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环境状况范文

农村环境状况精选(九篇)

农村环境状况

第1篇:农村环境状况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卫生;现状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86-02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住条件明显改善,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却不被重视。为了解高碑店市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制定农村环境卫生规划提供依据,现将我市调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按上一年人均纯收入分层,随机抽取我市5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4个村,每个村抽取5户,共100户农村居民,开展环境卫生学调查。

12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户一般情况、家庭饮用水、家庭厕所粪便处理、家庭垃圾污水处理、庭院室内卫生、厨房卫生等。

13调查方法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规范本次调查方法和标准。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2结果

21调查户一般情况

211调查户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户分布在20个村,20个村总户数5739户,调查100户,占总户数的174%;农村居民调查户人数在2-11人之间,户主年龄在28-76岁之间,全部为男户主。20个村总人口34413人,其调查户家庭人口451人,占总人口131%;常住人口数422人,外出务工人数29人,外出务工占调查人口的643%。所有调查户99户为汉族,1户少数民族。户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6700%;小学和高中以上的分别占18%和13%。

212家庭年纯收入及来源100户农村居民中,家庭年纯收入在05-80万元之间,家庭收入05-09万元的有25家,家庭纯收入以10-20万元之间的户为主,占4600%。其中有4户家庭收入在50-80万元之间。家庭收入来源有6种情况,以农业收入为主,占56%;农业和外出务混合收入的户占25%。调查户上一年不同经济来源收入统计,收入在10万-30万元以上的,各收入来源之间没有差异的分别为x2=191,P>005;x2=268,P>005,见表1。

213调查户不同家庭人口上一年医药费支出情况调查,每户2-3口人,支出医药费02万元以上的占4595%;4-6口人的占5882%;7口人以上的占6000%,见表2。

22调查户饮用水调查户饮用水源均为井水,分为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方式2种。集中式供水38户,占调查的3800%;分散式供水62户,占调查的6200%。集中式供水户用水量在3-10t之间,分散式供水因未安装水表,其用水量在3t左右。

从饮水习惯看87%的家庭均喝开水,仅有600%的家庭喝生水,另有700%家庭饮用桶装水。

23个人卫生习惯及家庭卫生状况经调查有9300%的家庭能做到饭前洗手,至于便后洗手限于农村条件很难做到,尤其是下地干活很难实现饭后洗手。家庭庭院及室内卫生干净的分别占3800%和4300%;家庭卫生状况一般的在半数以上,差的占极少数,见表3。

24调查户垃圾及污水垃圾来源有生活、养殖、餐厨等;家庭产生垃圾量5公斤/日及以上的占4600%;处理方式有随意丢弃占2700%;定点收集占7300%。家庭污水来源有生活、养殖2种情况;排放方式有8000%随意排放,排入坑塘的占4000%,而排入管道的仅有800%。

25调查户厕所及粪便处理情况调查户厕所有5700%是卫生厕所(包括水冲式、双瓮漏斗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等),有3100%为非卫生厕所。有关厕所位置、厕内清洁程度、是否有臭味和苍蝇及有无粪便暴露等情况,见表4。

3讨论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住条件明显改善,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却不被重视[2]。

本次我市农村居民100户环境卫生现状调查表明,农村居民户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纯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占5600%,但外出务工也是家庭经济收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饮用水源均为井水。自家浅井水供水不排除农村居民饮用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饮用水安全尚得不到保障。

农村居民厕所有5700%是卫生厕所(包括水冲式、双瓮漏斗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等);非卫生厕所31户,占调查的3100%;无害化厕所粪便处理方式11户,占1100%,低于全国31%的普及率。垃圾来源中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中随意丢弃27户,占2700%。家庭污水来源中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中,随意排放80户,占8000%。庭院室内厨房卫生状况中庭院、室内、厨房卫生一般情况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家庭厕所超过七成以上设置在户外,厕所造价相当低廉,部分厕所已使用了几代人,厕所环境卫生差,调查时发现粪暴露,苍蝇飞窜。随意丢弃垃圾和随意排放污水现象普遍[4];庭院室内厨房卫生状况一般情况占相当高的比例,农村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尚需得到改善[5]。

经调查可以看出高碑店市农村居民环境卫生一般,环境卫生质量不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碑店市地处平原,人口54万人,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二是高碑店市在“十一五”期间由国家资金投入用于无害化厕所改建总资金投入的不足,根本无法保障农村居民厕所改建所需的经费。三是乡村经济落后及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四是调查的农村居民中,大部分家庭收入仅靠农业、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调查发现25户家庭全年经济收入不足万元,而有5300%的家庭全年支出医药费在2000元以上,因病致贫的现象依然存在。8500%的户主仅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环境卫生意识淡漠或环境卫生知识缺乏,长期养成使用不卫生厕所和乱倒垃圾、污水,导致居住环境脏、乱、差。

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条件[6]。解决农村集中供水、污水排放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当务之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居民充分意识到环境卫生是决定生活质量妤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田晓亮,潘彦利关于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环卫科技网,2011-09

[2]陈国良淮河流域部分地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3]胡运清,彭柳明,滕波,等溧阳市部分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卫生学杂志,2012年02期

[4]李馥程,孙继东,赵艳华,等2011年北京市怀柔区农村环境卫生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2年19期

第2篇:农村环境状况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生活环境;流动决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也逐渐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还为市场提供了产品需求,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还是想城市流动,他们转移的渠道非常多,如外出打工、外出经商等,劳动力会将他们所积累的资金带回到农村进行自主创业或者从事非农产业,也就是说,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他们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等;另一方面却对农业的生产与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下文通过理论假设研究来浅要阐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一、“推拉”理论分析与模型说明

从“推拉”理论来讲,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因素可以分类两大类,推力与拉力。多维推力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而拉力也就是吸引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正面因素。也可以说,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也就是农村的推力大于拉力,城市的拉力大于推力。这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所流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决策。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在做出流动决策的过程中,最先考虑的也就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其次应该考虑的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交通状况,便于他们日后回乡创业以及发展非农产业。除此之外,个人或者家庭还应该将农村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等个要素考虑在其中。针对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加设来分析农村各要素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首先,假定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来流动决策会产生影响;其次,假定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再次,假定农村的基础设施会对农村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最后,假定农村的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

