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医学技术创新精选(九篇)

医学技术创新

第1篇: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做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学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人才密集、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优势,是知识创新最适宜的主体,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医药院校承担着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重任,也肩负着促进医药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50年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相适应,普遍存在着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少、科技与临床实际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国家“十一五”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把生物技术放在战略高技术发展的突出位置,把人口与健康、生物技术等与高等医药院校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列入了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为医科院校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保证,给医药院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机遇。面对机遇和挑战,高等医药院校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必须从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平台搭构、推动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同时着手,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发挥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

实施“人才强教”注重人才培养

为实现大学中长期发展建设目标,最现实、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引进、培养、塑造高层次拔尖人才。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的领导层是学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是搞好科技创新的关键。首都医科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非常重视,在近两三年内,已经从国内外引进一大批优秀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以满足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在实施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学校根据各学科建设规划,按照“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延揽国内外高层次学科、学术带头人来校工作,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学校还聘任了多名院士为特聘顾问,多名国内知名教授为兼职教授;学校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人才引进学术评议工作小组和人才引进人事工作小组,使人才引进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由于校领导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到位,每年都有多名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申请来校工作。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引进人才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已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也将日益显著。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引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引进人才的切身利益,做好配套工作、衔接工作,防止人才的无端流失。

在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同时,还要注重中青年教师的自身培养,要努力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塑造出拔尖人才,为人才成长提供环境,制订完备的人才培养政策,使一部分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能够保证学科的持续自由发展。另外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不久前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主持人采访时指出:“再优秀的科学家离开了技术支撑人员,也很难做出一流的工作来;买来的仪器如果没有技术人员对它进行一流的改进,也只能做二流的工作。”随着学校学科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先进的仪器、设备将会大量增加,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特长,熟练地从事实验教学、科研的实验技术队伍,对进一步管好用好仪器设备,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更好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建立健全有效的用人机制。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积极引进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逐步改善学校实验队伍中存在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

整合科技队伍大力加强学术团队建设

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征,本专业内的各自为战已无法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高校科研要形成优势、形成特色,就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现代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要寻求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方式,要产生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成果。医学院校不仅要打破系与系、科与科之间的界限,也要打破基础与临床之间、附属医院之间的行政分隔,以大的项目、病种为纽带,整合科技资源与队伍,优化配置,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合力,努力创造出高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目前,学校已在神经变性病、肝脏疾病等研究领域组建起各自的学术创新团队,在冲击大项目上已初显优势。

整合学校资源努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随着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增加,高校的研究队伍在不断扩大,科技竞争力和研究经费逐渐增多。积极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对推动高校优化整合资源,全面提高科研、教学和管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准备建设完善校、院、系三级学科发展平台。校级建设平台包括:生物医学实验与测试中心,实验动物学科和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学校将重点投入,搞好校级平台的建设,院、系级平台要按照各自学科的建设规划逐步建立和健全。要坚持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有优势的临床学科与相关基础学科共建研究室,推动学科的资源共享和学科的发展。

实施“苗圃工程”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

基础医学研究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临床医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前沿知识、方法和现代化研究工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储备和发展后劲。临床医学研究一方面不断吸收和应用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基础医学研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来满足临床需要。目前的现状是,医学院校由校本部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两部分组成,这种行政管理与空间距离的分隔往往使得医学院校的基础部分与临床部分缺乏足够的交流,长期处于脱离状态。大多数临床教师主要精力是在临床诊治上,科研意识不够,附属医院虽有一定的实验研究条件,但毕竟基础学科不全,难以满足临床科研的需要;基础学科的教师尽管拥有医疗背景,但长期与临床脱节,不了解临床的发展与需要,科研方向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因而,学校基础学科和临床医院力量雄厚的优势远未发挥,这是影响医药院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

然而基础与临床科技队伍与资源的整合、团队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仅靠行政命令难以实现。为此,学校设立了“基础与临床科研合作基金”,此项基金资助每个项目的额度为2万~5万元,仅仅是启动基础与临床合作的“苗圃工程”,其目的一方面是促进医学院校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提高中青年临床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合作基础、感情纽带,为进一步的科研合作与团队建设打下基础。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21世纪生命科学将得到优先发展,医药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及能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学校也看到了参与竞争的机会:首先加强对学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学校明确了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在这次改革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成立了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有关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其次,北京市新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在校建立,其功能定位是搭建北京市高校与北京工业企业在专业领域进行交流的桥梁,是组织联合技术攻关、实施项目合作的载体。其主要职责是:发挥高校科技资源的综合优势,促进医药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及技术转移,培育和孵化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加速自主创新的成果在北京实现产业化的进程;整合高校资源,组建产业发展智囊团,为行业重大项目提供咨询论证和北京工业发展策略提出建议;建立信息化平台,为科技产业与产业需求的信息进行沟通并提供综合性服务。中心在近三年的目标是初步建立北京地区医药产业服务的全新技术转移体系,实现高校、研究机构与制药企业的全面对接,建立一支专职从事新医药技术转移的人才队伍,为北京制药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管理部门转变观念努力开创新局面

科技管理人员在做好日常事物性服务工作的同时,要注重提高筹划、培育、组织大项目的能力,要加强学习、密切了解国家及北京市的科技发展政策、需求与重点发展领域,依据本单位的优势特色,确定主攻研究方向,组织重大和重点科技攻关,推进科技整体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转变工作方式,从全面出击、追求数量转向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实现跨越转变;切实解决项目分散、低水平重复的问题,突出抓好若干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科技管理人员要有开阔的视野,不求为我属,但求为我用,要努力打破部门、地方、区域间的割裂封闭格局。

学校的体制与制度,特别是人事岗位制度、评价制度对高校的科技创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打破技术职务终身制,实施岗位聘任制,鼓励越级竞聘,完善激励制度,才能使得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制度指标的确立不能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要防止低水平重复、急功近利、甚至是学术腐败、学术失范的出现。只有切实改革了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才能最终创造出有利于自由探索、潜心研究、百家争鸣、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树立和维护良好学风与学术声誉防止和消除学术不端行为

第2篇: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能良好应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熟练掌握相关的医学检验技术,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更应突出强调“能力本位”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培养的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检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的合理性、应用性,从而满足各类医学检验相关岗位的需求。本文分析新形势下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创新培养思路。

