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精选(九篇)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第1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

引言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展开,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了孩子过多的宠爱,大多数劳动都是有父母代劳,其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对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极其不利。因此,教育部门加下达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通知,以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中,体育教学作为一项既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又能加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教育学科,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作用

人生价值观主要是指一个人对其周围环境中的客观事物,比如人、事、物的含义和重要性的看法与评价,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引起的不同的关于人生价值的认知,是人们对人活动所具有的价值所作出的根本评判。具体来说,人生价值观可以分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两种。其中,人生观主要是关于人生相关问题的具体认知,包括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采取的态度。价值观主要指人们对于客观物质价值的评判标准,使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直接体现。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在人生的学习阶段形成的,因此,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加大的影响。

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由于中国的教育机制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如今学生数量众多,其竞争压力比较大,导致许多学生存在一定的亚健康疾病,而体育教学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不断的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坚定自身的追求方向,对其身心健康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其次,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知,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同龄人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审美观,是非观和善恶观的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树立起自身的行事原则,对其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建立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学生以后的人生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体育锻炼本身就具有激发个人运动兴趣与爱好的作用,在体育锻炼中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关于付出,不怕艰难,用于合作的体育精神,这对于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进行享受时起到巨大的促进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过程中。最后,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通过团队合作一起取得胜利,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的同时,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学生在取得成功后对其自信心的树立具有较大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起自信心,用一颗充满自信与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体育教育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在人生价值观中,我们可以分为个体价值观取向和社会价值观取向,其中,个体价值观取向又分为身体促进,娱乐缓压,人际交往,魅力追求,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因素,而社会价值观取向又可以分为集体主义观和爱国主义观。首先,身体促进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要通过体育锻炼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作用。其次,娱乐缓压主要是针对目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承受了过大的学习压力,长久以往,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健康隐患,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对学生的身心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状态。人际交往是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满足其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同时其他同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其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魅力追求是学生阶段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会对自身的魅力要求较高,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更多的追求形态美与自然美,对其审美观的正确形成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缓解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失后的挫败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将学生心中的挫败感得到有效的抒发,使其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关于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的另外一个较大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

结语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今,人们都认识到了健身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通过体育精神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促使其养成喜欢运动的良好习惯,保证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有着一个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道路。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合作精神来完成团队任务,这对于学生在与同学交流方面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亚舟.浅析体育教学与道德健康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5:64-65.

[2]郑延峰.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培育[J].冰雪运动,2015,03:70-72.

[3]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02:105-109.

第2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人生价值观

1当前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现状

1.1 未树立起明确的人生价值观

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意识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由于青少年是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使得青少年未充分认识到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2 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和行为相互分离

纵观当前的青少年,普遍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在实际行动方面还存在不足,更加重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尽管整天号召着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但是真正让参与到祖国的边疆地区建设的时候,就会望而却步,未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相互统一。

1.3 人生价值观判断多杂化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每一位青少年必须要面对的选择。从青少年自身来分析,他们属于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不管是价值的认识还是思维判断能力都不成熟,而且会随之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2.1 家庭教育忽视了对子女理想的教育

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曾对毕业生做过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仅有3%的学生制定有自己长远的目标,其他学生都是只有自己短期的小目标,甚至还有些学生没有目标,但是过去了5年后,那些具备远大理想的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自己的一定成就,而那些没有长远规划的学生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进步。显而易见,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很多家长就未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仅仅地要求孩子这次期末考试要考多少分、要考上哪所大学等,没有了远大理想,久而久之,就容易让孩子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动力。

2.2 教育的方法不恰当,将满足自我需求作为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更加看重自我价值的获取,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甚至一些家长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更加重视物质追求,忽视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认为理想也大多都是空洞的东西,这些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树立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 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参考指标,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受社会消费观、金钱观的影响,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伴随着社会进步脚步不断加快,更加重视对人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全方位的人才,倘若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改变家庭教育方法,实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3.1 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怀

从广泛角度来讲,家庭教育应该树立起一个总体的目标,即在教育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秉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为内容的价值教育在,这样才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重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从而追求更高的理想。

3.2 通过强化人生价值观教育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父母对于子女的价值观应该要付应有的责任,通过关注人生观的内容,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具有劳动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通过提倡劳动是道德的逻辑起点。当然,并不是要否定正常的索取,而是强调要做到奉献的双向性,保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3.3 注重方法上的技巧以及必要的利益引导

如果仅仅通过中国传统扼杀天性方式的教育,必然会导致精神虐杀这样的现象,需要构建 一种具有更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教育模式。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新方法进行,例如鲁迅先生曾提到,“开宗第一是理解,第二是引导, 第三便是解放。” 此外需要留给青少年必要的个人空间,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正确利益的引导也是不可少的,既要承认他们的个人需求又要使其懂得人生价值确定的根据是什么,从而发扬集体精神。

