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教学的特点范文

现代教学的特点精选(九篇)

现代教学的特点

第1篇:现代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引导;民主;和谐;自主学习;多媒体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

育教学模式、方法,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总之,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方式发生改变

新课改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是组织者、引导者,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灵活性很大,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且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教师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发展转变,不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所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生改变

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基地,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多为学生提供观察、探索、合作的机会。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目标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才能满足他们的成功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绝对不能把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取代和剥夺了,否则,学生无法进步和发展,更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想法。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多为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和空间,留有余地,学生才会更有潜力,更有发展,这也就是说要增强学生间的横向交流,充分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几十个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预设好的思路进行学习,教师问,学生答,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创新。新课改环境下,鼓励学生多多交流,教师努力创设交流机会,使一些原本需要教师讲解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中得到解决。

三、教学辅助手段发生改变

传统教学中,一名教师、三尺讲台、一块黑板、一根粉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而今,实物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课堂,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生动、直观地再现所学知识,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拓宽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2篇:现代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教学;应用;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变革。 21世纪是电子信息时代,它象征着人类的时代跨越;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作为一个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独特领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在21世纪教育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将担负起重要的使命,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下面具体来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1.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internet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bbs、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

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联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

5.支持协作式学习

目前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

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

&

nbsp;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虚拟技术对于那些危险程度大(如易爆化学物品的研制)、宏观宇宙(如银河星系的构成)、微观世界(如dna分子的复制)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7.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

我们熟知的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是繁多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这一模式的内容是丰富的,作用是巨大的。与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学演示。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整合,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2.主体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莒县教育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研究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4.构建新知。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对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4.

第3篇:现代教学的特点范文

高校教学档论文联盟案的特点

教学档案是指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总和。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档案既是高校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重要标志。

1.教学档案不同于其它类型的档案,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是一种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记录这一实践活动的教学档案内容和载体也是十分庞杂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它不仅除了纸制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外,还有录音、幻灯片、课件等记录材料。每个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各有各的不同之处,它的教学与教学管理活动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活动,其书面及其他形式也表现出不同学科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的专业性。

2.教学档案的系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它的内容结构本身具有系统性,教学档案产生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涉及各教学实践层次和管理层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每个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中,都要系统的整理一系列完整的档案材料。教学档案的周期性表现为学期、学年、学制周期。在年度的划分主要以教学年度和学制年度进行管理,各个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大循环周期,每届学生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周期。

3.教学档案分散性和集中性的特点。由于教学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分工,系各教研室产生的教学材料往往会分散在各个教学部门,这就使得教学档案的产生部门保存一定数量的档案,但根据《高校档案法规定》必须按照统一性、集中性管理的原则,这就造成了院、系二级管理的局面,也就决定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分散性与集中性并存的特点。

高校教学档案的现代管理对策

1.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是适应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需要。[1]高校的教学评估需求对我院的教学档案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院为评估提供比较完整、系统、真实的信息和数据资料。目前,我院的教学档案的收集不系统、不完整,二级教学档案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院的档案工作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下,各系应建立分室,由部、系的教学秘书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教学文件并具体负责收集、整理、保管所形成的文件,最后,教学部、各系再按各口入摊材料按学年式或学期汇入档案实行集中性与统一性管理原则。在集中统一管理各类档案的同时加强对各部门、二级档案的监督指导。把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到学校的工作议程中,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强化教务人员的档案意识,各院、系的教务员要学习档案知识,参加档案培训,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并按期限质量要求、收集、整理、把好质量关,对教师上交的各种教学资料进行审查,防止次品归档。

2.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

档案信息化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建立高校电子教学档案数据库,对学生成绩、教师业务档案等信息量大,经常查询利用应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和教师业务档案数据库对纸制的教学管理文件、教学计划、招生录取表等对其进行数字化,通过将传统的纸制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完成“固化”档案资料到“活化”信息资料的转变。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检索方便、便捷的在微机上直接查询和输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教学中相关文件、数据库,及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网,使档案信息传递及时,通过网络向广大师生方便迅速地检查和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料,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

