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范文

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精选(九篇)

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

第1篇: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范文

摘要:研究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关键词: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综合功能;运输能力

一、引言

交通运输枢纽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六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主要是研究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包括工业运输和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二、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

由系统科学理论可知,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的综合整体。从系统及交通运输枢纽的基本定义角度来看,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由多个相关要素组成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统,它不仅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区别于其他系统的特性。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与目标的统一性。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多种运输设备组成,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或运输设备在交通运输枢纽中具有不尽相同的功能与作用,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统一的功能与引示。这就是完成枢纽内货物及旅客运输的中转与地方作业,确保客货运输全过程的实现及运输生产的连续性,满足统一运输网及枢纽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对运输的需要。

2.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或同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条干线运输组成,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又由为实现其运输过程的多种运输设备按一定布局原则和技术要求统一配置而成。为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相互协调,有关运输设备的布局与配置又须统筹安排。由此构成了运输枢纽结构的复杂性。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由多个多级子系统构成的多级梯阶的复杂结构。

3.交通运输枢纽与其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就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而言。它由线系统与点系统两类子系统群构成,交通运输枢纽属点系统,就一个交通运输枢纽而言,它既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以及特定功能的系统,同时又是交通运输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交通运输大系统为其外部环境。同时,交通运输枢纽又是它所依托的城市或地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城市或地区为其外部环境,因此,交通运输枢纽与其所在的城市或地区间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4.交通运输枢纽是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或多种交通运输设备构成的结合部,其内部各子系统间、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交通运输枢纽的各个子系统发展不平衡性和技术差异性。基于各交通运输枢纽形成的历史过程及自然条件等不尽相同,枢纽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形成过程及发展也不尽相同和平衡。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的具体作业过程和技术设备配置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交通运输枢纽内各子系统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差异性。为此,在具体分析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

6.交通运输枢纽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或自组织性。当交通运输网或城市系统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改变或调整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及目标时,交通运输枢纽的自身结构及特征即可进行相应的改变。如城市交通运输网个别区段负荷过大,从而导致了运输流自身进行调整,自动寻求负荷较小的方向,保证向稳定状态过渡。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且具有诸多系统特性。因此,我们必须将交通运输枢纽视作一个客观系统对象,结合其特性,运用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三、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功能

1.交通运输枢纽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干线的汇集点,是大宗客流和货流中转、换乘、换装与集散之点,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和联运的主要基地。交通运输枢纽的布局决定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间联运转换点的分布,因而对于大宗客流、货流的运输路径、运输效率、货物转运速度有着决定性影响。它在良好地完成运输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起到促进作用。

2.交通运输枢纽是同一种运输方式多条干线相互衔接,进行旅客和货物中转或对运营的车辆、船舶、飞机等进行技术作业和调节的重要基地,同时还为各种运输工具的周转和检修等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3.交通运输枢纽大多与城市相共生,它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作用。它是城市实现内外联系的桥梁与脉络,是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城市交通运输的各种设备和建筑也是构成交通运输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完成四种主流作业:直通作业、中转作业、枢纽地方作业以及城市对外联系的相关作业。

具体地说,交通运输枢纽所承担的主要作业包括:(1)为本地区旅客的到发以及过境旅客改变旅行方向或换乘另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服务;(2)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换装货物服务;(3)通过干线直接将货物送达货运站、码头,通过专用线将货物直接送达工矿企业、仓库或者反方向的运出;(4)将货物由外部干线运输转入城市内部运输线路,或者相反方向的接运;(5)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运营(接运、发送、编组),为车、船等运输工具的周转与检修提供各种技术服务;(6)枢纽内部运输作业,包括城市各区间及其与郊区间的客、货运输。

四、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运输设备的配置原则

首先应服从于国家和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其次要有利于运输枢纽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各种运输设备间的相互协调。具体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服从综合交通运输网布局与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枢纽在综合交通运输网中的地位、承担的任务及枢纽的合理分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为最高目标;(2)有利于枢纽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在考虑与相邻枢纽合理分工的前提下,使各项设备既不重复设置,又不因设备不足而影响运输畅通,并应保证主要客流、货流在枢纽内径路顺直、便捷,保证整个枢纽约通畅;(3)充分发挥枢纽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应根据所分担的合理客货运输任务而确定每种运输方式的适当规模和技术等级,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子系统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4)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5)充分考虑其他综合因素。如运输能力要有适当储备,设备配置具有灵活机动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国际要求和环境保护等。

第2篇: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范文

1.1 地域范围及性质

北京是全国的 政治 中心、 科技 文化 教育 中心, 金融 中心。正在迅速成长为国际大都市。大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圈,是全国、特别是北方广大地区联系世界的窗口。在产业方面北京与天津、唐山和周围的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了实力强大的 工业 和流通业,其它城市在大北京都市圈中的地位和产业分工各不相同。京津二市以及周围城市各有优势,互补性强,已经形成一定的 经济 分工。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分工和协作已经不能适应自身的需要和国家赋予的职能。必须通过结构合理调整,建立更具活力和整体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改善交通条件是实现 现代 化与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大北京处于全国交通运输 网络 的中枢位置。北京是全国陆路和空中交通中心,天津是华北西北的对外窗口和水陆联运枢纽,天津港是环渤海西岸港口群体的中心港口。秦皇岛港是重要的能源输出港和大宗散货输出入港,正在建设的黄骅港、京唐港也将成为重要的辅助港口。北京空港和环渤海西岸港口体系是我国北方广大区域通向世界的主要窗口和海上通道。

以两大中心为主体的铁路干线网络和国道公路干线网络以及航空线网络都较稠密。在已有较为发达的常速交通网络基础上,正在迅速形成高速交通网络-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线网络。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到2000年初,已经建成6条,正在建设4条,已经初步联网。环绕京津的河北省各个市县大都分别位居各条干线两侧,与北京的联系大多较为方便。网络特征为以首都为中心的放射式,有别于我国许多地区的方格式。这种分布格局对于首都与各省区、全国各地的直接联系十分有利。但是也带来过境运输必须通过市区或郊区的弊端。随着经济 发展 ,区际交流日益活跃,客货交流量不断增长,产生的相互干扰也日渐显露,有待改进。

1.3 区域交通布局存在的主要 问题

1.3.1 综合运输网络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交通网发展距离现代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京津冀北地区的综合运输网虽然初具规模,在我国属于交通网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是,与国外发达的大都市区相比,本区的交通设施数量不足、技术水平较低,还不能满足经济国际化和发达城市体系建设的需要。 其次,交通网总体布局存在缺陷。主要有:铁路和公路都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形态,从而产生了区际过境运输不够便捷和相互干扰等等问题。特别是关内外交流-东北区、内蒙与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客货交流必须通过北京枢纽或天津枢纽,为二市带来大量的过境运输,内外交通干扰成为严重问题。修建各种分流线显得愈来愈迫切。再者,北京、天津两大枢纽的分工与协作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如北京首都机场与天津张贵庄机场忙闲不均,张贵庄机场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另外,沿海港口建设与发展需要协调。

本区高速交通 网络 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高速公路建设进度较快,但是区内尚未成网,一些线路经路还需慎重 研究 。高速铁路迟迟未能开工,急需加快。京沪高速铁路“九五”计划,由于争论未能开工。现又列入“十五”计划,应该尽快建设。这是当前我国交通 发展 、特别是沿海发达区城市间旅客运输的迫切要求。对于连接京津大都市区和沪宁杭大都市区尤为重要。此外,对于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之间的分工需要及早研究,预见它们的分工。大北京在向 现代 化大都市地区发展方面,交通建设任重道远。

1.3.3 城际交通网络不够发达

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与联系是综合交通体系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 许多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线路大都不能充分满足客货运输迅速、便利、安全、 经济 的要求。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方式单一,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水平不高,客货运输缺乏选择与必要的竞争。

1.3.4 交通建设布局与城市体系建设缺乏协调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缺少引导中小城市发展的运输通道。其次,大城市市郊运输单一,基本依靠公共汽车,原有国家铁路的市郊列车大都停运或萎缩。例如天津市区至塘沽、北京市区至南口、丰台、通县的铁路市郊列车作用明显萎缩。轻轨交通长期没有引起重视,造成许多距离市区较远的卫星城、 工业 区、开发区发展缓慢,居民不愿外迁。交通不畅是阻碍卫星城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与发达国家大都市地区的交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此外,各种新建交通站场和线路在城市的布局,目前大都分别研究,缺乏相互协调。最为突出的典型是北京西客站没有采纳国铁与地铁等轨道交通紧密结合的现代化方案。北京地铁与地面交通站舍、公交枢纽缺乏配合。

城市体系的发展与交通网络关系极为密切。 从这一视角审视本区交通网络可以发现诸多 问题 。河北、天津在报告中提出了许多需要相互协调的重要问题,绝大部分都是交通问题,在此加以汇总。

2.运输联系特征

2.1 旅客生成密度较低,客运强度较高

2.2 京津冀区域货物生成密度较高、货运强度较低

3.现代化交通体系发展

3.1 研究宗旨

作为《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项目六专题之一的交通研究,一方面必须贯彻综合运输与系统工程的观点;另一方面应该将交通与城市在空间组织上的有机结合作为主要的 分析 视角。拟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综合 研究 京津冀北地区的 交通 运输 网络 建设,及其 现代 化 发展 方向和目标。在京津冀二市一省交通运输规划的基础上,发现和研究需要相互衔接的重要交通布局 问题 。主要有跨区域交通线路的衔接和合理走向,重要交通站港的合理分工与配合。-“综合运输观点”是研究的基础。

第二,交通布局涉及面广,在此主要研究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大北京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形成。-“城际交通”是研究的主要方面。

第三,重点研究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为了实现交通现代化,本区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正在广泛开展。不少布局问题有待综合研究。线路走向、主要车站的选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紧密衔接,应该审慎研究。-“快速交通”是研究的重点。

第四,从城市体系的发展及其与交通网络的关系为主要的视角,研究交通走廊沿线的城市功能区、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从改善人居环境的角度提出交通需要重视、改善的问题。-“城市体系与交通协调发展”是追求的目标。

图1 京津冀旅客生成密度与客运强度对比图

3.2 综合运输网络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4.现代化交通网布局框架

4.1 未来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区域综合交通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发展成为“双中心网络式”。第二、城际快速交通网形成以及大能力通道得到强化。第三、京津两大枢纽的分工与协作步入新阶段。第四、沿海港口体系更加发达,分工协作趋于合理。

4.2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由单中心放射逐步向发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转变

4.3 建成现代化交通干线网络

第一、形成五条包括高速交通线与大能力干线的运输大通道:内联京津冀北主要城市,外接各大区,沟通海外。-京津~华东沿海通道;-京石(京九)~中南通道;-京原~西北通道;-京包~内蒙西部通道;-京唐秦~东北通道(进出关通道)。第二、铁路通过高速铁路建设和既有线提速,形成客货分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用线联网-包括京沪、京沈(京秦与秦沈客运专线)、京广、津秦4线;8~10条既有铁路干线通过技术改造,分别提速达到或接近准高速运行(旅客列车时速160公里以上)-京山线、京沪线(津浦段)、京九线、京广线、京原线、京包线、京通线、京承线、京秦线、津蓟线。第三、公路建成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组成的发达网络。干线公路网络以京、津、唐为主副中心,秦皇岛、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为地方交通中心。仅可能做到各级中心之间以顺直通道连接,减少迂回运输,减少过境交通对各市市区的干扰。使货畅其流、旅客出行便捷、个人驾驶小汽车出行顺畅。

