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

第1篇: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一、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现状:

**县将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主阵地,投入**多万元信贷扶贫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安排了**元财政扶贫资金开发优势农业产业。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扶贫机制。**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了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使该县树莓生产规模达到**亩。近年来,**县将社会扶贫作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主要做法是:

(一)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县是农业大县,以农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但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虽然**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扶贫投入,但由于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仅靠政府投入和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探入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自愿参与”的原则,于2008年初出台了《关于在**部分党政机关(企业)开展定点包扶贫困村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的通知》,全面启动了贫困村结对帮扶工程。

(二)规范管理,精心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结对帮扶工程的协调管理,扶贫办负责项目实施的督促检查,扶贫办根据自身职能,负责结对帮扶项目的勘测设计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本乡镇结对帮扶的组织实施工作。二是(本工作总结来源于)规范项目管理。在结对帮扶形式上,尊重企业家的意愿的基础上,协助农民培植致富产业,招收当地农民到企业上班。贴息贷款企业还拿出扶贫贷款贴息的**%用于结对帮扶重点村的建设。近三年来,共争取上级扶贫贴息资金**万元,用于帮扶重点村建设**万元。

(三)加强引导,注重实效。在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利用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的愿望和服务家乡的热情,做了大量工作,帮助企业家选项目、定规划,动员和引导企业家投资扶贫开发项目。经过精心组织实施,**的结对结对帮扶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2009年**月底,全县**个企业参与结对结对帮扶。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县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和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开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发现结对帮扶过程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及时进行总结和宣传推广。特别对**等企业家大批量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的事迹,进行了深入的宣传报道,引起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从事社会扶贫开发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已成为企业家的自觉行动,民营企业家帮建新农村蔚然成风,共建共享的和谐**备受关注。

第2篇: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一、强化政治引领,积极开主题教育。

一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扎实抓好党建工作。3月28日,召开县工商联第十届三次执委(扩大)会,组织学习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及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通过组织学习会、参加报告会、座谈、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持续动员和引导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不断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巩固“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成果,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学习和自我学习。三是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非公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四是积极推进2019年深化改革相关工作。召开了县工商联十届三次执委会,宣传上级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起草了《民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与检察院共同制定了《关于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企业健康发展法治环境工作机制》。县工商联参加5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参与研究相关减贫摘帽督导工作机制。调整天柱县“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参与“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企业进行遍访。五是加强巡察整改工作。针对县委第七轮巡察第五巡察组对县工商联党组的巡察反馈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切实加强整改,确保整改实效。六是认真开展参政议政工作。在全县两会期间,非公经济人士政协委员提交提案20件。县工商联与县工信局会办提案1件,已进行答复,委员表示满意。

二、推进商会建设,举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巩固和深化 “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成果,做好数据统计录入管理,加强动态管理,引导更多企业、商(协)会及广大会员发挥自身优势,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为重点,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全县有23家民营企业帮扶村30个村,帮扶贫困人口734户1202人,产业帮扶1312人,投入资金2772.6万元;就业帮扶167人,就业收入333.77万元,公益帮扶21.16万元,技能帮扶50人,投入2万元。二是精准派驻同步小康第一书记。县工商联派驻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张英同志到竹林村任第一书记,在2019年全县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三是认真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定期走访帮扶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所有贫困户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同时,在单位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资助5000元用于竹林镇尧田村实施通组道路硬化建设。

三、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一是加强商会走访工作。为贯彻落实“商会服务月”活动,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1月16日,县工商联和县投资促进局负责人深入天柱县湖南商会、天柱县浙江商会、天柱县江西商会进行走访,每到一家商会,详细了解商会工作开展情况,重点了解我县在营商环境营造、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走访座谈中,各商会负责人表示,我县近年来,在营商环境营造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办事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个别商门还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建议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政府要加强对相关部门在服务方面的培训力度。通过走访,进一步增强对我县各异地商会工作情况的了解,为进一步优化我县营商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与相关部门举办座谈会,共商营商环境建设。2019年4月30日,县工商联和县税务局联合举办“天柱县民营企业纳税服务联席会议”,通过会议座谈、走访调研、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充分明晰了我县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增强了民营企业自我发展、创新发展,加快了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5月10日,县工商联、县政务中心、县投促局联合召开“天柱县营商环境建设暨政务服务工作座谈会”,此次座谈共收集阻碍营商环境建设症结近20条。县政务服务中心将逐步完善网上办事大厅、集成式套餐、企业定制服务、并联审批服务、全程代办服务等服务事项,让投资者和群众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一件事,从每一个细节感受天柱营商环境带来的变化。三是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拓宽全县贫困人口就业渠道。4月19日,天柱县人社局、教科局、总工会、工商联、县工业园区等部门在该县腾龙广场联合举办以“就业政策惠民生·就业服务促发展”为主题的“天柱县2019年民营企业招聘周” 专场招聘会。活动中有县内外各类用工企业40家进场招聘,提供普工、保安、文员、会计、缝纫车工、服装设计师、保洁、养老护理、母婴护理、厨师、餐厅服务员等就业岗位2856个,涉及家政服务、住宿餐饮、服装制作等多个领域,参加招聘咨询人数达1000余人,求职者初步与用工企业达成就业意向236人次,现场发放就业创业、劳动保障维权、社保扶贫、教育扶贫等各类政策法规宣传资料4500余份,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氛围浓厚,达到预期目的。

四、加强联系,积极开展学习考察交流活动。

一是接待全国、省、州工商联对天柱的调研走访工作。3月20日,接待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潘晓燕率队在天柱县开展为期一天的民营企业防范化解风险大走访大调查工作。4月2日,接待安徽省池州市卫计委副主任吴有福一行4人到天柱对康养事业进行考察学习。5月14日,接待全国工商联第三联系调研组第三小组一分队到我县调研实地走访工商联、企业、商会等。二是组织干部到县外考察学习。4月2日,天柱县工商联组织干部赴雷山西江商会、黄平工商联考察学习。并在西江商会开展了座谈。了解到西江商会不仅能以商养会,还能以会促商,同时参与到共建和谐西江的社会工作中,开创了商会、会员、社会多赢的局面,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五、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光彩事业

5月17日,天柱县残联在天柱民族特殊学校举办“自强脱贫,助残共享”主题活动,天柱县工商联(总商会)会员企业和商(协)会积极主动参与,为残疾人奉献爱心,天柱县浙江商会、重晶石行业协会、贵州绿色方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华业天成建筑有限公司、宏城服装厂、汇银矿业、黔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梅卡恒美形象设计等商(协会)和民营企业及刘尧辉等社会爱心人士向天柱民族特殊学校捐资23500元,夏凉被30床,衣服60套。用扶弱助残的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担当。天柱县惠民家电有限公司于2019年5月22日组织员工前往天柱县高酿镇春花十组龙承善户帮扶慰问,赠送一台价值1600元的全自动洗衣机,并表示对该户进行长期帮扶,逐步解决该户的生产生活困难。

第3篇: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扶贫开发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些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交通闭塞,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基本标志,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开发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提升到实施“四个全面”和贯彻“五个发展理念”的高度进行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最艰巨的任务。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二、民营企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市场经济新兴主体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目前,提供新增就业岗位达到90%左右,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民营企业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一直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积极响应,组织一大批有实力、有爱心的民营企业家发起了致力于扶贫济困的光彩事业,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脱贫攻坚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要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实现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求,“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自愿包村包户”,“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支持政策。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工商联系统组织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完善扶贫龙头企业认定制度,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都对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战作出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各地区和相关部门要搭建工作平台,做好协调服务,努力营造氛围,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民营企业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踊跃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争当脱贫攻坚的贡献者、精准扶贫的实践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三、“万企帮万村”行动的关键是精准帮扶

反复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切实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万企帮万村”行动要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深入推进。

