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会议报告范文

企业会议报告精选(九篇)

企业会议报告

第1篇:企业会议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 知识经济 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3、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二战以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曾经席卷全球,受其影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资产如原材料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如土地等的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如电子设备等价格直线下跌。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会计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二)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1、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2、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

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3、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三、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即jenkins committee)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1994);steven m. h. 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1996);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还有: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一)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1、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二)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三)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

第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第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第四,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以上我就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谨希望对会计报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葛家澍,2002.02:21世纪财务报告展望--迎接竞争、技术和全球化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财务与会计

2.葛家澍,2000.12: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

3.葛家澍,1996.01: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会计研究

4.葛家澍,1993.02-03:九十年代企业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上、下),上海会计

5.程春晖,2000.12: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于振亭,2001.04: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财会月刊

7.劳伦斯·a·温巴奇,1997.08:九十年代的财务报告 势在必改,会计研究

8.肖泽忠,1996.01: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

9.李端生 李征,2001.11: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会计研究

第2篇:企业会议报告范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商标战略报告会暨表彰全县省著名商标企业和市知名商标企业。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省工商局负责全省商标发展和著名商标评审工作的冯兴汉处长,和市工商局的吉镇副局长莅临参加今天的报告会。两位既是分管商标工作的上级领导,又都是商标领域的专家,刚才的讲话深入浅出,意涵非常丰富,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好、操作性强,对我县商标战略的实施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132万群众,向在百忙中莅临指导的两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向今天获得表彰的省著名商标企业和市知名商标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今天参会的同志,会后认真学习领会冯处长和吉局长的讲话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落实!希望今天受表彰的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大辉煌!下面,就进一步推进全县商标战略实施,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清当前形势,以坚定信心推动“商标兴县”战略全面展开

去年以来,面对国内外不利的宏观经济形势,县委、县政府围绕“突破**”战略,坚决实行“保市场、保增长、保稳定”的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经济保持高速平稳增长,为“商标兴县”战略实施提供了一系列有利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坚实。今年前三季度,我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5.1亿元,同比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7亿元,增长53.7%;财政收入实现7.5亿元,增长37.7%;全县各类企业总数达到4265家,为我县实施“商标兴县”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商标发展机遇良好。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实施“商标兴县”的商标发展战略,打造“品牌**”新形象,专门成立了**县实施商标战略工作领导组,牵头推进全县的商标发展战略。在下一步工作中,将针对我县商标工作现状,编制全县商标发展规划,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完善商标奖励扶持政策,提升商标战略的全民参与积极性。随着“商标兴县”战略的深入推进,全县上下重视商标、培育名牌的氛围日益浓厚。商标效应初步显现。我县部分传统企业,比如,**等,已经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尝试推行商标品牌建设,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这些企业的产品销售、附加利润都得到了有力拉动,商标效应开始初步展现,对其他企业商标意识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

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县商业环境相对落后,企业商标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县商标品牌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育商标、利用商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导致注册商标总数不多,全县共有注册商标355件,仅占全市注册商标的3.9%,远小于我县经济总量在全市所占份额;优质商标不多,全县注册商标中,仅有省著名商标3件,市知名商标16件,中国驰名商标还未取得零的突破;知名度高的商标更少,仅有**等少数几个品牌走出本省市场,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二是运用商标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有些企业的注册商标未能得到持续、有效使用,特别是改制企业、破产企业的商标闲置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浪费商标原先积累的品牌价值;有的企业虽然注册了商标,但在新产品开发和品牌提升上投入不足,不注重运用商标品牌去开拓、培育市场,降低了品牌的市场角逐能力,最终退出了市场。三是商标发展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主要是县各有关单位对商标工作重视不够,在日常工作中,不能积极引导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加速商标战略发展;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假冒商标,未能及时跟进迅速予以打击,保护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对县内企业商标意识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利作用。

二、强化组织领导,以得力措施保障“商标兴县”战略顺利实施

“商标兴县”战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加快推动商标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推动县内企业快速发展,需要各有关单位服从统一指挥,抓好措施落实,做到“四个到位”,保障商标发展战略顺利推进。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各镇、开发区、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在县实施商标战略工作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通力配合,密切协调,合全县之力,共同推动全县“商标兴县”战略发展取得实效。同时,各有关单位也要在自身工作范围内,组织相应人员机构,专题推动“商标兴县”战略工作开展。县工商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要在工作中,注重加强对各有关单位工作开展,和各类市场主体申请商标注册进行指导,避免工作误区,加快推进速度,确保全县“商标兴县”战略规范、有序实施。

