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精选(九篇)

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

第1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一、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而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的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二、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电学中的电功率计算公式:p=ui,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电功率是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p=w/t,而w=uit,则可得:p=ui。

三、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的探究,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生的兴趣

比如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初中生,培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初中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四、通过对实验中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的探究,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初中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初中生感到出乎意料,这样能顺应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遵循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引发初中生的注意,唤起初中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初中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两个半球为什么贴得那么紧?”带着这些疑问,初中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初中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

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初中生思维的障碍。初中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进行猜想并展开探究: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随着问题这样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初中生在探究实验问题过程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2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问题导学;乡镇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来自于乡镇的学生来说,要学好这门完全陌生的课程,显得更有难度。教师如何在乡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正视乡镇学生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学生的现象,以及关注乡镇初中学习物理时遇到的阻碍问题,从而找出更符合乡镇学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目前乡镇初中生学习物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原理。乡镇学生普遍比较勤奋,普遍习惯性通过死记硬背去掌握知识。然而物理这门综合课程,在新大纲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在理科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乡镇学生相对缺乏灵活运用原理学习掌握物理知识点和解答物理题的能力。

(2)受 “封闭灌输”型模式教学影响,思维固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乡镇物理教学模式趋于“封闭灌输”型,侧重于以完成“应试”为任,一味的照本宣科,填塞知识给学生,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能力。这样的知识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固化,思考方式过于局限、单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3)实验器材缺乏,乡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弱。乡镇学校普遍缺乏物理教学实验器材,导致很多教师都不重视实验教学,从而造成乡镇学生在实验操作上和推理总结上能力受限。学生若是缺乏基本的实验技能,就不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也不会正确地推理总结,写出实验报告。这样下去,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演绎能力的培养有消极的影响。

2.遵循“问题原则”,针对性教学

针对乡镇初中生学习物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说,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以及掌握好这门综合课程的能力,是教师需要考虑的。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正是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这也是教师用来帮助乡镇学生掌握物理教学内容,通过问题进行学科学习的方法。

3.提倡“问题―方法”导学方式,保持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问题”引入学习物理知识,从中发现学习方法,针对性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生活中的素材,通过以生活中的素材设计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授“凸透镜成像”时,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慢慢将物理知识以这样解决问题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而非强硬式的知识灌输。教师可以首先提一个问题,“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接着问,“凸透镜有什么特点?”接着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通过实验出来总结凹凸镜的特点,接着再慢慢切入凸透镜成像规律讲说。这样有针对性的“问题―方法―推理总结”的导学模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科学研究物理方法,既可以有效地传递物理知识,又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4.鼓励“问题导学”教学,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在课程实验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推行“问题导学”指导模式,指引学生合作做实验,合作推理总结学习,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还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学习的知识点。

5.结论

总之,在教授乡镇初中生物理知识时,教师应该采用鼓励合作学习方式,问题导学方法和启发探究性的方式,树立乡镇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自信心和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思维。“问题导学” 物理教学对初中生物理学习的肯定,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稳定情绪有一定作用。教师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积极应用,通过鼓励自主探索,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把握物理规律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华. 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初探[J].中学物理,2013(2).

第3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学方法;物理能力培养

当前,各地教育界都在讨论关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严肃的热门话题。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强化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有意识的把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关于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能量转换的系统知识。物理的教学包括物理知识教学、物理能力培养和物理方法教育三部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重视了物理知识的教学和物理能力的培养,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物理方法的教育。其实物理教学的三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这三者不能独立进行。方法教育比之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在表现形式上往往较为含蓄,但它处于更高的层次,它是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骨架和指南。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自觉地把物理学方法的教育渗透、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分类和统计

1.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类别

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可归纳为三类:物理方法、思维方法、数学方法。每一类又包含若干具体的方法,如下图所示。由此,物理方法教育、物理知识教学和物理能力培养互相联系,构成中学物理教学的全部。

