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法主要内容范文

建筑法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建筑法主要内容

第1篇:建筑法主要内容范文

《建筑经济》是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建筑财务会计等专业的经济基础课,其内容涉及建筑业的方方面面,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建筑管理类专业开设《建筑经济》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站在建筑业全局的角度,分析建筑业的经济问题,掌握建筑市场的活动规律和规则。高等职业教育所设建筑管理类各专业,一般只涉及建筑业运行中的某些局部环节,所开各课程大多数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业务,学生对建筑业的全貌缺乏了解。《建筑经济》课程则弥补这个不足,通过对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的全面描述,使学生了解建筑业的整体状况,知道建筑市场的运作方法,便于就业后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环境,树立建筑业的全局观念,做好本职工作。

因此,我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并能用教材中讲述的理论进行联系和分析,从宏观的层面来理解广义的建筑业、建筑活动的主体、建筑产品的特征、建筑生产的特点及建筑市场和建筑市场的交易方式,对自己将来从事建筑工程专业工作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对建筑工程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计算,使学生对未来自身在建筑业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学的兴趣,锻炼他们口头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不仅仅学习书本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认识职业中需要的专业工作态度和和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达到教学目标,在讲授课本上的内容以外,我还做了如下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增加中国建筑史的内容,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教材中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建筑业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有我国建筑业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内容,在这里,我为学生补充讲述了中国建筑史的内容,从原始社会的天然洞穴开始讲述,然后是奴隶社会的夏、商、四周、春秋时期、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475~公元581年)的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1279年)的隋、唐、五代、宋、辽、金和封建社会后期(公元1279~1911年)的元、明、清等朝代的建筑形式和规模,并配上大量各朝代著名建筑物的图片,讲述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我国建筑的民族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辉煌历史,更加热爱建筑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后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相应的计算及分析例题。该书的内容均为文字性的概念和说明,给出的公式只列出了公式和代表符号的意义,没有列举相应的例题,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在讲课中先讲述公式,根据课程内容补充了大量例题,并在课堂上讲述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随后布置作业时视公式难易程度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计算练习题并予以解答,进一步考察学生掌握概念和计算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类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来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

(3)部分课程内容由原先的老师主讲、学生听讲转变为学生主讲、老师讲评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一部分课程由学生先自学后,然后到讲台上面向其他同学讲授本节课主要概念和内容的方式,抽讲的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其他的同学可以提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讲解的清晰和整个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并予以适当的补充和点评,老师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课,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和学习用品的奖励,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地提升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学生积极上讲台讲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4)改变作业方式。教材课后的习题均为单一的问答题,在讲述完课程内容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自己设计作业习题的方式,然后自己进行答案的填写,例如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习题的方式可以有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对错、简答等,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不会完全一致,虽然老师批改作业工作量增大,但老师可以详细记录和分析学生作业情况,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个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和水平,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后,进行透彻的评讲,对作业好的学生予以点名表扬,并针对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该书第四章建筑生产第二节建筑生产的主要要素中讲到对劳动力的管理,主要讲到了目前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部分内容,没有相应的案例该部分内容在学生走出校门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将有实际应用,因此在讲课中我重点详细地讲解了劳动合同法的全部条款,补充现实生活中有关劳动合同法争议与判决的案例,增强学生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对社会上各种有关劳动合同的纠纷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劳动权利在作业布置中要求学生自拟一份去某企业工作进行短期劳务工作而签订的劳动合同,以考察学生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第2篇:建筑法主要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职高专《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整合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分析目前各大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基于整合的思想,着重论述了价值导向、基本理念和整合要点,以服务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培养要求,最后对该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建筑设计基础技能为目标的一个课程系列,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中,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入门》以及《设计绘画》。但是设计基础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问题较为突出,并影响到内容设置、学时分配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未深入开展。本文即以该计划中这三门课的教学大纲①为切入点,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一、核心概念

整合②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内以及系统之间各要素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实现新的综合。整合与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迅速变化的时代,由于众多因素改变着职业教育的面貌,这就导致了各组成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缺乏,因此需要将整合概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来,以实现在它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

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已经确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并为后续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几份大纲虽然均已注重贯彻了这个总目标,从单个课程看已经比较合理,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由于学制限制及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目标设置上还存在缺乏重点和层次性、部分目标陈述不够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建筑初步(1)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②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设计等有一定的理解。主要问题:①两个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②缺乏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③目标二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一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初步(2)原目标:①了解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学习方法;②对当代建筑大师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学会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基本表达方法,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问题:①目标过于具体、缺乏统领性;②陈述不够简洁、明了;③目标二、三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二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设计入门原目标: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表达技巧。主要问题:①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②与建筑初步一、二的部分目标有重叠。

设计绘画(1)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特点,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绘画(2)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作好从单色认识到彩色认识的过渡,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感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色彩对万物的影响,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重点与层次不突出,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教学内容