通过上述各种假设,我们可以将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人数当做被解释的变量,以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半年以上的农民工作为统计指标,另还需要根据研究目的与获得的数据来选用几个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当做解释变量。以此来对其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需要将解释变量分为以下四组:第一组是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其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的总人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每户耕地的面积以及农村的地理位置。第二组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即农村所处位置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城镇)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发展水平、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整体的经济实力等。第三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其中主要包括农村的道路设施、给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第四组是农村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通过调查表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污染问题站总数的四成以上,而没有的占到总数的近六成,也就是说,在农村同样存在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个调查分析中,由于村庄环境问题所获得的数据不够突出,本文采用了农村小学初中学杂费免除的情况来当做整个模板的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有46.3%能够免去学杂费。

二、试验结果分析

1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总数与农村整体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流动决策产生的影响虽未显著,也就是说,一个农村的劳动力越充足,那么他们流动的人数也就会越多。除此之外,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就越想要向城市迁移,对流动决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农民受的教育程度越高,那么他们认为在城市中所获得的劳动回报率也就越高,并且更愿意在城市就业。

2.2村经济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经济环境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虚拟变量“农村是否属于中部及农村是否属于西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均为正,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在做出是否外出流动的选择时,其所考虑的地区经济差异可能更多是考虑省级经济环境的不同,而非县域经济环境的优劣。行政村与其附近城市经济体的联系越为紧密,该行政村的经济水平往往亦越高,其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意愿往往也越弱;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显著为负。我们认为这可以解释为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显著的拉力;近年村集体经济实力变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

2.3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基础设施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虽然各变量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均为负,表明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拉力,但其中只有虚拟变量“农村是否有集中供水管道建设”表现出了高度的显著性。对此,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集中供水管道建设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为强烈,而与之相对的是村级道路建设、垃圾集中建设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在现阶段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弱,故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弱。

2.4村自然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其中,虚拟变量“村内是否有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正,表明农村环境的恶化会降低农户对家乡的留恋感。但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超过了20%,说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现阶段仍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此外,另一虚拟变量“村内上小学初中是否免学杂费”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负,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成本的降低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存在着拉力。然而,该变量在统计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不显著性。

3结束语

本文运用模型和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产生负向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显著,农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的作用,但是作用程度不强。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作用下,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3篇:农村环境状况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卫生;监测

为了解和掌握碧江区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持。2013年12月按照中"贵州省2013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要求,对碧江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贵州省2013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要求,碧江区分别在东西南北中方位各抽取一个乡镇(灯塔、桐木坪、和平、川硐、河西5个乡镇)为监测乡镇。每个监测乡镇根据当地各村经济状况,按较好、好、一般、差四类进行分层,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行政村),原则上在不同的村民组随机选择5户家庭作为监测户。

1.2监测内容与方法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垃圾与污水处理、病媒生物、土壤卫生。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现场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监测数据,并填写统一调查表格。

1.3数据处理和分析 监测信息由碧江区疾控中心统一录入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采用Excle进行统计分析。

1.4蛔虫卵测定 采用饱和硝酸盐漂浮法,参照《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1987)进行。

1.5铅、镉的测定 按照《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1997)方法测定。

2结果

2.1全区概况 碧江区面积1012平方公里,共辖13个乡(镇、办事处),92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0.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为11.16万人;全区总户数为9.76万户、其中农村户数为3.34万户。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杂粮及其它经济作物,全区上年度GDP为96.95亿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6310元。全区有垃圾处理厂1个,处理方式为卫生填埋,设计处理能力210吨/d,实际处理垃圾400吨/d,覆盖人口23.04万。污水处理厂1个,处理工艺为二级处理,设计处理污水50000吨/d,实际处理污水50000吨/d,覆盖人口23.04万,见表1。

2.2监测点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5个乡镇,20个监测点,其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60%)、种植业为辅(25%)、其他(15%),监测点年平均经济收入为4042.65元,村民供水状况63.67%监测点以集中式供水为主,90%监测村道路硬化或部分硬化。

2.3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 20个监测点中,设立公厕1个,卫生厕所、非卫生厕所、无厕所户分别占26.18%、73.56%、0.26%。卫生厕所中,完整下水道式占71.20%,沼气池式占73,三格式占0.54%,绝大部分厕所无化粪池,粪水直接排入沟渠、农田、河流,见表2。

2.4垃圾与污水处理 我区农村主要以生活垃圾为主,40%的生活垃圾是随意堆放,60%监测点进行定点堆放,91.67%垃圾堆放点有臭味、66.67%有成蝇,70%垃圾进行了焚烧处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养殖业污水分别占污水总量的92.53%、5.78%、1.69%,排放方式除工业污水(100%),部分生活污水(4.22%)经过处理后排放外,大部分生活污水(95.78%)以及全部养殖业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至农田、道路、坑塘、河流,见表3。

2.5病媒生物 调查显示,20个村寨仅有1个监测点开展过灭鼠工作,所有监测点均未开展灭蝇、灭蚊、灭蟑工作。

2.6土壤检测结果 20份土壤样品中18份检出蛔虫卵;铅、镉检测结果在容许范围内。

3讨论

通过此次调查显示:近年来碧江区在"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等项目促进下,农村地区某些硬件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如63.67%监测点以集中式供水为主,90%监测村道路硬化或部分硬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仅有1个村开展过灭鼠工作,其余村寨均未开展灭鼠、灭蝇、灭蚊工作,40%的生活垃圾是随意堆放,60%监测点进行定点堆放,堆放在房屋周围或随意丢弃,91.67%垃圾堆放点有臭味、成为病媒滋生地,病媒生物密度较高。卫生厕所户仅占26.18%,大部分村没有卫生保洁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没有卫生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没有固定垃圾池,只停留在村民自觉的行为上。这说明我们的村镇整体规划、环境卫生综合设施、宣传教育工作效果等工作的力度不够明显,仍然欠缺,虽然农村群众对良好的环境卫生的愿望迫切,但是长期遗留的硬件设施的不足和卫生陋习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综上所述,碧江区农村经济仍然薄弱,农民主要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区、乡财政的支持力度有限, 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及管理基本没有资金投入[1-2]。由于经费短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在设施设备配置、业务范围拓展、管理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农村卫生环境长期处在无人治理的状态下[3-5]。为缩短农村生活环境与城市间的差距,就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经费和科研投入,把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当作一项长期的、经常的、持久的系统工程来抓,推动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可持续发展[6]。

参考文献:

[1]罗勇,张科,陈志,等.2011年安县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1):975-978.

