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诗词范文

阅读诗词精选(九篇)

阅读诗词

第1篇:阅读诗词范文

这首诗写于诗人辞职回家、丁忧守丧期间。李商隐因母亲去世,按照封建礼教秩序须守孝三年。彼时诗人已然进入人生中年,混迹官场也已多年,晚唐官场一片混乱,朋党纷争犬牙交错难解难分,李商隐一介书生,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深陷当时政坛上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左不得右不得,动辄得咎。如此官场,小人最容易得志,正直之士不受待见。原来李商隐天资聪慧,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可自进入官场之后,一系列不幸和打击扑向他,猝不及防。现在趁着守孝闲居,暂时远离是非,诗以明志。于是便有了《题小松》这首一吐内心抑郁愤懑之气的诗歌。

诗以一人称手法将诗人置身诗中,和庭中小松以“君”呼之,说:我爱你孤傲青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在夏日暑天,你那细叶轻阴给小院带来满座清风。桃李盛开时,人们争相吹捧桃李的红花白朵,此时的你虽然被人冷落,显得寂寞凄凉,但只要一到霜凄雪紧的严冬季节,桃李凋谢,只有你经冬不凋,郁郁葱葱,连孔夫子也要不禁赞叹“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你四季常青,不变枯荣,枯荣变换的是人们浅薄的眼光;而一旦长成百尺参天的大树,人们就会发现你才是真正的廊庙栋梁之材。快去告诉劝诫那些总喜欢前往西园(皇家园林)观花的车马游人吧:在雪飞霜落的园中,桃李枝叶摇落光秃秃,他们此时赴园中观赏桃李的愿望一定会落空,徒留悲伤;还不如去欣赏那百尺青松。

诗人笔墨饱蘸深情,热烈赞颂庭中小松,寄寓的是其孤傲清高的才情和政治抱负;诗中通过对比,以不耐霜雪的桃李辛辣嘲讽煊赫一时的显贵和奔走于其门庭邀宠之徒,表达对世俗的鄙夷与愤懑。

第2篇:阅读诗词范文

古诗词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种题型,考生应系统细致地进行备考。在古诗词阅读题中,对于意象、意境的考查是备受出题老师青睐的一种题型,并且此题型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此进行细致的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典例呈现】

1.阅读《卜算子 咏梅》,回答问题。

卜算子 咏梅

[宋]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2014・湖南长沙卷)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

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 的品质。

2.阅读《虞美人 听雨》,回答问题。

虞美人 听雨

[宋]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014・山东滨州卷)词中的“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望江南》,回答问题。

望江南①

[南唐]李 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

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

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2014・江苏南通卷)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 、 、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了南国秋天 的景色。

【考点解析】

考点一 体会意境

【思维轨迹】例1考查考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词意境的能力。在解答这类题时,理解诗词大意是基础,明确其中的景物有哪些特点是关键;在语言表述时,可以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添加恰当的修饰词语,或者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体会意境,要注意四点:一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不必每句、每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二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歌意境;三是要忠实于原诗词;四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参考答案】《卜算子 咏梅》 落寞凄清 高

洁 坚贞(不慕名利 傲立风雪)

考点二 描绘情景画面

【思维轨迹】例2是一道情景画面描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词画面的情景描述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问题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孤清、或生机勃勃、或雄浑壮阔、或恬静优美、或孤寂清冷,或萧瑟凄怆等。第三部分,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虞美人 听雨》 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考点三 抓准意象

【思维轨迹】例3是一道考查诗词意象的题目。抓准意象是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本题明确了答题范围,要求考生在句中找意象,词中描写的事物有“江山”“明月”“芦花”“孤舟”等,答题时要注意意象是具体事物,不带任何描述,如意象是“芦花”,不能描述成“芦花纷纷”;意象是“子规”,不能描述成“子规悲鸣”等。

【参考答案】《望江南》 芦花 孤舟 肃杀、凄寒

【技巧总结】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意境是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

一。意象在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

成了诗歌的意境。

要想把握住诗歌的意象、意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捕捉意象

一首诗词,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因此,作者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在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会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暗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地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作者孤孑清寥的心情。

二、熟悉传统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历程中,有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那么解读诗词就会容易很多。所以考生要想准确理解古诗词,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抓取“象”的摹本特征,分析其人文意义。

【专项训练】

1.阅读《雨过山村》,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唐]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2014・山东德州卷)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

景色怎样的特点?