4.4 城际快速 交通 网形成以及大能力通道得到强化

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实现市际交通“公交化”。快速、便捷、高密度的交通是 现代 化大城市地区形成的先决条件。为了京津冀北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形成,必须加强现代化交通建设。一方面建设城际客运快速通道。在大都市密集区修建快速客运通道是增强通行能力的根本举措。或是建设新线,或是利用既有铁路线路进行相应改造,使之适应城际交通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改善运营组织方式实现市际交通公交化。铁路通过开行小编组列车、高密度发车使之“公交化”。公路主要靠打破市际界限,组建跨区域运输 企业 组建大型客运集团,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 发展 。

4.5 城市之间轨道交通建设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大都市密集地区轨道交通应该成为客运主力,既可提高旅客出行质量、大大提高客运能力;又可采用电力牵引而大大改善环境污染。建议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采用小编组、高密度运营方式。二是开发建设市郊轻轨线路,有的可以向外延伸至相邻城市,组成城际轨道交通 网络 。前者如利用京津铁路开行城际列车,已经实施,需要进一步改善运营方式,缩小每列客车的编成,适当、逐步增加列车开行密度,即实施“城际列车市郊化”运营组织方式。后者如建设天津市区至张贵庄机场至塘沽开发区的轻轨铁路,修建天津市区至蓟县盘山风景区的 旅游 线路。

4.6 重视快速与常速交通线路的衔接与分工

本区高速交通网络建设任务还很艰巨,应该注重快速交通网络与常速交通网络的衔接与合理分工。对于线路在城市过境路段、重要车站选址应该多方面、多角度 研究 比选,慎重决策。特别是先行建设的线路、站场要为其后的项目留有余地。例如日本的高速线在大都市市区的布局,一般为:高速公路距市区一定距离,以连接线进入市区。高速铁路以架空线进入市中心区设站,并与地下铁路、市郊轻轨铁路相连,便利旅客换乘。

5.铁路网建设与布局

5.1 加速实现铁路现代化,通过高速铁路建设和既有线提速,形成客货分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

5.2 建成高速铁路以及准高速客运专线网络,增强本区全国交通中心地位

5.3 建设新线,完善铁路网络、增强沿海通道和沿海港口集疏运能力

主要有:① 建设保定~霸州,全长仅82公里,该线在霸州与津霸联络线和京九铁路大干线相接。天津~霸州~保定铁路将京沪、京九、京广三大铁路干线相连接,在铁路网中具有重大作用。第一,使石家庄至天津开辟了新通路,比经过北京近80公里。形成北京枢纽南部大外环。第二,有利于保定地区和津京保三角地带的 经济 发展。使天津港增加了一条大能力集疏运通道。② 建设环渤海铁路:新建线路三段,共计长232公里。线路全线沟通后,将大大加强津、冀、鲁三省市临海地带的联系,促进经济协作和贸易交流。从全国路网规划 分析 该线将构成沿海铁路干线的重要区段,改善我国沿海铁路不足的缺陷。建议分为三期建设,先建成南段;再建设北段南堡至曹妃甸区段;然后建设中段。

5.4 未来区域铁路网空间格局

从大北京地区对外联系方向 分析 ,高速、准高速铁路网包括:通往江南的京沪高速铁路、京广高速铁路。连接关内外(通往东北)的准高速铁路,关内为京秦客运专线和津秦客运专线,关外是秦沈客运专线。这些客运专线同时具备过渡到高速铁路的良好基础。估计届时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也有可能修通。京沈客运专线有可能、也有条件在10~15年后过渡为高速铁路。15年后,从大北京地区通往我国东半部的高速铁路 交通 将承担大批中长途旅客运送任务。高速铁路以电力牵引方式,有利于环保。价格优与航空、小汽车出行,是大众出行的首选。京包铁路等等通向中西部的既有铁路也将实施客车提速。

本区的常速铁路网络将进一步完善。以北京为中心的9条铁路干线通过电气化改造和提速改造,通过能力有所提高;运行质量大幅度提高。以天津为中心的铁路增加至5条。天津枢纽的既有编组站南仓、新港能力提高的同时,新建港区第二编组站和北塘西编组站,编解能力大为提高。可以承担更多的东北区与华东区的货物列车编解作业。从而使北京铁路枢纽编解作业相对减轻。京津的铁路网络进一步增强,客货运输更加便利。促进城市体系加快 发展 。

6.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与布局

6.1 为实现城市规划目标和发展现代化城市体系创造交通条件

改变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于京津唐市区的状况,有步骤地从市区向远郊区、滨海地区进行战略转移,大力发展远郊城镇、和滨海城镇,实现城市和产业的布局合理化。进一步加强都市圈内各市的分工与协作,繁荣区域 经济 。在空间布局上尽快扭转在市中心区周围“摊大饼式”的扩散;坚持“分散集团式”布局原则。新区开发重点将从中心地区转移到各个边缘集团。及时建成包括干线公路和轨道交通线的运输通道作为城镇发展轴,可以保证和促进这一战略意图的顺利实施。

6.2 交通发展重要新目标-环渤海经济区3小时交通圈

6.3 建成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组成的发达网络

干线公路网络以京、津、唐为主副中心,秦皇岛、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为地方交通中心。仅可能做到各级中心之间以顺直通道连接,减少迂回运输,减少过境交通对各市市区的干扰。使货畅其流、旅客出行便捷、个人驾驶小汽车出行顺畅。

7.现代化交通枢纽布局与分工

7.1 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两大枢纽(不是主副枢纽)互有分工,紧密配合新格局

北京和天津两大交通枢纽区位有别,相互靠近,各有优势,作用互补。过去分工协作关系有所发展;但是受到行政体制和陈旧观念的束缚,许多应该联合的业务未能有效开展。旅客及货主的跨区域运输业务多有不便。需要大力加强天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海港、空港及集疏远线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继续加强北京枢纽,完善功能。不仅需要在硬件方面(集疏远线路、城际京通线等等)继续加大联合建设步伐;更加需要在软件方面(运输组织、客货运输市场经营、运输、外贸进出口开拓…等等)加快联合与协作的力度。

7.2 增强天津枢纽功能,合理分担北京枢纽的任务

关键是强化天津枢纽功能,合理分担北京交通枢纽的作业。在铁路方面:首先,加强天津铁路枢纽,建设东南环线,连通北环线直通津蓟线的联络线,建成环形枢纽;大幅度提高编组站的编解能力。其次,建设环渤海的临海铁路线,使东北区与华东沿海的货物列车直通运行。合理分担北京铁路枢纽部分中转、过境运输作业,减轻北京枢纽的负担。在航空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天津机场的作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组建京津两大空港联营集团,合理分配客货流;其次,利用高速公路,组建集疏运联营公司,开行班车;再者,建设轻轨线路与天津市区地下铁路连接,使旅客更加便捷。从长远方面,从京津冀北区域整体出发,综合 研究 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

空港客货吞吐量增长动态变化

7.3 增强次级 交通 枢纽或地方交通中心

同时在京、津建设一批次级交通枢纽或地方交通中心:如唐山、秦皇岛、保定;霸州、沧州、黄骅、京唐(王滩)、承德、张家口等等。

8.沿海港口体系更加发达,分工协作趋于合理

8.1 环渤海西岸港口体系总体水平迅速提高,港口地域系统初具规模

8.2 天津港发展迅速,中心枢纽港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天津港是我国沿海五大枢纽港之一(即“广大上青天”),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是华北、西北等地进行国际贸易与 经济 合作的主要桥梁。并且是亚欧大陆桥最重要的桥头堡之一。1998年底全港码头泊位核定吞吐能力9148万吨,国际集装箱通过能力160万标箱,拥有各类泊位140个,岸线长17公里。其中公用泊位70个,岸线11公里。天津港港区回淤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理。正在开挖10万吨级深水航道,大型国际集装箱船舶进出港口更加便利。这将对天津港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并且对于我国外贸运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产生重要 影响 。

8.3 港口合理分工与协作

第3篇: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范文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中亚;交通运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地区间差异日益明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为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提供了继西部大开发政策后又一重要发展机遇。对于我国西北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土地面积辽阔,人口相对稀少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中亚地区而言,交通基础设施从苏联解体后便缺乏资金更新维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复苏。“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对于包括我国西北地区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在互联互通的五个领域中,政策沟通是基础,设施联通是关键。其中,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中亚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亚欧大陆辐射的关键节点。因此,改善这两个区域相对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当务之急。

一、基本概念的选取

(一)中国西北与中亚

中国西北指中国西北部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五个省级行政区。从历史角度看,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缘优势明显;从产业角度看,其涵盖位于“第二桥墩”的关中城市群、“第三桥墩”的兰西银经济区、“第四桥墩”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第五桥墩”的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1],同时,中国与中亚间的第二亚欧大陆桥、热特肯-霍尔果斯铁路、渝新欧铁路以及正在计划建设的中吉乌铁路全部经过经过这一地区。可以说,中国西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既是“黄金段”,又是“桥头堡”。

中亚,指本文选取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中亚地区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出中国西北后即在现今中亚五国境内分流,或向北抵东欧,或向西经西亚抵地中海沿线,或向南抵南亚。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广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了路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空间范畴。路上丝绸之路东接亚太地区与中国东部,中段为自然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和潜力巨大的中国西部,西连欧洲发达经济体,初步形成了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和欧洲E40号公路和亚洲AH5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路径。[2]

二、中国西北与中亚交通运输领域基本情况

中国西北地处中国内陆,中国西北、中亚矿产资源经由陇海-兰新线直通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中亚的天然气资源由霍尔果斯口岸抵中国后经西气东输二线、三线输送到中部沿海地区。近年,乌鲁木齐、喀什、兰州、西安等西北主要城市开设直达中亚各国定期航班,多条跨国公路建成通车。中亚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无海洋港口。铁路运输、管道运输是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途径。

(一)铁路运输

中亚地区的铁路网南北发达,与俄罗斯西欧部分联系紧密,东西走向铁路较少。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西北与中亚铁路运输合作稳步发展。第二亚欧大陆桥、“热特肯-霍尔果斯”铁路、“渝新欧”铁路、“义新欧”铁路先后建成并通车,经由阿拉山口、霍尔果斯连接中国西北与中亚,累计里程35400余公里。中国西北方面,随着兰新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即将建成的徐兰高速铁路,“丝绸之路经济段”中国西北中亚段交通状况将会得到极大改善。

在中国西北与中亚五国的铁路运输合作中,以中哈铁路运输合作最为深入,双方成立“中哈合作委员会”并特别设立“交通合作分委会”。相比地处中亚北部的哈萨克斯坦,位于南部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与中国西北地区并未直通铁路。仍在规划中的“中吉乌”铁路将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中亚地区尤其是中亚南部的交通运输状况,中国的工业产品经中国西北,沿中吉乌线直接抵达中亚南部地区,大大减少了商品的交通运输成本。同时,中亚南部的能源将通过这条线路直接抵达中国西北,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3]

