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

公共管理的知识精选(九篇)

公共管理的知识

第1篇: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

同志们:

今天,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举办的全市公务员公共管理知识培训班正式开学。举办这期培训班,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为我市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业务一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参加这期培训班的有市直党政群机关的各级各类干部,共400多人。在此,我代表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对同志参加学习培训表示欢迎!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在学习中参考:

第一、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学习培训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对公务员进行公共管理知识培训,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党历来都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志就指出:“现在的重要问题是要重新教育干部。干部教育好了,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干部教育不好,我们就毫无出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又强调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只有这样,“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央去年颁布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国家机关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5年应当参加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其他干部参加脱产教育培训一般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公务员法》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这次在大家工作任务比较重、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集中组织对公务员公共管理知识进行培训,主要为了适应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给大家一次“加油“、”充电”的机会,以增强公共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对公务员进行公共管理知识培训,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一项现实需要。从国际形势看,一方面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不断向更广、更深方向发展。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这种国际形势发展的大格局、大变化、大趋势,既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制定了各自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美国政府制定了“培训21世纪美国人”计划,日本提出“培养世界能用的21世纪日本人”的目标,等等。世界各国不仅重视人才培养,而且加紧人才争夺,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从国内形势看,我国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尽快提高各级干部的能力素质已迫在眉捷,刻不容缓。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内容培训力度,使各级干部尽快了解国际通行的经济规则,掌握国际经济、法律、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灵活应对,赢得主动。

对公务员进行公共管理知识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迫切要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能够依法执政的干部队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公务员队伍是全市广大干部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支队伍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肯定,这些年来,随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不断加强,全市干部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也应当看到,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有的不注意学习,知识老化,缺乏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本领,缺乏驾驭市场经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一些干部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远远不能适应入世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要求;少数公务员对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知之不多,规则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法律素养和科技素养不高,对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掌握不够,出现了不同程度“知识恐慌”、“能力恐慌”和“本领恐慌”,等等。因此,如何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优化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领导水平、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我们一定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从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充分认识这次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第二、认真学习公务员公共管理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改革发展顺利推进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提速、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工作创一流、名次争上游”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公务员队伍,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是,从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来看,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实践,工作方法不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工作作风不适应以人为本理念。我们必须把提高素质放到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要以理论建设为根本,进一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不懈地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理论学习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改革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与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把握理论体系、领会精神实质和改造主观世界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自觉地运用科学理论研究问题,指导工作,推动发 展。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情怀,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谋利、为谁服务的问题。大家在学习中,一定要联系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联系全市工作大局和目标任务,联系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进行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是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工作水平。曾庆红同志指出,广大公务员要“不断提高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维护稳定的本领,不断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本领,不断提高善于学习、善于调查研究、善于自主创新的本领”。这是对公务员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各级干部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除了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知识外,这次根据省上要求,主要安排大家学习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公共行政等公共管理知识。公共管理知识面宽量大,涉及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分析,公共行政职能、政府绩效管理、领导艺术、行政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任务是很大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觉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既学习科学理论和方针政策,又学习业务和管理知识,既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又要有较强的业务技能,始终坚持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

三是要以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为主题,进一步树立公务员队伍的良好形象。“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这32个字,是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公务员精神。我理解,做好一名公务员,就应当思想素质好,执行纪律严,办事效率高,做事讲规范。我们要把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到实施公务员法的全过程,贯穿到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公务员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面面。要坚持以事业为重,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凡是涉及群众切实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从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务员队伍作风的新变化。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思想,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第三、加强组织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习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举办这期培训班,是加强干部学习的一个必要渠道和重要手段。参加培训的同志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一定要静下心来,钻研进去,集中精力,求得实效。领导干部要注意在学习之余,向年轻干部传授经验,年轻干部要虚心向领导干部请教,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公务员所在的单位要创造良好的培训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保证公务员都能按时参加培训,每名学员也要珍惜这次大好的学习机会,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排除一切干扰,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二是要深入思考问题。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大家在学习培训期间,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思考,深入研究。除了课堂学习、专题讲座和集体讨论以外,大家还要注意加强自学,深钻细研,切忌一般化的学习,表面化的理解。总的要求是希望大家学得多一些、学得好一些、学得深一些。要边学习,边思考,深刻反思经验教训,认真疏理工作头绪,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大家在党校学习期间,带着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开展学习,带着加快发展的目的开展学习,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引领发展的能力,切实把学习培训的过程变为理清思路、谋划发展的过程,变为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过程,变为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三是要严格培训纪律。希望大家排除干扰,认真读书,严格遵守校的各项学习规章制度,在学习培训期间一般不要请假,更不要无故缺席。培训机构要对这次培训工作详细规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对培训班要严格考勤,严格管理,保持培训的严肃性和实效性。对于不按时参加培训的人员要及时通知本人所在单位,并进行通报。要按《加强各类人才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建立完善公务员培训登记制度,凡是培训不合格者,不得发培训合格证书,年终考核不定等次,不能兑现年终奖金、不得晋升工资档次,以组织纪律的高质量,保证学习培训的高质量。

