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休闲旅游规划精选(九篇)

休闲旅游规划

第1篇: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1.1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笔者认为休闲旅游资源评价应包括农业基地资源自身条件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两大评价子系统。自然条件评价、资源价值评价、资源丰度评价是旅游资源自身条件评价子系统的主要内容。首先,休闲农业旅游依托原汁原味的乡村环境,建立在休闲农业的基础之上,因此,充分考虑基地自然条件很有必要;其次,旅游资源最核心的就是吸引力,是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保证,同时也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动力,是旅游资源价值的体现;最后,旅游资源的丰度标志着各类旅游资源的富集和丰富程度,是资源的自然属性,它决定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旅游发展方向。只有对旅游资源的自然条件、资源价值和资源丰度进行综合评价,才能了解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发展状况,三者缺一不可。旅游开发条件和投资开发意愿是评估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重要依据。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劳动加工,使其成为具有旅游使用价值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只有转化为产品,才能进行推销,为旅游者消费,而这一过程中,必须经过一定的人为开发,这是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必要条件,影响着开发的次序、规模和层次。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子系统应由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意愿和开发效益三大评价因子体系组成。其中开发条件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评估,开发意愿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度考量,开发效益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力评判,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见图1。其中,以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为评价目标层A层,以旅游资源自身条件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为评价综合层B层(B1、B2),以自然条件、资源价值、资源丰度、开发条件、开发意愿、开发效益六大因子为评价项目层C层(C1~C6),再以各个因子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层D层(D1~D27),下层指标从属于上层指标,同层次指标相对独立。

1.2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专家小组法和几何平均权重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具体是:(1)选择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研究者、政府管理者、经营者、游客等不同主体代表,按其主体属性组成若干评价专家小组。(2)各类别专家小组各自依照AHP的准则,通过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评分完成各自的AHP判别矩阵,以达到集思广益的作用,提高评分精度。依据AHP的判别准则,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属于隶属关系。如以目标层A支配的是下一层的B1、B2,根据B对于A的相对重要性赋予其相应的权重W1、W2,且Wi>0,∑Wi=1。在各指标的两两对比中,就上一层次而言,下层指标中哪一个更重要,重要多少,可用1~9个比例标度赋值,含义见表1。由此,对于总目标A,n个被比较的元素构成了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且满足下列条件:aij=1,(i=1,2,3,…,n)aij=1/aji,(i,j=1,2,3,…,n)(3)分别对各专家组的判别矩阵进行一次性校对,归化后得到各组关于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各评价指标的初始权重。AHP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一致性,因此需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标准为相对一致性比率。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率:CI=(λmax-n)/(n-1)(λmax为特征向量)相对一致性比率:RC=CI/RI当RC≥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进行调整,直至满足一致性。当RC<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始权重。(4)运用几何平均权重公式,综合各专家组的意见,得到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假设有s类专家参加评估,指标体系最底层有n个元素,此时,分别由各类专家的判断矩阵所计算出的初始权重分别为:{W11,W12,…,W1s,{W21,W22,…,W2n},{Ws1,Ws2,…,Wsn}综合考虑各组专家的意见,取它们的几何平均权重,最终权重即为:{(W11+W21+…+Ws1)/s,…(W21+W22+…+Ws2)/s,…,(W1n+W2n+…+Wsn)/s}研究中,成立由旅游规划专业的相关导师、研究生,有关旅游规划设计专家,政府旅游、农业部门相关管理者构成的3个评价专家小组,通过集体评议的方式分别评分,按照AHP法的流程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各指标最终权重计算结果(表2)。

1.3评价结果的判别

(1)为了将评价指标层(D层)的各项指标进行分级量化,采用李克特量表尺度标准,把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系统中D层各因子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级尺度,并对其进行分级指标定量化,“好”赋予等级值10分,“较好”赋予等级值8分,以此类推,“差”赋予等级值2分。(2)对县域内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分指标因子评分后,按照AHP法获得评价因子权重,运用以下综合评价公式,计算各资源点综合分值。E=∑ni=1QiCi,其中,E为综合评分,Qi为某评价因子的得分,Ci为某评价因子的权重。(3)根据各资源点的综合分值大小评定资源等级。通常可将评价结果分为五级:一级:≥9.0;二级:8.0~8.99;三级:7.0~7.99;四级:6.0~6.99;五级≤5.99,其中第5级(即得分少于6分)的资源点欠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条件,为不适宜开发点。

2磐安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

依据磐安县农办、农业局、旅游局等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和实地调研,该县有各类果蔬基地、特色种植园、花卉苗木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家畜养殖基地、特种养殖基地、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等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示范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共98个。根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指标赋值标准,邀请了部分旅游规划专家和当地相关部门管理者对上述98个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进行逐项评分,得分满足6分以上的共有60个。再按照确定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等级划分规则,对满足条件的60个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进行划分,共划分一级资源点两个,二级资源点10个,三级资源点18个,四级资源点30个(表3)。资源等级评价的确定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次序和开发级别的基础。磐安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过等级评价后提出的总体开发序位和等级分别是:①一级资源点:优先开发,以综合开发为主,发挥休闲农业旅游战略集合体的地位与作用;②二级资源点:重点开发,以特色开发为主,为农业特色产业代表,起休闲农业旅游支撑的作用;③三级资源点:鼓励开发,以产业开发为主,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起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旅游群体作用;④四级资源点:后备开发,单项优势显著,是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后盾。

3结语

第2篇: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 ; 景观生态; 金盘山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269-02

生态旅游最初是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在欠发达国家被迫开始的,现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经济的新增长点。生态旅游的兴起引发了研究热潮,从众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三重含义。一是哲学理念的,即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二是科学层面的,指科学技术的研究,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三是商业意义的,指一种旅游产品。在旅游规划规程中,生态旅游既被看作产品,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因此,生态旅游可看作是线路的组合。其中,金盘山生态旅游区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旅游对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1.金盘山景区概况

