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管理范文

体育课程管理精选(九篇)

体育课程管理

第1篇:体育课程管理范文

所谓课程管理,其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实施,以确保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主体为学校体育教师,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并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各类体育资源,进而能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这个目标进行设计方案。因此,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主要由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及学校和教师通过加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再创造出的富有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等几部分构成。因而就可将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体育类以校为本所进行的课程管理。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其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2.1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的客观条件相对缺乏

当前,相当多的高校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体育校本课程开设意识,并且在开设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物质水平低、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不足,这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影响很大。仅就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目前现有的客观条件对体育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难以满足,其以校本课程体育教师短缺、经费投入不足和场地器材匮乏等为主要体现。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也就很难正常开设大学体育校本课程。

2.2体育校本课程有效管理与评价也不够

要正常进行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需要体育校本课程合理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来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人们从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文献和调查研究结果可发现,不少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对申报和审议体育课程的程序没有正常履行,也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科学合理性方面略显不够。已经开办的不少体育校本课程对这个水平阶段大学生不适合,课程设置偏难现象突出。

2.3课程设置和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方面,比较普遍存在规划的长远性和科学性欠缺的问题。其不仅缺乏组织实施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标准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其与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差距相当大。

3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3.1提高对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价值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做好校本管理的基本前提。以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为目标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主要价值追求,而本质追求就是追求健康第一的健康性。首先,大学体育把健康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体育的开展必须结合5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使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体育观,通过体育锻炼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大学体育必须突出创造性。这就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提出了必须具备足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要求。作为体育管理工作者应将创造性在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体现;对体育教师来说,应充当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实现、组织、探索和引导者的角色,有目的地结合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不断进行修正;对大学生来说,就应通过积极学习和思考来争取自己最优化的体育学习效果。最后,大学体育要强调专业性。这就突出地强调了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效果。对体育老师来说,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中,不断积累相关教学材料,加强教学研究,让大学体育的实际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2坚持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为首要原则。实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离不开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理解和尊重,同时让学生能够有主动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机会,所有学生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使学生有机会对课程开发决策有兴趣参与。同时还应多为每位学生个性张扬提供必要条件,要针对学生之间不同差异与经验,实施差异性教育。其次应突出自主性。这就要求体育部门必须将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作为依据,合理开发组织大学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实现权职的有机统一。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够使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有可靠保证。最后要注重全员参与。必须组织好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全程中。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仅有教师,也要包含学生的提出所学课程项目建议的权力,要动员全校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3.3确立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机构和内容

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的构建来完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就必须把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起来,具体对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进行组织与设计。可借助于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以及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来构成这一机构。此机构的职能可以是按照课程校本管理计划,来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课程,以便促使课程系统与课程目标达到基本一致。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内容应与校本课程管理的目标紧密结合,这包括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和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等方面,以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构成了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3.4构建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模式

第2篇:体育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体育旅游;学士;学位;课程;南十字星大学;林肯大学

近年来,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综合效益的特色旅游项目,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成为了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澳大利 亚就在其体育旅游发展战略中提到:“推动体育旅游的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是发展体育旅 游的重要决策。许多国家的大学中都开始设置体育旅游的相关课程,其中以澳大利亚南十字 星大学(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和英国林肯大学(university oflincoln)为代表 的少数高校已经开始培养体育旅游专业的学士。

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都是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推动因素,但 同时也给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了借鉴国外体育旅游人才 培养的经验,推动我国相关课程的发展,本文对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英国林肯大学的体 育旅游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课程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1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学士学位课程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成立于1970年,有利斯莫尔、黄金海岸、考夫斯港和悉尼四个校区,在校学生10 000余人。该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系隶属于商学院,是澳大利亚同类专业中的 佼佼 者,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的体育旅游专业设立于1999年,是目前澳大利亚唯一能够授予体育旅 游管理学士学位的专业。

1.1课程设置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掌握国内和国际体育旅游业 管理者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力求寻找旅游理论与体育管理的商业准则之间的平衡 。

该专业的学位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学生必须完成24个科目内容的学习(表1) ,其中包含必修规定的18个科目、在指定选修科目选择的4个科目(总共14个)和2个非指定 选修科目。24个科目全部通过之后,方可授予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围绕培养目标展开的,较好的实现了旅游理论与体育市场管理的结合。 它从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甚至环境学、政策学的不同视角对体育、旅游 和体育旅游进行了分析,充分体现了体育旅游这门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必修课和选修课 也是各有侧重,必修课以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为主,同时还包含了工具课程( 统计学)和实践环节(实习)。选修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旅游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 和深入,一些课程还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

1.2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材的选择

教学科目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第一步,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每一科目的教学内容和教 材进行安排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工作。在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相关部门对每一教学科目都进行了规范和细致的安排,本研究以专业必修课程体育旅游概 论i和体育旅游概论ii为例进行分析(表2)。

通过对体育旅游概论i和体育旅游概论ii的分析(以下简称i和ii),我们发现该专业教学内 容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致性保持的很好。i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体育旅游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因此教学内容以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为主,并结合一些案例说明当 今体育旅游的发展概况和存在问题;而ii的教学目的则是在i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体育旅游的 相关理论,探讨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前景,因此教学内容就结合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 的大量案例,研究体育旅游与经济、文化、政府管理、地区发展的关系,预测它在未来可能 出现的问题。