3.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现教学档案效用最大化

档案管理人员明确档案工作人员既是专业人员,又是服务人员。在工作中取得广大利用者的信任,就要进行优质服务,充分利用大学中网络便利,把学生想知道的档案信息、毕业生论文等编制学生电子档案的形式开展服务使学生随时随地地都可以在网上查询有关自己的信息,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对教学档案的内容分

转贴于论文联盟

析研究,根据利用者需求编制参考资料,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功能,服务教学第一线,以实现档案效用的最大化。

4.教学档案必须做到“三纳入”、“四同步”的管理原则。即纳入教学计划和规划;纳入教学管理制度;纳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四同步”:即下达教学任务与提出教学文件材料的归档同步;检查教学工作与检查教学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情况同步;评审、鉴定教学质量、教材、毕业论文、优秀教学成果与审查、验收档案材料同步;毕业分配、上报评审材料、教师考论文联盟核晋升与档案部门出具档案证明同步。[2]

5.注重教学档案的材料整理,加强规范管理

第4篇:现代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品德;特点;对策

一、大学生的传统特点在当今学生身上的体现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大学校园是他们汲取知识和社会交往的主要阵地,是理想和现实交融的场所。历史上大学生的一些特点在当今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这些共同的群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理想色彩的想法与行动。大学处于一个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实践的过渡阶段,近20年的学校、家庭教育使得大部分青年学生处于理想化的生存状态中。因此,他们对整个社会采取的态度极具理想化色彩。一旦碰到与想象中不统一的现象,便极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导致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五・四”运动发端于大学生群体、爱国游行等也是从大学生开始发端。以及恋爱、生活方式、学习目标等,大学生多采用的是理想主义的态度。

(二)高度自尊但易走极端。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且青年学生与生俱来的理想与激情,对未来往往有着较高的期待和憧憬。同时,大学生群体是同龄人群中的佼佼者。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但与之相对,在其自尊心受挫,或得不到正确的帮助误入歧途的时候,他们又很容易走向相反的极端。

(三)富有激情,敢想敢做,渴望自强但资源匮乏。大学给了青年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使得他们有更多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同时,家长也不像以前一样给予太多的管教。因此,他们的独立自强意识得到了发展。同辈群体的榜样力量、竞争意识,都使得青年大学生需要有更强的独立自强意识。但是,限于自身有限的阅历和能力,大多数学生的社交网络也还比较狭窄,可用资源也相对显得匮乏。比如有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大学生有创业冲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应届大学生中,有21.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1]与此同时,创业成功率不足1%的数字也让我们十分尴尬。

二、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在考察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时候,近代中国发生的几件大事应给予一定的关注:、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大学扩招。从思想上,彻底颠覆了几千年的巨大惯性,其影响至今还在发生着作用;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水平急剧提高,物质生活日渐富足,必然对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计划生育政策,对个人成长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学扩招,对大学生的影响则更加直接。基于这些事件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新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成才的途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他们根据自我需要汲取知识、塑造自我,形成多种多样的价值观。怎样的人生有价值,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他们都以不同的个性来演绎。对人生的价值,他们不再停留在口头上的高谈阔论,不再依赖想象来满足个体的理想、事业追求,而是能经过认真观察,形成求真务实的价值选择。[2]他们讲奉献但不排除索取,重视社会利益但不以无畏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努力寻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点。但由于多数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相对不足,以及情感过于丰富、冲动,往往会过多地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对长远目标的追求,在实现自身价值时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

(二)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原则的统一。市场经济的重利思想不断强化人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对功利的重视。大学生也在追求自我的利益,并不排斥铜钱的味道。在涉及个人利益与前途的过程中,他们也可能会走向世俗。但透过抗震救灾,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另一面。在灾害面前,他们纷纷解囊,不惜将自己的生活费、奖学金全部拿出,捐献给灾区,奔赴灾区志愿救援灾民……所有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摆脱功利的精神存在,看到了他们不计个人得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三)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思维视角的更新,绝大部分大学生开始注重自我主体意识的体现。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个性的独立。他们在思想、观念、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他们不局限于书本的条条框框,不满足于教师的教导,敢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但同时,在处理日常问题事务的时候,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由此导致的诸多问题如:寝室矛盾、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班级凝聚力缺乏等。

