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能环保市场前景范文

节能环保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节能环保市场前景

第1篇:节能环保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 公共产品 定价机制 二级市场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季节性是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景区生态环境和游客感应环境及旅游经济效益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前国内研究主要关注旅游季节性的特征、成因、影响、对策等方面。也有学者建立博弈模型、定价模型对季节性进行分析,但都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景区门票定价的可行方案。

在我国,旅游旺季景区资源的稀缺性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具有公共属性的景区来说,其所提供的服务数量有限。在当前旅游供需严重失衡条件下,由于对环境生态承载力的忽视,使得旅游景区过多的关注于游客数量和消费水平,而不是关注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景区的管理与运营进入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旅游消费者消费体检价值下降,强化了其对由于景区门票定价合理性的质疑,满意度下降。对于旅游景区来说,接待能力的不足,导致其侵占绿地植被,破坏自然景观:旅游污染物的产出量超出了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净化与吸纳能力,致使旅游资源和环境退化,唯一的回报就是获得一点经济利益,付出的却是重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惨痛代价。近几年中,门票收入在景区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居高不下,景区接待游客的数量屡创新高,如表-1所示。提高门票价格来控制客流的措施在现实中起不到任何作用,公众舆论压力下的涨价行为屡屡被看成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并且实践调查发现,门票收入中用于环境保护的比重又微乎其微,这又加剧了外界对景区门票涨价动机的质疑。

目前,国内景区价格制定基本形成了中央定价、地方定价和政府调控下的企业自行定价三级并存的定价管理体制。由于旅游景区价格涉及的内容广泛,制约因素复杂,在价格制定方法、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议。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争议,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供求被人为的割裂,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消费者“被涨价”了,没有任何参与定价的渠道,对于景区门票价格确定上没有任何发言权,所谓的消费者听证会也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旅游景区产权自然垄断的前提下,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景区给出的任何价格。消费者用货币选票投票的权利在巨大的需求规模下已经无法发挥其功能。

二、景区门票定价乱象的机理分析

景区商品交易是产权的交易,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交易行为。因此,我国现存的自然文化遗产景区的产权制度安排及其衍生的管理体制是导致遗产景区门票价格定价误区的根本原因之一。为彻底厘清旅游产业的产权关系,本文将旅游景区包含的产业内容划分为休闲产业、游览观光产业、配套支持产业。休闲产业和配套支持产业,属于市场经济范畴,利用市场方式进行资源的配置与调节便可以达到最优,而游览观光的产业内容――(自然与人文)景区资源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手段加以开发、利用。

显然,正是由于产权公有属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复杂性导致旅游景区在使用价格机制等市场手段调节供需时的遮遮掩掩,进而导致了包括价格机制在内的市场机制的无所作为。稍加分析便可以理解当前关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机制争议的诸多困惑(如图-1所示):一方面,旅游景区供给主体模糊不清(游客本身作为合法公民也是旅游景区所有者的一个组成部分),需求主体无法参与,门票收入支出信息不公开,旅游消费者所获效用与所支付的货币成本之间被完全割裂开来,公众出现质疑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类型的多样性(如,旅游、科研、宗教、军事等)、经营目标的多样性(经济目标、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以及业态多样性(景区包括了公共属和私营业务等多种业态)也是导致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机制争议的重要原因,并且进一步导致价格机制在调控旅游淡旺季客流过程中的失灵。

图-1 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机理分析

综上所述,在旅游景区门票定价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市场与政府规制的双重失灵,价格机制、评级制度以及政府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保障旅游景区的安全、平稳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机制体系――旅游景区门票的二级市场模型

根据当前旅游景区的产权特点和旅游景区经营的多重目标要求,本文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中一种重要体制安排――二级市场定价模型,并构建了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二级市场模型(如图-2所示)。

本模型的主要功能在于为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平台,保证市场机制在调控供给和需求的有效性,并且同时能够兼顾旅游景区公有属性所要求的公平、公正性。

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二级市场模型的构建流程如图2所示:

首先,由政府建立专门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审核机构,明确相应的审核指标体系,对于具有公共属性的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接待设施容量、交通容量等诸多指标进行准确核算,确定景区的接待量,也即是旅游景区可以发行门票数量。在此基础上,根据景区经营成本和收益、运行情况等指标确定景区门票的发行价格、发行周期等。同时,旅游景区建立网站滚动旅游门票的相关信息。

其次,建立景区门票一级市场平台,该市场指的是门票发行市场,在这个市场上门票承销商(例如,旅行社、航空公司、酒店等旅游企业)可以认购政府部门核准景区发行的门票。通过一级市场,景区筹措到景区运营、环境维护等所需的资金,而承销单位或个人可以获得景区的门票,并且收益和风险自担。每一个景区接待总量均按照全国行政区域划分分配门票承销数量。尽量保证旅游景区门票发行在全国发行时的区域均衡与公平(例如,可以通过人口规模确定各区域的门票数量),门票一旦售出,只能通过二级市场自由买卖流通,发行单位不提供退票服务。

再次,建立相应的门票流通二级市场平台,二级市场指的是门票流通市场,是一级市场所发行的门票进行自由市场交易的场所。游客有自由购买和销售的权利,溢价折价完全由市场决定。

最后,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加大宣传,采用统一信息平台以及国内门票二级市场接入服务,保证国外游客可以顺利的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所需的景区门票。同时,建立相关跨境发行平台,接受国外景区的加入,形成联盟,逐步走向全球化合作模式。

四、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二级市场模型的意义

具体来说,旅游门票二级市场定价机制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消除旅游旺季接待压力:将缓解我国旅游景区游客井喷造成的诸多负面效应:景区超负荷接待导致旅游资源和各种设施的过度损坏;交通拥堵,航班、车次、汽运高度紧张,安全事故增多;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景区休闲、支持配套产品价格的暴涨;接待量剧增,使服务质量下滑,消费者利益受损;投诉率的提高,迫使许多旅行社人为压缩业务量等。

2、平衡游客分布结构:有助于平衡旅游热点、旅游温点、旅游冷点的游客接待,利用价格使得游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合理化。

3、二级市场定价机制可优化收入分配: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旅游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奢侈品,可以利用其消费价格优化收入分配,减小我国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

4、二级市场机制透明的自由交易定价,消除了社会各界对景区门票涨价的质疑,有利于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程度,提高信誉。

5、由旅游景区经营评估机构确定的门票发行数量,可以彻底控制景区游客接待数量,对景区环境治理和恢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防止旅游景区的相关企业以实现短期经济利益而损害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一级市场采取的区域平衡措施可以充分反映景区的公共产权属性。

五、结论

旅游景区二级市场定价模式,将旅游景区的公共产品属性与市场机制很好地隔离开来,即保证公共资源的公平原则,又能保证旅游门票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一级市场采取公共产品的定价模式,完全根据其成本确定其价格,但此时价格没有考虑市场需求,所以在此基础上利用二级市场,完全由市场机制确定其最终价格。该定价模式首先可以准确获得旅游景区的客流量数据,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极大的避免了旺季旅游景区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破坏、交通堵塞以及其他的经济及社会成本。其次,通过市场机制确定旅游景区这一具有公共属性的稀缺资源的最终消费者。最后,该种定价模式对旅游淡季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提升,在旺季被抑制的旅游需求会在旅游淡季得到释放,可以消除旅游淡旺季的巨大差异。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JY008)和2012安徽省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239)资助。

(作者:黄和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产业经济;刘颖,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陆林 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一以安徽黄山为例[J]地理研究.1994,13(4),50-58

[2]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等. 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 1) : 50- 54.

[3]陆林, 宣国富, 章锦河, 等. 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J] .地理学报, 2002, 57( 6) : 731- 740.

[4]卢松, 陆林, 王莉, 等.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 2):250- 256.

[5]牛亚菲. 北京市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特征与调控对策[J].地理研究, 2005,24( 2) : 283- 292.

[6]李团辉. 浅析旅游节性表现及成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17( 2) : 137- 140.

[7]钟静, 张捷, 等.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流季节性特征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 2007, 96( 4) : 68- 71.

[8]张朝枝, 保继刚.休假制度对遗产旅游地客流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7, 26( 6) : 1295- 1303.

