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司马光的故事范文

司马光的故事精选(九篇)

司马光的故事

第1篇:司马光的故事范文

今天是星期天,我一写完作业就兴冲冲的来到奶奶家,我最喜欢听奶奶讲故事了,不知道今天又有多少个精彩的故事等着我去听了。

奶奶一看我来了,很高兴。他一边缝衣服,一边准备给我讲故事。我问:“奶奶,你再给谁缝衣服呀?”奶奶说:“是你大伯的衣服,过几天他要出门了,我把口子钉牢些。”我说:“奶奶,大伯全家跟奶奶住在一起好幸福呀!”奶奶的脸上现出了慈祥的微笑,她说:“这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呀!”我说:“这诗真好,可惜我没学过。奶奶,今天你给我讲什么故事呀?”奶奶看了看手中的针说:“就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吧。”我急忙说:“讲过了。”于是,奶奶给我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好佩服司马光的智慧。刚讲完故事,奶奶突然叫了起来:“糟了,针掉在地上不见了。”我开始帮奶奶找针,可是我们找遍了整个房间也不见针的踪影。我心想:要是聪明的司马光在这里会怎么做呢?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用一大块吸铁石,在地上吸来吸去,那根针终于被吸到磁铁上了。奶奶抚摸着我的头,不住的夸我聪明,我说:“奶奶,其实是您交给我的好办法呀!”奶奶听了一愣,然后又笑了。

回到家里,我仍然很兴奋,司马光的故事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第2篇:司马光的故事范文

“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元声,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关公的诚信就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华夏之根――山西运城。”这是运城市荣获CCTV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称号时的颁奖词,它形象地概括了运城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所拥有的厚重而博大的历史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积淀,灿烂的根祖文化,为开办一档文化类栏目提供了丰富的节目资源。作为大众文化传播机构的电视媒体,责无旁贷地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着、传播者。于是,《魅力运城》应运而生。作为文化类节目,如何把曲高和寡的文化概念做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增强节目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魅力运城》在节目创作中探索走故事化创作之路,用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阐述历史文化内涵,在创作手法上,采用设置悬念、刻画细节、渲染气氛等手段,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一、悬念使故事更好看

故事化是当代电视叙事表达的一种倾向,用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讲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把承载着历史文化概念的故事从尘封的岁月中挖掘出来,赋予文化类节目鲜活的生命力。“传承历史文化,感受运城魅力”是《魅力运城》的栏目宗旨,把运城的根祖文化分解为一个个故事展示给观众,这就要求每期节目都要有设计、有创意。悬念是构成故事的重要元素,悬念的设置是一个故事吸引人的前提,而作为节目的开头,要想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观众的兴趣,吊足观众的胃口,悬念的设置尤为重要。

运城地处山西南部。1989年的高考历史题有过这样一道题目:“中国最早在我国的什么地方?”答案是“晋南”,也就是运城所在的晋南地区,是历史上最早叫中国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最早叫中国》这期节目,就从这个悬念入手,从这则高考题讲起,带领观众追根溯源。据《史记•五帝本经》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晋南地区。晋南,是中国最早的帝王建都的地方,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最早的中国,就是指晋南。从地理位置上讲,晋南地区又处于中原地带,中原之国谓之中国,节目由此展开,通过一个个传说故事,讲述运城地处黄河大拐弯处的盆地河谷地带,拥有天然形成的内陆盐湖,非常适合人类生存,成为中国先民们理想的栖身立命之地;同时二十世纪的多次考古发现,也印证了从尧舜禹时代,运城这方神奇的土地就孕育了最早的王朝政权。

在《虞坂古道的记忆》中,节目由朝愈的《马说》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引出伯乐相马的故事,伯乐相马是否真实发生过?伯乐又是怎样一个人?以此为悬念,讲述了春秋时期运城作为食盐生产地,食盐销往各地,虞坂古道就是当时的运盐道,而伯乐相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运盐古道上。由虞坂的历史遗迹,引发出“伯乐相马,唇亡齿寒,假虞灭虢”等起源于运城的成语故事,使节目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

1959年,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黄河北岸的一座道观处于计划中的蓄水区,此事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总理亲自下达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完好保存。于是,黄河岸边上演了一场历时5年的现实版“乾坤大挪移”。这究竟是一处怎样的道观?为什么它会引起中央领导如此关注呢?这就是《千年永乐宫》的开头,悬念的设计吸引着人们跟着节目去探寻究竟:永乐宫是为纪念“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的一座大型道观建筑群,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尤其是面积达960平米的壁画更是引人入胜,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巨制,被誉为“东方画廊”。而永乐宫的整体搬迁将壁画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创造了世界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节目运用吕洞宾的传说故事和搬迁见证者的回忆全面展示了永乐宫的气象和风韵。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作为一代名相,史学宗师,儒家典范,司马光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为什么他所编撰的《资治通鉴》能够倍受后人推崇,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带您一起走进司马温公祠,一起去了解这位史学巨匠。”这是《司马光》的开场白,司马光是运城夏县人,他死后归葬故里,人们到司马温公祠凭吊先贤,节目带领观众去了解司马光传奇的一生。