该专业教材的选择也体现了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致性。i和ii都把《体育旅游》(1999) 这部相对经典的著作作为指定教材,有利于保持两个阶段研究基础的一致;而二者的推荐教 材完全不同,这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差异。i中推荐的体育旅游方面的著作有利于学生掌握较为牢固的专业知识,而ii中推荐的8种著作和12种期刊则有利于学生认识的丰富和加深,并 能够获得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本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1.3教学方式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对学生的就业非常重视,在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而教学方式较为灵活。对于绝大多数课程来说,有讲授课、指导学习课和自学三种教学模 式。但各科目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调整各教法的比例。对于体育设施的规划设计、统计学、 旅游与酒店中的人际交往等教学科目,还采用了实验、实际操作、模拟现实等实践性较强的教法。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旅游专业的一些教学科目是由该校其他院系开设的,如体育运动管 理、体育运动金融管理、体育运动研究设计等课程是由运动科学与体育管理系承担的,这充分体现了交叉性学科的特征,发挥了该校多学科的优势。

对实习环节的重视证明了该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该校认为实习是完成本专业课程 的关键,在整个课程中实习相当于4个教学科目,足见其重视程度。学校要求,在6个月的实 习期间要有至少600 h的学习时间。实习包括3个部分:1)在国内或国外的旅游、酒店 、体育相关部门从事能力所及的具体工作;2) 完成一个与旅游、酒店和体育经营有关的研 究计划,该计划必须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得到实习指导小组的批准;3)由实习指导小组 批准的实际的技能训练计划。为了确保实习效果,学校要求必须在完成19个科目的学习任务 (除实习外有20个教学科目),并对学生的个人简历、工作申请、面试等方面进行就业技巧 的专门培训后,才能开始实习。实习结束以后,实习指导小组还要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 价。

1.4教学评价

与大多数欧美国家高校的教学评价方法较为类似,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体育旅游管理专 业的教学评价大致包括课堂讨论与演讲、作业与课堂测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各个教学科目的评价方式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相一致,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表3)。

2英国林肯大学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课程

林肯大学1932年建校,是英国国立学院,有一个主校区、两个分校区,在校学生9 000余名 。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属林肯商学院旅游系,位于其主校区(rrayford校区)。

2.1课程设置

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对旅游和广义体育关系有一个完整的 知识和理解,并懂得管理和开发与体育相关的特色旅游。具体来讲,该课程赋予学生必要的 知识和能力来开展与体育相关的旅游事业,特别关注于旅游产业的结构、复杂性和挑战,以 及与策划、开发和管理体育旅游相关的案例和技能,课程分三个层次(表4)。

2.2教学方式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遵循职业守则和道德。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自己掌 握时间。学院举办各种讲座,用来启发学生,促使他们接触到实际话题和当前的发展状况, 进而在学科范围内组织辩论。有时会邀请从业者提供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接触该产业,学生从中获得从业建议。除了导师组织的研讨会外,学生也可自己组织学习和互助小组进行讨论。 这些研讨会的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在研讨会前,学生要结合当前的学科前沿并提前准备选 定的材料。在研讨会上,学生可以发表自己想法并通过讨论得以澄清。该课程其它的学习方 法包括课堂小组练习、讨论、陈述、样本材料评估、案例分析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始终受到鼓励。

 

2.3教学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提供给学生不同的机会展示他们的能力。评价强调各个模块学习的特点 ,并根据结果评价进步幅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评价内容及其复杂性有更高的要求。

为检验基础知识,避免抄袭,有些模块采用考试来检查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的能力高低。考试 形式从第一层次不太复杂的简短问题讨论到第三层次的案例分析和论文,学生还要熟悉研讨 会式的考试技巧。

学生自己安排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通过论文发展研究和分析能力,并在更深的层面上挖掘课题。这其中存在很多形式,包括论文、报告以及单独或集体陈述等。

2.4教学特色

该课程着力于培养出独立、进取、知识丰富的毕业生,以求使学生喜欢学习、有事业心、快 乐,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够抓住事业和生活中的机遇,并对社会有积极贡献。

林肯大学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都提供两次实习机会:短实习12周,安排在第二和最后一学年的中间,该实习会得到“shellsrep 计划”的基金资助;长实习大约40~46周,安排在 完成学位论文期间,能得到全职雇佣资助。除了以上两种实习以外,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也 是受到学院鼓励的。

3 结论与启示

1)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英国林肯大学充分发挥了该校旅游酒店管理系和运动科学与体 育管理系的学科优势,经过6 a的发展,其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和规 范的学士学位课程和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加快我国体育旅游方 面的人才培养,将会对我国体育旅游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国外体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方法灵 活,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评价过程规范,手段多样。

3)建议我国加强体育旅游的学术研究,推动学术交流。本专业课程教学科目的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前沿性都显示了本专业的研究水平和吸收先进成果的能力。在我国,一些高校也 开设了体育旅游或类似专业,但国内研究者在体育旅游领域取得的突破性的、能够借鉴国外 先进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较低层次的、重复性的研究还大量存在,这些将限制我国体育旅游专业的发展。建议国内在加强体育旅游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合 作研究,吸收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

4)建议结合体育旅游交叉学科的特点开设课程。南十字星大学体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中 规定:“课程设置力求寻找旅游理论与体育管理的商业准则之间的平衡”。在此指导下,本该专业就侧重了与体育和旅游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体育旅游概论中更是对体育、 旅游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另外,虽然体育旅游管理是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的一个专业,但该专业的部分课程则由运动科学与体育管理系承担,这有利于两个系各自优势的 充分发挥和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建议我国高校特别是同时拥有旅游学院和体育学院的高校也要加强校内、校间联系,合作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5)建议国内相关专业重视学生能力和实践环节的培养。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和英国林肯 大学体育旅游专业对实践环节的重视表现在:(1) 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较多的采用了讨 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2)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实际技能与技巧掌握的评价占有较高的比重;(3)对实习环节的高度重视。这些 具体的措施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有很好地帮助,非常值得总结和吸纳。

6)建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以及心理学教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管理学位课程体系提供借鉴。(1)在体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 增设国情教育相关课程,使学生加深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理解 ,从而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 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培育民族精神和推进体育旅游管理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2)为了谙熟体育旅游者的心理特征,挖掘体育旅游市场的潜力,迅速提升我国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体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深化体育 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轨迹研究,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可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拉长体育 旅游产业链,为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做大做强作好人才准备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joystandeven, paul de knop.sport tourism[m].champaign,il:h uman kinetics,1999,4.