二是舆论宣传到位。商标战略要想真正取得实效,仅仅靠政府的投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市场主体对商标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作为商标持有人,能否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商标重要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县“商标兴县”战略实施能否成功。因此,当前的战略实施工作的主体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加大商标战略宣传力度,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的商标意识,在全县营造出实施商标战略的良好氛围。县工商部门要着手组织策划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学习等活动,介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的先进经验,让企业树立正确的商标意识和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到争创名牌的实际行动中。县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我县获著名、知名商标企业的创建历程和成功经验,提高广大企业注册商标、升级商标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是商标保护到位。商标是企业产品品质、信誉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利益的集中体现,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尤其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更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中,积累起来的重要财富,国家之所以认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要方便对这些企业的优质品牌资源给予重点保护,维护企业利益不受侵害。县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增强商标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商标保护水平和执法能力,加大对商标假冒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指导商标所有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和保护措施,有效制止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最终通过商标保护,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为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法律保障,激发企业利用商标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实现全县商标品牌战略的大发展。

四是扶持奖励到位。县委、县政府通过制定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的企业明确了相应奖励标准。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文件规定,将奖励足额落实到位,更将根据未来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奖励额度,以充分调动企业申报商标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走品牌效益型发展的路子。同时,对列入商标培育发展规划的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将赋予优先权,在产品开发以及项目立项、贷款及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优质品牌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突出工作重点,以任务落实确保“商标兴县”战略取得实效

一要以五大产业和特色农业作为商标发展战略的重点。白色家电、钢铁制品、皮革皮具、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作为我县的企业集中带,是我县经济发展重心所在,同样,也将是我们实施商标战略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分类指导、龙头带动的原则,以白色家电、皮革皮具、钢铁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和特色农副产品为依托,以争创**省著名商标为主攻方向,扩大市级知名商标和普通商标申报数量,力争尽快实现我县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努力形成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品牌荟萃,带动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二要以企业作为实施商标发展战略的推进主体。企业作为商标持有人,是商标战略的直接受益人和最终所有者,理应是商标兴县战略工作的实施主体。县各有关企业要积极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商标作为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信誉的载体,是企业灵魂所在,它不仅标志产品的质量,更是企业身份的象征。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商标工作,将商标的注册、使用、续展、维权等事务纳入企业制度化运行的范畴,为企业实施商标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要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与县各有关单位积极配合,无缝对接,共同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第3篇:企业会议报告范文

按照***转变作风营造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作风建设年活动有关意见建议及督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责任清单的通知》(民转改办发〔2018〕23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现将相关问题整改措施报上,如有不妥,请指正。

一、仍存在不作为和懒政怠政等问题的整改措施

1.深入开展党的精神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新《宪法》学习为契机,抓好各项工作纪律,从小事抓起,抓早抓好,把纪律推在前面。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加强对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学习,注重从基层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发挥各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用正能量、正思维教育干部职工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陈旧观念,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保守心态,破除自我封闭、不求进取的狭隘思想,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和改革意识,提高工作质量。

2. 健全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加强“放管服”改革、推进市场主体准入、质量发展、消费权益保护、市场监管、依法行政等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干部职工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监督,增强担当意识,认真落实“月计划周汇报”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后评价制度,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进一步规范落实工作的措施和办法,明确机关各室和其它工作责任,理清干部职工围绕工商质监职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服务企业工作的重点和重心,切实激发系统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培养工作的责任性和自觉性,提高办事效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3. 通过近期县局及党总支安排开展的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扎实开展“转变作风营造发展环境建设年” 活动,整治不作为和懒政怠政问题,促进广大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想事干事谋事,敢于担当,建设一支精神振奋、意志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

二、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务服务职能意见建议的整改措施

1.严格落实“四办”改革要求,着力维护营商环境。按照我局《2019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梳理群众和企业 “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清单,个体工商户名称核准、公司章程修改备案、股权出质登记、企业档案查询服务、12315投诉举报受理,确定入驻政府政务大厅8项事项和“网上办理”7项事项的良好运行。

2.按照《加快实现“开办企业注册三个工作日内办结”的实施方案》,推行“互联网+登记服务”,在法定和已压缩环节时限基础上, 规范登记材料和文书格式,加强窗口建设,进一步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对开办企业在资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开办企业注册3个工作日内办结的目标。

3.严格落实“集中学习日”制度,加强学习讨论,教育干部职工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工作纪律,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树立依法行政、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廉洁勤政、服务群众、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

