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第1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要求,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

、产业发展集聚化,全面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相衔接科学确定各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引导和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优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大产业规模,带动产业升级,提高集聚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盘活存量,集约发展。结合城区扩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高新区、科技产业园、新区、新区扩容升级,在现有区域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尽量利用存量土地和现有废旧厂房,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过服务业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实现服务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打造特色,有序推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努力挖掘和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以先进完备的设施和全面快捷的服务,营造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纳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建设和成熟程度,实行分类指导、分批实施、梯度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经过努力,到“十二五”期末,建成部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5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10家。集聚区项目投入占全区服务业投入总量的7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80%以上,引领和辐射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四、发展重点

按照“重在培育、示范带动”的要求,重点推进七大类18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培育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促进竞相发展。

商务服务集聚区:以城区经济为核心,以金融、会展、咨询、广告、中介等活动为主体,以商务楼、展示中心为载体,与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配套,重点优化提升高新区中央活动区、建设路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中国家纺网销村,规划推进城东新区中央活动区、高新区金融港,形成城市经济繁荣、企总部集中、发展环境一流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充分发挥交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在沿江、沿海、空港、铁路、公路等交枢纽和道口节点以及专业、商贸市场附近,培育、构建物流园区,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现代物流集中区域。加快推进供销物流园、平潮汇晟建材物流园、空港产园,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和湾港口物流基地,形成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物流业集聚区。

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以高新区为依托,以技术研发、信息网络、软件研发为主体,推进桑夏软件园设,吸引研发设计和软件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入驻,形成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科技服务集聚区:以科技创业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器为载体,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技术研究与试验、技术成果转等功能于一体,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重点提升东大科创园,加快建设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推进高新区以内涵式发展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二次创业”。

文化创意集聚区:以家纺创意设计、建筑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加快规划建设中国家纺创意村,打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创意集聚区。

生态旅游休闲集聚区:以我区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升级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规划开发余西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启动进鲜港生态园和城市生态林风景区规划与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具有观光、休闲、商务、会议、培训、疗养等综合功能的特色旅游区。

市场与商贸集聚区: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集中销售专业产品,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家纺城龙头带动型市场,优化提升东大商贸市场群,拉动我区商贸流、专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认定条件

(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省发改委《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意见》(发改服务发〔〕52号)、《关于印发〈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知》(发改服务发〔〕280号)文件精神,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省发改委认定。

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形态突出,目标明确;

2、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能够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对过中心城市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批准或经省发改委批复园区发展规划,并已列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市发改委《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精神,申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区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市发改委认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目标明确;

2、有公共管理服务体系,能够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有一定规模,建筑面积一般在1万平方米以上,入驻企业不少于20家,对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市发改委批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三)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我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参照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现明确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须有明晰的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

2、利用旧城改造、“退二进三”等存量土地以及老建筑保护性开发形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直接认定;

3、集聚区入驻企业15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功能;

4、按照市场整合、运作先进、功能完善等基本要求,能形成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5、已经省、市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可直接认定。

六、支持政策

1、对当年认定的区级、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对当年认定的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分别奖励20万元、30万元;在当年认定的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对于产业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业绩显著,在全区同类集聚区中名列前茅,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经区发改委组织论证,由区政府认定为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奖励10万元。

2、凡是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集聚区功能定位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房地产项目除外),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可优先列入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实行“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

3、新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产业指导目录的企业,建设完成后第一年度纳税额达到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1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达到300万元(含300万元)-5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2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超过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的,当年给予企业30万元奖励。

4、对集聚区内符合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方向的项目,优先予以推荐申报;列入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计划的项目,区级引导资金按1:0.5的比例配套补助。

七、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区发改委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牵头部门,要会同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文广新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规划、指导集聚区的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各镇区园人民政府(管委会)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责任单位,要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注重即期、着眼长期,按照集聚区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项目,加强运行管理。区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合力。

2、注重规划引导。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分类指导。区发改委要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合理确定集聚区发展的布局形态和功能定位,抓紧制定规划建设类集聚区实施办法和建设方案,引导培育发展类集聚区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快优化提升类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在全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实行非禁即入,营造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环境。抓住国际服务业资本加速转移和服务业外包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创新服务业发展的实践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集聚区的层次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2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重点片区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主攻方向。这是因为:

重点片区是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密集区。我市崇安广益片区依托现有的市场群,整合商贸、商务、居住、文化、休闲等多种元素,打造现代商贸居住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南长古运河片区延续清名桥沿河历史街区的精华文脉,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建设以主题旅游、特色商业、文化休闲、宜居社区为功能定位的特色新城。北塘凤翔片区利用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区域行政、文化和经济中心。这三个重点片区的建设,无不与发展现代服务业息息相关。

