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学习方法范文

体育教学学习方法精选(九篇)

体育教学学习方法

第1篇:体育教学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操;教学训练;练习;指导方法

体操运动是我国的一个优势项目。在各种大赛中,我国选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李宁、李小双、程菲、滕海滨等运动健将就是他们的代表。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认为这与体操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和教师在教学训练中的指导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就自己四年的学习体验、认真观察教师的练习指导方法以及经常与教师的交流分析的基础上,谈几点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练习指导方法的涵义

练习指导方法就我所了解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练习方法,另一层是指导方法。两种方法都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练习方法主要是指教学中的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放、循环练习法、游戏练习法、比赛练习法、综合练习法以及集中注意力练习法、念动练习法和放松练习法等;指导方法主要是指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和分解法,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法等。近年来,在我国体育教学中,开始应用发现法和程序教学法,也有专家倡导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来指导教学。

二、体操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练习指导方法在理论上与实际应用上存在着的差异

根据教学理论,教学训练的练习指导方法基本上就是上述内容,但在实践中,实际教学与理论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体现在教学对象的不同上。一个教学训练的过程,并非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简单活动,而是教师与一个班组的集体活动。在一个班组的成员中,身高体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术基础、智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由这么多差异组成的成员要完成一个特定的技术动作,在做特定动作的过程中这一班组成员由于他们理解动作的不同、在练习时就会表现出用力时机的不同,用力大小的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动作幅度就会不相同;另外,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差异,也会出现做练习时的积极主动、胆怯不主动等不同表现;这些不同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所做练习的表现必然是千姿百态的,这些表现将始终存在于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各个时期。

综上所述,体操教学训练中的练习指导方法就不能用理论的指导方法来指导练习,否则,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训练中的练习指导方法应因人而异、灵活运用

教学训练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在提高教学成果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的对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动作的掌握程度,并且影响了整个的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都有着天生的弱点,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方法上采取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原则,并能灵活运用。据我长时间的观察:学生在初次上课时都是怀着兴奋的心情,但初次接触到体操动作时,那种茫然的神态让我们接受不了,注意力不集中,对动作有新鲜感,胡乱做动作,甚至课都无法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控制好上课的同时要采用正确的指导方法。在训练中,学生经常出现种种现象,有些是因为心理素质差而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畏惧心理。由于体操动作中有部分动作难度较大,并有一定的危险性,如单杠项目中的骑撑、支撑腹回环等动作,大部分学生由于身体条件或对动作的理解不够,害怕跌倒、掉下或手,往往容易产生一种畏惧情绪,表现为不敢做动作,肌肉紧张,动作僵硬,甚至借故见习。

(2)自卑心理。男、女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有较大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性格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差别。别人一学就会的动作,有的学生反复练习就是学不会或姿势不优美、动作不协调,于是易对此动作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天生不是练体操的料”,不是自觉的动脑筋想动作、刻苦练习,而是自暴自弃,甘心作别人的观众,即使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练习,也是敷衍了事,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3)厌倦心理。体操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在低年级教材中出现过,如队列队形练习、基本的徒手体操及许多动作的辅助练习。部分学生不是从进一步增长体操知识、技能和提高运动技术出发,而是认为这些内容是老一套,因此上课是感带单调,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就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在进行体操练习时,思想不集中,练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体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4)怕苦心理。体操动作的形成要靠反复练习才能建立正确的技术定型。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的运用恰当的练习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去克服他们的心理情绪,多用语言鼓励学生,采用游戏法、变换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诱导学生的心态向好的方面发展。理论上的东西不在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时,教师应该及时注意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采取合理的指导方法,那么才能有好的教学成果。对于没技术基础的、智力水平比较差的、时机不能准确把握的、不能掌握用力大小的学生,教师采取的练习指导方法又有所不同了。就体操中一个简单的动作来说,如手倒立前滚翻,这个技术要领是这样的:由手倒立开始,向前送肩,直臂向前倒肩,随即迅速低头含胸,经肩、背、腰、臀依次着地,屈膝团身向前滚动至站立。对学过的人来说,两个字――简单,但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他们觉得难而且很难。等教师讲解、示范完动作,让学生自己体会时就能很容易地发现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了:身体比较胖的学生,根本不敢做;上、下肢无力的学生,手倒立起不来;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做动作错误等;还有的看似弱小但能很漂亮的完成动作;有的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就是完不成,根据以上种种,教师的练习指导方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身体比较胖的学生,他就是没技术基础的,教师采用的指导方法是语言诱导法,用语言鼓励,并保护他一步一步完成动作,然后让他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胳膊细、腿上无力的学生也属于没技术基础的学生,教师则不让他做动作,而是让他练素质,靠墙倒立,靠墙摆腿等辅助练习,等看他练的差不多了再保护他体会动作,让他慢慢掌握,然后变换练习、重复练习直至熟练。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这种就是智力水平比较差的,教师要细心讲解动作要领,多示范动作,让学生慢慢理解,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指导方法指导他完成动作。但看似弱小但能很漂亮的完成动作的学生,他在做动作时抓住了时机,不需要费很大劲就能完成,象这样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只让他把动作做的更漂亮、更标准,而采用的指导方法就可以是重复练习法;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就是完不成动作的学生,他的原因主要是:时机没把握好、技术不了解、用力大小不对等,对于这个学生,教师采用的练习指导方法是多讲解要领、示范动作,让学生明白动作的时机、用力情况,先分解后完整地指导他练习。学生掌握动作后,采用比赛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巩固动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训练中正确运用练习指导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理论上的和实际运用中的练习指导方法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要求在这个岗位上的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身高体重、心理素质、技术基础、智力水平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指导学生练习,做到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第四章P69-98