建筑初步(1)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重点内容是建筑的识图与制图,主要包括建筑基本认识、建筑识图、工具制图、建筑测绘等内容。建筑初步(2)的教学重点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的理解和分析,这是建筑的核心研究对象,它逐步将学生们带入建筑创作的领域中来,主要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建筑形态分析、大师作品分析等内容。建筑设计入门作为连接基础系列课程和核心系列课程的过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包括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介绍、建筑设计宏观环境解读、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绘画(1)包括结构表现和明暗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整体构图、形体结构轮廓、物体间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色调等训练。设计绘画(2)包括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三原色的认识,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复色、间色等概念的理解,色彩的调和配置。从以上对于教学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还是缺乏整体性,均各自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而没有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框架中,打破自身的界限,并进行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增加内在整体性。具体分析如下:建筑初步(1):①建筑概述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入门课中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重叠;②建筑方案图教学单元的案例选取欠妥;③人体尺度与设计入门课中空间的功能与形式部分知识重叠;④缺乏三维层面来识图和理解建筑。建筑初步(2):①理论性知识比重过大,包含了3个教学单元,这与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悖;②教学单元过多,需要进一步精简;③缺乏与初步(1)的过渡性教学单元。建筑设计入门:①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简介、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介绍等内容与建筑历史课知识重叠;②人体尺度的内容不够,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③部分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来讲太难,不宜过度展开。设计绘画(1):①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②结构素描对建筑设计尤其重要,但比重过小。设计绘画(2):①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钢笔淡彩应用不多,因此此部分内容比重过大;②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三、整合思路

1.价值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研究中,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除了就业市场以外,高职高专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宜按照本科的基础课程大纲来要求学生,必须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制。

2.基本理念。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中,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内容的增减,并根据各课程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分配到这三门课程中去。主要思路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部分内容删减掉,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重新分类。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相关性;并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调整,使三门课互有穿插,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

四、整合要点

(一)目标的重新定位

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都已经贯彻了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总目标,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缺乏整体性,有的课程其目标过多,没有层次,有的课程目标之间重叠等。因此,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其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建议如下:建筑初步(1):①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等有一定的认识;②熟练掌握建筑识图和制图的技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③增加对于建筑的学习兴趣,适应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建筑初步(2):①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构成角度来理解建筑;②熟练掌握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基本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④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建筑设计入门: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初步掌握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分析方法、设计过程;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1):①了解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建筑形态与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2):①了解色彩表现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彩铅和马克笔表达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的增减渗透

1.建筑初步。建筑初步(1)把重点放在建筑识图和工具制图中来并进一步细化,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取消这部分内容;将建筑综合表达的案例对象进行调整,与抄绘和测绘内容一致;将人体尺度的内容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增加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和表达建筑的课程内容。

在建筑初步(2)中,把重点放在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上,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强调关联性,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缩短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理论教授时间;对世界著名建筑实例的解析应进一步缩小建筑师范围,而增加统一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比较分析;能够将部分案例与设计入门课和设计绘画相结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某个建筑。

2.建筑入门。建筑入门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建筑师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初步一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集中讲解建筑设计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度展开,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增加从人体尺度、室内家具的角度分析和设计功能空间的课程内容。

3.设计绘画。设计绘画(1)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构件为主,着重刻画它们的结构关系、形体组合关系,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增加结构素描的内容;减少明暗色调训练;与建筑初步(1)在同一学期,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其内容相关,如对门卫、门厅等空间作为教学对象。设计绘画(2)把适用于快速表现的马克笔、彩铅以及钢笔淡彩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建筑的主要特征并快速表现出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减少或去掉钢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彩铅和马克笔表现的训练;与建筑初步(2)和设计建筑设计入门在同一学期,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它们的内容相关,如大师作品表现等。

五、总结与展望

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整合,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在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09年以来,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该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加强对各课程的关联性分析,并对整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①这三门课程大纲是指基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而编制大纲。

②整合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目前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应用,如建筑学、工程学、遗传学等。

参考文献:

[1]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者,2006.

第3篇:建筑法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建筑绘画;课程改革;课程目标

随着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的飞速发展,专业课程对基础课程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以期更有效地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建筑绘画作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担负着重要的造型能力和审美培养任务,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建筑绘画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主要问题如下:

(一)课程目标过于笼统,缺乏目的性和高职特色。

(二)课程内容单调、枯燥、缺乏专业特色。

(三)教学方法过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单一,未能与学习过程相结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分别对建筑绘画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授课计划、考核方式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将建筑绘画课程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结合,力求设计出一个更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建筑绘画课程。

一、课程目标设计

新的建筑绘画课程目标具有如下特点:

(一)具有明确的总体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完成本门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建筑绘画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专业课需要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而设定的,明确地体现出了建筑绘画课程的最终教学任务。主要形式是“通过……等任务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达到……能力。”

(二)课程目标系统化,具有高职特色

新的建筑绘画课程目标结合了现代高职教育特色,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形式上除了总体目标又分别设定了“专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这样系统、详尽、明确的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本课程的教学方向。

