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

体育基础理论全文(5篇)

体育基础理论

第1篇:体育基础理论范文

我国高等护理目前快速发展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高职院校发展太过迅速使高等护理专业学生也迅速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学生的水平也是有高有低。因此传统的教育采用一成不变的讲课方法,没有因人而异的针对性,因此并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要点。从而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这是教学模式不能随着发展而革新的问题;其次是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偏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想象力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不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即使存在问题也不能及时的解决。

2如何使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高等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2.1教师应具备更高的素质水平

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中,教师更应该具有高的素质水平。与传统的老师单纯讲授知识不同,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并提出相关的该如何解决问题,以哪方面为切入点的指导意见。从而对于专业知识水平和适当引导的要求更高。学生的问题可能有的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的教师才可以指导解答。因此,高护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高等护理教育离不开临床实践,实践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并且是提出高质量有价值问题的良好途径。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才更加真实合理,值得去解决,没有实践,就很难遇到问题。这样的学习必然会造成被动局面。因此应多鼓励学生参加临床实践,提供给他们能参与的机会。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的过程中更要多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

2.3注重团队合作

问题的发现需要解决,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枪匹马的战斗成效必定是不显著的。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应当多鼓励学生根据问题兴趣方向结成小组,合作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一举两得。例如,在研究老年人脑梗塞后遗症的护理问题时,学生便可以分小组来讨论如何护理才能使病人更加舒适,是否可以通过护理来使病人后遗症减轻,病情有所好转。这样的讨论也可以带出更多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人无法做到的。

3结语

第2篇:体育基础理论范文

一、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

如何生动、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是历史教师始终关注的问题。针对历史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分析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倡开放新颖的多元性多媒体课件,课件不求“多、快”,要求“好、省”,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在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历史课堂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相关的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真实地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并且可以利用互联网方便与快速的特性,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进行交流。目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怎样更生动、有效地建设历史教学课堂,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历史教学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利用好信息技术与整合好多媒体辅助工具的关键点。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确有相当的优势:首先,教学内容和作业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其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在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课时,照“幕”宣科、盲目滥用、贪多求全,使学生无所适从,陷入信息的海洋,无法抓住重点。恰到好处地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是历史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在历史课堂中要倡导开放的多元性多媒体课件在现代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一些历史教师由于多媒体技术不过关或为了省事,把多媒体课件制成流水账展示形式,形式封闭、内容死板,而开放的有交互特征的多元性网络型课件较少。或者仅仅考虑到“教”的层面,而没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学”的要求考虑,课件形式相对单调。这样的课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突发情况无法适时做相应的调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多媒体教学应该具备的机动性和丰富性,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二、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提倡主动学习,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着重培养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现代历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利用开放的多元的多媒体技术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不求“多、快”,要求“好、省”据调查,只有不到30%的学生能适应多媒体教学的进度,而超过70%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后没有及时记笔记,课后也没有按教师的要求下载课件。少数学生甚至认为反而降低了效率。不求“多、快”指不片面追求课件的容量大,内容种类多,播放速度快,也不能要求每节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和马上显现教学效果。要求“好、省”是指宁缺毋滥,宁可课件不完整,也不能草率地完成。教师要做到节省课堂时间和精简课件内容,要充分留出学生观看、思考的时间。使用现代多媒体课件应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在师生沟通中设置障碍。要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使课堂充满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才不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其次,创造开放的课堂空间,让学生能亲自参与一系列历史研究活动,在研究和相互交流中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能仅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而学习,更大程度上是要能展示学生独特的思想风采。这样,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兴趣,促进学生健康、自信地成长。

作者:吴仁铭 单位:崇义县第四中学

第3篇:体育基础理论范文

近年,国家高度重视特色小镇的建设,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和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色鲜明、体育文化浓厚、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见,体育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学界认为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其核心是特色产业,如互联网金融、创意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健康服务业、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等新兴产业[7-8]。特色小镇与传统的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有明显区别,重在突出“特色”,这个特色依托于当地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产业和经济特征,把特色产业、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独有的旅游资源进行聚合,突出当地自然、文化和人文特色的特色小镇。因此,本文认为体育特色小镇是指依托地理环境将体育、旅游、文化、养生、休闲、互联网等元素的不断聚集及融入小镇发展,具有明确的体育产业定位、体育文化内涵、体育功能的空间载体。