同志们,大家一定要以这次培训为动力,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良好的作风,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2篇: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

>>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煤矿资源整合中的风险和对策研究 资源整合中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资源整合风险与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对策 知识产权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SWOT分析法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研究 莱芜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论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基于数字资源整合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地理知识表达 浅论信息资源数字化传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浅析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分析与对策 知识产权文化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信息组织方式的调查分析与优化策略 知识产权质押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 科技档案资源在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风险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张百成. 博物馆藏品的著作权归谁享有[N]. 中国文化报,2013-07-30(11).

[4] 陈一, 冉从敬. 面向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创造保护的知识产权制度[J].图书与情报, 2014 (6):120-126.

[5] 余跃飞.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09(5):29-31.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1-02-25].http:///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7] 吴汉东.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112-113.

[8] 汤雪梅. 内容为王时代,数字侵权何觅“避风港”[J]. 出版广角,2012(7):40-42.

[9] 吴汉东. 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78.

[10] 周玮.“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的六项主要任务[N].光明日报,2015-07-14(1).

[11]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EB/OL].[2015-07-19].http:///zwgk/2008-06/10/content_1012269.htm.

[12] LIBER[EB/OL].[2015-07-19].http://libereurope.eu/blog/2013/12/17/liber-releases-copyright-position-statement/.

[13] E线图情[EB/OL].[2015-07-19].http:///ArticleInfo.aspx?id=367367.

[14] The Hague Declaration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n The Digital Age Launches[EB/OL].[2015-07-21].http:///2015/05/06/the-hague-declaration-on-knowledge-discovery-in-the-digital-age-launches/.

[15] 冯晓青. 试论著作权限制之正当性[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1(3):14-21.

[16] 王英. 澳大利亚著作权法与图书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 29(3):10-11.

第3篇: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

由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为了加大群众的知识储备量,在各个地区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构建,免费为群众提供获取知识的场所。为了增强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因此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完善,从而增加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对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的要求需与知识管理的有关要求相同,因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会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该文主要阐述基于知识管理下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探究。

关键词:

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模式

在如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信息与知识是当前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公共图书馆不单是汇聚信息与知识的宝库,更是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场所,如何有效地使公共图书馆中容纳的知识与信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以此来提升公共图书馆创新与应用信息的效率与质量,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不断创新作为前提条件。公共图书馆在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变化与发展下,一直伴随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与完善。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以及相关现状

1.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由于我国的科技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水平逐渐提升,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当今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上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大多数的人认为所谓的图书馆管理是指图书馆在运作时经营管理的过程,图书馆的内部工作人员可以及时的获取自身想要得知的知识与信息,图书馆的决策者可以制定有关的管理模式,进而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促使公共图书馆长远发展。通过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知识管理的核心,使其作为重要的研究中心,知识与信息所牵扯到图书馆内部的每个部门在各方面的经营活动,利用知识管理来有效地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还会加强图书馆的自身规范的建设。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应随着快速发展的脚步前进,将前卫的知识文化带入到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中来,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以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作为核心基础来实施知识管理。利用当代的互联网技术来对知识进行管理作为中心,应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管理有效地融入到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中,来满足时代的快速前进的脚步。

