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第1篇: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复习课 能力培养 中考

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等矢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即将参加中考会考的学生来讲,不仅要具备以上技能,还要在未来的会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期顺利升入高中继续学业。学生能力的高低,成绩的优劣,某种程度来讲取决于教师的引领作用,近年我主要从事初中毕业班历史课教学,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即采用矢量分析法(矢量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对初中历史教学资源进行进一步设计、梳理和重组,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矢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比,运用综合视角探究历史问题,化繁为简,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打造真正的高效精品课堂提供了借鉴,连续几年我校中考历史会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本人教学成绩在同行中一直遥遥领先,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复习方法简述如下。

一、采用图示法以时间轴为骨架再现历史,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网络

毕业班历史复习课教学我们主要分三轮进行,第一轮依据教材重建知识网络,第二轮整合归纳专题,第三轮强化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好比是修房子,地基打不好,房子也有可能随时坍塌,所以第一轮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基础知识始终是历史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历史知识又是一个整体,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点、线、面、体构成一个历史的知识网络,若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止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作为点进行复习,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示法来表示。具体操作是以时间轴为基本骨架,时间轴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列出中国历史四本书和世界历史两本书从古代史到现代史的时间、分期、阶段和每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矢量,这样就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形成历史复习课中独具特色的“世界之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历史知识的微缩景观,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综合体。

二、点、线、面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全面分析、对比和重组,整体感知和把握教材,掌握规律性的认识

初中历史整体复习框架建好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它。首先,要对知识框架中列出的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对比,找出共性,分析差异,在全面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复习世界近代史要抓住两条基本线索展开,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英国运动、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 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两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再如复习“中国近代化探索”时,不仅要弄清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引领近代中国潮流的四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还要放眼世界去看,不难发现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潮流正处于上升阶段,而且已经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激烈冲击和影响着世界,中国也不例外,在世界大气候的影响下,外族的入侵进一步警醒了国人,沉睡千年的东方古老帝国终于开始了思变的过程。复习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可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等,这些复习要点在我们的知识结构图中都能一目了然,再经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三、依据知识结构图有的放矢进行分类专项复习,突破考点

专题复习是历史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制作好的图示表就使繁杂的知识点在表中一览无余,教师引导学生将中外历史进行归类整理出多个专题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共党的历史及重要会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专题。其次,引导学生模仿矢量分析总图表自己制作某国或某阶段图示表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例如,以时间为主线制作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图示表,制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图示表等。第三,教师精心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动向及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情况并在矢量分析图表中进行标注,将知识点分为重点、次重点和非重点三个层次,对于重要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以便学生牢固掌握。

实践证明,运用矢量分析图示法进行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效果显著,有利于浓缩历史教材,化繁为简,使知识更具直观性、简约性;有利于理清思路,使知识更具条理性;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升华;有助于培养学生再认和再现历史的能力。只要教师有心,教法得当,精心设计图示,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复习效益的最大化,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第2篇: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

一、专题教学模式概述

专题教学模式,就是以某一个理论知识、考试题型或社会热点为中心而开展的专项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为跨教材章节,以学生为本,是落实历史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将零散的知识归类、贯穿并融合,更加详细、系统地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便于形成良好的整体历史观,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专题教学模式利用概述、分析、归纳、讨论及比较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重组,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回顾,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其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专题的主线,进行专题要点的提炼和历史知识的深化;专题教学可实现历史与社会热点的密切练习,加强历史与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社会现实、热点等的关注。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从内容、方式上呈现专题教学

(1)专题内容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比如,专题以人为中心,如武则天等;以事件为主题,如南京大屠杀等;以一个地区为专题,如等;以一系列事件为主题,如历史上成功的变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专题教学的独特视角。

(2)灵活呈现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中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是可以很灵活的,比如,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典型成语故事中的历史事件,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列举历史上的第一个和第一次,也可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影视播放与欣赏,如《三国演义》等。将历史知识灵活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的专题意识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看书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课本编排的先后顺序了解基础史实,在单元标题的引领下进行内容的阅读,关注其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对整体框架实现把握,同时也要注意单元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与比较等。