[9]田勇.孙艳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模型确立研究[J]价格月刊,2007(2)16-18

[10]张成杰.傅云新旅游景区收益管理框架分析与策略初探 商业时代 2007(1)98-99

[13]马永立.谈俊忠.万绪才.张安制定风景区门票价格数学模型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0(1)93-98

[11]王晓东;段治平;李佳风景名胜区门票上涨与收益管理定价方法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9(02)46-50

第2篇:节能环保市场前景范文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绿肺,为城市空气、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物种栖息提供稳定的保护场所。此外,滨水是反映城市独特风貌的区域之一。如何规划营建,打造城市滨水区,使其具有自己的独特景观个性,并能与居住、生态平衡可持续性共生发展是当前城市开发建设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的目标,在于把居住、生存、发展与自然共生相协调,使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获得共赢的局面。自然水体与人、人工构筑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更成为了城市居住环境质的重要评价准则[1]。得天独厚的滨水区域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栖居空间,水域作为天然的屏障,虽不能像土地直接介入到人类的建构活动中,但其难以逾越的空间特征,却为人类的栖居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和互动的场所。

1乌龙江滨水规划与居住环境发展现状

1.1江滨湿地规划现状

乌龙江滨水区域现在主要含福州三环、湿地公园、规划商业住宅为主,腹地接于乌龙江畔,三环路外侧的闽江口湿地,距金山生活区一期近300m。湿地公园长约5870m,总面积243km2,于2003年4月建成对外开发,位于乌龙江畔,由湿地生态恢复区与重建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区、芦苇荡生态旅游区、原生湿地保护区4个功能分区以及堤内市树园等5个部分组成。乌龙江湿地公园建成以来,在金山新区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常引得候鸟前来栖息。目前园内已有各种鸟类上百种,使金山这个现代化的新区更显生机与活力。

1.2居住环境发展现状

乌龙江腹接地块是金山新区扩张的桥头堡。福州关于滨海城市建设思想已经孕育了很久,因此,此区域在做整体规划时,已经充分地渗透了这个规划思想。早在2000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就组织规划设计部门及有关专家,多次到乌龙江地块深入调查研究,滨江总体规划立足地域优势,以滨江高档住宅区为定位,以保留原生态环境为特色,完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配备学校、医院、文体中心等社会事业项目,发展银行、商业中心等城市经济设施。现在区域建设已经呈现出了绿色生态、大气而又精致的滨海城市的特征。金山大桥、尤溪洲大桥、桔园洲大桥、湾边大桥、浦上大桥飞架两江,大道纵横交错,形了“六纵六横”的便捷路网;310亩新展城、520亩文体中心、168亩榕城广场,福三中金山分校、金山小学,还有位于融信第一城内的麦顶小学金山分校等名校形成了浓郁的文教气息。大金山开发目前正缩成乌龙江滨水板块这个拳头。完成了新板块的开发,福州城就能战略性地跨越乌龙江,进而展开大福州的版图。因此,此地块的规划建设,必须成为福州滨水城市的样板。新板块地处乌龙江畔,拥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因此,规划最突出的特点是保留了原生态特色。这里在保留了原生态景观的基础上,修建了数百亩金山公园、上千亩湿地公园,又投资亿元启动了占地1000亩的金山绿化森林轴项目。其中,住区楼盘规划是成就滨水城市样板的关键。因此,土地、规划部门对这个区域的布局进行了非常严密的规划,住区楼盘的容积率都规划在2.0以下,绿化率都在35%以上。建筑布局也有详细而又严格的要求,使得规划区域的建筑都与周边的水环境融合、协调。

2滨水住区生态规划策略

2.1生态安全可持续性水系的构建依据

当前城市滨水水系的规划构建依据主要是以城市经济学,景观建筑学,景观生态学三个学科作为指导,主要在研究滨水区土地开发的合理模式,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对某个具体水域或滨水区提出景观改造方案,以达到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局部生活环境的目的;着眼点均看重改善河流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同时美化环境。因此,如何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性城市水系,需要把三种学科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尤其是在水系复杂多变的城市。河流的功能、宽度、流经的区位及水的流速不同,规划设计方法差异极大。因此,在面向区域性的城市主体水系规划中,有必要以三种学科综合考虑,制定一套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设计指引,总结归纳出不同区域中滨水城市住区空间的重要特征,包括沿河土地的使用方式、开发强度、建筑造型、绿化景观等一系列要素的设计要求,以指导和协调各类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2]。

2.2水系构建模式

根据使用特点和设计的侧重点不同,滨水区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连接的部分,由水体向外依次是:河道部分、河岸区、岸线向陆域纵深扩展的滨水绿带区和建设区,三者相互影响,但涉及的设计要素各不相同。

(1)河道部分。乌龙江滨水河域属河滩丘陵型河道,有凹岸、凸岸、深潭、浅滩和沙洲。它们为各种动植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稳定的景观基础。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都有利于减低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3]。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汛期可以蓄洪、旱枯可以补偿水源,缓解旱涝之灾害,从而营造安全、生态、可持续的滨水空间。生态景观营造以保护湿地、绿化造林为主,构建生态河道[3],让水质得到改善,让原有生物群回迁,重新建立河流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河道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潺潺的河水时而急时而缓,流经一个个弯道;两岸树林繁茂,河中树影斑斓,鱼儿在水草中嬉戏,鸟儿在绿地上栖息,重现自然、和谐、美丽的滨水画卷。同时,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和水体的可接近性,营造多样化滨水活动空间,提高城市滨水空间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让居民能够融入自然、体验自然、回归自然。

(2)驳岸部分。构建多形式生态驳岸草坡式驳岸:在坡度较缓的河段,采取大面积的草坡式驳岸。既满足居民亲水的需求,又使河道景观空间开阔明朗。在护岸坡度较陡的河段,放置石块形成岸线,在河道内种植耐水灌木与乔木,达到绿化效果并减少河水对岸线的冲刷。考虑河水水面变化情况,预留保护原有湿地区与湿地扩展区域,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利用植物来巩固岸线,减缓河水冲刷;另外,驳岸的断面形式、护坡材料、沿岸道路、绿化配置、景观设施等需要从更宏观的层面考虑规划与设计,驳岸在防洪,保护滨水生态中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需要采用何种方式建设关乎到滨水区域动植物生境、居民安全、景观效果的有序互动及可持续性发展。

(3)岸线沿陆域纵深的扩展部分。这部分通常规划为商业居住社会服务配套区域,因为和滨水生境相邻,重点集中在水陆交接位置,如就景观生态学理论而言,城市的景观规划应追求大尺度的“斑块—廊道—基质”肌理[4],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所扩展的范围就更加广泛了。向纵深扩展的,即把滨水的景观设计与腹接用地和建筑的规划设计相互连接,使之成为相辅相成的统一设计整体。前者在偏重滨水生态与景观设计的同时,对周边土地的利用、道路系统的规划、建筑物的布局与设计等提出限定或建议;后者则在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对流域景观的影响,使得水系生态与居住功能和谐可持续发展。

2.3生态住区景观水功能场所构建

构建布置丰富的滨水活动场地及设施景观设计考虑设置的场所类型有:沿水系休闲散步的场所,自然保护、观赏的场所,接触自然水系的场所,水系运动的场所和节日科教性亲水活动的场所等。

(1)沿水系休闲散步的场所。沿河道为居民提供散步木道、木椅、木亭等设施,满足居民以康体健身,聊天交谈等需要。河岸边坡较缓,可利用水边斜坡、草坪、起伏地形,设置缓坡游览步路,开展水边慢跑、亲子滑草、草上风筝等轻松愉悦身心的健康活动。

(2)自然保护、观赏的场所。在临水第一线上,尽量保持原有自然滨水生态,适当布置营造一些自然景观,跌水、石滩。设置游览步路、草坪、休息亭、景观桥等设施,满足居民观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所需的场所。

(3)接触自然水系的场所。沿河岸安排水生植物群落,在水面较宽敞的浅水河段设置绿化生态小岛形成野生鸟栖息地、设计种植浅根系耐水植物,为各种鱼类和生态链中的小型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构建动物繁殖观赏区,设置必要的游览步路、观察小屋、垂钓等场所,使居民能直接与水接触,在娱乐中拉近与自然的距离。

(4)水系运动的场所。利用河道开展水上运动,在宽敞水面河段设游览性码头或者小型观景台,开设农家小游船,供居民荡浆休闲,让居民可以观赏沿岸美景与城市风貌,内外江游览一体化。对于原有沙滩的区域,提供安全休憩游泳场所,为炎炎夏日下的居民消暑降温提供便利。

(5)节日科教性亲水活动的场所。结合滨水开阔区域,每年定期安排与民俗文化有关的活动。如端午节、秋季重阳节、动植物保护日节庆等,举办一些文化康体科教活动。根据规模大小及活动主题,轮流安排在滨水周边的景点内。为配合类似活动、需要,集中设置小吃、小卖、公厕、管理服务、停车场等设施,预留一定的营地广场与空旷草坪等活动空间。

3实例运用———福州乌龙江滨水住区规划

3.1完善的功能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的主要问题就是用地功能的规划,只有通过完整的功能规划才能有效地保护滨水生态,有效地对城市滨水地带进行开发和利用,才能充分发掘这一城市高品质区域的潜力,形成舒适宜人生态可持续循环的城市生活空间。乌龙江滨水住区,主要需根据现状用地情况,规划从周边用地功能和滨水防洪生态维护角度要求出发,进行功能组织,规划布置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各功能区强调景观的特色性及可识别性;各区遵从自然现状,依山傍水设计不同水平高度的空间,承担不同的功能。起贯穿组织作用的为连续的堤防景观带和滨水步道,将各区贯通起来,形成了不同水位、不同景观与不同活动场所的结合,使滨河绿带成为集防洪、休闲、游憩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空间。

