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

初中物理成像原理精选(九篇)

初中物理成像原理

第1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

【摘 要】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纯粹数学,一类叫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则着眼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而自然现象属于物理的范畴。本文主要讲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物理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初中数学;物理问题;研究;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物理问题。数学作为物理的应用学科,二者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们生活中所遇见的许多现象,是属于物理的范畴,其运动变化规律,则需要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例举物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

一、 适当运用物理问题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属于符号运算的学科,对形象思维较为丰富的初中生来说,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我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时,引入了这样的物理问题:“照像时,为了让像达到我们所要的大小和清晰度,需要调整镜头,如何调整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应该说,所有的初中生都照过像,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拥有自己的照相机。虽然他(她)们对照像有感性认识,但不太懂照像的原理,我例举的这个物理问题必然会引发他(她)们的求知欲。在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后,再画出成像原理图(如图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和光线组成一个ABO,像和透过镜头的光线又组成一个A´B´O,思考这两个三角形的关系,然后再得出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实际上也就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接下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讲解照相机操作的基本规则,让学生初步掌握照相机原理。

已知:AB=1.75米=175厘米,A´B´=3厘米,人与镜头的直线距离d=5米=500厘米

解:设:镜头和像的距离为d´

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得:AB:d=A´B´:d´

答:镜头焦距应调到离像约为2.08厘米处。

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引入光学成像的物理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里”,以期形成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思想。

二、 引导分析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良好途径。

数学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上函数课时,让学生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记录了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并绘制了如下面的函数图像(如图2、图3),请学生根据图像分析以下问题。”

1. 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70℃)乙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80℃)

2.让学生分别写出甲和乙“观察水沸腾”实验的温度y1、y2(℃)随时间t(分钟)变化的函数关系式?(y1=Kt1+70,y2=Kt2+80)

3. 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做水沸腾实验的水温在几(4.5)分钟时超过乙同学水沸腾实验的水的温度。

4. 选择4个不同答案来检验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分析能力:乙同学“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他的记录做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分析正确的是哪个?⑶

分析:⑴实验加热10分钟后停止供热;⑵沸腾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⑶AB段水平线表明沸腾过程吸热而不升温;⑷由图像可知水的实际温度与加热时间成正比。

三、 在解答物理问题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数学原理。

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有关几何知识:⑴平行线性质;⑵余角定义;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这些几何知识分析这道物理题,这样我们就达到巩固有关的几何知识的目的,而在解题过程中也让学生掌握了几何知识应用的方法。

解:1、AO是入射光线,

OO´是反射光线,则它们的

余角也相等

∠1=∠2

2、OA∥β平面镜

∠1=∠θ

∠2=∠θ

同理可得:∠3=∠4=∠θ

∠θ=∠2=∠4

又∠2+∠θ+∠4=180°

∠θ=60°

第2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

物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物理定理等的得出都需要物理实验这一重要手段来支撑。相对于抽象枯燥的理论讲解,初中物理授课中,把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与物理中新概念与新理论对比来讲能使教学更直观、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结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物理定理的推导过程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将生活物品融入物理实验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任何科学都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科学研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物理研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该将初中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资源,将物理教学的范围延伸到课外,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例如在讲到眼睛视力的矫正这一节时,把眼睛的成像机理与照相机对比来讲,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教学过程如下:

1.提出课程学习前课程目标

在课程学习前,对学生提出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完成这节知识点的预习。如,了解照相机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通过实验了解其矫正办法;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1)导入新课程

课程开讲前,教师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看学生对照相机的主要构造、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等问题是否熟练。

(2)了解数码相机构造及相关参数

数码相机是一种新兴的照相器材,它和普通照相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底片,而是通过一个特殊的感光层CCD,将图像的光信号转化成为数字信号保存起来。

(3)学生交流使用照相机的经验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拍摄远景如何操作、要拍摄近景如何操作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最后拿出相机实际地操作与互动,发现其中的规律: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2.引入课程的主要问题

教师基于照相机讲解与眼睛相关的问题,步骤如下: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看看学生对眼睛主要结构及其对应的功能是否了解。

(2)引入问题,视力缺陷及矫正:学生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摘掉眼睛观看图片,再戴上眼镜看,两次对比,体会视力存在的缺陷。

(3)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矫正的方法。

步骤:①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蜡烛(物体)、凸透镜或凹透镜(眼镜)、凸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

