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专业优化设计范文

建筑专业优化设计精选(九篇)

建筑专业优化设计

第1篇:建筑专业优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成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1.1 中标设计方案有待成熟与完善

建筑设计方案的中标不代表着方案完善。在有些情况下,从招标文件公布到提交方案时间,设计单位的有效设计周期不会超过一个半月。同时,依据招投标法规,招标期间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除“答疑”之外不能进行其他方式的沟通,因此,在有限时间与有限交流的前提下,要求设计单位拿出能够充分领悟建设单位意图、完全满足建设需求的方案是不现实的。此外为了加快进度,目前建设单位一般都采用“概念设计方案”招标。在功能布局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中标设计方案的深度难以直接衔接后续的相关设计活动,需要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加以深化与细化。

1.2 建设单位的技术要求有待明确与落实

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设计项目,尤其是大型而且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面临功能、交通、环保、景观、法规等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设计约束,在缺乏建筑设计方案雏形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很难提出明确详细的设计要求,其在设计招标文件中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的描述往往是模糊的或是框架的。因此,在明确中进行逐一细化、优化和协调,并标方案后,应该基于中标方案的建筑布局,对各项技术要求、功能需求及设计约束最终落实和确认。

1.3 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在建设工程设计招标过程中,多家设计单位的参与,其投标方案与设计手法、设计亮点对开拓建设单位和中标设计单位的思路是有价值的,可以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其他投标方案的优点,对中标方案进行优化完善。对于这些情况,对于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复杂建设项目,方案优化工作已成为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程序和环节。建设单位要摒弃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可有可无的思想误区,在设计招标结束后不要急于展开后续设计,而要发挥各方优势,对中标方案进行充分的优化和深化,使各项功能指标及技术措施更为合理,建筑风格定位更为准确,造价与运营成本更为经济,并为后续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环节提供科学、系统的工作依据。

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风险与原则

建筑设计的优化方案是否能够优化所有工作,并都实现目标呢?在有些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它们投入了时间、精力进行方案优化,但由于工作方法不当,往往出现调改了一个地方,却引发更多相关问题的现象。经过反复调改,却发现不是对中标方案进行了“优化”,而是丑化、劣化了原有方案,甚至颠覆了中标方案,轻者延误了工期,重者则造成工程建设管理的重大失误。因此,为了实现优化目标,达到理想的优化效果,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过程中,如下几条原则是应该严格遵循的:

2.1坚持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主导作用

方案优化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工作人员不专业因素干预甚至主导优化过程是其中一项主要失败原因:一方面是建设单位的参与热情或领导的主观意愿不知不觉中影响或压制了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中标单位也常常存在任务完成式的被动工作心态,果是系统思考不足引发更多的问题,造成方案的劣化。为确保优化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来自各方面的的意见与建议必须要经过建筑师的整理、甄别与过滤后,通过专业的设计手段与技术举措加以落实。建筑师要摒弃任务完成式的消极态度,积极承担起方案优化的主导责任。同时,建设单位要给予建筑师以充分的信任与授权,并在工作程序、机制上给予保证。

2.2 识别并坚持中标设计方案的精髓,避免颠覆性的修改

设计招投标制度对中标方案的法律地位是有明确规定的,且大型重要项目的中标方案一般都经过了建设单位高层领导的认可,所以不能敞开来优化,而是应该充分挖掘、识别、提炼出原有中标方案的亮点,在保持原有方案精髓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切忌进行颠覆性的修改。

2.3 自顶向下,抓大放小,做本阶段应该做的事

因中标方案大多为概念设计深度,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应采取自顶向下的优化策略,优先着力于宏观与总体层面上的要素,重点关注于本阶段必须完善与决策的重要事项,避免过多、过早地陷入局部细节问题中。一些设计节点或专业技术措施可以留待工程设计阶段由设计院依靠自身能力加以解决。此外,在此阶段过早敲定的设计细节可能会随着后续设计工作的深入而废弃,造成工作上的浪费。

三、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中应重点关注的要素

那么,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有哪些呢?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3.1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综合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以工程功能需求出发,以技术先进性、工程造价严谨性、财务审核规范性为重点,科学的进行设计方案优化。通过对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的设计,科学的应用现代建筑施工技术,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达到降低施工成本、降低投资的目的。通过工程造价严谨性控制,达到工程造价对施工的指导目的,为施工成本控制奠定基础。通过财务审核规范性对工程造价、施工资金使用等进行控制,达到工程投资的科学使用,避免职务侵占、偷工减料等情况的发生。同时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还需要对施工过程材料进场数量、进场时间、堆放场地与堆放方法的进行设计优化。通过科学的进场数量设计减少材料进场过多造成的场地占用、资金占用以及材料管理费用。通过科学的堆放场地设计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二次运输费用,提高施工效率。通过科学的堆放方法设计优化能够有效的避免材料堆放不当造成的材料损失。总之,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对施工全过程各项工作的充分考虑,建立现代化、精细化施工管理,以此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最终目的。

3.2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管理部分的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对工程施工质量也有着一定影响,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关于质量的设计与优化,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筑工程质量设计与优化首先要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优化,构建以法人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为主导地位的、基础质量管理人员为管理基础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架构。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规程进行具体化与细化,以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注重质量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与全过程管理执行力,为确保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3.3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对建筑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达到高标准工程的关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是通过人员优化、项目设计管理优化以及科学的统筹安排来完成的系统工作。设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基础,并对每个设计人员的专业项目进行整合,是专业人员的强项得到发挥,以此提高设计方案质量的提高。项目设计管理过程要抓住重点与关键点、对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等进行重点控制,以此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设计过程中还要通过优化统筹安排工作、提高设计效率与各环节的交接,对交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通过设计工作的统筹安排提高设计工作效率、缩短设计时间。对于工程设计中需使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还要加强对可行性的分析与验证,对比同类工程中新技术新材料使用情况确保工程质量。设计部门或企业还要加强自身设计人员综合水平与素质的优化,通过在职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水平,有针对性的对专长人员进行培训。