1.2公共图书馆管理现状

由于政府资助的图书馆在管理模式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在当前还会有图书馆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这样的图书馆大多是因为政府有关部门下达命令,下级的工作人员按照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作为公共图书馆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模式制定时,只是依据了自身一些有关经验,并没有真正去学习关于图书馆管理的知识,建立出的决策一般都会出现与现实脱节的情况或是很难实施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在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上,公共图书馆的决策者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忽视了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人员的情绪与感受,也不采取一些奖罚机制来激励员工对管理工作的热情,一旦公共管理图书馆的员工失去对工作的积极性,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这是不利于图书馆的持续发展的,也不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知识。

2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创新

根据科学的规划与组织,经过统一的控制与指挥,来实现图书馆在宏观管理上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是当今最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主要的运用在图书馆管理中。科学的运用图书馆的已有知识资源,高效地提升资源利用率,以便群众更好地利用公共图书馆来丰富自身文化。以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需要应用知识的管理手段与理论,对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与管理方式上进行优化,逐渐的使图书馆来满足群众日益变换的需求。基于系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在其基础上进行完善创新,这样才会提高图书馆的主要能力,全面地发挥出图书馆存在的作用。在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而言存在着三方面的区别。

2.1是对于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基础不同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针对于管理学的知识理论,依据科学规范的规划与组织,通过统一的管理进行控制与协调,来实现图书馆在宏观管理上的有效性。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的基础理论是主要以知识管理为中心,运用管理模式与知识理论的相融合,来完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来满足群众对知识与信息日益变化的追求。

2.2是两者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不同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在管理对象上主要包括了文献、设备、技术、经费、人员等方面,而其前提条件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提供资助构建免费的平台,主要是以群众为中心构建的图书馆;在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管理技术方面、物力资源等方面;三是两个管理模式的中心不同。从理论上看,传统图书馆管理与以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都是遵循以人为本为核心,根据读者为核心进行管理。但是事实上,对于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很难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它的管理中心大约在基础的事务上的处理工作上;而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优化作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主要将创新与知识服务的完善作为知识管理的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新的发展目标。

3在知识管理下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相关策略

3.1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

现代的公共图书馆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公共图书馆的决策者以及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的思想,由陈旧的管理理念变为依据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这样就需要应用到先进的知识管理融入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例如对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人物分配时,要充分的介绍具体的任务以及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使各个公共图书馆内的员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以及知晓其他人员的工作,这样才会增加彼此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3.2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

图书馆首先构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将知识管理有效地融入到图书馆管理中。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领导者要汲取管理经验和管理的理论知识,使其应用到管理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加强管理方面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来,加大公共图书馆内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化,逐渐加强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还要加大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利用交流会、座谈会来扩展知识管理有效应用的认知。

3.3增强创新力

在逐渐创新中才会趋于完善。图书馆若想在管理方面取得进步,一定要加大在服务方面的创新,改变传统的、陈旧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以及服务观念,这作为适应当代不断发展的必然转变,任何图书馆都应遵循便利、快捷、清晰、广泛的服务理念,这样才会有效地加大对图书馆的建设,增加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在当前,图书馆一定要抛弃利用纸质的资料存储方式,要把已经应用纸质存储的文件进行电脑扫描变为电子档,利用网络技术对资料进行存储放进数字图书馆中,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系统使读者在查阅资料时更加方便、快捷。

4结语

我国建设公共图书馆为了丰富群众文本,对于公共图书馆管理上的重视还有待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应大力开展知识管理对于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图书馆的长久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各个公共图书馆都要总结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注入新的管理方法,这样才会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加其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将构建公共图书馆的初衷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江涛.基于知识协同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8):56-59.