第一,帮扶对象精准。目前,各地已完成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全国共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村12.8万个,贫困家庭3000万个,贫困人口7000多万。这次“万企帮万村”行动帮扶的村,应当全部是建档立卡贫困村。结对帮扶到贫困村后,帮扶资源和措施要重点瞄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要切实防止大水漫灌、平均分配、撒胡椒面。

第二,帮扶内容精准。要充分发挥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多做做实帮助和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工作。产业扶贫,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注意研究贫困户的参与机制、受益机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考虑将有关资金作为股金入股,让他们按股稳定分享收益。在就业扶贫方面,要在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多招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帮助他们稳定增收脱贫。在公益扶贫方面,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能促进贫困村摘帽、贫困人口脱贫的好事实事。

第三,帮扶方式精准。扶贫要扶志。在帮扶过程中,要注重激发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不仅要帮他们富口袋,更要帮他们富脑袋,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培训他们提升能力、能干会干。要坚持参与式方法,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到帮扶项目的规划、实施、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鼓励他们集思广益、苦干实干,增强他们对帮扶项目的拥有感,效益的获得感,在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中接受市场理念、转变发展观念,不断积累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帮扶项目在贫困村的企业,还可以选派素质好的员工加入驻村工作队,参与开展驻村帮扶。

第四,帮扶成效精准。“万企帮万村”行动是中央的一项重要安排部署,也是民营企业的一项共同自觉行动,必须要取得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效。衡量帮扶成效的主要标志,就是贫困村是否脱贫摘帽了,贫困人口是否脱贫销号了,集体经济是否建立起来了。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建立评估机制,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销号为主要指标,评估帮扶成效。

四、要做好“万企帮万村”行动的服务保障工作

“万企帮万村”行动,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先富帮后富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的新形式好形式,已经纳入国家十大精准扶贫行动。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万企帮万村”行动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统筹安排。有关部门尤其是扶贫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把“万企帮万村”行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配合工商联和光彩会共同推进,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扶贫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积极争取支持。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帮扶企业,要给予扶贫再贷款等金融政策支持。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企业参与扶贫相关优惠政策。

三是加强工作协调。要对企业帮扶工作给予指导,及时提供贫困村相关情况,指导编制帮扶项目规划,协调整合扶贫资金,协调解决企业在帮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4篇: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一、突出责任担当,着力构建“三为主”的责任体系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帮、干部主动,营造“人人关心扶贫、全民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扶贫工作,把社会扶贫与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一并列入目标考核,出台《社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社会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挂包帮”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将社会扶贫工作与县委政府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县委政府每年预算专项社会扶贫奖励资金,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对企业入驻乡镇,在贫困村规模发展特色产业1000亩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提高了企业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对贡献突出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在尊重其意愿前提下给予项目冠名等激励措施,深圳燕加隆集团投资450万元为广纳镇铜钵山村捐建村社道路4.8公里,政府便将此路命名为“贻信路”。同时县委政府对驻村干部进行下乡补贴,对新提拔任用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要求必须有驻村经历,鼓励干部到一线挂职锻炼。搭建了社会参与平台,完善了政策支撑体系,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坚持部门主帮。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社会扶贫工作。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每年下派一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到我县担任副县长,驻县指导对口定点扶贫工作。今年共捐资1100万元,突出解决我县边远贫困村“四难”问题,时协调我县融资及贷款75亿元,支持县巴万高速公路、湾滩河水库、绕城公路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省工商局、党建期刊集团、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领导多次深入我县开展帮扶工作,支持帮扶村发展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5个市级部门派驻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唱歌乡方山坪村被市扶贫移民局确定为“挂包帮”定点帮扶村,率先在全市开展连片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相结合试点工作,市扶贫移民局为方山村发展核桃产业200余亩,苦荞40亩、天麻20亩、增养土鸡养殖3000余只,投入贫困户产业发展基金30万元,走出了一条边远高寒贫困山村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县上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联系贫困村、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帮扶机制,组建了157个驻村工作队。各部门到村开展调研786次,落实帮扶项目100余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60余期,培训人数达8200余人次,帮扶投入资金3200余万元,帮扶村及贫困户捐款赠物折币365万元,引进各类资金4300余万元,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惠及3000余人,为群众办好事实事450余件,协助化解农村矛盾纠纷600余件。

三是坚持干部主动。积极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全民公益理念,充分利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转作风、惠民生”活动,调动党员干部开展社会帮扶的主动性。通过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全县20000多名干部主动与贫困群众对接,实行“一对一”,“一对几”帮扶。成功组织实施“中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建立了以专家型、产业带头人、乡村干部、大学生及驻村干部、专业扶贫志愿者“五位一体”的扶贫志愿者工作站,招募扶贫志愿者1500多人,开展茶叶、食用菌、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技术培训300多场次,培训贫困群众近10000人,极大的推动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突出创新推进,着力构建“五个一”的目标体系

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作用,多种形式推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一是成立1个扶贫开发协会。今年四月,我县成立了扶贫开发协会,发展个人会员126人,团体会员65个。通过搭建平台,广泛动员集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成功组织实施“扶贫助学千人工程”,对接帮扶我县贫困学生430名,为415户农村贫困家庭送去爱心。顺利获得“圆梦832”贫困高中生关爱行动试点,将有效解决我县5800余名贫困高中生上学难。积极开展金融扶贫试点项目,我县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犁夫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卓伦林业有限公司、娃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五家企业纳入2014年全国全省金融扶贫试点项目,申报获得政策性银行支持2.5亿元。努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积极开展“党员温暖行动”、“农村妇女对对红”、“失足青年早回首”三大活动,帮扶农村贫困党员50名,农村贫困妇女120名,农村失足青年10名。团体会员代表杨胜先生通过多方动员,回到家乡广纳镇实施“希望工程”,投资390万元捐建了“县广纳镇长兴希望小学”,并设立了10万元“教育基金”,还创新实施了“幸福工程”,投资8000余万元修建了全市一流的社会化养老院,极大地助推了我县的公益扶贫事业。我们还促成扶贫协会与老促会、商会“三会合一”,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互动融合,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助推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二是建好10个扶贫联络处。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重庆等地建立扶贫联络处,广泛动员当地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积极参与我县扶贫开发事业,加强与各地扶贫协会、社会组织以及爱心人土的沟通联络,搭建扶贫资源供需平台。北京联络处紧密联系在京创业成功人士和在京工作的乡友及企业家,积极开展“乡贤归雁行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劝募活动。截止目前,累计募集各类资金180万元,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7月,北京联络处协调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调研团18名青年干部到我县开展根在基层、情系民生调研实践活动,先后深入儿童福利院、乡村小学、红色教育基地、产业园区等地开展调研和捐赠慰问活动,为儿童福利院捐资25000元,给麻石小学捐资20000元;北京联络处主任周海洋在资助学生6名,计划扶助资金36万元;通过动员,吴刚、吴强兄弟,在文峰小学设立了20万元的“九鼎奖学金”。

三是培育100家扶贫龙头企业。通过培育扶贫龙头企业,来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组织动员扶贫龙头企业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活动,23家企业及社会组织在25个乡镇30个村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农村特困户社会扶贫活动20多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人数1200余人次,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0万元。创建“1331”模式(即:1个村引进1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企业与农户建立整体流转、保底分红、折股分红3种利益联结方式;企业负责贫困村发展规划及实施、贫困户用工、特困户持续结对帮扶3个社会责任全覆盖;政府则为企业提供一整套服务,保障合法权益、给予优惠政策和表彰奖励等)引进企业实现整村扶贫。实现了贫困村有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有龙头企业扶持。卓轮公司采取“林地盘活,土地入股”方式,投资4500万元在龙凤场乡环山村发展核桃和中药材12000亩,全村所有资源交由公司统一经营,农民全部成为产业工人。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该公司还主动承担起了公共服务,新建了20多公里产业路,50余口山平塘,还捐赠小学教学设备,给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为老师每月补助600元,对特困户给予特殊救助,贫困农户年务工收入人均达到1.7万元,年底村上分红1000多万元,帮助该村实现了整村脱贫。牧业公司作为扶贫龙头企业,积极创新思路履行社会责任,每销售1头土猪,返利500元,加上全年总营业额的3%全部以捐资方式用于我县扶贫助学,同时承诺,将争取的金融扶贫贷款的1%捐给扶贫协会,用于我县的扶贫事业。按此模式,全县已成功引进扶贫龙头企业102家在126个村持续推进整村扶贫。