三、出台“放管服”配套政策意见建议的整改措施

1.加大对国家政策及地方、部门优惠措施的宣传力度,积极主动开展推进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组织工作人员对商事制度改革相关措施进行专题培训,增强政策的执行力,确保改革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巩固和扩大“多证合一”“先照后证”“一址多照”“简易注销”、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名称登记手续,认真落实6月30日已开始实行的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制度。

3.实施双告知、双公示、双随机、双归集等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及时向相关审批部门推送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积极履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牵头部门职责,推进 “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工作。指导各类市场主体认真落实年报公示和即时信息公示,定向或不定向对市场主体公示信息和市场主体经营行为进行随机抽查。探索建立市场违法行为、消费侵权案源发现机制和案件受理、查办、公示机制。

4.认真贯彻落实《***商标品牌战略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标准化战略纲要2018年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特色产品品牌。定期制作《全县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扶持经营能力强、资产规模大的个体工商户向私营企业转型。

四、发展全域旅游在细节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意见建议的整改措施

发展全域旅游工商质监部门重点是做好旅游市场监管工作。

1.牢固树立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快旅游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做好旅游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认真抓好落实。加强对景点、景区、车站、旅游商品经营单位的市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发挥“12315”投诉网络的优势,热情接待游客的投诉,保证旅客投诉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立足工商质监职能,积极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以旅游景区(点)、火车站、客车站等窗口部门为重点,规范旅游景区(点)商品市场和各类摊点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打击欺行霸市、坑蒙旅游者、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整顿旅游虚假广告,查处流动商贩,尾随兜售和强买强卖现象;加强旅游景区(点)商品展销会的登记和监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对旅游景区(点)内宾馆饭店、餐厅的餐饮食品卫生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积极推进旅游合同示范文本,规范旅游合同,查处旅游合同违法行为;查处旅游市场上经营者与导游等相互勾结利用回扣等方式销售商品等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净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

五、“清”而又“亲”的政商关系没能真正建立意见建议的整改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重点贯彻执行好创业扶持、转型升级等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细化相关配套措施,定期开展督查,推进法规政策落地。凡明确的优惠政策必须全面落实,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政府承诺和已签协议必须全面兑现,坚决查处该减免的不减免,该兑现的不兑现问题。

2.着力破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紧盯影响政策落实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完善落实措施办法。鼓励支持企业扩大融资和直接融资,盘活存量资产,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争创优质品牌和优质产品。

3.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服务作风,按照“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要求,全面理清行政权力、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网上办理事项清单,推行办事“最多跑一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一站式、一网式”服务,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全部上网运行,实现数据信息深度融合,切实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向非公有制企业宣传解读扶持性政策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4.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委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在与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交往时,做到遵纪守法,不越底线。

第4篇:企业会议报告范文

一、回顾2013年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情况

102份 截至2013年10月31日,非企业组织共社会责任报告102份,同比减少44%。

教育机构与政府 报告的非企业组织中,53%为教育机构,26%为政府。

2次及以下 98%的非企业组织报告次数未超过2次。

50页及以上 报告篇幅在50页及以上的比例最高,达63%。

社会责任报告 研究样本内所有非企业组织报告名称均为“社会责任报告”。

其他 与企业不同,非企业组织大多未选取企业选取的主流编制依据,68%的非企业组织选取了其他编制依据。

2% 有2份报告接受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独立审验,占比约为2%。非企业组织开始重视报告数据的严谨性和可信性。

二、对2013年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做出判断

我们依据得分的不同将报告分为起步、发展、追赶、优秀和卓越5个层次。从整体来看,非企业组织报告的平均得分为46.56分,整体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其中,无处于卓越阶段报告,仅有1%的报告达到优秀阶段。81%的报告处于发展阶段及以上阶段。

非企业组织报告质量整体接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在可读性方面优势突出。从非企业组织报告自身来看,报告的完整性、实质性和可读性优势显著,创新性和可比性亟待提升。

三、我们的发现

发现一:在政府力量推动下非企业组织积极响应报告

本研究涉及的102份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中,按地域分布划分,以上海市和山东省为主。上海市共52份,占比51%,山东省共32份,占比31%。两地非企业组织积极投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与中。

研究表明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和济南市精神文明办大力推动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明文要求参评单位均需提交社会责任报告,大力推动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的。一批参评精神文明单位的教育、医疗等非企业组织在精神文明办指导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社会责任报告。

可以预见非企业组织的政府、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未来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仍将由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而推动。

发现二:积极探索具有非企业组织特色的信息披露方式

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同,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议题披露具有一定特色。目前对非企业组织报告如何全面而有特色地进行信息披露,尚无定论。非企业组织在报告编制中的积极探索,为更好地、更全面地披露非企业组织特色议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

