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

第1篇: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摘 要 要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真正弄懂财政与金融的基本原理,并具备中初级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的分析与运用能力,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本文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就《财政与税务基础》教材在教学中恰当地采用三种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或互动法)作了建议,并就本教材极为重要的财政和税收学术观点作了分析。

关键词 财政 税务 教学方法 学术观点

《财政与税务基础》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财政学的一般理论、财政收支内容、财政管理、税收概论、我国现行税制、税收征管以及国际税收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讲授的深浅度不易把握,再加上教育对象的知识起点偏低,接受能力不强,以及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浅显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故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本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的原则,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一、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讲授要精

“精”即是教学内容的精华,要把握每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精”也是精简,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要讲得精简。“精”也是精彩,课要讲得生动、形象、严谨、富有吸引力,要有生动的例证、形象的比喻、严谨的推理,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

2.融进道德教育

讲授是教师身心能量总和的体现,是知、情、意多维度的整体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按预期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使学生受到感情熏陶和感染,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描述税收简要发展史时,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税收征管时,阐述征纳双方权力与义务时,可以进行政府要诚信用税,税务机关要诚信征税,纳税人要诚信纳税的公民道德教育。

3.善于置疑设问

采用讲授法教学,教师不可一讲到底,要善于置疑设问,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把问题引向深入,也可穿插阅读教材,进行适当提问,形成课堂的多向信息传递。

4.恰当归纳演绎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所讲要点,要对一些重要术语、名词、概念、原则等知识要进行演绎,通过演绎把抽象化由具体枯燥变为生动,通过演绎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教师通过恰当的归纳和演绎,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案例法

这是国外较为流行的教学方式。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财政与税务基础》这门课程来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案例教学,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采用案例法教学应该做到:

1.案例内容的选择

案例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遵循以下具体原则:①实用性。②典型性。③针对性。④理论性。

2.案例编写的步骤

案例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案例的编写。具体来讲案例编写步骤主要包括以下阶段。①确定目标。②收集资料。③写作。④检测。⑤定稿。

3.案例教学的实施

为了取得预期效果,案例法教学应遵循以下步骤组织实施:①知识准备。②案例简介。③案例讨论。④案例分析。⑤教师小结。

(三)讨论法(互动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运用讨论法教学时,应把握以下程序:

1.确定讨论题目

2.做好讨论准备

在讨论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①教师要认真研究讨论题目,从不同角度把握讨论内容,要充分估计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指出的看法和问题,并做好解惑答疑的准备;②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有关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论证分析问题的有关资料,指导学生撰写发言提纲。

3.组织课堂讨论

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可运用研究性教学形式,分组讨论,分组时适当注意组员搭配。

4.做好讨论小结

二、教材中的学术观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财政税收理论界的研究空前活跃,尤其是在借鉴西方财政税收理论方面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大大促进了我国财政税收理论的深化。

(一)财政基本理论中的学术观点

近年来,我国财政理论界在借鉴西方财政理论方面,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市场缺陷论”或“市场失灵论”,二是公共产品论,三是“公共需要论”。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西方财政的“公共需要论”,为此笔者就“公共需要论”的优点、缺陷以及中西财政优劣作一比较分析。

1.“公共需要论”在分析财政分配现象、形式以及管理方法上有其优越性的方面,主要表现在:(1)强调市场主体地位。(2)具有层次性。(3)注重财政税收中的公平、效率的原则。(4)公共产品论按受益范围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公共产品。我国实行分税制正是这一理论在财政管理体制上的运用。

2.由于这一理论基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根植于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不仅其理论本身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而且许多方面也不符合我国经济实际情况。因此,这一理论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财政特殊,而未能揭示出财政一般。

3.从我国传统财政理论与西方财政理论相比较来看,不存在理论的先进与落后之别。通过借鉴西方财政的先进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我国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那么,如何做到洋为中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1)财政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因为政府是最主要的国家机器,政府经济行为即为国家的经济行为,说到底西方财政就是国家的分配活动,西方财政理论也就是国家的分配活动理论,即“国家分配论”。(2)市场经济决定理论与理论缺陷,具体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有缺陷,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这两点便是公共产品论和宏观调控论的基础。(3)社会供求平衡理论,国家干预经济应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为目标,这同我国传统的综合平衡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税收基本理论中的学术观点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它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补偿,在税收基础知识开篇中,讲清税收的概念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地阐明税收概念的内涵,必须与时俱进,反映财税理论最新的学术观点,在这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剖析说明。

1.在财政收入的诸多形式中,税收是最为规范的收入形式。

2.税收不仅要凭借政治权力,还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传统的观点和理论,税收凭借的是政治权力,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还依据公共权力取得税收收入,应该说这一观点与财政基础知识中的“公共需要论”是一脉相承的。

3.税收是纳税人的社会成本。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企业要生产,都必须具有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大要素,“三大要素”是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是便利的交通、良好的通讯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内部条件三大要素构成企业的内部成本,而外部条件的创造则需要纳税人以税收上缴作为财力保障,税收就构成了企业外部成本,只有从理论上进行这样创新,才能从原理上讲清先有纳税人权力,后才有企业等广大纳税人的义务,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和确立纳税人较好的纳税意识。

4.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比例问题。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是征纳关系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负担问题。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这两个比例也有因所有制各成分的比重不同,尤其是公私比重不同而有所区别。

5.最后对于税收形式特征在不同社会形态下无差别性问题。笔者认为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表述也不能几十年一贯制,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可以表达为政治公共性、整体有偿性和法律确定性。税收法律的确定性也可简称为法定性,在我国,随着依法治税原则的确立,税收法定性已被税收理论界所接受。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年鉴.中国财政杂志社.

[2]地方财政统计资料.新华出版社.