四是发展1000家农业经营主体。立足我县茶叶、干果、食用菌、优质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协会+基地+农户”,“协会+高校+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社会组织和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降低市场风险,逐步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促进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全县引进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850多户,为我县的产业扶贫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是组织10000名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户。县委、政府出台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管理办法》,开展了“万名干部下乡、精准帮扶到户”活动,实现了“321”帮扶计划(即:每名县级干部挂联3户贫困户、每名科级干部挂联2户贫困户、一般党员干部挂联1户贫困户)。按照“帮解放思想、帮脱贫规划、帮解决问题、帮落实政策、帮项目资金”五帮要求,进行“一对一”“一对几”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全县党员干部共结对帮扶贫困群众35000多户。

三、突出阳光透明,着力构建“三公开”的监管体系

始终坚持供需信息公开、帮扶内容公开、帮扶成效公开,实现阳光透明,真正做到让帮扶人放心、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一是坚持供需信息公开。依托全国扶贫济困日,结合建档立卡信息网,将贫困村、贫困户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奉献爱心搭建组织动员平台。

二是坚持帮扶内容公开。利用扶贫网站,宣传栏等将社会各界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帮扶人和受帮扶对象监督,真正让帮扶人放心。

第5篇: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现将上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切实加强工商联组织建设

今年上半年,县工商联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为指针,认真领会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工商联组织建设,教育引导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一步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主力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1、工商联认真学习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深化全县干部作风整顿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在正定》等通知精神,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每周组织全体人员集中学习,撰写心得体会,交流沟通思想,相互提高,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做到全面学、系统学、深入学,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切实把学习成效得落实到实际工作,以深化干部作风整顿成效检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果。

2、根据县委统一部暑,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联合于5月16日开展“县企业家大讲堂”活动启动仪式,邀请省委党校赵晨教授以《新时代企业家的三项修炼》为题,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300余人授课。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申红霞,全国工商联执委、省工商联副主席、县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王杰士,县政协副主席马胜昔,县重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文杰出席启动仪式。县委书记、县长许红兵对县企业家大讲堂的成功举办发来贺信。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了民营企业家学习新知识、吸纳新思想、开阔新视野、寻求新发展、完善新自我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的企业家队伍。

3、加强工商联组织建设,继续巩固五好县级工商联组织,加乡镇商会和行业商会管理,发挥工商联组织作用,组织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龙头骨干作用。优化会员结构,增加会员数量,努力打造非公有制经济主渠道平台,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提供支撑。

4、积极筹备县工商联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深入企业、乡镇调查研究,全面掌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酝酿协商县工商联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筹备有关事宜,征求意见建议,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为加强工商联组织建设献计献策。

二是加强工商联经济联络工作,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发展

在开展民营企业运行情况及防范化解风险摸底调研工作中,**集团等几家民营企业书面调研报告已经上报;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调研工作中,完成16家全国工商联网站用户注册,与全国工商联数据链进行对接,并推选集团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在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工作中,配合上级工商联组织完成四家企业数据上报。优化非公有制企业经济发展环境,加强与省市工商联联络,促进县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强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联络沟通,畅通诉讼反映渠道。

三是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作,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继续动员和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非公有制企业投身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作,扩大覆盖面和扶贫成果。1月9日,组织京鲸智能电器等20多家企业交流学习,并在**集团举行座谈,对百企帮百村精准帮扶工作再推进。1月17日,在裕昌源三楼会议室学习《县2018年经济工作总结及2019年经济工作安排报告》等文件精神,对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安排。1月29日,工商联组织动员物流园等6家企业,深入观音堂,对60多户贫困户进行爱心帮扶,每家企业资助2000元用于帮扶,其中万赫珠宝城资助4000元,其他企业共发放桌椅34套、5600元现金。2月份,工商联到京鲸智能电器等10多家企业实地走访,深度协商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作。3月5日,在县委统战部会议室,召开各乡镇主管副职的工作会议,对省联、市联安排的“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台账管理工作进行安排。要求各乡镇先自查台账数据的真实性,查漏、补漏、纠错,确保数据真实。

今年上半年,县百企帮百村精准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万林种植合作社安排北水峪10名贫困户在本企业就业,发放工资约1万元。裕丰源农业有限公司和弘亚食用菌有限公司对周庄中和寨、孙庄、马川新村及刘湾等的76名贫困人员进行帮扶救助,其中分红受益4万元,救助看望金额1万元,就业工资6万元。

大地对观音堂公益帮扶10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帮扶石板河村发展旅游产业正在规划,初步计划投资100万元建设写生基地。市中瑞服帽公司作为观堂林站带贫企业,以帮扶安排贫困户务工和为贫困群众到户增收项目入股分红为主,目前有16名贫困户在企业务工,到户增收带动113户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项目资金3000元投入到企业,企业分三年每年连本带利息分红1300元,三年每户贫困户收入3900元。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弘扬社会传统美德,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人士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开展光彩助学活动,把经常性助学与集中救助相结合、把冠名助学与自由结对相结合、把光彩助学融入学校教育各个阶段相结合,使光彩助学工作逐步步入常态化轨道,形成工作品牌和抓手,树立良好服务形象。

二是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狠抓工商联组织各项工作,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发展,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加强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狠抓项目建设,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发挥工商联组织作用,组织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龙头骨干作用。优化会员结构,增加会员数量,努力打造非公有制经济主渠道平台,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提供支撑。

四是继续动员和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非公有制企业投身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作,扩大覆盖面和扶贫成果,助力全县贫困村脱贫助力攻坚积极引导企业有效帮扶,加快帮扶进度,早日实现帮扶成效。

第6篇: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一、聚焦问题导向,依托良好产业基础构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

三原县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贫困村贫困户的“贫”仍在于没有产业支撑,“困”仍在于没有产业推动,受观念、技术、资金等制约,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式难以改变成本高、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是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的关键,但主体的培育仍然要以扶贫带贫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为前提,要选好企业、建好机制才能使项目资金发挥实效,由于主体带贫责任不强、利益机制不完善等,扶贫项目落地难、贫困户分红兑现难等问题屡屡出现,扶贫实效大打折扣。

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政府、企业多方参与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三原县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主动引入外力、激活内力,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推动符合条件的扶贫产业项目有效落地,变辐射带动为嵌入带动,变“扶持到村户”为“效益到村户”,不断强化政府、企业与贫困村户相互利益的约束监管,规范细化各方责任义务和利益分配,构建了以“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联村户+村户联股份”为生产组织方式,政府、经营主体和贫困村户互利多赢的“四联四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

二、坚持试点先行,凸显区域发展特色构建“四联四强”链接模式

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增强贫困村户的“造血”功能,必须以大农业、大产业带动贫困村户持续增收致富。然而,长期以来,贫困村户发展产业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问题突出;部分有经济头脑的贫困村户虽然自发做起各自产业,但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市场效应不强,贫困村户受益有限;一些产业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却只注重企业效益,认为缴纳土地流转等费用、招募几个务工人员法发发工资就可以了,与村户利益联结不紧密,社会责任感不足。与此同时,单个产业企业项目支持往往是一次性的,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后续支持缺乏政策支撑。

