外旅游者所花费的纯旅游外汇支出也将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旅游者来华旅游,旅游人数的增加一定会带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相反,当人民币升值时,境外旅游者所花费的纯旅游外汇支出将相应增加,入境旅游人数有可能减少,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也将减少。当然,在实际研究中,还要注意汇率变动的幅度,因为汇率变动的幅度直接影响对外旅游价格变动的幅度。

3、突发事件。在短期内,入境旅游业除了受到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作用。

在1989年政治骚乱时期,我国入境旅游业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入境旅游人数相比上一年下降22.7%,国际旅游收入也下降了17.2%。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当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相比上一年下降了6.4%,国际旅游收入则下降了14.6%。即便是发生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突发事件,也可能对我国入境旅游业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受“9-11”恐怖事件影响,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年增长率从2000年的15.4%下降到了2001年的6.7%,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则从2000年的15.1%下降到了2001年的9.7%(见表1)。

4、我国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的回归模型。下面利用表1中的数据,以国际旅游收入为因变量,经济增长率、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自变量,构建一个简单的入境旅游业增长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tr=0.0686gdp-0.5465re

(24.16270) (-6.238073)r-squared=0.963828

其中,tr代表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gdp代表修正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十亿元人民币),re代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以1985年为基年)。由模型可知,如果不考虑突发事件,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000亿人民币,大约可以带来6.86亿美元国际旅游收入;同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每上升1,可能使国际旅游收入下降0.5465亿美元。

三、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从1978年的世界第41位,上升到2002年的世界排名第五。从长期来看,高经济增长水平是推动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同时,在短期内,我国入境旅游业增长又受到实际有效汇率和突发事件冲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旅游业发展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j].人文地理,2006,(2)。

[2] 和红、叶民强: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动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6,(2)。

第5篇:旅游产业发展汇报范文

乙方: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北京国智景元旅游顾问有限公司

为了指导__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强政府协调、整合资源市场、推进开发保护,把霸州培育成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目的地,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__市旅游局(以下称“甲方”)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北京国智景元旅游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称“乙方”)编制《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经双方协商一致通过达成以下协议:

1.项目定义

1.1项目名称

《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规划界定

1.2.1规划范围:__市境全域,总面积784平方公里。

1.2.2规划期限:20__年至2020年,重点20__-20__年。

1.3规划主要内容

在国标《旅游规划通则》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贯彻落实《__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要求,充分衔接《河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廊坊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把《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成融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指导霸州市旅游业“十一五”期间的旅游开发与发展以及为中远期旅游发展确定框架和战略。主要内容包括:

1.3.1全面分析__市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1.3.2分析__市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预测规划期内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

1.3.3提出__市旅游形象标识、旅游主题口号和发展战略;

1.3.4提出__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及其依据;

1.3.5明确__市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色与主要内容;

1.3.6提出__市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对其空间及时序作出安排;

1.3.7提出__市旅游要素结构、空间布局及供给要素的原则和方法;

1.3.8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措施;

1.3.9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3.10提出__市旅游业发展近期行动计划(含重点项目投资概算)。

2.项目时间

2.1工作时间

本项目自收到首付款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如果由于甲方原因造成时间延后,则项目工作时间顺延)。

2.2时间分配

2.2.1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第一期项目款之日起1个月内,开展实地考察、资料收集、调研等工作;

2.2.2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第一期项目款之日起2个月内,开展调研总结、资料整理分析、内部研讨工作,制定总体框架,形成总体规划纲要,递交甲方讨论修改;

2.2.3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第一期项目款之日起第3-4个月,修改完善总体规划纲要,形成总体规划初稿,并进行初稿汇报;

2.2.4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第二期项目款之日起1个月内,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制作并递交评审稿;

2.2.5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第三期项目款之日起1个月内,对评审稿进行修改完善,制作并递交最终成果。

3.项目费用

3.1项目标的:

人民币贰拾万元整(¥200,000.00)。

3.2费用支付:

3.2.1合同签订后,甲方向乙方支付首期项目款,计人民币壹拾万元整(¥100,000.00);