(三)课程目标体现了阶段性的教学方向

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和绘画课程的特点,在专业能力目标中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教学方向。

二、课程内容设计

对建筑绘画课程内容的设置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传统的建筑绘画课程内容与艺术类绘画课区别不大,缺乏建筑设计专业方向性。因此,新的课程内容突出了建筑绘画的培养目标。建筑绘画课程内容设置与专业应用结合是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实用造型能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实际应用元素进行了细致研究,找到了最贴近学生实际的训练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一)静物写生训练。静物写生是培养造型能力最基本的训练方式,分成三个阶段训练。前期静物写生训练以几何形体为主,属于入门级训练;中期以常规静物造型为主,训练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后期则以建筑形态静物为主,利用模拟建筑的形象进行训练,训练学生的专业造型能力。三个阶段在难度上递增,符合绘画训练的规律,又与专业充分结合。

(二)建筑元素分解与重组训练。建筑形态元素包括建筑的结构、形体、空间、色彩等,将这些元素进行拆分与重组可以更有效、更直接地提高学生对专业造型的掌握能力。

(三)能力转化训练。通过对建筑设计效果图造型和色彩的分解与重组等若干环节的训练,将绘画写生训练中获得的造型能力转化到专业设计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四)风景写生训练。通过以建筑为主体的风景写生训练,让学生掌握建筑形态元素特点与表现方法,进一步提高专业造型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提高。实践证明,“任务教学法”是最适合建筑绘画课程教学的。任务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驱动性”,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我们将课程按相应内容设定了若干任务,将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融入到各个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主动地查找相关知识,进行实践,既提高了能力又掌握了知识。因此任务教学法应用于建筑绘画教学是可行的。

建筑绘画的每个任务都设定了“拟实现的能力目标”、“ 相关支撑知识”和“训练步骤”,这样能够明确的看到每个任务的目的和具体过程。任务总体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本的造型写生能力训练,这个部分继承了传统建筑绘画课程的精华,着重训练学生造型能力;另一部分是与基本造型训练相配套的并与专业相结合的能力训练――造型的分解与重组,它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所没有的,也是本次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它的特点在于:能够与建筑绘画所支撑的专业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造型与专业造型之间的关系,迅速提高专业造型能力(如表一)。

四、授课计划设计

授课计划是使教学有序进行的重要教学文件,授课计划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程整体质量。建筑绘画授课计划在设计上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保持相统一的前提下,增加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两个板块,并严格的以各项任务为单元标题,突出了任务主题。在“主要内容及说明”板块中明确了授课方式、上课过程、课程内容,并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形式,极大地体现出了任务教学法的先进性。

五、考核方案设计

新的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任务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这些内容以评价表的形式记录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细节表现、进步情况以及阶段性的成绩,将这些项目汇总后得到学生的综合成绩。评价表分为学习档案评价表(教师用表)、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教师综合评价(教师用表)、学生自我评价表(学生用表)和课程总评分表(如表二)。

第4篇:建筑法主要内容范文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系,上海 201808)

摘 要: 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之于“建筑学”课程为研究主线,论述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名称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用性,以及该课程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改进的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对于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s upon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u

一、引言

1、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建筑室内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室内设计,建筑室外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外环境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为人类创造功能合理、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艺术、技术统一体的特质要求。《华沙宣言》对建筑学的定义:“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获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任何脱离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不成立的,错误的。

2、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讲授内容、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既然与建筑有如此之多的联系,又不可分割,因此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而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像建筑学专业学得那么深,那么广,只需要学习那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个人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称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更为合理恰当。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掌握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查阅有关的建筑规范、建筑图集等资料,能够读懂并绘制建筑图纸,同时具有一定的建筑空间改造和小型建筑设计能力。

二、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1).教材专业性过强、现有教改教材尚不十分理想:现有的改革针对性尚存在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建筑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多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过深,理论系统性较强,教材中有较多地与环境艺术设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点,更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公式计算,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用到的可能性极少,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现有的文化、专业基础上难以理解,这部分既缺乏实用性、又相对枯糙无味的专业性极强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该方面知识重要性的怀疑。因此,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基础知识”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过强、专业的针对性不足问题,近年有些同行同样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教改教材,但我们每次在挑选教材时,却很难从中找到合意适用的教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教材编者研究不够深入,匆忙编写出版,其中所改,只不过是简单的降低教材内容难度,更有甚者,将“建筑学”教材或者“建筑初步”教材简单图解化;二是各院校忽视建筑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在片面强调艺术特色的同时,回避该方面教学的不足。作为艺术设计的环境专业其“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三者同样不可缺一。现在建筑学专业为了培养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大力提倡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弥补学生的知识偏离现象,为什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还要一味的强调艺术,忽视与其有着血缘不可分割关系的“建筑基础知识”的专业支撑重要性呢?这种现象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2)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目前所用教材多是针对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因此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体系系统详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用于“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程里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内容。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文化基础程度普遍不高的特点,因此对于教材中偏深偏难的知识点很难吸收,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琢摩其中的细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学习如此详尽的建筑学知识,而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更具有专业支撑作用的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室内界面面层的构造,建筑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关系等等,而对于建筑体内部隐蔽的细部构造等一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不大的内容,没有必要过细的学习。考虑到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要明白如何或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知识就足亦。