金盘山态休闲旅游区地处福建省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章金村内,章金村属于革命老区基点村、省级生态村。位于上杭县城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6°30′-116°45,北纬24°59′-25°01′。东西宽2380米,南北长3300米,面积4约650公顷,其中山林面积 606 公顷,农田面积 43公顷。村有118户519人。距离上杭县城区1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600-1900毫米,平均气温19摄氏度,无霜期300多天,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地,土壤含无机磷丰富。它位于上杭县南北旅游走廊的主轴线上,是红色古田-才溪-临江楼旅游~摩陀寨~李氏大宗祠旅游区风景区黄金旅游线中的重要节点。

2.景观生态学分析

对于具体的旅游地而言,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旅游活动载体,同时作为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基因库,在线路规划中,引入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生态因素,可以使两方面的功能更好实现[1]。本文从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景观功能分区等方面出发,结合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来探讨金盘山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

2.1 金盘山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是指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即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空间结构分成3种基本结构或要素: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简称斑块――廊道――基质模式[2]。

(1) 基质背景和景观斑块。金盘山的基质背景可描述为:原生态的亚热带自然风景、生态家园。构成这一基质背景的景观斑块包括:

一是植物景观斑块。以天然阔叶林居多,主要常绿阔叶树有米楮、苦楮、甜楮、丝栗栲、细柄阿丁枫、杨梅、木荷等树种,常绿针叶树有马尾松、杉木等。林相比较整齐,群落垂直层次较分明,加之丰富的降水,温暖的气候,较大的相对湿度,使景区内的阔叶林外貌带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

二是动物景观斑块。未被完全开发的金盘山生态环境为飞禽走兽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乐园,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

三是气象景观斑块。地处金盘山风景区,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地处高处,可观日出、云海、佛光,赏如梦如幻的自然美景。

四是社会人文景观斑块。金盘山开发出的农业观光园、农家乐、休闲健身场地、寺庙禅寺,是社会生活、人文底蕴的结合。

(2) 廊道。金盘山廊道从空间上分为3类:一是区间廊,即外部旅游者进入金盘山景区的各种交通线路;二是区内廊,即景区内连接景观斑块的内部通路:三是“斑”内廊,指景观斑块内部的旅游线路,如寺院内的游览路。从形式上分为两类:一是人工廊道,如公路、桥、蹬道、游山石径等;二是自然廊道,如河流、植物景观斑块的自然分水岭等。

2.2 金盘山景区景观功能分区

一定范围的区域环境即是一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在该景观中存在廊道、斑块和本底基质三要素。景观要素本身在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外观上的不同或变化而导致区域的景观结构的不同与变化。景观结构的差异性就导致景观功能的差异性,如使物种、能量、养分和信息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与相互影响导致生物种群的变化。因此,在景观规划时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景观格局进行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设计和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景观资源现状,结合生态休闲旅游区发展要求,把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分为“一个中心,三园五区”:“一个中心”即服务中心;“三园”即果园、竹园、茶园;“五区”即休闲农业观光区、寺庙区、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1996年L.B.W.Nieuwkamp提出的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3]。这些分区模式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规划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据此,金盘山的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属于野生游憩区;寺庙区、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属于密集游憩区;果园、竹园、茶园(三园)、休闲农业观光区属于自然环境区。

3.生态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符合生态旅游主要特点的原则

生态旅游是以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作为旅游资源,并强调保护旅游资源。其主要特点是:自然性、保护性和参与性[3]。

3.2 体现综合效益的原则

这一原则既是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是景观生态学在旅游地规划中实际应用的体现。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效益,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效益,即要符合旅游者的需求,体现市场经济需求。

4. 金盘山生态旅游区规划设计

根据金盘山景观格局和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以及生态旅游规划原则,将各景区规划定位如下:

4.1 “一个中心”:服务中心

主要用于为游客提供服务和景区的日常管理,同时也是一个展示窗口,拟在入村水口设置迎客门1座、接待室和服务区600、广场2000。接待室内布置与生态休闲信息相关的石景、图片、文字等,宣传生态旅游文化。

4.2 “三园”:果园、竹园、茶园

充分利用现有竹园、果园、茶园,通过集约经营管理措施,修建观光、生产体验园,开展三园观光、生产体验活动。吸引游客。

4.3 “五区”:休闲农业观光区、寺庙区、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

・休闲农业光观区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功能。利用现有的农田和荒坡地发展种植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绿色环保农副产品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使用古老农具用牛犁田、爬田、插秧等体验农事生产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寺庙区

选择在金盘山处建1座朝圣庙,金盘山自然植被保护完好,景观资源丰富;地势开阔平坦,进行场地平整绿化、平地修建其他辅助设施,维修改造原有小路连接森林沐浴和珍稀植物鉴赏区,在山顶处的雷壁寨建观光塔1座,塔的建防护栏。早上可观看日出,晚上可以欣赏到上杭城灯火,可极目眺望,使人心旷神怡。

・森林浴区和珍稀植物鉴赏区

燕子角山场到长坑里山场,群山绵延,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形成极好的山地小气候,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蕴藏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山中有大片的原始阔叶树林、有瀑布等,在山间荒田和游览公路旁,设计种植珍稀阔叶树种,树种选择红豆杉、银杏、花榈木、竹柏等等。开展体验森林浴,丛林探幽活动和珍稀植物鉴赏活动,开展登高揽胜等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瑟皮沙山场的瀑布景点为依托,修建木栈道及凉亭等配套设施。对道路两侧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修整,于林中布设游步道、石凳、休息亭等,并在林下套种一些芳香植物、市民通过呼吸芳香物质的精气,刺激大脑植物神经,增强内分泌,改善身体状况,达到康体目的。通过珍稀植物的鉴赏,人们从中得到科普教育,增强了保护植物保护大自然的的意识。