第2篇: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根据历史的记载可以得知,案例教学法的发源地在古希腊,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创始人是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现代案例教学法开创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创造的,随后便运用到财政学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将教师和学生结合起来,使其一起参与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也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将书面的知识和具体的事件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认知的目的。随后,案例教学法便以其众多的优点被普及到全世界的课堂教学中。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财政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析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并且需要通过政府的经济活动来研究其影响。财政学又叫公共部门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在众多的学科中,它是联系一般经济理论科目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桥梁,具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一般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特点。我国传统的财政教学比较偏重于理论的学习,硬性知识较多,从而忽略了定量和实证的研究。除此之外,传统的理论施教方式比较单一,教师讲课内容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必须在财政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财政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科目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对学习的内容感觉枯燥无聊,即使记住了一些财政学的概念,但是,不久后便忘记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深入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掌握,没有做到深入理解。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针对这些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讲课内容生动形象,能够使学生深入掌握财政学的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来探究问题,可以提高应用分析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的案例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案例的复杂性,从而认真地分析案例和解决问题。另外,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并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设计

在案例教学法中,选取和设计案例尤为重要。在选取案例的时候,教师应选择典型案例,即采用有代表性的案例,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课程的内容来选择案例,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此外,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要具有综合性,要体现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案例的真实性,促进学生对案例的思考。

(二)案例的使用

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案例授课,具体来说,运用案例的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解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和专题讲座式。不同的使用方式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要结合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让案例产生预期的效果。比如:对于时间安排较少的课程可以采用讲解式的案例,将案例和重要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事实;对于时间安排较多的课程可以进行讨论式或辩论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案例的使用效果。

四、结语

第3篇: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财政学》教学;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7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教改立项资助项目“PBL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3XN11)的研究成果之一。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从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以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其中,在《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文献综述与假说提出

《财政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联系紧密的综合性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及与相关学科渗透的多重特征。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本科阶段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具有以下特点:传授财政学中关于财政的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李新、焦耘、莫亚琳、兰相洁等人的研究,都强调了《财政学》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递与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性。

由于财政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抽象性,其知识框架所包含的内容覆盖面广且层次错,因而对于本科生而言,如果对课程内容没有学习兴趣和主动需求,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研究认为,如果在课堂原理讲授的基础上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的疑难细节,将原理进一步具体化,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帮助。至于案例教学法如何具体运用到《财政学》教学中,李新、兰相洁提出的具体应用方法仅针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提出应包括案例设计、导入案例、分析和讨论案例和总结案例四个阶段的观点。魏松认为,除了讲授式案例教学外,财政学案例教学还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分组辩论式案例教学、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但并未进一步说明各种案例教学方式的具体运用方法。至于案例教学法如何具体运用到非财政专业《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以往文献并未展开太多讨论,绝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研究的阶段,没有提供更加详细的经验证据。但是,无论是考察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还是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均需要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方式和实际效果展开经验研究,获取经验证据以得到有益结论,本文的研究目的正在于此。

本研究是在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改革实践主要通过三种具体形式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本科《财政学》教学:第一步,将案例分析引入课堂教学(以下简称“课堂案例教学”),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实社会经济中的热点财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财政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第二步,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案例搜集和分析工作(以下简称“个人案例分析”),这一阶段以学生的自发、独立探索为主,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去分析现实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到结论;第三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由笔者提供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源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财政学案例,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完成自我学习,最后由教师对案例分析进行点评和总结,促使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更好地结合,实现掌握知识点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以下简称“小组案例分析”)。

根据以往的文献结论,本研究希望检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观效果之间的路径关系,即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是否能够提高学习该课程的主观效果,是否会通过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由此,研究提出的待检验假说为: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包括课堂案例教学方法、个人案例分析方法和小组案例分析方法的引入,能够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检验上述假说所需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调查对象是已学完《财政学》的本科生,采用电子邮件发放、回收问卷。据统计,共发放问卷309份,收回270份,回收率87%。其中,有效问卷220份,对回收较早的20份问卷与回收较晚的20份问卷中认知型变量进行无回复偏差检验,结果表明回收时间不同的问卷没有显著差异。

二、变量测量和描述性统计

1.变量测量。研究中包括三个主要变量:第一个变量为案例教学法引入变量,具体包括课堂案例教学引入程度、个人案例分析引入程度、小组案例分析引入程度,变量测量主要通过度量调查对象对三种教学法引入程度的主观感知水平来进行;第二个变量为学习兴趣变量,兴趣的两分法,即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在学习兴趣的经验研究中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本研究对学习兴趣变量的度量包括四项测量题项,兼顾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第三个变量为学习效果变量,本研究对学习效果变量的度量主要通过度量调查对象整体上和分项目对学习收获的主观感知来进行。

2.描述性统计。表1显示,调查对象的学习兴趣和主观学习效果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从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见表2),主观学习效果与三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引入和学习兴趣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学习兴趣与三类案例教学法形式的引入也呈正相关关系,这为假说提供了初步证据,也为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提供基础。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由于涉及中间变量的影响和潜变量的测量,本研究的经验检验主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展开,模型拟合情况和结构模型系数见表3和表4。从表3可看出,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各拟合指数均表现良好(RMSEA

2.建议。上述研究结论对于《财政学》课程及类似财经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对于特定教学对象开展财经课程的教学,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定需求来设计教学方法与具体方式。从结论来看,非财政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财政学》课程时,对于以各种形式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具有现实需求的,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其中,特定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方式,不仅通过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还对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直接作用,在这种发现的支持下,可以考虑在《财政学》课程中引入如“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等以小组讨论为重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预计会起到显著作用,但具体效果需要进行教学实践和相应的研究才能证实。

本研究以《财政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案例教学法引入、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有意义的经验结论。但本研究的假说提出和测量工具设计以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者的教学经验为主要依据,且研究者来自经济学领域,对教育学尤其是学习兴趣理论的研究经验有限,虽然经验结果通过了信效度检验,但理论支撑仍尚显薄弱,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新,等.浅论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1).