②在光屏上找到倒清晰的像的位置,确定视网膜的位置。

③摘掉“眼镜”,保持“物体”“眼睛”位置不变,找到此时成像的位置。

④比较摘去眼镜后,成像的位置与原来视网膜位置的关系。

⑤归纳分析视力缺陷形成原因。

(4)实验归纳。

①近视: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方法:

配戴一副合适的凹透镜,使像相对晶状体向后移,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②远视:近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方法:

配戴一副合适的凸透镜,使像相对晶状体向前移,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3.巧妙设置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需要在小结后设定与本节知识点配套的练习题,以便使其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如下题:

某校学生在学习了眼睛和眼镜内容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他们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水凸透镜(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光屏等。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在此实验装置中, 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 相当于人眼球中视网膜。

(2)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现用注射器向水凸透镜内注水,此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得模糊,这是模拟______(近视、远视)眼成像。为了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戴上度数合适的________透镜。

第3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实验

百度百科中给“物理学”下了这样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式的自然科学,简称物理。”诚然,物理绝对是一门高深的学科,也是一门相当有用的学科。“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先生运用自己的物理知识为祖国的物理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建立现代化国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学好物理绝不是一件易事,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同学们亲切地称物理是“最头疼的科目”。初中生畏惧物理,也学不好物理,使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处于一个瓶颈阶段,并且影响了学生进入高中后的深入学习。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力图打破过去传统的僵硬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普及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模式,打造优质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学习物理的真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大多是纯理论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背公式、做习题,难以有所突破。并且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具有多而且零散的特点,包罗万象,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界限问题。物极必反,学生有时刚刚对某个知识点有了感觉,但为了赶进度,老师又开始教授新的内容了,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知半解。这样的物理教学只能说是在浪费教学资源,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建立物理高效课堂,不同的教师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方法,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做起:

一、理论知识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生说到底还是一群心智不成熟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贪玩,要求他们在课堂上枯坐40多分钟,还得将高深的物理知识学进去,的确有点为难人。但事情都有两面性,乐观的是,这群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教师找到突破点和结合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去学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最本质的事物,牛顿因为一个掉落的苹果而发现牛顿定律,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可以将物理知识生活化,还原物理最原始的面貌,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不再因为难度大而排斥它,取而代之的是主动接触它,在探究多变的神奇自然现象中,不断掌握物理知识,建立高效的物理课堂。

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现象就包含着深奥的物理原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瓶口开着里面的水却流不出来。把一个倒满水的瓶子倒过来放到一个盛着水的盆里,而瓶子里的水流不出来,是因为大气压可以保证深度不超过10m以内的瓶子倒过来里面的水都流不出来。

二、重视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恶、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教师首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不可凭主观喜好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优劣,而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学生因为先天条件的不同和后天关注点的不同,会有学习成绩上的高低之别,也就是所谓的优秀生和后进生。教师在做到不失偏颇后,应该注重安排课堂教学,难易结合,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点,尽可能顾及每个学生。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做到讲课浅显易懂,还要在课下关心学生,可以视具体情况调整帮助的形式。其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成绩,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团队意识,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三、实验与理论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不仅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也是学好物理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展示严谨的物理实验,让同学们感受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物理的非凡魅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同学们利用物理原理设计小实验,同学们在设计的过程中,经历了“提出疑惑、观察思考、动手设计、总结实验现象、归纳物理原理”的重重考验,不仅收获了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学会了独立思考。教师在此过程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和鼓舞者角色,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在实验过程中保证学生的安全,并且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适时给予学生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及时的帮助。

第4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

关键词:去雾算法;自适应伽玛校正;暗原色模型;对比度评估算法;环境光感知

中图分类号:TN91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227-03

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环境给图像传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雾霾中微粒的散射会严重衰减图像的能见度,如何高效去雾是目前图像传感领域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像去雾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非物理模型方法和基于物理模型方法。非物理模型图像去雾方法通常采用增强图像对比度来提高图像清晰度,其优点是无需分析降低图像质量的原因,但该类方法去雾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基于物理模型的去雾方法,是通过含雾图像的退化模型来实现图像的复原,图像去雾效果更为明显,但在许多模型算法实践中有出现各种问题:Tarel利用中值滤波变形来估计光照耗散,从而实现图像去雾,但由于过多的参数设置会造成去雾效果不稳定;He采用暗原色模型进行去雾,明显缺点是算法复杂度高、耗时长;Gibson利用异步维纳滤波实现图像的自适应去雾,但获得的图像对比度较低。

结合两类去雾算法的优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伽玛校正的去雾算法。首先,利用暗原色优先模型原理构造透射率图,通过图像对比度评估算法来获取图像的环境光系数,从而实现初步去雾。然后,利用自适应伽玛校正算法调节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最大程度提高去雾图像中事物的能见度。