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对设计项目的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与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因此,建筑工程设计部门或企业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提高优化水平,以此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四、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倒三角”工作方法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倒三角”工作方法是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模式。下面将结合某办公大楼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具体案例,对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方案优化模式进行介绍。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倒三角”工作方法

在启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之初,工作团队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中标方案的精髓以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设计特质与手法,并由高至低排序,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倒三角”模型。由模型可以看出,五段式的体量关系集中体现了总部大楼的稳重和大气,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认可度与接受度也最高;其次是位于建筑中部的通高中庭,成为夜景效果的视觉中心;再其次分别是德式的建筑立面肌理以及对称式的功能布局。

基于倒三角工作法,在优化过程中,沿倒三角逆向而上,首先从位于“倒三角”最底层的功能要素入手,依据功能使用的合理性,结合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在保持对称性的基础上,将其功能布局从“东西分区”调改为“南北分区”。进而,从文化要素入手,在保证其立面肌理的基础上,对立面色彩、幕墙比例进行优化,使其更符合该企业的文化定位。之后,从绿色环保节能出发,对通高中庭进行了内部尺度的优化。而对于专家和领导普遍认可的五段式体量关系,则作为方案的重要特质原汁原味地给予保留。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筑专业优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外形;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TQ639.2 文献标识码:A

1 建筑外形装饰设计理念

建筑外形装饰是一项发挥设计者创造性思维的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外形装饰可以盲目的进行。对外形进行装饰应该坚持一下基本的设计理念:

第一,建筑装饰不应该脱离现实环境。无论对于建筑进行怎样的装饰,尊重其客观现实环境都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建筑所处的自然位置、地形、空间等都对整个建筑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整体的设计画面必须和谐生动。在建筑装饰进入正式的施工阶段以前,设计者必然会有一个设计方案,这个设计方案体现的就是一种预期效果,在整体的设计图纸上,装饰画面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体现出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区分。整个建筑装饰要有一种跃然纸上的效果,这样最终做出来的装饰设计才能够吻合预期的效果,达到目的。

第三,装饰设计必须重视型材的选择与效果表达。建筑型材的增多,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不同型材的质感、质地、光洁程度和表面纹理等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装饰设计方案中,要考虑不同质感不同材料之间的互相搭配,增强外装饰效果。

2 以建筑自身构成部分装饰建筑

建筑的自身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梁、柱、门窗、屋顶、檐口、阳台、凹廊、雨棚乃至墙体或墙体饰面材料及分缝处理等等。他们都有各自的功能作用,如果他们同时也比例适当,色彩别致,施工精良,自然也应该是赏心悦目的。这无疑是建筑构件本身给建筑以美感的装饰作用。建筑上的任何构成部分,经过反复润色,总是能够为建筑形象增色生辉的。

2.1 阳台与凹廊的设计

阳台与凹廊更多地出现在居住建筑、部分旅馆设计中。办公建筑除了较大的公共活动平台外,一般不需设置阳台或凹廊。而学校建筑主要是宽敞的走廊和室外活动空间,在一定意义上,阳台与凹廊似乎是居住建筑性格的体现。阳台与凹廊的设计可以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丰富活跃着建筑形象;栏板的虚实变化,平面轮廓的变化以及色彩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使周围建筑之间或风格统一或彼此有别。所以阳台与凹廊的合理设计会给我们的建筑形象增色不少,还需要我们很好的利用与把握。

2.2 屋顶的设计

屋顶主要说明一下立面可见的坡屋顶。对于坡屋顶来说,结合结构与构造做法的考虑,应有穿插交接的多种可能,通过方案比较,认真推敲,可以找出在形象上最能令人满意的组合方式。比如两坡顶与四坡顶,两坡顶或四坡顶与尖塔顶等的各种组合方式,适当搭配有功能利用价值的老虎窗,都可使屋顶部分的形象更具艺术性,对整个建筑的装饰作用也更强有力。这就需要我们反复斟酌,找到最理想的组合运用到我们的建筑设计中。

2.3 檐口的设计

檐口主要出现在低、多层建筑中,无论采用平屋顶、坡屋顶或其他形式的屋顶在檐口上都大有文章可做。建筑师应该特别重视檐口的装饰作用,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整体效果。

2.4 门窗等其他部分的设计

在整个建筑设计中,门窗的设计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考虑窗洞大小比例、各种形状,还有现在建筑中运用很多的凸窗与空调位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建筑立面。还有建筑本身的材质,墙体的饰面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对建筑形象起主导作用,但是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造价,实现的过程中业主起决定性作用。再者建筑本身的结构形式的装饰性也会使建筑立面显得更加生动活跃。这就需要建筑师们权衡考虑了。

3 装饰构件在建筑中的装饰作用

装饰构件是指那些加之于建筑之上,除了装饰建筑绝无其他任何功能作用的构件,比如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吻或仙人走兽,又如赖特嵌在墙内的东方人物瓷雕。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曾经在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构件在现代建筑中很可能已经转变为仅仅起到装饰作用的装饰构件。就像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出来的椽条,或依照西方古典建筑制式的仿制的牛腿,他们虽然都能为建筑添加细部,也有可能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但多半都不再承担支撑挑檐的责任了。因此,在设计时,建筑设计师应考虑到这一点,怎么样的造型设计才能更好的适应自己的设计作用。

4 优化外形的装饰措施

4.1 设计过程协调

怎么样减少优化设计从出图到确定过程中的反复修改,对于缩短优化设计时间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设计协调在优化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协调工作可以分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

4.1.1 内部协调:项目材料员应该依据合同的要求对材料送样报审,材料报审通过后,再提供给设计者进行优化。业主按照自己的需求,审批过的材料数据要在优化设计节点大样里标注清楚,对优化设计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所以优化设计的工作量很大。在完成优化设计图纸后,就是加工订货阶段。加工环节是装饰工程中再次创作的重要手段,在优化设计过程中易被忽视。厂家要积极配合完善二次优化施工图纸,依图而制,使产品能满足施工现场的安装要求。