重点片区具有很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围绕发展生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比较优势、产业带动性强、能够产生品牌示范作用的服务业重点片区对于抓好现代物流基地、技术创新平台、软件聚集区、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重点片区已有发展服务业的良好基础。无锡市自2004年启动服务业重点片区开发建设以来,重点片区的规划已基本完成,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为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产业结构看,无锡市工业企业的“退市进园”为重点片区发展服务业提供了便利。从消费结构看,随着重点片区居民消费层次的提升,必将带来城市功能的提升,为重点片区发展服务业蕴涵了巨大的潜力。从城乡结构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对服务业需求的总量也不断扩大,为重点片区发展服务业提供了增长空间。

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在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的同时,必须突出重点,明晰主线。这就是:“扭住一个龙头,狠抓两个建设,突出三个优先”。

扭住一个龙头,就是牢牢扭住规划这个“龙头”,树立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鲜明导向。规划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龙头”,要切实围绕“提升、完善、落实”做好服务业集聚区规划这篇文章。所谓“提升”,就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特别要提升重点片区服务业的规划水平和发展能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服务功能,使之既能服务当地的企业和居民,又能服务和辐射周边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所谓“完善”,就是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重点片区等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加快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确保重点片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干一片成一片,不留遗憾,多留精品。所谓“落实”,就是坚持规划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坚决防止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做到没有规划不招商,不按规划不决策,没有规划不供地。同时,要依据规划中的道路红线、基础设施通道黄线、区域生态绿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和水系蓝线等,加强对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刚性约束,以规划促进服务业发展和重点片区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狠抓两个建设,就是狠抓项目建设和平台建设,形成服务业集聚区的强劲推力。狠抓项目建设。项目是落实规划的抓手,是实现功能定位的载体。“九大集聚区”是最大、最关键、最重要的项目,对推进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借鉴开发区发展经验,树立精品意识,认真实施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资金的引进,在集聚数量、规模和集聚区的品质、竞争力方面重点突破,打造国内一流的服务业集聚区。狠抓平台建设。主要是搭建两个平台。一是节会平台。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太湖博览会、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吴文化节、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等重大会展、节庆活动,不仅本身就是服务业,而且还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平台。要创新办会模式,打造会展品牌,促进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投融资平台。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双重作用,以市场为主,通过公司制的形式,按照土地与项目挂钩、资产和投资主体挂钩、专项资金和融资平台挂钩的原则,加快组建一批具有较强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的综合性、专业性、项目性市级和区级融资平台。

突出三个优先,就是优先发展生产业、新兴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打造服务业集聚区的内在支柱。

优先发展生产业。无锡是制造业大市,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建成一个与先进制造业基地有机对接的服务业基地。在加速发展和引进现代物流业上求突破,打造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和区域性物流中心,推进企业物流向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转变。在江南商贸城、港口物流园区、工业设计园区、软件园等二、三产业融合的载体发展上取得突破,打造无锡生产业最具特色、最具规模、最具带动性的核心高地。在引导制造业内部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方面求突破,引导制造业内部服务成份剥离,形成相对独立的为生产配套的新型服务门类。在拉动制造业需求、上下延伸产业链上求突破,大力引进培育研发企业、研发机构,提升无锡整体研发能力。利用外资商贸企业大举进入无锡的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地产工业品进入国际销售网络。从而,以生产业的快速崛起,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的发展格局。

优先发展新兴服务业。国际上服务业有140多个门类,无锡有许多领域涉及不够,因此,要结合城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功能的实际需要,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二、三产业相互支持融合的创意产业,加大对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的支持力度,形成以工业设计、动漫产业为特色的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结合商业现代化的建设,以引进国际一流商贸企业、一线品牌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商贸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旅游集聚区的建设,加大对山水、人文资源的挖掘、规划、整合、开发、促销力度,丰富城市旅游内涵,建设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打造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要以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为主线,以资源整合为导向,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全国一流的区域性职教中心,把无锡建成接轨国际的技师大市。

第3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制约着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带动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性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第4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背景。

答:“十一五”以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水平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应当看到,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仅为43.2%,而全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72%,发达国家接近80%,与我国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平均在54%左右。“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两个服务业占比指标均未完成。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虽有上升但远低于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的目标。2012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的主要指标,未能实现预期的增长幅度。服务业发展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综合分析判断,“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将带动服务业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和发展动力,我国具备服务业大发展的有利条件。

还要看到,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都迫切需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还要看到,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立足点。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为51.3%,发达国家接近80%,我国城镇化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城镇化既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同时城镇化也需要通过服务业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分突出。我们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主要矛盾和问题,全力推动我国服务业进入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问:关于《规划》的定位和范围有什么考虑?

