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

第1篇: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1.1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1.1.1数字化社会对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利用,数字化信息获取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研究和生活的一个基本需求,如查询资料多使用上网搜索,阅读资料常使用“读屏”,保存有用资料也多选择电子版,等等。这就使得作为信息服务重要平台的图书馆,其数字资源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图书馆必须建立起与传统纸本资源相配合的数字资源,使信息资源的拥有与获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较全面地提供和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否则,图书馆就不能充分发挥信息交流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1.1.2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要求

首先,随着高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对图书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数字资源的多寡、优劣成为衡量高校图书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随着校园网的普及,要求图书馆能提供基于互联网的24小时服务,以方便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同时,高校也希望图书馆能以有限的投入而配置更多更好更方便利用的资源,这就使得数字资源成为得天独厚的一个极佳选择。最后,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能让图书馆走出去相互交流的机会,各图书馆在交流中都希望能共享彼此的特色资源,以扩充自身的服务内容和提升服务质量,这种自发的提升需求必然成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内在动力。

1.2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

1.2.1数字资源配置量少,内容相似度大

高校图书馆基本上属于小型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师生员工,其搜集的馆藏资源主要是以学校的教学、实训和教师研究需求为重心。同时,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也比较有限,这使得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配额多在2-7种之间[1],数字资源配置大多以中文数据库为主,主要有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超星电子图书馆和万方公司的中文期刊库等。总体看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配置数量少,内容相似度却比较大。

1.2.2别具特色的数字资源开始形成与发展

高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方向,其办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因而其图书馆也形成或开发了一些别具特色的数字资源。其一,通俗读物和畅销读物的数字资源,主要以通俗电子图书为主。因为高校的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最大量、最主要的用户,其知识水平有限,阅读范围也较狭窄,这类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提供可以满足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文化娱乐消遣。其二,专业特色数字资源,即针对学校的主要教学方向而采购或自建的相关专业特色数字资源。如有些高校图书馆自建了化工工厂操作流程图数据库、汽车维修数据库、美容美发视频数据库、烹饪视频数据库等等,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其三,专业课程相关资料集合的数字资源。如有些高校图书馆建立起了精品课程数据库、优秀教案库、学生作品库、学校的信息资料库等等。这些数字资源凸显其技术性、实用性,无疑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既满足了高校教学科研对信息的需求,也提升了高校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声誉。

2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对策

2.1加大力度引进专业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在引进中文数据库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数据库的使用效果、学科专业建设、重复引进、经费投入等问题,合理引进中文数据库。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根据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尽量多引进专业性数据库,满足多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学习需要。

2.2加强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比较多,而自建的数据库比较少,自建特色库的质量也比较低。加强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2.1集中精力搜集具有某种优势的信息资源

收集本校师生论文、著作,建成相应的数据库,在图书馆主页上链接,提供给读者检索,是构建特色数据库的一个可行方法。同时收集相关收录和被引用情况,既能反映出学校科研的水平,又能提升服务层次,更好地显示出本馆数字资源的特色。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结合本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的数据库。

2.2.2根据重点学科、重点课题,提供定性、定量的专题报告和论点

汇编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学科文献相当丰富,文献内容的广泛性、系统性、连续性,有利于重点学科数据库的建设。例如,清华大学的建筑数字图书馆、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育种数据库等建设都与本校的重点优势学科紧密相连。

2.3加强高校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实现各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之间的互连和资源共享,是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举措。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共建,因此要在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上进行改革,变单一建设为集中建设,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避免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各馆要转变观念,树立全局意识,把自身建设放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大环境中来考虑,积极参与数字资源的整体化组织与建设,通过紧密协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制定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整体目标。

3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安全管理

3.1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的隐患

3.1.1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薄弱

由于高校数字图书馆所存储的各类信息资源一般极少有像其他政治、军事、经济、商业、技术专利等方面需要保密的内容,所以习惯地形成对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够重视,仅注意了防火、防盗,对网络安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管理人员没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辅单位,馆员也很难得到像教师那样的外出进行系统培训的机会,技术素养难以跟上计算机、信息、通讯、网络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管理人员缺乏安全配置和管理网络的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已经存在的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等;

3.1.2计算机病毒泛滥

计算机病毒是数字资源安全的最大威胁,其传播速度迅速、途径多样,具有极强的破坏性,由此造成服务器运行速度变慢、数据被破坏、网络带宽被占用,甚至导致服务器系统瘫痪、硬件受损、数据丢失等,对数字资源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造成巨大损失;

3.1.3环境因素

数字资源服务器、存储设备对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当环境达不到设备可以正常运行的条件时,尤其是当外部环境突变时,例如水、火、电等,会造成数据损坏、设备故障、服务器死机,甚至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4)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费投入有限,许多图书馆都存在设备缺乏、老化、不兼容等问题,有些图书馆还缺乏除尘、老化元器件的更换等基本的维护,这无疑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风险。多数馆只是配个防火墙,安个杀毒软件而已,像硬件防火墙、路由器、不间断电源、防雷等设备都尚未配置。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来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将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的瓶颈问题。

3.2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

3.2.1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首先,定期对读者和全体馆员开展信息安全教育讲座。信息技术部门应向图书馆领导层充分陈述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建议利用读者培训渠道加强信息安全教育。还可抓住流通数据丢失,读者信息的外泄,病毒、木马导致系统瘫痪等信息安全方面的典型案例,对馆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其次,应在图书馆网站开辟信息安全教育专栏,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汇报、检查和指导,做到防微杜渐。

3.2.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安全管理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数字资源的安全要求,制定机房、服务器与磁盘阵列等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要明确职责,加强内部管理。制定数据及加密管理、技术资料管理、口令保密等制度和应急处理措施,确保安全,减少损失;制定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包括网络系统管理人员、数据维护人员等管理制度)和完整的人员分工管理制度。系统管理人员除要深入了解系统功能、做好数据的定时更新与维护外,还应经过严格的培训及考核,熟知所有数字资源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功能,掌握确保数据安全的方法,了解机器设备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2.3加强安全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管理

首先,防病毒技术:常见的防病毒技术可以分为3种:病毒预防技术、病毒检测技术和病毒清除技术。病毒可以通过浏览器、邮件、甚至聊天工具、U盘等各种途径传播数字资源。服务器应安装服务器版网络杀毒软件,以提高对病毒的检测、清除、免疫和对抗能力,并由专人负责维护,确保杀毒软件不断更新,并使用各种方法定时检测病毒,实时清除病毒查毒。应严禁在没有杀毒的情况下,使用外来磁盘、光盘和移动存储设备,不得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和盗版软件。

其次,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目前所有保护网络信息的方法中最普遍的方法,它包括硬件防火墙和软件防火墙。防火墙是高校图书馆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对于校园网的接入,它必须遵循“只允许授权的数据通过”的策略,并应具有以下功能:管理网络中的访问行为、过滤网络传输的数据包、检测和预警网络攻击和记录通信的内容与活动。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应定时对防火墙进行维护和跟踪,根据反馈信息,制定更合理的策略,最大限度地阻止非法访问。

然后,认证技术:常见的认证技术主要包括数字签名、身份认证以及数字证明3种。数字签名机制可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安全问题;身份认证机制提供了判明和确认信息交流双方真实身份的方法,是有效控制网络欺诈的重要途径,可作为访问控制的基础;数字证明有时也称为“公开密钥的证明”或“数字ID”、“数字护照”。

最后,数字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网络信息安全的主动的、开放型防范手段,可以在数据传输、存储中对数据采取安全、有效的保护,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防止被外部截获、破译。数字资源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使用数字加密技术,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端加密和节点加密3种。

3.2.4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安全设备建设和维护

第2篇: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1.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对安全保卫工作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科技的防范设施应不应成为正比?

