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

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精选(九篇)

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

第1篇: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奖惩 学困生 原则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由于某些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思想、道德、学业水平或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他们经常表现为成绩不理想,或产生厌学情绪。所谓“因材施教”,教师对于他们的奖励与惩罚应该有一些标准原则。

奖励是指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所给予的一种报酬。这种报酬可以满足人的需要使人感到愉快,于是成为下一种行为的刺激因素①。也就是说受到奖励时学生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进而产生依赖老师的感情和积极向上的愿望。所谓奖励包括口头表扬,书面表扬,甚至包括一些恰当的物质奖励,比如我在上一节公开课时准备了几个苹果,在课后我分给了几个上课积极思考的学生来鼓励他们,这点物质奖励也许对成年人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孩子尤其是长久的不到关注的学困生,是弥足珍贵的。

惩罚是指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就是指对个体施以心理或生理的不愉快的刺激,从而降低或遏止不良行为的出现。惩罚作为一种外部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错误行为的羞耻感,从而避免再犯错误。

一、奖励与惩罚,都要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

老师的评价对“学困生”的转变很重要,首先要相信每一名“学困生”都有可以开发的潜能,要耐心细致地了解“学困生”,其次,要消除对“学困生”的偏见,与“学困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困生对学习往往抱有消极的态度。例如历史学科的学困生甚至对一些常识性的历史知识,他们都不愿去识记。而这些所谓的“差生”,在学校,他们无论是多么懒惰或落后,多么的不爱学习,而在家里,仍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一样有受到表扬和重视的权利,老师们应当正确公平地评价差生,多给学困生们一些鼓励和期待,用爱心感染他们。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老师是在爱他、照顾他。因为“受害的花朵更爱春天,学困生更爱老师的温暖”。

二、以学困生是否取得进步为评价标准进行奖励

学困生的评价不能以单纯的分数或者是名次为标准,而应该让学生在得到奖励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学困生”的实际能力,使“学困生”都有显露能力的机会。如果他们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得到显示或获得较高的评价,那他们就会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会增强其自信。比如,我教的一个学生,虽然历史成绩欠佳,但是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一次,学生们演出历史剧《商鞅变法》,由他导演,演出的效果让我很惊叹,全班都为他的努力鼓掌,他自己跟我说,他很感动,我也及时鼓励了他,也促进了他日后学习成绩的进步。

三、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困生采取不同的奖惩措施

1.缺少目标动力型学习困难学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缺少学习的目标动力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懒惰,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觉性,眼高手低,对于他们,教师要格外要求严格,给予制度的规范,根据制度进行奖励或者惩处。我在实践中也接触过一些这类学生,有些会给学习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如果稍加放松,就会松懈。

2.学习不得法型学习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虽然态度端正,但学习不得法,表现为:理解慢,学习历史总是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对于这部分学生,要鼓励他们这种认真的态度,给予他们一些正确的方法,多启发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思维的广度。当他们学会了举一反三,思维能力有所提升时,更要多加鼓励。记得我在教授世界古代史的时候,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不容易记忆,我指导部分学生列出知识网络,让学生明确思路,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

3.外因导致型学习困难学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由于个人得了疾病、家庭的变故、家庭文化环境差、家庭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问题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如疲劳、懒散,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心理状态不稳,闹情绪或消沉。这部分学困生比较复杂,在学习困难方面表现为阶段或局部性的较多。

对于这部分学生,尤其是在惩罚学生时,要事先弄清事情原委,如果误会了学生,他们可能会觉得委屈,甚至到最后顶撞老师。

四、惩罚的方式要适当

《教育大辞典》将惩罚教育界定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惩行为的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有利于维护校规校纪。”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惩罚是对违纪者在心理上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制不良行为出现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它与“奖励”相对。惩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给予否定评价,使其受到警示,以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它以不伤害学生身体和心灵为前提,已达到对错误“戒”的目的。惩罚教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惩罚教育的方式要适当。过重的惩罚超出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的承受力,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教师的失态不仅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而且会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伤害。因此,惩罚教育不能随惩罚者喜怒哀乐的变化而变化,要把其作为改正学生缺点和错误的手段。“只要惩罚被视为对错误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那么接受惩罚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方法。”③

总之,教师应该拿捏好惩罚教育的火候,在奖惩措施中包含着浓浓的师爱,才能呵护好祖国的花朵,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

【注释】

[1] 刘一平、应亚弟. 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奖惩艺术,《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2]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上)[S].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76.