答:《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部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好《规划》意义重大。编制《规划》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明确目标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谋划体制机制创新、破解服务业发展瓶颈、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迫切要求。《规划》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划》着眼于发挥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作用,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关服务业发展要求的具体部署。

《规划》着眼于阐述“十二五”时期推动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政府服务业工作重点,提出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规划》着眼于顶层设计,强化改革创新,注重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增强操作性,是推动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指南和蓝图,是编制服务业专项规划(指导意见)和地方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是指服务产业和可以市场化发展的服务领域。

问:《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适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生活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业具有领域宽、功能多样、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任务重等特点,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联,既要将加快发展服务业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的背景中研究和推进,也要统筹协调处理好服务业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关系。为此,《规划》提出了“六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即: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要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与扩大国内需求、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深化服务业改革与扩大服务业开放相结合

问:《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关服务业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条件、发展趋势和面临挑战,《规划》从提高服务业比重、提升服务业水平、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积极可行的量化指标和定性发展目标。《规划》要求,“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适应新型服务业态和新兴服务产业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逐步完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发展示范区等。

问: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出于什么考虑?

答:《规划》从生产业、生活业、农村服务业和海洋服务业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的重点,总体要求是立足我国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构建结构优化、水平先进、开放共赢、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需要生产业与生活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规划》中生产业包括:金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设计咨询、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电子商务、工程咨询、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规划》强调,生产业要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规划》中生活业包括:商贸服务、文化产业、旅游、健康服务、法律服务、家庭服务、体育产业、养老服务、房地产服务。《规划》强调,生活业要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农村服务业是我国服务业的短板,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迫切需要农村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规划》强调,要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推动农村服务业水平尽快上一个新台阶。

海洋服务业对于提高海洋开发、运输保障和综合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是需要大力开拓的服务业新领域。《规划》强调,海洋服务业要紧扣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要求,加强陆海统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

问:如何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

答: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制约,政策支持不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潜能。《规划》从深化服务业改革、创新政策支持两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任务。总体要求是,大力推进服务业各项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新政策支持,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业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第5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

=、嘉兴港发展现代物流已成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也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港口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供应链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推进港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而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有助于推动港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助于改善发展环境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集约式发展,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嘉兴港发展现代物流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我港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型经济,商品大进大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物流市场发育具有较大潜力。物流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省内已形成“四小时公路交通圈”,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个,公路、内河等运输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模、技术等水平居国内前列。现代物流发展已经起步,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始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加快转型提升,工商企业开始注重通过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来提高竞争能力,无水港、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加快建设。

=、发展现代物流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全社会的现代物流理念有待提高,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小、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物流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还不高,物流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距现代物流发展需要还有不小差距,条块分割、技术标准不统一、高级人才匮乏等问题还阻碍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发挥港区的比较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加快完善现代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努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有效减轻环境负荷的绿色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高效便捷物流服务系统;促进物流运作的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规模化,不断提高产业和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突出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必须从港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经济外向度高、深水港口资源丰富、体制机制较为灵活等优势,探索具有嘉兴特色的现代物流发展之路。

——突出现代物流理念。坚持系统和整合的理念、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各物流环节一体化运作的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理念,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发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整体效率。

——突出创新推动和开放带动。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加快资产重组和机制创新,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资金、技术、人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建立有利于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开放式要素配置机制和运行机制。

——突出企业主体培育和规划引导。加快现代物流微观主体培育,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不断改善物流供给,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合理布局重大物流基础设施,规范物流市场秩序,促进现代物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争取到====年,一批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成长壮大,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一批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物流服务方式逐步在物流活动各领域得到应用,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口岸通关“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所降低。

力争到====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形成若干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方便居民生活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明显降低,现代物流业成为服务业中的新兴支柱性产业,现代物流发展总体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

三、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

=、把培育物流市场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必须把扩大物流需求与改善物流供给结合起来,把推进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与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结合起来,把物流市场培育和物流市场规范结合起来,建立高效、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

=、优化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和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转变管理观念,按照现代物流理念,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剥离低效的运输仓储功能和业务,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拓展配送市场空间。

=、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努力推动运输、仓储、邮政、货运等企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引进国外优势物流服务企业,重视引导社会资源进入现代物流服务领域。

=、建立良好的物流市场秩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物流服务规范和价格机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统一的物流市场;积极培育物流市场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物流市场环境。

四、现代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现代物流设施网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建设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需求导向和市场化运作。充分考虑港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特点,突出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充分考虑与港区综合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实现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瓶颈,加强现有设施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和枢纽节点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区域性物流枢纽、综合性物流园区、专业化配送中心等多层次、点线面有机结合的高效物流设施网络体系。

=、建设现代物流枢纽。依托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嘉兴应充分发挥公路、和内河航运等设施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和制造业基地等产业优势,合理规划建设物流设施,加快形成以城市配送物流、中转物流为特色的嘉兴市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加快完善集疏运网络;通过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整合资源,加快形成以港口为依托,以国内物流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国内物流枢纽。