・休闲娱乐区

拟将现有村部分民居改造成农业生态休娱乐闲区,布设农家乐20家。适当增加休闲娱乐厅、餐饮美食、时尚休闲等建筑。为游客提供与体验民俗活动,诸如打糍粑、做米板、炸枣,舞龙灯、舞香灯、对唱客家山歌等娱乐。在民居周边植物种类相对单一、同时又属视觉焦点的地段,进行适当人工栽植的绿化树如:香樟、南方红豆杉、银杏、竹柏、天竺桂、枫香等。同时配种些红花继木、红叶石楠、铁树、金心女贞等观叶植物,营造景观林,达到春季山花烂漫和秋时红叶漫山的效果。

・运动健身区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观老虎岩(溶洞),离老虎岩200M的彩圆背山场,海拔350M,自然植被保护完好,建塔一座,平地修建防护栏,区内设置健身场地和器具1套。同时用福建山樱花,山杜英,红枫,海桐球、红叶石楠球、红花继木球、金心女贞球等树种绿化。,在彩圆背山涧汇合出口处筑坝新修建人工湖1个,沿湖修筑环库路,沿路种植绿化树。如:垂柳、大青、天竺桂、桂花、大皇椰等,适当地段修筑垂钓台,供人们钓鱼修身养性。山顶雷壁寨与老虎岽大山遥遥相对,其海拔高海拔高度777.7米(老虎岽海拔582.1米),地形开阔平坦,修一登高望远塔,不仅可观赏金盘山整个景区,而且还可以眺望上杭县城及客家汀江母亲河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4.4、绿化美化规划

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内的植物资源丰富,以天然阔叶林居多,林相比较整齐,群落垂直层次较分明,加之丰富的降水,温暖的气候,较大的相对湿度,使景区内的阔叶林外貌带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如种类众多的粗大木质藤本,滴水叶尖,林冠较紧密,中型叶植物较多等,构成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

4.4.(1 )规划原则与措施

4.4.(1 )-1 森林植被是森林景观的重要基础,必须加以保护,植物景观布局以保护和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

4.4.(1 )-2 在功能区、景点美化上,坚持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类型多样化的原则,通过补植,适当疏伐等措施,增加花果、色叶、芳香类植物,进行美化和香化,使森林景观丰富多彩。

4.4.(1 )-3 通过林种改造,林木定向培育,分期分批绿化美化,提高森林整体结构景观效果,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姿多彩的观赏内容,提高生态休闲旅游区景观质量。

4.4.(1 )-4 本着以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布局为重点,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合理的配置植物。以求各类建筑在风格、体量、造型、色彩等与自然植被环境彼此融治、相互协调。

4.4.(1 )-5 总体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景区的地方特色,同时又适当引进名贵、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培育发展稀有名贵品种,实行乔、灌、藤、草相结合搭配,形成地被植物、灌丛、攀援、亚乔木、高大乔木的复层森林群落景观,力求丰富棋盘石生态休闲旅游区的空间美感。

4.4.(2 )功能区、景点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配置应根据功能区的特点,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形成各自的特色。

4.4.(2 )-1 面上绿化美化

根据以保护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首先保护好现有森林、草丛,金盘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内所有绿化都应乔、灌、花、草相结合,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植物群落相结合,森林按风景林经营,严格控制采伐。通过对林种的改造,在宏观上形成一定气势,以构成广袤无垠、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效果。根据景点开发和景观建设要求,可种植一些树形优美的风景树种,点缀一些观花、观叶的灌木和花卉,如山乌桕、山合欢、紫薇等,使生态休闲旅游区景观更增艳色,更具魅力。达到春时绚烂,夏日浓荫,秋季馥郁,冬令苍青的效果。

4.4.(2 )-2 线上绿化美化

线上植物景观设计主要是道路沿线绿化,以绿为主、绿美结合、绿中造景,植物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没有土壤。重点旅游线路应充分利用现有森林风景资源,采取规则式和片段式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护路林和遮荫林,以阔叶树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道路两侧或一侧有景可赏的地段,间隔5-6M种植一株香樟、山杜英、天竺桂等绿化树种,绿化树种间可栽植杜鹃、栀子花、福建山樱花、紫薇、红叶石楠球等灌木。剩余的空地可种植狗牙根草、蜘蛛兰、沿阶草等草本植物。在道路的转折处,配置高低错落的花境,以简胜繁,朴素简练为基础,不仅要有雄健挺拔、浓郁如盖;还要有朴素蕴藉,雅淡而看的效果,使之具有通透与庇荫兼具,显露与幽奥并存,处处入画,别具一番情趣。

4.4.(2 )-3 点上绿化美化

点上的植物配置以乔、灌、花、草植物群落,立体构成,遮角挡盖,以散植和孤植组成植物景观,花境、台前、游道边配以草花依高矮序列,季相、色相予以调整,使游人居住和闲游间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5、小结

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对金盘山景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保证生态自然性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生态游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生态旅游的特色。根据当地的气候、人文、环境等特点,形成了规划思路,对该生态旅游区的近长期规划建设有个指导性的意见,本文为决策们提供了规划设计的依据,有些细节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祁黄雄、林伟立:“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人文地理》,第22~26页,1999年第1期.

[2] 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第42页,科学出版社, 2001年.

[3] Nieuwkamp. L. B. W,Zone Medalling in Ecotourism [A],《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1996年.

[4] 《龙岩市志・上杭县志》 2012年编著.上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5]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2版,杨赉丽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6] 《园林工程》孟兆祯、毛培琳、黄庆喜、梁伊任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

[7] 《观光农业概论》潘贤丽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

[8] 《上杭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2012年编著.上杭县林业局.

