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范文

课后服务课程管理精选(九篇)

课后服务课程管理

第1篇: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Web;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积件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upport of a network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Ware-resource management to produce multimedia courseware system,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system on its softwar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Web; multimedia courseware; production system; Ware

1 引言

目前,多媒体课件已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然而,当前课件开发模式是编制者按照一定的思路开发的前后连贯的系统的教学软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二是课件本身是封闭的产品,无法实现多个不同课件之间的资源共享,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和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本文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共享资源、协作开发满足不同教学情境的多媒体课件,并且设计了一个课件制作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网络环境下协作开发。允许多名课件制作人员同时参与课件开发,采用在分布式环境下团队式的课件制作模式。制作人员可以共享资源,同步开发进度,利用多人的智慧和努力完成课件制作,提高课件的开发效率。

(2)积件式的资源管理。利用数据库系统,管理多媒体资源库、积件库和课件库。实现在互联网上的资源完全共享。做到制作课件时有丰富的资源使用,完成课件后能统一的管理并且能被其他课件共享。

(3)简单的制作系统。系统操作简单,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的设置即实现课件开发,不要求使用者具有编程经验,不提供复杂的操作环境,任何资源的格式均透明。系统采用所见即所得的方式提供最大的使用方便。

(4)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格式定义。系统可以在全局范围内管理系统中大量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像,动画和剪辑等多种格式。

2 系统总体结构和功能

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课件制作客户端、中心服务器端和资源服务器端,如图1所示。课件制作客户端供课件制作人员使用,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课件制作界面。中心服务器是一个课件制作工程的共享数据的存放地点,它能管理工程中的课件数据,并且提供了在并行访问中的保护。资源服务器端是一个大量数据的管理系统,提供了积件和资源的管理功能,构成整个系统的核心。系统中直接面对用户的是课件制作客户端和中心服务器端。资源服务器端由管理员管理。

(1)客户端的功能

用户通过客户端新建课件工程,利用中心服务端的帐号登陆中心服务器,建立一个课件开发的协作环境。其他用户也可以登陆中心服务器端,利用帐号加入课件的开发环境,形成一个协作的开发环境。各个用户根据需要从中心服务器取得部分课件内容的编辑权,访问资源服务器系统获得积件等资源,完成课件的制作。各个用户将完成的内容提交回中心服务器。在所有工作完成后,可以利用中心服务器的接口将课件提交到资源服务器的课件管理系统中。中心服务器关闭,完成了本次课件开发。

(2)中心服务器功能

用户利用中心服务器软件建立新工程的帐号,初始化本次工程的共享区域。在工程完成后关闭本次工程帐号。利用中心服务器软件将课件提交到资源服务器的课件管理系统。

(3)资源管理服务器功能

资源管理服务器提供了一个浏览和管理资源的界面。可以通过这个界面完成资源的浏览和删除工作。作为课件客户端和课件管理系统的数据源,提供资源的快速查找和管理。

3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总体上而言,分为两大部分:课件制作和资源管理。

课件制作部分是用于用户制作课件,制作时需要一个客户端和中心服务器端共同工作,构成一个能够网络协作开发的课件制作平台。中心服务器中有一个中心数据库,用于保存工程中共享的数据。用户通过加锁的方式取得共享数据的编辑权限。

资源管理部分管理资源库、积件库和课件库,提供管理的手段和检索的方式。资源库中包括图形、文本、声音、动画、影视片段等多维信息。积件库中存放微教学单元,即为某个教学难点或某个知识技能点而设计的“小课件”。积件与课件不同,它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必须通过课件编辑环境选择积件库中的素材,组合成所需要的授课内容,即首先进行教学设计,制作适合教学要求的课件,而后适时地以适当的形式播放。课件库存放设计开发完毕的课件和未完工课件,开发完毕的课件可供大家共享使用,未完工课件将被申请提交中心服务器进行协作开发。

图2中各部分功能分配如下:

(1)课件制作客户端软件:包含课件编辑环境、数据处理组件、数据同步组件和资源访问组件四大部分组成。

① 课件编辑环境: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编辑环境。一个课件由若干个积件构成,一个积件又由若干个Web页面构成,Web页面是各种资源对象的容器。编辑环境提供的一个简单的操作平台,用户只需用鼠标拖拽或点取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定位、属性的设置,不需要编程即可完成课件编辑工作。

课件编辑环境分为积件编辑、页面编辑、项目管理和数据库设置四个部分。项目管理用于对本地项目数据的管理和项目初始化,保存等工作,包括新建、打开、保存、关闭项目。数据库设置主要设置中心服务器的位置和访问账号及设置资源服务器的位置和账号,提供对资源服务器的资源浏览功能,包括对积件和资源的浏览功能。积件编辑提供对微课件的编辑功能,包括新建,删除,修改,拷贝功能。页面编辑实现页面的加入和删除,拷贝,采用可见即所得的方式编辑Web页面。

② 数据处理组件:实现将页面编辑后的数据格式化为XML格式,使这些数据能够实现用Web浏览器浏览。

③ 数据同步组件:实现和中心服务器通信,调用中心服务器的组件层完成提交数据、下载数据、锁定数据和解锁数据功能。

④ 资源访问组件:实现资源服务器的资源访问,调用资源服务器的组件层完成积件和资源的浏览功能。并且可以将这些资源下载到本地。

(2)中心服务器端软件:包含管理软件界面和服务器数据库的访问组件两大部分。管理软件由管理员使用,提供一个管理中心服务器的界面,进行账号管理和课件管理。中心服务器组件是一组.NET Remoting组件和普通.NET组件构成,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数据接收.NET Remoting组件,提供接受客户端数据的功能;二是数据上传.NET Remoting组件,可将某个课件上传到资源服务器上;三是其他组件,实现对本地数