1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教学模式陈旧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医学检验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大班授课,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所培养的人才以知识型人才为主气医学检验课程内容繁多,学生学业负担重,大多数时间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探究,甚至有些课程因排课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1.2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

随着技术和仪器的不断更新,医疗机构检验科及其他检验相关行业的工作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革,大部分手工操作项目已逐步被各类高效自动化检验仪器所替代。高职医学检验教学尤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实践及操作技能培训课时占到专业课时的一半以上。而大多数学校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的需要,仍以传统的手工检验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和实训的主要内容,操作方法陈旧、落后,导致教学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专业学习“学而无用”,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在专业岗位无法快速适应,竞争力弱。

1.3考核方式落后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考核仍以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为主,即传统的一站式考核,导致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考核无法进一步起到检查、激励和反馈学习的作用。同时,整体考核过程考多评少,缺少对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评测,如应急处理能力、工作抗压及耐受能力等。

    1.4专业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缺乏知识更新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虽有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实习经历,但与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相比,其临床疾病诊断与医学检验能力不足气专业教师脱离临床时间过长,不熟悉本专业工作,无法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诊断结果准确把握,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更新,大量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使长期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逐渐体现出知识储备和技能更新的不足。

1.5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低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多数学生是在高考失利后无奈选择了职业类院校,希望在校期间学到一门专业技能,能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因而高职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专业技能较弱,最终导致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整体认知以及未来自身发展规划不明确。

此外,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主,缺少对职业素质、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了解。这种重视专业课程、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育,让学生在面对医患关系、医疗责任等实际问题时,常常表现出处理问题能力不足和责任心不强。

1.6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滞后

目前我国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去向仍然以各级医疗机构为主,包括各级医院、各级疾控中心和血站。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滞后,能力培养单一,导致学生就业主要分布于检验科。但随着现代化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革新,医学检验的专业内容也在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化链条,就业岗位呈现多样化,如第三方独立医学检测机构、医学研究实验室、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医疗器械研发和销售以及维护行业等,都需要大量具有医学检验背景的高科技技术人才,而传统的专业教学体系已无法满足目前日渐成熟的医学检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制约着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

    1.7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特点弱化,继续教育难度大

    随着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衔接力度不断加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目前,广东省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已开始实施“3+2”衔接模式,但通过对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调研结果对比发现,由于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二者出现大量重叠,这导致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浪费,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强调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此外,高职教育重点突出实践技能,学生虽然操作能力强,但自学能力和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逻辑思维能力偏低,这将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实现继续教育。

2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探索

    2.1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以临床症状为出发点,采用标准化病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课程任务,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负责课题布置、信息咨询和总结评价。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主动学习,査阅资料,了解学科知识前沿发展状况,不断开阔专业视野,增强专业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不断兴起,大量高质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在公共平台开放,如网络公开课、微课等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发、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如利用名校远程教育、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平台,将高科技信息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

2.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检验教学应逐渐向“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方法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让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熟练手工操作型”向“熟练操作精密仪器、全面掌握现代化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学校与一些实力强、专业技术先进的医院或企业联系,即学生在校内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基本能力和素质,同时利用校外基地的有利条件实现对学生专业领域先进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操作能力。通过依托医院和企业合作教学,建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医学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专业竞争力。

    2.3探索建立多样化综合能力考核模式

    逐步将传统的“一站式”考核模式转变为临床检验技能多站式综合考试,包括理论考核、验证性实验技能考核、专业实践调查报告、阶段性综合技能考核、临床设计性实验技能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系统。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的考核,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知识积累,提高操作规范性和熟练性,激发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增加人文素养考核内容,如考核医学职业道德、应急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4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学研结合

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和临床检验案例教学与医院检验技术人员相比相对不足,然而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为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医院进行专业进修培训,鼓励自我提高,与时倶进,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融入教学活动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卫生资格考试,取得相关专业上岗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可以组织教师到重点示范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身能力。同时,邀请医院、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检验相关行业专家进人课堂进行示范教学、开办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断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开阔视野,增强专业兴趣和认知。

此外,教师在与医院、企业、科研单位交流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紧跟专业发展前沿及热点,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在科研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2.5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刃”职业教育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职业能力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同等重要,需开展“双刃”教育。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推进:(1)加大学校和专业宣传力度,吸引高质量生源报考,提高生源基本素质;(2)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优化课程安排,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专业见习以及专业实习,在临床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让学生逐渐增强专业认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3)适当增加专业素养相关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疗道德和法规等,或是定期举行专业学术交流,进行相关病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2.6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元化医学检验技术职业教育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学科除不断实现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之外,也催生了如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医学检验仪器设备制造、生物诊断试剂等行业的发展。同时,面对高校不断扩招、医疗机构人才逐渐饱和、就业压力大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学生开始关注与这些专业相关的新领域,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发展。因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滞后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满足医学检验发展的人才需求,以逐步达到提升检验人员素质、优化产业人员结构的目的。

2.7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教育特点,兼顾继续教育

    教育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有显著的差异,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强调培养一般技能型专业人才,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则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促进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有效衔接,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分工和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就需要重点加快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无缝衔接,同时突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特点。此外,虽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是也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满足自我提升的需求,如继续参加成人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第3篇: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 现代医学教育 创新思维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ies impacted o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Yu Xichong, Yang Wei, Wu Bola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 The networking, integrating and fast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ies demanded talents who should have broad vision in some fields and process team spirit and creative ideas. 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will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the effects of them on med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possible results.

Key words: moder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edical education; creative thinking

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娱乐和教育等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医学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社会医疗事业推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这种变革,21世纪的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作出积极回应,开展一系列改革的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并具有科学思维的医学人才。

1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革命特点

1.1 现代医学科技的集成化

现代科技衍生出不同的门类和亚类,不同的门类和亚类渗透衍生出不同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科技发展过程中,吸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学乃至人文科学新理念和新技术,极大地刺激了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如核磁共振技术的引入无论在临床诊断还是在微观药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药剂学研究中引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药质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因此,在医学科技范围内,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众多的医学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现代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可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形成以某一学科为中心的技术群、知识网。

1.2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全球化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呈现快速化发展的特点,包括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建立、推广和应用。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知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医学论文、专利、专著、方法等飞速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随现代网络“高速信息公路”的建立以及网络的扩大和提速,医学科技、医学知识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共享医学知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均能及时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网络和3G手机的普及使医学科技普及更快,更全面。从局域网到有线互联网时代,再到无线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医学科技和知识的普及。医学知识不再专属于专业人士,而成为被普通大众接受的知识。

