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初中科学探究精选(九篇)

初中科学探究

第1篇: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九年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所有课程学习打基础最关键的时期。生物作为一门初中才开始接触的基础学科,因为生物的特性使得该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探究性,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该学科的特点创设有效的生物教学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要怎么在生物教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实现教学目标呢?本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以及对实践教学的探讨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望这些教学策略能为我国的生物教学做出些许贡献。

一、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设备也已经进入我国的教育行业许多年,但是现阶段许多中学都缺乏对多媒体设备的有效应用,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仍然固执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有些教师虽然已经利用多媒体设备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但是也仅仅只是用幻灯片的形式给学生播放一些教材内容中的图片与文字资料,进而导致多媒体设备没有在课堂中发挥出它原有的教学作用。生物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而且还可以把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学习,利用融合图片、文字、音频或是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现课堂教学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生物知识。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一生》这一教学内容时,由于植物生长过程是漫长的,要想短时间内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生物成长历程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便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找到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通过种子的萌芽、根的生长以及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的反应等画面来让学生更加深刻、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成长,进而激发学生的生物W习热情,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生物学科的魅力,最终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学习成绩。

二、兴趣化教学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有效的内推动力,初中生已经脱离了小学的稚嫩,在心理以及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的定性也越来越差,从而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导致学生出现“听一半、漏一半”的情况,进而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产生一种生物很难学习的错觉,生物学习效率自然无法得到提高。要想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教师必须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例如,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许多学生家中都养有宠物,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家动物的一些奇特之处和生活习惯,然后再谈谈自己对动物的一些了解和认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大大地活跃生物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便可以有效地展开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教学课堂小活动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生物知识抢答比赛”“生物大比拼”“生物健康知识问答”等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做游戏的情况下轻松掌握生物知识、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学习水平,为今后的生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初中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培养工作,首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地学习生物知识,接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参与到生物教学课堂中,使他们能够积极对生物学习展开思考和探索,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物学习能力,以此为今后的生物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侧重于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和方法、实验操作和观察、数据分析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有全面的引导,因此,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一、简述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含义

1.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是与学生主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适应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之中,尤其是通过建立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采用提问式、情境式、合作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自我知识的探究中形成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服务物理教学的整个需要。

2.科学方法教育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学生在解题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尤其是将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能形成知识系统化的实践操作,学生采用科学的思考模式,在试验指导下,更好地构建综合运用的方式。素质教育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运用中,更加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等多个层面的运用,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基础上,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让学生在综合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形成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分析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运用的重要性

1.教学结构模式的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在遵循新课改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实行交流互动式教学,就是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语言运用习惯等知识的沟通,将教学活动当成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活动的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个体与教学知识点的互动模式,强化学生在物理教学环境中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从而实现学生素质提升、课堂效果优化的目的。譬如,在讲解“请作出物体S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P”一题时,可以这样进行分析:矩形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初中物理只学习了发光点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矩形物体划分成无数个发光点来研究,如取其中两个边缘发光点S1、S2来作图得两个边缘像点P1、P2。最终得出物体S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P,这样学生技能有基础知识的回顾,也有抽象思维的运用,整体能力全面提升了,也形成了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原则的整体把握

在科学方法教育的整体原则把握中,通过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更好地强化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同时,对于初中生在解决物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侧重科学方法的运用;在试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有效的试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与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整体把握好几个主要的原则。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科学方法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块,注重学生在试验运用、实践操作等层面的学习,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二是注重活动的方法性运用。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喜欢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在交流互动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活动的载体形式,可以采用师问生答、角色表演、编排对话、小组竞赛等活动方式,同时还要从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激励机制、合理指导等方式。