(二)公路运输与公路口岸

公路运输相比铁路、管道与航空运输,有着技术门槛低、涉及领域多、灵活方便等优势。中国西北与中亚五国间的公路运输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亚洲公路网政府间协定》的签署,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与中亚段的各个主要节点城市联结起来,衔接了亚太经济圈与欧洲发达经济体。预计2015年底通车的“双西公路”(西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西部国际公路运输走廊)将成为亚太国家到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最短路径。当前,公路口岸在我国西北边境覆盖较广,与中亚邻国有多条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边境口岸,距离哈萨克斯坦主要城市阿拉木图仅378公里,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就设立在此处。

(三)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是当前中国与中亚能源贸易中的主要运输途径。当前,中亚地区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资源多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个地区。中国与上述三国共同建设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与我国西气东输一、二、三线一道将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通过我国西北不断输送到东部地区。2009年A线投产到2015年11月,已累计输气1000亿立方米。即将投产的D线由土库曼斯坦复兴油田经乌兹别克斯坦,最终到达我国克孜勒自治州乌恰县,全场971公里,预计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

(四)航空运输

中国西北与中亚的民航运输起步较公路、铁路运输起步晚,成本高,但其便利性是公路,铁路所不能比拟的。在地广人稀的中国西北与中亚地区,航空运输是实现人员流动的重要途径。以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为例,飞往中亚地区主要城市阿斯凯特、杜尚别、比什凯克均在2小时左右,飞往欧洲、南亚、亚太等地区均不超过8小时。可以说,乌鲁木齐是中国西北与中亚地区重要的空港枢纽,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与中亚段关键的交通节点。

三、经济带沿线国家交通运输发展意向

自1992年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先后签署了包括了《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协定》、《亚洲公路网政府间协定》在内的一系列交通运输协定。近年来,中国推动成立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一系列举措得到了中亚国家的积极响应,与此同时,中亚各国也不谋而合地制定了各自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计划。

哈萨克斯坦在2013年公布的《2050年前哈萨克斯坦国家战略》与2014年11月推出的“光明大道”新经济计划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其中包括霍尔果斯口岸基础设施一期工程,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运输环境,加强地区间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能力等内容。乌兹别克斯坦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2011-2015年国家公路建设纲要和加速发展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纲要》,计划翻修和建设通往波斯湾、黑海、东欧方向的铁路公路2300余公里。[4]整体而言,中亚各国对于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强烈愿景,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多,落实少。

四、中国西北与中亚交通运输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中亚各国经济实力制约中国西北与中亚交通运输体系发展

中亚各国大量交通基础设施由苏联时期建造。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独立后经济形势近年才得到恢复。铁路、公路干线多以南北走向,通往俄罗斯方向为主,联系中国、南亚、西亚方向的交通运输网络单薄。对于交通设施的建设维护缺乏相应资金支持。

(二)中亚各国间,中亚与中国间的合作体系不健全

中亚各国独立前均属苏联,各项道路车辆标准本应统一。独立后却执行了各自不同的标准,如厢式货车长度和最大轴负载;各国车辆过境费用海关费用的名目与收费标准不统一。[5]中国与中亚各国更是采用了不同宽度的铁路轨道,过境列车必须更换车皮或车轮后进入对方区域。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铁路口岸时常因沟通不畅导致车辆、货物堵塞,延迟了通关时间。

(三)大国角力制约中国西北与中亚经济交通运输领域发展

由于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位置,地缘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宗教关系复杂,历来是大国博弈的焦点。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大中亚计划”,俄罗斯的欧亚联盟。“中吉乌”铁路这一明显对中亚经济发展有带动促进作用的铁路线经过多年规划,至今仍未在吉尔吉斯斯坦获得通过,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在促进中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受到的阻力依然巨大。

五、对于中国西北与中亚交通运输领域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丝路基金为依托,加快推动中亚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套以铁路、管道为主要交通手段,紧密联系中国西北地区的交通网路体系,进而实现“道路相通”。对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体系,要做好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加大投资力度,改善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东部地区较为薄弱的问题。[6]确保中国西北与中亚地区有能力做好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面亚太经济圈与西面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桥梁纽带。

在中亚国家中推广“中哈合作委员会”的合作形式,倡导设立“中国-中亚合作委员会”,进一步健全中国-中亚沟通合作机制,增进政府间沟通,通过协商逐步在区域范围内指定统一的过关制度标准、税率与相关技术指标,推动中亚地区标准轨铁路建设,建立切实可行的铁路、公路口岸调度协商机制,提高口岸效率。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紧密融入区域内各国的战略发展规划中。

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以亚洲开发银行CAREC合作机制为抓手,努力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拓展与中亚多方面产业合作。近年来,中国西北与中亚地区交通联系日益紧密,与双方贸易额不断上涨刺激交通领域发展有很大关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拓宽合作渠道,进行全方位、宽领域的产业合作[7],在深化产业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交通运输领域建设,以求同存异的方针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地区的建设步伐。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爱君,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我国节点城市产业定位与协同发展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 郭爱君,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3] 章庆慧.中国与中亚交通运输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 孙壮志.中亚国家跨境交通的地缘政治博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5] 秦放鸣,毕燕茹.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交通运输合作[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第4篇: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范文

1.1 地域范围及性质

“大北京地区”是

北京是全国的 政治 中心、 科技 文化 教育 中心, 金融 中心。正在迅速成长为国际大都市。大北京是

1.3.2 快速 交通 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区高速交通 网络 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高速公路建设进度较快,但是区内尚未成网,一些线路经路还需慎重 研究 。高速铁路迟迟未能开工,急需加快。京沪高速铁路“九五”计划,由于争论未能开工。现又列入“十五”计划,应该尽快建设。这是当前我国交通 发展 、特别是沿海发达区城市间旅客运输的迫切要求。对于连接京津大都市区和沪宁杭大都市区尤为重要。此外,对于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之间的分工需要及早研究,预见它们的分工。大北京在向 现代 化大都市地区发展方面,交通建设任重道远。

1.3.3 城际交通网络不够发达

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与联系是综合交通体系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 许多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线路大都不能充分满足客货运输迅速、便利、安全、 经济 的要求。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方式单一,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水平不高,客货运输缺乏选择与必要的竞争。

1.3.4 交通建设布局与城市体系建设缺乏协调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缺少引导中小城市发展的运输通道。www.133229.coM其次,大城市市郊运输单一,基本依靠公共汽车,原有国家铁路的市郊列车大都停运或萎缩。例如天津市区至塘沽、北京市区至南口、丰台、通县的铁路市郊列车作用明显萎缩。轻轨交通长期没有引起重视,造成许多距离市区较远的卫星城、 工业 区、开发区发展缓慢,居民不愿外迁。交通不畅是阻碍卫星城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与发达国家大都市地区的交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此外,各种新建交通站场和线路在城市的布局,目前大都分别研究,缺乏相互协调。最为突出的典型是北京西客站没有采纳国铁与地铁等轨道交通紧密结合的现代化方案。北京地铁与地面交通站舍、公交枢纽缺乏配合。

城市体系的发展与交通网络关系极为密切。 从这一视角审视本区交通网络可以发现诸多 问题 。河北、天津在报告中提出了许多需要相互协调的重要问题,绝大部分都是交通问题,在此加以汇总。

2.运输联系特征

2.1 旅客生成密度较低,客运强度较高

一方面,京津冀旅客生成密度低于全国平均值。旅客生成密度即人均旅次(客运量/人口),1998年为8.25人次/人, 仅为当年全国平均值11.03次的75%。这种现象反映了京津冀地区人口出行频率较低。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辽宁中南部地区形成强烈反差。京津冀地区1998年全 社会 客运量仅占全国5.4%,大大低于本区人口占全国的比重(7.0%)。 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客运强度(人均旅客周转量)较高。1998年京津冀地区旅客周转量844.2亿人公里,占全国8.0%, 高于客运量的比重(5.2%)和人口比重(7.0%)。客运强度也是反映客运需求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即人均旅客周转量(人公里/人)。京津冀的客运强度1998年为人均962人公里,比全国平均值(846人公里/人)高13.7%。参见图1。

2.2 京津冀区域货物生成密度较高、货运强度较低

货物生成密度(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货物吨数)与地区经济水平呈逆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货物生成密度随之降低。另外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重工业地区货物生成密度高,轻型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发达地区密度低,反映创造单位产值的货运量小。1998年京津冀地区货物生成密度为16.5吨/万元(gdp),略高于全国平均值15.9吨/万元.大大高于沪、苏、浙、粤等经济发达区。货运强度京津冀只有3.5吨公里/千元(gdp),低于全国平均值(4.8吨公里/千元)。而南方沿海发达区的货运强度都很高,大都在15吨公里/千元以上.这是由于其原材料和燃料必须长距离运输。参见图2。

3.现代化交通体系发展

3.1 研究宗旨

作为《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项目六专题之一的交通研究,一方面必须贯彻综合运输与系统工程的观点;另一方面应该将交通与城市在空间组织上的有机结合作为主要的 分析 视角。拟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综合 研究 京津冀北地区的 交通 运输 网络 建设,及其 现代 化 发展 方向和目标。在京津冀二市一省交通运输规划的基础上,发现和研究需要相互衔接的重要交通布局 问题 。主要有跨区域交通线路的衔接和合理走向,重要交通站港的合理分工与配合。-“综合运输观点”是研究的基础。

第二,交通布局涉及面广,在此主要研究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大北京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形成。-“城际交通”是研究的主要方面。

第三,重点研究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为了实现交通现代化,本区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正在广泛开展。不少布局问题有待综合研究。线路走向、主要车站的选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紧密衔接,应该审慎研究。-“快速交通”是研究的重点。

第四,从城市体系的发展及其与交通网络的关系为主要的视角,研究交通走廊沿线的城市功能区、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从改善人居环境的角度提出交通需要重视、改善的问题。-“城市体系与交通协调发展”是追求的目标。

图1 京津冀旅客生成密度与客运强度对比图

图2 货物生成密度与货运强度对比图

3.2 综合运输网络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总体目标是本区未来15-20年建成发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主要体现于下列五点:第一、构建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区域内部城市间和对外交通都达到便捷。第二、区内高速和准高速铁路联网;铁路干线客货分离,不断提高运行速度和服务水平,使能力得到合理利用。第三、高速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有机结合,形成发达的干线公路网,充分满足客货不同需求。第四、建设综合交通走廊,为城市布局的展开和城市体系的发展创造先行、便利条件。第五、建成现代化沿海港口体系、航空港形成干支结合、客货运有所分工的便利服务体系。

4.现代化交通网布局框架

4.1 未来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区域综合交通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发展成为“双中心网络式”。第二、城际快速交通网形成以及大能力通道得到强化。第三、京津两大枢纽的分工与协作步入新阶段。第四、沿海港口体系更加发达,分工协作趋于合理。

4.2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由单中心放射逐步向发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转变