3.2历史文化契合自然水系区域

位于乌龙江北侧及浦上大桥两侧的岸上部分,是门户上的重要景观节点。此区域以各个居住小区为主,小区主入口设置旱喷泉、景观柱廊、景观休息亭、跌水等人工景观为主,是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住区内布置生态休闲活动区,主要设置在住区内的水系与城市绿带及河流驳岸之间。以湿地、卵石滩、微丘等景观为主,附设以滨水活动广场,点缀以野生花丛,是以自然景观元素塑造的空间环境。为出入城区的滨水主题区域。该区从景观上被定位为新区入口景观节点,功能上强调与当地历史文化与现实相关联,突出生态、文化品位。从地段所处的环境特征出发,该区又分为文化展示区、生态休闲活动区两部分。

3.3水环境自然保护契合观赏区域

此区用地狭长,平面上设置在原河流湿地部分,在纵向空间内分成低、中、高三个纵向区,最低处的河滩部分为生态性湿地;中处为人行步道与堤岸,高处为住区建筑,沿路设置曲线型花草,以丰富空间界面。另外,在滨水与住区交接地段设置半圆形的小广场,内设特色的雕塑与花坛,使滨水景观沿道路向城市小区内部渗透;并可通过堤岸台阶下到亲水平台,为观景及亲水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此区域的设置,为乌龙江滨水住区构建出滨水生态廊道,形成城市的绿色通道,临水滨江,坚持地方特色的生态植物种植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绿化植物的选择,用适宜水面变动环境条件的地域性树种如:构树、芦苇等乡土植物作为基调树种,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归化植被群落,适当种植本地水生植物鸢尾等,促进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的生态稳定。在绿化设计上,采用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层次和组合结构,使其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植物搭配,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采用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等多样化的物种搭配,保障河流廊道自然过程的持续发展,丰富河道的自然景观。

3.4水环境康体活动区域

位于住宅区以南的河岸,上、下面临沿河的区域。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体现休闲活动的参与性、空间的舒适性与趣味性,创造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的场所,是这里主要设计思想。区内设有晨练场、按摩步道、休息广场、垂钓平台等,点缀以形状各异的景观石,辅以曲折小道、灌木花坛,形成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生态活动场所,营造一个宁静、清新、绿色的生活休闲区域。康体活动区设有浮雕护坡,增强河流堤防在日常景观中的协调感,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这种依地形形成的自然起伏多变、高低错落有致、形态变化丰富的堤防空间形态,创造了丰富的水际空间,既适应多样活动的需求、加强亲水性,又形成了连续、丰富多变的开敞空间形态。

3.5水环境节点广场区域

位于湿地公园各入口,跨江大桥的两侧,或湿地临水区域,为本区域的城市景观窗口。该区利用逐渐下降的沿岸地势形成下沉式临水场所。分别设置亲水广场及花卉草坪护坡地,由相呼应的弧形自然式形状将水与景观场所联系起来。自然地势形成的开敞连续的滨水空间,有利于恢复并促进水滨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并将滨水地带的开放空间贯穿起来,体现空间的连续性、多样性、公共可达性和高品质的环境。开敞的空间形态,可增强景观元素的连续性及提高空间的公共性,进而有利于支持较为连贯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行为活动,形成完整的空间景观概念。此处规划保持城市河流沿岸的溪流湿地、河滩地、植物群落和河道开放空间,使其成为连接建成区与郊野的连续畅通生态廊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第3篇:节能环保市场前景范文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岩石统称。包括混入煤中的岩石、巷道掘进排出的岩石、采空区中垮落的岩石、工作面冒落的岩石以及选煤过程中排出的碳质岩等。) 是一种工业废弃物,大量堆放占据土地、它所释放的粉尘、有毒气体,污染大气和地下水,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现实中的种种案例,触目惊心。

煤矸石生态砖,其骨料运用的是煤矸石而不是石子,做到了变废为宝;其成型工艺一改传统的烧结形式,摆脱了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环保无污染。

关键词: 煤矸石;环境保护;生态砖;生态护岸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良好的产品前景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建设行业空前繁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环保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所以建筑材料中绿色环保材料市场急剧膨胀,生产销售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企业的烧结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已不可避免,其他生态砖在性能上基本达到了环保要求,但是其成本高于普通砖,失去价格优势难以打开市场。

而煤矸石生态砖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保水性、耐腐蚀性以及较高的强度,有利于调节城市地表温度和湿度,减少空气污染,降低热岛效应,有利于河湖的护坡固堤。另外, 生态砖特殊的多孔结构,还具有吸收噪音,减轻城市噪音污染的功能;其表面硬度高,抗压强度大,颜色多样,造型各异,用于人行道、绿荫道、公园、广场地面的铺设,大大提高城市绿化率,对美化、保护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生态环保作用完全契合目前国内发展形势,相信在国内市场将会有良好的发展,而煤矸石生态砖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生态护岸技术虽然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领域,但它的应用已有实践积累,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和文献记载。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生态护岸将成为航道护岸工程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生态技术体系,使其实用性与科学性进一步融合,并及时加深其工程的理论内涵和适用范围。

在未来的生态护岸工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提高生物措施的技术水平以减少对工程措施的依赖,加强植被的实用性以及组合应用研究,特别是乡土植物品种;进一步加强植被根系与其载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方面的研究;加强生态护岸的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生态护岸的理论基础。加强生态护岸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制定一套统一的设计与施工规范。

生态砖护岸是现阶段及将来护岸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同时也是预示着我们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到“要还自然于河道”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大力提倡崇尚自然、重塑生态河道的工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越来越多的河岸护岸工程建设中被要求,做到既要满足护岸固堤的最基本需要,又要尽可能地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处理河道护岸工作。同时,在生态护岸建设中也会尽快地融入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设计

图1-1 生态砖护岸

理念,会用生态的手段来解决生态的问题,在护岸的建设当中会切实落实和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理念。在推广生态护岸技术的过程中,使得河流重现清澈见底、鱼虾洄游、水草茂盛的自然生态之美,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经济—社会—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健康发展。

2产品介绍

2.1建筑节能状况

自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爆发,能源危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关注占能源30%~40%的建筑能源消耗,而我国城乡与住房建设的增长速度居于世界之首,在如此背景下,节能减排问题已迫在眉睫。

2.2生态砖的产生背景

传统的河流整治中,护岸大多采用普通混凝土和浆砌石等硬化材料,它们在保持岸坡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对生态、景观等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煤矸石生态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指满足护岸固堤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应用活的植物和土木工程措施相结合构筑的透水透气的河流护岸生态砖。

2.3 煤矸石生态砖的技术现状

煤矸石生态砖是以煤矸石为主要骨料的免烧砖工艺所生产的建筑材料。煤矸石生态砖除了具有护岸固堤的基本功能外,还在生态系统的营造、增强城市的生态景观、滞洪补枯、调节水位、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加强河流水与地下水的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运用于河道、湖泊、水库以及城市人行道、绿荫道、公园、广场地面的铺设等,因此,煤矸石生态砖护岸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图2-1 非烧结煤矸石生态砖停车场

2.4 国外对生态护岸的研究

发达国家很早就进行河流护岸的生态化改造,如瑞士和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捆材护岸、沉排、草格栅、干砌石等生态护岸形式,在大小河流均有较多的实践;美国常用的有土壤生物工程护岸技术;日本在河流护岸整治方面师法欧美,并加以了改进,有植物、干砌石、石笼、生态混凝土等护岸技术,在河流整治中取得较大成功。国外对生态砖护岸技巧的研究起步较早。日本在10年前就提出“亲水”的概念,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打算”,河流多采用自然型河流治理法进行整治,其主要采用植物堤岸、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欧洲许多国家在进行护岸工程设计时,非常注意沿岸的景观与生态系统,尽最大可能地参照采用天然状态下的河海岸情势,避免以建筑物的情势去损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荷兰提出“给河流供给更多的空间”的口号,他们认为河岸堤防是河流自然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形成从河道水流到陆地的一种转换,反之亦然,绝不能将两者孤立起来。

2.5 国内生态护岸的尝试

近年来,我国许多省市在生态砖护岸的研究上也做了许多尝试,特别是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上海市青浦区在章浜河整治中采用多种生态护岸形式并举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广东省中山市岐江公园的栈桥式生态亲水湖岸,在实现了水位变更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具有生态和美的效果。

图2-2 各国生态砖产量占砖产量的百分比柱状图

2.6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煤矸石生态砖以煤矸石为骨料,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是在采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较低、比煤坚硬的黑灰色岩石。其主要成分是Al2O3、SiO2,另外还含有其他元素和微量稀有元素。中国是一个煤炭大国,而且徐州是一个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存有大量的煤矸石,所以本产品原料特别丰富。而且煤矸石的大量堆放,不仅压占土地,影响生态环境,矸石淋溶水将污染周围土壤和地下水,而且煤矸石中含有一定的可燃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自燃,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烟尘等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如辽宁本溪矿区曾发生过因矸石自燃造成人员中毒死亡的事故。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随着国家环保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解决煤矸石污染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煤矸石作为粗骨料制造护岸固堤生态砖将成为变废为宝,解决污染的有效途径。

2.6生态砖行业政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8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切实把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重要政策措施。中央财政首次设立环保专项资金5亿元,推进环境综合整治。200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3个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实施方案》(〔2009〕11号),对实施“以奖促治”政策,做出了总体部署,中央财政又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