[2]焦耘.认知过程的特征及财政学教学改革浅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兰相洁.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运用之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2).

[4]倪秋菊.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心得与改进设想[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

第4篇: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公共经济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Public Economics"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ONG Shuguang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Hu'nan 418008)

Abstract Public Economics is the main course of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goal is focu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public economics curriculum theory is stronger, leading to its current basic teaching method is taught method,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Public Economics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theory system and course content, based on the use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combin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accurate, in-depth grasp of knowledge of Public Economics,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econom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public economic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1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

1.1 公共经济学理论基础及教学内容的整合

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公共经济学亦有称之为公共财政学。但是,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是什么,它与财政学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行为及政府行为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的学问,“基于社会契约视角,政府应该做什么,包括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和如何提供公共产品,都应由社会公众的公共选择来决定。”①因此,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才是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而“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理财或公共理财的学问”,②尽管随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探索与不断调整,财政学的研究领域逐步延伸到社会公共部门的方方面面,从而使财政学在理论体系上延展成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但其理论仍然以财税理论为基础。而现编写的大部分公共经济学教材仍然没有注意区分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理论基础的不同,没有将公共经济学的重心放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上,而是将其与财政学相同,放在税收原理和税收制度上。因此,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明确并有效整合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体系,形成有自身特色和自身教学重点内容的课程内容体系。

1.2 公共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与借鉴

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如规范分析、实证研究、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但是,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变化,使得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各种研究方法的交互使用成为一种趋势,公共经济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引入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一发展变化,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中。

1.3 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公共经济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高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公共经济学课程又是理论性偏强而实践性偏弱,使得目前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这种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注重了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际的运用,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重视公共经济学课程基础理论体系的整合与完善

理论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指导,目前在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中,既要注重其基础理论体系的整合,又要注重其基础理论体系的扩展与完善,要突出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基础理论地位。同时,又可将一些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新兴理论引入到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扩展自身的理论体系。

2.2 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衔接

由于国内公共管理学学科发展的不成熟性,不同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重叠的情况,这在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形成了制约性。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好与公共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衔接。 (下转第127页)(上接第79页)

2.3 教学中突出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针对现有教材理论偏重而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要在教学中注重纳入对公共经济与管理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作事例,让学生运用公共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4 构建复合型课程架构

所谓复合型课程架构,就是要打破原来一门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只有课堂教学的单一性,设计、建立在课程教学中既有课堂教学(教材)、又有应用与拓展训练(如专题任务调查)、还有课题研究(如申报研究课题、撰写课程论文),以及实验与实训等的复合型课程架构。

3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3.1 整合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

在现有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公共管理领域中一些新兴理论对公共经济学的影响,如新公共管理对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吸收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部门合约理论等核心与前沿内容,将整合后的理论体系作为本课程新的核心脉络。

3.2 设计体现“公共管理”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在保持基本内容体系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加和删减处理,从而突出“公共管理”特色。重点突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方面内容,加大对政府出台的各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从而阐明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3.3 编写高质量讲义与课件

尽管在教学改革中强调要改变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但课堂讲授仍然是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我们编写高质量的讲义和课件。

3.4 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和锻炼其研究能力。结合公共经济学课程内容,开展专题调研、兴趣课题调查、撰写课程论文等,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和参与、申报各种学生自己的研究课题,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型研究项目等。通过开展这种“参与式”的科学研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习兴趣。

3.5 切实发挥实践教学的功效

缺乏相应的实践平台是公共经济学实践教学中的普遍难点。但随着学科建设及实践实习基地的逐步建立,与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诸如“社会导师制”、顶岗实习、实习基地等安排。因此,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注意切实发挥实践教学的功效,将实践教学纳入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公共经济学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3.6 大力开展案例教学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以及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而言,要注意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应契合学科和专业背景,多采用公共部门的管理事件和场景作案例。

注释

第5篇: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执行审计 审计结果公告 部门预算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编制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就是实施了部门预算改革。目前, 各地部门预算改革进展情况不够均衡, 尤其是县级部门预算改革还不到位, 预算编制较粗、综合预算不尽规范、基本支出定额不够完善、信息系统应用程度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深化预算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充分认识推行部门预算改革的重要意义, 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把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放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

一、我国推行部门预算的背景与意义

推行部门预算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完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它是政府预算编制方面的重大改革。通过部门预算改革,对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公共支出管理和革新预算理论都有积极意义。因此,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对于我国财政预算理论的革新和公共财政理论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实证分析的开展。总而言之,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率既是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建设的起点,也是评价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建设成败的核心。实施部门预算可以有效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预算体制的比较和研究,有利于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部门预算的成功经验。

二、近几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经验研究

(一)审计结果分析的数据说明。

数据来源于2006年至2009年公布的关于中央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告。即2006年第5号,2007年第6号,2008年第7号,2009年第12号。文中统计的关于部门预算执行涉及的财政资金范围仅限于这4份公告中的资金范围。

(二)审计结果的数据分析。

按照以上数据说明,本文统计出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中涉及问题财政资金的金额与比例(单位:亿元)

表1的数据表明: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比例最高的两个项目是“编报不实”和“未拨付”, 2007年比例最高的两个项目是“执行不力”和“支出不具体”, 2008年比例最高的两个项目是“支出不具体”和“会计核算”, 2009年比例最高的两个项目是“编报不实”和“支出不具体”,比较而言,在12个项目中账外账和损失浪费通常为本年份中比例最小的两个项目。