三、探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路径

1.创设情境教学的引导模式

情境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探究式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式,在对初中生物理教学知识引导的基础上,将一些原本乏味的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各种公式、定义、公理等计算方式方法,融入情境引导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演示,教师采用多种情境设计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物理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样,让学生在轻松的试验教学中形成观察、试验到思考的过程,激活学生的整体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譬如,在教学“浮力”的教学难点时,可以围绕教学中的相关概念包括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等,让学生建立相关的正确概念,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演示中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浮沉”条件的相关知识点,培养出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科学有效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讨论是一种互动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关键点采用试验的综合模式,对于学生整体思维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面系统化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综合讨论过程中分享到物理知识的乐趣。在学生通过自我感知之后,形成感性认识的运用,引导学生整理、加工,启发思维,教师见机提出问题,挑起矛盾,巧妙地促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将讨论的中心置于学生之中,使学生结合自己和别人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甚至争论,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譬如,在教学“电压”这一方面的知识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我兴趣小组组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观察,通过“水压”的原理引导,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中形成知识点的累计,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水流知识分析水轮机的工作原因,从而逐步过渡到电压的概念建立。

3.在探究性实验中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实验是训练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策略。一个完整的实验,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四个阶段。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演绎等。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索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领会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培养他们用科学方法主动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学习掌握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补偿法、放大法、模拟法、留迹法等物理实验的方法。

总之,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主要依托教师的及时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物理综合知识运用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分析的方法,养成严谨、科学、探究的理念,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将会收到更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牧.浅谈物理学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7).

[2]陈亮.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的渗透[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第3篇: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能力;课堂纪律;独立思考;探究意识;课堂引导;综合素质

0引言

科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学。科学探究学习的教学强调在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把科学知识和方法教给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坚持多元智能开发的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性,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注重其全面智能的开发。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就决定了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合理进行教学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智能优势不同学生进行差异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把握重点精讲,对学生多指导思路方法,努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初中的一节数学课在时间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授课时间一般为35分钟左右,该阶段主要完成教学任务,包含知识传授、例题讲解、巩固练习等环节,要保证中等生、后进生听懂吃透。第二阶段,授课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该阶段为能力提升阶段,要使优等生学有余味,不仅掌握最基本的内容,而且向更高层次方面发展。在课堂练习上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的练习内容和标准有所不同,既明确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相应层面的问题,又激励低层面学生回答高层面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2教师指导下的探究策略

2.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初中生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人生观和世界观认识与建立还处于初步阶段,在处理一些看到或遇到的问题上就显得比较摇摆、脆弱,甚至是冲动、偏激。例如有些学生觉得成人吸烟很酷,就想亲身体验一下;有些学生把家长对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关心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对家长的批评教育更是反感,采取排斥态度等等。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学习内容和环境的改变,会使他们觉得难以适应,感到紧张、焦虑,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他们进入青春发育期,身高、体重等方面发生急剧的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面对这些变化他们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会在许多方面出现不适应。除了以上初中生这些特点外再加上初中生刚刚接触到逻辑性较强的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并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比较差的,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进行指导。

2.2指导学生进行假设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师生交互活动中,要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明白提出的假设是有根有据的,要让学生说出对学习内容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见解。

2.3鼓励学生进行表述

数学教学是教师运用数学语言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能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数学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加上初中生急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的特点,在师生交互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发表学生个人意见,另一方面还应适时指导形成积极的交流,同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3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策略

3.1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和学习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

学生只要注意学习,有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课堂上就不会分心,不会做其他的与学习无关活动。教师要引起和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和学习兴趣,应该做到:第一,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生动有趣;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第二,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让学生总有学习任务。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维持课堂上的教学进度和节奏。第三,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在教学过渡中,教师应首先考虑采用自然过渡的方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保持高度的逻辑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遵循逻辑转移过来。

3.2非语言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运用准确规范、通俗、自然的语言外,还应当适当的运用非语言手段参与教学组织,两者结合相辅相成,不但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非语言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教师的仪表。当教师一走进教室,学生第一个注意地就是教师的仪表。教师如何把自己的仪表与建立良好教学的效果结合起来也是一门艺术。第二、发挥手势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的运用手势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运用手势语时,要目的明确,克服随意性,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手势。第三、巧妙的用眼睛说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听课认真思维活跃的学生报去赞许的目光,对思想开小差的学生报以制止的目光,对回答问题胆怯的学生报以鼓励的目光等。第四、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五、给学生真诚的爱。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帮助,教师的爱会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科学知识的雨露。