3.随着企业体制转换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博物馆的保卫机构和队伍建设如何进行?

我就上述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态势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产业运营式工作态势

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了,而在一些县级博物馆的内部保卫制度确没有什么变化,仍保留着许多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领导靠部署、工作无目的、责任分不清、待遇大锅饭。这些旧的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

一是旧的领导体制必须变。要变领导为管理,变制度为责任,不断增强安保工作的管理机能。在机构上,建立以法人为核心的安保工作领导机构,使它成为单位安保工作的权利机构;在业务上由聘任的保卫科长负责,主抓日常性安防工作;在分工上,由一名副馆长分管安保工作。这样就改变了过去那种管而不抓,抓而不管的被动局面,形成了馆长全面抓,分管领导专门抓,科长具体抓的工作态势。

二是旧的内部保卫制度必须改。过去的一些规章制度不健全、不严谨,甚至华而不实,奖罚不明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隐患不除,安全难保,制度不严,后患无穷。以我所在的凤翔县博物馆为例,2009年新任班子上任后,首先实施了建章建制工程。利用两年的时间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保卫规章制度。如《展厅交接班制度》《文物出入库制度》《安全值班制度》《文物资料借阅制度》等共计7项。最后,在全体职工会上付诸实施。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认真落实责任制,把制度变为责任。

三是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把思想教育看成是“虚”指标,把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看成是“软”任务。我认为,经济建设是当前的中心工作,抓经济指标是“硬”任务。但是,忽略思想教育,忽略法律意识教育是错误的。无论是“硬”指标也好,是“软”任务也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不能松。凤翔县博物馆所以能连续26个安全年平安度过,保持安保工作取得好成绩,最主要的一条是领导重视,始终抓住了法制教育不放,不断提高全员防范意识。在实践中,我们把“软”任务变为“硬”指标,“虚”功实做,常抓不懈,除了日常教育外,每年都集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专题法制学习,每季度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实战演练,分别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集中文物法学习考试。并把考试成绩与年终评先选优挂钩,与年终奖金挂钩。同时,我们制定了凤翔县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准则,把它作为一项硬指标贯彻到职工中去,成为职工的行为准则,有效地提高了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实践证明“虚”功实做,能筑起一道坚强的防护工程,形成了处处都是安全网,人人都是安全员。

二、高新技术的发展与科学防范设施应成为正比

计划经济搞统配,市场经济讲效益,安保工作同样要讲效益,在飞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安保工作也要科学。今年我馆通过多方争取,国投专项资金40万元将近日安装,高配监控报警系统,将为博物馆全方位安全防范升级。因此,只有不断地掌握新的科学防范技术,配备必要的科技防范设备,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目前,一些县博物馆出现了,讲效益、忽安全;上展览、忽防范;讲安全、忽设施的状态,这与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的体制在创新,知识在创新,技术在创新,而我们一些博物馆的安保设施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开资靠财政,工作靠部署,设备靠政府;多年来形成了依靠思想,因此造成了该消除的隐患消除不掉,必要的设备跟不上。这怎么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安全也需要科学的设备来保证。因此说,博物馆的先进技术防范设备建设尤为重要。要把它提高到对人民负责、对文物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去认识,并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纳入到博物馆的头等大事来抓。

三、机构改革不能削弱保卫机构,精简人员不能不要保卫人员

21世纪是新事物、新知识和新发明层出不穷的时代。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转变观念,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核心就是以创新促发展。这就给我们保卫工作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博物馆的内部保卫机构怎样设置,保卫人员如何安置的问题。

当前县级博物馆由于编制的限制,普遍的做法是:

1.压缩保卫机构,由各业务部室分担安保工作。

2.合并保卫机构,将保卫机构合属到办公室,设一到两名保卫干事。

3.保留保卫机构,缩减保卫人员。

我认为,各单位的风险等级不同,藏品保管量不同。因此,对各单位的机构设置不加评论。但是,需要阐明以下三个论点:

一是以法律手段确立法人责任制。单位的一把手(法人)必须要担负起保持本单位安全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并由司法机关和法人签订责任书,形成法律条文。法人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在上述四种意识的约束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科学的设置内部保卫机构,以保证第一责任人法律责任的实施,保证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是机构改革不能代替管理,缩减人员不能削弱保卫机构。要趁着国家对文博事业的支持和免费开放的大好形势,将当前工作的重点放在改革上,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不抓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抓改革就没发展。而用改革代替管理是错误的。抓改革和抓管理应是两项并行,相得益彰的工作。抓改革不能丢了抓管理,抓管理不能丢了抓安全。尤其是当前,在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不安定因素也比较突出,我们文博战线上的各级领导干部越要把安全保卫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可以说,精简机构,缩减人员是改革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但一味地追求减员增效而忽视保卫机构的作用,忽视安全防范工作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效益也是不会长久的。

第3篇: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安防监控;技术应用

1引言

博物馆是对文物进行集中收藏、展示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其馆藏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使得很多不法分子趋之若鹜,不惜铤而走险,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盗窃和变卖。这就对博物馆的安全防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增加了博物馆安保人员工作的难度。而运用安防监控技术,能提升博物馆安全防护的等级,减少安防的死角,并减轻安保人员的工作压力。

2博物馆运用安防监控技术的基本要求

博物馆的安防工作运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安防监控技术,能减少安防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强博物馆安防力度,提升安防的效果。而在具体运用中,博物馆的安防技术应从三方面进行:①相关博物馆要做好安防监控技术的研发,明确研发的标准,这样才能提升安防的质量。而在制定安防监控技术研发标准时,应根据博物馆现存的馆藏文物内容,明确其安防保护的标准,这样才能制订出完善的技术标准与监控规范。②相关博物馆还要进一步优化现行的安防监控技术,为此,博物馆必须从实用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确保运用的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能够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警报性,从而满足博物馆安防监控工作的需求。此外,技术研发人员还要考虑到设备的养护和维修问题,合理选择具有资质的设备供应商。③相关博物馆还要对安防监控技术研发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在实际技术研发工作中,要想提升技术研发的实用性,需要相关研发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对技术研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性能,这样才能研发出符合博物馆安防监控工作需求的安防监控系统。

3博物馆安防现存问题

3.1系统硬件方面

对于博物馆的安防工作,工作中的重点就是对馆内文物藏品的守护。工作内容应该以防盗为主,防止馆内文物失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博物馆的安防设备功能设计比较简单,多数只是在馆内重要位置设置监控点,导致馆内的监控区域无法全方位覆盖,存在安防监控死角。目前部分博物馆安防信息处理不集中,难以形成自身的体系,这些都是博物馆失窃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总结失窃的原因主要是:①设置的监控点没有起到监控的作用。②博物馆馆内安防系统维护上缺乏专业人才。③没有设立专门的消防、公安报警系统,一旦发生问题,延误了最佳报案时机。④馆内安防设施落后,不符合现代安防要求。

3.2人员管理方面

随着对安防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监控点位不断增加,受空间及设备的限制,监控大屏幕上不可能显示所有的监控点位,这就有可能使得重要视频信息出现遗漏。虽然保存了每个监控探头较长时间内的视频记录,但是查看的不及时会造成信息的滞后。而且,大多数的视频信息是无用的,这种无差别的储存方式也加大了后期查阅的难度,这对信息的保存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单纯的人工监控效率不高,博物馆内的视频摄像机有上百台甚至上千台,若单纯用人力来进行管理时很难保障监控的质量,也就使监控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4安防监控技术在博物馆内的实际应用