[2]颜小平,徐健,李赐科,等.2012年夹江县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2013,29(1):157-158.

[3]张杰,祝刚,张丁,等.2012年河南省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监测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24(6):431-433.

[4]游光富,苏勤,范颂,等.泸州市2011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9):3555-3558.

第4篇:农村环境状况范文

[关键词]环境现状;环境评价;环境保护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相继在一些省、市开展了不同规模层次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生态学会等单位就城市环境状况和城市居民环境意识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调查中,专家学者发现文化程度、环境污染、媒体科技宣教等都是造成环保意识差异的重要因素。但上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的环境现状和农民的环境意识的相关研究还较少。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长期以来,生活垃圾得不到集中而有效的处理,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并且因资金和技术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显着改善,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清楚地了解目前广西农村的环保的基本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和探讨村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农村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其表现形式。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农户为单位,在被抽取的每户农户中由一名家庭成员作为代表来完成问卷的回答。在我们调查的人群中总人数为286人,其中男性占44.1%,女性占53.5%,2.4%未填。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为小学文化及以下的占83人,初中106人,高中47人,中专18人,大专及以上的28人(M=3.22,D=1.347)。年龄分布情况为20岁以下的有38人,21~59岁的有237人,60岁以上11人,这一数据覆盖面较广,基本符合当地人口分布情况,能较好地反映各年龄组人群对生存环境的了解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二)测量工具的设计

问卷采用的是自编“广西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调查问卷”,问卷问题多数采用预先编码的形式,原则上要求多选一,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乡村环境状况,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及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环境评价等五个方面共21个问题。

首先,个人基本情况涉及被访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去过打工等个人结构状况。其中年龄为三分变量,1为20岁以下,2为21~59岁,3为60岁以上,主要是考虑到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文化程度设计为五分变量,主要是“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以考察文化程度对环境评价的影响。由于广西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把调查的地点分为“1是经济水平高”、“2是经济水平中等”、“3是经济水平较低”。另外由于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多,为了了解他们与城市接触以后是否会增强农民对环境的意识,专门设计了“是否去过打工”这个问题。

其次,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基本以农业为主,农村居住环境的基本情况在调查中从“燃料使用”、“生活用水来源”、“卫生厕所的使用”、“住房是否人畜分开”等7个方面来考察。问题设计为多项选择题,由被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再次,研究中为了了解农民在改善环境中所作的具体事情,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题。由于考虑到各地农村的不同情况,专门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由被调查者注明所参加的改善环境的行动。

最后,还要考察被调查者对所生活环境的评价情况。主要是从主观评价和客观分析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分为“你居住的环境是否受到污染、“你是否知道污染源”、“对所居住环境的评价”、“农药的使用是否造成污染”、“对居住地的环境质量的基本评价”(包括饮用水质量、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声音质量)。这些问题为多项选择。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污染的主要来源”设计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由被调查者回答。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中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即先把广西全区所有的编制县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水平发展中等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三个层次。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三个层次中抽取11个县,每个县继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县的乡镇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共调查了全区11个县的12个乡镇,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为89.37%。

二、广西农村环境现状及农民对环境的评价

(一)广西农村的环境现状

我们在调查中主要从农民燃料的使用、居住环境、生活用水和垃圾处理这几个方面来考察农村的居住环境,通过频数分析,了解了农村环境的基本情况。

1 燃料使用。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不仅是山区而且是不能耕种的石山,农业耕地非常有限。农民的生活用燃料主要是柴火,占40.2%,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的使用,有33.6%的农民用上了液化石油气,有17.8%的农户还利用新技术,垃圾变废为宝,用上了清洁高效的沼气。这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也大大缓解了废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2 生活用水情况。农村基本实现了清洁用水,有62.2%的群众用上了自来水。由于在农村还无法实现污水处理,污水往往不经处理直接排到地面经土壤下渗或汇入地表水体,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直接危害。洗衣、做饭、洗浴及其他零散用水是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途径。

3 居住环境。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壮族和苗族的农民传统的居住模式是和牲畜共处,楼房的旁边或者楼下就是关牲口的棚子。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64.3%的农户实行了住房与牲畜分开。经过这几年的建设,57.7%的农户已经用上了卫生厕所,改善了过去粪尿中的污染物随粪水渗入土壤内,粪便发出恶臭,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状况。

4 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因来源广泛,其污染物成分也较为复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消耗的丰富,垃圾的组成成分将更为复杂。有12.6%的村民认识垃圾是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随意堆放和倒入江河的分别占25.2%和22%,有49%实现了固定堆放。

随着新农村建设在全区各地农村的大力推广,

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各种改善环境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美化家园,保护生存环境。有160人次参加了修路、46人次参加了卫生厕所的改造,在农村建起了更加卫生的蹲坑式厕所。其他还有人参加了集体或者自发组织的相关的活动,如人畜分离、处理污水等。

(二)农民对环境状况的评价

农民对居住的环境情况较为认可,认为家庭的卫生情况“很干净”和“一般”的占总数的30.8%和62.2%,“比较脏乱”的只有6.3%,评见表1。

农民对环境评价的五个等级变量中看到,他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评价整体较好,饮用水质、地表水质、空气质量和声音质量在优和良的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农民对自身环境比较认可,评价较高。

在回答当地是否遭到污染时,有40.2%的人认为受到污染,有32.2%的人认为没有,27.3%的人不知道。有42.7%的农民表示知道什么是污染源,48.6%的人不知道污染源。但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污染的来源时,很多农民却无法准确回答,有66.8%的人不知道具体的污染源到底是什么?(这题设计的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农药是农民在日常生产中接触最多的生产资料,但很多农民就连农药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都不是十分确定,回答“没有”污染的占7%,“不知道”的有9.4%。

(三)影响农民对环境评价诸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弄清不同因素对农民环境评价的影响情况,以受访者对环境的评价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民族、是否去过打工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在模型中,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为虚拟变量。具体见表2。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

第一,文化程度对于环境评价具有统计显着性。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对环境评价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与小学及以下的受访者相比,文化程度越高的受访者在环境评价方面的得分也越高。这表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环境评价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村民对环境评价。当以“经济发展水平高”为虚拟变量时,对“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有统计显着性,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是负相关。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环境评价也越高,对环境也能更加清楚地进行评价。

