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调研方案范文

基层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基层调研方案

第1篇:基层调研方案范文

为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真正取得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实际效果,根据《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桂质监党组发[2008]27号,下称:实施方案)的要求,区局机关各处室党员干部要结合本处室工作职能,围绕如何做好“五个努力”,实现“五个新”,“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这个主题,在10月15-30日期间分别深入基层开展问计于民活动,广泛征集群众对影响和制约我区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意见建议,寻求破解影响和制约我区质监事业科学发展难题的对策。

二、调研的时间安排

调研时间:10月14日至10月30日。

三、调研的主要内容

各处室要坚持“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落实“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主要原则,结合质监的工作和本处室工作实际,紧扣“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的主题,围绕以下五个重点方面,全面细化的开展调研工作(各处室的调研题目详见附表)。

(一)围绕如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上有新增强,重点对近年来质监工作的发展思路、发展信心、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发展后劲、结合促进百色铝工业等优势产业问题开展调研。

(二)围绕如何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科技兴检上有新作为,重点对进一步树立科技兴检意识,提高装备的技术含量,加强科研、深化技术机构改革,正确处理技术机构发展中的“开源节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等问题开展调研。

(三)围绕如何在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制度建设上有新高度,重点对进一步完善体系文件,强化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以两个“三分离”工作机制为重点,优化业务流程,如何与区局将开展的网上审批进行有序稳妥的接口,通过对“六率”的监督,严格内部管理等问题开展调研。

(四)围绕如何寓监管于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监管上下功夫,在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上有新成效,重点对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高产品质量监管有效性、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最终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为目的,大力推进和有效实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抓手”等问题开展调研。

(五)围绕如何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推进“人才强检”战略有新进步,重点对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强化“人才强检”、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行风建设等问题开展调研。

四、调研的方式

各处开展的调研工作,要坚持讲成本、防止铺张浪费,重实效、杜绝形式主义的原则。

(一)召开座谈会。

1、邀请参加人员。各处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邀请相适应数量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离退休老干部代表、基层群众、服务对象等参加座谈。

2、座谈会时间、地点。各处室必须在10月31日前完成调研环节的工作,以便全局的学习实践活动统一转入下一环节。

座谈会原则上在区局办公楼进行。

(二)深入企业、基层

部分处室由于工作职能的关系,需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报主管局领导批准后,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检查组备案。

五、工作要求

这次调研活动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我区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机关各处室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确保调研活动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一)强化领导责任,率先垂范。机关各处室主要领导为调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结合本处室实际,确定2—3个重点调研课题,制定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明确具体要求和相关责任。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实施、带头示范、分工协调、督促检查等具体责任,带头开展调查研究,为其他党员干部做出表率。同时,各处室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既要保障调研质量,又要讲究效率,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

(二)作风扎实,讲求实效。各处室党员干部要根据工作职能和调研课题的需要,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对调查了解到的各种情况,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趋势找规律,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提升服务监管质量和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三)落实督查把关。各指导检查组将对机关各处室开展的调研工作采取各种督查形式,加大指导检查力度,推进调研工作任务的落实和取得实效。各处室的调研报告要结合本处室实际,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观点鲜明,语言简练。对敷衍应付、走过场的,必须进行重新组织并进行通报。

(四)加强宣传工作。各处室在调研工作期间必须完成1-2篇简报或在金质网上报道。各处室要充分利用简报、金质网、等传媒工具,宣传本处室学习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开展的情况及调研工作中的好观点、好思路、好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激发党员干部和群众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情。

第2篇:基层调研方案范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摘要】高校分校区大多地处偏远郊区,给学生出行带来一定不便。基于此,我们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为例,研究高校分校区的交通问题,并优化设计出最佳出行方案。首先,我们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可供金城学院学生外出的出行方式,以及影响选择这些出行方式的成本、安全、耗时、舒适度等因素。其次,根据问卷统计出的相关数据,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得到判断矩阵并用Matlab软件求出各矩阵的特征值、特征矩阵。然后,计算各级要素对总体的综合重要度,并结合各出行方式实际的行驶距离进行调整。最终,得出最佳出行方式为:打车到百家湖地铁站然后乘地铁到南京市中心。

关键词 交通问题;问卷调查;层次分析;Matlab软件;优化设计

About the Survey of University Campuses Traffic Problems and Trip Scheme Optimization Design Research

--Based on Hierarchical Analysis Point of View

LU Zhao-rui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Jincheng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1156, China)

【Abstract】College campuses are located in the outlying suburbs, travel some inconvenience to students.Based on this, we 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jinche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research the traffic problems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the best travel plan and optimize design.First, we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jincheng college students out of the way to travel, and influence the select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cost, safety, time consuming, comfort and other factors.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of related data, to establish a hierarchy model, get the judgment matrix with Matlab software to calculate the eigenvalues of the matrix, the characteristic matrix.Then, calculat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overall comprehensive importan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ravel way to adjust the distance.In the e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est way to travel is: take a taxi to the subway station and then take the subway to the nanjing center of lake.

【Key words】The traffic problem; Questionnaire survey; Hierarchical analysis; Matlab software;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同时,城市形态、结构和功能也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在此大背景下,许多高校在校区选址过程中,大多将校区建在地处较为偏远的郊区,从而影响到师生的正常上班和学习生活[1]。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首先对南京某高校分校区的交通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包括可供该校学生外出的出行方式,以及影响选择这些出行方式的成本、安全、耗时、舒适度等因素[2]。其次,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模型包括目标层、判断层、方案层等。然后,根据问卷统计出的相关数据,将各层对应数据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并利用Matlab软件编程求出各矩阵的特征值、特征矩阵。最后,计算出各级要素对总体的综合重要度,并调整排序得出最佳出行方式。

1 问题剖析

1.1 分析对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地处南京市江宁区禄口镇,远离南京市市中心,地势问题严重制约了师生的出行,给师生出行带来不变。根据实际调查了解到学校师生的出行方式主要有公交车、校车、城乡客车、打车等,而影响学生选择这些出行方式的因素主要分为票价、安全、耗时、舒适度等。其中,乘坐城乡客车是指由某些运营公司在城市和郊区两端往返接送乘客的一种出行方式;乘坐校车是指学校为解决老师上下班和少数学生出行而专门组建车队来接送师生的一种出行方式;打车是指由少数的正规公司所有的出租车和私人的黑车共同组成,来接送乘客的一种出行方式。为进一步研究每种影响因素在学生心目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各种出行方式的综合评价,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该院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共调查了300名学生。

1.2 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蒂于1982年提出,它综合了人们主观判断,是一种简明、实用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目前,该方法在国内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广泛应用于能源问题分析、科技成果评比、地区经济发展方案比较等。本文正是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出行方案进行评价排序,得出最佳出行方案。

应用层次分析法主要步骤如下:(1)将复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分成若干层次,建立多级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目标层、判断层、方案层)。(2)标度及描述。同一层次任意两因素进行重要性比较时,对它们的重要性之比做出判断,给予量化。(3)对同属一层次的各要素以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度,据此构建判断矩阵A。(4)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以此确定各层要素的相对重要度(权重)。(5)最后通过综合重要度(权重)的计算,按照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6)