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外承包商会为代表的行业组织,在报告中既继承了行业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色议题,同时用较大篇幅介绍了行业协会如何推动整个行业提升社会责任理念和履责能力,变案例的简单堆砌为有逻辑有理念地披露,提升了报告质量。

发现三:对利益相关方期望诉求的披露针对性较为薄弱

非企业组织报告内容以责任实践为主,对利益相关方期望诉求的披露、机构的回应针对性较为薄弱,导致报告披露的责任实践缺乏实践动机的支撑,不能很好回答“为什么开展这些实践”这一核心问题,难以让利益相关方在阅读报告时看到组织对利益相关方关注的问题进行回应而做出的努力,严重影响了报告的沟通传播效果。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非企业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认识仍停留在开展责任实践的阶段,没有认识到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参与对报告信息披露的重要作用。缺乏系统的责任理念、责任管理的支持,缺乏系统的利益相关方管理沟通、参与的过程,导致了对利益相关方期望、诉求和回应进行梳理、整合并集中展示的缺失。

发现四:报告编制仍处于借鉴、模仿阶段

数据显示,评估样本在创新性方面的平均得分率为11%,远低于2013年报告的平均水平24%,理念、结构、形式三个方面均低于报告平均水平。

现阶段非企业组织在编制报告时大多参考、借鉴企业报告或直接采用主管部门提供的编制模板。在借鉴过程中,报告难以突破借鉴模板原有框架的束缚,难以较好地体现非企业组织自身的特点。

四、我们的建议

建议一:将报告质量的提升建立在责任管理和实践的基础上

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和组织向利益相关方披露自身履责理念、管理和实践的传播媒介,也是社会责任管理循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赖于明确的责任理念、扎实的责任管理和优秀的责任实践。非企业组织提升报告质量,需要从自身出发形成相应的责任理念、建立管理体系和切实开展责任实践,才能够有充实的信息支撑报告编制。

建议二:对非企业组织如何进行信息披露开展专业研究

目前,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是实践走在了理论前面,全社会对非企业组织应当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编制高质量报告缺乏专业研究。开展相应研究,有助于非企业组织对社会责任报告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有助于非企业组织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有据可循。

建议三:报告编制应更注重受众感受

现阶段非企业组织报告信息披露较为表层,对利益相关方关注的热点缺乏深度解析和披露,不能直击利益相关方诉求。建议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引入议题实质性分析,将利益相关方真正关注的议题解析出来,然后在报告中进行深入披露,让利益相关方能够通过报告看到机构是如何回应自己的期望和诉求。

第5篇:企业会议报告范文

而对于如何打造“阳光央企”,专家学者们献计献策,各抒己见,但都强调了公开透明的重要性。的确,多年来,央企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很多人“不识央企真面目”。此外,针对媒体的一些负面报道,央企反馈的不及时、不充分也常常导致公众对企业信息不透明的舆论反弹和不良情绪积累。显然,在此背景下,信息公开成为央企应对外界质疑的必要和最好方式之一,企业通过信息披露让公众更了解自己,消除疑虑,这是通往“阳光央企”的必由之路。在企业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无疑是良好沟通的方式之一。

由于国资委的积极推动和央企的努力,目前,所有央企都会定期社会责任报告,主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无疑,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上,央企有了较好的基础。但目前央企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信息披露方面仍有很大潜力,若发掘得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打造“阳光央企”的目标中,将大有可为。

进一步提高实质性责任议题披露

实质性主要考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否涵盖了行业特征议题、时代议题等关键的社会责任议题,以及是否涵盖了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利益相关方关切。ISO 26000,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和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等报告编写指南,均重视实质性议题的信息披露。其中,G4对实质性议题的要求更明确,要求报告编写机构更准确地界定它的实质性议题及其边界。目前,央企在实质性议题的披露上总体表现良好,但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目前,央企都了社会责任报告,这表明已经向信息公开方向迈了一大步。但是,按照G4的指标框架要求,央企责任报告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覆盖到。在责任业绩信息披露的实质性、平衡性方面还是一个短板,仍有待提高。这也是目前央企社会责任报告不容易引起社会积极反响的原因之一。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是为了编写而编写,为了而,信息公开的目的在于加强与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互信、互助、互利和实现共荣发展的目标。企业在报告时,应将公司治理指标、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管理,特别是企业决策机制、在运营过程中对重点责任议题的综合考量及落实加以披露,对社会广泛关注的责任议题做到不回避、不遮掩,积极应答和反馈。例如,针对社会公众较为关注的涉及央企的“垄断”、价格、重大安全环保事故、服务质量等问题要进行积极主动和坦诚的回应。信息公开不是以编发一本社会责任报告就可以完成任务了,是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加以保障的,央企只有让信息沟通常态化,建立起与社会各方持续、稳定的沟通渠道,坦诚、客观、全面地面向各利益相关方报告自己的履责业绩,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和信任度、美誉度。

