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范文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精选(九篇)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

第1篇:新生儿护理及喂养范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母乳喂养;初产妇;泌乳;

母乳,尤其是初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生长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的物质,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是婴儿最安全、最适宜、最符合其生长发育需要的食物[1]。另外,母乳喂养对减少产妇产后恶露、促进子宫复旧、增进母婴感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初产妇自身独特的特征,如产后身体不适、社会角色骤然改变引起的心理变化及缺乏喂养经验等,对乳汁的分泌及母乳喂养的行为均产生较大的影响,产后早期母乳喂养率较低[2]。为提高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增强产妇对母乳喂养认识程度,笔者对我院近年收治的部分初产妇行产前、产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94例分娩前7d入院待产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5.49±6.27)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为(39.06±1.84)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59例,剖宫产35例;文化程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13例,大专37例,高中28例,初中及其以下学历16例;出生后1min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排除发育异常、严重妊娠疾病及哺乳禁忌症等病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前、产后综合护理干预。

1.2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①产前评估 产前了解并评估产妇身体状态、心理状态、条件及对母乳喂养态度等因素,并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详细护理计划。

②健康宣教 产前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多样形式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包括母乳喂养的优势、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和技巧、孕期保健知识、护理方法等。产后根据产妇母乳喂养具体情况,纠正其哺乳的错误姿势等。

③心理干预 入院后护理人员与产妇及家属积极接触,了解其认识误区及心理障碍情况。根据产妇及家属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心理干预和疏导,纠正其错误心理,积极鼓励和安慰产妇,帮助产妇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在与家属共同鼓励、支持产妇积极调整心态,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通过心理护理干预,使产妇在产前即产后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促进乳汁提前分泌。对于产后应用药物产妇更应加强心理疏导、干预,使之正确认识药物的使用并帮助其正确哺乳[3]。

④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30min内便使之与母体接触并含吮,促进新生儿早吸吮、产妇早泌乳及早期母乳喂养的成功,而后新生儿每2h吸吮一次,以强化其吸吮反射,促进乳汁分泌并增加乳汁分泌量。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护理,热敷并沿乳腺管走形方向进行按摩疏通,每日2次。对于异常的产妇,应增强其母乳喂养信心,并加强护理,如凹陷或扁平者应将牵拉出并巩固立乳反射及泌乳反射;过小者可使用加乳贴,在哺乳过程中逐渐撤掉乳贴,直至新生儿可成功吸吮;过大者则应坚持喂养,哺乳前用刺激新生儿吸吮。

⑤并发症干预 产妇产后易出现涨奶、皲裂及乳腺炎等并发症。因而,产后应鼓励产妇坚持喂养,加强产妇正确喂养方法及挤奶方法指导,指导其早期进行母乳喂养,喂养过程中勤哺乳,双侧交替喂养,若产妇出现涨奶,则先喂养新生儿让涨奶一侧。

1.3泌乳量判断标准

奶量除可满足新生儿哺乳需要外,可剩余者为泌乳量足;奶量恰可满足新生儿哺乳需要,无剩余者为泌乳量中;奶量不能满足新生儿哺乳需要者为泌乳量少;标准手法挤压乳汁无乳汁溢出者为无泌乳。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得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喂养情况比较

研究组母乳喂养39例,人工喂养2例,混合喂养6例,母乳喂养率为82.98%;对照组母乳喂养24例,母乳喂养率51.06%。研究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4.852,P=0.0120.05)。两组新生儿喂养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喂养情况比较[n(%)]

2.2两组产妇泌乳时间及泌乳量比较

研究组平均泌乳时间为产后(35.41±7.63)h,对照组平均泌乳时间为(54.92±10.15)h。在泌乳量上,研究组泌乳量足及泌乳量中者分别有36例和6例,5例泌乳量少;对照组泌乳量足及泌乳量中者共20例,27例泌乳量少。研究组泌乳时间及泌乳量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t=21.068,P=0.007;χ2=11.741,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产妇泌乳时间及泌乳量比较[n(%)]

3讨论

研究认为,母乳喂养不仅可满足新生儿营养需要,而且在其出生后9个月内与婴儿智力发育密切相关,还对培养新生儿社会情感意识具有重要意义[4]。但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对母乳喂养认识不足、产后疲劳疼痛、缺乏相关经验和知识、不能快速适应角色转变等原因,不能尽早正确进行母乳喂养[5]。本研究中,通过对初产妇进行产前评估制定详细护理计划、健康宣教、心理干预、产后护理及并发症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诸多可能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予以干预,改善初产妇母乳喂养行为,促进其尽早泌乳、尽早母乳喂养,提高新生儿母乳喂养率。对于部分行剖宫产初产妇,因产后疼痛明显,易出现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反应,抑制催产素的分泌,而使产后乳汁分泌时间延迟且乳汁分泌量减少,因而,行剖宫产初产妇术后除加强心理疏导干预外,必要时还需镇痛治疗。另外,护理除前述干预措施外,及时疏通乳腺管对产妇护理及新生儿吸吮具有重要意义。有些产妇由于乳腺管堵塞可导致乳汁分泌不良、肿胀、相对缩短,导致新生儿吸吮困难,产妇胀痛。具体方法为护理人员将拇指、食指放置于患侧乳晕两侧,其余三指扶托,拇指和食指以适度力量将内乳汁挤出。

参考文献:

[1] 陈小霞.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早期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7):592-593.

[2] 孙卓.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750.

[3] 李盛平.护理干预对提高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92-93.