第3篇: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企业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农村,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台湾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科学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第4篇: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 旅游 地 休闲农业旅游地 生命力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 现代 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 企业 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 经济 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 农村 ,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 交通 、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 台湾 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 科学 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 教育 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第5篇: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培训考察期间,全体人员不仅认真参加有关培训,虚心学习台方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发展新思路。同时,我们与台湾有关企业进行对接,磋商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台湾有关方面建议在海南 “冬交会”上增设台湾休闲农业专馆和农产品加工品专馆,展示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和成果,并洽谈投资海南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关项目,进一步推动琼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借鉴经验及寻找差距的目的。同时,广交朋友洽谈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在与台湾农业界、休闲农场人士和朋友的接触和交流中,也感受到了台湾接待人员的热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07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做法,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快创业型人才培训,将休闲农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

第6篇: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保护

 

大连安波镇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为契机,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围绕构建“生态安波、休闲安波、好客安波、和谐安波”的目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把安波打造成为“北国温泉之乡,大连休闲之都”。,休闲农业。

一、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一)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Strengths)

1.组织领导优势

安波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认真做好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成立创建领导工作小组,镇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制订了《安波镇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安波镇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性高,广大村民积极支持和响应镇政府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措施,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的最大优势。

2.旅游资源优势

安波拥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别具一格的休闲农业资源。安波是国家3A级自然风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5%,空气中健康负离子含量比市区高8—10倍。安波不仅拥有闻名遐迩的亚洲第一温泉、辽南顶级的滑雪场,还拥有部级森林公园—鸡冠山公园,此外,辽南名刹报恩寺、碧流河水库、七道房水库、千年银杏树也别具特色。安波土质肥沃,没有污染,盛产各种绿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特色明显,种类丰富。安波的野菜、卤水豆腐,家养猪肉、笨鸡蛋等深受游客的欢迎,成为炙手可热的农家土特产。这些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安波发展温泉旅游、滑雪旅游、购物旅游、休闲农业等休闲农业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休闲农业。

3.交通区位优势

安波南距大连机场150公里,西距沈大高速公路30公里,东距黄海大道30公里。大连至安波一级路(兴唐线改扩建工程)一期工程已经通车,缩短了大连和安波的距离,节省了大连至安波的行车时间,将安波纳入到大连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内,提高了大连市民赴安波旅游的便利性。安波镇周围环绕巍霸山城、老帽山、碧流河水库等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安波旅游区与周边景区在旅游线路安排上的空间布局与整合,形成旅游开发上的“光环效应”。

4.基础设施优势

自从2001年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以来,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安波旅游区已建有大小酒店70余家,拥有床位4000多张,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上亿元。鸿源温泉山庄、安波滑雪场等旅游项目的建成和使用,提升了安波旅游的档次。滑雪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已进入尾声,安波旅游超市和两座星级旅游厕所的建设已经完成。多个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完善了整个旅游区的旅游功能,提升了接待水平。

(二)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Weaknesses)

目前,安波镇社区居民发展休闲农业的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积极性还不够高。,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规划还不够科学,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休闲农业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差异性不够显著,旅游产品整合营销力度不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产品策划与创新水平低,旅游工作人员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低,社区居民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这些问题成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困难与障碍。

(三)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政策机遇

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二是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生态旅游年,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三是辽宁省开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四是大连市开展特色旅游乡镇创建活动。上述这些国家政策扶持奠定了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外部条件,给投资者以最大的信心支持,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2.经济机遇

2007年,大连市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连城市旅游吸引力增强,为安波镇发展休闲农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大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开展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东北三省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也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机遇。

3.市场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民众对旅游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旅游需求日益提高,旅游动机日趋强烈,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近年来,大连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休闲旅游成为生活必需品,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倍受市场青睐。这为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机遇。

(四)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对的挑战(Threats)

1.经济挑战

景区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北有营口市熊岳温泉旅游区,西邻瓦房店龙门汤温泉旅游度假区,东靠庄河步云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南有铭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如此近距离的同类型产品,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休闲农业淡旺季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2.社会挑战

旅游市场变幻莫测。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减弱。第二,随着出游经历的丰富,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旅游目的呈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人们对休闲农业不满足于一般水平的观光和游览,而逐渐希望能在游赏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和享受,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另外,旅游经营成本提高、城乡文化冲突也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威胁因素之一。

3.环境挑战

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开展,乡村景观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乡土特色逐渐减弱。,休闲农业。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废气、污水的排放量增大,加剧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如何处理好“金山”与“青山”之间的矛盾,是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命题。

二、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构建“生态安波”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来抓,按照创建大连科学发展示范旅游区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对安波乡村修仙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以“绿色水都原生态,魅力乡村嘉年华”作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理念,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建设 “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文化,适度硬化,避免城市化,促进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又好又快,实现“生态立镇”。

(二)突出特色,创新产品——构建“休闲安波”

差异是休闲农业的动力,特色是休闲农业的基础,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灵魂。安波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坚持“温泉兴镇”,突出温泉旅游特色,塑造休闲旅游品牌,完善休闲产品体系,提升休闲体验品位,增强安波乡村休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朝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叫响“观光到大连,休闲来安波” 这一“后奥运”旅游宣传口号,做足“山、水、农、商”文章,实现“休闲强镇”。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构建“和谐安波”

为提高安波休闲农业管理水平,推动安波休闲农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镇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行业管理力度,制定休闲农业管理办法,从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规范休闲农业发展。根据大连市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制定和完善《安波温泉旅游服务规范》、《安波农家乐服务规范》等地方旅游行业服务规范。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标准和要求,对安波旅游区的主要道路和旅游线路,进行命名、立牌;进入旅游区的主要路口和游览中心位置,增设旅游指南;规范公共信息符号,为游客提供方便;修建迎宾大道、停车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规划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根据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制定保护利用的规章制度和游客的行为规范,减少旅游经营对环境和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安波休闲农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实现“管理兴镇”。

(四)营造氛围,热情服务——构建“好客安波”

休闲农业的基本要求在于让游客花钱买到心情舒畅。能否让游客心情舒畅,关键在于乡村人文环境的好坏。为此,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旅游意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培养社区居民的东道主意识和友善意识,为休闲农业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热情好客的乡村人文环境是依靠鲜活的民俗文化和浓厚的乡土气息长久积淀形成的。坚持人性化的服务原则,提供温馨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让每一位 “安波之旅”的游客都能体验和感受到安全、安心、安逸。发展休闲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造福农民,惠及百姓。因此,安波应该坚持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让广大农民能够主动参加到休闲农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经营活动中来,实现“旅游富镇”。

参考文献

1.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学院学报, 2008(3).