精准扶贫脱贫实施以来,按照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三原县积极借鉴贵州六盘水、榆林赵家峁等地“三变”改革的鲜活经验和做法,考虑到县域内“一镇一品”“一村一品”良好势头、农村专业合作社日益兴旺、电子商务不断涌现、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等优势资源,积极稳妥地在全县14个镇(办、中心)开展“三变”改革试点示范工作,大力支持发展区域化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三原县独李镇党委积极把握国家政策机遇,以党建促脱贫,立足镇域实际,着力弥补特色产业发展空白,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利用本地在外创业能人较多的优势,跳出依靠传统粮食生产的思维模式,走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新路子。该镇赵渠村党支部组织脱贫攻坚“四支队伍”,先行一步,多次动员说服本地企业家回乡创业,发展特色产业,成功引进陕西中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赵渠村菊花玫瑰产业园扶贫项目,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发展药菊、玫瑰种植为特色产业,创建产业合作基地,经过一年多的运营,成功实现了“土地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劳务变工资、技术变股份”的华丽转变,构架起“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涉农银行+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务输入、公司运营、按股分红降低风险和成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赵渠模式”。

通过一年多的有效探索,三原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广“赵渠模式”,组织全县14个特色产业基地参观学习,总结经验,逐渐理出一条政府联企业、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农户联股份,让领航能力变强、特色产业做强、群众收益增强、企业效能创强”的“四联四强”产业扶贫模式。“四联四强”产业扶贫模式突出区域特色,强化各方衔接,推动互利多赢,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让村庄美起来,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也让党组织的责任硬起来,更让贫困村户逐渐富起来,创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户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三、致力资源整合,激发各方深度融入助推嵌入机制运行通畅

按照“区域组团、连片发展”的思路,逐步构架起“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涉农银行+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体系,采取党组织核心把关、企业基地带动、各方共赢发展和风险利益联结,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全转化、企业优势资源全融合、股份合作全参与和群众增收全覆盖,把镇村、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早日脱贫增收。

(一)组织联结企业搭建平台,促进各类资金滚入。坚持以党建促脱贫为引领,组建临时党支部,整合“四支力量”,强化党组织领航能力,对接联结落地涉农企业,充分挖掘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一是选优特色产业建基地。镇村党组织积极招引当地人投资创办的陕西中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资创建赵渠村菊花玫瑰产业园基地,种植菊花和玫瑰,这在本地尚属第一家,依托产业园基地,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以村资产入股和贫困户入股方式,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各类资金转化保运转。成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和监委会,吸纳贫困户入会,将贫困户小额贷款、产业扶贫资金、互助资金协会财政资金及相关财政项目资金入股产业园基地,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让贫困村和贫困户在合作社经营利润中按约定比例享受分红。三是“双基联动”强保障。村党组织主动出击,加强与基层信用社合作,建立三原县农村信用社赵渠村金融服务站,将党组织核心引领与金融扶贫、精准扶贫、产业脱贫紧密结合,借助利好政策,解决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企业联结基地创优产业,促进效益最大化。围绕规范产业基地科学有效运转,按照“集中土地流转、合作社管理、公司化运营、打造示范基地”的思路,力促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一是集中土地流转。由镇村党组织出面搭建村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全村流转耕地200余亩,以每亩8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到村级服务中心,由村级服务中心与中玫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益关系,打造药菊、玫瑰种植示范园区。二是创办专业合作社。由陕西中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创办三原中玫种植专业合作社,镇村组织引导贫困户和农户入社,加强对农户产业发展的日常管理。三是公司化运营。允许村集体、农户、贫困户以有效资源、资金、资产入股合作社,参与入股分红。三是打造示范基地。争取政策倾斜和项目落地,以种植为基础,以加工为重心,以市场为导向,全力打造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基地联结农户拓宽途径,促进各类资源入股。围绕特色产业园基地建设,镇村党组织抓住各类资源整合,以资产、资金、劳务、技术等形式入股分红,推动产业园基地发展成为村级“产业工厂”、农民(贫困户)转变为产业工人,形成了“基础设施股份+互助资金协会收益+集体资产收益”的贫困村可持续收益模式,构建起“土地收益+各种资金股份+工资”的贫困户可持续收益模式,全力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持续增收。一是村级资产变股权。由村“两委”协调落实农发项目,实施村级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将集体资源变为资产,以资产形式投资入股,收益纳入村级集体经济。二是互助资金变股金。组建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成立股东大会,将全村45户贫困户及入会会员变为股东,分别持有不同比例的股份,严格《协会章程》和《议事规程》,协会收益部分纳入村级集体账户,剩余部分按股分红。三是互助资金变租金。充分发挥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作用,村集体出资建设3个连栋温室大棚,建立药菊、玫瑰种苗繁育基地,以租赁形式交给中玫种植专业合作社运营,年度租金纳入村集体经济,同时吸纳群众学技术、自创业、促增收,实现特色产业融合。四是土地变资源。凡有意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群众,将土地统一流转到村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与合作社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议》,让群众个人土地持续有收益。五是贫困户土地变股权。贫困户以承包土地地亩形式折算,直接成为合作社股东,入股参与经营,享受效益分红。六是扶贫资金变股金。合理运用上级划拨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与贫困户签订《产业扶贫资金协议》,合理进行配股,年底从合作社净利润中按协议进行分红。七是劳务技术变股份。吸纳有经验、懂管理的返乡大学生、农民工参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获得管理收益后成为股东。鼓励和引导以管理技术入股合作社,在获得劳务收入的同时参与入股分红。

(四)村户联结股份持续增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村财镇管+村户入股分红+产业园基地+贫困户增收”的捆绑式发展,按照共同投资、捆绑发展、比例分红、共同受益的原则,签订相关协议,建立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具体合作方式有三种:一是实施“村‘两委’+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捆绑式发展。在产业园基地划出50亩地,与20户贫困户签订《产业扶贫协议》,由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共同投资,村“两委”借助产业扶持资金投资40%参与经营,企业合作社投资30%负责全程生产经营,民主评议20户贫困户以农户名义投资30%参与经营,前三年投资从产业收益中逐年扣除。年终收益后,村集体提取10%的管理费纳入集体经济,由镇农财服务中心专账管理用于贫困户帮扶工作;企业合作社提取30%的收益用于扩大生产经营;贫困户提取60%收益,扣除前期投资后获得稳定收入。二是发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带动效应。与25户贫困户签订《务工劳动协议》,吸纳进产业基地务工,通过示范引领,采取日常务工、土地流转、技术学习、业务培训等形式帮扶带动,解决贫困户长期就业增收问题,年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无条件配送股份托底分红。将全村45户贫困户全部纳入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会员,无条件配送股份,参协会收益分红,直至完全脱贫固定增收为止,既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了资金便利,同时协会资金年度运营收益中获得相应股份分红,确保了贫困户集体脱贫顺利推进。

四、注重集约效应,统揽各方共赢发展彰显模式运行综合成效

我县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营时间虽短,但得到群众大力拥护,取得初期综合效益,形成了“领航能力变强、特色产业做强、群众收益增强、企业效能创强”的“四强”格局。

(一)领航能力变强。将脱贫攻坚始终作为统揽农村工作、推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之初,及时选派“第一书记”,派驻“四支队伍”,组建临时党支部,准确把握产业扶贫重点,积极招引本地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动员,统一群众思想,确保了项目顺利落地;项目运营以来,党支部积极跟进,配合完善运行机制,健全村级治理体系,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以党建促脱贫,真正把抓党建的实效成功转化为服务脱贫攻坚的实效,充分发挥了党建工作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特色产业做强。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将5家专业合作社纳入到村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硬化产业园基地道路3公里,建成U型渠5公里,新打机井3眼,搭建变压器1台,并以资产形式入股,破解了贫困村发展带动难问题。目前,该产业园基地种植苦水玫瑰45亩、大马士革玫瑰80亩、千叶玫瑰50亩、中天玫瑰25亩,套种金丝皇菊50亩、小皇菊40亩、河北香菊30亩、贡菊35亩、杭白菊45亩,产业园基地发展已初具规模。

(三)群众收益增强。加大了政策扶持,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缺、技术难问题,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注重培育专业合作社,又注重组建互助资金协会,吸纳贫困户和60余户农户入社入协会,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金融信贷、产业扶持、互助协会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村级资产、互助资金入股年度收益迅速增加,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土地流转为群众年度增收达16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度收入突破1万元。