2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2.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由传统经济的“物质单向流动”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闭路循环反馈过程,提倡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形态,要求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遵循生态规律,把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融为一体,以资源的最低投入达到最高效率地循环利用,是维持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模式。

2.2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追求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基本的运行原则,在社会经济体系发展中,要求物质在经济体系内多次重复利用、经济体系废物排放不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或者能被环境内化。其二,强调经济系统整体的最优功能型经济,要求在牟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尽量减少对物质的消耗。其三,循环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行业协会等,讲求经济体系各部门联合并协调运作。

3循环经济视角对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意义

3.1是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生态、经济、社会等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传承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把发展经济进化成社会—经济—自然的综合生态系统,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的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和循环利用来延长产业链,最终以最小的消耗和环境代价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9]。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能有效促进体育特色小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持续健康发展,能促使体育特色小镇经济系统各部分的相互协作,实现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进一步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3.2是发展体育特色小镇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决定经济增长的人为、物质等因素的结合方式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包括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实现经济一时的快速增长,但过度依靠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综合效益相对较低,环境压力也明显增强,生态系统出现失衡。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经济增长方式应以发展循环经济来调整经济结构为切入点,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提高体育特色小镇的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保证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4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1指导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布局规划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和其它独立子系统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以循环经济指导体育特色小镇经济建设规划是必然选择。一是,以循环经济理念来确定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规模,以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合理确定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规模和产业布局,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部分效益的共同发展。二是,要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体育特色小镇经济规划,要遵循生态平衡原理,以“生态优先”的原则,建立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机制,规划好交通干线、小镇绿地、水体构成有机的生态调节系统,以此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循环利用率。三是,体育特色小镇应该更加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区应根据其地理位置、资源、能源条件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体育项目或产业。

4.2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制度规划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体育特色小镇的制度规划。一方面,要以市场为核心,积极建立促进体育特色小镇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找到协调各方利益的方式,让经济主体可以从体育特色小镇循环经济建设中获得收益,从而实现传统经济单向线性流动模式向循环流动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完善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就体育特色小镇循环经济立法明确各级政府、消费者和体育产业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是要建立拉动体育特色小镇消费、政府购买、政策鼓励的政策体系,形成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

4.3引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绿色发展

“绿色”是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体现。首先,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要树立“资源有限”的观念,实现地理、自然、人文、文化等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推进体育产业组织、体育商业模式、体育服务供应链等深度融合,实现体育特色产业旅游、生态景观旅游、体育文化体验、体育项目娱乐的有机结合。其次树立人本意识,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低碳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最后应依靠科技进步,采用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节约资源技术,推进体育特色小镇构建集约、高效、智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生态环境的防治、保护以及修复的宏观管控,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绿色低碳化。

5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体育特色小镇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促使体育特色小镇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实现体育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巧鲜.特色小镇体育生态建设研究———以浙江诸暨大唐袜艺小镇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6,38(3):25-36.

[2]杨毅然,沈克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路径探讨[J].成人体育教育学刊.2018,34(1):36-40.

第4篇:体育基础理论范文

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师德、文化素质、学科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量基础教育师资靠地方师范院校来培养。这个意义上,地方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地方师范院校,应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和战略定位的高度,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使体育教育专业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为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体育师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质上是教师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教师教育而言,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除了一般的专业技能外,还应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无论是从基础教育改革还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潜能来看,体育教师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应比专业技能的提升更为重要。所以,应从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改革着手,建立融师范性、学科性、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基础教育的师资的培养,学生除了应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之外,作为教师,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针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教育体制和机制以及改革发展趋势,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程体系,科学和人文素质培养并重,校内外一体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