1.3 分析结论

首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四种出行方案和其对应四种影响出行因素的相关数据,数据内容如下:对于出行方案的选择,各因素在师生心中的重要度分别为价格占35%、耗时占41%、舒适度占18%、安全占6%;对于价格因素而言,选择乘坐公交车的占4%、城际客车占10%、打车占80%、校车占6%;对于耗时因素而言,选择乘坐公交车的占92%、城际客车占4%、打车占1%、校车占3%;对于舒适因素而言,选择乘坐公交车的占8%、城际客车占16%、打车占46%、校车占30%;对于安全因素而言,选择乘坐公交车的占15%、城际客车占16%、打车占15%、校车占54%。

我们根据上述数据建立如下层次模型:

其次,根据层次结构模型将图中各因素两两进行判断与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构造方法是:将对应的两个元素所占比例相除得到这两个元素之间相比较的重要程度,例如判断矩阵A-B中第一行第二列数据0.85就是由选择因素B1价格所占百分比35%除以选择因素B2耗时所占百分比41%得到的(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而第二行第一列的数据则为此数据的倒数,其他各数据均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得到的。判断矩阵为:

然后,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为:矩阵A-B的特征矩阵为[0.3472 0.4118 0.1806 0.0604]T,CI=-0.0042,CR=-0.0046通过一致性检验;矩阵B1-C的特征矩阵为[0.4722 0.1889 0.0236 0.3153]T,CI=5.6226e-004,CR=6.2474e-004通过一致性检验;矩阵B2-C的特征矩阵[0.0067 0.1569 0.6278 0.2086]T,CI=-0.0076,CR=-0.0085通过一致性检验;矩阵B3-C的特征矩阵为[0.0794 0.1608 0.4585 0.3013]T,CI=-0.0070,CR=-0.0078通过一致性检验;矩阵B4-C的特征矩阵为[0.1502 0.1605 0.1502 0.5392]T,CI=0.0033,CR=0.0037通过一致性检验。

最后,根据所得的各层次的特征矩阵可得表1:

方案C1的重要度为0.3472×0.4722+0.4118×0.0067+0.1806×0.0794+0.0604×0.1502=0.19,其他方案也可依次得出。由数据可知,方案C1乘公交车、C2乘坐城际客车的重要度比较接近分别为0.19和0.17,方案C3打车的重要度最高为0.36,C4乘校车的重要度其次为0.28。此外,根据实际调查,该校师生由学校前往南京市中心占84%,所以本文主要讨论从学校到南京市中心这一出行路线。而出行的方式主要为上述四种出行方式到中转站,再到南京市中心,但是所到达的中转站各不相同。因此,根据前期调查的数据可知:方案C1乘公交车到河定桥地铁站占全程的61.4%,方案C2乘坐城际客车到中华门地铁站占全程的92.2%,方案C3打车到百家湖地铁站占全程的57.1%,方案C4乘校车到南航将军路校区占全程的74.9%,而乘坐地铁的重要度为0.5。本文认为各方式的重要度与行驶距离为简单的线性关系,所以计算得:方案C1为0.614×0.19+(1-0.614)×0.5=0.31,同样地方案C2为0.20,方案C3为0.42,方案C4为0.36。最终,四种方案的优劣排序为C3、C4、C1、C2,最佳的出行方案为C3打车到百家湖地铁站然后乘地铁到南京市中心。

2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各功能区划分的转变,高校分校区选址偏远郊区已成为事实,而由此带来的师生出行问题难以避免。本文正是基于此,实际调查南京某高校的出行情况。通过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四种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最佳的出行方案为打车到百家湖地铁站然后乘地铁到南京市中心,其次是乘坐校车到本部然后转地铁到南京市中心。本文所得的结论可供学生出行时参考,以此来方便优化学生出行。

参考文献

[1]付加锋.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化机制及其规划设想[J].城市,2002(01).

[2]郑常龙,等.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36).

第3篇:基层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科研院所;课程体系;分析

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我们将研究所研究生培养层次上的简单的划分为基础性层次建设、发展性层次建设、创新性层次建设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一、三个层面上的课程培养体系互动计划

1、基础性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

基础性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是科研院所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体系的核心部分。在这个基础课程学习中,要让学生既要获得广泛的学科基础,又要培养学生获得创新的能力。

在培养方案上,最重要的是设定标准化的选材标准和培养方案,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导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基础的方向。比如,善于数学分析和善于试验操作的学生,在基础教学的时候强调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善于试验操作的学生,在培养的时候更加强调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一来,根据学生的各种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保持充分的热情,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术业专攻”,保持很好的学习的动力。

在基础的课程体系建设上,既要充分的体现规范性和科学性,又要充分的体现专业的差异性。在这个特定的行业里面,尖端的人才需要体现专业的特殊性和非常的研发能力,所以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培养方式应该是有自己的专业特长的,在特定的领域中成为专家型的人才,而不是“十个指头一样齐”,每一处都知道,却处处不精通。

2、发展性层次的建设的需求:充分体现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能力。

科研院所现在招生计划取得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重点院校,这些学生的专业水平普遍都比较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也很好,但是参与科研项目有限,经验不足,动手能力比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也有一定的欠缺,这些弱点都需要在随后的实际科研实践中得到弥补。

研究所专业课设置上很多地方都有交叉,比如说电子科学与技术,对电路原理,控制工程等基础课程的要求很高,知识点也需要覆盖很全面,但是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背后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涉及到计算机运用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则比较欠缺。有的学生很擅长逻辑分析,但是科研工作更强调实验的分析和处置能力。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和整合能力,我们认为应该在基础方案上添加个性化的是设计方案,比如有些学科,既要强调深厚的物理学的背景与功底,又要加强系统仿真的学习,同时也要强调融入一定的研发能力。在传统的学习方案上,加强个性化的定制方案,以期待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基础。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充分获得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是复合性的,既可以进行进攻性的开发,也可以进行防守型的基础科研工作,学生能够在二者之间自如的转化角色,所以具备很强的理论和实战的能力,后期的发展潜力巨大。

3、创新性层次建设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做最好的研发人员。

在上述阶段中,学生还处于知识储备和实验室操作的阶段。有的学生只能从事重复性的运算,解决了很多计算问题,实现了很多新的算法,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了调整,没有达到新的全面的创新能力,也没有能够形成新的专利产品。

研究所科研活动中,十分强调的就是学生的研发能力。学生在进入培训计划的时候,导师和管理人员应该根据他们自身的学习潜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进行重新评估,同时,还会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对他们的潜在的心理特质进行挖掘和整个,帮助他们很好的发挥科研的潜能,做出新的科研成果。

在创新性层次的培养计划上,需要强调团队作战的能力,一方面训练学生在小团体中的合作能力,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彼此之间的互动能力。在这样的培养层面上,学生既能够充分的体现思维的发展能力,又能够很好地彼此交流,充分接受同伴的智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很好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技术,体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二、效果分析

结论:

1、根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三级培养方案在各个方面上都优于单一培养方案;

2、三级培养方案依旧存在一定的欠缺,在学科的针对性和创新能力的体现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继续推进和发展。

三、讨论和建议

1、现有的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新的方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不足;

2、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上述方案中没有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单独的切割,所以缺少培养层次上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半导体物理学》 刘恩科、朱秉升等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 张尧学、史美林编著(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4篇:基层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档案;纸质档案;档案修裱;黏合剂

