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课堂教学规律精选(九篇)

课堂教学规律

第1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 教育教学 心理规律 课堂教学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55-01

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不同的领域中,心理学担当起了自己的重任,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并在教学中成功运用心理规律,是可以起到增效课堂教学的作用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打造高效课堂呢,现就笔者的认识略谈一二,以资同行借鉴。

1 运用心理规律,吸引学生注意

一般而言,学生通过数年的学校学习,都能慢慢养成自主调节、控制自己注意力的好习惯,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或是教师的重复讲解,或是学生的心情影响,或是基础较差不能跟上等因素的存在,还是会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我们要运用心理学的规律,对症下药去一一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由于教师的教法不新造成的,教师则需积极改进教法;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教师就要通过课下的谈心解结为学生扫清心理上的障碍;如若是因为基础不好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造成的,则师生需共同解决,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分层式教学,学生则需在课下多下一番功去追上大家学习的步伐。

消除分散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外在环境刺激也是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应设在安静的教育园区内,要尽力保证教室周边环境的安静;教室的布置要简洁明快,切忌县挂一些太过花哨的宣传画去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最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用精彩的讲解和幽默的语言主动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学生因种种原因还是出现了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时,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心理学规律努力去控制、扭转分心现象。如教师以自己的表情的小变化来传递无声的语言,或皱眉,或瞪眼;也可通过提高音量来达到提醒的作用,对于“走”得很远的同学,还可以走过去站立在他身边讲,直至他进入到听课状态。

2 运用心理规律,打造情感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发动、调节、感染和强化的作用。教师运用心理学的这一规律,要通过自身的情感变化去打造情感课堂,让课堂上生随师动,情随文动,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自己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学生因为亲其师信其道,故教师颦蹙之间牵动着学生的情感。当师生的情感共通时,教学效率是最高的。如果教师没有一颗对学生的热爱之心,是不会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被他们接受的,这时的教学只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没有呼应,情感上没有交集,这样的教学自然没有什么高效可言。

其次,从信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渊博的学识与和蔼的教态会带给学生良好的心境,而良好的心境又是接受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学习的效率自然很高。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在音乐伴奏下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的学生学习,比平常态要高出二到三倍。教师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带给学生良好的环境,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方法。

3 运用心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的心理实验表明,当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指向同一个被感知的事物时,就会出现多条被感知事物的感觉通道,这比单一的通道对大脑的刺激要强烈得多。其实,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就曾提出了学习中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无独有偶,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要求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这样的观点都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是多种刺激作用于大脑,不同的信号交替出现,使这一信息从表象储备过渡到再造想象。

运用心理学的这一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不同感觉器官去实施课堂教学。例如,多媒体教学是被广大师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它的科学性在于利用了图画、声音的结合,图文并茂地诠释信息,把抽象的信息具体化,这样更利于大脑的加工与储存。

4 运用心理规律,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是由人的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经常性的动作方式或倾向。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不良习惯给人贻害无穷。

如何利用心理学规律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首先要有整体性的规划和长远的目标;其次要考虑现实情况,要考虑个体差异;同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与纠正不良习惯并行;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长期坚持和常抓不懈。

例如要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其次,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如,将课前预习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积极举手发言,做好听课笔记,老师讲解中的不明之处及时提出或做好标记课下及时去问等;明确了方法,在实施中,教师要起到不断提示或暗示的督导作用,帮助学生慢慢养成这些习惯。

5 运用心理规律,预防心理疲劳

由于强度较高或持继时间较长,学生会对听讲产生疲劳感,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它或是因为教师的教法出了问题,或是学生的个人身心出现了状况。如考前学生压力较大,在听课时,越想高效反而越听不进去。又如教师的讲解缺少亮色,若适逢炎夏,不能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等,都会导致心理疲劳的出现。

第2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循序渐进;规律性;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51-01

舞蹈教学的课堂安排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掌握教学的规律性,学生要掌握学习的规律性,这是由舞蹈训练中的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说到循序渐进,可以说这是每个技能学科都需要遵循的原则,可是以舞蹈这个专业来说,教师不能仅仅笼统的知道循序渐进的道理,更应该从舞种本身的特殊性出发,在开展教学之前思考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规律,把循序渐进落到实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层层推进。教师对舞蹈教学课堂安排的把握,近则是一堂课,远则是整个学期整个舞种教学的规律性,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教学顺利开展。