[2]sport and tourism division, towards anationalsport tourismstrategy [r].2000.

[3]leo jago,sport tourism in australia[j].journal ofsport tourism,20 03,8(1):7-8.

[4] hesther j.gibsonsport tour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special issue[j]. journal ofsport management,2003(17):205-213.

[5] 周艳丽,等.澳大利亚体育旅游发展战略及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借鉴[j].体育文 化导刊,2005(8):47-49.

[6] 杨吉春,等,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5-17.

[7]swart.k. an assessment ofsport tourism curriculum offerings at academic institutions[j].journal ofsport tourism,2001,6(1):5-9.

[8] http://www.scu.edu.au/schools/tourism/index.

第3篇:体育课程管理范文

一、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加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受教育者所应具有的品质,即培养目标。

1.对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我国曾存在几种观点:一是“校长”说,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的教育管理方向应培养具有科学管理能力的校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要使教育硕士学员“将来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或校长,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培养创新人才”。二是“教育家”说,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培养教育家。如,有人认为,为迎接21世纪社会科技发展的挑战,应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教育家,教育硕士应当成为教育家的摇篮。三是“临床专家型管理人员”说,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临床专家型’教师和管理人员。四是“高层次管理人才”说,主张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2.在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之初,在教育资源紧张,基础教育中又有大批的现任校长急需培训提高的背景下,“校长说”是合理的。但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迅速发展和培训现任校长任务的结束,这种观点就显然不合时宜了;关于“教育家”说,笔者认为教育家可分为两类:教育理论家(或称教育学家)和教育实践家。若把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教育家,显然不可能是教育理论家,而只能是教育实践家。

3.笔者比较赞同“临床专家型管理人员”说。它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临床专家型’教师和管理人员。它对学科教学方面的论述比较具体。但对管理人员的具体“临床”特征还未涉及。我们认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管理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教育管理实际工作者,侧重教育管理之“术”,即教育管理者的个人实践能力。在外延上,建议使用“管理者”的概念,这样外延更广,可以涵盖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或总务主任等职务;在教育管理现实中我们常常看见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原因何在?我们认为:真正对一个专业人员的实践起关键性作用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由理论知识转化来的实践智慧。“高分低能”的实践者所学习的理论仅仅停留在所倡导的理论的水平上,而没有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理论水平不高的实际工作者具备的实践智慧,在工作中起重要作用。作为职业性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学位应当培养专业化的教育管理者,应当使受教育的教育管理者具备较高的教育管理个人实践智慧,最终成为一名专业化的教育管理者,即培养教育管理专家。

二、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对于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国家制定了参考性的设置方案,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基本都是以这个参考性方案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的。通过分析国内几所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总体上不利于培养不同层次的,不同规格的专家型教育管理者。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置未突出专业学位特色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学位虽然处于同一学位层次,但是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论文要求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还未摆脱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框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框架设置还是以学科为依据,而未以职业为依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专业化特色不明显。

2.结构失衡

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学位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比重过大,选修课的比重太小,学员的选择余地不多,不利于学员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和现有的基础形成自己的岗位核心素质、发展自己的个性。

3.结构的职能不清晰

各培养单位对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功能的认识比较含混。课程结构的职能不清晰,体系比较混乱。有的将本该属于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列入了专业必修课程,有的又把本属于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列入学位课程,还有的把本该属于选修的课程列入了学位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

此外,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学科交叉和学科交融的课程。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中缺少理论与实践沟通的课程和有关教育管理人员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课程。

三、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

1.明确课程目标,强调实践智慧的发展

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素质结构,人才素质结构决定课程体系。教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它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专家型教育管理者”。因此,教育硕士课程的设置必需反映这一特点,围绕培养专家型教育管理者的这一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翻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不难发现,很多课程都提出了提高学员的某门学科的理论水平和培养运用该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实践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双重课程目标。但由于这些知识大部分是在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下习得的,没有经过实践,缺乏必要的情境知识、判断力知识的支持,学员很难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实践智慧才是课程的首要的根本目标。

2.变革课程体系,构建学员合理的知识结构

(1)理清三类课程的功能,明确学位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价值取向。我们强调把实践智慧作为培养专家型教育管理者的核心,并不是要完全否认学问知识的价值。学问知识是实践智慧的重要来源,离开教育管理学问知识,实践智慧将成无源之水。不仅如此,即使是对原有实践经验反思和实践智慧的改造,也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框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教育硕士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的需求还很迫切。

①学位课程应当体现学科课程的基础性,即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应考虑教育管理者共同的素质。

②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当体现管理职业教育的特色,是所有学员都必需学习的教育管理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应强调专业性。

③选修课程应当为教育管理者获取岗位核心技能和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服务,应体现方向性和研究取向,如学校经营与战略规划、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管理史、教育法学、课程论、教育社会学、国外中小学教育等课程。