(四)学校生活中的寂寞孤独感。扩招导致大学生规模急剧扩大。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对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使得大学生的构成产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在原有规模上本应进入高职或者社会就业的学生也吸引进高校,必然导致整体素质水平有所变化,此外,高校扩大招生但办学条件却没有相应提高。师生比连年下降,由共认比较合适的1:14降到了1:18。师生比的下降,让学生接受到教师影响的可能减少。再加上近年来各地兴起建立大学城,使教师居住区距离校园较远,学生很难在课余时间见到老师,导致学习上,精神上的空虚寂寞感。

三、教育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是帮助他们辨别是非,解除困惑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帮助当代大学生解决好价值观问题,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他们坚持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统一,反对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坚持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坚持远大理想和当前实践相联系,反对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坚持爱国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坚持艰苦创业,反对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等。[2]

(二)给猴一棵树,给虎一座山,因材施教。要充分相信大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和水平,发挥其有激情、敢想敢干的优势,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其树立对于自己和社会的信心。同时,也要注意给予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以免发生偏离。

(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强化社区教育。针对自我意识过重、功利心太强的特点,应继续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教授给学生。可充分利用好寝室、班级这些载体,发挥好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处事能力。

(四)提高办学条件,倡导尚德乐业的良好教风。通过大力倡导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学科竞赛,以及担任班主任等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助推教育事业顺利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现代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学媒体 物理教育

时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学媒体已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现代教学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互动的特点,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在物理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已成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直觉感官刺激的重要手段,下面结合物理教学实践谈谈现代教学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学媒体在师范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有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和系统媒体。师范学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学科教学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如果能够感受现代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就能促使他们今后在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从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还领悟到了现代教学媒体应用的技巧和方法。毕业后,他们很快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困难,入校学生的成绩普遍差。特别是物理学科,是中职学生最薄弱的学科,学生学习困难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直观形象的特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形象直观展现物理现象,减轻学生学习物理的危难情绪。

二、如何在师范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媒体

1、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兴趣。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原因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学习的兴趣不浓,动力不足。根据这一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抓住时机,制作课件,利用电教媒体图、形、声并茂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场景,给学生多感官刺激,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如在讲授光的色散这一节,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雨后的彩虹引入新课,学生会被美丽彩虹吸引。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天空中为什么会产生彩虹?其中蕴涵了什么物理规律?我们能不能造出同样美丽的人造彩虹?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新的物理知识,

2、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效率。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掌握最新知识,紧跟前沿科技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传播、更新、共享成为可能,过去的一些问题如教师知识面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解决有异,传授知识单一落后等都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媒体手段所具有的大信息量有利于师生知识视野的拓宽。同时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突破观察难点。中职生好奇心强,对事物敏感,对他们不了解的事物都感兴趣,利用多种形式(动画、视频、音频),通过大量信息的展示,克服传统媒体的缺点,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背景,从而使一些抽象或难以观察的物理现象,能直接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课后也对周围事物乐于观察,从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

(1)微观实验现象的观察。如在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一课中,由于条件限制,α粒子散射实验不可能做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制作课件进行虚拟实验,用动态画面演示实验步骤,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同身受。还有许多类似实验(特别是近代物理中光学和原子方面的实验),这些在课堂上无法做的微观实验现象,我们也可参照类似做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过程,事实证明可获得很好的效果。

(2)变化物理现象的观察。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变化的,难以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两个力学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建立和设置好表格,让一个同学或两个同学拉传感器的同时,计算机采集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力学传感器的数值曲线是完全重合的,充分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而又同样变化的特点,如果我们进一步设置力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力学传感器的数值曲线是关于时间轴对称的,这又充分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反向的特点。

(3)罕见物理现象的观察。有些物理现象的出现时间和地点不确定,难以观察到。如海市蜃楼、失重现象和极光现象等。教师可以把这些现象的录像资料利用电视或投影仪在教室展现,使学生感同身受,促进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第6篇:现代教学的特点范文

1.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技术特性上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大容量、高带宽等技术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当它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以后,呈现出教学资源的浩瀚性和形式多样性、信息组织的高效灵活性、多媒体的智能交互性、信息的双向交流性、网络的互联性与开放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整合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可知,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接下来本文将围绕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一些探讨。

2.1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具有多目标性、多阶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突出特点。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的能力。有了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就可以促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2课堂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堂教学系统分析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输入(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输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约束条件(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具、信息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与设计:

2.2.1首先要摆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位置。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教学实现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学实现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2.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因为知识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信息技术采用的程度与方式也就有所差别。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手段。

2.2.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学手段,科学设计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技术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2.4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与使用方式。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可分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体验知识、经验总结四个阶段。

2.2.4.1在接受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有关知识并进行演示和讲解,这是信息技术目前运用得最多的方面;也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成立一个项目专题,以项目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进行资料收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作意识。

2.2.4.2理解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由于具有智能交互性与信息组织的高度灵活性,因此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际案例、随机提问解答、及时调出资源库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虚拟的或现实的环境,对知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约束条件等有自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2.2.4.3体验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在这阶段的作用,是通过课题实验、虚拟游戏、案例讨论、自动生成题库等交互性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人在讲库存控制方法后,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2.4.4经验总结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升华,使学生的经验与技能得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BBS、EMAIL、聊天室、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充分支持学生的经验积累与相互交流,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加深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3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

在完成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接下来就应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工作。

2.4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2.5课程效果与效率的评价

教学效果与效率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教师可建立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成为现实。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2.5.1建立自动题库生成系统与自动评价系统。自动评价系统对各项数据如平均分、方差、知识点的掌握度、频数分布图、学生反应曲线等进行统计分析,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第7篇:现代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现代诗歌 教学策略

诗歌是一种基本的文学体裁,大体分为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两种,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古典诗歌教学,忽视现代诗歌教学,导致现代诗歌日益不受学生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进而分析了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希望对于初中现代诗歌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1.重朗读形式,轻吟诵感情。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现代诗歌教学形式明显多样化,现代诗歌朗诵包含以下几种形式:老师范读、学生朗读、分组朗读和跟着录音朗读等。然而,这些朗读只是一种形式化朗读,只为了让学生对诗歌有所熟悉,缺乏情感、缺乏思考,并非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不断琢磨其中诗歌的意思,自然会对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了解。初中课堂上诗歌教学以老师引领为主,首先,教师应该对诗歌有正确认识,教师要清楚简单的朗读和带有情感的吟诵所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吟诵,逐句琢磨,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提高初中生在审美层面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2.填鸭式教学,学生难以进入诗境。

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的讲解,往往过于注重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而忽视艺术本身的魅力,为了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有些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诵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但是没有带领学生深切体会现代诗歌的特有魅力。有时受到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讲解现代诗歌时,只走一个简单的过程,首先要求学生朗诵,然后为学生讲解中心思想,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现代诗歌,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现代诗歌的学习,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体会现代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本质上仍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色,教师将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修辞手法、主题思想等全部倾倒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需要将这些信息全部记住,而不是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诗歌本身的文学特征,破坏了现代诗歌的特有魅力。

二、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1.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让学生读出诗中情感。

反复诵读是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诗歌的诵读并不能按照统一的朗诵模式进行朗诵。每首现代诗歌都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所展现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有的积极奋进,有的表达身处逆境的无助,所以在读不同的现代诗歌时,要掌握不同方法。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该依据每首诗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在诵读前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有思考地诵读课文。首先,诵读诗歌时要注意语音,只有正确读出每个字的读音,才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美。再者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诗歌时,要通过语调展现丰富的情感。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何其芳的《秋天》时,教给学生要用较为舒缓的节奏,让学生边诵读边思考,读完一句,在脑海中想象这句诗歌中所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美,在学生诵读结束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整体意境,在脑海中形成诗歌的整体画面,反复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意境美,通过联想的方法体会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意境想象是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大胆想象才有可能感受到诗人在现代诗歌中所寄托的感情,现代诗歌往往是由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将独特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美的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现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不是直接的,作者或将情感寄托在诗歌中的某一意向上,或者是隐藏在某句诗歌之中。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冰心先生的《纸船――寄母亲》时,要让学生感受感受诗歌中的这种意境美,作者叠一只小船,实则是将自己比作那只小船,小船在风雨中飘摇,历经艰辛万苦终于抵达母亲的梦乡,作者用一只小船表达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如果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向,则学生自然可以体会到作者所展现的生活图景和内心情感。