一、统筹课堂安排需要循序渐进

(一)施教者教授知识需要循序渐进

施教者组织开展训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者科学系统地掌握舞蹈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舞蹈教学的科学规律和受教者掌握知识技能的客观规律组织开展。从最初的兴趣培养到学习技能的逐渐掌握,从审美知识的丰富到审美能力的形成,都不能脱离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若是偏离教学规律,课程也就无法顺利推进,达不到训练效果。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固有的逻辑顺序开展教学,并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才能使受教者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舞蹈艺术的百花园。

(二)受教者接收知识需要循序渐进

受教者的认知发展规律,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开展的。倘若任意打乱教学顺序,不按他们的认知发展客观规律组织教学,受教者面对崭新的知识领域就会困难重重,无所适从。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能夯实学生基础,如同建房子要打牢地基一样,在舞蹈教学中打稳基础十分重要,也许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动作的练习会稍显枯燥,可只有巩固舞蹈基础达到质的飞跃后,才能在吸收表演性强的舞蹈时不感到吃力。

二、蒙族舞蹈课堂安排中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

(一)以蒙族风格特色、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

1、教师传授背景知识使学生大致把握蒙族风格特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个民族居住的地域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因而在舞蹈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不同的风采。所以说,在学习蒙族舞蹈之前教师对蒙族文化、舞蹈风格的铺垫十分重要,这能使学生对于民族风格特色有更准确的把握。蒙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蒙族人民骑马驰骋于辽阔的大草原,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塑造了他们豪放、大气的性格。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形象。学生通过了解蒙族的生活地域和风俗特点,以及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等,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以宽阔的文化视野关照该民族民间舞蹈。

2、让学生聆听蒙族音乐感受音乐特色、节奏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教师通过使学生聆听具有浓郁蒙族特色的音乐,感受该民族的音乐特点,并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想象自己在辽阔的大草原,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音乐感受。

(二)蒙族体态、舞姿训练需从量变达到质变

基本体态和舞姿是肢体舞动的基本特点,是把握舞蹈风格特点的基础,教授一个民族的舞蹈,一定要从基本的体态、舞姿训练开始,并且需要量的积累。通过长时间摆体态使学生形成肌肉记忆,从五分钟,十分钟到二十分钟的不断加大强度,使学生通过肌肉的酸疼感来记住舞姿的规范。体态、舞姿是静态的舞蹈,舞蹈是由各个体态、舞姿连接而成,在舞蹈中要使得每个动作都规范精准,每个动作都能瞬间到位,就必然要通过长时间的体态练习来积累。当然凡事都要讲究方法,除了长时间的摆体态,还要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观察自己与老师动作的差异并不断纠正自己,完善自己的体态,这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迄今为止还未曾发现有哪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优美动人的舞姿,“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传神的道出了优美舞姿的形成历程。

(三)严格规范蒙族手形、脚位

“手是舞蹈演员的第二张脸。”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必须从细节抓起,在组合学习之前先进行单一的手形练习,强调手形的重要性,这样能使学生有意识的注意舞蹈中手形的规范。脚位的教学也要如此规范,只有经过单一的手形、脚位练习,使学生注重细节,才能在舞蹈组合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手形、脚位有更精准的把握。

(四)蒙族单一动作的训练使学生准确把握舞蹈的风格性

舞蹈单一动作的训练,犹如语文课上的“识字”教学,这是舞蹈“组词”、“造句”、“成章”的基础。单一舞蹈动作的训练就像是铸造每一块瓦,只有基础坚实、材料过硬才能盖出结实耐用的好房子。单一动作的训练教学其内容是舞蹈组合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动作,从风格特点来说是从属于舞蹈组合的,且训练的规范性和情感性都具有为舞蹈组合服务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在单一动作训练中,准确体验舞蹈的风格特点,是训练学习中的关键。在蒙族舞蹈教学中,开展组合训练之前教师可以先进行单一的基本动作的训练,如蒙族民间舞蹈中有各种肩、臂的动作,有: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动作,这些基本动作都有着浓厚的草原气息,是每位学生在学习蒙族舞蹈时所必须掌握的,对这些单一动作的协调、到位和美感体验,同样是舞蹈组合和成品舞蹈的美感体验及其艺术表现的基础。