4.1视频分析技术对监控视频的智能分析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视频分析技术也是如此。所谓视频分析技术是指利用专业技术手段从多角度对监控的视频进行智能的分析,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对于人的动作行为有科学的分析,对于移动目标的检测更是灵敏,一旦发现可疑人物出现,能够及时报警,弥补因为人力不足或人员失误造成的损失,从而提升博物馆的安防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安装智能监控设备能够对人员进行排查,对于人脸进行识别、比对。对于有过博物馆盗窃经验的人员能够进行重点监控,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大量减少监控人员的工作量和失误率,提升了监控的效率[1]。

4.2报警系统的应用

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安防监控相关工作与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博物馆防火、防盗目标的实现。通过相关视频的录制,使得被监控对象的行为能被完整记录,这对博物馆的安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发生物品失窃时,门禁报警系统及时响应,同时,录制的视频也会为找回失窃文物藏品提供依据。报警系统可以在发生盗窃事件时为安保人员争取时间,为案件侦破提供依据。

4.3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科技的发展,为加强安防监控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物联网技术工作的原理是物与物的相连,将监控内部各个子部分的功能相连接,强调的是以共享网络、信息传播为目标编织一张网络,从而形成完整、高效的监控模式,弥补了单一设备监控产生的不足,在实际安防工作中,应用场景也十分广泛。比如在传统监控方式下,我们虽然能对博物馆内的文物藏品进行实时查看,但是却无法获悉文物藏品的保存状态。又如文物藏品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展柜,但是有可能博物馆内人员稠密而难被发现。以往这些问题的处置需要通过人工检查才能获悉,这样不仅影响了信息的传递效率,还可能因为信息的延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在物联网各种信息进行串联之后,使得信息的汇总和传递变得智能化且更有实效。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的监控数据对馆内文物藏品的陈设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调整,保障一些容易损坏的文物藏品处在适合的环境,尤其是对离开自己所处位置的文物藏品,能够及时触发警报,管理人员能及时到达现场进行处置,大大降低文物藏品的失窃率。物联网技术在安防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也减少了因为人员的失误造成博物馆失窃的可能,而这其中多种功能的共同作用,就是通过物联网物物相连,信息连通所建立的。

4.4运用是视频监控手段

视频监控是一项综合防范失窃能力较强的监控安防系统,借助视频监控系统能实现对于人员和进出入场所进行管理,它通过对于博物馆内画面的呈现,使监控管理人员能有效地获得博物馆内部实时的信息,提升了博物馆的监控能力。此外,馆内的报警系统和进出口管理系统与电视监控手段进行配合使用,能够较好地对各种行为进行监控。伴随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视频技术的功能也在不断的丰富。在现今的技术下,可以在无需人为的操纵下,对一般的问题实现“自我决策”,有效地发挥了博物馆监控和保护作用[2]。

5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5.1前端设备的应用

前端设备是指在博物馆内外设置的具有传感功能的设备,这些基础设备的应用能够为视频的录制和传输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在选择这些配套设施时,要严苛,要做到因地制宜。如:在室内,选择具有传感功能的设备时要根据博物馆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选择。在室外,选择传感摄像机时,要考虑其功能在阴雨或雷电等特殊天气之下的使用状态,择优选择。同时,安装时为其加盖保护罩,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选择适合的内外环境监测系统,是做好博物馆安全防护的前提。对于文物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均可以实时监测,从而确定文物藏品的所处环境是否适宜。再通过温度、湿度监测功能,及时掌握文物藏品的所处环境,尤其是服饰等比较脆弱的文物,一旦发现环境不适合,可能会对文物藏品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检测设备会及时发出警报,管理人员依据数据对环境进行及时调整,保障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管环境。

5.2传输设备的使用

在博物馆内的视频录制结束之后,要将视频信息进行整理并上传,而传输设备的质量决定了后期接收视频的速度和视频呈现的效果。因此,在传输设备的选择方面,要根据传送的距离进行设备的选择。如果传输距离比较近,我们可以选择电缆、网线进行传输,但是如果传播距离比较远,则需要选择光纤的传输方式,提升抗干扰能力[3]。

5.3监控的显示设备

对于视频监控系统,控制部分功能包含:视频画面的缩放、视频信号的分配,根据实际需要对图像进行切换等。同时通过门禁的报警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进行联动,对图像进行实时复核。监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控制画面对视频进行定格、回放。监控设备在应对日常防火的工作之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在以往消防工作中,消防检查工作主要是靠人工防火巡查等手段,人工巡查有着很强的局限性,很难做到全方位,全天候的检查。但是在使用监控设备之后,便可以对博物馆内的情况进行24h的监控,通过控制显示器进行查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位置进行远程视频排查,弥补人力不足。

5.4无线通讯的应用

无线通讯是一种通信技术,它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在远程安防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远程安防可以将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环境的监测,另一方面是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监控。远程监控能够运用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是无线通讯设备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在科技大爆发的今天,无线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分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远程的安防工作主要是要“监”和“控”,所谓的“监”就是获得信息,所谓的“控”就是网络操控,包括对远程设备的控制。通过无线技术为无线通讯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通讯设备的信息传输,能更好的实现博物馆的远程安防[4]。

6结语

安防技术的应用也是博物馆安全管理的大势所趋。在博物馆的安防管理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安防科技技术,有助于完善博物馆安防系统管理体系,提升博物馆安防能力和应急应变处置能力,为博物馆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璐.安防的发展现状与博物馆安防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8(4):215+217.

[2]胡江涛.谈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7,311(5):64.

[3]方先行.技术防范在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中的运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6,29(11):412.

第4篇: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保管工作

文物是人类在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结晶,它凝聚了几千来文化的精髓,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人类历史文化实体遗产,具有不可替代性。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社会教育设施,是收集、保护、展示有关历史、艺术、民俗、产业、自然科学等相关资料,并出于教育目的向大众公开,用于教育、调查研究、娱乐等活动的机构”。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是博物馆能否存在的关键。

我国是历史悠久并具有革命传统的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的珍贵的自然标本。博物馆将出土、传世、采集的文物和标本搜集保管起来,使祖国的文化遗产得到保存,并妥善地加以保护,以便世代传承下去。如何对文物藏品采取科学有效的收藏保管措施与操作规范,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加强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发展情况

我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悠久,社会文化遗存丰富。千百年来,前人在藏品收藏保管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从古至今也有不少关于文物保护的法令和规章,为我们近现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文物藏品收藏保管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先决条件。

早在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1960年,文化部、对外贸易部下发了《关于文物出口鉴定标准的几点意见》。1974年,国务院转批了《关于加强文物商业管理和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政策的意见》。1982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6年,文化部颁布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1987年,文化部颁发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1992年,国家文物局了《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自从1982年《文物保护法》出台以来,分别于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正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二次修正。为了适应迅速发展进步的社会和新时代保护现状,2012年“两会”以来,再次修订《保护法》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其中关于建立民间收藏文物登记制度的呼声很高。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修改决定,对于抢救保护我国丰富的文物遗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近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并在指导工作中提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文物工作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我国近现代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几代人曾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做出了一定成绩。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总结建国60多年以来工作,吸收国际博物馆学界的研究成果,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发展道路,是v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二、新时期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法律的逐步完善,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将面临许多挑战。馆藏文物数量大幅度增多,文物类别也随之增加,因此,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渐渐繁杂而艰巨,要做好文物保管工作,就必须克服现存的问题。

