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1篇: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1.门诊临床诊疗能力的培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病种繁多,仅常见病、多发病就达数百种,且患者多在门诊就医治疗,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在门诊,门诊临床技能实践时间安排相对要长。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迅速掌握皮肤性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我们采用导师负责制的带教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鉴别形形的皮疹。看过一定数量的患者后,要求研究生练习书写门诊病历,描述基本皮损特点,提出自己的诊疗意见,并由导师进行讲评,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皮肤性病门诊诊疗流程。掌握皮肤性病检查的基本方法;准确辨认和描述基本的皮肤损害;采用准确的专业术语书写完整的门诊病历;掌握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尤其是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包括如何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如何根据皮损类型选择药物剂型,如何根据病情确定用药时间、次数及疗程等;了解皮肤病急症的诊断、治疗和抢救措施,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皮肤性病科初级医师的工作能力。

2.皮肤性病相关检查和治疗能力的培养:皮肤性病科相关检查和皮肤病理技能的学习是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重要环节。协助上级医师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取材,掌握皮肤活检技术,了解皮肤组织病理学标本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参加每周1次的系统讲课和皮肤病理阅片学习,逐步掌握常见皮肤性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将临床与病理知识相互结合,提高其自身的临床诊断水平。在真菌室、激光室、治疗室和性病实验室各轮转1个月,掌握真菌镜检、培养及常见真菌菌种鉴定的方法;了解淋球菌、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衣原体、支原体、蠕形螨、疥虫和其他特殊细胞学等的检查方法。掌握换药、皮损内注射、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氦氖激光、光动力、光疗、激光美容等门诊常用基本操作技术、主要治疗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等。通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使他们能迅速提高对皮肤性病的诊疗水平。

3.管理住院患者的临床能力培养: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认真学习15项核心制度、医师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并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主管患者进行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专科检查、书写完整的住院大病历、首次病程记录、病程记录、病例讨论记录、会诊记录、抢救记录及其他各项记录。甲级病历达到90%以上。通过主管患者,掌握病房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由于皮肤病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要求研究生轮转部分内外科病房,扩大知识面,提高对皮肤病相关系统性疾病的诊疗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带教制度,加强研究生临床思维训练

规范的临床带教制度是提高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的重要保证。教研室指定教师选择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进行每2周1次的教学查房,通过汇报病例、床旁询问病史、检查患者和讨论总结,做到知识与众人共享、互相取长补短,培养研究生的临床诊疗思维方法,以及和患者沟通的能力。

三、完善和加强临床技能考核

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具有一定的临床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为了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研室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制度,并下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室及科内轮转考核手册》,对每位研究生轮转的各部门都有明确记录。该手册包括门诊诊疗患者人次、主管住院患者人次、书写病例数、参加学术活动记录等。并在毕业前一个学期进行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选择皮肤科常见病,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书写门诊和住院病历,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描述。

四、培养结束后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2年的上述临床技能培养,在毕业前的考核中,所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均初步掌握了皮肤性病学的基本皮肤损害和检查的基本方法,并能采用准确的专业术语书写完整的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初步掌握了常见皮肤性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能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尤其是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包括如何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如何根据皮损类型选择药物剂型,如何根据病情确定用药时间、次数及疗程等;了解皮肤病急症的诊断、治疗和抢救措施;也初步掌握了皮肤病各种临床激光、光动力等治疗的适应证和操作方法,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具备了皮肤性病科初级医师的工作能力,并能单独进行常见疾病的诊疗。

五、总结

第2篇: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目的探讨典型多媒体教学病例库在妇产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妇产科学临床实习生123人,按随机方法分为研究组61人和对照组62人。以异位妊娠为研究疾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多媒体教学病例库在教学资源不足情况下,对实习生认识疾病特征、建立临床思维及掌握相关理论及新进展中的作用。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实习生结束对研究疾病的实习后试卷考试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实习生的总分数(57.09±3.49vs49.54±6.21,P<0.05)、病案分析(19.23±2.12vs16.32±5.67,P<0.05)、基本知识(18.53±2.32vs14.62±4.54,P<0.05)、基本理论及新进展(18.53±2.32vs14.62±4.54,P<0.05)各单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典型多媒体教学病例库在妇产科本科教学中具有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作用,使学生在短期内对疾病的特征有立体的、多方位的理解,对本科教学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典型病例库;医学生;医学教育

随着医患关系的变化,伴随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学任务加重,示教患者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采集典型病例的视频资料,文字、图片、影像学资料、动画和摄像材料,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引导,以多媒体交互为形式的教学手段,层层深入演示疾病的发展,剖析症状体征的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局面。因此建立妇产科基本病案库,依据常见妇科疾病临床表现特点,每一种疾病收集4-8例病例,每例病例反应出疾病的某一特征,试图通过4-8例典型病例,囊括该疾病的全部临床特征。在临床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实习医师先通过基本病案库中典型病例的分析,认识疾病、诊断疾病,逐渐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1-2]。本研究是在妇科基本病案库建立的基础上,分析实习学生通过对基本病案库中典型病例的分析、处理后对疾病特征的认识、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思路、临床处理的策略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探讨基本病案库在教学资源补充中的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妇产科学临床实习的五年制中国医学生123人,按随机方法分为研究组61人和对照组62人。以异位妊娠为研究疾病。