据库的查看和设置的功能,供管理软件使用。

(3)资源服务器端软件: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管理软件界面,另一个是服务器数据库的访问组件。管理软件由管理员使用,提供一个管理中心服务器的界面。组件层提供了服务器端所有的数据库功能。中心数据库利用SQL SERVER 2000搭建。管理软件提供给资源管理器管理员使用。具体功能包括:管理课件编号、资源管理、管理用户帐号。资源服务器中有一组.NET Remoting组件,实现对中心服务器或资源提交工具上传数据的审核和接受工作。并且接受查询请求,将检索到的资源发送给客户端。

4 系统实现

(1)软件环境

① 操作系统:考虑到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本身数据容量非常大,所以需要一个稳定高效的操作系统。Windows2000操作系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首先,Windows 2000 Server具有高度的可管理性;其次,它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再次,它可靠性也很高,使得系统运行非常稳定。

② 数据库系统: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作为属性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2000适合于构建部门级的数据库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并且保留很好的易用性。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还可以创建能集成和利用 Internet 标准(如 XML、XSL 和动态 Web 页)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在 Intranet 和 Internet 上进行数据的共享和演示。

③ 开发平台:选用Microsoft公司的.NET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 NET是Windows系统中功能最新的强大的开发平台,可以方便地设计出Windows应用程序,特别适合于在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开发。平台的开发效率高,能够实现多语言的协同开发,同时支持最新的Internet标准,支持XML和Web Service。

(2)硬件环境

由于本系统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课件制作客户端,一个是数据库系统。所以需要普通的客户PC和数据库服务器构成一个网络环境。服务器需处理大量的数据,占用大多数的CPU资源。因此系统对计算机的配置有比较高的要求。客户机使用一般的PC即可。

(3)接口设计

系统提供通用的计算机外设(鼠标和键盘)实现系统的所有信息的输入。数据库服务器通过ADO.NET连接。数据库的位置应可单独调整,不以硬编码的形式出现在代码中。系统中的内部通信是通过.NET Remoting构成的分布式环境。这些组件组成了不同子系统的服务端和客户端。. NET对分布式环境的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开发量,这些组件实现了系统内部的通信和功能接口。

(4)数据结构设计

系统中的数据可以分为三大类,所有的数据在程序中交换时都是XML格式。数据的交换都是通过各个系统的.NET Remoting组件完成,这些组件完成数据系列化和传输等基本的工作。

本系统的数据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 课件制作客户端本地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一个工程文件,和若干个XML页面文件的形式放在工程目录中。各种资源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本地。

工程文件中数据结构:工程名称,检索关键字,建立时间,建立用户,课件编号,积件列表,各个积件的页面列表等。工程文件是一个自定义格式的XML文件。

页面文件:Web页面。

② 中心数据库数据。库中保存了多张数据库表,保存了账号,课件工程和各个课件的信息。

课件工程表:课件编号,课件的基本描述,课件管理员账号,课件建立时间,工程名称,检索关键字

课件参与用户组表:课件编号,课件用户账号。

账号表:账号名称,密码,账号的类型(系统管理员,普通账号)

课件积件表:课件编号,积件编号

积件信息表:积件编号,积件描述,检索关键字,创建时间,创建人,积件课程,积件知识点

积件页面表:积件编号,页面编号。

页面信息表:页面编号,页面描述,创建时间,创建人,所属积件描述,检索关键字

页面资源表:页面编号,资源编号

资源编号表:资源编号,资源类型,创建时间,创建人,资源描述,检索关键字,资源文件

③ 资源数据库数据。库中保存了多张数据库表,保存了账号,课件工程和各个资源的信息。

资源数据库和中心数据库表很多是一样的,例如:账号表、课件积件表、积件信息表、积件页面表、页面信息表、资源编号表。在实际使用中,可能要依据不同时期将原来的表格分开,以适应巨大的数据量。不一样的表有:课件描述表(课件编号,课件的基本描述,课件建立时间,检索关键字)。

(5)安全保密设计

主要是利用现有的数据库安全性和.NET本身的安全支持实现系统的安全要求。

5 结论

基于WEB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实现了在网络协作模式下多人共同开发课件,提高了课件的开发效率。利用数据库系统管理多媒体资源库、积件库和课件库,实现在互联网上的资源完全共享。同时探索了基于积件的开发模式,将每个各知识点的内容做成积件的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编辑环境随意从积件库中取出所需的积件组织成具有各种特色和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的课件。

参 考 文 献

[1] 吴新玲 .多媒体CAI软件层次模型.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第24卷第8期,2003年8月

[2] 陈氢 .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第3期,2002年

第2篇: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范文

一.前期准备与宣传——未成曲调先有情

1.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正确引导家长参与。

为了解决放学后家长的接送孩子之难,看护孩子之忧,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让每一个家庭无后顾之忧。避免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校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大力宣传宣传课后托管服务的相关文件精神、政策依据、托管原则、托管办法、服务费用等系列问题,引导家长明白什么是课后延时服务,积极参与课后延时服务。

2.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相关工作制度。

学校作为涵江区课后服务试点学校之一,自2019年就启动课后服务工作,同年8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行政人员和各年段长,制定了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2021年秋季,在前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学校多次召开领导小组及全体教师会议,进行广泛的调研、讨论,集思广益,围绕课后服务怎么搞?时间多长?辅导课程如何设计?怎样收费?延时后家长接送途中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明确了工作思路,确定了服务项目内容,完善了工作流程,制定完善了《课后延时服务安全管理制度》《课后延时服务安全预案》《课后服务值班教师职责》《课后服务值班行政职责》等职责制度。