(四)企业效能创强。通过这种模式,有效盘活了村级各种资源,实现了企业产权经营多元化,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机遇。目前,该企业已自主研发玫瑰精油、菊花茶等8种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年经济收入达150万元,赢得了客户青睐。

五、积极总结经验,紧扣关键要素推动区域扶贫模式发展壮大

(一)党建扶贫是龙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各方协作作用,带动农村专业组织发挥经营主体优势,引导村集体将固定资产、扶持资金等,采取入股等方式整合到农业产业上,促进农业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社会和谐发展。

(二)选准产业是关键。资源依托于产业,才能得以利用;产业依托于企业,才能得到发展;企业做大做强,才能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致富。因此,产业扶贫必须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依靠市场主体研判市场趋势,瞄准市场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力。“四联四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引入的市场主体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产业是“健康、绿色、生态”的特色产品,与当前市场消费者追求的需求刚好同步,能够使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证贫困群众“有收入、可持续”。

第7篇: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X县委、县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三年行动方案。

一、农业脱贫攻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农业行业的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优势,积极调动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广泛组织扶贫工作重点村和贫困户,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精准脱贫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增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推动建立贫困农户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完成全县农业脱贫攻坚任务。

(二)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根据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县农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为科学引领农业脱贫攻坚打好基础。二是政策引导,精准发力。针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农业项目资金优势,加大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和就业脱贫。 三是多措并举,注重实效。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确保农业扶贫取得实效。四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发挥农业系统的工作优势,强化责任担当,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三)目标任务。到 X

年底,重点帮扶X户贫困户、X个贫困人口,确保农业局“第一书记”帮包的X

个村X户贫困户、X个贫困人口脱贫。按年度划分,X

年重点帮扶X户X人,X

年重点X户X人,X年全面完成农业脱贫攻坚任务。

二、实施高效特色农业扶贫工程

(一)积极发展优质特色粮食作物。利用X省粮食高产创建平台项目,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从实际出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专用小麦、地瓜、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搞好生产技术服务,支持发展精深加工业,帮助农民搞好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特色粮食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树立“一村一品”发展理念,按照投入少、见效快、生产技术便于掌握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延伸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保障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增值收益。

(三)鼓励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畜牧产业。充分发挥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平台资金,鼓励发展牛、羊、肉兔、猪等特色养殖业,积极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区。同时,积极推广政府补助、农户所有、托管代养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取得稳定的养殖收益。引入精深加工经营主体,开发系列化畜禽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稳固的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

(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利用农业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担保付费等方式,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特色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养生、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项目资金带动,帮助扶贫工作重点村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五)积极推动品牌农业建设。利用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我县已制定和落实扶持品牌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推介、展览展示、包装设计等活动。调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先进的市场营销方式,增强贫困村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六)大力发展 “三品一标”

产品。搞好扶贫工作重点村“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加强扶贫工作重点村的“三品一标”监管,严格落实全程质量控制,规范工作程序,提高产品质量。

三、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帮扶工程

(一)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依托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多的优势,积极推动建立“村企对接”、“以企带村”机制,通过农业项目资金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种植、养殖生产基地或购销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开发生态旅游等,支持建立“龙头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短平快”产业,以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销对接、股份合作等方式,与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结合农业项目实施、重点龙头企业评选认定等,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村贫困人口结对帮扶,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获得农业、畜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应承担脱贫攻坚责任,积极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吸收贫困人口就业。

(三)鼓励“乡村之星”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争当扶贫之星,争做带富标兵”活动,鼓励支持“乡村之星”积极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带动贫困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履行脱贫责任树立榜样。搞好乡村之星培训,努力提高自身发展和帮扶农村贫困户脱贫的能力。

四、实施农民合作组织扶贫带动工程

(一)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发展较快,现有合作社X家,因此扶贫工作重点村要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组织农民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也可把贫困户联合起来,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到X年底,确保每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至少建立X个农民合作组织,力争每个有劳动力并适宜在当地发展的农村贫困户至少加入X个农民合作组织。对积极吸纳贫困户入社的农民合作社,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给予支持,相应提高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尽可能地将财政补助资金作股量化到合作社成员。对应该履行而不肯履行脱贫攻坚责任的农民合作社,原则上不得安排农业项目。

(二)发挥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带动作用。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管理、资金、技术等优势,勇于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积极吸收贫困户入社和贫困人口打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支持示范社发展仓储、烘干、物流、加工、包装、电子商务等设施,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加快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在农业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今明两年,我县推荐评选省级及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将吸纳贫困户入社作为优先条件。脱贫任务比较重的村的每个示范社都应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

(三)积极发挥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的种养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向家庭农场转型。支持家庭农场联合起来,成立产业联盟,实现共同发展。推动家庭农场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家庭农场示范场为当地从事种植、养殖的贫困户提供指导服务。对积极履行扶贫责任的家庭农场示范场,在农业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给予支持。

五、实施农村改革推动脱贫工程

(一)鼓励贫困户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依托全市首家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建设,增强土地经营权服务功能,为贫困户优先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贫困户采取多种方式依法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保障长期稳定获取土地收益。支持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统一经营或统一入股等方式,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支持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企业,并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

(二)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清产核资、盘活资产、开发资源,引导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扶贫带动能力。鼓励贫困村,利用项目扶持资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村集体领办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发展服务型经济,增强帮扶贫困人口的能力。

(三)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条件的扶贫工作重点村,要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分类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外的土地资源及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进行经营,赋予贫困户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支持改制后的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优先承担农业财政项目,项目建设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农技推广、农机服务、统防统治、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环节,为贫困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合作化、专业化。支持供销、农机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全程托管、劳务托管和订单托管等不同模式,为老弱病残贫困户开展土地经营托管服务,共同分享土地规模经营收益。

六、实施农业科技扶贫促进工程

(一)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扶贫活动。农业局每年组织一次科技人员下乡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到田,推广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技术为重点,加强关键时节、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根据扶贫工作重点村的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派技术人员,分片包村,实现村村有包干技术人员、户户得到技术服务的目标,为推进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积极培育扶贫工作重点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和科技示范户。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项目实施范围内的每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每个站点配备部分农民技术员,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并安排专家对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跟踪指导。同时,为每个扶贫工作重点村选派技术指导员,建立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促进扶贫工作重点村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扶贫工作重点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发展贫困村的农民职业教育,促进贫困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提升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每年从新型农业培训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专门用于脱贫任务比较重的村,面向贫困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七、充分发挥农业项目的扶贫带动作用

(一)积极落实耕地地力补贴资金。认真落实中央“三补合一”补贴中耕地地力补贴资金,通过“齐鲁惠民一本通”,兑付给约

全县X万户种麦农民,其中每个贫困农户平均增收约

X

元。

(二)抓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在项目实施重点区域,选择扶贫工作重点村,大力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重点工程,支持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综合应用地力培肥技术及其综合配套技术,努力提高耕地质量,不断改善我县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选择部分扶贫工作重点村,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农业节水示范、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等,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模式,改善贫困村特色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积极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四)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更加注重“补短板、创模式”建设。利用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资金,积极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努力改善部分贫困村农业基础条件,推动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利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其结成的产业联盟,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烘干、加工、包装、电子商务等设施,加快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支持农业企业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向第一产业融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六)积极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项目。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项目要优先向扶贫工作重点村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可提高补助标准,力争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在小麦集中种植区域,以物化补助或资金补助的方式,支持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在小麦穗期,开展统一喷施服务工作,提高统防统治效率。

(七)抓好重大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玉米“一防双减”补助项目优先向扶贫工作重点村覆盖,通过采购玉米穗期病虫防治所需杀虫剂、杀菌剂等,支持组建专业化防治组织,统一开展统防统治作业。同时,加强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购臵先进植保无人飞行喷雾机、大型高效施药机械和防护装备,引导服务组织积极吸纳贫困户。