(五)由单元到综合进行组合训练

1、单元组合是基础

舞蹈组合训练并不是舞蹈单一动作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表演规范并注入学生情感表现的一个舞蹈学习的必由阶段。然而,组合训练也是要分阶段的,学习单元组合是对单一动作训练的一个扩充,也是为综合组合训练以及成品舞蹈训练打下基础。蒙族舞蹈教学的单元训练应是循序渐进的从体态组合、动律组合、硬肩组合、柔肩组合、胸背组合等细分的单元组合开始训练,在单元训练时要强调学生动作的质感,要求学生记住动作准确的要领,掌握基本动作的规范性。

2、综合性组合强调表演以及对蒙族舞蹈风格性的把握

在综合性组合训练中,要注意舞蹈运动规律与学生情感表达发展的有机结合,也要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与风格的整体把握和表现能力。综合性组合有别于单元组合训练,它不再是单一的基本动作的训练,而是加入了更多表演成分以及民族的风格特色,组合更具观赏性,同时对学生掌握舞蹈表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在综合性的组合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这种独具特色的蒙族舞蹈有传神的表现,在展现风格性的同时加入表演,使学生对蒙族舞蹈的学习迈入更深一层。

(六)加强表演性组合和剧目的练习

舞蹈的训练学习最终是为舞台表演服务的,表演性组合的以及成品剧目的练习,是对学生掌握民间舞的一个强化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的知识有限,学好舞蹈还需要课后的勤加练习,在学生对舞蹈风格以及表演有一定的掌握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从视频中学习优秀的舞蹈成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对舞蹈的表现力,使学生对舞蹈艺术连贯、流畅、抒情等整体审美感知和入微的艺术表现有更深入的领会和体验。

参考文献:

[1]罗熊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3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在教师职业生涯,特别是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发展的核心。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科学地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关系。正确科学地运用“质量互变规律”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取得全面成功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 教师“教”应体现质量互变规律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高效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学生理解掌握新历史知识的科学思路,“教”学生如何培养高效听课的良好习惯与方法,“教”学生培养树立互助合作学习意识,“教”学生学会自觉树立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教”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正确地互评互议,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提高进步。

总之,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需要“教”的方面较多,但教师不需要什么都“教”,“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少教,让学生培养成学习历史的真正主人,为其以后终身学习需要打下夯实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师不论在课堂上对学生“教”什么都必须有“度”,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违背学生学习规律而事倍功半。教师要随机应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用心积累一切“好的量变”。如:培养认真做笔记的好习惯是“好的量变”,“好的量变”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教”学生抓住有利时机,促成飞跃,促成“质变”。有不少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生死记硬背重点难点概念,急于求成,误导学生低效被动地学习,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更有甚者,某些教师把学生强制留在教室里背诵相关概念,不符合要求者不得放学。这样的教师“教”法严重违背了中学历史教学规律,不遵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实现“量变”引起“质变”的教育规律,这样“教”的结果必然导致适得其反的苦果。

为此,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来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健康和谐地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学习主体的辩证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的中学历史高效课堂。

二、学生“学”应体现质量互变规律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教”与“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俩个必要环节,缺一不可。教师“教”而学生不“学”;或者学生“学”而教师不“教”,都不能构成完整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对此,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师怎样“教”好书,更要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的唯一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缺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严重束缚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潜能的充分挖掘,同时严重缺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全体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全面持续发展,这是传统教育的最大局限。要全面摆脱传统教育的局限,全面贯彻落实中学历史新课改的理念,就必须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大胆探索“教”与“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特性规律的“学”法指导,对症下药,与时俱进,适时完善创新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创新教育思路,让学生在中学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向教师提问有疑惑的问题,对所学新知识尽量做到课堂上及时理解消化。也可以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重点难点问题,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学习方法的机会很多,教师应该做到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适时地指导每一位学生运用最科学的,适合个体高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中学历史课。教师教育学生在“学”法养成、创新与实践过程中,科学地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来实现学习的成功飞跃。让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领悟“胖子都是一口一口地吃出来的”;“滴水穿石”;“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质量互变规律的真谛。“师傅领进门,学问靠自身”, 学生“学”中学历史课应体现质量互变规律,才能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价值意义,以实现学生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第4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 数学学习;教学质量