为了解市县级档案馆纸质档案修裱黏合剂使用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上半年对部分市县两级档案馆和部分市县直属机关档案室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49份,有效回收率81.67%。以下是调查的基本情况。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参与调查人员所属单位分布情况。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看,参与调查人员所属单位按人数多少排序,县级综合档案馆12人,占24.49%;事业单位档案室10人,占20.41%;市直机关档案室7人,占14.29%;市级综合档案馆6人,占12.24%;企业单位档案室5人,占10.2%;县直机关档案室4人,占8.16%;其他机构档案室3人,占6.12%;社团单位档案室2人,占4.08%。两级档案馆合计占比数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1.2 单位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黏合剂的来源情况。从调查看,档案机构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自制黏合剂的有3人,占6.12%;使用购买黏合剂的有32人,占65.31%;同时使用购买+自制黏合剂的有14人,占28.57%。大多数机构使用购买的黏合剂来修护档案,极少有机构仅使用自制黏合剂。

1.3 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单位使用过的黏合剂种类分布情况。调查发现,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过的黏合剂种类分布较广,主要有胶水、固体胶棒、透明胶条、糨糊、小麦淀粉糨糊、梭甲基纤维素、纸质档案糨糊。使用率从高到低分别是:固体胶棒44人,占89.8%;胶水42人,占85.71%;透明胶条30人,占61.22%;糨糊32人,占65.31%; 小麦淀粉糨糊15人,占30.61%; 纸质档案糨糊7人,占14.29%;梭甲基纤维素5人,占10.2%。固体胶棒和胶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黏合剂。

1.4 参加调查的人员最早接触与使用的黏合剂情况。在参加调查的人员中,最早接触与使用的黏合剂从多到少排序:胶水23人,占46.94%; 固体胶棒10人,占20.41%;糨糊10人,占20.41%;小麦淀粉糨糊4人,占8.16%;透明胶条1人,占2.04%;梭甲基纤维素1人,占2.04%;纸质档案糨糊没有人选择。

1.5 参加调查的人员个人使用最多的黏合剂情况。在参加调查的人员中,个人使用最多的黏合剂排序情况是:胶水17人,占34.69%;固体胶棒15人,占30.61%;小麦淀粉糨糊8人,占16.33%;糨糊5人,占10.2%; 梭甲基纤维素1人,占2.04%;纸质档案糨糊3人,占6.12%;透明胶条没有人选择。

1.6 参加调查者依个人习惯或偏好首选的黏合剂排序情况。在参加调查的人员中,依个人习惯或偏好首选的黏合剂排序情况是:胶水17人,占34.69%; 固体胶棒16人,占32.65%;小麦淀粉糨糊7人,占14.29%;纸质档案糨糊5人,占10.2%;糨糊4人,占8.16%; 透明胶条和梭甲基纤维素没有人选择。

1.7 参与调查者调配制作档案糨糊情况。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参与调配制作档案糨糊的只有15人,占30.61%;没有参与过的有34人,占69.39%。

1.8 参与调查者在选择黏合剂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排序情况。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选择黏合剂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排序情况是:方便居首位18人,占36.73%;牢固其次14人,占28.57%;习惯和经济居第三,各有6人,占12.24%;好操作位列最后4人,占8.16%;还有1人没考虑过,占2.04%。

1.9 参加调查者对使用过的黏合剂正面评价情况。在参与调查的人员当中,对黏合剂评价最好的排序情况是:纸质档案糨糊15人,占30.61%;固体胶棒13人,占26.53%; 胶水12人,占24.49%;小麦淀粉糨糊6人,占12.24%;糨糊2人,占4.08%;梭甲基纤维素1人,占 2.04%;透明胶条0人。

1.10 参加调查者对使用过的黏合剂负面评价情况。在参与调查的人员当中,对黏合剂评价最差的排序情况是: 透明胶条36人,占73.47%;固体胶棒5人,占10.2%;胶水4人,占8.16%;糨糊3人,占6.12%; 小麦淀粉糨糊1人,占2.04%;梭甲基纤维素和纸质档案糨糊0人。

2 调查情况分析

2.1 参加调查人员主要来自基层,各类机构均有参加,来源广泛,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参加调查的49人中,两级档案馆共18人,占36.73%,大约三分之一强;各类档案室31人,占63.27%,三分之二弱。档案室中市县两级机关档案室19人,占38.78%,在调查中占比最高。事业单位档案室、企业单位档案室和其他机构档案室人数较少,社会团体档案室参加人数最少。但总体上各类机构均有参加,参加人员来源广泛,使得调查具有了比较好的代表性。

2.2 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的黏合剂绝大多数来自购买,少数自制,混合使用占比近三成。而曾经参与调配制作档案糨糊的只有三成。从调查数据看,65.31%的受访者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的黏合剂完全来自购买,只有6.12%的受访者自己制作。有28.57%的受访者既使用购买的黏合剂,也使用自制的黏合剂。考虑到混合使用的情况,几乎95%的受访者使用购买的黏合剂,使用自制黏合剂的人员占比较小,单一使用自制黏合剂的人员占比更少。也就是说目前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的黏合剂基本上是来自购买。在这些人员中,曾经参与过调配制作档案糨糊的只有15人,占30.61%;差不多70%的受访人员没有参与过档案糨糊的制作。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对购买黏合剂的依赖非常明显。

2.3 基层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大都用过多种黏合剂。调查列出的7类黏合剂中,多数受访者使用过3~4种不同的黏合剂。其中以固体胶棒和胶水使用频率最高。纸质档案糨糊和梭甲基纤维素使用频率最低。表明多数情况下基层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黏合剂并不符合要求。

2.4 胶水、固体胶棒是基层档案工作者最早接触与使用,使用最多和首选的黏合剂。在参加调查的人员中,最早接触与使用的黏合剂从多到少排序是:胶水46.94%; 固体胶棒20.41%;糨糊20.41%;小麦淀粉糨糊8.16%;透明胶条2.04%;梭甲基纤维素2.04%。个人使用最多的黏合剂排序情况是:胶水34.69%; 固体胶棒30.61%;小麦淀粉糨糊16.33%;糨糊10.2%; 纸质档案糨糊6.12%;梭甲基纤维素2.04%。依个人习惯或偏好首选的黏合剂排序情况是:胶水34.69%; 固体胶棒32.65%;小麦淀粉糨糊14.29%;纸质档案糨糊10.2%;糨糊8.16%。胶水和固体胶棒在三种情况下均居前两位。不仅是基层档案工作人员最早接触与使用的黏合剂,而且是日常工作中使用最多的黏合剂,并且已经习惯地成为工作中的首选。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5 方便和牢固是基层档案工作者选择黏合剂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选择黏合剂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排序情况是:方便居首位18人,占36.73%;牢固其次14人,占28.57%;习惯和经济居第三,各有6人,占12.24%;好操作位列最后4人,占8.16%;还有1人没考虑过,占2.04%。

2.6 基层档案工作者对使用过的黏合剂评价较为客观。从对参加调查者对使用过的黏合剂正面和负面评价情况看,纸质档案糨糊的评价最好。评价最差的是透明胶条。使用率最高的固体胶棒和胶水正面与负面评价均居二、三位。说明使用者对黏合剂的评价基本上是比较客观的。但这种评价对是否正确使用黏合剂影响并不明显。

