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语文教学重点精选(九篇)

语文教学重点

第1篇: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语文的科学特征决定了书面语言是重点.尽管学会交际、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也是语文中的课题。但是,语文学的是语言,是在已经习得的口语基础上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学习,那么,日常不读书不进课堂难以习得的书面语言就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重点。也就是说,如何从书面上理解和表达以及怎样增进非口语化的书面语言素养应该成为重点。只有这种观念真正确立了,相应的教材改革、考试方向、教学范式等等都具备了,才能真正减少当今普遍存在的语文教学的无效现象。

既然语文学习是在已经习得的母语口语的基础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那么,在过了常用字词的认读关之后,纯粹记录口语的文章的学习就不应再成为重点了。龙启群老师今年发表在湖南《教师》上的文章,形象地说明了中小学这类文章的分析讲解可悲与可叹。因为,在识字之后,大量的非作文指导分析讲解与口语差异无几的现代语句已不能再有效增进其书面语言的能力。对于已有认识现代文基础的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增进书面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是阅读分析非日常口语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古代典籍以及诗词歌赋。只有本着这样的认识去看待本文所说的重点,才能使语文回归其本位――让学生读书,读书面语言,读仅靠自然习得无法获取的非口语化的书面语言的深度的知识。作为师生,教与学双方,都应明白这种语文读书应有的含义。

根据中小学语文文字的实际情形,语文教与学的重点是书面语言,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的阶段来理解。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识读习得的母语口语的书面记录符号――常用字和次常用的字,要从书面上会读会表达。第二阶段,主要目标是第一阶段基础上向书面语言的深度广度拓进,精读民族文化精华的载体――有别于日常口语的典范作品。也就是说第一阶段以从书面识读口语为目标,第二阶段以非口语的书面语言的拓展研读为目标。本文所主张的语文的教与学应以书面语言为重点,实际上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目前,在过了日常口语书面语言的认读关后,中学生要将许多明白如口语的词句语段作不必要的拆卸组装作选择判断的练习,要为了文化的多元性去分析解读许多用白话翻译的外国繁杂冗长的文章,要在高考试卷对散文科普文章揉合进逻辑智力游戏的评判标准的指挥棒导引下,对课文非语言要素的微言大义进行令人头痛的猜测。这些,笔者认为是造成语文教与学的无效性和庸俗化的主要原因。如果要让语文的教与学有效,小学阶段就应以认读识字能阅读口语的书面语言为主,中学生阶段就应以背诵赏析非口语化的典雅文章与诗词歌赋为主;而作文教学,则应另编教材,以开启思路规范格式和提示现代文范例为主。这样,才能使语文的教与学有别于日常非课堂的母语习得途径而有效地增进学生母语书面语言的学养与能力。

第2篇: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能力;重点;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奠定基础。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重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课下可以搜集不同少数民族的服装和与不同少数民族生活相关的有趣视频,课堂上教师通过开场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你们都是哪个民族的呀?有同学知道不同民族之间的习俗差异和服装差异吗?若是你们都不清楚的话,教师带你们了解一下怎么样?通过几句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说一说不同民族的学生一起学习时的场景,自然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接下来的语文教学环节更好地展开。

二、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得好,字如其人,学生的字写得不好,人们对学生的第一印象也会不好,学生写不好字,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能力,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板书情况,书写板书的时候不要写连笔字和错别字,将字写得清清楚楚、漂漂亮亮地展示在黑板上。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例字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提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观察例字的特点。以“森”字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问学生“森”是由三个“木”字简单叠加组成的吗?利用多媒体将“森”字放大,方便学生观察。很快会有学生观察到第二个“木”字的捺变成了点,通过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观察的时间,快速总结出字无双捺的规律及在同一个字中重复笔画的变化。除了让学生自己观察外,教师也要在课堂上进行对比教学,以“星”字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分别向学生展示不同写法下的“星”字,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个字写得漂亮,并寻找另外一个字写得不漂亮的原因,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知道写字时也要符合人的审美观。最后,在班级中展开竞争教学。教师定期在课堂中开展写字竞赛活动,将学生写出的优秀字词进行展览,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三、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运用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少年闰土”的学习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播放与文章相关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音频的带领下阅读文章中的主要内容。讲解段落内容前,教师有感情地将段落内容读出来,并在学完这篇文章后举办班级间的朗读比赛,对于朗读分数最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比赛带动学生大声朗读文章。其次,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阅读的氛围,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班级图书角或是班级图书馆,将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放在班级图书角中,供学生自由阅读。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墙壁资源,在墙壁上张贴名言警句及趣味性的小故事,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班级生活中自然地阅读。