(一)文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博物馆收藏保管的文物藏品是人类的文化宝藏,所以,收集、挽救和保护好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首要责任。仅仅拥有安全坚固的库房、专业的管理人员及科学先进的保护设施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严格完善的文物收藏保管制度,并确保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当今,有些博物馆关于文物收藏保管制度还相对缺乏、管理工作相对不严、收藏管理人才缺乏、收藏保管工作较为混乱、各项工作记录不够完善、有效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落实不到位等情况,造成工作中的一些欠缺和漏洞,从而影响和制约博物馆文物收藏保管工作的发展。可见,新时期博物馆收藏管理制度的加强完善势在必行。

(二)文物保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队伍必须加强

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博物馆保管文物的人员即是管理工作的核心。但是,许多基层博物馆对于文物收藏保管工作不够重视,忽视保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各级领导及主管部门对此项工作缺乏认可和鼓励性,这些因素造成文物保管队伍专业技术落后、思想涣散、团队凝聚力下降、保管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及青黄不接的现象。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今,文物保管人员的业务的高低已经成为制约博物馆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文物保管工作队伍、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迫在眉睫。

(三)博物馆文物保管设施、措施相对落后

在我国,目前拥有相对完善先进的文物藏品收藏保管措施的博物馆屈指可数,除了部级或省级博物馆之外,许多市、县级博物馆的收藏保管条件、措施和国家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许多博物馆的保管条件比较落后,文物库房狭小、保管设施陈旧、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需要改进。如果不重视博物馆的室内装饰材料、文物包装材料,也会对文物造成污染。在对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中,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文博事业必须紧跟时展,博物馆文物保管的设施及措施亟需提高和完善。

三、加强县级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的途径

(一)健全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制度

健全的工作制度是文物收藏保管工作的前提保障,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博物馆的一切工作顺利进行。靖远县博物馆通过学习、借鉴省、市、县等兄弟单位的规章制度,共同探讨,根据自身的特点,吸取和借鉴其他兄弟单位的优点,依据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不断加强藏品管理,逐步制定完善了《靖远县博物馆安全管理制度》《靖远县博物馆文物建档制度》《靖远县博物馆文物编目制度》《靖远县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制度》《靖远县博物馆藏品保管制度》《靖远县博物馆文物保管安全操作制度》等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保管员工作职责,并逐级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规程,保证了馆藏文物的安全。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促使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正确、合理的制度都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完善出来的,因此,靖远县博物馆在日常保管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切实完善现有的文物保管工作制度。确保管理制度化、责任层层落实到人。为夯实基础,靖远县博物馆不断完善馆藏文物建档和数据信息化工作,逐步充实和完善文物登记帐、卡、册,及时建立纸质、电子档案,做好相关拍照、测量、登记、妥善入库保护等工作,保证了文物保管有序、提取方便。同时,加大博物馆宣传力度,在网站、领票处、展厅入口、咨询服务台等,多渠道公示免费开放的管理办法、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观众须知等制度措施。

(二)提高文物收藏保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新时期博物馆文物收藏保管工作要提升,不仅仅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需要素质过高、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所以,培养和提高文物收藏保管人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引进专业人才尤为重要。博物馆要特别注重收藏保管业务人员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对考核合格的人员继续留用,持证上岗。

靖远县博物馆注重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强职工业务培训。有计划、有秩序地组织业务学习,分别讲授馆藏文物登记入库、办公软件常用操作技巧、讲解技巧、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等课题,逐步开展对馆藏文物的研究,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各类专业协调配合、老中青互帮互学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靖远县博物馆对工作人员的技能学习和深造积极鼓励和支持,通过举办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大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历年来,靖远县博物馆多次派送职工参加了省、市、县有关部门举办的文物保管员、陶瓷器鉴定及修复、青铜器鉴定及修复、古钱币学习等培训班和市文广局组织的“三区人才”培训等学习;组织全体职工参加靖远县博物馆策划组织的“靖远――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陶瓷文化的历史追溯及鉴赏”等学术讲座;组织参加野外考古发掘工作,掌握了田野清理发掘的工作程序,对墓葬及器物描述、绘图、清理发掘报告撰写等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派送6名职工分别参加第七届成都“博博会”和第二届广州“文博会”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各类学习交流,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使博物馆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注重培养职工的法律意识和安防、消防意识,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相应的政策支持,优化文博系统的进人、用人机制。

(三)改进文物收藏保管工作措施及设施

近年来,靖远县博物馆在县区、乡镇、学校、部队多次开展巡回展览宣传活动,用讲座、公益广告、信息传媒的方式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大力呼吁全民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明,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为了保护好馆藏文物,靖远县博物馆设立专门的藏品征集、管理部,藏品实行专人保管,分账管理。配备4名专职保管员,保管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名保管员均为文博专业毕业。在文物库房、展厅均设有藏品养护场所,并定期开展藏品养护。保管人员每周一次对各类藏品进行察看、养护,严格执行博物馆藏品安全操作规程;建账、建档均严格执行相关规范,严格遵守文物接收、鉴定、入藏、登帐、编目、建档流程,对所有藏品全部进行了编目登记、藏品档案齐全并全部按规定进行了备案。为了有效延长文物寿命,2015年对馆藏字画73件珍贵文物进行修复保护。2016年,又规划申报了680件陶器铜器的修复方案,目前也在努力逐步落实修复工作,争取更好的保o效果。

靖远县博物馆作为三级风险单位,始终把安全保护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守值班制度,强调安全纪律,不断改进安全防范设施,提升技防平台。不断改善保管保存条件,靖远县博物馆多次更新文物展厅及库房防盗门并加固门窗防护措施,2009年增设监控摄像设施 ,并不断更新;配置了8组密集柜,将藏品及时入柜入匣妥善保管。2013年11月,完成了展厅玻璃粘贴防爆膜、易损展品防震加固处理等防震防爆工程。2016年新增摄像头12个,确保监控不留死角,同时配备新型水基灭火器11个,安装烟感报警器4个,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同时,加强安保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强化安防及消防应急预案,使全馆上下牢固树立文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强调安全纪律,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安全工作。

目前,面对文物库房十分狭小、设施简陋、无法实现文物分类保管,新入库文物无法得到安全存放,很多长期库存的文物得不到及时修复和有效保护的现实问题,靖远县博物馆积极申请各级主管部门支持,在靖远县政府统筹规划下,近年将筹建新靖远县博物馆大楼,以便彻底解决文物藏品无处存放、保管困难的问题。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县级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改变落后的旧貌,切实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利用高科技合理规划和控制改善文物保护环境,例如,在馆内安装恒温、恒湿系统,实时监测文物所处的温度和湿度,保证文物安全,有效延长文物寿命。对防火防盗工作也要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加以防范,做好防火、防震培训管理工作,强化职工防范意识,配备并及时优化消防器材,做到防患于未然,利用现代高科技设备与技术改善馆藏条件、服务设施、安防设施。配备先进的消防安保设施、电化教育设施,陈列室和库房自动化控制温湿度设备,努力为文物藏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保护好文物藏品。

四、结语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是历史文化宝藏、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文物收藏保管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新时期,做好文物收藏保护管理工作是博物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刘继武.浅析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6).

[2]丁竹.论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J].中国文化遗产,2005,(4).

[3]章巍.试论如何做好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J].科学之友,2010,(24).