……

这些例子都是节目开场的悬念设置,很好地激发了观众的视听期望,在《魅力运城》的许多节目中,不仅开场有悬念,而且节目中也不断地适时设置悬念,激发观众的兴奋点。悬念就像一根线,紧紧维系着观众与节目,使观众成为节目忠实的关注者,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细节使节目更丰满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故事的血肉。细节刻画是节目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魅力运城》的故事化创作中,编导在节目中细心捕捉细节,刻画细节,有效地选择和运用细节,通过细节向观众不断诠释历史文化所蕴涵的深层意韵,带给观众审美的愉悦。

运城是关公故里,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关帝庙,被称为武庙之冠。在《解州关帝庙》这期节目中,编导把关公除恶霸、桃园三结义、辅助刘备蜀汉政权等一系列故事融汇在关帝庙景区的介绍中,故事与建筑相辅相成,全面展示了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特质。在故事讲述中,关公杀恶霸后逃避追捕出走他乡,辅佐刘备征战四方的一系列传奇中的惊险时刻,其中的细节刻画耐人寻味。

《司马光》中用“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卖马”、“司马光典地葬妻”等故事展示了司马光的忠孝节义、恭俭正直,不愧为一代名儒大贤。在故事中,“砸缸”中的机智、“卖马”中的敦厚、“典地葬妻”中的廉洁,这些细节的刻画使观众对司马光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千年永乐宫》中壁画细节的描绘:南极长生大帝长达3米的白色冠带一气呵成;持花微笑、凝眸欲语的玉女、神态恭谨的仙侯、恂恂儒雅的学士,各种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还有永乐宫搬迁时壁画切割对接的遗迹等,都有详细的细节交待。

……

这些细节在片中虽是细微的,却是鲜明的,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传神,更加丰满动人。

三、气氛渲染使故事更完美。

第3篇:司马光的故事范文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四年级:蓝色港湾

第4篇:司马光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特色;《司马光》

就低年级语文教材来看,老师一般不研究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而教学重点是朗读、识字、写字。写作就是“说话写话”,而这种写话说话的训练,是渗透在平时阅读训练中的。最近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上《司马光》一课,这位老师就尝试着在低段语文阅读课上渗透说话写话的教学。她的教学设计让我对低段语文如何进行指向写作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寻找文本空白说

寻找文本的空白点,比如《小松鼠和大松树》中,小松鼠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还有《奶奶的白发》中,听了奶奶的话,“我”低下了头,没有吭声,此时,“我”心中在想什么呢?《司马光》是个历史故事,第一段是环境描写,第二段是别人的对比描写,第三段是主人公的动作描写。老师没有让一年级学生仿照课文分成三个自然段来写另外一个人,而是挑选文章中的第二段,重点训练段落是“小朋友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经常见到,曾经有人调侃我们,说从一年级的语文课到六年级的语文课,大家一直在说这个句式。接着再引导孩子看第三段,作者用两个动词,写出了司马光的沉着和冷静,动作果断而干脆。老师巧妙地引导,不仅让一年级小朋友来模仿这个段落,而且还教会他们抓动词写人物的品质。所以笔者认为,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寻找文本中有价值的空白,发挥想象,填补空白,使文本内容更丰富,同样拓宽了阅读课的宽度和深度。

二、联系课文内容说

第二个训练方式往往跟“课文理解”相挂钩,学生写得好不好,往往跟他理解得对不对、深不深有密切关系。比如《蘑菇该奖给谁》中,第一次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的对手不一样,得到的待遇不一样,那么,第二次,他们又会和怎样的对手比赛呢?学生怎样写,完全跟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息息相关。这位执教《司马光》的老师选取了文本说话的点后,孩子又该说什么呢?在引导孩子感悟第三自然段中的两个动词“搬”“砸”时,又进一步追问司马光怎样搬,小朋友还能说答案来。接着再问小朋友,司马光怎么砸?因为文本中说到“司马光使劲砸”,小朋友实在不知道怎么来安排“使劲”一词,就说“司马光非常使劲砸”“司马光非常非常使劲砸”。从答案中感觉到了小朋友的可爱和无奈,台下听课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接着老师引导孩子观察插图,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什么才叫“使劲”。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思维的闸门一下被打开了,接着说得更细,比如关注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甚至有个别孩子还会说出司马光心里的想法。你看,这样说不仅紧扣文章内容,还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三、迁移写作方法说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目标的要求,低段阅读教学写作意识的培养,宜围绕怎样写好句子开展写作意识的训练,在落实识字、写字、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说完整的句子,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读过管建刚老师《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弄潮儿再向潮头立》《“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等文章后,又细细揣摩他的两篇课例《理想的风筝》和《神奇的克隆》,不难发现“故事”似乎成了一个中心词。而这位上课老师似乎也紧紧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的命脉——“故事”展开教学。将课文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用一句话概括故事;二是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把动词讲具体,进行适当修饰,也就是具体讲第三自然段。以此进行学法迁移,指导小朋友写自己班上小朋友的事迹。比如可以先写小朋友“写字、扫地、画画、植树、擦黑板、浇花、洗碗、系红领巾、拖地”等其中的一件事,再模仿课文中“司马光没有慌”,也写一个中心句放在前面。这样尝试着教孩子说话的方法,孩子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还能说得有序。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形式,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学科特点,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具体地说,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文本的内容,而且关注文本的构成形式,探究文章是如何写的,进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写作的角度去阅读,促使学生写作(说话写话)意识得以形成和提高,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荣维东,于龙.“理性反思、科学实践”:语文课改走在路上——近五年来语文课程研究热点综述与趋势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第5篇:司马光的故事范文