1.2研究方法

研究组实习生对基本病案库中5例异位妊娠病例进行病史询问(代教老师作为标准化患者)、查体(模型),得出可能的疾病谱,并提出需要做哪些检查,代教老师给出相应辅助检查的结果及影像学图片,学生提出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并提出鉴别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最后提出处理意见。5例病例分析过程中学生针对不能回答的问题查阅文献、了解相关进展。带教老师可以针对学生分析过程中的疑问进行引导。5例异位妊娠囊括不同临床特征的同一种疾病,包括破裂型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流产型、未破型异位妊娠、药物流产后腹痛、间质部妊娠。对照组实习生由带教老师带领床边对1-2例术后异位妊娠或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患者进行病史询问、查体(模型),得出可能的疾病,并提出需要做哪些检查,带教老师给出相应辅助检查的结果,学生提出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并提出鉴别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最后提出处理意见。病例分析过程中学生针对不能回答的问题查阅文献、了解相关进展。带教老师可以针对学生分析过程中的疑问进行引导。对异位妊娠病例的分析后,两组实习生接受同一命题考试:包括病案分析、异位妊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研究进展。对两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_±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两组实习生的年龄21岁~23岁,研究组年龄22.13±1.02岁,对照组年龄22.09±1.11岁,经t检验两组年龄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习生性别比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学生临床思维建立的作用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考试总得分均数比较:命题总分数60分,研究组实习生得分50分~59分,平均57.09±3.49分;对照组实习生得分49分~59分,平均49.54±6.21分,经t检验两组实习生实习后考试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临床病案分析题得分均数比较:病案分析总分数20分,研究组实习生得分18分~20分,平均19.23±2.12分;对照组实习生得分13分~20分,平均16.32±5.67分,经t检验两组实习生病案分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学生学习兴趣及医学理论的影响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基本知识题得分均数比较:基本知识总分数20分,研究组实习生得分16分~19分,平均18.53±2.32分;对照组实习生得分10分~19分,平均14.62±4.54分,经t检验两组实习生基本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基本理论和研究进展题得分均数比较:基本理论和研究进展总分数20分,研究组实习生得分16分~19分,平均18.53±2.32分;对照组实习生得分10分~19分,平均14.62±4.54分,经t检验两组实习生基本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多媒体典型教学病例库建立的意义

妇科多媒体典型教学病例库的建立是研究组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依据真实病例筛选出能够反应疾病某一特征的病例,选择病例数依据疾病本身的特征,比如本研究所采用的异位妊娠5个病例分别代表了不同分型异位妊娠的特征。通过不同特征典型病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立体的理解疾病的特征,通过几个典型病例的分析后使学生对异位妊娠的临床特点有了全面的理解,不同病例其诊断思路和鉴别诊断不同,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的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有理有据的完成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思维逐渐建立。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由于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病例,通过不同特点病例分析,临床思维更活跃,在病例分析中明显占据优势,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不同病例的处理策略制定中,学生必然提出各种方法,其中不乏完全脱离常规治疗的方法,也暴露出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灵活性,也因此提出可能的研究进展,使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了解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多个不同特征典型病例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医学的复杂性、规律性,可探索性,因此提高学习兴趣。研究结果也显示经过多个典型病例分析后学生对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进展都有了明显改善,相对于缺乏多方位讨论条件的对照组同学,实验组同学更具有探索精神,而对医学的兴趣和责任感是一个医学生最需要的品质[1-2]。但Faramarz等人的随机选取的临床病例纳入病例库未能显示其在医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考虑与病例的优选有关[3]。通过研究认为典型病例库的建立,对临床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弥补临床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但是建立典型病例库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典型病例必须具有代表性、侧重性,病例库病例必须能够囊括疾病的全部临床特征、不同的治疗方案,尚有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通过不同临床特征的典型病例的分析,学生在病例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对一种疾病有比较全面、立体的认识。典型病例库建立过程中经过多次、多层次医师的讨论,严格筛选,在临床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2]。

3.2多媒体典型教学病例库的应用及发展

将建立的多媒体典型教学病例库应用于临床教学,将典型病例多媒体资料用于理论授课中,加强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将典型病例提供给医学生,并积极配合PBL等自主学习方式,加强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建立好的多媒体教学病例库放到教学网页上,使医学生在课后学习及复习阶段能够通过网络查询到学习的病例资料,可极大方便学生对临床知识的学习[4-5]。未来多媒体将在临床教学及教学效果评价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6]。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多媒体典型教学病例库需要不断丰富、调整和扩充,其中一部分病例组建考核病例库,用于临床能力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将某一真实病例的多媒体资料作为考题发放给学生,比较试卷考试更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今后需要建立针对住院医师、专业型研究生及主治医师的典型病例库,弥补临床教学中病例不足的问题,重点训练不同阶段医学生、研究生及主治医师的临床思维和临床科研思路。

作者:王淑珍 翟妍 刘军 李金凤 桑翠琴 蒋英 王秋曦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

参考文献

第3篇: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1.1现代医学的时间划分

在欧洲,从15世纪后半叶文艺复兴起,以后的400年间为近代医学时期[1]。依据这种划分,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应为现代医学时期。

1.2现代医学的理论主体

近代医学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实验这种特殊的实践形式,所以近代医学也称之为实验医学。实验医学是医学发展史上新的突破,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1]。因此可以说,现代医学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仍是实验医学。

2关于医学研究基本形式的一般认识

医学有两种基本的认识形式:实验医学和经验医学。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2],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3]。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而获得的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它的本原和内容都是客观的。人们总结经验使它上升为理性认识,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可以更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我们理解,实验和经验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医学上表现为对人体研究的基本手段不同。经验医学是医学存在的原始形式和基础,其优点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去观察任何现象并进行总结,但经验医学受人体肉体感官认识能力的限制,无法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讨其物质变化的本质;而实验医学是医学研究的高级形式,其优点是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把人们的认识延伸到肉体感官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客观外界,但也存在缺点,实验医学的研究受医学实验各种特定条件等的限制,具有局限性。

3现代医学存在的自身缺陷

可以肯定地说,实验医学的研究方法是人类智能最光辉灿烂的结晶之一,其成就是卓越的,但在本文我们只谈其缺陷问题。我们认为,现代医学工作者过于依赖实验医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哲学的指导作用,因而逐渐地放弃了传统经验医学的可取之处,这种研究方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导致了其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造成了难以自我完善的自身缺陷。