3.2.2初稿汇报会通过后一周内,甲方向乙方支付二期项目款,计人民币陆万元整(¥60,000.00);

3.2.3专家评审会通过后一周内,甲方向乙方支付三期项目款,计人民币叁万元整(¥30,000.00);

3.2.4乙方向甲方递交最终全部成果后一周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剩余项目款,计人民币壹万元整(¥10,000.00)。

3.3项目款通过银行汇票或转账支付。

3.4项目组成员考察调研、纲要汇报会、初稿汇报会、专家评审会期间的食宿交通费等相关费用由甲方支付。专家评审会聘请的评审专家的评审费、食宿费、交通费等相关费用由甲方支付。

4.甲方权利和义务

4.1甲方权利

甲方有权利要求乙方提供的成果符合上述要求,并对乙方提供的成果进行验收;

4.2甲方义务

4.2.1落实规划费用并按时足额支付项目款;

4.2.2提供项目组需要的相关资料和图件;

4.2.3安排项目组在霸州工作期间的交通工具和食宿等;

4.2.4联络安排项目组的考察、调查、座谈等工作;

4.2.5负责纲要汇报会、初稿汇报会、评审会的组织工作。

5.乙方权利和义务

5.1乙方权利

乙方有权利按照合同要求按时足额收取项目款。

5.2乙方义务

5.2.1按照项目工作时间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5.2.2按照合同要求完成项目成果;

5.2.3保证纲要汇报会初稿汇报会和专家评审会的汇报工作;

5.2.4协助专家评审会的组织工作;

5.2.5吸收纲要汇报会、初稿汇报会和专家评审会意见建议修改完善项目成果;

5.2.6协助甲方实施规划的有关后续工作。

5.2.7乙方收到款项同时应向甲方出具合法的发票。

6.项目成果

6.1成果内容

6.1.1《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6.1.2《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图件,包括:

6.1.2.1__旅游区位分析图

6.1.2.2__旅游资源分析图

6.1.2.3__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图

6.1.2.4__旅游功能分区规划图

6.1.2.5__旅游线路规划图

6.1.2.6__旅游交通规划图

6.1.2.7__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图表

6.2最终成果数量

《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含图件)20套;

《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电子光盘(含文字文件、图件文件)10套;

《__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挂图)2套。

7.知识产权

合同最终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甲乙双方共同所有。

8.违约责任

8.1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必要的资料和调研条件,或甲方未按期支付项目钱款,影响工作进度或质量的,甲方应立即纠正,乙方的工作任务同期顺延。

8.2如果乙方所提出的项目成果没有通过验收,乙方应立即采取补求措施,继续修改完善直至项目成果通过验收。

9.其它

9.1合同数量: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两份。

9.2合同生效和终止:本合同自双方签约代表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自甲方支付所有项目款、乙方递交最终成果后自动失效。

9.3本合同而产生的补充合同,与合同正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签约代表:签约代表:

甲方联系方式:

地址:河北省__市迎宾道60号

邮编:*

联系人:__*

电话:*

传真:*

手机:*

E-mail:

乙方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北苑路168号中安盛业大厦(MOHO)16层

邮编:100101

联系人:任国才

电话:010-58246092

传真:010-58246092

手机:13811058785

E-mail:

账户名:北京国智景元旅游顾问有限公司

第6篇:旅游产业发展汇报范文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确了安全责任

按照上级机关和县安委会的要求,为了确保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2014年县旅游安全生产工作意见》,明确了工作职责,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并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从而保证了旅游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深入企业,加强排查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方针和市旅游局的要求,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面的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彻底排查各类事故隐患,并制定有效措施进行整改,这次旅游安全大检查的重点是星级宾馆及星级农家乐。检查中我们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旅游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周密计划、严格排查各类旅游企业的事故隐患。

三、消除隐患,强化整改

督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的方式,听取被督查旅游企业关于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及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查阅相关文件、记录和资料,并深入企业进行实地督查,随机抽查,掌握企业安全生产的真实情况,即时发现问题,边整边改。经检查,我县星级宾馆、农家乐饭馆对安全生产抓的扎实,有安全警示牌、消防器材,并有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消防培训。