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近代列强发动的几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为题名,将近代中国各个阶级人们的反抗斗争以及学习西方、探索救国富强之路的历程为核心,深入了解每一场战争及运动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对各个事件进行具体的比较。这样,学生会更容易对这个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把握。

(2)善于总结并归纳历史问题。初中历史中专题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保障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与考试说明的结合点等,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出清晰的历史知识线索和逻辑条理。例如,以工业革命为专题,则应用列表归纳的方式将时间、事件原因、标志、重要发明、能源、技术领先国家、意义、影响及结论等实现清楚总结。

初中历史教师也可有效利用一些小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改变孤立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方式,增强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古代史中,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国历史上历代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古代医圣、诗圣、画圣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与治世,台湾、、新疆自古就是中古领土的证明等;近代史中,20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与三位伟人,中日、中美关系变化,等等。

(3)引导学生对专题问题进行探析。专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整体、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的历史知识,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感受与认知,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所以,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析。例如,在对我国古代一些重要迁都事件进行归纳的同时,教师可提出问题:“统治者迁都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相同?”对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教师可提出问题:“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走的弯路,你作何感想?对美苏、美日等大国关系的变化史实中,你认为这些国家关系变化的基准是什么?”等等。这样开放式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问题思考与探索的精神,提高其历史思考能力,将学生的历史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结语

第3篇: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中学历史 教学内容 选择依据

现代学校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有效获取知识而得到发展。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学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的目标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制订的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它是教学领域的法规,代表国家对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具有法律性质。历史教学内容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依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的根本依据。首先,它确定了中学历史学科的目的、任务。目的决定内容,内容为目的服务,选择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时应围绕以上教学目的。其次,它构建了历史教材的内容框架。课程标准不仅确定了历史学科的目的,还确定了其内容要点。历史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大纲中教学要点的细化,在选择历史教学内容时必须围绕上述这些指定的要点去选择内容而不能游离于这个框架之外[1]。

2.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教学目标比课程目标更具体,是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最直接的依据,教学内容要服务于教学目标[2]。

3.学生特点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因此,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基本特征是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差异。从学习积极性方面看,初中生的学习需要除了认知的需要外,主要是附属的需要,高中生除了认知需要外,主要是自我提高的需要;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偏重于直接兴趣、广阔兴趣,主要处于有趣和乐趣水平,而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偏重于间接兴趣、中心兴趣,主要处于乐趣和志趣水平;初中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近景性动机、外部动机,而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高中生的学习态度更趋于自主、自觉。从认知结构方面看,相比初中生而言,高中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比较全面、深刻、精确,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想象更具有创造性,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加牢固。从学习基础方面看,高中生较之初中生,生活体验更丰富,历史知识存量更大,初始学习能力更强[3]。因此,在选择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时,既要以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依据,又要以他们的认知结构特征为依据,还要考虑他们的学习基础。

比如同样讲“秦朝的统一”这一课,给初中生讲述的内容主要有战国七雄的名称、秦朝统一的时间、秦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等;对于高中生,不仅要讲述这些简单的知识点,还要讲解秦朝统一的原因、意义等更深刻的知识。

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历史教学内容准确,无科学性错误,这是由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决定的。科学性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科学而不是错误的历史知识。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国家标准。二是历史时间、历史地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要符合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错误的、歪曲的,更不是虚构的,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三是历史规律、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评价等历史观点必须是得到史学界公认的、比较普遍一致的,而不能是个人随心所欲的观点。正如李景旺书中所言:“我们所传授给学生的历史知识并非是过去发生的一切历史现象,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选择、分析并作出正确解释和说明的那一部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所以,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2.系统性原则

这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这种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是由历史学科知识的结构性、逻辑性特征决定的。它要求选择的历史教学内容保持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能反映历史学科的基本轮廓。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等八部分内容。当然,还可以安排地方史作为选学内容,其中各部分内容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

3.基础性原则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的具体体现之一,是由中学教育的基础性质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它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方面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生活体验、知识存量、起始能力、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选择历史科学中难度不大、通俗易懂的知识,不选那些太深太难的历史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选择历史科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如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内容。不选那些过偏过细的内容,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平型关大捷、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的详细经过。