=、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紧密结合港口集疏运网络和“大通关”建设,合理布局建设枢纽转运型物流园区;依托中心城市,紧密结合城市化和传统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转型提升,合理布局建设都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依托大型专业市场,紧密结合联托运市场的改组改造,合理布局建设市场流通型物流园区;依托发达的区域块状经济,紧密结合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空间形态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有形与无形结合,园内与园外互动,着重在物流服务功能的完善、物流服务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上下工夫,提升港口、城市、专业市场和产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按照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规划,加强物流园区与交通主干线规划建设的衔接,积极推动适应多式联运发展的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公路、水运、管道和城市道路等设施建设力度,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

五、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本质要求。必须把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与物流设施建设、企业物流优化管理、物流服务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传统物流企业改造和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以信息化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

=、推动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物流管理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

=、促进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智能运输管理系统(its)建设,加快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加快构建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开发、应用和整合面向社会的基础性、公益性物流信息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面向用户的专业化物流信息系统,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条形码(bar-coding)、智能标签(rfid)、射频(rf)、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

六、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和措施

=、加强规划管理和协调。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订本地区和本部门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并与全省及周边地区规划进行衔接。城市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等规划的制订和修编,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以及相关道路等设施。强化规划实施的严肃性,重大物流设施项目布局,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充分论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交通运输、邮政等行业企业的改革重组,促使其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研究解决行业分割、地方封锁等体制性问题,加强公路、水路、管道等部门的协调,清理、修订有关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利用我省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试点地区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港区现代物流。大力支持省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

=、积极提供财政扶持。政府应根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建立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发展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加强建设用地支持。对重大现代物流项目,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所需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由港区国土资源分局在市留机动指标中给予安排,其用地价格按照实际用途给予适当优惠。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增加现代物流发展投入;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现代物流,并在财税、投融资、土地等政策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进一步改善服务。在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物流项目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受电容量达到===千伏安的现代物流企业,可享受大工业电价。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内部重组涉及企业资产、股权变动的,免缴相关收费,并免收因内部收益转移而发生的重复收费。

=、大力培育重点企业。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港区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联系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现代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提高全社会现代物流意识和知识水平;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在职培训;研究制订人才柔性流动和各种激励政策,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我港现代物流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

=、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开展物流术语、计量、设施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的普及工作,积极推动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将企业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条件,提高港区物流业标准化作业水平和接轨国际能力。

==、实施物流生态工程。物流项目布局和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按照建设绿色嘉兴的要求优化交通运输方式,保障运输环境安全,支持低公害、绿色环保物流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普及,加强管理以降低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物流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积极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制订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大物流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重点是规范市场行为、推动联托运等运输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建立现代物流培训和咨询等中介组织的认证制度。

第6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总体要求

以《省服务业提速计划》、《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流通业现代化的意见》、《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统筹产业发展,争取到十二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60:32,坚持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开发园区配套建设,实现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加快构建多层次、多产业、多贡献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结构。

二、工作目标

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速15%(可比价)以上,到2015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60亿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32%,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加快发展物流、商贸、旅游、金融、商务、信息、文化等服务业态,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加快发展生产业。突出抓好服务工业发展的生产业的建设,形成规模,产生带动效益。

——物流业。按照《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两个现代综合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城市综合物流园)、四个专业物流中心(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特色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生态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杨集综合物流中心)、三个镇域物资集散分拨中心(龙苴镇、下车乡、圩丰镇),“十二五”期间形成我县现代物流业“二、四、三”三级网络体系。

引进先进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模式。加快发展市区的仓储式物流,临港物流园依托区内便利的公铁水交通优势,主要服务区内工业企业,同时接轨徐圩新区和港口,集约资源完善城市金融、商务、保险等流通服务业,作为承接徐圩新区物流服务基地和港口的配套港,为园区工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第三方物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进一步优化城区物流产业布局,通过整合现有物流设施,加快东城区物流市场建设,合理规划东城区物流市场,加快老城区批发市场向东城区转移;加大城市综合物流园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打造“四大中心和两大市场”(城市配送中心、金融管理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医药物流中心、商贸批发市场、农资批发市场)。在重点开发二个现代综合物流园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专业物流中心、建立基本保证物流作业需求的现代物流服务设施;建立重点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基本形成公共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能提供较高服务质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具备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物流服务能力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立一个便于物流企业运作和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中介服务业。转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模式,积极引入第三方具有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参与到对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临港产业区污水处理厂等公共基础设施采取市场运作方式。鼓励第三方中介服务的发展成长,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厂区治安保障外包,工程、土建维护外包等,创新园区服务方式,实现现代中介服务业与企业共生。