3. 成立家长委员会,明确课后服务内容。

根据上级要求,学校成立了课后服务工作家长委员会,每班推荐两名学生家长作为家委会成员,同时成立家委会常务委员会,协助学校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组织家委会成员前往供餐企业参观,并与学生餐供餐企业签订供餐合同。期初组织召开家委会会议,商定课后服务的对象、时间、内容、方式等,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家长的需求,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和监督作用。同时重新发放告家长书,主动告知家长课后服务的时间、内容、方式、师资配备等情况,发放意愿调查表,为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打通最后一公里。

二.过程实施与管理——绝知此事要躬行

1.有序开展报名,严格供餐管理。

为积极推行教育部课后延时“5+2”政策,实现有需要的学服务全覆盖,我校今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1-6年级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年段汇总上报、学校编班公示等流程稳妥推进。在目前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2000多人,超过全校学生人数的一半。学校对学生餐的上桌过程进行严格管理,指定专人负责,从供餐车入校起全程跟踪,检查封条是否完好,检测食品温度是否达标,留样食品是否齐全记录是否完整,搬运餐箱过程是否规范,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记录,确保学生餐上桌过程不出纰漏。

2. 科学调配师资人员,严格收费规范使用。

学校根据各年段学生报名编班情况进行合理的师资调配,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参与辅导管理。同时还安排行政、后勤、保安轮流值班。每月初对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及时建档造册,及时与课后服务班级点名册核对,严格按莆教【2019】29号和莆教【2020】14号文件规定规范收费(午托按3课时算,每月每生150元;晚托按2课时算,每月每生100元;午晚托都参加的按5课时算,每月每生250元),将收费情况在班级公开公示。本项目收费主要用于教师劳务费支出和购置学生服务用品等课后服务支出,确保专款专用。

3. 逐步规范过程管理,加强过程性巡视督查。。

学校要求值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和文明就餐教育,要求值班教师落实接班点名制度,确保不落下一位学生,要求家长签订课后服务安全接送承诺书。积极倡导“光盘行动”,培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课后服务结束后,值班老师组织学生排队出校门,把学生一个个送到家长手中。值班行政和值班教师严格按要求尽责履职,值班行政要不定时对各班服务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当场指出马上整改,确保服务到位,安全到位。实行值班行政陪餐制,要求值班行政填写值班管理日志。

三.不断完善与提高——梅花香自苦寒来

1.开展基础课程辅导,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我校的课后服务首先解决学生的作业问题,让学生在学校内完成当天作业。午托从11点30分到13点20分,有三节课,晚托从16点25分到18点,共两节课。午托二、三节,晚托第一节安排学生自主作业、自主阅读, 为了提高作业辅导效果,以本班授课老师为主,辅导时更有针对性。老师们精心准备,根据学生不懂的问题,耐心辅导、讲解,不落下一个学生,但坚决执行“三不”承诺——“不上新课、不集中辅导、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2.升级课后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3篇: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的概念最早由麦克唐纳(1965)提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国外理论界形成了德国的双元制课程结构、美国的社区学院课程结构及澳大利亚代表的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结构等。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在20世纪末,在充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形成了基于“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和“订单式”等模式的课程体系。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理论研究成果不多,王军(2006)通过行业调研确定了目标岗位群,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李春波(2008)针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培养规格、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实践中形成了以服务理念为中心的深圳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上海模式和复合型的北京模式三种类型。总的来说,基于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成为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广泛共识。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现有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能支撑实践发展的需要,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不能适应行业需求的局面。

1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物业服务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从而对物业服务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的角度而言,教材建设落后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以装修管理课程为例,装修管理工作在物业管理实践中非常重要,尤其在新项目入驻阶段,物业管理员大部分时间在处理装修管理相关工作,但是目前各大出版社却没有相应的教材。原因在于,物业管理属于小众专业,教材编撰成本高、收益低,限制了出版商组织相关教材编写的积极性。从主观的角度来说,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下面具体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等角度进行分析。

1.1课程目标模糊

课程目标从属于人才培养目标,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大多将培养定位为“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从高职教育整体来说,这没有问题。但是,具体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而言,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定位过于抽象,不能反应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特征。物业管理要求从业人员更多的是沟通、协调、文案撰写等能力,这显然与理工类专业的技能有很大的区别。二是规格偏低,不能适应行业需求。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浙江全省物业管理人员年均需求超过1万,而同期全省每年毕业生人数不足300人。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毕业生从基层岗位到中层的时间在3~5年。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缺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人才培养仅仅定位为服务“一线”,这样势必不利于毕业生长远的发展。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的新旧是相对于行业现状而言的,物业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近五年来,物业服务行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资本市场开始青睐物业服务行业,先后有彩生活、中海及绿城等物业公司先后上市,物业服务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遇,物业服务行业亟待转型升级,对于物业管理人员来说,必须适应物业服务行业对人才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传统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而全,涉及建筑、工程、管理等学科,试图涵盖物业服务公司涉及的全部业务范围,在新形势下,物业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设置与毕业生的能力结构相对应,传统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筑及制图、物业设备设施、园林绿化等技能方面的课程偏多,而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管理和技术的信息管理、房屋智能化、电子商务等课程偏少。