第三,虽然多元回归中是否去过打工和民族对环境评价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着性,但为了进一步分析打工和民族这两个因素是否对环境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以“是否去过打工”和“环境评价”做交互表,经过卡方检验,具有统计显着性(df=4,x2=0.004,P0.05)。同样用“汉族”和“少数民族”与“环境评价”做交互表,也具有统计显着性(df=4,x2=0.002,P0.05)。这表明打工的经历和少数民族的身份对环境评价有一定的影响,只是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这两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着性了。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造成的。

第四,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性别对环境评价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着性。

三、讨论

(一)农村环境基本保持良好但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广大农村还是保持了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农民自身对环境的评价较高。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有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此外,在农村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污染源,主要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污染较严重的工厂从城市转移到广大的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如一些化工、造纸的企业还有采石场等等。这些企业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气,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就有很多农民向我们反映,由于当地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接纳了从广东转移过来的一家造纸厂,工厂里的废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流入当地的河流,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水质。

(二)农民对环境评价较为乐观但缺乏环保知识

由以上的统计分析看到,农民对农村总体上环境评价良好。但在其中也暴露出我们目前对农民的环境教育是极其不够的,对外界接触比较多的外出经商者及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多数是中学生)对相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较在村里常年耕种的本分农民懂得多。这表明,农民是被忽视了的环保群体,各种环保宣传在农村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也许是人们的眼睛都专注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上了,对于人口相对比较稀疏、面积比较大的农村来讲还没有引起重视。由于它的污染现象没有人口稠密的工业城市来得明显迅速的原因,导致了对农村环境的忽略。

(三)本研究的发现和存在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对广西农村的环境现状和村民对自身环境的评价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环境评价的因素主要是文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这和已有的研究是一致的。但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在自变量中“民族”和“是否去过打工”也会影响到村民对环境的评价。根据我们的分析发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所以环境意识较好。不少农民表示外出打工后会增长见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环保常识,这使他们回乡后也积极地维护家乡环境。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本研究对广西农村的环境现状作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然而因研究时间较短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仍未能获得相对精确的村镇环境情况的资料。因而,今后在农村村镇建立长期的环境情况的监测,将会有助于更深入的研究。

第5篇:农村环境状况范文

关键词:环境质量 监测 评价 分析

随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必然要求,农村环境监测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也随之成为新时期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宁夏各级政府特别重视农村环保工作,先后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宁夏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宁夏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说清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一、“十一五”期间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概况

“十一五”期间,宁夏环境保护部门开展了“菜篮子”种植基地和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监测、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调查与评估等工作,不断探索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新方法,积极推进城市与农村环境、工业与农业污染监测并重的新格局,为全区农村环保工作的全面、纵深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十一五”期间,宁夏共创建部级、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98个,其中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41个、生态村45个,部级环境优美乡镇8个、生态村4个,累计建设农村垃圾池3万余个,发放垃圾清运 (转运)车500余辆,保护了382处农村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在吴忠市扁担沟镇建成了全区首个省级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并于2011年1月正式上报监测数据,为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宁夏“菜篮子”种植基地和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监测状况

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农业环境污染、确保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宁政发[2001]110号《关于在全区实施“放心食品工程”的意见》和自治区环境保护局2004年《全区“菜篮子”种植基地、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调查监测技术方案和工作安排》,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5]76号《关于继续开展“菜篮子”种植基地、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调查监测的通知》要求,2005~2006年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会同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市环境监测站按照“方案”中的任务分工,开展辖区内放心食品“菜篮子”种植基地和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调查监测工作。

(一)监测范围。

2005~2006年全区共监测银川市昆仑蔬菜种植基地、永宁县望洪镇西和村蔬菜种植基地、贺兰县习岗镇经济桥村种植基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大武口乡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脱水蔬菜种植基地、吴忠市利通区东塔乡白寺滩村蔬菜基地、吴忠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蔬菜种植基地、 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马圆村蔬菜基地和中卫市东园乡瑞应村蔬菜基地9个蔬菜基地;污水灌溉种植区监测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渠乡巴浪湖村污灌区和固原市原州区沈家河水库污灌区2个污灌区。

(二)监测项目。

灌溉水监测项目有水温、PH、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氯化物、硫化物、六价铬、总汞、总铅、总镉、总砷,共计11项;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共4项;土壤必测项目PH、镉、汞、铅、砷、铬、铜、锌,乐果、甲胺磷,共计10项;农产品监测项目:镉、铅、总汞、总砷、乐果和甲胺磷,共计6项。

(三)监测结果。

2005~2006年,全区监测“菜篮子”种植基地和污水灌溉区9个,监测面积达10.25km2,其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5]中二级“pH>7.5”段标准;灌溉水质量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6]中“蔬菜”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除部分基地的总悬浮颗粒物略有超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二级标准;各种植基地农产品中各类污染物均符合允许量标准。监测的“菜篮子”种植基地和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能够保证农产品种植的安全。

三、2009~2010年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状况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联合财政部实施的农村“以奖促治”政策,积极探索中国农村环保新道路,按照环境保护部的统一部署,2009~2010年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的通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站字2009)155号)《关于印发“农村‘以奖促治’村庄专项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宁环办发【2009】132号《关于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示范村环境质量监测的通知》的要求,制定了“2009~2010年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方案”,对全区13个村庄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和土壤环境质量开展了专项监测。

(一)监测范围。

2009~2010年,全区共监测银川市灵武市宁东镇马跑泉村、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茂盛村、银川市永宁县杨和乡钠家户村、石嘴山市平罗县渠口乡分水闸村、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马家湾村、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吴忠市利通区孙家滩生态移民新村、青铜峡市邵岗镇沙湖村、固原市彭阳县王洼镇山庄村、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马元村、固原市西吉县将台乡明台村、中卫市沙坡头区沙坡头村、中宁县恩和乡红梧生态移民幸福1村环境质量状况。

(二)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饮用水源地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2]表1、表2中的基本项目28项(除COD以外的项目)。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监测项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3]中23项,见《关于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的通知》(环函[2005]47号),每年开展一次监测。

2.地表水

村庄河流(水库)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表1、表2中的基本项目28项(除COD以外的项目),每年开展一次监测。