4.1.2 外部协调:建筑的外形设计一般工期短、复杂、难度大,各种施工图纸往往会有一些不完善的细节,像机电安装专业,就存在着多个专业交叉施工的情况。装饰优化设计要与机电安装专业相结合一起协调末端定位、收口大样及安装方式等工作,并且也要和各专业设计单位提出与之相配合的定位要求。优化设计的重要依据包括主体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纸,以及在优化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协调会议记录等。作为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各类相关专业设计的设计协调会,在会议现场就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而协调会议的记录应该作为重要的出图依据在之后的优化设计图纸中反映出来,才能确保优化设计的出图、确认效率更高,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优化设计。为保证设计创意与技术实施性,优化设计将结合各专业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并借鉴各方工程经验,在材料、构造、装饰等方面完善。

4.2 技术支持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图纸尽量的完善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对于施工技术工作人员来说,就要有重点、有针对的对优化设计做好技术性的保障。在优化设计中,尽量避免各专业的相互兼容,在保证技术要求的前提下,从装饰效果出发,合理安排各专业的末端定位、界面要求及形式等,保证各专业有整体性都融合在装饰界面。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建筑外形的设计中可利用的元素很多,尽量合理的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我们的建筑更加生动,才能在美化建筑的同时体现建筑设计的真正价值所在,最终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曲明.浅谈建筑外装饰效果设计[J].门窗,2008(2):47~49.

第3篇:建筑专业优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建筑设计优化管理的理念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没有好的质量,产品就没有市场,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建筑设计也是同样如此。

只有在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上做文章,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成品。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它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能用工业化、工厂化、程序化的过程进行生产,对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是不同的。

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产生出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建筑设计精品是在设计运行过程中优化取舍,完善完美。因此,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在于强化、强调了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动态管理。它也打破了过去静止的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由部分到整体、由管理点到强化点,由方案到施工图,这些工作都要进行细化、优化和筛选。它是积极主动、极具挑战性的动态管理。

二、健全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建立法人挂帅的组织机构。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主要目的是使这项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相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三、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运作

建筑设计质量优化,不仅是为了设计产品合格,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而是为了高标准的追求。在设计优化管理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法和手段,产出最佳产品。

1.在定岗定位人员时即时挑选,既要进行优化思想教育,又要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有进取精神,思想中时刻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竞争意识。这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每一个项目的优化管理。所谓管理点,就是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比如: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就是建筑设计项目宏观中既有影响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

3.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差错,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随时制定与研究项目的创新计划。凡是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向较高的目标前进,优良产品才会不断产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创新要精品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如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设计理念和先进经验,做到这一点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径。

6.提高设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给设计对象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在设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独当一面。

7.制定优化的最佳目标,打出最低的要求线,尽量把一些定性酌要求变成定量的标准,以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8.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首先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然后才是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化。

四、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优化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第4篇:建筑专业优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

1、 建筑设计优化管理的理念

本人认为,只有在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上做文章,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成品。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它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能用工业化、工厂化、程序化的过程进行生产,对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是不同的。

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产生出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建筑设计精品是在设计运行过程中优化取舍,完善完美。因此,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在于强化、强调了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动态管理。它也打破了过去静止的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由部分到整体、由管理点到强化点,由方案到施工图,这些工作都要进行细化、优化和筛选。它是积极主动、极具挑战性的动态管理。

2 、健全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基础――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建立法人挂帅的组织机构。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主要目的是使这项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和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3 、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运作

建筑设计质量优化,不仅是为了设计产品合格,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而是为了高标准的追求。在设计优化管理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法和手段,产出最佳产品。

(1)在定岗定位人员时即时挑选,既要进行优化思想教育,又要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有进取精神,思想中时刻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竞争意识。这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每一个项目的优化管理。所谓管理点,就是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比如: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就是建筑设计项目宏观中既有影响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3)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差错,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随时制订与研究项目的创新计划。凡是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向较高的目标前进,优良产品才会不断产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创新要精品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如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经验,做到这一点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径。

(6)提高设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给设计对象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在设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独当一面。

(7)制定优化的最佳目标,打出最低的要求线,尽量把一些定性的要求变成定量的标准,以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8)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首先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然后才是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化。

4 、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优化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第5篇:建筑专业优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改革

1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设计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建筑学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经验完成课程设计活动,并不注重建筑构造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法一成不变,最终导致教学设计目标在短时间内不能实现。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是十分关注科目间的联系,即已传授的理论知识起不到铺垫作用。由于教材内容不断变化、补充,教学目标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但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不注重学生在课题选择中提出的意见,长此以往,专业学生参与课题讨论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即师生间的隔阂会越来越大。大部分建筑专业教师习惯应用项目教学法于理论知识传授,相对来讲,教学设计期间这一方法的适用性相对较低,进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优化。教师组织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时,学生只能在其中扮演聆听者的角色,即学生的参与机会相对较少。从中能够看出,建筑构造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学专业教学效果。因此,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创新工作势在必行[1]。

2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必要性分析

2.1教材更新的需要

现如今,建筑市场不断变化,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建筑任务,以此迎合社会发展需要,务必及时更新教材,对于陈旧的教材知识全面更新,引进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这不仅能开阔建筑构造专业学生视野,且还能为专业学生在这一方面奠定良好基础,这对新工艺应用有促进作用,这对我国建筑设计工作有效推进,建筑设计效果优化有促进作用。从中能够看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务必做好教材更新工作,这能大大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适应性。

2.2教学方法创新的需要

建筑构造课程不同于其他建筑专业课程,该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实施,又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并且学生的建筑思维应不断开拓。只有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才能提升建筑设计质量,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探索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主动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学改革深化有引导作用。

2.3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由于建筑设计行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支持,即专业人才是建筑构造专业有序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深化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完成人才培养这项基本工作,能够培养大量优秀人才,这对我国建筑事业良性发展有推动作用,有利于大大提升建筑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设计工作持续进行。此外,高校招生数量会大大增多,高校形象能够良好树立。

