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范文

航天动力技术分析精选(九篇)

航天动力技术分析

第1篇: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 航天故障 诊断 容错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V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72

Abstract Aerospace fault diagnosis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space work smoothl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fault diagnosis and fault tolerant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aerospace fault dete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are analyz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fault-tolerant processing technology design, is very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fault treatment in spacecraft.

Keywords aerospace fault; detection; fault tolerant processing technique

0 引言

自从1903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用喷气装置探测宇宙空间》,并从理论上论证采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之后,特别是在哥达德、奥伯特、布劳恩、科罗列夫等一代科学巨匠的不懈努力之下,飞向太空终于在20世纪中叶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1 航天器故障的主要特点

1.1 航天器故障的危害性较大

航天器无论质量还是体积都足以对人的安全构成较大的危害。因此,航天器如果结构较为复杂,则很有可能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质量层面的问题。此外,航天器的元件比较容易产生质量故障。因此,航天器对精密仪器的质量要求较高,如果航天器在精密性仪器产生质量方面的问题,将会使航天器难以根据固定的模式进行故障的处理,也无法保证航天器可以提前结束对故障性因素的处理。还有一些航天器在实施任务处理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当前的实用技术可以适应系统的技术处理方案,使得一些航天器在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坠亡的问题,导致航天器的应用过程出现一系列的经济损失。航天器如果产生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不仅会在问题的发生阶段出现质量问题,也很有可能影响到后来的技术研制工作的计划,使航天器的后续使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1.2 航天器运行环境较为特殊

航天器在使用的过程中,难以保证具备足够的使用性能。因此,必须随时对航天器应用过程中的技术细节加以调整,使航天器具备充分适应运行环境的特点。此外,要结合航天器使用过程中的运行轨道特点,对全部的空间环境加以分析,使航天器可以在空间环境的带动之下进行运行性能的有效控制,保证航天器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凭借动力因素的特点加以技术性处理。航天器的运行还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较多。因此,航天器必须能够有效的针对噪音问题进行运行环境的适应,而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电磁干扰等问题很有可能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最终造成航天器的运行环境发生改变。航天器在应用的过程中,所处的整体外部环境与航天器生产过程中的日常环境并不一致,因此,航天器很有可能在元器件的质量发生问题的情况下受到零部件质量问题的干扰,造成零部件难以在实验过程中正常运行,形成较为强烈的质量问题。

1.3 航天器本身资源有限

航天器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计算机系统对诸多资源因素加以研究和处理,因此,所有的计算机配置工作,都必须保证在能源处理过程中实现配置方案的优化。除此之外,必须结合全部的能源应用特点,对燃料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故障分析机制加以研究,使全部的故障诊断工作都可以在容错技术的有效支持之下进行故障诊断机制的重构。此外,必须结合故障诊断技术的有效性分析结果,对全部的故障诊断机制加以研究,因此,航天器在诸多事务共同影响之下,难以预留足够的空间用来应对航天器的资源处理问题,也难以保证适应航天器运行模式的变化问题。还有一些航天器的资源储藏工作必须保证与航天器的运行技术相适应,因此,航天器在进行运行可靠性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使全部的应用技术都能与资源储藏现状相适应,这就使得航天器的资源储藏问题难以有效的保证与航天器的其它飞行性任务相适应。

2 航天器故障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资源融合角度的故障处理问题

目前,一些航天器在故障处理机制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充分按照传感器的运行方式进行惯性因素的设计,使得一些传感器只能在技术层面上应用较差处理的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处置,无法从根本上适应传感器的应用技术要求。传感器的信息资源是保证航天器应用质量的关键。但是,一些传感器由于信息处理领域存在不确定性问题,难以保证传感器对诸多有效的信息资源实施完整的处理,也无法使传感器可以将信息资源以互补的形式完成设计,因此,必须通过互补性机制构建的方式进行传感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但是,很多航天器在技术处理过程中,并不能从信息资源价值的角度实施航天器故障的有效分析,使得很多的航天器难以从故障处理有效性的角度进行航天器性能的控制,使得一些航天器只能简单的凭借传感器的基础性能进行故障处理机制的构建,难以保证航天器可以有效的整合全部信息资源的价值。还有一些航天器在处理故障因素的过程中,难以保证信息资源具备足够的有效性,使得信息系统无法完整的保证与信息利用机制相适应,造成很多信息资源的可信度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2.2 航天器闭环系统存在诊断技术问题

航天器在应用技术的选择方面,具备很强的复杂性,此外,航天器的控制系统不仅需要对常规的控制技术加以处理,还必须对航天器的全部组成构件加以研究。因此,所有的航天器都会在使用故障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工作系统的紊乱。除此之外,必须对系统已经产生的故障进行分析,并对系统全部的运行故障进行关联机制的控制,使后续的系统运行活动可以在具备更强关联性因素的特点下进行故障处理机制的构建,确保故障能够在处理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的同数据资源相适应。但是,一些航天器的避免系统并不能对诸多的航天器分支系统进行技术性处理,造成很多的航天器资源难以适应部件运行过程中的技术应用要求。还有一些航天器难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相关故障性因素实施处置,使得很多的部件运行程序难以在检测技术运行时间的有效控制下进行任务的处置,造成很多任务难以有效的凭借检测技术的应用特点进行测量机制的构建。还有一些航天器在闭环系统的质量诊断方面,并不能保证对闭环系统的全部的信息资源实施有效的采集处理,造成很多的闭环系统难以结合故障的具体存在特征进行信息检测机制的处理,最终导致很多的检测技术难以适应系统运行状态的控制要求。

2.3 模型诊断技术的应用不足

目前,很多航天器在实施诊断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都将硬件资源的质量控制作为工作的重点,这虽然能够保证诊断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航天器的技术处理质量,却容易导致很多的航天器无法在系统复杂性因素的影响下进行运行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硬件资源在进行可靠性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能对已经产生的故障信息实施新型技术的重构,导致很多的信息资源无法应对现阶段的刚性需求。还有一些航天器必须对体积较大的液体燃料资源进行质量控制,导致很多的燃料处理程序难以适应动力基础的处理要求,虽然很多的模型诊断工作都可以适应燃料箱的技术应用特点,却难以充分保证所有的动力学模型都可以在航天器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技术性处理,也难以使全部的模型诊断技术可以在故障处理过程中实现诊断水平的提高。

3 航天故障诊断和容错处理技术的实践方案

3.1 运用信息融合技术实施故障诊断

首先,必须对航天器运行过程中的全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整合处理,使信息资源的控制工作可以在融合技术的有效支持之下实施传感器的质量控制。除此之外,必须对全部的传感器装置实施惯性因素的有效判断,以便传感器装置的诸多容错技术都可以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装置共同影响下实现容错技术的合理控制,提升传感器运行过程中的信息资源价值。在应用传感器对大量信息实施处置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的信息资源可以适应信息采集程序的要求,使全部的信息都可以在航天器运行过程中产生足够的互补性影响,确保所有的信息采集机制能适应资源互补性处理的要求。要加强对多种类型的传感器资源的关注,使传感器可以利用互补机制进行信息采集模式的适应,确保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可以结合传感器应用程序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分析机制的处理,切实保证传感器能够在有效的整合分析过程中实现信息资源处理质量的提高。