3.4 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对于青少年的启蒙和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我们家长的自身素质,建立民主科学的全新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方面,家长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在关心他们的成长的同时关注他们的成人。在家庭教育中,要尽力做到感情上的不偏不倚,做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注意灵活多变,注重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并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秋芳.家庭教育―青少年行为指导的重要基础[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第3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

人民币的五大功能不能低估。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些功能会更强化,更具有神明的魅力。这应该看作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钱多了,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个人都是有好处的。但不要忘记钱同世间万物一样,不无二重性。有人把它比做双刃剑、两面斧,是恰当的。钱的正面效应我们要承认,但其负面效应仍然不能忽视。钱本身是不分美丑善恶的,然而,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如何赚钱,如何用钱,却有美丑善恶之分。不管我国古代的鲁褒也好,外国的莎士比亚也罢,他们对金钱绘声绘色地给予贬斥和诅咒,都不能否定金钱的神明魅力。还是马克思伟大,他既肯定了金钱所显示的神明作用,又批判了金钱给人类社会造成的丑恶。的确如此,钱的负面效应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且不说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外,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就从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金钱走向腐化,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例中不难看出,钱的腐蚀性、危害性,贪钱者必自毁,终究会落得个可悲可耻的下常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把金钱观当作切入点是非常正确的。

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应该使学生懂得:财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勤劳致富是光荣的,合法的。金钱是财富积累的重要标志。致富必然要掌握一定的金钱,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提倡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合理合法。非法牟取暴利,我们是坚决反对的。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有亿万富翁。只要他们是勤劳致富、合法经营,我们双手赞同,也应该为他们写赞美词或颂歌。但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例如有官商勾结,巧取豪夺;利用职权,鲸吞巨款;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走穴演出,唯钱是图等等,是违法的,是缺德的。

二、君子惜财,用之有度。现在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人数日益增加,只要是“取之有道”的,国家是认可的,人民是赞许的。因为他们创业经过了艰辛,也付出了代价。现在的问题是有了钱怎么办,怎么花?有的人手里有了钱,大吃大喝,大玩大乐,大置大买。这是颓废、腐朽、末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这种现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我们提倡“君子惜财,用之有度”。什么叫度?就是适度。辩证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什么事情总需要有个度,超过了度,就可以发生质变,就可能走向反面。

三、君子舍财,施之有众。邓小平同志讲得很透彻: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先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第4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

学校政教处和团委应开展、组织有益的活动,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的特点,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举办征文大赛等活动,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秀丽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学校应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青年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还要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因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要求教师要在各个方面起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必须讲清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的理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即就是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在课堂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分析事例中人物的感人语言和动人的行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说明他的言行就是为社会或是为他人担负了责任、或是作出了贡献,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和赞赏,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即是社会实践,教育青年学生要积极主动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要先想到自己的言行是否能满足社会和他人的有益需求,然后再实施。

第5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价值观教育;历史人物

对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看法: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这并不能因此否定领袖和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在进行历史人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通过“全面看问题”来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更应该结合历史人物,以现代社会主旋律为基础和准则,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教育。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作为教师,应当如何在初中阶段通过历史人物教学,来达到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效构建的最终目的。

一、教师提高自身的价值观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对于广大的初中历史老师而言,我们自己价值观的底蕴和树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历史人物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构建的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都和教师本人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因此,想要通过历史人物教学进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构建,首先要对教师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树立和建设。如果教师自己的价值观未能树立或者有问题,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二、通过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史学家,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不过,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如何将正确的人物评价介绍给学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由于价值观的构建无法通过数据具体进行量化,加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对于价值观教育也无法满足“应试”的要求,因此,几乎所有的教师对这个问题非但没有关注,反而忽视了这个过程。殊不知,这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起到了并不积极的作用。

对学生的价值观构建绝非一时之功,它需要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点评岳飞“崇高的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和国家的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地将正确的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有关人物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岳飞的精神中,“爱国”又恰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吻合,对学生的价值观建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所约束,学生的读书和学习目的通常十分利益和现实。尽管有少数学生会意识到提升个人素质、构建和完善价值观的过程,但是由于上述原因,这个过程依旧无法成为主流的教学思想。事实上,相比于知识的学习,价值观教育的构建更加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介绍历史人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历史人物拥有正确的判断,从而树立正确立的价值观,而非通过教师单纯地利用歌颂、赞美或者批评来机械地接受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观教育。