一、以趣促教,提高课堂效益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靠的不是给学生“施压”,而是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强烈浓厚的学习欲望,最终生成一种探究学习的动力. 从人的生理机制看,趣味能使人的精神系统产生优势的兴奋中心,使人的精神和思维进入佳境. 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所特有的好奇心,争胜心,正确剖析数学问题中的趣味因子,精心领悟数学知识的美妙,激发学生的情趣,为小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好必备的基础. 华罗庚指出:“就数学本身而言,也是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 ”数学像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而数学教师则是一名出色的导游. 他只有对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溪一径了如指掌,才能把握游者心理和兴趣,从而娓娓道来,游者和导游同乐.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数学的花园中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从而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紧扣数学教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所教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固有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它的钟情,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跳动的思维过程中学好数学,真正做到以趣促教,提高课堂效益.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习惯的培养.”所谓习惯是由于多次重复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重复基础上形成的有积极意义的习惯,自然对孩子的成长及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相反,孩子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习惯,有许多是消极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恶习,这样将会遗害终身.

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对孩子好的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学生“鱼”,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捕鱼”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捕鱼”. 自学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唤醒每名学生的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能够解放每名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学习勇气,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自学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 平时我曾教导学生,遇到新问题先是不怕,然后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旧知识,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教师坚持这样做,学生对此深有体会,而且乐于自己先学,乐于自己探究,良好的学风蔚然形成. 与此同时,教师在让学生自学时还需要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自学所用的时间,明确自学的内容,明确自学要运用的方法,明确自学时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做到了这四个“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三、让“两习”扎根发芽,为新知扬帆护航

1. 练 习

科学、合理的练习,是为新知扬帆护航.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实实在在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合理地练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运用、领会、巩固,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数学思维是来自本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无法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而经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才能使其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所以给学生出一些类型多样化、有难易层次之分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

2. 复 习

及时复习是对预习和听讲成果的巩固,是与遗忘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效的复习要注意方法. 对于当堂所学知识要趁热打铁,不留“后患”,尤其是作业要及时认真完成. 对所学知识每经过一段时间要整理加工,进一步消化、理解重难点,在不断地复习中有效地巩固所学.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教师应有一颗热爱事业的诚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当然,要熟练地组织驾驭好课堂,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求教师要创设好师生同步的课堂节奏和教学节奏,充分利用教具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 学无止境,我愿做教学中的有心人,致力于教书育人,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科学地致力于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努力营造师生相融的教学氛围,热心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意识,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 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韩永昌.心理学[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第5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1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将直接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有所改变,具体而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1新型的学生观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块时,要围绕学生构建,让学生学,让学生易学,让学生快乐地学;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情绪状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1.2正确的知识观

学生学会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在构建课堂模块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但是,在构建模块时不能因知识而知识,要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接受程度确立知识内容.从实践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以确立两三个知识点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宜.因此,在具体设计教学时,要不拘泥于课文,不拘泥于章节,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1.3清晰的时间观

人脑的生理特点、情绪特点是构建课堂教学模块的科学基础.40或45分钟的时间段,人脑一般有两个情绪高峰段和一个情绪低谷段.在不同的情绪段落,应设置、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比如,在情绪低谷段可以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或实验操作,让学生的大脑、眼睛、嘴巴、手等都动起来,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提高学习效能.总之,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模块教学时,要隐含强烈的时效观念,讲究时间的合理切分,体现清晰的时间节点.

1.4明确的目标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指明灯.对于课堂中的任意一个模块,都应有适切的教学目标,且模块与模块的目标是相对独立的、清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要分模块设计,并在教案上清晰地反映出来,不能出现一个教学目标反映在两个甚至三个教学目标中.在不同的模块中,教学就是围绕相应的目标进行,并以实现目标为终点.

1.5严格的独立观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实践,教师都要有“独立”的观念,反映出清晰的知识模块界限,切忌将模块与模块之间含糊不清,当然物理知识间的联系也必须明确.特别是在实践之初,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强迫自己遵照执行,否则很容易就回到“老路”.

2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建议

2.1先情感渗透,后知识探究

新课程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必须以建立在学生稳定的、积极的学习情感之上才可能有效.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中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倡导以人为本,人人平等,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尤其是高中生,课业负担重,学习任务繁琐,更需要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学习,面临高考的学生,学习的心态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那么,如何实现情感渗透呢?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实验的优势,将学生的想法、思维和观点变成切实可行的实验,让“思考”转化为实验的动力,诱导学生对“错误资源”的领悟,从中获得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学生没有考虑到实验过程中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使得实验数据不严密,不能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验证,从而使导致了错误生成的产生.