师:昨天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我们先来聊聊《史记》、讲讲司马迁。

生:我先说说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我知道,《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师:同学们预习得不错。读历史故事和其他故事一样,首先也要梳理文脉。请大家自由默读,用小标题形式归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学生汇报,归纳出如下小标题:殷切嘱托 忍辱负重 完成巨著)

师:快速浏览课文。(生读)可以用合并段意的方式,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司马迁遭受了飞来横祸后,忍辱负重,历时13年,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时光追溯到司马迁的年轻时代,寻找写《史记》的原因。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在读懂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写下来。

生:黄河的熏陶是司马迁决心写历史的原因之一。

生:还有历史故事的感染。那波涛滚滚的黄河龙门下,年幼的司马迁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满怀着梦想,他也要成为一名英雄,也要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

生:还有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喜欢历史,也有编写史书的志向,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尤其是病榻前,父亲泪流满面地叮嘱司马迁一定要完成他未尽的事业。

师:让我们一起朗读。(引读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忙着研读历史文献”这两段话。)

【评析】预习、初读、浏览,梳理文脉,学会从文中筛选信息,学会概括,把长文读短,是阅读故事的一般方法。教者教学的重心始终停留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方式上,很适合本文清晰明了的文字风格。

二、 感受一段心路

师:当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出示)“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

生:“飞来横祸”就是意外的灾祸。

师:那是怎样意外的灾祸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得很明白,一起读。

生:“正当他……入狱受了酷刑。”

师:遭受飞来横祸、冤受酷刑,对于年轻的司马迁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会经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板书:一段心路)静心默读第3自然段,多读几遍,可以用单竖线做上分层记号。

生:一开始司马迁的内心一定非常非常痛苦和气愤,可谓悲愤交加。(板书:悲愤交加)

师:请你读读文字。(生读)

生:这时候的司马迁一定很想死,死比活着痛快!可他又想到了很多很多,所以决定活下去。

师:也就是思想始终处于矛盾中,处于痛苦的生死抉择中。(板书:生死抉择)

生:最后司马迁改变主意了,他决定活下来,继续写《史记》。

师:也就是司马迁发愤著书。(板书:发愤著书)

师:从悲愤交加――生死抉择――发愤著书,写在黑板上只有寥寥十二个字,但对于司马迁的内心来说,是极其复杂的。就让我们细细地阅读、体会这段不平凡的心路。

【评析】教者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从整体感知,梳理层次,提取关键词,解读司马迁不平凡的内心密码,教学的明线停留在学生习得阅读方法上,暗线则铺设了―条触摸人物情感,赢得自我情感共鸣的甬道。

师:遭受酷刑后的司马迁悲愤交加,“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课文中没有过多介绍。请你们读读补充阅读资料第一部分,再深入想一想。

生:司马迁悲的是入狱受了宫刑,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生:悲的是他再也抬不起头来做人,整个家族都蒙上了羞辱。

生:悲的是自己竟然被判了这样的酷刑,痛苦万分。

师:读历史故事就应该这样,联系历史资料阅读,能把故事读厚实了。宫刑是所有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是一种奇耻大辱。那他“愤”的是什么呢?

生:愤的是汉武帝不辨是非,无故判他酷刑,受了冤枉。

生:愤的是因为多说了几句真话,就被迫害受了这样的刑罚。

生:愤的是朝廷官员黑白颠倒,不敢说真话。

师:正义直言换来了如此酷刑,忠心耿耿却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折磨,所以(生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残”字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害,毁坏。(2)不完全,余下的。(3)凶恶。这儿该选择哪一种?“残生”的意思是什么?

生:这里的“残生”就是指不完整的人生。

生:因为他受了宫刑,已经没有了做男人的尊严,所以说是不完整的人生。

师: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士大夫气节,士大夫犯罪,杀头可以,但污辱性的惩罚是受不得的。士大夫如果遭受酷刑,一般都会自行了断,这就是常说的“士可杀不可辱”。所以,对于当时的很多文武官员来说,如果“死”和“宫刑”同时摆在面前的话,他们会选择什么?

生:会选择死。

师:对,所以――(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司马迁后来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画外音)“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安静地看看这一段话的意思(大屏幕推上译文),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一说。

生:生不如死、非常痛苦、痛不欲生、悲痛欲绝……

师:此刻的司马迁悲愤交加,万念俱灰!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评析】课文仅用一句话说司马迁悲愤交加,寥寥数语不能触及故事源处,对于那时处境的了解正是感受司马迁形象的基础,教师的补充恰到好处,加上哀怨悲伤的旋律与声情并茂的阅读,在学生心底掀起情感波澜,对“悲愤”的理解自然也深了一层。

师:所有人的预料一定是司马迁会选择死,然而最终司马迁却选择了生,给世人一个大大的惊讶!为什么要生?这生死抉择后的“生”从何而来呢?