第5篇: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图书管理;创新

1概述

书籍作为文化与信息传播的媒介,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图书馆也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发展的条件下,图书馆管理在进行管理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情况下,图书管管理方法必须适应新形势,对管理制度进行适当调整与创新,改变落后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认真建立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2信息化条件下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数据库建设规划问题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在图书馆的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规划中是有缺陷的,在图书馆进行新资源引入和数据库资源开发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图书馆的网络建设,从而未能形成信息资源库之间的一个共享网络[1]。因此,信息技术资源到一定阶段后,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比如建立的数据库不够系统化,而信息数据库的封闭也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影响到图书馆的配置优化。

2.2图书数据资源缺乏个性化

图书馆要专注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个性化建设,在资源采购时应加大特征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并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深化开发现有资源,提高资源的挖掘度和共享度,建立起个性化的特色数据库,以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3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缺乏

图书馆专业人才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资历、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对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都缺乏一些专业人才帮助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限制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发展,也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2.4信息化条件下的安全问题

信息化条件下为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图书馆优化硬件,也要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使图书馆面临着网络安全的风险。安全风险不但会带来数据丢失、被盗等问题,也会影响到图书馆的外界形象。因此,图书馆应增加信息安全工作力度,对可能存在的系统漏洞进行彻底的调查,以避免安全风险的发生。

3 信息化条件下图书管理的创新对策

3.1 创新图书管理理念

要想更好地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和改革,就要改变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以满足新形势的挑战要求,进而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图书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加强图书馆的特色化管理。对现有的图书馆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加强多方合作和资源共享。第二,图书馆发展模式必须创新改革,要舍弃传统的封闭式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尝试跨区域合作,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合作和交流,促进资源流动,共谋发展。第三,需要重新定义图书馆的功能,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和规则,以创新思维的管理模式,探索和发展图书馆[2]。

3.2 创新图书管理体系

为适应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就必须创新图书管理体系,其创新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首先,全面创新制度,包括图书管理的内容、工作人员编制、职责、管理权限等方面,设置岗位职责制。其次,创新管理体制,包括宣传推广活动,人员评估和激励管理等。第三,创新图书馆业务系统,对图书馆各部门和员工的工作内容进行重新定义,包括数据的编辑、采购工作等。四,创新读者服务理念,了解读者的需求,明确图书馆管理人员权力与义务,为读者们创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空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

3.3 创新人员管理制度

为了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图书管理的创新需求,图书馆应该创新和改革人员的管理制度,比如:首先,要建立竞争、开放的管理氛围,促进信息化和市场化管理理念的形成,整改人力系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并制定出员工管理计划以及发展规划,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加强人才指导,并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完善图书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形成终身培训、良性竞争的体系,为图书馆培训更多的专业人才。其次,必须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来进行人才选拔,建立起培育新成员的管理制度,开展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促使危机管理意识的形成,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以维持人员的稳定性和持续性[3]。此外,应该鼓励工作人员自行学习和提高自己,不断学习和研究相关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

3.4 提高安全建设水平

在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图书馆发展空间,因此应该优化阅读资源和阅读环境,提高硬件条件,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水平。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也应该具备危机意识,警惕在实际管理中出现的网络风险,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力度,以防止数据丢失和盗窃等现象的发生,并对图书信息数据库进行定期检查,检查管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以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3.5 技术应用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工作在实施期间以创新为主时,需要以信息化作为首要基本要求,并在该背景下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探索和应用相互结合,信息化的发展已将其科学技术融入到产品和知识信息中,为了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管理技术的同时,还应对信息技术、产品进行研究,并在信息技术管理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采能构建创新的管理模式;例如:以电子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管理的首要软件,这样才能快速的传播知识,并能最大发挥软件的作用。除此之外,图书馆除了在技术上的创新,还要对馆内的管理设备、设施进行完善、维修,并将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在进行服务工作时,管理人员要以人为本,同时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资源,以科学技术作为主要管理手段,以此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管理服务,在持续完善管理的基础上持续加强图书馆服务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但是在持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要不断进行创新,这样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还能不断进行创新工作,还可以更好的运用信息软件检测、采集、分类等各项功能,让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更加多元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管理工作,这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们的共同努力,并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要求管理人员努力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图书馆管理的管理水平,为读者以及社会人士提供更科学、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咏梅.论高校图书管理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1(7):356-357.

第6篇: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设施 系统 安全 服务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7-01

一、借鉴业内先进单位,配备一流系统设备和配套设施

根据本校图书馆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的更新情况,建设设备精良、用具齐全的图书馆需要向国内优秀图书馆进行考察学习,从图书馆管理软件及各子系统的应用程序、服务器规格、电子阅览室内流通计算器的配备、宣传消息用的LED显屏,条码打印机、条码阅读机、数码打印机、图书防盗系统、交换机等设备应从源头上抓质量跟技术,保证馆内硬件设施的高效投用,不但可以提高图书流通效率和不断适应信息技术的更新需要,同时可以满足庞大的读者群体。

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资源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其利用价值也是不可估量,为保证实体库图书更安全的存放和管理,馆室内外需要做好安全监控设备和防盗报警设施的安装,并保证监控范围无盲区。同时,为更好地维护就读人员的隐私权,尽量在有监控的馆室内做好提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做好图书安全管理工作,还应配备先进的消防设备,温湿度调控设备、以及先进的图书期刊档案装具等,各种安全标识要严格按安全标准化要求张贴到位。由于馆内设计复杂,人员聚集较多,先进安全设施和材料的投入,不但可以有效维护馆内物品的安全,更可以提高就读人员的人身安全系数,力争将图书馆建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安全巢”。

二、与信息技术前沿接轨,采用先进图书管理系统

目前,国际国内的主导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Sybase、INFORMIX、INGRES等,选用一个安全快速并易于开发和维护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大中型单位的长久操作至关重要。据比对分析,SQL Sever是最流行的用于存储数据的数据库,其只支持windows系统,并行实施和共存模型并不成熟,很难处理不断增多的用户数和数据卷,其伸缩性也有限,没有获得一定级别的安全标准认识。而Oracle则是一个性能很高,经过长时期开发经验,可以安全向下兼容,得到广泛应用,完全没有任何风险的数据库,随着高校图书规模的不断扩大,Oracle软件系统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关系数据库系统之一。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普遍推广,全国网民数量也较过去明显增多,为方便读者更快捷的得到所要查阅的图书资料,数字化图书馆在众多读者的期待中应运而生,数字化图书馆的产生并不是要完全取代传统图书馆,而是要建立一所储备丰富、读者期望的复合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日渐改变着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思路,数字化图书馆可以更有效的提高电子图书和视频资源库的利用率,减少实体图书的磨损和丢失,同时,可以采用对一些利用价值高和流通率高的图书转化成电子图书,这样可以有效保护图书的完整性,减少馆员的重复性工作,为使图书保管有更坚实的保障,可以考虑重要图书和期刊实行备份制度,必要时可以实行异地备份,进一步完善图书管理系统。

三、合理利用及优化各种资源,创造优质读书环境

图书管理本质上是人的管理,首先,要在管理制度上做到适用并贯彻执行到位,管理制度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必须遵守的工作规范,是图书馆实行科学管理的依据和准则,是工作有序进行的保证。从人员的招用制度、岗位职责、工作纪律、技术水平上都要形成规范和标准,使在日常管理中有本可依。随着就读人员的增多,对各种学科相关图书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显得非常关键。学校应对管理人员的招聘工作高度重视,对各级管理人员的选用都应由学校领导联合招聘相关人员进行筛选,招录完成并将过程和选用人员档案备案,有利于发挥各位成员的特长和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同时,对聘用人员进行各种相关网络应用技术培训,力争从业人员可以更快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做好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工作,为整个管理工作注入新鲜活力。