(2)考虑层次差别,增设限选模块课程,加强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既要考虑专家型教育管理者的公共素质,又要考虑层次差别,加强个性化培养。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不同类型的教育管理者都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因而在素质结构上应当有相同的部分;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不同的岗位核心素质,因此又需要考虑差别,加强个性化培养。

(3)在不同的功能模块中,增加跨学科的课程,促进学科交叉,提高综合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科交叉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跨学科研究能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更为重要的是,开设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课程,能将专业教育的专门化和综合化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提高综合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合学科优势,体现培养特色

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体现培养特色,创造品牌是培养单位追求的境界和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应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资源,将具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力量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培养特色。

第4篇:体育课程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整体课程目标进行调研和文献研究。提出建立整体教育目标是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整体目标的建设要重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培养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提升课程教育价值,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以体育文化与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品德素养多元整体发展。从而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目标多元整体发展战略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才得以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课题以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建立多元整体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探究课程教学目标建设与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问卷对象为省内部分大学生520人、高校体育教师65人。 

 

一、体育教学建立多元整体目标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健康素质和人文社会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高素质人才形成的基本要素,社会意志需要未来人才心身健康全面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说明促进学生心身多元整体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特性。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健康多维性和体育教育功能多元性,产生了课程教学多元整体目标的时代特征。同时,现代体育强大的人文魅力也构成大学生体育参与目的的多元化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着力增强人文素养提升,更全面修善身心成为他们体育参与和学习的共同追求。人才成长的全面性需求是体育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的依据,反映出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数被绝对化,分数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异化为控制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工具,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以“权”为本。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但是“权力至上”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教育管理的权力是服从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摧残文化。权力管理也影响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现行体育课中教师们习惯于“教师为主导”,并不提“学生是主体”。教学方式突出教师威严与地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主动性。 

一统刻板的教学管理模式。模式强调教学一统性,统一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标准、进度,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等。极大地扼杀了教师教学的创造力、责任感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重建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多元整体目标教学 

 

(一)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学校教育应改变“家长式”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由教师、学生、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会议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师和学生有法定形式和正常渠道参与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大力促进民主教学环境的创建,形成民主宽松、创新共谋的教学空间,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主人。 

(二)建立以“育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研究制度 

多元整体目标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教研部和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同时,课程多元目标的建立与推行对教师也提出转型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换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研究、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需。体育教学研究必须以课程发展为本,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本,从 “教书育人”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教育价值的目的。 

(三)建立课程教学多元评价机制 

教学考评是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2]238。因此,应重建推进课程目标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由教师、学生、课程专家、评价专家、教学管理组建评价机构,科学民主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评价。建全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评价,推动课程多元整体目标的教学实施。 

(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 

建立长期的、开放的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调整知识结构,树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 

(五)建设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创立开放的课程体系 

体育教育追求完整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放在首位。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拓展体育具有的强大的人文教育效能,优化课程内容,充实心理教育、社会适应、素质拓展多重内容并重,形成更为强调学生整体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化溶合的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建设开放的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选项课教学相结合,创造一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选择课程内容、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促进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激发学习的动机。 

 

四、结论 

 

大学体育教育是整体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健康素质、人文社会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整体教学目标,是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必须重建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起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重树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育人为本的教研制度、多元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创建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和开放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课程教育价值,实现体育课程整体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北京,教体艺[2002]13号 

[2]陈 聆.解读新课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季 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体育课程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基于对成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的调研,给出了基于校园网的在线体育课程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当前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那种集中的自选课制度带来的弊端。在详尽分析了系统的三类用户需求后,采用经典的三层式结构利用jsp语言进行模块式开发,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0,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

随着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已经由原来的自然班学方式改革为依据个人兴趣分班教学的模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人性化、自主化带来了良好的教学与健身效果,同时也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兴趣班花名册的生成、自然班教学成绩的回归管理、考试成绩的登统与分析等工作都因为教学模式的变革而变得格外繁琐,为了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实际困难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有必要开发一套适合实际教学需求的选课与成绩管理的系统以之完成公共体育课教学管理工作。

一、系统分析

课程管理系统的基本业务逻辑是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体育系根据师资力量安排课程和任课教师,并上报教务处。教务处根据课程和教学场地以及时间设定教学班并存人数据库,学生上网选择班级,在期末,体育教师上网提交成绩。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系统的用户可分为三个群体。一个是体育课教师,一个是学生,另一个是教务处工作人员。对立着三个角色,每个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系统首先应该对吏用者进行身份验证,根据角色分配权限。

教务处工作人员相当于系统管理员,可以在学期开始开设教学班,设定系统用户,初始化用户口令,查询教学班名单,查询学生成绩,还可在教师输入有误的情况下修改学生成绩。

任课教师可以查询教学班名单,在期末提交成绩,提交有误时可以修改成绩,还可以查询全体学生的成绩但无法修改非己任教的教学班成绩,教师可以根据记忆习惯重新设置口令,可防止因口令丢失导致权限被滥用。

学生在成功登录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课程,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教学班的人数是一定的,如果选课人数达到上限,学生就只有选择其他的教学班。如果学生选择了错误的教学班,还可以删除误选课程。用户可以查询所选课程,还可以修改口令从而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系统实现

系统用户中的学生和教师分布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他们应当可以在校园网的任意终端上访问选课系统,因此本文使用b/s模式来设计网上选课系统。服务端采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和jsp组件来构成选课的应用服务系统,web服务器采用apachetomcat,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来完成选课的全过程。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考虑到用户较多,为提高安全性和访问效率,采用b/s模式的经典的三层式结构进行开发,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从图1可以看出这种结构,表示层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来表现,业务层主要处理表示层的请求,数据库访问以及其他的计算任务。数据层着重进行与数据库有关的操作,如增、删、改、查询操作。