第2篇:体育教学学习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在教师、学生、教材、嫌体四个要素中全方位的突破,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有主架式教学、抛猫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当然运用建构主义的体育教学应“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死搬教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旧知识或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认知工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本文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并探讨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一、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1.学习目标是深层理解。从学习的目标来看,传统教学中,知识获得是学习的重要目标,而知识获得有不同的水平,学习者可能只是记住了一些概念、原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或者只是有一些字面的理解,只能应付课本上的典型习题等。而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则要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意味着学习者要切人某个知识主题或一门学科的核心思想,要能对这些内容作出明确的辨别,作出合理的推论和预测,对有关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应用到历史教学上,就是我们不应该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而是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深刻的理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核心思想,形成自己的见解。

2.学习的内部过程是高水平思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事实性信息及概念、原理的记忆、复述和简单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则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学习,学习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与旧经验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此作出检验。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预测.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3.学习的情境是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在传统的教室中,交往和交流的形式比较简单,也不够充分,教学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是教师讲和学生听,仅有部分师生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生长,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在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将更为充分。教师开始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

4、学习的信息与建构工具是多样的、情境性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中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板书和综合等,这是与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而在建构性的教学中,学习者可能要做现场测查和实验,或者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查阅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也可以通过电话、国际互联网络等直接访问有关专家或实际工作者,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能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课程和教材的含义被大大地扩展了。体育学科的学习媒体就是极为广泛的,有许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去参观比赛,自己去查阅资料,利用音像制品等手段,丰富体育教学,引导学生构建新知识。

总之,在两种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体育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对过去人类生活的体验,引发对今天生活的借鉴,提倡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建构主义模式的体育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体育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教学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这就像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一样,其实质是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历史课本学生都能自己看懂,教师在教学中起怎样作用呢?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搭一个新的更高的支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人。

2.抛锚式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然后围绕“锚”组织教学。这就要教师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并确定整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进程,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助学习,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在学习篮球投篮这一课时,教师先“抛锚”:我们打篮球都必须投篮才能得分,请你描述一下如何投篮才能进。鼓励学生围绕这一内容进行积极发言,然后,教师提出,低手投篮和高手投篮的的不同作用?分别在什么时候应用?如何进行有效投篮?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学习了新的知识。这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利地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

3.随机进人教学学习者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的方式进人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每次进人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和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人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三、运用建构主义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运用比较成熟的主要是支架法,抛锚法和随机进人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采用某种单一的方法,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某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灵活加以运用。

2、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方法,均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即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找反馈。