——金融业。创新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积极鼓励沿海发达城市商业银行落户我县,搭建银、企、政三方平台,推进县域信贷网的建设延伸,加快临港产业区金融服务网点的设立,加大培植担保融资,鼓励行业、协会、民间创办融资担保机构,多渠道筹集担保基金,加快实现担保融资的市场化运作,确保“十二五”期间新增外地金融分支机构3家以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5家以上、村镇银行3家以上、担保公司2家以上,在临港产业区和经济开发区增设商业银行网点10个以上。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CBD,扶持具有资质的工程评价,环评、安评、能评报告编写,工业设计,科技研发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打造独具县域特色的商务服务体系。

——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创业孵化、技术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评估咨询等科技服务,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大力推广“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器”和“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业模式。依托各类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科技服务创新能力。

(二)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活业模式

——商贸流通业。加快农贸市场建设,以淮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集散点,形成覆盖全县的农贸产品销售渠道,巩固并提升“万村千户”工程,鼓励村级农贸超市的兴建,形成镇有农贸市场、村有农贸销售点的服务网络。提升销售服务业竞争力,形成以老城区为中心、新城区为依托、盐河和山前河风光带及城东高铁为连接的三大核心商圈,发展连锁超市,改造提升老城区商业生态网,做大做强乐天玛特、振大超市等龙头企业,扶持伊山小商品市场改造升级,促进星宝国际城市广场尽快形成规模,加大金源综合市场的推进力度;加快新城区商贸布局建设,培育发展我县的汽车销售服务市场,扶持发展汽车4S店、汽车展示区、汽车用品交易区和二手车交易区;推进华克超市、商业水街、华润苏果等建设进度。做好做优东圆国际、新世界大酒店、清泉宾馆、伊山宾馆等酒店服务业,促进五星级酒店落户我县,形成覆盖县城各区域的酒店服务网点。依托三星食品、花果山凤鹅等食品加工业,立足芦蒿、食用菌、紫苏、蓝莓等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积极招引上规模、有档次的冷藏物流企业,争取“十二五”期间建设1-2个规模较大的冷冻、冷藏中心,实现冷链物流新突破。

——旅游业。突出重点景区打造,加快大伊山国家AAAA级风景区、博物馆AAA级景区、盐河景观带、海滨旅游区、大鹏湖湿地公园建设,突显地域特色文化,形成山水旅游城;打造潮河湾生态园、兴云农业科技园、伊芦山景观等各具特色的农家游,形成辐射市区农家游特色,在景点设置上既能突出各自特色,又能形成互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做优县饮食文化,突出“豆丹”特色品牌、大伊山佛教文化,积极融入旅游区域规划,依托带动作用,提升我县旅游品牌知名度。

——职业教育。超前谋划,对引进的专业职业教育项目,给予大力的支持。尽快融入经济快速发展大平台,依托本地人力资源优势,加大对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具有优势的餐饮品牌,以职教中心为载体,开办专业厨师培训专业,吸引周边地区闲置劳动力在接受厨师等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厨师”、“月嫂”等职业服务品牌。

——文化服务业。紧紧围绕人文历史,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大伊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公园为重点的古人类文化产业,以《镜花缘》文化主题公园和盐文化主题公园为重点的盐河文化产业,以淮海戏剧院、工鼓锣书场、手工艺品门店为重点的民俗文化产业,以大伊山、伊芦山、潮河湾、海滨景区为重点的旅游文化产业,以美食街和豆丹节、王圩西瓜节为重点的美食文化产业,以体育赛事和体育用品为重点的体育文化产业,形成规划引领、市场建设、园区保障的发展格局,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稳步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积极引导、扶持和规范民间文艺演出团体的发展,促进民间文艺演出团体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三)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

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和数字内容服务,推动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内容服务、网络应用服务等增值业务发展。加快培育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金融保险、数据处理、软件研发、动漫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和人力资源、呼叫中心等业务流程服务外包。支持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相关软件技术和产品研发,拓展物联网运营服务和增值服务,加快培育物联网信息服务新模式。推进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的融合,提高电视台数字影视制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扩大报社新型传媒渠道。依托正在加速培育的金属制品、精细化工、食品、机械加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努力做大做强我县工业设计服务规模,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和工业设计中心,加快我县企业“两化融合”步伐。

四、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

(一)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深入贯彻国家、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理清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加快编制《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2-2030)》,规划的编制经费由县财政给予安排解决,根据《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2-2030)》,尽快研究制定出台现代服务业分领域的发展实施意见。

(二)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按照“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科学布局项目”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中、集聚度高、发展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金融、物流、文化娱乐、旅游、会展商务、软件与服务外包、新型专业市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创意产业、特色餐饮等服务业集聚区。

经济开发区纬二路以北逐步“退二进三”,重点规划发展生产业、物流业及其他商务配套服务,逐渐实现与城区对接,形成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配套,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服务业集约化发展格局。