错误生成:我觉得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错误的,因为实验所得的数据不能验证机械能是守恒的.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观点采取直接否定的态度,很可能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相信自己的操作,不敢对权威进行质疑.教师可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认真观察,诱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实验的局限性,从而积极对实验进行改进,尝试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消除摩擦力和减小空气阻力,在学生反复的实验中,实验数据越来越接近“机械能守恒定律”,越来越能感受到严密实验的重要性.实验使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在操作中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维不断的上升,提升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建立端正、严谨的实验态度.

总之,生成即为合理,无关对错.自由、开放的课堂之中,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教师要保护这种生成,敏锐机智的对生成进行整合利用,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对物理知识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导,使学生在不断攀升中认识自我,找到错误生成的“症结”所在,从而不断纠正、修复自己的思维模式,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课堂上的“错误生成”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1)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学生而言,其大部分时间均在学校渡过,每天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朝夕相处,如果我们和学生关系融洽,民主和谐的关系容易让学生更亲近教师,学生的心理自由,所有的创建学生会从内心迸发出想学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强烈欲望.

(2)赏识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更需要别人的赞美和欣赏,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不能放任他们不管,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和表扬他们,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给以他们学习上的指导,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老师的关爱和鼓励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动力,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学习.

(3)学习材料处理上,适当的加入情感

从教材、课程内容来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材很难引起学生强烈的行动感.因教材要求与学生的需求相差很大,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要使学生喜欢物理,老师自己首先要喜欢物理教材.学习物理知识首先要热爱物理,要有强烈的占有欲.物理课本原本是枯燥的,钻不进去当然感觉到乏味,更领会不到知识的逻辑及内在美.而韵味无穷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情感.其实不管教学手段有多么先进,但它是无法完全代替教师的,因为这些东西并不鲜活,缺乏情感.而教师却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情感启发诱导学生,培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学生予以热情关怀,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给学生施以人格感染,而这是教学机器无法办到的.

2.2以问题为支架,引领学生拾级而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那么,主导性作用如何有效发挥呢?笔者认为除了给学生的学习选择学习材料外,那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点拨和指引,其中设置问题支架就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有如下几个教学功能.

(1)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此,教师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知识回顾的方法进一步引出新知识点,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举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达到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目的.通过集体讨论问题的方式,引出知识点内容,寻求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锻炼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2)通过探究问题建立概念

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断发现与提出新的问题,从而逐步建立问题意识.然而,对于部分物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问题引导,给予这部分学生相应的提示以发挥问题的过渡作用.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发现与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概念.

(3)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与知识梳理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合理控制探究问题的时间,使学生逐渐形成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针对相关的实验原理进行讲解,对学生自主探究出的原理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物理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的“摩擦力”教学的导入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摩擦力教学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导入环节的设置,教师可以随手拿起一支笔或是一本书(保持竖直状态),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何笔(书)没有从手中掉落?”让学生自己尝试,激发学生对“物品为何没有从手中掉落”问题的兴趣.这时学生不一定会联系到摩擦力,再进行情境的设置,提供一个玻璃瓶,让学生上来尝试,然后在玻璃瓶上涂上油,再试,这样还不用提问,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切入到摩擦力知识内容的学习,同时感受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有些同学生成新的疑问:手握住瓶子时,摩擦力和手握瓶子的力有什么关系?摩擦力与瓶子的重力有什么关系?这些恰是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3帮助学生建立并运用模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情况,为能够表述普遍使用的基本规律,需要我们去抽象出一些概念,建立起一些基本的模型.因此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并非是对未知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建模,而仅仅是将已有的知识体系框架范围之内进行运用.当然建模能力是创造性的,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新授课的时候要着重让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思维.

(1)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纵观高中物理中能够做出的模型非常多,很多专家也对此进行过讨论,针对当前江苏高考的实际,我们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建立如下几个模型:球车模型、滑块模型、传送带模型、类单摆模型、追击模型、小船渡河、碰撞模型等等.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模型外,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拓展和分析,让学生树立模型的意识.