举例而言,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创作了多部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文章和小说,并在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很多作品被拍摄成了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鲁迅的纪录片让学生理解鲁迅对中国革命进程的贡献,也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鲁迅忧国忧民的品质,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除了多媒体影视播放,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研究的方式让他们自己了解并熟悉历史人物,这样的方式也要比教师机械地灌输这些理论要更加自然、深刻。另外,学生的价值观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更何况处在成长、身体和思想性格都在发育和成形的过程中,尤其在初中这个阶段,进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必须指出,价值观构建的基础就是拥有知识底蕴,因为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在科学的知识体系下进行构建和体现,而这种构建和体现也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感染下进行,才能够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向着良性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在初中历史教育阶段,历史人物教学是学生价值观构建的精神导向。如果可以有效并合理地加以利用,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受益匪浅。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十分大的作用和影响,这也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德育功能的最好表现,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人物评价、构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法和目的之一,更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得机会。

参考文献:

第6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 键 词] 主导价值观;价值多样化;价值观教育;合理性

[作者简介] 兰久富,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每个社会都有一个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主导整个社会文化的基本方向。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价值观构成的,其中必然包含主导的价值观,由主导价值观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价值。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主导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宣传和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既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个体的价值生活。可是,当社会出现价值多样化,主导价值观不能彰显的时候,价值观教育就不能顺利地进行。我们当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时期,多种价值体系的共存和冲突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主导价值观教育在实践上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实践上的困难又会引发理论上的争论。

价值观教育在理论上遇到的最根本问题是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问题,即该不该教育价值观,谁有资格教育价值观,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这些问题困扰着包括主导价值观在内的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必须首先从理论上说明了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这样才能在实践上有理有据地开展价值观教育。

一、该不该教育价值观

在通常情况下,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社会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价值观教育。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进行价值观教育;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在社会中,先辈对后辈进行价值观教育。从古到今,文化和价值就是通过这样的价值观教育传承下来的。然而在价值多样化的社会里,价值观教育失去了价值一元化的环境。人们关于什么价值观正确、什么价值观错误有不同的看法,对该不该进行价值观教育产生争论。该不该进行价值观教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对于价值观教育来说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个问题作肯定的回答,那么就无法旗帜鲜明地进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一旦被否定,价值观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就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价值观教育理论中,“该不该教育价值观”的问题通常以“是否可以灌输价值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价值观教育总是要传授某种价值观,使被教育者改变已有的价值观或者接受新的价值观。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灌输”价值观。当被教育者还没有形成价值观之前,“灌输”是教育价值观的唯一方式。而当一个人因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时,也只有通过“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其走上正轨。传授和“灌输”价值观的合理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古今中外的价值观教育都是这么实施的。可是有一种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反对价值观的“灌输”,认为“价值是个人的事情”[1],价值观教育只应提供思考价值的方法,而不应提供具体的价值观。有一些教育理论家明确地把避免灌输价值观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例如霍尔和戴维斯说:“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教育任务的要求: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年轻人掌握任何具体的道德价值或原则。相反,我们的目标是,向年轻人教授究竟什么是道德价值或道德判断,以使他们能够在需要进行道德思考时识别它们,并意识到道德价值在他们自己作出决定中的地位。”[2]价值澄清理论虽然没有完全否认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只给价值观教育留下一些澄清价值的任务,而取消了传授和“灌输”价值观的主要使命。

价值澄清理论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即价值观教育本身的合理性问题。传统价值观教育理论是在文化和价值体系相对单一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在那里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该不该教育价值观并不是一个问题。在没有价值冲突的社会里,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子女,老师把高尚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先辈把世俗的价值观念告诉给后辈,都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谁也看不出这里还有合理性问题。只有在价值多样化的社会里,有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竞争,父母和子女、老师和学生、先辈和后辈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此时才会提出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的疑问。该不该教育价值观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只有在价值多样化时期才会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价值澄清理论的依据是价值相对主义。价值相对主义认为,价值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价值。因为没有绝对的价值,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价值观,也没有绝对错误的价值观。按照价值相对主义的看法,价值观之间没有严格的正确和错误的界线,没有一种价值观可以适合所有的人,所以把一种价值观作为普遍的价值观来传授是不合理的。价值相对主义对价值观教育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既破坏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又会动摇价值观教育者的信心。在价值相对主义的基础上无法建立任何旨在向他人传授和“灌输”价值观的教育理论。而价值观教育者一旦接受价值相对主义,就不能自信地进行价值观教育。正如柯尔伯格和杜里尔所说:“相信价值是相对的教师,是不能真诚地向学生传授价值的。”[3]阐明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不能回避价值相对主义,如果不能有效地回应价值相对主义提出的挑战,就不能为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作有力的辩护。