(3)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内容重复、所占篇幅过大:比如:在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中有些内容相对落后,教材中对木窗的陈述所占篇幅较大,讲解详尽,而现在木窗基本被塑钢窗、铝合金窗等一些先进的材料所替代,对于这些现阶段主流产品却讲解甚少。再如:立筋隔墙,现在工程中已经不用,完全可以删除,提都不需提及;而建筑装饰构造中所讲述室内装饰构造内容大多与室内材料与构造所讲内容重复,仔细斟酌这方面的内容,还是认为放在市内材料与构造课程中比较好,“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没必要重复该方面的内容。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一些过时的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改进和精简,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精炼性;对于与环境艺术设计联系不十分密切但又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做到了解即可,比如,建筑的发展、建筑的地基构造等知识点。

(4)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论述,极少涉及实践课程: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教学形式的枯糙,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宗旨。

2.对教材问题改进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这里强调的是“应用性”,而不是“知识理论性”。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强调的是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更要侧重懂得“是什么”和学会“怎样用”,应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系密切、具有支撑作用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中“为什么”程度的学习只要做到简单了解,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即可,不需做到全面和系统化,深入研究精炼内容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门课程的教材改革目标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知识为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服务。而适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基础。

(1)对于专业性过强的知识点应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可以更多地用图片等直观的形象配合文字的叙述方式,更好的配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图解。有些专业性极强讲解过细、环境艺术设计几乎不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只需简单了解,无需深化,比如:电梯、自动扶梯的构造、屋顶的构造、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处理等。

(2)针对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的问题,需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该简化的简化,该概述的不详述,只需要了解的无需深入学习。比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钢窗的细部构造,这些内容在环境艺术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没有必要占用教材大量的篇幅,只要提一提就可以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几乎用不到的一些计算公式,定律完全没有必要提及。比如:维护结构的热阻计算、地基基础面积的计算等。而对于屋顶的保温隔热等内容,只要知道屋顶有保温隔热的要求即可,无需详细知道保温的材料,、保温的方式、保温的构造等,即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屋顶的改造设计问题,相信学生在已知该知识内容所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自学具有迎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材中过于陈旧的部分必须删除。

(4)增加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性内容:比如:对一些承重力学、建筑形态设计方面的知识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以上内容的改进,一定有利于建成一本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教材,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的一本教材。

三、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剖析

我国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名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同样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针对教材在课堂里讲解,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或课上根据课本或者老师的要求做一些作业,消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各学科几乎没有区别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具体课程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整个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确实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为什么现在效果不如以前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现有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所致。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他们从小就是以多元的方式接触知识,因此,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势必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局面问题必须要改进。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传统的“建筑学”改造成适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不仅要在教材的改革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根据课程整体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学方法上:除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法以外,可增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实例调研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案例专题课堂讨论分析法等.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更加要增加观摩教学法和个案阶段研究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上:可适当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课件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讲解、动态、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更能营造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将教学录像、教学内容、辅导材料等内容置于网络上,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或学习。

四、“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所有的应用设计类

教学都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受到高度的重视

1、“项目设计”练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项或综合设计项目练习,加强对理论知识应用的体会和理解,项目可以是虚拟的、当然如果有真实的项目来练习效果会更好。练习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先由单项练习入手,逐步深化到较综合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整个过程从最基本的抄绘图纸,到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设计小型建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得到升华,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制图等知识应用,同时又掌握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2、重视调研,参观和教学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或布置学生到实地考察、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内容的理解,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纯剪等结构类型类建筑,而对于一些细部构造,学校则可以建样板间以供学生参观。教学中还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等,通过这方面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

3、注重创新,增加体验性课程

如力学与材料知识用模型体验,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模型,体验材料与造型形态、造型构造的关系,在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单项灌输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为突出“教”与“学”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

第5篇:建筑法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内容;方法;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主要课程内容主要为培养学生的读图、制图、用图以及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基本技能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对提高学生在从事建筑工程相关工作过程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水平达到标准甚至超出标准,是培养新一代建筑人才的必须。但从目前许多高职、大学的《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水平来看,其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其主要问题表现为教学内容过于繁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以及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等。为了进一步优化《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相关的改革和优化方案。

一、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但随着我国测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不断更新,工程测量的教材内容也日益增加,教材越变越厚,但学生却由于学科的多样性分配给工程测量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1. 根据教育目标科学合理选取教材内容

对于现编的《建筑工程测量》教材,仍旧存在许多的冗余和重复。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首先应该考虑到教学的目标,也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学到什么?这些知识又是否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技术性?反而言之,如果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一概而论,跟着教材的编写走,往往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重点,继而无法辨别哪些知识是要深入学习的,哪些理论只需浅要理解的,在学习程度上分不清主次。