(2)加强模型的类比与推理

第6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1.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2.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3.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4.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第7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论文摘要:搞好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充分彰显课堂教学功效,既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又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管理课堂;既能让学生上课感到轻松,又可以很好地维护教师的尊严。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在整个大学数学教学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师的授课水准、备课态度与发挥状态以及学生接受与消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态度、数学天赋等诸多方面都会影响到大学数学课堂的授课效果。毋庸置疑,课堂纪律的好坏对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笔者在近几年的大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课堂纪律不太理想,诸如学生上课迟到、课堂上睡觉或窃窃私语等现象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从而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打折扣。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如果不坚持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进行互动的平台,教师更需要有力地抓住这根缰绳。鉴于此,教师应该对课堂进行恰如其分的建设。一种情形,若建设得不够,课堂看似热闹,实则容易出现混乱;另一种情形,若课堂纪律建设过了头,则课堂看似平静,却很可能会导致课堂缺乏互动与灵性。但值得一提的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监控,应该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为基础,也是学生对教师的尊严与责任心的认可,从而使学生获得自由而进行自律,其目的恰恰在于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品质并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体现本文写作的动机之所在,我们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强调一下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的基本功效。

其一,良好的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加强课堂纪律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引起学生对教师所授课内容的关注,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为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时候如果前面的内容学生跟不上,很容易导致后面的内容一直听不懂。因此,大学数学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当重要。其二,良好的课堂纪律建设可以行之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只有建设好课堂纪律,教师才能顺利地实施课堂教学。其三,良好的课堂纪律建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大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督促与暗示会使学生时刻明白自己有义务和责任自觉遵守与维护好课堂纪律。其四,良好的课堂纪律建设有利于稳定学生学习的情绪,避免学生因昕不明白而引起的紧张情绪。良好的课堂纪律会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假如老师只顾着讲授知识,而不对课堂纪律进行建设,导致班级课堂秩序一片混乱,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心,进而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结果导致整个班级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纪律的建设。下面笔者根据在现实课堂教学中的体会并借鉴现有的文献资料,谈一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建设课堂纪律的看法。

一、科学搞好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充分彰显课堂教学功效

如上所述,课堂纪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纪律建设。在课堂纪律建设这一教学环节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规则去开展大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坚信课堂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规则来引导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在新学期伊始,教师应该给学生明确列出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要求,要一视同仁地坚持严格执行这些要求。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课堂规则的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对行为进行翻来覆去的操作,教师要持之以恒且有耐心地反复强调,相信大部分学生可以养成良好习惯。

再次,教师尽量避免使用处罚措施。时刻牢记处罚仅仅是教学环节中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实施的辅助性手段,如果用得不好,容易起反作用。一般来讲,学生总会有意无意地违反课堂规则,对无意违反课堂规则的学生,教师需经常对其进行提醒,使之主动改正错误,此时没必要对其采取处罚措施。对于那些有意违反课堂规则的学生,教师应当花时间和精力去找出他们有意违反课堂规则的原因之所在,这些学生自己本身可能陷入了一些生活或学习上的误区,此时,教师更不能不加区分地对他们进行处罚,要在课堂之外多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才可能主动自觉地去遵守课堂规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了解详情,容易疏远师生间的感情,对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相当不利。

最后,要想建设好大学数学课堂纪律,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认真准备教案,充分准备课堂授课内容。同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去讲好每节课的目的所在,尽力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且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激起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对数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把握好并加以强调,引起学生有意识的关注,尽力运用直观的教学材料,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适时地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不断地加以突出重点与难点,通过讲解例题等,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自觉并有效地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授课任务。

关于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笔者有若干个人观点与读者分享。

首先,教师要经常性地主动介入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绝对不能让其成为空谈。就教师本身而言,应当积极投身于课堂纪律建设,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与说服,使学生达到一种不参与支持教师所提出的课堂纪律建设就感到不好意思的理想境界。同时,教师也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提醒和暗示,力争在出现问题之前,就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学生予以提示。从而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还要根据需要用宽容心去对待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尽量不要一直对其进行训斥,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学会采取一些柔和婉转的技巧去建设大学数学课堂纪律,这样既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很好地避免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进而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总而言之,课堂纪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思想观念,达到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自信心去对待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逐步提高其维护课堂纪律的思想观念,使得学生自觉能动地去关注教师课堂授课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有力地保证了教师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和显著。