(三)审计结果数据分析的结论。

通过对历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部门预算编制不合理 ,大量“编报不实”问题资金的存在有极大的危害。同时,部门预算实施不力,从历年的审计结果公告可以看出,“支出不具体”涉及的问题资金在2008审计年度比例最大,达到54.6%。在预算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和单位很容易钻预算过粗及各项支出内容划分不细的空子,从而“改变资金的用途”和“扩大支出范围”。这两个项目,连同“编报不实”成为历年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中最受关注的三个问题。

三、进一步深化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部门预算无论是在编制上、实施上、管理上,还是执行审计上,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将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部门预算的改进作出贡献。

(一)部门预算编制方面改进的政策建议。

分析“编报不实”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门预算编制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应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改变我国“二上二下”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将原来由各个部门向财政部提供预算草案改为财政部门通过对当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编制年度预算计划,然后下达到各个部门;在此基础上,各个部门可根据本部门具体情况对该计划进行合理调整。

(二)部门预算实施方面改进的政策建议。

预算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是造成预算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政府各部门必须严格依照立法机关审查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预算法案办事。应尽快修订和完善《预算法》,明确政府预算的法律地位。可以在《预算法》中明确规定,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如果由于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中央三分之一以上的部门申请,政府可以提出预算修改方案,对当年的预算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调整。同时增加及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对违规执行预算行为进行处罚的相关条款。

(三)部门预算管理方面改进的政策建议。

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效的法律、法规的指导和相应配套机制的运行来协调实施。制定《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为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加大《政府采购法》的推行实施力度从法律上保证与部门预算改革相配套进行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能够顺利推行,以便为部门预算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2006年至2009年审计结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署官方网站.

第6篇: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行政性公共财产; 网格/团体文化伦理; 管理模式; 交易成本

一、行政性公共财产的含义

行政性公共财产也称行政性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部门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立为国家所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行政部门的资产、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馈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也就是说,它指行政机关占用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法律上强调国家拥有完全产权,而单位和个人不得占为己有、私自处置和收益的公共财产。所谓的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职能、管理国家事务的各种机关的统称。根据实际管理惯例,本文采用广义行政机关的概念,按照其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分为权力机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构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机构;司法机构即法院、检察院、警察、监狱等。另外,我国按照一定原则并经过法律手续组织的、列入国家行政编制、在预算管理上视同行政单位管理的党派及社会团体也包括在行政单位之内。

二、公共财产管理模式的争论

公共财产管理思想的差异主要是集中控制、私有化产权和自治管理三个派别,他们分别对公共财产管理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以政府集中控制为唯一方案

当稀缺资源是公共所有时,没有人会节约使用一种公共资源,也没有人会将资源的所有制安排给其他人,即人们所熟知的“公地悲剧”。对于公共财产的“公地悲剧”,有学者赞同国家实行集中控制和管理的方案。加利特・哈丁认为:“在一个杂乱的世界上,如果想要避免毁灭,人民就必须对外在于他们个人心灵的强制力,用霍布斯的术语来说就是对‘利维坦’表示臣服”。对公共财产实行集中控制和管理的政策方案已经得到广泛的赞同,在第三世界国家尤为如此。

(二)市场化方法为解决方案

市场化方案提倡者认为,凡是资源属于公共所有的地方,就会导致很大的外部性。德姆塞茨(Demsetz H.)认为,公共财产排除了使用财产就要付费的体制,因此强制实行私有财产制度,才能将由公共财产导致的外部成本内在化。他认为私有化是最优的解决办法。

(三)自治管理的治理方案

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大量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自主治理公共财产的制度理论,从而在私有化理论和国家控制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解决公地悲剧的理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用博弈论的方法探索了在理论上可能的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的可能性,中心思想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逃避责任或其它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保持自己努力所形成的剩余。

三、公共财产管理模式与网格/团体文化理论

关于如何进行公共管理的话题,人们总在不断地探索,长期以来关于如何选择管理国家经济的模式问题上一直围绕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争论不休。网格/团体文化理论(grid-group culture theory)作为一种分析方式,起源于世界著名的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1982)的作品,如今已经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界的制度分析。网格表示我们生活被习俗和规则所限制的程度,其功能是缩小以个人协商为基础的生活范围;团体则表示个人选择受团体选择限制的程度,其结果是将个人整合到集体中。网格和团体在公共管理中是根本性的。过去关于政府本质的争论均集中于在多大程度上依据规则机械的做法与运用智者判断和就事论事的权衡。关于如何进行公共管理,可以把“网格”和“团体”的向度放在一起,组成一个简单的矩阵,界定出一些基于文化伦理的基本的组织框架(见表1)。

文化伦理组织类型的框架促使我们思考公共管理的多样性,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两分法那么简单。这里只考虑积极的公共管理模式,即将文化理论的三种积极模式对应于公共财产管理的三种模式和三种管理手段。每一种文化伦理决定的组织类型决定了公共财产管理模式的方向和手段。表2描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公共财产的管理问题上,等级主义趋向于政府集中控制管理,对公共财产的管理采取集中所有权、集中控制、集中审批的方式,一般能够达到较高的行政效率,促进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个人主义趋向于取消政府的集中控制管理,采取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化的方式,将公共财产私有化或者交给私人进行管理;平等主义的文化伦理要求公共财产管理应考虑到直接相对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公共财产管理不仅满足政府部门命令上达下传、严格执行的行政效率,也不仅是学习企业部门追求利润、重视成本的经济效率,还要基于罗尔斯所提出的“无知的面纱”下通过个人意愿、民主过程、投票抉择等机制,形成普遍公正、公平、公开的公共财产管理模式。