2.阅读《田舍》,回答问题。

田 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2014・浙江台州卷)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3.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回答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第3篇:阅读诗词范文

一.课内:以教材古诗为点,精学精练,学会方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用好这个例子。一首古诗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知晓背景

课前要广采博览。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

在李白写《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四年前(即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在这次战乱中,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玄宗又曾命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李磷自树一帜,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肃宗怀疑永王争夺帝位,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受到牵连,以58岁的年龄,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天下大赦,李白也被赦免,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只有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才能体会诗中的情感。

2、解读诗人

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介绍诗人的生平:陆游出生三年后,宋徽宗、钦宗二帝被金所掳,北宋灭亡。亡国之痛伴随他成长,而南宋,屈膝乞和,使他更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一心报国,却从来得不到朝廷重用,壮志难酬,但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示儿》写于临终之年,这是他的绝笔诗。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地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

3、品析词句,在情境和想象中悟情

古诗语言高度凝炼,所以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唤起学生情感体验,才能入境悟情。

有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一个关键词“胡尘”,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摇摇欲坠的茅屋。

……

上述案例成功地把“胡尘”两字通过想象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

4、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

读诗时,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像陆游的《示儿》;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

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都已经不存在了。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们觉得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二.课外:以古诗文诵读为面,模糊解读,大量记诵

这里讲的是课外大量的积累,我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1、定专题诵读的时间,比如每周五的早读课。

2、定年段记诵的大概数量,前提是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有计划,循序渐进。

3、对于课外古诗,老师可做粗略的讲解,也可就其中的名句作些说明,更多的由学生自己去感悟。

第4篇:阅读诗词范文

例如:(2009年上海)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诗歌的前四句描绘出一幅________的画面。

解析:古诗词往往采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等方式构思行文,一般是写景叙事在前,抒感在后,所以对作者所绘之景一定要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准确把握住景物景象的特征,这将有助于对作品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深秋空阔浩渺

二。情感美感的揣摩

例如: (2009年浙江金华)

送客诗

严 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华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诗词抒发的感情一般有感时伤怀、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爱国思乡之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等等。做好此类题目,要抓住写景叙事的特点来揣摩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取向。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金华的赞美、热爱以及留恋之情。

三。意象意境的体味

例如:(2009年山东济宁)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意境是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通常的意境特点有:恬淡自然、雄浑苍劲、孤独冷寂等等。对意象意境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都是大有裨益的。学会对意象、意境的准确把握,才能迅速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而解诗答题。

参考答案:(1)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2)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四。表达技巧的鉴赏

例如:(2009年贵州遵义)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结构方面的伏笔照应等等。在诗词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有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用典、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常见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在多数情形下并非单一使用,往往是综合地运用。具体做题时,我们应准确分析,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五。字词的品味

例如:(2009年浙江绍兴)

雨过山村

[唐]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问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古典诗词语言简洁,很讲究炼字。注重对诗词语言特色的品味是诗词鉴赏较高的要求,对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要求很高。常见的语言特色有清新自然、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等。字词的品味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参考答案: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中看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六。名句的赏析

例如:(2009年湖北襄樊)阅读古诗《望岳》,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第5篇:阅读诗词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高中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亲近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专注感受鉴赏的心理机制。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常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法。如在教授《蜀道难》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川的易守难攻的地形;在学习《虞美人》时可以先听听歌手的演唱;在学习《雨霖铃》时,可以从“长亭雨后”“江边送别”“楚天烟波”“晓风残月”画面的欣赏开始,感受柳永的复杂的离愁别绪;这样,营造了诗意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潜力,唤起了学生积极探求的心理。

二、诵读品味,美读感受

新课标中提倡:“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中国古代诗词很讲究音韵和谐,可以说节奏是诗词的生命。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作品的精髓确实很难言传,只有把握上述这点要求,才能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吟诵,让其有所领悟,有美读的感受。