3.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打破程式化教学。

每首诗都有包含独特的思想感情和特色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注重每首诗的教学细节,针对每首诗歌的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打破现代诗歌的程式化教学。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体会每首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和思想感情之外,还要让学生感悟到不同诗人的写作特点,从多个角度体会语文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于意向的灵活运用,这首诗里的意向是复杂的,甚至有些意向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用图片形式让学生看到这些意向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方向。学生在大体把握诗歌中意向所带有的情感特色之后,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诗歌中意向的画面,更容易进入诗中场景,很容易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沉淀学生的情感。

学生学习诗歌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感受诗歌的各种美,学生学习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把握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一个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歌之后,要及时为学生布置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学会对于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现代诗歌,有助于为现代诗歌培养新的人才,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进而创作优美的诗歌。只有可以自行创作现代诗歌,学生才可以切实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写作特点。学生进行诗歌写作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诗歌知识积累,教师要培养学生背诵现代诗歌的习惯,学生要背诵和掌握各种现代诗歌,只有有了充足的积累,学生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是新时代的一种新鲜的语言形式,要为现代诗歌培养新的创作人才,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写作,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将写作的诗歌拿给别人阅读,只有经过不同人的阅读,每一个人都发表意见,作者反复揣摩修改,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

参考文献:

第8篇:现代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于一节好的历史课的讨论如果是在历史教学行内研讨,大家可以提出若干很专业化的衡量标准和条件,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优质课大赛与研讨活动,听到一位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对本次竞赛的同课异构单元历史课堂教学的总结点评,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共鸣: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足够的“历史味儿”。联系这次历史课堂研讨活动的课例,与会历史教学同行深感这个点评看似直白平常,也没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但却一语中的,耐人回味。

怎样理解这里的“历史味儿”?笔者的解读是,一节好的历史课,设计思路尽可以独具匠心、教学目标尽可以丰满深刻、教学内容尽可以大胆整合、教学模式尽可以鲜活开放,教学媒体手段尽可以丰富多彩……但无论如何巧妙构思、怎样整合设计,都应以不破坏甚或凸显历史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基本属性为前提,诸如历史的时序性、线索性、具体性、阶段性、联系性、综合性、故事性,等等。其中,就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而言,时序性(含空间)和线索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为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从时间上体现出来,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历史知识的学习一定以时间顺序为基础,“脱离特定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①这些应是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中绝对不能忽视的基点,唯有围绕这些基点来设计和施教的课堂,才可谓靠谱的“历史课”;唯有这样的课堂,方可使即便不大懂历史的人,也能被历史课堂所吸引、所打动,不经意间品味到足足的“历史味儿”。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在新研制的历史课程标准中,继承并发展了有关加强历史学科基本特征教学的思想理念,2011年修订版初中历史课标分别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历史教育须遵循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更为鲜明地阐述了以时序性、系统性、联系性为基础的历史基本特征,以使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②

诚然,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本身是积极的、先进的,值得我们结合学科教学实际逐步实践、贯彻。但不论贯彻实践什么理念,不论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抑或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整合等等,均须以保证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为前提。若失去历史学科的特色,失去历史课堂的“味道”,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教学的基本意义。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师须时刻关注学科自身的基本属性和特征,紧紧扣住这个属性和特征来考量和设计教学,从历史的视角去审视历史、思考历史,在此前提之下,再根据实际与可能适当考虑与其他因素的综合、整合。

本次活动中三位教师围绕着《交通工具面面观》进行了同课异构,基于多种原因,在把握与彰显历史学科特点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设计1的基本思路是好的,分别从交通工具发展历程、发展原因、意义影响几个方面,以问题情境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材料情境内容也很丰富。但在本应重点铺陈的“发展历程”的设计上太过简单,课堂上仅通过几幅交通工具的图片,进行了简单的浏览式解读,缺少相应的历史材料,尤其看不出历史的时空的“发展线索”,因而无法落实交通工具演进、发展历程(时代、时间、地域、环境等)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无法形成明确、清晰、具体的关于交通工具发展的历史表象和概念;本课教学的另一重点之一――“意义影响”,也没能按照历史事物的逻辑设计――即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分别带来哪些不同的历史影响。由于对交通工具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联系性的表现揭示不足,因而,尽管整堂课问题情境设计不少,材料运用也较丰富,也注意了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注重学生主体学习过程的设计,但最终给听课人的总体感觉还是欠了“一口气儿”――即缺少了一点儿“历史味儿”。