3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基本措施

3.1创新课堂内容

建筑构造课程主要以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基本目标,及时创新课堂内容,即针对不适合教学需要的知识点有效删除,将其替换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学生能够掌握适合时展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积极表现,避免出现岗位适应时间长、适应效果差等现象。适时创新课堂内容,有利于提升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效率,即高效课堂会及时打造。除此之外,专业学生还能提升实践技能,学生实践练习的过程中借助理论知识为其提供可靠支持,这一过程就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技能的基本表现,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的建筑思维也会全面拓展,建筑设计作品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建筑设计自信心增强有重要影响。

3.2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专业教师根据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际实施任务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法,它以设计学习为主线,通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主要目标,进而学生能够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能动完成设计任务,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巧用理论知识,针对设计问题灵活解决,学生设计潜能会大大激发,设计信心能够大大增强。新型教学方法还能应用于实践设计项目,除了锻炼上述基本能力外,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实践练习能力;然后,应用实践考察法。建筑构造课程的知识点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现实生活,为了确保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实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现场实践的机会,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边建筑物为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将实际建筑同已学理论知识相对应,进而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够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学习印象会大大加深;最后,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法。创新教学工具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组成部分,借助多媒体音频功能、图片功能讲解相关建筑构造知识,能够大大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学生还会主动操作多媒体设备,以此模仿建筑图纸绘制,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会增加知识量。

3.3创新考试方法

建筑构造课程进行教学效果检验时,主要有如下方式:①考试法,教师在试卷中设置考察知识点,即学生一人一卷一桌的形式进行试卷答题,最终试卷成绩即代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情况,进而教师能够根据试卷成绩调整教学计划;②成绩评定法,即教师通过试卷成绩、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综合考察,进而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在建筑构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教师能够通过组间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组员间会互相帮助,这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建筑构造学科的专业成绩[2]。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了解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设计现状,以及课程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考试方法等措施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这不仅会优化教学设计效果,而且还能促进建筑构造课程活动有序进行。这对建筑学专业持续发展有促进意义,同时,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敏.学习迁移理论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6):163-164.

第6篇:建筑专业优化设计范文

用6年时间,到2014年底,实现省政府确定的把我市培养成建筑业优市的目标。全市建筑业年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37%,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5%;建筑施工企业市外施工产值达到40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10%以上;建筑业企业总量达到200家,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5家,超过5亿元的10家,超过1亿元的20家;特级资质企业2家,一级资质企业10家,二级资质企业40家;完成10亿元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进一步提高;打造15万人建筑大军,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达到85%以上,关键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达到100%。

二、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做强建筑业企业

1、积极发展施工总承包企业。大力发展公路、市政、房屋建筑、矿山等施工总承包企业。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支持施工总承包企业拓展行业领域,促使其上等级、上规模。不断壮大专业承包企业。支持专业承包企业向设计、施工、制作、销售一体化发展。鼓励一、二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分设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专业承包公司,引导和支持三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专业承包方向发展。着力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加强对建筑劳务带头人或召集人的政策指导,引导具备条件的建筑劳务队伍和成建制建筑劳务队伍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引导部分三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向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转化;引导一、二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分离富余职工,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

2、培育建筑业龙头企业和优秀建筑业企业。对年产值达到5亿元、上缴利税达到1500万元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市政府命名为“*市建筑业龙头企业”;对年产值达到1亿元、上缴利税达到300万元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市政府命名为“*市优秀建筑业企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其列入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投标预选企业名录,支持其参与工程建设,在市域内投标工程时,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适当提高分值,努力提高我市施工企业的市场份额。金融部门应当提高建筑业龙头和优秀企业的信贷等级。税务部门对建筑业龙头和优秀企业纳税实行专项服务。

3、大力开拓外埠市场。支持建筑业企业出外进行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鼓励具备条件的建筑业企业在发展地设立分支机构,联合省内、外企业,进一步开拓全省和省外市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和加强对外出建筑业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对外出建筑业企业在注册、资质升级、队伍培训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三、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科技创新

1、深化建筑业企业改革。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建筑业,支持企业增资扩股,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活力。继续引导改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的职责。深化企业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聘任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规范劳动合同制,鼓励企业实行年薪制。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建筑业企业改革,确保有关政策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好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2、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各县(市)区应将建筑业科技发展列入当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推进建筑业科技进步。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筑业企业可以从工程结算收入中提取1-2%作为企业技术进步发展资金。企业通过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奖励。

3、创建精品工程。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品牌企业。强化精品意识,打造优质工程。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市级奖项。建立工程招标激励机制,增加质量、安全、卫生、环保、消防、科技创新等在评标中的权重,实行优质优价。对在工程承发包合同约定创建部级奖项(鲁班奖、鲁班奖提名奖)、省级奖项(世纪杯奖)、市级奖项(优质工程奖)的工程,甲乙双方应在合同中相应约定由发包方给予承包方工程总造价5%、4%、3%、2%的奖励,其费用列入工程总概算。对获得鲁班奖(包括鲁班奖提名奖)工程的项目经理,自获奖之日起,3年内可直接承接一项规模相当的国有投资建设工程;对连续2年获得优质工程的项目经理,自获奖之日起,1年内可在本市同时承接3项建设工程。

4、推进建筑节能与安全。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安全型建筑,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消防技术标准,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公消〔2007〕131号)的规定,落实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建筑消防临时供水设施,不使用可燃易燃外墙保温材料,确保消防安全。新建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建立完整的建筑节能检测和评价体系,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实施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为主要内容的闭合式管理,加强工程建设程序各环节的节能专项监管,对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建筑物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

5、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筑业人才市场建设,通过市场供求和建筑技术人员合理流动,促进建筑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健全建筑业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加大收入分配向科技人才倾斜的力度。加强执业人员培训,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业能力。进一步完善执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考评制度,拓宽建筑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渠道,不断创新评定方式方法。

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

1、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市城市规划区内所有建设工程、开发区建设项目、政府投资工程的招标投标活动必须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内进行;各县(市)建设工程的交易活动应在当地有形建筑市场内进行。有形建筑市场要认真履行服务职能,逐步对公共资源的交易进行整合,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提供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