第4篇: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

在科学研究中只有那些专业共同体和整个人类的知识积累都尚未解决或无法回答的疑问才算是研究问题。问题可以定义为:“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问题是一个反映了主客观矛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概念。科学研究从何开始?一直是哲学和方法论研究的一个关键主题。波普尔在《猜想和反驳》一书中总结道:“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几乎每个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是从特定的公共管理问题开始的。问题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反映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认知矛盾。虽然诸多科学家和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持有不同的方法论,但是科学史和哲学史的发展历史表明,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从方法论层面上开展对“问题”的研究,探究什么是问题、问题的重要意义、问题的结构、问题的类型。“问题”成了不同流派科学哲学家交锋对话的聚焦点,他们对问题认识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分支领域“问题学”。目前“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界的共识:解决问题是公共管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公共管理研究定向;问题是制定公共管理研究计划的依据;问题指导公共管理研究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等等。但是公共管理问题包括哪些类型?每种类型公共管理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无一个完美的答案。类型学(typology),或称作分类学(taxonomy),指研究者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维度的简单概念,然后由简单概念的交叉形成新的概念。本文从问题的定义———“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出发,根据“差距”的本质特征对问题进行类型化的划分。按照近代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揭示的事实和价值二分的原则,我们可以将问题中所含的“差距”分为“事实性差距”和“价值性差距”两个维度。可以用如下的坐标图定位公共管理问题的各种类型。(1)纵坐标所示的纯粹涉及价值差距的问题属于诠释类问题,对诠释类问题的解答,往往使用诠释主义的方法,形成诠释类知识。诠释类知识通过挖掘、阐发、建立和确证一种价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2)横坐标所示的那些纯粹涉及事实差距的问题是科学发现类问题,科学发现类问题往往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探索经验世界的状态、发展、变化,寻找经验世界中存在的联系。(3)横坐标和纵坐标构成的平面中的问题既含有价值因素又含有事实因素,可将这些问题分为技术设计类问题、批判类问题和评估类问题。

1.科学发现类问题。科学发现类问题是人类主观认知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主观认知之间、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疑问。对科学发现类问题的回答,往往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框架,最终将产生对客观世界描述、解释和预测的知识。提出科学发现类问题的途径包括: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和一致的解释,证实假说和现象的可靠性、寻求理论体系内部的不一致性,解答多个理论和假设的不一致性,学科理论方法的移植等。

2.技术设计类问题。“实现特定目标的最优化方案、手段和措施是什么?”属于技术设计类问题。技术设计类问题包含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两个基本因素。技术设计类研究的目的是在既有事实前提下,确定合理的价值前提;或者在既定的价值前提下,寻求实现特定价值的优化方案。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往往需要在时间(时间段、历史、现状等等)和空间(国别、地区、部门等等)中进行目标比较、约束条件比较、环境参数比较、手段比较找出当前问题的特殊性,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战略与政策、体制与机制、措施与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评估类问题。该类问题与科学发现类问题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对事实、行为和态度的描述和解释。但不同的是,评估研究在对事实、行为和态度进行描述时,是建立在与特定标准进行比较基础上的描述和解释,比较的标准可以是客观的标准也可以是主观的标准。评估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即标准(criteria)、证据(evidence)和判断(judgment),评估类问题的本质是根据经验证据,寻求特定标准和经验证据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评判。

4.诠释类问题。诠释类问题是阐发、确立和建构社会现象背后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诠释研究尝试回答文化、价值和精神领域的“应该怎么样”的价值问题,与人的目的、自由和人际之间的共识和规则紧密相关。公共管理领域,人们一般通过公共管理的历史诠释、文本诠释、话语诠释和行动诠释来获取诠释类问题的答案。

5.批判类问题。在批判研究者看来,现实社会并不是实证主义所谓的纯粹的经验的堆积,而是主体被“异化”的世界,需要改变客观世界,将主体从“异化”中解放出来。批评研究以矛盾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分析现实,其目的是改变世界。批判问题的提出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行动取向,批判研究本身就是改变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公共管理问题类型的划分,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和公约数。

二、以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1.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维度。可以借鉴亚瑟·霍尔(ArthurD.Hall)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时间维度、逻辑维度和知识维度)对研究的方法体系进行刻画。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时间维度即公共管理研究依次进行的过程,包括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实施和研究成果发表等环节。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维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和研究工具三个层面。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知识维度是提出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思维背景、认知背景和实践背景。凡是对公共管理问题解决有启发的知识都可以纳入这一维度,而不论该知识的学科界限。

