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教学科研能力精选(九篇)

教学科研能力

第1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本科生 科研能力

在小教本科生实践技能体系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师范院校的莘莘学子们在面临专业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仅仅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倡导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进而引进“研究型教师”的理念。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越发重要。而我们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从现在就应该抓起。

一、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研究型的教师是时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展前提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仅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不断地探讨育人规律,进行实践教学反思,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改进,逐渐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中小学老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成效,小学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前线人员,若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则会形成一支庞大的教育科研队伍,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打好基础,为自己的科研之路添砖加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教师的需求,使自己避免处于劣势的地位。

3.具备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一种精神追求。而科研之路可以提供给教师们无穷的乐趣,让他们接触到不同层面的知识,将他们从单调的、枯燥的教学生涯中拯救出来,从而收获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习惯”。的确,当你真正投入其中,你根本不会察觉出自己的能力的改变,只觉得那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事情,而此时,你已经具备优秀的品质,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与你融为一体。在《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一书中,斯腾豪斯提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能力的提高。只有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他们才能体会到参与科研的愉悦,实现自主发展。

二、现阶段师范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1.调查分析

在此之前,我们从江苏省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选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这八所院校进行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针对科研能力方面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即“你在学校期间是否进行过课题”和“在做课题过程中是否配备指导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分析图表:

(以上数据通过SPSS统计软件得出)

(表 2)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过两次以上做课题经历的只占7%,有过一次做课题经历的学生占总人次的17%,一次经历都没有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76%。由此看来,大部分师范生对于做课题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实战经验。而参与学生课题研究是养成科研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他们的科研能力也就可想可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学校对师范生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大,缺少平台,使学生的选择余地缩小;其二是学生自身对科研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忽视了它的必要性。[1]

(表 3)

此表中显示:在做课题过程中,约73%的学生表示学校配备指导老师,但仍有将近27%的学生反映学校不配备指导老师,而是自己独立完成。通过与部分学生的访谈,我们得知,即使配备老师给予指导,帮助也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教师教研压力大、与学生交流时间少,更缺乏其它相互沟通的渠道,从而导致指导教师对课题进程无从把握,师范生获得的指导不足。另一方面,校方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没有任何实质性激励措施,导致教师指导学生的动力不足。

2.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2]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从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将已有的理论知识更多地付诸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自我探究和反思,而这恰好是提升科研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提高小学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

叶澜教授在描述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时强调,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而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则必须对教育研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3]因此,寻找到提高小教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至关重要,通过种种渠道或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营造学术氛围。正所谓意识是行动的前提,要想提高科研能力,首先要唤醒学生的科研意识,要使他们充分意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决策应用于实践。

2.学校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加强学生科研意识,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让学生对科研领域真正感兴趣,这比强制他们去喜欢要有用得多。

3.以教育实习为契机,提高研究能力。[4]学校举行的教育实习活动时间尽可能长一点,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带着课题进行研究,此时的他们处于教育实践的第一线,更有机会接触到最动态的、最新鲜的、最有说服力的现实信息,而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作为观察者与思考者,将产生的问题形成课题并进行研究,不仅扩大了实习的成果,而且逐步提高了研究能力。

4.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开展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创新能力。

5.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思考,多回答问题,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思,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为提升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6.在班级里开设科研小组,将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织到一起,进行课题研究,从而带动其他学生进行科研的热情。

7.学校建立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即使拥有良好的教育研究环境,若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也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科学的研究精神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完成科研活动后的自我满足和他人认同也是保持个人持续研究的动力之一。[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作为成就动机之一当然必不可少。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即学校可以根据科研成果的情况予以相应的物质奖励,不仅可以让老师参与进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四、结语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宗旨,培养小学教育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所要培养的是具有教学能力、基本科研能力的,即“教学+研究”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浩,王青,战赫.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

[2]左光霞.论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职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

[3]尹芳.强化科研意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J].成都大学学报,2007.

[4]郭新安.师范生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师德师资,2009.