设计2的突出特点是紧密联系授课教师所在地――海南,课题表达为《交通工具的变迁与海南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材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教育,是很有意义的,这既是历史教育的传统做法,也是新课程强调的一个理念和要求。但笔者认为,处理这样的课题,须牢牢把握课程目标的内涵与要求,处理好课程本身内容与地方史、地方材料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要以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更好地落实课程规定的教育目标为前提。然而,本课设计恰恰在这里出现一些问题:在整合海南地方史讲述交通工具演变历史的意图下,既想突出海南地方材料,又要考虑交通工具发展历史本身的内容;既要从史实中分析出人类交通工具发展的整体影响,又想从海南地方材料中挖掘出某些特殊认识,而又缺少一个符合本课教学目标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统一系统的整合思路,从而导致教学设计和教学首鼠两端,既破坏了交通工具发展演变的时序性、联系性、整体性,也没能贴切地彰显海南地方历史的特殊教育意义。

设计3之所以被行外学者认定为富于“历史味儿”,源自多方面因素,包括执教教师富于“历史味儿”的生动语言,朴实、自然、本真的教态,巧妙的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间生动的互动方式,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等。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了历史学科基本特点。

第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教学思路与定位准确。交通工具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交通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教师确定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探究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以及交通工具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积极和负面影响”;“教学重点是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及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学难点是交通工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对这个课题内容的理解以及中心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比较准确,教学形式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运用、师生互动的设计,特别是教学内容的整合,地方史内容的嵌入等,都紧紧围绕对本课内容的这个理解与把握。这也成为本课设计与教学凸显历史学科特点的基础。

第二,着力于基本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基于对历史学科特点和本课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以及对教学对象认知能力水平、兴趣特征的把握,将有关交通运输工具发展演变的基本历史知识作为本课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如教师对学情的分析是:初中学生“大多数对交通工具比较感兴趣,比较喜欢汽车、轮船,喜欢看电影中汽车特技,喜欢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去旅游,但他们通常缺乏对交通工具纵向演变的相关知识,缺乏对交通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有关交通工具演变、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形成知识系统。

第三,紧扣历史时空、时序要素,创设情境,具体呈现交通工具“演变与发展”的具体史实和历史过程。本设计明确地将交通工具“演变与发展”作为教学重点,并在课堂上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时空(本部分内容约占到教学设计篇幅的4/5,课堂时间的2/3)。

教学设计对交通工具发展演变的具体时期和阶段进行了清晰的划分界定,即分为古代、近代(19世纪上半、19世纪末至20世纪)、现代。通过明确的分期,给出属于哪个时代的情境,并感受特定时代交通工具的特征。其中,教师将古代、近代(两段)列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内容处理上,巧妙运用“时光机器”(多啦A梦―初中学生喜闻乐见,形式上又吻合了历史时序性的特征)的形式,创设了历史时光的“三站”情境,通过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围绕时序、时空要素,一步步完成由远古到近代(20世纪)交通工具演进过程的教学。在穿越之旅“每一站”的教学手段上,注重历史细节的设计与呈现,通过有关交通工具真实的历史照片、视频、音频等,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历史情境。如古代的交通工具,通过古代水陆战争、战事场景的视频,判断当时使用的交通工具:马车、轿、船等,其动力是人力、畜力、风力等;视频及图片展示19世纪上半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开动、人们兴高采烈乘坐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工具的名称、发明人、发明时间、发明背景、驱动动力等问题,紧扣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要素,逐一讨论解决。随后,引导学生联想、迁移,推导出这一时期以蒸汽为驱动的其他交通工具(汽船等),这一时期交通工具得到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条件(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意义)等;呈现20世纪初欧洲街头的视频(汽车等),观察探究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学生通过自制课件展示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发展。思考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推导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交通工具及原有交通工具的改良等,学生展示介绍飞机的发明发展(莱特兄弟),及现代飞机的发展;轮船――动力由蒸汽机改为内燃机;火车――由蒸汽机改为内燃机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内燃机的优势:效能高、体积小、速度快等。