4.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教师选择的历史教学内容要点要覆盖教材内容的要点,可以增加,但不能有所遗漏。例如在讲“洋务运动”这一课时,教材中有两个标题:“自强”与“求富”;洋务运动的评价。

若教师选择的历史教学内容要点为: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评价。这就符合一致性原则,因为它不仅包括教材知识点,还进行适度拓展。但如果教师只选择“洋务运动的内容”这一知识点,遗漏教材知识点,就没有和教材保持一致。

5.丰富性原则

丰富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不能照本宣科,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补充。要把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补充的内容串联组合,使之成为有迁移力量的知识群,发挥群体效应和系统效应。如《洋务运动》一节,在讲完教材的基本内容后,可以增加洋务运动时有关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的历史故事,洋务派兴办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历史事实;在讲述《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时,可以补充秦王吞并六国时,各国谋士、大将出谋划策、建功立业的故事,这样就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

参考文献:

[1]曹卫东.理解・创造:我对整合处理教材的一点看法[J].历史教学,2009,(7):7-13.

第4篇: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

着力点一: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知识网络化。

2.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3.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历史。

4.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主干。

例如:

――中国古代史: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的“大逆转”

――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史后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的基本历程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现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总纲:世界近代史部分要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世界现代史部分要注意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三个体系、两次大战为主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

――中外历史的比较与联系

着力点二:学好基本理论,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步理解和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应包括: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生产力标准。所谓生产力标准。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二是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所谓实践标准,就是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一要“贴近史实,接近科学”;二要“实事求是,不囿于某些非科学的结论”;三要“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

③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微观”主要指具体史实,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时只会“就事论事”仍属微观; “宏观”主要指一个时代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主要矛盾、主要特征和根本的发展趋势。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一方面“宏观认识必须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没有宏观认识,仅仅是就事论事,很难作出正确的结论”,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④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首先要认识到“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其次要认识到“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与文明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相比仍然是“微小”的。

著名史学家刘宗绪先生说: “实事求是是原则,是总的精神,生产力标准是认识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文明演进看历史是必须具有的境界。”

⑤阶级和阶级斗争。

⑥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应包括: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

着力点三: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5篇: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课策略;高效

初中学生课业繁重,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如果把学习内容的落实寄希望于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等于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保障的“空中楼阁”。所以课堂才是初中历史学科复习的关键所在,如何提升复习课的高效性,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升。

一、构建知识体系——注重教学设计

在复习课教学设计上,从宏观上构建一个整体清晰的认知结构,形成点、线、面整体把握的知识框架体系,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训练和巩固记忆,使学生明了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是死记硬背零碎、分散的知识点,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选择教学策略——围绕“高效”做文章

教师应始终贯穿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教会学生学习、思考,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就在于将教材内化,运用所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重新组织并盘活教材,从而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为例,采用材料解析题的题型,将学生带进一个预先设置的新情境,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看懂材料,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进而会分析、解决问题,学会综合概括和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等。例: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自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裴钰《改变中国》材料二中国的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中国启蒙运动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在中国,是为现代化而启蒙。……中国启蒙运动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重大运动?(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问题(1)属于材料题的第一层次要求,读懂材料并直接从材料中找到的答案,即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2)、(3)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思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是特点,要从从宏观上思考中国近代史的三条线索,即近代史的知识结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的侵略史,同时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注意从这一角度回答,提取相关有效信息与教材的契合点。注意让学生学会分层阅读,层层递进。从而得出作用: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三、运用思维导图——总结提升效果