通过15-20年建设,京津冀北区域的综合交通网将从“单中心放射式”发展成为“双中心网络式”。两大交通中心得到进一步强化,建成现代化综合枢纽。二枢纽各具特色、紧密联系、互有分工,高质量地服务于北方以至全国的内外贸易、 旅游 和出行。未来区域综合交通网的双中心网络式格局,将促进区域 经济 一体化发展,区域城市体系的完善。解决北京过度拥挤,天津、河北能力富裕的问题。从运输组织角度应该做到“货畅其流”、“旅客出行便捷”。

4.3 建成现代化交通干线网络

第一、形成五条包括高速交通线与大能力干线的运输大通道:内联京津冀北主要城市,外接各大区,沟通海外。-京津~华东沿海通道;-京石(京九)~中南通道;-京原~西北通道;-京包~内蒙西部通道;-京唐秦~东北通道(进出关通道)。第二、铁路通过高速铁路建设和既有线提速,形成客货分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用线联网-包括京沪、京沈(京秦与秦沈客运专线)、京广、津秦4线;8~10条既有铁路干线通过技术改造,分别提速达到或接近准高速运行(旅客列车时速160公里以上)-京山线、京沪线(津浦段)、京九线、京广线、京原线、京包线、京通线、京承线、京秦线、津蓟线。第三、公路建成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组成的发达网络。干线公路网络以京、津、唐为主副中心,秦皇岛、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为地方交通中心。仅可能做到各级中心之间以顺直通道连接,减少迂回运输,减少过境交通对各市市区的干扰。使货畅其流、旅客出行便捷、个人驾驶小汽车出行顺畅。

4.4 城际快速 交通 网形成以及大能力通道得到强化

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实现市际交通“公交化”。快速、便捷、高密度的交通是 现代 化大城市地区形成的先决条件。为了京津冀北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形成,必须加强现代化交通建设。一方面建设城际客运快速通道。在大都市密集区修建快速客运通道是增强通行能力的根本举措。或是建设新线,或是利用既有铁路线路进行相应改造,使之适应城际交通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改善运营组织方式实现市际交通公交化。铁路通过开行小编组列车、高密度发车使之“公交化”。公路主要靠打破市际界限,组建跨区域运输 企业 组建大型客运集团,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 发展 。

4.5 城市之间轨道交通建设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大都市密集地区轨道交通应该成为客运主力,既可提高旅客出行质量、大大提高客运能力;又可采用电力牵引而大大改善环境污染。建议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采用小编组、高密度运营方式。二是开发建设市郊轻轨线路,有的可以向外延伸至相邻城市,组成城际轨道交通 网络 。前者如利用京津铁路开行城际列车,已经实施,需要进一步改善运营方式,缩小每列客车的编成,适当、逐步增加列车开行密度,即实施“城际列车市郊化”运营组织方式。后者如建设天津市区至张贵庄机场至塘沽开发区的轻轨铁路,修建天津市区至蓟县盘山风景区的 旅游 线路。

4.6 重视快速与常速交通线路的衔接与分工

本区高速交通网络建设任务还很艰巨,应该注重快速交通网络与常速交通网络的衔接与合理分工。对于线路在城市过境路段、重要车站选址应该多方面、多角度 研究 比选,慎重决策。特别是先行建设的线路、站场要为其后的项目留有余地。例如日本的高速线在大都市市区的布局,一般为:高速公路距市区一定距离,以连接线进入市区。高速铁路以架空线进入市中心区设站,并与地下铁路、市郊轻轨铁路相连,便利旅客换乘。

5.铁路网建设与布局

5.1 加速实现铁路现代化,通过高速铁路建设和既有线提速,形成客货分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

今后主要承担中长距离客货运输、大城市市际客运、港口集疏运等任务。京沪、京沈、京广等铁路主干线客货运输互争能力 问题 日趋严重。新建平行的高速铁路或者客运专线,与既有线实施客货分离运行方式是合理的选择。以此实现现代化。经过15~20年本区可以将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联网。包括京沪、京沈(京秦与秦沈客运专线)、京广、津秦4线。同时对既有铁路干线通过技术改造,分别提速达到或接近准高速运行(旅客列车时速160公里以上)。

5.2 建成高速铁路以及准高速客运专线网络,增强本区全国交通中心地位

在10~15年期间建设高速铁路和铁路客运专线,形成快速客运网络:① 京沪高速铁路已列入了“十五”计划。在京津冀北区域境内以北京为起点,经过廊坊、天津(西站)、沧州。② 京广高速铁路争取在“十一五”期开工,客流量大的北段首先建成。③ 建设津秦客运专线(全长212公里),与关外的秦沈客运专线相衔接。④ 建设京津第四线,实施客货分离及客车提速:京津区段现有三线,修建第四线后,可以实行客货分离,进一步提高行车速度。同时在京津之间可以实行小编组、大密度客车运行方式,开行公交化城际列车。

5.3 建设新线,完善铁路网络、增强沿海通道和沿海港口集疏运能力

主要有:① 建设保定~霸州,全长仅82公里,该线在霸州与津霸联络线和京九铁路大干线相接。天津~霸州~保定铁路将京沪、京九、京广三大铁路干线相连接,在铁路网中具有重大作用。第一,使石家庄至天津开辟了新通路,比经过北京近80公里。形成北京枢纽南部大外环。第二,有利于保定地区和津京保三角地带的 经济 发展。使天津港增加了一条大能力集疏运通道。② 建设环渤海铁路:新建线路三段,共计长232公里。线路全线沟通后,将大大加强津、冀、鲁三省市临海地带的联系,促进经济协作和贸易交流。从全国路网规划 分析 该线将构成沿海铁路干线的重要区段,改善我国沿海铁路不足的缺陷。建议分为三期建设,先建成南段;再建设北段南堡至曹妃甸区段;然后建设中段。

5.4 未来区域铁路网空间格局

到2020年前区内铁路将形成发达 现代 化的 网络 :一方面,高速(通常认为,准高速铁路时速为160~200公里;时速超过200公里为高速铁路)铁路网形成;另一方面,既有常速铁路网络将更加稠密、便捷。

从大北京地区对外联系方向 分析 ,高速、准高速铁路网包括:通往江南的京沪高速铁路、京广高速铁路。连接关内外(通往东北)的准高速铁路,关内为京秦客运专线和津秦客运专线,关外是秦沈客运专线。这些客运专线同时具备过渡到高速铁路的良好基础。估计届时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也有可能修通。京沈客运专线有可能、也有条件在10~15年后过渡为高速铁路。15年后,从大北京地区通往我国东半部的高速铁路 交通 将承担大批中长途旅客运送任务。高速铁路以电力牵引方式,有利于环保。价格优与航空、小汽车出行,是大众出行的首选。京包铁路等等通向中西部的既有铁路也将实施客车提速。

本区的常速铁路网络将进一步完善。以北京为中心的9条铁路干线通过电气化改造和提速改造,通过能力有所提高;运行质量大幅度提高。以天津为中心的铁路增加至5条。天津枢纽的既有编组站南仓、新港能力提高的同时,新建港区第二编组站和北塘西编组站,编解能力大为提高。可以承担更多的东北区与华东区的货物列车编解作业。从而使北京铁路枢纽编解作业相对减轻。京津的铁路网络进一步增强,客货运输更加便利。促进城市体系加快 发展 。

6.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与布局

6.1 为实现城市规划目标和发展现代化城市体系创造交通条件

改变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于京津唐市区的状况,有步骤地从市区向远郊区、滨海地区进行战略转移,大力发展远郊城镇、和滨海城镇,实现城市和产业的布局合理化。进一步加强都市圈内各市的分工与协作,繁荣区域 经济 。在空间布局上尽快扭转在市中心区周围“摊大饼式”的扩散;坚持“分散集团式”布局原则。新区开发重点将从中心地区转移到各个边缘集团。及时建成包括干线公路和轨道交通线的运输通道作为城镇发展轴,可以保证和促进这一战略意图的顺利实施。

6.2 交通发展重要新目标-环渤海经济区3小时交通圈

京津唐及其周围9城市(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正在向着以京津为核心的城市经济集合体发展。预计到2015~2020年环渤海经济区九城市之间的出行时间将缩短在3小时之内。

6.3 建成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组成的发达网络

干线公路网络以京、津、唐为主副中心,秦皇岛、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为地方交通中心。仅可能做到各级中心之间以顺直通道连接,减少迂回运输,减少过境交通对各市市区的干扰。使货畅其流、旅客出行便捷、个人驾驶小汽车出行顺畅。

7.现代化交通枢纽布局与分工

7.1 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两大枢纽(不是主副枢纽)互有分工,紧密配合新格局

北京和天津两大交通枢纽区位有别,相互靠近,各有优势,作用互补。过去分工协作关系有所发展;但是受到行政体制和陈旧观念的束缚,许多应该联合的业务未能有效开展。旅客及货主的跨区域运输业务多有不便。需要大力加强天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海港、空港及集疏远线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继续加强北京枢纽,完善功能。不仅需要在硬件方面(集疏远线路、城际京通线等等)继续加大联合建设步伐;更加需要在软件方面(运输组织、客货运输市场经营、运输、外贸进出口开拓…等等)加快联合与协作的力度。

7.2 增强天津枢纽功能,合理分担北京枢纽的任务

关键是强化天津枢纽功能,合理分担北京交通枢纽的作业。在铁路方面:首先,加强天津铁路枢纽,建设东南环线,连通北环线直通津蓟线的联络线,建成环形枢纽;大幅度提高编组站的编解能力。其次,建设环渤海的临海铁路线,使东北区与华东沿海的货物列车直通运行。合理分担北京铁路枢纽部分中转、过境运输作业,减轻北京枢纽的负担。在航空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天津机场的作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组建京津两大空港联营集团,合理分配客货流;其次,利用高速公路,组建集疏运联营公司,开行班车;再者,建设轻轨线路与天津市区地下铁路连接,使旅客更加便捷。从长远方面,从京津冀北区域整体出发,综合 研究 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

空港客货吞吐量增长动态变化

表注:数据引自《从统计看民航1991、…、2000年》

7.3 增强次级 交通 枢纽或地方交通中心

同时在京、津建设一批次级交通枢纽或地方交通中心:如唐山、秦皇岛、保定;霸州、沧州、黄骅、京唐(王滩)、承德、张家口等等。

8.沿海港口体系更加发达,分工协作趋于合理

8.1 环渤海西岸港口体系总体水平迅速提高,港口地域系统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建设加速展开,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环渤海西岸已经形成了较为发达的港口地域群体。而且还在继续开展大规模的建设,向着 现代 化港口体系方向 发展 。现有港口群体包括:中心枢纽港天津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正在建设的神府煤炭输出港黄骅港、正在建设的地方 工业 港口京唐港(王滩港)。环渤海西岸港口群体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本区港口货物吞吐量(1998年1.52亿吨)占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的16.5%。港口分工初步形成,重复建设相对较少(比南方)。

8.2 天津港发展迅速,中心枢纽港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天津港是我国沿海五大枢纽港之一(即“广大上青天”),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是华北、西北等地进行国际贸易与 经济 合作的主要桥梁。并且是亚欧大陆桥最重要的桥头堡之一。1998年底全港码头泊位核定吞吐能力9148万吨,国际集装箱通过能力160万标箱,拥有各类泊位140个,岸线长17公里。其中公用泊位70个,岸线11公里。天津港港区回淤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理。正在开挖10万吨级深水航道,大型国际集装箱船舶进出港口更加便利。这将对天津港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并且对于我国外贸运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产生重要 影响 。