[5]唐虢,杨晓艳.试论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第2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大学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38-02

高等医药院校是培养高级医学和药学实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医药行业毕业生考研继续深造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选择就业的主要分配到各医院、医药公司、制药厂、研究单位等,工作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涉及医药研究的众多领域,如:药物对疾病的干预及其干预机制、研究开发新药、对中药有效物质基础的寻找、毒性成分及毒理机制、工艺和剂型的改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等,这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学生今后要独立开展科研和完成研究课题。而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完成预定的科研任务,必须具备以下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和鉴别文献资料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述能力[1]。但经过长期观察证明,很多大学生科研能力不强,有些大学生甚至不会查阅整理资料,对于实验论文和综述写作的基本格式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了。因此,学校非常有必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拟从药理学教学出发,谈谈药理学教学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药理学理论教学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联系起来的一门桥梁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传授为主体,教师单向的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重知识传授,忽视教学中的感受、体验和双向交流过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制约了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2]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从而难以适应日后的实际工作。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问题的抛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3],譬如超前式提问、探究式提问。如在讲到抗心绞痛药物时,开篇首先利用两、三分钟介绍诺贝尔的心脏病史,然后就抛出问题:为什么他没有采用药物有效控制心绞痛的发作?哪些药物具有抗心绞痛作用?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然后,如回答问题似的展开全章节内容教学。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以案例作为主线展开教学,以案例的分析材料带出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案例式教学中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题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掌握该章节相关的内容,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如在学习难逆行抗胆碱酯酶药时,结合案例教学进行讨论式学习。“患者,男,45岁,农民,既往健康。3小时前在田间喷洒农药昏倒在地,家属将患者急送如院。体查:呼吸24次/分,脉搏110次/分,血压90/60mmHg,昏迷,角膜反射消失,双瞳孔针尖大小,呼气有蒜味,多汗,流涎双肺可闻及湿音,肌肉间断颤动”该病人最有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瞳孔缩小、多汗、流涎的症状?肌肉间断性颤动的原因是什么?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是什么?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如何解救?在解救有机磷农药中使用阿托品的作用原理是什么?阿托品化的标志是什么?与阿托品中毒有何区别?为什么有机磷农药轻度中毒单用阿托品,而中重度中毒时阿托品必须联用解磷定?这种应用病例进行讨论式学习,既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不仅只是对学生“授之以鱼”,而是更注重对学生“授之以渔”。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2.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我提高学识、自我长进的能力[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相当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内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只能把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课堂内所能讲授的内容少之又少,而当今医药科学发展迅速,知识信息量庞大,做科学研究必须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前沿。因此,大学生补充新知识就必须依靠自学,这样才能在走出学校后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定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可就自学内容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讲授完阿托品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后,让学生自学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合成阿托品的人工代用品?人工合成的扩瞳药和阿托品相比其特点是什么?普鲁本辛和贝那替嗪的异同点是什么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在自学之前,教师也可以不提出问题,在学生自学完指定内容之后,就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行提问,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会自学内容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学完一个系统的内容后,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些学习方法,既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特点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药理学实验课是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验证理论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药理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药理学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实验课,往往是教师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才开始实验。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实验课敷衍了事,使其在实验前不愿预习,在教师讲解时不愿听讲,在实验时不愿动手,在课后不愿独立思考问题而相互抄袭实验报告,对于理论知识不相符合的实验结果不愿也不会去分析问题,或出现结论与实验结果相互矛盾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不上实验课。因此只有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可以将实验课分为三类: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通过基本技能实验如小鼠的捉拿与给药、钙镁对抗实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抗惊厥实验等,让学生掌握药理学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将多门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狗血压实验为联接解剖、生理、药理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观察出神经系统不同药物对血压、心电图和呼吸的影响,可以观察α、β激动剂和拮抗剂对血压的影响有何不同,观察受体拮抗剂对受体激动药的影响,在实验前要学生将设计的给药顺序写在黑板上,大家讨论,其余同学可发表不同意见,并说出其理由,经过讨论,意见基本统一后,老师再把学生的意见综合、分析,统一制定实验的给药步骤。又比如离体蛙心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结合中药学分析观察,让学生观察强心苷和熟附片对心衰的作用有何不同,中药的生附片及炮制后的熟附片对离体蛙心的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通过设计性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药理学的有关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实现其由书本到实践、由实践到创造的转化。在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时,教师可以给出几个由学生能够完成的特定实验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也可让学生自行选题。实验题目定好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撰写文献综述,要求学生在提交文献综述的同时提交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经学生讨论教师修改后进行实施,在实验完成后学生不是提交实验报告而是提交实验论文。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信息工具,提高其处理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能够掌握综述性文章和实验性论文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其论文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药理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科研能力,从而使之能适应其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旭刚,徐杏元,祈晓岩.运用研究式教学模式培养警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探索[J].中国监狱学刊,2009,(3):130-133.

[2]陈霞,顾锦华,吴锋.P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772-774.