实际上,建筑工程测量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建筑工程项目从前期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中的测量工作,其中主要包括有施工测量、测量控制点、变形测量、竣工测量、场地地形图等,是特别基础也是特别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教授的内容,而对于一些较为老旧的理论或者技术,则可以让学生们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2. 结合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结构

建筑工程测量并不是单独的一门知识学科,它往往与其他科目诸如《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科目有紧密的联系,综合起来形成课程体系。因此,在对《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着眼专业群建设。不仅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更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 。

3. 课本内容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建筑专业是一项偏向于实践的专业课程,学生学习到的测量知识只有在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例如对于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方法等部分内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用仪器进行演示,并与实践课结合起来,直接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方法

随着各大高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活动,是目前许多教师展开教学的普遍方式之一。在《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摆脱传统理论灌输的单调性,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可以采用投影、实物模型来进一步充实和拓展重点的教学内容,使相关概念和准则更加直观化。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产生的劣势。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相关作图更加标准美观,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在课堂上因手动作图带来的时间损失,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劣势,例如课堂内容过于紧凑,内容信息量过大,不容易当堂吸收,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有些跟不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只能够,要能够合理科学的把握课程节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单纯的追求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跨度、广度,要照顾到不同接受水平的学生。

2.重视实践教学

传统的工程测量教材大部分内容讲的是测定,并最终以测绘地形图为目的,测设所占内容相对较少,教师也是按照教材讲的。但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只讲授测绘知识并不能够完全解决学生在后续加入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知识体系。所以针对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要重点讲测量这部分内容,但同时也要结合工程实际讲授其他知识体系内的知识,比如讲点的平面位置测设时,要结合建筑工程中建筑物的定位,把建筑物外廓各轴线的交点用角桩放样到地面上,同时结合建筑物的放线,在地面上放样出建筑物的细部轴线的交点即中心桩;在讲高程测设时,可结合建筑物基础施工中的测量工作,如控制基槽的开挖深度、控制基础墙体的标高,还可以测设楼面的高程、模板底部的高程等。

采取实践教学对于教师综合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精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好是双师型的教师,也就是同时教导学生理论知识以及能够带领学生去相关施工现场去进行实践见习。如果没有相关从业经验,教师也可以向学校申请相关的时间活动,在施工现场教师要抓住机会,善于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别所在,并做好相关记录。教师只有在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血有肉,能够切实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并懂得如何动手操作,而不是沦为“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人” 。

三、加强实践综合考核

传统的建筑工程测量考核是通过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再加上考勤作为平时成绩,由于试卷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理论水平,实际的仪器操作能力则不能被考察,而仪器的操作使用又是测量课程的重点,因为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考核应该有仪器操作能力的考核,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仪器操作能力的考核项目,比如引入第三方(测绘技能鉴定中心)鉴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测量技能大赛,对学生掌握仪器快速对中和整平以及角度、距离、高程测量和现场测设等实践能力综合考核。通过增加考核实践能力的内容,学生认为这样的考核更公平,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钻研仪器的操作使用,对测量实训也有了兴趣,实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效果,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会是一项长期性的、细致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并通过对该科目的综合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去进一步的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培养出优秀的新一代测绘人才作为己任。

参考文献

[1] 郑秀;,刘晓丹;付丽艳;“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第6篇:建筑法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制图;实践;CAD;教学

随着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土木工程设计领域,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正逐渐被广泛应用,早期的手工绘图设计被取代,CAD应用技术也正逐步成为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当前各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均开设了《建筑制图》和《建筑CAD》课程,《建筑CAD》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CAD软件二维绘图命令绘制建筑和结构施工图,为大四的毕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建筑制图》是土建类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与《建筑CAD》有很多相通之处。对两门课程的教学进行融合式教学,从基本绘图展开,以工程项目训练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上课兴趣增加,提高教学质量。

1、《建筑制图》课程内容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即几何作图、基本几何体投影制图、专业制图与识图进行学习。第一部分几何作图主要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习惯以及对图形的分析能力。这一部分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在绘制圆弧与圆弧相切的时候,多提供些实际图形,让学生在分析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绘图,既了解了建筑产品的构造又对线条的连接进行了实践锻炼。第二部分基本几何体投影制图,主要从正投影基本概念的理解,点、线、面、立体的三面正投影形成和投影特点方面进行细致的描述,重点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实践让学生掌握正投影基本原理。第二部分重点在正投影基本原理的掌握。还有个内容是轴测投影图,主要介绍正等测图的概念,具体是用例子说明正等测图的绘制,让学生在绘制轴测图过程中进行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专业制图及识图与今后专业课程学习紧密联系,所以在这一部分主要结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总图制图标准》、《建筑结构制图标准》以及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内容,结合一套完整的房屋施工图,从建施图和结施图两个方面讲解,让学生对房屋施工图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并学会看简单的施工图。