3.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第3篇:体育教学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是指利用小群体的功能进行教学,在明确分工和责任的前提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互学习,重视学生组合和整体功能的发展。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适时的渗透小组教学,不仅能解决教师辅导个别后进生的困难,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帮学意识,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面向全体学生,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做法。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小学教师需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是评价合作学习效果的标准。合作学习首先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及共同激励,达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目的。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中与同学充分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再次,在合作学习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合作精神,因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要进行很多的锻炼,这就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所以,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出平等、公平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充满温情和友爱的环境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激励,从而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合理安排小组活动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自身体能不一样,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体能状况合理安排小组活动,可以通过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如在进行放松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加深他们的放松体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2.在小组合作中激发积极情感

小组合作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活动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活动氛围中,对小组成员的动作进行评价和建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伙伴交流自己练习的感受和想法,同学、同伴之间可以以感受相互的帮助,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与合作的平台中找到自信。如,在小学中年级的体操教学中,示范教授学生完成基本动作后,让小组合作练习,生生进行展示、纠偏,学生在互相合作中动作协调、连贯起来,学生不但掌握了体操的要领并达到标准、规范,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竞争意识

体育课堂中引导小组开展竞赛活动是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重要途径。小组学习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从而使课堂气氛紧张而愉快。在活动竞赛时,教师要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对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做到了然于胸,及时用评价的手段对活动情况进行调控,及时表扬、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增添信心。此外,还可以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学生在充满挑战与竞争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增进了解和友谊,大家彼此帮助,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一片生机盎然。

4.在小组合作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依据学科特点,教师不再是教练员,而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服务者,要在课堂上结合学生需求、兴趣、爱好组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让学生“乐学”“好学”,把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体育教学效果并提升质量。

5.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由于身体残疾或性格内向等原因使得他们对小组活动的参与并不热心,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信,以促进他们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引导小组长为每个学生安排合适的活动任务,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总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求索者,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不断地思考与探索,从而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合理运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马梅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究[J].教师,2013年12期.

第4篇:体育教学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学;体育;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05-01

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活动,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身体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标要求。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形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合理利用场地,采取多方位、半园形的、梯队形的、五角形的、马蹄形的、梅花形的等不同常规的场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新授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问题法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练习巩固,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练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自觉练习的方法,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

评价练习的方法,体育教学间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来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练习的效果。

第5篇:体育教学学习方法范文

一、跑的技术原理

跑是人体在空间沿水平方向的位置移动,由单腿支撑与腾空相交替,蹬地与摆腿配合作周期性运动。在一个周期中,人体向前移动的动力是靠后蹬时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后蹬的力量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跑得也就越快。因此快速有力的后蹬是跑的技术关键。跑的速度取决于步幅的大小和步频的快慢。所谓步幅,是指一脚蹬地到另一脚向前落地时两脚间的距离,而步频则是指单位时间内两替的次数。不同项目的跑,其步幅与步频的要求也有区别。短距离跑要求在保证步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步幅,而中长距离则要求保证步幅、步频适中。当然在处理步幅与步频的关系时应考虑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正确跑的姿势应该是头正颈直,上体略前倾,摆臂应前后摆并协调有力,落地要有缓冲,后蹬“扒地”有力,并配合有节凑的呼吸。

二、跑的技术结构

为了便于技术分析,通常把跑的全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

1.起跑

起跑是跑的开始,一般有两种姿势。400米以下的项目采用蹲距式,发令由“各就位”、“预备”“鸣枪”三部分组成。800米以上项目多采用站立式,发令只有“各就位”“鸣枪”两部分。发令前不得抢跑,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得触及起跑线前的地面,否则为犯规,两次犯规就取消比赛资格。起跑的好坏在于集中精力听发令枪,鸣枪后,两脚同时用力蹬离起跑器,迅速出发。

2.起跑后的加速跑

起跑后上体前倾较大,两臂快速有力摆动,后蹬有力,摆动腿积极下压,尽可能加快步频,以便使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较高的速度,随着步幅逐渐加大,上体渐渐抬起,逐步转入途中跑。

3.途中跑

这是各项赛跑中距离最长的阶段,其中可分直道和弯道途中跑。跑时要保持从加速跑获得的速度。后蹬快速有力,蹬伸充分,后蹬角度适宜,摆动腿积极向前,蹬摆配合,协调一致,腾空与支撑的时间比例合适。弯道跑时,整个身体向左倾斜,左脚前掌外侧着地、右脚前掌内侧着地。左臂摆动幅度小,右臂摆动幅度大,以克服因弯道跑造成的离心力,保持正常的途中跑速。