1.3 现代医学科技的理论和技术密切联系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技术和新理论,包括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的引入。而新技术的发现则依赖于全新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形成新的医学知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催生新的理论,又促进技术发明,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现代医学科技中理论和技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以医学科技为核心的技术群落支持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明。

1.4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医学领域的专家合作更加密切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个人的行为独立完成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现代远程医疗系统的研发使来自不同领域、区域和层次的医学专家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由于医学科技集成化使科技合作在医学科研中更加突出,能更有效地提高效率。

2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2.1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人才思维模式培养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实践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中,没有创造性思维很难产生创造性成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关系到医学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学技术和理论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提升未来医学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培养更强的创新思维,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灌输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需要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处理能力预测某一医学现象的发展规律。要求研究者通过发散思维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建立并处理某些命题。

2.2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包括医学科技革命使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评价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体转向科学家联合体。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医学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没有群体意识,或失去了社会联系,任何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将一事无成。其次,科技革命推动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区域间乃至国际合作,反过来,这种合作促进科技革命向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最后,由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形成,未来成千上万的专业论文、专利、评论产品的出现,知识和技术可能围绕某一专题展开,尤其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著和专利发明,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全部掌握,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才可能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动态和前沿。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主体,医学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组成联合体彼此紧密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2.3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快速更新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基础知识(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传授中,对新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介绍较少。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带来庞大医学信息量,每天都有成熟或不成熟的技术和理论观点出现,这些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广泛认同的医学理论所替换或更新。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医学教育加强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传授,为知识更新做好铺垫。如近年来提出的网络药理学(诸如信号网络药理学等)、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理论的提出,使医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药物作用及机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提出观点并发展不同的技术。

2.4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尤其明显。远程网络控制技术、网络会诊、远程课程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解决医学难题和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大学校园,而是向实现校际合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教育模式发展。如远程医学教育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学习不需要长途跋涉,而是就地学习、更新知识。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医学教育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校际合作愈加紧密,诸如医学院校之间互派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合作。医学教育资源的急速膨胀也为学生学习选择范围扩大、个性化、互动式的终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尤其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将冲击乃至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3 对现代医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3.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2,4]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某一层次的知识展开教学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现代科技和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方法、时间等可选择性增强。来自互联网的医学传播平台,如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各种在线即时通讯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医学网站,均可提供各种医学知识。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可选择范围,逐步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至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工作适应性强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现代医学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坚持“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技能。

3.2 改革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

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促进全球化发展,医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科技革命,就必须改革运作模式,按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办学模式,如公私并存、中外合资等办学方式,提倡开放式办学。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社团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模糊,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即医学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尽可能实现共享。医学高等教育所负的社会责任不单是培养人才,同时也要普及医学知识。随现代科技革命的推进,开放式的医学教育应为医学知识的普及承担更大的责任。

3.3 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3]

创新思维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创新思维作为智力的一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少年智则国智”,国人的创新思维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而创新思维的出现需要培养和熏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显得很重要,在医学教育中同样很重要。首先,创新思维的培养依靠一线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可能,不妨邀请专职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或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其次,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开阔的视野。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主动获取医学知识并非难事,关键是发挥监督的作用。除常规知识传授之外,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最新的医学进展并书写提交自己感兴趣领域的阅读笔记。此外,设立讨论课,要求学生阅读规定的文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创新思维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在医学教育中设立科研基金资助学生优秀的创新性想法。

3.4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现代科技革命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区域间合作乃至社团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1]。在临床医疗行为和医学科研中,合作尤其突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新技术、理论和方法,不可能单独承担医疗和科研项目。医学教育在培养个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在现有的实践性课程中加强团队合作,通过分组和考核指标,对每一位参与团队工作的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评价。另外,参与教师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团队合作,形成团队意识。

3.5 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展新视野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特点,要求医学教育的内容更新,不能拘泥于以往基本知识的传授,而要拓展其内容,主要在新思维、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介绍上突出新。教学内容最好由传授者自行拟定,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对教学手段应当不断提高和改进。信息技术发展和软件的发展,使教学手段发生巨变,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动画、视频、音频和幻灯演示等。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远程网络课程成为医学教育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医学继续教育中,提高了传授知识的容量和传授效率。如在高年级医学生的专业课教育中,可直接采用数据库,检索需要的文献,针对医学症状现场讲解,这样既丰富了讲解内容,更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强化实践教学功能。实践是获得理论的途径,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让医学生接触较先进的设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新技术,同时通过对新技术和理论的了解和应用,始终坚持产学研的道路,提倡医学生参与学术团体的工作,接触较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拓展视野和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浩明,赵国杰.现代科技革命与科技社团的国际合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41-47.

[2] 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3):1-4.

[3] 王跃新.现代科技革命与创造性思维的互动关系[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6):21-24.

第4篇: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指标分析;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98-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持续发展,广东省在医药产业资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整体优势,科研队伍已初具规模、研发基础明显增强。据国家统计局、SFDA药监统计年报显示,目前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7.34%,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山东和江苏。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737.72亿元,比2008年增长19.39%。从各个子行业的产值构成来看,在医疗器械和生物药品制造领域,广东省的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但是近年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医药产业发展强劲,在产品、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等各方面与广东省展开竞争,广东医药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呈下降趋势,面临慢进则退、不进快退的强大挑战。现在广东面临创新药物开发难度加大、投融资渠道不畅、创新体系有待加强与完善、地区吸引力下降、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缺乏等问题。本文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等评价指标出发,将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江苏、浙江、山东等医药产业发达的省作以比较,从中找出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所在,进而针对提升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产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综述

技术创新的定义(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人们在新产品开发或老产品改进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工艺、工具或装备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或具有潜在的长远的经济效益,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工艺)创新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创造性地运用其在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具有潜在的长远的经济效益,通常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1]。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是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斯切尔(Scherer,1992)认为,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的包含很广,而且创新活动方式极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加拿大的Debresson教授用8个指标来比较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

中国国家统计局近年来一直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六项指标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指标,以此来反映中国的技术开发能力;清华大学傅家骥等人从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不同侧面以R&D投入量、专利统计量、新产品有关指标量(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实现利润、新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技术水平)等作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等人提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为:(1)R&D总支出,R&D支出增长率,R&D支出/销售额。(2)直接R&D总人员,直接R&D总人员/员工总数,员工受教育程度构成。(3)专利数,产业申请专利数年均增长速度。(4)新产品销售所占比重,国际领先水平产品数,劳动生产率。