四、学生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的写作与阅读是分不开的,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仿写、续写等方式提高写作水平,以“詹天佑”的学习为例,文章介绍了詹天佑在资本主义的嘲讽及严峻的修路条件下,费尽心血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人字形的京张铁路。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以我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为开头进行写作练习。又如,学习“开天辟地”时,文章中介绍的各个身体分别化成不同的事物的段落结尾运用了省略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段落内容进行续写,开展写作练习。新编制的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口语交际”部分内容的学习,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环节,根据环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实力。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设置谈话的环节,让学生开口说话。以“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为例,文章中体现了父爱的伟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事情。在学生说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说话中的语病进行纠正,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此外,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气下有不同的意思,教师在学生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时注重语气、语调和用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三语文 教学策略 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的语文教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在掌握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该进入了知识的内化生成和发展创新的学习阶段。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因基础薄弱,往往对语文产生一种难言之痛。高考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提高语文成绩,难于上青天。不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颇有一定的成效。

一、务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注重板块,以一点带全面

高考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抓分”,为了高考能抓住分,就要狠抓基础知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学生是否优秀,要在细微之处见分晓。基础正是细微之处,只要抓牢基础就可以拿高分。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就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老师总结出一些高中学生应该基本掌握的字音和字形,并印发给学生,然后不定期考查其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时间长了,学生再做选择题的前两道题时,自信心就明显增强了,正确率也明显提高了。

实际上,适应高考新题型与狠抓基础并不矛盾,很多高考新题型实际上并不“新”,比如高考中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和“古诗鉴赏”就是我们平时经常练习的题型,它不过是从选择题演化成了主观题而已。因此,我仍然沿袭了以前的讲课方式,对文言文,我仍然特别注重文言文句式的特点以及词性、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老知识点做认真讲解;对古诗鉴赏,我也是仍然特别注重对诗人的写作风格、诗词背景、描写方法等做分门别类的讲授。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对我们的教学带来的冲击并不是很大。

老师要注重板块教学,以一点带全面。比如古诗鉴赏这一板块,我计划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五个板块给学生复习。每个板块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答题方法、基本术语,这一板块训练好了,对现代散文这一板块,语言运用里的修辞等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注重情感,培养学习兴趣;设置障碍,激发学习热情

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一直在学生的心目中处于弱势地位,有的学生从来都不重视语文学科,有的认为学与不学是一样的,感觉似乎下了一番苦功夫,好像成绩上也没有明显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开始逐渐减少,再加上高三的时间紧张,各科的练习如排山倒海般压在学生身上,因此,许多学生就开始逐步放弃语文学科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占领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对厌倦语文学科的学生先进行思想疏导,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意识到语文学科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他们明白语文学科也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学科。让学生坚信经过高三一年的强化训练,他们一定能在知识储备、阅读水平、解题技巧以及写作文采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飞跃。而且,语文学科是高考第一科,成绩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到以后的考试情绪,千万忽视不得。学生是明白事理的,只要我们耐心地为他们讲清道理,一般来说,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劝解的。第二步,老师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语文课不能让学生做数理化。如果这个阵地都不能占领,要指望学生课后在学语文几乎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必须坚决占领我们的阵地。

三、注重交流,搜集高考信息;适应形势,探索教学途径

高三开学前,笔者认真学习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尽量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积极探索高三语文教学的方法,语文教学的灵魂,探索如何有效地提高我们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汉语言素质。本人特别注重高考动向,搜集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因为我深知:教学实际上就是一场战争,谁的信息灵,谁就掌握了先机,谁也就有了获胜的把握。准确的信息,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少浪费许多学生宝贵的时间。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谁掌握了准确的信息谁就赢得了更多的有效复习时间,谁就抢得了主动,占得了先机。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逐步摆脱了“粉尘漫天飞,黑板到处挂”的教学模式。老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还会使学生的兴趣点更加集中,识记只是更加牢固。就语文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摆脱单纯靠声音传授知识的单一形式,增加了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注重试卷分析,梳理知识要点;规范时间,营造考试氛围

高三教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考试频繁。我们绝不应轻视任何一次考试,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课堂测试,我们都会根据题量的大小以及题目的难易为同学们规定考试时间。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考试氛围,以期与高考合拍,让学生们经常感受这种限时的紧张的考试气氛,一是可以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好的应试心理状态;另外一个目的也是让学生们注意掌握自己的解题速度,避免因题量稍大而答不完的现象出现。

每一次检测、考试结束以后,进行详细的试卷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哪些问题是学生掌握得最为薄弱的。同时,这些薄弱的环节也为我们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方向,最主要的是,通过试卷分析,我们可以避开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要点,甩开这些“包袱”以后,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教学中的针对性就会更强,经过反复几次的“甩包袱”的过程以后,最终会使学生达到全面掌握各个知识点的目的。这样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言,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改革教学浪潮的推动下,高三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连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他们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形成“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技能”的良性循环,定能够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观,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孔义.新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85法.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4.

[3]董梅.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三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中学语文(下旬),2008,(05).