财政部、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决定“十二五”期间,在相关城市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并选定了北京市、深圳市、重庆市、杭州市、长沙市、南京市、济南市、合肥市等8个城市作为首批示范城市,明确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以城市为平台,加大各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整合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3广阔的市场前景

“十二五”大力强调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一系列政策显示出生态砖与环境生态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

我国是一个多水域的国家,当前经济发展迅速,正处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所以护堤砖的内部需求量很大。就拿徐州地区来说,徐州市政府对于黄河故道、京杭运河的治理投入逐年增大,所以在徐州地区做煤矸石生态砖项目,整个市场需求量同样很大。

从当前环境形势来看,国家非常重视护岸护堤建设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国内近几年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但大都局限于直接引进或介绍国外已有的技术和施工经验。煤矸石生态砖,在国内尚属少见,所以市场前景十分巨大。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砖制造企业数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状态,而行业需求量却呈现增长状态。国外生态砖的市场占有率均达到60%以上,而我国生态砖市场占有率不足10%。目前全国生态砖的市场容量九千多万立方米,并且每年以超过20%的幅度急剧增长,保守预测2018年生态砖产值将达到819亿元。

目前,市场上的替代产品有两种:传统砖石和其他品牌的生态砖。与传统的砖石相比,煤矸石生态砖有性能优势。与其他生态砖相比,煤矸石生态砖有价格优势。

非烧结煤矸石生态砖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耐腐蚀性以及很高的强度。有利于调节城市地表温度和湿度,降低热岛效应;有利于河湖的护坡固堤。另外, 生态砖特殊的多孔结构,具有减轻城市噪音污染的功能;其颜色多样,造型各异,用于人行道、绿荫道、公园、广场地面的铺设,大大提高城市绿化率,对美化、保护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河流整治中,护岸大多采用普通混凝土和浆砌石等硬化材料,它们在保持岸坡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却对生态、景观等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而近几年来国内外均开始打造生态亲水湖岸,传统材料无法满足现代工程的要求。

新的材料呼之欲出,煤矸石生态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我们研究的是一种以煤矸石为骨料的非烧结混凝土生态砖。配料运用30%~40%煤矸石,加之30%的沙子、20%的胶凝剂以及一些外加剂压制而成。

4简单的工艺流程

4.1主要工艺流程

分别为:材料激活、配料、搅拌、输送、成型、和养护。

在材料激活上,运用JFS激发技术来利用和提高煤矸石的活性,使其具有胶凝性质,从而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成本。

同时运用界面剂ZS-1/ZS-2,这种复合外加剂具有超强的粘接力,使产品具有优良的耐水性,耐老化性。解决了由于表面吸水性强引起界面不易粘接,致使抹灰层开裂的问题。

4.2生产主要流程

1.将煤矸石装入料斗经皮带机送至原料加工厂房,经锤式粉碎机粉碎、滚筒筛或振动筛筛选加工成合格物料;

2.送入一级搅拌加水后送入陈化仓进行陈化。把经过陈化的物料用皮带机送入二级搅拌及真空制砖机制成砖坯;

3.砖块成型采用台模合振液压加压成型,采用往返导向喂料装置,成型后可立即堆码,不需托板砖,成型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砖块质量密实强度高、尺寸精确。

4.3生产流程控制

砖块压制成型时,压力要适当调高一点,16MPa-20MPa为宜。压制出来的砖块,外观有细小毛孔为宜,以利于提高墙体粉刷牢度与墙体的抗剪强度。成型周期控制在18s。

刚压制成型的湿砖需手工抬放,应注意轻抬、轻放、平放,切忌倾斜而碰伤、压伤下面的砖块;室内静养时,堆放5板高度为宜。

砖块需经过28d的自然养护期。企业应有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养护场地。若有条件时应增加养护时间,以降低砖块的干燥收缩率和增加强度。冬天气温较低,应将养护期延长至两个月。

砖块压制成型后应在人工棚内静养1-2天,方可移至场地码堆。没有室内静养条件的,必须在静养砖块上采取封盖、遮蔽等保湿、保温措施,防止风吹、日晒和冷天冻伤砖块。

砖块码堆后应保水养护。目前采取浇水的方法。一般在压制成型24h-36h以后开始浇水。过早浇水会使砖块的浆头流失,太迟浇水会使砖块脱水。要特别注意砖堆顶面和立面外层砖块的保水,浇水时间视气温高低和干湿状况随机掌握。21d以后,要保持砖块干燥,必须备有防雨设施。

5明显的产品优势

5.1变废为宝

以煤矸石为粗骨料,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煤矸石堆积成山不仅压占土地,而且易发生自燃,排放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大气环境,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矸石淋溶水将污染周围土壤和地下水。而且而本公司将煤矸石作为原料回收利用,则大大改善了矿区乃至当地的生态环境。

5.2良好的透水性

煤矸石生态砖具有连续复杂毛细孔,孔隙率控制在10%-20%范围之内,透水系数在0.1cm/s以上,保证了水分和空气等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颗粒的土壤粒子则不能通过,而传统护坡工程却存在岸坡土壤流失的问题。

5.3具有多功能效应

煤矸石生态砖除了具有护岸固堤,美化岸坡基本功能外,在增强城市的生态景观、调节水位、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加强河流水与地下水的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用于建设无积水路面以及用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噪音污染。所以,煤矸石生态砖具有护岸、自净、景观和环保的多功能效应。

5.4造价低廉

中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存有大量的煤矸石,所以本产品原料特别丰富,以煤矸石作为粗骨料代替普通沙石,将使煤矸石生态砖平均每立方米比传统混凝土砖便宜80~100元。

5.5显著的社会效益

以年产量6000万块煤矸石生态砖计算,每年将为我国节约4600吨煤炭资源,每年可利用15万吨煤矸石,减少煤矸石堆场占地25亩。以此计算中国市场每年节约的煤炭资源将达到60万吨,节省煤炭资源投资及相关运输费用达30亿元,减少煤矸石堆场占地3260亩。

煤矸石生态砖以其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同时兼具造价低廉、功能全面,并且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我们深信煤矸石生态砖毕竟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贺民强,赵宏波.煤矸石烧结砖的市场预测及成本分析[J].中国煤炭,2002(2).

第4篇:节能环保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 地方环境; 持续发展

四会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的西北边缘,西、北、绥三江下游。四会市从属于肇庆市,是肇庆市的东部并与佛山三水区邻接,西北与广宁县比邻,西南与鼎湖区相接,经济方面在肇庆市相对较发达。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四会面临的问题是城市建设不断扩大,使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配置、地域空间以及城市人文景观等与日益发展不相适应,有待在经济大环境下,认清城市发展中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并实现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走进我们的城市,相当部分城区映入你眼中的是一幅幅的画面:一群人拥挤着坐在铁质的栅栏上歇息,神情疲惫;城市中到处充斥着同样的一根根拔地而起的混凝土“桩子”或一个个玻璃“盒子”、污浊的空气以及各种生活垃圾,一棵乘凉的小树都是一种奢侈,人们难得找到一块休息、交流和活动的地方。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

因此,建造一个可持续的、“绿色的”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保持城市环境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1.城市景观设计的“绿色”化

城市景观的“绿色”化表现为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盖率和乔木、灌木、草皮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等,如四会飞鹅岭森林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回归大自然的感觉的活动场所(图1、2、3)。

1.1自然景观要素的引入

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其生命活动本能地与自然相互联通。人们一旦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的自律性就会丧失,生物钟就会失调,新陈代谢会不平衡。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当前的城市人口的快速膨,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许多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量土地资源、风景资源为工业化的负作用所破坏和浪费,市民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植物、水体、岩石、土壤等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素,它们在自然界的能量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针对目前城市的绿地和植被覆盖面少、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和噪声等现状,把自然界之中的景观要素引入到城市之中,适当的配置建筑小品,以改善城市整体的人文环境质量,使自然离人们更近。并通过对当地植物和材料的使用,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

以自然的花、自然的叶营造自然的园艺景观,一种模仿自然生态,各自宿根、观花、观叶植物错落有致,相互映衬的园林艺术新形式――花境(图4、5、6、7)。

1.2景观设计中的观念

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以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以节约资源、再利用资源和回收资源的设计理念和出发点,就是所谓的设计观念。

1.2.1 节约资源

节约资源,可以理解为通过量的减少而实现生产与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节能化。由于我们的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无法再生的,因此应该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城市景观设计中尽可能多的采用新技术来减少资源的浪费。四会六祖寺就是选址在荒凉的山丘,不占用良田基地,充分利用可开发的资源,发挥了山地效益,建成了旅游观光基地,是四会一个重要的城市景观亮点(图8、9、10、11)。

1.2.2 资源再利用

再利用是指城市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着新旧更替和能量的转换,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或者废弃地,重新再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休闲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潮流。在我国目前也在形成一股改建的潮流,把原有的建筑改做他用,增加城市活动场所。

1.2.3 回收

回收是指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能源――消费――能源”构成的,头尾相撞的闭合循环体系。因此在人们消费和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垃圾和废物,造成了对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在我们的城市中必须建立起一个相对闭合的“循环系统”,对一些废物进行利用和回收,或者在景观设计和建筑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能够回收或者比较利于回收的材料,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构建成使自循环的系统,如把小区或建筑的水系统分成为两个。一个是可饮用水,另一个是洗涤用水,这样可以利用中水处理系统,可直接处理生活水后供给到建筑或小区中作为洗涤用水和浇灌植物用水(图12、13)。