我们不能完全否认价值的相对性,价值的确具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特点。事物的价值不是由事物本身决定的,它与人的存在和需要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人们的存在和需要有所差异,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当人的存在和需要发生变化时,事物的价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价值的相对性反映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只要作一些横向或纵向比较就可以发现,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要找到适合所有社会和所有时代的永恒价值观是很难的。但是,价值的相对性只是价值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价值还具有绝对性的方面。有一些事物的价值比较稳定,对不同的人具有大致相同的价值,在不同时期表现出基本一致的重要性。诸如生命、尊严、真理、友爱等事物的价值都有明显的绝对性。价值的绝对性在价值观上也有相应的反映,有些价值观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甚至成为跨越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普遍价值观。在价值观教育中传授符合社会和个人要求的共同价值观是合理的,这既有利于社会的共同生活,也有利于个人的私人生活。价值相对主义夸大了价值的相对性,而忽略了价值的绝对性。由此可见,价值相对主义是一种片面的理论,没有完整地把握价值的全部特性。凭借这样一种片面的价值理论否定整个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其理由并不充分。

对于该不该教育价值观问题,我们可以给出肯定的回答。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任何放弃价值观教育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二、谁有资格教育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的问题与谁有资格教育价值观的问题相关联。在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并非每个有价值观的人都有教育价值观的资格。从理论上说,只有掌握正确价值观的人才有资格传授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才有合理性可言;持有错误价值观或落后价值观的人则没有教育价值观的资格,不应该向他人传授自己的错误价值观。可是,在价值多样化的情况下,谁的价值观正确,谁的价值观错误,并不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持有错误价值观的人不会自愿承认自己的价值观是错误的,他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当作正确的价值观向他人传授,并且认为这样做是应该的。由于这样的原因,社会上有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不断扩散,致使一些人不自觉地被这些价值观所迷惑,阻碍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此时谁有资格教育价值观就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

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价值观教育资格问题通常是隐含的,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例如在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的价值观,在学校中老师教育学生的价值观,在社会中先辈教育后辈的价值观,一般都不会提出有没有教育资格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已经掌握价值观的人就有资格教育尚未掌握价值观的人,父母、老师、先辈已经掌握了社会的价值观,因此有资格把自己的价值观传授给子女、学生、后辈。在价值观教育资格没有疑问的情况下,价值观教育的阻力相对较小,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可是当有人向教育者提出教育资格的质疑时,教育者就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对于从事价值观教育的人来说,最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你的价值观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有资格教育别人的价值观吗?这是要求价值观教育者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如果价值观教育者不能为其教育资格作有效辩护,其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就会受到怀疑。

价值观教育资格的背后是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的争辩。只有掌握了正确价值观才有教育价值观的资格,而掌握了错误价值观就没有教育价值观的资格。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人们对正确价值观和错误价值观的认识并非总是一致,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而认为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在社会失去主导价值观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果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缺失,那么人们就失去了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尺度,不能区分哪些价值观是正确的,哪些价值观是错误的。于是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各自认为自己掌握着正确的价值观,想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改变别人对价值的理解和追求,而其他人也不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错误的,也要宣传自己的价值观,这样就导致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上的混乱局面。只要对正确价值观和错误价值观没有统一的认识,价值观教育的资格就是模糊不清的,谁应该教育价值观、谁不应该教育价值观的争论就不会平息。

在实际的价值观教育中,通常借助“多数认同原则”解决价值观教育的资格问题。根据多数认同原则,大多数人所持有的价值观是合理的价值观念,而只有少数人持有的价值观是合理性不明晰的价值观。在社会价值体系统一而且稳定的时候,“多数认同原则”是有效的,各种社会力量都支持主流的价值观,人们对价值观的正确和错误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掌握了社会共同价值观的人有资格去教育尚未掌握这些价值观的人。可是在社会价值出现多样化的时期,各种价值观之间相互竞争、彼此冲突,“多数认同原则”就会失效,谁的价值观是正确的,谁的价值观是错误的,谁有资格教育价值观,谁没有资格教育价值观,都会成为有争议的问题。“多数认同原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价值观教育的资格问题,其本身的合理性也是悬而未决的,不具有绝对的可靠性。多数人所掌握的价值观未必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少数人所倡导的价值观也许是更合理的价值观。在社会出现重大转型时期,恰恰是多数人的价值观因其惰性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少数人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社会的变迁,提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价值观。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比流行的价值观更合理,但是在某一时期接受的人数可能不如流行的价值观那么多。

关于价值观教育的资格,理论上的争论远远多于实践上的争论。在实践上价值观教育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着,即使主张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人也试图改变他人的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教育资格以及价值观正确与错误的争论,只有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任何价值观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发挥作用,离开现实生活抽象地评论价值观的正确与错误是靠不住的。只有现实的社会生活才是检验价值观的最高标准。一般来说,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来自现实社会生活,能够适应社会进步和繁荣的要求,符合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观,而与此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则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价值观。掌握主导价值观的人具备了正确、合理的价值观,意味着已经拥有了教育价值观的资格。