2、《建筑CAD》课程内容

建筑CAD课程包括AutoCAD软件基本知识介绍,绘图环境的设置,基本绘图命令和修改命令,高级绘图编辑,工程尺寸标注,打印输出等内容。结合专业应用绘图部分,绘制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等。

3、建筑制图与建筑CAD课程体系比较

建筑制图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画法几何是制图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平面上表达空间立体形体的图示方法以及在平面上解答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方法。画法几何的典型特点是理论性、系统性强,较为抽象。工程制图主要是对画法几何理论研究的具体应用,表达和绘制建筑形体内外部分及其构配件的工程施工图。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和手工绘制施工图的能力。

土木工程CAD通俗来讲就是计算机绘图。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工程设计人员从构思到初步设计、从结构计算验算到绘出各类施工图均可由计算机完成。目前土木工程CAD已在工程设计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取代了以往的徒手绘图设计。

(1)地点不同。制图课程是在制图室进行教学,CAD课程是在电脑机房中进行。两门课程都锻炼动手能力,技术性较强。

(2)实践性不同。虽然《建筑制图》也要求学生有相当的动手绘图能力,但CAD课程与实际真实工作“无缝对接”,使得这门课程有更多的实践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几乎已经摆脱了绘图板和丁字尺,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绘图的基本能力。CAD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上机实际操作是学习CAD最直接及最好的学习方法。

(3)侧重点不同。制图课程通过绘图工具、仪器的使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图技巧,绘制出符合国家制图标准的图纸。制图课程重点在理解制国家图标准中规定,能读懂图纸中的图线对应关系,读懂三面正投影图,能想象出立体形态,绘制好图纸。而CAD课程则侧重于运用各种绘图和修改命令快速绘制好图纸。

4、建筑制图与建筑CAD课程融合式教学方法探讨

(1)建筑制图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CAD图纸可放大局部讲解

建筑制图与CAD课程在经过黑板、挂图、投影、模型和多媒体教学的几轮尝试后,目前较为完善的教学手段应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方式。

例如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截交线与相贯线的形成、形体剖断面的表达和各专业施工图的阅读与绘制等,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绘图功能和三维动画、图片展示等优势,促进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强化空间想象由图到物的演化过程。讲解建筑施工图和结构图时,用CAD图形放大局部讲解其中的布局,讲解图纸中的符号含义,区域性讲解更加仔细,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细部,综合起来读懂整张图纸所表达的信息。

对于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的,例如各类制图规范、整体表示法和习题集作业辅导等,则采用传统的直观教学。这两种模式的结合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丰富了信息量,又兼顾到了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所必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建筑CAD课程绘制图纸,制图标准穿插其中

在建筑CAD课程讲解完基本的绘图命令和修改命令后,进行大图练习。以建筑制图的内容为主线,运用计算机辅助作图。例如在建筑制图基础知识章节的标准规范中涉及图幅、图框、图线、字体、比例和尺寸标注等内容,而在使用AutoCAD绘图时,回忆前面讲解内容,讲授文字样式、尺寸标注样式、图层的创建、编辑和图形界限设置等内容,作到规范画图。在多媒体上用CAD演示相应的绘图命令,然后学生在计算机上同步练习。

(3)以实际项目为指导,进行项目式教学

CAD课程是让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图纸,用计算机软件传递思想和信息,在教学中,图纸的选择是成为较为重要的环节。

选取经典案例,选取难易合适的工程图纸进行项目式教学,贯穿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之中。将《建筑制图》课程中绘制的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图纸作为CAD课程中绘制部分。例如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平面图时用一栋建筑的首层平面图作为例子,在建筑制图课中已经讲解了平面图的阅读方法,其中的各符号含义,理解平面图的图示内容,手工运用丁字尺、仪器绘制好图纸。运用绘图软件CAD来实现图纸的绘制,让学生在学习工程语言的同时,掌握计算机绘图工具,提高现代化、信息化的专业设计能力。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打破了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法,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得学生对于CAD软件可以快速掌握。

第7篇:建筑法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场地设计;影响

城市规划工作,主要是就是对城市区域内的各个区域空间进行协调性的分析、设计,也就是对人们各个活动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协调,从而使得城市的运转能够更加的顺畅。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能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建筑的美观性和经济性也能够达到人们的要求。并且建筑自身的外形必须要具有这个城市自己的风格特性,同时还和整个城市的人文、历史、环境相融合,达到一个完美的协调。

1、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必要工作,同时也是隶属于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场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施工建设场地能够满足建筑项目的施工要求,让建筑施工场地的各方面条件都能与建筑项目、周围环境的要求相吻合,并能共同构建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上,让城市空间气氛变得更加融合与融洽。

此外,建筑设计中进行场地设计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充分的满足场地中所存在的各个要素,特别是建筑物体自身要能够和各个方面的环境因素能够形成一个融洽的整体。