生: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他的这一想法决定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他的一生。这几句话请你们一句一句地读,看看能不能读懂?

生:我读懂了第一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就是说每个人死的价值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师:原文是这样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谁能读懂?

生:人必然有一死,有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死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不同。

师:因为追求不同,人生价值完全不同,多么鲜明的对比,我们一起朗读,要读得掷地有声!

生:我读懂了这一句:“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他觉得现在死了,就比鸿毛还轻,死的没有价值。对他来说,真正有生命价值的是写《史记》,真正重于泰山的是写完《史记》。

生:我受了宫刑,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我必须求得痛快一死。可是,不,不行,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还没有完成,我怎能就此求得自己的一死了之呢?将来我怎么去面对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师:《史记》何以那样重要?竟然让这位“士可杀不可辱”的士大夫坚持活了下来,他的内心一定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请你们替司马迁把“生死抉择”时的话写下了。[出示:司马迁想: (生写,然后交流)]

生:我因为多说了几句真话,遭受了如此的飞来横祸,现在的我这残生还有什么意义?我还是选择死吧?不行,我不能就此沉沦,想想那些英雄们,周文王被关,写了一部《周易》;屈原遭到放逐,创作了《离骚》……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写完《史记》,成为英雄!

生:我是一名史官,我有责任记下历史,留给后人,这可是我们两代人的梦想呀!……

师:同学们的内心独白说得有情有理,父亲的遗愿让他活了下来!从小的梦想让他活了下来!史官的责任让他活了下来!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让他活了下来!

师:同学们,你们走进了文字,更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真好!就在这样经历反反复复的内心抉择后,司马迁坚定了信念。(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两个感叹号,两个“一定”请你们读好它。(生读)

师:把决心下在心底,读得更低沉有力些!(生读)

师:此时的《史记》对司马迁来说,是生命的延续,是精神的支柱,是实现生命价值的体现。

【评析】文本细读的关键是借助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受,想象,深化、共鸣……小练笔的目的不仅将散落在文中的“珍珠”串成一条项链,而且借助深情的朗读,使得情感得到升华。

师:司马迁发愤著书用了多少年?

生:13年。

师:整整13年忍辱负重的日子,只为了写《史记》。司马迁生活的年代离我们有二千多年了,他发愤写《史记》的画面,仍会像一个个特写镜头,出现在我们眼前。

师:(引读)为了儿时的梦想、父亲的嘱托――(生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为了百姓的期待,史官的责任――(生接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为了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生接读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忍受着一切的痛苦,执著地追求着,这就是――

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评析】情感的升华是怎样水到渠成的?复沓式的朗读是―种教学的艺术。教师导语的变化,为的是―次次地渲染气氛,就好像站在大瀑布前,听到的是―次次雷鸣般的轰响,看到的是―个永恒定格的埋头书写形象。

三、 领悟一种精神

师:从悲愤交加――生死抉择――发愤著书,终于,司马迁用生命之泉浇灌出了累累硕果。读读第4自然段,其中有两个数字,“13年”“52万余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司马迁编写《史记》时间之长,《史记》的文字很多。

师:数字是有温度的,让我们发自肺腑地赞叹:――(生齐读)

师:《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名垂千古,鲁迅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史记》为(齐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知道《离骚》吗?

生:它是屈原的作品。

师:对,《离骚》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抒情诗。鲁迅称《史记》是史家的绝顶之作,不押韵的《离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师:同学们,我们读到了司马迁的一个故事,一段心路,现在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作为一名史官的责任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永不放弃、笑对人生的精神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师:梦想、信念、责任、承诺、不屈不挠、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这就是一种司马迁精神(板书:一种精神)司马迁靠着这种精神完成了历史巨著。我们想象一下,当司马迁在光洁平滑的竹简上写完《史记》的最后一个字,欣然站起身来,他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呢?

生:他会边哭边说,《史记》是我们司马家两代人的梦想,现在我终于写完了,我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生:他会跳起来大喊:太好了,《史记》终于写完了,从皇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历史可以留给后人了,我安心啦!

生:他会对家人说,13年的风风雨雨,我终于挺过来了,但我终究是成功了,因为我写完了《史记》。后人可以读到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希望这些英雄能激励更多的后人。

师:我相信完成《史记》后的司马迁,一定享受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和快乐,他觉得这样做是有意义的,因为他说过(齐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评析】历史故事留给后人的是什么?探讨支撑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力量,感受司马迁坚定的信念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是教者教语文,更教做人的朴实想法。借助想象说话,体会艰辛过后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感,也使得学生读这个故事时的心路历程变得丰满和完善起来。当然语文教学不是说教,更不应让学生被伟人精神吓着。

四、 记住一个名字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司马迁这个名字,你们一定牢牢地记住了。(板书: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请你用一两句凝练的话写下来,署上你的名字。

生:我对司马迁的评价是:铁骨铮铮好男儿,壮哉司马迁!