(二)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单一的指标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考虑到技术创新内涵以及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医药产业相关数据的可得性,结合当前一些学者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成果,本文将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生产能力、技

二、实例分析

(一)医药科技人力资源比较缺乏

2008年广东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为5 437人,而江苏和浙江两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分别为9 148人和9 459人,山东省则达到10 074人(约为广东的1.8倍);2008年广东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为3 700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7.6%,江苏和浙江两省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分别为5 752人和5 938人,山东省则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6 048人,远远多于广东省;2008年广东省医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2 392人,同年浙江省医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6 002人(约为广东的2.5倍),山东和江苏两省也分别达到5 202人和3 967人,R&D活动人员明显多于广东。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从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还是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数量来看,广东省医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远远低于山东以及江浙两省。

(二)医药科技机构数量相对较少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广东省医药科技机构数量增长较快,由2004年的51个增加到2008年的74个,但是相对于浙江、山东、江苏省医药科技机构的数量来说还是相对较少。2005年江苏有医药科技机构70个,比广东省多20个,浙江和山东省各有医药科技机构64个,比广东省多14个;2008年浙江省有医药科技机构85个,比广东省多11个,山东省有医药科技机构80个,比广东省多6个。

参考文献:

[1] 庄伟民,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2] 姚维保.中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专利保护: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创新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5,(9).

[3] 蒋伟民,陈金林,等.生物医药创新研制和专利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0,(3).

[4] 史清琪,尚勇.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

第5篇: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 医疗体制改革;医院管理;创新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16-01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医院进行分类管理体制得到了全面的实施。医院管理制度的创新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医院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实现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医疗事业之间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发展阶段,这给我国各大医院的发展和管理体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可持续发展,医院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创新能力,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时代,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 医院管理创新的基本理论

现阶段,各大医院为了谋求发展和效益最大化,医院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各大医院发展的主流策略。其中,医院管理制度创新以及制度的创新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话题,其中主要包括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医疗卫生管理、护理管理以及医院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1]。医院经营管理近年来也成为各大学术界的人们研究领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改革,医疗卫生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医院为营造新的“医患关系”,提升自身医疗质量,开始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加强对医院管理经营和成本的核算[2]。

2 医院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2.1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主要是指进行组织形态和组织产权制度的改革。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医院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度创新能从根本上实现医院管理的创新。医院管理要很快的融入市场经济发展,取决于与医院同步发展的经营策略和管理制度。我国医疗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其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包括政府宏观经济的调控失衡,医疗机构竞争作用发挥不明显,以及医疗补偿机制的欠缺,医疗机构缺乏科学的管理等[3]。

医院的发展和壮大直接保证了全民身体健康水平,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医院管理制度的创新刻不容缓。

2.1.1 加强对各大医疗卫生机构运营的监督,从宏观上对医疗投资进行调控,同时积极引导各个医疗机构的规范、合法经营,营造出一个合理、公平、井然有序的医疗市场环境。

2.1.2 在医院管理进程中,通过改组、改造、优化当前医院的组织结构和资产结构,实现医院产权制度的创新。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实现医院产权结构的重新组合。

2.1.3 在医疗机构发展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充分调动医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医疗工作事业在发展中呈现出蓬勃生机。同时,开拓人员分流的渠道,合理分配医院人力资源,实施优劳优酬的绩效管理机制。

2.2 经营创新 作为经营者,医院在从事医疗事业活动的过程就属于医院经营的范畴,医院管理经营的创新,对医院的长足发展具有推动作用[5]。

实现医院管理经营的创新的措施中,首先应当树立以患者的满意度为目的的服务理念,通过建立一个满意型的组织,将患者的需求作为服务核心,定期为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让全体医务人员投入到患者满意型组织工作当中[6]。

2.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维持医院生产和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实现能有效提高医院的生产力、医疗水平以及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促进医院经济利益的长足发展。

医院管理技术的创新战略要根据技术和设备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同时,技术创新也会因为经济市场、患者以及技术的成熟度等存在一定的差异。

2.3.1 引入新技术的创新策略。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以医院现有技术、设备为基础,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实现医院的技术创新策略。

2.3.2 低成本技术创新策略。当医院现有的技术和设备已经占有了一定市场的时候,通过对已认可药物的让利销售、打折活动等低成本战略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扩大该类设备和技术的市场占有率。

2.3.3 对于已经被患者广为接受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实施现有技术、设备的投资力度的稳定型技术战略,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的技术、设备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利益。

3 结 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深化,医院进行分类管理体制也得到了全面的实施,医院管理制度的创新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医院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实现也将发挥重大作用。国内外医疗事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各大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我国现阶段医院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医院管理制度的改革,会极大程度上制约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阻碍医院发展的进程。为了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可持续发展,医院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创新能力,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时代,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文贤、高谨、毛萌.从一个英国医院集团的运营现状看医院集团的发展趋势[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10(02):28-30.

[2] 徐德志.学习国外医院管理,加速我国医院的现代化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15(23):123-124.

[3] 侯建林、刘金峰、雷海潮,等.德国医院管理及其对我国卫生改革的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10(06):98-100.

[4] 杜建华,陈德良,樊少华.医疗体制改革下的医院管理创新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10):55-56.