第4篇: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激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有什么兴趣了。通过数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放下教师的架子,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发现学生的美,学会欣赏,学会赞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教什么”值得重新思考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内容丰富(天文地理、人情物理、政治经济、哲学文艺、古今中外、爱恨悲喜),形式多样,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当然这些目标未必写进教案,这些目标的实施有待教师捕捉课堂契机。只有意识鲜明,才能抓得住稍纵即逝的时机。

语文的丰富性、多样性、灵活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感悟教材文字本身的内涵,还要善于开拓教材以外的信息,淋漓尽致地发挥教材作为凭借的依托功能,即所谓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语文教什么”除了要落实课堂上学会了什么,还要思考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了没有,有没有领悟基本方法,掌握一般规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否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举一反三。

二、“学生怎么学”需重新建构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研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研究学生怎样的学习才能不断促使他追求高质量的生命状态。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充分的个性化的体验型学习。我们要充分看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多样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发现,这是我们帮助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方式所要遵循的第一个要点。对语文教学来讲,语言文字、作品内容本身还有理解上的丰富性、多样性、不确定性,这就更不应追求语文学习的标准性与一致性。

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必须强调选择性。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的自主,也不会呈现丰富和多样。

1.学习内容的选择。学生可选择书本中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也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出发去选择练习。

2.学习伙伴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决定独立学习或选择同桌、好友、教师合作学习。

3.情感体验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句段、事物、情节、人物进行欣赏。学习过程中,目标自己定,内容自己选,方法自己试,问题自己找,规律自己探……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知识能力和水平,掌握独特的领悟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确立科学价值判断。

三、“课堂怎样对话”有待重新审视

第5篇: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 新思路 听说

一、中职语文现有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1.中职语文课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语文的重要性谁都明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母语课程是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道德情操,促进智慧发展,掌握交流技能的途径。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语文课的学习,对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情感,提高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个人的文学修养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没有人把它当回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小学语文教学被世人大加挞伐,“少慢差费”,但大家还有个可以推卸责任的借口——应试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没有应试教育的拖累,却依然重复着相同的命运,依然“少慢差费”。

中小学语文难教,职业学校语文更难教。中小学学生对语文虽然也怀有敬畏之心,但毕竟语文课是升学的要害,没有学生可以放弃语文。到了职业学校,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语文不再是主课,考试分数的多少无关乎学生的前途与命运,学的那点东西,不上课,多少也能懂一点,中小学神圣不可侵犯的语文看上去是可有可无的了。学生很快地报复性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唤回学生毅然离去的身影。

诸如此类的报道与论说已经司空见惯,《浅谈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重点定位》中的论说具有代表性:“学生自身语文基础薄弱,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教师教学方法陈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觉得所学知识毕业后没有用处;学生性格和大脑结构本身也许并不适合我们以听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换言之,我们没有找到适合他们思维习惯和方式的有效的教学内容和途径。而长期以来,职高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却沿袭了普高语文的一切,只是为了适应职高学生水平低的现状,不得不以减少教学内容的知识含量和降低对教学效果检测要求的办法来勉强度日,而检查时的标准又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这样,我们的迁就,就只能导致学生越来越差,教师越教越无法教的恶性循环。同时有些知识对学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真实现状又加剧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也有人从教材的选文去找原因,认为“目前职高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是传统经典名篇,反映时代生活的较少,满足职高生专业需求和心理特点的文章更少。由于教材内容与当代职高生的专业方向、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相距甚远,造成一方面学生关注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的信息量太少,使教学缺少实用性;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兴趣点,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内容的局限扼杀了他们想说想写的主动性。再者,阅读能力的训练占了职高语文教材的60%,而说写能力训练加起来还没有阅读的比例大,因而教材内容满足不了职高生心理需求及社会实际需要”。说的很有道理,但再好的文章,学生不愿读,不愿去思考,都是没有用的。

2.中职语文课无法完成语文教学大纲的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教学大纲,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职业模块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拓展模块教学时数不作统一规定。也就是说要完成大纲的要求,起码要有三个学期的教学安排。现在的中职学校很少有学生和教师能完成大纲的要求。且不说师生的兴趣和爱好,仅从课时安排上就能说明问题,很少有学校能拿出一年半的时间让语文去“挥霍”。“2+1”的培养模式,连一些不重要的专业课都给砍掉了,能够开足两个学期,已经是对语文够温柔的了,狠的只留下一学期,还有更狠的,课表里已经找不到语文课了。

在此情况下,如何还能完成语文大纲的要求?

3.给学生补基础的思路导致越补越差的结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基础模块的教学正是世人诟病、教师烦心、学生心烦的所在。

经过一再修改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基础模块的任务与初中甚至小学的任务差别不大,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基本能达到大纲的要求。从理论上讲,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但事实上,要完成这个任务已经非常困难。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学生不愿学,为什么读中职?就是因为没好好学。学生基础差,我们给学生补基础行不行? 有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标准,混淆了高中与初中的标准,甚至模糊了高初中与小学的界限。识字应该是小学的任务,基本读写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初中的任务。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勇气固然可嘉,但于事却毫无补益。笔者所在的城市是一所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所谓的教育水平我们常常是以升学率来判断的。根据教育局资料显示,2012年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语文平均分为58分,如按百分制计算即为38.33。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笔者多次用小学升初中的试卷去拨弄中职生们顽强的神经。但他们还是觉得试题太难,很少有人能够将成语“夜游”补充完整,很多人记不起表达“不必担心今后没有知心朋友,天下人都会赏识你这样的优秀人才”的诗句。

如果我们一直在学生的语文基础上纠缠,很有可能永远也走不出语文教学的死胡同。人都有回避自己缺陷的习惯,阿Q怕“光”、“秃”、“亮”。语文可能是大多中职生的滑铁卢,面对语文,他们有千百个想绕开的理由。在初中不热爱,怎么可能到职业学校就热爱了呢?