报告信息应可量化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不能被衡量则无法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也是如此。正是基于此,G4也首次将机构治理界定为报告执行议题,强调要求企业提供责任管理方法的描述,要求企业对自身管理方法进行自检,进而提高管理,而不是为了报告而报告。要求企业在报告中披露的某些信息应该是可衡量、可量化的,便于利益相关方评估和更直观地理解报告信息。

目前,尽管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中央企业在国资委的积极引导下也都完成了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发,但衡量责任报告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中所披露的可量化的非财务业绩指标的多少。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不是空泛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贯穿到企业运营的全方面和各个环节当中。涉及到员工、环保、安全、社区等的大量业绩数据是可以量化考核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责任管理体现为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执行、有评估、有改进的系统性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是对此实践活动的全程体现和高度概括。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履责业绩,应该是可衡量的、指标化的。企业责任绩效指标应该既可以做到纵向可比,又可以做到横向可比,这十分有助于企业从对利益相关方责任的角度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的履责绩效,实现报告“倒逼”管理的态势,在报告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责任竞争优势。

勇于披露和回应负面信息

第6篇:企业会议报告范文

社会责任管理,也情同此理。

2011年6月1 5日,第六届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為适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深化发展的需要,由本刊倡议发起的中国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应运而生。

2011年既是“十二五”规划的布局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之年。在这个特殊年份开启的中国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以“共同愿景、共同行动、跨界合作和价值共享”四大关键词為统领,系统绘制了中国社会责任事业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蓝图。

一年过去了,当我们回访中国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的各发起企业,发现这一年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可谓是精彩纷呈:有的企业以产品研发或技术為先导,有的以管理深化為抓手,有的实现了国内外联动,而无论各个企业的专业方向如何,都积极带动了更多的企业加入倡议,都有了更强的信心进行下一步的实践,都积极开展了跨界合作,都实现了价值共享。(详见本期封面文章《中国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一周年回顾:先锋企业的责任行动》)。

近年来,為推动中央企业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為推进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中央企业社会责报告,以提升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中央企业的努力下,社会责任工作报告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呈现出许多亮点。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中央企业不仅就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制度、措施和绩效进行了较為充分系统的披露,提升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水平,同时也将社会责任报告作為企业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持续改进社会责任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工具。(详见本期“中央企业与CSE”专栏文章《以报告促进管理: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多重价值》)。

第7篇:企业会议报告范文

一.注重社会责任战略融入

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新阶段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决策机制、日常运营管理。G4体现了这一趋势:指南新增指标中近三分之一为公司治理指标,强调公司治理结构要体现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管理,特别是最高治理机构在管理经济、环境、社会风险方面的决策机制应在报告中予以披露;新增商业道德和诚信议题;此外,指南要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重点议题管理方法的披露更加细致。这要求企业真正将社会责任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控的工具,纳入公司战略决策,融入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

二.强调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

G4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说明其在商业实践中促进和带动供应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如供应商环境影响评估、劳工实践评估、人权评估、社会影响评估等。这要求企业要把供应商的潜在风险纳入自身风险管理体系中,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办法、监督体制,特别是在供应商筛选、进出机制方面将环境、劳工、人权、社会影响等因素纳入系统考虑,推进产业链健康良性发展。

三.突出对核心议题的披露

G4强化了报告内容质量方面的要求,尤其提高了报告对核心议题的披露要求。G4要求企业分析哪些是对自身战略目标和核心业务相关度高且对利益相关方影响大的议题,在报告中予以重点披露,并将此分析过程写入报告。这使得报告内容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战略和运营,便于利益相关方评估企业履责业绩。这要求企业要用战略思维来看待报告编制工作,把报告编制与企业风险评估、利益相关方沟通等工作相结合。企业应将社会风险放在与传统的环境风险同等重要位置,纳入统一考虑。完善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机制,定期收集和处理利益相关方反馈及评价,及时调整关键业绩指标,提高沟通效果。

第8篇:企业会议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会计制度;财务报告

国际会计准则及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大部分是针对大企业和上市公司而言,很少考虑到中小企业需要及其特殊问题。而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考察或者看我国的情况,中小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发挥作用的方面,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中小企业的会计需求与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如果强制要求中小企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执行,对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我们发现会计准则的“超载现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希望能够关注中小企业会计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在ISAR第25次会议上,对中小企业会计问题有了比较完整的结果。