三、捕捉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是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词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词的关键,要想深入领悟诗词意韵,必须捕捉意象,品味意境。在教学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鉴赏术语,也可以介绍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关于“情”与“景”关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如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很多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在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要由明月、松、清泉、竹、浣女、莲、舟这些意象联想出这样一幅画面:雨后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在林间投下斑驳的影子,明净而清幽。清澈的山泉从石头上淙淙流过,优美而宁静,寂静的竹林喧闹起来,原来是洗衣的姑娘们回来了,清风传来她们清脆悦耳的笑声;田田的荷叶摇曳起来,原来是勤劳的渔民趁着月光去打鱼。这样的山村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四、对比阅读,系列品读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基础上,为了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对比阅读和系列品读。对比阅读可以从时代、情感、抒情方式、语言风格、题材、形象等角度入手。既可以是不同时代的整体诗风,如以情取胜的唐诗与以理见长的宋词;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李煜、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既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如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和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也可以是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达样式的诗,如同是写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系列品读可以结合读本进行,可以是一个作家一个系列,比如苏轼,我们既要读豪放洒脱、宜执铁板铜琶演绎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要读曲折哀婉、应用红牙板伴奏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作家的作品,如南宋时期作家,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陆游、辛弃疾,他们的作品中大多包含着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时局的忧虑,立志报国又频频受阻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愤懑。通过对比阅读和系列品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诗词积累,提高鉴赏能力。

第6篇:阅读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主题阅读;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这些古诗词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于处在记忆力发展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大量地阅读、积累古诗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站在时代的讲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有效引导小学生积累经典古诗词,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教材上,而应该延伸到课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g里,获得更丰富的古诗词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呢?在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我将古诗词阅读活动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

一、主题阅读进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这样的主题编排方式给了我们启发:古诗词的积累与学习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沟通学生课内、课外的横向学习,连点成线,拓宽学生古诗词阅读的空间。

(一)文本研读定主题

在浩淼的古诗词长河中,有许多诗歌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长或讴歌大好河山……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安排了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在研读文本之后,继而从主题出发,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拓展阅读《赠汪伦》、《别董大》这两首表现送别之情的诗歌。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古诗词时,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当然,灿若繁星的古诗词,主题的归类也是不胜枚举的,有思乡诗、山水诗、边塞诗、爱国诗等题材。在教学中,如果能以点带面,拓展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需要教师能够以《新课标》为指导,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善于挖掘,勇于思考,勤于课堂实践。

(二)传统节日觅诗情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这些节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代代中国人贡献给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财富。然而现今,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对舶来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我们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词的学习与传统节日融合起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学习蕴涵着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同时大力借助古诗的学习,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让学生感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景象;于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了解古人扫墓的习俗;七夕节,学生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中了解七夕的传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给我们展示了古人在重阳节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中秋节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欢度节日之际,我们亦可以开展丰富的节日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等,并重点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同学们在故事中了解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于屈原诗词中体味他那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在这样入情入境的传统节日主题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三)春夏秋冬赏诗境

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著名诗人留下的经典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我们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带领学生开启了穿越四季之旅。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聆听、诵读着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欣赏柳树婀娜的身姿;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聆听春天的歌声;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感受在田野上奔跑的快乐。

在热情奔放的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孩子们一睹西湖盛夏的风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孩子们领略了夏雨的滂沱。

在高远辽阔的秋天,学生读杜牧的《山行》,品王维的《山居秋暝》,诵刘禹锡的《秋词》,吟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陶醉在秋天的意境中,陶醉在动人的诗篇中。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者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无需老师再做过多讲解。

二、多种方式促积累

(一)日常活动作保障

1.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我们的具体方法是:将教室黑板一角辟为诗词园地,每周一抄上两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诵。

2.开展“课前一诵”活动。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诵读古诗词一首(两遍),课任老师负责。

3.放学路队诵诗词。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时,各班学生在教学楼前排好队,边诵读古诗词边走出校门。

(二)趣味实践展收获

第7篇:阅读诗词范文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较之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诗歌的语言更显其含蓄、凝练、跳跃,加之手法灵活多变,形象意蕴丰富,甚至“在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造成考生读不懂诗歌的根本原因。考生读不懂诗歌,自然鉴赏解题难得高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给学生一个简便易行的“北斗导航”,让学生多角度探清道路,从而顺利到达目的地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文体,清除行车路障,立足语言、手法、形象这三维视角,展开一次3D式阅读之旅,进而准确获取诗歌深处的宝藏――情感与主旨。