1.3课程内容陈旧

与课程设置相对应,课程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课程设置的更新。计算机通信技术及电子商务对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物业管理员的工作越来越多依赖于微信、QQ、APP等手段来完成,电子巡更、网络夜查、网络分配维修单等业务逐步推广,具备保洁和保安功能的机器人开始应用,业主的物业服务体验正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给物业公司带来了开展增值服务的机会,物流行业“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求物业服务行业有相应的对策。这些变化对物业从业人员的思维、能力,乃至物业公司管理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专业常规教学应全面及时关注行业的变化,根据物业服务行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1.4课程评价单一

课程评价包括考核主体、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比例等。传统的考核主体以教师为主,缺少学生互评和企业评价,学生互评在考察学生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上具有特殊的优势,企业评价则在实训实习环节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传统考核方式以卷面考核的方式为主,这种方式难以考察学生运用现代管理的手段和技术,可以尝试增加项目实施和网络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传统考核内容以物业管理理论和知识为主,缺少反应人员素质的内容,适应物业服务行业的新要求,合理调整考核内容及其比例,以达到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要求。

2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

2.1课程体系的设计目标

课程体系设计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体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能力结构、就业岗位及其发展。下面从这三个方面阐述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目标。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的高端物业管理与服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领域,掌握现代物业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从事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及其相近工作,且具有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须包括:具有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信息和专业交流的基本能力;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与专业活动信息资料处理的能力;具备运用计算机网络及现代信息化设备的能力。本专业主要面向浙江各主要城市物业管理行业,重点是物业服务企业、政府系统及其他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中心、大型企业后勤部门、街道与社区、业主委员会等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服务管理行业。

2.2课程体系的结构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本文以专业课程为讨论对象。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实务和素质拓展三个模块,包括18门理论课程和3次顶岗实训实习。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设置了电子商务实务、智能建筑概论、物业信息管理和智慧社区管理4门课程,相应的实训项目在顶岗实习中分别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

2.3课程体系的实施

物业管理专业“三进三出”交替培养模式是对于三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先后三次进入学校学习,三次走出校门参与企业实训实习,从而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次专业认知实训安排在第4学期;第二次专业综合实训安排在第5学期;第三次毕业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从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来看,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主要在第1、2学期,此阶段还需完成公共课教学,专业实务模块的课程主要在第3、4学期,此阶段还需完成考证培训,素质拓展模块的课程则安排在第5学期,新生始业教育、短期课程实训、专业认知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按照课程进度分别作相应的制度性安排。

3结语

本文是从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的角度,思考物业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于课程体系优化,推进专业自身建设,提升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竞争力的角度展开的。招生冷与就业热并存是影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多年来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可以探讨从职业形象、社会认知和专业建设等多方面展开讨论。因此,后续还需要从多方面探讨物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从而促进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捷.物业管理实务课程体系建设探析[J].育与职业,2007(03).

[2]李春波.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09).

[3]罗纪红.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重庆大学,2008.

[4]左文进.现代服务业视角下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代经济,2014(22).

第4篇: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范文

在日常手工方式的教学管理中,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占用教学管理人员一半以上的时间。重复性强的工作,手工操作容易出错,效率也不高。例如各高校选修课程的管理:选修课从开设到选教师,再到学生选课,最后学生考核成绩上报、分类等等这些管理工作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为此,应当改变以前以班级为单位的原始手工报送的选课方式。这种原始的选课方式除了管理很复杂外,还会出现不公平性现象(因为每门课程允许选择的人数都会有所限制,这样以班级为单位的手工选课方式就会出现有些选课速度快的班级把某些课程选满,而导致其它班级不能选修那些特别喜爱的课程)、耗时较长等缺点。教务管理人员对选课情况作出统计、生成报表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容易出现错漏。

基于以上原因,天津工业大学高职学院经管分院设计了基于网络的选课管理系统,它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它改变了以往以班级为单位的原始手工选课的方式,而是采用以个人为单位的现代化的网上选课方式,极大地便捷了学生,也方便了教务员,显著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系统结构

本系统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B/S编程模型,用三层结构,即: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来实现。B/S编程模型与C/S模型相比有更多的优点。程序、数据库及其它一些组件都集中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要有浏览器既可实现。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系统升级也无需对客户端进行设计,只需对服务器端进行程序或数据库进行更改就可简单实现。该结构事实上是一种类似于终端P主机系统的结构模式,同时又具有CPS模式的分布计算特点。这样,用户需要查询的数据和文档都来源于同一个数据源,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本系统是建立在微软.NET平台上的新型解决方案。.NET平台是微软为适应Internet计算而推出的一套新的系统和开发平台。我们开发本系统利用了.NETFramework、、VisualStudio2005、SQLServer。技术是微软对ASP技术升级。ASP是ActiveServerPage缩写,是微软推出的动态Web设计技术,是用于WWW服务的服务器端脚本环境,在站点的Web服务器上解释脚本,可产生并执行动态、交互式、高效率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且能较容易地实现复杂的Web应用。

开发此系统时,用Windows2003作为操作系统,以VisualStudio2005作为开发工具,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用SQLServer2000来实现。在VisualStudio2005中编写源程序,这些源程序放在本系统的服务器端,学生或教务管理人员通过客户端浏览器来访问本系统。根据流程并提交请求,服务器根据需要来访问数据库,或返回客户端请求。

二、系统分析与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随时随地通过校园网进行网上选课,为此系统提供了学生端选课子模块和服务器端管理、维护子模块和教师模块等三大功能模块。各种身份都通过选修课系统首页进行登录,然后系统根据用户登录情况让用户进入不同的功能区域,如果是学生就让其进入学生选课模块,如果是教师就让他进入教师模块,如果是管理人员就让他进入管理、维护模块。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怎样合理地进行信息建模和范式分解将直接影响整个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效能。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在完成功能的前提下,应力求逻辑关系简单,否则,由于数据库表之间的连接操作会大大降低系统的性能。根据网上选课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在SQLServer中主要建立以下四张表:

(1)用户数据表:此表有所有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信息。在其中有一个特殊列是权限列;我们用此列区分用户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人员。

(2)院系表:院系号、院系名。

(3)专业表:专业号、专业名。

(4)课程信息表:课程号、课程名、任课教师、开课院系号、限选范围、学时、学分、限选人数、课程简介。

三、选课算法设计

选课过程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诸如学生信息、教室容量、上课时间等。在选课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比如课程授课时间的冲突(同一个学生准予选择的不同课程不能在同一时间上课);选课门数的限制;各门课程选修人数的冲突等等,因此选课算法的优劣将决定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选课过程中的冲突,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选课结果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第5篇: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范文

围绕专业定位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定位包括的内容较多,但是如果从“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专业服务面向的定位。从专业培养目标看,很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显偏高,缺乏针对性。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大多数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实际能力和专门技能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显然与现实有较大程度的背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需求,以及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明显偏高。在“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中,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比如,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育目标定位是: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很明显,这种定位比起笼统的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要具体、清晰得多。专业定位的第二个内容是专业服务面向定位。专业服务面向实际上是指专业服务区域,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地方高校,属于区域性高校,高校建设必须服务、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其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类型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前,有必要区分两个概念: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很多高校将两者等同看待(从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可以看出),笔者过去也常常不作区分。其实,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的核心,是一个专业与其他专业、特别是相近专业区别的根本标志,只有少数几门课程能列为核心课程(大多数专业的核心课程可能只有一两门)。而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从核心课程延伸出来的,服务、服从于核心课程的专业课程,可以有多门课程(一般为6-12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培养目标如果定位为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话,那么专业核心课程就可以确定为企业班组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如果为:培养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那么,可以考虑将企业班组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两门课程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专业主干课程就必须要从企业班组管理延伸出来,具体可以设有: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群

专业课程群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岗位技术或技能课程组成。在完成了专业定位,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后,接着要进行专业技能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群中的岗位技术或技能课程,要依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专业服务面向进行设计。在企业中,基层管理者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与高、中层管理者明显不同。企业基层管理者所要求的岗位能力主要是技术和技能。因此,岗位技术和技能类课程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学生获取岗位技术与技能的需要,为此就要结合专业服务面向定位进行设计。广西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服务面向是广西区域经济,广西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以制糖、水泥、机械和金属铝加工为支柱,那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群中就应该设有:制糖技术与工艺、水泥技术与工艺、机械制图和加工、铝加工技术与工艺这几门课程(或将其融合为一到两门课程)。在进行专业课程群开发与设计时,会出现一些多学科相互渗透或交叉的新课程,这些课程一般没有现存的教材可供使用,解决办法是:高校选择区域内支柱行业中较大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施校企合编教材,并且由企业技术骨干利用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时机,在企业为学生讲授。校企深度合作能为高校提供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场所,高校亦可利用其技术、师资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在岗培训,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或技术骨干也可为高校学生授课,进而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真正实现校企融合。

第6篇: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范文

一、总体要求

充分利用各中小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开展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节假日监管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各校要不断创新校内课后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校内课后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公益惠民,主动接受监督

课后服务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所需经费按照成本进行核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适当补助、服务型收费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开展校内课后服务的学校要公开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措施、费用标准等事项,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二)坚持自愿选择,健全工作机制

课后服务应充分遵从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中小学生是否参加校内课后服务,由学生家长自愿选择为前提,不得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学校要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三)坚持科学合理,活动内容多样

课后服务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合理确定服务内容,积极开展兴趣、爱好、特长、社团等活动,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三、具体安排

(一)服务时间

校内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为正常上课日的早上、中午及下午课后至18:00止、寄宿生晚饭后至21:30前的晚自习时间。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服务时间。

(二)服务对象

校内课后服务对象是本校在读的学生,优先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和中低年级学生等亟需服务群体,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减免收取。

(三)服务内容

1.在校早餐、午餐服务:有条件的学校要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早餐、午餐服务。中小学生早餐、午餐由学校食堂统一供应,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卫生、安全的就餐环境。学校没有餐厅供学生集体用餐的,要利用教室等为学生提供卫生、安全的就餐环境,并指导学生做好午餐的自我管理。

2.上学早到服务。非寄宿制中小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确保开齐开足课程的前提下,实行弹性上学,适当推迟上学,尽量早开校门,以保障学生能有充足的睡眠,家长能够从容送孩子上学。实行弹性上学后,学校要做好服务对接,统筹安排好早到学生的管理工作,根据学校实际,组织早到的学生开展晨练、晨读、游戏等活动,确保学生“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做事有监管”。

3.在校午休服务。非寄宿制中小学校应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午休服务。学生午休时间为午餐后至下午上课前,一般安排在本班教室,或经过改造具备午休条件的图书馆、阅览室、多功能室、体育馆等场所。学生午休场所应具备消防安全使用条件,条件较好的午休场所应优先提供给低年级学生。

4.课后托管服务。非寄宿制中小学校应为有需求的学生家长提供课后托管服务。课后托管服务时间为下午放学后至18时前。课后托管服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拓视野、增强实践,主要安排学生完成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等,严禁变相集体教学或补课。

学校要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后托管服务安排学生完成作业,尽量让学生不带作业回家,切实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5.课后兴趣活动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在双休日、寒暑假等假日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各类兴趣活动。课后活动服务主要是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艺术、科普活动和研学旅行、拓展训练等社会实践活动,一律不得组织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或补课。