四、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模式选择――基于交易成本的分析

表2列出公共财产管理的文化伦理、公共财产管理模式与手段关系矩阵,在公共财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到底应该采取哪种模式,至今人们也未取得一致意见。新西兰著名经济学家穆雷・霍恩认为,在实现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有效的公共管理应当确保交易费用最小化,这是制度经济学派的分析方式。在此也利用交易成本的方法来分析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模式和方法的选择。

(一)选择制度性工具

上文中关于公共财产管理模式已有了三种争论,即等级主义的集中控制式、个人主义的自由市场式、平等主义的自主治理式。究竟用哪种方式来管理行政性公共财产,这三种模式对应了三种制度工具。

1.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主体集中控制公共财产的程度。这种控制力量会随着政府主体对部门财产控制能力的大小而变化,令这种控制程度为D,变化范围从“分散管理”到“完全集中控制”,用[0,1]表示。

2.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环节可市场化程度的大小。市场化程度的大小随着公共财产的管理环节对于公共财产公共性大小以及政府职能转变而变化,令市场化程度为M,变化范围从“不可采用市场化机制”到“完全可以实现市场化机制”,用[0,1]表示。

3.外部监督主体参与权力的大小反映了行政部门以外的力量对于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的参与权力以及监督权力的大小。公共管理过程中有些规定了公众参与执行领域的决策权利,例如必须告知公众即将作出的决策,给予公众作出评议的机会,令这种外部参与程度为P,变化范围从“没有参与权力”到“完全有参与的权力”,用[0,1]表示。

(二)交易成本分析及我国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模式的选择

交易成本是指产权从一个经济主体向另一个主体转移过程中所有需要花费的资源的成本,包括一次易(发现交易机会、洽谈交易、监督)的成本和保护制度结构的(如维持司法体系和警察力量)成本。在公共财产管理领域中对于公共部门来说存在四种交易成本,即决策成本(EC)、委托成本(PC)、成本(AC)以及行政管理成本(MC)。下面就用交易成本的分析方法来探索公共财产的管理制度。

令D[0,1],M[0,1],P[0,1],使得TC=EC+PC+AC+MC的值最小

其中:EC=aD+bM+cP;PC=dD+eM+fP;

AC=oD+pM+qP;MC=rD+sM+tP。

四个交易成本等式中的参数意义分析如下:

1.决策成本(EC)。公共财产有可能集中控制在政府手中,有可能分散在各个部门进行管理如事业单位公共财产或公共设施类公共财产,也有可能将管理权力下放到社区中。随着政府对公共财产的控制力度的增强,政府关于公共财产有关管理方面的决策成本降低,因此a是负值。公共财产可市场化程度越高,公共讨论进行决策的成本就越低,因此b是负值。外部力量参与权力越大的话,对于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的牵制就越大,因此c是正值。

2.委托成本(PC)。不断加强的政府控制力量,使得政府更容易对行政性公共财产的具体管理进行干涉,增加了委托问题,所以d是正的;但公共财产的可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直接干预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e是负的;如果外部力量很难参与公共财产的管理决策或对公共财产管理行为有所影响时,委托问题就相对增加了,所以f是负的。

3.成本(AC)。政府集中管理公共财产的权力和力量越大,代表政府控制力量越大,那么各管理公共财产的公共部门利用公共财产谋取私利的可能性就越小,成本就越低,因此o是负值。公共财产管理的相关业务公共性越强,可市场化的可能性就越小,那么占有使用公共财产的部门侵犯公共财产和公共利益的可能性就越低,成本也就越低,因此p是正的。同理,外部力量参与决策或监督的权力越大,公共部门发生道德风险、侵犯公共利益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q是负的。

4.行政管理成本(MC)。政府集中管理公共财产的权力和力量越大,代表政府控制力量越大,避免了公共财产管理权力分散在占有使用部门,从而可以降低公共部门之间协调管理的行政管理成本,因此r是负值。公共财产管理可市场化的可能性越大,越可以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或者将公共财产部分业务承包给私营部门管理,如此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方法,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因此s是负的。同理,外部力量参与决策或监督的权力越大,公共部门发生道德风险、侵犯公共利益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q是负的。

总成本TC=(a+d+o+r)D+(b+e+p+s)M+(c+f+q+t)P

我国公共财产管理体制和模式的选择,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理论来作出抉择。从上文关于文化伦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手段的分析矩阵中可以看出,每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克服每种管理伦理和手段“阿喀琉斯脚跟”的最好办法是:融合三种管理伦理和管理手段的长处,避免其缺点,尽可能地降低交易费用。

如何融合三种管理伦理和管理手段,提高公共部门管理公共财产的绩效,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索的课题。在这里,笔者就公共管理的文化伦理、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并根据行政部门的实际现状,对应于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的不同层次,尝试提出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的模式设想“三论”。

一是政府决策和行政主管层面――等级主义的“整体政府论”。

公共财产的重要性和保护的要求在宪法、行政法规上都有体现,但政府各部门或地方违反规定行事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公共财产管理的行政效率目标并没有实现,公共财产管理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职能部门直接掌握经济资源,在政府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处于平等抗衡的地位,部门或个人占有使用财政资金拨款形成的公共财产,却把公共财产当成部门财产或者个人财产。而实际上,政府与其各个部门之间是行政上的委托―、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政府部门占有使用的公共财产是政府委托其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而非借之以改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私有财产。在政策和行政主管层面实行政府集中控制公共财产的边际成本a+d+o+r