4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4]:哲学便是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它同各门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同各门具体科学一起共同组成人类知识的大厦。因此,哲学对于各门具体科学就有一般的指导作用,成为研究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将具体科学的研究工作和哲学的指导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从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看,医学曾经与哲学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自实验医学诞生以后,医学发生了由经验到实验的历史转变,实验医学的优越性使人们的认识能力透过了生命的表面现象而渐渐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由于医学实验所创造的特定条件和所进行的一切操作或活动都要求必须具备无可置疑的可控性和重演性,因此,哲学在客观上的一般指导作用已越来越被淡化,哲学在目前的医学领域内实际上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而缺乏了哲学作指导,现代医学就不能正确认识实验医学的优点和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合理地继承经验医学的优点,因而就不能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去研究人,就不能把有形的物质形式与无形的意识范畴的研究统一起来。

5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医学依据

现代医学是以实验医学为主体而建立的,而实验医学对人仅进行了部分研究。

5.1在研究内容上缺乏全面性

5.1.1对意识的产生以及意识支配行为的机理缺乏深入的研究:现代医学承认意识的存在,但对意识的产生以及意识支配行为的机理研究相对较少。例如:在人的及卵子细胞内肯定不存在人的意识,但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婴儿却有了人的意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5.1.2对意识作用的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现代医学虽然发现了意识对人体疾病和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但却未能加以重视,故而并未能对意识、心理、情绪等因素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直接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并阐明其机理。我们认为,人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是因为人具有意识,而人的意识是人体内具有能动作用的最高反应控制中心[5]。事实已证明,人的意识对人体的健康状况具有巨大的影响,但现代医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比较肤浅。

5.1.3缺乏对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与社会及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联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对这方面的研究就不能缺少,但现代医学显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杜治政认为[6],现代医学必须加以改造的理由很简单:疾病被告知为多层次的来源,它有生物、分子和遗传方面的起源,也有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起源。

5.2在研究方向上缺乏整体性

人体结构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具有相对独立的专职功能;其二,与机体的其他结构共同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医学研究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人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等各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而现代医学似乎把分科的精细与研究的深入当成了判断其科研成果是否先进的标准,这些医学工作者们常常忽视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在科研工作中仅在自己分科狭小的、局限的领域内片面地追求纵深的认识,而缺乏横向的联系,并没有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完全融入到人体这个统一体中。这种分科研究的结果根本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人。

6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根本原因

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6.1没有认识到实验医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这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6.1.1受实验医学本身认识方法的限制:实验医学研究要求所进行的一切实验必须具备科学的可控的重演性,因此,最能发挥实验医学研究优势的领域是对人体物质组成及其功能的研究。但问题是,人不仅具有物质属性,而且具有意识属性,意识本身并不就是物质。也就是说,意识现象的发生并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实验医学对这些目前无法找到实验学依据的生命现象,就没有进行充分地进行研究。

6.1.2受实验医学分科体制和研究者认识能力的限制:实验医学由于分科体制过于精细,缺乏横向的联系,加上受研究者自身经历、哲学素质的限制,因此在目前还不能把人体内所有细胞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关系都研究到。

6.1.3受人体生命特征的限制:虽然人体也像是一部“机器”,但人体与没有生命的机器却具有根本的区别。对于任何一部机器,我们都可以随意拆卸或改换。对于人则不同,因为人是有意识有生命的,是一个功能和结构的统一体。

6.2没有认识到经验医学的存在价值我们认为,经验医学研究最大的优点有三个方面:(1)可以研究任何通过肉体感官所获得的生命现象;(2)可以分析所获得的生命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3)可以利用可靠的经验依据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现代医学一个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就是认为只有通过“科学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因而经验主义的认识在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内根本没有立足之地,这是以科学性自恃的现代医学理论最缺乏科学性的地方。

6.3忽视了哲学的指导作用

7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现象

现代医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不科学现象,具体地表现在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7.1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的自身缺陷

7.1.1不能完整认识细胞的各种结构功能状态:人体组成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人体细胞在人体内生存并进行功能活动是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和制约的。在细胞外,神经、甲状腺素、胰岛素、离子、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素均可以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发挥作用;而在细胞内,各细胞器的功能活动必然要受到诸如基因突变等生理病理现象的影响。因此在理论上,人体细胞应该有三种基本的结构功能状态:(1)正常状态:人体细胞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各种制约因素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可调控范围,即人体细胞可根据机体的整体需要,接受机体的整体调节,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表现出各种生理的工作状态;(2)疾病状态:当人体细胞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了结构和机能的病理变化并有了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时,细胞就处于疾病状态;(3)第三状态[1]:第三状态概念为:无病不等于健康,健康亦非仅仅无病。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但在实际上,现代医学却不能完整地认识细胞的这三种结构功能状态,尤其是第三状态。这是因为,现代医学仅仅在各分科领域内单方面地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细胞的调节刺激作用,对于基因变化影响的研究也是单方面进行的,而事实上,这些因素对细胞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分开进行的,而经常是同时地、协同地进行的。正常状态下细胞的生命活动与这些因素的协同调控作用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但现代医学没有把影响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从而研究其对细胞的协同影响,更没能建立一个细胞与各种调控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及失衡的理论。

7.1.2不能正确认识基因的具体作用:我们认为,基因工程,也就是重组DNA技术的理论基础并非无懈可击。这是因为: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当细胞进行某些生命活动需要使用DNA时,其产物仅仅是某种蛋白质,而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蛋白质在细胞内如何进一步加工处理,如何进行使用,并不能由DNA所决定,DNA只不过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被被动使用的遗传密码[5];其次,组成相应的表型的物质并不仅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其他物质如糖、脂肪等等,这些物质如何组成相应的表型,并不能仅仅由基因所决定。此外,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尚有胚胎诱导、诱导物、激素等许多因素的参与,因此,现代医学认为受体细胞只要能改变其基因型,就应该能获得相应的表型,这种认识实际上是不确切的。