3.空气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共3项。监测频次:每年监测两次,5月份和10月份各一次。手工监测:在5月份和10月份各选连续的5天,每天于10:00时和16:00时进行小时监测。自动监测:在监测月份各连续选5天,每天连续监测。

4.土壤监测

监测项目:土壤pH、镉、汞、砷、铜、铅、铬、锌、镍、硒、钴等元素的全量;机氯农药类:各地根据施用农药种类,监测3-5种主要有机氯农药。监测频次每年开展一次监测。

(三)监测结果及评价。

2009~2010年全区13个村庄布设了具有代表性的72个环境空气、11个地表水、25个饮用水水源地和100个土壤监测点位。“以奖促治”和综合整治试点示范村村庄集中水源地基本能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各村庄地表水监测断面,均为Ⅲ类~Ⅳ类水质,能够满足农田灌溉水质的要求;各村庄环境空气质量,除由于村庄土地、农田劳动扬尘普遍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偏高外,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各监测点位全部达标,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pH>7.5”段标准,污染等级为安全级,属清洁水平。通过评价表明:宁夏“以奖促治”和综合整治试点示范村村庄专项监测表明农村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1]。

四、总论

2009~2010年全区农村环境质量专项监测在环保厅组织下,中心站及5个市监测(中心)站的通力协作和配合下开展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相关村庄本底环境质量资料的收集、现场踏勘调查、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实验室质量保证、数据有效性审核、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培训班、监测结果评价以及报告编制等监测任务。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农村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并为农村环保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农村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建议

(一)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专项经费投入需要加大,监测能力亟待提升。

“十一五”的五年间宁夏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民生也获得了很大的改善,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各市监测站土壤分析测试能力尚达不到要求,加之农村环境监测点多面广,开展监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农村环境质量自动化程度较低,在“十二五”期间逐渐实现环境空气自动化监测,全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能力亟待提升。

(二)“十二五期间”国家政策支持,着重抓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和保护工作。

2010年宁夏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到2012年,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将投入10亿元,对我区沿黄区域、生态移民和南部山区黄河支流三个重点示范区集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

2006年~2010年开展了宁夏城镇、乡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首次全面调查了宁夏城市、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水质状况、污染状况及环境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整理了全区饮用水水源地的空间信息资料,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制作完成了饮用水水源地图集。报告对宁夏城市、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的环境管理对策措施具体,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及饮用水的环境管理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三)“十二五”期间建立相应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保障农村环境质量科学系统的开展工作。

“十一五期间” 宁夏承担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的子课题“农田减氮控磷与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第3专题“规模化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农田安全利用技术”研究监测工作,重点以黄河上游灌区农业退水污染控制体系为基础,针对灌区规模化养殖废水污染对农田退水影响的突出问题,以规模化养殖废水处理与安全利用为重点,开展技术攻关及削减污染负荷工程示范项目研究,以期通过减少规模化养殖废水中COD、氮、磷等污染物对灌区农田退水水质的影响,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机制,提升黄河上游宁夏灌区退水污染控制科技水平,为推进灌区农田清洁生产和减少规模化养殖废水在灌区农田退水中的污染负荷提供科技支撑。

宁夏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开展统筹城乡环境监测工作试点,不断扩大监测范围,初步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网络体系和预警体系,逐步摸清农村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状况,掌握潜在的环境风险,定期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初步形成我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更好的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20092XZ07212-004-03)

[参考文献]

[1]孔令彬、任学蓉等.2009年宁夏环境质量报告书[R] .宁夏环境保护厅.2010.5:115-121.

[2]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002.6.

[3]GB/T 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1994.10.

[4]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6.10.

[5]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96.3.

第6篇:农村环境状况范文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环境卫生;现状调查

Surve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Rural Drinking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YANG Hong-mei

(Yingjing Count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Ya'an 6252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in our county.Methods According to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the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levels of the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levels of the random sel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urvey points 15,in the vicinity of the drinking water survey of villages and towns around 10 households randomly selected.Results The standard rate of water quality detection was 80%,and most of the drinking water was treated with complete treatment.The sanitary toilets were 84.97%.Conclusion In the rural area of our county residents drinking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should ca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further,increasing for rural residents health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drinking water,toilet reform policy 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rrective measures,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facilities,to improve the health conditions of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Rural areas;Drinking water;Environmental health;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县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的现状,为我县制定相应的饮水安全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并根据一定的比例按照各乡镇不同的行政等级区划随机选取水质调查点15个,在水质调查点附近的村镇,每村随机选取10户作为调查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地点 首先是对于饮用水调查点的选取:依据各种不同的调查内容及标准进行调查点的选取,依据水源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地下水及地表水两个方面;依据不同的供水方式可分为集中式供水与分散式供水两个方面。按照各乡镇行政等级区划,随机选取水质调查点15个。其次是对于环境卫生调查点的选取:围绕选取的饮用水调查点附近的村子展开环境卫生的调查,在每个饮用水调查点附近的行政村随机选取10户村民展开环境卫生调查,共计调查村民150户。

1.2调查内容 农村居民饮用水检测指标:本次调查共检测了30项指标,其中包括了浑浊度、色度、pH值、总硬度、铁、锰、砷、硝酸盐氮、耗氧量、氧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数等。其余调查内容:农村居民改厕、粪便处理情况;垃圾、污水处理状况;饮用水严重污染事件,其中对于农村居民的改厕与粪便处理情况主要包含:厕所类型、卫生现状等内容。

2 结果

2.1农村饮用水调查结果 在全县境内共调查了15个饮用水调查点附近的15个行政村共150户居民,其中采用集中式供水居民共125户,居民人数339人,在所调查的居民户数中占比达到了83.33%;采用分散式用水的居民共25户,居民人数72人,在所调查的居民户数中达到了16.67%。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比较衡量。本次调查中所选取的15个饮用水调查点所采集到的30份水质样本,水质达标率达到了80.00%。采用集中式供水方式的13个饮用水调查点所采集到的26份水质样本中,有22份合格,4份不合格,达标率为84.62%,采用分散式供水的2个饮用水调查点采集到的4份水质样本2份达标,2份不达标,达标率50.00%,饮水不合格项目主要为细菌学指标。见表1。