3 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办公及档案用黏合剂性能机制,定期在公众媒体上公布。由于国内市场上销售与使用的办公用黏合剂品牌与种类众多,基层档案部门没有能力对这些品牌与种类的黏合剂一一进行性能检测与比较,因而无法做到选择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黏合剂。因此,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办公用黏合剂性能年度机制,定期在公众媒体上公布国内市场上销售与使用的各种品牌办公用黏合剂性能,以便使基层档案工作者掌握相关信息,进而选择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黏合剂。

3.2 加大对档案用黏合剂性能的研究,向基层档案工作者及公众推荐质优价廉的品牌。为了动态性地了解办公及档案用黏合剂的性能,应当加大对档案用黏合剂性能的研究,向基层档案工作者及公众推荐质优价廉的品牌。由于基层档案机构没有能力进行办公及档案用黏合剂性能的研究,相关研究应当由国家档案专业研究机构来完成,也可依托全国档案专业高校分头进行,还可以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采用向专业研究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

3.3 将相关办公与档案用黏合剂的规定与要求列入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与档案工作者岗位培训的必修课。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使用黏合剂的规定与要求不能期望通过一两次宣传就能奏效。应当将相关办公与档案用黏合剂的规定与要求列入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与档案工作者岗位培训的必修课程,通过持续的有目的的教育,使基层档案工作者能够意识到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使用的黏合剂是否合格对档案长期保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工作中养成选择和使用符合标准黏合剂的自觉。

3.4 对如何制作与正确使用黏合剂进行专题培训。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工作中正确使用黏合剂,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技能与习惯问题,不能指望通过宣传教育就能够完全解决。只有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不仅知道应当如何做,而且知道如何去做,才能收到切实有效的效果。这就需要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档案岗位培训时,对基层档案工作者进行专门的制作与正确使用黏合剂的培训,帮助基层档案工作者掌握制作与正确使用黏合剂的技能,提高基层档案工作者制作与正确使用黏合剂的能力。

3.5 实施严格的督查,将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使用黏合剂的情况纳入档案工作监管范围。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使用黏合剂,看似一个小问题,但关系到众多档案的安全与寿命。因此,应当将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使用黏合剂规定与要求融入档案工作监督检查的范围,实施督查。从最细微处入手,将档案工作行政管理监督检查落到实处。

第5篇:基层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国民用航空系统;档案工作;调研报告

1 调研背景

1.1 调研依据。中办、国办于“十二五”末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航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对未来一段时期全国档案工作提出了若干要求。结合《意见》精神,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航档案工作的意见》,并以此为参考,对民航二、三级机构“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笔者对其档案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1.2 样本选取。此次调研选取民航局所属7个地区管理局、21个局直属企事业单位和38个安全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监管局),涵盖民航系统所有二级机构及部分三级机构(也称派出机构)。从样本类型看,涉及45个行政单位、3个国有企业、19个科研事业单位,以此确保此次调研结果能够体现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档案部门的工作情况。样本层级结构见图1。

1.3 调研内容及方式。此次调研主要从机构人员设置等7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

2 被调研单位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档案机构和人员设置。主要从主管机构设置、专职档案人员占比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详见表1。

由表1可知,被调研单位档案岗位多设在办公室等综合管理部门,半数的地区管理局设有独立的档案部门,直属企事业单位及监管局较少设档案部门,多在综合部门设置档案工作岗位。各地区管理局均有专职档案人员,47.6%的直属企事业单位及15.8%的监管局配有专职档案人员,呈现层级越低、单位规模越小,设置独立档案部门和配备专职档案人员的比例也会越低的现象。这一现状必然导致多数三级机构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业务水平的提升缺乏持续性。

2.2 档案管理规章编制执行情况。建章立制是一个单位开展档案工作的基础,完善的规章体系无疑是保证档案工作质量的充分条件,因此,问卷对档案工作制度编制情况,尤其对作为必备制度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以下简称《归档范围》)、《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了统计,详见表2。

经统计,所有的地区管理局、61.9%的直属企事业单位及55.3%的监管局制定有档案管理规章,内容涉及档案收集、整理、库房管理、岗位要求等方面。《归档范围》虽然是各单位开展档案工作基础性制度,但目前新成立的、规模较小的直属企事业单位及34.2%的监管局尚未制定。在执行《规则》方面,新成立的单位普遍存在制度建设缺失现象,上级档案部门及时对其进行制度建设指导应是当务之急。

2.3 库房管理情况。库房管理旨在维护档案的存放秩序,保护档案安全。指标设计上,主要就防火、防水等设施的配备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数据见表3。

统计可知,密集架和档案柜是目前各单位主要的档案存放设备,其数量与库房面积、档案存量基本成正比。在“八防”设施的配备上,防盗、防火、防光、温湿度控制设施的配置率较高,防尘设施的配置率最低。过去5年间,约半数单位的库房面积、安全措施有所改善,但防盗措施不足,库房清洁频率过低,对有害生物重视不够等问题长期存在。同时,约一半单位因办公用房紧张,多将阅览室并入办公室中,个别单位甚至无独立档案库房,对档案安全产生隐患。

2.4 档案归档及鉴定情况。档案的整理归档分工情况会影响档案实体管理质量,故问卷对各单位档案整理归档分工模式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见表4。

大多数的地区管理局、三分之二以上的直属企事业单位、监管局采取业务部门收集整理后交档案部门的模式,个别单位采取业务部门收集后交档案部门整理、归档或者全部由业务部门自行整理、保存的模式。调研发现,每个单位采取何种整理归档方式与本单位档案人员业务水平关系密切。单位档案管理人员不足、工作变动频繁、对归档范围、种类、保管期限不清楚是导致业务部门整理、归档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易出现档案缺漏、遗失等问题。

在档案鉴定、销毁方面,仅个别单位对其会计档案进行了鉴定或销毁。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一是部分单位尚无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二是部分档案人员对保管期限不确定导致不敢轻易开展鉴定、销毁工作。

2.5 档案利用情况。保存档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利用,因此问卷从档案利用数量、利用目的及宣传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统计,详见表5。

在档案利用方面,直属企事业单位年均借阅人次和复印数量最多,监管局最少。在档案编研方面,各地区管理局均开展了此项工作,其编研成果多为大事记或民航、地方史志,少数直属企事业单位、监管局也编研了本单位的年鉴、年刊、发展历程。在利用目的方面,工作查考利用居首位,宣教利用次之。在档案宣教方面,举办知识竞赛、展览是主要的宣传方式,而利用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档案工作尚未成为主流。宣传形式单一,是当前较普遍的问题。此外,人手不足、经费有限、信息化水平较低也是导致档案宣传范围有限、力度较弱的重要因素。

2.6 档案业务指导检查情况。定期、多形式的档案指导检查是保证档案工作质量、提升档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故问卷从业务指导检查形式、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详见表6。

当前,电话咨询是业务指导的主要方式,地区管理局还较多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授课。业务检查方面,地区管理局主要以普查为主,直属企事业单位和监管局较少开展此工作。从业务指导、检查的效果看,归档质量的提高是检查指导较显著的成效,同时,对被检查指导单位的制度完善、人员配备、档案保管条件改进等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汇总数据,目前影响业务指导检查效果的原因有三:一是人员不足且变动频繁,导致需反复进行指导;二是档案人员多是身兼数职,工作量大,无太多时间进行指导检查;三是档案人员参加培训较少,业务水平有限,导致部分档案人员无法胜任业务指导检查工作。