4课后反思的策略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材的核心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教授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不完善的、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教师的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位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连续三年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则很快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师。课后经常认真地写教学反思,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由“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思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又可思学生学习方法,总之,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要养成反思的习惯,每一节课都能认真反思,及时修正,从反思中感悟,在实践中求真。

5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与操作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实施与操作以便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对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指导策略的选择就显得优为重要。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授课对象采用不同的实施策略,灵活处理。在探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并鼓励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靳玉勒.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一、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实质性的意义.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深思熟虑,是对原本问题的一种深入探究,同时是学生创新思维、探究能力的一种体现.科学探究本身需要的是,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一种深化培养.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对于探究却是兴趣匮乏,不能真正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也就不能提出问题,还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主探究.例如,在讲“杠杆”时,笔者设置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笔者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锤子、钳子、螺丝钉等工具,将教室内的钉子起出来.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工具能够很容易地起出钉子?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这样,运用学生熟知的生活构建情境,诱使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主动探究问题. 

二、运用学生需求,强化探究 

科学探究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凸显.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要想学生主动行使某种行为进行探究等,需要有一定的外力元素,即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行为的原始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探究学习是在内在的动机驱动下进行的.换个角度说,就是需要学生对物理有某种的需求,进而主动探究.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的需求心理强化其自主探究.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事物也有着自己基础性的认知,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个认知上的矛盾,进而再以矛盾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并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例如,在讲“物体的颜色”时,学生对于颜色的认知,一般是物体的颜色由其本身的颜色决定的.对此,笔者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拿一块红色的布,并将其放在黑色的布袋里,运用绿色的光去照这个袋子,让学生猜测里边所装布的颜色是什么?学生通过直观地观看都认为布是黑色的,而笔者拿出来之后却是红色的,从而实际情况与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和矛盾,学生面对这种情况自然会产生对其原因的探究,即知识的需求,主动地实践、探究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是哪些因素困扰了自己对颜色的判断?物理的颜色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等等,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探究和深入掌握. 

三、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深化探究 

第5篇: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科学;实验教学

一、教师无法处理探究实验中所遇到的错误结论

某初中科学教师在省优质课(水的密度)比赛中,设计了小组探究性学习活动。其教学活动过程如下:

教师请学生利用量筒和天平,准确量取20ml水,并称其质量。实验后,各组报告实验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上。多数学生的数据是20g左右,教师解释为“实验误差”;而其中两组学生的数据分别是9.98g和9.95g,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斟酌后,解释为“你们两组的实验误差太大了一点”。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组学生所得的数据与正确答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很明显不能用误差来解释,有可能是由于学生读题错误等原因造成的,后来学生也说是因为没有看清量筒的量程所造成的。而前面提到的这位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却不知所措,直接解释为误差。

其实,探究过程本身允许错误的产生,产生错误之后,学生要寻找其中的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所得到的结论也会更加为学生熟记。遇到这种情况,个人建议教师可以选取这两组的其中一组与其他正确的小组进行实验过程的比较,相信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表扬结论错误小组勇于提出不同意见。这样不仅能保护错误小组的自信心,同时也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二、教师代替学生进行探究

某堂介绍土壤的课上有一个环节,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探究不同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的区别。教师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但是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怕学生不理解如何实验,先是告诉学生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是两个对立的性质,土壤的透气性好,相对的,它的保水性就差,两种性质只要验证其中的一项就可以了。接着教师又告诉学生用准备好的仪器可以进行实验室土壤保水性的检测。在这以后学生们才开始所谓的“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它更强调的是参与和过程、平等与合作、鼓励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伙伴。要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能代替学生去想、去探究、去总结。在教师的呵护下,学生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永远学不会真正的探究。

三、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在某次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一位教师上关于质量守恒的课,课堂中教师为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师给予学生仪器,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一起参与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让小组派代表发言。前几个小组都顺利得出了结论并阐述了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但是接下来有一个小组却说质量是不守恒的,他们小组得出“反应后总质量变轻了”的结论。当他们阐述完自己的实验设计后,教师直接说他们的结论错了。这位教师一开始的探究进行得非常好,和学生相处融洽,但是当不正确的结论出来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是错误的,违背了探究的本意。这位教师所组织的活动只能说是验证性的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科学教育中所说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为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真正的探究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得知识,正如科学家是在不断的错误中最终建立了正确的科学理论。

作为初中科学教师,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注意增加学生的操作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减少教师的演示和协助;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注意实验过程尽量具有开放性,而实验步骤具有多样性,不拘泥于标准的答案,允许错误的出现。探究性学习既是学习内容,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才能使科学教育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亦飞,陈秉初.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J].教育科学研究,2004,(04).