生:司马迁不仅让我们读到了一部辉煌的著作,更让我读到了一段艰辛的心路历程,一种伟大的

专家看课

精神。

生:司马迁,你把历史装在心里。站起来,你是一座山;倒下去,你是一座伟大的丰碑!你是我们心中永远大写的“人”。

生:一个故事、一段心路、一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司马迁,你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师: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司马迁也被称为中华文化的脊梁。(板书:文化脊梁)希望你们也能拥有这个脊梁,活出我们自己的生命价值。

【评析】阅读提炼与自我评价,把司马迁伟大的名字和中华文化脊梁联系起来共留学生心中,从中受到激励并传扬,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正是本课的目标和归宿。

【总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文化自觉。历史是什么?用一个著名学者的话说,历史就是那朵“沙漠玫瑰的开放”,看上去已经干枯,其实所有的宝贵就在于把它放在水中一段时间的浸泡,便又是完整的丰润饱满的复活了的玫瑰。历史就是让你知道它的过去,并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学习历史人物故事,王老师把目光锁定在一个故事、一段心路,一种精神,一个名字上,就是力图打破历史人物与学生间的历史隔膜,引领学生走进这段历史,回到起点,让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中,浸润于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触摸、感悟并提升一种文化精神”,让这个记载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下获得重生。综观本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 螺旋上升的板块设计。整堂课在整体架构上采用了“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板块设计,这样的设计用意是十分明确的:以细读文本为基点,铺设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由认识到熟悉进而评鉴的路径;以人物心路的反复琢磨为重点,把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变得可感可触;以获得精神与信仰的共鸣为标点,将文路与心路自然结合,课路与学路的和谐共振,把学生推到历史人物面前思考生命价值,感悟信念力量,体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这正应了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学得开放主动,思考深入,思维活跃,情感真挚,这样的架构正是教者追求“关乎精神,生长智慧,获得积淀”的语文教学境界的有效体现。

2. 咬文嚼字的课堂细节。这堂课,在文本细节的处理上可谓独具匠心。学习历史故事,遭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像司马迁这样充满传奇经历的人物故事,要获得内心的认同和体悟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王老师首先长文短教,面对教材始终关注语言文字的细节化处理,像整体感知、筛选信息、梳理层次、学会概括、提取关键词、觅得读书方法等细节的打造,目的是使得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历史故事越来越明了。但仅此是不够的,王老师又将眼光落在学生学习文本不易理解的几个部分,让“短句长教”,重点聚焦“忍辱负重”,重锤敲打最能突出司马迁形象的重点部分。读司马迁被冤枉事件,听《报任安书》的内心独白,以“情感”为主线,读懂艰辛、曲折、屈辱、坚强等的一段段内心矛盾挣扎的前因后果。咬文嚼字的工夫还体现在搭建对话平台,恰当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还将学生的触角向四面八方张开,想象《史记》何以那样重要的心理活动,学生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

3. 链接拓展的创生机制。语文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不只是那些可见的、物态化的符号、图像或行为,还应当是一种只有孜孜叩问,它才会彰显的内在意义。一种精神性、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信仰。王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没有忽视儿童的精神发育,她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面前,不惜浓墨重笔让学生书写、聆听、讨论,不惜花时间在反复、多样的精读、细读、拓展阅读上,尤其是几处恰到好处的补充与拓展阅读,既渗透了“联系”的思想,也使得“司马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学生心灵扎根,可谓水到渠成。当学生用语言文字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时,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第6篇:司马光的故事范文

一、往往是开车的司机或过路的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致:

1、在马路上,我们常常看到有车辆闯红灯或行人横穿马路。有时,我们明明看到两旁没有车辆,可车速是非常快的,你看得见吗?也许刚刚走到马路中央,一辆车就飞驰而来,便会造成交通事故。车辆闯红灯就更危险,行人明明走的好好的,却莫名其妙地被撞倒、撞伤,从而引发交通事故,而行人是无辜的,白白搭上了健康,这太冤枉了!

2、行人马路上打闹、嬉戏。放学后,常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几个同学在一起走,说说笑笑,时而甩掉别人的帽子,扔到马路对面,那个同学便到马路对面去拣……灾难往往就会在这时发生——由于着急,这个同学也顾不上环视四周的车辆就跑,如果有福气,那还好;可如果正好有一辆车经过,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3、行人翻越护栏。比如说有人要到马路对面坐车,但要绕好一段路才能过斑马线,而此时对面电子显示牌上显示他要坐的车马上就要来了,所以他便“不怕危险”,翻过护栏过马路。想想,假如在他下来时,正好一辆车驶过,后果怎样?

4、是因为司机酒后驾车。报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酒后驾车,司机神志不清,昏昏沉沉,使得车辆失控,引发车祸。

二、是因为司机素质差、心胸狭隘造成的。比如说《齐鲁晚报》上曾刊登的“宝马撞人案”,那“宝马”的主人实在是野蛮:别人不注意把葱挂在车主的车头镜上,又不是故意的,再说也没有人员受伤,并向车主道歉了,车主竟然故意开车撞那个人!结果呢,就引发了交通事故。

其实看看,有些交通事故完全可以避免,比如因开车的司机或过路的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交通事故,只要注意一些,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事故就不会发生。

在此,我想提醒所有的人们,不管是司机还是行人:前人发明红绿灯是有原因的,不要怕麻烦,有句话说得好“红灯无数次,生命只一次”。所以,在红灯没有灭的时候,也绝对不要因心急而冒险闯红灯或横穿马路。建造护栏也是有原因的,所以,大家不要怕麻烦绕过护栏吧。另外,在马路上一定要严肃,千万不要在马路上打闹,这样太危险!