在实际开发中采用模块化开发方式,根据用户角色对功能的需求把整个系统分成3个模块,分别是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种用户角色。在登录过程中,如果用户输入了正确的id和口令,系统根据其角色进行授权,三种角色登录成功后将面对三种不同的web界面,每一个web界面对应着一个功能模块。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管理系统在数据库端用三个数据表描述,分别是用户基本信息表,教学班信息表,学生成绩信息表。jsp语言功能强大,使用灵活,本文选用jsp开发web应用,集成开发环境选用dreamweaver。jsp需要通过jdbc访问sqlserver2000。以学生查询待选课程为例,jsp访问sqlserv-er的代码如下:

系统中每个教学班都有人数限制,选课算法采用先来先服务算法,这意味着只有选课早的学生才能选上热门课程。当大量用户同一时间访问系统时,由于无秩序地产生大量进程并发耗用系统资源,尤其是涉及更新操作,很容易造成进程阻塞与死锁严重时整个系统服务器彻底瘫痪,本文利用sqlserver完善的行级锁定技术来解决此问题,对多个用户并发访问数据库引起的突问题,sqlsevrer会自动处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系统.学生选课主体界面设计如图3所示。

第6篇:体育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体育服务与管理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1 前言

根据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文件)的精神,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于2004年开设了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然而,在新形势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如何适应我国等职业院校自身特点来不断完善,定位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已显得十分重要。笔者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本专业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在校学生;昆明地区经营性健身房。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收集的资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部关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指导文件;(2)开设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部分高职高专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教学文件;(3)2000年以来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相关研究成果。

2.2.2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内容所需设计问卷,主要是针对昆明地区大部分健身俱乐部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是96.7%。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

3.1.1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高职院校要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一是在专业目标上就要认真研究,科学论证。依据社会需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通过社会需要的调查分析,确定出新的历史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新的要求;二是紧跟高新科技的前沿动态,掌握本专业的发展态势,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交叉态势,在新的界面上产生新的专业方向;三是了解本专业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变化;四是依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使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1.2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究竟是以服务为目标,还是以管理为目标,缺乏现实的分析,笔者在对学院近两届的毕业生调查中发现从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专业的学生不到30%,改行易业的现象非常严重;二是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模式”,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三是课程体系定位不清,缺乏特色与特点。四是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五是办学过程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由此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六是缺乏精通行业服务与管理业务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

3.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2.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概况回顾

我院于2004年设置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共566学时,占总学时的29.25%。其中大学语文为64学时,应用英语为136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为72学时,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别为72学时和64学时等。

(2)专业基础课。共704学时,占总学时的37.25%。其中运动解剖学为64学时,运动医学为72学时,体育心理学为36学时,体育社会学为72学时,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为36学时等。

(3)专业技术课。共552学时,占总学时的29.2%。

3.2.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从学院课程设置分析来看,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上围绕高职高专规定的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主干学科和主干课进行设计,并根据云南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优势设置相关类别的课程。总体而言,课程的设置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不够突出。

(2)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学院教学场馆、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尚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学生对相关的岗位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3)知识覆盖面不够广,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缺乏。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使学生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4)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教学过程是适应形势发展、改革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除必须参加的专业实践、实习外,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实践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2.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所谓专业课程体系,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学,把相关的课程(学科)按照一定的结构、功能要求、组成的相关课程的集合体。课程体系依据培养目标来构件,同时又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使培养目标贯穿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之中。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很有必要。根据笔者对昆明地区大的部分健身俱乐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昆明地区健身房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情况是:具备体育健身项目专业知识(89.1%)、体质评价(65.3%)、沟通技巧(87%)、运动正确示范能力(85.3%)、教学能力(71.83%)、团队合作(63.7%)等;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昆明地区经营性健身房设置主要以器械健身为主,其次,目前较为流行的瑜珈、肚皮舞、拉丁操、动感单车都各占100%,而具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康复保健项目很少甚至没有被健身房设置。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证达到80%以上,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亚洲体适能证或韦德证书或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上。根据以上部分调查,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素质基础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专业支持课程(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必修)、专业拓展课程、实践环节等。

4 结论

4.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以保证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与社会不脱节。

4.2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与特点、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办学过程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缺乏、精通行业服务与管理业务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钱国英.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8.

第7篇:体育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湖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校本管理

1.校本管理的内涵

1.1校本管理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校本管理最初源起于欧美,当时因为美国与苏联两大霸权大国为首的集团冷战,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率先升空,彰显苏联的科技领先于美国,美国政府在一片指责与惶恐声中,意识到自己国家的国防和科技日益落后,于是反思国家基础教育,对中小学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改革呼声,期望提高教学质量,加快科技进步,这是最初的校本管理雏形。但当时的改革更多指向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触及不深。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摆脱大班教学、固定模式教学。因而希望有接受优秀再培训的教师对孩子们进行小班授课、个性教育。家长和社区也强烈要求共同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使学校管理更民主,更人性化,“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这个概念首次在澳大利亚教育机构中出现。这个时期的校本管理主要特点表现为:权力下放,共同决策,家长、社区参与管理[1]。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在经历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摸索后,确定了在美国推行“校本管理”这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它的核心在于将教育的责任与权力转移到学校层面,把学校视为“自行管理系统”(Self-Management System),从而使每所学校拥有自由度和灵活性,创造性地适应教育目标,尤其适应学生的需要[2]。