2.2改厕、粪便处理调查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15个行政村中共有厕所5377座,其中卫生厕所4569座,比率为84.97%,卫生厕所中无害化厕所2690座,比率为50.02%,卫生厕所类型主要为沼气厕所,其次为三格化粪池和完整下水道水冲式厕所;卫生未达标厕所共808座,在本次调查中占到了15.03%。对于所产生的粪便,沼气式厕所均进行沼气生产,实现了二次利用,而卫生未达标厕所产生的粪便一般均直接作为肥料直接作用于农田或排放。

2.3垃圾、污水调查结果 15个行政村每月的垃圾产生量为1466.60吨。没有进行合理安置的垃圾584吨,占所产生垃圾总量的39.82%;进行合理安置处理的垃圾共882.6吨,占所产生垃圾总量的60.18%。15个行政村的每月污水排放总量为8368.30吨。没有进行合理排放的污水3609.25吨,占所有污水排放总量的43.13%;每月采用明暗沟排放污水共4759.05吨,占污水排放总量的56.87%。我县农村所产生的垃圾和污水还存在随意堆放、倾倒和排放的现象,还有40%左右没有进行合理的安置处理,因此对于水源污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讨论

良好的饮用水和环境卫生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条件。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而言,农村饮用水的安全性是重要的衡量指标[2]。目前农村的饮用水及环境卫生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这一方面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的整体不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质量[3]。集中式供应的饮用水占到了我县饮水人数的82.18%,自来水的普及率虽然远远超过我国农村平均普及率37%,但离2015年农村安全饮水达到100%还有一定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我县的农村集中式供水还有部分只经过沉淀过滤处理而未经过消毒处理,分散式供水均未进行消毒处理。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保障是一项需要长久坚持的工作,通过对饮用水水质的改善能够有效加强饮用水的卫生质量,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需要政府加大对于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为农村配置完善的安全饮水设施,同时要增加对于农村居民的自来水普及程度,将农村居民的分散式用水现状转变为集中式供水[4]。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广泛、持久的卫生健康教育,增强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意识。对农村居民的集中式供水要加强管理,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增强对于水源地的保护[5];对于分散式供水现状所应用的储水容器应当设置相应的防尘、防蝇设备,饮用前要采取加氯等消毒处理。以保证饮用水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安全,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继续增加卫生厕所及无害化厕所的普及率,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向农民详细的讲解沼气式厕所的各种优点,对于进行厕所改造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同时在新农村的建设之中,要以各个行政村为单位,建设相应规模及处理能力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阻断环境污染的源头,从而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鸿斌,颜玲,张成云,等.四川省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0):3842-3844.

[2]王芹,王大军,龚海燕,等.三峡库区兴山县农村环境卫生及饮用水现状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6):11-12.

[3]李云.山西省农村环境卫生及农村饮用水监测项目总结会在并召开[J].人人健康,2013(11):69

第7篇:农村环境状况范文

为了解和掌握我县农村饮用水卫生情况,根据全国爱卫办关于开展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的精神,我县按照《海南省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方案》,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陵水县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实施方案》于2006年10月对我县6个乡镇10个行政村开展调查工作。现将调查工作总结如下:

1 基本情况

全县人口数337220人,其中农村人口数272918人;全县农村总户数76422户;全县总镇(乡)数11个;总行政村数114个;总自然村数604个;全县外来流动人口数4243人;外出流动人口数11084人。农民年人均收入2291元;全县CDP171513万元;财政总收入4721万元。全县“十五”期间新建水厂12座,全部国债投资建设。全县集中式供水厂13个,覆盖村45个,饮用水人口61030人,分散式供水覆盖村92个,饮用人口241529人。

2 环境卫生现状情况

(1)改厕、粪便处理。全县卫生厕所38100户,其中三格化式池厕所226002户,调查100户居户有厕户25户;无厕户75户。

(2)垃圾处理情况。调查10个行政村100户居户,80户的农户垃圾随意丢弃,没有进行填埋楚烧,仅20户直接利用作为农家肥。垃圾来源主要为生活垃圾和养殖专业垃圾。

(3)污水排放情况。污水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养殖业污水,80%的农户污水随意排放,以排入坑塘为主。

3 饮用水水质情况

(1)全县设10个监测点,采水样30份,其中深井水6份;浅井水24份,全县监测点人口数28765人。

(4)水质合格情况。调查30份样品水,按照将最劣项目的级别确定为水样的水质级别的原则。在调查的22621人中,饮一级水的0人,饮二级水的3867人,占调查总人数17.1%;饮用三级水人数4647人,占调查总人口20.5%;饮不合格水人数14107人,占调查总人口62.4%。

第8篇:农村环境状况范文

2007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倡导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而要鼓励、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实现农民、政府、企业等农村社会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协同治理,就不能不提到社会资本概念。社会资本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他把社会资本理解为“对人们获取价值效益有着直接影响”的“非经济的社会关系”。继布尔迪厄之后,帕特南把社会资本进一步解释为社会组织的特征,“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信任、规范和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要素。信任是人际之间、社会组织之间的黏合剂,是促成社会之中分散和孤立的个体达成合作的一个必备因素;关系网络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处于同一个关系网络中的成员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趋向于合作;规范的意义在于“使成员们在相互之间的日常事务中获取的总体福利得以最大化”。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之中,社会资本是不可或缺的组织要素,它可以组织农村社会成员参与到环境治理过程之中,使政府、村民、企业等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树立信任,建立沟通网络和合作机制,实现更高和更广泛层次上的合作,弥补政府单向治理的缺陷,是更人性化和更灵活有效的辅助管理手段。四、农村环境治理中社会资本的功能社会资本在农村环境治理实践中发挥着如下几种功能:

社会整合功能

我国农村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这和我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特征有关。中国农村社会基本上是一种“熟人社会”,以血缘关系、熟人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基本的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当代农村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家族、亲属、熟人等关系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仍然是重要的关系网络基础,而其中潜在的信任、互惠是整合农村社会的重要因素,在农村社会的环境治理中是不可或缺的积极要素。

组织与协调功能

在农村社会的环境治理中,丰富的社会资本状况可以促进村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和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在环境博弈中的利益冲突,减少摩擦,弥补政府单向管理的不足。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自我组织和正式与非正式规范的凝聚,社会资本可以将分散的个体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进行共同的环境利益诉求;也可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环境利益冲突和摩擦。