(八)抓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向扶贫工作重点村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建设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推广普及科学使用技术,改善落后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增强扶贫工作重点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能力。

八、建立健全农业脱贫攻坚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脱贫攻坚是打赢全县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农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任务细化分解,列入目标考核,分头抓好落实,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省市县各级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倾斜,重点用于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发展高效特色种养产业。除据实结算的普惠性资金和蝗虫防治、重金属污染治理、体系建设、乡村之星等特殊用途及购买服务的财政专项资金外,其他能够用于乡村的农业专项资金都要安排不低于 X%用于扶贫脱贫。要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各级农业、畜牧兽医、农机等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确保“第一书记”帮包村按期完成脱贫任务。

(三)建立工作台账。农业部门要明确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干部,负责扶贫台账整理、记录工作。要搞好情况调度,及时收集有关情况,详细记录扶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特别要将项目资金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情况全部统计上来,为考核验收、监督检查和审计做好准备。积极与扶贫部门沟通,建立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将农业脱贫攻坚落实情况录入全省扶贫攻坚信息平台,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第8篇: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2009年以来,全行累放各项贷款238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343亿元,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上下游农牧户贷款618亿元,支持农牧业企业410户,综合服务覆盖面80%;累计发放惠农卡117万张,农牧户贷款228亿元,累计支持农牧户65万户。着力推进农村牧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免费布放各类电子机具近3万台,惠及乡村8000多个,农牧民900多万人;实行惠农让利政策,各类电子机具投入1.4亿元,减免各项费用7000多万元,减轻农牧户利息负担8亿多元。

一、将做好金融扶贫富民工作统一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农行内蒙古分行从服务“三农三牧”的责任和使命出发,立足内蒙古实际,坚定不移地推进开发式、产业化、商业化扶贫,坚持以产业化经营带动扶贫、以优势项目辐射扶贫,以县域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产业链延伸为支持重点,2009年以来累计投放各类扶贫富民贷款778亿元,惠及自治区400多万农牧民。

二、将实现金融扶贫富民新突破作为促进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支持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根本路径和保障。在农业银行总行和内蒙古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农行内蒙古分行与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联合,创新开展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自治区扶贫办从2013年开始,每年为57个贫困旗县投入4.75亿元,到2017年5年合计投入23.75亿元作为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的风险补偿金。农行内蒙古分行作为首家金融合作单位,在政府建立风险缓释机制的基础上,扩大信贷投放,每年投放金融扶贫富民贷款50亿元左右,5年累计投放300亿元左右。从2013年11月“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贷款投放已突破50亿元,其中“金穗富农贷”41亿元,覆盖3300村(嘎查),辐射带动8.8万户农牧户;“金穗强农贷”9亿元,支持83户扶贫龙头企业。作为内蒙古的亮点工程,“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多次得到农业银行总行党委和自治区党政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内蒙古广大农牧民的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农行内蒙古分行的社会地位、品牌影响力和企业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一)在总体规划上实现了新突破。紧紧围绕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抓住地方产业特色和发展重点,结合旗县“十二五”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按照“一县一策”的原则,着力做好金融扶贫总体规划。一是做好区域布局规划。根据旗县区域生态、到村到户扶贫项目,在覆盖面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二是做好产业规划。围绕贫困旗县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扶贫龙头企业发展规划,以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为核心,明确主要服务领域和服务重点。三是做好客户规划。优先扶持有内生动力、致富愿望强、懂经营、会管理、有“造血”能力的农牧民,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能致富。

(二)在金融创新上实现了新突破。一是将政策性扶贫与商业化运作相结合,推进扶贫机制创新。由政府出资设立担保补偿金,通过金融机构放大倍数投放贷款,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降低了农牧民贷款准入门槛,使绝大多数有生产能力的农牧民都能得到金融支持,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二是将支持农牧民增收致富与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相结合,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在农总行党委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专项研发了“金穗富农贷”和“金穗强农贷”两款产品,可以满足一般农牧户家庭生产经营,家庭农牧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资金需求。三是充分发挥政府风险补偿增信作用,推进服务模式创新。依托政府风险补偿机制,总结推广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户+风险补偿金”等6种贷款模式,农牧户贷款抵(质)押担保不作为强制性要求,对信用村内的信用户可发放信用贷款。实践中,基层还广泛使用3户贷款其中含1户贫困户(3+1)、5户贷款其中含2户贫困户(5+2)的互助联保模式,联保农牧户不仅在信用上互相担保,还在技术、信息、市场开拓上多方面互助合作。创新“阶段担保+仓单质押的‘粮捷贷’”、引入保险公司“履约保证保险”开展金穗“强农贷”业务,制订了动物资产(活畜)抵押,土地、草场、林权抵押担保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了金融扶贫担保渠道。

(三)在服务领域上实现了新突破。一是提升了对农牧业现代化的服务能力。围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开展,紧紧抓住乳、肉、绒(毛)、粮油、马铃薯、饲草饲料等自治区农牧业优势主导产业,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2009年以来,已向自治区内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累计投放贷款478亿元,其中,65%以上投向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二是提高了对专业合作社、种养殖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水平。目前,我行专业大户和家庭农牧场贷款余额8.5亿元,占农户贷款余额的13%;新投放“金穗富农贷”中,有6.2亿元用于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牧场,占“富农贷”累放额的11.4%。三是深入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牧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县域以下设立“惠农通”工程服务点14000多个,覆盖了83%的行政村,全部服务点开通跨行交易功能,可为广大持卡农牧户提供查询、消费、转账、小额取款等基本金融服务。四是进一步扩大“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服务覆盖面。通过加强与各级党政的沟通合作,在原有57个贫困旗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服务覆盖面,到2014年底将实现对全区80个县域的全覆盖,有效提升服务全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四)在风险防控上实现了新突破。一是在“公”上见实效,切实做好与村两委、乡镇和旗县扶贫办的联合调查和借款人公示工作,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办贷,从源头上防范风险。二是在“质”上做文章,严格把控贷款质量,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能致富”的原则,量质并举,扎实推进,确保风险补偿资金和信贷资金安全。三是在“严”上下功夫,严格贷后管理,严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全区农行农户贷款不良率控制在0.66%以内。

三、以金融扶贫富民工作凝聚全行敢奉献、能拼搏、勇担当的正能量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凝聚人气。农行内蒙古分行党委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富民工作,将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作为全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行之力和智慧,集中攻坚,统筹部署。各级行干部员工统一思想,扎实推进,积极克服人员、车辆、费用不足的困难,充分发挥“5+2”、“白+黑”连续作战的精神,深入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广大农村牧区宣传政策、收集资料、发放贷款,赢得了自治区各级党政和广大农牧民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二是加大倾斜力度,凝聚资源。为了确保金融扶贫富民工作顺利推进,农行内蒙古分行通过调整人员保证每家支行配备8名以上客户经理;在信贷资源和财务费用上,专项匹配信贷规模,单独核定战略费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单独配置人员激励费用,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源保障。

三是优化内部流程,凝聚效率。根据“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服务模式特点,采取客户经理入村入户现场办公的方式,方便农牧民办理贷款、提高办理效率,并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简化贷款基础资料,再造信贷业务流程,提高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各环节工作效率,将农户贷款业务调查表格由3张简化为2张,将农牧民到支行现场办理手续的次数由3次减少为1次,做到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的“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确保了贷款资金第一时间发放到广大农牧民手中。

第9篇:民营企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按照提高后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标准摸底,全县有10479户、33509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比按国定贫困线计算多出1万,仍占全县总人口的14%。

2012年是府谷实施“3331”扶贫计划的第一年,全县15个镇,5个农业园区、办事处,各出新招,捷报频传,当年全县就有2729户、8319人脱贫,贫困率由14%下降到10.3%。

立下“军令状”齐心抓落实

为了把“3331”扶贫工程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府谷采取了县级领导包抓,部门、事企业单位具体负责帮扶的办法。