因为欧美国家在校本管理改革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20世纪90年代校本管理在全球许多国家被推行,从此,校本管理作为一项学校改革风靡全球。

1.2校本管理的现代意蕴

管理,根据美国学者F.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所指: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依此定义“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根据每所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然后由学校各部门合作组织、指挥与协调教学活动,使之有序进行,在组织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民主作用,对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进行反馈和修订、完善,最终使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和宣传学校的重要窗口,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是学校校本管理中的一个分支,体育课程的校本管理就是在校长统筹下,由公共体育教学部针对本校的学生、环境、场地设施、师资等进行具体的体育课程编制、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包括体育教材的选择或自我编著,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教学课时的安排,上课场地的布置,考评机制的制定,体质健康测试的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安排,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等等。而这些活动应该由学校体育部全体教师参与,并充分调研全体学生意见,然后民主决择,真正体现出校本管理的特点。

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意义[4]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2007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让我们全体体育工作者都应该反省和行动起来,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改善而努力。少年强,则中国强,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青少年,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把体质基础打牢靠,势必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化,一定会阻挠我们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开展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改革:有助于改变一统制体育教学体制,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适合各自学校的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课程管理体制;有助于打破科层制管理的繁琐,顺应市场经济潮流,制定更合理的体育校本管理机制,充分激励每一名教师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校本课程改革中来,而不同于以前的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样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体育校本管理使每所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特点,积极开拓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使高校体育文化百花齐放,互相比拼,互相促进,从而,体育课程成为了各高校进行素质教育重要课程;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最终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实在在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湖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系部的调查发现,湖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改革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和局面:

3.1校本管理以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教材管理混乱

经过笔者调查湖南省内普通高校发现,我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没有指定教材,每所学校根据自己情况,与学校教务处协商,然后自编或者订购普通高校教材。在教材使用情况方面,根据调查访问发现:大部分学校上课并没有按教材授课,而只是规定了每学年授课的几大项内容,然后任课教师根据规定的内容编写各自的教学进度计划和课时教案,上交学校教务处。这一部分学校,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了自身学校特点进行了改革,剔除了原来国家教委一直比较重视而学生兴趣不浓的一些项目,如体操,增加了一些时代的新兴运动项目,如瑜珈等。但这一部分高校教学内容的变革,并没有带来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大变动,所以这种管理给人的感觉就是美国初期的校本管理模式。美国的教育家和政界领袖认为美国初期校本管理改革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采用任何新的观点,只是对以往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增加分量和多花钱、多考试,其他几乎一如既往。这也是我省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3.2俱乐部制公共体育校本课程

部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部,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环境、体育场地设施,开设了部分内容的体育选修课,供学生体育必修课后选修,或者完全颠覆了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体育公共课改革为体育俱乐部制。根据调查,湖南省内开展体育俱乐部制的普通高校有:湖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长沙学院、长沙师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学校。我省体育俱乐部校本课程改革主要表现为以下二种模式:一种是三选一体育俱乐部制,即在一定范围内满足学生自己选择上课内容、上课时间、上课教师,学生谁先选择,谁就有可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上课内容、上课时间和上课教师,但这种选择是一年选择一次,并且一年内只准选择一个运动项目。另一种是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可以选择多个俱乐部进行上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教师的评价,第二学期和大二进行最终选择,确定自己的选课内容,但上课时间与授课老师的选择相对没有那么灵活,并且选择教学内容还必须征得原来授课老师同意,认为其适合选择该运动项目才能选择。调查发现,二种俱乐部制校本课程各有优劣,第一种模式不仅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可以保证上课时间与任课教师的选择,但其选择是以一年度为单位,普通高校体育课一般是开设二年,所以最多只能选择二次,并且选择上没有体验期。第二种模式学生有上课体验,对于那些平时不喜欢运动,不了解自己有何运动天赋的学生,有助于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但在第二次选择的时候只能选择教学内容的变更,上课时间与授课老师原则上不能变更。

3.3校本课程管理体制民主决策程度不高

我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制多多少少还带有一些行政色彩,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校本管理体制比较,西方国家更多的是学校董事会或者学校理事会负责决策(这些机构一般由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共同组成),校长负责执行,校长也是董事成员之一,这样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是独立的法人,监督校长对决策的执行情况与效果,校长则全力负责决策的执行。而我国现在执行的校本管理虽然执行校长负责制,但民主程度远远没有达到西方的这种校本管理体制状态,也没有达到我们自己预先设想的校本管理体制要求,现在政府已经把权力下放到了学校,学校也把管理权限给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部,但公共体育教学部对体育课程的管理更多还是体育部长与副部长作决策,教师仍然只是命令的接受者,和课堂的管理者,学生和家长更无权参与管理与决策,所以这种校本课程的管理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会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4.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创新思路

学习西方学校的校本管理经验,结合我省普通高校教育现实情况,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调整政府与学校,学校与体育教学部的关系,扩大学校管理自的同时,扩大学校二级管理权限,政府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校长不能又走官本道路,过多插手体育教学部门的课程管理,应该大胆放权,实行体育教学部主任负责制。第二,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由体育教学部全体教师共同决定教材的实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并制定调查问卷,咨询学生对体育课的改革意见,然后收集统计,为后期的课程开发与决策提供参考。第三,加强校本培训,为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体育老师应加强专业能力和教学观念培养,着力打造新时代校园体育文化,大力倡导人文体育,改变以往体育仅仅是育体的观念,体育除了育体,还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第四,建立信息共事机制,努力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与应用,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改革激励机制,补偿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辛勤付出。

参考文献:

[1] 王全,陈太忠,何芳著.校本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9.11.