能不能暂时先放他们一马,不再强迫学生去提高阅读欣赏水平,不再去寻求微言大义,不再探究朱自清心里的“不宁静”,吴冠中画里的“阴晴”,洛阳的“诗韵”,玛蒂尔德的“虚荣”,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不再强迫他们去写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能不能改变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一贯的学语文的方法?从另外一个切入点,重新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另外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四个字:听说读写。可是我们回头望望,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在做这四个方面的事吗?没有,真的没有。“教师讲解,学生静听”,这是陶行知老先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高度概括。最多的是读,其次是写,再次是说,很少是听。学语文,要培养“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听,排位第一,却最不受重视。问一问语文老师,怎样教学生听,语文老师可能会讶异地抬起头看着你,以为你是天外来客。语文教学要教听吗?我们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教孩子们怎么听,也从来也没有教孩子们怎样去说。

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是读写,没有教过学生怎样听人说话,怎样说话给人听。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严格意义上说,读写的目的是为了听说。语文离不开听说,生活可以暂时离开读写,但一刻也离不开听说。我们为什么那么专注于读写呢?是因为读写具有可考试性,听说水平高低的鉴别太过复杂,说到底,是目前这种考试制度让语文教学变成畸形。

中职语文教学脱离了升学考试的樊笼,完全可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为什么还要披着重重的铠甲,拉下面孔,重复以前的老路,让学生躲闪犹恐不及呢?

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改改路子,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突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中职语文应该以听说能力为重点组织教学

1.听说能力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古人云: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一言可以兴邦,片语可以辱国。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少不了说话,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场合需要演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不断发展,口才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85%是靠他的口才交际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人认为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分别是:原子弹、美钞和口才。而现在他们把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改成是:口才、美钞和电脑。推销自己和推销产品,做人和做事,都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说话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必需的能力。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尽管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却常常不会说话,即使会“说”,也常常表达得不准确、不清楚,造成与他人交流困难,产生误会以至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的人在朋友当中可以侃侃而谈,一遇到当众讲话就紧张、脸红、语无伦次,错过了许多难得的机会,留下了许多遗憾。

《语文教学大纲》(92年版)把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摆在与读、听、写同等的地位,并明确提出了训练要求。因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学生听说能力亟待提高

中国学生听说能力的水平相对而言不太好,就拿目前中国学生的课堂回答来看,有人给总结了“乱、浅、缺、和”四个字。“乱”就是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缺乏条理;“浅”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究;“缺”就是只会从问题到答案,缺少分析过程;“和”就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中职生的表现就更让人揪心。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漠视口头语言,从而使口头语言的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盲点。中学的口语能力训练从未摆到应有的位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是受应试教学的影响。高考、中考受条件的限制,只笔试,不口试。教师们多是考什么,讲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讲,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便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只重“文”,而忽视“语”的现象。忽视口语的训练,必然造成学生口头表达的短腿,进而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低下、水平不高的恶果。

3.以培养听说能力为教学重点

以听说能力为重点可以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进而完成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任务。从听说能力的培养入手,可以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吗?答案是肯定的。

(1)中职学生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强烈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口才的社会,进入中职学校,学生发现展现自我,竞选干部,都需要有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听说训练,他们也意识到听说能力较差,有改进的强烈欲望和要求。我们尝试开设的演讲选修课大受欢迎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学习动力。

(2)因为学生没有受过听说方面的训练,听说训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新的,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还没有在听说上尝到失败的滋味,有尝试的勇气和热情。

(3)听说训练容易与专业结合,体现专业特点,为专业服务。通过专业访问、咨询、答疑等活动了解专业,通过招聘、自荐、演讲等活动关注就业。使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相一致,使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贴近,让学生感到语文有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取得语文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的不错效果。

(4)听说训练容易与生活相结合。在20世纪初,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进行了“语文即生活”的教学改革。认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王尚文先生提出了“语文生活”的概念,认为大家不是用语文来生活,而是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大家生活之所在。这些观点实践起来却很困难,大家沉迷在对课文的分析之中,很少关注课外的活生生的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话题,听说训练很自然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应当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首先应从家庭入手,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由于学生们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人,说起来就有话可说,也能说得较好。其次,向学生自己喜爱的领域扩张,如兴趣、爱好、习惯、特点等等,谈他们感受最深的东西。其三,向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有感而发,从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到读中外名著,欣赏名胜古迹;从打电话、接待客人,到发表观点、陈述意见;从辩论到演讲。“生活无处不语文”,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生活化的语文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语文。

(5)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可以解放学生,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把学生从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远离过去失败的痛苦,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着去训练自己的听说能力。

(6)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可以真正地解放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开手脚去设计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进程,不再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去阐述学生听不懂的微言大义,去教授学生永远也不会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所谓的“通感”,而是根据学生的要求去教。.