1.基于自适应伽玛校正的去雾算法

1.1大气散射模型

将增强的亮度分量和H,S色彩分量结合,转换回RGB色彩空间,即可获得最后的去雾图像。图l给出了所提算法的各步骤处理的结果。从图1中可以看出,初步去雾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均较低;而最终处理结果拥有更好的亮度和对比度,图像中事物的能见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去雾效果显著。

2.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了更好的测试本文所提算法的性能,下文将结合文献[3]、[4]、[5]所提去雾算法在主观视觉效果、客观评价指标和时间复杂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2.1主观视觉效果比较

图2和图3分别为不同程度的含雾图像的处理结果,图2中原图名称自左而右分别为:建筑,田园,森林。图3中原图名称自左而右分别为:小路,草堆,郊区。

这些图所含的雾浓度不同,导致图像中事物的能见度不同。从视觉效果来看,Tarel处理结果较暗,色彩饱和度过大;He去雾后细节变得模糊,处理后图像中仍有含有薄雾;Gibson处理结果的对比度较低。本文所提方法解决了以上问题,去雾图像明亮,对比度高,细节突出,图像的主观视觉效果最好。

2.2客^评价指标

式中Ugde为去雾图像的梯度平均值,Ugo为原图像的梯度平均值。

gr数值越大说明图像的去雾效果越好,图像中物体细节更为清晰。

表1为各种算法所得去雾图像的gr结果。

2.3时间复杂度

本文的实验平台包括:3.3 GHz CPU、Windows 7操作系统、4GB内存、Matlab 7.10。表2是各种算法对100幅大小为640x480含雾图像的平均处理耗时结果。本文算法在该PC上采用C++实现,对于大小为640x480含雾图像的平均处理耗时为38ms,完全可以满足实时视频处理的需要。

第5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

【关键词】引导 学生 思维 方式

初中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本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就是成绩欠佳,或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思维,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

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学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三、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老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关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

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钥匙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

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规模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

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嵌塞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先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选错,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小与视觉中看到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第6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

关键词:PS;旅游摄影;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71-01

一、现有的应用状态

旅游摄影,是接纳PS这样的技术,对现有的景点、区段内的独特景物,予以抓拍并整合。如上的方式,被划归成旅游摄影特有的表征方式。PS架构下的技术,被看成图像特有的编辑软件,能够修饰原初的摄影图片。经由PS路径下的处理,原本不带有关联的景区图片,就会衔接成整体,更替了原初的摄影成效。视觉架构下的图像更替,会凸显出原初的摄影主题,让人更能明晰图片折射出来的景区特色。PS路径下的旅游摄影,顾及了预设的光线、预设的构图思路、选取出来的表征方式,这样整合出来的旅游图像,带有完整的特性。

然而,比对惯常的摄影,旅游摄影这样的摄影,带有偏多的纪实特性,并融汇进了偏多的艺术特性。这是因为,拍摄好的那些影像,既要折射出景区固有的风貌,又要让人体悟出景色固有的美感。拍摄出来的优美影像,要顾及特有的时空状态、光线及特有的空间尺度、景区内的主体。旅游摄影,带有随机的总属性,在偏多的情形下,这样的摄影成效,没能被有序预见。旅游流程以内的瞬时事物,是最难凸显出来的。若没能有序调和感光度、关联的参数,那么预设的曝光,就缺失了应有的整体色调;拍摄好的影像,也会带有偏暗的弊病。摄影得来的画面,会缺失应有的层级。这样的时候,若能接纳PS路径下的图像处理,就会还原原初的景区状态。这不违背固有的真实原则,与此同时,又添加了影像必备的传递实效。

现有的旅游摄影,常常缺失应有的真实性。有的摄影主体,没能明晰景区应有的客观状态,随便预设PS路径下的图像处理。这样一来,他们对拍摄得来的图片,随便去切换更替,更替了固有的景区风貌,甚至添加带有虚假特性的景区成分。被乱用的这种技巧,还会臆造出偏多的景区图片。例如:拍摄得来的藏羚羊,经由PS路径下的图形剪切,居然获取了这一领域内的奖项。如上的造价状态,限缩了旅游摄影应有的真实程度,限缩了媒体固有的公信力,不利于明晰景区的真实特性。