3.2 完善闭环系统质量控制机制

首先,必须加强对航天器运行过程中系统复杂性的关注,通过系统各类组成部件的有效分类管理,对航天器质量控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系统复杂性加以研究,使所有的系统质量控制工作都可以结合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性要求实施处置,以便系统可以有效的应对质量控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各项故障特点,并使全部的数据处理机制可以同数据运行的异常特点保持一致。在完成故障传播机制处理之后,必须对全部的系统运行质量关联性特点实施传播技术的处理,使得很多的故障性因素难以根据故障的实际特点对故障的实际呈现状态加以控制。因此,必须结合闭环控制技术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之间的各个组成部件是否具备足够的关联性加以研究,使后续的系统故障特点能够在传播模式的影响下得到更好的处理,保证数据资源的全部处置工作可以适应系统的关联性运行特点。

3.3 提升模型在航天器故障处理中的应用深度

首先,必须对航天器的所有组成材质进行质量可靠性分析,使后续的硬件资源可以结合系统的复杂性特点进行航天器的质量控制,保证航天器可以有效的增强全部的成本工作执行要求。其次,技术性因素的控制必须保证同成本控制的要求相适应。可以结合模型应用程序的特点,对故障诊断过程中的信息重构技术加以分析,使航天器的运行工作能够同全部的燃料装置形成结合,共同保证航天器装置可以在力学模型的技术指导下加以处置。

4 结论

容错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是保证航天器运行质量的重要技术,深入地分析航天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集合航天工作中的主要技术性问题进行容错处理技术的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容错处理技术的实施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绍林,孙国基.基于系统仿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21(6):8-14.

[2] 胡绍林.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容错设计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1-120.

第2篇: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范文

2.2009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大新闻

3.200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十件大事

4.走出神话的"嫦娥"(三)中国航天 马兴瑞

5.遥感卫星八号携希望一号科普卫星成功升空黄希

6.我国首颗公益卫星——希望一号卫星夏光,靳颖

7.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市场建设的思考陈新保

8.英将设立国家航天局

9.俄罗斯东方发射场项目的由来阳光

10.论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下)曹禹,符志民

11.2009年天基路由技术取得新进展李云,陈萱

12.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综合体的列装情况和技术特性魏雯

13.MEMS惯性制导系统的发展祝彬

14.美发射红外天文卫星

15.深空探测活动年表(二)

16.空天瞭望

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报告摘要

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8年十大新闻宗文

3.天宫一号空间站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陈抒怡

4.中国的气象卫星(上)

5.2008年商业通信卫星市场回顾周威

6.全球卫星应用产业的市场环境分析及趋势预测路明辉,才华

7.国外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战略和趋势分析才满瑞,曲晶

8.中国航天 NASA签发空间站补给合同

9.2008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上)范永辉,孟凡蕊,武云

10.2008年全球航天活动回顾阳光

11.2008年世界载人航天取得重大进展(上)韩鸿硕,石卫平,江绍东

12.2008年世界深空探测获得丰硕成果(上)韩鸿硕,石卫平,蒋宇平

1.着力造就一流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开创航天事业新局面马兴瑞

2.航天科工集团全面部署2008年安全生产工作黄希

3.神七下半年载人飞行将释放伴飞小卫星

4.北斗导航核心芯片研制成功有望打破GPS垄断

5.在津新一代火箭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黄建高

6.中国的气象卫星应用系统(下)张甲珅

7.2007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下)范永辉,李吉平,许焕武

8.美ATK公司将兼并加公司业务

9.与空间碎片有关的空间环境保护立法研究罗丽,赵杰

10.欧空局与国际移动卫星公司签"阿尔法星"合同

11.美用导弹摧毁报废间谍卫星

12.GPS卫星星钟的发展祝彬,郑娟

13.美国反卫星武器技术发展途径与进展曹秀云

14.NMD系统进行第12次拦截试验袁俊

15.21世纪国外深空控测的关键技术(中)韩鸿硕,陈杰

16.美新探测器将研究月球内部构造和演化

1.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几点思考张晓强

2.航天科技集团知识产权工作纲要

3.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简介(下)子力

4.中俄将联合探测火星

5.欧空局支持萨里公司的静地卫星研发工作

6.俄罗斯GLONASS系统政策、管理与发展刘春保

7.航天产业市场2006年发展综述中国航天 陈杰

8.2006年世界航天运载业分析张健壮

9.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试验技术能力董李亮

10.月球软着陆下降段光学探测技术曾德贤,董绪荣,李睿

11.基于天基信息系统的远程精确打击(下)祝彬,陈萱

12.2006年国外战略弹道导弹发展综述齐艳丽

1.全球固定卫星运营业市场结构分析和启示程广仁

2.天泰雷兹构建危险品运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3.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一号孙彦新

4.探月工程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昆明竣工刘娟

5.美火箭发射台湾"福卫"3卫星光波

6.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卫星业务售与泰勒斯

7.『伽利略--欧洲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下)子力

8.乌克兰国家航天局及航天计划魏雯

9.国外空间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方式分析(上)罗开元

10.诺格研制快速反应型运载器

11.美国国防转型所需航天武器系统的发展近况韩鸿硕,朱华桥

12.美军GPS系统及其技术发展袁俊

13.国际空间站第13长期考察组上天宗河

14.可展开太阳帆技术概述刘宇艳,李学涛,杜星文

15.太空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沈羡云hHTTp://

1.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0年工作会议报告摘要

2.2010年俄罗斯军费与航天预算魏雯

3.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李晓敏,张杰,马毅,宋平舰

4.北斗卫星系统在国家能源建设战略重点——石油、天然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探讨王锦,曹谢东,茹黎南,吴小端

5.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投资与发展简述安孟长

6.报告称全球政府航天开支达680亿美元

7.中国航天 2009年全球航天活动回顾(中)阳光

8.2009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下)范永辉,许焕武

9.奥巴马砍掉重返月球计划

10.勇气号被改为静止科研平台

11.深空探测活动年表(四)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12.印度弹道导弹研制现状及发展特点分析罗辉

1.日本H-2A火箭对我国火箭技术发展的启示李东,孙来燕

2.中国的海洋卫星

3.尼星1号替代星将于2011年发射索阿娣

4.航天器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源——可自旋展开薄膜电池阵黄上立

5.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

6.中国航天军民融合发展的回顾与对策(下)沙志龙

7.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报告——载人航天的未来(上)广

8.陈求发一行检查指导探月工程后续工作科宣

9.九成美国人支持航天小

10.企业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上)符志民

11.美军"动中通"卫星及其地面终端中国航天 朱毅麟

12.2008年世界航天运载业分析张健壮

13.2008年世界深空探测获得丰硕成果(下)韩鸿硕,石卫平,蒋宇平

14.2008年世界载人航天取得重大进展(下)韩鸿硕,石卫平,江绍东

15.美国NMD系统进行第13次拦截试验袁俊

1.发展航天制造,服务国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2.中国返回式卫星

3.中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4.长征三号丙成功发射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

5.国际航天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6.2008北京国际飞艇会议召开——飞艇在应急救援及民事和军事工程中的应用

7.欧洲发射空间站货运飞船

8.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成立

9.劳拉促请美国阻止泰雷兹·阿莱尼亚使用中国火箭

10.卫星制造业新格局

11.2008~2012年及以后英国民用航天战略(一)

12.项目文化建设的思索和发展(上)