2.问题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公约数。从问题学的角度来看,在研究方法体系中,问题是连接研究逻辑维度、时间维度和知识维度的共通点。首先,不同的方法论流派对问题的性质、问题的地位、问题结构看法不同,就会形成研究过程的差异。比如:诠释主义将问题看做是意义呈现的过程,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交互作用贯穿在研究过程的始终;实证主义将问题看做是归纳和证实的过程,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中立观察是研究的起点,对结论的证实或证伪成为研究的终点;批判理性主义将问题看作是主观和客观的不一致,研究过程是始于问题,提出探索性答案,然后验证,再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其次,不同的问题类型对应不同的方法论框架。(1)对于科学发现类的公共管理问题,通常使用实证主义作为主导的研究方法论框架。(2)对于技术设计类的公共管理问题,通常运用技术设计所特有的最优化方法的逻辑,这种逻辑是“一种特别的命令逻辑。”“首先,考察满足外部环境限制的所有可能状态,然后,从此集合中找出满足目标的其它约束条件、又使效用函数最大化的特定状态。”这相当于把目标约束条件及最大化看作新的“自然法则”并把它加到其它自然法则上进行逻辑运演,运演结果中的值被看成“应当”取的值。(3)评估类公共管理问题会同时涉及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在实际评估中,对事实和价值因素的处理方式不同会导致评估研究中实证主义、诠释主义和批判主义的分歧。(4)诠释学、现象学、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非实证主义方法论是解决诠释类问题的常用方法论。(5)批判类问题则主要使用批判主义、批判实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论。最后,研究知识通过研究问题与研究逻辑紧密相关。研究知识只有与特定的研究问题相联系,才有可能纳入特定的研究活动。(1)背景知识驱动问题的产生,各学科知识为问题解决提供可能的答案,并促进新知识的产生。(2)既有的理论引导研究的进行。既有的理论在研究中不仅仅对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以理论框架、研究途径、研究范式等形式引导资料的收集、资料分析、假设检验、分析性归纳等过程。

3.以问题类型为基础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总体特色。以公共管理问题类型为基础,将问题作为沟通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公约数,这种新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具有以下特色。第一,公共管理问题形态差异决定了公共管理研究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公共管理学术、实务和咨询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一种解答问题的活动,只是三者所解答问题的类型、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指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从难度上来讲,公共管理实务活动中的问题可以使用已有的常识,或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地综合就能加以解决。如果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常识和已有知识简单综合的范围,那么就需要诉诸公共管理咨询或公共管理学术活动加以解决。公共管理咨询提供一个或多个可供选择的较为固定的答案,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则对问题进行探索性的回答,提供阶段性的答案。从问题类型来看,公共管理学术研究活动侧重解决科学发现类问题;公共管理实务工作者侧重解决技术设计类问题;公共管理咨询则重点阐明将公共管理一般原理转换为具体操作政策条文的基本原则。

第5篇: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

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自觉地对公共管理学的方法论进行反思,先后经历了三波反思和争论,经过这一系列的争论,公共管理研究已经进入了方法论的多元化阶段,但是目前中国大陆关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探讨却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1.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单一化,无法回应公共管理实践的多样性。目前国内相关文献在介绍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时候,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仍是主流,通论性教材往往侧重介绍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科学”研究的部分,主张公共管理研究的任务在于寻求公共管理客观事实中的经验性因果联系,通过变量之间关系的寻求,发现公共管理的一般规律。[1]与此相关,目前国内的公共管理硕士(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MPA)教育亦以“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等作为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这些课程的主导方法也是实证主义,难以凸显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事实上,公共管理研究是科学发现、技术设计(政策设计、制度设计、组织设计、机制设计等等)、公共评估、诠释和批判的统一,需要实证的、诠释的、批判的多元方法论的合理使用和组合,阐明多元方法论单独使用和组合使用的逻辑,才可能有效地反映公共管理实践的多样性。

2.程序性方法与实质性方法之间存在鸿沟。公共管理实质性方法是形成公共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逻辑和价值观,是公共管理知识成果中蕴含的,形成公共管理知识的途径。公共管理研究的程序性方法则是公共管理研究过程中设计和实施研究、收集和分析资料的程序、步骤和技术。公共管理实质性方法和程序性方法没有截然的界限,但是侧重点是不同的,前者侧重研究的逻辑,后者侧重研究的操作性程序和技术。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文献中,程序性方法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体系也较为成熟,比如:盖尔•约翰森(GailJohnson)[2]等人所著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著作。这些著作以选题、文献综述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报告撰写为经线,以定性和定量研究为纬线,共同编织起公共管理学的程序性方法论体系。不过,很少有文献探讨实质性方法和程序性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导致了公共管理研究者的很多困惑,比如:当我们从事一些属于技术设计类、诠释类、批判类、评估类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时,大多数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著作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甚至用实证主义的研究规范和标准衡量这些公共管理研究成果,造成了研究的方法论标准“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形成了方法论标准的单一化和有些研究没有有效方法论指导的尴尬局面。