第2篇: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职德育教育 惩罚 奖励

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是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是重要的育人工作,在学校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沟通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班主任,靠班主任正确地综合运用好德育教育的各种方法。如何正确使用惩罚与奖励教育呢?

一、惩罚教育

1.敢于使用惩罚教育

中职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凸显,有着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困惑,发生心理冲突。学校需要特别关注,倾心爱护,正确引导,并进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只有在学生明辨是非的时候才起作用。对于没有是非的错误,是必须采用强制手段的。德育工作不等于向错误让路。但处以何种处罚、处罚到什么程度又是值得商榷的。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尊重和要求相结合,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的行为,则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罚”去学习。此外,如果没有适当的惩罚,那么,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切身利益的教育秩序将难以有效维系。所以,“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2.如何适当地使用惩罚教育

惩罚对学生来说犹如药性猛烈的良药,用好了,疗效显著,去病强身;用之不慎,就会伤身害体,产生很大的副作用。要使这种“猛烈的良药”发挥应有的疗效,应注意以下十个方面:(1)教师要热爱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这是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教师适当运用惩罚的最根本的前提。如果没有对学生全身心的爱,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是不可想象的。(2)惩罚要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不能歧视学生。(3)惩罚只能与涉及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相联系,而不应与学习方面的问题相联系,尤其是对中职生,那样只能加重其自卑心理。(4)惩罚要与说理相结合。惩罚前要进行说理,惩罚后也要进行说理,了解学生行为不良的原因,并辅之以行为指导,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惩罚是为他好。他就会对教师心存感激,将惩罚当作治病的苦药一样看待了。(5)惩罚要体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要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6)惩罚要与奖励相结合。(7)惩罚要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没有对学生的高度尊重,就没有教育意义的惩罚。(8)惩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等因素,还要考虑惩罚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情境等条件。(9)惩罚要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有时并不能自然产生,需要正确引导。(10)教师本身要重视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理论,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借鉴、总结和积累有关经验。

二、奖励教育

1.中职生奖励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目前,中职学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学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他们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中职学生尤其需要奖励教育,培养信心,培养学习信心、在公众场合发表见解的信心,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2.不能滥用奖励

并非所有的奖励都是积极的教育方法,滥用奖励也可能导致负面的教育效果,如有的奖励可能导致骄傲、溺爱和造成不公正等。因此,如果要使奖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而非中性的教育手段,就应把它作为一门教育艺术来认真加以对待。也就是说,奖励需要加以限定后才可能成为有益的教育手段。一般来说,在奖励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奖励的指向既是成功的结果,又包括获得成功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要恰当。频率指当奖则奖,不能无原则地滥用奖励,力求避免其成为一种效应逐渐降低的手段。程度是指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过高或过低的奖励都会降低奖励的功效。(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不同的对象,要给予不同的奖励,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一些胆小的和没有信心的学生,要多加鼓励;而对一些自尊心强、有骄躁表现的学生,则要慎用奖励,过多的奖励反而对他们有害。所以,奖励既要有统一与公平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奖励的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从点头赞许到口头表扬或特定形式(奖状、奖品、奖金等),都应恰当和灵活运用。(4)注重精神上的鼓励。作为奖励的外在象征可以是奖品或奖金,但在学校教育中,要慎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将奖励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象征形式看成是第一位的。(5)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奖励应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着力形成集体道德舆论,寻求学生群体的支持,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

第3篇: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

    我不是一个高深的学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父亲,但我有着天底下父母都共有的一颗心——把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灵和体魄、无比的自信心。和所有的父母一样,看着自己心爱的孩子,我们眼里都流露出慈爱与期盼,如何当好父母,是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与难点问题,是教育中的老大难问题。