第2篇:新生儿护理及喂养范文

关键词:慢性肺疾病患儿 喂养 低氧血症 护理

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监护技术的迅速发展,低体重及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得以大大提高。但由于在围生期糖皮质激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和呼吸机的使用,以及院内感染的影响导致这些患儿出现了肺部病变,对氧气依赖,医学上将其定义为慢性肺疾病,许多患儿在喂养的过程中更易发生spo2波动的缺氧表现。如不加强护理,会导致吸入性肺炎和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等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急患儿儿生命[1]。本文收集了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的40例慢性肺疾病患儿,现将喂养时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5例,女15例;胎龄26~30周,体重(750~1100)克;所有患儿都被诊断为慢性肺疾病。

1. 2 喂养情况 21例患儿已全部经口喂养,13例患儿部分经口喂养,6例患儿胃管喂养;1例无创正压通气,3例低流量鼻导管上氧。

1. 3 结果 38例患儿均在喂养时没有SPO2后出院,2例患儿父母自买制氧机及监护仪要求出院,一月后随访,2位患儿能脱离氧气喂养

2 护理

2. 1 基础护理

2.1.1 注意保暖 极低体重儿由于体温中枢发育不全,导致体温升降不定。由于体重过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以及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差,体表散热大于产热。汗腺功能不足,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因素影响,设置层流病房的温度在24-26℃,防止环境温度过低使患儿体温偏低,从而导致患儿喂养主动性欠佳。四小时监测体温一次并予以记录,根据体温合理使用保暖箱,早产儿包被。减少不必要的沐浴,可予温毛巾擦浴保持皮肤干净。

2.1.2 预防感染 极低体重儿免疫功能较差,抵抗力低,因此监护室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按无菌操作规范进行,预防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观察患儿的肤色,四肢末梢温度,有感染征象时及时报告医生。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保持皮肤完整性及清洁。

2. 2. 喂养时护理

2.1.1 喂养方式 选择正确的喂养方式,评估患儿的吸吮力。早产儿经口喂养,必须具备正常的吸吮、吞咽功能以及呼吸肌的协调运动[2],整个喂养过程才得以完成。如上述三者缺一,均可造成患儿经口喂养时的无效吸吮、吞咽不及引起的呛奶或呼吸肌运动引起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绀、呼吸困难等一系列喂养困难的情况[3]。经口奶瓶喂养的过程中,选择合适型号的奶嘴,倒立时奶一滴一滴的滴出,防止奶流速过快,患儿吸吮吞咽功能不协调,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1];滴管喂养适用于有吞咽功能的早产儿,不要求吸吮和吞咽动作的同时参与,应用范围较广[4]

2.1.2 喂养时机 有研究指出,进食前的觉醒状态与吸吮能力呈正相关,如果早产儿处于睡眠、烦躁或哭闹状态,将会影响吸吮、吞咽及呼吸活动,无法完成进食。因此要让有经口喂养的患儿处于觉醒或者相对清醒的状态,摸摸耳垂,或者抚触后进食。

2.1.3 喂养的 仰卧位吸气时肋弓内陷影响肺扩张,同时腹腔内容物压迫膈肌,阻碍肺容量的增加,使呼吸效率降低;仰卧位时颈部屈曲,可能致上气道梗阻,易发生梗阻性呼吸暂停[5]。传统的喂养即喂奶后取仰卧位,将头侧向一遍,由于胃呈水平位,容量小,使馆贲门括约肌松弛,早产儿幽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且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差,极易溢乳及胃食道返流[6]。俯卧位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俯卧位可改善通气/血流比,减少肺内分流,死腔量/潮气量比值小于仰卧位,而肺泡有效通气量大于仰卧位,从而增加肺氧合[1]。Casado Flores等研究表明:俯卧位可明显改善患儿的氧合和肺功能,而这种改善将影响患儿的生存率[7]。文献报道床头提高15°的半卧位是减少返流的最佳,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卧床喂养的患儿,喂养时抬高床头30°一40°,取头偏向一侧的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喂养后保持床头抬高30°-60°[8]。胃管喂养:胃管可刺激咽喉部,兴奋迷走神经和妨碍唾液等分泌物吞咽,从而诱发胃食管返流易引起呼吸暂停,必须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缓慢胃管内喂入

2.1.4 奶方 提倡母乳喂养,并且加母乳添加剂;没有母乳时予高能量配方奶。

2. 3 病情观察 非喂养时加强病情观察,关注患儿呼吸情况,注意有无感染的前驱症状;喂养时予专人护理,观察氧氧饱和度的变化,不能及时恢复的予暂时停喂,必要时充氧观察,并考虑是否要更改喂养方式;喂养后予侧卧位,密切关注有无反流现象。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有无水肿,肤色,心率,注意是否有贫血表现。

2. 4 出院前指导 加强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出院前嘱其来院,予床旁一对一母乳喂养指导。相关研究表明喂养比奶瓶喂养的婴儿往往能够维持更高的氧饱和度[3]。评估条件,必要时增加保护器,保护器可以让婴儿嘴唇在吸吮的间歇期不会滑落下来,可以使婴儿喂养时达到吮吸、吞咽和协调性的全面进步[9]。

3 小结

慢性肺疾病患儿喂养的护理强调基础护理时的预防感染,喂养时的个性化专人护理,即使发现病情的变化,加强病情观察,出院前做好院内院外喂养的衔接,提倡床旁指导母乳喂养,才能使患儿尽早的恢复,没有相关并发症,治愈出院。

参考文献:

[1]赵婧.早产儿呼吸暂停诊治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3):23-24.

[2]彭文涛,魏珉.早产儿经口喂养准备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37.

[3]张玉 早产儿转换为经口喂养的策略为经口喂养的策略[J].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3).24.

[4]宋才好,何燕.经口滴注喂养和鼻饲喂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J] .安徽医学,2009,30(3):21.

[5]张婉玲.呼吸干预改善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11,(17):19.

[6]徐润香,姚黎明等.两种对控制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发作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4).40.

[7]孙秀春.72例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护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44-45.

[8]Sridhar S,arguello S ,Lee HC.Transition to oral feeding in preterm infants.Neoreviews,2011(12)141-147.

Brunero S,Lamont S,Coates M.A review of empathy education in Nursing[J].Nursing Inquiry,2010,17(1).65-74.