在讲完交通工具发展历程之后,教师在做课堂阶段总结时,还注意交通工具演进发展宏观时空概念的交代:即指出人类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以人力、风力为动力的历史用了几千年;而从蒸汽机到飞船,只用了短短两百年,从而揭示科技在其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加深学生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第四,注重历史细节展示和历史的故事性。如讲到最早蒸汽机车时,播放了当时火车开动的真实视频,呈现火车汽笛声、机车排气的声音和画面。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最早的汽车、火车,没见过蒸汽机车燃煤冒烟、烧水排气的现场。设计这样的教学细节,就将孩子们带入真实形象的历史情境,直观感受从古代到现代交通工具发展和演变的具体过程,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讲到瓦特改良蒸汽机,教师补充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过程中的故事细节,自然渗透了品德教育。

第五,适度贴切地嵌入地方史知识。在不打断人类交通工具发展演变整体历史进程教学的前提下,适度引入地方史中有关交通工具发展的史事。如在进行19世纪交通工具发展的教学时,适时交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设的史事,让学生感受作为唐山人的自豪感,教学效果恰到好处。

第六,贴近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与学的课内外活动。古代、近代的内容,因为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故而通过教师创设历史情境、问题,由教师引领着学生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学习;而现代、当代的内容,由于交通工具大多是近代以来的改进及更新换代,学生大多比较熟悉了解,包括第二教学重点――交通工具发展演变带来的影响,主要设计成学生课前、课上的合作探究完成(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得出报告并制作课件,课上交流展示),如学生调查某路口一小时内通过的交通工具的数量、种类,唐山开平铁路道口一天内通过的列车数量;调查50名唐山居民家中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家庭或学校附近容易堵车的路口、堵车的时段及时长,现代交通工具优势的分析等。从而实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教学贴近了学生实际,贴近了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第七,现代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本课的媒体课件制作并不华丽,但注重直观性、客观性和历史时代色彩;在精心设计运用现代媒体的同时,没有丢弃像粉笔板书这样的传统教学手段。如在上述总结人类交通工具发展的宏观时间概念即人类以人力风力为驱动的交通工具发展用了几千年,而从蒸汽到飞机的发展只用时二百年内容时,教师以图示板书的形式,标出两个对比鲜明、差异很大的历史时间段,简洁、直观,并固着于黑板上,给学生留下历史时序、时空变化对比的深刻印象,直观地揭示了科技的力量,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历史课堂设计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努力上出“历史味儿”,按说这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起码的、基本的要求,但就目前中学历史的实际而言似乎存在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若干新理念,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变化,课堂上也出现了教与学的一些新气象、新面貌。但我们也看到,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一些历史课堂不但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得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反属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基本的、富于特点的东西,也被有意无意地丢弃了。新理念的东西没整明白,原来看家的东西也给整没了。我们希望历史教学同仁在继续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该冷静反思一些问题,审慎地厘清一些误区,努力恢复和重拾属于历史和历史学科自身基本特点的东西,并依托新课程理念,彰显历史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让历史课堂充满“历史味儿”。

第9篇:现代教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京剧赏析 苏三起解 智取威虎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98-01

本课选自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丛书《音乐欣赏》(高铁,主编)第六单元“戏曲”中的“京剧欣赏”,选取教材中的传统京剧《苏三起解》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片段。教学重点是京剧表演的艺术特征,以及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异同。整堂课教学包括以下五大环节。

1 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为营造课堂浓郁的京剧氛围,上课之初由教师发挥特长,演奏锣鼓经,学生随之进入多媒体教室,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提问“你所熟悉的京剧剧目?”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活跃课堂。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传统京剧、现代京剧之比较赏析”。