四、坚持实行值班制度、监控旅游安全生产

第7篇:旅游产业发展汇报范文

【关键词】江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实证研究;GDP;创汇效应

一、江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江西省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备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截至2011年5月,全省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庐山)、2处世界地质公园(庐山、龙虎山);11个部级风景名胜区,2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部级自然保护区,2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9个部级森林公园,60个省级森林公园;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和风景如画的柘林湖、浓淡相宜的仙女湖等。自2001年以来,江西省旅游外汇收入除2003年因非典有较大幅度回落外,其余均保持逐年递增态势,其中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14.1万人次,增长18.3%;旅游外汇收入3.46亿美元,增长19.5%,占出口创汇比重的2.58%。站在全国角度看,江西旅游外汇收入虽呈上升态势,但在全国排名中,一直处于中等偏后水平,这与江西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极不相称。最高年份2009年也仅占0.684%,居全国第22位,而该年度江西省GDP的全国排名为第19位,可见江西省旅游服务贸易还未对全省GDP形成积极的带动效应,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12000~2009年全国旅游创汇与江西旅游创汇情况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9》。

二、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1.旅游业对全省GDP的影响。江西旅游业起步较早,20世纪30年代,江西已有市场化运作的最早的一批旅行社。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江西省旅游业的各项指标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对本省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相应的推动作用。在这里本文将通过分析旅游收入和江西省生产总值的关系来分析江西旅游业的收入效应。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及对GDP的贡献方面,目前学术界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衡量标准: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及旅游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等几个标准,本文采用第一个标准来衡量。旅游业对江西省经济的直接作用见下表(表2)。1996年9月,京九铁路正式通车后,由于江西旅游交通状况的改善和江西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省内旅游业的发展非常迅速,1999年到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增长九倍。除特殊年份(1998年和2003年)之外,旅游业占全省GDP的百分比均呈上升趋势,并且自2006年以来,该比例一直稳定在8%以上。可见,对江西而言旅游业是比较重要的部门。

旅游业除了通过旅游总收入直接影响江西省的GDP外,还可以通过旅游业直接总收入而产生的诱导收入和间接收入来影响江西省的GDP。也就是说,旅游总收入对江西省GDP的影响只能反映旅游业对江西省GDP影响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旅游业对江西省经济的直接的贡献或者说显性的贡献,而隐性的贡献它是无法反映的。因此本文将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旅游收入对江西省经济的间接影响。将1997~2010年江西省GDP与江西的旅游收入进行回归,采用y=a+bx回归模型,其中y为江西省历年的GDP,x为对应的旅游业总收入,并在计算机上用EVIEWS的出分析结果,其回归结果的方程为:Yi=732.2638+10.61Xi,R2=0.993737,(94.48),(0.24),这个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达到0.993737,表明方程良好的拟合了样本数据,有99.3737%的把握说明江西省旅游业收入与江西GDP存在相关性。且系数T值较大,通过了T检验。根据这个模型,1元的旅游业收入,大约导致本省GDP的增长约为10.61元人民币。从这个结果来看,旅游业收入对江西省GDP的间接影响比较重要。

例如,2010年中,旅游业总收入对江西省GDP的直接贡献率达到8.67%,而从理论上讲隐性收入与显性收入之和就更大,这说明了旅游业收入已经是江西省GDP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间接的分析表明每1元的旅游业收入大约导致本省GDP的增长为10.61元人民币。

表21997~2010年江西省GDP以及旅游收入数据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

2.旅游服务贸易对全省出口创汇的影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赚取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在本论文中,采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来表示旅游创汇,出口创汇则用当年的贸易出口额来表示。

表32001~2010年江西省旅游创汇与出口创汇的相关数据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历年《江西统计年鉴》。

立足江西进行分析,将表3中江西省2001至2010年旅游业创汇数值形成连直线图,得到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可见这10年中,旅游创汇额除了在2003年非典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其他年份旅游创汇均呈现出增长势头,平均增幅达到了20%以上,最高增幅达68%。在2010年度,旅游创汇增长了19.5%,实现外汇收入34600万美元,为全省出口创汇贡献了2.58%的份额。相比之下,每年全省出口创汇增长趋势显得更为平缓(图2)。