13.激光测距技术在空间的应用

1.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遥感卫星二号和鑫诺三号发射成功

2.中国航天 中国长征火箭100次发射记录

3.尼星一号:中国通信卫星事业的里程碑武新

4.基于产业经济理论的航天民用产业转型研究(下)强雁,伍青

5.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百叩苍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立新功徐贞宇,胡建兵,陈宇

6.我国国防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现状分析孙薇,王永艳

7.韩国航天介绍子力

8.欧洲航天产品的出口控制及法律框架周威

第3篇: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程材料学”;航空航天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24-03

“工程材料学”是航空主机类专业(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虽然仅有48学时,但承担着为未来的航空工程师构建材料知识体系的重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年的工作实践,对该课程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研讨。

一、高度重视航空和材料领域发展对“工程材料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材料学既是基础科学,也是应用科学。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很多工程领域的关键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材料科学成为最活跃的科学领域,材料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工程材料学”以物理学、化学等理论为知识基础,系统介绍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中提出的对材料结构、性能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工程材料学”具有较长的开设历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工程类课程建设的需求更加迫切,有必要以新的形势为背景反思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航空以众多学科知识、先进研究成果为基础,已发展成为一个由多个分系统组成的大系统,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设计。现代航空技术一百多年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探索天空,也使得飞行器的工作条件更加恶劣,工作环境更加严苛。现代飞行器不仅要具有速度快、航程大、载重多等特点,还要满足节能低碳等要求。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诸多难题提供了可能,“一代材料,一代飞机”已成为飞行器发展公认的规律。这对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的材料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飞行器及其主要部件的设计、制造和维护工作中,要全面认识材料的性质和特点,才能挖掘材料的潜能,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满足工作需要。面对航空航天迅猛的发展形势,仅了解和掌握已有材料的知识是不够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分析材料领域的发展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影响,同时要认真研究具体工作对新材料、新工艺的要求,明确材料发展的需求。在新型飞行器的研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用户对飞行器总体性能的多种要求,对各项技术参数进行统一的优化。在落实对飞行器性能的要求时可以发现,很多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比如飞机的航程和机动性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为了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需要对飞机进行一体化设计,要及时掌握各种设计方案对飞机主要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对飞机整体结构进行综合优化。在此过程中,各部门工程师都需要和材料系统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降低全系统的风险,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综合性能。材料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材料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发展最快速的学科之一,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耐磨材料、表面强化、材料加工工程等主要方向上的发展日新月异,促使“工程材料学”课程内容的不断充实。

“工程材料学”课程要系统讲授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使得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早期的航空工程结构以自然材料为主,如在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上,木材占47%,普通钢占35%,布占18%。随后,以德国科学家发明具有时效强化功能的硬铝为代表,很多优质金属材料被开发出来,使得大量采用金属材料制造飞机结构成为可能,也使得研究者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于金属材料的探索。相应地,这一时期“工程材料学”课程内容也以金属材料为主。上世纪70年代以后,复合材料开始在航空领域应用。复合材料具有较高比强度和比刚度的优点使得工程技术人员对其抱有很大的希望。航空工程师首先采用复合材料制造舱门、整流罩、安定面等次承力结构,而现在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机翼、机身等部位,向主承力结构过渡。复合材料因其良好的制造性能被大量应用在复杂曲面构件上。复合材料构件共固化、整体成型工艺能够成型大型整体部件,减少零件、紧固件和模具的数量,降低成本,减少装配,减轻重量。复合材料的用量已成为先进飞行器的重要标志。相应地,复合材料必然要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钛合金的开发和应用使得飞行器具有更好的耐热能力,提高了发动机、蒙皮等结构的性能,有效解决了防热问题。“工程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及时反映材料科学在提高飞行器性能方面的新应用与新进展。与此同时,其他相关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使得主机专业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工程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

二、认真分析专业教学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不同要求

“工程材料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航空航天主机类专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对主机类各专业采用同一标准教学。虽然主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有其共性要求,但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差异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工程材料学”课程应该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具体需求,结合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主机类专业根据航空领域中的分工培养学生,毕业学生的工作要求有所不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一样。就材料方面知识而言,不同专业学生也会有所区别,应按照专业特点纵向划分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要求。不同专业主要服务对象的材料特点是确定课程要求的主要依据。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要全面统筹飞行器产品及各部件的设计和制造,主要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机外形设计、飞机性能计算与分析、结构受力与分析、飞机故障诊断及维修等工作,要求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对现代飞行器设计技术的影响,因此要较全面地掌握主要航空材料的性能、制造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轻质高强材料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主要培养能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他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飞行器动力的重要部件对抗氧化性能和抗热腐蚀性能要求较高,要求材料和结构具有在高温下长期工作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因此,材料在高温下的行为、性能和分析、选择方法应该是该专业“工程材料学”课程的重点。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要针对现代飞行器工作条件严酷、构造复杂的特点,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实现设计要求,并为飞行器维护提供便利。该专业要求学生理解飞行器各部件的选材要求,掌握材料的制造工艺。飞行器零部件形状复杂,所用材料品种繁多,加工方法多样,工艺要求精细。很多新材料首先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应用,其制造技术具有新颖性的特征,设计、材料与制造工艺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就要求学生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把材料基础打好,适应工艺和材料不断发展的要求。虽然各专业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要求有所不同,但课程基础一致。

该课程名称为“工程材料学”,即明确其重点在于将材料科学与技术的成果运用于航空航天工程,把材料基本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工程材料学”是相关专业材料学科的基本课程,学生要通过该课程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微观和宏观基础知识,学习材料研究、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材料结构与性能等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等技术,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创造条件,为将来从事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等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在明确了各专业对该课程的个性化要求的基础上,更要明确共性要求。“工程材料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材料方面的科学概念,提升材料方面的科学素质,扎实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知识基础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工程材料学”课程采用“公共知识+方向知识”的模式比较合适,即把教学内容划分为每个专业均要求了解的材料领域知识和根据各个专业特色需要重点介绍的知识两部分,既满足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需要,又注重了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促进了基础理论和专业应用的融合渗透,较好地满足了材料、设计、制造、维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增强了跨学科、跨专业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研讨问题的能力。

三、多管齐下建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工程材料学”课程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创新目标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方案,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要求,注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注重与工程实践教育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调研与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对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要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进行修订,与相关教学环节有效整合,拓展教学活动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加强与后续课程及实践活动的联系,解决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脱节或不衔接等问题。

“工程材料学”在第四学期开设,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在前期开设的课程中,“大学物理”和“航空航天概论”是两门直接相关的课程。“大学物理”提供了学习“工程材料学”的科学基础,认真分析“大学物理”知识点在“工程材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航空航天概论”以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为主线,介绍飞行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如果在“工程材料学”课程讲授之初让学生重新回到机库,从材料发展的角度再次审视航空航天的进步,结合材料学的概念研究飞行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会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相关专业的后续课程中,有好多课程与“工程材料学”密切相关,如“飞行器总体设计”、“发动机原理”、“先进制造技术”等,如果在“工程材料学”中对有关知识点作简单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综合分析相关概念,加深理解。在主机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工程训练”是集中式的工程能力培养环节,其教学内容与“工程材料学”密切相关。“工程训练”教学内容以机械制造工艺和方法为主,包括热处理、铸造、锻造、焊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加工、磨削加工、钳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塑性成型等,每一种制造工艺和方法都与工程材料密切相关。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材料是加工对象,对材料的性能等的介绍很简单,学生的认识较浅。如果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对材料作较深入的介绍,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材料加工工艺和方法的适应性,可以促进学生把材料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分析研究实际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表现来认识材料的性能,通过感性认识来体会材料变化的规律,把深奥的材料科学理论知识和生动形象的加工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强化了工程训练效果,还能让学生把材料的知识学活,留下更深刻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航空航天主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是重要的综合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任务一般是完成一项涉及本专业一门或多门主要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设计工作,通过一系列设计图纸、技术方案等文件体现工作成果。很多主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涉及材料的选用、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按照教学计划,“工程材料学”先行开设。因此,在相关课程设计中,有目的地提出材料问题,引导学生在更广的范围里选材,在更加深入的层面上分析材料性能,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材料科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把材料知识转化为初步的工作能力,克服课程知识的碎片化倾向。