第6篇: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创新;探究;教学;情景

当今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而不再偏重于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简单理解和应用。目前学校教育中传统授课方法,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老的教育方式制约了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意识的形成。而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手段,这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认清课堂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去获取和应用知识。现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探索定向

探索活动一般是伴随问题而进行的,问题的出现锁定了探索的方向,并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扮演积极的角色,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获得知识与技能。对此,教师应多设计问题情境刺激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各种问题的解答,从而促进探索活动的步步深入。

教师设计问题有多种方法:

1.层层推进法

即有梯度地提问,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针对做的经典演示实验,可以先设计几个小问题:小车为什么最后总要停下来?小车在平面上前进的距离长短跟小车受到阻力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吗?想一想,假设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会不会减少?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着学生的思维。

2.角度变化法

即对某一事实或现象可多角度设问,在学到大气的压强时,结合人体血液压强的知识,向学生提问:在你们或亲人生病打“吊针”时有没有注意过以下的几个问题:(1)药液为什么可以输入人体内?(2)为什么药液能匀速滴注?(3)当药液滴注完时,空气会进入静脉吗?当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时,学生会从中获得一种喜悦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探索。所以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二、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具有冲突性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矛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验,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师:这是一片普通的铜片,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会沉入水中。师:将铜片四周向上弯折,形成一个勺,小心放入水面,结果铜勺浮在水面。

三、创设活动方式,开展探索实践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是对科学概念的建立很需要直观的活动——实验来支撑,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而不仅是用眼睛耳朵。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不断建构有价值的知识,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自主的发展。以往上课中出现的教师一节课讲到底的现象,活动式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皮肤的冷热感觉”教学中,让学生做一做下面两则小试验(而不是讲解实验):1.先请两位学生将准备好的三只盛水的烧杯各自放于酒精灯上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使三烧杯内的水的温度分别控制在20℃、30℃、40℃左右,然后每个小组派两名同学上来尝试。先把左右手分别浸在20℃、40℃的水中30秒钟后,再同时浸在30℃的水中,体会期间的感觉且思考其原因。2.把金属块、木块放入冰块10分钟,然后迅速取出,让学生触摸这两个物块,要求说出感觉。在这两则小实验中,整堂课避免了理论性的说教,学生兴致勃勃地做实验找规律,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深化了思维,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四、创设合作情境,提高学生探索效能

合作意识是当今社会的标志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多创设协作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授课应为谈话式,教师要成为与学生讨论、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通过会话探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的任务,使之成为交流的渠道,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学生以4人为一组,每组领一张白纸,并根据老师黑板上的提示进行阅读,集体讨论课本上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详细过程及路径、并完成阅读作业。在发下的白纸上用红笔描出富含氧气的血管,用蓝笔描出富含二氧化碳的血管,再用箭头标出血液的流向。各组完成作业后用磁铁把作业纸贴在黑板上,然后各组派一位代表对照所完成的作业纸解释血液循环路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但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避免了学生探究的局限性。

五、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的方法

一般来说,知识是在一定的实践和方法上形成的,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而探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课堂上多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对培养学生探索方法大有裨益。九年级学习功率后提出如何测定人体最大输出功率,让学生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自己去设计实验步骤,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为我们的学生奠定创新思维的基础。

参考文献:

[1]James M. Banner,Jr. Harold C.Cannon.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06.

[2]创新能力与职业道德知识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07.