二是行政性财产管理机构日常管理层面――个人主义的“市场交易论”。

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中存在的预算额度最大化、成本偏高、效率低下、管理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可以通过在日常管理层面引入市场机制,或内部模拟市场来解决。此时,对于公共性不强的行政性公共财产进行市场化管理的边际成本,采用个人主义的管理文化伦理理念、选择市场化控制是理性的。第一,对于单位占有使用的房产、车辆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财产管理模式,引入内部市场,要求占有使用部门对公共财产的使用支付租金,租金由财政预算安排,管理机构租金收入须入财政专户。第二,至于房产、车辆、设备等大额资产的维修、保养、清洁等服务性强,但不具备公共品性质的服务项目可以招标承包给私人机构管理,以降低行政机构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管理的成本。第三,设立激励机制,鼓励节约,提高管理单位努力管好行政性公共财产的积极性。众所周知,企业通常采取提成、加薪等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行政性公共财产使用管理方面也可加以效仿。

三是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监督层面――平等主义的“高度参与论”。

公共财产来源于公共资金,也就是纳税人的贡献,所有纳税人都是利益相关者,更多公众要求政府公开公共管理的信息知晓权。如果政府在使用公共财产之前更多地重视公众的反应以及引入公众对公共财产的监督,那么就会避免层出不穷的贫困或灾难出现等不协调的公共财产管理事故,公共财产的使用和管理也会更加合规、合情、合理一些。

在现代民主发展的进程中,再也难以将政府部门及其管理封闭起来,政府必须打开门户,在行政性公共财产预算、决策、配置、使用、评估、处置等环节使公众参与进来,听取公众的意见,接受公众的监督。用詹姆斯・布坎南的观点来讲,“在一切关系到制定规则的规则方面应该最大限度地引入超多数投票机制”,使公众高度参与。外部力量参与决策的边际成本c+f+q+t

【主要参考文献】

[1] H. 德姆塞茨,刘守英等,译.关于产权的理论[M].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11月新1版,P192.

[2]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余逊达,陈旭东,译.公共事务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 [英]克里斯托弗・胡德・彭勃,邵春霞,译.国家的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8.

[4] [新]穆雷・霍恩・汤大华,颜君烈,等译.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公共部门的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5):38-49.

[5] [美]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蒋琳琦,译.产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3.

第7篇: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对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行政管理支出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2006年至2025年期间行政管理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趋势进行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越低,人均GDP增长率越快,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效果日趋明显。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行政管理支出 经济增长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政府财政行为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政府活动的合理性。因而,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公共财政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将运用Vensim软件建立行政管理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仿真模拟分析。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本研究所考察的系统其结构主要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两方面的要素互相联系所构成。财政支出按功能分主要由经济建设、社会文教、行政管理、国防及其他支出五大类组成,其中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构成了非生产性支出的主体,在财政支出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性支出的规模也随之确定,相应地经济建设、社会文教的支出规模也是相对确定的,各类支出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形成与某一种特定财政支出结构相匹配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系统中与财政支出有关的要素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及其占财政支出比例、其他各类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占财政支出比例等,与经济增长有关的要素主要包括人均GDP、人均GDP增长率、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便构成了系统的结构,并勾勒出了系统的边界(见图1)。

二、模型运行与结果分析

1.系统参数设定

本模型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及有关学术论文。模型中政策参数与方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加以确定。一是平均数法。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数或几何平均数确定参数的数值。如通过计算1990年至2006年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长率确定政策参数“财政支出增长率”的值为6.42%。二是趋势递推法。如在估算我国人口出生率时,已知2001年至2010年这10年人口出生率,用历史递推法为我国未来人口出生率赋值为1.18%。三是直接借鉴以往研究成果。通过直接参考借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某些方程的系数。如人均GDP增长率公式的确定是依据王春元对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最后,研究设定系统模拟运行时间为2006年至2025年,步长为1年。

2.仿真运行与干预实验

在对模型进行检验之后,研究对模型中最关键的政策参数——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的数值进行调整,以观察系统模拟运行结果的变化情况(见图2至图4)。除了保留现有状态下的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高速增长方案),研究还将把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调整为当前值的三分之二(中高速增长方案)、一半(中速增长方案)、零(零增长方案)。

3.仿真结果分析

从图中可见,不同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着显著差异。就人均GDP增长率的模拟结果而言,如果继续维持目前行政管理支出的高速增长,人均GDP增长率将呈现逐年下滑之势,从2006年的6%以上降至2025年的5.27%。在行政管理支出中高速增长方案下,人均GDP增长率几乎是原地踏步。当行政管理支出增速放缓为当前的一半时,人均GDP增长率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在零增长方案下,人均GDP增长率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度”增长之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愈发显著。受到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不同方案下人均GDP的增长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目前状况下,人均GDP虽然在模拟运行期间仍能够保持增长,但是增长动力逐渐衰退,增长后劲不断减弱。在中高速增长方案与中速增长方案下,人均GDP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实现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变化不大,呈小步往前走的态势。在零增长方案下,人均GDP则持续高速增长,且后劲十足,在模拟运行时间的期末将分别达到2006年、2010年的3.75、2.94倍,从而能够顺利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受到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互相消长的作用,在不同方案下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的走势呈现两极分化。在高速增长方案中,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一路攀升,从2006年的3.49%上涨至2025年的5.42%,涨幅高达55.3%。在其他3种方案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在中高速增长方案中,期末值仅比期初值减少0.5%;在中速增长方案中,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由期初的3.5%降至期末的2.2%,降幅超过了三分之一;而在零增长方案中,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持续快速下滑,在模拟时间的期末甚至已不足GDP的0.85%,仅相当于期初的四分之一,表明政府消耗掉的用于自身社会财富比例较之以前有了急剧减少。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分析不难发现,不同方案的模拟结果虽然在开始阶段差异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逐渐显现。简言之,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越低,人均GDP增长率就越快,人均GDP也会越高。相应地,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自然就会更低。这可能是因为在公共支出规模既定时,非生产性支出的比重增加势必会对生产性支出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尽管部分研究支持非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但从本质上来说非生产性支出的正外部性相对较小,其最大增长规模也较小,即使支出有限,也有相当大的可能出现规模过度的情况。现实生活当中,行政管理费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体现。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费用不仅总额庞大,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增长迅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费用的规模显然已超出适度的水平,极有可能表现出非生产性的一面,从而造成整体财政支出无法充分发挥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行政管理支出的快速增长可能带来腐败增多,政府与公众关系恶化等后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过快增长。