2、强化招标投标监管。结合工程特点与专业要求,不断创新和完善招标投标机制。积极探索新的评标方式,逐步推行网上远程评标。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投标监督机制,重点加强对投标资格审查、评标、定标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开展中标后监督工作。加强对评标专家库的管理,对评标专家实行动态考核。整顿和规范招标市场,建立健全招标机构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

3、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对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实施统一监管,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杜绝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住宅分户验收监督管理工作,保障竣工房屋使用功能,落实质量责任制。认真监督施工企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并将安全生产费用存入指定账户,在政府监管下按规定安排使用,逐步建立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

4、规范建筑市场计价行为。凡使用国有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收费标准,严禁压价、无序竞争或采用不正当手段发包承揽业务。凡政府和有关部门规定的必须缴纳的费用,包括工程排污费、“五险一金”、危险意外伤害保险费等规费,在工程招投标中为不可竞争费用,直接进入工程总造价。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政府以及发展改革、财政、建设部门制定的工程造价计价、结算控制办法,规范计价行为。

5、加快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加快建立并推行符合我市的工程担保制度,建立由市政府控股、企业参与的*市建设工程担保公司,专门负责对市内建筑施工企业进行银行贷款担保,解决施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增强企业融资能力。鼓励县(市)区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中介机构通过联营、合资、合作等方式组建专业担保公司,为建筑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6、建立并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建立完整的市场主体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系统,认真开展信用等级评价。通过资质或资格管理、市场准入、招投标、工程担保、表彰评优等工作环节和方式,依法对守信行为给予激励,对失信行为进行惩处,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对建筑业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7、健全并落实防止拖欠工程款制度。严格对项目立项、施工许可和建设过程的管理,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以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和工程款支付,杜绝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完善并严格执行工程价款结算办法,防止变相拖欠。加强对工程价款结算的监督管理,实施合同审核备案和竣工结算备案管理制度。对不按规定要求及时进行工程结算的建设项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予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在市域内,发生过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建设工程开工前,按工程合同价款的一定比例,在规定日期向劳动保障部门指定的银行专户预存工资保证金。对没有发生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筑施工企业可以不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8、鼓励外地建筑业企业来我市创业。对在我市设立总部的外省和中直特级建筑企业,自开业之日起两年内,市和县(市)区政府按企业缴纳本级地方所得税额的50%给予补助。鼓励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联合或在我市设立长驻机构,参与我市工程建设。加强省外建筑业入葫施工管理,外省企业入葫要成立分公司,进行工商、税务注册,逐步实现外省企业属地化管理,提倡外省企业在*成立子公司。省外企业在我市施工要做到“三固定”(固定管理人员、固定办公地点、固定联系电话),并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备联系。

9、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将建筑业列为支持性行业,与建筑业企业建立沟通机制,提高企业融资能力。要运用多种信贷方式,积极向符合条件的建筑业企业提供各类授信、贷款以及其他多种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五、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

1、实行建筑业企业统一管理。对房建、交通、水利、核电站等大型项目工程施工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大建筑业概念。市政府成立*市加快建筑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把建筑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建筑业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统筹本地项目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建筑业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营造有利于建筑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7篇:建筑专业优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通信 ; 设计 ; 建筑

在中国目前的建筑设计机构中,主要存在着外资、民营、国营设计院等多种组织形式,适应着不同的业主与需求形势。民营与外资设计机构机制相对比较灵活,市场敏感度高,设计水平逐步提升,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而国营设计院主要是原国有设计院体制的延续,主要有建筑专业设计院与行业设计院组成。行业设计院由于主业务为相关专业设计(如化工、道路、通信设计等),建筑专业往往为配套专业,受到行业与市场因素的束缚较大,在发展中受到体制和能力水平的诸多制约。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为例,试图研究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发展模式,为提升该行业的技术与服务水平,实现建筑设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是重要途径,建构强调创新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必由之路。

1.背景与基础条件

1.1竞争程度激烈,社会化程度较高

通信行业设计院是在原有邮电行业发展过程中,为满足行业内部对相关专业设计业务的需求,提供设计配套咨询设计服务的机构。由于该类型工程通信专业设计具有较强的特殊性,社会上的其他设计单位很难涉足,排他性较强。随着通信行业近几年的大发展,通信行业设计院无论是划归移动、电信或联通企业,普遍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该行业中建筑专业设计社会化程度较高,受市场竞争冲击较大,目前发展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部分通信行业设计院建筑专业被取消或仅仅作为配套专业,发展举步维艰。保留建筑专业部门的设计机构也普遍面临项目规模有限、水平难以提升、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找到适合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的发展模式就成为当务之急。

1.2设计机构企业化的要求

通信企业均为上市公司,是投资、管理、运营高度现代化的企业,这对通信建筑设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设计的内涵在扩展,设计工作已经真正走向职业化。设计者不仅应拥有基本的设计技能等基础专业能力,更应该在这一领域内有所钻研,在设计知识与技术上有相应的深度,同时还需要了解建设的过程规律以提供更准确的服务。所以,通信行业设计机构的建筑师应从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技术人员走向职业化和专家型的人才,这也迫使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必须按上市企业的管理模式运作,走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2.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发展环境与出路

2.1通信建筑设计机构发展环境

综观世界,美国、日本、乃至包括英国在内的建筑设计机构,更多的是以强大的综合技术实力和高超的企业运作能力,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整个行业实现了彻底的专业分工和高度的社会协作。

目前的国内通信建筑设计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缺乏能很好地满足原创的、大型的通信建筑市场的大型建筑设计机构,而社会分工状况又不提供这样的基础。设计企业人员规模的增长,最大的制约就在于管理水平和机制的瓶颈。传统的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实际上受到了内部机制的制约,未能占有国内原创的、大型的通信建筑市场,但他们在通信建筑业的综合发展方面做了很大贡献。因此,这个规模的问题,也就是走向“公司化、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问题,同样这也为我们指明了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着重发展的方向。