第3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关键词 创新能力 科研促教学 生物技术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mote Teaching by Research and Train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ZHOU Jihong, CHEN Changjie, YANG Qingling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30)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biotechnology curriculum group, training of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with medical biology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the introduction of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quality training curriculum group teaching, strengthened through teacher trai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selecte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orms of teaching, to develop innovative training program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research and teaching quality. Build promote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raining system, enrich the forms of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ability, increasing th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 innovative ability; promote teaching by research; biotechnology curriculum group

科研的过程是追踪世界前沿信息,补充和更新知识的过程。以教学带动科研、用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相长、研究有成。近年来,本学科课程组在利用科研成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前提下,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有机代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去,尽自己所能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以科研促进本专业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要常流常新”,教师的科研能力反映的是学科的发展状况。作为快速发展的学科分子生物学教学工作,本教研室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凝练与学科建设及课程建设相关的科研方向;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热爱教学与科研的师资梯队;提倡教学与科研融合,教学与科研并重,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做法是组织队伍、凝聚力量,进行科研课题的申报;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锤炼人才;通过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促进学术队伍的凝聚和青年教师的成长;全力支持本课程组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先后选送多名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显著提升了本专业科研工作的整体实力,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梯队,目前作为分子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团队师资中获得省学术与技术带人后备人选、省青年骨干教师、院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近三年主持部级、省厅级科研课题二十余项,为本专业有效实施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较强的学科和师资力量保障。并注重师资队伍中学科背景多元化,涉及诸如临床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检验、植物学等领域。知识的交叉、互补与融合,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本学科的横向发展。

2 科研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本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所以,教学过程本身就包括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①基于这种共识,在专业教学和学科发展中,特别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本学科专业课教学任务均由长期坚守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承担,所以授课过程中很容易将自身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从而开阔了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实践表明,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不仅使同学们可以深刻领会学习本门课程的真正目的和用途,还可大大提高同学们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和分析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生动又直观,直接有利于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建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根据每年学科发展动态,我们安排三节课内容介绍最新研究进展,为学生创建了接触当前国际相关研究的前沿,感受了当前相关研究的热点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以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为标志的“组学”时代的来临,生物信息学应运而生,我们及时开设选修课程,集校内在该领域掌握相关前沿知识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相关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适时的采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的方法,结合本教学团队主持的科研课题,多肽研制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体会,系统阐述蛋白质工程技术与进展,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努力将本教学科研团队研究内容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有机结合,从2007年起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来自团队研究课题的相关内容。

实践表明,这些改革方法和所付出的努力有效地改变了以前只能教死书的状况将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带到了课堂,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科学研究也使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学科发展前沿内容,给学生以前沿的引导。在此基础上,2010级和2011级学生获得了部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同时,以这些教改内容为主体创建的“分子生物学”网络课程获得了全国网络课程比赛三等奖、安徽省二等奖和校二等奖。

3 以科研促进实验课教学

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科学技术。科研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学加速改革,教学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科研又推进了教学的改革。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科研,而科研又是教学的一个源头。②2007年,教育部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中,实验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实验教学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本教学团队构建了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群,其中专业实验课程涉及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酶工程。在院教学研究课题和省教学研究课题资助下,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为主线,对三门独立的实验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创建系统的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覆盖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等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通过从基因提取到表达的整个大实验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研究思路,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使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分子及现代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充分训练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取得较好效果。并根据综合实验制作了CAI课件,获得2008年安徽省多媒体比赛三等奖,将课件、教师实验理论授课、操作示教和学生操作录像均挂于网络,实现了实验课的网上预习。针对上述成果,获得了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和院一等奖。同时,将此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思路推广至医学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开展病例为主线的综合性实验课程,研究成果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及院特等奖。

4 以科研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仅仅依靠课堂无法学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利用教师引导、传授科研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③目前,不少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导师制就是推动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综合实验开设的成功,并考虑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进一步促使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到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体系中,并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打造“一体系、三层次(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多模块(实验教学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科研实习模块和企业实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1)对本科生进行系统的科研技能训练在教学中,根据“科研技能训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点,我们特别强化了实践环节。使用常用的科研方法开展科研活动的系统训练。例如通过开设系列讲座,对本科生进行系统的科研思维训练;辅助学生完成并提交课题立项申报书;实践操作培训。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本科生的学术品德、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以及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科研工作平台,推动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科研活动过程中教师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实践精神、创新意识、独立探索的自觉性和进取心。学生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可把学生所学的理论转化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能通过自身品质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进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的兴趣。本课程组采用两种方法促进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1)鼓励学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工作,体验和熟悉实际科研。例如本专业两位教师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工作,建立三级指导体系——指导教师、技术教师和研究生助理教师。通过锻炼使同学们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同学的科研热情进一步激发;(2)将教师的科研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进行,从2007级起开始接受实习本科生,形成硕士生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带教体系。完成了一部分实际工作、进一步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项目意识、科研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以此为基础,本专业于2011年获得一项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一项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及三项院级教学研究课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在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网络教学方面体现学科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NO: 2012jyxm302、 2013jyxm118);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NO: 2012zy048);蚌埠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NO: jyxm1147、jyxm1325、jyxm1322)