第7篇: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让探究在初中科学课堂中自由翱翔

[文章摘要]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初中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同时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还有科学探究为科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第8篇: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自主探究;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并不是一味放任自由的教学,而是运用系统的、合理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改变过去的初中学生学习生物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想法,通过科学性的探究教学方式,令学生可以真正的喜欢上生物这门学科,可以使学生自主去研究去分析,充分提高学生大脑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对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分析

科学的探究性教学,虽然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但其中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因素仍有很多,不同地域,不同学生的性格、生活环境都是影响探究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老师在运用此种教学时,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只会令“科学”二字变成迂腐的教育理念,其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初中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知识的学习态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自主积极型。这种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上,学生因为对老师讲课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心态上是开心的、喜悦的,对老师讲述的生物知识会认真的听讲,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会积极的、自主的进行分析、思考,有时候还会对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但这一类的学生少之又少,因为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和孩子试卷上的分数,而不是学生有多么喜欢生物。

第二种学生是努力学习型,虽然这一类的学生因为头脑的差别,成绩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努力地学习,可是对生物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个字“背”,也就是死记硬背生物课本的内容和习题等,而部分生物老师也只是在照本宣科,只是按照课本上的文字讲解给学生听,而且第二类的学生也会被其家长所误导。有的家长甚至会买一些教学生如何可以快速记忆书本上的知识的书籍,虽然记忆力对学生来说也很重要,但这种让“背”生物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的理念,完全违背了生物探究教学的真意。

第三类是顺其自然型,这种学生不会强迫自己花很多的时间去生物知识,特别是在其他学科作业较多的情况下。在课堂上也只是强忍着听完了老师讲的内容,探究性的学习只在老师的监管下才会执行,课后只是应付着完成生物老师留的作业,在这过程中自己能学到多少就算多少。在这三类学生中,第三类学生最多,第二类则较少,而第一类更是少的可怜。

二、生物教学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分析

(一)、探究与生活相结合

科学探究教学中,探究的内容十分重要,如果只是让学生探究生物书本上的内容、知识,未免有些枯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科学的探究教学,则是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想要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要令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单一化,从而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同时,还感觉自己与书本上的知识很遥远,虽然书本上所讲的内容看似是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但这些知识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结构等等知识,看似就存在于学生的身边,但部分老师并没有把他们相互结合起来。在生物教学课堂中,老师应当把书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令学生感到在生活中时刻都有生物知识相伴随。比如:在讲关于植物结构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用学生时常吃到的蔬菜和水果为例子,这样学生在吃到这些蔬菜和水果时,就可以再次想到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巩固了学生对生物知识记忆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以及生活常识的探究机会。而在讲到生物细胞方面的知识,比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课时,老师可以扩大实验的范围,不单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想要观察的细胞样本,比如:学生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食物,家中或周围的花草、树木等,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灵活性,也达到了令学生可以自己把生物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目的。

通过把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把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在学习中学生不再单一的依赖老师。也就是说通过把探究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不再是只会依赖老师进行探究学习,而是把生物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自主的去研究、思考。

(二)、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

科学探究,是自主的研究、分析以及理解、认知,而不是只在老师的安排和命令下进行的讨论和交流,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学生那根深蒂固的被动学习态度。首先,要改变以往老师高高在上、绝对主导的教学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说”多“想”,这“说”与“想”包括学生的提问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令学生变成课堂的主导之一。其次,在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时候,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觉生活中存在的生物知识,而不是单凭老师一个人的讲述。科学探究性的生物教学,其真正的意义是受益于学生,而不是老师用来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工具,所以老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引导和改变学生的被动性为主动性,这样才能令科学探究教学方式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语

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其效果不会立刻呈现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问题。包括“新”“旧”教学模式之间转换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多学生可能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从而让成绩出现下滑或停止上升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拥有坚定的教学理念,不能因为担心自己的前途而放弃新教学模式的开展。总之,科学探究性的生物教学,是需要在老师的带动下,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峰.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9期:157