图1

其中:横轴为年份,纵轴为江西省旅游创汇数(单位:万美元)。

图2

其中:横轴为年份,纵轴为旅游创汇占出口创汇的比例(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表3绘制。

表42001-2009年全国及江西省旅游创汇/出口额比例

数据来源: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放眼全国考虑,如表4,除2003年外,江西省“旅游创汇/出口额”这一数值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可见旅游服务贸易在江西省出口创汇方面体现的积极影响。

3.旅游服务贸易对其他经济指标的影响。国际经验表明,旅游业每百万元固定资产可容纳250人就业。世界旅游专家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其他相关行业的收入可增加4.3元;旅游业每提供1个直接就业机会就可增加有关联的间接就业机会5个。根据我国有关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就相应增加10.20元;每增加100个国际游客,就可使旅游行业增加1名就业人员;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美元,利用外资金额相应增加5.9美元。

由此计算可知,江西省在2010年入境旅游就为本省增加450名就业人员,为第三产业增加1 456亿元,利用外资金额达到3.3亿美元。可见,发展旅游服务贸易产生的经济效应是巨大的,可为江西省的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璞,李国和.贵州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及预测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20)

[2]冷冰冰.重庆旅游业经济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

[3]文瑚霞.江西省旅游经济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第8篇:旅游产业发展汇报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旅游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01

汇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伴随着2005年我国汇率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道路更加平坦,且变动幅度也更为剧烈。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就走上了持续升值的发展道路,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的旅游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旅游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污染、环保以及附加值高等优势,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出路之一。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从理论意义也好,还是从实践意义也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分析

汇率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者价格。汇率具有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分。实际汇率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汇率,其真正反映汇率的变动;而名义汇率就是我们日常所提到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从大体走势上看,呈现着持续升值的趋势特征。人民实际有效汇率从1994年1月份的最低点75.97到近期2011年10月份的最高点126.42,升值幅度达66.41%。同时,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分阶段走势来看,处于升值阶段主要是1994年1月至1998年9月和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这两个阶段的升值幅度分别达44.29%和31.55%。

另一方面从人民币兑美元以及人民币兑欧元的名义汇率来看,在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的期间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呈现一路下跌,即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走势,中间并没有出现很大的调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2005年1月的最高点100美元兑827.65人民币,跌到了2011年6月的100美元兑654.11人民币,跌幅达21%。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在这5年来的升值幅度达到了21%。而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并没有像人民币兑美元那样的走势,而是呈现着来回震荡、调整的走势。整体来说,人民币兑欧元的汇率从2005年1月的1087.61下跌到2011年6月的918.50,下跌幅度为15.55%,略小于人民币兑美元的下跌幅度。5年来,人民币兑欧元升值了15.55%。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的现状可以从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国内旅游业来看,据统计,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总体上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拉动内需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国际旅游业也呈现着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首先,国际出入境旅游人数持续增加。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为5739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率85%;入境旅游人数为5566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率19%。总的来说,我国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外来入境人数不断增加,而各大洲的入境人数均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增长。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旅游业的影响

汇率与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界的两大要素,汇率的变动必然会对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概括而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旅游业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一)人民币升值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首要积极效应就是刺激出境旅游。因为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相对提高,也就是说国外的旅游和其他服务开支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其价格相对降低,这就必然推动中国出境旅游业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3102.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其中,因私出境人数增长迅速(25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4%,占05年出境总人数的81.0%)。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提高居民出境旅游消费能力,消费者能花更少的钱买到称心的出境游线路和国外商品。汇率升值将通过收入效应对出境旅游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使外汇支出增加。

此外,人民币升值还会促进旅游景点资源的价值的提高。因为旅游资源作为以人民币为标的的资产,这种资产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人民币的升值则必然导致旅游资源从一定程度获得溢价。