2.7 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开展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的开发利用。为此,问卷从信息化建设方案编制情况、档案数字化程度等方面做了调研,详见表7。

根据调研结果,85.7%的地区管理局以及约半数的直属企事业单位、监管局将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规划。但“十二五”期间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单位较少,其原因一是缺少顶层设计;二是经费不足,外加多数档案人员档案信息化建设经验匮乏,导致信息化建设近乎停滞。

在档案管理软件的安装使用方面,所有的地区管理局、57.1%的直属企事业单位及36.8%的监管局安装有档案管理软件。在安装使用档案管理软件的单位中,仅三分之一的直属企事业单位联网使用,且较注重文档一体化管理。监管局囿于经费、人员业务水平等因素,档案信息化程度最低。

目录数字化是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较早提出的信息化建设事项。目前所有的地区管理局、85.7%的直属企事业单位及78.9%的监管局编有机读目录,部分新成立的机构尚未开展此项工作。在编制机读目录的单位中,约三分之一的单位实现库存所有门类档案目录计算机检索,其他单位依据经费多少及利用率高低优先对库存部分基建、行政执法、会计等门类档案编制了机读目录。

档案数字化是民航系统在“十一五”期间已经着手开展的一项业务,目前来看,文书档案数字化率最高,基建、照片档案数字化率次之,而会计、声像等种类档案数字化率最低。拓宽档案数字化的种类无疑是今后工作的一个主要方向。

目前开展电子公文在线归档工作的单位不足半数。究其原因,一是多数单位的档案管理系统未与电子政务平台连通,无法网络归档;二是目前采取的纸质文件扫描后上传至政务平台的流程设计使得档案部门仍侧重纸质文件归档。这一现状明显暴露出多数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不同步,版式文件与流式文件的归档要求不清等问题。

数字档案安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多采取异地异质备份、严格流程设计等手段保证档案实体与内容的安全。具体而言,42.9%的地区管理局及13.2%的监管局通过异地备份保障内容完整,直属企事业单位均未开展此项工作。在保障内容安全上,几乎所有的单位都采取了专人管理、物理隔离等措施。对于没有开展此工作的单位主要原因是本单位尚无电子档案。总体上,被调研单位信息保密意识强烈,而在档案异地异质备份上有待提高。

根据反馈,经费不足、人才欠缺,档案管理系统操作便捷性不足,对系统厂商依赖过大,档案管理系统未与电子政务平台连接,如何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最大程度共享等问题反映集中。由此也可看出,持续的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档案信息化与本单位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保证其持续发展必要途径。

3 相关措施

结合调查统计结果及调查对象所提意见建议,发现对规章标准的编制及理解不够,业务指导、交流频次不足,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据此及民航档案工作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档案工作交流指导平台。传统的检查指导、培训等存在开展次数有限,针对性差,交流互动不足等局限。因此,可利用QQ、微信等互联网工具建立档案业务交流指导平台,将不同层级、部门甚至行业外的档案人员聚集在一起,以达到高频度、高针对性进行指导、交流、学习的目的。

3.2 尝试开展档案工作业务手册分级推送制度。制度建设是开展档案工作的基础,为完善各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民航局档案管理部门可考虑将各项档案业务制度及编制方法按开展工作的缓急程度分门别类后,利用业务交流指导平台,推送给不同需求的档案人员,使无制度基础的单位能够尽快制定必须的工作制度,同时使有制度基础的单位通过比对加以完善。

第6篇:基层调研方案范文

相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政治学的实证研究十分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问题的日渐尖锐和村民自治的强力推进,政治学界逐步重视起对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产生了不少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拓展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深化政治学界对中国农村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研究也已引起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的密切关注,对国家相关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前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最大成效最好的,无疑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早在1980年代,张厚安就提出“理论务农”,深入到山东、湖北、湖南等省作农村政治调研,并以这些调研成果为基础写作出版了“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丛书”。[1]1990年代中期,在张厚安、徐勇带领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2]此书由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徐勇和项继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河南南街、山东向高和甘肃方家泉村治实证研究》,分获1998和1999年国家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徐勇主持的村级治理个案调查报告集《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庄的调查与比较》[3]出版。2001年由徐勇和吴毅主编的《乡土中国的选举》[4]也已出版。于建?V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5]和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6]均为长期村庄调查的实证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的乡村政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引起国家有关政策部门的重视。目前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成果已成为国内乡村政治研究领域被引用最多的研究机构。 民政部及与民政部关系密切的一些专家的实证研究也有很大影响,尤以在1990年代初连续三年以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的名义编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集,收集了最初有关乡村政治调查的众多成果,至1990年代中期,由中国社会出版社连续三年推出由王振耀主编的白皮书,在政治学界和政策部门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村民自治研究最为权威的文本。出于工作调研的目的,李学举、王振耀等人编著的《乡镇政权的现实与改革》,[7]亦收入大量的调查报告。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的一些专家参与了民政部的调研,其中原中央党校王仲田和民政部詹成付主编的《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8],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的《中国村民自治前沿》[9],也有丰富的个案调查。民政部基层政权司每年还编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汇编》,是乡村政治研究的基础资料。

此外,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比较持久、时间比较长、规模比较大的一些成果如王沪宁主持的村落家族文化研究,收录了十五个个案村的调查;[10]张乐天对浙江海宁一个村庄长达数年的调查,写作了《制度研究》[11];辛秋水以文化扶贫和村民自治实验为题,在安徽大别山区农村作了为期十余年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实验,肖唐镖则以江西宗族背景和村级治理的相关性为题,组织十数位研究人员在数十个村开展了长达经年的个案调查,调查成果也已出版[12]。较早一些的乡村政治实证研究成果如张立荣先生以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为基础撰写著的《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13]最近的调研成果如中央编译局荣敬本教授等人以对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的调查为基础写作的《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4],《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5],李凡等人对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研究[16],毛丹写作的《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17],张静写作的《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18],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19],卢福营写作的《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20],深圳大学黄卫平先生等人以对深圳市大鹏镇选举制度改革的调查为基础撰著的《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最新突破》[21],白钢主编的选举与中国政治丛书[22],李连江主编的《村委会选举观察》[23],在学术界都有一些影响。

至于一些以个案调查为基础撰写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近年更是骤然增加,说明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当深入的阶段。

二、个案调查的基础价值

总的来讲,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大都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特别是以个案村的调查为基础。通过个案调查来获得调查资料与思想灵感,成为这种研究的主要特点。同时,当前个案研究大多处于描述阶段,政策性考察较多,学术深度和理论建构稍嫌不足。