2.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物理方法统计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建议

首先,不少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往往只注重结论,忽视过程,记笔记也只记黑板上的条条杠杠。这样所学到的必然是死的物理知识,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材中涉及到概念及引入规律教学时,我们可以模拟物理学家的探索过程实施教学。其大体顺序是:提出问题、引起猜想、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并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证实,进一步让学生考虑两个因素对压强的影响又该如何研究?再提出控制变量法,再经过归纳总结得到压强的定义。这样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与学习物理学方法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对于有些物理概念的建立,我们还可以用归纳、概括、抽象的方法。比如要建立“力”的概念,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中先举了几个有力发生的例子,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通过抽象、概括,把“推、拉、提、压”等现象的本质归结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入“力”的概念。

再次,物理学的方法教育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对于初中学生,考虑其接受能力,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紧,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方法应当以隐性为主,不必对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的内容进行解释(少数除外)。另外,有些方法的理论较难,学生不易接受,如果处理不当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方法。例如力学和电学综合题的分析和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学生不太可能一次掌握。我们可以在研究力学问题时,按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建立模型,然后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过程,画出受力示意图,最后选择合适的的规律列方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方程的思路进行分析,长期言传身教的结果是学生必然掌握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再如研究电学问题时,坚持按分析电路特点及变化过程,画出各种情况的分析电路图,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电学规律建立方程(组)的正确方法进行,这对于学生是个很好的示范作用,长期下来学生必然掌握了这些重要的方法。

第四,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就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物理实验不能像“看戏”一样,仅仅觉得好玩就行了。而是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一次物理实验的许多现象中有目的的观察主要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逐步推理得到该实验的结论。当然要想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还需多做几个实验或多举几个例子归纳总结,从而由特殊到一般得到实验结论。那种只看表面现象,就死记结论,忽略过程分析的方法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例如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的压缩空气点火的演示实验中,学生能够观察到棉花燃烧的实验现象,燃烧需要氧气和达到燃点这两个条件是学生所知道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厚玻璃筒内的温度达到棉花燃点的呢?通过分析推理,学生逐渐认识到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致。另外,再举钻木取火、弯折铁丝、锻打牙膏皮等大家熟悉的例子,就能归纳分析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伴随着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一实验结论。同样,在演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内能减少的实验时,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塞子跳起现象,但这不是本实验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观察到塞子跳起时瓶中出现水雾,为此,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多演示几次,引导学生观察,并进一步推理出瓶内空气推动塞子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瓶内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雾。

第五,数学和物理联系密切,许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初中物理中用的比较多的数学方法有图象法、比例法等。

1.图象法是初中物理应用最多的一种数学方法,在速度、热现象、光学、力学、电学中都有图象教学的内容。图象有简明直观的特点,用它描述物理规律,容易被初中生接受。例如:在《熔化和凝固》一节教学中,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图象,再通过分析与比较,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2.比例法在初中物理中应用也很多,所有用公式描述的物理概念与规律,都有比例法教学的内容。比例法还往往和变量控制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物理量的定义公式中运用比例法时不能违背实际的物理含义。例如在密度、比热、电阻等定义公式中就要注意这一点。这也是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相区别的一个地方。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会逐步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树立了科学的观念,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各种基础能力,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哲诚著.《物理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1997年

[2]张主方著.《物理方法教育内容的构建和实施途径》

[3]张培荣著.《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学方法的教育》

第4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物理概念 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54-01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把一些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由此可见,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也是各种科学方法的运用的过程,所以说,物理概念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的学习,又是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这两大基本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概念和术语是与物理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背道而驰的。

1 初中阶段要掌握的主要科学方法和要求

1.1观察、实验的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实验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一些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去研究物理规律。在初中阶段,我们对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要求是:观察的指向性明确、观察的顺序性合理,能规范使用实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思想、对实验能进行初步的评价。