第3篇:新生儿护理及喂养范文

【关键词】 早产儿; 早期肠内营养

近年来,早产儿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对早产儿的急救成为临床重点研究课题,其中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衡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早产儿给予科学的肠内营养是保证患儿生长发育安全的物质基础,若出现营养障碍则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安全,为此尽快给予肠内营养,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1]。为此本文将探究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胎龄

1.2 方法

1.2.1 加奶策略 对出生后存活下来病情较为稳定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的12 h内给予鼻胃管间歇推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病情较不稳定新生儿,于出生后延迟24~48 h给予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配方奶为辅,根据新生儿的具体的胎龄和体重按时进行喂养,对体重1300~1500 g的新生儿,每天给予总奶液量18 ml/(kg·d);对体重1500~2000 g的新生儿,每天给予总奶液量36 ml/(kg·d)[2]。若新生儿在喂养1周后,无腹胀、奶液潴留等并发症,则在在往后的喂养中,每天增加奶量15~20 ml/(kg·d),直至达到150 ml/(kg·d)。

1.2.2 喂奶耐受性观察 喂养期间应观察新生儿的胃部残余奶量,在每次喂奶前,对新生儿用注射器抽吸,检查胃部有无奶液潴留发生,若潴留奶量低于上次喂奶量的一半,可将潴留奶液再次注回胃部,并对新生儿给予预期每次的给奶量;若留奶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一半,应减量喂奶,或停止喂养1次。在对胃部抽吸的过程中,若发现有血液等异常情况,应停止喂奶,并排查病因,对症处理[3]。同时也应观察新生儿有无腹胀,测量时固定早产儿腹部某一部位和测量时间,若腹围增加1.5 cm时,或腹胀有张力则需要适当减小喂奶量,对排便困难的新生儿,可用温度适宜的盐水灌肠。观察有无呼吸暂停,排查呼吸暂停与喂养有无关系。为避免出现胃食管反流,应取俯卧头高脚低,并适当减少喂养量和喂养次数。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血糖、喂奶量、排泄量、体重变化[4]。

1.2.3 护理 早产儿以俯卧为主,适当采取仰卧位交替。通过俯卧尖山胃潴留、降低腹胀、预防胃食管反流,促进呼吸器官发育,平稳呼吸和心率等益处。同时,应将头部抬高30°,头高脚低更好地预防胃食管反流[5]。

1.2.4 胃管管理护理 早产儿在长时间的肠内营养支持中,早期喂养阶段需要一定时期的胃管喂养,为此应做好胃管管理护理。早产儿常会自主将不固定的胃管拉出,因此常会反复插胃管,增加插管感染机会。为此应加固胃管,采用弹性胶布于鼻唇沟处固定胃管,并在每次胃管喂养之后,用1 ml的温开水清理口腔和胃管,以免因胃管造成感染[6]。

1.2.5 腹部按摩 喂奶30 min后,医护人员手指并拢,掌心轻轻触摸新生儿的腹部,以肚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按摩时给予适当压力,保持缓慢匀速运动,4次/d,5~10 min/次。通过对新生儿腹部按摩,增强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排泄[7]。

2 结果

60例早产儿中,1周内拔管直接正常哺乳有28例,2周内18例,3周内9例,死亡5例,存活率91.67%,死亡率8.33%。存活新生儿喂养耐受性好,出院时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体重(2158±105)g,血糖正常,合并症得以明显改善,且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15.36±2.3)d;死亡新生儿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死亡。

3 讨论

早产儿出生后的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新生儿较差,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其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衡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喂养措施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有诸多优势,使胃肠道直接接受营养,以此稳定内环境,增强肠道组织细胞发育,促进分泌胃肠黏膜酶,提高胃肠道结构和消化功能成熟,从而及早建立经口喂养。而且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还可减轻肠黏膜萎缩,降低肠道通透性,提高抵抗力,有利于胆红素在粪便排泄中排出,预防内毒素位移[8]。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最好选择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含有适合早产儿多种氨基酸,加速胃排空,且有利于早产儿器官和神经组织的发育,增强早产儿的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9]。

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易发生胃食管反流、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低血糖等情况发生。这些喂养并发症多与喂养方式不当、早产儿吞咽反射迟钝或不全,及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低下所致[10]。为此,在对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时,应对早产儿及早给予母乳喂养,给予最佳喂养护理,增加喂奶耐受性,并做好胃管管理护理,预防感染,同时给予腹部按摩,增强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排泄[11]。

本文研究中,60例早产儿经过积极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存活55例(91.67%),死亡5例(8.33%)。存活新生儿喂养耐受性好,出院时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体重(2158±105)g,血糖正常,合并症得以明显改善,且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15.36±2.3)d;死亡新生儿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死亡。早产儿的抢救存活率与有效的监护呈正比,其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制定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给予相应护理,使早产儿得到最佳的营养支持,以此改善早产儿远期预后效果,稳定生长,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陈湘红,杨春柳.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6(17):347.

[2] 林格芳,汤淑斌.早产儿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出院时体重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4(13):362.

[3] 韦艳姬.早产儿胃肠喂养异常原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4(8):203.

[4] 丁宗一,刘喜红.2010版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建议和早产儿营养需求建议介绍[J].中华儿科杂志,2010,9(10):154.

[5] 刘加云.早期建立胃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8,12(13):314.

[6] 马云红,黄洁.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2(3):236.

[7] 贺晓萍,蔡小红,马云红.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7(16):358.

[8] 孙云.早产儿胃肠内喂养的护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5(8):126.

[9] 陈林.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8(16):167.

[10] 韩林林.不同对早产儿发生胃食管返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7,10(14):365.

第4篇:新生儿护理及喂养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儿初离母体,往往生理机能和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对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儿常规护理对于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和策略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儿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龄

1.2 方法

(1)新生儿脐带护理: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在脐带未脱落前的沐浴注意保护,防水污染残端。(2)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3)新生儿腹泻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粪便颜色和星状情况。(4)新生儿发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5)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应经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6)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