4.冲刺

跑的最后阶段。应尽全力保持高速度冲过终点,不跳跃,不急扑,不减速,以身体躯干到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才算跑到终点,然后才随着惯性逐渐减慢速度作放松慢跑。

三、跑的练习方法

1.轻松自然的途中跑4×50米。

2.站立式起跑并随惯性跑4×20米。

3.2分钟定时跑练习。

4.800米(女生)、1000米(男生)全程跑。

四、初步学会分配体力,度过“极点”的现象

在长跑教学中,传统的观念认为“极点”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极点”的痛苦,才能达到耐力的提高。从训练学的角度来说固然不错,人类要挑战极限必须要克服自身的惰性,必须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然而从健身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现代人在锻炼过程中更多的寻求愉悦、放松、自然,因此枯燥加上“极点”带来的痛苦是影响长跑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我们是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特质,他们对痛苦的忍受力的确要比常人低,心理上的疲劳来得更早一些。应该说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生在教学团体中不在少数,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常可以影响整个班级情绪。由于心理上的脆弱使得他们在没有迎来“第二次呼吸”之前就已经丧失了跑下去的勇气。可以说,他们从未体验过由于“第二次呼吸”来临所带来的轻松、愉快。因此,中长跑应在改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的同时又能保持愉快的心境。

五、对中长跑练习的几点建议

1.在很多人眼里,长跑既痛苦又枯燥、无趣,不如打球、跳绳来得痛快。我们也常常严厉地批评某些同学怕苦、怕累、意志不坚强。但是我们是否考虑到某个人身体的敏感度不同,对痛苦的感受是有相当的差距的。因此,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感受,必须双管齐下。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长跑的意义与价值,特别是与其他项目相比较长跑的生理价值更具有其独特性。其次必须从方法上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节奏,才可能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2.第一次练习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控制跑速,不是监督学生加速,而是敦促学生尽量放慢速度。因为,没有练习经验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样的速度才能跑完全程。而且,练习开始时的速度非常之关键,一旦过快,就会打乱人体内环境,造成腹痛、胸闷、腿抽筋等不适症状。有些人已经形成习惯性发作,一跑步就会出现,所以速度可以尽可能的慢。以身体的舒适度为标准,一有不适立即减速。当身体适应后,速度自然会加快。

3.无痛苦练习法的意义是以适宜的速度来调理身体内坏境的变化,但是必须分清“跑”与“走”的界线。跑速再慢,生理与心理的感受与“走”是大不相同的。如果在慢慢的速度下,仍然不能坚持跑完一定的时间,则可以跑走交替,但必须明确长跑的概念,在跑步总量的计算上扣除走步的部分。因此,随着体能的提高而逐渐减少走步的过程是必然的主动的。

4.在速度、距离的关系上,首先确立舒适的跑速,在该速度的基础上完成力所能及的距离。随着能力的提高,保持速度而加长距离。当达到自己确立的目标后稳定速度、距离,以形成自己独有的长跑节奏。

第6篇:体育教学学习方法范文

1.上课前认真备好教案,考虑不同班和年级的活动情况,课上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体育活动,备课中充分设计场地的活动区域,对不同班、不同性别、不同能力、不同项目的充分考虑合理布置,同时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因此,体育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课前认真合理布置场地,技术难度大的活动项目组织学生做好防护工作,安排好活动的区域,有侧重地进行辅导,课前要在2分钟候课铃响前到操场等待学生,上课前注重加强安全教育,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努力做好体育小骨干的培养工作,让他们做小助手,调动体育小骨干的积极性,让他们管理好本小组的体育活动,这样上课就非常得心应手,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3.对实验班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性别、个体差异、活动情况、活动强度,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质、体能做到心中有数,课上分组时有的放矢地把学生的体质状况按性别、个体差异进行体能分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了自己锻炼的位置。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好动、追求新鲜感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验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多样化的练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例如:准备活动环节中,在实验班上课时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跑步和做操,而是结合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变换成各种花式图案形走、侧身跑、交叉步跑、后踢腿跑、变速跑、活动性游戏等,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