(二)人民币升值对旅游业的消极影响

人民币升值在促进出境游的同时,必然会对外国游客的入境游产生消极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及外汇收入的影响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的影响主要是价格效应。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国时,除了考虑目的国的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产品的品质、旅游服务和旅游设施条件等之外,旅游价格也是影响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人民币升值时,以人民币为基础的旅游对外报价将随之提高,价格的上涨有可能导致入境旅游人数的减少,同时使得在华游客产生“惜兑”心理,因而我国的外汇收入也将减少。这种因汇率变动而影响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外汇收入,从理论上是可以释通的,且在现实经济生活里必然有所反映。

四、小结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人民币升值在促进国内游客出境游的同时,也损害了国外游客入境游的积极性。当然,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健康旅游市场的形成以及旅游资源的溢价也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耿选珍,邓建平.浅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1).

[2]荆虹.论汇率变动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6(24).

第9篇:旅游产业发展汇报范文

关键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聚类分析;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然而由于政策导向、区位条件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非均衡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分析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的表现,探索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为我国不同地带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这将对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旅游经济学(Economics of Tourism)”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旅游学术著作和刊物中,而对于旅游经济学的规模化研究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20世纪60-80年代,旅游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旅游经济研究的主题转向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宏观范围中的诸如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其所要付出的代等问题成为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的对象。20世纪末,Alister Mathieson和Geoff Wall在《旅游业:经济、自然和社会影响》一书中,通过研究旅游发展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影响,为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指导和建议[1]。2005年,Bill.Bramwe通过研究不同区域旅游的开发、规划和管理,认为旅游者的需求偏好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目前国内学者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站在全国的角度,对我国所有的省份旅游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钱磊,汪宇明等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估了中国2000年与2010年旅游化指数的省区差异[3]。王凯等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态势[4]。杨莎莎等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对中国东中西部旅游发展的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进行了分析[5]。朱运海用变异系数、首位度、基尼系数等测算指标,对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差异化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6]。另一方面是站在省域角度,对个别省份内的不同地市进行的研究。程进,陆林分析了安徽省17个地市区域旅游经差异的时间变化态势及空间变化特征,表明安徽省各地市间旅游经济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7]。汪德根,刘昌雪利用锡尔系数对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差异进行分解,从不同方面揭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8]。然而针对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的分析却是寥寥无几,付磊采用极差、标准差等单指标测量方法,针对我国东西部的旅游发展差距进行了分析,认为西部大开发是缩小我国东西部旅游差距的历史机遇[9]。匡后权针对我国东西部的服务业差距进行了分析[10]。田逢军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将三大地带的旅游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运行模式、发展对策与保障措施进行了比较分析[11]。

二、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单指标测度分析

(一)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变化过程

本文中我国东、西部划分采用国家三大地带的划分,其中东部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西部省份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文章中选取极差、标准差来反应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的绝对差异,对于比较区域旅游发展差异不可能面面俱到,国际外汇收入作为一个区域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6],本文将选取国际外汇收入作为代表性的要素,比较分析东、西部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变化。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0-2010)》提供的我国东、西部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计算我国东、西部两大地带间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R和标准差S,所得结果如表2-1所示。

从表2-1中可以看出,东部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普遍高于西部省份,并且历年的极差东部大约是西部的8倍,同样标准差也是东部高于西部,且大概是西部的8倍,这就说明东部省份内部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远大于西部省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东西部所有省份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极差高于东部,说明东西部所有省份的差异比东部省份的差异还大,这进一步说明我国东西部的旅游经济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1)我国东西部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

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来看,2000年的东、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410949万美元,标准差为98707,2010年东、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1237662万美元,标准差为288771,极差和标准差十年间扩大了3倍。

(2)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低于东部区域

2000年东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400338万美元,标准差为118888,到2010年极差为1206025万美元,标准差为324500,十年间极差和标准差扩大了3倍;2000年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33630万美元,标准差为10640,到2010年极差为131766万美元,标准差为44488,十年间极差和标准差扩大了4倍。

(二)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变化过程

极值比率(L)是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相对差异的指标,即旅游外汇收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率,L值越大,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情况越严重。

变异系数(C・V)即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是衡量相对差异的一种常用指标,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区域间旅游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C・V值越大,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越大。