三、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

在价值观教育合理性问题中还有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即“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有些价值观是积极的、正确的,有些价值观则是消极的、错误的,并非任何价值观都可以拿来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只有以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为教育内容,价值观教育才是合理的,而以消极的、错误的价值观为教育内容,价值观教育就会失去合理性。在价值一元化的社会中,什么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价值观是错误的价值观,这些都是非常清楚的,不存在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的争议。在价值多样化的社会中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哪些价值观正确、哪些价值观错误没有一致的认识,一些人认为应该教育这样的价值观,另一些人认为应该教育那样的价值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情况下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是混乱的,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价值观教育。

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完全一样,但是有许多共通之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通常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价值观,其中包括主导价值观。由于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导价值观,所以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出现社会和时代的差异。究竟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要以社会生活的要求为尺度。符合社会生活要求的价值观通常就是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应该成为教育的内容,而违背社会生活要求的价值观是不正确、不合理的价值观,不应该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违背社会生活要求的价值观为教育内容,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这样的价值观教育很难取得实效。社会生活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与其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源远流长的传统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自己的根据,也应该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依据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和社会文化的传统可以大致回答应该教育什么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基本价值观的教育,另一个层次是高远价值观的教育。基本价值观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价值观。例如公德观念就是基本价值观,这是人们共同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为了培育合格的社会成员就要教育社会的公德、伦理等基本价值观。基本价值观的教育通常是在家庭教育中进行的,儿童在学习语言、规范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这类价值观的教育。虽然基本价值观的层次较低,但是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们相互沟通、彼此理解的桥梁,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观念力量。基本价值观通常是社会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与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及民族精神有密切的联系。基本价值观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即使在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历史时期,也能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合理性。教育基本价值观一般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比较容易取得成功。不论在哪个社会或哪个时代,都在进行基本价值观的教育,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经途径。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只教育基本价值观是不够的,还应该教育高远的价值观。高远价值观是相对于基本价值观而言的,基本价值观是与人们的日常行为相关的价值观,而高远价值观则是与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相联系的价值观。在我们当前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就属于高远价值观。高远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灵魂,代表着社会群体的共同信念和最高理想。它给人们指出共同的追求目标,提供一致的价值尺度,能够使社会凝聚成充满活力的和谐整体。因为高远价值观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所以形成这样的价值观更困难一些。高远价值观的教育通常在学校等教育机构中实施,也需要各类媒体的大力宣传。高远价值观与基本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基本价值观是高远价值观的基础,高远价值观是对基本价值观的提升。通过高远价值观的教育可以把人们的价值观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把人们的行动引向更高的价值目标。

社会中有一些流行的价值观,受到人们的追捧,拥有很大的市场。但是这样的价值观未必都是正确的价值观,其中有一些不合理、消极的价值观,例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就是如此。错误的价值观当然不应该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该把它们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清除出去。然而清除错误的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把房间打扫干净要困难得多。错误的价值观不会自动离开人的头脑,正确的价值观也不能轻易地进入人的思想之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被人们广泛接受,而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却广为流行。目前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这种状况不能单靠价值观的自由竞争来解决,必须靠积极的价值观教育来改变。如果通过价值观教育让人们接受基本价值观和高远价值观,那么就可以消除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使正确的价值观主宰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教育基本价值观和高远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以这样的价值观为内容的教育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美]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8.

第7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

价值观教育是将价值观的形成与教育活动结合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价值观教育作为有目的、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个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也发挥着强大的促进功能。许多国家为维护传统价值观并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价值观,从多个层面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美国也不例外。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发现,近代以来美国本文由收集整理

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凭借强大的政治攻势、文化宣传、价值观输出和教育交流,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其他国家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剖析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成就并对比中美两国价值观教育的异同,将对我国相关研究给予重要的启示。

一、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与影响

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的教育流派和教育模式之上,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进行梳理。

价值观教育在美国兴起的时间较早,其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经历了几个主要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潮占据着美国乃至整个国际教育界,对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影响也颇为明显。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也强调了教育对价值判断的作用。他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所以价值是相对的。传统的价值理论的缺陷在于它首先设计了一个固定的、绝对的价值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人的行为的唯一准则。价值观如道德一样没有绝对的统一标准,也就没有绝对的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戒律或价值规范,所有的价值规范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都会改变。同时他还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评价出来的,能满足人的愿望、需要和兴趣就是有道德、有价值的,进而他否定存在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并提出“道德适应环境而产生,某种道德于某种环境为善,对于他种环境又不然。”[1]杜威的思想在教育理论界引起了一时广泛的争论与影响。