宽敞明亮、优雅舒适的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就读人员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气氛良好的学习环境,管理人员以身作则起到身先示范的作用,对于电子阅览室、自习室以及图书室都做好保持安静清洁的提示标语,对于电子图书环境要坚持界面友好、内容健康的原则,从实体图书库到电子图书库都要形成一个读者满意的舒适健康的阅读环境。

创办资源丰富内容新颖的图书馆是大众的心声,自我封闭会导致与社会脱节,采购部门以及对外协调人员必须跟进图书更新的步伐,尤其是科技类图书资料。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加强与国内国际大型图书馆的交流是弥补不足充实自我的重要途径。积极参加国内大型图书馆交流会议、论坛和讲座之类的活动,学习其它院校图书馆管理的优秀成果和管理方法,不断在总结学习中实现进步和突破。

四、做好图书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图书安全防范体系

图书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严格按安全标准执行工作,每位管理人员都要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进行不定期的安全学习和培训,加强系统软件的熟练操作的同时,提升系统管理的安全系数。

在图书入库的一系列程序方面严防图书丢失现象的发生,工作人员应根据图书分类规则做到归类、编目、标引准确,确保管理人员登录程序和操作权利的唯一性,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加密、防病毒防入侵技术,确保无任何风险漏洞。

五、以人为本,树立良好和谐的服务理念

在日常管理上实施“以人为本”的战略,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图书采购方向上紧贴大众需求,对新出版的畅销书籍进行统计,尽可能满足读者利用需求。

第7篇: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保护措施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建设发展很快,在建设规模与数量、管理水平和建设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博物馆是我国主要文物和标本收藏机构,为了做好文物收集工作,博物馆在收集各地文物和标本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避免我国珍贵文物受到损害,这是博物馆最基本的义务职责。而博物馆工作者也要对每一件文物负责,正确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已经受到损害的文物要及时做好修复工作,通过加强对文物的管理力度,有效防止文物受到任务破坏,实现我国宝贵精神文化遗产的永久传承。

一、文物保护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首要任务

自1992年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以及“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文物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有着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实物。因此,博物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面对着新时期、新形势,博物馆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时,首先要将现行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落到实处,而并进一步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进行健全,文物要由文物部门负责管理,同时按照文物保护的级别,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相关职能进行明确,只有这样才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利,避免让我国珍贵文物受到损害。

(二)社会效益是文物利用的前提

文物是古代文明的一种物质表现,有着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特点。透过文物,我们能够了解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以及科学等方面情况,文物是祖先杰出智慧的凝结,是祖先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是一部物化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奋斗史和生存史。因此,对这些珍贵文物的科学利用,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能够激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增强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效益是文物利用的前提,这不仅是文物自身客观规律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需要。唯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让文物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三)产生经济效益,塑造文化形象

博物馆通过销售纪念品、印制图书音像作品、举办展览活动、收门票等多种方式,能够获得一定的直接收入。从表面上看这种收入具备经营性质,但相比与其他产业,博物馆的收益属于公益性的,收益所有主要用于发展与补贴公益事业,主办者无法从中得到利益,并且博物馆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能够创造出巨大社会收益与无形文化财富[1]。另外,文物还能够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博物馆在现代城市中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在规范行为准则、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不同地区文化交流与影响之下,将文化的融合性、多元性等特征展现了出来,由此提升并改变城市文化形象,对于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创设良好投资环境等方面影响重大。

二、目前博物馆文化保护工作不足之处

(一)重技防、轻人防,保安队伍建设薄弱

博物馆完整的安防体系必须由物防、人防和技防构成,并且相互之间要密切配合,也就是人防要确保物防与技防真正落实,而物防与技防能够为人防提供必要物质、技术支持。但是目前很多博物馆有着重技防、轻人防的情况,虽然博物馆内设置了先进的监控系统与安防设施,但是保安队伍建设却很薄弱。一是由于保安队伍工资不高,有着很大的人员流动性特点,并且保安队伍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二是博物馆保安队伍缺少行政编制,导致很多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这与现代化安防设施极不协调,纪律化、现代化保安队伍建设缓慢。

(二)重宏观、轻微观,过失行为事件处理不当

从博物馆目前安防工作来看,在监控系统、安防设施以及行政部门日常检查中,重点侧重于宏观方面的,着眼于被防破坏、防盗和防火上面,但是在微观业务领域中却少有涉及。在近年来很多博物馆文物损害案例中,文物基本上不是被故意损毁,而是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疏忽所致。从我国《文物保护法》来看,要给予该过失行为一定的行政出发。但是因为缺少相关领域的规章制度,造成出现这类问题后权责不清的情况,各部门相互推诿,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重管理、重管理、轻制度,相关领域规章制度缺失

在博物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现代化消防设施、信息化安防系统、全方位监控平台为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这也让个别博物馆管理人员放松了警惕。主要表现在不重视博物馆文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的建设,轻视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正是由于缺少相关领域的规则制度,造成在实际文物保护工作中,缺少切实可行的规范,这在文物出现损毁之后,极易在责任追究上出现权责不清、程序复杂等情况。

(四)重检查、轻解决,很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

对于博物馆安全保护管理工作来说,大部分管理者将自身职责定位于检查日常问题上,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写汇报和发文件。但是对于文物安全保护管理中具体的现实问题,却不够重视,比如保安人员工资问题、为建立完善的规则制度、缺少深入的指导与解决。因为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建议

(一)增强文物收藏意识,加强文物保护人员培养

博物馆基本职能就是做好文物收藏工作,这关系着博物馆的长久发展。博物馆的收藏主要以物为主。文物作为文化资源的一种,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活动的产物,并在历史的进程中,突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而遗留下来,是当时历史真实、具体的实物见证[2]。博物馆必须拥有大量的文物藏品,才能进一步开展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工作。所以,文物工作者必须增强收藏意识,这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基础。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办公系统自动化、先进的票务系统、安防监控设施等高标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而生,这让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规划更加科学,并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博物馆要重视对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培养,尽快培养出一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作出分析与科学决策,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有效性。

(二)做好文物藏品管理工作

文物收藏是博物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要做好对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要具备对文物收藏有利的硬件设施。文物收藏要有环保、实用、安全、宽敞的暂存库和藏品库,为藏品提供一定空间;②在管理博物馆藏品过程中,文物数字统计工作尤为重要,这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环节,必须提高重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文物的积累不断增多,文物类别也会日益繁多,并且文物的提取、归库较为频繁,若不能第一时间做好接受、统计及登记入库工作,容易导致文物保管工作变得混乱;③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藏品档案,确保其详细、科学与完整,这样能够更好的保存藏品,方便查找、阅读与研究。

(三)加强馆藏文物的日常保护

由于博物馆内藏品数量巨大,因此存在很多因素会导致文物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是必要的加强馆藏文物日常保护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博物馆文物库房必须要有文物保管措施,配备文物藏品存放专柜,方便各种文物藏品存放的更加有序,有利于日常保养与查找。字画保护工作要配备字画存放囊匣,不能将字画直接放置在室内,否则字画极易出现发脆、褪色、泛黄、变潮及落尘等现象,这样无疑会减少字画寿命,对字画带来严重破坏;②要对库房温湿度进行监控,严格控制日照时间,保持良好通风,将樟脑放置在展柜展厅,加强防蛀、防虫保养,避免文物藏品出现变质、变形及发霉[3];③加快配备必要的文物保管软件设施,实行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措施,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规定落到实处;④要加强文物安全保卫工作,设置专门的保卫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保卫工作,完善安全保卫制度,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成列展室、文物库房的规范,建设安全防范监控措施,实行对文物的24小时监控,从而真正避免发生盗窃、火灾等各种安全事件,为文物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综合运用多种有效措施,让博物馆文物得到更好的管理与保护。⑤在文物修复过程中,若要尝试新的修复方法或技术,先要进行必要的试验,只有在实验成功后,才能对文物运用新方法和技术进行处理,避免由于修复方法和技术的原因为文物造成的损失。