四、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课后服务自愿公开机制。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要事先充分征求家长意见,主动向家长公开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并明确双方职责和课后服务有关事项后组织实施。要定期听取家长意见,每学期向家长公开一次课后服务收支、成本、活动等有关情况。

(二)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日常管理机制。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学生上学早到、在校午餐、在校午休、课后托管、课外活动、晚自习、假日活动服务等系列管理制度。要注意在课后服务管理中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和班干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成本收费机制。学生弹性上学、在校午休等常规服务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不得向家长收取任何费用。对于课后托管服务和课后兴趣活动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县级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确保课后服务正常开展。课后服务费收取标准:1.服务成本收费。每学期一次性收取:小学每天两课时,按每月80元收取,一学期按4.5个月计算,共计360元/学期;初中每天两课时,按每月80元收取,一学期按4.5个月计算,共计360元/学期,县城初中可根据城乡差别和服务成本适当上调。2.服务成本支5出。主要有教师劳务报酬、学校教育管理人员报酬、水电费,以及县教体局为学校教学设备添置和损耗、教本教材和教学用品使用、校园文化建设及监督管理开支等费用。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开展课后服务收费标准支出,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补贴。

校内课后服务费使用财政票据,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收取后交县教体局全额上缴县财政,再由县财政全额返还县教体局。县教体局根据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实际情况下拨给学校,用于课后服务等开支。每学期结束后由县教体局、学校及家长委员会核算,按实际服务支出,确保专款专用。

(四)建立健全教职员工合理报酬机制。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在按质按量完成正常职责工作任务前提下,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并取得相应的劳务报酬。教职工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取酬标准,按教职工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服务内容、学生数等因素确定。课后服务绝大部分收益由各学校按成本核算给参与教师发放课后服务工作报酬,原则上学校不盈利,并实行课后服务经费单列管理。

五、强化保障

(一)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县教体局将成立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督导,定期检查,并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教师考评内容。严禁学校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变相补课,对违规行为,要及时查处、严肃追责。各校要成立相应课后服务领导小组,加强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活动监管。

(二)落实责任,确保安全。开展课后服务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明确课后服务人员责任,加强对师生安全卫生意识教育;强化活动场所安全检查和门卫登记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严格的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和应急预案措施。要加强与综治、公安、卫生、食药监督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消除在交通、场地、消防、食品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的隐患,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建立校园伤害风险,尤其是损害赔偿的多方承担共担机制,健全学生的医保制度、校园伤害保险、学生意外商业险等制度,为校内课后服务提供保障。为加强对全县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安全、课程设置工作监管,县教体局将安排教育股、校外活动中心全程负责,并在收取的课后服务费中统筹一定比例,为参加课后服务学生购买校园方责任险,积极构建多层次、宽广度校园风险防控体系。

第7篇: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范文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据世界旅游组织(WTTC)预测,未来的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强大的旅游产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要求,高职院校要从市场导向、专业实际来构建重点龙头专业,以相关专业为支撑来形成专业群体系,增进产学研紧密融合。我院结合现代服务类专业群建设目标、任务、建设措施和特色要求,以酒店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共建、共享,推动涉外旅游、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及新专业的建设。立足“双导向”理论,紧密结合湖南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旅游英语课程群岗位能力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对策和措施。

一、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原则

湖南省自“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壮大发展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服务业,着力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新一届政府提出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要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方面要坚持人才市场需求导向,另一方面要来自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实际,来科学构建现代服务业课程体系。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作为我院酒店管理特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资源整合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高职教育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要以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资源为核心,能够全面反映学科特点,各课程资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要与其他课程资源保持良好的衔接;同时在课程风格、组织形式上突显英语语言特色,尤其是以职业岗位为基础来强调英语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认知性原则

从构建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实际,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课程资源内容及学科整合上,要从知识难度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在翻译能力培养上,要做好单词、短语等词汇的翻译,之后融入句子翻译,最后是篇章翻译。同时,根据旅游英语不同职业岗位特点,要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英语课程自身知识的文化性,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跨文化思维、语言特色具有差异性,要能够从教学资源上强调跨文化渗透,注重对学生思辨力、跨语言交际等思维训练。

(三)真实性原则

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本身是基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现状,从旅游类各重点岗位及工作任务上,来优化和整合课程资源,明确典型教学任务,强调切合岗位实际的工作内容,突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特色。因此,注重课程群的真实性,要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贴近岗位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能够从职场需求分析上来渗透知识和能力训练。

二、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群构建体系

(一)现代旅游服务专业群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以“双导向”为基础来构建现代旅游服务专业群,必将课程群建设作为专业群建设的最终落脚点。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高职教育实际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迫切需要从构建相对独立、完善的课程群体系,来实现“双导向”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旅游英语课程群实际,参照旅游行业人才发展特色,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群要从旅游英语、英语导游、导游服务、饭店英语、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确立重点知识体系。旅游英语在服务岗位及工作任务上,主要满足涉外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旅游培训机构的旅游英语接待、服务等内容;饭店英语主要在星级酒店、精品饭店、连锁性酒店、集团特色餐厅、邮轮等领域,以餐饮服务、前厅服务、酒店客房服务、酒店客户管理、酒店营销,以及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英语服务;英语导游主要立足涉外旅游机构、国际旅行社、旅游教育或行政管理机构,开展英语讲解、接待、领队服务、人力管理、公关营销等服务;导游服务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区景点、涉外酒店,从事与旅游景点相关的讲解员、导游员、旅游接待、旅游营销及相关服务。旅游英语不同岗位对英语专业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以服务为主的岗位,首先关注的是职业综合素质,特别是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口语交际及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责任心。另外,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在综合能力上还要体现自我管理、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服务意识等内容。