注释

① 刘晓燕,王丽,龚舒.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医学信息学,2013.26(3):7.

第4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关键词:内科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临床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57-01

一 培养内科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

1.运用教学演示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通过示意图,引出临床表现。在内科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循环示意图的学习,风湿性心瓣膜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通过对风湿性心瓣膜病循环示意图的研究,学生能够更加切实的理解各房室的改变规律,为临床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2)演示循环示意图。通过让学生演示临床示意图,能够验证临床表现,以生活实例为依据,比如直接利用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例子,将教师比作左心室,前门为二尖瓣,后门为主动脉瓣,前走廊为左心房,后走廊为主动脉,隔壁教室为右心室,绿化带为肺。在这一形象比喻下,再进行相关分析。如此一来,将风湿性心瓣膜演绎的栩栩如生,使学生均能形象的联想到这一例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循环图演示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循环示意图的演示,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时常让学生复习循环示意图,并学习心脏瓣膜病变后,各房室形态的改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而学生的循环示意图演示与分析,让其懂得观察心脏瓣膜病变时房室的改变规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学生总结心脏瓣膜病变时各房室形态改变与血液流动方向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都为临床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2.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案例教学法实施步骤。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大致分为三个步骤,①内科的临床案例的采集,内科临床案例的采集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采集时,应当选用比较典型的案例作为采集样本,并且一定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这样的样本采集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所帮助。②案例教学设计,针对案例教学设计,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针对案例对学生做出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思考;其次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让其注意相关研究资料的查阅,通过对资料的研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再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讨论单位,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具体包括疾病的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及处方,就案例的特点与性质,提出小组解决方案;最后让各小组派出代表人物,讲解本组的研究结果,并作出评价。③通过结合学生的研究结果,总结案例教学的体会。

(2)案例教学法的重点。案例教学法的重点有三个方面,①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的重点之一,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现有的能力,把握案例的难易程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的案例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对于过难的案例,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参与度;而对于过于简单的案例,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效果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自身应当具有亲和力,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广泛采纳学生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研究成果,经常性的与学生交流意见,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③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案例教学法花费时间多,影响教学进度;案例教学法不适合小班制教学;案例教学法在没有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很可能造成课堂冷场等,这些问题都说明案例教学法不是万能的,所以,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法、传统教学法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

(3)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效果评价。案例教学法对内科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调查显示, 81.5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内科学生实践能力有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法的满意程度高达94.74%,学生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与临床灵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案例教学法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相当于现实临床的模拟,增强了学生的临床实践应变能力、记忆力。

二 结论

内科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目的,从而达到实践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各方面,循环示意图的演示与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的使用,两者均能够提高内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国内医学高校对于这两方面的研究与实行还不充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远远不够,甚至一些教师缺乏责任心,只以讲述知识为教学目的,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麻春杰,张亚军,牛仁秀等. 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课题成果,2009,09

[2]游戏.在内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能力[J]. 卫生职业教育,2009,09

[3]付淑君.内科教学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J].现代阅读,2013,04

第5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科研能力幼儿教师

从2008年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幼教本科”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人条件之一。据市场调研,多数优质幼儿园将自己的招聘条件定位于具备学前教育本科学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全面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和幼儿优化成长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视已由关注高考向前延伸至人生起点的教育,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诸如幼儿智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能够优化地成长,即人们开始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在这一视野下,要求刚走出校门的学前毕业生就具备如此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的经验是不可能的,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具备,却使这一切变得可能,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日渐清晰,甚至为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尽相同的最适宜的教育。因此。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促使幼儿教师具备无可限量后发优势的保障。

(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对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教师仍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甚至贻误天才的成长等情况。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则不但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作为其后发优势的动力,可以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借助这一科研能力不断地学习、探索,诸如研究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注重个性的彰显,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用教育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将在客观上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可见,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是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科研能力是这种学习与探究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看,涉及到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其中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亦是需要科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的。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层面看,无论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是走上其它工作岗位,只要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使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融入主流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