四、结语

航空航天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该领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学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材料学”要按照现代大工程观的要求组织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培养质量。航空航天领域和材料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工程材料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按照理论实践结合、突出工程应用的要求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工作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深入研究材料学的基本要求和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形成“公共知识+方向知识”的“工程材料学”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统筹考虑专业教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及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以“工程材料学”课程为中心,注重课程的纵向推进和知识的横向联系,不断加深对材料学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多角度研究分析、跨专业交流合作、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张校,姚可夫.工程材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周风云.工程材料及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少刚,郑勇,汪涛.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M].国防科技出版社,2016.

[4]闫康平.工程材料[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于永泗,齐民.机械工程材料[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Discussion on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 Teaching for Aeronautic Majors

WANG Tao,ZHOU Ke-yin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 210016,China)

第4篇: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通用航空 数据包络分析 运营效率

一、引言

通用航空是“定期航班和用于取酬的或租用合同下进行的不定期航空运输以外的任何民用航空活动”。 近些年,我国通用航空企业数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截至2009年底,我国通用航空注册企业共有103家。通用航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短缺、机队规模小及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通用航空企业入手,根据2009年中国民用航空局通用航空处统计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分析通用航空企业的运营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二、模型和样本

(一)DEA方法和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在绩效分析中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利用包络线代替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应用帕累托最优原理,通过数学规划来确定经济上的最优点。

(二)样本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1、样本的选择

根据数据的完整性和经营情况,从103家通用航空注册企业中选取29家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为2009年中国民用航空局通用航空处。

2、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通用航空运营业实际情况,把固定资产、人力(员工人数)及航空器注册数量等三项作为投入项,营运收入及飞行总时间两项确定为产出项。

三、通用航空企业经营效率的测度结果

本文主要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通用航空企业所在民航地区管理局划分为华北、西北、中南、东北、华东、西南及新疆七个区域。使用的分析软件为DEAP 2.1。

(一)技术效率的测度

技术效率,从产出角度来说是指在固定生产技术及投入的条件下,厂商可以扩大产出的能力;从投入方面来说则是指在固定生产技术及产出的条件下,厂商可以减少投入的能力。当技术效率值等于1时,表示通用航空企业在所研究的样本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即这些企业与其他样本企业相比,可以以较少投入获得相同的产出。表1给出了2009年我国通用航空企业的技术效率值及排名情况。

2009年我国通用航空企业的平均技术效率值为0.617,表明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不理想,有资源浪费的现象。技术效率值为1的通用航空企业共6家,分别是华北地区的中信通航、中南地区的湖南衡阳通航、东北地区的齐齐哈尔鹤翔通航、西南地区的四川奥林及华东地区的山东九天飞院、浙江东华两个企业。西北、新疆地区无技术效率值为1的通用航空企业。华东地区的通用航空企业整体的技术效率较高,这与其航空器的先进性、注重人员和无形资产的投入等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技术效率反映着通用航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华东地区的通用航空企业在业务质量方面和经营管理水平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疆、西南、西北的通用航空企业无论从公司数量上和质量上与华东地区相比都表现出一定的差距;华北、中南、东北地区的通用航空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是技术效率整体偏低的问题显著,应积极探索提高效率的方法,如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人员技术水平等。

(二)规模效率的测度

规模效率是指通用航空企业的规模大小是否处于一个最合适的规模状态。所以当规模效率等于1时,通用航空企业具有规模效应,表明投入产出规模合适,成本最低;当规模效率小于1时,通用航空企业存在规模效应递增和递减两种情况。表1给出了2009年我国通用航空企业规模效率值、规模效率判定及排名情况。

2009年我国通用航空企业的平均技术效率值为0.784,虽然高于技术效率值,但是仍表现出规模效率不高,通用航空运营业没有达到成熟稳定的阶段。规模效率值均为1的通用航空企业有:中信通航、山西三晋通航、湖南衡阳通航、齐齐哈尔鹤翔通航、山东九天飞院、浙江东华及四川奥林等7家,占29家通用航空企业样本的24.1%,表现出我国目前通用航空运营业各企业规模偏小、规模效应不足。在各个地区方面,与技术效率相同,华东地区通用航空企业相比其它地区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率。

另外,在29家企业中,只有2家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除去7家规模有效的企业,共有20家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占样本的69.0%,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企业应该加大规模,发挥规模效应。

对通用航空企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综合研究,总体来看规模效率普遍优于技术效率,可以得出我国通用航空企业的纯技术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09年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的通用航空企业有中信通航、湖南衡阳通航、齐齐哈尔鹤翔通航、四川奥林、山东九天飞院及浙江东华等6家;规模有效而非技术有效的通用航空企业有1家,为山西三晋通航;其它通用航空企业既非规模有效也非技术有效。

四、结论与建议

2009年我国通用航空企业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整体上均处于较低水平,并且规模效率普遍优于技术效率,通用航空企业的纯技术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由规模效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企业应该加大规模,发挥规模效应。从区域上来看,华东地区通用航空企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要优于其它地区;华北、中南、东北地区的通用航空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是技术效率整体偏低的问题显著,需引起注意。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在通用航空日趋良好的发展环境及当前发展机遇下,通用航空企业的经营效率应有大幅度的提升。通用航空企业在发展上要尽力提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而促进整个通用航空运营业及通用航空的发展。一是充分利用各项投资进行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率,发挥规模效应。二是积极引进通用航空先进作业技术,推进技术进步。三是完善通用航空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①李永来. 市场化改革与电力行业效率:基于DEA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9(1):59―64

②史勇胜,王霞,耿建华.通用航空运营与管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③吴丽丽.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高等院校规模有效性分析[D].同济大学,2006

④常亚青,宋来.中国企业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1):3-12

第5篇: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子对抗;航天遥测技术;侦查对抗;天基测控

航天遥测系统是航天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持系统,在航天飞行器的试验和运行阶段提供获取飞行器内部各系统工作状态和环境参数并传输至地面,作为获取飞行器试验过程工作状态参数的主要手段,在航天器实时飞行监控、性能评定、设计改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遥测系统是把被测量对象的参数传给远端测量站的一种系统。遥测系统可以为航天设备的性能评定以及设计改进提供依据;可以获得航天设备飞行时的参数以及机载设备的数据,这些数据提供给研制部门,作为评定以及方案改进的依据。