2.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情景。教学情景的创设包括课堂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心理环境。为创设最优的教学情景,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式,经常同学生一起参与练习,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创造的情景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处处以身示范,课堂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学习每一个技术动作时教师都会以标准的示范动作展示给学生看,用自己的言行、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运用竞赛法和游戏法。在课堂中,由于学生好胜心理的驱使,做一些比较有竞争性的练习或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如:接力赛、投掷教学中指定目标“看谁投得准”等。让学生逐渐体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和放松学习的紧张和疲劳。这种寓教于乐的教法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又可以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练习。

4.及时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公正、客观的评价,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除用富有感彩的评价语言外,还要用肢体语言来评价学生,如:微笑、点头、鼓掌、竖大拇指等。及时评价应力求准确,特别注意对不同对象掌握不同分寸。

三、良好的教态,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师生默契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拘束感。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态和表情的感染力。

2.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正确运用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教学是以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形式为主。这是由于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时要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四、创设成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

第7篇:体育教学学习方法范文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学生耐力素质的现状,提出学校应高度重视来历素质训练,传授学生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提高自身的耐力素质,增进其健康,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 耐力素质 持续负荷法 间歇练习法 循环练习法

一、体质现状

国家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于1996年3月26日联合了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八五”期间,我国7~22岁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又有了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学生的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柔韧素质趋于停滞或下降趋势;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明显下降;肥胖学生比例有所增加;城市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学生近视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学生口腔健康仍处于低水平;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发育的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上述存在问题中,以学生的耐力素质下降问题最为突出。

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卫生部、国家计委等11个部门联合进行,历史三年,在全国范围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2000年过敏体质监测”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一次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的国民体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较1995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爆发力、力量与负荷素质等均有所下降。

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卫生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过敏体质监测显示: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均趋上升。学生各年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耐力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水平进一步下降。

二、耐力素质练习的重要性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克服疲劳的效能,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提高耐力素质对个体体能的发展和克服疲劳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提高耐力素质对心血管的作用,首先是可以很好的改善心率适应性变化,其次是可以加强心肌抗压力量。心率是反映心脏功能强弱的标志。人体运动时,循环系统的主要变化是心脏输出血液量的增加,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需要重新分配,特别是骨骼、肌肉的血流量迅速增加,以满足其代谢增强时能量的供给。心脏有一定的储备能力,平时心脏输出量大约只有最大输出量的1∕4。而发展耐力素质可进一步增大心肌力量,进而增加心脏对血液输出量,提高人体活动能力。

(二)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人体不断地从自然界呼入氧气又不断地把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吸氧和排除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就是呼吸或者说就是一次呼吸过程。执行呼吸任务的器官就是呼吸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器官名称依次由外到内由上到下依次顺序是:鼻腔、咽喉、气管、大小支气管和具有短暂储气能力的左右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只有肺,其它部分只是运送气体的通道,不能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交换。

耐力素质练习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和氧气,来供应所必需的能量,同时又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这种情况下,呼吸器官必须加倍的做工,呼吸机能才能得到改善,从而才能使呼吸特征和做工绩效维持一定时期的正常水平。主要表现在:呼吸肌增强和胸围增大,从而使呼吸运动的幅度得到扩展;肺活量增大,长期进行耐力素质练习的人肺囊气能力就会相应的增加,肺弹性就会增大。经常锻炼耐力素质活动,能直接加大呼吸深度和呼吸次数相应减少。正因为呼吸肌的力量增强,所以肺活量较不锻炼的人大得多,呼吸深度加大;不锻炼此类情况的人群的呼吸是浅而快。

(三)对肝功能的作用

耐力素质练习时,由于能源物质——糖的消耗量增加,促使肝脏的后勤供应加强,从而使肝脏的机能得到锻炼。长期进行锻炼的人,肝脏里储备的糖元就多,运动时向外输送的也快。大量的临床医学证实:肝糖元对维持肝脏的健康和保持人体健康极为重要。经常坚持锻炼耐力素质练习的人,肝脏的各项机能指标水平比一般人高,不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明显的强,而且动用肝糖元时比一般人更经济。另外,肝脏还是一个重要的消化腺,经常进行耐力素质练习的人,在提高肝脏机能基础的同时,也有利于消化食物。