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已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诚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的科研现状

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研情况看,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O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则更是较为缺乏。另外,从不同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基础条件好的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大多资金、设备不足的幼儿园甚至认为搞科研是一种奢求。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研现状看,多数高校对于这一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其它学前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极少数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科研型”的幼教实践人才,并且在相应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中有所体现。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更新科研理念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前,应使其重新审视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新科研理念,即科研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是促进幼儿教师具备后发优势的保障,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1.设置相关的科研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针对于本专业的科研课程即学前教育专业科研方法课程等。

2.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

在掌握基本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在实践中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日常的教育教学立足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实际问题,能及时收集材料,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注意幼儿教育研究的题目不一定要突出“大”和“深”,应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即在实践中生成的、较小的题目,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应着眼于通过实践论证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种科研意识的树立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发现问题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

3.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1)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除日常教学中鼓励、强化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外,还可以在作业中布置相关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第6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国际教学、绩效与培训标准局(IBSTPI)是一个专业制定能力标准的国际组织,它强调能力是“一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体,能使个人有效地完成特定职业的活动或者达到普遍接受的就职标准”,是一种内部特质和外显行为的统一体。卢正芝等人总结出教师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完成情况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作为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需要实际本领。”申继亮和辛涛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概括为计划与准备,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材的呈现过程,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省与评价等几个方面,这正是高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雏形。针对以上学者对教学能力及教学监控能力的概括,笔者从文献分析和教学管理经验中得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定义:教师运用系统方法有效地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完成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反映教师职业活动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管理能力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特征

1.强调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设计要依据现代课程标准、大纲要求、社会需求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设计教学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开展理论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教学设计能力外,应具备本学科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强化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协助学生完成实践教学体系的三种设计(课内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三种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技术单项实习、毕业实习)、四种课内实践(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及视听课及军训、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这三种设计、实习、课内实践包括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可充分实现本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2.教学设计是一个闭环设计,在不断积累中提升和管理教学能力的过程。从教学结构来看,教学设计的主体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综合能力的表现形式。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要在结合学校办学及学科定位、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接受能力基础上选定教材,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再开发,形成教学设计结构构架。本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能力是由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教学设计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设计能力,实施课堂教学与管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构成,将教学设计过程形成一个不断反复的闭合的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会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断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思路,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3.教与学是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只是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学是教师教学设计过程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教师讲完课就完成任务,是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学到了哪些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也正是体现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设计的主体思想。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

第7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长治学院电子信息与物理系,山西 长治 046000)

【摘要】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的科普研究能力关乎高等教学的实施质量,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风向标。为有效提高高校教师科普研究能力,拓展教师的科学思维作用重大,本文将在分析科学思维的内涵和原则的基础上,对提高新时期高校教师的科普研究能力进行积极探讨。

关键词 科学思维;高校;科普研究能力

作为科普研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维能力对于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高校这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学思维正是促进高校教师科普研究能力提高的有效策略,对于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科学思维的内涵和原则

在新时期发展的大背景下,所谓的科学思维,意指社会发展中形成并应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加工处理感性认识材料方式的理论体系,可形成对各种思维方法的有效整合,它是在科学领域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是对世界整体性、复杂性及多样性的把握。

结合科学思维的发展来看,其必须要遵守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在体系上,要确保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以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其次在逻辑方面,这一思维要求须有严密的逻辑性,以此来实现归纳与演绎的统一,促进思维的发展;最后,在方法方面,要做到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1]。

2 拓展科学思维,提高高校教师科普研究能力的对策

2.1 明确科普研究的意义,增强科普研究意识

基于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新时期发展中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及相关教学问题的解决,成为了高校教师进行科普研究的目的。通过拓展科学思维提升研究能力的过程,可以为新时期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得当前的高校教学更趋向于科学化发展,体现了高校教师进行科普研究的价值。基于此,充分认识到科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是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普研究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才能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投身教学研究,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而更有效地开展高校教育。

2.2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提升其科普研究的积极性

结合笔者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来看,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并不完善,具体说来,表现在忽略教学研究成果、注重学科专业研究成果等方面。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便是教师在科普研究方面的“畸形发展”,不能有效结合科学思维的拓展,更不能提升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另外,由于相关的研究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评价和认可,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教师科普研究的积极性。针对此现状,应当结合教师的发展需要,建立科普研究活动实施的评价标准,对其中涉及到的评级指标进行科学的制定,以形成对科普研究活动的有效指导,全面提升新时期高校教师的科普研究能力[2]。