8.3 港口合理分工与协作

第5篇: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范文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民航运输业属于交通运输业,是重要的生产服务业部门,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中,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变化,重点产业不断在全球内转移,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爆炸式增多,航空运输业已经从一种客货运输方式演变成为覆盖全球重要地区、承载地区间商贸活动和产业协作的重要网络平台,在全球的产业体系和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型国际枢纽机场作为民航运输网络的关键节点,是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快速集散的重要场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机场周边的地区凭借便捷的交通条件和邮:邻机场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升级较快的高科技产业和部分企业总部与研发机构的集聚地,形成了临空产业体系,对区域原有产业体系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甚至在部分地区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民航运输业作为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生产服务部门,通过其越来越广泛的产业关联联系,对整个产业体系有了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并且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区域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民航运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纷纷加大对机场建设的投入,围绕机场打造临空经济区。国外的国际枢纽机场发展时间长、服务体系更为成熟,形成了大量经济社会效益较高且有重大影构的临空经济区。我国民航运输业起步晚、整体规模较小,在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只有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依托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和较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临空产业体系。当前,我国产业体系整体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阶段,要求交通运输业等生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区域产业体系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成为区域产业体系进行对外物流交互的重要通道和商贸交流的重要纽带,区域产业体系要能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航空运输业发展时间长,对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总结出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规律以及发展趋势。Huddleston和Pangotral”研究发现,机场的航空运输网络是城市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能直接改善城市的经济活动,Bmeckner[2I进步发现,机场的航空客货运输服务体系是对城市经济影响程度及其效果的关键因素。Freidheim和Hanss(W^^欧洲、亚洲等地的知名枢纽型机场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大型民航枢纽机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Guilherme[4I从民航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关系入手,对新加坡和中东迪拜等旅游城市的民航运输业和旅游业进行了调研,发现民航运输业能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其中民航运输业的高度发展是旅游业成为城市主导产业的基础。JohnD.Kasarda, Jonathan D.Green【5】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认为民航货物运输业对国际贸易影响很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ICeith研究了美国卡罗莱纳州多个机场,发现区域就业水平随着民航客货吞吐量的增加而增高,而且在民航运输业的影响下,区域产业结构逐渐调整,从原来以传统产业为主向转变为以高新产业为主。David和Ashish【7】认为机场周边地区是区域经济和民航运输业的优势集中地,将成为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重要集散地,正逐渐凝聚各种现代化社会经济活动,将形成全新的城市形态。

……..

2 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相关理论概述

2.1研究理论基础架构

本文对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包括民航运输业相关概念及理论、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其中,民航运输业相关概念及理论和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是本文进行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理论是本文进行最终系统分析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导。

……….

2.2民航运输业相关基本概念及理论

民用航空,是指使用各类航空器从事除了军事性质(包括国防、警察和海关等)以外的所有航空活动。民用航空按照业务性质,一般分为商业航空和通用航空两个类型。商业航空的航空活动,主要承担经营性的航空旅客和货邮运输业务,也称航空运输;通用航空,范围较广,是民用航空中除了商业航空的航空活动的总称,业务范围涉及农业服务、科研服务、体育运动、公务航空等各种领域。本文研究的民航运输,特指商业航空,主要研究经营性航空公司向市场提供航空旅客和货邮运输服务并以盈利为目的的航空生产活动。民航运输本质上仍是企业通过生产产品或服务来盈利的商业活动,同时作为交通运输方式的一种,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一起组成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民航运输整体运力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在高效快速、远距离运输方面具有其它交通运输方面没有的优势,在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存重要地位。本文研究的民航运输业,就是从事民航运输各类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业务范围以商业航空客货运输为主。民航运输业的产品,就是利用航空飞行器将旅客或者货邮从起点转移到终点的位移过程,同样具有交通运输产品区别事物产品的两大特点,

一是不可储存的特点,二是产品的产生与消费同时进行的特点。民航运输业产品的价值及其使用价值,是通过市场中顾客对航空运输服务的购买行为来实现的,在整个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附加在服务对象身上。民航运输业客运产品,直接满足了旅客在一定要求下完成空间位置改变的需求,被旅客直接消费;民航运输业货运产品,附加在货物的成本上。民航运输业的产品只有实现旅客、货物的位移需求,才能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单纯的空间位移不能产生产品,只是运输生产资源的虚耗。 ……..

3 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因果关系研究..........19

3.1 研究思路和与基本理论..........19

3.2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21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23

3.4 本章小结..........33

4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35

4.1 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方法..........35

4.2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38

4.3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43

4.4 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模型指标体系..........45

4.5 本章小结 ..........51

5 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实证分析..........53

5.1 数据来源和产业分类..........53

5.2 两地民航运输业对经济影响对比分析..........54

5.3 两地民航运输业对产业结构影响对比分析..........56

5.4 对比结论总结..........65

5.5 本章小结..........66

5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5.1数据来源和产业分类

本文运用北京市2002年的130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的1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上海市2002年131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144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对北京市和上海市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进行对比研究。在这四个投入产出表中,北京市2002年和上海市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将航空运输业分成了航空旅客运输和航空货物运输两个产业部门,北京市2007年和上海市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将航空运输业当成一个部门。为了对比分析,本文对北京市和上海市2002年的两个表进行调整,将航空旅客运输和航空货物运输合成航空运输业一个产业部门。在进行民航运输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时,为了避免一百多个部门分类带来的繁琐和结构特征不清楚的情况,本文对四个投入产出表的产业部门进行合并,在整个产业结构所受影响的分析部分,侧重体现结构特征。在合并中,本文综合1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和42个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分类方法,将北京和上海这四个表中的产业部门分成了 23类,其中第一产业合并成1类,第二产业合并成12类,第三产业合并成了 10类。在第二产业分类时,为了侧重体现民航运输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影响及相对大小,将相关细化产业门类合并成了两类;在第三产业分类时,为了体现民航运输业对不同生产服务型产业部门影响的相对大小,将与民航运输业的生产活动高度相关的“运输仓储业”、“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单列。合并后的23个产业部门分类如表5-1所示。

………

总结

本文从当前各地建设民用机场并通过发展民航运输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以评价和探讨如何发挥地区民航运输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为切入点,从宏观因果关系和中观产业关联关系的角度,对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进行研究。论文根据协整分析和Grainger因果分析模型,对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产业关联理论,构建了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模型,能综合评价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的整体贡献,并且可以详细体现并评价民航运输业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带动规律和具体效果。本文以北京和上海民航运输业为案例,对模型体系进行实际应用,研究发现两地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规律及其差异原因。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6篇: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范文

1.1 地域范围及性质

“大北京地区”是中国的首都圈。是我国沿海地带目前最为发达的四大产业和城市集聚区之一。地域范围包括北京和天津二直辖市、以及河北省唐山市、保定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地区、承德地区。面积16.87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005万人,城市化水平中等,城镇人口占38%。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520亿元,占全国7.96%。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科技文化教育中心,金融中心。正在迅速成长为国际大都市。大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圈,是全国、特别是北方广大地区联系世界的窗口。在产业方面北京与天津、唐山和周围的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了实力强大的工业和流通业,其它城市在大北京都市圈中的地位和产业分工各不相同。京津二市以及周围城市各有优势,互补性强,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分工。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分工和协作已经不能适应自身的需要和国家赋予的职能。必须通过结构合理调整,建立更具活力和整体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改善交通条件是实现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1.2 大北京地区交通体系特征

1.2.1 交通区位极其重要

大北京处于全国交通运输网络的中枢位置。北京是全国陆路和空中交通中心,天津是华北西北的对外窗口和水陆联运枢纽,天津港是环渤海西岸港口群体的中心港口。秦皇岛港是重要的能源输出港和大宗散货输出入港,正在建设的黄骅港、京唐港也将成为重要的辅助港口。北京空港和环渤海西岸港口体系是我国北方广大区域通向世界的主要窗口和海上通道。

1.2.2 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本区一直是国家交通建设的重点地区,经过50年的大力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是我国陆路交通网络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陆路交通设施水平较高,铁路与公路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网络。成为我国陆路网络密度最高的地区。本区铁路正线里程5751公里,占全国9.2%。铁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2.67公里,是全国平均值之4.1倍。万人拥有铁路0.66公里,比全国平均值高31%。本区公路网已经初具规模。是国道公路最为密集的区域,共有14条国道以本区的城市作为出发点。1998年共有公路74096公里。占全国5.8%。公路网密度为34.4公里/百KM ,是全国的2.6倍,万人拥有8.5 公里,低于全国平均值。

1.2.3 综合运输网络以北京为主中心(陆路及空路)、天津为副中心(水陆)

以两大中心为主体的铁路干线网络和国道公路干线网络以及航空线网络都较稠密。在已有较为发达的常速交通网络基础上,正在迅速形成高速交通网络-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线网络。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到2000年初,已经建成6条,正在建设4条,已经初步联网。环绕京津的河北省各个市县大都分别位居各条干线两侧,与北京的联系大多较为方便。网络特征为以首都为中心的放射式,有别于我国许多地区的方格式。这种分布格局对于首都与各省区、全国各地的直接联系十分有利。但是也带来过境运输必须通过市区或郊区的弊端。随着经济发展,区际交流日益活跃,客货交流量不断增长,产生的相互干扰也日渐显露,有待改进。

1.3 区域交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综合运输网络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交通网发展距离现代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京津冀北地区的综合运输网虽然初具规模,在我国属于交通网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是,与国外发达的大都市区相比,本区的交通设施数量不足、技术水平较低,还不能满足经济国际化和发达城市体系建设的需要。 其次,交通网总体布局存在缺陷。主要有:铁路和公路都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形态,从而产生了区际过境运输不够便捷和相互干扰等等问题。特别是关内外交流-东北区、内蒙与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客货交流必须通过北京枢纽或天津枢纽,为二市带来大量的过境运输,内外交通干扰成为严重问题。修建各种分流线显得愈来愈迫切。再者,北京、天津两大枢纽的分工与协作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如北京首都机场与天津张贵庄机场忙闲不均,张贵庄机场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另外,沿海港口建设与发展需要协调。

1.3.2 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区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高速公路建设进度较快,但是区内尚未成网,一些线路经路还需慎重研究。高速铁路迟迟未能开工,急需加快。京沪高速铁路“九五”计划,由于争论未能开工。现又列入“十五”计划,应该尽快建设。这是当前我国交通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区城市间旅客运输的迫切要求。对于连接京津大都市区和沪宁杭大都市区尤为重要。此外,对于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之间的分工需要及早研究,预见它们的分工。大北京在向现代化大都市地区发展方面,交通建设任重道远。

1.3.3 城际交通网络不够发达

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与联系是综合交通体系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许多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线路大都不能充分满足客货运输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要求。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方式单一,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水平不高,客货运输缺乏选择与必要的竞争。