    作为父亲,我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我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孩子的每一天都在此中浸染,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尤其是学习、生活中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经常与孩子交流,放下“老子”的尊严和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交流思想,跨越代沟,做孩子的贴心人、知心朋友。我们要真正成为孩子的贴心朋友,就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具体体现在待人接物、礼仪礼节礼貌等方面。遇到困惑和难题,我经常引导他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出发,形成多种观点,采取多种方法去解决,并从中筛选最佳方案,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在筛选时,我会说:“假如是我,我将会这样做……,你认为呢?”通过这种平等、友好的交流方式,加上平时有意无意地让他自己处理日常事务(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待客、接电话、进餐时买单,如此等等,孩子的学习、生活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会了节约,懂得了关心,明白了言出必行的道理。做为21世纪合格的家长,必须具备21世纪家庭教育的新观念,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培养出21世纪合格的孩子。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我对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长处、进步和努力予以认可,及时给予奖励,以此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奖励是我常用的手段之一,正确使用奖励,正确运用奖励的原则,将会收到教育孩子的效果。我在家庭教育中普遍采用精神奖励的方法。奖励必须在良好的气氛下进行,对表现的心理有很大作用,这样做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

第4篇: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

初中学生管理中实施惩戒教育能够更好的落实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个别学生不爱学习、并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同时,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口述批评往往不以为意,如果其错误的行为得到不改变就必然影响后期的学习。因此,对其实施惩戒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维持教学秩序的目的就显得十分必要。另一方面,虽然激励教育、奖励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过度的奖励或表扬也容易使得学生出现自满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奖励教育过程中融入惩戒教育,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发展走上正确的轨道,这也是教师落实教书育人工作任务的重要表现。

2.初中学生管理中实施惩戒措施的原则及其后续教育

2.1惩戒教育的实施原则

(1)目的明确。教师在实施成绩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其实施目的,即以促使学生正常成长,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目的,同时应极力避免出现“错惩”现象,否则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阴影,不利于学生后期的成长。

(2)尊重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在极大成度上增加师生间的沟通。在惩戒学生的过程中应以尊重学生为原则,避免出现使学生自尊心受挫的现象。

(3)惩戒方式应灵活。中学阶段实施惩戒教育的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度,对惩戒的方式和方法上要有一定的变通性,针对不同学生所犯的不同错误予以合理的惩罚和批评。在既不影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又能纠正学生的错误。

(4)人人平等的原则。教师或学校作为惩戒教育过程中的执行者,必须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既不包庇有错误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带有色眼镜看待成绩偏差的学生。惩戒过程要有理有据,能够使得每一个学生信服。

(5)惩戒过程应不断创新。传统教学思想提到的惩戒教育一般均是采用适当的体罚或学校通报批评、记过等处分的方式来实施惩戒教育,虽然这些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新时期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就要就学校和教师应不断创新惩戒措施,在惩戒的同时能够与其他教育方式相结合,保证惩戒过程的有效性。

2.2重视惩戒教育的后续教育

惩戒教育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错误行为的一种处罚方式,更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然而一次性的惩罚是很难保证学生能够改正的,因此在惩戒过程中必须做好对受罚学生的后期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轨迹。

(1)对受惩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在受到惩罚时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开展惩戒教育的同时,学校应合理的对其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其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以及进步的表现并及时的将成长档案公布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对其在校表现有直观的了解。同时,学校和教师应对生活中有困难的问题学生予以一定的帮助,建立互信互利的良性关系。

(2)加强与受惩学生的沟通。学校要强化心理辅导工作的工作质量,加强与受惩学生的沟通,及时有效地对收到惩戒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保证学生心理上没有负担,引导学生及时的改正错误。另一方面,必要的沟通能够使得学校了解学生心中所想,知道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5篇: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

在当前的教育大气候下,老师们谈"罚"色变,忌提"体罚"。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惩罚"教育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它完全不同于"体罚",两者不可以划上"="。什么是"惩罚"教育?一言以蔽之:是指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教育方式,说得时髦点,"惩罚"教育就是"另类爱心"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感到是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 、实施 "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 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比如: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实际上,"惩罚"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是与表扬教育、挫折教育等手段并行的,只有其他教育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把握"惩罚"教育的适度性。