2.3 加大对科普研究的经费投入,提供财力支撑

以积极拓展科学思维为基础,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科普研究能力,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科普研究的不重视等原因,致使研究经费的不足这一现状成为了当前科普研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针对此,高校应当从自身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发,积极加大对科普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结合高校的具体发展及科普研究现状,抽出一部分教学经费中的资金用作科普研究经费,如改善相关仪器设备、增加科研资料等等,不断完善基础工作,为高校教师的科普研究进行提供良好的条件。此外,也要进行对科普研究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其进行集中合理的分配,确保科研经费能真正意义上用到科普研究活动中,严厉打击挪用、挤占和截流科研费用的情况,为我国高校教师的科普研究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2.4 全方位培养科学思维,促进教师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

高校的教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当积极总结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断培养自己抽象思维和综合思维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己科学思维的形成,逐渐领悟到发现和创造思维的轨迹,养成现代的科学思维方法。随着自己教学的进行不断运用于教学实践,从中学到具体的研究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能整体把握,系统思考和横向拓展,结合综合概括、案例分析等等方法,形成科普研究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发散,以此来不断促使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

具体而言,在培养高校教师的科学思维方面,有人物引导法、背景引导法以及焦点引导法等等。其中,人物引导法重在教师了解相关领域内的科学家、发明家等伟人的基础上来激发自己发展个性,对这些伟大人物的创造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进行学习,了解其敏锐的思维力、勇往无畏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此来引导自己,吸收科学家的成功经验、教训等,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引导和培养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背景引导法的依据是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重在让高校教师大跨度纵向理解知识,对知识创造的环境、基础等进行了解,积极培养高校教师思维的广度品质。就像教师给学生讲历史,需要交代那一时期的文化、经济背景等,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激发出其提出新的具有创见性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

2.5 高校教师要在学习和研究中有意识地训练思维能力

一般情况下,因学习而学习转变为为学习价值而学习的过程,区别开了早期认知发展和成年期认知发展水平。在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深入研究不同于以往在学生时代的学习,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进行自我学习。为了有效拓展科学思维,应当注重对思维技巧的训练,这是一种在实践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平时的教学及研究活动中,高校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以此为重要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促进相关科普研究的进行。

2.6 高校为教师开设一些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的训练课程

当前发展的大背景下,思维训练课的开展,对于高校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思维课的开展,可以使参与其中的教师直接感知周围世界中的画面、形象等,在其运用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维的训练和科普研究能力的提高。综合看来,英美等国家在思维训练课的实施方面走在了我国的前列,如美国斯滕伯格的“思维教学”等。高校教学的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教师的科普研究能力,应当积极开展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课程,扩展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拓展自己科学思维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自身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更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于教育事业的更有效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拓展科学思维出发,结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加大对科普研究的经费投入,提供财力支撑以及在学习和研究中有意识地训练思维能力等方面,对当前高校教师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佳鹏.高师开展科普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余应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管理范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4.

第8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关键词:科研 专业 发展 校本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18-01

1 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条件

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规模发展、外延扩张、扩大招生规模是职业教育的主题,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个人的充分发展有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它既指专业素质各个方面(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一起成长,也指一个有步骤和阶段性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标准包括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系统的知识训练、需要持之以恒的理论与实践训练、高度的自主性、团体的伦理规范。职业院校文化力要素包括科研文化力、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究。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条件。

2 职业学校科研型教师的内涵是什么

2.1 什么是科研

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指理论研究水平,迁移水平,探索原因水平,直觉观察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科研创新=实力+方法。

创造性思维能力;程序原则技术。

2.2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掌握的学术性通行证和职业性通行证

学术性通行证,强调读写和运算能力。

职业性通行证,指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接受工作所需要的教育,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的付诸实施的能力。

2.3 科研型教师特征

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转化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能自觉去探索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善于系统思考,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善于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不断反思,不断认真总结;善于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思想,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以科研为先导,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2.4 科研型教师能力

文科: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感悟力。

理科: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字运算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

3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与一般步骤

3.1 教育科研的类型

(1)根据研究的问题来源及假设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大类型: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2)按研究的功能目的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3)从研究的时序划分为:历史研究、现实研究、超前预测研究。(4)从具体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上划分,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总体研究、抽样研究、个案研究。

3.2 研究课题的类型

(1)科研课题的涵义。科研课题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科学研究完成的计划性项目。