(四)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经常进行耐力素质练习能提高肠胃的消化功能。进行耐力素质练习时除了需要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输送氧气外,还需要胃肠供给能量物质。这时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就更多了,消化管道的蠕动就相应的增强了。胃肠的血液循环系统得到改善,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的更加顺利和充分。长期进行耐力素质练习,由于呼吸的加快和加深,促使膈肌、腹肌不断的大幅度做工,对肠胃产生一种按摩作用,增强了胃肠的消化功能。

(五)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据科学试验证明,长期进行耐力素质练习可使神经兴奋与仰制、传导与反应等机能得到明显的加强和改善;可使人的精力充沛,精明果断,动作迅速、准确有力;同时可使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特别在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有明显的加强。

三、提高耐力素质的方法和手段

(一)持续负荷法

持续负荷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不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是发展耐力素质的主要训练方法。持续复合法的主要特点是动员不间断地连续训练一段时间,速度或匀速或变速,负荷的时间通常应不少于10分钟。负荷强度心率指标平均为160次∕分钟左右。

持续负荷法的训练手段:

第8篇:体育教学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83-04

Abstract: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model strategy,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in the our country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must deepen to theory research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still must solve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concept system, the target system,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havior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heory questions. Solves these problems, needs the theory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he real diagnosis experimenter search technique, the cross discipline research technique and the establishment model research technique, in order to better display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new curriculum the maximum work effect, promotes student's body and mind society full sca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 社会对人的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价值需求自然会反映到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来, 目前,在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因而备受重视。自从20 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中,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直是热点问题。针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许多学者在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策略方法、教师培训等不同的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体育新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新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 在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开始有所重视, 但同时也有不少疑问和批评。反思已有的理论研究, 提炼出要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问题

1.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环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给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价值的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体系。

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是集互动条件的共同利益与群体智力的合作和情感连锁反应。任何形式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都是有具体的、明确的小组和个人教学目标的,都是为完成集体和个人目标而设定的,也都是围绕着各类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什么是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要素及操作方法有哪些?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策略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体系的目的是要结合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正确回答和充分论证这些问题。它既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也是对新体育课程实施发挥更有效指导的基础。根据我们的调查表明,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澄清, 造成教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形式化理解, 课堂上出现了“伪体育合作学习教学”倾向, 造成教学的低效。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1)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仅仅是在教学形式上不同。许多教师认为, 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不过是把学生重新编组, 把学生分成一些小组, 然后把原来的全班体育教学改为小组体育教学而已。这种简单化的想法常常导致许多教师按照原来的方式备合作教学课, 成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2)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只需模仿, 不需创新。不少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既然是在国内外风行多年的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方式, 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别人以前研究开发出来的程序运演到自己的课堂中就行了。其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所以有着学生构成情况的不同、学科特点的不同、教师组织的不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具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重大原因就在于它首先是一个体育学思想, 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体育教学模式。它随有丰富多彩的形式, 比如在分组上就可以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 或让二人小组活动, 或让四人小组活动, 或以小组体育游戏方式进行, 或以小组分角色体会的方式进行,在具体操作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3)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只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有的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而忽视了其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延续作用,忽视了其特有的体育教学的情感功能。如某教师的班级搞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已有半年时间, 同一个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没有相互留下电话号码, 课后从不相互联系、交流思想。合作教学了一段时间, 各自还是陌生的, 没有达到心灵的沟通, 因此同学互评、小组自评这些合作学习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方式都成为形式化的东西。也有些时候在体育教学上并不适合使用合作学习教学的方法, 而教师为了取悦教学检查者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听课或验收, 硬是把本来可以是质朴而高效的―堂课组织成红火热闹、华而不实的形式化的―堂课,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有助于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时, 明白对于哪些教学内容、针对怎样的教学对象应该做怎样的教学加工, 才能高效地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对哪些内容、哪些学生, 用其他策略方法要优于合作体育学习教学模式, 这时就不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因此,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既是现代体育理论的需要, 更是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1.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能够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能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根据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理论,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整理提出了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模型,见图1。