第6篇: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创新研究者在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创新时,发现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对不同产业间创新差异的成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Nelson和Winter(1982)首先引入了技术体系概念,以解释跨产业的不同创新过程,他们将技术体系分为科学型技术体系和累积型技术体系两种。企业技术创新因不同产业的技术机会、创新可能性、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Breschi等,2000)而呈现出差异性,产业创新模式是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的函数,或者说是学习过程特征的函数。Malerba(2004)在牛津创新手册中,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他指出,已有文献基于不同维度提出了不同产业在创新中的特征,例如熊彼特I型产业和熊彼特n型产业,前者是具有创造性毁灭特性的产业,企业家和新企业的创新在其中扮演主要作用,后者则具有创造性积累特征,大企业占据主导。另一个产业间创新差异由技术范式(regime)解释。创新来源和专有机制的不同也决定了产业创新的差异,Pavitt(1984)提出了四类产业创新模式,供应商主导产业、规模密集型产业、专业化供应商产业、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产业。Malerba(2004)一从知识和技术领域、行为者和网络、制度三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解构。

 

Breschi等(2000)从产业角度研究了技术体系,认为一个产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特定方式可以解释为是受技术性质决定的不同技术体系影响的结果,并进一步从后发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角度将技术体系定义为四个要素的组合,分别是技术机会、创新的独占性、技术进步的累积性以及知识基础的特征。Park&Lee(2006)M在以上四要素的基础上,补充了对后发国家技术追赶非常重要的四个新要素,分别为外部知识的可获得性、技术轨迹的不确定性(或流动性)、知识的初始存量以及技术生命周期。

 

研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学者很快就将技术体系用于考察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将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分为三种模式,路径跟随型追赶、阶段跃进型追赶和路径创造型追赶,他们认为路径跟随型追赶更可能出现在技术体系特征为低频度创新和发展轨迹稳定型技术;路径创造型追赶则更可能出现在技术体系属于更不确定、高风险型技术。Park&Lee(2006)进一步研究了技术体系和技术追赶的发生、技术追赶速度的关系,认为技术体系的不同要素对技术追赶和技术能力构建产生不同作用,Fulvio等为技术体系和创新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产业创新系统以创新系统和演化理论为基础。Malerba和SunilMani(2009,P.5)M指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1)产业中的企业,2)企业之外的其他行为人,3)网络,4)需求,5)制度,6)知识,7)互动过程与演化等。因此关注的边界和重点不同,区别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等。国内学者中,唐春晖、唐要家(2006)^分析了我国的汽车、家电、半导体、计算机、通讯和机械工具六个典型产业技术模式特征,认为我国技术追赶也要根据技术体系差异进行差别化的模式选择。

 

1.2分析框架

 

综合已有文献资料,我们以Malerba(2004)M和Malerba和SunilMani(2009)M的概括为分析框架,以产业创新系统的三个维度及主要指标分析中国通信和医药产业创新系统,寻找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创新绩效差异的根源。2中国通信设备产业和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的比较分析。

 

2.1知识和技术领域

 

通信设备产业技术复杂程度高,具有累积性特征。生产通信设备产品需要涉及大量的专利发明技术,因而大部分单个通信技术专利在通信设备产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相对医药技术中的医药专利而言没有那么突出,这种累积性、高度碎片化、编码化的知识为企业的技术学习提供了便利。虽然早期中国在通信设备产业的知识基础并不雄厚,但是随着1990年代计算机和通信专业在大学、社会上的热门化,大量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学习,促进了相关的知识基础积累,为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医药制造产业技术与通信设备产业有鲜明的差异,单个医药产品的生产一般只涉及个别的专利技术,而且受到非常严格的专利保护,已有调查研究中发现,专利对于医药创新成果保护相对其他产业而言其重要性最突出。此外,虽然医药知识编码程度较高,但是医药创新需要更多基于科学,需要更大的依赖大量的新实验、统计、观察等,经验积累也十分重要。另外,医药创新需要经历多个阶段,耗时更长,成本很高。

 

从产业内企业的研发投入角度看,首先,在研发人员投入上,1998年之后通信设备制造业超过医药制造业。2008年,医药制造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40192人年,通信设备制造业为92972人年;医药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59711人,通信设备制造业则有110118人。其次,在经费投入上,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在产出上的差异迥然,中国医药制造企业R&D经费及新产品开发经费投不及通信设备制造的1/2,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强度上,也只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1/2左右。2008年,医药制造业新产品开发经费87.2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投入经费228亿元;医药制造业R&D内部支出经费79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R&D内部支出经费202亿元(如图3所示)。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消化吸收经费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历年高于医药制造业,而医药制造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高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直接体现在研发成果上。2008年,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917和16159件;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3170和10222件。WIPO公布的PCT专利申请也表明通信设备产业的专利申请增长率明显高于医药产业。从产业内企业角度看,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的企业规模差异逐渐加大,前者企业平均规模明显扩大,而后者却几乎没有扩大。前者的部分企业收入和利润率较高,并通过维持高研发投入而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后者则规模有限并难以提高利润率,无法维持医药创新所需的高研发投入,无法进入“高研发投入-高收益”模式。

 

从市场需求角度看,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在我国均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需求增长很快。数据表明,1995年中国只有移动用户362万,2004年3.3亿,2006年4.61亿,2009年全行业手机用户数共达到7.26亿户;1995年固定电话用户数量4071万,2006年是3.67亿。本土固定电话交换机在1995年只有7204万门,2006年是5.02亿,无线交换机容量在1995年为797万门,2006年达到6.1亿门。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占全球的10%以上,且增长迅速。在1995年至2001年之间,医药制造总产值增长率甚至不到通信设备制造总产值增长率的一半,但是在2002年之后,医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开始高于通信设备制造业,达到20%以上。这表明在市场需求规模上两个行业的差异已经变小,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期相对通信设备制造业来的较晚。

 

从行为人网络角度看,首先,医药业的产学研联盟也不及通信业。产学研联盟是医药企业成功的关键,比通信设备产业可能更加重要。但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缺乏有效的与跨国公司的互动学习(柳卸林,2008,103)M。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能力较弱,也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在新企业的融资中,投资者投资企业但不投资创新(柳卸林。2008,106)M。而美国的经验表明美国垄断世界生物制药产业的主要因素有:美国政府对生物领域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丰富的风险投资,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紧密联系等(Pisano,2002128;柳卸林,2008,91M)。其次,政府在通信设备和医药制造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柳卸林(2008,67)M在总结通信设备产业发展中指出,政府在产业发展早期通过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一定的市场份额保证,帮助企业积累了技术能力。虽然在通信设备产业政府作用明显,但是创新仍以企业为主体,而且日益明显。但是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政府特色明显,而且企业的主体作用没有显著体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医药创新主体(沈阳药科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等),但其创新成果的商业化缺乏充分支持对产业创新体系发挥显著作用的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开放早期我国较弱的知识产权体系对通信设备和医药制造业创新产生的作用不同。弱知识产权体系促进了医药新技术扩散但阻碍了创新(柳卸林,008,105)16,医药企业倾向于选择仿制药物。对于通信设备产业,较弱的知识产权体系促进了新技术扩散,加之通信设备的技术特征,促进了通信设备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所以通信设备产业的创新没有受到大的阻碍。