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剧变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混乱,传统价值观(民族独立以来所形成的本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其中价值观教育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为帮助学生选择指导行为的价值观,价值澄清学派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拉斯思(l.raths)、西蒙(s.simon)、梅里尔·哈明(m.harmin)等人撰写了许多相关的文章来实施他们的教育计划,提出一套确立学生信念的标准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形成非权威的评价气氛,帮助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形成学生自己的价值观。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的成因应归结为价值观的混乱,这样的混乱现象源自于学校价值观教育中学校与社会的割裂。当儿童学习的道德内容与社会存在不一致时,价值观就会混乱不堪,其解决办法的关键是“要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以此来弥补以往学校教育中所教授内容与社会严重脱节的不足。”[2]虽然,价值澄清理论很快由于非指导性和道德相对主义色彩的内容受到批判和冷落,但是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教育当中。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教育学家柯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注重学生道德心理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赢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他确立了以“公正”为核心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尽管柯尔伯格的理论具有康德的思想根源,同时柯尔伯格也引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来证实他对道德推理的重视,并用杜威的思想来支持他对‘公正团体学校’的设想,但从柯尔伯格理论的创立之初,对其理论的争议就开始了,来自内部的批判与来自外部的挑战同时存在。”[3]

除此之外,价值澄清学派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由于在对待传统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上的偏颇和方法上的矫枉过正,忽视了正面的指导,虽然在方法上受到重视,也受到人们清醒的反思,但毕竟使研究者逐渐失去了兴趣。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价值观教育思想崛起,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这就是品格教育运动,其主要倡导者有里克纳(thomas lickona)和柯斯申鲍(kirschenbaum)等人。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观教育学派的种种理论,不回避程式性的和指导性的价值观,品格教育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体系化的价值观教育,它假定有一套普适性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值得在教育中推行,如诚实、努力工作、坚毅、尊重权威、做好公民等。由于品格教育鼓励学生根据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价值观行事,具有教育程序相对简易、容易把握价值观的含义、操作性与操纵性更适用于为社会服务等特征,因此,受到美国右翼政治和一些社会团体的支持[4],使之成为新一轮价值观教育思潮。

目前,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则呈现出一种相对“自由”的多样化形态,这是为适应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要求做出的及时反应。一种返璞归真、重塑传统价值观的趋势促使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必须改变以往价值教育的指导思想并改进相应的教育方法。美国教育学家泰勒(taylor monica j.)就指出,“美国价值观教育的未来走势将趋于多样化的形态,那种过时的落后思想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新型价值观的好奇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呼唤重返经典教育观念和创新教育方法的一点想法”[5]。

依靠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势地位,美国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输出价值观念,随着教育学研究的开展和国际化交流,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也深受影响。由于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实行文化侵袭政策,一些流行于美国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思潮很快波及我国相关领域,并迅速成为我国教育学科的研究重点。在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起步阶段,因为缺乏较为成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曾一度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原封不动地拿过来为己所用,从而导致了与本土价值观冲突与融合的矛盾现象。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我国逐渐认识到为避免出现极端的态度和后果,需要保持理性客观的研究精神,有必要对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客观评价,并深入实际教学领域展开一系列的研究。

二、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1.价值观教育内容以丰富的课程为依托

考察教育内容是研究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虽然美国没有设置专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然而丰富的社科课程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以公民教育为例,它在20世纪80年代广为美国教育界所关注,逐渐成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在以培养合格公民和快速造就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为教育目标的指导下,美国公民教育如火如荼地在中小学中开展起来,并受到社会公众的热捧。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在1986年美国宪法200周年纪念活动的影响下,美国中小学兴起了一股“学习行政管理和民主社会准则的热潮”[6],以往那种抽象而空洞的道德教育不再受人青睐。这一教育形式的转变,使得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随之而变。此阶段的公民教育融入了各种具体的课程内容,为了引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传授的教育内容以实用性和生活性为主。如在纽约州的各个中小学校,学生们要求学习一门为期一学期的“参与行政管理”类的公民教育课程,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从中得到相应的诸如民主、平等、公开、公正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公民教育环境中进行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不仅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教育界的热议,同时也得到了青少年和家长们的公认。根据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迪安·雷菲奇对美国全国教育进步评估协会的一项研究项目进行的调查表明,在青少年中17岁以上的学生中,有1/6的学生学习了半年的公民教育课程,而至少1/4的学生学习了两个学期的此种课程[7]。可见,公民教育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阵地。诸如公民教育的社科课程为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均起到了不同的促进作用。

2.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一,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选择一些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内容。这些价值观念包括爱、平等、自由、公正、幸福、健康等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永恒不变的内容,它们成为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最高理想,代代相传。同时,它们也是人类共有的思想精华,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

第二,学校价值观教育依托的不同课程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存在着差异。以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为例,美国公民教育旨在重点培养青少年的政治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因此它所蕴含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选择,一方面是认识国家对于公民的价值,以增强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如民主、和平、友谊、和谐、团结、平等、友善等价值观;另一方面是认识自己对于国家或他人的价值,以增加公民意识和服务意识。如擅于奉献、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勤于律己等价值观。在道德教育中选择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偏重于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共处关系的价值观。除了与公民教育共有的价值观外,还包括诸如合作、对话、公平、善良、感激、回报、优先权、恭谦、理解、包容、祝福、助人为乐等价值观。虽然,两种课程中依据教育目的的不同选择了差别不大的价值观,但是在学校价值观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第三,美国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除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外,社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引发的价值观也会融入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这在当