2 结果

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各种调节中枢和各种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较差,机体免疫力低下,并且产妇经验不足,新生儿常会出现各种护理问题[5]。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简短后直径约有1cm,对于新生儿是较大的创伤,同时也是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途径,常可能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等疾病。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通过3%碘伏消毒,换上无菌纱布,在12-24小时去除,如果包扎时间过长,纱布很容易被新生儿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将尿布盖在脐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观察脐带有无出血、脐部清洁情况。新生儿出生后3-6d常会出现生理黄疸期,新生儿黄疸常会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进而累及胎儿。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新生儿腹泻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开始排出粪便,颜色呈现深绿色,呈现黏糊状。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呈现黄色或金黄色,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多是淡黄色、土黄色,糊状偏干,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大便略为黑褐色、糊状。新生儿发热,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容易失去平衡、体温易波动,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差。一般发热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发热:室温超过30℃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包裹过厚引起的,此时的体温可能达到38℃-40℃。人工喂养新生儿可能因牛奶过于稠密,水分总量较少,导致高蛋白脱水热,体温可能可能达到39℃-40℃。(2)感染性发热: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同时密切的观察新生儿临床发热症状,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泻、尿色变黄、全身有疹子、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发热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保暖、睡眠等,护理人员每次进行护理洗手消毒,从而防止手上的细菌感染患儿。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鹅口疮患儿,遵医嘱用制霉菌素对口腔进行涂抹。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喂养时注意将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锥形,手掌根部将新生儿颈背部托起,四指支撑婴儿头部。喂养母乳时将孩子抱起来进行喂养,一侧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养频率为每隔三小时喂养一次。出生两周的新生儿因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动导致溢奶,因此喂奶后应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除胃内的空气,早期吸吮练习、巩固吸吮反射,促进产妇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从而增加子宫收缩,刺激乳腺腺泡发育,促进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养。对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常规护理和注意问题,耐心的讲解新生儿可能出现发热、腹泻、感染等症状,指导家属对产妇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支持。加强健康宣教,增加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的认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综上所述,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春玲,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医药,2006,46(14):85.

[2] 王雪丽,于宏,张英伟,小儿常见病的家庭疗法及用药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168-169.

[3] 杨杰,杨彬,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项及策略[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22.

[4] 燕爱关,谷翠珍,新生儿常规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48-1649.

[5] 徐小红,新生儿护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187.

【摘 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新生儿临床资料,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结果: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结论: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儿初离母体,往往生理机能和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对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儿常规护理对于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和策略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儿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龄

1.2 方法

(1)新生儿脐带护理: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在脐带未脱落前的沐浴注意保护,防水污染残端。(2)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3)新生儿腹泻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粪便颜色和星状情况。(4)新生儿发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5)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应经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6)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

2 结果

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各种调节中枢和各种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较差,机体免疫力低下,并且产妇经验不足,新生儿常会出现各种护理问题[5]。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简短后直径约有1cm,对于新生儿是较大的创伤,同时也是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途径,常可能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等疾病。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通过3%碘伏消毒,换上无菌纱布,在12-24小时去除,如果包扎时间过长,纱布很容易被新生儿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将尿布盖在脐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观察脐带有无出血、脐部清洁情况。新生儿出生后3-6d常会出现生理黄疸期,新生儿黄疸常会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进而累及胎儿。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新生儿腹泻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开始排出粪便,颜色呈现深绿色,呈现黏糊状。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呈现黄色或金黄色,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多是淡黄色、土黄色,糊状偏干,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大便略为黑褐色、糊状。新生儿发热,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容易失去平衡、体温易波动,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差。一般发热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发热:室温超过30℃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包裹过厚引起的,此时的体温可能达到38℃-40℃。人工喂养新生儿可能因牛奶过于稠密,水分总量较少,导致高蛋白脱水热,体温可能可能达到39℃-40℃。(2)感染性发热: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同时密切的观察新生儿临床发热症状,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泻、尿色变黄、全身有疹子、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发热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保暖、睡眠等,护理人员每次进行护理洗手消毒,从而防止手上的细菌感染患儿。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鹅口疮患儿,遵医嘱用制霉菌素对口腔进行涂抹。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喂养时注意将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锥形,手掌根部将新生儿颈背部托起,四指支撑婴儿头部。喂养母乳时将孩子抱起来进行喂养,一侧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养频率为每隔三小时喂养一次。出生两周的新生儿因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动导致溢奶,因此喂奶后应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除胃内的空气,早期吸吮练习、巩固吸吮反射,促进产妇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从而增加子宫收缩,刺激乳腺腺泡发育,促进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养。对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常规护理和注意问题,耐心的讲解新生儿可能出现发热、腹泻、感染等症状,指导家属对产妇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支持。加强健康宣教,增加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的认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综上所述,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春玲,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医药,2006,46(14):85.

[2] 王雪丽,于宏,张英伟,小儿常见病的家庭疗法及用药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168-169.

[3] 杨杰,杨彬,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项及策略[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22.

[4] 燕爱关,谷翠珍,新生儿常规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48-1649.

第5篇:新生儿护理及喂养范文

【关键词】 产科护理;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

母乳喂养是保证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婴幼儿生长发育,认知能力,智商以及免疫力都有提高[1]。因为医务人员的知识与态度对母亲的影响很大,妊娠合并症常被医务人员告知给婴儿断奶,如果执行婴儿患急慢性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而高危儿患病的可能性增加更为明显。一些妊娠合并症产妇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正确指导产妇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是产科护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的。对此我们为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我们进行了以下措施,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0年1月至2010年3月产科护理人员32名,其中年龄19~41岁,平均32.5岁。中专学历20名,大专学历9名,本科学历3名。

1.2 方法 对32名产科护理人员进行每周3次学习,1 h/次,连续学习3个月;学习内容为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基础认识、母乳喂养措施等培训。

2 结果

通过加大对32名产科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全部产科护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母乳喂养的知识,加强妊娠合并症产妇的关怀和诱导,提高了本科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率,使喂养率达到92.3%。

3 讨论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能满足出生后六个月内婴儿生长发育的全部营养需要,能增强婴儿免疫力,对婴儿智力和骨骼发育都非常有益。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非其他任何产品所能替代的。母乳喂养是保证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学习和培训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3.1 基础认识:

3.1.1 母乳喂养优点认识[2]:①母乳所含的营养物丰富,适合婴儿营养需求,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②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和其他抗感染物质,可以增加婴儿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利于婴儿健康成长;③哺乳时婴儿与母亲皮肤频繁接触,可密切母子感情,促进新生儿身心发育;④早期哺乳可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速子宫恢复,可减少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病率。

3.1.2 产科护理人员培训 加强产科护士专业思想的教育,努力提高业务知识和临床经验,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爱婴医院知识的培训,让医护都掌握母乳喂养的新观点和指导技能,主动地为母乳喂养付之行动。由于知识的更新太快,而护理人员接收知识的途径较窄,造成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往往不一致,从而使产科护士对妊娠合并症产妇哺乳的认识有很大差异。