我们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在于实现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 并把体育合作学习与主体参与、差异发展、体验成功并列为4大教学模式策略,这就在消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本身得到提升, 从一些零散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业成绩等上升到以促进学生整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水平上。但对这一目标体系的具体探讨和论述大多是依据心理学等理论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而从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发展过程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体的发展目标体系还显得不够, 因而难于解决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问题。比如, 假设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那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环节, 呈现出哪些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又如何通过一个怎样的中转机制, 使一线体育教师能结合其具体项目的教学模式, 灵活创造, 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科学地呈现在课堂上来, 这个机制目前尚不明朗。因而在不少场合, 一些体育教研工作者和一线体育教师追问:体育新课程视野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发挥其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功能? 诸如此类。

一种解决途径是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主体性发展这一目标先分解为两个子目标: 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促进这两重主体性的发展, 从而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但理论研究还需结合体育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与特点, 对这两个子目标作进一步的分解。

1.3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机制问题

合作学习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而合作之间有竞争,竞争之中有合作,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以学生个人能力作为起点的,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既是上级目标又是起点。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体育活动中溶于团体,吸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竞争的强者,运动技术的学习既是个人自主的活动又是群体的共同活动,需要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之长处和好的经验,如:大部分田径项目。而群体性项目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获胜,如:篮球、排球、接力、游戏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其目标? 其内在的和外在的机制是什么? 是否遵循什么模式? 明确这些问题, 有助于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这一策略, 同时, 对其他相关策略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有利于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理论在整体上得到深化。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旨在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研究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运作机制, 需要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立足于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家庭背景特点、体育文化氛围等情况, 跟踪体育教学实践, 在形形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分析师生活动的特点, 抽象、概括、提升, 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体育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构建一种和谐、适宜的合作学习情境,让学生们在一起合作地学习,使他们获得很大的收获。例如:在进行篮球投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小组中设组长、计录员、统计员、监督员等职位,并明确职责,要求对本组及其成员的练习进行组织、记录和统计。学生在练习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适时进行轮换。先由一名学生做投篮练习,一名学生评判并给予反馈,一名学生记录,一名学生帮助捡球,练习4~6次后,进行角色互换。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各小组练习的记录情况,对完成任务的小组和超过上次课的练习成绩的小组进行奖励。在这一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一个“总导演”的角色,使“演员”们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为了小组荣誉,各个成员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全组每个成员的进步而尽力。

1.4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行为问题

在有效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有哪些典型的行为表现? 这些表现体现出怎样的认识规律? 在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目前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还不够深入。

近年来我们通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研究不同性别学生的交往特点时,我们选择了5个实验班和5个对照班, 实验班将该班以性别不同分成三男一女、二男二女、三女一男、四男或四女等几种情况, 分别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 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通过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群体效应的试验应用研究, 证实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能使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教与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另外,我们还通过对小组构成作了研究, 方法是: 把实验班学习成绩全部优秀、三优一差、二优二差、全差等情况分别组合, 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对于行为表现的研究, 既要注重一些共性的指标, 如参与和参与方式、协作、帮助、认知冲突、竞争意识、交往技能等, 也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研究经验和方法, 考虑如性别、文化背景、受体育素质教育的情况、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等因素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差异, 以便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组织机制提供研究依据。

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方法

2.1 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确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展开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灵魂,不同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赋予了具体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生命力,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时刻把握正确航线,最终去完成它预期的使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落实体育新课程实施的体现,是检查与评价实施体育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条件是完成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功能的关键。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我探究和自我发现,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体育基础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能力、体育基础以及教师的启发与诱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等方面共同去实现。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和自律,在教学组织上多采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集体思维的“小组学习形式”,小组的自律性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课堂开始部分的小组讨论、结束部分的小组评价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个内、外有机结合的练习形式,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放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范畴中加以实施,充分发挥课内、外有机结合和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利用课内学、课外练的有利条件,组织起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在整个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相互作用以小组为中介,有助于淡化班级授课制中师生间的单向权威关系,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控制和管理作用。关注我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历程, 综合我国体育学习合作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十余年的成果,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 有效吸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和国内外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系统, 揭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范畴属性和模式特征, 确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展开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2.2 应用实证、实验的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用系统论等理论分析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作机制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体育教育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多项互动为基础,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上世纪科学方法论发展的3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 需要在有充分实验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 引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除了在体育心理学和社会体育学视角下作分析之外, 结合实验,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交往特点进行分析,会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从多角度作研究, 方能期望对规律的有效把握。