一、 路径一:扫瞄语言,读懂诗歌内容

由于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因而考生要想走进诗歌,读懂诗歌,必须巧妙掀起语言这层面纱。除审读诗题、关照作者、解读注释外,考生在品味诗句语言时,还需特别关注诗歌语言的特殊现象:一要关注诗歌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月”涉及音乐文化常识,指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二要关注诗中词语特定的语境义,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是可爱、顽皮的意思,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是春季的意思;三要关注诗歌中多出现活用词现象,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绿”和“闹”;四要关注诗歌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西风”隐喻严寒甚至是反对势力,“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东风”则隐喻希望、美好或是正面的力量。总之,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领悟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例如: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这首诗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句,实为此诗语言绝妙处。单看这两句诗中的景象或事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联系,仿佛电影镜头中的蒙太奇组合。这两句实际是虚写,“渭北”“江东”意思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作者遥望南天,唯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春天树”寓示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日暮云”寓示着又一天的将尽。这两句诗中,既有空间距离的遥远,又有时间飞逝的感叹,自然见出两人浓郁的离别之情。语言平实自然,蕴含却极丰富,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二、 路径二:透视形象,读懂诗歌意境

一般来说,诗歌形象多为人物和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出现的花鸟虫鱼等自然风物,一首诗中的意象不仅多样,而且内蕴丰富。在传统的诗歌中,一些诗的意象往往有其固定的象征内涵,如明月象征团圆或寄托相思,杨柳象征离情别绪,蝉喻指品行高洁,冰雪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等,诗人对形象或意象描写所形成的特有境界或情调,往往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大多也正是借助具体形象(人、事、物、景或意象)及相互关系来体现。品读感悟诗歌意境,可以帮我们较快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便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从透视形象(或意境)的角度来审视《春日忆李白》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渭北”“江东”“春天树”“日暮云”等看似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作者实则通过这几个自然风物(意象),另有寄意,写出两人超越山水阻隔,遥相思念对方。此时的“春树”“暮云”,不再是普通的自然风物,它们已经被赋予情感的因素,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离情,成为诗中典型的意象。“云”是飘游之态,喻远方飘泊之意;“树”是扎根之状,喻近舍留居之人。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诗人与友人身处两地,相互悬念揣猜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个意境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

三、 路径三:破解手法,读懂诗歌寓意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诗歌表达方式考查的重点是描写和抒情。涉及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双关、引用(典故)、衬托(正衬、反衬),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等;还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

从破解手法的角度来看《春日忆李白》的两句诗,“渭北”“江东”“春天树”“日暮云”,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更不是纯为了写自然风物。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手法,借自然风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寄寓了自己深厚无比的思念之情,可谓出神入化,情韵绵绵。整个画面显得既清新自然,又含蓄而耐人寻味,而这正是诗歌语言的特点,因此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

这样,考生循着语言、形象、手法三条路径,如同拥有三束阳光驱散雾霾,拨云见日般揭开诗歌的层层面纱,自可读懂诗歌的思想情感,对于《春日忆李白》作者之于李白的赞美思念之情已经不再难以理解。具体来说,诗的前两联四句,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诗中既有赞美之情,又有深重离情,既有倾慕怀念,又有重聚愿望,可谓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此外,学生要真正读懂诗歌,从浅层次上来说,还须注重关注诗歌的题目、关注诗人和时代背景以及诗后的注解文字;从深层次上说,还要关注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诗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以及典型动作和有关典故等。同时,诗词的阅读与鉴赏还涉及学生生活阅历的问题、知识储备的问题和对诗词特点把握等问题,因此学生还需增加对诗歌全方位立体式的阅读积累。

第8篇:阅读诗词范文

一、诗词同现,区分诗词结构异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词的教学。为了区别诗与词的不同,教师出示高鼎的同名诗作《村居》,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中的句子有长有短,教师就可告诉学生词为什么也叫长短句。学生发现诗只有一部分,词分为两部分,老师顺势指导什么是“上下阙”。学生发现词题前有“清平乐”三字,而诗没有,老师顺势解释什么叫“词牌名”……用一首课外阅读的同名小诗做对比教学,学生大致了解到古诗与词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目标。

小学语文姓“小”,意思是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因此要认清古诗中的五言或七言绝句、五言或七言律诗等等,我们可运用对应对比的形式,这样学生容易区分,也利于记忆。