[2] 赵云鹏,缪宁陵.校本管理域下高校管理的思考[J].常州信

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8-10.

[3] 张继扶.校本管理——提升办学活力的源泉[J].江苏教师,

2012,3:4-5.

[4] 周松贤,黎文普.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现状及改革策略[J].长

沙大学学报,2011,25(2):146-148.

第8篇:体育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15-02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民健身的深入,社区体育的发展,体育产业的繁荣,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教育部于2004年9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增加了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开设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31所,但长三角区域内的江苏省高职院校开设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就有5所。这说明在经济发展快的区域内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有市场需求,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前景较好。虽然当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起步晚,面临服务对象的广泛性、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市场发展不成熟性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学生的实践操作与管理能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要素,是突出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的特色,是能够与高等教育培养出的社会体育人才争锋对决的关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调查对象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10级和11级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调查总人数为94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通过国际互联网GOOGLE和百度搜索引擎搜集国内外有关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实训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文献8篇,并对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以了解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

2.问卷调查法。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10级和11级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问卷94份,有效问卷88份,回收率为75.8%,有效率为93.6%。

3.访谈法。对于本论文涉及的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等方面问题,本人与实训教师5名和2名体育系专业课程主任进行访问和谈话,收集对本论文相关问题的看法或建议,确保研究的可行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研究结果

(一)实训内涵

本论文的研究其中对于实践和实训的定义界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目前学校专业教育下对于实践和实训定义和范围的界定存在模糊和混淆,导致了实训途径、方法选择以及效果等方面限制了实训课程的发展。

“实训”一词源自于IT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实践,即“实习(践)”加“培训”。实训教学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在拥有多年实战经验的职业教练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教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提高,最终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或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

(二)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经营管理、咨询策划、康复保健、旅游拓展、健身指导等工作,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是按照国家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表述比较笼统,范围宽广,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突出性,体现不出地方高职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体现不出体育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导致目前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产生“错位感”。因此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只有改善现状,才能突破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

2.实训内容的现状。通过对学生认为体育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内容问卷调查显示,选择专业技术动作学习环节占50%,位居第一,而选择实训环节的仅占16%。这表明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观念未从体育教育与训练专业中的转变为服务与管理的意识观念,这不仅与学生自身有关,更多的反映出高职学校的实训课程内容还未从动作技术教授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转变,实训的内容设置具有缺乏职业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训课程只有在学生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动作技术的掌握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办学特色科学、统筹安排在相应的学期,以及每学期的学期中不同的阶段,以达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持续性。目前,我院实训课程设置是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紧密联系,更多的安排是健身服务与指导以及休闲与康复的实训内容,而体育管理以及体育营销与策划方面的实训内容则没有安排。

3.实训形式与方法的现状。目前我系的专业实训课程采用的实训形式以集中实训为主辅助其他不同形式的实训形式,集中实训的形式得到了调查者中42%学生的赞同和肯定,其次是分组轮换实训形式更多的应用于三年级上学期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中34%学生认为分组轮换实训形式比较有效。

实训形式与方法应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且应根据实训内容、实训场地、实训保障条件以及实训师资队伍灵活调整,达到实训的效果和通过率。

4.实训基地与实验室现状。体育系现建有校内外体育教学实训基地8座,其中校内实训基地3座与实训室4个:身心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国防园军事体育运动与教学实训基地、校内体育俱乐部管理基地,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体能训练实验室、运动康复中心、推拿与保健实训室、人体运动测量与训练指导中心;校外实训基地5座有:飞龙体育公园教学实训基地、常州奥体中心教学实训基地、英派斯教学实训基地、金仕堡健身会所实训基地、恐龙园生存技能(游泳与救生)实训基地。虽然实训基地我们成立或合作的单位较多,但是实训基地合作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外,目前与政府合作的基地成立以及与社区合作的基地建立我系处于零发展期,因此实训基地的多元化建立、合作伙伴的多样化,以及合作深度化是我系实训基地与实验室进一步改善和今后发展的关键。

5.实训师资队伍的现状。目前我系现任体育教师27名,其中具有实训师资力量的教师有5名,一方面这5名教师在健身行业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休闲康复、体育营销、场馆管理等方面的实训师资稀少,另一方面若要健身行业中实训教师队伍的管理和能力的提升,应更注重校外实训师资队伍引进课堂教学,加强校内外交流和校外师资队伍合作建设。

(三)改善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的对策

1.结合地方特色和校本性制定培养目标。现在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如何使培养的人才在社会市场中立稳脚,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能力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因此结合地方特色,为地方体育发展和地域发展做出贡献,是我系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关键,尤其是我系处在长三角的常州,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恐龙园、春秋乐园以及嬉戏谷、天目湖等旅游业的发展,每年对于游泳教练员、游泳救生员以及户外拓展训练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培养目标中把培养游泳救生员、教练员以及户外拓展培训师作为我院培养目标的特色。

2.设置“四类模块”的实训内容。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市场需求,实训课程设置为“四类模块”。内容即:健身服务与指导、休闲与康复、体育营销与策划以及各类场馆服务与管理,四类模块内容,不仅仅专注学生动作技术的学与练,更多的实训内容是学生如何去用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服务和指导等方面能力的提升,要转变我会做,不会教的现状。