增加人文科学板块,特别是有利于跨学科和人文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应用性和技能型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在通识教育中适当增加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文学科特别是大学语文、体育美学和艺术欣赏类的人文科学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以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体育师资为目标,构建了融学科性、专业性、实践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术科之外的人文教育,构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并进,师范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并举”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要强化与基础教育新课改关联的选修课,聘请一线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项培训;加大实习改革力度,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使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实行无缝对接。

(三)全面推进体育专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外,也体现出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如不太重视文化课学习,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较差,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过于狭窄等。由于课时的限制,指令性的教学课程过多,通过增设课程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余地不大。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关注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好的路径和方法就是在专业课(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学科教育,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1.推进体育专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学改革教育理论上应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来说,一定程度地淡化“专业”意识,避免对“专”的误解,我们培养目的不是专项运动员,而是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实际上,对基础教育而言,学校并不需要单一的“专项”体育师资,而需要相对“博”,学科知识和专项上的“博”和“通”。其实,对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而言,需要篮球专项的老师上其他球类或田径课程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学改革,要加大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注重在专业课(基础理论和术科)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和素质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体育、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与社会特别是科技、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注意通过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使学科教育和当今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体育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中体育人文社会学本身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课,体育学科基础理论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属自然科学,有大量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既有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又有人体结构、运动生理所包含的美学原理;体育实践教学如术科技能和体育竞赛,更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多方面展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以及审美教育的价值理念,成为体育教育中科学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教育中推进科学和人文精神并举的教学改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宗旨通识教育的目的。

2.强化体育专业教育中精神意志、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占用的时间最多,不能简单地把专业技能理解为术科教育,应把术科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强身健体、健美心灵、提高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专项教育中动作的要领固然重要,但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体育术科除了动作的要领,还有潜能的挖掘、个体极限的发挥、战术战略的运用,这既体现了综合智力的运用,也是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质的比拼,也包含了如何管理和协作关系、使团队力量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管理科学的学问。术科教学和体育竞技的规则和规范,又是思想道德和精神意志最好的教材。术科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应注意挖掘和渗透这样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让公平公正、尊重规则、尊重对手、超越自我、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渗透于专业教育中,培养和丰富未来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提高师德水平。现代教育认为,心理健康和意志力的培养不亚于智力的开发,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因为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会有健全人格。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健康,健康的生活观念和心态,体现为意志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是培养意志力和增强心理修复能力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体育专业教育应渗透这样的健康教育理念,使之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

3.增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和美有着不解之缘,多方面展示了人体的形式美和人的精神美,成为人们审美体验的对象。体育的强身健体、健美身心、提高人的精神气魄和审美教育对人的精神陶冶、美化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体育,既是具像化的人体美,又有抽象化的精神美,是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形象化的教材。体育专业教育中,人体解剖和运动生理学,术科教育中的艺术体操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体育专业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就是在这些专业理论和术科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体育和体育科学所包含的美,以及体育美的丰富表现形态如形式美、运动美、精神美、社会美,“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认知美,感受美,体验美,化抽象的理论为审美鉴赏,培养学生对人体美、运动美和体育美的鉴赏力,达到基础理论学习和审美情趣培养相统一的目的”。影响和提高大学生心灵境界,达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新世纪以来,师范教育改革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

第5篇:体育基础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目标的具有特定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幼儿园教师是一类较为特殊的教师,他们不仅担负着传授幼儿文化知识与生活技能的责任,而且还是幼儿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指导老师,心系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教师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是保证其科学指导幼儿身体锻炼的必然要求。该文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其需要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切入点,结合其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提出其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体思路。

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体育知识与能力构成

1.1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从自身身心发展需要,还是职业发展的要求,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熟悉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一是体育与运动文化有关的知识,如田径、篮球、排球、运动会等项目的文化知识,竞赛规则、体育欣赏等;二是体育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包括健身安全知识、科学锻炼方法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与实用性,多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理解相应的知识,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