一、ISAR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关注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根源

专家组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2000年,它就认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中小企业面临着一个困难,即要适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不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但是由于实施成本太高,以至于出现背离准则执行不严、实施质量不高等迹象。中小企业会计问题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对此ISAR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ISAR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发展会议的进程

2000年日内瓦召开的第17次会议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处向大会提交了题为《中小企业会计》的讨论稿;第18次会议上,各国专家围绕制定中小企业会计指南的指导思想、必要性基本框架、中小企业的分层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的取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第19次会议上,主要讨论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ISAR在第17及18次会议后已经了《中小企业会计与财务指南――第三层次指南》,在第23次会议上,ISAR要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秘书处成立一个咨询组来改进第三层次指南;在第24次会议上,对咨询组的修正方案进行了考虑;在2008年11月召开的第25次会议上,秘书处准备了修订后的《中小企业会计与财务指南――第三层次指南》作为最终的结果。

二、IASR取得的成果和进展

(一)IASR明确中小企业的界定范围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曾过关于中小型企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ISAR认为这个准则并不适用于更小型的,可以说是微型的企业。如微型企业并不产生一般目标的财务报告,它们的财务报告并不是为了满足广泛使用者的需求。为了满足所有企业的财务报告要求,ISAR采用了一种三层次结构的划分:

第一层次:这个层次适用于证券公开交易的上市企业和具有重大公共利益的企业。这些公司必须按要求采用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第二层次:这个层次适用于不发行公共证券又没有重大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商企业。

第三层次:这个层次适用于通常由业主管理而且雇员极少的最小型的实体。这类企业采用简化的权责发生制,并与现金交易密切联系。

如果划分这三个层次的边界需要用到企业运行所处的特殊经济环境的知识。因此ISAR建议一个系统中至少有这三个层次,但是具体这些层次如何定义划分,还是决定于选择适用的方法。

(二)ISAR第25次会议中关于小型企业问题的内容介绍

在第25次会议中,ISAR对第三层次企业的报告标准做了较详细的阐述:

1、本层次企业以简化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与现金交易紧密联系,甚至在企业开始建立其核算系统的初期,允许运用完全的收付实现制。

2、本层次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报告企业财务行为和财务状况的有关信息,使其对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依据。

3、本层次企业财务报告要反映使用者的需求,而其主要的使用者包括:企业业主和管理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税务部门、金融机构等。为了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应单一、财务负担小、可理解、可执行。

4、本层次企业财务报告包括以下主要的质量特征,分别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而效益大于成本原则是报告财务信息的一个普遍性的约束条件。在实务操作中,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十分重要的,确定在不同的情况下质量特征的重要性是需要职业判断的。

5、本层次企业使用的会计要素包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和费用。计量的基础要采用历史成本法。对于小企业的确认计量问题应该强调稳健性,在会计处理上,应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持谨慎态度,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选择低估净收入和净资产的会计方法。其中:固定资产在取得时应以实际成本计量,有关固定资产应在其可使用年限内以直线法计提折旧;土地与地上建筑物应分别考虑;对每一类固定资产,应提供其期初账面价值与期末账面价值之间的调节,如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本期处置的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和其他变化等。(1)租赁。对于租赁付款额,不管是由经营租赁还是融资租赁所产生的租赁付款额,均应在支付时作为费用计入利润表。即对于租赁付款额的核算是按照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进行的。在资产负债表上,对于融资租赁所形成的资产与负债也不再列示。(2)存货。应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的成本应包括所发生的购买成本及其他成本。存货售出以后,有关销售成本应按先进先出或加权平均方法确定。(3)收入。收入的计量应不包括销售过程中收取的税金,但应包括应收取的佣金和手续费。当小企业将与所售商品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均转移给购买方时,应确认销售收入。当小企业对收取某些款项的收回存在不确定性时,应提取坏账准备。

6、在企业的持续经营中,大家普遍认为管理好现金并且处理好同银行和其他资金提供者的关系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它建议业主和管理者要重视企业现金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对于第三层次企业的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体系