3.实训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实训形式为社会实践占45%和顶岗实训占45%,而实训周的形式选择仅有2%,这种选择明显暴露出我院实训周的实训问题,虽然实训期间学生的所有课程停课,但是学生认为实训周的实训是最没有效果和耗费时间的形式。因此实训周的实训形式、实训内容和方法是改进实训形式的一个关键。

根据我系实训情况,我认为实训形式采用集中实训、独立实训、分组轮换实训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四种实训形式。实训形式的多样性、因地制宜以及灵活性影响了实训效果和成绩。因此四种实训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今后实训课程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重点。

4.实训基地合作多元化和深度化。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多元的,因此实训过程以及实训基地的选择也应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决定于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宽度和广度,因此实训基地的选择应抛开现在与健身场馆有关的合作单位,更多的开辟社区服务、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与服务,让学生更多的认识自身的工作范围,而不仅仅只是学习动作技术把做教练作为自己唯一的选择。

实训基地的成功选择,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深度,这是今后实训基地建立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目前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训是没有问题,但是学生在实训基地做最基本甚至没有技术的工作,从实训中没有获得收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从互利的原则上,从合作的深度上,从减少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成本上,提高合作的成效性是合作深度改善的至关重要的方面。

5.师资队伍管理规范性和严格性。我们知道“路遥知马力”的意义,因此对于实训师资队伍的管理规范性和严格性,是解决实训课程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训教师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以及责任心是实训师资队伍需要加强的重中之重。以科研带动教学,建立科研团队,用科研积极改善实训课程中的问题,逐步形成系部特色的专业领域,同时积极开发校本教材,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师资队伍规范性。同时师资队伍团队要严格按照实训课程要求,建立科学严格的实训课程考察标准,不定期考察实训课程以及实训教师的工作能力,提高师资队伍考察的严格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赵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1-5.

[2]石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小型化课程的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21(1):92.

第9篇:体育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 社会体育 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 系统化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ystematic Cultivation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JIAO Zhenyu

(Department of Sports,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how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ven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s a question worth exploring.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systematic training of the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conducted specific studies guidance and social sport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systematic training methods, analyzes the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course of study in social practice" Precautions systematic training, in order for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applicability of tal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systematic; training

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知识量的多少,更在于实践能力的高低。学生的成长在学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学什么,学校专业课程的教法决定着学生获得什么和获得多少。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这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体育发展所需人才的摇篮。现代社会体育发展速度很快,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在健身公园、健身广场、健身俱乐部、健身会所、健身工作室、健身协会等均可见到不同项目的健身人群,他们热情高涨。那么,怎样才能推动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加速社会体育整体发展?社会体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出现是良好的催化剂。为此,“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将课内知识与社会发展动向密切结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提供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的机会,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更早地认同社会搭建良好的平台,鼓励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灵活应用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进行系统化培养的必要性

传统 “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体现方法均集中于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课程与课程之间都是各自为政,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更多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重复性教学,而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 的系统化培养一改以往实践环节培养人才知识能力的单一角度形式,是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归类、整理,将课程中实践环节比较相近的进行整合,课程中实践环节不同的进行强调与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环节能够不重复却以“递加法”和“倒金字塔式”提高,为学生构建整体化学习模块,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学习方法、系统化的分析能力和系统化的实践设计能力,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适用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

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系统化培养方法

3.1 构建“点―线―面”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体系链,培养学生灵活掌握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每一门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规定了每学期、每学年学生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凡是同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有交叉,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交叉点是课程与课程的衔接,不同点是课程的特色。依据不同学期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多少、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学生的特点,低年级时对“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降低,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另一门有交叉点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环节中对该能力的要求提高,设置的实践环节难度增大,这样形成的是“点―线”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体系链。而对于课程与课程中的不同点――面,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能力培养范围的重要点,也是学生专业特点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特色点。将“点―线―面” 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灵活掌握与应用知识能力的增强,这个过程是一个构建“树”的过程,有树的主干,有枝繁叶茂的分支,才能形成整体的逻辑思维,才有强壮与创新的巨大动力。

3.2 应用 “一基二压三用”实践教学体系模块,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提出实践教学应与专业就业需求相吻合,提倡校企结合,培养适用性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专业,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与管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健身的健康性和推动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主性。为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模块是一种系统性的培养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方法。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按照培养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设定一个操作方式流程,按照操作方式的流程设置“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环节,形成“课程基础知识是基石,实践计划的制定与操作是动手,实践结果的呈现是考核”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为“一基二压三用”实践教学体系。一基指代灵活掌握课程基础知识;二压指挥学生主体,提倡学生动手操作时,学生的实践计划压力和操作压力;三用是将“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所得应用于课程考核、实习就业、课程实践环节评估调整三部分。

3.3 以“多元评价”的方式建立学生考核制度,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能力获得的重要指标。评价不仅仅停留在结果上,更要注重学生过程的表现与获得性。“多元评价”方式一改以往考核相对单一的形式,采取教师事先提交考核标准,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学生之间考核、同行专业教师评价考核、领导检验考核、督导监督考核等,从多角度多层面评价学生的表现,给出最终的成绩。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对考核的认识,加深学生的重视程度,全面培养学生,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系统化培养的注意事项

4.1 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不盲目

在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系统化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既要重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又要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系统化培养的作用,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4.2 与适用性人才培养相结合,不脱离实际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健康需求,日益推动着社会体育的繁荣与发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服务性较强的专业,服务社会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归宿。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因此,服务于社会需求成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主动适应社会体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满足健身人群对健身方法的科学性、健身内容选择的正确性和健身市场对健身行业的管理与经营的指导性与创新性等需求,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系统化培养的目标。

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692

参考文献

[1] 柳春梅,李志宏,任平.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