1.电子战条件下的航天遥测与侦察对抗技术

鉴于航天遥测系统在发展航天武器装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特别是遥测参数中包含大量令人感兴趣的工作状态信息,成为窥探航天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动态的重要途径。因此,针对航天遥测系统的侦察干扰必然是热点和重点:和平时期,开展侦察手段获取信息,掌握别国航天发展动态;战时,实施干扰,阻止对方获得正确的航天遥测信息,使其不能达到试验目的或不能正确判断航天器状态,阻止对方利用空间。对航天遥测系统而言,高可靠性、高码率和低误码率是其最重要的指标,为了获得好的性能,总希望弹(箭、星)载分系统发射功率足够并具有宽的对地覆盖能力,火箭和导弹遥测天线往往采用全向覆盖。但是,这也给敌方截获、侦察带来有利条件。

目前,典型的遥测对抗战法是:平时侦察遥测信号,开展参数测量和信息解调,积累其遥测信号规律和信息处理方法,总结和分析遥测体制;战时依据数据库结合实时测量参数引导干扰设备发射瞄准的干扰信号,干扰方式以装载电子对抗载荷的空基和天基平台进入遥测站接收天线波束或旁瓣实施干扰。由于遥测传输属于一种广播式的传输,在飞行器遥测发射机天线覆盖范围内均可建站接收,遥测系统干扰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先验信息和辅助情报系统支持,因此,从局部单点设备级干扰无法造成系统性的性能下降和失效,对抗技术已经向系统对抗、网络对抗、体系对抗方面发展。

2.航天遥测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航天遥测系统组成包括采集、发送、接收、处理几部分,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将待测的非电参数用各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各路电信号通过信号调理成符合采集规范的信号并按照一定体制形成适合单一信道传输的群信号,再调制发射,接收端接收到信号后进行一系列逆过程,先解调、再恢复出各路遥测信号,遥测信号经过后端数据处理进行显示、记录和判读。

2.1 系统模型分析

设计遥测系统应优先考虑采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遥测系统方案。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实现遥测系统就是构造一个开放式的标准化通用硬件平台,在航天器发射端,遥测参数实现非电信号到电信号转换以后,采集、调理、编码、加密、调制等都可以采用软件方法实现;接收站采用的综合基带是软件无线电技术较好的体现,整个接收站以一种“天线+射频信道+综合基带和计算机”模式组成。这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遥测系统通过软件升级重新配置,可以实现遥测传输能力扩展、更改传输信号波形、更换编译码方式、更换加密密钥等,因此,只有采用“软件无线电”架构才能很好适应不断增长的遥测需求和技术发展,以极小的代价不断提升遥测系统抗截获、抗干扰能力。

2.2 电子战条件下的航天遥测系统“三抗”设计

抗截获、抗侦收、抗干扰(“三抗”)的技术手段必不可少,遥测信号侦收过程是通过截获遥测信号并对信息解码实施窃取数据,在这里我们只考虑针对遥测系统的无线侦收;干扰手段则包括单音/多音干扰、噪声阻塞干扰、数据篡改和伪造等,因此,抗侦收、抗干扰可采取数据加密、信号扩频等方式。数据加密方法在通信系统中已相当成熟,遥测应用原理相同,为了保护信息的保密性、抗密码破译,建议最好采用一次一密,并通过遥测系统开辟高安全等级的密钥通道传输。扩频信号展宽频带降低带内信号谱密度并具有不可预测特性,使侦察接收机难以检测;扩频信号是通过相关检测,如果不掌握扩频码(跳频图形)参数则无法解调信号,因此具有良好保密性。可见,信号扩频技术是有效应对侦察干扰的手段之一,建议可选择直接序列扩频(DS)、跳频(FH)或混合扩频体制;但是,由于遥测系统本身要求较高数据率,要想获得扩频增益必须努力提高扩频码率,而这又给工程实现增加难度,需要在系统设计时折衷考虑。

3.航天遥测设计的发展探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遥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与遥测技术有关的技术领域的发展,对遥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CM-FM是当前航天遥测系统采用的主要体制,随着技术发展,又不断在PCM-FM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其它技术。如采用多符号检测(MSD)技术和Turbo乘积码(TPC)技术,大大提升了遥测系统的性能。工程应用表明,同时采用MSD技术和TPC技术相对于传统FM技术可获得8dB以上的信道增益。另一方面,众多新的调制体制不断应用于遥测系统,如FQPSK-B、FQPSK-JR、SOQPSK-TG等新型体制由于具有频带利用率高等突出特点,也已被列入IRIG-106标准中。在遥测系统工程实现上,通过应用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技术实现测速、测距、测角、遥测、遥控等多功能综合,以统一载波代替原分离设备,并具备软件功能现场重构能力;另一方面,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建立后,导弹、火箭和中低轨卫星的遥测有由“直接对地遥测”向“天基中继遥测”发展的趋势。

天基测控网,是一种经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转发,与一个地面终端站相配合,可同时为多颗中、低轨在轨航天器提供连续覆盖,高达300Mbps数传能力,并能精确测轨的新型航天测控网。天基测控网由中继星、地面终端站、用户航天器3大部分组成。中继星将地面终端站发送的遥控指令、测距信号和其他数据转发给用户航天器,在用户航天器上接收、解调出遥控指令,并返向转发回测距信号和它本身所获得的数据(含遥测信息)给中继星,中继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在返向转发到地面终端站,从而实现了测距、测速、跟踪、测轨,同时实现了数据中继。中继星起中继器的作用,不作任何信号和数据处理,实现低空高空低空的“弯管”传输。

4.结束语

随着飞行器对遥测系统需求发展和针对遥测系统的电子战技术发展,遥测系统设计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遥测系统技术发展引发对其侦察和干扰技术的研究,侦察对抗能力的提升又必然促使任务功能电子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其抗截获、抗干扰能力,这也是遥测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碧雄,巨兰.2030年前航天测控技术发展研究[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0(05).

[2]王晓斌,黄伟,吕智慧,徐弘达.航天着陆试验场指挥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3(01).

[3]曲卫,贾鑫.我国航天测控系统体制与技术现状以及发展[J].科技信息,2010(14).

第6篇: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范文

2.信息动态

3.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应用的最新进展唐见茂,李建龙,TangJianmao,StephenKLLee

4.发展X-37B空间飞机的背后动因分析肖福根,XiaoFugen

5.月球样品自动封装技术的可行性探讨杜永刚,杨震春,付朝晖,纪明,李昊璘

6.超高速撞击中的弹丸形状效应数值模拟研究徐坤博,龚自正,侯明强,代福,郑建东

7.两种物态方程在超高速碰撞数值模拟中的比较李宝宝,汤文辉,冉宪文,LiBaobao,TangWenhui,RanXianwen

8.电子与质子综合辐照下ZnO白漆的光学性能退化研究王旭东,李春东,何世禹,杨德庄,顾鹏飞

9.SRAM单粒子效应检测方法研究罗磊,张大宇,于庆奎,LuoLei,ZhangDayu,YuQingkui

10.等离子体鞘层加速模拟质子辐照连续谱数值仿真研究石经纬,汪志健,王蓬,巩春志,田修波,杨士勤

11.航天器舱内中子辐射探测技术高欣,杨生胜,GaoXin,YangShengsheng

12.远紫外辐射下Kapton/Al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沈自才,郑慧奇,赵雪,冯伟泉,刘宇明,赵春晴,丁义刚