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某些是针对公众公司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定要求,而对于非公众企业则不必披露该方面的信息。鉴于此,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在不改变确认和计量原则的情况下,在持续经营的假设条件下,可以考虑对确认和计量原则有选择性的简化,这个是综合考虑信息使用者需求及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是其不影响使用者的决策的同时也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对于财务报告,ISAR要求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要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报表附注。无论是哪种报表,其会计核算都要遵循简化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并与现金交易密切相连。在资产负债表中,应按有关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进行列示,区分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在利润表中,重要的利得和损失项目需要单独列示。关于现金流量表,专家组认为现金对于小企业的日常运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日常现金收付的记录来帮助管理者了解其现金收支情况,而不必一定要提供现金流量表。但是如果报告企业认为可以增加信息的质量,也可以编制现金流量表。在报表中,报告公司的名称,资产负债表的报告日和利润表的涵盖期间以及报告使用的货币都要重点显示出来。在许多情况下,第三层次的企业不会有足够的内部资源来编制这些报表,在这种情况下,报表将需要由外部机构来编制。

三、ISAR在中小企业会计方面的成果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们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建设工作更是当务之急。根据ISAR第25次会议的决议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我国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可以作为具体会计准则的简化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使用这个准则可谓得不偿失。中小企业要有适合自己的会计准则,这个是大势所趋,但是现在我国的具体情况,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如果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那么其与现有企业会计准则以何种关系相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又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联系我国目前的情况,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独立的准则体系,一方面准则的制定成本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当企业面临两种会计准则体系,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规模边缘徘徊的企业将做出何种选择,也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且,在转换时要重新接受与采纳一套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不仅会增加执行成本,而且还增加了执行的难度。所以可以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具体会计准则的简化,在不单独建立一套会计准则体系也没有重新建立一套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在现有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下,简化确认与计量,简化信息披露。这样既能适应中小企业的情况,又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重视成本效益原则,提高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

我国《会计法》的第一条中明确规定了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应该真实完整。同时,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成本要小于其效益,这样才有价值。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比较严重,而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更为严重,究其原因,中小企业管理混乱、人员素质不高,而且中小企业使用非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由于其没有足够的能力按规定编制财务报表,使信息质量严重下降。还有一个相伴的不良后果,即信息披露的成本相应提高,以至于削弱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应充分考虑对中小企业确认和计量要求进行简化,使用简化的权责发生制,简化披露与呈报的要求,但是不能以牺牲会计职业判断为代价。这样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更简单易行,不仅降低其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而且由于相对容易,反而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力求与国际标准相协调

ISAR一贯支持并且会继续支持IASB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而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公司财务报告的需求。IASB认识到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是很适用于中小企业会计,所以在2007年2月了针对于中小企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草案。虽然ISAR认为这个草案在某些方面不适用于更小的企业,但是毕竟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各个要素均应符合IASB对主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因为IASB事实上是通过对各国的中小企业的调查报告等形式“自上而下”的一种共性的研究和总结,融合该套会计准则的最主要责任是各国的准则制定者。它应当是一套充分满足中小企业需求而制定的准则。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本身还存在很多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的地方,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小企业制度国际化的步伐。因此,在小企业制度国际化的同时也必须加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小企业会计制度在概念框架、会计要素上仍受制于企业会计准则,这是由制度本身之间的协调性所决定的。

总之,作为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部分,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和完善也将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由于相对于大企业来说,有关小企业的问题更容易被忽视,所以有必要对小企业倾注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国光.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界定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11).

2、孙国光.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位模式问题[J].会计之友,2007(6).

3、汪立.IASB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简述[J].财会通讯,2008(6).

4、应唯,罗梅,焦晓宁,郭永清.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九次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03(1).

第9篇:企业会议报告范文

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规范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市管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目标,依据《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深化市管企业公司制改革,转换体制机制,规范运行,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目标任务

到2012年,所有市管企业要完成公司制改革,创新体制,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到2013年,要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合理的人事、劳动、分配机制;到2014年,要建立起全面的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内部管控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管理。积极探索兼有事业身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路子,逐步转换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重点内容

(一)完善公司法人制度

企业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企业对其动产、不动产和其他财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核实企业法人财产占用量,核定资本金,并办理产权登记。企业以其全部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企业享有经营自。企业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行决定其经营事务,在核准登记的范围内自主经营,不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企业拥有劳动用工权。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招用工或者辞退职工。

(二)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依法科学组建组织机构。要根据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互相分离、相互制衡和精干高效、协调配合的原则,依法建立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制衡机制,加快实现由传统的“一把手”决策体制向团队集体决策体制转变。围绕提高规范运作水平,要逐步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建立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和外派监事机制,调整优化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人员结构,确保国有产权单一或占主导地位条件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内部及其之间的有效制衡。建立董事会秘书制度,董事会应配备董事会秘书,负责对外联络,信息披露,筹备董事会会议和股东会以及会议的记录、会议文件和记录的保管等事宜。

理顺股东会职责。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市国资委行使股东会职权。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报批备案。国有控股公司每年要定期召开股东会,股东会定期会议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涉及股东权益重大事项要及时召开股东临时会议进行决策。