2.方世敏.休闲农业品牌化发展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第7篇: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休闲旅游;发展思路;山地休闲;民俗休闲

作为旅游新的转折点与增长点的休闲旅游是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正在成为旅游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产品,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发展湘鄂陕渝黔桂边区(以下简称边区)休闲旅游不但可以重塑边区旅游形象,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改变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品升级,实现传统观光旅游产品转型,提升市场开拓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满足旅游者多元化、个性化、娱乐化的旅游需求,而且可以通过优化调整基本旅游消费产品与非基本旅游产品比例,完善食、宿、行、游、购、娱产业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直接壮大休闲产业规模,间接辐射带动休闲产业链条上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旅游经济放大效应。

一、以山地休闲旅游为重点,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玩”字上下功夫

山地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市场中代表主流方向的一类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打好山水牌,依托生态条件,大力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对于促进边区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重庆万盛等地着力打造以山水、生态休闲产品为核心的龙头项目,带动了整个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密集,名山秀水多,生态环境好,山水风光美,且在区域内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如湘西峰林奇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极具特色;鄂西拥有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等名山秀水和恩施州自然奇观;陕东南山水秀丽;渝西拥有小南海、乌江画廊、大宁河小三峡等旅游名胜,黔东“一山”(梵净山)三江(乌江、锦江)景色迷人;桂东北山水甲天下,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今后应该以山岳、河流、溪谷、叠水、峡谷、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依托现有各类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及生态环境好的地区,按照舒适感、安全性、快乐感、个性化和亲近自然的要求和充分体现休闲、娱乐、身心健康功能的原则,采用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情境化、体验化的手法,从养生、游乐、运动、科考、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等方面去打造赏山亲水等山地休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尽享大自然之美的同时,尽享家庭之舒适与温馨,尽享康复、餐饮、娱乐休闲之便利,尽享民俗、文化、艺术休闲之乐趣。为此,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自然”上做文章,在“绿”字上下功夫

休闲旅游反映的是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休闲旅游项目的特征是:崇尚自然、生态回归、追求舒适和以人为本。发展山地休闲旅游自然是根本,绿色是主调,“寓教于游”是目的,产品博大精深的知识含量是核心。所以,开发山地休闲旅游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先环境,后产品”的思维、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生态化规划的设计方法,做到先天保护与后天雕琢相结合、自然开发与人文雕琢相结合、开发建设与恢复生态相结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确保资源开发规模与市场发展速度,生态环境相适应,把休闲旅游活动规模严格控制在区域旅游资源潜在保障力、区域社会经济潜在支持力、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潜在承载力所能容许的范围内。

2、加强原生态环境和本土意境保护,科学安排休闲活动的范围、方式、线路,严格控制游客流量,切实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的原生性和完整性。

3、饭店、娱乐场所等接待服务设施和酒吧、茶吧、休闲吧等各种休闲项目建设,应采用生态技术,运用环保材料,坚持消耗最小原则,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策略和效益质量型增长模式,合理开发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具有自然亲和力的休闲旅游产品。

4、实施综合开发导向模式、综合投入开发模式和循环开发过程模式,将休闲旅游业与旅游衍生行业系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跨行业、复合型的旅游产业链,促使休闲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在紧密互动发展中产生良好的旅游经济放大效应。

(二)以休闲度假为核心,在“游憩”上做文章,在“乐”字上下功夫

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内容广泛、综合性强、自我调节度好的游憩方式。游憩方式是人们“玩”的方式,也是休闲旅游最基本的内容。休闲旅游度假的主要客源是城镇居民(边区周围有西安、重庆、贵阳、常德、长沙、桂林、武汉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如何让游客玩得开心,玩得新鲜,是提高游客满意度和认同感的关键。所以,在开发山地休闲旅游项目时,要十分注重创新游憩方式,强化休闲旅游产品享乐,在“闲”与“乐”上做文章,在满足旅游者快乐需求方面下功夫,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文化内涵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把“闲”产品与“乐”产品做大做好,培育以康体、康疗、康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产品,用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等主题休闲游憩产品引领当地休闲旅游发展方向。目前应重点打造以下六类产品:

1、山野运动休闲类产品:攀岩、滑道游乐、“野战体验”、林间跑步、林地野营体验、拓展训练溯溪、林中生态游泳等。

2、康体养生类休闲产品:氧吧、生态阳光浴、森林雾浴、温汤浴,野营垂钓等。

3、野趣游乐类休闲产品:生态乐园、景观迷宫、林中狩猎、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高空体验、森林游艺园等。

4、观光休闲类产品:山林小寨、盆景花卉园、科普植物园、碧水走廊、珍稀树种观赏园、山野建筑小品游憩、蔬菜瓜果观赏园、食用菌养殖园等。

5、山野餐饮休闲类产品:森林酒吧、生态大棚餐厅、山珍野味品尝屋等。

6、消遣娱乐类休闲产品:原生态歌舞表演、当地民俗文化艺术表演等,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山水休闲产品和优质服务。