规范功能

社会资本的规范要素的存在可以促使人们在遵守环境保护规则方面形成默契和互惠。尤其是非正式规范,在农村社会中起到相当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作用。这种农村社会中的“软”规则,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在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潜在影响下,依其对所处社会生存环境的理解而做出的行为选择。良好的规范状况意味着农村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信任感,对共同认同的潜在规范都能主动服从,自我约束。环境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很容易发生“公用地悲剧”现象。在缺乏正式的制度约束和国家强制力维护的状态下,社会资本恰恰可以填补这个空间。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调控手段,可以通过村民舆论、村风民俗的约束力,使违规的村民承担失去信用与声望、失去良好邻里关系和社会交往的风险,主动遵守环境规则。这种潜在的社会规范在村民自治状态下远比政府号召更具有效力。

促进沟通和参与的功能

政府和村民之间是否构筑起良好的关系网络和沟通平台,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良好的关系网络同时意味着沟通机制的畅通、多方参与、伙伴关系和高信任水平。政府是环境治理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和治理行为的决策者、组织者。政府在村民中的口碑与受信任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社会资本状况和信任环境。政府和村民之间是否建立了良好的环境利益协调机制、环境信息沟通网络对于农村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就普遍情况而言,我国农村社会村民与政府之间尚未形成良好关系网络和沟通、合作机制,政府的信任水平总体上不高,相应地政府的社会资本状况并不乐观。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政府的环境治理绩效。五、社会资本视野下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展望在2005年国务院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目前“环境治理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水平有待提高”等弊病,倡导从传统环境治理模式向现代模式跨越。这也开启了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利用社会资本,发挥社会资本功能的脚步。

1.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注意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防止社会资本流失。利用社会资本因素构建起农村社会的环境合作网络和参与机制,使环境治理从各自为政到形成“合力”,达到协同合作的效果。

2.培育农村社会的环保网络和环保组织,促进农村社会成员对环境治理的参与水平。政府应有意识地推进农村环保组织的发展,促进这些农村环保组织以合作的姿态发挥作用,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3.增进政府和农村社会各环境利益相关者就环境问题的沟通和合作,实现良性互动。要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果,就必须促使农村环境利益相关者彼此间形成一种关系密切、渠道畅通的沟通网络和横向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培育政府在农村社会中的信任环境,建立起良性互动的机制,实现农村环境的合作治理。

4.加强对农民环保价值观念的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向农民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观念,同时也应积极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增加农村环境治理过程的透明度。

第9篇:农村环境状况范文

《2008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农村环境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障碍,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污染问题必须首先予以重视与解决。然而,由于农村面源污染形式上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污染源多样性等特点,其治理本身也是一个难题。在我国农村,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化肥、农药和地膜污染;二是畜禽排泄物污染;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对这类污染而言,往往会产生执法失灵现象。所谓执法失灵就是通过单纯的立法与执法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或者依靠单纯的立法与执法进行规制效果甚微的一种法律实现低效率情形。具体而言,化肥、农药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必备要素,畜禽排泄污染隐蔽而不易控制,且污染标准把握不一,农村生活垃圾与农民生活习惯与环保意识相关,长久以来农民生活在城市生活之外,不懂得爱惜身边的环境,更不懂得如何保护环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需要对农村农民环保参与意愿进行调查研究,其一是了解我国农村农民的环保参与意愿情况;其二是分析影响农民环保参与意识的相关因素;其三,针对以上二者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供政府及立法部门决策,以利用它们的公共资源为农民环保参与意识的加强提供科学的支撑,为解决我国农村的面源污染问题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抽样方式

本项研究是在湖北省委重大研究课题《湖北省水资源保护体制机制研究》和湖北经济学院校级青年项目《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基层环保执法实效研究》的支助下,通过暑期赴湖北三个农村地区――洪湖、梁子湖、随州周边农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论文所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本次调查所收集的问卷。本次调查共收集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58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4.75%,其中涉及洪湖问卷218份,随州问卷144份,梁子湖问卷396份。

(二)变量的测量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农村村民的环保参与意愿,为了使这一变量具有可操作性,笔者将环保参与意愿分解为四个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测量指标:一是农民的环保参与认知,这是农民参与环保的认知性指标,二是农民参与环保的支付意愿,这是农民参与环保的间接参与性指标,即农民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来作为对环保的支持,三是农民的行动参与意愿,因其行为具有偶然性与随意性,笔者将其称为农民直接参环保行为中的非正式参与指标,四是农民的组织参与意愿,因其行为参与具有正式性,笔者将其称为农民直接参与环保行为中的正式参与指标。其关系可见图1:

三、样本分析

(一)农民参与意愿调查统计

统计显示,关于“你知道以上行为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吗”这一问题,有79.4%的受访者认为知道,有20.6%的受访者不知道,说明农民对农村面源污染认知情况较好;关于“为了保护环境,你愿意负担一部分费用吗”,有83.2%的受访农民认为愿意负担,只有16.8%的农民表示不愿意,说明农民对农村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较好;关于“如果要求畜禽的粪便集中处理再排放,你会配合吗”,有87.1%的受访者认为会去配合,只有12.9%的受访者认为不会去配合,说明农民对于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具有很好的积极性,这以行动参与也可称为农民的非正式参与;关于“如果有水资源保护协会,你会参加吗”,有74.6%的受访者认为会,有25.4%的受访者不会参加,说明农民参加农村自治组织的积极性较高,这是对环境保护正式参与的体现,但正式参与的比例要略低于非正式参与。具体可见表2(注:表中已剔除无效数据)

表1 农民参与意愿调查统计 (N=758)

调查项 结果 频次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环保认知 对面源污染的认知 有认识 469 61.9 79.4

无认识 122 16.1 20.6

间接参与 环保支付 愿意 544 71.8 83.2

不愿意 110 14.5 16.8

直接参与 非正式参与 会 556 73.4 87.1

不会 82 10.8 12.9

正式参与 会 556 73.4 74.6

不会 189 24.9 25.4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湖北农村农民参与环保的意愿普遍较高,这集中体现在农民的间接参与意愿与非正式参与意愿上,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民对农民面源污染的认知度并非很高,从绝对百分比来看,对其有了解的农民只有61.9%。另外,农民以参与环保组织的方式正式参与环保的意愿较非正式参与弱。