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非均衡的背景下,农村地区间的政治社会发展状态亦十分不同,没有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调查经验,不可能对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有一个真切的判断。因此,个案调查的价值首先在于积累不同地区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资料,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真实可靠的农村政治形貌及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景象。 个案调查的价值其次在于为调查者获得第一手的直观资料,走出书斋和既有文字理论的框架,从活生生的农村社会中获取体验,获得灵感源泉。第二手的文字描述无论如何精致生动,总只是第二手资料,总是将活生生的全景的社区农村政治依描写者本人的裁剪而成不完整的文字。直观而深入的个案研究中,每一句话的音容笑貌,每一笔收入的山形地貌,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都构成调查者凭借自己个人灵感进行全面想象和深入挖掘的充分条件。以活生生的生活来建构调查者的理论和政策文本,大致不会离题太远。尤其是调查者可以将自己构建的理论文本与自己在农村调查中的直接感受时时结合起来,就不至于让理论信马由缰地走得太远。 个案调查的价值还在于有可能将一个社会文本构建成一个关于社区发展的全面文本。不是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等学科进行分界,而是以社区发展为基础,追问现状背后的为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真正将乡村社会的性质与表现出来的政治发展形貌结合起来,理解中国国情中来自乡土社会中的有着若干年代历史的那一部分。可以认为,个案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个案本身的典型性,而在于这个个案本身是否可以建立起其外在形貌与内在结构之间的因果联系,可否在乡土性质与政治发展和国家制度三者并不对称的互动中建立起理论上的勾连。首先关注个案本身的内在解释力,然后再考虑其典型性,以个案调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思考,并以此思考为基础来建构起具有个案材料解释力度的理论框架,然后将此理论框架予以扩展,看到底可以扩展到多大范围、多少村庄。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诸多个案调查来形成诸多具有类的理论特征的分析框架,最终就为构建中国乡村政治的总体形貌和建构中国乡村政治的理论框架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政治的政策对策,就会颇具深度和前瞻性。 这里,可以提出一种叫做个案式思考的东西,即在个案调查时,以个案村为文本,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个案村材料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而不去管这个个案中哪些材料是独特的,哪些材料是普遍的。以这个个案某些或许独特的材料建构起来的框架,可能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这些分析框架如果具有个案的解释力,就足以获得在若干理论中的价值并可以在以后的比较中判定那些是真正独特的,那些是普遍的,及如何建构一个可以容纳一定特殊性的普遍分析框架了。

从对当前已有乡村政治个案研究的现状看,总的来讲,各种类型的个案材料都已有一些,积累个案的工作虽说做得依然不够,却也有相当成绩,现在最为不足的是,相当部分个案研究过于关注政策层面的问题,试图以个案村的情况来推导出重大的政策结论,而不大重视借用个案调查所获得的直观与灵感来建构理论框架。本来,王沪宁写作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不仅有一些个案,而且试图以个案来进行理论思考,遗憾的是,王沪宁本人并未亲自参加个案调查(更不用说参与全部个案调查。真正的灵感理应来自全部的个案调查),缺乏来自乡土社会的活生生的灵气。徐勇主持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研究具有与王沪宁同样的问题。 如何在个案研究中将个案调查的灵感与虎虎生气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是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三、从个案调查到区域研究

个案调查具有经验的直观全面性和产生灵感的基础,但个案研究亦有其局限性,尤其可能无法分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以偏概全,导致对乡村政治发展及其相关经济社会文化基础的判断失误。

区域研究既可以填补单纯个案研究的不足,又可以避免大而全式研究的肤浅。首先以对个案材料的解剖来掌握一个“麻雀”,然后以这个解剖获得的经验(解剖本身的经验和从解剖中学到的关于“麻雀”结构的知识)为基础,展开对区域农村的全面实证研究,既可以走由村到乡到县的上行路线,也可以走由村到村再到村的平行路线,这种或上行或平行的调查扩展,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对农村社会了解的全面性,而且可以在区域范围内验证个案研究的结论,防止以偏概全。区域性调查从某种意义上将个案调查的深度和灵气与面上调查的广度和可信性结合起来,做到深度个案材料与广度区域调查之间的互相补充。

总的来讲,当前政治学界在区域性乡村政治研究领域缺乏自觉。辛秋水是以安徽大别山区来展开自己实证研究的,问题是辛秋水过于关注政策问题和枝节性的技术问题,不仅忽视了理论提炼与建构,而且忽视了区域性调查在提供个案深度报告和区域广度报告结合上资料本身的价值。肖唐镖以江西农村宗族与村级治理的关系为基础来展开自己的区域实证研究,虽然他的绝大多数调研成果还没有发表出来,但通过他既有面上统计又有个案深入描写的一些报告,可以为学术界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建立在这些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的概括,基本上可以将江西这一大的行政区域关于村级治理与宗族关系状况描绘清楚。肖唐镖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理论提升的自觉,忽视了将个案调查资料与大胆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的最有可能产生原创性分析框架机会的把握。一手资料成为理论工作者们的二手资料,个案调查中最为宝贵的由切身的农村政治体验而触发理论建构的灵感,被人为地割断。

我们近年来力图以湖北荆门这一传统的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展开区域性调查。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在1999年上半年在全市深度访谈了40多位村支部书记,整理有近百万字的“村支部书记访谈录”,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特别是村级治理的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访谈。二是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下半年,在全市观察了三十多个村的村委会选举,并对其中多数村进行了回访,建构了一些关于选举与村级治理的调查文本。三是2001年上半年在全市进行的口述史访谈,整理有数十万字的资料。四是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乡村组织及其财政状况的调查。总的来讲,这些访谈和调查可以大致勾勒出荆门这一农村区域村一级政治发展的现状和这一政治现状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其主要优势在于,不仅反复细致地调查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现状,而且努力追求这些现状得以存在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实质上是试图将个案调查和区域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的努力结合起来,不是在政策问题上,而是在学术研究上,为当前农村社会进行定性,我们最重要的研究思路是理解当前农村政治发展现状诸如村民选举、村级治理得以如此发生的背后的村庄性质。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建构的领域。通过这些努力,就有可能不仅为学术界提供有深度且可信的关于区域性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大量一手资料,而且为政治学界提供解释荆门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因为以直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可能有肤浅的地方,却大致充满了来自乡土的灵气与活力。我们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素养不足,进入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的时间太短。

总的来讲,区域性调查必须以个案为基础,兼顾典型性和广泛性,将深度调查与广泛调查结合起来。这种调查的另一个主要之处是应该将调查者亲身获得的关于农村社会的灵感,在农村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的问题意识,与关于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和构成这种状况原因的背后理由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调查材料的可靠性与理论建构的启示性相结合,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可靠且有深度的关于某一区域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及这一状况背后的经济社会状况)的材料,而且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富于乡土灵气的具有启示性的分析架构。不仅如此,以区域性材料为基础建构的分析框架,即使不具有对全国农村发展状况的解释力,也可以对那些试图解释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的大理论构成冲击。

当前具有区域农村实证研究意识的政治学人太少,是当前乡村政治研究中的薄弱之处。如何扩大对区域农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将实证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从区域调查到分类研究

区域性的农村实证研究不仅是指行政区划的地域,而且指具有相同特质的区域,比如江西、湖南、安徽、福建等省一些农村地区的宗族复兴和宗族对村级治理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虽然福建可以算作东部地区而其他省份都是中部地区。再比如,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一些农村比如荆门市的传统势力,与资料反映出来的东北农村的情况十分类似。阎云翔在黑龙江下岬村作的农村人情调查,生活在荆门的人可能倍感亲切,因为荆门农村的情况与他细致描绘出来的调查村的情况简直毫无二致。[24]