思维导图的图示法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正如夸美纽斯说:“凡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它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通过自己“动”手建构知识结构,能很好贯穿杜威“做中学”的理论。学生动手制作复习课相应知识点的思维导图,通过导图形成的复习提纲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表现,让学生的学习有一致性和连续性,也有助于有心的家长配合课外的落实,提升复习效果。总之复习课的策略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阶段的历史知识,也要利用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促进他们日益走向成熟,提升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有条件一单元或一阶段的复习内容,能找到相关主题片效果更佳。如采用《千秋家国梦》航母宣传片在情感教育上升华“近代化探索”主题,让学生一听到音乐的旋律,就能将所复习的历史事件历历在目,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代蕾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第6篇: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探析,新课本与旧课本对历史事件的处理,其鲜明的特点就在于略过程深分析。在新编课本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都被精简,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性文字大大减少。如旧课本中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用四节来处理,对一些历史事件有较具体的描述,而新课本只用一节来安排,这就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其中攻占巴士底狱及巴黎人民第二、第三次武装起义重要史实,都浓缩成了一句话来概括。又如旧课本中分三章来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的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和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等课文,在新课本中缩编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节。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旧课本中用四节安排,新课本只用两节来处理。新课本这样安排固然是建立在初中义务教育教材已经学过世界史的基础上,以避免初、高中教材的过多重复和冗赘,而把着力点用在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它的影响、意义的理性分析上,这势必加大了教材容量大与课时紧的矛盾,使教师感到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来分析,义务教育要求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习世界史,以便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好知识储备,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由于中考不考历史,初三的世界史教学绝大多数得不到保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无初中世界史知识作基础,初、高中的世界史教材无法衔接,教师如果从新教材侧重理性分析的角度出发来教学,这就使得初中没有学过世界史的大多数学生感到“莫名其妙”,面对教师的提问常常感到困惑不解,难以适应。

从课程安排的计划来解析,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是按照供试验用的适用于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新修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世界近代现代史在高中二年级开设,为文科限定选修课,也就是说,从学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情况出发,加大理论色彩,着重分析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思维的启迪和开发,这很适合高二学生已完成了从经验性逻辑思维转化到理论性逻辑思维的实际,便于学生在理性思维趋向成熟的条件下,自觉地利用理论为前导来分析综合各种历史事实及有关资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而现行的教学计划则要求,高一开设《世界近代现代史》,无论是文科、理科学生都要学,这就造成了今后学理科的学生不愿在历史课上花大功夫应付着学,将来学文科的学生由于思维水平发展还没有完成向理论性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虽想学但受思维发展水平的条件限制,缺乏系统的方法论常识,又感到要学好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去学习,特别是对课本中的许多思考题,常常陷入“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很难知道从什么角度去“思考”的困难境地。

从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现状来剖析,随着老教师的大量退休,高中历史教师青年人已占到80%多,与老教师相比,这些青年教师尽管好学上进给历史教学带来希望的明天,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生在“动乱”的年代,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在西方新思潮的冲击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较为薄弱,而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理性分析的加强,表现在教材的编写上就是针对高中教学的特点,增大了历史资料的数量和分量,就上册27课来说援引的50多则史料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言论摘录就有25条之多,这些史料相当一部分由于教参没有说明来源,致使一些青年教师对其理解不知所云,更不知如何结合课文来处理,对这些思维水平层次高的“观点性材料”深感“望尘莫及”,使教学处在了“进退维谷”的艰难境遇。

明确了新教材难教的症结所在,如何从当前的教学现实出发,化难教难学为好教好学呢?也就是说,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应对呢?

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高一世界史教学的某些传统教法,创立适应新教材特点的教学新手段。

上面我们谈了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重分析略过程,如前述法国大革命由原来的四节变成了现在的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原来的四节变成了现在的二节,教学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处理教材不能总以旧课本为参照系来设计,必须从新课本的实际出发,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时间的多少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繁简轻重,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尽量完成,不留尾巴,以免造成时间上的被动。如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在旧课本上是以整整的两章出现,新教材只安排在一节课来完成,如按过去高一世界历史教学的习惯作法来讲述,不要说是一节课,两节课也恐怕难以处理完,现在安排在一节其共性都是民族独立革命,它们有不少相同的地方,教师只要抓住了美国独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来重点讲授,然后让学生阅读“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一节,仿照老师的讲授找出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可顺利完成,在总结课文时教师只稍作点拨对同为独立革命的美国和拉丁美洲因受殖民统治的不同特征与影响及由此带来革命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区别,就会把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到理性思考的新台阶。这样用新的手段,做到教、学结合,使主导、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有效地发挥,难教难学又何患之有!