县上四套班子22名县级领导、20个县直部门,包抓20个镇、农业园区、办事处贫困户帮扶工作;219个县直部门、事企业单位、驻府单位包扶219个行政村的贫困户;国有重点企业每户每年挂钩帮扶50户贫困户;五大民企集团每户每年挂钩帮扶100户贫困户;县级领导每人每年挂钩帮扶3户贫困户;担任实职的正科级领导干部每人每年挂钩帮扶2户贫困户;县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人每年挂钩帮扶1户贫困户;150个工矿企业每户每年挂钩帮扶30户贫困户;中省市驻府企业每户每年挂钩帮扶100户贫困户。

县政府同包镇部门和各镇、农业园区、办事处及各定点帮扶单位签订扶贫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和评议制度。县扶贫办逐一落实责任、项目,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责任人挂钩联系,每一贫困村、每一贫困户都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和脱贫措施,并如期实现脱贫目标,造册登记;县委书记、县长经常听取汇报,责成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扶贫办组成督查组定期进行检查评议,促进扶贫工作有效开展。

所有帮扶单位都向县政府立下“军令状”:帮扶对象一包三年不变,一天不脱贫一天不脱钩。

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科级干部每年挂钩帮扶1户贫困户,他们进村入户,找准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帮扶计划。确定增收项目后,大都自掏腰包,给每个贫困家庭资助2000元左右的扶贫启动资金。

县人大代表郑米霞是府谷县清水乡张坛沟村一位普通农村妇女,近年来,她和丈夫张旦办起养殖场,靠科技养殖致富,成为府谷境内小有名气的女能人。她致富不忘弱势群体,吸收了2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贫困村民在她的养殖场里打工,年工资5万元,短期工也有2、3万元的收入。她还办起西翔养殖专业合作社,走村串户为村民提供优良种畜和养殖技术;建起家庭兽医室,义务为村民提供牲畜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指导饲料配方,传授科学养殖知识。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清水镇有不少农户走上了靠养殖致富的路子,仅石山则村就建成80多个沼气池,建成养猪场5个,形成种植、养殖、沼气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此外,她还帮扶了清水镇凤凰塔村特困户薛彩霞,薛彩霞于2007年考入延安大学本科,因其父是聋哑人,其母聋哑、智力低下,家中还有84岁高龄的老奶奶,一家人日子过得艰难,薛彩霞上大学根本拿不出学费。郑米霞除每年无偿给这家特困户提供大米、白面、衣物等生活日常用品外,还每年资助薛彩霞3000多元学费,帮助她们一家渡难关。

庙沟门镇西尧沟村村主任苏来斌是县政协委员,2012年为村里主动投资110多万元,推平土地150多亩。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让村民以土地入股投劳力的方式,本人出资800万元建立汇林商贸有限公司,进行规模种养殖业和蔬菜大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县直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全县扶贫事业工作。县农业局包扶麻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帮扶贫困户13户。2012年该局安排麻镇项目投资近200万元,实施“一村一品”工程1000亩瓜菜示范田,建设良种杂谷示范基地2000亩,以及能源建设项目、技术扶贫培训等。干部包扶的13户贫困户,每户扶持实物资金6000元进行项目扶持。同时,该局在全县实施马铃薯良种推广工程,利用3年时间完成全县马铃薯良种推广工作,彻底实现产量翻番、收入倍增的目标,2012年已完成15个乡镇4万亩调种任务。县审计局包抓庙沟门镇,为该镇高渠第二小学资助50万元建校款,为贫困户每人资助1000元。畜牧局为庙沟门镇杨家梁捐赠7只种猪,鼓励协调由王清河出资,村上贫困户联合入股帮助建设养羊场,已经投入使用。

创新融资机制走大扶贫之路

为了加大扶贫投入,府谷县委、县政府一改过去等待、被动的习惯性思维,反思得失,研究政策,深入调研,适时调整战略,积极引导和动员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以扶贫促开发,以开发带发展,实现农工和谐,共建共荣,实现了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搞几个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的“小扶贫”模式向动员民营企业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板块开发、多元投入”的“大扶贫”模式转变。

府谷安排国有重点企业每户每年挂钩帮扶50户贫困户,五大民企集团每户每年挂钩帮扶100户贫困户。陕西德源府谷能源有限公司是位于府谷县庙沟门镇的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投入上亿元扶贫帮困资金用于帮扶该镇进行新农村建设、平整土地、修建淤地坝、新修集镇街道、通村水泥路、修建学校、资助贫困大学生等。仅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每年就投入100万元,体现了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

位于清水镇的清水酒厂以前每年都要高价从外地购买生产必须的农产品高粱,今年镇政府组织酒厂和20户贫困户签订了购买协议,贫困户生产的高粱不但可以就近销售,而且每户可增收1200元左右。木瓜镇杨伙盘煤矿出资20万元帮扶了30户95人,对于种养业户每户帮扶50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增加2000元以上。

2012年,府谷的民营企业家已投入扶贫资金5784万元。陕西兴茂煤业镁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乃则帮助自己的家乡高庄则村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包括3个村290户1058人,总面积303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投资5亿多元。按照规划,高庄则现代农业园区将建成生猪养殖与蔬菜种植区、牧草种植与肉羊养殖区、杂粮种植区、加工配送区和文化产业园“四区一园”的新格局,并成为秦、晋、蒙交界地区知名的优质、安全“菜篮子”生产基地,以及集种植、养殖、加工、科技、观光为一体的部级综合现代农业园区。目前万头养猪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定点屠宰和肉食加工厂还未运营。已建成温室蔬菜大棚100个,占地80亩,年产蔬菜300万斤。仅农业产业一项,规划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即可达到5000多元。

民营企业家郝治林为家乡郝家寨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已修建通村水泥路12.9公里、桥梁1座、涵洞3个,实施自来水浇灌主干渠等引水工程;投资600万元,新建农家乐庄园1处,配套修建蔬菜大棚6座,扶持种植专业户4户,养殖专业户5户,运输专业户2户。将郝家寨打造成为绿色家园、红枣林园、幸福和园,实现道路水泥化、城乡一体化、通讯现代化、山寨园林化家园。

民营企业家刘彪在新民镇芦草畔村投资建设保榆集团康裕生态公司,总投资2亿元,现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发展种养加等产业,现有羊子存栏1000只,牛120头,驴62头,散养鸡1.2万只,猪55头,完成种草1000亩,同时实施千亩良田工程,目前已新修水地800亩,新修温室大棚10棚。公司每年为当地村民每人免费供应猪肉、羊肉、牛肉各5斤,鸡一只以及蔬菜等供应,在当地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众多企业家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激发了没有扶贫任务的其他民营企业家对扶贫工作的热情。府谷县恒益源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李建平,主动拿出50万元资助全县农村236名考入大专、高职以上的贫困户子女上学,被传为佳话。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近年来,府谷县依托县城、集镇和公路沿线规划建设了一批新农村,由政府选址、建房,给群众补贴,每年重点解决部分贫困村实行整体搬迁,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稳定增收。

为了保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尽快步入小康社会,在做好搬迁群众产业扶持的同时,府谷还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在住房、医疗、入学、电气、用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做到“七个结合”,即:搬迁与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结合,解决移民新村基础设施的问题;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解决移民户生产用地问题;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县上实施的退耕还林(草)结合,解决迁移户近期的口粮补助问题;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解决迁移户增收和持续发展问题;与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建设结合,把移民新村作为企业的后勤保障基地;与学校、医院、养老院、保障房等公共设施服务建设结合,解决移民新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问题。使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3年府谷确定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田家寨镇兴旺庄村、碛塄农业园区郝家寨村、麻镇麻镇村、黄甫镇柏林峁村等4个村实施整村移民搬迁,有的由深山搬到川区或小城镇,有的由沟渠搬到工业园区。为了保证此项工作如期完成,县长辛耀峰带领扶贫、国土、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巡回现场办公,就地拍板解决牵涉到制约移民搬迁工程中的各种纠纷和瓶颈,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工。目前4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前期工程全部告竣,年底前将有426余户1326余人入住新农村,实现稳定增收。