1.3.4 交通建设布局与城市体系建设缺乏协调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缺少引导中小城市发展的运输通道。其次,大城市市郊运输单一,基本依靠公共汽车,原有国家铁路的市郊列车大都停运或萎缩。例如天津市区至塘沽、北京市区至南口、丰台、通县的铁路市郊列车作用明显萎缩。轻轨交通长期没有引起重视,造成许多距离市区较远的卫星城、工业区、开发区发展缓慢,居民不愿外迁。交通不畅是阻碍卫星城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与发达国家大都市地区的交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此外,各种新建交通站场和线路在城市的布局,目前大都分别研究,缺乏相互协调。最为突出的典型是北京西客站没有采纳国铁与地铁等轨道交通紧密结合的现代化方案。北京地铁与地面交通站舍、公交枢纽缺乏配合。

城市体系的发展与交通网络关系极为密切。 从这一视角审视本区交通网络可以发现诸多问题。河北、天津在报告中提出了许多需要相互协调的重要问题,绝大部分都是交通问题,在此加以汇总。

2.运输联系特征

2.1 旅客生成密度较低,客运强度较高

一方面,京津冀旅客生成密度低于全国平均值。旅客生成密度即人均旅次(客运量/人口),1998年为8.25人次/人, 仅为当年全国平均值11.03次的75%。这种现象反映了京津冀地区人口出行频率较低。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辽宁中南部地区形成强烈反差。京津冀地区1998年全社会客运量仅占全国5.4%,大大低于本区人口占全国的比重(7.0%)。 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客运强度(人均旅客周转量)较高。1998年京津冀地区旅客周转量844.2亿人公里,占全国8.0%, 高于客运量的比重(5.2%)和人口比重(7.0%)。客运强度也是反映客运需求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即人均旅客周转量(人公里/人)。京津冀的客运强度1998年为人均962人公里,比全国平均值(846人公里/人)高13.7%。参见图1。

2.2 京津冀区域货物生成密度较高、货运强度较低

货物生成密度(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货物吨数)与地区经济水平呈逆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货物生成密度随之降低。另外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重工业地区货物生成密度高,轻型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发达地区密度低,反映创造单位产值的货运量小。1998年京津冀地区货物生成密度为16.5吨/万元(GDP),略高于全国平均值15.9吨/万元.大大高于沪、苏、浙、粤等经济发达区。货运强度京津冀只有3.5吨公里/千元(GDP),低于全国平均值(4.8吨公里/千元)。而南方沿海发达区的货运强度都很高,大都在15吨公里/千元以上.这是由于其原材料和燃料必须长距离运输。参见图2。

3.现代化交通体系发展

3.1 研究宗旨

作为《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项目六专题之一的交通研究,一方面必须贯彻综合运输与系统工程的观点;另一方面应该将交通与城市在空间组织上的有机结合作为主要的分析视角。拟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综合研究京津冀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及其现代化发展方向和目标。在京津冀二市一省交通运输规划的基础上,发现和研究需要相互衔接的重要交通布局问题。主要有跨区域交通线路的衔接和合理走向,重要交通站港的合理分工与配合。-“综合运输观点”是研究的基础。

第二,交通布局涉及面广,在此主要研究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大北京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形成。-“城际交通”是研究的主要方面。

第三,重点研究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为了实现交通现代化,本区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正在广泛开展。不少布局问题有待综合研究。线路走向、主要车站的选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紧密衔接,应该审慎研究。-“快速交通”是研究的重点。

第四,从城市体系的发展及其与交通网络的关系为主要的视角,研究交通走廊沿线的城市功能区、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从改善人居环境的角度提出交通需要重视、改善的问题。-“城市体系与交通协调发展”是追求的目标。

图1 京津冀旅客生成密度与客运强度对比图

3.2 综合运输网络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总体目标是本区未来15-20年建成发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主要体现于下列五点:第一、构建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区域内部城市间和对外交通都达到便捷。第二、区内高速和准高速铁路联网;铁路干线客货分离,不断提高运行速度和服务水平,使能力得到合理利用。第三、高速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有机结合,形成发达的干线公路网,充分满足客货不同需求。第四、建设综合交通走廊,为城市布局的展开和城市体系的发展创造先行、便利条件。第五、建成现代化沿海港口体系、航空港形成干支结合、客货运有所分工的便利服务体系。

4.现代化交通网布局框架

4.1 未来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区域综合交通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发展成为“双中心网络式”。第二、城际快速交通网形成以及大能力通道得到强化。第三、京津两大枢纽的分工与协作步入新阶段。第四、沿海港口体系更加发达,分工协作趋于合理。

4.2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由单中心放射逐步向发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转变

通过15-20年建设,京津冀北区域的综合交通网将从“单中心放射式”发展成为“双中心网络式”。两大交通中心得到进一步强化,建成现代化综合枢纽。二枢纽各具特色、紧密联系、互有分工,高质量地服务于北方以至全国的内外贸易、旅游和出行。未来区域综合交通网的双中心网络式格局,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城市体系的完善。解决北京过度拥挤,天津、河北能力富裕的问题。从运输组织角度应该做到“货畅其流”、“旅客出行便捷”。

4.3 建成现代化交通干线网络

第一、形成五条包括高速交通线与大能力干线的运输大通道:内联京津冀北主要城市,外接各大区,沟通海外。-京津~华东沿海通道;-京石(京九)~中南通道;-京原~西北通道;-京包~内蒙西部通道;-京唐秦~东北通道(进出关通道)。第二、铁路通过高速铁路建设和既有线提速,形成客货分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用线联网-包括京沪、京沈(京秦与秦沈客运专线)、京广、津秦4线;8~10条既有铁路干线通过技术改造,分别提速达到或接近准高速运行(旅客列车时速160公里以上)-京山线、京沪线(津浦段)、京九线、京广线、京原线、京包线、京通线、京承线、京秦线、津蓟线。第三、公路建成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组成的发达网络。干线公路网络以京、津、唐为主副中心,秦皇岛、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为地方交通中心。仅可能做到各级中心之间以顺直通道连接,减少迂回运输,减少过境交通对各市市区的干扰。使货畅其流、旅客出行便捷、个人驾驶小汽车出行顺畅。

4.4 城际快速交通网形成以及大能力通道得到强化

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实现市际交通“公交化”。快速、便捷、高密度的交通是现代化大城市地区形成的先决条件。为了京津冀北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形成,必须加强现代化交通建设。一方面建设城际客运快速通道。在大都市密集区修建快速客运通道是增强通行能力的根本举措。或是建设新线,或是利用既有铁路线路进行相应改造,使之适应城际交通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改善运营组织方式实现市际交通公交化。铁路通过开行小编组列车、高密度发车使之“公交化”。公路主要靠打破市际界限,组建跨区域运输企业组建大型客运集团,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4.5 城市之间轨道交通建设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大都市密集地区轨道交通应该成为客运主力,既可提高旅客出行质量、大大提高客运能力;又可采用电力牵引而大大改善环境污染。建议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采用小编组、高密度运营方式。二是开发建设市郊轻轨线路,有的可以向外延伸至相邻城市,组成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前者如利用京津铁路开行城际列车,已经实施,需要进一步改善运营方式,缩小每列客车的编成,适当、逐步增加列车开行密度,即实施“城际列车市郊化”运营组织方式。后者如建设天津市区至张贵庄机场至塘沽开发区的轻轨铁路,修建天津市区至蓟县盘山风景区的旅游线路。

4.6 重视快速与常速交通线路的衔接与分工

本区高速交通网络建设任务还很艰巨,应该注重快速交通网络与常速交通网络的衔接与合理分工。对于线路在城市过境路段、重要车站选址应该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比选,慎重决策。特别是先行建设的线路、站场要为其后的项目留有余地。例如日本的高速线在大都市市区的布局,一般为:高速公路距市区一定距离,以连接线进入市区。高速铁路以架空线进入市中心区设站,并与地下铁路、市郊轻轨铁路相连,便利旅客换乘。

5.铁路网建设与布局

5.1 加速实现铁路现代化,通过高速铁路建设和既有线提速,形成客货分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

今后主要承担中长距离客货运输、大城市市际客运、港口集疏运等任务。京沪、京沈、京广等铁路主干线客货运输互争能力问题日趋严重。新建平行的高速铁路或者客运专线,与既有线实施客货分离运行方式是合理的选择。以此实现现代化。经过15~20年本区可以将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联网。包括京沪、京沈(京秦与秦沈客运专线)、京广、津秦4线。同时对既有铁路干线通过技术改造,分别提速达到或接近准高速运行(旅客列车时速160公里以上)。

5.2 建成高速铁路以及准高速客运专线网络,增强本区全国交通中心地位

在10~15年期间建设高速铁路和铁路客运专线,形成快速客运网络:① 京沪高速铁路已列入了“十五”计划。在京津冀北区域境内以北京为起点,经过廊坊、天津(西站)、沧州。② 京广高速铁路争取在“十一五”期开工,客流量大的北段首先建成。③ 建设津秦客运专线(全长212公里),与关外的秦沈客运专线相衔接。④ 建设京津第四线,实施客货分离及客车提速:京津区段现有三线,修建第四线后,可以实行客货分离,进一步提高行车速度。同时在京津之间可以实行小编组、大密度客车运行方式,开行公交化城际列车。

5.3 建设新线,完善铁路网络、增强沿海通道和沿海港口集疏运能力

主要有:① 建设保定~霸州,全长仅82公里,该线在霸州与津霸联络线和京九铁路大干线相接。天津~霸州~保定铁路将京沪、京九、京广三大铁路干线相连接,在铁路网中具有重大作用。第一,使石家庄至天津开辟了新通路,比经过北京近80公里。形成北京枢纽南部大外环。第二,有利于保定地区和津京保三角地带的经济发展。使天津港增加了一条大能力集疏运通道。② 建设环渤海铁路:新建线路三段,共计长232公里。线路全线沟通后,将大大加强津、冀、鲁三省市临海地带的联系,促进经济协作和贸易交流。从全国路网规划分析该线将构成沿海铁路干线的重要区段,改善我国沿海铁路不足的缺陷。建议分为三期建设,先建成南段;再建设北段南堡至曹妃甸区段;然后建设中段。

5.4 未来区域铁路网空间格局

到2020年前区内铁路将形成发达现代化的网络:一方面,高速(通常认为,准高速铁路时速为160~200公里;时速超过200公里为高速铁路)铁路网形成;另一方面,既有常速铁路网络将更加稠密、便捷。

从大北京地区对外联系方向分析,高速、准高速铁路网包括:通往江南的京沪高速铁路、京广高速铁路。连接关内外(通往东北)的准高速铁路,关内为京秦客运专线和津秦客运专线,关外是秦沈客运专线。这些客运专线同时具备过渡到高速铁路的良好基础。估计届时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也有可能修通。京沈客运专线有可能、也有条件在10~15年后过渡为高速铁路。15年后,从大北京地区通往我国东半部的高速铁路交通将承担大批中长途旅客运送任务。高速铁路以电力牵引方式,有利于环保。价格优与航空、小汽车出行,是大众出行的首选。京包铁路等等通向中西部的既有铁路也将实施客车提速。