二、组诗同现,丰富学生积累

王冕所作《墨梅》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古人借花抒情的诗词很多,教师打通学生记忆之门,可以得到很多的佳作,如《题都城南庄》(崔护)、《咏梅》(王安石)、《浣溪纱》(晏殊)等,数不胜数。学生在汇报自己课外阅读成绩、重现旧知识的同时,周围的同学也受到教益,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

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带学生到志南和尚的《绝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去看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峨眉山月歌》可领学生到李白的《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去与月亮对话……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将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紧扣诗、词眼,领悟语言锤炼功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在语言锤炼方面匠心独具。教授《清平乐・村居》一文,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一个统领全篇的“醉”字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诗人为什么“醉”?为小小的茅屋而醉,为清澈见底的小溪而醉,为茂盛的小草而醉,为相濡以沫的老夫妇而醉,为勤劳的大儿而醉,为乖巧的二儿而醉,为天真无邪的小儿而醉……说到底,是为恬静清远、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而醉,表达了词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升华之后,可以引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柳宗元的《江雪》两诗,引导学生抓住“还”和“独”两个诗眼,体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古人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词语的赏析中知诗意明诗情,领悟语言与品味精神同构共生。

四、轻呷修辞,品味创作手法之妙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遍。小学生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就可以了。像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这些显而易见的手法,不妨让学生理解领会。

“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刘禹锡《望洞庭》,收录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诗人用镜子比喻夜晚平静的湖面,把浮在水中的青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别出心裁。这时,引入学习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学习三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可以引入学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习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拟人,可以引入学习曹植《七步诗》中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加深了对诗、词句的理解,揣摩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诗、词中深远的意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五、前后照应,展示诗人高尚人格

第9篇:阅读诗词范文

【摘 要】学习经典诗词,既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陶冶学生情趣,丰富学生语文积淀的重要途径。“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的阅读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的助长、哲理的启迪、潜能的诱发和生命的关怀。

关键词 经典诗词;语文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有时甚至是标点符号的变换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千锤百炼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能力的培养,写作技能的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首诗词,一段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诗词如林,蔚为大观,可以说,一首诗词,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杰出的诗人与领袖——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长征即将获得胜利,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阅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一首悲壮、激昂的《七律·长征》。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虽然说历史和语文不可能整合成一个学科,但当前的“新课标”要求“大语文”,就是要求语文与其他文科的学科结合,与生活中的“语文”结合。在教学这首诗时,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把诗和史融合,通过作者形象的语言,鲜明、深刻的观点,全面了解万里长征这段历史,将红军的高尚情操深深烙印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能让学生站在历史广阔的背景上审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首诗词,一幅画

苏东坡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动笔来感悟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也能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优美意境,品味诗词的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李清照所做的一首小令,词人用词简练,只选取几个片断,将移动的风景和自己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幸福美满的心境,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整首词不事雕琢,饱含的自然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时,通过边读边想象,品出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因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沉醉了、无忧无虑的、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反复诵读整首词后,在理解其意、体会其情感的基础上,用具体的、生动的语言把诗词背后所描绘的那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一首诗词,一份情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形象和画面都蕴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在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的同时,更要以此途径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实现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和作者的对话,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把握全诗所描绘的画面和表现的意境基础上,从每一个字去揣摩、领悟诗人内心情感,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全诗短短20个字,字字都浸透着老渔翁难言的孤独,每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即“千万孤独”更体现了诗人强烈内心情感。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漫天飞雪”是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图,那么,这“千万孤独”就是诗人借这景色所抒发的真情!

一首诗词,一首歌

在古代,凡是诗词佳作,都在民间广泛传唱。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诗歌共鸣,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唱来欣赏古诗,感受语言的美和旋律的美。教学中,通过播放古诗的吟唱录音,让学生欣赏,结合实际教学环境构成背景音乐,或者让学生在体会古诗意境的基础上唱出诗的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鉴于课文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古诗意思也巧妙地饱含在了浅显的白话文中,学生在很容易就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一定领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是情,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当孟浩然依依不舍地登上小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尽头时,一曲婉转悦耳的《黄鹤楼送孟浩然》随之而来,此时的李白对友人的无限眷恋之情达到最高点。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完全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内心的学习热情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阅读经典诗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语文这门学科博大精深,中国经典诗词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上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扎扎实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