第8篇: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范文

【摘要】课件点播系统主要是解决学生自学环境问题,是现代远程教育最基本的方式之一。针对远程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点播的需求,本文实现了基于B/S模式和流媒体技术的课件点播功能,并详细介绍了课件点播系统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课件点播远程教学流媒体视频点播

1相关技术介绍

1.1ASP(ActiveServerPages)技术

ASP技术概述

ASP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用于取代CGI(CommonGatewayInterface,公共网管接口),运行于服务器端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它的主要特点:(1)面向对象,并可扩展ActiveXServer组件;(2)可使用任何语言编写自己的ActiveXServer组件;(3)程序代码隐藏,在客户端仅可看到由ASP输出的静态HTML文件;(4)存取数据库轻松容易(使用ADO组件);(5)无须手动编译程序。

1.2流媒体技术

1.2.1流媒体技术介绍

流媒体(StreamingMedia)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传输技术,是在互联网上实时顺序地传输和播放视/音频等多媒体内容的连续数据流,流媒体技术包括流媒体数据采集,视/音频编码及解码、存储、传输、播放等。流媒体数据流具有三个特点:连续性、实时性、时序性,即其数据流具有严格的前后时序关系。目前,采用流媒体技术的音视频文件主要有三种:(1)微软的ASF(AdvancedStreamFormat);(2)RealNetworks公司的RealMedia;(3)苹果公司的QuickTime。

1.2.2流媒体传输流程

(1)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

(2)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数据,A/V播放器进行初始化;

(3)用从Web服务器检索出来的相关服务器的地址来定位A/V服务器;

(4)A/V播放器与A/V服务器之间交换A/V传输所需要的实时控制协议;

(5)一旦A/V数据抵达客户端,A/V播放器就可以播放了。

2课件点播系统的设计

2.1课件点播系统的框架

本文介绍的课件点播系统主要由Web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视频播放服务几个部分组成。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集中在Web服务器上,客户端不需要维护。数据库服务器包含了课件的信息及存放的地址。

当用户需要点播课件时,通过Web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提交查询请求,Web服务器根据用户的请求从数据库服务器中提取相应的资料并返回给浏览器显示。服务器上的操作对用户是透明的。

2.2系统的运行环境

(1)服务器端:WindowsXP+IIS服务器+MicrosoftAccess2003数据库。

(2)客户端:IE浏览器+RealPlayer播放器。

客户端选择RealPlayer作为视频播放工具,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RealPlayer支持目前绝大多数的流媒体格式;RealPlayer默认支持的.rm格式在保证播放质量的同时,具有很高的压缩比,适于网络传输;RealPlayer在Internet上拥有广泛的用户群和服务商支持,并且与Web服务器和Windows平台的兼容性较好。

3课件点播系统的实现

3.1数据库设计

课件数据库的设计对课件点播系统非常重要。由于课件所包含的文件类型众多,大小差异很大,所以,课件数据库中只包含课件文件的属性和课件文件的地址。并且从安全方面考虑,系统中应该包含身份认证,只有合法的注册用户才能访问指定的课件资源。

课件数据库由以下表组成:课程表(class)、子课程表(Nclass)、用户表(user)、管理员表(admin)、视频信息表(download)、公告表(news)。

视频信息表通过classid与课程表关联,通过Nclass与子课程表关联;用户表中包含用户的注册信息,只有注册用户才可以浏览视频信息表中的相关信息;管理员表中包含管理员的信息,管理员可以从后台向视频信息表中添加、删除或修改视频信息。

3.2课件点播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3.2.1视频和课件的同步播放

根据视频学习的需要,在课件点播系统的客户端界面中,需要播放教师声音的同时,同步显示教师的课件以及教师授课时的录像,即要考虑在学生端界面中视音频和图片(课件主要是由图片组成)的同步播放。因此,根据视频教学的要求,需要将整个播放窗口划分为3个显示区域。

在课件播放过程中,教师的课件随着视频的播放不停的切换。为了实现视频和图片的同步,就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切换图片,而这些时间信息存放在视频信息表里面。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根据这些时间信息切换图片,实现视频和课件的同步。课件的时间信息是一个课件图片编号的数组,数组元素的下标表示时间,元素的值表示课件图片的编号,视频播放时,根据时间顺序的取出数组元素所代表的课件图片,显示在页面上。

当用户需要快进或后退时,需要图片与视频继续保持同步。所以当用户进行快进或后退操作时,首先判断视频的当前进度,根据这个进度定位到课件时间信息数组的相应元素上,并请求该元素所指示的课件图片,并更新当前时间值。

3.2.2视频点播服务的实现

视频点播服务是课件点播系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较难实现的一部分。课件点播服务根据用户的请求,提供相应的课件内容。并且课件在播放过程中允许用户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如停止、暂停、静音等。当用户请求某个课件资源时,首先由Web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Web服务器获得请求后,调用ASP程序访问数据库中相应的表,如果该用户是合法的注册用户则将课件的地址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传送一个包含了通信地址的头文件到用户端,RealPlayer播放器根据头文件中的地址找到流媒体文件,接着RealPlayer播放器开始接收来自服务器的流式视频文件并进行播放。

3.3后台管理的实现

后台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添加、修改、删除课件信息,方便课件的管理。它保证了数据库中数据的正常输入和输出。课件的添加、修改涉及到课件信息输入的合法性、必须对输入数据进

行判断,避免输入无效数据。添加、修改、删除操作都是通过对数据库的访问来实现的。

第9篇: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B/S模式;学分制;选课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337-01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Course Elect System Based on ASP Structure

REN Min-f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yin 21440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In the university, the network of teachingmanagement has been a development tendency. This essay provides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first principle and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his system based on ASP, andmainly introduces the ideas and methords of the system analysi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et course selecting system based on credit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partsof this system.