本区的常速铁路网络将进一步完善。以北京为中心的9条铁路干线通过电气化改造和提速改造,通过能力有所提高;运行质量大幅度提高。以天津为中心的铁路增加至5条。天津枢纽的既有编组站南仓、新港能力提高的同时,新建港区第二编组站和北塘西编组站,编解能力大为提高。可以承担更多的东北区与华东区的货物列车编解作业。从而使北京铁路枢纽编解作业相对减轻。京津的铁路网络进一步增强,客货运输更加便利。促进城市体系加快发展。

6.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与布局

6.1 为实现城市规划目标和发展现代化城市体系创造交通条件

改变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于京津唐市区的状况,有步骤地从市区向远郊区、滨海地区进行战略转移,大力发展远郊城镇、和滨海城镇,实现城市和产业的布局合理化。进一步加强都市圈内各市的分工与协作,繁荣区域经济。在空间布局上尽快扭转在市中心区周围“摊大饼式”的扩散;坚持“分散集团式”布局原则。新区开发重点将从中心地区转移到各个边缘集团。及时建成包括干线公路和轨道交通线的运输通道作为城镇发展轴,可以保证和促进这一战略意图的顺利实施。

6.2 交通发展重要新目标-环渤海经济区3小时交通圈

京津唐及其周围9城市(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正在向着以京津为核心的城市经济集合体发展。预计到2015~2020年环渤海经济区九城市之间的出行时间将缩短在3小时之内。

6.3 建成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组成的发达网络

干线公路网络以京、津、唐为主副中心,秦皇岛、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为地方交通中心。仅可能做到各级中心之间以顺直通道连接,减少迂回运输,减少过境交通对各市市区的干扰。使货畅其流、旅客出行便捷、个人驾驶小汽车出行顺畅。

7.现代化交通枢纽布局与分工

7.1 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两大枢纽(不是主副枢纽)互有分工,紧密配合新格局

北京和天津两大交通枢纽区位有别,相互靠近,各有优势,作用互补。过去分工协作关系有所发展;但是受到行政体制和陈旧观念的束缚,许多应该联合的业务未能有效开展。旅客及货主的跨区域运输业务多有不便。需要大力加强天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海港、空港及集疏远线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继续加强北京枢纽,完善功能。不仅需要在硬件方面(集疏远线路、城际京通线等等)继续加大联合建设步伐;更加需要在软件方面(运输组织、客货运输市场经营、运输、外贸进出口开拓…等等)加快联合与协作的力度。

7.2 增强天津枢纽功能,合理分担北京枢纽的任务

关键是强化天津枢纽功能,合理分担北京交通枢纽的作业。在铁路方面:首先,加强天津铁路枢纽,建设东南环线,连通北环线直通津蓟线的联络线,建成环形枢纽;大幅度提高编组站的编解能力。其次,建设环渤海的临海铁路线,使东北区与华东沿海的货物列车直通运行。合理分担北京铁路枢纽部分中转、过境运输作业,减轻北京枢纽的负担。在航空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天津机场的作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组建京津两大空港联营集团,合理分配客货流;其次,利用高速公路,组建集疏运联营公司,开行班车;再者,建设轻轨线路与天津市区地下铁路连接,使旅客更加便捷。从长远方面,从京津冀北区域整体出发,综合研究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

空港客货吞吐量增长动态变化

表注:数据引自《从统计看民航1991、…、2000年》

7.3 增强次级交通枢纽或地方交通中心

同时在京、津建设一批次级交通枢纽或地方交通中心:如唐山、秦皇岛、保定;霸州、沧州、黄骅、京唐(王滩)、承德、张家口等等。

8.沿海港口体系更加发达,分工协作趋于合理

8.1 环渤海西岸港口体系总体水平迅速提高,港口地域系统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建设加速展开,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环渤海西岸已经形成了较为发达的港口地域群体。而且还在继续开展大规模的建设,向着现代化港口体系方向发展。现有港口群体包括:中心枢纽港天津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正在建设的神府煤炭输出港黄骅港、正在建设的地方工业港口京唐港(王滩港)。环渤海西岸港口群体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本区港口货物吞吐量(1998年1.52亿吨)占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的16.5%。港口分工初步形成,重复建设相对较少(比南方)。

8.2 天津港发展迅速,中心枢纽港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天津港是我国沿海五大枢纽港之一(即“广大上青天”),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是华北、西北等地进行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的主要桥梁。并且是亚欧大陆桥最重要的桥头堡之一。1998年底全港码头泊位核定吞吐能力9148万吨,国际集装箱通过能力160万标箱,拥有各类泊位140个,岸线长17公里。其中公用泊位70个,岸线11公里。天津港港区回淤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理。正在开挖10万吨级深水航道,大型国际集装箱船舶进出港口更加便利。这将对天津港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并且对于我国外贸运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8.3 港口合理分工与协作

第7篇: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范文

关键词:运输部(分)队;运输效益

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体制,是基于军区在未来区域性强、有限性突出的局部战争中,承担战略支援下的独立作战任务时,能够组织三军后勤力量,对三军作战部队实行统分结合的联勤保障。联勤军交运输保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三军一体、军民一体、通专一体、供管一体、就近就便、方便部队的原则对三军统一实施保障。军区(战区)联勤部军交运输部或联勤部军交运输油料处作为战区部队公路运力使用管理的主体,按供应保障关系,统一掌管、调剂和使用所直供部队的汽车运力。当前各军区最丰富、最普及的交通运输资源,要数公路运输资源。公路总长达100多万公里,高等级公路越来越多,加上军队编配运力和地方大量公路运力,为公路军事运输和部队沿公路的摩托化开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汽车运输部(分)队作为公路军事交通运输的主要力量,在军区独立作战和联勤保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按照“就近保障”的原则,合理分布汽车运力

联勤体制下公路军事交通运输保障的优势之一是打破了过去三军自成体系的保障模式,可以实现就近保障,可以以最小的运力、最省的费用、最短的里程、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完成军交运输保障任务。但前提是必须在战区联勤系统内对三军汽车运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布局。当前,战区内三军汽车运力分布疏密不同、强弱不等、忙闲不均。从宏观上造成对流运输、空车行驶里程增多等不合理运输现象,致使军事经济效益下降,战时极易造成各部队指挥混乱、交通不畅、协调困难、保障无力等问题。同时还涉及后勤分部和办事处建制的汽车部(分)队的撤消、调整、归并等问题。这就需要按照“就近保障”的原则,对当前汽车运输部(分)队布局进行优化。这个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为:某战区内有被保障单位x个,位于(xi,yi),日平均需求量为di(单位:吨)。汽车运输部(分)队y个,位于(pxi,pyi),设日供应能力均为gj吨。计划将汽车运输部(分)队数目调整为y-n个,并要求调整后汽车运力的分布最优。设从汽车运输部(分)队j向被保障单位i的日运输量为cij。运力分布最优的目标是总的吨千米数最小,约束条件有两个:一是满足各被保障单位的需求,二是不超过各保障单位的运输能力。

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假设被保障单位的数目为6个,汽车运输部(分)队的数目为3,要求将汽车运输部(分)队的数目调整为2个,并且调整后的分布最优。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最佳位置a为(7.24,7.74),b(5.69,4.92),分别计算三个汽车运输部(分)队a1(5,1),a2(2,7),a3(4,4)与最佳点a,b的距离,a1的距离最大,运输军事经济效益最低。理论上应该撤销a1,保留a2,a3,可实现运力分布最优。

论文建立的优化模型为联勤体制下汽车运输部(分)队的布局提供了理论上的优化方法,同时还要与战区保障实际相结合,立足于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公路运输保障的需求和本战区所担负的战役运输保障任务,认真分析和科学预测重点方向和地区的保障需求作为确定战役运输力量整体布局的依据,对模型进行补充和修改,优化组合诸多运输联勤要素合理均衡,最大限度的提升联勤汽车运输部(分)队的运输保障效能。

第8篇: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范文

【摘要】浙江省的文化产业近些年飞速发展,为了能够深入分析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影响关系,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选择文化产业及与其相关的七种产业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截取了2008~2013 年的数据,分析其关联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信息业、交通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较低。

关键词 灰色系统;灰色关联度;产业关联度;浙江省;文化产业

【作者简介】聂建超,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区域发展;陈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施诚夏鸣,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地理。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崛起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文化产业创造出的经济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成就显著,规模处于全国前列,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实现浙江省的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浙江文化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联系水平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浙江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灰色关联度的相关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灰色关联度的相关分析,即用各个要素的联系程度和相关程度来研究彼此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依据2008~2013年的统计数据,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对浙江省文化产业及相关的七种产业进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得到相互之间的相关度系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相关研究。

二、浙江省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 数据来源

在筛选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7种产业后,利用2008年至2013年的《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分别整理出2007年至2012年共计6年的文化产业、交通业、信息业、教育业、金融业、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的相关数据。其中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由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组成,商贸业的相关数据由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组成,交通运输业的相关数据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组成。

(二) 灰色关联度的分析

1.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以2007~2012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参考序列X0、以交通业为比较序列X1、以信息业为X2、以教育业为X3、以金融业为X4、以旅游业为X5、以服务业为X6、以文化产品制造业为X7建立关联模型。

2.无量纲化处理。目的是消除各个因素的量纲,加强各个因素之间的接近性,增加可比度。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初值化法,结果见表1。

3.建立差值序列表,计算出最大值与最小值。

建立差值序列表,求出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的绝对差,得到最大值与最小值,见表2。找出序列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Δmax =1.654,Δmin=0.089 。

4.计算关联系数。确定分辨系数0<ρ<1,本文取分辨系数ρ=0.5,并计算出关联系数,得到关联系数,见表3。

5.计算灰色关联度。求出关联度,详见图1。

(三) 数据结果

由图1 的关联度分析得出:X5>X6>X4>X7>X3>X2>X1,即以文化产业为参考序列的灰色关联度为:旅游业>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教育业>信息业>交通业。由表4可以看出,从选出的七种产业中,根据关联度的高低可分为三层:旅游业、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达到0.8以上,属于高关联;金融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教育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在0.7~0.8之间,属于中关联;信息业、交通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低于0.7,属于低关联。

三、结论

基于2007~2012年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七大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有着较大的差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交通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最低。

(一)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排序中最高。浙江省拥有“文化之邦”的盛名,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许多文化资源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的重要依托。特别是引入资本运作的新型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和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休闲旅游业,大大促进了省内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杭州宋城景区和东阳横店影视城就是其中的典范。杭州宋城景区在2004 年引入上海盛大集团,实现了“网络游戏”与旅游的无缝对接;东阳横店影视城则以影视基地为主体,创意性地将“影视”与旅游相结合,通过著名影视作品在全国和全球的影响开发旅游主题,积极创建富有特色的影视主题公园。(二) 文化产业与服务业

2011 年以文化、体育、娱乐等资源为基础,以服务为手段的“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公开,以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传统意义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为主的“核心层”与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层”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 文化产业与信息业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文化产业必须要借助于高科技的信息手段进行传播,信息产业也必须以文化精神作为依托。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关联度应该为高关联。而依上文的分析,说明当前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联系还不够密切。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都是伴随着技术进步而来的,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柱产业。未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将进入数字化的生存状态,但目前很多先进的技术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的手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信息产业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如果将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割裂开来,势必导致不同地区间悬殊的差距,贫穷地区越来越依赖于发达地区,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文化优势。因此,建议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同时,强调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兼顾人文环境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和鼓励文化产业的繁荣。