(7)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也解放了教材。以听说为重点,让学生解脱的是教材角色的转换,教材不再是背诵记忆的对象,而是练习听说的材料。教材可以用现有的教材,也可以自编教材,可以是教师编,甚至可以是学生编。有人用美国人奥格?曼狄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作为教材,引导学生去讨论和演讲,在锻炼听说能力的同时,又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激励斗志,让人充分认识人生的价值。有这么一位职业学校的校长,他把全校的语文课都砍掉了,认为所有的科目都包含了语文的内容,中职学校没必要再开语文课。我不赞同砍掉语文课的做法,但我赞同他对语文的理解。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导游专业的学生,把与景点有关的导游词、历史掌故背得滚瓜烂熟,这就是语文;学会与游客打交道,用语文明,幽默风趣,这些都是语文。无处不语文,时时皆语文。

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学到的东西并不比依照课文照本宣科少,从阅读量来说可能更多。语文学习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人们说有位才能有为,我们说有为才能有位。语文很重要,地球人都知道,只是我们没有让语文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才让人觉得语文无用,才让校长下狠心砍掉语文课。如果让语文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语文强大的育人功能得到体现,加大语文课时,重视语文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赵化.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西部科教论坛,2010(01).

[2]张丽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用为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第6篇: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随文识字 重读轻讲 把话说完整 课件 数量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68-01

最近聆听了山东省教研室李家栋主任的专题报告《新课标和课堂教学》后感触颇深,以往我们的教学全凭教师的好恶、习惯来教学,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没有从新课标的角度来分析考虑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反思我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现自己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侧重点上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大约分为三部分:一是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反复认读。二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人文价值。三是指导书写,然后是组词和练字。现在想来,这哪是教语文,只是教课文而已。内心倍感惭愧。

学习新课标和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使我认识到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依照低年级小学生的特质,遵循新课标的指示和要求,选择适合低年级小学生基本学情的几个侧重点。以下是我反复思考后筛选出来的几个侧重点。

1 随文识字,渗透识字方法

新课标提示我们:为学生识字提供语境,使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由此,我认识到,认读课文中的生字,不能脱离课文,而应该结合课文内容提供的语境。而我以往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分为两大环节,首先是认读生字,扫除阅读障碍;其次是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现在学校组织听评课活动,我发现绝大多数教师的语文课堂依然是这种简单的模式。这种语文课堂里,识字基本上是与课文脱节的,也就是说,学生认读生字没有语境。这就难怪学生觉得识字索然无味,识字的效果就不理想了。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边读课文一边认读生字,保留学生识字最基本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慢慢发现汉字的规律和内涵,提高识字能力,培养识字兴趣。

2 重读轻讲,培养阅读兴趣

新课标提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工作十几年来,每每听语文课,发现老师们总是发问或喋喋不休地讲解,生怕学生听不懂,不理解课文内容。老师们在课后反思也会说:讲得多读的少。但是,总也放不开手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次听课,依然是讲得多读的少。学习了新课标,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们无限扩大了理解课文内容的追求,而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问出来的答案往往是干涩的,而读出来的感悟却是滋润的。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重读轻讲。反思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的情感,必须是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因此,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里的长句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3 耐心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教学十几年来,我深深地感到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重要性。学生的口语表达有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句子说不完整,往往是说半句或是一个词。这种情况比较好解决,教师提示学生把话说完整,或是告诉学生该用的句式,他们一般都能自行改正。二是思想表达不全面,缺少逻辑性,常常前言不搭后语。这种情况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解决的,它需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交流汇报的机会,使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慢慢学会说完整话、规范话。无论是那种情况的不完整表达,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然后想办法耐心解决。

4 适时、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本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我校为每个班级配齐了多媒体,从此,是否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也成了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重要目标。于是,只要是组织听评课活动,教师们便从网上搜集一些多媒体课件,也不管有没有作用,只要是挺热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在课堂上中一张一张的展示给学生。这种语文课堂给人的感觉是,老师和学生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因此,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同行们,吃透教材,正确把握课标,分析多媒体的特点,尽可能做到知识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5 控制写字数量,把握写字质量

作为一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让小学生把我们的中国汉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督促他们认真练习写字。在我细致、到位的指导下,学生们都能正确、规范地把汉字写在田字格里。可是,令我疑惑的是,一到写作文、日记或是抄写句子、段落时,学生们的字就失去了美丽的身姿,有画圈的、有连笔的、有分家的―― 书写不再横平竖直,汉字也像一个个淘气包,不再规范地呆在田字格里,真是越写越糟糕。