在编制旧城改造的控制性详规中,适当提高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强度。将拆迁安置工程项目与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并轨,采取先补后拆的方式疏散老城区人口。加强交通网络与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有效衔接,积极引导主干交通网向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延伸。深入研究并合理安排服务业集聚区公共交通组织以及集聚区内的步行系统、空中连接系统、停车场系统等。配合集聚区发展,提高集聚区可通达性。积极构筑服务业集聚区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各集聚区地理信息系统、宽带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基础设施。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发展现代服务业实际需要,加大在财政金融、税费征收、土地利用、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对经认定的专业物流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财政金融。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各项产业发展政策,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拓宽资金来源。设立我县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县财政安排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扶持资金,旅游业、文化服务业、物流业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用于我县现代服务业示范项目的贴息和补贴。

——税费征收。严格执行现有关于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税费减免政策,对分离出的商贸物流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场地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管理费等费用,在确定收取额度和比例时,如不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的,按县有关规定给予相关扶持。对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服务企业,经批准可按规定享受减免优惠。“退二进三”企业,不改变土地权属关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城市规划部门批准的改建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创新潜力大、发展后劲足的科技研发等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允许加计扣除50%;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人数不低于规定比例,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且被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技术转让所得在500万元以下的,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就超过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以促进研发机构的发展。

——土地利用。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用地的倾斜,置换开发区税收低、贡献小企业,清理整顿土地资源,兴建现代服务业创业园,抓好云海高新技术创业园的兴建,突出带动作用,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平台,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项目需占用农用地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农转用指标。

——人才引进与培养。引进领军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在安家、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帮助,对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推荐参评县“突出贡献人才奖”,给予现金奖励。

五、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由县发改委牵头,经信、商务等部门配合的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小组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全县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政策研究。

(二)强化人才支撑。积极搭建创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平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的专业化服务业人才,全面提高服务业人才队伍素质。利用全省发展现代服务业契机,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大力实施引进来和委托培养战略,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人才框架。

第7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

2012年9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南京龙潭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其规划面积5.03平方公里(分为龙潭和江宁两个片区,其中龙潭片规划面积3.83平方公里,江宁片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这是我国获批的第27家综保区。

据悉,全国目前仍有60多家单位在排队申报综合保税区,而通过审批的综保区发展也是良莠不齐,有的发展很好,有的几年下来不见动静,土地荒着长草,可见综保区并不能一举解决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综保区不能包治百病”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2012年7月份在南京调研时曾如是说。

既然如此,南京龙潭综保区的建设和发展要不走或少走弯路,就有必要结合南京的发展定位、借鉴其它综保区的经验做法,对龙潭综保区及配套区的规划、产业的发展、政策扶持及关联单位的协同发展作一些深入研究。

1 科学规划,新颖设计,标准建设,完善配套

综保区实行最先进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综保区与中国关境内的其他地区之间,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围网、视频监控系统以及海关监管所需的其他设施。龙潭综保区属选址新建,首要任务是做好规划设计和建设迎接国家十部委的验收工作。规划设计是综保区建设的龙头,总的来说规划要符合南京“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发展战略定位及海关特殊监管的要求。规划决定综保区建设的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综保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的指导原则。要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的理论、客观的实践和详实的数据,对功能布局、产业项目作宏观的、方向性的筹划和谋划。要对物流、信息流、运行管理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保证运行成本最低,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要做到分类规划,比如商业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办公中心等要和仓储物流、加工区域等加以区分,不可混淆布局。同时围网外要规划留有产业配套区,规划建设多个产业园,重点安置与网内企业关联度高的上下游配套项目,实现内外两个区域互相呼应,使产品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项目。

设计主要包括围网验收设计和基础运营设施设计等方面,具体包括满足国务院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合验收的必备设施和综保区实际运营需要必备设施的设计,重庆西永综保区的口岸大楼、区内道路,成都高新综保区的标准化仓库等设计非常新颖,甚至西永综保区的口岸大楼将成为地标性建筑。

规划设计工作之后,主要任务是建设。建设内容包括规划用地“七通一平”及区内道路、主干道、首期验收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口岸操作区及运营区等等。重庆和成都综保区的卡口建设相比较而言非常简朴,但能充分满足需要;仓库和厂房设计也有着统一标准,且使用新型材料建设,美观而价廉。

配套工程十分重要。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片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步阶段规划时就缺乏生活、商业等配套设施,导致项目的引进、园区发展受限,只能在今后逐步完善。西永综保区为园区做了较为齐全的商业配套,成都高新综保区规划建设了商业街区和国际社区做配套,营造了很好的招商环境。龙潭综保区远离市区,且区内为封闭式管理,内外交通、购物、用餐等配套也应俱全。