虽然"惩罚"教育好处多,但是倘若一个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那么如何做好"惩罚"教育?掌握好一个"度"字,即科学地使用处罚。比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的惩罚就是别具一格:他罚犯错的学生画画、罚写作、罚做好事。这类彰显学生特长的罚,与其说是罚,毋宁说是一种激励。这么富有人情味的惩罚,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因此我们在使用"惩罚"教育时需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控制惩罚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刺伤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二是把握惩罚尺度,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有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警百",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部分老师当着其他学生、老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初中生较特殊的年龄特点是多反叛,有逆反心理,被批评后极易产生思想疙瘩,此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批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师长的批评教育。

三是掌握惩罚的主动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因为了解、调查清楚后,就可以把被动批评变为主动批评。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帖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不经调查的批评会对学生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上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沉沦。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三)、严格惩罚与体罚的区分。

性质不同:教育所必需的处罚来自于学校的的规章制度,来自于法律法规,其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简单地制止某种错误的行为,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形成正确品行,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准。只要学校或教师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处理得合理合法,不致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应是合理的。而体罚则往往发生于教师自己的情感化,它很可能是一种主观的、超越法律限度的不当行为。惩罚是教育,而体罚则是伤害。可见惩罚教育和体罚(包括变相体罚)的严格区别,所有的依法处罚教育都不会有体罚。在教育中,体罚这种违背教育法规的行为是必须反对的。

后果不同:因为惩罚教育是以爱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性的批评中扬蹄奋跑。它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春风拂面式的教育,让学生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走出错误。如有些孩子集体意识差,好吃懒做的习气明显,本该他做值日的时候一溜烟跑了。如果老师仅对他说教一番,并让他补上,他极有可能拿老师的说教当耳旁风,下次依然如此。可如果我们在对其进行教育的前提下,带有惩罚性地再让他做两次,情况可能会大为改观。所以,教育带点儿惩戒手段未尝不可。只要"惩罚"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之以望、使之受益,那我们的"惩罚"教育就是成功的。

第6篇: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

因此,我觉得我们必须达成这样的共识:完整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离开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师爱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爱必然包括严格的要求,“严爱才是真爱”,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育的形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

一、离开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包治百病,同样,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因此,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自然而且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而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使惩罚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智力等因素都会因人而异。这些差异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手段也必须因人而异,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教育要因人而异,教育的手段也应该因人而异化,我想,这才是因材施教。

另外,从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方面来说,惩罚教育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为独生子女,在祖辈、父辈的呵护下长大,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家庭里的小太阳,长期的养尊处优,形成了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思想意识,生活中稍有不如意,便容易产生失望、悲观甚至走入极端。近年来,博士生、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因工作、生活上的不如意而自杀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中学生当中因学习、生活上的原因而离家出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青少年对待挫折承受能力太差。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实质就是通过惩罚来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

再者,教育惩罚要优于社会惩罚。学校教育惩罚是使犯错误的学生身心感觉痛苦,但不损害受罚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处罚方式,学校对学生及时适度的惩罚会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以后少碰壁,少走弯路。而社会的教训,法律的惩戒相对于学校惩罚来讲,则要相对无情得多。打个比方,学校的惩罚教育,好比良药,苦口但利于病,而社会的惩戒、法律的惩戒,则如同利剑。

二、艺术地把握、运用好惩罚教育,使之既能达到惩罚教育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惩罚是让学生牢记前车之鉴不再犯错的好方法,但是,相对于其他教育手段而言,惩罚教育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适度,则能根治毒瘤,用得不当,则可能伤筋动骨,给学生造成伤害。因此,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必须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尊重人格原则。惩罚学生一定要把尊重学生人格放在第一位,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惩罚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是使人新生,使人复活。”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惩罚就不能让学生感到伤害、歧视、难堪和打击。

第二,就事论事原则。惩罚学生应该就学生当前所犯错误来就事论事,切记新账旧账一起算。如果在一次惩罚中罗列该学生以前所犯的所有错误,容易使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产生悲观、失望,对自己丧失信心。

第三,惩罚要有益且适度。惩罚要有益有度,失去了有益有度,就可能变成了变相体罚,对学生造成身心上的伤害,从而失去了惩罚的本意。比如说:作业没做老师可以让他补做;侵犯他人利益可以责令其赔礼道歉;损害公物要其赔偿等等,千万不能让学生做无用功,如有的老师让一些不做作业的学生一个字或一个题目抄写几十遍等。对学生惩罚,在有益的基础上还要有度,估计给他的惩罚他有能力完成,有时间完成,不能为解一时之恨而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一视同仁原则。也就是说惩罚措施的执行者要公正,在惩罚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的心情好的时候,惩罚的就可能松一些,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能就严一些;对待成绩优秀或自己喜欢的学生可能松一些,而对成绩不好或自己不太喜欢的学生就可能严一些。凡此种种,都是教育不公正,都会影响惩罚的效果。试想,其身不正,其令何行?