1.2比较、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确定事物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运用比较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事物的基本属性更加鲜明化;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方法,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能使加工、整理的资料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会对现象的比较、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对事物进行一级分类。

1.3抽象、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从事物中舍弃非本质的次要因素、抽取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从头脑中抽象出来的各种本质特征结合起来,推及到各类事物的思维过程。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掌握知识的直接前提。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逐步能在观察实验中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进行抽象和概括。

1.4归纳、演绎的方法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具体说有简单枚举归纳法和因果关系归纳法。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最基本的是三段式推理。学生要通过物理学习学会由观察结果作出推理,借助经验作出推理,建立模型作出推理。

2 从物理概念的形成看科学方法的训练

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物理困难,是与物理概念理解的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学习中,只注重现背概念、记公式、做练习,而忽略了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科学方法,是概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现以“速度”的概念教学为例,剖析一下在速度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经历哪些科学方法的训练。

2.1在情境中体会引入速度的意义

①观察图1和图2,说一说A和B两个同学哪个跑得快?你是怎么比较的?

②讨论:

・A同学走了5千米,B同学走了3千米。可以比较谁走得快吗?

・A同学走了5分钟,B同学走了3分钟。可以比较谁走得快吗?

・为什么在情况①中可以比较出快慢,在情况②中却不能呢?

评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会了计算速度,但作为物理概念进行学习,教学的侧重就有所不同,物理学习之初,安排学习速度概念,教材编写者自然考虑了学生获得这个概念的经验基础和数学基础,所以该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引入速度的意义:当单一用路程或时间无法比较快慢的时候,我们就要寻找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征运动的快慢。在这环节中运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

2.2学习利用比值定义法给速度下定义

①出示问题:A同学20分钟走了3千米,B同学15分钟走了2千米,能比较谁走得快吗?

②请总结一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③请创造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运动的快慢。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学习引入物理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先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中解决比较快慢的问题,再让学生总结比较快慢的一般方法--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最后组织学生对比值这个新的数量下定义。其中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经历了数学方法的使用。

2.3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和使用范围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即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运动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即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第5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学习作用;情境;知识摆酷

【中图分类号】G366.84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72-0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初中生来说,只有让其对物理感兴趣,他们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必须对初中生进行培养学习兴趣的教育。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而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的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二、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电学中的电功率计算公式:P=UI,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电功率是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P=W/t,而W=UIt,则可得:P=UI。

三、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的探究,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生的兴趣

比如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初中生,培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初中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四、通过对实验中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的探究,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初中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初中生感到出乎意料,这样能顺应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遵循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引发初中生的注意,唤起初中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初中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两个半球为什么贴得那么紧?”带着这些疑问,初中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初中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

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初中生思维的障碍。初中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进行猜想并展开探究: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随着问题这样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初中生在探究实验问题过程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6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影响;概念;正确思维

在初一物理教学中,物理现象对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物理知识,兴趣是有的,但对许多物理概念却感到难以理解,成绩一时难以提高。物理学研究方法有他的特殊性,这就形成了物理思维的独特方式。本文对影响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一些常见问题,通过这些对常见问题研究,探讨培育学生正确思维的方法,来有效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影响物理概念建立的原因

1.小学升初中,没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和知识储备

小学阶段课程少,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大部分是采取强化学生记忆的方法,学生的理解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转变。作为物理学习的入门,学生还没有办法理解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等等。不知道怎样进行预习,找不到知识点,也不知道怎样学习、复习,总是在被动地学习。

小学的数学知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比如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以及正反比例,百分比等,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否则就会给物理学习增加一定的困难。

2.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思维干扰物理概念的建立

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一些感性认识,与物理学概念不符。比如,相等体积的木块、铁块放在水中时,它们所受到的浮力大部分的学生会认为不一样。又如,运动员击打排球,叫学生分析一下排球在空中飞行时的受力情况,学生会认为排球受重力、阻力的影响外,还会错误地认为有一个向上的托力。这些就是错觉引起的,这些错觉不利于物理概念的正确建立。