从设计工作内容上来看:场地设计中包含了除建筑主体设计以外的所有外部设计,详细来说,这其中主要有:场地竖向、工程施工、交通设施、绿化景观、建筑物等各个方面总体性规划,以及除建筑主体建筑以外的各个方面详细设计。

从建筑工程建设的流程方面来看:通常情况下,都是业主先对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确立,并且开始用地规划并且取得用地,之后再聘请专业的建筑工程设计师来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而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展开就是依据业主的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场地的各方面条件来展开。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各个方面的细节和重点进行完善,避免设计出现错误。而在细节化方面,务必要对详细配置项目中所存在的各项组成内容进行细化,同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个别内容规模、形式等各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在设计出现变动之后,还需要和业主对变动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使得双方的意见能够达到一致性。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场地设计不仅是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内容,还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相对较高,主要体现在用地发展方向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上。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规划对于场地设计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不仅要求场地设计要对城市用地计划、建筑布置等各方面内容要求作出反映,在实际设计时慎重考虑这些条件因素,还要求其在考虑过后,要拿出行动和实践,要将具体动作如实反映场地设计工作中。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对建筑用地的性质、用地的范围进行控制,对于性质不明、范围过大的建筑用地申请不予审批;2)场地设计时,要严格控制好场地的容积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等;3)要做好建筑周边环境的控制,要明确建筑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做好出入口设计等等。

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城市进行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土地是否能够能够有偿使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当前经济受到不断冲击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的控制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挑战。在我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在城市加快建设规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失控现象,而导致这方面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开发商以及工程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味的经济利益,从而不断的对建设用地进行更改,并且加大了建设的密集程度。

(2)部分行政领导能够能够吸引大量商业投资,开始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强制性的干扰。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国外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①允许的用途。②地段的设计要求。③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能够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于引导了整个城市建设建设的走向,从而达到城市区域协调的目的,避免城市部分区域出现运转不畅的现象。但在城市规划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务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各个方面进行周密的规划,防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而影响到建筑设计以及城市的和谐型,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成,陶花明,陈岚.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8(22)

第8篇:建筑法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研究

0 引言

一项新的技术,例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其都需要经历一个全寿命周期,即可行性分析研究,开发研发,直到投入市场使用。对于一项新的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它是否符合当地情况,基本国情的要求,是否符合环保、进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是否符合质量管理、安全的有关要求,都是需要研究评价的问题,对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

1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分类及评价内容

1.1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分类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主要有技术类和产品类两种。针对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特点,在推广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推广方式。

技术类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主要有手段、方法、工艺等。例如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技术用于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则人们必须先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等。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对重大的事故可以有效的预防,若发生可以及时的解决,而且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具有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使用并且成本低、速度高、容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

产品类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在推广过程中较容易接受,因为研发出来的产品有一定的形状,其特点和功能较容易看出,在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做广告图片进行宣传或交用户试用等方法。

1.2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评价内容

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其评价的主要内容有进度、质量、安全的影响评价,其评价主要内容如下:

(1) 对建筑工程管理进度的影响评价

主要是评价新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对其进度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包括与新技术相关的,关系到建筑工程进度的相关方面。工序进度与建筑工程总进度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当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其非关键路线有影响时,最终没有成为关键路线,则对建筑工程的总进度没有影响,若使建筑工程的关键路线发生了改变,则建筑工程总进度则会发生变化。若新技术影响到建筑工程关键路线,毫无疑问,则一定会对建筑工程总工期产生影响。

(2) 对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影响评价

主要评价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其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分成附属工程、主体工程及基础工程三个部分,新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上,主要是对其附属工程质量、主体工程质量及基础工程质量三方面进行评价。

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好坏受到客观的技术和管理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客观技术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工艺的水平及性能是否能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影响。本文对管理因素不列为技术评价内容。

(3) 对建筑工程管理安全的影响评价

建筑工程安全的要素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运营安全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两个部分。建筑工程是否安全受客观的技术和管理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主要体现着对建筑工程建设前期、施工期、运营期和维养期这四个时期安全的影响。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质量中实质上是对运营期安全的影响,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安全的评价主要是对施工期安全评价,其他各个时期的安全评价则会有工程质量或其他因素进行评价。

2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选择评价方法

本文对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评价方法采用层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模拟人的决策、判断及分析的方法。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思维过程及逆行模型化、数量化和系统化,不仅能过保持决策者的决策准则和思维过程一致,而且还能够简化问题的计算和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把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结合起来,使其关系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处理。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法对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指标进行赋权,如图1所示。

对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并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然后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让有关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最终计算其权重值,作层次总排序和层析单排序,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选择出符合建筑工程有关规定,并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新技术进行应用推广,把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来。

3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对象及效益

3.1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对象

在我国,建筑行业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即政府干预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随着国际化进程和建筑市场化加快,很多人对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如何发展和生产没有足够的认识,观念滞后,没有一定的紧迫感。在进入市场经济中,由于建筑行业的社会化、知识化等各方面的程度低,不能够用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来解决建筑行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对象应该以施工单位为主体。