1.2体育运动技术实践能力

体育运动技术实践能力包括各运动项目的专项运动技术、动作原理等,如,田径、篮球、健美操、武术等运动技术与动作原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以游戏、简单的操类动作、跑步等活动为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运动技术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发展身体素质的体育技能,如,跑步、跳跃、游戏、基本体操等;二是拓展性的运动技术技能,主要包括健美操、啦啦操、球类运动等。由于幼儿只能从事十分简单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所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的运动技术水平要求可以不高,但是尽可能宽泛,这样有助于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此外,由于幼儿主要以模仿为主,也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指导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示范。

1.3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体育教学能力是指按照体育教学的程序与技术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其核心能力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教学计划制定、运动技术的讲解与示范、体育教学评价、动作保护与帮助的基本方法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组织与指导幼儿体育活动过程中,同样存在体育教学现象,如,各种操类动作的教学,跑步、跳跃动作的组织与示范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然不要求同专业的体育教师一样具备高水准的体育教学能力,但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同样需要具备一些相应的体育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观察、指导与帮助能力、口令能力、示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这些基本的教学能力的掌握是其指导幼儿体育活动与锻炼必备的基础。

2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

2.1体育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每学年开设体育理论课在4学时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40%,4~8学时的占调查总数的45%,8课时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15%[1]。可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较为欠缺。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很多教师说有理论课,但实际却很少有独立设置的理论课,大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穿插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此外,理论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运动项目知识的介绍,很少有针性地对体育健身知识、锻炼方法的教学,足见其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难以保障其全面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2.2运动技能教学内容缺乏职业导向性与发展性

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就目前而言,很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仍旧是传统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宏观引领与理念指导的缺乏,是导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采用传统的体育课程标准组织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因。因而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体操类、游戏类、基本身体活动等体育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实质性的体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缺乏职业导向性与发展性,难以提高其学生所需的运动技能,影响其人才培养的质量。

2.3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提升环节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通过学习要掌握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形成相应的会教、会学的能力。目前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中根本没有安排体育教法或学法实践的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仍旧是很单纯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根本不重视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提升与发展的缺失,会不断地影响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阻碍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

3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体设计

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以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内容的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大学生,他们学习体育不仅是满足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其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不仅要学会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会应用所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其体育教学内容要形成体育理论模块、运动技能模块、技能实践模块为主体的内容结构。

3.1体育理论模块要“重基础,显应用”,联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更好地运用体育知识参与健身和运动,也是其科学指导幼儿体育活动与锻炼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要着重体现“学与用”的结合,主要包括幼儿身心发展知识、体育运动与健身知识、体育文化与体育欣赏、运动项目知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幼儿身心发展知识、体育文化与体育欣赏、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等,可开设相应的理论课,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与熟悉;运动项目知识的介绍,可以穿插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更易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3.2运动技能模块要“扬共性,顾个性”,有重点地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内容

基于职业要求与自身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其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发展身体素质类,主要包括跑、跳、投、基本体操、体育游戏等发展学生体能、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这类技能是所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运动技能,它是组织与指导幼儿体育活动必备的基础性技能。二是拓展运动技能类,包括健美操、啦啦操、形体、球类等运动技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加强和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每个学生都应该熟悉2项及以上的拓展运动技能,有助于指导发展较好的幼儿的运动技能学习。

3.3技能实践模块要“强自主,促发展”,在实践中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实践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教法、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游戏创编、体育健身指导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要立足在实践中学与用,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操作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实践模块内容不仅要在发展身体素质类课程内容中体现,也要在拓展运动技能类课程中体现,要穿插在运动技能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如在进行基本体操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自学、自教,以及进行队形创编,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发展性。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对象是幼儿,在技能实践模块中需要加强情景与情境的设计,以及现场教学实习与实践等教学内容,确保掌握的教学、组织技能等,适应幼儿教学的特点。

4结语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体育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与普通学生“质”的区别,使其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以及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要凸显其职业导向性与发展性。重基础,显应用,联系实际设计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扬共性,顾个性,有重点地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强自主,促发展,在实践中设计技能实践内容,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要以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与职业技能同步提高为核心基础,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晓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1):45.

[2]涂涛,瞿堃,刘革平.教育技术应用教程[M].重庆出版社,2006.

[3]许红梅,马玉霞.教育学[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