2.3 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行规律

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体育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应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上来认识,并作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把体育新课程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互相激励、互相评价操作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推进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减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提高学习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互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理念,是对现代体育教学互动论的发展,它必将为现代体育教学系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不仅对体育新课程教学是一种创新,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因此,在系统论分析的基础上, 用建立模型的方法,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从定性研究走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问题, 应从定性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采用分散建模、综合建模等方法作比较客观的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实验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地说, 衡量一个学科或理论是否成熟,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与数学有效结合的程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用可以使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规律更清晰, 从而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操作更有指导意义。

3 结论

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是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浓缩化和可操作化的体现,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间枢纽。在新体育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正是由多学科的参与, 跨学科的研究为体育教学模式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富有生命活力的源泉。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发展性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把握。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可为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提炼出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保国.对合作学习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1999,15(2): 71-76.

[2] 孙桂芳.高校体育合作教学群体效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途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23(2):36-38.

[6] 孙桂芳.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新视觉――合作学习[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30(1):76-78.

第9篇:体育教学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 体育课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方法的改革越来越受到体育界人士的关注。如何使健康体育、快乐体育深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主动进取和创新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寻找学生喜爱的,既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到教学方法的不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很大。由此我对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一、技能掌握式体育教学方法

此教学方法已沿用多年,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此教法较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传播知识,以系统教学理论为基础,遵循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性来安排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学习和联系为主线,以技能掌握的效果评价来给予学生成绩的评定。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固定教学阶段。

学生在运用技能掌握式学习方法时,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除个别特别喜爱竞技体育运动的学生尚能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外,几乎没有学生能够接受。原因是此种教学方法陈旧、刻板,教学模式非常机械化,教师和学生都只能跟在体育目标后面亦步亦趋,教师根据自己过去接受竞技知识的多少进行变形的、失真的传授。学生则放弃个性、爱好,被迫跟着教师学一些自己并不喜欢,且对身心健康、未来生活无多大帮助的竞技技术。体育教学也成了一种被管理、被掌握、被强加于师生的不可探寻的、不可分析的东西。因此,这种体育教学方法已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落后的、阻碍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教学方法。

二、自选式体育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选择。其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学习进度、学习参考资料、学习难度等因素进行一定程度的自选自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在运动学习中的不同需要。最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让身体条件有差异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难度和进度,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此种教学方法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学习中,可以尽情享受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伙伴的自选,可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仅仅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员与领路人,而不是监督者和测量员。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适应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渴望与需要,应提倡与推广。

三、课课练体育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通过体育教学进行身体素质锻炼。它的指导思想就是谋求学生体质的增强,让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内尽可能多地参加活动,同时通过不断的、科学的、系统的身体锻炼,掌握几种锻炼方法,以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身体锻炼环节,要求锻炼的内容和运动学习的内容相适应,强调按人体活动和机能变化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追求身体的全面锻炼。

四、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方法

此种教学教法是近年在国内外“快乐体育”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志向和习惯。其教学特点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渗入运动乐趣的环节,这些环节互相连接,层层递进,使学生能体验到运动、学习、挑战、成功、交流和创造的多种乐趣。此教学方法常采用游戏法、集体比赛法等。

体验运动乐趣的教学方法是对中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七年级新生中开设游戏课,在运动会中设立集体比赛项目,都有助于学生“快乐体育”思想的形成。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它教学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适应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对教师它更注重综合表现的能力,更注重指导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更注重思想教育能力,而不是竞技技术的完善;对学生它更注重愉快和谐的气氛,更注重各科知识的沟通,而不是刻板地追求达到某一竞技项目的预定目标。因此,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将死板的固定教法的教育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是根据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极好途径,充分体现了人文思想,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

五、启发式体育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侧重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灵活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中的智力因素,遵循体育教学中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常运用直观法、对比法、举例、设疑诱导法,来提出问题,讨论、归纳问题,得出结论,使运动、学习、练习、思考紧密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它的特点是教学形式活泼、生动,符合学生个性与生理特征。教师运用直观的语言、准确的示范、有趣的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愉快、生动、活泼地上好体育课。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敢于打破常规,勤于思考,挖掘教材内深层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创造性的问题。而学生则在能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自觉积极性,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