 

在制药业中,国家卫生系统和规制在影响技术方向的变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阻碍或延缓了创新(法格博格等,2009)M。我国的医药市场竞争并不充分,药品定价通过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方式,药品招标是省级政府主导的网上集中采购,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的制定由政府主导(医药行业各种管制如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医保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药价、招标和药监政策等),非市场化竞争导致医药行业对重大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信心不足,许多医药企业甚至‘‘非常厌恶行业里的一些作风,但是又不得不跟着做”。而通信设备业虽然是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行业,但相对医药业的市场化程度要好很多。

 

结论与启示

 

为什么中国通信产业比医药产业更创新?两个产业在创新系统中的差异能够提供解释。通信设备产业发展的更好,实现比较有效的技术追赶,原因在于:我国通信设备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的增长速度,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大量市场机会,产业内也存在一定的技术机会,本土企业及研究机构则在政府支持及自身大量研发投入基础上逐步形成技术能力,从较低端市场逐渐进入并发展到较高端层次,部分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并通过进一步的研发投入,实现了从追随式追赶向蛙跳式追赶的转变,整个产业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使得产业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反观我国医药产业虽然也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但是国内医药企业规模偏小,难以支撑医药原始创新的时间和财务成本,偏向于相对容易的仿制药物的研制生产,医药市场的非市场化竞争特征也降低了企业创新动机,国际医药公司高利润率高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使得国内医药企业的差距更加明显,国内医药企业因利润率相对较低等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足使得国内他们只能坚持在缺乏原始创新、维持仿制从而继续保持利润率水平较低、继续维持较低的研发投入的劣势轨道上运行。虽然医药领域最新的生物医药分支中因技术特征的不同,技术机会较多,我国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追赶机会,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传统医药领域的被动局面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根本改变。

 

结论与启示

 

我国通信设备产业较医药产业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企业竞争力还是企业创新成果都从最初的毫无国际影响发展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医药产业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都与国际领先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运用产业创新系统框架,对两个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认为,产业知识基础(如技术机会)、行为人和网络(如市场需求、研发合作、政府支持等)和制度基础(如知识产权制度)三个方面能够一定程度的说明两个产业创新能力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7篇: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新管理理念;医院管理;实践

1创新管理理念下医院管理实践

1.1创新医院管理理念

首先,依托逐步提升医院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以打造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团队。一方面,实施医院管理层培训制度。组织管理层开展全面系统的教育培训,对其管理理念予以更新,提高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适时邀请专家学者到院进行培训讲座,依托讲解实际案例以帮助解决医院管理中存在相关问题,进一步增强医院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及应对能力[2]。其次,创新医院服务理念。推进对医院服务流程、服务方式的不断革新,提供外延服务,制定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措施,在医疗过程中始终秉持关爱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到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另外,医院应当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全员参与的管理意识及归属感,针对医院的一系列重大事项,积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座谈会等途径以有效采集广大职工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保证监督机制、民主决策作用的有效发挥,切实凸显每一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3]。最后,创新医院服务观念。基于满足患者需求导向,真正意义上做好每一件与患者切身利益相关的实事,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4]。例如,构建全面统一的医疗投诉管理机制,打造便民自助查询系统,高龄患者、残疾人看病就医绿色通道等手段,以有效改进医院职工的工作作风,提高患者的医疗满意度,塑造医院良好的形象。

1.2创新医院内部改革

提升医院组织管理能力,是实现医院有序健康发展的一大前提。而要想提升医院组织管理能力,必须要创新医院内部改革[5]。因而,为了提升医院整体管理能力,应当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医院管理机制,并建立配套的监管机制及考评机制,切实将医院有序健康发展贯彻至医院的全面服务环节[6]。对于医院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改革试点的重要机会,在改革试点时,可对医院一系列规章制度予以优化完善,对于医院各部门管理能力及效率的提升也可起到有效促进作用,例如,可将医院各科室划分成不同学科及门类,诸如临床管理、职能监督、后勤管理的呢过,并适时对他们开展评估考核,利用自评、他评、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不同职位医院职工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并作为年终审核的重要评定指标,依托评估考核的方式调动起医院职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医院管理服务不断趋向于规范化、人性化[7]。

1.3创新医院医疗技术

2017年国际权威医疗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与地区的医疗质量与可及性排名结果显示,从1990年开始到2015年的25年期间内,中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要提升医疗质量与可及性就需要创新医院医疗技术。首先,加强科学技术创新。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越来越明确有效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对实现医院的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及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医院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便是在医院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上,加强科技学术创新是医院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一方面,医院应当加大对医疗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组建独立的专家小组对研发项目开展论证评估,保障投入得以用到实处,切实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医院现代化讲述的有力支撑力量;另一方面,推进医疗技术有效创新,各级临床工作者在自身临床实践中往往会对各种资源、设备的应用形成有见地的看法,这些信息有可能为今后医院技术创新提供帮助,日常工作中注重对此类信息的采集整合,加强与临床一线人员的交流沟通,为医院自主创新奠定良好基础[8]。其次,营造和谐的医疗技术创新氛围。为可推动医院发展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从制度层面为医疗技术创新提供保障。一方面,医院管理者应当提高对医院科研工作的有效重视,在院内营造全员参与的科研创新氛围。开展好科研动员工作,树立典型模范,建立培育更庞大的科技创新队伍,不断激发全体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及创新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构建健全医院一系列新技术、新业务准入制度,在保障医疗安全前提下,对各项程序予以有效简化,有效支持具有科学可行性的新业务,并开展好相关宣传工作。最后,借助网络资源开展继续教育。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持。医院发展要得到各级职工的一致努力,认真钻研及解决好广大职工继续问题便显得尤为关键。一方面,医院应当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有效利用,条件允许可打造院内外网络化教育系统,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以开拓职工获取信息资源的空间,不断提高职工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推进不同科室相互间的交流互动,在院内适时组织学术讲座等,推进对医院现有各项资源的优化整合。

1.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实施岗位管理制度,推行科学竞争机制。医院岗位管理制度指的是紧紧围绕医疗工作,并依据工作的难易度、对应技能要求、风险大小等,明确各项医疗工作的岗位职责,基于岗位分类开展管理工作。医院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划分岗位及职位数量,对管理机构予以合理精简,减少管理层次,支持系统不断开展社会化服务,后勤人员不断分离。如此一来,医院全体职工均可获取竞争上岗的机会,进而促进构建可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严格落实竞聘上岗,全面考核,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岗位管理的顺利进行[9]。其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学推行奖罚分明的激励制度。对获取杰出创新成果的职工给予嘉奖,对获得优异工作业绩的自公告给予奖励,并引导广大职工向他们进行学习。对出现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职工则应开展好教育、处罚工作,唯有真正意义上做到奖罚分明,方可调动起职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10]。除此之外,还应当落实好岗位管理制度,以岗定薪、以绩取酬,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切实促进医院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结语

第8篇: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医学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创造螺旋

AbstractAfter discussing the knowledge spiral,the author expounds the form of medical.Knowledge,and constructs a new mode of hospital's knowledge innovation。This paper first. suggests that the hospitals'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the course's management of hospitals' knowledge innovation.