第二,必须适当降低要求,从高一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做到灵活处理教材。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既然是按新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编修的供高二文科学生限定选修的课本放在高一让文理两科学生都学习,这就告诉我们,教学时必须把针对高考的目标降到会考的水准上,不可完全“以本为本”,否则就会“欲速不达”,效果也难十分理想。事实上,新编课本本身就有相当的弹性,为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了变通的余地。如课文中历史资料,以上册为例来说,所引50多则资料平均一课两框,而带星号要求学生掌握的资料,在全书中只有十六段,几乎是两课一段,也就是说大多数历史资料如何处理权限都掌握在教师手中。同理,对教材内容及课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题也可视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其原则是:

1.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教学目标出发,对教材的某些章节内容给以必要的调整。如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宗教改革”部分和第二章第二节“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等篇目都可来个“删繁就简三秋树”,讲清重点,剩下部分由学生自学处理。

2.从高一学生大部分将选择理科及学生尚未完成从经验性逻辑思维向理论性逻辑思维转化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中一些难度大、理论性较强的思考题,可对学生不作要求。如上册第17页、22页、31页等难度较大基本适应文科学生的问题,可留到文、理分科后再去深入讲解和处理。

3.从历史学科与语、数、外等基础学科课时开设的多少不同的情况出发,对课后练习题,可采取课堂提问的方法当堂完成,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样做,绝非是淡化高中历史课程,而是抓住及时反馈以进行效果回授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益。事实上,历史学科不可能也不适宜要求学生付出与语、数、外等基础学科同等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第三,理线补史,网络结构,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能力。

这是针对初三没有开设世界史或虽开设没有学好的学生所提出来的教学应对策略。理线补史,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先懂得新教材的基本结构,如上册主要讲解世界近代史,为此,必须告诉学生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发展及基本定型的历史就是世界近代史的最主要的基本线索;再告诉学生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对落后地区和国家的掠夺,必然引起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由此引出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一线索;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发财致富必然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又引起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一线索,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又引出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这一线索。理清了这四条线索,并把有关章节如珠子那样串在各自的线上,学生就能对全册内容的基本结构了然于胸,知道了本学期学习的具体目标。并产生一种新的学习期待心理。补史,则是对学生所缺历史知识,围绕课文的重点,适当地补充必要的史实,以弥补课本“略过程”所造成的缺憾。网络结构,是在现代教育理论重知识系统性逻辑性让学生形成牢固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把新教材各课的思路和结构特点,用网络结构的方法以图示,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理解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前所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激烈反复,政权更迭频繁,头绪多,理解难,而新教材却行文简约,缩为一节,给学生掌握知识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果教完这节课,教师能用图示结构来处理,学生就会顺利掌握法国历史的进程和产生新的学习期待心理,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第7篇: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

《历史课程标准》体现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近几年中考历史体现以上三种史观,而且考点的重点就在于这种新史观。所以在初三历史复习中要把握新课程内容,认真领会新课标要求,用新史观来整合历史知识,用比较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第一,采用现代化史观整合与比较历史知识。

现代化史观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观,它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心理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生产力 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代表整个社会的变革,如法制化、民主化、都市化、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通俗化、世俗化。

我们在新课程历史复习教学中,可以用现代化史观论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发展。帮助学生整合与比较历史史实,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川教版世界近代史可以这样整合与比较:

第一阶段:时间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启蒙思维传播,为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提供思想条件。事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在英国、法国、美国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市场出现。当时中国是典型农业国,处于农业文明,与世界现代文明无关,经济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即封建经济,中华文明遭到猛烈冲击,被西方列强强行拉入现代化文明进程之中。

第二阶段:时间是18世纪至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俄国、日本通过改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美国通过南北战争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比较中国历史近现代化历程是:由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而世界历史近现代化历史是由思想文化到政治制度,再到科学技术。两种不同历程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认识世界观念及水平相关。

第二、采用文明史观整合与比较历史知识。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基本内容是人类创造文明成果的过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表现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新课程复习教学中应把握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全面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与规律。从教材分析中得出:政治文明演进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在君(王)到主权在民,物质文明演进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精神文明演进是从愚味落后迷信到科学。

教学中可用对同一地区文明进行比较整合。如中国历史政治文明发展进程是,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政治制度已形成,如分封制。但不巩固。秦汉唐元明清时期是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如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等。民国时期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新中国成立时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