一是要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目前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尚存在一些明显漏洞。这些漏洞成为了行政管理支出无序增长的制度温床。为了有效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就必须提升财政预算的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将政府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都纳入预算,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同时,还必须强化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刚性约束,推进预算收支程序法律化,明确预算收支的法律责任,使政府在严格的预算约束下配置和运作行政资源,把支出重点转到保增长、保民生上来。

二是要推进政府财政信息公开。财政信息的公开尤其是政府预算、决算的公开是促进政府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前提,是控制行政管理支出快速增长,打造廉价政府的重要手段。目前一方面需要不断扩大财政信息公开的范围。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预算部门均应全部公开本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另一方面则需要不断细化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财政信息公开应以大多数公众能够直接看懂为原则,逐渐从以往只公开到“类”和“款”细化到公开至“项”和“目”,并应在公开预算数据的同时附上相关说明材料,增强预算信息公开的可读性和完整性。

三是要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降低行政成本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当前,亟需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将行政成本核算机制引入到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之中,建立既注重结果,又注重成本的现代政绩考核体系,把每一项行政行为背后的成本与其相应的成绩或结果,以及公众和纳税人的满意度、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等指标作为考核政府政绩的基本指标。根据政绩考核的结果对政府官员进行奖励和惩罚,把降低行政成本、节约开支与官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充分发挥制度的“诱导”功能,使成本意识渗透到每名官员的日常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钟永光,贾晓菁,李旭.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付文林,沈坤荣.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J].经济科学,2006(1)

[3]王春元.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6)

[4]杨继.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支出:中国1978-2010[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5]杨宇立,钟志文.国内国际行政支出实证比较[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第8篇: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财税法 权利义务 实证分析

【正文】

一、财税法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财政税收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计划经济体制下诸如行政命令等等直接干预经济的行政性手段逐渐为政府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运用财税、金融等间接性手段对国家宏观经济加以调控。因此,不仅仅得到政府官方的重视,我国的国民也对其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而这一热情一方面是来源于财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源于财税与国民生活紧密程度的增强,加之人们逐渐对于税收本质认识的加深,更是给了财税法的发展以强大的动力。

在国外,税法对于国民的影响是我们所不可想象的,正如西方的那句谚语所讲: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税收。因此,各个国家对于税法的教学和研究也是颇为重视,不论从开设该课程的学校数量还是开设的学时,以及所讲的内容方面等等,都是我们所不及的。诸如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大学法学院的税法的设置位居国家众多项目之首;俄亥俄州大学要求申请法律硕士课程(master of laws programs)的申请者,必须是已经修读了联邦个人所得税等课程。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将税法作为一门强制性的课程来设置,只是在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侧重会有所不同。与之相比,我们财税法课程的开设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包括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税务类院校)都是极为有限的,税法课的学时绝大多数是36学时,个别的是54学时,且讲授的内容很多的涉及到财经类等经济方面的内容,对于财税法学的研究和法学所特有的权利义务并为被其所重视。

自由、民主和法治已经理直气壮地成为当今政治生活的主题和时代的主旋律。它不仅成为社会民众的最强音,而且也成为当权者致力实现的根本愿望;它不仅以显赫的文字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而且以崇高的精神追求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它将不再是中国人的梦,也不再是西方人的专利品和中国人的奢侈品,而是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共同理想,以及正将这一理想付诸实施的行动。[1] 随着“依法治国”思想的树立以及该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逐渐在各个领域中不同程度的贯彻,相应的财税法治也被提上日程。因此,财税法治建设成为我国财税法发展的必然趋势,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但是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法律法规是法治建设的最基本要件,是硬性的指标,无法可依只会导致法治建设成为空中楼阁,无法从何而谈法治!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人们尊中规律的基础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因此,立法者的素质势必影响到整个法治的进程。这种影响是最基础的,没有权威的、有预见性、前瞻性的法律文本,法治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现实的。

伴随着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部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财税法在整个经济法中的地位逐渐凸现,并成为一门显学为法学家和法学研究所关注。财税法人才的培养是财税法治进程中的必备环节。而作为我们这些法学的学生而言,在本科阶段仅仅对财税法有一个比较粗浅的、单一的学习,对于今后的研究仅仅是一个薄弱的基础,因此,在研究生阶段极有必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加以拓展,才能保证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并可能有所建树,否则都是纸上谈兵。