(四)实行科学管理方法,完善规章制度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要对保管工作制度进行健全与完善,不仅要妥善保管、详细编目、确切鉴定,还要清楚账目,对藏品实行科学化管理。①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步骤,根据博物馆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其中主要有藏品的注销、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建档、入库、定级、排架、提用以及统计等工作;②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保证制度更加完善合理,才能促使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更加顺利开展。这些制度主要有设备、设施检修制度、出入库管理规定、复制制度、安全管理守则以及藏品征集、修复、分类、检定和消毒等。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不断对制定的制度加以完善;③增强博物馆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借助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指导员工的工作和业务,帮助他们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博物馆文物的法律法规工作;④积极学习并借鉴现代化管理手段;⑤充分发挥出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在管理藏品的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五)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宣传

文物保护工作与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着紧密联系,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才能更好的保护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因此有必要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宣传工作[4]。博物馆要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为政府领导与普通群众传递文物保护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并将各种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高群众保护文物的意识,让文物保护基础知识得到普及,从而主动参与到文物保护中,让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宣传的方式有以下几点:

①深入社区,主动开展社教工作,做好文物保护宣传。要在各中、小学校、社区等地点开展文物知识宣传教育,传播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人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激发出来,增强人们文物保护意识,并让人们了解到文物保护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此营造出良好的文物保护环境;②开展专题讲座。博物馆要利用馆内所藏的丰富文物,对当地各高等院校学生、中小学生进行文物保护知识专题讲座,对于文物保护进行学术探讨;③举办专题展览。博物馆要运用流动展览与固定战略两种方式,在对馆内游客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主动走出去,举办文物保护专题展览,加强文物保护法宣传力度;④进行知识竞赛。博物馆要加强与当地学校的合作,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竞赛,或者是以诗歌朗诵或征文的方式加强文物保护宣传。

四、结语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员也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观与求知欲,所以博物馆要尽快建立起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的文物保护体系,并适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磁、光、声、电等作为博物馆收藏与保存信息的载体,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总之,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只要切实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才能保证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面对着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文物工作者要提高重视,做好文物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牛明.试析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3:108.

[2]孙璐.浅析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及管理趋势[J].黑龙江史志,2014,21:77.

第8篇: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信心中心;内部管理

一、博物馆的概念

1.1 近代博物馆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刚刚为国人所知道的时候,人们把博物馆的作用看作是能博采广收、综汇万物。前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杨钟键在《记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一文中提出,博物馆之所以为博物馆,是因为其有研究、教育与保管三大功能。还有其他观点,如保存、研究和陶冶文明才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博物馆的功能概括为收藏、保存、研究、解释和展览五种功能;五种功能并合成保藏、研究和传播更合乎博物馆的实际等。但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三大功能仍然是人们最为普遍的提法。

1.2功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事物和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同义。又称功效。任何社会组织都有它的职能和功能,功能在这里是客观的,是一种结果,它和社会组织主体的主观――诸如目的、动机、意图所表现的职能相联系,但不能等同。因此,我们说收藏和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职能而不是博物馆的功能。

二、博物馆的功能

2.1 博物馆的功能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博物馆的功能是指博物馆通过收藏有价值信息载体和整理传播信息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也就是说当提博物馆的功能时实际是说博物馆对社会的作用或效能。由于各个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保存对象、传播范围上有所差异,因此博物馆所发挥的社会效能也各有侧重。博物馆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延伸和完善的。现代博物馆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社会公共文化设施。

2.2 保存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保存可以说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博物馆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最佳保存场所,外国的那些各种国家公园和中国的那些风景名胜游览区实际是露天博物馆。在今天,收藏在博物馆来说已经目的明确,就是为了保存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职能和功能统一起来,主、客观达到了和谐。但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中国是文物大国,但不是收藏大国,我们的博物馆馆藏量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无法比较。

2.3 提供休闲娱乐

世界上有千奇百怪各种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存在的理由就是它们满足了人们对各种新奇事物探知的诉求。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和博物馆陈列展览职能密切相关,寓教于乐这个成语应该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座右铭,也是检验博物馆这方面功效的基本尺度。博物馆的展陈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必须面向观众,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注意研究建筑与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与制作、管理与服务、观众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力求营造最佳展示效果。

2.4辅助教育

大家都说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也就是说博物馆具有辅助学校教育的作用。这个说法至今仍旧是成立的。但是不完全,博物馆不单单是学校的第二课堂,而且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第N个课堂。参观博物馆的家庭团体日益增多,让学前幼童体验博物馆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风气。另外,相当多的成年人不是被组织“组织”到博物馆参观的,自由参观的个体化、小众化呈现一种发展的趋势。博物馆教育学的研究重点放到了如何检验博物馆辅助教育功能上,于是,博物馆观众研究在各个国家蓬勃发展,博物馆学的研究由“物”的重心转到“人”的重心上来。

2.5信息中心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把世界紧密联系到一起,博物馆数字化的结果就是把博物馆和公众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博物馆服务对象,增添了博物馆功能,使博物馆(我这里专指数字化博物馆)和数字化档案馆、数字化图书馆并列成为当今的三大信息中心之一。 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网站“百度”可以搜索到数以百万计的博物馆方面的信息,中文资料和外文资料都有,这极大丰富了研究视野,为那些对博物馆感兴趣的人提供了方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看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和不著名的博物馆,可以阅读大量的包括博物馆学在内的各种图文资料。

三、人防、技防、物防共同保护文物安全

3.1加强领导强化内部管理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根本

文物工作,安全是底线,安全得不到保障,文物工作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牢固树立了“安全是立馆之本、是重中之重”的思想,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始终坚持“安全问题想在前,安全工作做在前,隐患解决在事故前”的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原则。博物馆应坚持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分管副职具体抓,各部室负责人各负其责的安全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使干部、职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安全工作一盘棋,各级负责人齐抓共管,确保文物安全的良好局面。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管理工作水平,搞好安全保卫工作的依据和准则,是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升华。规章制度是岗位工作准则,它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章制度关键是抓执行,规章制度制定再科学、再完善,如果不能有效的执行,安全工作还是镜中花,井中月,安全也只是句口号。在加强执行规章制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完善奖惩条例,把安全责任与每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对违反安全规定,无论职位高低和错误大小,都要按照奖惩条例进行处理。而对全年工作中未发生安全事故者,也要根据奖惩条例给予奖励。只有奖惩分明,规章制度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在干部职工中逐步树立起安全无小事,人人遵章守纪,一切按章行事的良好风气。

3.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博物馆安全工作的关键

长期的实践证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干部职工进行防范教育,是搞好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不同形势、任务和出现的新问题,经常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及时传达上级下发的有关文物安全工作精神及各种文物被盗案例、通报等,提高全体同志的警惕性,严防死守,确保文物安全无事故。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要经常对干部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对新上岗职工进行岗前安全培训,使他们切实明白安全的重要性,熟悉防盗、防火应急预案,再配合进行灭火演习和防盗演练,明确岗位安全责任和担负的角色,警钟长鸣,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

做好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前提。因而,在保障博物馆安全的过程中,领导的重视和员工的意识是最重要的。博物馆领导班子要始终将安全保卫工作放在一切工作之首,并把它纳入全馆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制度、教育制度,并结合正反典型案例进行教育;其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安全保卫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完善配套,程序规范可行。