2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一五”以来,南京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连续超过50%,服务业税收占比达到4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47%。服务业正越来越成为城市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成为致富群众的重要引擎,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与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罗志军书记反复强调要发展服务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李学勇省长要求南京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型升级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因而龙潭综保区在整合南京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监管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转型升级,要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南京是中国国土规划中沪宁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城市,目前正力争迈入部级中心城市行列,这为现代服务业的延伸与跨越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南京开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正努力打造海港枢纽经济区、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而龙潭综保区必将发挥引擎作用。国家所赋予的保税政策和贸易物流功能,是体现龙潭综保区特殊作用的本质所在,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增值空间,对于开放型经济的服务、辐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龙潭综保区应充分发挥引擎作用,立足服务南京开发区、服务宁镇扬、服务长江中上游,不断扩大开放、开发功能、优化结构、提升环境,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层次和水平。

第8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现代服务业经过十余年的战略定位、理论研讨、概念设定、范畴界定和重点领域凝练,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投资热点,对于改善工农业生产、提升社会生活品质、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一批部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相继涌现。在未来发展中,台湾现代服务业的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值得借鉴。海峡两岸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若干战略合作机遇。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003年6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启动,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作为特定的专题进行战略研究。2006年2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思路上,提出“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随着工农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伴生发展,各国经济的繁荣与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的规模和增量,更多体现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能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建成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比重达到51%;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000美元左右。并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应当实施“一体两翼”的行业发展战略,即以“加速发展”为战略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和“体制创新推动”为两翼;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面向市场,务实创新,重点跨越”。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总体上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的更新而形成的,如通信业、金融业等;二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如移动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

《规划纲要》指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是:建设以“普遍服务、人人受益”为目标的面向服务业的先进信息网络综合平台,是发展现代服务体系的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化学习体系,是长期战略重点,优先服务于生产,提升国民经济质量,发展现代金融业、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现代传媒、现代医疗,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并提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示范工程、现代金融服务与金融监管系统示范工程、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网络化教育示范工程、现代传媒服务示范工程、现代医疗服务系统示范工程。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做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国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了现代服务业科技战略规划研究课题,组织国务院各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编写并提出实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简称《行动纲要》)。指出:在“共性支撑、横向协同、模式创新、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下,四项主要任务是:1.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现代服务业共技术与平台;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与平台;数字内容关键技术与平台。2.加强示范工程建设与应用推广,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区域协同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八项服务示范工程。3.建立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包括通用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交易流程标准、共标准、服务接口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集成标准以及相应的国际标准、测试工具和认证机制。4.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组建若干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培训基地、测评认证中心、中介咨询机构;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等。

“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形态趋于明朗,产业规模初步形成。2006年,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随后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有效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期间,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重大、重点项目,共投入国拨经费10多亿元,支持的内容涉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及空间服务、信息安全服务、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服务、生殖健康服务、电子工商服务、药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以及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等现代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和方向。

“十一五”这五年的主要发展成就包括:突破60余项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服务共性支撑技术;50余项带动性、战略性的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了30多项第三方共;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内容、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数字教育等典型应用领域开展了近160项共性技术和共的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创新了20余种新型服务模式。共研究制定了91项现代服务关键技术标准,其中行业标准32项、国家标准52项、国际标准6项。科技部认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组建了若干家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导向

为全面推进《行动纲要》四大任务的实施,国家科技部提出八项政策措施:1.建立了跨部门、地方协调工作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相关部委和地方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2.启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同时加强与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3.建立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4.推进现代服务业产学研联盟的形成;5.加强现代服务业监督管理体系建设;6.加强服务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8.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深入贯彻《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精神,落实《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现代服务业若干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传统服务业提升和服务业新兴业态的培育,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国家科技部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门设立了现代服务业领域,继续组织实施相关项目和课题。2012年3月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重点支持的方向与内容包括:

* 数字文化方向。主题: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 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向。主题:公众保险一站式服务体系研究与示范;新一代电子支付服务体系构建及应用示范。

*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方向。主题:消费品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数字化教育服务方向。主题:面向中小学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

* 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方向。主题:第三方专科影像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社会化公共服务方向。主题: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

* 科技服务方向。主题:专业化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

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针对现代服务业重要领域之一的数字文化、文化科技创新领域,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6月联合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倡导全社会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加强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促进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并提出了文化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阶段发展目标、五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和政策保障措施。2012年7月,按照《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的总体部署,科技部等六部委开展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度预备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2013年度支持重点包括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化科技服务等六个领域。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政府推荐的基础上,已审核立项支持近300项重点课题任务,国拨总经费10亿元。

* 网络文化领域。主题:网络影视制作与传播;网络音乐制作与传播;网络监督与互动服务。

* 文化旅游领域。主题: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

* 文化艺术领域。主题: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应用;文物知识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广播影视领域。主题:实时交互虚拟化电影协同制作;互动电视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立体视觉系统研发集成与内容服务。