二、应用路径下的注重事宜

首先,旅游摄影关涉的主体,要依循真实原则,用特有的职业道德,来规范惯常的摄影行为。旅游摄影接纳的PS,只能被看成惯用的处理手段,它带有快捷的特性,能提升原初的传递实效,被划归成摄影惯用的技能手段。但是,PS路径下的图片处理,不能更替原初的景区属性。不能为吸纳注意,或者助推特有的轰动效应,而更替了风景原貌,造成了拍摄得来的图像失真。在编辑流程以内,要依循客观规则,还原出全面的景区特性。

其次,要明晰PS预设的底线。旅游摄影,在所有情形以下,都要让拍摄得来的摄影图像,带有真实的特性。真实是原初的摄影生命,摄影图像应有的传播实效,就在于拍摄得来的这些影像,带有不可替代的总优势,能够折射出固有的景区面貌。这种没能被辩驳的原初影像,见证了景区固有的特色,供应了可用的事实支持。不能运用如上的PS路径,去更替固有的景区背景,或者制备虚假态势下的景区要素。否则,若依循了造假路径,只能误导现有的观众,让人们不能接纳拍摄得来的景区真相。经由篡改的景区状态,虽然不易识别,然而,在很长时段内,会干扰景区固有的真实性。

再次,要明晰PS架构下的摄影尺度。旅游摄影这一范畴内,拍摄得来的景区图片,整合起了特有的构图、景区原初的色调、影像的惯常属性。有些抓拍路径下,惯常用到新颖的曝光补偿,或者经由减档,还原了固有的景区面貌,预设了后期时段内的影像处理。在抓拍时,常会受到特有的时空限制,拍摄得来的数字图像,没能升至期待中的光亮度、图片应有的色彩。这时,可以接纳PS这样的处理路径,去加工原初的影像,衡平原初的对比度、图片固有的颜色、固有的尺寸。惯常的色调反差,能增添影像固有的清晰性,也被看成可用的二次构图。后期时段内的影像修饰,带有合理加工的特性。然而,如上的图片调和,不要超出预设的尺度。若超出了预设的处理范畴,那么经由PS得来的景区图片,反而缺失了应有的视觉成效,难以升至合规的处理程度。

三、结语

PS惯用的技术,整合起了图像编辑,以及特有的图像处理。经由这样的修饰,可以把不带有关联的那些图片,有序衔接并融汇。这样一来,原初的摄影图像,就凸显出了全新的更替状态。经由PS架构下的处理,图像会带有新颖的视觉震撼,供应全新体验。从现状看,PS这一新颖技术,应当经由改进,有序融汇进现有的旅游摄影,创设更优的那种摄影境界。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

[关键词]上位知识 下位知识 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该规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

1.从规律本身找原因: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规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

2.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原因:初二年级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从教师的教学策略找原因:有些教师自己做演示实验,只让学生观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成像规律。有些教师也使用探究式教学,但由于引导学生分析的方法不当,最后只能由教师包办说出规律,失去探究实验的意义。有些教师不能深入研究新教材,对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前教材中要求学生做的一些成像实验重视不够,如小孔成像。

(二)教学策略的理论根据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根据奥苏伯尔的命题学习理论,新的学习内容同认知结构中的原有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分为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并列关系三种类型。

(三)讲究教学策略,化解教学难点

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的探究,初步建立实像的概念。

在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光的直线传播》的课后习题中安排这样一道习题: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你看见了什么?记下所成像的特点,并试着加以解释。

与旧教材中有关小孔成像直接告诉学生相比,新教材这样处理小孔成像现象有它的绝妙之处。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先让学生课后制作好实验装置,观察远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由于观察窗外景物时,物距大于像距,学生只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验如果到此结束只能算完成一个阶段。应该用烛燃代替景物,让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燃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探究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上位知识准备。

2.做好平面镜成像的探究,通过比较认识实像与虚像的不同。

平面镜成像一直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探究实验。把该探究实验孤立看只不过是平面镜成像特点,但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该实验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认识比较实像与虚像的方法,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又准备了一个上位知识点。

3.让学生用凸透镜进行课前预探究,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仔细研究苏科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一节的课后习题第四题:通过放大镜观看物体时,若适当增加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看到的像是增大呢,还是缩小?若继续不断地增大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看到的像将怎样变化呢?本题也属于实验类作业,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4.精心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为课堂探究做准备。

物理规律的教学适宜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是长期困扰初中物理教师的难题。为让学生能顺利探究出此规律,教师要全盘考虑前后概念的联系,还要在新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如何创设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采用什么实验装置?如何用器材进行探究?探究时需要观察、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出规律?其中提问题和分析数据是最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如上文所述,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

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老师这样问学生:“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共有四种。继续追问:“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其余类推。