13.火星太阳电池翼除尘方法综述袁亚飞,刘民,杨亦强,YuanYafei,LiuMin,YangYiqiang

14.航天器真空热试验用加热板的数值仿真纪欣言,裴一飞,刘国青,付仕明

15.真空热试验中闭环温度控制参数分析顾苗,刘劲松,GuMiao,LiuJinsong

16.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测控系统软件结构设计与建模冯尧,郄殿福,谢吉慧,王奕荣

17.多维随机振动试验中的互谱控制技术祝济之,杨志鹏,ZhuJizhi,YangZhipeng

18.新型高压大功率开关功率放大器的研制张红彩,牛晓峰,邹文,李婧,王一东,张巧寿

19.电子仪器泄复压试验设备改造航天器环境工程 武越,许忠旭,杜春林,尹晓芳

20.LJ-2型离心机改造陈洪,邓志刚,庄志,牛宝良,黎启胜

21.基于产品数据结构的CAPP、MES、AVIDM集成技术研究易旺民,马强,李曼丽,刘智斌,祁广明,徐波涛

22.激光跟踪仪水平与垂直角对测量精度影响的试验研究郭洁瑛,刘笑,王伟,GuoJieying,LiuXiao,WangWei

23.航天器推进系统差压检漏技术研究孟冬辉,闫荣鑫,郭欣,喻新发

24.表贴塑封器件的老炼方法初步研究王伟明,郝红伟,袁媛,马伯志,李路明

25.20cm离子推力器电磁辐射试验研究杨福全,顾左,张华,杨争光,张亚洁,陈海波

26.航天器AIT项目风险量化管理研究马强,边玉川,MaQiang,BianYuchuan

27.再入飞船通信环境建模研究杨欢,宗鹏,YangHuan,ZongPeng

28.稳态加速度模拟试验设备:离心机设计(11)贾普照,JiaPuzhao

1.模拟月壤力学性质的试验和仿真研究杨艳静,向树红

2.熔融石英玻璃超高速撞击的数值模拟与分析陈千一,刘凯欣,刘伟东,单立,龚自正

3.空间碎片对航天器的撞击效果分析李久龙,吴光中,姜联东

4.飞行过程中物体撞击固体火箭发动机现象分析贾东明

5.在轨物体碰撞预报的并行算法张元章

6.S781热控涂层光学特性电子辐照退化模型研究李丹明,田恺

7.星用热控涂层空间辐照环境等效模拟试验方法研究田海,李丹明,薛华,张洪鹏

8.高能电子辐照对航天器介质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张超,易忠,唐小金,郑晓泉,秦晓刚,孟立飞

9.探测空间原子氧环境的锇膜电阻传感器技术研究刘向鹏,童靖宇,贾铮,姜利祥,李涛

10.某型号卫星磁性分析与控制肖琦,史尧宜,易忠,王琪

11.模拟空间环境试验真空获得技术研究韩战秀,李艳霞,王海峰

12.飞行器设备热设计、试验验证方法探讨刘兆洪,庞传和

13.壁面催化条件对热环境预测的影响苗文博,程晓丽,艾邦成

14.真空热试验返回流分子污染建模计算焦子龙,庞贺伟,杨东升

15.卫星运输振动响应分析张利,齐晓军,付国庆

16.振动夹具一阶共振频率的试验数据识别张志旭,朱学旺

17.螺栓联接双梁有限元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农绍宁,肖世富

18.蜂窝板统计能量参数的试验获取方法研究冯国松,王婉秋,杨松

19.印制板的试验模态分析技术研究游亚飞,杜鑫,李敏伟,孙明阳

20.基于LabView的开关功放死区效应分析舒杨,牛宝良,宋琼

21.火箭弹折叠翼展开过程的计算与试验研究李晓晖,李怀念,吴俊全

22.大型气动声学装置的研制闻小明,范兴林,张荣初

23.垫板对降低双支座卧式容器峰值应力的研究张翼,路兰卿,于兰,刘屹,郁焕礼

24.氮气源系统设计与调试田帅,张葆森,杜春林hHTTp://

25.空间环境模拟器20K液氦热沉系统设计景加荣,齐晓军,彭光东

26.气氦热沉结构优化设计单巍巍,丁文静,刘敏,王紫娟

27.容器放气性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廖彬,臧立青,甘勇,李超,刘晓艰,曾祥兵,梁浩,王飞,李光东,张方晓

28.一种单神经元PID控制的液压振动台数字伺服控制系统严侠,牛宝良,米晓兵

29.柔性阵列式压力传感器的发展现状简介杨敏,陈洪,李明海

30.细长体复杂结构双振动台振动试验方法标准编制若干问题研究高贵福,王刚,赵保平

31.经验模式分解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杜秋华,王飞

32.包带锁紧结构的预紧力确定杨新峰

33.离位增韧复合材料层压板准静态压痕试验研究张磊,谢宗蕻,苏霓

34.发动机用火工品的反向操作可靠性王利,刘洪超

35.基于多视角的产品可靠性论证策略闭治跃,蒋家勇,杜宏伟

36.航天器环境工程 非概率可靠性的工程应用研究李树勇

37.火灾环境下密封容器内木材热解试验研究周本权,李明海,陈均,马红,胡绍全

38.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系统模块化建模与仿真宋振龙,耿卫国,陈锋

39.火箭弹地面抛射回收试验研究常敬臻,王守乾,唐平

40.半硬回收装置数据回读系统软件设计张荣,聂飞,黄海莹,姬永强

1.国外深空探测态势特点与启示(上)叶培建,邓湘金,彭兢,YePeijian,DengXiangjin,PengJing

2.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要求探讨祝耀昌,,ZhuYaochang,WangDan

3.简讯

4.月面巡视探测器太阳帆板热电耦合仿真计算任德鹏,贾阳,刘强,RenDepeng,JiaYang,LiuQiang

5.基于LabVIEW的空间碎片高速撞击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刘砚涛,刘武刚,孙飞,刘玉蓓

6.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冷态突扩气固多相流动的数值模拟刘阳,姜利祥,李涛,邓洋波