* 新闻出版领域。主题:数字出版资源投送服务。

* 文化科技服务领域。主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基于先进表现与传播技术的科普产品与服务;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集成应用。

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部级科研项目,其实施目的是更好地运用高新科技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2013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要支持以下七个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 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与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

*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

* 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与提升;

* 艺术创作与表演;

* 艺术人才培养。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现代物流、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现代物流、物联网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现代物流领域,工信部、财政部自2011年起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拨款5亿元,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推广和标准编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项目:

* 技术研发类项目:重点支持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和节点等感知技术,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系统、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应用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标识编码、频谱等共性技术的研发。

* 产业化类项目:重点支持传感器、二维条码识读设备、M2M设备、传感器网络通信模块/节点/网关、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关键产品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

* 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支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造传统工业流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工业行业应用示范,以及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示范。

* 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支持物联网总体架构、接口、协同信息处理等基础和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支持物联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电子商务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是满足和提升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和资源的组织化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信部制定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8万亿元。其中,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企业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占采购和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超过50%和20%。并明确提出九项可操作性强的重要任务。

作为电子商务行业主管部门,商务部于2011年9月《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央及各级财政将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将对电子商务科研创新、模式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明确,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开展国际合作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有条件的省(区、市)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广州市、宁波市、成都市、郑州市等地相继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数字教育在行动。2012年4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据教育部科技司透露,国家拟尽快启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其中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五项行动。

*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 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将在所有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推进信息化达标建设,建设高校数字校园,并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

*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将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并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

*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将建设国家和省级培训基地,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将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数字医疗在行动。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和监管离不开信息化。新农合系统,跨地区、跨县的即时结算也离不开信息化。“十一五”期间,各地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两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展开了多方探索,但试点项目多数仅涵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业务信息系统。2010年中央财政专款支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总计投入27亿元。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由于能够与医院电子病历有效衔接,将有助于消除各家医院独立发展造成的“信息孤岛”瓶颈。鉴于此,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已在逐年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卫生部正在研究医保卡的信息化问题,将有助于实现跨地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数字城市建设、数字社区管理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更已上升到智慧城市、智能产业的战略高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已批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涵盖近200座不同规模的城市(区)、县(镇)。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已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7月下旬报请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

网络出版、网络文化、数字媒体日新月异。电子图书即时发行。

微博、微信、微电影(电视)走进每个用户身边,深得用户青睐。

第9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1、州委、州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全州人民的愿望;

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06—2010年,远期展望2011年—2020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1.4%)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8%下降为27.8%,下降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0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平均增长10.96%,占GDP的比重为8.2%;比2001年的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预计实现48.97亿元,平均增长14.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实现41.89亿元,平均增长17.8%,餐饮住宿预计实现6.58亿元,平均增长14.9%,其他预计实现1.53亿元,平均增长6.6%;

外贸进出口2005预计实现4000万美元,十五期间增长7.6倍,平均增长36.64%。其中出口3800万美元,平均增长36.9%,进口200万美元,平均增长12.1%;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26.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7.5%。

2004年末,全州有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13个,各类综合、专业市场123个,农村集贸市场116个,有城市社区服务网点4299个,“十五”末,大型商业网点将达17个,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州商务服务业平稳增长。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作用下,消费旺盛,特别是农村市场增长迅猛,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总量和增幅与城市基本持平,达17%以上;区位优势开始显现,成为外来投资的重点行业,集散能力较强的大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浙商、闽商开始落户楚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废旧回收服务增长迅速,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100%以上;美容、美发、保健、租赁快速发展;家政服务开始起步,家庭劳动社会化趋势明显;拍卖、典当、旧车评估、经纪、信息、屠宰等商务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初见成效。但新兴流通产业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咨询、居民、技术、农林牧、水利服务等发展缓慢。总体上商务服务业仍相对滞后,流通规模较小、设施档次较低、布局不尽合理、商贸氛围不浓、消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客观存在,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GDP增长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下降,值得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还不到位

全州有些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视工业、农业,忽视服务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对抓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轻车熟路,对如何发展服务业深入调查、研究不够,缺乏清晰思路和规划,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管理与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总体规模偏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市场体系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联结不够密切,市场层次不尽合理,市场功能不够完善,围绕市场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商贸流通仍以传统方式为主,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业态所占比重较小。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有限,实力不够强。现有物流资源布局不合理,闲置严重;服务业发展基础较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大,并呈逐年下降和扩大趋势,发展相对滞后,已影响到全州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3、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弱化

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与投资增长28%的速度相距甚远。作为消费主力的城乡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而消费性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增长了16.7%,储蓄倾向增强,居民收入水平对社会购买力和城乡消费水平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4、产业建设规划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