规范董事会职权。董事会行使《公司法》第四十七条及公司章程规定的职权。董事会会议要与党委会议、经理会议分别召开,不能以董事会代替党委会、经理会,也不能以党委会代替董事会、经理会。董事会实行票决制,对所议事项要形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董事要在记录上签名。企业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董事会会议。市国资委派员列席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年度会议,各企业要将董事会年度会议议题等有关材料于会议召开前7日内报市国资委。董事会年度工作要形成报告在企业年度董事会召开后7日内报市国资委。市国资委每年要召开市管企业董事会专题报告会,审议企业董事会工作情况和下年度工作打算。市管企业年度董事会专题报告会在各企业年度董事事会后、总结表彰会之前召开,具体时间由市国资委与各企业商定。

明确经理层执行职责。总经理由董事会依法聘任或解聘;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聘任或解聘。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依照公司章程和董事会授权,统一负责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总经理年度工作要形成报告向董事会专题汇报。

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责。监事会重要职责是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和高管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保障公司利益不受侵害。监事会直接对股东会(出资人)负责。监事会每年要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和总结监督工作,并形成会议纪录存档。市国资委派员列席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年度会议,各企业要将监事会年度会议议题等有关材料于会议召开前7日内报市国资委。监事会年度工作要形成报告在年度监事会召开后7日内报市国资委。市国资委每年要召开市管企业监事会专题报告会,审议企业年度监事会工作情况和下年度工作打算。市管企业年度监事会专题报告会在各企业年度监事会后、总结表彰会之前召开,具体时间由市国资委与各企业商定。

(三)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制度

认真制订公司章程。章程是公司内部治理的根本制度,是公司运行管理的重要规范准则,企业要依法制订、及时修订,确保合法实用有效。章程除必须载明《公司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内容外,还必须结合企业实际载明应载明的其他必要事项,尤其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议事表决办法、责任追究、意外应急处置等,要真正把章程作为企业内部管控的最高制度,严格履行。

建立规范组织机构工作制度。要根据《公司法》的要求,在章程规定的框架下,制订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议事规则,明确“三会一层”工作程序和要求;要建立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工作协调制度,形成有效的配合机制,确保“三会一层”规范行权、正确履职、依法问责,使“三会一层”真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新机制。各企业制订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报市国资委备案。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公司应当披露的信息范围、披露标准、披露职责、未按规定披露信息的责任追究机制及对违反规定人员的处理措施等,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企业要及时向市国资委报送定期报告。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发生可能对公司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包括:订立重要合同;发生重大债务和未能清偿到期重大债务的违约情况,或者发生大额赔偿责任;发生重大亏损或者重大损失;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涉嫌违法违规被有权机关调查,或者受到刑事处罚、重大行政处罚;主要资产被查封、扣押、冻结或者被抵押、质押等,公司应当做出临时报告及时报送出资人,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健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要结合企业实际,围绕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认真研究制订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资金活动、资产管理、全面预算、研究与开发、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管控制度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实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四)深化企业人事劳动工资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竞争性选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机制。探索实施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制度,提升董事会科学决策水平。推进择优选聘外派监事制度,增强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改进经理、副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产生任用方式,逐步变原来的推荐、组织考察任用为面向市场公开选聘和内部竞聘相结合的选聘方式。改革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办法,实行面向企业内部公开竞聘,并逐步探索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的制度,不断深化企业中层管理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现代劳动用工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省劳动合同条例》,对职工实行劳动合同管理,签订劳动合同,确立企业、职工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要科学设置岗位,制订岗位工作标准,明确岗位责任,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机制。要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实行岗位人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要规范企业裁减员行为,企业裁员减员必须依法进行,并按劳动合同规定承担义务责任。要加强职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不断提高职工业务能力。

进一步深化工资薪酬制度改革。探索改革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职工工资平均水平要参照国内同行业、同规模、同赢利水平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依照有关规定,结合企业情况确定。要建立“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为核心的薪酬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推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使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发展而同步提高。要推行分配向贡献大、技术含量高、责任大的岗位倾斜,提高相应员工收入。

(五)改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

进一步规范企业工会组织建设。要切实发挥工会职工之家的作用,工会要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工资、工时等劳动条件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建立协调和稳定企业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要健全协商要约制度,对拒绝或变相拒绝要约等违法行为及时向上级工会报告或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要帮助指导职工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要监督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切实履行。

完善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厂务公开,完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企业在制定、修改或决定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要依法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企业改革改制方案、职工裁减安置方案等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四、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