3.2 母乳喂养措施

3.2.1 护患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两人间信息的传递,它包括意见、情感、思考等交换,借助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符号等方法来传达。护患沟通是一种以治疗性沟通为主要模式的复杂的过程。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作为健康照顾者,主要作用是为患者提供信息,给患者以指导和咨询,向患者清楚地传达信息的内容,解答患者的疑问。护患之间这种治疗性沟通被认为是帮助患者克服暂时压力,适应环境变化,与他人和睦相处,并能使患者克服自我实现中的精神心理障碍的一种技能。

3.2.2 早期母乳喂养指导 孕妇在孕5个月时应定期上孕妇学校,对孕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让孕妇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产前的护理,提高孕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水平,为产后哺乳做好充分准备。

3.2.3 克服妊娠合并症产妇心理因素 妊娠合并症产妇心理因素对母乳喂养是最重要因素,决定了产妇对母乳喂养是否有信心,而后者影响乳量分泌,造成缺乳[3],而缺乳反过来又会影响其母乳喂养的信心。妊娠合并症产妇往往很焦虑和紧张,产妇容易出现信心下降。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实际有效的指导,很难做到充分有效的母乳喂养。

3.2.4 护理 首要功能是哺乳,养育后代,哺乳时平坦和凹陷、皲裂、过度育盈、乳腺管阻塞和乳腺炎等都可影响母乳喂养,甚至放弃母乳喂养,做好护理非常重要,是导致不能正常母乳喂养一个重要因素。

3.2.5 促进早期泌乳 泌乳是受垂体前叶催乳素所调控的,而它又受下丘脑催乳素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神经介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及性激素的反馈调节[4]。排乳是受垂体后叶催产素所调控的。这种激素受母亲的心理、精神、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可直接兴奋或抑制大脑皮质来刺激或抑制催乳素及催产素的释放,也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来影响调控。吸吮及排空,可促进催乳素的分泌。而催乳素又可刺激乳腺泡,可提早充盈,这一连锁反应的关键是有效的早吸吮。对妊娠合并症产妇麻醉未清醒的产妇回病房后立即皮肤接触。在接触的同时协助新生儿有效吸吮母亲的,产后再次帮助新生儿早开奶,巩固吸吮反射促进早泌乳。

3.2.6 妊娠合并症产妇膳食 合理膳食是保证泌乳量的关键产妇分娩后24 h因疲劳活动少,宜食粥、汤面等饮食,随着产妇逐渐康复,鼓励产妇进食鸡、鱼、肉、蛋、新鲜蔬菜及水果、豆类、谷类,饮食多样化,营养充分,粗细搭配,多喝汤水,如鸡汤、鱼汤、排骨汤、猪

蹄汤等以利于泌乳。

3.2.7 妊娠合并症产妇 哺乳时,产妇取侧卧位,上半身抬高20°~30°,腰背部垫软枕,母亲只需抱住婴儿上半身进行胸腹相贴,以减少产妇的支撑力,减轻疲劳、紧张感[5]。可避免平卧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平坦,及周围乳晕不易凸起,婴儿不易含接。

总之,我们总结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以最大的努力,鼓励、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包括孕期的宣传和指导,使孕妇从早期开始从思想上逐步树立起对母乳喂养的信心,掌握母乳喂养技巧,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宪丽.实施产科全程护理模式对促进母乳喂养的作用.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05.

[2] 彭刚艺.健康教育在促进母乳喂养活动中的作用.护理进修杂志,1996,11(6):67.

[3] 李凤侠.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促进母乳喂养.实践医学杂志,2001,14(3):216.

第6篇:新生儿护理及喂养范文

【关键词】 剖宫产术;母乳喂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166-02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巨大儿及胎位异常越来越多,使剖宫产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剖宫产的产妇由于术前手术的焦虑、术后疼痛和活动受限等原因影响了母乳喂养率。而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营养食品,各种营养成份比例恰当,适合婴儿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还能增强婴儿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母乳中还含有大量婴儿大脑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1]。针对此类情况本院采取了术前宣教、术中早接触、术后早吸吮及选择舒适哺乳等促进母乳喂养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行剖宫产的产妇98例。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9岁,孕周37~41周。手术方式为子宫下段剖宫产,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母乳喂养指导率100%,成功率90.5%。

2 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2.1 术前护理

2.1.1 手术前对孕妇做好母乳喂养的健康宣教:尽早将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孕妇,让其意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通过图片和宣传资料等方式对其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鼓励孕妇及家属建立母乳喂养的决定和信心,为产后成功的母乳喂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术前接受哺乳模拟训练:产妇对母乳喂养常识和喂奶了解比较清楚,增加了产妇实际操作的经验,动作娴熟,就能使婴儿及时吸吮到母亲的乳汁,减轻了初为人母的焦虑情绪,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同时护士在模拟训练过程中发现哺乳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术后有针对性的指导。

2.2 术中护理

2.2.1 早接触,早吸吮:为了促进产后乳汁分泌,应该让新生儿早吸吮、勤吸吮。吸吮得越勤、吸吮的时间越长,乳汁分泌得越旺盛。剖宫产手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产妇神智清醒,护士处理新生儿脐部完毕后,可协助新生儿趴于母体的上腹部,交替吸吮两侧,持续30分钟,刺激大脑中枢释放催乳素。

2.3 术后护理

2.3.1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温度26℃,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时间,让产妇与婴儿同步休息,保证产妇充足睡眠,病房每日通风,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2.3.2 坚持母婴同室,母乳喂养:返回病室后,为新生儿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30分钟内专职护士帮助早接触、早吸吮,鼓励产妇按需哺乳,每两三个小时喂养一次,即使新生儿睡着了也要弄醒母乳喂养,坚持早开奶制度。如新生儿需急救,母婴分离时,由责任护士指导母婴分离的产妇及家属正确的挤奶方法,每2h挤奶一次,由专人送往新生儿监护室,38℃水加温后喂哺婴儿,既保证及时排空避免乳汁淤积,又可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求[2]。

2.3.3 心理护理:由于产后休息不好、忧虑、疼痛等因素能抑制脑垂体分泌催乳素,母亲的情绪将直接影响母乳喂养质量,因此哺乳期要尽可能避免这些不利因素。要及时对孕妇及家属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她们焦虑、紧张情绪,让剖宫产术后产妇有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进行母乳喂养。