3.3 加大投资增强技防设备力量是安全防范的重要保证

从近几年文物被盗情况看,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趋于智能化、现代化、暴力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深切地感到除了强调提高警惕,加强责任心外,技术防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们担负着常人所不能及的工作。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确保重点”的方针,博物馆研究要确定重点要害防护部位,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技术防范工作。其次,再先进的技术防范设施,离开人保养和操作,它的效能就无法发挥。所以,在发展和完善技术防范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作用。

各类安全技术防范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使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安全工作向着科学化、有序化方向发展。认真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完善排查工作机制,形成逐级反馈的工作流程,及时上报信息材料,确保信息渠道畅通。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为了确保文物、人员安全,保证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收藏、科研、陈列、宣传教育作用,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确保重点,人技结合,保障安全”的安全保卫工作方针。实行逐级安全岗位责任制,建立和健全以安全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治安管理,加强安全防范队伍建设,完备报警系统等防盗、防火技防措施,才能确保博物馆文物安全无事故。每一名文物工作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切实做好文物安全保卫工作,才能确保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9篇:科技馆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21-02

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而且是高职院校的文献资源收藏中心。一方面,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技术服务,为高职院校校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参考资料。伴随着高职院校日益深化的改革和迅速的发展,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发展节奏。为了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有必要先从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体制、人力资源、服务理念以及资源建设四个方面来认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状,然后根据具体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体制现状

1.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滞后

从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体制上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相对局限,只允许本校已办理阅读证或相关证件的师生借阅相关图书文献,与其他高校之间缺乏适当的沟通与交流。这就导致信息闭塞,进而导致高校图书资源出现重复浪费的现象。同时,因为与其他高校联系少,所以很难学习到其他高校在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一些创新性的方式,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逐步要求高校实现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计算机自动化、数据库的建设显得更加重要。然而,滞后的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建设一个集计算机自动化、网络化、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图书馆的进程。

2.高职院校图书管理职能存在缺陷

一般情况下,图书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搜集资料、储存资料和传播文献信息。但是,在新形势下,网络化及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冲击了图书管理固有的基本职能。传统的文献资料信息流通模式已不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有必要改善其目前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强对图书管理职能的改进,使得其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良性发展。

3.高职院校图书管理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采用的是终生制的人事管理方式,即员工一经录用,除特殊原因,都会在这个单位一直工作下去,相当于“铁饭碗”。而且,单位每次评定职称时,基本上都会按照进入单位的时间先后来安排,优先考虑老员工。这种人事管理方式对新员工缺乏有效的激励效果,每个员工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既不利于调动新入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引进并留住专业人才。不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将很难提高效率,并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

1.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受教育水平较低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持有正规院校本科或专科学历文凭的数量不多。后期,为满足单位评职称等相关要求,大部分员工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取得了本科或专科学历。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文化专业方面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的弊端。

2.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知识结构单一

在知识结构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队伍尚不健全,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目前,大部分在职员工均是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外语、计算机及其他专业学科人员配置不足。缺乏具有较强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队伍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女性员工多、员工老龄化、高职称少以及图情等相关专业的高学历的员工少。从员工来源看,一部分员工是通过关系照顾安排的,一部分员工是由于不适应教学和管理岗位调整而来的,小部分员工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馆的。因此,当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很多并不具备足够的服务意识和进取精神。除此之外,大部分员工受传统图书馆重藏轻用的观念影响,服务方式仅局限于“借书还书”的层面,未适时地树立现代图书馆理念。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建设现状

1.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主要依据学科专业设置来引进相应的数字资源,开发特色资源数据库。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进度。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尚未完全接受现代化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思路,管理模式相对封闭,重复投入图书资源建设,导致数字资源结构不合理。

2.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图书资源较少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基本是引进已成型的数据库或者是共建项目,而缺乏自主建设的电子资源。对图书馆网站的调查发现,综合性本科院校图书馆基本建有学位论文数据库、各种目录数据库、学科导航库等特色自建数据库服务,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尚未开展特色资源建设。

3.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专业数据库资源较匮乏

鉴于高职院校经费较紧张,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能力购买专业数据库,进而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服务,导致与专业教学和科研严重脱节。中国知网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设计的资源共享平台是依据专业设置来服务于读者的,但成本较大,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开始实施。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创新性管理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思想、理念、技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人才和科技蕴藏着社会发展的竞争优势,而人才、科技优势取决于创新。因此,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源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要求、发展目标服务方式有必要适时地做出调整。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创新性管理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体制,需要从系统内部构建创新的制度体系。首先,综合性制度,按照现代化管理标准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其次,行政管理制度,设定公平、公正的考核标准约束员工及管理人员的行为,实现统一化管理;再次,业务工作制度,定期评定员工的业务工作,对不合格者,进行系统化的业务学习;最后,读者服务规范,将读者服务规范条例粘贴于图书馆醒目的位置,便于指导读者合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实现读者权利的同时履行好读者义务。

(二)高职院校图书管理服务学科建设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所设重点学科的数量是判断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重点学科的数量也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建设重点学科过程中,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学科特性来构造学科建设思路,不可以“依葫芦画瓢”。大部分高职院校优先考虑对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但是,优势学科带头人日常工作繁忙,未全身心投入到重点优势学科的图书资源建设上。然而,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图书资源建设。因此,高职院校第一要务是改革创新图书管理,在学校的重点学科中引入“学科馆员”制度,即为特定学科安排固定的专业服务人员。作为重点学科馆员,专业的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文献检索技能,并且熟悉教学科研情况,以便为学科带头人及时收集、整理相关学科信息,提高其获取信息的效率,一定程度上推动科研进度。

(三)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人员管理改革创新

人,是创新性对策的执行者。因此,对高职院校图书馆进行改革创新,有必要先对员工进行创新性培养。对人的创新性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首先,对馆内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培训一部分员工,使其能够快速适应新知识和新技术,即掌握图书馆的专业知识,熟悉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他们才可以利用最新的高新技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其次,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性人才。引进人才过程中,必须要求他们会基本的外语听、说、读、写,把握好国外相关学科发展的研究动态,了解国外最新的科学技术,以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计算机网络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方式逐步由手工操作转变为以计算机为主的自动化方式,即数字图书馆。这一变化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现代图书馆员工基本的技能。在工作中,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适时地激励员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四)借助校企协作,建设专业化特色馆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走的发展之路。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对企业展开情报调研,及时把握企业产品开发战略方面的特征,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结合学生未来就业的实际图书资源需求,购买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关的专业性书刊,建设成专业性、应用性与研究性的馆藏文献结构体系。另外,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广大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图书馆应不断增加对电子文献资源的投入。同时,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和培养目标实现的数字化资源上加大投资力度。

(五)信息服务方式的改革创新

在网络信息时代,伴随着多种信息媒介的出现,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一方面,加强图书馆专业网站建设,借助图书馆专业网站远程向读者展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服务;另一方面,利用手机移动业务开展信息服务,向读者提供新书通告、续借、催还、到期提醒、借阅状况查询等信息服务。

(六)让学生参与管理

为了照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高校可以给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方面,能给学生提供锻炼学习机会,锻炼学生的自立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积累了工作经验。图书馆所扮演的角色实现多样化――既是学习场所,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同时,还可以宣传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图书馆,珍爱图书馆的书籍。

四、结语

创新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不断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投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为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样好的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只要坚持提供创新服务,一定可以实现现代化图书馆管理。

参考文献:

[1]郑刘圣,安徽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问题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2.

[2]玛利亚・布拉力.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J].华章,2011,06: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