不过,区域性调查首先必须大致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进行,至于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这应是分类研究的功夫。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早在1980年代撰著“中国农村基层政权丛书”时,便有意识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进行实证调研,1990年代中期出版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中的实证调查保持了这一特点。至2000年出版《中国农村村级治理》一书中所收录的个案,则明确以东、中、西部的三分,收录一些典型个案,试图以东、中、西部三种类型区域农村的典型个案,来反映出当代中国农村村级治理的总体形貌。现在看来,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得了大部分的成功: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农村个案资料,引起了国内乡村政治研究人士的充分关注。但是,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无力说明其个案的典型性,且无力以个案来表达他们看到的就是中国农村社会的总体形貌,因为他们越过了一道不能也不该越过的坎,这就是区域调查本身,个案的深度唯有与小的行政区域的面上调查相结合,才具有比较可靠的说服力。当然,仅仅依靠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他们也无力以区域调查为基础来建构中国乡村政治状况的总体形貌。 更成问题的是,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可能无力说明他们为什么要以东、中、西部来划分中国农村政治的类型。东、中、西部首先只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后来用以部分描述经济发展状况。当然,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的还会有政治、社会发展状况,但是,这不过是说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只是以农村政治发展状况的一种基础:经济发展状况来予分类的,这种分类方式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分类,虽然经济发展状况可能构成政治发展状况最为重要的基础。王沪宁在《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的前言中说他收入收中的十五个个案是随机抽取的,但也如他讲的,在他们在进行调查时,对调查对象的地理分布有初步的安排,想使它们位置分布得广一些,并具有多种特色:如沿海地区和边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实质上也是一个东、中、西部地区的三分。事实上,几乎所有以个案为基础来建构关于当前中国乡村政治总体形貌的研究都会面临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王沪宁同样的困境,他们无力以个案的深入描述作为他们总体结论的基础,因为其中缺乏了区域性调研这一重要的中间层次。 区域调研这一中间层次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从政治发展状况本身与构成这种政治发展状况的或经济的、或社会的、或文化的基础来建构区域政治的形貌,诸多如此区域性的建构,可能为分类研究乡村政治发展本身及其诸种基础提供材料与框架。比如,以乡村政治发展本身作为分类标准,以村民自治实施状况为例,可以分成规范型的与非规范型的村民自治。[25]或更精细如欧博文的“四模型”说,即从村民参与和完成国家任务两个向度,将村民委员会和相关组织分为四种理想模型:达标的示范村、瘫痪村、专制村、失控村。[26]以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如前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这样三种类型,或者直接划分为经济发达农村地区与欠发达农村地区两种类型;以经济体制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个体私营经济主导型、集体经济发达型和农业生产为主导型三种类型;以地理区位划分,可以划分为城郊农村、平原农村和边远山区等;以社会发展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分为宗族势力强盛型与宗族势力衰落型,或人际联系紧密型与人际联系松散型;以文化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分作传统文化发达型与传统文化断裂型,或农村文化素质总体较高与总体素质较差型,宗教(广义的信仰)活动密集型和宗教活动很少型;从交通传媒等方面,也可以作多种划分。 当然,作分类研究并不是要求所有研究都以这些繁多的方式进行分类,展开研究,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在作区域性调查研究时,却可以将这些基础性的因素综合考虑进乡村政治发展状况的类型中去,并力图以这些复杂多样的分类基础来构建与乡村政治发展之间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当然,这要以个案调查的灵感为基础进行多样化的构建。最终,这些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关于区域性乡村政治发展的类型,便在建构起自己的同时,向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的区域展示了自己,比较了自己,这种展示和比较,就可能为构建总体的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状况的理论提供基础。 要强调个案调查的灵感到区域调查的广度,及以个案调查和区域调查为基础的区域性政治理论建构,然后将这些区域性建构与其他区域性建构进行比较,最好是一个区域性政治理论建构者可以亲自到其他类型区域进行由个案到区域到区域政治理论新的建构的努力,这样,他就会富于个案调查的灵气,比较研究的敏感,区域研究的普遍等诸多优越的方面,他这时也就有可能建构一种更为广泛的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的理论,配合以诸多其他类型的从个案到区域再到区域性理论建构的众多努力,关于中国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成果,就不仅会具有广泛的政策建设力,深厚的本土功力,而且会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了。 当前在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的对策与学术方面,实质上大都是以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实证资料(比如电视报纸的报道,农村生活的经验,参加过发达地区农村的某次考察甚或参观)为基础来提出的,这其中有着众多截然对立的主张。问题并不在于这些主张之间的截然对立,而在于持这些截然对立主张的一方或双方对自己主张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来自哪里?可能来自道听途说的一些流言,或者某种新闻报道,或者某次亲自到发达地区农村作过的有限考察或者到贫困地区进行了一次扶贫活动。比如竟然有人对村民自治作如下评价:“也有一些同道对农村基层的‘群众自治’赞不绝口,殊不知它的真实运行机制是‘群众’的延续,它的理想模型也不过是英美政治民主化、行政专业化之前19世纪地方自治的低级版本的拙劣翻版”。[27]显然,如果不建立起关于农村政治研究的全面形貌的理论构建,这种低层次但惑众的且自信的主张与见解自然会存在下去,这样存在下去的低层次主张,不仅毒化了学术研究的气氛,而且损害了政策研究的效力。

五、结语

从个案调查到分类研究,应该说是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大趋势。但在当前,学术界必须对从个案到区域再到分类研究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基础的个案与区域研究层面加以关怀。没有个案调查的深度、灵感和问题意识,没有区域性研究的广度和构建特征,就谈不上进行分类研究。同时,没有分类比较研究,不仅可能造成理论建构的片面性,而且也可能丧失对乡村政治研究的敏感性。换句话说,在当前的乡村政治实证研究中,必须同时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不可轻视任何一方。

从个案调查到分类研究也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进路。进入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最佳方式也许就是从个案调查开始,然后展开区域性的理论构建,最后过渡到分类研究。当然,这个研究进程只是总体的进路,在具体展开过程中,交互进行也有好处,总体方向是如此的。

--------------------------------------------------------------------------------

[1] 参见张厚安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 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

[3] 徐勇:《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庄的调查与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选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于建?V:《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出。

[7] 李学举、王振耀等编著:《乡镇政权的现实与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8] 王仲田、詹成付主编:《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 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中国村民自治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 参见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 张乐天著:《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2] 肖唐镖等:《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 张立荣著:《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5] 荣敬本等:《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6] 李凡等:《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17] 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8]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 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0]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21] 黄卫平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最新突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 已出版的如史卫民、雷兢旋:《直接选举——县(区)级人大代表选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 李连江主编的《村委会选举观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 阎云翔的调查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礼物的流动》,三联书店 2000年版。

[25] 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39─148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7篇:基层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疗体制;AHM;TOPSIS;优化评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34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0 引 言

近几年,国内针对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的研究主要以居民群体或者全部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缺乏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分布及数量的研究;且大部分研究仅分析了个体特征因素对就医机构选择行为或满意度的影响,缺乏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整体的关注。因此,本文选取近十年我国基层医疗体系中的基层医疗机构数量为基础数据,对我国的基层医疗状况进行了评估。

1 研究过程及结论

本文以近十年各类基层医疗机构数量为基础,运用三角模糊数通过专家打分确定AHM的属性判断矩阵,调用TOPSIS求出各属性之间与理想值之间的距离,进而得到每一年的评价值C,比较C值大小,判定结果优劣。