另外,我还想提醒广大的司机叔叔阿姨们,希望您们少喝酒,酒后一定不要逞能,要坐公交车或出租车回家,避免交通事故给您带来麻烦;而且,心胸应开阔一点,不要为小事而斤斤计较,或许就可以避免许多交通事故!

第7篇:司马光的故事范文

泱泱中华,巍巍华夏,岂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四大美女独占花魁的道理?野马随手拈来四个帅哥给您瞧瞧,这四大美男可谓“偷香窃玉,画眉瘦腰”。

“偷香”的典故来自一个叫韩寿的大帅哥。韩寿有多美,有文字记载他:“美姿貌, 善容止”,意思是说模样俊俏,气质也好。韩寿在晋朝的首相贾充手下当秘书,工作也很体面。首相有个小女儿,叫贾午,娇小美丽,惹人怜爱,据说不到14岁提亲的人就踏破了门槛,无奈大小姐一个都瞧不上眼。

韩寿这小子人长得帅,眼睛也好使,在同事们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时候他却发现了一旁偷窥的贾大小姐。于是这举手投足之间就那么的与众不同,挥洒自如,再加上本就是个大帅哥,一来二去,把小姐弄得五迷三道。贾小姐恨不得把什么都给了这个小帅哥,有一天,小姐想到了一件稀罕玩意儿,是西域进贡的一种奇香,皇帝赏给了老爷子,也就是说只有皇帝和首相家才有这种香味。小姐满心欢喜地送于韩郎,帅哥还真是好这一口,日日把玩,这就出事了。外人闻到韩寿身上有这种异香,告之贾充,贾充拷问家人,二人好事败露,无奈,圆了二人姻缘,一段佳话载史上。这件事儿后来常被人津津乐道,李商隐有诗曰“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前半句说的就是韩寿与贾午的故事。欧阳修的一首《望江南》则将韩寿“爱偷香”故事说得更为具体。其词曰:“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除了对这段浪漫甜美的故事心生赞叹之外,想必诗人的心里还有点酸溜溜吧。

“韩寿偷香、相如窃玉、张敞画眉、沈约瘦腰”这四位帅哥的故事也被称为古代四大绯闻。

相如是谁?司马相如是也。这位帅哥的姻缘更增添了无数烟雨愁肠。正所谓天下有多少份相思,就有多少种相遇。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千百年来,他在前台演戏,这首《凤求凰》的观众只有一人,便是帘后倾听的卓文君。她的父亲是富甲一方的豪士卓王孙。只一见便倾心,她的思念开如荼,夜将尽,有蔷薇的清甜随风溢入重帘,情丝悠远,那端是司马玉郎临琴抚月光。一缕愁肠。卓老爷子断不会将女儿许与空有书生风华的穷司马。没辙,那时候遇到这样强势的父亲,只有私奔了事。

第8篇:司马光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司马相如;卓文君;琴挑;文学本质;生命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51-03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专家考证此记载取材于司马相如的自传。虽历经时代变迁与名家解析,后世对其仍持有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一,体现了对自由浪漫爱情的追求及自我追求不畏世俗的勇气;其二,“琴挑”与“夜奔”是一场由司马相如的好友王吉主导的劫色劫财的阴谋。这两种观点虽立足于同样素材,由于角度与侧重点的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解读,原因在于不同读者的关注点不同,是对历史事实的侧重还是对文学价值文学追求的侧重有所不同。

一、“相如琴挑文君”何以进入历史叙事?

首先,在探讨这是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还是一场婚姻与财产的精心预谋之前,首先要了解该爱情故事为何能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载入史册,并为后世广为传颂。据专家考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取材于司马相如《自叙》[1],是司马迁进行了适当的增删与加工后,记入《史记》的。汉景帝时期其实并未太重视文学方面,司马迁“会景帝不好辞赋”便足以辅政;然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竟能以爱情主题在当时环境下进入历史记载,并经后世流传成为《史记》中最精彩的片段,成为中罕见的经典,成为其中文学性最强的一部分而备受关注与讨论。在我们看来,司马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而且是将一个爱情故事放入历史记载,似乎是不太合乎事宜。据史料,汉代已经强调“妇人因媒而嫁”[2],而卓文君当时“新寡”又因相如琴挑而“夜奔”的事迹确实应该遭到传统礼教与社会习俗的质疑与批判,但是此时司马迁又为何将其载入历史叙事呢?