总结过程是从专制到民主,从治到法治,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同理世界历史政治文明发展过程是:原始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制度约定为准,封建社会是专制集权加强,英国、俄国、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建立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教学中也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行整合与比较。比如中国唐朝政治文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物质文明:农业、商业城市;精神文明:思想、文化、艺术。比如英国:政治文明是君主立宪制(《权利结案》);物质文明是工业革命,精神文明是文艺复兴时期创造的思想文化艺术。

在教学中也可以把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文明比较。从而更好学习理解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比如比较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不同,西方政治文明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中国政治文明是君主专制制度。西方物质文明是工业革命,中国物质文明是传统自然经济。西方精神文明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国近代全面落后于西方,表现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第三,采用全球化史观整合与比较历史知识。

我认为,全球化史观兴起与经济全球化相关。全球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就是整过世界的形成过程,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全部,是世界各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发展和互相融合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全球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历史不仅是国家地区民族和文化总和,而且是人类和全球是一个整体,要求我们从全球化的大视角整体去研究世界历史。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学习历史,考查分析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

世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近现代史都可以放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分析。

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全球化史观,对世界近代史做整合与比较。

第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我们认为全球一体化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出现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在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思想、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一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相关的知识包括文艺复兴、启蒙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改革以及调整、深化;二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相关知识包括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及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三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统一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建立广泛经济联系,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强行把落后地区纳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二,从全球化中认识世界现代史的发展。世界现代史全球化趋势更加强化。全球性国际组织不断出现,如国联、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等的建立,区域性集团不断形成和不断完善,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世界各国经济往来和交流更加密切,充满了竞争性和依赖性。如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援助,二战后第三世界加强交流和合作,如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

第8篇: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情感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9-01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应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构建一种逐层递增的情感心理结构的课堂教学体系,实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提升。可以看到,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主要就在于塑造精神、健全品格以及树立信仰。历史教学应当贴近现实生活,面向广阔的社会,以便于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因此,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非常必要及重要的。但是,在历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情感教育却并未切实的得到应有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舞台上对"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沿袭,这便使得历史教学变得十分乏味、枯燥,学生的情感体验严重缺乏,在学习中无法切身的感受到历史的智慧,甚至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开始逐渐的厌倦了历史的学习。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响应课改的号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并加强情感渗透,采取有针对性的渗透策略,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1.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

近些年以来,随着学生个性的日益凸显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被广大学生所认可与接受,所以,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就必须切实的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的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十分重要,而且相当必要。

1.1情感渗透有助于学习的驱动。学生的学习作为行为的一种,同样也是由内部动机所产生和激发的,该动机也就是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和源动力,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可以说明学生想要学什么,可以证明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而将适当的学习行为加以激发,促使该行为指向相应的目标,并且为该目标的达成而持续的维持学习行为。由于学习动机所发挥的作用,学生便会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因此,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热情,教师如何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和极大热情激发出来,进而促使学生主动自觉的置身于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如何有效的维持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的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予以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1.2情感渗透有助于情感的完善。情感教育可以推动思维的养成,可以健全人格,而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完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尤其要渗透情感。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均有着相当快速的发展,较之前相比,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这便使得许多学生无法理解近代历史和古代历史,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奋斗目标与时代精神,因而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记忆教材中内容,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是毫无意义的。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学生有着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渠道,有能力采用先进技术亦或是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得到知识,然而,静态的知识如果缺乏情感的有机融合,就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产生阻碍,要想情感的目标实现,学习生活就必须融合情感。

2.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有效策略

2.1加强情感体验,推进情感教学。体验指的是通过亲身实践或者亲身经历来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历史情感体验则是教师跨越空间与时间,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设身处地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式的历史情感体验,以此不断的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理解。大量的时间充分的表明,采取强化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情感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从形式上来划分,历史情感体验主要包括间接体验与直接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使学生对情感加以直接体验。正是因为初中生有着相当强烈的表演欲望,借助于学生的表演,来对当时的历史场景加以再现,使学生感受当时情境下的具体情感,通过角色扮演的途径,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学习及掌握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