(2)科研课题的分类。

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其它。

门类: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软科学类。

系列:横向课题、纵向课题。

层次:部级、省部级、局级、个人。

3.3 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

(1)收集事实材料。(2)整理事实资料。(3)分析处理事实资料:研究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形成成果阶段,成果评价阶段。(4)得出结论:选定评价形式,实施成果评价,改进完善成果,确定课题,设计课题,制订方案,确定成果表现形式,设计研究成果基本结构,按步骤形成成果,推敲修改。

3.4 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和优化

(1)研究问题的来源:教育实践、媒体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教育科研规划、教育理论。

(2)选择问题的原则:价值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优势性原则。

(3)研究问题的优化:要使研究的问题明确化,可以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将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3.5 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案设计

研究方案的制定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形式。

4 职业学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表现

4.1 科技创新的特点

(1)科技创新要求知识和方法的综合性:当代工程常基于自然科学的应用,但工程≠自然科学的应用。因为:工程的范畴远远早于科学而出出现,工程师不等于应用科学家。他们的知识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还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于一身。

(2)科技创新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工与商关系密切,只有市场化了的知识才能成为财富。

(3)科技创新呈现很强的社会性:社会理解与政府决策。

(4)科技创新的空间既有普遍性也有约束性:受经济、环境、团队等影响。

(5)科技创新的时间特征:阶段性和长期性:创意、创新、创业。

(6)科技创新的目标要求:实践性。

创新空间:知识N技术>N2―― 产品>N4。

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

4.2 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

(1)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特征:多样性。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①专业技术型: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问题)工程技术人才;②研究导向型:理论+发展新技术(发表科研成果)工程科学人才;③理论+技术实践+多专业知识的交叉应用技术集成创新人才;④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产品创意设计人才;⑤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竞争力工程经营管理性人才。

(2)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特征:交融性。宽、专、交相融合:科技、经济、环境、实用、文化。

(3)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的长期性。自然科学最值25~45岁,峰值37岁;工程晚5~10岁,峰值45岁左右。

(4)成长的团队性。杰出的团队带头人、优良的人员结构、获得项目的机遇、鼓励创新的文化、有效的运作公式。

(5)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模式的综合性。素质:爱岗敬业、献身精神;能力:工程实践、设计、集成;知识:专业技术、经验以及人文社科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Z].

第9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一、研训一体化的特点

研训一体化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育专家深入中小学校,将教学、学习与研究融合为一体,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它的特点是:

1.强调明确目的性。研训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它注重每个教师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师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注重教师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调个体主动性。研训一体化使教师由过去被动的进修学习向主动的学习研究转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以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的,强调教师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使教师由不愿意学习研究变成乐意学习研究,由要他学习研究变成我要学习研究,由不会学习研究变成学会学习研究。使教师知道什么是研究,为什么要研究,怎样进行研究,什么时间进行研究,研究的最好。

3.强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研训一体化的前提是教师不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以研促学,以学促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教学的实践园地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大舞台,教师脱离了这个教育实践园地的研究,就会使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说,教育实践园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展示教师才华的平台。

4.强调专家与教师的合作性。研训一体化要取得成效离不开专家的指导。教育理论要有用武之地,就要改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的局面,教育专家要深入中小学教育实践,与中小学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在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教师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教师在研究中遇到问题要主动和专家进行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与教师在合作的交往过程中,使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升华,同时,专家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又能使专家的教育理论不断得到修正与发展,使其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增强其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强调节流的经济性。研训一体化要求专家深入到中小学,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指导其进行课题研究。送教育理论到校,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节省了教师外出学习的各项经费,减轻了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负担。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紧张,教师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极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训一体化的原则

研训一体化的原则是开展研究和培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规律的反映。要科学地开展研训一体化的工作,笔者认为,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全员参与性原则。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努力。在课题实施前,对实验学校全体教师进行课题培训,讲清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实验的盲目性,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的主动性,改变过去教师被动的应付学习研究的局面。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师为本,以发展教师素质为目的,注重教师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反思等意识和自我提高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存在困惑,必然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激励其向书本学习、向专家请教,增强了其学习研究的内在动力,通过不断学习与研究使教师素质得到持续发展。

2.学以致用原则。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理论脱离实际,所学理论难以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造成教师学习积极性不强。为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把大的课题分成十几个小课题,让教师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或确定课题。就课题研究的共性问题,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当教师遇到困惑时,进行针对性指导,或是布置学习的参考书,让教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习更有成效,从而改变学非所用的局面。