2.2行业发展与企业管理

随着近年来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通信建筑的规模、投资均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面对这一形势,大型通信行业设计院均不同程度的加强了建筑专业的设计力量,力求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与最佳的口碑,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由于各通信行业设计院均归口各通信上市企业,均已按上市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尤其是人工成本控制方面,使得大幅度提高员工收入变得几乎不可能,这也导致在目前方兴未艾的建筑设计市场上对相关设计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因素。在这一环境下,各通信行业设计院的建筑专业设计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大幅增长,面对通信建筑的规模、投资倍数级的增长,如何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提升设计水准就更加要求管理者摆脱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寻求一种更科学的发展模式。

从设计管理上来讲,从50人、100人、150人乃至更多,几乎每增加50人对管理而言都是一道门槛。如果达到300人,则成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型企业,管理上已经不能用事务所式的业务型管理模式,而应实现企业化的转变,否则人数再多也无法形成企业的规模效益,就避免不了因为规模的增长而带来的门槛阻力。通信行业设计院中虽然人数较多,往往远远超过300人,有着企业化的运转模式,但建筑专业设计具有特殊性,与通信专业设计有着诸多不同,对于建筑专业设计管理要充分考虑到它的特性,在企业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

2.3职业化策略

对于通信行业设计机构来说,与社会上设计机构的区别在于:设计管理者更了解行业的特性与对口上市公司的运作体制,表现出职业化特征,从中找到最佳切合点。它不仅关注如何把一个设计做好,更应该关心该项目与通信建筑使用者的良性互动,充分了解建设单位与上级主管单位的意图,符合国家相关部委的条例、法规、标准,将所有设计持续而高效的做好。所以,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设计管理者不应该是仅仅关心设计业务本身,更应该关心设计业务的组织能力,包括战略、商业承诺、项目运作方式、专业能力以及管理模式、用人方式等方方面面,使之符合整个行业的企业文化,这也是考察一个上市企业的财务、经营、人力行政资源配置行为是否按照上市公司的商业规则进行运作的标准,这对于设计单位是否能够完全取得建设单位信任、形成长期良好互动至关重要。

可以说,专业化、规模化、公司化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职业化。这不是指拥有一份职业即是职业化。职业化首先要求的是摆正建筑师自己的位置,一定要具备外部客户、团队合作理念、专业素质、社会责任等综合因素。这不仅关系职业 道德问题,而且属于职业操守范畴。职业化不止是具备专业知识,更是在职业生涯中对操守行为规范的把握,是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对工作的热情、恒心、专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时下,国家在能力与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不允许我们仅凭个人喜好去设计建筑,而必须严谨地去完成每一个项目。在中国,现在要解决的更多是社会问题。在设计力量不完备,社会技术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刚刚诞生的建筑往往就与时代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远不止是在建筑方面及造型方面,其功能与建筑技术往往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大兴土木的城市化时代,不能没有相应规模的公司去应对,通信行业设计院的建筑专业设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表现出职业化的素养,从企业与城市的实际出发开展设计。但在当前的国情下,迅速跨入“公司化、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行列才实属当务之急。

2.4规模化策略

设计院既然作为通信企业的一部分,就必须按照上市公司企业化的方式发展,这就必须解决企业的基本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发展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发展策略、技术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这不仅是要符合通信企业上市公司的整体特征,还要根据设计院企业的特征进行细化和侧重,必须按照外部环境的状态和自身的情况做出认真的分析而得出答案,并不断加以完善。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规模化的实施策略。

现实地看,规模化至少能带来三个好处。其一,规模可以带来技术高度。目前行业中要达到足够的技术高度,是需要做出大量投入的,只有规模带来的实力才可以保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为博取高技术做出足够的投入;其二,规模可以带来效率的提升。很多通信设计公司都有这样的体会,任务与人始终不匹配,时忙时闲,运营不均衡,常常为了接活而拼命加班,有了活人不够,要加人,加了人怕没活干,又拼命找活,财务状态不佳的状况时有发生。若公司有一定的规模再加上有效的管理,任务与人力可以较好的匹配,从而提高人员的利用率;其三,规模可以增加抗风险能力。

2.4.1集约化

要达到规模化就必须实现集约化,即将优势资源投入到效益最高的机会中去。真正的规模化需要我们改变基本的业务模式,实现与上市公司的一体化,以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还要保持设计企业特有的局部灵活性。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改变业务流程,建立新的组织架构、改善授权和绩效管理的办法、实施知识管理等。如成立包含通信电源、通信工艺、概预算专业的建筑综合所,考虑到与通信设计的较大差异,采用自主经营的授权模式及以量化工作贡献的绩效管理模式等。其中业务流程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项目管理的体系,必须将成本、质量、进度三个项目基本因素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4.2专业化

对于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来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于服务对象即通信企业有着深入的了解,相关的专业需求、工艺流程等都是其它设计机构无法介入的。充分发挥专业化带来的优势是提升设计企业技术水平、实现规模化的必由之路。如中国移动在通信机房建设中推行标准化设计,为相关设计院发挥自身综合优势,深入探索与研究创造了难得的机遇。随着标准化机房楼的推行,该设计院实现了真正的规模化效益,获得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将设计企业的专业化推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坚定不移的在通信建筑专业化研究中投入最强力量,已经逐渐成为广大通信设计机构的一致共识。

2.4.3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任何一个知识型企业发展必须的管理工作。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必然产生大量的有价值知识,这些知识不被管理时是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于个人手中,而每一个设计师都希望将这些经验固化在企业中,并被任何希望使用这些经验的人随时检索、获取和应用,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基本意义。借助现代信息手段,配合相应的组织设计,通过知识共享系统、ISO系统记录等信息化手段,我们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努力。

3.企业文化的建构

用上述各种举措尝试管理手段的革新,目的是形成不断创新的组织能力。现在,全社会都在讲创新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建筑设计更是需要创新来提高水平。但是,创新是需要很多前提的,这就需要在建构企业文化时强调创新,实现创新型组织。