我困惑了很久,一直苦思原因,直到这次深入学习新课标,我才顿悟: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和耐力不持久,而我忽略了这一点,布置的作业写字量比较多,小学生们失去了耐性,才会越写越潦草。反思至此,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恰当地控制好写字数量,才能保证学生的书写质量,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第7篇: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思维火花;思维情趣;应变能力;标新立异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一、调动学生思考的情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知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兴趣,可以激感、培养意志,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某种状态。它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是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在讲解《海上日出》一课时,自读课题后我就首先引导学生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想知道海上看日出与在草原、山中看日出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想知道海上日出是怎样一番景象……然后让学生再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说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向上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又认真地思考起来,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可见急于寻求答案的心态引发了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

二、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有之一定的差别。个性不同决定着思维方式与深浅度的不同。使学生在愿意思考、主动动脑思维的情况下还要给学生更多的自,建立开放的教学过程,关注每位学生,使学生乐于思考,这是每位教师必须注意的,否则,课堂上就会尤如一潭死水。

在课堂中为了实现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1.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思维动机,在宽松快乐的情境中展示自主学习的魅力。如“赤壁之战”一课,讲到火攻曹营这一计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当黄盖,师生是黄盖手下的将领。黄盖充分阅读课文后,回答火攻曹营的路上手下提出的问题。黄盖有许多问题被手下卡住,因而都很投入地再去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们兴致勃勃的争先回答、相互补充。从而理解了火攻计划的周密与巧妙。2.满足最佳心理需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过难,会始中下等生失去学习兴趣,思维停滞。问题过易,又会使一些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格外注意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注意设计那些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兴趣的、启发性强、发散性强的问题与情境,调动起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心愿”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对法国夫妇的美好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萌发这种美好的愿望,谈谈你的理由。3.运用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动性,扩大学习参与面。小学生比成年人更渴望成功、得到表扬,但他们自我调控与意志力又较弱,多数学生参与活动是从兴趣出发的。玩是孩子的天性,你看,球场上孩子们在比赛谁的投篮命中率高呢。比赛竞争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剂。于是每当课文较复杂或学生思维出现低潮时,我就适时组织一些比赛,看看哪组举手发言的多,哪组读书最认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优胜组展示在百花园中的风采展一栏。学生们为争第一,无不积极思维。4.合理安排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之中。独立学习是学习自主化的最佳方式。平时教学中,要善于从独立学习实践中总结出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为学生提供时间、机会,在学习体会有争议时适当采用合作似的学习方式。如把握课文内容方面就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这些方面来自己学习,写景状物类思考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从哪体会出来的?写人记事类可以这样想: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的什么事?从中体会到这是怎样一个人?你怎样体会到?在读书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边读边适当标注,同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体会和同学交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解决,这样可以使独立学习的结果得以检验完善,可以使有争议的问题通过讨论找到最合理的答案,避免不成熟的想法当众发言所造成的尴尬,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训练学生随机应变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摈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训练学生思维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努力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课文时,我常常不拘泥于教材原有结构,而是根据教材实际需要,变序导读、多向分析。如训练学生改变课文标题、词句、结构、人称、体裁等进行教学。分析课文时,改变文章顺序:对于重点部分明显的文章,直奔中心,突出重点,然后前后串联,瞻前顾后理解课文,有的文章结尾是总结句、中心句的,我则抓住结尾,进行逆推追溯,有的文章几个自然段结构、写法相似,则在教好其中一段的基础上,纵横交叉,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自学其它段落。经常运用变序导读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文章中心,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训练学生思维的两面性,让学生思考总是时,不只看到其正面,同时注意它的反面,形成思维的多角度。比如教《粜米》一课,引导学生得出旧毡帽朋友多收了三五斗,理所应当增加收入的结论,接着阅读下文发现他们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让学生在那些似乎不合理但又合理的思维中认识事物对立的两个面,认识这种对立而统一的客观。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走出固执僵化的模式,达到灵活多变的程度。

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为使学生思维具有这一特性,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做出某种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教学中,经常有学生跟我唱“反调”,这是创造力的萌芽,我决不肆意扼杀,而是及时表扬他善动脑筋,发表了与众不同见解,鼓励他们以后解决问题时,也要不满足于一般,而是大胆地突破陈规、标新立异,别辟蹊径,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

第8篇: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科词类教学

众所周知,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词性是指词的语法特性,包括词的词法功能和句法功能。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性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一类是虚词。实词是指能充当句子成分,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的词。虚词是指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词。根据各类词不同的词法功能,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语法学中的词类分析法是西学东渐后,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借用西方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剖汉语,研究汉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它就如数形探索中的坐标,化学变化中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法、基因探究法一样,是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解读汉语的一个突破口,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遗憾的是受高考语文科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轻对语法术语概念的考查的影响,中考很少考甚而至于不考词类的相关知识,以致于初中语文教师很少讲解有关词类的基本知识。如果讲,都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讲得不全,讲得不透,以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词类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给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基础性的障碍,羁绊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那么在初中词类教学的基础上,高中语文词类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呢?