7.空间环境中S781和SR107性能退化研究刘宇明,LiuYuming

8.近紫外辐照对OSR二次表面镜导电性能影响研究沈自才,赵春晴,冯伟泉,丁义刚,刘宇明,郑慧奇,赵雪

9.ZnO粉末质子辐照损伤效应李春东,施飞舟,杨德庄,何世禹

10.薄膜测厚验证QCM质量敏感性的方法研究田东波,于钱,闫少光,涂伟霞

11.航天器非地球轨道热环境模拟技术探讨景加荣,张丽新,JingJiarong,ZhangLixin

12.固-液相变装置传热性能数值计算研究菅鲁京,宁献文,张加迅,JianLujing,NingXianwen,ZhangJiaxun

13.结构在高声强环境下声振响应研究张正平,ZhangZhengping

14.应变测量中干扰数据的分析及处理韩晓健,王睿,HanXiaojian,Wanggui

15.声学试验三分之一倍频程控制技术研究晏廷飞,方贵前,YanTingfei,FangGuiqian

16.大型卫星整流罩分离冲击载荷分析研究柳征勇,骆剑,唐国安,LiuZhengyong,LuoJian,Tangguoan

17.留轨舱通风系统参数优化及回路设计李祥立,姜利祥,刘阳,LiXiangli,JiangLixiang,LiuYang

18.防霉技术在产品寿命期中的应用陈丹明,傅耘,祝耀昌,王晓慧

19.验证BIT测试性指标的总线级故障注入系统及其设计刘丹丹,王晓峰,LiuDandan,WangXiaofeng

20.俄罗斯火星载人探测技术现状吴小宁,夏薇,韩京军,WuXiauning,XiaWei,HanJingjun

21.文献"SoftwareTestinginSpacePrograms"点评冯振兴,FengZhenxing

1.环境应力筛选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综述祝耀昌,ZhuYaochang

2.航天国际合作项目的特点和管理模式徐晓权,XuXiaoquan

3.KM6水平舱改造与调试陈金明,刘国青,崔俊峰,ChenJinming,LiuGuoqing,CuiJunfeng

4.基于真空自位密封的KM6水平舱舱门系统研制郭峰,陈金明,GuoFeng,ChenJinming

5.简讯

6.KM6水平舱方舱门改造陈金明,郭峰,吴明根,王若维,ChenJinming,GuoFeng,WuMinggen,WangRuowei

7.KM6水平舱改造测控系统研制何鸿辉,刘国青,崔俊峰,HeHonghui,LiuGuoqing,CuiJunfeng

8.KM6水平舱消防灭火系统介绍余谦虚,陈金明,崔俊峰,童靖宇,海继臣,YuQianxu,ChenJinming,CuiJunfeng,TongJingyu,HaiJichen

9.电子仪器泄复压试验与设备研制许忠旭,陈金明,常冬林,柳晓宁,XuZhongxu,ChenJinming,ChangDonglin,LiuXiaoning

10.大型空间模拟器封头的屈曲分析航天器环境工程 高永新,刘波涛,祁妍,顾苗,GaoYongxin,LiuBotao,QiYan,GuMiao

11.用模态参数和振动试验数据修正动力学环境模型的研究冯咬齐,朱凼凼,FengYaoqi,ZhuDangdang

12.S781白漆在空间辐照环境下物性变化分析刘宇明,冯伟泉,丁义刚,郑慧奇,赵雪,LiuYuming,FengWeiquan,DingYigang,ZhengHuiqi,ZhaoXue

13.航天器展开机构阻尼器技术概述徐青华,刘立平,XuQinghua,LiuLiping

14.力限试验夹具及FMD技术研究岳志勇,张俊刚,冯咬齐,沈凤霞,YueZhiyong,ZhangJungang,FengYaoqi,ShenFengxia

15.非对称基准物与被测物差压检漏系统试验研究喻新发,闫荣鑫,孟冬辉,郭欣,YuXinfa,YanRongxin,MengDonghui,GuoXin

16.预报动力学环境的好帮手——VISPERS软件简介冯振兴,FengZhenxing

17.游泳池太阳能加热系统设计及计算王增福,陈步亮,张秀庭,WangZengfu,ChenBuliang,ZhangXiuting

1.KM6太阳模拟器设计概述庞贺伟,黄本诚,臧友竹,陈金明,PANGHewei,HUANGBencheng,ZANGYouzhu,CHENJinming

2.环氧树脂648和TDE-85的质子辐照损伤效应研究姜利祥,盛磊,陈平,何世禹,JIANGLixiang,SHENGLei,CHENPing,HEShiyu

3.地基模拟空间碎片速度测试技术张文兵,ZHANGWenbing

4.微重力落塔电磁悬吊、释放技术研究夏成明,董威,王思明,李克华,杨震春,付朝晖,王雪松,XIACheng-ming,DONGWei,WANGSi-ming,LIKe-hua,YANGZhen-chun,FUZhao-hui,WANGXue-song

5.中低轨道地磁动态模拟器袁胜华,易忠,马慧媛,YUANShenghua,YIZhong,MAHuiyuan

6.低地球轨道等离子体环境引起的高压太阳电池阵电弧放电现象的研究贾瑞金,童靖宇,JIARuijin,TONGJingyu

7.真空热试验中冷能利用的思考魏传锋,李春杨,WEIChuanfeng,LIChunyang

8.在航天器总装过程中应用虚拟装配技术的设想孙刚,熊涛,夏继霞,周鑫,孙涛,SUNGang,XIONGTao,XIAJixia,ZHONXin,SUNTao

9.航天器总装可靠性研究易旺民,孙刚,刘宏阳,YIWangmin,SUNGang,LIUHongyang

10.某卫星不同受力环境下精度测试方法的新思路张满,李涛,刘建新,ZHANGMan,LITao,LIUJianxin

11.小卫星真空检漏设备研制丁勤,苏文,葛宇,薛长利,DINGQin,SUWen,GEYu,XUEChangli

12.差压检漏系统压力与温度响应的计算分析喻新发,闫荣鑫,孟冬辉,YUXinfa,YANRongxin,MENGDonghui

13.航天器污染控制与标准化工作周传良,ZHOUChuanliang

1.航天器热控分系统对材料的需求分析范含林,范宇峰

2.航天器环境工程 航天器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评价与认定准则研究冯伟泉

3.原子氧辐照下GF/PI和nano-TiO2/GF/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裴先强,孙晓军,王齐华

4.简讯

5.空间重离子辐照效应评述魏强,姜利祥,刘珊,,刘圣贤

第7篇: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范文

2012年9月20—21日,Altair 2012 HyperWorks技术大会在上海锦江汤臣洲际大酒店成功举行.本次大会以“仿真驱动创新,智能引领决策”为主题,共汇聚来自汽车、航空航天、铁道、重型机械、船舶、电子、建筑等多个行业的400多位嘉宾参会.大会征集到近200篇论文,经过论文评委会评审,最终收录165篇高质量的技术论文,内容涵盖前后处理平台HyperMesh&HyperView,求解器技术RADIOSS,AcuSolve和MotionSolve等,优化技术OptiStruct与HyperStudy,以及制造工艺技术、工业设计和二次开发等,其中,16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大会由Altair市场总监钱纯女士主持,Altair大中国区总经理戚国焕先生致开幕词.Altair全球CEO James Scapa作开场主题报告,对与会嘉宾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带来Altair最新的发展情况及愿景.值得一提的是,James Scapa先生与大家分享了一个特大喜讯:Altair荣获被誉为软件行业的奥斯卡奖“Computer Software AMA/Stevie Awards”奖.本次大会作为Altair全球HyperWorks技术大会的重要一站,得到Altair高层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来自Altair总部的多体动力学技术专家Rajiv Rampalli,HyperWorks软件开发副总裁周明博士,RADIOSS求解器技术专家Lionel Zhang Suo,Altair波音优化技术中心专家Justin Reilly,企业解决方案高级总监Doron Helfman,全球汽车和重型机械行业技术总监Tony Norton,全球航空航天行业技术总监Robert Yancey以及全球高校业务总监Matthias Goelke等多位技术专家和业务总监,带来Altair最新的技术和行业应用情况.

本次大会还特别邀请上汽集团技术中心汤晓东副总工程师和瑞典Volvo汽车技术中心Harald Hasselblad博士分别作题为“RADIOSS在上汽自主品牌轿车研发中的应用”和“优化技术在Volvo汽车研发前期阶段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

作为Altair主要产品线的按需云计算技术PBS Works和商业分析技术HiQube也在本次大会上重点亮相——Altair分别为其设立技术主题专场,吸引不少相关技术人员参加.