据查证,姚苎田在《史记菁华录》中对此做了详尽而精彩的分析,此文摘录了一小段:“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如往朝相如。胸中有一段事在。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恭敬。从此以下,是相如之谋,直叙得妙!”姚直面叙述相如的“谋”,并未有任何遮掩之意,“”字也未被刻意隐去,而是直接指出“腹中有一段事在”,进而引人细看下文。“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焉。为鼓一再行。极意作态,憨韵俱有。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倒转前“缪为恭敬”句,可知此番作用,本出相如主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前既以琴心感文君,又补此句,不过以车骑动富人也。笔极周匝。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写文君心曲,妙!既罢,相如乃使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至此即不复用缪态矣。文君夜亡奔相如,真乃雄警女子,非可妄訾。相如乃与驰归。”[3]从其大篇幅的描述与详尽的分析、解说中,处处可见赞赏与认同之意。姚苎田非但承认相如与文君的爱情故事确实是“计划”之事,更是大加褒奖,姚认为司马相如以文君“好音”为入手点,以一种高雅而贴切的途径赢得美人心。以《凤求凰》打动其心,是以对方的兴趣及标准打动对方,是对之最大的尊重,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大重视,是对其情感与生活意义的认可与赞赏。或许,这也是司马迁能于众多历史叙事中选录这个爱情故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

从道德层面看,司马迁编写史记既不否认事实也不夸大现实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司马相如“琴挑”的方式也是合乎理性道德的,尽管与当时社会条件的要求有所出入,但把握了更为重要的东西“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对世俗反叛的勇气”。从文学层面看,文学的本质总是归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追求,都需要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光明,对人生有所领悟,司马迁如此,历代作家作者对该故事的高度重视与大力颂扬中更为明显。因此,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文学的角度来看,选此素材进入历史叙事都是情理之中的。

二、劫色劫财的阴谋还是追求爱情的勇敢与自由?

近日重看《百家讲坛》,张立群教授于2007年3月21日的栏目中,解读了“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的故事,在阐述历史事实后,提出是司马相如与王吉共同设计的“劫色劫财的阴谋”这样的观点,其论证点:1.“”者,虚假、欺骗也[4]。张立群指出,文中两次用此例子,“临邛令为恭”,“故相如与令相重”。这两句话一前一后相互呼应,司马相如琴挑文君是二人事先经过严密的预谋,按其周密计划展开,最终达到财色双丰收的结局。探寻将“”解释为“欺骗”始于宋代,最早提出的是苏轼,他在《东坡全集》中将“相如琴挑文君”的浪漫爱情故事首次确定为“窃妻之逃”[5]。2.司马相如曾“以赀为郎”,而琴挑赢得美人归后,“令文君当垆”自己“涤器于市中”是为了从卓王孙那里劫财。司马相如买官说明其并非不慕名利,夜奔之后继续计谋使卓王孙难堪,只能与之“僮百人,钱百万。”指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预谋。但是,班固对此事却是照录不误地记入《汉书》,尽管东汉明帝圣谕说司马相如“污行无节”[6](这里的“污行无节”当指“琴挑”、“夜奔”之事,是历史上“最高指示”中对司马相如最早也是最为严厉的批评。)可见,张立群对于司马相如的关注点在于其缜密的预谋与对财色的追求中;而班固则对司马相如的美好品格做了分析与褒扬。

再看嵇康与阮籍二人对相如与文君的爱情故事的评价。嵇康对司马相如的评价算是见诸记载的最高评价第一人,其大赞:“长卿慢世,越礼自放。犊鼻居市,不耻其状。拖疾避官,蔑此卿相,乃赋《大人》,超然莫尚”[7],嵇康对司马相如的的评价是因为侧重于对其才华与蔑视世俗权贵,通过“琴挑”“夜奔”等具体事例说明相如的慢世、越礼与自放;而相如能在当时的社会中当垆卖酒,追求自由与生命的意义。而钱钟书在解说阮籍《猕猴赋》中说:“取相如好色拟猴之淫欲,当指此事。”阮籍认为,放望是滋生一切社会罪恶的渊源,认为司马相如这样的做法不合乎自然,不符合人是生命本质的状态[8]。从本质上看,嵇康与阮籍在看待事物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对于相如文君的故事只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者不同价值观而已。

是爱情阴谋还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最有话语权的应该是卓文君本人。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著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首先,从卓文君的角度出发。卓文君知司马相如是从其琴声而起,“故相如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而后才是见到相如玉树临风的英俊模样“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因此,相如与文君的爱情不可否认的含有“计划”的因素,但是其二人的情感并非不真,至少卓文君对于司马相如确实是有爱慕之心的。

其次,从司马相如的角度。他选择以文君的“好音”方面赢得起芳心,说明其对卓文君的了解,更是对她的尊重与欣赏。倘若可以以《凤求凰》勾起彼此的情意自是甚好。但是,如果不能,司马相如亦有很多其他的办法来虏获芳心,赢得美人归。古人常言“知音难遇”,琴声更甚,司马相如这善举乃是一种比常人更高的行为,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其三,从故事发展的情节与结局来看。倘若卓文君只是被司马相如等人的严密预谋而欺骗,当她看到“家贫徒四壁立”的时候仍旧有足够的时间与反悔的余地,也完全可以依靠其父亲的各大权来解决。可是她没有,在“久居”后还主动向司马相如提出“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而后相如在临邛“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的时候,她也没有拒绝,说明其对司马相如是赞许的,至少是认可的,并没有丝毫的责怪之意,更不用说是怨恨了。

其四,从文学的实质,即文学作品的功用上看,司马迁笔下的这个故事能让世人争相传颂并加以引用,是因为其表达了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与追求,对世俗权贵敢于说不,敢于创新冲破社会旧习的赞许与认可,是每一步作品对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与新的展望,是一种新的力量与希望!