二、以民俗休闲旅游为主导,在“文化”上做文章,在“特”字上下功夫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瑶族、回族、壮族等30多个民族文化灿烂,民俗民风古朴、民族工艺绚丽多姿,民族戏剧歌舞异彩纷呈,开发具有神秘诱人魅力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族民俗休闲旅游,既可以以中低端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国内游客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促进边区旅游的快速发展,又可以以高端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国外游客对境外休闲旅游的需求,促进边区旅游与国际旅游接轨。

在旅游产品文化性回归的大潮中,追求文化体验,体验文化享受,感受文化氛围,接受文化熏陶,以取得情景交融的休闲、身心享受的愉悦和人生气质的升华,已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特色是休闲旅游的精髓,文化是休闲旅游的灵魂,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中,文化的差异性竞争将成为争夺客源市场的主流。所以,湘鄂陕渝黔桂边区开发民俗休闲旅游应该以民族文化开发为主导,以民族文化宣传为中心,以民族文化内容策划为重点,切实注意文化活动的导向、文化主题的定位和文化形象的设计,以民俗风情体验和特色购物为重要发展方向,以特色美食、娱乐为重要补充,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文化整体包装和文化载体建设,突出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习俗特色和时代特色,塑造文化,创造品牌,培育特色,打造精品,构筑文化意境,创造文化氛围,提高民俗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转型”上做文章,在“新”字上下功夫

发展湘鄂陕渝黔桂边区民俗休闲旅游应该围绕“如何开拓市场”这个中心,确立以游客需求和期望为导向,通过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群,优化项目功能布局,做好全面创新这篇文章。通过产品创新、品牌重塑和游憩方式设计,打造融观赏、休闲、度假、游憩于一体的民俗休闲旅游项目,给游客全新的体验经历,将纯观光型游客转化为观光、休闲、度假型游客,把边区旅游景区建成兼具山水观赏、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体验、娱乐体验、美食购物功能的民俗休闲旅游目的地。

休闲旅游是城镇居民双休日、节假日、年假期和带薪旅游的首选旅游项目,但这方面的游客其社会、经济、文化、年龄、爱好、兴趣各不相同。因此,民俗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应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游客的消费心理,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打造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但无论何种旅游产品,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资源分析、市场分析和产品分析,然后进行形象策划和市场开发,提升产品的地域组合度、类型组合度和区域优势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以中低端市场为主体,在“多元化”上做文章,在“体验化”上下功夫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开发民俗休闲旅游产品要以市场需求作为“风向标”,根据当前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大众化、家庭化、国内化、中档化等特点,确立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兼顾高端市场”的市场定位战略,即在重点占领中低端消费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开拓高端消费市场,促进民俗休闲旅游与国际休闲旅游接轨。

三、以资源优化整合为宗旨,在“创新”上做文章,在“品牌”上下功夫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发展休闲旅游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旅游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旅游产品的品牌塑造,促进休闲旅游向深度、广度和高度发展。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以区域合作为切入点,提高休闲旅游生产力乘数效应

现代休闲旅游业依托性强,关联度大,覆盖面广,是一个行、游、食、宿、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极富挑战性的产业。当前,休闲旅游市场的竞争已是整体实力的竞争,为确保本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性、旅游产品促销的有效性和旅游运行的高效性,必须充分考虑休闲旅游发展的区域性、空间性、时序性、约束性等特点和区域休闲旅游发展特定时空尺度上的发展潜力,优化整合旅游生产力,把构成休闲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的各类企业,按照“合纵联横、优势互补、统一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战略,搞好景区与景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景区与企业之间以及景区内部、企业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提升各地区休闲旅游产品的地域组合度、类型组合度和整体优势度,加快各精品旅游景区(点)和黄金旅游线路连线并网,实现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客源共享和市场共享,提高本区休闲旅游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应该把发展边区休闲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体制创新增强休闲旅游发展活力和优化休闲旅游发展布局,建立多元、开放、高效的休闲旅游市场体系,提高边区休闲旅游整体竞争力。政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去促进边区休闲旅游的区域合作:突出政策引导,抓投入,促稳定发展;突出协调服务,抓规划,促有序发展;突出统筹规划,抓联合,促特色发展;突出行业管理,抓规范,促健康发展。

建立统一的权威性强的规划部门、管理部门、协调部门和协作机制,为边区休闲旅游区域合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实,湖南省政府2002年就提出打造“大湘西旅游圈”的构想;黔渝两省市2002年也提出联手“千里乌江画廊”旅游精品的协议;贵州省的旅游开发战略是“完善西线”,采取东接“湖南凤凰和张家界”的思路;渝、川、黔三省市2005年达成《共同打造川黔渝三省市金三角旅游化》的协议;湖北省旅游局建议国家旅游局协调湘鄂渝黔四省市努力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品牌,建成一体化的旅游圈。上述各项区域合作已初见成效,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前景广阔。

(二)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实现休闲旅游发展新突破

创新是本区休闲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国际休闲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的主动与被动和创新的快慢与效果,已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加快旅游资源创新(主要在原初性、特色性和表现力方面)、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主要包括产品类型、产品功能和产品开发手段创新,着重从产品特色性、体验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展开)、旅游品牌创新(主要包括品牌质量维护、品牌形象提升和品牌扩张与延伸三个方面)、旅游规划模式创新(主要包括确定特色基调、功能分区和空间构景)、旅游营销管理创新(主要包括形象塑造、渠道选择和促销手段三个方面)、旅游设施创新(主要在生态化、娱乐化和个性化方面创新)、旅游服务创新(主要在智能化管理和特色化服务方面),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新突破、旅游产品品牌建设的新突破、旅游产品格局的新突破和旅游产品促销的新突破。