(二)假设与检验

1. 假设

我们对影响农村农民认知与参与环保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假设,当然,假设是建立在经验之上,我们可以利用回归分析验证假设的真伪。

假设1:农民的环保认知会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个人因素,如年龄、教育背景、收入等,这些也可称为影响农民环保意识的内生因素;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农民的务农项目、政府的有效宣传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可以称为影响农民环保意识的外生因素。

假设2:农民的环保参与行为会受到其环保认知以及其它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这种参与既包括直接参与,也包括间接参与。

2. 统计检验

对于假设1,年龄、教育背景、为定序变量,其务农项目与政府是否进行了有效宣传属于定类变量,而自变量环保认知属于二项分布的定类变量,且各变量间存在共线性可能性不大,因此可直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不同类型变量对农民环保认知的影响。

从表2可知,农村中农民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收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其环保认知间无显著关系,而政府宣传与务农项目情况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影响非常显著。结合本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相对农民的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因素对其环保意识影响更大。为了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具体表现,我们对政府宣传情况既农民务农项目分别与农民环保意识状况列关联列表如表3。

表2 农民环保意识logistic回归似然比检验结果

效应 模型拟合标准 似然比检验

2倍对数似然值 卡方 自由度 显著水平

截距 3.235E2a .000 0 .

个人因素 性别 324.142 .661 2 .719

年龄 324.813 1.332 2 .514

教育背景 332.125 8.643 5 .124

收入 324.862 1.381 3 .710

社会因素 政府宣传 331.140 7.659 1 .006

务农项目 343.600 20.118 2 .000

经济状况 327.209 3.728 2 .155

注:性别:1=“男”,2=“女”;年龄:1=“20岁以下”,2=“21-40岁”,3=“41-60岁”,4=“61以上”;教育背景:1 = “小学及以下”,2 = “初中”,3 =“高中”,4 = “中专”,5 = “大专”,6 =“本科”,7 =“硕士(研究生)”,8 =“博士(研究生)”收入:1=“20000元以下”,2=“20000-30000元”,3=“30000-40000元”,4=“40000元以上”;政府宣传:1=“有”,2=“没有;务农项目:1=“农田耕作”,2 = “水产养殖”,3 = “畜禽养殖”;经济状况:1=“有发展”,2=“无发展”。

表3 环保意识与影响因素交互表(附卡方检验结果)

自变量 因变量 环保意识

有 无 卡方 自由度 双侧显著度

政府宣传 有 116 15 8.772a 1 .003

无 348 106

务农项目 农田耕作 102 60 39.975a 2 .000

水产养殖 278 39

畜禽养殖 15 5

从表3看,政府宣传的有无对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对于不同的务农项目,环保意识具有明显差别,统计显示水产养殖户较农田耕作户与蓄禽养殖户环保意识更强,其双侧显著度的值为.000,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水产养殖户的生产生活与水相关,而水的污染对于他们来说更加敏感。

我们再来验证假设2,农村环保参与是农民将自身的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为,因此,对于影响环保参与的一个重要自变量无疑是环保意识。另外,根据上文的分析,对于环保参与,我们需要分类展开检验,一是对于直接参与的分析,另一类是对于间接参与的分析,当然,在直接参与影响因素分析中,还要分为正式性参与与非正式性参与,以下logistic回归结果。

统计显示,农民的环保意识、教育背景、收入情况、务农项目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对农民环保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农民的环保意识、教育背景、收入状况、务农项目以及当地的经济状况等对于农民间接参与或直接的正式参与环保行动具有显著性影响。结合回归结果分析,具有环保意识比不具有环保意识的农民更具有为环保支付费用以及参与环保组织的意愿,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状况越好以及当地的经济状况越好,农民具有为环保支付费用以及参与环保组织的意愿越强,至于性别、年龄、政府宣传等对于农民环保支付以及参加环保组织的意愿影响不显著;此外,教育背景、务农项目对农民的非正式参与环保(日常的环保行为)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对于定序变量教育背景而言,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日常自觉参与环保的意愿越强,而如环保意识、性别、年龄、收入、政府宣传、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农民日常环保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表4 农民环保参与logistic回归似然比检验结果

效应 似然比检验

卡方 显著水平

间接

参与 正式性 非正

式性 间接

参与 正式性 非正

式性

截距 0 0 0 . . .

个人 因素 环保意识 9.951 8.218 0.705 0.002 0.042 0.401

性别 2.675 1.649 4.304 0.262 0.949 0.116

年龄 0.634 10.558 3.189 0.728 0.103 0.203

教育背景 9.919 33.761 13.984 0.078 0.004 0.016

收入 6.978 19.617 0.633 0.073 0.02 0.889

社会 因素 政府宣传 0.025 3.042 2.156 0.876 0.385 0.142

务农项目 6.665 11.668 10.146 0.036 0.07 0.006

经济状况 23.78 28.309 2.99 0.00 0.00 0.224

注:环保认知:1=“有”,2=“无”;其它变量见表3。

四、提升环保执法效率的社会机制构建

(一)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都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环保参与的意愿也较强,但需要加强引导与培育机制建设

从统计数据来看,有61.9%的被调查者具有环保意识,愿意参与到环保行动的比例为73.4%,这表明大部分农民都有农村环保的意识,但从我们调查的现实情况来看,这种良好的意愿没有转化为农村广大农民的日常行为与组织行动。

在对本文假设1的检验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农民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收入等反映农民个体自身特征的因素与其是否具有环保意识无显著关系,而农村社会环境因素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当前政府部门应急迫解决的问题并非是设法立刻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而是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制、培育机制鼓励农民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让农民们的主观意愿实现向现实的转换。

(二)可以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试点,推广环保经验,建立农村地方环保常态机制,实现示范效应

农村环保需要农民参与,而农民参与环保又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在本文对假设2的检验中,我们发现,农民的环保意识、教育背景、收入情况、务农项目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对农民环保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具有环保意识比不具有环保意识的农民更具有为环保支付费用以及参与环保组织的意愿,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状况越好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农民具有为环保支付费用以及参与环保组织的意愿越强,因此,农村环保试点的选择应至少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该地区要有比较好的教育基础设施与环境,当地农民及其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二是该地区农民的收入应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只有具备较高的收入水平,农民才可能有精力与财力投入到农村环保事业中来;三是当地经济发展较好,且有为农村环保提供支持的财力,这也是建立环保激励机制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