2.2寓教育于练习,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新课标明确规定,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但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还应当关注技能与知识,关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而对于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培养,既要借助于相应的情感教育和课堂教学,又要在认识、接受和学习的前提下予以提高、巩固。所以,命制与探究基于情感态度的试题,不仅是历史教育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渠道,还是新课程改革得以推进的迫切需求。制定情感型试题,并非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有着较强复杂性的一个命题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每一个环节紧扣情感教育。

2.3培养审美情感,深化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来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加以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还是教学内容得以深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历史教师都知道,许多高中生均普遍的不喜欢近代史,而较为青睐于古代史的学习。谈及中国近代史,学生首先就会感到知识点繁琐,条约过多,难以记忆,最重要的是学生认为中国近代史是记录中国人民灾难和屈辱的一部历史。正是由于屈辱,学生才不愿意深入的加以学习。实际上,中国近代史中也有着许多美好的典范,其不单单是屈辱史,更是探索史、抗争史,期间有着大量可歌可泣的事物和人物涌现。过去的历史讲授法仅仅重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这样的讲述则会使学生感到过于笼统,信服感缺乏,而教师如果能够对情境创设出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当时的时代场景中,并对其中的深刻内涵予以挖掘,那么便可以提升悲剧至民族情感的美学层面上,这便是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是化悲为美的历史教学艺术。

总之,情感渗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立足于历史教学现状,积极的开辟出多样化的情感渗透途径,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素养与学习水平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

    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要理解和识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而且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历 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死记一些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意义甚微,而应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历史概念的理解、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向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理解。学习历史知识,应该从整体出发, 掌握关键性的史实,抓住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

    在此,我们以世界近代史为例,谈谈世界近代史单元知识结构的总体设想。我们以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一个形态,两大时期,三条线索,五个单元。”大家知道,世界近代史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 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现代史始于俄国十月革命,此后开始了两种制度并存的历史)。正是在这 270余年期间,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取代封建制度,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世界近代史主要讲的就是资 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可分为两大时期: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640—1870)。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是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资本 主义国家还寥若晨星(荷、英、美、法),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的或封建制度以前的发展阶段。但 是,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二阶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 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开始了蒸汽机时代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阶阶由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 革,使一系列重要国家(俄、日、德、意)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下来。19世纪 50、6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鼎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其次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0—19 18)。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的(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 发展从蒸汽机时代跨入电气化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定型),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发展和演进为帝国主义的历史,这是世界近 代历史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引起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 阶级矛盾的激化,引起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这就是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三条基本线索,也可称之为近代 世界的三股历史潮流。

    在考虑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三股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编组成 五十单元:

    第一单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重心在英、美、法三国。包括《世界近现代史》 上册1、2、4、5章。重点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等重要 历史知识,中心问题是理解资本主义在欧美先进国家是怎样开始确立的。然后复习17至18世纪的俄国,这时的 俄国还是盛行农奴制的封建国家,重点是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扩张,要理解与西欧先进国家(荷、英、法)相比 俄国的落后性。

    第二单元: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包括上册7、9、10、11、13、14章。资本主义的第 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的大工业的飞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这就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充分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比之封建制度的优越性。1848年欧洲革命是继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由于它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呈现出与早期资 产阶级革命不同的特点,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时代降临时的历史大潮。19世纪50、60年代,新的资产阶级改革 和革命的浪潮广阔地开展起来,重大的历史事件诸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和意 大利的统一。俄、日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南 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德、意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完成了 统一,标志着德、意也跨入资本主义时代。这时,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英、美、法、德、俄、日、 意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至此“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三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包括上册第16章和下册第1章。其时间范围约从1870年至1 918年。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从蒸汽 机时代跨入电气化时代,造成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这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出现的适应和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应运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在帝国主义形成时期,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呈现出各自的政治、经济特点。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帝国主义列强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近代工人运行和社会主义运动。包括上册8、15章和第16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的 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诞生等重要历史知识。科学共产主义在19世 纪中期的诞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自从有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工人阶段的斗争就有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作指导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一股历史潮流。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日益 带有国际性的特点。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成立正是这种国际团结精神的体现。第一国际期间工人运动取 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呈现新的特点(合法斗争为主)。俄国布尔 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发生的俄国1905年革命成 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