其次,教师要学会运用沉默附加相应的肢体语言建设大学数学课堂纪律。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在谈吐中明智地运用沉默,让它发挥最大的效果,它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沉默不语这一手段,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此时教师若一直采取摔打和斥责等手段,只会起到一时的作用,时间一长,这些手段就会显得毫无作用,并且这些做法有可能会激化师生矛盾,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此时倘若教师沉默不语,并用目光扫视学生,随后将目光停留在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身上,利用舆论压力来制止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如此以来,师生情绪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且可以很好地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与此同时,我们所说的在课堂上采取的这种沉默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的妥协,恰到好处地运用沉默不语的技巧,确实可以达到此时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也需引起要注意的是,沉默不语时间不宜过长且次数也不宜过多,沉默不语的同时还要辅之以表情和目光等肢体语言来强化所要表达的信息。教师采用严肃但亲切的目光去扫视学生,使学生知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样潜移默化地起到了建设和维护课堂纪律的作用。

再次,教师要坚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并加强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毋庸置疑,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去遵守课堂规则,并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进而让学生做到自我控制。也就是说,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更多地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正确认识课堂纪律,让学生从自身做起去建设课堂纪律。这就要求教师要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坚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当首先做好表率,成为遵守大学数学课堂纪律的模范,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并触动学生。同时,教师更要尊重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即把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与尊重学生人格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积极的课堂纪律建设必须要告诉学生到底应该怎样做,特别应该重视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不能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对立,不利于大学数学课堂纪律的建设。

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建设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倘若学生对授课教师和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其学习活动就显得枯燥乏味,这样学生就很难高效率地参与到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来,更不可能与教师进行互动。鉴于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好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富含积极向上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大量事实表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息息相关。学生如果非常欣赏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会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专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些都是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融洽和处理好师生关系。

第8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重视课堂管理。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管理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性活动,这个群体活动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要使学生提高感知效率、理解能力和具备应用技能,就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组织教学活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管理行为,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活动自然渗透着管理因素。教师的管理措施是否得当,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和效能能否提高。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管理行为是互相伴随、浑然天成的。从实践角度来看,教师的管理能力强,其课堂教学效果相应地就好;课堂教学效果差,往往都能在教师的管理能力方面找到原因。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因而强调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重视对课堂教学中管理问题的研究。20世纪初,杜威干脆把教师称为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者”。不仅明确讨论了课堂管理规则的建立问题,而且阐述了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实施恰当的奖惩措施、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希望和要求等问题。同时,还向教师们提供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消除课堂紧张气氛的方法,提出了避免师生课堂冲突的有效措施和帮助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的策略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知识的传授者、智能的培养者和课堂活动的管理者等多重身份。这说明课堂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

课堂教学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规则,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尽可能取得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明确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遵循课堂教学管理规律

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方向,目的就是应达到的预期标准。目的明确,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优化环境、组织学生、创造条件,提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心灵的绩效。

与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并且必须遵循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样,课堂教学管理也必然存在着客观规律,并且只有遵循它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和具有前提性的内容了。列宁认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客观性和必然性,我们应据此来认识和揭示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例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的规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等。

二、掌握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讲究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管理方法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为了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措施。与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样,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也是来源于课堂教学管理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自觉运用,是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验性的结晶,并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经受检验和发展。

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应是多系列的,其中常规方法有:说服方法、集体教育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分组控制的方法、制度约束的方法、环境熏陶的方法等。激励的方法有:目标激励方法、情感激励方法、榜样激励方法等。

管理艺术是一种管理技巧,它比管理方法更带策略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以及其他一些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的事件。要化解这些矛盾和纠纷,处理好各种事件,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艺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通常有相互沟通的艺术、化解矛盾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提醒的艺术(眼神提醒、语言提醒、动作提醒)、指导的艺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艺术、评价学生的艺术等。

课堂气氛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正气的树立和对不良学风的遏制。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还是创造一个和谐集体的基础。

三、遵守课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矫正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

规章制度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用规章制度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属于常规性或基础性的管理,这种常规性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常规性管理,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常规性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其对于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优秀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个学生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不良,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不断予以矫正。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夏之莲.外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第9篇:课堂教学规律范文