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是一个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许多物理的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更是感到抽象。例如压强、压力等等是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使得建立在压强概念上公式,要让学生理解颇费心机。一些物理学中常用的国际单位如“牛顿”、“欧姆”、“安培”等,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经常用,学生会感到陌生。还有重量和质量,学生不好区别,日常生活中习惯了把买多少千克米说是多少重,就是把千克看成是重量单位,许多学生也会把质量单位和力的单位混淆。此外,由于小学学的是单一单位,而物理公式中有许多复合单位,因此涉及到两个以上复合单位的概念,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建立起来。

3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尚未形成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学好物理,就必须根据物理学这些特点,养成学习物理的习惯。初中物理,包括了概念、定律的建立以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物理素质,才能对物理现象进行比较、判断,进而推理、分析、概括。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推理,然后经过抽象思维得来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又如“电功、电功率”中电功的公式,根据不同形式,相应出现了七种电功相关的单位,这就更需要学生的比较、分

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4物理学科学生不够重视

相对于语文、数学,物理学科学生不够重视。小学就只重视语文、数学,许多学生在念小学的时候学校就是这样灌输的,我小孩所在的小学就是这样。这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影响很大,学生学习物理的愿望不够强烈。通过分析表明,一些学生认为物理对升学影响比较少。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物理更是视为负担,本来学习都没有目的,甚至把上学看做是家长的愿望,老师的一厢情愿,上课也是学校按排的,这样的学生就更谈不上学习态度。

二、正确思维的培育

1.通过物理实验培育学生的学习素养和正确思维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再造想象思维的过程。在动手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动脑,促进学生大胆想象、推理、归纳,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物理学也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古往今来的物理学家无一不具有卓越的学习素养。观察物理的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过程,因为对物理实验过程的观察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结论,这是一个极其细致的工作,没有优秀的学习素养和心理品质是做不到的。比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理论,就是通过对各种轻重物体下落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形成自由落体理论。伽利略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在空气阻力可忽略的情况下,来求证自己的思维。用实验来论证自己的理论。但是,空气阻力客观存在的,这时候,抽象思维就起到关键作用。大脑想象可以超实现的,可以是理想的状态,通过大脑的想象、推理,得出理想状态下的物体自由下落理论。实验时就是使得空气阻力可以忽略,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比如用石头的落井粗测井的深度等。

2.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的正确思维

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我们遇到运动学问题时一般是先找条件,再用公式,也就是横向思维。一个题目通常需要经过几步运算,这就需要用递进思维以及分解思维来解决,通过几个部分进行分析,找出他们相互关系,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从中得出答案。解题中公式的应用是最经常的,逻辑思维这时候就显得相当重要,有了正确的思维,就可以理清思路,找出各量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就迎刃而解。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相似,应用过程也很相似,因此还要有融会贯通的思维。

3.在作业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

作为物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来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练习题可以有这几种类型,一是快速判断题,判断题可以了解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是否清楚,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如果学生的已经理解了物理概念,就能简单的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二是设计多种练习形式,多种的练习形式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三是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题,这样的题目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多视角地考虑问题,可以把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到最简便的解题方法。四是练习题的设计难度要适当,要面对大多数学生,要把练习题的内容建立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思考能够找出正确的答案,不要超过大纲课本范围,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就达不到培育学生正确思维的目的。

第7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是指人们在理性认识过程中,根据定义、判断对认识的事物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只有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不仅能指导学生学好物理,还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成为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学科,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只是按照课本讲解概念、规律,方式简单枯燥,课堂呆板压抑。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教师提出将物理与实验结合,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物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教学方案,从物理学的各个角度入手,探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最佳年龄段是10?20岁,这一阶段人的大脑发育速度快,如果正确培养训练,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效率,对个人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增强都大有益处。物理由逻辑推理知识组成的学科,在教学中的反复应用逻辑思维方式,可以增强初中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之一,积极探索优化的教学途径是当务之急。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优化策略