代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为明显。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激起了众多我们无法预测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这必然成为学校价值观教育选择教育内容的有效范围。

第四,教师个人对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如美国教育学家戴维(claude david)对教师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教师认为学校必须传授的价值观需要包括:责任感、尊敬、诚实、正义和公平、关爱和信赖、文化多样性价值、公民美德和公民意识、宗教多元性价值观、对人本性价值观的宽容、对同性恋的宽容、正当的生活立场、正当的选择立场等[8]。当教师以价值观教育的“指挥者”身份出现时,他(她)对价值观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除了课程教学中指定的价值观内容,教师会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来教导青少年,此时教师处于个性发挥的时刻,青少年接受的价值观完全随教师的思维活动方向而定。

三、新时期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1.在价值观教育中增添个性化内容

与美国生动活泼的学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相比,我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显得单调而缺乏个性。长期以来,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细节中充满了吸引青少年学习兴趣、激励情感、鼓励价值判断的内容,旨在培养青少年个性与人格魅力、道德意识与价值理想。针对偏重专业课程学习的传统教育内容,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学习,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9]这指出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根本区别,即“生产”与“生活”的差别。一个满腹经纶的学术家未必是一个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成功者,而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可能只是一个丧失个性的学术傀儡,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懂得合理运用各种价值判断去行动的人才懂得如何生活,懂得如何生活的人才能称为“全人”,培养“全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2.强化“如何生活”的人文教育目标

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青少年引向对人生智慧的敬畏,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人性的充分肯定与完善,这造就了价值观教育的多重使命,既要完成对青少年的社会教化作用,也要实现个体内化的功能。为改变学校价值观教育因人文性与人性化缺失导致的教育效果下降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反思人文意蕴和人性化色彩,以增强制定教育目标的人性论基础和现实生活的根基。

第8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教师教育价值观 对策 

教师教育价值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随着社会转型,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哪些差异,教师教育价值观应坚持什么,怎样科学合理地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整合。 

一、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 

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其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转型必然在教师教育价值观上反映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第一,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充满了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在经济改革、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下,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凸显,追求个人公平和效益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突出,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日益明显。第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体现强烈的参与意识。教育融入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掺杂个人主义、效益至上和急功近利。第三,思维开放,更具有独立性,创新意识增强。在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尝试和创新。第四,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和效益。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以社会发展为重心,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教授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科学技术知识,对能力培养、智力开发重视不够。可见,社会转型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价值观多元分散化,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 

转型期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不少教师不清楚当前提倡的主流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由各类师范学校包办,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方式、指导思想、课程设置都是整齐划一的,指导教师行为的价值评判也是统一的。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以开放的体制纳入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培养由高等院校承担,各类非师范院校也开始开办师范教育,展现出多元化的施教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就成为必然。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途径;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手段;有的认为教育是提升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关于教师教育的主导价值,每个人强调的角度都不一样。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教师普遍追求个人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完善过程中存在矛盾冲突 

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实际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在高考制度下,学校和学生不得不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从而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与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冲突明显。 

教育个体价值观与教育社会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教育个体价值观大行其道,但教育社会价值观的呼声仍然存在。前者关注个体,以促进个人知识、能力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为宗旨;后者把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教育个体价值观和教育社会价值观如何辩证统一起来,仍然没能很好解决。 

最后,在效率与教育公平问题上也存在矛盾。理想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人均等的教育机会,促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与成功,而实际通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把效率看得更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让教育公平步履艰难。 

(三)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教师专业化价值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是一个综合指数。社会转型期的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不再只是关注教师