2.城市景观设计的“双重价值”

城市的价值取向是人本身,更确切地说是每个普通的城市居民用他们本身的日常工作、生活、休闲和娱乐的需求来衡量、评价和缔造城市景观,这样的城市景观是战略性的,而绝不是眼前的、投其所好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一个记忆当中的“景观”,其次是现实景观。目前城市环境的延续性正在逐步消失,忽略了人们对旧时环境的需求。市民记忆中的地标性建筑,如四会市交警大队大楼、四会市财政大楼已被“三旧改造”中拆除建为商住楼。

2.1城市景观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景观是一座城市在其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h境的氛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记忆”,使城市的文脉受到破坏和人为的割裂。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于不注重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遭到破坏,并被一些低级和赶时髦的东西所替代,使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丧失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在它发展中,正在丧失它的形态、地标、可识别性和历史特征(图14、15、16、17)。

2.2营造城市环境的“双重意义”

城市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它记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以及风俗习惯的特征,只有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才能体现它的延续性。因此,在城市景观的更新和改造中要特别强调被保护设施的利用问题,处理好更新、保护、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合理的,适度的利用是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在城市景观的更新和建设中要延续和发展城市景观文化和历史意义,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要有机结合,一脉相承,要有所发展和创新。把历史的、传统的与当代的、时尚的特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现代城市景观注入新的内容,建立新的城市景观环境形象,给后人留下高品位的、有生命力的景观作品(图18、19、20、21)。

2.2.1 尊重传统和乡土文化

每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生活传统,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服饰以及建筑等,从而形成了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与自然建立了特有的“情感”,这些都是当地人的经验,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所、能源以及精神寄托。他们的生活空间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有他们的含意的,是被赋予灵魂和情感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设计。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域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图22、23、24、25)。

2.2.2 建造现代与传统文化共存的城市环境

城市景观应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城市景观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传统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景观环境。文化环境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在设计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特定的意境(图26、27、28、29)。

景观文化的延续性就是于把它放入整个大环境之中去理解,应该从人的角度去考虑,注重人对它的感悟和体验,只有人在其中它才能具有意义,否则,它不具有任何价值。只限于这样它才能体现出了景观的地方性特征,同时,新的地方主义的出现有效的反对了各种形式的艺术流派和文化的“大统一”。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它需要众多的学科和技术进行参与。包括:艺术、技术、文化和经济等,不仅仅单纯的表现为植树、草地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环境,同时,它还包括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和传统意义的延续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第5篇:节能环保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废弃空间改造;可持续景观设计;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废弃空间的改造的重要性

垃圾围城、露天垃圾场污染水源、焚烧垃圾污染城市空气、垃圾污染周边鱼塘等等都是近期的热点话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共同原因都是垃圾。“垃圾围城”现象是全球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难题。废弃垃圾堆放场不仅影响着景观,而且污染着环境,令人触目惊心。如何对城市废弃生活垃圾堆放场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市政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城市的健康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前期准备

关于垃圾场的景观生态恢复,首先要填埋场封场。在这之后,基地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凡是与人活动相关的景区、景点暂不建设,垃圾填埋山体通过植被回归自然,重新发挥其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脆弱的填埋场生态系统需要植被的涵养,使之较快发挥生态效益,平衡区域生态环境。

在此期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垃圾库容的满足及山体塑形。垃圾坡堆山最大的限制是堆体库容。堆体库容要求土方就地平衡。

(2)终场覆土厚度及改良。为了植物能更好地适应堆体土壤条件,将终场覆土厚度设计为1.0m。改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3)植被重建计划。生态恢复期间,栽植草坪、观赏植被及花灌木,同时考虑以后的群落配置定位,待垃圾完成稳定后,进行色彩的种植设计。

(4)耐性树种的筛选。规划选择乡土树种,对植被生长的速度、植物多样化进行分析,使环境快速形成绿色稳定的生态格局。

三、废弃空间改造的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在对废弃垃圾堆放场改造过程中,要遵循以下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1.减量

除必要的管理用房外,不再设立其他建筑项目。减少园区内能源、土地、水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植物配植中林地取代草坪,乡土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可大大节约能源,并且植物能够进行自身繁衍。

2.再用

利用废弃的土地以及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利用现有废弃场地内的植被、建筑设计成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将新的环境伦理引入现代都市中。

四、废弃空间改造的景观生态设计方式

我们可以借鉴以下景观生态设计方式:

1.自然式

与传统的规则式设计相对应,通过模拟植物群落和地形起伏的设计方式,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环境之中。在规划设计应力求通过对场地景观重建、塌陷地的生态恢复,营造具有自然特色的景观。

乡土化

通过对基地及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生活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根据该园区特殊的生态条件选取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进行植物景观绿化。

3.保护性

垃圾填埋场的山体以及塌陷地的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形成了较好的造园和造景基础,禁止"三通一平",保护好现有的地形地貌或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节省经济成本的同时形成优美的景观。

4.恢复性

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五、预期结果

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因管理对策的不同,会产生以下4种结果:

①恢复到它受干扰以前的状态;

恢复是将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从远离初始状态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状态。杜伊斯堡公园西部3/5的废弃土地所采取就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策略。

②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来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状态;

③由于管理技术的使用,形成一种改进的和原来不同的状态;

④因适宜条件不断损失的结果,保持受损状态。

第6篇:节能环保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 发展 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86-02

近年来,裕民县依托巴尔鲁克山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科学发展”战略决策,突出“生态自然逛裕民”的定位,以打造新疆“裕民山花节”为引领,全面推进自然生态游、生态城市游、休闲度假游、生态乡村和田园风光游,倾力打造生态旅游业。

一、裕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发展趋势,裕民县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下面先看看裕民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经济水平现状

2010年―2014年五年间,裕民县旅游人次达86万人次,旅游服务收入3.2亿元,2015年截止目前,全县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旅游收入9656万元。旅游收入和接待旅客数量比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减少。今年在全疆维稳形势下,新疆旅游行业受到一定影响,除新疆本土游客外,疆外游客相比去年下降20%左右;今年的游客人数虽然有所下降,但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比去年增长8%,这表明裕民县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在不断的持续增长状态。

2.旅游服务功能现状

旅游服务功能的综合全面性,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旅游的客源、消费水平、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2013年5月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是一座建筑面积为1545.8平方米的综合楼,内设售票大厅、旅游商品销售区、游客休息区、警卫室、办公室及公共卫生间等。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能满足游客咨询、购票、休息、休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要求,游客由此进入景区;为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县旅游部门结合星级评定工作对农牧家乐、旅游饭店进行申报星级工作,截至目前,已有3星级农家3家,2星级农家乐10家,自治区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1家,3星级宾馆3家;2014年5月巴尔鲁克旅游风景区成功升格为国家4A级景区。同年7月巴尔鲁克旅游风景区顺利通过自治区生态旅游示范区验收组验收,届时将成为新疆首批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之一;结合旅游服务素质提高,强化业务培训,举办的讲解员招聘培训、旅游统计人员、旅游服务人员、景区景点应急演练、安全救援培训班5期,培训100多人次;这些服务功能室提升裕民县旅游服务水平的保障,旅游产业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满足过夜游客提高消费能力的基石。

3.宣传知名度现状

回往以前,裕民县还是个边境贫困小县城,自2007年举办“山花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2011年“裕民山花节”升格为自治区级节庆活动之一,我们始终坚持品牌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以节造势,以势聚人,以客兴旅,以节扬名,紧紧抓住我县春季时差优势、人文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绿色、生态、休闲、度假的特点,将山花节打造成新疆春季第一个旅游节庆活动品牌, 2014年3月,裕民县做为新疆唯一省级代表参加了在西安举办“春季旅游营销大会”,这标志着新疆“裕民山花节”在旅游市场中的具有很大潜力。新疆裕民已成为全疆知名旅游品牌,走到哪里都可见到裕民县山花烂漫的宣传标语。

4.旅游客源市场及消费水平现状

根据旅游人次统计结果分析,现疆内游客主要以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等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县市为主;以南疆客源市场为辅。疆外客源市场主要以环渤海城市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主,内陆发达省份城市和临近省份发达地区为辅,港澳台客源市场主要以台湾游客为主。从旅游消费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因旅游设施少、旅游文化投入少,形成一定的制约性,地域文化型、度假游乐型极少。

5.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

2014年为发展旅游文化多样性,裕民县以“山花节”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发特种旅游项目,如探险徒步游、山地自行车游,自驾游、乡村体验游等,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娱乐性,吸引了众多户外俱乐部及特种旅游爱好者。但实地调查发现疆外游客相对于生态自然景观来说,对于裕民县本土地域性哈萨克民俗文化比较感兴趣的,这使我们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忽略了自身民俗文化的体现。

6.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现状

裕民县在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在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提升,根据统计,近年来裕民县以创建巴尔鲁克山部级4A级景区和新疆“裕民山花节”为载体,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旅游道路及娱乐、餐饮、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卫生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五年间投入达3.2个亿。