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定量关系,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入分析数据的技术工具。

方法一:用电脑中的Excel 软件分析,优点是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学生兴趣浓厚。缺点是学生从屏幕上看到的仍然是数据信号,分析能力不强的学生还是得不出结论。

方法二:用贴图片法展示成像规律。课前,教师准备下列教具,在一张大白纸上画好凸透镜符号,画出主光轴,用1∶2的比例尺在主光轴上标出刻度线,标出一倍焦距处和两倍焦距处,目的是增大可见度。用不干胶纸制作表示物体和实像的小图片,小图片形状是:,每种形状的图片多做几个。当成缩小像时,用大表示物体,小表示像。当物体成放大实像时,用小表示物体,用大表示像。成等大像时,用表示物体,用表示像。在课堂上最后分析数据时使用这些小图片,根据成实像的三种现象,让学生根据物距、像距把小图片粘贴到白纸主光轴上,每种现象白纸上粘贴的图片数不超过十个为宜。最后让学生观察白纸上小图片的分布,学生就能方便地说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深入分析,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1)用《凸透镜成像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形成深刻的印象。总结出成实像或虚像时,当物距连续变化,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出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

(2)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之间的关联。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从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三方面描述。这些性质之间有关联,例如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虚像,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再去挖掘其他的关联性质就能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3)凸透镜成像与小孔成像的比较。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可以推定成像的性质,这与小孔成像现象相同。两者的共同点是: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等于物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杜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倾向,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不必为一些概念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样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

第8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

(一)“圣经式”的教科书,只会照本宣科

作为初中物理的复习,肯定是要求以教科书为参照,抓好知识要点。但是在这一个过程中,多数物理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只是重复着教科书,重复的知识、重复的课后习题,复习课堂教学程就成为了乏味的知识点回味。

(二)没能抓住知识间的联系

对于复习课堂教学,只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温故而知新。所谓的温故绝对不是将原来教科书上知识重复一遍,但是大多数的教师都没能注重“知新”,教师没能懂得将旧的知识加以总结、概括,没有将分散的物理知识点系统化。

(三)例题没有明确指向,目标模糊

部分教师,在复习课堂教学上直接大讲特讲,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教学所讲授的知识,感觉到了无从下手;部分教师则以练习来代替讲解。堆积如山的作业,将复习课堂教学直接变成了作业课。

二、初中物理复习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很多学生都感觉复习的内容已经学过一次了,没有兴趣再去重复一次,也觉得没多大的必要,从而让学生对复习课堂教学产生了厌倦心理,而且,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习惯、学习能力强弱都各有不同,导致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不一,所以实际的接受能力也不同。

(二)教师没有深入的研究复习课堂教学的具体课程内容,也没能够形成一定的系统模式。

(三)复习课堂教学程的难度很大。教师在上复习课堂教学的时候,所讲解的全是重点、经典题型,并且很多都相对复杂。

三、初中物理复习课堂教学的几点注意

(一)抓好基础,明确考点

从笔者多年对中考试题的研究发现,在中考中物理题型的具体比值为难、中、易为1:3:6,其中的基础知识点的考察占了60%,但是学生往往在基础中的失分现象较为严重,所以抓好基础才是首要条件。

如功率与机械效率:为了抓好基础复习,着重对这两个基础概念进行的分析。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而机械效率则是描述机械性能的优劣的程度,其定义是在总功中,有用功所占的比值。两者的公式分别是P=W/t、=W有用/W总,前者的单位是瓦特,后者则是无单位的百分数。

(二)建立专题复习

1、中考题型

根据中考题目类型,分设填空、选择、实验、作图、计算等专题,在上述五大板块中精选题目,进行专门练习,使复习的知识纵横交错,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复习重点,化解难点。

2、热点知识

把近几年来中考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编成若干个专题进行复习,如科学探究专题、电路故障专题、图像专题、数据处理专题等。这些题在练习中采用题组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出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题目之间的异同,既解决问题,又掌握方法和技巧。

(三)物理实验复习

中考物理试题中,物理实验大约占据总分数的25%左右,所以应当重视实验这一块,其中有两点需要我们的特别注意:其一,掌握各种仪器与测量的工具;其二,注重、摸清测量的原理、方法与步骤,做到学以致用。

把蜡烛放在 2 倍焦距以外,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针对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并总结:物体由 2 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2 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1 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等等。这些归纳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大小和电流大小的关系”,设计出并联、串联两个实验(如下两个图所示),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探究电流做功跟电压大小的关系。

第9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

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三、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

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

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嵌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