(三)以品牌塑造为手段,增强休闲旅游地吸引力

在休闲旅游消费日益个性化、享乐化、体验化、生态化的今天,粗放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低水平的旅游经营管理和落后的产品营销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对较高层次旅游消费的需求,无法给予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所期望的核心价值(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也无法解决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的矛盾。休闲旅游发展迫切要求从目前片面强调开发速度和开发规模转向品牌塑造和品牌营销。品牌已经成为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区域休闲旅游水平的基本标尺和旅游企业竞争的制胜法宝。因此,在目标市场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地展现旅游地品牌形象是休闲旅游品牌建设的中心问题。

品牌的实质就是形象,塑造个性化、特色化的形象,意在根据区域特征(旅游地所在的地理文脉和地方独特性,充分挖掘和深入分析市场特征)、行业特征(充分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偏好)和市场特征(反映旅游需求的热点、主流和趋势),结合地理文脉和空间层次,全面准确表达旅游地特征,体现市场特征,反映消费特征,引导游客全面感知旅游地的亲和力,从而使旅游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旅游地产品品牌创新要着重抓好品牌维护、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扩张和品牌内涵创新、品牌表现创新和品牌基础创新工作。夯实品牌文化底蕴,提升品牌品质,形成“精品连线、并网、成片”的休闲旅游品牌网络。

参考文献:

1、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2、罗冬波,陈杨.休闲旅游项目规划初探[N].中国旅游报,2006-10-16.

3、林峰.市场宠儿――山水生态休闲[N].中国旅游报,2006-05-28.

第8篇: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1.1民俗风情旅游近几年,随着乡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本土民俗文化的发掘,巴南区积极开发全区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来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巴南休闲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1.1类型通过资料查阅对比,可将其分为4个类型。(1)度假休闲型。以休闲度假为主,入住到当地几日,体验当地民俗,同时对当地的传统生活和技艺进行了解,此类型大多分布在自然风景旅游区周围。如东泉的阳光温泉度假村。(2)古镇游览型。游客主要通过步行对当地特色建筑、乡村聚落形态、民俗陈列和传统设施进行游览,进而感受本地的民俗文化精髓。如丰盛古镇。(3)民俗文化型。当地居民因其独特的朴实的民风和独特的民俗,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并传承了许多优良传统、民间艺术与农耕文化,有的会通过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展现出来。如知青文化节。(4)风情体验型。即在当地传统的民俗氛围中,与当地人一同交流、体验、学习诸如裁剪雕刻、生产技艺等手艺。如东泉露天洗浴民俗体验。

1.1.2分布主要分布在巴南城区和远郊区,近郊区较少且相对分散,未形成规模产业;就各镇(街道)分布来看,城区主要集中在鱼洞街道、南泉街道、花溪街道和一品街道,而远郊区分布在丰盛镇、东泉镇以、姜家镇及接龙镇,其他地区分布较少;就民俗内涵来看,主要是农村劳动人民在乡村生活中随时间一起积累的的智慧的实践,是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见图3)。

1.2生态“三养”度假休闲早在2013年巴南区就探索出旅游休闲新模式,提出生态“三养”旅游,伴随着城市化水平高速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城市病”,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和乡村田园,因而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特点的度假村逐渐兴起。以云篆山、圣灯山、南湖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开发。

1.2.1类型巴南区生态生态“三养”度假休闲的主要类型有3种。(1)生态养生度假休闲类:以翠湖国际生态城、南湖旅游度假区为典型。主要以优质的自然生态风景区为基础,建设以康乐、休闲、娱乐为主的度假区,可让游客远离城市喧嚣,调养身心。(2)生态养老度假休闲类:以羊鹿山常青国际养生园、南温泉工人疗养院为典型。为弥补主城休闲养老这一块的不足,依托生态良好、安静的自然环境建造一系列养老院和疗养中心,为需要的老人提供优质服务。(3)生态养心度假休闲类:以圣灯山宗教养心度假区、天星寺养心度假基地为典型,主要针对有信仰游客,以宗教色彩为主体的养心度假,让游客洗涤心灵,得到放松。

1.2.2分布目前,巴南区共建设约176个休闲度假村,其中城区63个,占35.80%;近郊区60个,占34.09%;远郊区53个,占30.11%(见图1)。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全区的休闲度假村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优良的山地或景区周围;从行政区划来看,则主要分布在鱼洞街道、南泉街道、东泉镇和跳石镇,且与休闲观光农园互相吸引、聚集(见图2)。

2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布局

通过分析,可把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可划分为3个圈层,即城区圈、近郊圈和远郊圈。

2.1城区圈主要指“巴南旅游休闲集散中心”(一心)和“内环山城都市旅游休闲带”(一带)以内的旅游区域,主要包括鱼洞街道、李家沱街道、南泉街道、龙洲湾街道、界石镇、一品街道、花溪街、道等7个镇街,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山水都市旅游区”,发展方向在于提升重庆主城旅游产业的发展主题、功能与形象。这里交通便捷,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客源市场大,旅游项目以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生态森林为主。

2.2近郊圈主要位于一二环之间,主要分布在二环近郊乡村旅游休闲带内,由北向南依次包括木洞镇、二圣镇、惠民街道、南彭街道、跳石镇、安澜镇共6个镇街,农业资源相对城区较为丰富,农业景观明显,可以利用特殊的环城游憩带区位优势把都市农业的观光农业和体验式农耕农业融入其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瓜果采摘农园等休闲观光、农耕体验项目,也可利用近郊的自然生态景观发展休闲娱乐、生态度假等。

2.3远郊圈主要位于二环以外的区域,由北向南包括麻柳镇、双河口镇、丰盛镇、东泉镇、姜家镇、天星寺镇、接龙镇、石龙镇、石滩镇等9个镇,这些区域因区位、经济等多个原因会长期保留原始乡村形态,把自然、历史、人文等多种资源贯通融合可形成独特的乡村资源景观。此圈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推动边缘村镇美丽新农村的建设,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帮助农民致富。