第五,有罚有赏原则。任何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在学生的生活中只有犯错误时的受罚,而没有立功时的领赏,那么就极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要特别注意对受罚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奖赏和表扬,因为受罚以后的学生会比平时更加渴望奖赏和表扬,渴望理解和信任,因而这个时候的奖赏和表扬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他们看到改过的前景。

第7篇: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

1、了解学生过去与现在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并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对学生进行家访或信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结合,协调共进。

①使离校较远的同学能住校(或校附近)。

②带动班上学生帮扶一次家庭贫困或成绩较差的同学。

③全面家访或信访,使学生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措施:写信并附上《作息时间表》、《学习目标安排表》、《家教常用方法》等。

④了解学生人生哲学观、集体观。

a、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

b、我们要靠什么活着?

c、我们能独自生活吗?

d、谈谈人生理想和对好人好事的看法(简答)。

⑤按原毕业学校分小组选代表谈过去的学校生活。

2、了解学生身体发育状况引起的生理问题。

青春发育期可能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感,但需要明白:

①“我们”能否承担责任?

②如果早恋,会影响到什么?

③如果同学间建立起纯真的友谊,全体同学互相关心,奋发学习,热爱生活,明天会怎样?

二、日常工作

1、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

①民主选举班干部

班 长(唐 虎):负责考勤记录,上下课唤呤。

学生委员(黄启美):收发作业本,记录缺交作业者。

体育委员(王 会):体育课整队集合。

生活委员(刘 晴):记录衣着不整洁者,好人好事,坏人坏事。

劳动委员(张文虎):检查每天值日情况,大扫除情况。

文娱委员(刘 云):课间起头唱歌,记录不认真唱歌,课前不作预备者。

小组长(4位):

1组:王琼;2组:陈萍;3组:王丛娟;4组:曾茂

小组长负责收发本组作业本,并向学习委员汇报缺交作业者。

②实行打分制

考勤10分:迟到一次扣1分;早退一次扣1分;事假一次扣1分。病假一节扣0.5分;旷课一节扣3分(课间操,集合等各算一节)。

作业10分:缺交作业一次扣2分,不认真或未完成一次扣0.5分;抄袭作业一次扣1分。

生活10分:上讲台或重要场合衣着不整洁者一次扣0.5分;好人好事一次加1—3分,坏人坏事一次减1—3分。(请示老师)

劳动10分:值日或大扫除较请洁者每人加0.5分,不清洁者扣1分,劳动积极者一次加1分,不积极者一次扣1分。逃逸劳动者一次扣3分。

文体10分:体育课不认真,课间操不认真,眼保健操不认真一次扣1分。课前三分钟不预备不唱歌一次扣1分。

③奖惩:

每周五放学后对本周学生表现作出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

目的:及时反馈,避免拖沓造成的负面影响。

要求:防范于未然,即现即处理。“惩罚”敲警钟;表扬树榜样。

对象:奖励高分者3-5人。惩罚低分者2-4人。

措施: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三、活动

1、每周举行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歌唱比赛等。评选出优异者1-2名,进行奖励。

2、鼓舞动员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班集体增光。

四、把握好各门功课的相互促进的特点,使学生树立起学习各门功课的信心,引导其找到方法,培养起兴趣。

五、卫生

1、大扫除:每周一、四,按小组轮流进行。

2、值日:每日一次,分组轮流进行。

六、辅导工作

1、时间:早读或自习。

2、对象:主要针对差生。

第8篇: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

故事一: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某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求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陶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了,我迟到了,这颗糖奖给你。"学生惊讶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了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不应该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掏出第四颗糖说:"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故事二:1920年,美国有一个12岁的少年,他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这块玻璃是用12.5美元买的,要他赔。要知道在当时的美国12.5美元可以买一百多只鸡呀。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只得找父亲要钱,看来挨一顿揍是没话说的了,可是父亲听了事情的经过以后,却没有打他,而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玻璃是你踢碎的,你就应该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但一年后你必须归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子、洗车……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的名字叫里根。