二、裕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裕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依然偏低,与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的差距还很大,主要问题有:

1.旅游业基础薄弱,投入力度需提高

虽然我县景点景观较多,但是旅游观光线较长,无环线,游客旅游观光下来,容易产生疲惫感,但又缺于基础设施较少,服务水平达不到游客需求,大多数游客来旅游没有停车休息的地方,造成景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不文明现象。

2.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经营须规范

我县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与现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一直处于“弱、小、散、乱”的状态。无统一管理联动体系,无统计规划、无地方性针对旅游企业经营法律法规条例,景区管理委员会人员配置无法到位,无法发挥其管理作用;旅游主管部门势单力薄,工作往往陷入常规性的行业管理,需相关部门配合形成联动管理机制。

3.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根据近几年的旅游统计裕民县旅游客源市场自驾游游客占主体游客比例的80%以上,团队游客只占一小部分。自驾游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我县针对自驾游游客,无配套服务设施及自驾游营地,长久积累会造成游客乱扎营地造成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道路交通方面,景区较大线路无环线每到旅游高峰期出现自驾车游客拥堵在一个景区入口处,缺少引导提示信息设施等;公共休息服务设施较少,游客进入部分景区无停车休息场地,乱停车乱扔垃圾,造成垃圾遍地,耗费大量工作人员清扫;景区内无界定拦网与监控设施,道路四通八达,逃票较为严重,执法难。

4.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运作,我县旅游业工作人员均非旅游专业人员,在工作观念,创新意识中有局限性,这对今后旅游发展工作存在偏差。而旅游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弥补工作中的不足,能够正确效率的引导旅游发展,现阶段最为欠缺的是旅游市场研究、旅游信息化、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类人才,由于现有编制的问题,极大的影响旅游人才招录,无法实现旅游人才引进。

5.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保护

景区内仍有大量树木病死,需相关部门及时投入解决景区内植物、树木的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治理,如不及时救治与保护,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许多珍稀生物物种消失,严重影响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景区内新种植的树木保护管理措施不足。需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分步实施,积极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三、裕民县旅游产业的几点思考

1.裕民县旅游业发展定位

在旅游产业定位上,继续把我县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全面拉动作用;在旅游市场定位上,根据我县的区位交通条件、接待服务水平和景区建设现状,将我县目标客源市场锁定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塔额盆地和周边地区,逐步向疆外推介;在旅游产品定位上,突出边塞旅游文化和巴尔鲁克山自然风光特色,以及四季分明、气温较低、空气清新等特点,重点开发度假休闲型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定位上,确定旅游产品打造要符合市场规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集中精力打造精品,敢于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2.规划先行,科学发展,构建旅游大格局

旅游规划是为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使景区能够实现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一个全面科学的旅游规划是经过科考研究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实施性,对我县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方向和未来前景发展趋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标准,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配置,分析客源市场结构,形成自身特色旅游产业体系,提高过夜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延长产业消费链,综合全面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切实转变旅游产业经济增长方式。

3.制定开放性政策,拓宽投资渠道

通过政策鼓励,吸引投资建设,要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经营权三项分离的原则,广泛吸纳投资者科学合理的开发景区,以转让、承包等方式,经营旅游景区(点)和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壮大地域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要通过机制创新,商业化运作,鼓励旅游企业以经营合作为基础,以品牌合作为导向,与“山花节”活动相结合,拓宽旅游市场,通过多种方式在客源地或景区旅游商店销售,带动地方特色产品经济的发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裕民县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裕民县加快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完成巴尔鲁克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需整改的内容。

4.加大旅游市场开拓,打造旅游产业精品

旅游市场拓展要根据现阶段旅游市场需求及未来趋势,创新理念改革体系,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扩大疆内外旅游市场占有率。要针对我县独特的生态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红色边塞、山花节系列活动等进行宣传推介工作。要充分利用新闻网络、报刊杂志、宣传画册、旅游指南、手机平台、地域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我县旅游的推介,继续扩大知名度;要针对,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迎合旅游市场的发展,引导和影响旅游者的消费理念。

5.加大对旅游投入力度

全面启动巴尔鲁克景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塔斯特河谷创建自治区级休闲度假区工作。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实施好游客服务集散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在景区增设标示牌、生态厕所等配套设施,在吐尔加辽、阿克乔克草原新建公共休息区。丰富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全方位展示红色、民俗、历史和文化资源。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裕民县将在社会的监督支持下,当前旅游市场环境竞争下,进一步总结经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影响力,为优化裕民投资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宋子千:《旅游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7篇:节能环保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景观材料;绿化种植;灯光;施工图设计

新建的大连市体育运动中心是市级体育中心,位于甘井子区朱棋路与岭西路交会处,地处大连核心区域的核心位置,北接金州新区,南接旅顺城区。以新建大连体育中心为核心的大连体育新城,规划面积74万平方公里,为大连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新区单体规划项目。在新建的大连体育中心周围,有行政办公中心、金融中心以及文化娱乐中心,体育中心公园的形成,将对周边地块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新建的大连市体育运动中心规划建有一个能容纳8万人的体育场,容纳1万人的体育馆,容纳1万人的网球馆,容纳3000人的棒球场,有5000个座位的游泳馆以及综合训练馆、室内田径馆、教学科研和运动员服务中心和媒体中心等。建成后的体育中心公园将成为大连市新地标,城市景观节点,也将成为大连市举办赛事和庆典的主要场地。

体育中心公园景观设计力求创造一种立体的、三维的、有起伏变化的景观体系;创造一种曲线的、自由的景观;创造自然、健康舒适、开放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同时注重节能环保,打造绿色景观。

基于对景观方案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如何将景观设计理念在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阶段得以落实和贯穿,更加准确的指导施工,使景观方案能够全面的、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便成为施工图设计的重点。

首先是材料的选择,体育中心公园铺装方案在设计上大量的使用了曲线的元素,采用什么样的铺装材料能够很好的将这一设计理念完美诠释,并且施工还可以方便快捷节,同时注重节能环保,便成为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区域分别为“S形空中景观平台”及中心主广场。

“S形空中景观平台”铺装图案顺应着“S”形交错展开,呈现出曲线的优美和张力,为了能清晰的将这些曲线表述清楚,采用了不同颜色的透水混凝土及塑胶为主要铺装材料。透水混凝土是近些年很流行的一种环保材料,北京鸟巢、西安大明宫都采用了大量的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具有表面质感天然,极高的透水性很好的减少了地表径流,不受铺装图案形状的限制,可以浇筑出各种曲线,作业速度快等优点。贯穿于其中的塑胶跑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处空中运动场地,这也成为体育中心公园的一大特色。

体育场与体育馆周围的中心主广场,其铺装图案是围绕着两个场馆旋转交错的展开,极具流动感与变化性。结合人流情况及铺装特点,在这个区域主要采用了透水混凝土与石材。在这里人流密集,考虑到耐久性选择以石材为铺装的主体,将深灰、灰、浅灰、黄色系的20多种石材按照颜色配比和规格配比组合成12种模块,再将这些模块按照铺装图案的变化进行编号拼装,最终形成了极具动感的、变化的、富有活力的中心主广场铺装,这也成为体育中心公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为体现立体起伏的景观这一设计理念,体育中心公园做了很多微地形,为达到这一效果同时减少种植土的使用量,平衡土石方的成本,采用了废石料和轻质混凝土填充层,造好地形后按植物对土壤深度需求覆以种植土,对于坡度较大的区域,采用植草板固土,以此来形成棱角分明的微地形景观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景的加入,整个景观环境就显的更具灵性,大连地处北方,不宜使用大面积开阔的水系,多以旱喷为主,美化环境的同时更能体现广场的大气。主广场的迎宾旱喷、绿地中的冷雾、游泳馆的倒影池,这些形式的水景设计,将地域性及空间特色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为了更加节能环保,利用收集的雨水以及建筑中水作为水源的补充,也节省了后期的运营成本。

绿化种植设计在体现自然、健康舒适、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植物以本土植物为主力树种,通过合理的绿化配植,体现不同功能空间的特点、不同使用时期的环境氛围、不同季节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感受以及如何唤起人们对这个城市的感知。

用国槐作为公园周边市政道路的行道树,槐花是大连市的市花,在不知不觉中,就唤起了人们对这个城市的感知与记忆;以银杏作为庆典大道的树阵,其笔直的树干、“活化石”的名贵、秋季金黄的树叶等等一些列特有的属性,更能突出庆典大道的轴线重要性;以法桐作为环形车道的行道树,其茂盛的树冠,能够很快的形成林荫大道,可以很好的将车行掩藏其中,减小车行给公园带来的环境上的干扰。三个主要体育场馆代表性植物景观是特色花木景观,各个体育场馆依各自功能的不同配置相应主题的植物景观类型。主体育场营造的是热烈、奋进、富有活力的植物景观,植物选择大花、多花、花色或叶色鲜艳的种类;游泳馆以冷色调植物(花色偏蓝、紫、白,叶色深绿)营造宁静、舒缓的植物景观;主体育馆运用彩叶植物、草本花卉营造丰富、烂漫的自然花境式植物景观。“S形空中景观平台”上的植物种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植物的灌溉与种植槽内的多余水分的排放,保证土壤的透气性。采用排水板和导气管相结合的方式,将土壤中过多的水分进行收集和有组织排放。“S形空中景观平台”下的口袋公园,此处受光照和构筑物的限制,在物种选择应选一些稍耐荫、树干笔直、树冠较小的植物,以水杉、银杏、紫枝忍冬等为主。