品德的形成和知识传授能力,还必须关注教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决策者。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判断,不仅在于会传授知识,还在于会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不只是满足灌输现成的知识,还要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教师们也认识到自身的观念落后和知识陈旧,在教学技术上不断改进,对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有益尝试。但目前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三、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一些教师没有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教育知识陈旧,综合素质跟不上变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学校在办学方向、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观念陈旧,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大,教师教育价值观被弱化和边缘化。因此,在社会转型期,整合出全体教师认同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确立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突出个体权利、义务、平等的社会与个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并把它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体系。这样的教师教育价值观,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应成为教师现实行为价值取向的标准,成为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总之,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耍回归到“人”的教育上,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二)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作为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价值观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在教育发展中,我们要大力培养教师教育的“创新意识”价值观,通过教育价值观的调整,把教师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人的创造力上,改变目前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主的做法。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能力,从知识、智力、能力和优良个性人手,激发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否能让学生在创新方面有所成长,要成为教师教育道德价值评判的构成部分。总而言之,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要成为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三)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融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处理好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需要树立共同的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寻求公认的教师教育价值准则,在同一的价值取向下相互配合、统一行动。为了实现整体价值的融合,要做到:第一,确立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面对不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我们无法拒绝,但要坚持核心价值观不能动摇。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与教育改革相联系,在兼顾个人利益基础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通过良心自律、社会舆论监督和道德教育等途径,让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家接受、认同和遵从的判断是非与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教师教育价值的融合。第二,在社会转型期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各种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合理因素,避免用一个价值观去代替全部,并与其他价值观对立起来。要求同存异,让冲突各方融合,最终达成价值互补。第三,健全各种价值观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机制,有效消除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和误解,实现多种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的协调发展。第四,为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提供主流的社会价值规范,健全法律法规,引领社会转型期迷茫的教师教育价值观走出阴影。共同的教育价值一经确立,将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会持久地发挥导向和支撑作用。 

(四)改革教师专业化的构成要素,确立转型期教师教育专业化价值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应包括道德责任感、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价值观以及稳健的人格五个方面。我们首先要确立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价值标准,并以此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合理配置。其次,以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为导向,针对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政策上要有得力的措施,资金上有专项投入,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分批进行,以缩小差距。第三,依据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配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快速提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

认知活动的能力,对教师进行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教师培训不能只学习理论知识,重点是掌握发展学生智能的实践能力,学习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当然,教师专业化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也必须要上一个台阶,获取社会高价值的评价,必须与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改革相结合,统一现行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第9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 成人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Adult College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LI Qiang

(Dalian Staff and Workers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033)

Abstract Strengthen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s the need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ofcollege,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ut also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need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full, full pattern of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ampus culture, social practices as the main route to the "three advocates"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Three Views" and the "thre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cus,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thought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201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这些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论断和要求,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成人高校要在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丰富教育途径,结合成人高校实际,进一步明确教育内容和重点,切实加强对成人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

(1)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成人高校的存在,满足了社会多群体、多层次的人群获得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从构成上说,成人高校学生成分较为复杂,既有一部分知识基础较差的高中生,又有技校生、中专生和职高学生,还有已就业的青年人,也有一些年纪稍大的因各种原因而产生接受高等教育意愿的人。从学生进入成人高校的动机上说,有的是为了就业、有的是为了改善就业质量,有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有的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成人高校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和入学动机的多样性,增加了成人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高度的统摄性,通过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成人高校学生“德”的素质,充分调动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在满足学生各自需要的同时,使他们胸怀国家和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两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成人高校的学生也会受到多种多样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正确认识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选择科学的价值观,是成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为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进一步加强成人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成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中,“德”的素质是起统率作用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德”的素质一个方面,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就学这一个时期,而是会对学生综合素质、一生的成长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和途径

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成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要努力构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 格局

构建格局时,要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放在同职业技能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格局是:在成人高校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以“两课”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部门、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全体教师和职工的作用,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后勤部门齐心协力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格局中,学校党组织处于领导地位,负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考核、保障做出总体的、指导性的规划。进一步加强“两课”教学,组织“两课”教师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以教学促研究,以研究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工作部门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全过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团委要指导、推动学生会、学生社团在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要结合各自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经常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成人高校全面、全程、全员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面。

2.2 途径

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是加强成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包括“两课”教学和其它科目的教学。通过“两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激发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愿望。其它科目的教学要结合实际,在具体教学内容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建设之中。例如:在校园景观石上镌刻“诚信”二字,教职工在工作中体现出敬业的精神,倡导学生在交往中要宽容友善等。还要吸引学生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树立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既可为学生提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机会,又能成为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发端,还是检验学生是否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方式。要结合成人高校学生的寒、暑假个人自主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学习先进人物活动、社会志愿服务等,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重点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三个倡导”教育为基础,以“三观”教育和“三德”教育为重点。

3.1 全面做好对学生的“三个倡导”教育

党的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三个倡导”为基础,使学生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含义,以及三个层面价值取向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文化上、精神文明领域文明、社会上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为其它两个层面提供了保障,并要以其它两个层面为基础。人民的自由,人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平等,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联结了其它两个层面。热爱祖国、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团结友善,这是个人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是其它两个层面的基础。成人高校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以个人层面的目标为基础,以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目标为遵循,全面做好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教育。

3.2 切实做好对学生的“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定要抓住“三观”教育这个根本。要通过“三观”教育,使学生真正理解、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确人类历史发展大方向,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在进行“三观”教育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对不同内容“三观”的对比分析中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 大力做好对学生的“三德”教育

“三德”教育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立身发展的需要。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也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方面。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个人品德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德”的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三德”教育中,既要使学生明确“三德”的基本要求,更要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