7.1.3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基础医学理论体系:现代医学对人体组成的功能研究视野深陷在微观的世界里,先把人体分成系统,再分成器官、组织和细胞而进行精细研究,没有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地探讨组成人体的60万亿个细胞在意识的调控下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多维立体结构,在这个多维的立体结构中人的意识、心、肝、脾、肺、肾、皮肤、毛发、舌、脉等所有组成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相互影响或相互制约关系。现代医学在病理研究方面仅描述了疾病发生物质变化的具体过程及其结果,而且尚不全面。例如,人体内甲状腺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人脑细胞的作用是同时而且协同进行的,如果这些因素都发生了超常的改变,此时的人脑细胞会处于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7.2在病因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的病因学认识未能全面地进行,没有研究某些疾病之所以发生的启动因素,有关病因学的探讨大多围绕疾病本身进行。其具体表现是:(1)没有深入地研究人的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重视了致病的局部因素,而忽略了致病整体因素;(3)缺乏对社会因素与人体疾病之间作用关系的认识。杜治政认为[6],由于疾病结构和病因结构的变化、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增长,社会行为等因素愈来愈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4)缺乏对环境因素与人体疾病之间作用关系的认识。

7.3在临床医学诊查方面存在的自身缺陷

7.3.1对有明确外在原因所致的疾病,如外伤、传染病等,现代医学忽略了对人体整体损害程度的进一步检查。

7.3.2对于由机体功能状态失调而缓慢发生的疾病,现代医学在临床诊查方法上的问题是:(1)不能检测人体细胞的第三状态;(2)对于某些已患了某种疾病的病人,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的结果也仅仅提示了其局部病变的一般情况,而忽视了或无能力探寻疾病之所以出现的内外环境。

7.4在临床治疗上存在的问题

7.4.1未能从人体的整体角度去治疗疾病:现代医学在临床治疗上常常只能是通过一些方法中断疾病的病理过程,而无法清除疾病的启动因素。(1)药物治疗常常是仅暂时地解除了导致某种疾病的局部环节,或是给机体以简单的支持治疗,因此,当药物治疗停止后,某些疾病常常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复发;(2)手术治疗与仪器治疗只能在某种疾病发生以后进行,只能修缮机体的解剖或功能结构,或是去除了已患病组织,但其修复后的结构又处于新的机体失衡状态,而原有的诱发失衡状态未必得以改变,这有可能导致其他疾病出现或所治疾病的复发;(3)对目前世界上兴起的基因诊断和治疗,其理论基础正如本文所述并非无懈可击。

7.4.2未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病变组织的愈合: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使病变能够尽快得以修复,但现代医学对如何才能促进疾病的痊愈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第4篇: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发展策略

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继承和发扬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势的治法、病种,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这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1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局下,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和世界各国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凡是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我们在2007年曾组织了中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下列病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1)新生儿疾病: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部疾患等。(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与其他类型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统疾病:鹅口疮、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厌食、小儿腹泻等。(4)营养性疾病: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营养性贫血等。(5)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遗尿症等。(7)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惊厥等。(8)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性抽搐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9)内分泌疾病:性早熟。(10)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等。(1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来看,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临床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c)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我国近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 %以上为病毒感染,急性支气管炎75 %为病毒感染,肺炎中约50 %为病毒感染。近几年造成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都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例如:我们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经过四中心、360例、随机、盲法、对照临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试验组痊愈显效率89.62 %,利巴韦林对照组痊愈显效率73.92 %,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01)。我们承担的另一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儿童清肺口服液的中药治疗方案,与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液的西药治疗方案相比,不仅中药组的终点(10 d)疾病疗效评价优于西药组,而且多数评价指标(咳嗽、痰壅、发热、恶寒、紫绀、面色、口渴、食欲食量、舌象、脉率)中药组的起效时间早于西药组。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如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便秘、腹痛,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等,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世界各国的普遍应用。

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例证。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各国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 加速学科学术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主要任务

在历史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医儿科学的现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与西医儿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速度相比,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必须加快学科学术发展速度,这才是面向未来、能够获得本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需要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也必须依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科研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建立规范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所谓规范,库恩《科学革命结构》说:“她包括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总体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定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中医儿科学科需要建立的规范,必须是能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规范化要求的各种规范。例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诊断辨证标准,能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规范,利于中成药开发又符合新药研究原则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这些规范的产生,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在临床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形成规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临床研究成本高、耗时费力。近年来,在儿科规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能集中本学科权威专家的意见,是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研究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将会在中医儿科学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制定并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我们儿科专业委员会今后在这方面将承担起与儿科有关的任务。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整体观点是中医学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天时、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不要再过多地进行理论论争,要重视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

临床研究的范围目前仍将侧重那些中医药有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高热、惊风、血症等急症,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要面向世界需求,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科现代重点疾病的研究,如儿童艾滋病、各种新型流感等,争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得突破。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化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临床研究的内容将深化,如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方、异病同治;对难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性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创新中药”等。

实验研究将会更多地直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提升中医儿科诊疗水平服务。要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细胞、分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理,为创新疗法、创新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临床,目的在于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目标是学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为中医儿科学事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科现代化积累条件。

中医儿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的临床人才拓展中医儿科服务范围,直接为各国儿童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能力,经过规范、先进、严谨的科学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推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重任。

在学科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要组织起一批实力强大的研究团队,团结合作,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方向的确定,应以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有优势的疾病、学科基础较好为原则,逐渐形成在中医儿科学科专业划分基础上的肺系疾病研究、脾系疾病研究、心肝疾病研究、肾系疾病研究、传染病研究、新生儿疾病研究等研究团队,扩大一批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产生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现代化。中医儿科学现代化,必须是对现有水平的超越,产生在传统中医儿科学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形成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贯通,同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医儿科学现代化的实现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各个领域、各种方法大量的研究积累,多少代人的长期努力,才能逐步达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科学研究为动力,继承传统为先导、思维创新为途径,加速引进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学科学术进步的步伐。可以相信,经过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将会随着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而逐步实现。

中医儿科学发展至今,成绩斐然;中医儿科学发展前景远大光明。我们这一代中医儿科人,承前启后,肩负着历史的责任,任重道远。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追求,中医儿科事业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predomin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wang shouchuan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10029, nanjing, china)

第5篇: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1 代谢组学

1.1概况

国际“代谢组学之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K.Nicholson教授基于长期对生物体液的研究,于1999年提出了代谢组学的概念:定量测量生物系统对病生理刺激和基因修改所做的与时间相关的多参数代谢应答[1]。从健康到病理改变,从体质到证候,人体的代谢产物会随之发生动态变化。所以,利用代谢组学研究人体代谢物组,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中医证候的判断。