1.设立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学生需要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品质。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对物理产生兴趣,再通过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阶段,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内容,运用比喻或实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讲解重力的存在和方向时,将皮球从高处自然落下,皮球竖直下落,说明皮球受到重力的作用,竖直下落说明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学生积极考虑问题,也可以自己动手试验,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重视物理实验,将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培养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理人才是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程讲解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现象,锻炼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导体和绝缘体的问题,将铅笔两端削好,先将铅笔芯和灯泡连入电路,铅笔芯发光,说明铅笔芯是导体;将外部木材与灯泡连入电路时,灯泡不亮,说明木材是绝缘体。还有液体遇热蒸发、鸡蛋在盐水中漂浮、光的折射现象等生活现象,都需要用严密的物理逻辑思维来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3.学生是物理课堂的真正主体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前依据大纲准备教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内容设计问题,提供实验材料,组织、帮助学生分组讨论,边实验边探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想法说出来,师生共同质疑、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学习初中物理时,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实验现象及生活常识才会主动思索、探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状态下,怀着对知识的向往和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并获得知识。所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桥梁,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月.初中物理课堂中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5.

第8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每次总有学生反映高一的物理怎么这样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同初中的物理完全不同。

上了高一后,学生应着力培养自己思维能力,掌握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下面我从物理的思维方法方面谈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中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对象,可以先研究它的理想模型,然后对研究结果加以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忽略分子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想气体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实际气体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对于高温低压下不易液化的实际气体,如氢、氧、氮、氦气和空气等,在常温常压下就可看成理想气体,这样处理误差小,应用简便。“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就是把空气当作理想气体,然后在一定条件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气体状态变化时,压强、体积、温度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不同条件下理想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即玻-马定律、查理定律和气体的状态方程。在常温、常压下,用理想气态方程处理实际问题,带来的误差小且非常简单。但对高压、低温条件下的气体就不适用了。不过,从分子的引力和斥力两方面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推广,得范德瓦耳斯方程即可应用于实际气体了。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核式结构”等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压变化”、“绝热变化”、…

…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学生要主动思考在处理较复杂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这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免学习接触到理想模型时感到陌生,或认为是凭空想象的。

合理假设逻辑推理验证结论是研究物理学得主要方法之一,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很有利。

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初中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发现的历史,关键是使学生懂得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①从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还能继续运动的感性认识出发,分析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仍要作直线运动,初步突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仍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质联系。

②如图,用毛巾铺在斜面下端的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它在毛巾上通过的距离很小。撤去铺在木板上的毛巾,再让小车由斜面同一位置滑下来,它在平板上通过的距离就远得多。在愈光滑的平面,小车运动得愈远。从这一事实分析得到: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缘故。

③在以上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就可设想一个理想实验:让小车在绝对光滑的平面上运动,它不受任何阻碍作用,则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里突出了小车这个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联系,而摒弃那种某一物体要受到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即恒力作用),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乍看起来合乎一般“经验”的事实。

二、对感性材料的深加工------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它对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有重要作用。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运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例如,高中必修课《电磁感应现象》,学生可以联系初中学习的阿基米德定律时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结论。首先在生动的“电磁感应”实验中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然后对各种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就可以初步认识到:

①闭合回路中部分导线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

②磁铁与闭合线圈作相对运动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通电螺线管(原)与闭合线圈(副)作相对运动时,闭合线圈(副)中产生感应电流;线圈(原)中的电流突然接通或断开时,闭合线圈(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通电线圈(原)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些结论,都是从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分别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侧面,而没有反映其本质。把这些结论归纳起来,得出“穿过闭合回路所围面积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结论。“磁通量的变化”并不是直观感知的对象,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思维的产物。我们借助磁通量的变化,便能够形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