3.理论联系本校实际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若将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中,还需要教师理解、消化和加工、改造的过程。这就要求实验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质,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其理论的实质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加德纳提出的“每个学生都是出色的和独特的”,如何将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让教师能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善待学生差异,并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为此,笔者首先让教师根据所学多元智能理论,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制定培养学生优势智能的策略。然后组织教师在课题组和年级组中进行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后,制定出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策略。最后在学校中交流,以指导教学。

4.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总课题目标的指导下,把课题分成各个子课题,使每个子课题既是一个独立的课题,又是一个合作的课题。教师在课题研究前,我们把相似的课题进行整合,把具共同兴趣的教师组成一个个课题组进行合作攻关研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赋予一定责任,提出课题研究的任务、完成的具体时间和要求,还赋予一定权力,根据研究需要修改研究方案,使研究方案更符合实际。每个教师在明确研究任务的前提下,有明确分工和责任,每人既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同时,又是课题的合作伙伴,发挥了研究者的主动性和合作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与研究的主人,在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过程中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5.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现实性要求各个子课题研究要根据实验学校教师研究的能力水平,立足教师、学生素质现状和学校条件,不能超越教师能力水平提出过高要求。为了准确把握教师素质现状,笔者编写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素质问卷",从六个方面即选择研究课题能力、查阅研究资料能力、课题研究方法知识、课题研究设计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科研论文撰写能力等,每个方面提出10个问题,对教师研究能力进行测评,摸清实验学校教师研究素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前瞻性要求根据教师研究能力素质水平,在教师研究能力“最近发展区”上,设定教师研究能力发展的目标,围绕研究课题需要,设计教师学习的内容:如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现代教育科学的新进展、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策略等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和研究实践,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的新动态,把握教育研究的趋势,使教师在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研训一体化的实施模式

通过在实验学校实施研训一体化的实践探索,笔者创建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研训一体化实施模式。其具体模式为:

1.专题讲座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开阔教师视野的特点。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笔者针对教师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师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专题讲座,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针对教师不会确立课题,举办了怎样确立课题的讲座;针对教师不会在研究过程中查阅资料,举办了如何查阅资料的讲座;针对教师不会分析研究资料、统计分析研究数据、表述研究成果的问题,举办了怎样分析统计研究资料,表述研究成果的讲座;针对教师不会灵活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的问题,举办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讲座。该模式的程序是:向教师搜集问题――确定讲座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小组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2.研讨交流式。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专家深入到教育实践中指导会发现教师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研讨交流的问题。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解决教师在学习和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研讨中要注意:在选题上,应结合教师所承担的子课题在研究中所遇到问题进行研讨交流,使问题的指导交流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研讨交流的内容是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研究方法上,让教师结合自己的选题论述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把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使专家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式的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通过专家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提高研训的质量。其模式的程序是:确定研究交流的问题――介绍课题的背景知识――专家与教师进行沟通对话――课题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3.小组攻关式。每个实验学校都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根据总课题的研究方向,在总课题目标的指导下,把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使每个子课题既是一个独立的课题,又是一个合作的课题。每个子课题的研究质量直接关系到总课题的研究质量,为此,笔者把每个子课题组的负责人确定为课题攻关组长,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并赋予一定责任,明确完成子课题的具体时间和质量要求。其模式的程序是:确定攻关的题目――指定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课题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4.观摩模仿式。在实验学校的教师确定了子课题后,经过一定阶段的研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是对实验研究缺乏信心,难以确定实验的目标,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笔者带领实验学校的教师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实践探索比较早、开展的比较好的中小学进行观摩学习。其模式的程序是:确定观摩的问题――到观摩学校参观(听课、听课题汇报、阅览课题成果)――与观摩学校教师讨论交流――回校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5.实践生成式。在实验学校的教师掌握了教育科学方法知识,掌握了多元智能的理论知识,建立了实验学校的学生智能档案夹后,组织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子课题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研究。在教师的理论准备和实验的物质准备完成后,要使研究取得成效,笔者认为,让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研究非常重要。为此,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笔者善于发现教师研究过程中的闪光点,善于捕捉教师创新的火花,鼓励教师以新的切入点或视角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激励性语言给以支持,用科学的理论给以指导,与教师一起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创造性、科学性的策略。在新的研究假设的基础上,能生成一组新概念,产生一个新观念,创造一个新成果,来丰富教育理论,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其模式的程序是:明确研究的子课题――确定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提出研究新假设――专家与教师进行沟通、指导――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整理研究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反思性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