1.2研究方法

代谢组学的研究一般包括代谢组数据的采集、数据预处理、多变量数据分析、标记物识别和途径分析等步骤。生物样品(如尿液、血液和培养液等)采集后进行生物反应灭活、预处理。运用核磁共振、质谱或色谱等检测其中代谢物的种类、含量、状态及其变化,得到代谢谱或代谢指纹,再使用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对获得的多维复杂数据进行降维和信息挖掘,并研究相关代谢物变化涉及的代谢途径和变化规律,以阐述生物体对相应刺激的响应机制、发现生物标记物[2]。

1.2.1生物样本采集 血浆或血清、尿液、粪便提取物、舌苔液、唾液,以及生物组织样品等各种生物体液,都是代谢组学的生物样本。王全军等[3]研究Z24染毒大鼠血浆的代谢表型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毒性早期筛选中的应用。雷荣辉等[4]运用代谢组学检测纳米铜染毒大鼠的血清代谢成分变化,结合常规血液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寻找损害早期的代谢标记物,揭示血液代谢表型变化与纳米铜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王勇等[5]研究三聚氰胺对儿童尿液代谢的影响,阐明代谢组学能应用于三聚氰胺导致的代谢异常研究,以及三聚氰胺导致肾损伤的无创检测。

1.2.2测定方法 完成生物样本采集后,需要对代谢产物进行测定。纵观诸多文献,色谱、质谱(MS)、核磁共振谱(NMR)、红外光谱、电化学检测等都被广泛应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中。其中,色谱-质谱联用、NMR成为最主要的测定方法。黄强等[6]概括了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广泛应用,分别介绍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毛细管电泳-质谱联(CE-MS),以及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数据处理。危阳洋等[7]基于核磁共振(NMR)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甲亢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清和尿液特征代谢物。

1.2.3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 基于代谢组学得到的海量信息,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非线性映射(NLM)、聚类分析(HCA)、人工神经元网络(ANN)等模式识别技术成为数据分析的主要应用手段。其中,PCA和PLS-DA是代谢组学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2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中医证候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近年来孕育而生的代谢组学,能整体反映生物体功能水平,还能精细测量代谢产物。融入当前系统生物学的学术内涵对于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将是必然的趋势。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分子生物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为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平台。运用代谢组学这一现代最新技术探讨中医证候的本质内涵,为从微观解读中医证候的本质提供了可能,更为中医证候现代研究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因此,查阅了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总结了以下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2.1肾阳虚证

董飞侠等[8]选择慢性肾病Ⅲ期患者60例(肾阳虚者、非肾阳虚者各30例)和体检健康志愿者30例,运用尿液代谢组学指纹谱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观察到慢性肾病Ⅲ期与正常样本代谢模式差异非常显著,建立的预测能力也很强。25个差异代谢物排序后,经过标准品鉴定差异性物质的关键代谢成分分别是丙氨酸、胺基丙二酸二乙酯等物质,并且明确变化方向和代谢途径,能很好区分肾阳虚证与非肾阳虚证的差异性。杨丽萍等[9]采用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肾阳虚模型动物的代谢网络明显偏离正常组动物,而用温阳中药干预后,模型动物的代谢谱回归至正常范围,呈现网络修复的结果。

2.2虚寒证

徐斌等[10]观察大鼠灌胃给予龙胆水煎剂(RGD)后其尿液代谢谱变化及其与龙胆寒性作用的相关性。测定大鼠尿样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数据表明,RGD组与对照组在主成分分析得分图中呈聚类型分布,两组间未见重叠。RGD组尿样中葡萄糖、氨基酸等明显增加,牛磺酸、氮氧三甲胺等明显减少。长时间给予较大剂量RGD可使大鼠出现虚寒证体征,给药后尿液[1H]NMR谱变化与龙胆寒性作用相关。

2.3寒证与热证

汪江山等[11]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UPLC-Q-TOF)的血浆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疾病分型。结果可明显区分RA的不同病程(稳定期与活动期)和中医特定证候(寒证与热证)等疾病亚型。因此,代谢组学在阐明传统中医理论,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2.4血热证

刘卫红等[12]采用核磁共振谱仪技术,分析53例银屑病血热证治疗前后及31例健康志愿者血浆代谢产物谱的差异。结果显示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能被明显区分,银屑病血热证治疗前后也能较好分开。凉血解毒汤能调节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糖脂类代谢,使其代谢网络呈现向正常状态修复的趋势。所以,代谢组学方法能较全面反映生物体的生理病理及代谢状态,并可应用于药效评价研究。

2.5 肝火亢盛证、痰湿雍盛证及阴虚阳亢证

陆益红等[13]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与基于GC/MS血清代谢组学的关系。应用GC/MS测定健康人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内源性代谢物,分析他们的代谢谱后表明健康人与高血压病人血清代谢谱有明显差异,上述三种证型的高血压可被清晰区分,高血压的发展过程也可显示。可见,基于GC/MS和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技术在揭示传统中医理论本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不失为探寻证候物质基础的较适宜手段。

2.6肝郁脾虚证

等[14]探讨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肝郁脾虚模型)的血浆代谢表型改变。经过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血浆1HNMR谱的分析,表明各组大鼠血浆1HNMR代谢谱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可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阐释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的生物学本质,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因此,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方法。

2.7痰瘀证

刘卫红等[15]探讨痰瘀证候的动态演变、时相特点和由痰致瘀在代谢方面的变化。分析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浆1HNMR谱,显示各组大鼠代谢谱各不相同。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不同时点模型组大鼠的代谢谱亦各不相同,表明高脂血症前期以脂质代谢紊乱为特点,随着病程进展,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乙酰糖蛋白出现,说明凝血机制出现异常,同时酮体及乳酸的升高说明脂质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所以,可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痰瘀演变过程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以阐释中医痰瘀证候的生物学本质。