应当注意的是:初中教学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抽象的概念,归纳为规律。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持。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性,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仍需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这种转化在高一年段表现尤为突出。

三、跟已知的理性知识相类比------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之一,它能帮助从已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例如,惠更斯把光现象与声现象进行类比,提出光的波动说,德布罗意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类比得出微观粒子的二象性原理。因此,类比也是物理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初中“电压”与“水压”类比来说明电压的作用,即抽水机(保持)水压水流,类比得出电源(保持)电压电流。利用类比教学时要注意,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如“水管中有水流动的必要条件是水管两端有水压”,与此相似“导体中有电流的必要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此结论理由不充分,只能说“可能有电压”,至于是否有电压,有待于实验的验证。如果不注意推理的严密性,容易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滥用类比,导出不正确的结论。

高中学习时则应根据已经熟悉的类比法,来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把电厂类比于重力场、电势差类比于高度差、电势能类比于重力势能,就比较容易突破“电势差”与“电势能”两个难点教学。同样,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若把电容器跟盛水的直筒容器比较,水量相当于电量,水深相当于电势差。不同的直筒容器使它们的水面升高1厘米所需的水量不同,这与使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的电量不同相类似。这个比喻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电容的含义。

第9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意义;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途径,其承担着普及和提高学生生物知识和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被确立为初中生物学科课程的基本教育理念。从本质上而言,实验不仅仅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其基本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因此,在新形势下要顺利推进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本文将在分析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分析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的意义分析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内心自觉认识和接触知识的主动意识倾向,可以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本身对认知对象没有任何兴趣的话,必然会从内心消极被动应对学习,进而使学生觉得学习繁重且劳累,不仅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而且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学习方法是体验式教学方法,而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十分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其具有十分强烈的操作性和体验性,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并动手来做各种生物实验,从而在实验过程中亲身接触、观察和理解相关生物知识,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2、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重视并倡导初中生物“自主探究式”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法,让他们真正领悟生物科学本质,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取、分析和解决相关生物知识问题的能力。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和操作技巧,增强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物实验方法,从而培养其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由于生物学科本身学科特点,使得初中生物知识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从而使得许多初中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初中生物教师仅仅进行语言讲解的话,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且抽象的生物知识。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借助一种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来表现枯燥且抽象的生物知识,从而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形象的直观的认知。而实验作为一种理想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生物知识点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在学生面前再现,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观察,全面认识事物进而更为深刻和透彻地理解知识点。

二、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虽然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然而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仍然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够,使得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首先必须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错误认识,树立新课程教育理念,从而给予广大初中生物教师广阔的发挥空间,使他们可以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与此同时,广大初中生物教师必须主动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新课程生物实验教学目标,重新设计出更为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

2、增加实验教学经费

实验设备作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水平。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许多学校的生物实验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严重制约学校开展高质量的生物实验教学。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重视并不断增加初中实验教学经费,购置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保证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其次,学校和教师自身也应坚持自力更生, 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教学资源自制实验器材,从而更好地保证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 提高生物教师素质

应该说,高水平的初中生物实验教育主要依靠于一支高水平的生物教师队伍。因此,全面推进中学生物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提高生物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之下,各种全新的教学知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不断引入生物教学课堂,现有的师资队伍素质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更应该重视并不断提高生物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应组织初中生物教师深入研修生物新课程标准,更加深入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标准下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其次,相关部门和学校应积极组织初中生物教师开展岗前培训、教学培训和教研活动,从而提高生物教师的整体水平。最后,相关部门和学校应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生物教师专家队伍,实施“以老带新”培养制度,负责指导年轻教师,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4、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首先,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要求学生主动设计和开展探索,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任务,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探究任务,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后,生物实验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在课内开展,而应当扩展到课外去,不仅可以成为生物实验课堂的有效补充,而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

初中生物教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途径,其承担着普及和提高学生生物知识和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实验不仅仅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其基本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因此,在新形势下要顺利推进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本文将在分析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分析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