第9篇: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4-02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并决定从2012秋季学期正式启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科学标准》)指出: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它要求初中科学课程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这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科学标准》同时指出: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新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探究精神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并要求课程内容在组织的过程中突出“整合”与“探究”这两个特点。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逐步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束缚,努力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训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证据、作出解释和评价、讨论交流的各种过程中,逐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一、对传统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重复课本上的实验内容,学生的任务就是按照书上的要求操作,教师是实验教学进程的控制者。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实验的重点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相当一部分教师只看到实验对科学理论的检验作用,忽视了科学实验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理论的探究过程。如果实验只是为学生学习科学理论提供的感性材料。那么这样的实验学生只能简单、被动地跟着教材上规定的内容摹仿,然后得出结论。至于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有没有不同的结果。学生都缺少相应的思考空间,更谈不上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了。结果是培养了学生的摹仿能力,而创新能力却不足;机械识记的能力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

《科学标准》指出,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实验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实验。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它要求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围绕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与能力上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为此,我们的实验教学应作出相应的转变,将实验由过去的验证结论转变为展示性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实验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暴露出学生在实验中的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对新课标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1 探究实验的结果必须要成功吗?

新课程理论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但是理论是一回事,实际教学又是另一回事。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基础比较差,四十几个学生探究出来的答案可能会各种各样,但笔者觉得新课程的理念,最主要的是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去探究、去体验。尽管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过去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就有怕学生犯错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发挥,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现象,以为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误,这节课就不成功,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想,天下人有谁从来不犯错误的呢?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上千次,最后才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就鼓励大学生要勇于实践,说他在学生时代做实验也经常失败并出事故,他讲了一个关于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笑话,说“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诺贝尔奖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失败总结出来的。虽然学生可能会失败,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这个过程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科学实验和研究的能力。成功后,还会激励学生重新提出新的问题,更进一步展开新的研究。

2 实验探究的结果更重要还是过程更重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只看到实验对理论的检验作用,忽视了探究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理论的探究过程。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认为实验只是为了结果,导致学生只知道实验结果,学生没有亲手再做实验,就不能透彻了解科学现象、发展过程,甚至连归纳的结论也是粗浅的。所以理解不深,容易搞糊涂、不会应用,所做的题容易错。但教师说起后,却知道是这回事,这也就是有的学生说,老师你讲的我都懂,可是一做习题我就不会。原因是只记住了老师讲的知识,却没有理解、不会应用。

所以在讲课时,教师应运用新课程理论,去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问题,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把学生引人探究的佳境,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论,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3 实验课上是多讲解好还是多设疑探究好?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动脑、动手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而一些老师在上课时,总是怕学生这里听不懂、那里会犯错,经常采用细嚼慢咽式的讲法。老师讲课不仅讲课本上的内容,而且会讲一些学生听课之后容易发生的错误,因此不能用讲课过细替代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因老师都讲到了,也就不再深刻思考了。在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封闭式的讲法,把各种可能的想法都给学生讲到,并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其实,学生习题做不出来是正常现象,让学生在解题当中碰到困难,然后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智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地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是以自主探究、以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为主,教师当导演。实验探究重视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作出结论的过程。并且,鼓励多种实验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还遗留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备课中设计好了一问一答,即使学生想开去了,我们也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按照课本上的模式讲下去,或按书本上的实验方法来做实验。这样上课,学生的兴趣不高。因为学生对书本上的内容早就看过多遍。虽然还不太懂,但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容易走神。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器具和实验开展活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材上的内容,并不是要让学生被动地全盘接受,它只是提供一些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与活动建议。教材要用一个学期,但是书一发下来,学生就翻过了,所以书上的实例就不新鲜了,没有兴趣。因此教师要突破教材,上课时一些生活中能辅助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笔者在讲“汽化”一课时,就一个问题:“纸用火能点燃吗?”学生回答:“当然。”“作业本的纸能烧水吗?”学生说:“不能。”笔者随即引导说:“能不能要试验过才知道。”要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一下。学生非常兴奋。再如上人体能导电与安全用电一课时,怎样证明人体能导电呢?人能触电试一下吗?学生回答不能。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人体能导电?学生兴趣很大。讨论最后,只要一个同学用测电笔测着火线,另一个同学用另一支测电笔测前一个同学的脸,两支测电笔都会同时发出红光,就说明前一个同学人体带电。学生实验成功后,气氛非常热烈,集体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