2.8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

王广基等[16]基于GC-TOF/MS代谢组学方法,对痰阻心脉和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全面检测,以探索血浆内源性化合物的差异。结果表明代谢组学方法可区别这两证型冠心病,还可以与健康组明显区分。而且,这两证型间多个内源性代谢物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并与能量、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异常相关。可见,代谢组学的整体数据和标志物信息均显示出痰阻心脉和气阴两虚型冠心病的差异,提示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正是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

2.9气虚血瘀证

李林等[17]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方法研究气虚血瘀证大鼠对比于正常大鼠尿液的组成变化,发现病变大鼠尿液中甲酸、肌氨酸酐、α-酮戊二酸、柠檬酸等成分含量发生了变化,为进一步提示气虚血瘀证的产生机制和病症治疗提供了证据。此外,用GC-MS方法研究慢性心肌缺血属于气虚血瘀证的小型猪血浆样本发现[18],脂质代谢物如甘油、醋酸等,肌醇,氨基酸和脯氨酸的代谢水平明显提高,而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物的含量大幅下降。可见,这个代谢模式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心肌缺血,也可为中医气虚血瘀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2.10湿证

本课题组中医湿证的代谢研究,如:慢性肾衰中医湿证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慢性胃炎中医湿证的舌苔液代谢组学研究等都是采用了色谱-质谱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代谢产物。 基于以上各种代谢组学方法对于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总结其优缺点如下。核磁共振谱(NMR)和色谱-质谱联用是中医证候本质研究的两种常用方法。核磁共振谱方法,很适合研究代谢产物中的复杂成分,核磁共振氢谱([1H]NMR谱)最为常用。NMR法极具实用性,对生物样品的预处理快速又简便;可检测整体动物或人体特定器官细胞内的代谢物组而无损伤性。但其缺点是灵敏度较低。色谱-质谱联用,如GC-MS、超高效液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UPLC-Q-TOF)、GC-TOF/MS等都被应用于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对生物样本内复杂代谢物中的多种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无偏性、高效快速、灵敏度高。不过,每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都有其不足之处。GC-MS预处理过程较繁琐,衍生化方法复杂,GC分离效率不高;LC-MS缺少谱图数据库,难以鉴定化合物的结构;GC-TOF/MS的数据处理甚为复杂,不易灵活运用。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应用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中医证候本质的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尚不完备。由于代谢组学研究的仪器设备成本较大,研究单位难以有足够的资金加以引进来研究。②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病例数偏少,代谢组学结果难以与临床病证相衔接,不能很好进行数据分析。③代谢组学研究中医证候本质的背景资料积累很少,难以建立数学模型。要进行有意义的中医证候代谢组学研究,必须有大量正常生理状态的研究基础作为背景资料,从而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解决数学建模。④代谢组学研究的影响因素很多,各项中医证候临床质量控制标准(如饮食、年龄等)不均衡,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⑤各种组学数据的不对接,得出的结果会有片面性,不能全面说明中医证候的本质。

4 未来展望和思考

运用代谢组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本质,有着无限发展的空间。完善代谢组学的研究平台;临床研究中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加大说服力;注重代谢组学背景资料的积累,为数学建模做铺垫;尽量控制中医临床数据采集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的共同数据,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降低研究成本……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撑作用,完善代谢组学的研究技术,避免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提高中医证候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数据分析的针对性。

采用代谢组学相关技术与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有望在中医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充分借助现代技术,采用现代语言阐释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这是实现中医证候本质研究的必由之路。相信随着人力和物力的不断投入,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必将在未来实现质的飞跃。

代谢组学实质上是采用系统生物学思路进行研究代谢小分子组的一种高通量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小分子代谢谱的异同,在医学上用于诊断、毒理和药理研究,并且通过对小分子代谢谱的全面定性、定量分析[19],可有效找到生物标志物或生物标志模式。运用代谢组学进行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为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更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开辟新的方向。随着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证候本质的现代化研究正面临借鉴新观念和新技术,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来促进自身发展的机遇。代谢组学将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手段。

总之,代谢组学是一门前沿性科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有无限的挖掘空间。基于代谢组学来研究中医的诸多证候本质,已初步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地方需要改进,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代谢组学势必将对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推进未来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6篇: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AKTl;基因多态性

[中图分类号]R74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37-0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发现,载脂蛋白E(ApoE)基因、血管转换酶基因(ace)、载脂蛋白c1基因(apocl)、雌激素受体基因等都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有一定关系,但并不能完全解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因此,寻找新的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因子至关重要。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与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胰岛素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探讨胰岛素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AKT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以期深入了解AKT基因多态对阿尔茨海默病易感性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纳入管理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病例组研究对象,病例组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符合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及卒中一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由两位神经内科医师做出诊断。同时选取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MMSE(简易精神状态量表)、ADL(日常活动量表)、CDR(临床痴呆评定量表)的评定,其结果必须均为正常,同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排除抑郁症。两组研究对象均要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史、酒精或药物滥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两组研究对象均为汉族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本研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本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中,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共231例,男113例,女118例,平均年龄(79.6±9.9)岁,Apoε4(+)者67例,平均MMSE评分(18.6±3.9),健康对照组患者共231例,男113例,女118例,平均年龄(78.5±8.4)岁,Apoε4(+)者39例,平均MMSE评分(28.3±2.7),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文化程度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具有可比性。阿尔茨海默病组Apoε4(+)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平均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DNA提取抽取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血液标本储存于-70℃待用,并进行DNA含量及纯度检测。

1.2.2基因分型通过NCBI-SNP和HapMap数据库检索,分析AKT基因上的tagSNPs数据,应用PCR测序的方法检测上述入选对象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AKT多态性基因型。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运用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进行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x2检验分析各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数分布差异;计量资料(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的比较,以P