二、财税法学教学应以法学特有的“权利义务”角度为根本研究路径

现今全国开设税法或者财税法的课程的高等院校虽然在数量上有一比较大的提高,但是设置的课时却是极为有限的,绝大多数是36学时,个别的学校是54学时,如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长春税务学院等等。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现今对于财税法或者是税法的讲授很多的时候是以财政、税务、税收以及会计知识为主的,对于法学知识的讲授却是非常有限,从财税法或者税法基础理论的探讨更是如数家珍,对于权利义务线索的把握和灌输确实不足的。财税法和财政税收等经济学等之后虽然会有交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两门学科还是有本质的不同,这正是法学学生和财政、税收学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权利义务是我们学习应该遵循的最基本路径。而从笔者自身学习的过程来看,我们在本科阶段对于财税法知识的了解和接受不仅有限,而且偏离了法学特有的研究路径的把握,所以在理论根基上并不是扎实的;同时,对于一些财政、税收、会计方面知识的缺乏又使得我们在实务中不能运用自如,出现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局面。因此,笔者以为,我们财税法课程应该遵循“权利义务”基本路径进行研究,运用法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深入探究;其次,财税法学相对于法学的其他部门法应用方面更为频繁、综合性更强,因此,研究财税法的学生势必要辅之以一定的财务会计和税收学知识,这也是专业型人才培养。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其他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它相抵触,财税法治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公共财政、税收法定主义是我们所极力倡导的,随着对财政和税收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对于财政、税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公共财政这一服务于市场的财政,是将财政活动限定于服务市场的范围内,避免财政供给的不足或是过量,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财政活动的适度适时是我们财政活动的目标的;而税收作为一种侵犯国民财产的手段,更是将其定位于“债”的属性,是国民为享有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而支付的对价。纳税不是义务性的进贡,而是获得相应服务的方式,纳税人权利的意识不断浮出水面。一方面是人权在各个领域中的落实和实现,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财产权的理论支持。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这种种情况无不表明,对于财税的研究从法学角度进行探究,对于权力的监督,权利意识的树立意义颇为重大。因此,作为一名法学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更是要把握这一根本的线索,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税收学等方面研究的显着方面。因此,从法理学和宪法学、行政法学的角度切入,从更为广泛的背景下研究财税内容,势必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这也是研究范式的一种转化。正如,日本学者北野弘久教授所阐述的税法并非是“征税之法”,更是纳税人据以对抗、制衡国家课税权的“权利之法”,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则是另一全新的视角,权力和权利的研究也是我们在以后学习中所应重点关注的线索。

此外,要密切加强对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以及基本价值和基本原则等基础性知识在财税法中的具体的研究,尤其是该学科所特有的内容的研究。

同时,在自己的一些实习或者是实务操作中,笔者发现,我们现有的法学知识对于研究财税法是远远不够的,财税法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表明:必要的经济学、税收学以及会计学知识的积累,是深入研究财税法的理论问题以及实务操作中所不可或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理论认识的研究最终势必要运用于实践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确的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积极促进的,而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认识从成本收益角度看是无效的,结论正确与否要得到检验唯一的途径就是回到实践中去,特别是像财税法这样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更是如此。

我们不少研究财税法理论的学者或者以税收学位基础简单的附加法学方法对此进行研究,或者是从法学理论对此进行探究却忽视了财税法本身固有的财税经济方面的知识,总是给人以各行的感觉,因此,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要想从专业的角度对此深入研究,势必要辅之财政、税收以及会计方面的知识,真正挖掘学科自身的特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诠释该学科。

财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素质的积累过程,是多领域知识兼备的人才。当然,财税法的讲授必须坚持“权利义务”、“权力权利”等法学特有的研究路径这一根本要求,相关知识的具备是该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所必备的素质,两者兼而有之,但是应该有所侧重。

三、财税法将案例教学与实务实践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教育模式,财税法课堂的教学重视基本知识的讲授,更多的是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在总论部分许多理论的介绍这是必要的,然而,在具体到之后许多具体内容的讲授,仍然不能脱离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只有一种抽象、宏观的概念,对于数字、公式的机械的接受,对于以后的实践并无多大的意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财税法课程之后,仍然对一些基本税种的征收是不知所云的,从教学方面是失误的,而就学生个人而言也是没有丝毫获益的,只是机械的或者迫于考试等压力记忆,过后就没有丝毫的印象,这是许多学生学习过后的真实体会。因此,有不少教师讲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入,通过一个个切实具体的案例对具体税种进行讲授,不仅形象具体,同时真正使学生有一种学有所用的感觉,促使学生萌发了学习的兴趣,主动接受且保持持久的记忆效果。

财税法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以案例作为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的疑难细节,从中形成各自的解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法学这一应用性学科体现的真真切切。财税法学当然具备这一特点,并且具有更为频繁的实践性。但是,在我们现在财税法学教学中还没有充足的案例,虽然不少的学者为搜集财税法的案例作了很大的努力,并且也是卓有成效的,使得我们案例教学成为可能。然而,笔者以为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丰富各异的,我们面对的现实并不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更多的时候是出现多种冲突,和法律规定情形相差很大,教师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先讲述一个结论,再为此寻求一个典型的案例,当然这一案例可以很好的印证该结论,但是这并不利于法学的研究,也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现实中非典型案例的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笔者以为,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认识具体化,对实务性的操作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于案例所要证明的理论加以检验,这也是对知识再认识的过程,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全面深入地掌握,另一方面也是丰富案例、拓展视眼的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鉴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许多学校都栽在法学专业的课程中开设律师实务、毕业实习等,很多学校的法学院系还聘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部门的人作为兼职教授,讲授他们在司法实践中的经验,这无疑是一种值得采纳的教学方式。财税法教学也同样,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实践部门人员。 笔者以为,我们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现实的实践机会,真正给学生以接触社会的机会,以保证在毕业之时能更快的融入社会当中。

第9篇: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4月26日下午,第二届“未来企业家”杯在杭高校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在浙江理工大学吹响比赛的号角。本次比赛由浙江理工大学主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及我校均在受邀之列。

    我校代表队由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行政管理学会组成,行政管理系主任操世元担任此次代表队的指导老师,07行管唐庆翠担任领队。其他成员有08税务杨妃、08公管程祥俪、08行管陈军、08行管花龙昌、08行管闻小标。

   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表现出色,配合默契。围绕“云南白药牙膏究竟是依靠哪几张牌出奇制胜”这个案例,队员们利用精心准备的ppt亮出充足的论据,针砭时弊,言辞犀利,妙语连珠,尽展财院学子的无限风采,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最终他们不负众望,夺得本次比赛一等奖,为财院争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