摘要:小学科学科目是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对于学生的科学知识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想象能力培养以及情感理念教学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生活知识提升以及实践能力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在科学科目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认为这个不是“主课”,因此导致课堂的纪律比较混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以及学习心得入手,谈一下我对小学科学科目教学中课堂纪律的维护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纪律维护策略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做好学生学习引导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对于学生比较喜欢的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很配合教师的教学引导,对于教师的教学任务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而对于不喜欢的教师,则显得拖拖拉拉、没有兴致,对于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引导也显得不感兴趣、无所谓。“亲其师则重其道”,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近、和蔼,自然会“爱屋及乌”,乐意亲近教师,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特别是像《科学》这样的“副科”,由于不是考察的重点,很多学生在对待课程的时候往往显得不上心,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不专心,做小动作、开小差等等情况常有出现。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或者是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就要多和学生沟通,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这一科目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教师应该热爱学生,认真的传授,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合作关系。在科学课堂上,科学教师可扮演交际合作者的角色,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经常与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交际。另外教师也要关心学生,如在教学准备前,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与学生用科学新闻、科学案例来进行沟通、交流,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这种合作关系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使课堂气氛友好。另外,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助,合理竞争的同学关系,也是有利于科学学习的。

二、制定相关课堂纪律,做好课堂纪律维护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制定一些课堂准则来约束学生的不当行为,让他们能够遵守课堂纪律、有效的进行学习。当然对于课堂纪律,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让他们能够自己制定的规则,并对于规则有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实现课堂纪律的有效性。教师与学生都能愉快轻松的进行教学活动就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科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为避免学生捣乱,破坏课堂纪律,影响正常的科学教学,如果采取高压措施,或者是当堂加斥诉,实在不是明智之举。科学教师就应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在认真备好课之余,还要对学生将会做出的反映做出预测,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学期开始时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则,让学生知道上科学课时什么行为应该做,什么行为不应该做。让学生有一个行为的约束。而这些规则不一定要很生硬,所制定的规则应是使用,合理,简单,易实现的。教师也可以采用 “如果…就…”的表达方式:“如果课堂练习完成的优秀,就可以免做家庭作业”, “如果上课积极发言,认真操练,不怕丢脸,就奖励印章一个”。制定了规则,就要始终如一,坚决,果断的执行。学生如果遵守课堂规则,教师要及时地给与肯定和奖励,如果违反规则,教师就要立即指出其不良行为应伴随的自然后果。另外,教师也要一视同仁,公平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通过教师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的养成良好科学课堂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善用课堂调控技巧,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突然发问或暂停讲课:当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或与其他同学讲话又或是摆弄着其心爱的玩具,可以突然向他(她)提问,如让他复述教师刚刚讲述的案例,或是朗教师刚教过的句子等等,这些问题最好是教师刚刚讲过的,只要注意一下就一定会答上来,但也要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他(她)答不上来,不要当面挖苦,可让其他同学答出正确答案,再让其重复一次,主要是引起他(她)的重视,不敢再违规;也可以立即停止讲课,用目光注视该违规的同学,引起全班的注意,使那位同学感到压力,放弃其错误的行为,但注意停止讲课的时间不应过久,应顾及全体学生的情绪,以免引起公愤。

课后处理,个别谈话,适当进行心理辅导:如有个别问题学生经常上课开小差,不听教师的提醒,如这种行为不足以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可暂不管他(她),为免因小失大,应继续努力讲好自己的课,待课后再找其个别谈话,向其了解情况,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谈话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摆事实,分析事情所致的利害因果关系,使其意识到行为的错误,告诉学生如何纠正这种行为的方法,以利于以后的课中专心听课。如还不行,可向其班主任或请其他老师和学生家长反映其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当面的教育。在课后教师也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表明自己是站在帮助,爱护的立场上与学生一起学习,与学生以诚相待,帮助学生排除学习科学的心理障碍,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四、重视学生课堂表现,计入综合考评成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维护课堂纪律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行为进行的,比如对于学生当面批评,或者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对学生进行警告等等。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维护课堂纪律一是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再者如果学生对于课堂纪律不管顾问,那么老是靠教师的维护就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长此以往,学生脸皮越来越厚,也就无法实现教学的进行了。在笔者看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其让教师来维护课堂纪律,还不如让学生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比如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其综合考评相结合,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好,那么在学期考评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其日常表现计入总分,就算考试不合格,但是只要表现的好,就可以酌情加分;而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课堂纪律,表现较差,就算考试成绩较好,也有可能被教师扣分……从学习结果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