一是词的概念的界定。绝大多数刚跨入普高大门的学生,都搞不清楚字、词、语素、词组这几个语法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澄清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其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汉民族的文字,它是汉民族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汉民族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从书写形状看,汉字是方块形文字;从造字的来源看,它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高中。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都有相应的读音,但不一定有意义,如“孑、蜘、朦、葡”等字,就只有形体和读音,但没有意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备用单位。任何一个语素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风、云、雷、电、山、河、湖、水”等都有形、音、义,可以称得上语素;“孓、蛛、胧、萄”等只有形、音而无义,就只能称为“字”而非“语素”。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猪、牛、羊、马、金、木”等字都有形、音、义,它们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单音节单纯词。“孑孓、蜘蛛、朦胧、葡萄”等尽管有两个读音,两个形体,但组合起来才有一个意义,因而只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双音节的单纯词。同理,“俄罗斯、歇斯底里,布宣诺斯艾利斯”等,尽管有几个字,但只能算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多音节的单纯词。而“土地、教室、板凳、法律”等就是由两个字、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的合成词,“对台戏、对流层,对外贸易,对抗性矛盾”,则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或者说是语素)构成的多音节的合成词。词组又称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黄叶、坐好、三次、所想”等就不是词而是词组。词一旦形成,其形、音、义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其句法功能和词法功能不会轻易改变;而词组是词与词的临时组合,具有可变性,多样性。

二、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很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一看见“风”就说它是名词,一看见“把”就说它是介词,一看见“流”就说它是动词。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孤立的,片面的,不准确的。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首先要根据词所承载的意义加以判别。如果一个词没有词汇意义,那它一般情况下就属虚词;如果有词汇意义来,我们就可根据其意义判断其词性。如“流”这个词,在“流血”、“流汗”、“流鼻涕”中,“流”是指液体移动,那它就是一个动词;而在“洪流、急流、中流、开源节流”等词组中,它是指江河的流水,显然是一个名词。“风”这个词,在“寒风、暖风、热风”等词组中,它是指“由气压不均而产生的流动的空气”,显然是个名词;在“风干、晒干风净”等词语中,它的意思是“借风力吹”,显然是一个动词;在“风言、风语、风闻”等词中,它的意思是“传说的,没有确切根据的”,因而是一个形容词。可见词的意义不同,相应的,其词性就有可能不同。其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来加以判断。,高中。如动词,它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的语法特征,一是动词前能够加副词,但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与之相区别的是形容词,它也有两大语法特征,一是大部分形容词都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划清“深刻、深入”的词类了。我们可以说他的发言很“深刻”,但不能说他的发言很“深入”;我们能说“深入”敌后,“深入”人心,但不能说“深刻”敌后,“深刻”人心。据此我们就可以判断:“深刻”是形容词,而“深入”是动词了。再如叹词,它是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的词,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感叹语或句子,是其显著的词法功能。而与之相区别的是,语气词是放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的词,它总是附着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永不独立。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判断出下列语句中“啊”字的词性了。

①荷叶啊(语气词),是青蛙的摇篮。

②啊(叹词),我们的祖国多美啊(语气词)!

由此可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我们很容易确定近义词、同音词的词性。再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其句法功能,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如“在”这个词,它在如下三句中的句法功能不同,其词性就不同。

①他在家。

②他在家学习。

③他在学习。

第一句中“在”充当句子的谓语,故为动词。第二句中“在”与“家”组成介词短语表处所,故为介词。第三句中表时间状态,修饰“学习”,作状语,故为副词。再如“把”这个词:

①他把住车把不放

②他把两把扇子都弄坏了。

第一句中的第一个“把”字充当“他”的谓语,意为“握”的意思,显然是一个动词。第二个“把”是指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作“把住”的宾语,为名词。第二句中“他”为主语,“弄”为谓语,“坏”为补语,“把两把扇子”这一介词短语作状语。其中第一个“把”为介词,第二个“把”为量词。由此可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的位置不同,充当的句子成分不同,其词性往往就不同。

总之,在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灌输三大理念。一是不能孤立地判断词性,认定一个词就只有一种词性,一定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全面把握一个词的多种词性。如“花”这一个词语,在下属语句中,词性就不同。