2.3.4 护理:剖宫产术后对平坦或凹陷的产妇,进行护理,指导产妇做伸展或牵拉练习,使新生儿达到有效吸吮。胀痛时,指导产妇做按摩及正确挤奶手法,每次哺乳后,将剩余乳汁挤出,排空,防止乳汁淤积乳腺炎;每天由专职护士给产妇做按摩、挤奶,保证泌乳,达到母乳喂养效果。

2.3.5 选择正确的哺乳姿势:在产妇回房后30分钟内由护士帮助产妇仰卧位哺乳,术后8 h取腹部沙袋后协助产妇翻身时,指导产妇舒适侧卧位哺乳。此时由于疼痛产妇不愿翻身,因此应当告知产妇现在适当的翻身可预防肠粘连、促进恶露的排出,能增进哺乳时母婴舒适感,并降低皲裂的发生率;术后一日可采用环抱式坐位喂奶,七天内最好选用此哺乳法,哺乳时伤口疼痛轻,母乳喂养顺利率高,不易发生皲裂和乳汁淤积,有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及身体的早期恢复,减少疾病的发生[2]。

2.3.6 哺乳方法:即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放在上,下方,使婴儿含住及大部分乳晕,另一手固定婴儿头部,防止鼻部受压影响呼吸,首次协助哺乳成功能够打消产妇因限制怕伤口疼痛不能授乳的顾虑。正确的含接姿势下保证每次哺乳时间必须超过20min,双侧交替吸吮,哺乳后尽量排空奶汁,这样才有利于乳汁的产生。

2.3.7 增加营养,促进泌乳:术后除了静脉补充营养物质外,可以鼓励产妇早进食补充摄入足够营养,促进泌乳[3]。一般情况下产妇术后6小时开始进食清淡易消化的米汤汁;渐次进食鱼汤、鸡汤等。排气以后就可以进食各种营养丰富的清淡食物。

2.3.8 减少疼痛带来的消极影响:剖宫产病人术后都可产生程度不等的切口疼痛和宫缩痛,在48 h内最剧烈,术后采用持续静脉泵镇痛,不仅有助于产妇母乳喂养信心的建立,改善产妇睡眠状态,而且具有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

3 结论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营养食品,提高母乳喂养率是一项重要工作[4],特别是剖宫产术后的产妇,由于饮食活动受限,以及伤口疼痛,导致精神紧张、焦虑、睡眠不足、食欲不振等,从而影响乳汁分泌,丧失母乳喂养的信心。通过采取恰当的护理方法和心理疏导等可以有效缓解剖宫产产妇身心的不适,增加泌乳量,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有效地提高剖宫产术后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易本华.提高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1):143-144.

[2] 包小丽.剖宫产术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2,12(16):714.

第7篇:新生儿护理及喂养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2-01~2013-12间分娩的7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新生儿和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产妇的平均年龄为28.6岁±3.2岁,全部为已婚女性。超过90%的产妇表示支持母乳喂养并且会进行母乳喂养。所有产妇平均孕次1.9±0.7次,平均产次1.0±0.2次,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产妇在年龄、产次、孕次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80%以上的新生儿出生前没有胎膜早破,85%以上没有宫内窘迫,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216.9±327.6g,新生儿的平均胎龄是268.4±6.9d,基线体温平均为35.6±0.5℃;新生儿1min阿氏评分为10分56例,9分9例。两组新生儿一次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实验不会造成影响。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产科护理: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出生后清理其呼吸道,断脐,对脐带消毒包扎后将新生儿放在温度为28℃~30℃的辐射台上,用温水轻轻擦拭血迹,使用婴儿润肤油擦去胎脂后按脚印,然后对婴儿注射维生素K1,测量婴儿身长和体重,用婴儿毯包好婴儿后放置在婴儿床中。观察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征求产妇意见后在分娩前协助产妇脱去内衣,分娩结束后帮助产妇行舒服的仰卧位并解开上衣。要严格将新生儿、产妇接触的室内温度保持在28℃~30℃左右,进行早期接触时,要婴儿保持以俯卧位放置在产妇的胸前,用婴儿衣服或者毯子覆盖婴儿背部,护理人员指导产妇用两手分别托住婴儿臀部、背部保证婴儿处于安全姿势。整个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时间要超过60min,中间尽量不要间断。产妇可以用温柔的言语或者哼唱歌曲以更好的和新生儿进行沟通。还要进行适当的肢体接触:如轻轻抚摸新生儿的皮肤、头部,亲吻新生儿等。

1.3观察指标

体温指标:测量体温使用由海尔公司生产的电子体温测量计。调查者首先用病房用的水银体温计和该体温测量15例新生儿的腋窝温度,两只体温计的测量结果100%一致,然后测量新生儿不同时间的体温。测量方法为:先用该体温计测量婴儿腋窝温度1min,然后5min后用水银体温计测量同一婴儿腋窝温度10min。母乳喂养情况:使用Matthews研制并修订的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估第一次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情况。该测量工具包括母亲或护士给新生儿喂奶使新生儿的状态、新生儿接触至产房时的状态、新生儿的吮吸情况以及新生儿含时的方法和姿势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还分有四个条目,条目最高分为3分,最低分0分,总分12分,若总分>8分,则表示第一次产妇第一次成功的进行了母乳喂养。记录每例新生儿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和吮吸持续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新生儿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吮吸持续时间和母乳喂养量得分比较用t检验;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体温差异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两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成功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比较

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基线体温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2、4h的体温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比

较两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观察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2%,对照组为5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恢复并保持新生儿体温特别重要,分娩的过程会造成新生儿体内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分泌的增加,新生儿会因此发生应激反应,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很长时间处于觉醒状态,这比睡眠状态会消耗更多能量,也会加重新生儿低温的发生。此外,新生儿出生后还会遇到母乳喂养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会对婴儿、母亲等有很多好处。体温是指身体内部腹腔、胸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胎儿从温暖潮湿环境中进入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如果没有采取措施会造成散热量大,体温降低。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很容易出现低体温。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2、4h的体温都比对照组新生儿高,这表明及时适当的母婴接触能够有效恢复新生儿的体温。同时该研究还探讨第一次母亲喂养的成功率、新生儿吮吸的持续时间和首次母乳喂养开始时间以及首次母乳喂养时母乳喂养评定量表的得分情况,研究结果表示,第一次母乳喂养的时间对照组平均为78.2±52.3min,观察组为36.8±7.9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的2h内对于母亲的温度、触摸、气味是最敏感的,这时候可以建立有效的母乳喂养敏感度,能够加强新生儿的觅食和吸吮动作;对照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时新生儿吸吮的平均时间为10.8±8.7min,观察组为23.6±12.7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在与产妇进行皮肤接触的1h中,新生儿处于觉醒状态,也没有什么打断喂养,因此次母乳喂养的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