3.1开放的氛围

每一个创新最早发生在个人思维中,它必须受到环境的认可和鼓励,才可以被展现出来,还需要付出成本、承担风险去深化和尝试,并受到检验和改善,得到帮助和支持,最终付诸实施,得以汇报。只有环境与条件都具备,创新才可以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源源不断地产生。每个人都有无穷的创造力,所以实现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形成尊重、信任和鼓励个人创新思维的组织规则和氛围。

3.2尊重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的因素,我们身处其中,必须小心克服。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企业治理尊重个人独立,保障个人利益,崇尚理性,用契约和责任约定人与组织的关系,造成强大的组织效能,可以很好的促进创新的产生。而中国社会和企业治理强调集体主义,往往忽视个人独立,用权力与支配约定人与组织的关系,使我们处于表面上的集体主义与内在的利己主义相互纠缠的矛盾之中,无法形成理性的组织关系,致使每个中国人灵光四射的大脑泯灭在低效的组织形态之中。要改变这一点,必须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因子,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现实中,创造尊重、信任、合作的基本价值观,尊重个人独立性,强调责任而淡化权利,去构建我们的企业文化,保证每个人的贡献得到公平的回报。

3.3构建实现专业理想的实现平台

在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关注设计师这个群体。这个群体往往由一群个性十足,充满梦想的年轻人组成。如果过于强调上市企业的种种管理制度,以及这个行业建筑的趋同性因素,往往会扼杀许多建筑师的梦想,不利于这个团队招募到最优秀的人才,这就需要在制度建设上加以重视。建筑师希望实现设计意图,希望完美实现自己的作品,但现实中一个设计的最终结果往往并不完美,因为建筑设计的结果由许多因素构成,受制于社会整体审美意识、整体行业的平均水平。通信行业位于社会发展的最前端,通信行业设计机构中建筑专业近年来不断探索力图能够冲破限制,快速全面 提高设计的平均水平。设计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脱离建筑师自我实现的原始动机,去研究做出好设计的规律和方式方法,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发挥创造力,保证持续有效地产生大量的好设计,并能不断地自我完善与提高,让更多的建筑师、设计师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将设计项目负责人由一个设计师转变为一个设计企业的管理者。

作为设计师出身的管理者,对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有着真切的感受,例如一个设计意图往往客户与领导意见相左,需要大量的精力做出协调;一个创新的构思处处碰壁,找不到资源支持,也没有资金投入研发,只能放弃;很多好的经验总是不能被整理和积累,别人的无法获取,自己的也无渠道贡献给别人等等。以前我们常常认为这些问题是设计业务的特点,实际上,这些都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它体现的是企业里市场营销、客户关系、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流程管理、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知识管理、研发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完全可以用现代管理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管理科学是基于人的基本情况建立起来的应用科学,只要建筑师、工程师们不是特殊人类,设计公司就有着普遍的企业共性。设计企业是典型意义的知识工作者组成的企业,构筑专业的管理平台。

4.结语

通信行业设计机构应该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创造一个充满机会和活力的平台,团结众多有才华的同仁,实现建筑师的梦想。在中国现实的人文环境下,实现建筑设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是重要途径。建构强调创新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释放中国人的创造力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第8篇:建筑专业优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14-04

一、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建筑设计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教学模式主要参照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主要采用传统授课与评图相结合的形式。建筑学本科教育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思维能力;建筑学专科教育的重点则在于应用型知识的教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受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教学时间、生源素质等方面限制,如照搬建筑学五年制本科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欠缺,特别是对应用型知识的掌握不足,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用人单位反映不佳;另一方面,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欠缺,职业素养还需提升。如能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结合社会与市场对建筑学专科学生的定位与需求,进一步明确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与理念,适当调整与优化高职院校现有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改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建筑学专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应契合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设计企业的建筑设计团队主要可分为总建筑师、项目主创建筑师、助理建筑师、专业绘图员等不同层级的岗位。不同岗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需要具有相应的工作能力。根据设计企业及市场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助理建筑师、专业绘图员以及建筑设计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如房地产、咨询、政府职能部门等)。以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0年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共146名,毕业生大部分在建筑设计以及相关行业就业,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及专业绘图员的工作,就业情况详见图1。目前,一些设计单位推行定岗定薪制度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上海建筑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就专门设立了助理建筑师、专业绘图员等就业岗位。加之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各地建设量大,设计企业的工作任务繁多,因此,助理建筑师及专业绘图员这样的实用型人才就业前景非常乐观。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与本科教育相比,在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强化应用型知识的传授,强调与目标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技能的培养(表1)。

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三、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以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目标,还应结合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及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引入差异化的理念

全球化时代,企业、团体与个人都在寻求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错位正是在寻求一种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定位不一样,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自然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差异化的理念,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适时进行人才分流,各教学阶段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行人才定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执行因材施教、因岗施教的理念。例如,高年级教学中可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置助理建筑师和专业绘图员两级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方案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进行一些建筑方案设计训练,其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为助理建筑师,应重点训练他们的设计、创新以及建筑施工图绘制等能力,顶岗实习阶段应推荐他们到锻炼建筑设计能力的岗位。对专业能力一般的学生其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绘图员,应强化一些相应实践技能的训练,如CAD制图、计算机建模与渲染、设计文本制作等。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例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育,训练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示范式教育,鼓励其在模仿的基础上寻求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契合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可依托学校设计院及校外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在企业人员与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工程设计实践项目,提前进行工作演练,“以学促工、以工促学”,实现工学良性互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在每学期末的集中实训周和三年级的毕业顶岗实习学期,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联系设计单位,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一些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此外,“企业进校”也是一个创新的做法,即以工作室等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实行校企全程合作,实施“双师型”指导。在上海,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设计院,还是一些小型设计公司,对助理建筑师和专业绘图员的需求量都很大,因此,设计单位也非常欢迎高职学生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许多学生由于顶岗实习期间表现优良而获得了宝贵的工作机会。2009年学校推荐15名毕业生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实习,其中7名学生被录取为正式员工。与此同时,也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各类实训室(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及一体化教室等设施的建设,以便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三) 优化实践教学方法