(四) 文化产业与交通业

第9篇:交通与运输的联系与区别范文

一、L江多式联运发展的需求空间及实现程度

(一)长江多式联运需求空间广阔

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全国的40%。2015年区域合计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45.1%、41.6%和42.3%,手机、布匹、家用电冰箱、计算机等适合集装箱运输的工业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6.6%、58.9%、65.1%和80.9%,是我国继东部沿海之后又一个快速隆起的产业聚集发展带。

产业的高度聚集带来货运量规模的迅速壮大。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完成货运量186.1亿吨,其中水路39.2亿吨,分别占全国的38.0%和65.6%。生产高度集中,供应和销售遍布全球,产地到销地的“门到门”运输既需要水运、铁路等大能力干线运输,又需要公路“最先、最后一公里”运输,是多式联运提供全链条物流服务的用武之地。若按照美国2011年多式联运运量占全社会运量比重9.2%测算,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带来的多式联运需求就高达17.1亿吨,折合成集装箱约1.4亿标箱,规模十分巨大。未来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推进,长江多式联运的需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长江多式联运实现程度较低

尽管多式联运的需求空间巨大,但目前除煤炭、粮食等少量物资外,长江经济带大多数适用集装箱运输的物资或商品中,多式联运实现程度并不高。据统计,上海港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3653.7万标箱,其中一半左右为水水中转,铁水联运比例较小;宁波港2015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17.05万标箱,仅占港口全部集装箱吞吐量的0.8%;江西省港口2014年依托水运完成的多式联运量约为1600万吨,仅占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6%;四川泸州港2014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1.1万标箱,仅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3.4%。与发达国家港口80%的件杂货采用集装箱运输,90%以上的国际运输采用集装箱运输,13%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为铁水联运相比,长江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实现程度依然较低。

二、长江多式联运供给侧短板及成因分析

(一)长江多式联运供给侧短板

一是不同运输方式衔接有缝隙。部分港口在实施新港区开发和功能调整时,铁路未能及时根据最新的港口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同时也存在港口规划建设不重视铁路的问题,许多集装箱港区没有与铁路直接衔接,“港站分离”现象严重,需要经过城市道路借助集装箱卡车短驳才能完成集装箱码头堆场和铁路站场之间的转运,无法做到港区内直取。如上海芦潮港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距离洋山港区在30公里以上,必须由公路接运,不仅大大增加了铁路集疏集装箱的时间和成本,降低了集装箱转运的效率,而且加剧了上海市的交通拥堵。

二是载运工具、转运设施不标准。我国公路货车栏板车约占营运载货汽车的77.6%,集装箱专业车辆所占的比例极小,集装箱卡车尚未在公路干线运输中大量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平车约1.2万辆,占货车比重不足2%,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10%―20%。此外,一些车站、港口等的转运设施、装卸设备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现代化仓储、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单元应用不够。

三是信息共享难实现。虽然我国各种运输方式、运输企业均具有各自的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化,但是“信息孤岛”问题却至今未能解决。在集装箱铁水联运方面的突出表现是:缺乏铁水联运信息共享平台,铁路部门与港航企业之间信息衔接不畅;集装箱铁水联运各环节业务信息公开程度和共享程度不匹配,港航环节的信息比较透明,铁路环节的信息相对封闭;港口、航运、铁路、海关、商检等各部门之间尚未搭建起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信息不能共享,使集装箱多式联运承运人难以对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是运行规则不健全、不统一。目前我国已的多式联运相关标准共计35项,其中国家推荐性标准14项、行业推荐性标准4项、标委会标准17项,涉及到货运服务、信息化、载运工具、装载单元等方面,但在货运枢纽设施、换装设备方面的标准尚属空白。比如,目前尚无关于仓库月台高度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推荐标准。再如,不同运输方式对装载单元标准不统一,公路、铁路、水路集装箱各自有不同尺寸,有时需要换装箱型。

五是多式联运经营人匮乏。我国从事长江航运相关业务的各类经营主体中,公路货运企业“多小散乱”,企业平均拥有营运货车不足2辆,往往仅能承担公路运输业务。铁路企业过度垄断,尚不能很好地整合公路企业开展“门到门”公铁联运。传统航运企业尤其是内河运输企业主要专注于水上运输,与公路、铁路的联系主要借助货代企业完成。第三方货运企业参差不齐,真正有能力承担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的寥寥无几。上述各类经营主体独自均难以承担全程服务,多式联运经营人极度匮乏。

(二)深层次原因分析

首先,工业化未完成,限制了多式联运的需求释放。欧美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集装箱适箱货物达到一定规模,多式联运才能获得快速发展。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6%左右开始一路下降,高附加值的适用集装箱运输品的产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集装箱多式联运开始起步,1956年,美国Ideal X号轮船第一次装载58只集装箱,从新泽西州的纽华克运至德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开辟了集装箱海运的先河。到80年代初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到30%以内时,集装箱多式联运开始大规模应用,1984年,美国双层集装箱列车研制成功并大规模投入使用,从长滩(Long Beach)到芝加哥(Chicago)的双层集装箱班列开始每周1列常态化运行。进入21世纪,美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稳定在20%左右,集装箱多式联运也正式成为了主要运输方式,2003年,多式联运超过煤炭运输,成为最大的铁路货运收入来源。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2015年,工业、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0%和40.5%,工农业增加值合计占GDP的比重约为美国的2.4倍、日本的1.9倍、德国的1.7倍。且产品附加值偏低,工业增加值率为23%,仅相当于美国的60%、日本的55%。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货物运输依旧以低附加值的大宗物资为主,仅煤炭、钢材两项物资在铁路货运总量的比重就超过80%,限制了多式联运潜在需求的有效释放。

其次,管理w制“条块分割”,制约了多式联运的管理协作。多式联运是一种跨部门、跨区域、跨环节的运输组织方式,需要各相关主体在设施建设、标准衔接、运营组织等方面密切协作。而我国现有区域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下,铁路、公路、水路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造成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没有有机衔接。比如,不同方式的交通设施之间没有做到统一规划设计和同步建设,港口规划未能为铁路设施预留用地空间,铁路规划线路未能进入港口堆场,铁路、水运集装箱尺寸不统一、互相不通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信息系统各自孤立、不能共享,无船承运人、船公司难以介入铁路业务,铁路货代不过问公路和海运等,种种表象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均在于行业分割。区域管理方面,长江上、中、下游分属不同省市管辖,区域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和协调,各地港口罔顾需求开展同质化的码头和铁路建设,为低价竞争提供财政补贴等非经济,都是地方保护的产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制约了部门间、区域间和环节间的协作。

第三,比价关系扭曲,弱化了多式联运的优势发挥。我国运输市场秩序尚不完善,各种运输比价关系不合理。在多式联运中,拥有大能力、低成本、全天候优势的铁路本应发挥更大作用,但近年来由于铁路部门连续上调运价(10年内9次提价),导致在运输过程中铁路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尽管目前铁路部门开始下浮运价,但也仅是回到了未涨价之前的水平,再加上取送车费、机车作业费、货物装卸费、货物保价费、延期使用设备费、堆存费等货物杂费,铁路综合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公路运输由于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超限超载、返程低运价等恶性竞争成为行业常态,再加上2015年以来油价下降,公路运费一路走低。市场上出现了铁路与公路运费倒挂现象,比价关系处于扭曲状态,导致铁水联运与公水联运甚至公路直达相比,根本不具备成本优势,一直缺乏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长江多式联运发展的对策建议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长江航运特点,着眼于补齐长江多式联运的供给侧短板,化解深层次成因,必须在联运系统构建、交通网络布局、市场价格形成、管理体制创新、试点示范推动等方面有所作为,着力补短强基,改善长江多式联运供给,降低长江经济带全域物流运行成本。

(一)构建“分类式”联运系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需要

与欧美国家内河主要开展集装箱运输不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特点,使长江承担了大量的煤炭、矿石、粮食、建材、危险品等运输任务,集装箱运输仅占较小比重。因此,长江多式联运不能简单地一“集”了之,而应构建分类多式联运系统,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首先应发展完善符合传统产业要求的大宗物资多式联运系统,特别是煤炭、矿石、粮食的“铁水联运”;其次是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构建以集装箱为重点的集装化多式联运系统,重点加强港口公路、铁路的集装箱集散效率;最后针对食品农产品冷链、危险品、汽车整车等特殊货品货类,构建安全、绿色、高效的专业多式联运系统。

(二)建设“鱼骨状”交通网络,发挥长江多式联运特点

借助黄金水道实现货物的水运出(进)海,是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对长江多式联运的基本诉求。由于距离沿海港口远近不同,这些内陆腹地的货物出(进)海时,不同运输方式的综合成本存在较大区别。一般而言,距离较近时,公路直达具备成本优势;距离超过一定范围(距离1),铁路直达开始具备成本优势;距离再超过一定范围(距离2),水运直达具备成本优势;而位于距离1和距离2之间,则是公铁联运的优势范围。距离进一步增加到一定范围(距离3),公水联运具备成本优势;在距离3的基础上距离越增加,铁水、公铁水联运的成本优势越明显。

针对长江多式联运的这种特点,长江沿线的交通网络布局形态不能追求铁路、公路在各地的绝对均衡,而应是一种类似“鱼骨状”的结构。具体而言,以长江航运黄金水道为主骨架,下游港口重点建设水路集疏运网络,辅以公路网络;中上游枢纽港口接入长距离干线铁路,近距离辅以公路网络;沿江其他港口重点建设公路集疏运网络;铁路沿线场站建设辅助公路网络,使“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路则路”的运输格局具备交通网络支撑。

(三)理顺比价关系,释放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

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缓慢,公路运距过长、铁路份额锐减、水路优势难发挥,虽由多种因素造成,但各种运输比价关系不合理是主要原因。因此,必须理顺比价关系,引导市场重新选择有利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运输方案,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公路方面,以《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16)为契机,多部门、跨区域统一标准,严格治理超载超限,促进公路货运价格回升至合理范围。铁路方面,在“一口价”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铁路运价市场化改革,制定更加动态灵活的运价浮动方案,增强对随时变动市场的适应性。港口方面,清理港口码头经营性收费项目,除法规规章规定的项目外,禁止指定经营、强制服务、强行收费行为,将水运节能环保的正外部效应内化、显化为成本优势。

(四)成立部级工作小组,破解长江联运发展制度瓶颈

长江多式联运的发展,涉及发改、交通、铁路、海事、海关、工商、税务、银行、保险等多个部门,事关长江沿线带多个省(市、区)利益,在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很难做到“一盘棋”。因此,有必要研究成立部级长江多式联运发展工作小组,统筹解决新时期长江多式联运系统建设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加强区域间特别是沿海省份、城市与内陆腹地间的统筹协调,消除行政和市场分割,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打通多式联运组织全链条。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通过跨领域跨区域整合重组,用资本纽带消解行业和区域壁垒。

(五)集装箱联运先行,树立多式联运发展的全环节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