Key wordmedical knowledge management;tacit knowledge;explicit knowledge;knowledge spiral

当今社会,尽管医学生物技术飞速发展,但人类仍然面临着大量的疑难杂症需要去攻克,仍然有许多疾病的诊治方法和效果有待改进和提高。因此,创新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久课题。[1]医院知识创新既是时代的要求,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知识和知识创造螺旋理论

1.1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

知识的一种重要分类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及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指尚未外显化、不易分类、高度体验性以及不容易制作成详细的文件的知识,如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诊疗能力、操作技巧等。

显性知识则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是一个人可供他人检视的知识,可透过言辞说明,用有形的载体表达,通常以书面方式呈现。如医院的书籍、杂志、文本病历、影像片、电子数据库等各类文档。

1.2知识创造螺旋理论

Nonaka & Takeuch(1995)提出“个人、组织知识创造螺旋理论”,说明隐性知识及显性知识不断的互动,经由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及内隐化的知识转换模式,并透过个人、群体、组织等不同的层次逐渐扩散,形成“知识螺旋”(knowledge spiral),以促成知识的扩散、嵌入及累积。个人、组织通过“知识创造螺旋”的方式,让散布各处的知识结合起来,并镶嵌在不同的知识载体中,以进一步协调知识的流通、整合、转移与蓄积。在知识转换的过程当中,以不同的个人、组织知识类型,产生一个循环不已的知识创造--扩散--累积过程。 [2]见(图1)

1.3基于实践的知识创造螺旋

Nonaka的知识创造螺旋理论深化了我们对于人类知识创造过程的认识,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发现其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忽略了知识转换过程中实践环节。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我们对知识创造螺旋作了如下的修正与补充。[3]见(图2)

2医院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2.1 医院显性知识

医院中的显性知识是指脱离于医务人员的大脑而记录于医学书籍、杂志、病历、影像、电子数据库等各类文档的医学知识。医院是知识密集型单位,其中与医疗有关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各种检查报告、诊断分析、术前小结、术后分析、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死亡讨论等;医疗创新记录、常规医务统计、医疗综合分析、医疗论文、论著、科研成果和专利等。此外,还有医院管理中后勤、设备、人员以及患者资料等相关内容的知识资源。

2.2医院隐性知识

2.2.1医院隐性知识的内容

医院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医务人员头脑中,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结合而成的,运用于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技能、技巧和体现于诊断、治疗、护理等过程中的直觉、感悟、观察能力、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思维方式、决策能力和价值体系等。这种判断、感知、认识和模仿源于实践和经验,因此包含有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5个要素。可将其分为个人隐性知识、科室隐性知识和医院集体隐性知识3个层次。

个人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临床工作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服务态度和质量。临床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兴趣特长以及在医疗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都是及其宝贵的隐性知识。

医院的各个科室也都有自己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包括科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共同的经验教训,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工作方式方法,与病人沟通、协调及疾病治疗的机制,处理疾病尤其是疑难病例的惯例等。科室医护人员长期以来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所形成的共识和默契,往往以一种无形的内在的力量影响着科室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科室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

医院集体隐性知识以个人和科室隐性知识为基础,包括医院对内外环境及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协调能力,医院对外服务的整体水平和信誉,医院内部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以及体现在医院全体工作人员思想和行动中的共同的工作理念、道德信仰和工作风貌等。[1]

2.2.2 医院隐性知识的特性

专业性:医学隐性知识是医护人员对长期临床工作的总结和概括。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这就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潜藏性: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难以直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

个体性:一般来说,医学隐性知识是经验性知识,是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深植于医务人员个体的技术知识,具有很强的主体属性,是不同的性格、经历、价值观、组织文化和环境背景下的医务人员的一种能力,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

实践性:医学隐性知识不能直接从书本上直接获得,往往和日常工作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效益性:医学隐性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自身价值,还可以通过集体的互相学习交流和充分的共享,极大地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为医院赢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隐性知识是医院创新工作的原动力,但是隐性知识很难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往往要在实际工作的直接接触中才能学到,故传播范围非常有限。隐性知识的这种特点使得医院好的经验及技能的传播和共享非常困难,不利于医院创新工作的开展。

促使医院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并使其向显性知识转化是当前医院知识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3医院医学知识创新模式

依据基于实践的知识创造螺旋,这里构建了医院医学知识的创新模式。见(图3)

4医院医学知识管理

医院医学知识管理,就是对医院医学知识创新过程的全程管理。通过对医学知识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内隐化的系统管理,包括对显性医学知识和隐性医学知识的管理,使医学知识的创新过程更加流畅。从而实现医学知识有序化,实现医学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医务人员和医院整体的医学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实现医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医院的医学知识应用水平,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最终提高医院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4]

4.1医学知识社会化的管理

医院通过上级医师带教制度、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年轻医师轮科制度、医师外出进修、学习制度、定期邀请国内外医学界著名专家做学术讲座、临床指导和做手术示范,以及非正式的网络沟通等形式,以促进隐性知识的分享。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非正式的网络沟通。这种网络是地理或空间上分散的经济单元中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人们之间所创造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同样的问题或者对相同话题的热情,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而彼此非正式地组合起来的一群人。他们在实践中分享信息、交流思想、探索问题、积累知识、共同学习、互相回应和反馈,其对于现代医院知识组织创新有重要的启示意义。[5]