3.2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模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行业,施工单位作为一个建筑工程单位的一个微观主体,施工单位的利益与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使用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施工单位及建筑行业有追求新技术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在当前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下,并没有考虑施工单位的需要,只是由于政府部门的干预,施工单位只是被迫接受新技术,并没有发挥其主动性,以至于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效益低下。

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对象主要是建筑质量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但在我国,建筑行业作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企业多不胜数,但仅有很少一部分建筑企业规模较大,很多的施工单位规模都较小,有的甚至是一个包工头再加上几十个工人就形成了一个建筑企业,以至于建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所以在推广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上很难收到一定的成效。

4 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建筑工程中各种传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将被新的管理模式所替代。如何能够正确的,有效的推广新技术则是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能否稳步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应该为新技术的推广建立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信息服务网络,使其能够更好的完善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优化推广模式,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的多元化,是建筑工程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良美.建筑新技术评价模式及指标体系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 李学伟.邱渐根.建筑新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方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6)

[3] 王伯鲁.郭淑兰.建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导报.2002(17)

[4] 冯之浚.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I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

[5] 吴之乃.王有为.吴慧娟.建筑业10项新技术及其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9篇:建筑法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 课程内容 教学重点 课程设计

一、引言

建筑工程测量是以建筑为对象,确定其地面点坐标和高程为主要的一门学科,是建筑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控制测量、竣工测量、变形测量及测量仪器如何的使用、在测量过程中如何控制误差等多方面内容。可见,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内容繁杂、逻辑性不强,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很难掌握课程的重点,总感觉所有的内容似乎都是重点、都需要掌握,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既难以记忆又难以理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1-2]。这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对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做了简要探讨,并给出一些教学建议,希望对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重点内容

《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技术专业的后续课程,让学生了解测量在工程建设中主要都有哪些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工程测量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控制测量、竣工测量、变形测量原理及测量仪器如何的使用、在测量过程中如何控制误差、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和工业建筑施工测量等[3]。这些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探索总结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内容,并作为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切入点。

(一)课程重点内容

学习方法不只是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重点,而是每一门学科最终所想要实现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测量经验及收集整理众多资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探索出了课程的教学重点及其内容切入点,这些教学重点强调以地面点为核心,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为测量对象,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为载体,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绘制及应用为模块,学生在熟识这个框架以后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学习层次,方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记忆,明晰其共性与特性之处,是深入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的基础。

1)在讲课方面要突出重点,对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述水准测量、控制测量、施工放样及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和工业施工测量,可以略讲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和地形图的应用,删除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测绘和变形观测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让学生掌握更实用的测量知识。

2)在实训教学上要合理选择,突出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训效率和质量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了达到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建筑工程测量的课程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对水准仪使用,全站仪的施工放样及测图,水准测量实训的重点内容为二等水准测量,全站仪实训的重点内容为建筑施工放样及1:500或1:1000的控制测量,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建筑工程测量的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其测量实操水平,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如图1所示,《建筑工程测量》的课程结构以地面点为核心,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为对象,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控制测量为载体,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绘制及应用为模块组成。以“建筑工程测量”为名,开门见山测量学概念,重点以“测定地面点位置”领头叙述测量科学与建筑工程的关系,立足建筑工程的“定位技术需求”,导出课程的性质。

1)以地面点为核心的导向。测量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点的坐标和高程,在实际的工作中,常常不是直接测量点的坐标和高程,而是观测坐标和高程的已知的点和坐标,高程未知的待定点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然后计算出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直接把建筑工程“点位确定”的技术与工程测量紧密关系摆出来,把工程测量对建筑工程技术在工程建设的重要地位摆出来。

2)以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为测量对象的导向。结合建筑工程技术的情况,明确测量对象,即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要求学生掌握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定位、放线;基础工程测量;基础工程测量;墙体工程测量及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中的高层传递方法,使学生能够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掌握测量技能是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服务等。

3)以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为载体的导向。确定点的坐标和高程,需要使用的仪器为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在给定已知高程点的同时,使用水准仪,运用水准测量方法和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出已知点与待定点之间的高差,根据已知高程加上高差,计算出待定点的高程。在平面坐标的确定需要教授两种原理和方法,①运用水准仪或者卷尺测定出已知点与待定点之间的水平距离,运用经纬仪测定出已知点与待定点之间的方位角,根据极坐标公式,计算待定点坐标;②在全站仪上直接输入已知点的坐标,输入仪器高后,进行定向,最后测定出待定点的坐标。在此导向中,主要强化学生对水准仪、经纬仪及全站仪的实践操作,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4)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绘制及应用为模块导向。在教授学生如何操作测量的仪器的过程中,需要教授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在测量的过程中误差的种类、误差的来源及如何控制测量误差,使的测量数据真实可用;在达到测量的精度要求的情况下,为了能够直观反映测量对象的真实情况,需要把测量出的点绘制成图,紧接着教授如何使用绘图软件,强调绘图是建筑工程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CASS软件。

图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图

三、教学重点内容分层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