Key words: B/S model; credit system; selecting system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信息化网络建设逐渐趋于完善。各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网络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可以更好地利用和优化教学资源。基于ASP技术的网上选课系统在此环境下便应运而生,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设计开发基于ASP技术的B/S模式的网上选课系统。

网上学生选课系统的目标是有效解决教务部门采用人工方式反复进行处理学生选修课问题中的报名、统计、筛选、二次报名、公布选修名单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运用网络电子化的手段对上述的一系列流程进行处理。

网上学生选课系统在B/S架构下采用了目前最流行的主流技术ASP技术作为运行平台。与传统的C/S体系结构相比,B/S结构大大简化了客户端,只要装上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软件以及浏览器即可,服务器则集中了所有的应用逻辑。开发、维护等几乎所有工作也都集中在服务器端。同时当需要对该系统进行升级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的软件,而不必更换客户端软件,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与工作量,方便普通用户使用。

2 问题描述

每学期开始,学生需要获取本学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的课程列表及各门课程的相关信息,如开设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姓名(包括教师详细介绍)、课程的课时及学分、学生可选择总数及已选学生人数、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系统规定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必修课程的易难程度和承受能力决定选择2~4个学分的1~2门课程,余下的在以后学期完成。一次最多选修4个学分,总共修满6个学分,且规定本系学生不能选择本系开设的选修课程。每门课程选修人数不得超过课程规定的总人数,若超过不再接受学生选课,同时系统规定选修人数不得少于20人,不满20人的课程将不开,选择此些课程的学生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第二轮选课,教务处将通知选择这些课程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重选,同时要求学生在网上确认自己所选课程,以防止漏选。

学生下一学期选课时,系统将显示他所有的选课成绩清单,包括选修学年学期、课程名称、已获学分、开课教师、选修成绩等,并计算出共得选修学分,还需选修学分,进入选修系统后共选修的学分将从6学分变成现在的选修学分。

教师可以随时访问系统以获取任教课程、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及学生名单。学生在规定的选修时间可访问系统,进行选修课程的查询及选修课程的退选,及时调整自己的选修课程。教务管理员需随时访问系统以进行系统维护。

3 系统需求

根据实际问题,本系统要实现以下功能:

1) 用户认证。本系统用户有教务管理员、学生和教师,所以用户必须通过系统认证才能登入系统,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用户的类型,能够给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

2) 课程管理。教务管理员可修改课程信息,选课条件,选课期限;添加、删除和修改学生记录。

3) 选课管理。系统允许学生在规定的选课期限内进行选课或退选课程,学生可查询自己的选课信息;若已选课程上课时间、地点与必修课程有冲突,可进行退选,重新进行课程选择;若选择的某门课程未达到开设的最少人数,也可进行退选。

4) 成绩管理。到学期末,教师登入系统后,可对选修学生进行成绩录入,完善学生的选课信息。学生下学期登录系统后,可看到前面所有课程的成绩清单,以便了解自己整个课程选修过程中的情况,选修课程学习进行及时的调整。

该系统的模块结构总图如图1所示。

系统采用基于B/S的三层逻辑结构(见图2),将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层分开,表示层应用Web窗体给业务逻辑层的数据建立用户界面,实现数据捆绑;业务逻辑层为组件程序集,创建客户集合,将数据层返回的数据封装创建类,登录数据,并实现必要的业务逻辑;数据层为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创建存储过程,封装数据的查询。

4 系统分析与实现

系统采用B/S模式的方式进行开发。B/S模式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与客户/服务器(C/S)方式类似,客户端是一个标准的浏览器,服务器端是Web Server,而Web Server与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的紧密结合。它把传统的C/S模式的服务器进行了进一步分化,分解为一个数据库服务器和一个 Web应用服务器,从而构成了具有三层结构的 B/S体系:第 1层是用户界面,提供用户与系统的友好交互;第 2层是应用服务器,专司业务逻辑的实现;第 3层是数据服务器,负责数据信息的存储、访问及其优化。用户服务层只提供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负责与用户交互,根据用户操作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而不是直接访问后台数据库,业务服务层是应用系统的关键,它负责处理所有用户请求,进行具体的运算,并把处理结果返回给表现层;数据服务层提供数据库支持。通过这种方案,能够快速开发出比传统两层结构效率、安全性更高的系统。

数据服务层在数据服务器中,在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视图,只需通过相应的视图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数据 ,减轻了系统逻辑判断负荷以及网络数据传输量。另外建立存储过程,将数据表的修改操作封装在存储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数据操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业务服务层主要利用微软的COM+提供组件服务,并依靠 VB6.0进行组件开发,通过对组件接口的定义,使得业务逻辑非常清楚和易于维护。

用户服务层在WWW服务器上通过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并采用ASP、COM+技术建立网站,ASP页面中嵌入自定义的组件对象,并通过组件方法实现数据访问。组件技术的应用使得有关数据库访问等重要信息封装在组件中,使得客户端与数据库隔离,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此外采用事先编译好的组件,程序执行速度更快,能有效支持更多的并发用户,因此系统性能大大改善。

5 结束语

本网上选课系统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做到了界面友好、可操作性强。通过该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选课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ASP技术B/S结构的网上选课系统的作用将日渐突出,其功能也必将需要更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石志国.ASP动态网站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渝妍.利用ASP和ADO技术访问数据库[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1,20(1).

[3] 李劲.精通ASP数据库程序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