距县城25公里的碛塄农业园区郝家寨村,全村132户410人,大都住在山梁、山峁、沟渠、坡洼里,居住十分分散,地下无资源。今年该村被县上定为扶贫开发移民搬迁村,新村址选在一块四周环山、面积为4800亩的“茧型状”川地中,水源充足。总投资4820(本村民营企业家郝治林回报家乡投资1500万元)万元,在河右岸一个大弯里筑地基新建7栋楼房,排列整齐,保证每户一套100平米左右的住房;投资80万元在河上架设一座“风景桥”,河水再大人们都可以通行;投资600万元建设一处农家乐,发展农家乐餐饮业,建大棚菜6座;帮助搬迁群众发展以红枣为主的特色农业,村里目前有枣树2300余亩,已建起利源红枣加工厂、绿宝园红枣加工厂、大寨红枣专业合作社、老蔡制豆加工厂等6家加工企业,吸收搬迁群众到企业做工;养殖业除发展猪、羊、鸡外,建起一座水库,发展养鱼业;建设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戏台,群众既有稳定收入,又有休闲娱乐场所,真正将移民新村打造成了绿色家园、红枣林园、幸福和园。群众说:“这社会真好,做梦也没想到能幸福地生活在这块绿色的盆地里,过上小康生活!”

黄甫镇柏林峁村135户全住在高山上,出路不便,吃水困难。县上规划全村搬迁到山下川地紧邻黄甫川工业园区公路边,搬迁之后,农户将有发展产业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收入有了保障。他们用推土机将几座沙丘推平,造出60多亩地基,规划修15排民居,每户一套,今年10月底完工。

田家寨镇兴旺庄也住在大山里,镇上结合小城镇建设,在政府所在地划出50亩,修起4排新居,排与排之间宽10米,街道宽8米,硬化绿化,112户赶年底前就可以入住。

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第一,南部乡镇发展花椒、红枣产业。碛塄园区的高尧峁村是县扶贫办的花椒育苗基地。县上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花椒种植专家魏安智教授实地考察指导种植。扶贫办在这里租了约10亩地的12个大棚,培育花椒苗,每棚育苗2万株,无偿提供给农户种植,群众每栽种一株,再给补助5元。

当地生产一种叫“大红袍”的花椒,色鲜、味香,适宜在背山面阳的石山环境中生长。这种花椒每公斤价格达600元,比外地来的花椒高出10倍多,而且还是抢手货,收入非常可观。县扶贫办在王家墩办事处扶持群众种植花椒,出钱为村民打水窖、打水井用以浇灌。白家峁村60岁的农民白芝则家已栽种花椒440株,其中350株是扶贫办无偿提供的树苗,每株补助5元栽种的,扶贫办还出资给他家打了浇树水井。现有90株已经挂果,2012年收入5.4万元,再过两年全部挂果,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府谷花椒须栽在石山上,且背靠石崖,既不占耕地,又能绿化,每株最少有600元的经济效益,老白家最大的一株老椒树可产花椒6公斤,一株年收入3600元。

第二,种植海红果。海红果是府谷的地理标志,有“钙王”之美誉。县上采取龙头产业带动战略,促进海红果的大面积种植。2011年县上扶持60万元、民营企业家刘子贤投资7800万元,组建聚金邦农产品开发公司,是以海红果为原料生产海红果酒系列产品的龙头企业。过去府谷一斤海红果3、4毛钱还没人要,有的群众干脆不采摘,任果子烂在树上。酒厂建起后,2012年以每斤1元的价格收购,2013年收购价格达到每斤2元。该公司年产海红果酒等系列产品5000吨,与果农签订合同,以保护价收购,大大刺激了农民栽种海红果的积极性,惠及东部8乡镇20000多农户。全县近年新栽种海红果数万亩,有的树最高产可达2000斤,去年哈镇农民李银祥卖海红果就收入了4万元。

第三,在野酸枣树上嫁接梨枣。县扶贫办、农业局投入扶贫资金130万元帮建的位于墙头农业园区的府谷县三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起保鲜库,可对果类、蔬菜冷藏保鲜。37岁的总经理刘强利用村中土地荒芜、多野酸枣、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留守七老八少的特点,从外地请来枣树专家4名,每人日工资300元,无偿将大梨枣嫁接在野酸枣树上,已经嫁接成活12000多株,当年就挂果,嫁接在谁家地里,枣树就归谁家所有,收获后公司保证收购;同时雇人栽种核桃,也是栽谁地里归谁家,已成活核桃300亩,公司保证收购果实,公司称此种模式叫“公司+农户”。仅此两项特色农业,就能使全村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

第四,发展特色养殖。府谷是个工业大县,真正守在农村的贫困人口基本都是五、六十岁以上无一技之长的人。这部分人,经过县上集中培训,根据“一户一法”发展“短平快”项目,很快就能见效。县上统一给养羊户补助10000元资金修建羊舍,再由帮扶企业给每户补助5000元购买20只新品种白绒山羊,每户配套种植紫花苜蓿10到30亩,每亩补助260元。

麻镇刘家坪村贫困户刘六维弟兄俩,都五、六十岁了。2012年,县扶贫办给修建了羊圈,政府出钱给每户发放了20只白绒山羊,一年下来,弟兄俩的羊子由40只发展到56只,每只绒山羊年收入在1000元以上。

赵五家湾办事处发展家庭养羊项目22户,为每户帮建80平米羊舍一所,配发29只白绒山羊,配套20亩人工种草项目,建设了万亩人工草场,解决饲草问题,使每户年增收14600元。2012年,全县共扶持382户贫困户发展舍饲养羊,目前已有270座羊舍投入使用,羊子存栏达5919只。饲养白绒山羊是个“短平快”项目,一户年养20只,年纯收入可增加2万元以上。麻镇办起大型养羊场,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公司把小羊子无偿发放给贫困户,几个月后公司按斤称回收,付给市场价,以此扶持贫困户。此外,根据每户不同情况和饲养习惯,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发展小型养猪、鸡、鹿、鸵鸟、蜜蜂、獭兔等特色养殖,使贫困户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脱贫。

发展现代农业带动群众致富

田家寨镇李岔村山大沟深,地广人稀,全村74户、248口人,土地面积7075亩。本村袁玉平等4位民营企业家在村里成立了金富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照“保本分红、基金补偿、建房补助、让利村民”的土地流转十六字方针,对全村土地统一规划,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保本分红”,就是由合作社投资,将现有土地规划平整、灌溉配套后,每人保留一亩水地作为口粮田,从2013年起每人每年至少分红2000元,逐年上调,2015年达到人均分红4000元以上,全村实现脱贫。到时,李岔村将成为生态美、生活美、环境美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和旅游观光区。

全国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石磊投资建设哈拉寨现代农业开发区,注册资金1亿元,规划总面积55747.97亩,其中核心区面积5747亩,已种植紫花苜蓿3800亩,实施“万亩草场”工程。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设饲养羊基地10处,建设小杂粮加工基地一处,在大沟兴建截潜流蓄水井及高位水池一处,规划建设康家梁等村12800亩海红果及经济林产业带。以“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完善哈镇育苗基地建设,建成2850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将园区建成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下的经济林、生态林、生态草原、优质蔬菜瓜果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和示范、农业产业循环带、农业观光与餐饮文化服务体系,集农业生产、示范、观光等为一体的“人、自然、科技、产业”四者和谐统一的生态恢复科技示范园区。

强化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

由于筹集扶贫资金额度较大,为了保障真正用于扶贫开发,县政府制订了《帮扶资金协议制度》、《帮扶资金管理制度》、《项目选择设计制度》、《项目招标议标制度》、《帮扶资金监管制度》、《企业筹资审批制度》等6项制度,筹集到的帮扶资金以镇(农业园区、办事处)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企业、社会捐赠帮扶资金由财政部门统一出具捐赠票据。确保了资金运行安全,使之发挥了应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