2.结果

2.1 rs2498786基因位点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相关性分析

rs2498786为G/C多态性,包括G/G、G/C、C/C三种基因型。本研究中,AD组与对照组三种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rs74090038基因位点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相关性分析

rs74090038为C/F多态性,包括C/C、C/T、T/T三种基因型。本研究中,AD组与对照组三种基因型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C、T频数分布在两组之间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rs2494750基因位点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相关性分析

rs2494750为C/G多态性,包括C/C、C/G、G/G三种基因型。本研究中,AD组与对照组三种基因型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c、G频数分布在两组之间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rs2494751基因位点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相关性分析

rs2494751为A/G多态性,包括A/A、A/G、G/G三种基因型。本研究中,AD组与对照组三种基因型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A、G频数分布在两组之间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rs5811155基因位点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相关性分析

rs5811155为T/-多态性,包括T/T、T/-、-/-三种基因型。本研究中,AD组与对照组三种基因型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T频数分布在两组之间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 rs2494752基因位点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相关性分析

rs2494752为G/A多态性,包括G/G、G/A、A/A三种基因型。本研究中,AD组与对照组三种基因型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G、A频数分布在两组之间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rs2494752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无关联。见表6。

3.讨论

第7篇: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我国从1998年开始试行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提高我国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医疗水平。临床能力是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2]。临床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临床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能力、诊断治疗、临床技能、决策能力等内容,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对于妇科肿瘤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思维与决策能力必须与操作能力的有机结合。临床科室是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基本单位,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3]。我们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妇科肿瘤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能独立完成妇科肿瘤常见病和部分疑难病例的诊疗工作。因此,我们着力抓好科室管理这一关键环节,以导师负责制分别对研究生进行培养,由科室主任和导师共同参与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每年安排一名教学秘书主管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的落实,由科主任指派专人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包括完成管理一定数量的病例,达到一定水平的技能操作例数等,必要时需要轮转相关科室,以提高对妇科肿瘤的诊治水平。最后,由科室主任和导师负责研究生临床轮训期间的日常考核和出科考核,这是保证和提高学位授予质量的关键[4]。

二、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重要性

2000年,教育部下发教研(2000)1号文件,即《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指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办下发[2000]75号文件《关于印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的通知》,逐渐规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管理。为了执行文件的精神,妇瘤科主任提出了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应该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妇瘤科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自三级甲等医院,有的来自二级甲等医院,有的来自乡镇卫生院,有的是住院医师,有的是主治医师,有的已经是副主任医师,有的是既往工作以妇科为主,有的是以产科为主,有的是计划生育为主,有的是不孕不育研究为主,很多研究生入学前很少接触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他们的临床能力差异较大[5]。病案讨论教学法能够在短期内较全面地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这教学法有如下的优点。1•把最新的妇科肿瘤诊治指南运用到病例讨论中,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更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临床与科研的视野。2•在病案讨论教学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授课效果。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了在病案讨论中做到论据充分,学生必须围绕有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复习基础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主动独立思考。4•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病案讨论教学法通过思考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对病情剖析、归纳和总结。5•教师教学、临床与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在病案讨论课前认真备课,只有教师尽可能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新进展、新动向,才有能力组织讨论,引导和启发学生临床分析和思维的能力。

三、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运用过程

1•科主任组织教师编写教学病案。在采用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之前,由科主任组织,各位导师和科内全体医师参与,明确该教学法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安排每一位教师编写临床病案,对病例提出适量相应的问题,涉及基础知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随访、预防等相关知识,然后给出答案。教师为了编写病案讨论式教学病案过程中,除了需要在平常的临床工作中积累病例和临床经验外,还要查阅该领域在国内外的进展,甚至某些疑难病例分析的书籍,有利于教师教学和业务水平的全面提高,拓宽了科研的视野。

2•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用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病案讨论中,将某患者的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婚育史、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等资料真实地提供给研究生,要求他们对病例特点进行总结,通过临床诊治思维和查阅最新进展,回答相应问题,对该疾病给出最合理的诊治方案,并且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妇科肿瘤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有子宫肌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肿瘤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等,病种虽少,但可以编写成用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讨论式的教学病案可以达到几十个,覆盖良性肿瘤,癌前病变,浸润癌,治疗中未控的肿瘤,治疗后复发的肿瘤等。例如,在编写子宫绒癌的病例教案时,我们会提到最新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诊断的标准,低危组和高危组的一线化疗方案,疗效判断,停药指征,肺转移病灶的切除指征,耐药和复发的诊断的标准,耐药和复发的患者的治疗,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绒癌最新的基础研究成果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子宫绒癌方面热点和难点的论题。

讨论前通过查阅病历、检查病人或病案资料印发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讨论前准备时间。通过宽松和愉快的讨论,研究生能获取更多新的相关知识,了解到目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阔了他们开展临床科研的思路,提高了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了这些问题的回答,学习了循证医学用于绒癌的诊治,研究生很快提高了对绒癌的诊治水平,解决了病房查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研究生毕业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能很好的表现出通过接受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后良好的临床决策能力。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通过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方法,犹如给学生“授人以渔”。很多研究生毕业后,也把我们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运用到他们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的需求,科主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

例如,有研究生提出很有必要及时掌握复发性卵巢癌的诊治热点和难点问题,科主任就会组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研究生讨论复发性卵巢癌的病案,研究生很快就掌握了复发性卵巢癌的定义、分类、诊断、处理和注意的事项,并且了解到复发性卵巢癌的科研的前沿问题。经常根据研究生的研究课题进行教学。例如,有一位研究生的课题是“宫颈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循证研究”,教师的教学病案需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宫颈癌治疗的基本模式、不同临床分期的宫颈癌治疗选择、宫颈癌手术的分类及适应症、宫颈癌根治手术的范围、腹后腔淋巴结淋巴清扫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宫旁组织及韧带的切除范围及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影响宫颈癌手术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保留生理机能的宫颈癌手术现况、宫颈癌根治微创性手术的现况、术前辅助治疗对宫颈癌手术的影响、宫颈癌手术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宫颈癌手术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等。通过对该问题的学习,使学生对“宫颈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循证研究”课题不再陌生,更有利于研究生课题的开题报告、课题计划的执行、论文书写和论文答辨。所以,通过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用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不仅帮助研究生解决了临床常遇到的难点问题,而且提高了科研水平。