除精彩的主题演讲外,在多个技术专场和行业专场中,来自上汽技术中心、泛亚汽车、上海大众汽车、东风汽车、奇瑞汽车、奥拓立夫、佛吉亚、陕西重汽、安徽合力、南车青岛四方机车、青岛四方庞巴迪、西飞技术中心、中航直升机研究所、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舰研究中心、三星电子和南平铝业等企业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的代表也作了丰富多彩的演讲,展示HyperWorks在他们实际产品研发和科研工作中的应用成果.

在航空航天关键CAE技术专题研讨中,Altair展示其在鸟撞分析、水上迫降仿真分析、舱门系统结构优化与仿真等技术的强大功能和实际应用成果,以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值得信赖的强大解决方案.

同时,Altair战略合作伙伴HP,Cradle 软件和Magna等公司也分别到会展示其解决方案,特别是HP在现场展示的一体机使参会嘉宾赞叹不已.此外,大会还得到多家行业媒体的关注,并对Altair高层领导进行专题采访.

作为本次技术大会的互动环节,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HyperMesh&HyperView应用技巧与高级实例》一书首次亮相,赢得参会嘉宾的高度关注,在抢答赠书环节,全场激情四起,场面颇为壮观.

第8篇: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子通信系统 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036-01

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通信系统在各个行业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电子通信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电子通信系统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善。

1 电子通信系统概述

电子通信系统是现代化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信息支柱,是现代化高线技术的代表,带动着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生产力。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性极强,被广泛的应用在多个领域,例如声纳、导航、雷达、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等[1],在移动通信领域和航空领域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传统的通信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通信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通信频谱利用率,节约了空中资源,降低了网络投资成本。在移动通信领域应用电子通信系统,能够获得更大的频谱效率和系统容量。电子通信系统在航空领域比较复杂,航空领域整个传输总线和电子通信系统有着直接的联系,电子通信系统的运行情况直接关系这个整个航空系统的性能。

2 航空领域电子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信息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复杂化、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推动着电子通信技术逐渐跨入了一个高速的、多媒体、多业务、可移动的信息时代。电子通信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航空领域的卫星通信系统中,并且卫星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电子通信技术代表着当前电子通信技术的最高水平,具有机动性能强、组网灵活、线路稳定、距离远、通信容量大等特点,当前,卫星通信系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速数据需求、宽带IP难点等,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应用到电子通信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例如新型的数字调制技术和信道编码技术、极光链路通信技术、智能天线卫星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

极光链路通信技术,可以有效地缩短信号在全球卫星通信中的时长,如果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将激光作为信息载体进行数据通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卫星互联网中,即使在外层空间中,激光的运行也不会受到大气层的影响,所以在未来的卫星通信系统中,激光通信技术将会成为主流技术,使其充分发挥出激光通信的巨大优势。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应用数据压缩技术,可以通信系统中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进行压缩,有效地提高卫星通信系统在时间、频带、能量等方面的工作效率。

航空领域电子通信系统的通信故障处理也是航空电子通信系统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在航空领域通信过程中,一旦系统发生错误或者故障,必须立即进行处理,但是电子通信系统中对非总线控制器和总线控制器的故障处理方式是不同的,非总线控制器出现故障后,其处理方式要结合控制器的实际运行情况,如果移动通信系统中总线的多路接口硬件出现故障,系统同的终端会自动进行置位,如果整个系统出现严重的故障,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中央处理器会自动停止工作,对总线控制器发出指令,停止其所有动作的响应。

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中最有效和最成功的电子通信技术就是分布式移动天线技术,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包括了移动交换中心、虚拟中央小区控制器、无线信号处理器等部分[2],整个移动通信系统包含多个虚拟的小区,每一个虚拟小区又是由无数个小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组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载波波长要小于任意虚拟小区之间的间隔,每一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可以用于分布式天线的接入处理和接受信号,对于虚拟的中央小区来说,只有周围所有小区都完成信号收发和预处理功能之后,然后连接中央小区单元,最后通过光纤、同轴电缆和无线微波信道才能够实现信号处理的功能。

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两种信号处理应用过程,一种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分布式天线上发射上行链路信号,这种上行链路信号与系统中的下行链路信号是完全相同的,经过分布式天线信号处理单元的处理后,将信号直接输送到天线的中央信号处理单元,这种应用方式比较简单,但是整个移动通信系统难以有较大的系统容量,并且还会对系统不断地产生干扰。另一种是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可以使用分布式天线将整个业务地区覆盖,利用分布式天线来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在天线自身的信号处理单元中进行信号处理,和以往的蜂窝小区相比,这种应用方式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并且运行效率较高,这种应用方式也称为受控天线系统,其含义是指利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的信号处理单元,实现不同移动站之间的信号通信,和第一种应用方式相比,受控天线系统虽然实现起来比较复杂,但是效果非常理想。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展示出很多的优点。其一,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中小区之间几乎没有干扰、信号干扰比低,系统容量很大。其二,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内部具有良好的分集能力,能够有效有效的抵抗阴影效应,扩大系统容量,传输的信号很稳定。其三,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降低了切换不同频率的次数,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切换性能,提高了信号接收效率。其四,和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在相同的覆盖范围之内,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较低[3],并且相邻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干扰也较小,如果在相同的发射功率下,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有着更广的覆盖范围。其五,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将信号收集到中央处理单元集中进行处理,并且还能够开发出多种服务区形状的无线业务,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4 结语

如今的电子信息时代,电子通信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航空领域电子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系统中,电子通信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电子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更好地进行利用和完善,推动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兴.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3,05:103.

第9篇: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范文

美国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计划及关键技术分析

美国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近期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俄罗斯弹道导弹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

钛合金骨架结构件加工工艺研究

航天器大型镁合金铸造结构件的研制

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研究

基于ANSYS的天线座制造关键工序分析

正交试验设计在钎焊工艺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双腔热压模具成型设计及应用

二力杆原理在加载试验中的巧妙运用

改进灰色层次效能法在临近空间平台效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大型紧缩场的装调基准建立

对极小型磁控管微波腔多普勒和腔牵引频移的分析

大型复杂截面型材拉弯成形数值模拟

基于物资代码的金属材料属性表示方法研究

航天动态

中国第一届搅拌摩擦焊技术国际会议成功召开

《航天制造技术》2010年总目录

加快发展先进工艺技术全面提升核心制造能力

预胀对2A12铝合金复杂曲面零件充液拉深成形的影响

Φ2240mm齿轮铸造工艺设计及模拟优化

航天新型“铝冰”推进剂

强旋工艺参数对TC4钛合金筒形件旋压成形的影响

铜侧束偏量对CuZr0.15/1Cr18Ni9Ti电子束焊接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旋转展开弹翼支架的设计及其动力学研究

焊接规范对Ti_2AlNb基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隔热件模压成型模具设计及工艺改进

ZL205A大型复杂结构件低压铸造技术

伺服阀衔铁与上导磁体干涉问题分析

基于WCS的复杂产品多级计划编制技术

应用PC-DMIS扫描测量涡叶片

接地电阻测量方法分析与应用

介绍两种无铅引脚元器件的焊接和检验方法

推进剂贮箱清洁度检测

某防隔热构件模压工艺中的缺陷控制

3万英尺之上的“移动办公室”──丹麦泰纳全新航空卫星通信设备登陆全球

哈斯中国第17个HFO落户泉城济南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