2 审美体验,触感―― 传统京剧《苏三起解》

(1)自主合作,知识导入。鉴于中小学阶段已学习相关京剧要素,如脸谱,所以知识导入采用学生展示、教师归纳的方式。即课前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上相关京剧网站学习,课外搜寻京剧常识,做成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在课上展示分享。此时学生俨然成了老师,教与学角色变换,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在热烈地课堂氛围中,学生们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了解了京剧的四大行当、伴奏乐器等京剧基本常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之情由然而生,初步达成了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网络资源大大拓展了教学内容,演示文稿方便了教学呈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2)欣赏体验,学习审美。教师提问《苏三起解》的剧情,检验学生课前预习,从剧情领悟“邪不压正”潜移默化实施德育教育。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品的人文历史背景,扩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升其人文素养。欣赏京剧《苏三起解》之《苏三离了洪洞县》,提示学生关注唱段内容并思考:①属于哪个行当?②伴奏乐器?③唱腔的特点?④动作有什么特点?⑤舞台布置和道具的特点?期间,引导学生体会京剧表演的三大特点,和学生一起完成填表并总结:综合性、程序性(行当、音乐、动作)、虚拟性(道具、时空、动作)。这是听觉切入教学,以唤起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在直观、趣味、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下,通过观其形,辨其色、听其声、会其意来学习欣赏。并提示学生关注唱段的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欣赏,深化学生对京剧常识和特征的体悟和认识,并学会辨别京剧要素。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外部刺激多样化,学生可获取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强化情感共鸣。

(3)实践表演,深化体验。教师出示《苏三离了洪洞县》谱例,由教师分句范唱,学生模唱,感受唱腔委婉起伏的特点。再听录音模唱,体验京剧的唱腔。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模仿传统京剧的表演动作,教师示范并指导,之后师生合作表演。体验教学法便于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学生自主感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和表演京剧艺术。在欣赏教学中融入视谱能力、歌唱技能的训练,这能更好地感受京剧的表演特点,加深审美印象。而师生合作表演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教学思想,这一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感受体验,又营造了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4)抢答游戏,激发兴趣。该环节规则:以5~6人分组,每组派代表做抢答,允许组内同学进行补充,使每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①脸谱:用看图识别;②京剧行当:看图辨行当;③伴奏:看图+听音辨乐器;④唱腔:听音辨唱腔)。以“京剧常识Flash抢答”的形式对欣赏京剧艺术所需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一方面强化学生对京剧常识的记忆;另一方面这一活动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参与的形式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教师对相关知识补充提升,教学评价既要鼓励为主,又要实事求是。

3 对比欣赏,深化审美―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大唐贵妃》

(1)欣赏体验,学习审美。教师提问《智取威虎山》剧情,检验学生课前预习,从剧情感受的有勇有谋,潜移默化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补充作品的人文历史背景,扩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之《甘洒热血写春秋》,提示学生关注唱段内容并思考:①舞台布置的特点?②伴奏乐器的特点?③服装的特点?④歌词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现代京剧的特点。以听觉切入教学,唤起学生多种感官一同参与,在直观、趣味、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下,通过观其形,听其声、会其意来学习欣赏。并在欣赏之前提示学生关注唱段的内容,以实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欣赏,以此深化学生对现代京剧特征的体验和认识,学会用所学的京剧要素对该片段进行鉴赏。

(2)实践表演,深化体验。出示《甘洒热血写春秋》谱例,教师分句范唱,学生模唱,感受音乐所抒发英雄的广阔胸怀和豪壮气势。再听录音模唱,体验现代京剧的唱腔。教师指导完整演唱。该环节深化对现代京剧的体验。

(3)对比欣赏,探索异同。教师介绍《大唐贵妃》剧情,扩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欣赏现代京剧《大唐贵妃》选段,提示学生关注唱段内容并思考:①舞台灯光布置的特点?②伴奏乐器、演唱方式的特点?③舞蹈动作的特点?引导学生体验现代京剧的特点。师生共同对前面对比欣赏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异同,此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提高对戏剧、戏曲艺术的鉴赏和想象力。

4 思考探究,提升能力

教师设置问题:(1)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关系?(2)你更喜欢传统还是现代京剧?为什么?(3)你对京剧的普及与推广有何建议?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中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传统与现代京剧间的继承与发扬关系。

5 练结,升华审美

(1)结合专业,拓展实践。课后作业: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京剧元素,分组制作一部京剧推广或动画短片(5 min)以分组展示。以中职学生特点与专业特色,利用计算机动漫制作技能,结合京剧元素再创作,诱发学生实践京剧的兴趣,鼓励学生实践多样的探究性艺术。一方面提供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总结归纳,升华教学。京剧表演的艺术特征、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异同等。京剧艺术与时俱进,但始终保留其艺术精髓,遵循“旧中有新,心中有根”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