第8篇:节能环保市场前景范文

城市文化是指具有城市特征的文化模式,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结合而成的复杂整体,及其在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活动中的反映。城市文化也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格局、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等物质空间环境;二是非物质的城市风俗、习惯等,以及作为每个城市成员所形成的一些能力和习惯。

吴良镛先生认为,可以将城市文化分解为下列层面:

物质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表层,包括城市形态、建筑设施、街区风貌、历史遗迹等;

行为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浅层,包括市民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的行为习俗和特点,城市功能运转等。

制度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中层,包括社会组织结构、规章管理机制与效率水平、城市文化艺术管理制度和机构等。

精神和心态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深层,广义的心理观念包括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政治观点、、伦理习性、审美趣味、文化艺术底蕴等。

事实上,这些层面往往是整体呈现、交互作用的,反映了城市文化问题的相当复杂性。

二、城市环境的文化特征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所处的区域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居民生活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城市环境是经过千百年来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而形成居民共享的公共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物质设施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三大环境系统中都渗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文化创造的成果。城市环境的文化特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城市环境的基底——地域特色和风景名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杭州之美在西湖,武汉之美在长江。城市所在区域的山脉、水系、动植物,四季的风光,以及独有的风景名胜,是城市环境特色的基底。北方的雄关落日,南方的小桥流水,穿越城区的大江,融入城市的湖泊,高低起伏的地形,恰恰是城市环境的独有特色,也是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的源泉。

(二)城市环境的灵魂——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常常体现在历史遗产之中。北京故宫、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巴黎圣母院、莫斯科的红场,无疑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根脉,在城池、建筑、园林、水系和胡同街巷上形成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环境特色的灵魂。

(三)城市环境的主线——城市文脉和公共空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文脉是指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脉络,体现为不同时期的城市格局和遗存相互叠加、累积,加上每个时代按照新的需求产生的新创造,形成的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建筑、园林、街景。城市环境的美丽在于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精华,特别是富有魅力的街景、广场、店铺等公共空间,提供有特色的交往、购物、娱乐场所。

(四)城市环境的生机——民俗礼仪和文明素质

荀子有言曰:“人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眺……不禁叹为之治也”。西方规划师沙里宁也说:“根据城市的面貌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市民是城市舞台上的主角。民风遗俗,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是城市舞台上的精彩大戏。市民日常的行为举止,文明素养,则是城市舞台上的主旋律。浮躁、吵杂、拥挤和混乱,无疑是极不和谐的音符。

(五)城市环境的魅力——文艺展演和特色产品

纽约的百老汇、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维也纳的音乐会,巴西的狂欢节,苏杭的丝绸和评弹,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在全球化时代,奥运会等体育赛事,演唱会等文艺演出,交易会等产品博览,成为城市竞争和营销的重要手段,而在各类盛事中突出民族文化精粹,已经成为传播文化、吸引游客的有效途径。

(六)城市环境的品质——服务能力和人文精神

城市环境的主体是人,城市文化的核心也是人。美好的城市的共同特征是良好的城市运行能力,精细化的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承载能力是特大城市的必由之路,但是科技要为人服务,要更加关注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城市的公共精神还体现在对公共空间的重视,对多样性、差异性的尊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三、北京城市环境的文化特征

就城市环境而言,自然是其本底,历史是其根系,文化是其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城市环境具有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融合一体、交相辉映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四季美景与山水名胜相映成趣

北京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四季美景各不相同。古时有“燕京八景”,其中四季之景为:琼岛春阴、居庸叠翠、太液秋风、西山晴雪。明代把历代都城的郊坛改为天、地、日、月四个坛庙,分设在城市四方,皇帝四季祭祀祈福的都城只有北京。北京二十四节气特色鲜明,正如乾隆年间就已有的“九九消寒图”,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就是冬至的节令游戏。由此可见居民对节令的感应已形成风俗习惯。

(二)古都风貌与城市色彩交相辉映

古都风貌是北京城市环境特色的核心。明清北京城(称旧城)位于城市的中心,面积62.5平方公里,是在辽、金、元时期北京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内有世界文化遗产、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院落等。此外还包括与旧城格局相关的坛庙等历史遗存以及三山五园风景区、周边历史水系、军事防御体系、传统聚落等历史遗存等。

(三)城市格局与城市印象相通相印

城市交通格局清晰:城市道路方格网加环路和放射路的格局,以及正南、正北的道路走向,具有鲜明的城市识别特征。

城市功能格局鲜明:以天安门广场为核心形成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区、古都风貌旅游中心区;东单、西单、前门传统商业区;金融街、CBD现代商务区;中关村学院区和商务区等。边缘地区的居住区、40余个郊野公园等生态休闲区以及新城特色功能正在形成。郊区的风景名胜、生态休闲、公共服务等功能日益完善。

(四)风俗习惯与吃穿玩乐相互渗透

城市风俗是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京味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目前北京所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包括主要的节日习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风俗习惯与传统美食、音乐喜剧、品茶赏菊、登山赛车等各种吃喝玩乐紧密结合,还与旗袍、玉雕、雕漆、景泰蓝等服饰文化展演结合,带动老字号的传承繁荣,形成浓郁京味风韵。

(五)园林水系与文娱民俗融合共生

北京现有316个城市公园、绿地,其中登记注册的城市公园178个,面积6300公顷;部级森林公园22个,占市域面积的3.72%。近几年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成郊野公园81个,面积81103亩,基本形成“郊野公园环”。

北京的民俗活动,如春节庙会、十五观灯、清明祭祀、重阳登高等主要都依托公园进行。居民更是在公园扭秧歌、唱京戏、练武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晨练和晚会。近些年一些重大文化活动,如新年钟声在颐和园、中秋赏月在卢沟桥、“三高音乐会”在天坛公园、清明诗会在八达岭长城举行,使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文化活动相互融合。

(六)文艺活动与文化设施异彩纷呈

艺术是城市最有价值的因素,文艺是城市文化的格调。北京不仅具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还保留了传统的演出场所,如老舍茶馆、天桥演艺中心等。近几年北京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十几处,天桥演艺区、国际演艺中心等高端文化艺术演出场所将不断涌现。北京拥有数量众多的博物馆,市级博物馆37处,众多的文化艺术展览不断呈现。

(七)文明素养与包容粗放并生并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常住人口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为617.8万人,全国共有1194.6万人,占全国的51.7%。因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总体较高,地铁、公共汽车上车排队现象十分普遍,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现象较少。但是,随地扔垃圾、吃零食、中国式过马路、公共场合吸烟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城市管理粗放缺位现象在很多地区存在。

(八)庄重大气与破败粗犷相邻而处

北京的城市空间疏朗开阔,建筑庄重大气,但精致不足。城市干道道路宽度近100米,干道两侧的公共机构建筑数量较多,特别是政府机构、大型国企的建筑具有庄重大气的风格。但是,城市背街小巷经常存在脏乱现象。特别是旧城的大面积平房区,长期处于待拆未拆状态,建筑破败不堪,道路残次不平,产业低端衰落。

四、首都环境建设体现文化特色的对策

随着北京市民的生活开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市民对人文关怀、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应该更加重视体现城市文化特色,营造保留城市美好的集体记忆的人文环境。

(一)塑造城市节庆民俗空间

北京市素有重大政治活动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传统。建议将民俗节庆活动纳入城市美化的范围。在民族节日和重要节气日子,在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民族节日气氛,体现对民族传统的传承。配合民族节日,整治和设计城市的节庆空间。节日到来前,组织民俗和艺术专家开展相应的景观设计指导,适当美化、装饰和整治节庆和民俗活动场所、路径、公交车和地铁站等,在城市广场、主要道路等公共设施处,悬挂具有民族特色的幡、旗、标语等。

(二)对重点区域的环境进行再设计

北京城市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级公共活动(商业)中心、各类重点功能区内。着力改变历史文化保护区“因保而衰”、“过度开发”的两种状况,复兴旧城文化功能,发展旧城经济,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区环境重塑。全面开展各级商业中心的环境整治,重点对机动车交通、慢通、公共交通场所、路径进行整治,同时对商业设施门前和城市广场进行环境设计,鼓励开设具有文化气息的咖啡厅、书屋、影剧院等。重点对CBD、金融街、中关村重要的公共交流场所,包括著名的酒吧、咖啡、书店等门前、临街道路的环境设计,突出区域的现代文化特色。选择重要地区重点的公共活动场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组织开展公共环境艺术竞赛,或委托著名艺术家进行环境和公共艺术设计,或动员著名机构(包括世界著名公司)设立公共艺术小品。将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路灯、公交站亭、果皮箱等)与区域环境进行一体化设计,可由区县自主选址设计方案,路灯、道路护栏、座椅等设施可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三)开展区域环境整治和特色塑造