①梨花开了。“花”,指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名词。

②文艺之花绚烂夺目。花:比喻事业的精华,名词

③她是一朵交际花。花: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名词。

④他喂了一只大花猫。花:颜色或种类错杂的,形容词

⑤别在我面前耍花招了。花: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的,形容词

⑥该花的花,该省的省,一定不要浪费。花:用,耗费,动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一看见“花”就孤立地说它是一个名词,它除了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形容词。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个词词性的发展演变。如“朝”本为一个会意字,甲骨文象日出草从中而月亮还没有下去的形状,本义是“早晨”。,高中。“朝闻道,夕死可矣”“朝不虑夕”“朝令夕改”“朝辞白帝彩云间”等中的“朝”都是解释为“早上、早晨”,为一名词。,高中。后因人臣每天早晨要拜见君主,所以引申为“朝见”,成为一动词,如“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现又由“朝”的“朝见”义,引申为“向着”,“对着”的意思,虚化为一个介词,介绍动作的方位或趋向,如“朝前,朝后,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三是要有词类活用的理念。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其通常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的语法现象。如“端正”,本为一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我们经常说“端正态度”。此处的“端正”一词就属词类活用,由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态度端正”的意思。又如“悲伤”,本为一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是指伤心难过,但在“悲伤着你的悲伤”一句中,就发生了词类活用。前一个“悲伤”为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而悲伤”;后一个“悲伤”由一个动词活用为一名词,指悲伤的事情。由此可见,社会在发展、语言在发展、词所承载的意义在发展,其词法功能、句法功能就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切不可用静止的眼光来审视词性,而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词性变化。

三、重视文言文中的词类分析教学。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有时古汉语是两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初学文言的学生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成”,本为两单音节词连用,“形,形势;成,形成、产生”。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恰好成为了一个双音节词,其义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又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方”为两单音节词,地:土地;方:方圆。现代汉语中“地方”为一双音节词,意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再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因为”本为两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写、创作。现代汉语中“因为”合用恰好变为一双音节词,是表原因的一连词。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能更深入、更准确地解读古汉语。二是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少,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我们只有运用词类分析法,才能更透彻,更精细地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事”本指“事情、事件”,为一名词;在该句中,“之”这一代词充当其宾语,“事”就由一名词变为了动词,解释为“侍奉、侍候”。兄,本义为“兄长”为名词;但它放在谓语“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其解释就变为“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又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伏”字,本义为“埋伏”,是一动词。但在该句中“伏”用在“有”这一谓语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其词性就发生变化,为一名词,应解释为“伏兵”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忘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本义为“美丽好看,与丑相对”,是一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该句中“我”充当“美”的宾语,“美”就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联系上下文,“美”就只能解释为“以——为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才能把文言中的词类活用解释得更精细、更准确。三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有独特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古汉语里用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中的“诸”就是“之”和“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之”是代词,指搬运的土石;“于”是介词,释为“在、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解释“从”,“之”是代词,指代积土而成的山。其它如“子曰:‘盍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为“何不”二词的合音,义为“为什么不”。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相当于“不可”,义为“不可以”。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就要我们准确地解释翻译好文言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词类分析法,以此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汉语。

像生物学的研究要从研究细胞、基因入手一样,研究汉语也应从词类分析入手来解析相应的语法现象。在高中阶段的词类教学中我们应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因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不一,归类不一,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实词的划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把副词、叹词归为实词,并把表语气的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单列出来,称为语气词。而刘燕、邱学东等人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则将副词、叹词归入虚词,把表语气的词归入助词,称为语气助词。,高中。此外,按一般语法学观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也不一致。如代词,现代汉语法学家将其归入实词,而古代汉语语法学家将其归入虚词。副词,古代汉语语法专家一致把它归入虚词;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对其归类就有争议,有的把它归入实词,有的把它归入虚词,争论不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比较斟酌,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词的语法功能的认识。其次我们应重视“讲、练、评”三者的结合。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来说,词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词类活用、词的归类等知识都是相当抽象的,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先剖析一些典型的语法现象,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作出客观、公正、有理的评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类分析能力。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把词类教学作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内容之一,在学生一跨入高中大门就集中讲授,然后在以后各年级的教学中加以巩固。也可以把词类教学的相关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割在各年级各单元之中加以讲授。总之词类分析法是我们解读语言的一把利剑,一种烛照语言内部的微观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熟练地加以掌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燕、邱学东等《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朝忠、王文学《常用汉字形义演释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第9篇:语文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造精神 思维能力 轻松愉快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来源于生活,要在生活中学语文。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曾指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教育不是既定划一个的笔墨,用划一的教材和方法,把受教者加工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尊重受教者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秉味,以对于他们各自说来最恰当的方式,把他们成全为合于他们天性而又富于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人”。

说到富于创造精神就不得不说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也是培养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基础。以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很少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下面就结合我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1 改变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氛围

我国的教育模式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不仅使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只单纯的重视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而且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当今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充分发掘课本教材内容,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让学生对教学充满兴趣,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同时,深度挖掘教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中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发挥想象拓展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注重开放式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属于一种基础学科,它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社会生活,而且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语文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能够应用于交际,还是提高人类的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将生活实际和语文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上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知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训,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不拘泥、不刻板,能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相协调,善于根据时间、地c、条件等变化,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让学生不被某种固定的意识所牵制,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形式,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3激发兴趣重视课外活动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课外活动则是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组织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具备独立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游戏、参观、讲故事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课外活动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