我们在进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学生的临床成绩包含闭卷考试的临床专业成绩、由专家组组织考核的临床操作考试绩和平时成绩三大部分,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平时在病案讨论中的综合表现来评定。由于这种教学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病案讨论式的教学的主动参与性。在实践中,通过病案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迅速提高,表现为闭卷考试的临床专业成绩和临床操作考试绩同时提高,考试成绩令人满意。

第8篇: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野生动物医学 野生动物保护 兽医学 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29-02

野生动物医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是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以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以野生动物疾病防治为研究内容。野生动物医学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生的培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野生动物医学这个学科。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需要借助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学等学科平台进行。

一、野生动物医学方向的研究生将成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领域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对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在野生动物疾病研究基础上作更高层次的培养。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初步应用,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学习得并不深入。野生动物保护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对野生动物疾病方面的知识只作一个大概的了解。而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就在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这两个不同专业体系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养既熟悉动物疫病防治理论又掌握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跨学科体系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研究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侧重对野生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在对病原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发病野生动物的行为特征,提出疫情、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将来野生动物疫病防治领域基础研究做人才储备。野生动物医学研究型研究生可按照科学硕士进行招生培养,鼓励他们继续进行博士学习,并最终将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作为其终生的职业。

综合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要以野生动物保护具体工作单位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的需要为培养出发点,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基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者的业务水平,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能力。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组织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野生动物医学综合型研究生可按照专业学位硕士进行招生培养,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与相关生产实践单位接触,了解相关生产实践单位在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开展相应的研究试验,以便将来在工作中解决这些问题。

二、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一)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再以教师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为首要任务。研究生授课体系应该具有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素养、自主获取知识的功能。对于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应将科学的野生动物保护观根植于心,熟悉国际、国内野生动物保护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明白其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服务于野生动物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个根本的大局,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人文意义。

(二)野生动物行业有其特殊性,在进行野生动物相关工作的时候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作为野生动物高级人才,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一定要熟悉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国际、国内法律法规。适用我国野生动物和利用的法律法规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一类、二类传染病》《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三)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需要结合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两个学科体系的知识进行培养,需要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在培养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应该围绕“野生动物疾病防治”这个核心点,建立“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这两个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本科为动物医学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野生动物保护”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本科为野生动物保护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兽医学”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但无论是“兽医学”还是“野生动物保护”模块中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简单的照搬各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也不能采用本科阶段的授课方式。

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自学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授课过程中不需要全面系统的讲述,只需要给学生点出各种课程核心内容即可,按照“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的观念进行授课。“兽医学”模块体系,可借鉴兽医学一级学科的分类法,分为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三大综合课程。“野生动物保护”模块设置野生动物管理学、生态学、动物学这三大综合课程。

基础兽医学重点讲述怎样应用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知识阐述发病机制,诊断具体疾病,指导用药施治,通过例证法使学生掌握这几门课程的用途即可,而这几门课程系统的理论和概念,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可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学。

预防兽医学重点讲述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在传染性疾病发生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可通过几个重要的疾病如禽流感、血吸虫病对野生动物及人类自身的影响来讲述。

第9篇: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藏医药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研究报告显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按严格的科学要求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愈而发展为胃癌的发病率。这项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这也是西藏卫生战线上首次获得的最高部级奖励。不少藏草药及藏成药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由青海金诃藏药集团和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攻关课题——“七十味珍珠丸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传统经典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是藏医临床治疗各种肝胆疾病,特别是乙型肝炎的必备药品[2]。二十五味珍珠丸也是一种传统的藏药,对多年的中风、偏瘫、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极佳,不但被藏民誉为溶解血栓的“疏通机”,而且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此外,还有很多传统藏成药的药理和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研究。如仁青常觉、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坐珠达西、九味牛黄丸、智托洁白丸、藏汴宝补肾丸、七味散、冰片九味散、檀香八味散、诃子十味散、熊胆七味散、石榴八味散等。当前,还有大量药方散落在寺院和民间,既无标准也不规范。很多藏药研究开发机构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赴牧区、民间、寺院,搜集挖掘、整理藏药秘方、验方、组方,积极抢救保护传统藏药的民间宝藏,但仍有许多未发现的药方,值得进一步发掘。

存在的问题

临床研究基础薄弱,名词、术语缺乏规范从现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藏医药的名词、术语、诊断等缺乏规范,导致沟通、交流的困难和研究结果的公信度较低。研究层次和水平偏低藏医药的疗效显著,凝结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对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藏药浴疗法、尿诊法、高原藏药等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等方面作用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藏医药形成的文化背景、区域环境等的复杂性,藏医药临床研究基础薄弱,藏医药临床研究论文很大一部分属于个案报道或未进行随机对照研究[3-4];部分设随机对照的文献没有记载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的情况,即使个别有记载也过于简单,甚至将随机、半随机和随意混淆。多数没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甚至部分没有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疗程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样本含量小、可控因素差、缺乏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等问题的存在,常干扰藏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结论,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和提供最佳证据,阻碍了藏医药临床医学治疗性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特色技术缺乏规范藏医特色医疗技术作为藏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藏族人民群众乃至一些特殊人群的欢迎,确实解决了一些难治性疾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解决了现代医学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火灸、油脂擦涂、放血、金针、药浴、敷缚、藏医熨敷、药蒸等疗法,这些藏医特色核心技术为藏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中不少技术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其推广应用存在困难,极大地限制了藏医药走出藏区,服务海内外。现行的临床指导原则有悖藏医药理论特性目前,藏药尚无基于藏医药理论制定的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只能参考现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制定藏药成方临床试验方案,而这种做法在藏药研究实践中造成了诸多矛盾。①藏医在长期的医药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在药物认识和用药习惯上与中医药存在很大的差异;②藏药的药性理论及功效主治与中药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药物的独特效用与中医药认识完全不同;③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计的研究方案和套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藏药临床疗效严重违背了藏医理论体系,也无法完全用所得的试验数据验证藏药临床的治疗作用。没有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藏药的发展只能削足适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藏医药研究方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