三、对于文学作品,应该重于事实探究还是意义的追求?

文学是为了满足人类审美的精神追求而存在和发展的,生成于主体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它要求必须以想象而不是以摹写或者复制的方式把握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往往高于生活[9]。文学不应该仅是反映社会现实,更应该作为一盏具有温暖与照亮功能的灯,能够从社会现状的表面发现希望与光明,应该能提升到思想与精神的层面,进而了解生命的追求与意义,与生命的境界相呼应。重庆炳先生说“文学是审美的艺术”[10],审美除了源自生活经验与理论的感悟,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灵体验,对于文学,在还原或者尊重事实真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精神的境界,从而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才是文学创作、欣赏与传播中最应该关注并达到的。

朱自清先生说“现代有人用“言志”和“载道”标明中国文学的主流,说这两个主流的起伏造成了中国文学史。”[11]文学作为承载情感与记录时代或者各种现实境况的载体,无疑是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进、产生共鸣进而存进思想与精神的交流的重要途径。当然,文学必须具备还原“真”的要求,但更需要有“善”“美”的追求。因此,在阅读中鉴别真实性、了解时代背景与写作境遇,遵从作者的真实情感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其次把握文章的主旨、情感与精神追求,善于提出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从而确立自己的立场,展开论述,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对于很多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应试教育的模式,从固定的几个方面用模式语句进行分析,无非与文学的本质相违背。“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12]历代作家与文学研究者,对于文学的看法各不一致,则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就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从不同的切入点来看,即便是同样的素材,得出的视角与解读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如何辨析文学的真实性,如何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怎么选择自己的观点,从而以不同的证据论证才是最重要的。

文学没有所谓的对与否,只要你立足自己,通过各种论证与解析自圆其说,有足够的证据来论证自己,不冲突,不自相矛盾即可。但是,很多时候作者与读者往往追求标新立异而强辩,导致后续许多不良风气及错误观点的扩散,加大了阅读与思考论证的难度。因此,敏锐的洞察力与辨析能力是文学作品分析中最应该确定的因素,首先需明确自身立足点,才能在此基础上博闻而精品,才能于众多纷纭的观点中选择正确无误的例证。而对于最终的文学评价或者观点,还是更应该关心文学的价值,探寻其本质――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世界真善美的弘扬与赞赏,这才是作品最应该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00-301.

〔2〕许杰.弹琴而感文君――司马相如“琴挑文君”说解[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5):118.

〔3〕姚苎田.史记菁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卷五.

〔4〕〔5〕万光治.文君、相如故事的文化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123-127, 124.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严可均揖.全三国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卷五十二.

〔8〕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360.

〔9〕杨毓敏,李玉鸽.经典文学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

第9篇:司马光的故事范文

说起诚实,这本书中《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知识渊博还精通音乐,律历,天文等。这篇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司马光想把他的马卖了,还把马的老毛病告诉买主。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傻,因为这样,那匹马就不能卖个好价钱了。不过,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他说:“一匹马卖钱多少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做人必须诚实守信,这是很重要的。”听了这句话,难道你不会对司马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吗?我就会。司马光这种诚实的品质多么可贵。我们要学习司马光这种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我们都要有这种好品质。

但是,我发现周围还是有许多人没做到。例如,在我们班上,老师在评讲练习题,询问同学们是否做对时,有某些同学明明做错了,却说自己做对了来瞒老师,为的是使自己不会没面子,就连我偶尔也会。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再也不会干出这种愚蠢的事了。可不是吗,为了面子而回避错误,是多么虚伪好笑的行为。你们呢,是不是跟我一样,再也不会干了,再也不说谎了?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还是会穿帮的。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

说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我们班一些同学借了另一位同学的东西,说好明天还,但那些同学却拖了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说什么守信,严重失信了!同学们,我们不但要诚实,也要守信。宋代词人王安石曾说过“一言为重百金轻。”这一句话,意思是说,言重金轻,诚信为本,说明遵守诺言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自觉践行诺言。作为一名好少年,节俭也是应该具备的品质。司马光说过“由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少年,我们要懂得节俭。现在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这是使人感到高兴的事。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要坚持节俭这一传统美德。长辈常教育我们不能铺张浪费,可是我却看到一些同学买一罐汽水,才喝了三分之二,就扔进垃圾桶了,他不觉得心疼,我倒觉得心疼。你想想,假如一罐汽水三元钱,那么三分之一的汽水就是一元钱,如果浪费了一万次,就是一万元了,如果把这笔惊人的数目换成资金捐给贫困山区,那该有多好啊!如果继续那样浪费的话,就算国家再富裕,早晚也得坐吃山空的,也会像旧社会一样,甚至更贫穷落后的。难道你们想这样吗?!我知道大家都不想,所以,我们要养成节俭的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