按照尊重自然生态、体现文化特色、梳理服务功能的原则,划分不同区域,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交通线路、公交站点、停车设施、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治。对商业、服务业集中地区,重大公共设施周边,对其绿化景观、商业广场、街道空间、广告标牌等进行整体设计,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特别是要梳理慢通系统和公共交通站点,体现人行空间尺度,突出人文关怀。

区域环境特色要问计于民,特别是文化、民俗工作者和老居民。已经消失的城市功能,可以在区域公园中再现,保留城市记忆,如广安门货站消失后,可在城市绿地中通过公共艺术留下城市居民记忆。

(四)提高特色休闲区的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滨河绿地、郊野公园的路灯、座椅、休闲亭阁、健身步道、骑行道、电影放映点、交流空间、区域文博、社区图书屋、风筝广场等服务功能,适当增加儿童游乐(免费和自助)、体育健身(如民族性梅花桩、投篮处)、文艺展出(健身、演出广场)等功能设施,设置体现传统文体活动、地区历史文化的雕塑小品。在公园和城市广场资助文艺院团进行室外文艺演出,让社区居民免费享用,特别是传统文艺、杂技、魔术演出。提倡公园、大学校园、城市广场划出专门区域,在固定时间,接受学生成年礼、婚礼、婚庆、名人纪念活动、室外演出等纪念活动的申请,如北大校园接受学校的成人礼仪式,如陶然亭石评梅雕像接受室外婚礼申请,让市民的人生节点与美好的城市景观结合起来,留下集体的记忆。

(五)让标志性建筑和景观亮出来美起来

城市文化特色来自于可见的文物古迹和标志性建筑。要提高文物古迹和标志性建筑的可见性,如北大红楼后面的图书馆和民主广场,即使仍被“求是”学刊使用,也应该把围墙换成通透的栏杆,让在皇城根遗址公园里散步的市民看到建筑和广场组合的美景。城市街道原有很多对景,多因建筑、道路上的各种障碍阻隔视线,不能让市民一饱眼福。要通过体验式的方法,设计机动车和行人可视的标志性建筑和对景,对这些对景进行再设计,提高其文化特色。公园等景观应该通过通透性的栏杆、中国式窗棂让美景透出来。将美好建筑门前的停车场移到街坊后面,将建筑露出来。将行道树好、尺度窄小、存在街道对景、沿街有标志建筑的街道改成单行道,控制机动车通行数量,提高景观的艺术性。鼓励标志性建筑和公益性设施进行适当改造,从而将广场对公众开放,设立适当的有棚空间,安放座椅等设施,营造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六)营造社区文化空间

社区环境治理的重点是三个地区,分别是社区商业中心、休闲广场、菜市场。社区商业中心需要整治机动车和慢行交通线路,让商业集中的街道以步行为主。整治商业中心两侧非必需的店铺和摊贩。完善社区休闲广场的环境,突出其文化特色,重点是体现人文关怀,增加必要的交往和休息设施。重点塑造菜市场的文化环境,通过公共资金改善菜市场的设施,增加必要的用水、垃圾收集和电子购物等设施,以及社区居民讨论做饭、美食的交流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茶馆和咖啡馆,为中国美食文化提供交流、展示空间,也可提高社区中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的饮食交流,促进饮食文化传承和居民文化融合。

(七)促进文化艺术活动与园林等公共空间融合

制定公共政策要求公园、城市广场每年举办一定数量的公益性或捐文化艺术活动,向市民公告,让市民享受艺术空间。接受学校、协会、票友和艺术团队的演出申请,让丰富多彩的文艺更加普及。改变目前公园主要由老年团体自娱自乐进行健身娱乐的状况,让高雅的艺术走近公园。随着中小学在校时间的缩短,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公园从事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八)加强对塑造城市环境文化特色的指导

可在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中成立文化特色专业委员会,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艺术、景观设计、民俗、园林专家组成,对城市环境设计方案进行指导。举办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京味文化认知水平。编制《美丽北京——城市环境文化特色案例》画册,分类展示首都环境的城市文化特色,对风景名胜、公园绿地、古都风貌、现代建筑、城市广场、社区特色等文化特色,进行解释和案例分析。如以王府井北段天主教堂的环境设计进行分析,为文物古迹融入城市生活提供范例。

(九)让公众参与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

在首都之窗等公网上开设栏目,开展“美丽北京”美景征集活动。向市民征集可改造的城市景观建议和方案概要,开展征集建议的评选,每年评出一定数量的方案由社区组织实施。听取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建议,改变社区过度商业化的氛围,制定政策增加社区图书馆等文化、体育设施。

第9篇:节能环保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

随着全球经济和城市进程的全速发展,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和灾害频发等问题也直逼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与否。在这一恶劣情形面前,“低碳、环保、绿色”受到了全球各角落人们的广泛重视。而细化到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的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以“绿色、低碳、生态”等内容为核心理念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设,更是构建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新趋向。

一 “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构的意义

周而广知,风景、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等元素共同为我们构建起了现代城市景观。而“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设就是:以减少排放、节约能源等科学的环保理念为基础,去建设一切与人类及各生物生命安全相关的城市景观元素。从国情出发,此种景观符合我国十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建设总方针;而从人类自身而言,这种在“生态美”和“生态价值观”指引之下的城市景观建设,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居住理念进行的全新阐释,也是实用功能和审美理念高度统一的一种表现。而在具体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设中,设计人员的设计构思不仅直接制约着项目的成败,而且还直接牵涉到下一步的施工。因而,设计者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是建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的关键。

二 “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原则探析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首先要具有实用功能,因而在设计时我们首先就要考虑人文、地理、文化等与当地人类和其他生物相关的各因素;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其还应当遵循和谐、统一等形式美法。在这两点基本要求达成之后,个人认为“低碳经济”和“循环、修复”等原则是我们进行“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应该要遵守的两个重要原则。

(1)“低碳经济”设计原则

所谓的“低碳经济”原则,就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适度开支”为基础的城市景观设计模式。在具体的设计之时,这一原则可以被利用大到整个城市、小到一个居民区或一个公共场所等各种景观设计之中。例如说:许多山区城市的居民区经常会落址于半山腰上,在设计时,设计者却将它当作一块儿平地予以设计。于是,施工之中“愚公移山”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而在设计时,利用古人所遗留下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去营造自然与居住环境和谐共融、移步异景的景观,不仅减少了固态废弃物等污染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且也节约了开山和挖山所产生的额外开支。

(2)“循环、修复”设计原则

1)循环设计原则

所谓的循环设计原则,就是“为被设计的城市景观进行可持续循环利用的设计”。例如说:循环利用废水进行人居水环境景观设计(从而减少饮用水的无端浪费);以及在设计中多考虑可再次利用建材的应用等。例如在墨西哥高科技办公区的一项景观设计,就是利用收集建筑屋顶和广场的雨水,保存在蓄水池里,并将其传送至深井中(大约有80米深),以填补城市的蓄水土层,另外卫生间用水当场就会净化,存储到水池或者喷水池,再循环浇灌到停车场或者草坪。停车场的雨水蓄积起来,经过火山熔岩净化后,用以灌溉树木,并作喷雾水景设计。

当今中国在“依山傍水”的居住理念影响之下,人工水环境设计出现在某一个城市的整体环境或是居住小区、公共场所的景观之中,是极为常见的。在此,利用生活用水和雨水净化后的废水,或是将自然河流和海水引用到景观的“水环境”设计环节中,是非常可取的(诸如,青岛、大连、深圳等海滨城市的居住小区“水环境”景观设计中,都有将海水引入的案例)。

2)修复设计原则

生态遭到破坏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而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因而“修复设计”原则就是指设计者在设计中,多加以利用植被等元素,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毫无疑虑,树木花草在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保护生态方面有着非同凡响的重要作用,而这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设计者合理设计多种植被,还对维护“自然生物多样性”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故此,设计者通过在地面、墙面、屋顶(如:目前常见的屋顶花园)等位置,合理搭配灌木、乔木、草本和农作物等绿色植被,所设计而出的“多层次、立体化”城市景观是值得广泛应用的。通上分析,不难发现:关注人之本体,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融,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起到资金合理支配和应用的目的;其次,新形成的这种自然、静谧的新景观效果,不仅能够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强人与自然的沟通),而且还能够为人类塑造清洁、绿色、健康有序的“宜居宜生活”的城市新空间。

三 结语

以上,就“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进行一定的阐述。不难发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进步,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长久以来,被钢筋混凝土所包围的城市居民,渴望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绿莹莹的植被,而“生态地碳型”城市景观的建构,本身就是人类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于我们设计者而言,我们不应当只将重点放在土壤、水质、噪音、光污染等“物理属性”之上,还应当关注人类自身和行为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因而,在进行“生态地碳型”城市的设计时,我们应当立足于眼前,在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调查之后,以“低碳、节能、生态”为设计目标,去进行设计饱含“绿色、生态、低碳”等元素的“生态地碳型”城市。

参考文献

[1]吴晓松、吴虑青著.《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9).

[2]刘颖著.《景观设计与低碳》[J].现代园林.2010(08):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