第9篇:建筑专业优化设计范文

我国高等职业建筑艺术教育,一直是参考高等学校建筑教育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教学体系的某些局部虽有所变革,但并非根本性的改变;关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仅仅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展开,其局部的优化并未带来高职建筑教育的整体优化;近年虽在广泛开展如何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发展个性的讨论,并进行有关课程改革,但整个建筑教育体系仍未改变。封闭的格局、呆板、僵化的体制,抑制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教师教学的惰性状态以及教育与社会脱节、教学内容陈旧、不重视实践、缺少交流机会、缺少协作精神的现象依然存在。

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教育在经历几个世纪以后,已从学院派形式化的封闭、僵化教学模式向追求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发展。经验表明,作为建筑教育稳定发展基础的主干专业设计课的师徒技艺传承关系虽没有根本改变,但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越发重要,如欧洲一些国家:英、法、德等国的某些建筑院校发展继承了传统的“师徒制工作室”,强调低年级至高年级共同组织成纵向学习小组,由教授、建筑师、工艺美术师领导的各专业组共同指导。日本建筑院校普遍实行的本科高年级与硕士研究生的纵向组合,进入教授负责制的研究室共同学习和研究,也很有特色,香港大学建筑系打破各年级之间的“围墙”,促进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建筑系内联网,使不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浏览所有相应课程的全部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高等职业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育体系的研究将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建筑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天性中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它将主要体现在开放的教学组合、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技术知识体系等几个方面。这种体系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的教育进程,要求提供最优的教育体验,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方法。

二、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的实践

根据高职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和本世纪建筑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打破旧有的教学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探讨开放式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开放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其核心是:建筑艺术类专业主干设计课,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纵向组成的教学班,设计专业教师纵向组成的课程梯队指导组和相关专业人员(包括建筑师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横向参与,建立一种纵向为轴,横向展开的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体系。

1.建立开放的教学组合

(1)组合优化的教师群队。由专业教师纵向课程梯队与打破教师专业界限、相关专业横向参与,包括聘请职业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工艺美术师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管理部门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而组成的专业开放式教学指导组织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的“优化的教师群”,设计主干课的教学由各学科联合作业,在落实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面向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整体建筑教育效果。

纵向教学班与纵横结合优化的教师群构成的建筑教育过程组织方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师徒制工作室”,是继承而不是简单的回归,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革和发展。更通过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动态管理,改变设计课教学师生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中扩大学生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和增加思维交流的机会,寻求一条能使学生天才充分发挥、真正提高创造力的途径。

(2)纵向间的教学班组——“工作室制”。“工作室制”即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收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制。“工作室制”实行将高低年级的学生按班级或专题小组组织成纵向临时“班组”在一起上同一专业技能课,在高、低年级学生实现各自技能训练的目的(理性和感性)的同时,加强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专业思维、实践交流与合作意识。研究师生合作的开放式教学与工作模式使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潢设计教学组织方式(以工作室为核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的,它

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过程,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懂得设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同时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与学习方法。

“工作室制”既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是产教结合、专业实体化、实现高职“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有利途径,同时,促进了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高效、竞争的教学局面。

(3)横向教学交流。建筑艺术类专业本来就有很大的共融性,这为专业间进行横向教学资源整合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对于建筑、规划与艺术设计专业间的横向交流应该站在大艺术、大设计角度围绕教学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设置。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业)建设等资源上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增进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加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各专业教学特点、特色,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专业教学理念和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建立开放的课程重组

(1)开放的“过程设计”。建筑艺术专业训练一般都有一个从构思、定稿、到完成正图的过程,以往成绩评定主要看“图面”的结果而定,“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倾向十分明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认知、过程运作、过程表现,训练学生设计的构思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习惯,在过程中促进入的各方面能力成长,如独立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过程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实际学习、训练过程中自我思维和行动潜能的发挥或锻炼,对于培养建筑艺术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来说十分必要。实施开放的“过程设计”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优越的社会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多层面为其创造良好的土壤。随着对“过程”的重视,“过程设计”势必成为建筑艺术等研究的方向。

(2)相关课程的衔接与重组。全面协调专业主干设计课与相关理论课的关系,改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制定与全方位开放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课程设置适应新的师生共同工作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课程设计命题方法和教学要求,由传统的类别型命题转向问题化命题,让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是又要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钻研相应的技术知识。

{3)公开、公平、公正——开放式的设计成绩评定。通过建立开放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促进开放式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公开、公平、公正的开放式设计成绩评定细则,避免设计成绩评定的随意性、主观性、离散性。如:结合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采用以下方法就是体现成绩评定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积极尝试:评定设计的成绩分“设计——考试——答辩”三段落逐步分段分部评定,形成量终成绩:

a.整个设计阶段成绩以100分计算;

b,采用毕业设计考试形式的成绩以100分计算;

c.毕业答辩成绩以100分计算;

d.最终成绩由各阶段成绩按所定百分比折算(设计占30%,考试占20%,答辩占50%),然后转化为成绩等级。

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成绩评定,引入了“过程设计”观念,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每一阶段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共同打分,取平均值,毕业设计成绩来源于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综合素质体现。

3.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

(1)开放的讲座、学术报告、展出。现代建筑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与开放式教学体系相匹配的,面向国际国内开放、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

建筑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各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兄弟部门和社会的交流,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对各专业知识的整合及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知识的全面化非常有利。

开放的活动要照顾到各专业特点,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有较好影响的人士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名师,建立专家人才库,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学术研究、交流环境。

(2)社会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实行"2E作室制”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组建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研究室,形成由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副教授、青年教师、硕士生、本科生等合理配置的团体,综合负责本专业的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这样由设计院的工程师担任设计课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他们把工程设计的体会、经验融人到教学中去,不仅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种由建筑设计院统一组织安排,提供场所和项目,由具有“双师型”特征的团体人员共同指导,面向社会实际工程的实践,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得到了综合性的多方面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