加拿大Syed Sibte Raza Abidi等人,介绍了一种非正式的网上专家讨论在治疗pediatric pain(小儿疼痛)中的应用。他们组成了非正式、分布各地的、约700人左右的从事pediatric专家,随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就各自在临床中遇到的pediatric pain问题提出求助或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能使医务人员在正确的时间得到高质量的医学知识,同时分享彼此治疗pediatric pain的临床经验、心得和技巧,非常有效地促进了clinical tacit knowledge(临床隐性知识)的分享和传播。

4.2医学知识外在化的管理

医院鼓励各级医务人员通过收集临床资料、查阅文献、进行实验研究、填写病历、撰写论文、出版专著等方式,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医院要为医务人员的学习提供有重要技术价值的医学知识信息,提供充足的中外文医学文献资料,建立专题医学知识库,并且提供网上学习和远程学习等。医院要加大信息技术在医院图书馆的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医务人员提供多媒体、网上医学信息检索和医学知识服务。

4.3医学知识结合化的管理

医院通过病案讨论制度、医学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会、联合开展新技术、成立跨专业协作小组等形式,将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将个人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跨专业协作小组是多学科、多专业医务人员的集合,他们通过共同开展某项新技术,攻克某项科研难关,解决急危重病或疑难病人的诊疗问题,或利用某种医疗设备解决不同的医疗问题。如冠心病诊疗协作组、腹腔镜协作组、体外循环协作组、器官移植协作组和放射介入协作组等。通过技术协作交流知识,共享信息,达到技术上的突破,有效地促进多学科的发展。[5]

4.4医学知识内隐化的管理

医院通过病案、技术资料加工、分析、整理,专利申请,医疗成果评估、申报,医院新医药知识产权管理等方式,将显性知识转化为医院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医务人员将其领会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从而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医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医学知识管理的目标,医学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对医学知识创新过程的管理,在加强医学知识管理过程中,强调医学知识要进入临床实践转化为治疗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临床实践是医学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为达到医学知识管理的目标,还需要在管理制度、人事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奖励政策、薪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4]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障碍,依据知识创新螺旋的特殊规律而有效配置医院的资源,从而推动医院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崔健、刘志国. 谈医院隐性知识管理[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21.210.

[2] Nonaka And Takeuchi,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 陈亚非、王振维.知识创造螺旋理论评析[J]. 贵州社会科学, 2005.5.65-66.

[4] 李明生. 试论医院医学知识管理[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553.

[5] 吴伟斌. 现代医院知识管理[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72.

第9篇: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据统计,仿制药价格一般降到专利药的20%,在仿制药上市的同时专利药销量将大幅下降,幅度高达70%。由于仿制药对市场的冲击以及新药研发周期成本的限制,许多医药公司除了想法设法延长专利保护期外还通过拓展仿制药市场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仿制药市场成为众多药企抢占的目标市场之一,从FDA药品申请可知,新药申请增长缓慢,近几年来仿制药申请数量远高于新药申请量。

2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鼓励扶持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企业融资和税收优惠方面给予推动。截至2013年12月底,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0593亿元,同比增长18%,利润总额为2072亿元,同比增长17.76%;医药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为14639亿元,同比增长18.60%[3]。然而,我国医药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产业链各环节还存在不谐调,我国医药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研发投入产出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2.1医药企业规模偏小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企业不足200家,而辉瑞于2008年全年的销售额就比我国数千家医药企业全年的销售额总和还要多[4]。医药技术创新过程受到市场、技术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规模大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稳定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资源优势,而规模小的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和营销环节由于条件限制而缺少规模经济性。当今世界医药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医药企业因为受到规模小创新能力低的限制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这也阻碍了我国的医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进程。

2.2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总体不足

医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研发投入具有更高的要求。以欧美的医药企业为例,其研发强度一般维持在18%左右,而同期我国主要医药企业研发强度普遍在5%以下[5]。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差强人意,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整体研发投入强度仅有1.6%左右,远远落后于欧美领先企业。另一方面,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拥有的研发机构也比较少。从表2可以看出,2000-2012年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不断上升,但直至2012年也仅有19.6%的生物医药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机构人员平均数也仅有68人,尚不能形成成熟的技术创新的主体。2.3医药知识产权数量较少现阶段,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模式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知识产权较少。2012年,我国生物医药专利数量达到了9580件,有效发明10073件。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生物医药专利申请量占比6%,与美国、日本、欧洲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模仿创新的药物在法律上并不受专利法保护,导致模仿药物市场竞争激烈,从长远看不利于药物市场发展。

2.4研发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当前,我国医药产业以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对医药产业至关重要的医药技术创新活动长期被忽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困于企业规模,很多中小企业承担不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医药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医药企业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人才层面上来说,医药企业中研发人员的数量远远低于生产和销售人员,研发人才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高层次的自主研发人才,导致我国企业对外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足,难以推进二次创新的进程,也就无法提高技术创新的产出。

3提升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3.1完善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法规

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医药技术创新相关政策法规环境,借鉴日本、印度等国经验,增强对医药技术创新体系的调控。在财政税收和金融扶持方面,政府可以对企业采取更灵活宽松的政策,通过实施直接援助进一步加大对研发型医药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也可以在研究经费投入、专利和药物审批、税收等方面给予系统化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于创新药物的销售收入,政府减免相应企业的所得税,或者建立新药研发专用基金,以此来间接补贴创新企业的成本。

3.2建设健全医药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要立足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我国医药企业存在集中程度低,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竞争缺乏效率,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方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创新方式很少,这种“小而散”的行业市场环境会阻碍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就必须提升产业集中度,减少数量,提升质量,实现资源整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提高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提高产学研有效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应设立国家新药研究开发相关基金,鼓励医药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实验室等,做到最新的研究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成果,以市场为导向,能解决科研与市场的脱节。最终实现高校、科研院、企业构建产学研的联盟,实现强强联合,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3实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对于医药企业而言,研发的投入需要通过一定时期的市场独占来获得回报,只有研发者的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使研发、生产、营销形成良性循环,减少和避免假冒伪劣产品干扰市场秩序。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完善相关制度、制定相关法规、建立舆论监督,切实保障专利持有者权益,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发行为;二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的保护力度,严惩非法侵害专利权的行为,严厉制裁恶意侵犯别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人和机构;三是积极搭建促进医药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和完善医药专利信息网络和公共数据库的建设,针对我国医药企业小而散的现状和特点,分层次建立医药服务体系和平台,鼓励医药企业开展医药技术创新。

3.4加快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凝聚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