故事三: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中有这样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的作品。这名小学生那时由于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杀了一条狗,这条狗恰恰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画了两幅画,后来这两幅画成了博物馆的收藏。这名小学生就是著名的解剖学家约翰詹姆士·麦克劳德。他和医学家班廷一起攻克了当时的不治之症糖尿病,获取了治疗的新方法--胰岛素治疗法,他们因此而获得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第9篇:家庭教育奖励惩罚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负激励 思想政治教育 解决对策

一、负激励概念及特性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管理学知识已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对于正激励而言,负激励因具备警戒性、约束性、强制性、惩罚性等特性而更加旗帜鲜明。

负激励是指大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需要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相关规定给予的惩罚或批评,从而使行为减弱、消退,直到抑制这种行为。负激励的具体表现为:警告、批评、降职、惩罚、纪律处分等。

二、负激励实施的有效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经调查研究表明,人的行为会因外部环境刺激的变化而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刺激可以改变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的正激励能适应人的本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提高受教育的积极性,并能持续激励大学生。

相对于“疲软”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而言,负激励呈现严格管理的一面,它不再是单纯的接受与否的问题,而是一旦触犯,就要承担严厉的惩罚,它是对大学生已产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与惩戒,以杜绝此类行为的再次出现。

有调查表明,在中国月薪高于5000元的阶层中,对于奖励额度在10%以下的激励,绝大多数人员表示“没感觉”,原因是相对于其较高的薪酬总额来说,这一点奖励是微不足道的,并且经常性的表扬已经让他们进入“惰性圈套”,力度过小的奖励往往缺乏吸引力。而负激励截然不同,它不仅让其在物质、精神方面受到双倍损失,更重要的是巨大的后续影响,他们必须思考:这些负激励带来的是不是还包含着对自己晋级、加薪等方面的影响?会不会影响自己在单位供职?

同样的,大学生消极违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也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他们也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是否会载入档案,是否会影响奖学金评审、干部晋升、就业推荐甚至学位考评?这就为所有的大学生拉上了一条“警戒线”,消极的行为就会因此而相应减少,直至消失。

三、负激励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教育对象的性格问题

对于乐观、外向型的学生可以采取最直接的方式——公开批评,思想政治教育者甚至可以动用纪律处分,一方面考虑加深他们对错误的认识,另一方面,公开处理教育学生,又可以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让其他的学生雷池止步;但对于悲观、内向型的学生在指出错误,给予惩戒的同时,通过谈话,分析原因,找出错误所在,引导其重新走上思想政治教育道路,要特别注意引导,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避免这部分学生因为承受不了负激励而造成自我封闭甚至走向极端。

2.犯错的频率问题

对于偶尔违反负激励条款的学生应询问原因,采取宽容态度,以引导为主,适当给予批评教育,让他们明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杜绝再次犯错;但对于经常出现问题的学生,要提出严厉批评,以较重的惩罚措施来约束、警告他们,一定要让其认识到自身错误,不敢再犯,必要时还应做出书面或口头检讨,但应防范“破罐子破摔”情况的出现。

3.负激励实施场合问题

大学生已基本成年,在我们发现问题,选取惩罚手段,实施惩罚的时候,也应该分清场合,要克制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情绪问题,避免学生因抵触情绪产生的对峙的尴尬局面。教育者应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保留情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会因此受到伤害。进行批评教育时要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尽量不在公众场合批评学生,不要火上烧油,激化矛盾,批评教育学生,点到为止,惩戒学生要有理有节,注意分寸,顾忌学生颜面,不能体罚学生。

4.负激励运用力度问题

正面的表扬总是大快人心,负面的惩罚却难以让人接受。我们在实施负激励时应明确,惩罚的目的就是改变。

在负激励的实施过程中,太过严厉的负激励会让大学生过于紧张,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但太过松弛又会达不到预期目标,我们在制定的时候就应该给予一定的弹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修正。

5.负激励运用要兼顾教育对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