4总结

第8篇:新生儿护理及喂养范文

【摘要】产后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性抑郁综合症,产后抑郁症不但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对婴儿的健康发育也会带来不利因素,对家庭和社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对产后抑郁产生的病因以及影响新生儿喂养因素的分析,对不同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指导,使产妇树立对新生儿喂养和照顾的信心。

【关键词】产后抑郁; 新生儿喂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0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45-02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后2周内出现的抑郁症状,表现为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常失去生活自理及失去照顾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是产后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产妇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对新生儿的喂养;如何做好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既能为新生儿喂养提供参考依据,也能利于更多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的研究和提出。

1 产后抑郁的病因

1.1 生理因素:孕妇从怀孕至分娩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妊娠期体内雌孕激素、黄体酮显著提高,皮质内激素、甲状腺激素可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娩后这些激素迅速下降,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细胞活动;分娩引起的疼痛和不适使产妇感到恐惧从而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这对产妇产生抑郁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

1.2 心理因素:产妇对分娩过程缺乏认识,对分娩存在紧张恐惧的心理;产妇担心婴儿的健康及对婴儿性别的期盼;生活压力大,家庭问题复杂均有可能增加产后抑郁发生的危险。产妇缺乏对婴儿护理的相关知识担心不能胜任母亲角色所形成的压力,产妇常有苦闷、焦虑或对于婴儿的需要无反应。有的还会有自杀或伤害婴儿的行为出现。

1.3 性格因素:产后抑郁症多发生于以自我为中心、神经质、情绪不稳定、固执、认真、保守、社交能力不良、内向性格等个性特点人人群[2]。

2 影响新生儿喂养的因素

2.1 社会和生理因素:母乳喂养宣传力度不够,奶粉商积极宣传、赞助、免费赠送等加强了人工喂养的意识。经济高速发展使产妇因工作需要与母乳喂养发生冲突,导致母乳喂养率低。产妇扁平、凹陷婴儿不能含接或喂养不当造成皲裂而拒绝哺乳。

2.2 分娩方式

第一,剖宫产术前及术后限制饮食,导致产妇营养不足,影响了乳汁的分泌。

第二,剖宫术后切口疼痛及宫缩疼痛、留置各种管道影响母乳喂养的信心。

第三,术后输液或使用某些抗生素,担心药物通过乳汁排出影响新生儿健康。

2.3 产妇的心理状态:产妇的焦虑情绪、休养环境、早吸吮等因素影响乳汁分泌,大部分产妇产后心情焦虑、疲劳,对母乳喂养缺乏信心,认为乳汁分泌不足,担心婴儿营养不良;也有的产妇担心母乳喂养影响体型。

2.4 婴儿方面的影响因素: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新生儿窒息等需特殊治疗及母婴分离的影响母乳喂养。

3 产后抑郁症对新生儿喂养的影响

泌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且有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的生理过程。催乳素在泌乳的起动和维持乳汁分泌中起重要作用。频繁吸吮及排空也是非常重要而抑郁症产妇神经内分泌变化显著加之躯体及心理的变化,缺乏主动吸吮,对刺激不够,从而对下丘脑泌乳抑制因子抑制减弱,导致垂体分泌泌乳素减少,加之产后产妇情绪焦虑、易疲劳,饮食和睡眠欠佳,早吸吮无效而认为乳汁不足,促使了产妇用代乳品或拒绝喂哺,从而影响婴儿吸吮及乳闲排空,乳汁量进一步减少,产妇缺乏母乳喂养的信心,形成了恶性循环。

4 护理

4.1 产前及产时的护理:分娩前让产妇熟悉产房的环境,向产妇宣教分娩的相关知识使其了分娩的过程以消除紧张和恐惧的心理,鼓励丈夫陪伴分娩;医务人员给予产妇更多关怀和帮助,从而使产妇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支持,以增强产妇对生产的信心。

4.2 产后护理:由于分娩阵痛,体力和精力消耗致产妇疲劳,会阴伤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伤口疼痛,子宫收缩痛,睡眠不足,无喂养经验等均可使产妇情绪低落,医务人员应多关心产妇详细了解症结所在,诱导产妇情感的疏泄并尽量给产妇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探视,治疗和护理时间要尽量集中。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以帮助产妇尽早进入母亲角色。

4.3 心理护理:产后抑郁是一种良性产后精神障碍,常不需要药物的治疗。运用沟通技巧,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和谈论敏感的话题;指导产妇学会倾听和诉说,保持乐观心情。鼓励产妇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一些产褥期保健知识及育儿方面的书籍。指导产妇家人除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外,应给予更多心理和精神上支持和安慰,使产妇在心理上树立自信心并正确认识社会以提高处理生活难题。

5 讨论

产后抑郁、焦虑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分娩前后体内各激素之间的比例发生改变,内分泌功能的不平衡,有孕晚期各种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以及家庭社会支持的减少,生活事件的冲击心理上对分娩的紧张恐惧、产妇的个性等[3]。通过对产后抑郁产生的病因以及影响新生儿喂养因素的分析,对不同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指导,使产妇树立对新生儿喂养和照顾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母乳喂养的成功。对产妇的心理状态做好各种干预和护理措施,纠正其各种不良的心理,消除影响母乳喂养和乳汁分泌的不利因素,使产妇增加对手术后活动、饮食、新生儿正常生理现象和护理的相关知识等各方面的认识,消除顾虑,变被动为主动,家属也从医护人员的指导中获得了有关知识,并能够给产妇提供正确协助[4],增强产妇对新生儿喂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吴化萍,汤艳清.产后抑郁症患者血清中雌二醇与孕酮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12.

[2] 邱忠君,唐惠艳.孕产妇情绪评估与产后抑郁症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2011,6(26):811-812.