3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3.1优势

3.1.1自然优势巴南区以“依山、靠林、傍泉、临湖、环岛、沿江”六大自然资源类型著称,拥有铜锣山、明月山、桃子凼山和东温泉山四条背斜三脉,南北向纵贯全区;五布河、花溪河和箭滩河3条水系大体呈东西向贯穿全境,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巴南区还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的前身,文化底蕴深厚,这对游客的旅游决策有重要影响,而且巴南区隶属重庆主城九区之一,近1/3的幅员面积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层内,两环(内环、二环)两射(渝黔、渝湘)高速路和三条轻轨线均贯穿巴南区;同时,巴南区地处重庆市“一圈两翼”旅游格局中,是“一圈(以西安、成都、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旅游产业圈)一带(川渝湘世界遗产民俗风情旅游经济带)”重要旅游节点,综上所述,巴南区在地理位置、交通、以及旅游区位上优势明显。

3.1.2社会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一,人均GDP超6000美元、节假日时间增加、交通条件便利等带来的国内消费转型和旅游需求“井喷式”增长。在大众化旅游休闲时代的背景下,巴南区的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全区旅游的重要支撑点。在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巴南区立足巴南区旅游资源休闲性、地理区位近郊性以及客源市场便利性的特点,以满足以城市居民为主的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3.2不足

3.2.1缺乏科学规划和专项管理乡村旅游是巴南区探索的的休闲旅游新模式,处于积极扩张期,目前还未完善相关的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体系,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不规范,基本是乡镇企业或农民自主开发、建设和经营,因政府专项管理力度不大和缺乏整体认识与市场分析,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效快速化,在建设管理上盲目跟风,随意模仿,功能雷同,导致各镇街形成恶性竞争。

3.2.2旅游产品季节性强,农民增收乏力巴南区的乡村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季节差异明显,特别是以温泉旅游和山地避暑为特色的景区,游客主要集中在寒暑期和公共节假日等时间段,因而部分经营者只在特定时期营业,农民平均收益较低;同时旅游活动开发仅停留在满足物质层面上,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对该区域的经济刺激较小。

3.2.3整体发展规模较小,主题形象模糊目前,巴南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多呈现出经营规模小、档次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等特点,如今市场的旅游休闲需求变动发展远大于其结构供给量,因此部分经营者单纯搞机械的旅游开发而忽视了当地的农业特色,大兴流行的人文景观建设,致使主题形象不鲜明。乡村旅游片区大多位于经济水平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公共设施服务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城市游客的需要。

3.2.4乡村理念歪曲,意义不重大随着全国大兴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理念逐渐歪曲,作为重庆市休闲旅游的先行者,巴南区各大村镇的乡村旅游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吸引游客不惜从农民手中大片征地来建造古村落的“克隆品”,打着各种特色旗号的商铺纷纷入驻,游客增多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部分原著居民生活的打扰,旅游理念不够人性化。

4巴南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

4.1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巴南正处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期,实施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户兴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同时完善旅游休闲产业管理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再旅游开发的同时重视生态保护,使得人与自然、各部门与人员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4.2提高规划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巴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乡镇企业或农民,让政府和经营主体都懂得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学发展认识;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适应农民的需求,减少盲目性发展。

4.3组建专业旅游规划队伍旅游规划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自然、人文、社会、生态等多方面,这不仅要求规划人员的专业知识要好,还要求其业余知识要广。而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没有太多现成的成功模式可借鉴,这就需要规划人员有较强的前瞻性。为了组建具有专业素养的规划队伍,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并开展相应的从业认证资格工作,从而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9篇: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井冈山;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建议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奠基石、“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11年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2012年,井冈山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达132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成为井冈山市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农村致富的多元化,对于加快井冈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1 井冈山市休闲观光农业现状

1.1 政府高度重视 井冈山市出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优惠政策,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首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5年规划,确定了年接待游客总数达200万人次以上,年增长25%以上,重点建设了旅游农业5个观光采摘园,6个主题休闲农庄,8个特色景观性农业观光园,60个乡村农家乐,实现了休闲农业产业年总收入3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

1.2 有扎实的基础 从2001年开始,井冈山市的旅游开始向农村外延扩张,逐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以及乡村旅游,到2006年,已初具规模,现在有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企业15家,260多家“农家乐”餐饮,种养基地85家,旅游产品加工基地23家。投入巨资,开展了“三清六改”,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行了“吃农家饭、住农户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活动,将泰井高速公路及连接线打造成集采摘、观光、寓教、品尝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如井冈山市金葡萄园休闲农业园,以采摘葡萄为主;新盛种养观光农业园,以畜禽养殖为主。

1.3 游客资源丰富 井冈山具有辉煌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还有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绿色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依托丰富的“红、绿”特色旅游资源,每年来井冈山的旅客达450多万人次,开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潜力无限。

2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要切实加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政策、规划、措施和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2.2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农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井冈山市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井冈山旅游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和发展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2.3 以农为本,强农兴旅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它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新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是旅游业拓展的新领域。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放在首位,坚持“以农为本、强农兴旅”的发展思路,重视耕地的保护,鼓励通过科学合理开发低洼地、沉降地和废弃鱼塘,通过美化沿河沿路环境和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民风等来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2.4 制定完善扶持政策 把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一是资金扶持。制定井冈山“农家乐”、“观光园”示范点扶持标准,达到验收标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为了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还要从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休闲农业企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技术扶持。邀请旅游专家老师,为“农家乐”、“观光园”授课,加强服务礼仪礼节、餐饮客房服务、井冈风情等知识培训,提高旅游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宣传扶持。将井冈山优秀的“农家乐”、“观光园”向社会推介,力争把井冈山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另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宣传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关注和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我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2.5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 积极鼓励客商投资井冈山休闲农业的发展。聘请规划设计机构对重点发展的休闲农业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包装,以争取上级对项目的支持。引进大项目,把现有小规模农业旅游企业实施兼并,增大规模,完备实施,提升档次,提高接侍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