在应用TOPSIS时结合指标的重要性,加之TOPSIS法本身具有的能充分利用样本资料反映信息的优点,使评价结果会更加合理、可信。因此,本文将属性AHM(Attribute Hierarchical Model)赋权法应用于TOPSIS法,评估我国的基层医疗体系。通过更全面、直观的数据,体现我国近十年基层医疗体系的总体建设情况,其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步骤。

步骤1:确定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基层医疗体系下属性层次模型。

(1)经过对我国基层医疗建设情况的了解,确定以下8个指标,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专科门诊部、卫生所和医务室、妇幼保健院以及急救中心(站)。

(2)确认评价8个指标的评语集。

(3)设计调查问卷,集结5位不同科室的专家对这8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价。

(4)回收调查问卷后,根据模糊属性矩阵构造得出5位专家对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的判断矩阵。

步骤2:运用改进TOPSIS法对我国基层医疗体系状况逐年进行综合评价。

(1)使指标同趋势化,即使其评价指标均为同一趋势。

(2)指标无量纲化。将同趋势化的指标按公式进行归一化处理。

(3)根据各年度各项指标的归一化值得到最优值向量和最劣值向量,即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与最劣方案为:

A+=(0.371 9,0.417 2,0.418 1,0.395 2,0.513 0,0.425 9,0.344 6,0.412 5),

A-=(0.186 0,0,0.233 3,0.2128 ,0.156 6,0.254 6,0.281 1,0.179 0)。

(4)分别计算各年度各项指标的归一化值与其对应指标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距离是S+和S-;再根据各年度的S+和S-,计算各年度评价指标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Ci。

Ci在[0,1]之间取值,越接近1,表示该年度基层医疗建设情况越接近最优水平,反之,越接近0,表示该年度基层医疗建设情况越接近最劣水平。

步骤3:得出结论。

(1)为了对我国的基层医疗建设情况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建立由基层医疗驻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急救中心等8个指标构成的基层医疗体系评价指标,运用结合三角模糊数的AHM方法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运用TOPSIS方法对近十年我国的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和排序。

(2)为了减少主观原因造成对评价矩阵的影响,采用Delphi方法,使评价矩阵更加合理、更加切合实际。

(3)从评价结果以及排序情况看,我国的基层医疗体系建设逐年好转,由于2008年我国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推行试点工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并对基层医疗体系的具体驻点进行了整合,故此,2007与2008年的排序结果出现波动。

(4)医改在实施过程中,强调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所以在2009年以后对基层医改的稳步推进中才会更加顺畅。把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突出问题与建立完善的基本制度体系结合起来,立足基层把握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8篇:基层调研方案范文

一、组织机构

调研活动分四个组进行:

二、主要任务

调研活动要充分结合工作实际,对照基层反映和要求,重点调研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查找当前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最需要、最迫切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查找群众对当前社会风气、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最不满意的问题;

3.查找局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4.查找如何构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帮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困难的长效机制;

5.查找科技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6.听取基层对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方式

全局领导干部要深入到所包村组、企业、业务联系单位扎实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进农村访农户、进企业访员工、进单位访服务对象,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感受群众疾苦,征询群众对改进作风的意见和建议,把基层最不满意,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找出来。

四、调研步骤

调研按照制定调研方案、集中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干部评议调研报告、完善上报调研报告等五个步骤进行:

1.制定调研方案(3月6日-3月10日)。按照县委活动领导小组要求,认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方案,确保每名同志都要参与本次调研活动。

2.集中调研(3月10日-4月10日)。集中调研要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3.撰写调研报告(4月10日-4月15日)。各组将调研要及时将调研成果梳理归纳,总结提炼,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4.群众评议调研报告(4月15日-4月25日)。要组织机关中层干部、群众代表、服务对象等人员评议调研报告,充分征求干部群众意见。

5.完善上报调研报告(4月25日-4月30日)。要及时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并组织班子成员对调研报告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调研报告,并于4月30日之前上报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把专题调研工作作为本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小组组长要以身作则,带领小组成员深入一线认真开展调研。

第9篇:基层调研方案范文

一、总体要求

调查研究阶段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做好深入实施阶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调查研究工作扎不扎实、掌握情况清楚不清楚、分析问题准确不准确、对策建议的操作性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成效。为此,系统各企业党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把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作为调研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引导各级党员领导人员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要集中一段时间和一定精力,组织各方面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党员中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省委“1+9”和市委“1+8”文件,以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找准与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不适合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对策,采取有力措施,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调研方法

系统各企业党组织要改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调查研究工作水平。

一是要合理确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既可以在本企业范围内开展全面调查,也可以在一定领域(分厂、车间、班组)开展抽样调查,还可以就某一个对象、某一个专题开展个案调查。

二是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既要听取专家、党员、群众的意见,也要听取正面、反面意见。

三是要运用科学有效的调查手段。既可以采取实地查看、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等传统调查手段,也可以采取传媒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调查手段。

四是要灵活运用各种分析研究方法。既可以使用矛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也可以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五是要重视对调研成果的应用。对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情况、总结规律,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规范的制度;要对基层党的建设和广大党员群众关心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作出科学说明和理论回答,不断丰富党的建设理论,指导工作。

三、实施步骤

调查研究阶段的时间安排在4月初至5月中旬。系统各企业党组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本系统本企业基层党的建设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一次党委专题会议,研究本系统本企业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系统企业党员领导人员要选取有关专题带头开展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系点了解工作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系统各企业党组织要建立健全抓基层党的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对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公认度和满意度测评活动,上级党组织要对作用发挥不够好的下级党组织进行排查,掌握底数,并根据不同情况,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

㈠制定工作方案。4月14日前,市国资委党委根据市委的统一要求和部署,针对系统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作用发挥情况、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和省委“1+9”文件、市委“1+8”文件的情况,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精心制定调研工作方案,明确调研的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

㈡带头开展调研。4月16日—5月10日,市国资委党委班子成员及系统各企业党员领导人员要针对有关问题带头开展调研,深入企业、深入群众、深系点了解工作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㈢开展调查访谈。4月16日—4月20日,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金阳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党委、新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一汽汽车配件厂党委、商业储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要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综合调研访谈提纲》的内容,开展调研访谈;市商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党委、市供水总公司党委、移动公司党委要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综合调研调查问卷》的内容,开展问卷调查。

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企业领导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普通党员和职工群众、离退休人员等方面的代表;调研访谈的人数为100人,每户企业20人;调查问卷发放100份,每户企业20份。

承担调研访谈的5户企业要将访谈情况以个人叙述的形式进行整理,承担问卷调查的5户企业要以表格的形式对情况进行统计,整理的调研访谈情况及问卷调查统计表请分别于4月21日前报市国资委党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国资委党群工作处),并附电子文档。

㈣开展测评工作。4月16日—4月24日,系统各企业党组织都要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基层党组织满意度测评表》的要求,开展基层党组织满意度测评工作,并于4月24日前将开展满意度测评的统计情况和各等次名单报市国资委党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国资委党群工作处),并附电子文档。

㈤召开专题会议。一是系统企业党建工作专题会议。4月29日,市国资委党委在煤气气源厂召开一次系统企业党建工作专题会议暨“四五六”创建活动现场经验交流会,讨论、研究系统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总结、交流系统企业党组织培育和建立先进性建设工程示范点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四五六”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进行表彰。二是党委专题研究企业党建工作会议。5月12日前,市国资委党委及系统各企业党组织在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一次党委专题会议,研究系统企业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