我国东西部两大地带间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比率L和变异系数C・V计算如下(表2-2),其中极差比率取整数,变异系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1)东、西部区域内旅游极差比率趋于稳定,且东部极差比率略低于西部

东部极差比率均值为43,西部极差比率均值为257,东、西部所有省份极差比率均值为2830,东、西部总体相对差异远大于各自内部相对差异。

(2)东、西部总体变异系数和东部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变异系数呈上升趋势

东部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1.18下降到2010年的0.91,东、西部总体的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1.64下降到2010年的1.36,西部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92上升到2010年的1.15。

三、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多指标测度分析

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本文选取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旅游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百分比、星级饭店总数、旅行社总数和景区总数9大指标来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将我国东西部省份进行分类并求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以测度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程度。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我国东西部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照上述9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类间距的计算采用组间平均连接法。聚类结果显示,我国东西部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三类,其中广东省为第一类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辽宁在第二类地区,第三类地区包括贵州、河北、四川、云南、福建、重庆、广西、陕西、天津、、海南、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这和传统的东、西部两地区划分有很大区别。

为了对各区域的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可以先求出三个主成分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然后再求出东西部各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F)。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代表综合得分,代表第i个主成分的权重,即第i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与三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之和的比值,代表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

我们将数据代入公式后得到我国东、西部各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表(表3-3),并按降序排列。

由表3-1和表3-3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一类的广东地区综合得分远高于我国东西部各地区的平均得分水平,可以归纳为“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超前”的一类;第二类的六个地区综合得分略高于各地区的平均得分水平,可以将这一类归纳为“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较快”的一类;其余的十五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均低于东西部平均分,归纳为第三类“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滞后”。

四、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非均衡协同发展对策分析

区域旅游发展非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深入分析研究区域旅游差异,对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促进旅游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和区域间的差异,本文给出关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建议,以更好的促进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1)建立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

协同发展的旅游区是一个大的旅游系统,要求系统内部中各要素能自由流通,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树立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思想,建立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管理机构应配合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出台相应的旅游法规,为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活动提供一个行为规范,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的法律环境。同时,东西部都要以各自的区域旅游比较优势为整合的最根本基础,加强旅游互补性强的资源之间的区域合作,重视各旅游区互补性整合的组织实施,建立一个可调控的过程,以免偏离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的整合预期目标。

(2)完善区域竞合机制,构建区域旅游系统网络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关系客观存在,但区域旅游合作进程的加速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旅游地之间的外显竞争。一方面,东西部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化程度,可以定期举办各种经验交流会,探讨和制定适合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西部各省要通过经验交流会多向东部省份借鉴旅游发展经验;也可以建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为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促进旅游合作机制的制度化。

(3)优化整体布局,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此,针对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差异,必须认真分析各省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优化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实现东西部区域旅游的持续协调发展,在优化省区旅游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还应该协调多方主体,在谋求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区域旅游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关系,增强区域旅游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实现旅游业的永续发展。

五、小结

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保证区域旅游业长时间保持竞争力并持续发展的

有效方法。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区域旅游实现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降低区域之间旅游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实现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经济。

参考文献:

[1] Sudhiani Pratiwi.Understanging Local Community PartiliPation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A Critieal Analysis of Select Published Literature[M].2000.

[2] Yooshik.Yoon,Muzaffer Uysal.An examinution of the effeets of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a structural model[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1):45.

[3] 钱磊,汪宇明,吴文佳.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省区差异及变化[J].旅游学刊,2012(1):31-38.

[4] 王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级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67.

[5] 杨莎莎.基于锡尔系数的1995-2008年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110-115.

[6] 朱运海.基于聚类分析和主城分析的中国区域旅游差异化发展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11):56-60.

[7]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1):81-85.

[9] 汪德根.江苏省区域旅游产业差异及“板块旅游”发展战略[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9):98-112.

[9] 付磊.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差距与西部大开发战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8-32.

[10] 匡后权.中国东、西部服务业发展的差距分析[J].旅游经济,2011(5):24-25.

[11] 田锋军.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