第9篇:新生儿护理及喂养范文

【摘要】目的:引导产妇实行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方法:对852例产妇在入院后进行母乳喂养的宣传和护理,从温馨的接待到心理护理,充分让产妇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同时做好母乳喂养的指导工作,并争对母乳喂养中常见的问题做好处理,使产妇赞同和完全接受母乳喂养。结果:出院时母乳喂养成功率达99.4%。结论:通过护理人员对产妇的引导、宣教和护理, 对母乳喂养的成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

【关键词】引导;母乳喂养;成功;护理

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力倡导的科学育儿方法,也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根本措施。如何引导产妇实行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除贯彻执行《国际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外,护理人员的引导和宣传工作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取得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现就我科护理工作如何配合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1月至12月住院分娩852例,其中平产801例,剖宫产41例,输液治疗11例。母乳喂养:母婴对数847例,人工喂养:母婴对数5例。

2 护理措施

2.1 产妇入院时,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微笑服务,目光亲切,热情大方,并为产妇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待产环境,注意倾听产妇的陈述,仔细做好各项产前检查和准备工作,尽量回答各种询问,详细告知产妇入院后应做的一些准备工作,使产妇感觉到医务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是可以依赖的。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开展产后母乳喂养的指导工作打下基础。

2.2 重视心理护理:母子平安是进行母乳喂养的前提,对临产产妇除常规的护理措施外,根据产妇自制力的强弱分别做好心理护理,对自制力强的要多鼓励,对自制力弱的要多安慰,不要对她们表现出厌烦感,不要讲伤害产妇的话,尽可能留在产妇的身边进行交谈和勾通。告诉产妇各产程阶段的发展和变化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并随时提醒产妇及时排小便,以免膀胱充盈,影响胎头下降,尽可能让产妇保存体力。进入第二产程后护理人员要陪伴在产妇身边,教会产妇迸气用力,与助产人员密切配合,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使分娩顺利完成,从而促进母子平安。

2.3 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

2.3.1 产妇入院后每人发放一份母乳喂养宣传资料,让产妇在待产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和方法。将为人母的产妇对这些知识非常欢迎,同时也分散了她们对阵痛的注意力。

2.3.2 护理人员适时进行宣教。根据产妇产程进展的不同情况,一般是在第一产程刚开始时进行,急产即产后进行宣传。告诉产妇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是天然的最佳营养食品,营养成份较完备,各种营养的配合比较适当,易消化吸收,各种营养均胜过牛奶。母乳的成份能随着婴儿发育的需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产后1-2天的初乳,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固体成份,还有轻泻作用,有利于新生儿排出胎粪,随后母乳逐渐变浓,量也增多,到6个月左右达到最高峰,以满足婴儿需要。母乳含有多量抗体,新生儿能从母乳中获得免疫抗体,使婴儿在6个月内很少得病。母乳的温度宜于婴儿食用且清洁、新鲜、食用方便,被污染的机会较少。母乳中含有婴儿大脑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母亲的声音、心音、气味和肌肤的接触,有利于促进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发育。进行母乳喂养可促进母亲产后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并抑制排卵,推迟母亲再次妊娠,减少母亲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危险等。

2.4 做好母乳喂养的指导工作

2.4.1 新生儿断脐后,体重≥2500g,阿氏评分7分以上,产妇情况良好,在产后30分钟(剖宫产在有应答后)将婴儿放在母亲胸前,帮助新生儿吸吮,皮肤接触不得少于30分钟。此时产妇触摸自己宝宝而得到安慰,同时告诉产妇婴儿早吸吮母乳可促使产妇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使乳汁分泌,并减少产后出血,使产妇在心理上为母乳喂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4.2 产房或手术室观察结束后,母婴一同进入母婴室,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每日母婴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沐浴、治疗),产后2小时内护士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和含接姿势,教会正确的挤奶手法,以使母婴需分离时保证纯母乳喂养。11例婴儿因输液治疗,在输液过程中,其母亲将奶挤出用小匙喂给婴儿,保证了纯母乳的喂养。

2.5 及时做好母乳喂养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2.5.1 扁平或凹陷:指导产妇哺乳前用热毛巾湿热敷3~5分钟,同时按摩,挤出一些乳汁使变软,继而捻转引起泌乳反射,并用食指和拇指牵拉两侧乳晕皮肤及皮下组织,使突出并捏住轻轻向外牵拉数次,每次练习持续5分钟;并使婴儿饥饿时先吸扁平或凹陷明显的一侧,。在婴儿未吸吮成功时,把乳汁挤出后用小匙喂养,切忌用橡胶以免引起错觉,给吸吮成功带来更大的困难。

2.5.2 皲裂:指导产妇采用正确的授乳方法和正确的喂养姿势,哺乳时应使婴儿口唇含裹整个及部分乳晕,哺乳结束后,不要猛力将拉出,以防受到强力的吸吮发生皲裂,并鼓励产妇克服怕痛心理。哺乳前采用湿热3~5分钟,同时按摩,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先让婴儿吸吮损伤较轻的一侧,以减轻对另一侧的吸吮力,哺乳结束后用食指轻压婴儿下颌等婴儿自动放下。再将少许乳汁涂在及乳晕处,短时间暴雨和干燥,并在乳罩下放一干净毛巾。皲裂疼痛剧烈时可暂停母乳喂养,将乳汁挤出后用小匙喂养;修复后再行母乳喂养。

2.5.3 乳胀:出现乳胀时,指导产妇于哺乳前行湿热敷3-5分钟,随之柔和地按摩、拍打数次,手以“C”形握住,先往胸壁压,再以大拇指和食指压住乳晕,挤出部分乳汁使软化,以便婴儿能正确地含吮及大部分乳晕,使婴儿充分有效地吸吮,喂哺时先喂乳胀明显的一侧,嘱产妇增加哺乳次数,防止损伤。如婴儿不能有效吸吮或不肯吸吮时,要帮助母亲将乳汁挤出;用小匙喂婴儿。如很痛,可用吸奶器吸出乳汁使舒适至肿胀消失为止。

3 结果

852位产妇住院期间经护理人员的指导和护理,有847位实行了纯母乳喂养,有5位产妇因病停止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成功达99.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