3.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实务和咨询方法脱节。公共管理研究作为使用科学方法探讨公共管理问题答案的活动,包括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公共管理实务、公共管理咨询三种基本形态。但实践中,三者脱节的状况较为严重:从事公共管理学术研究的学者们撰写大量的论文,充斥着繁杂的统计数据和生僻的词语,往往被束之高阁。公共管理咨询提出的政策建议,往往与学者们的高深研究难以接轨。造成这种脱节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对三者统一的“公约数”缺乏坚实的理论共识。事实上,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公共管理实务和公共管理咨询的“公约数”是解决公共管理问题。公共管理学术研究重点关注科学发现类、评估类、诠释类和批判类问题。公共管理实务是公共管理实践问题解决的过程,其本质是公共管理者运用适当的途径———诸如战略设计、政策制定、机制设计等———弥合公共管理主体需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虽然公共管理实务以公共管理学术研究提供的相关知识为基础,但是公共管理实务的方法论框架是技术设计的方法论框架,与公共管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框架存在本质的差异。公共管理咨询所使用的方法论框架并不是单一的方法论框架,往往通过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和实践问题解决的方法论框架,为顾客提供知识、技术、理解等方面的知识和服务。

4.公共管理方法的学术关注度失衡。“公共管理方法”一词可以做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广义的公共管理方法是公共管理领域中思维方法、行动方法、研究方法的总称。狭义的公共管理方法则指公共管理实践或公共管理实务活动的方法,属于行动方法的范畴,即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认识工具(比如战略管理中SWOT分析模型、钻石模型、利益相关者分析)和行动工具(全面质量管理、合同外包、凭单制等等制度、机制、程序、手段和技术等管理手段)的总称。目前国内已经出版了一批侧重研究公共管理行动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的著作。但目前关于公共管理学科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著作仍然较少。公共管理“思维方法”的著作更是少见。这导致了公共管理思维方法、行动方法和研究方法学术关注度失衡的局面,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入手,寻求公共管理方法的共同基础,提高公共管理学科认同度。

5.公共管理知识生产缺乏合理的标准和规范。20世纪80年代以来怀特(J.D.White)[3],佩里和克雷默(J.L.Perry&K.L.Kraemer)[4],斯托林斯(R.A.Stallings)[5],斯托林斯和费里斯(R.A.Stallings&J.M.Ferris)[6],贝利(M.T.Bailey)[7],亚当斯和怀特(G.B.Adams&J.D.White)[8]等人开展了对公共管理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的主题、研究方法、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评估研究。中国台湾学者孙同文(1986)[9]、江明修(1986)[10]、詹中原(2003)[11]、吴颖年(2006)[12]等学者对台湾地区的公共管理论著亦做了文献评估分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内陆很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反思和探讨公共管理知识生产的规范、标准和方法论问题。比如:张成福(1996)对中国公共行政合法性危机的关注。[13]周志忍(2004),郭小聪、肖生福(2006)等人探讨了中国行政学学科和学科整合问题。[14]袁达毅(2002)、马骏(2006)、刘亚平(2006,2008)、何艳玲(2007)等人对中国公共行政“危机”进行了分析。[15]张梦中和马克•霍哲(2001)[16]等人对公共行政期刊论文或博士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尝试提炼出已有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学术规范。总之,公共管理知识生产尚未形成兼顾多元方法共性和个性的标准和规范。实证主义的学术规范,只适合于对部分公共管理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还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纳入实证主义研究的方法论传统,需要深化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认识,在公共管理多元方法的框架下,建立多样化、合理、适宜的公共管理知识生产标准和规范。上述五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公共管理多元方法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多元方法论,从而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逻辑合理性?随后本文将从问题类型学入手,阐明基于问题类型学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以期对这两个问题提供合理的答案。

二、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学

在科学研究中只有那些专业共同体和整个人类的知识积累都尚未解决或无法回答的疑问才算是研究问题。问题可以定义为:“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17]问题是一个反映了主客观矛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概念。科学研究从何开始?一直是哲学和方法论研究的一个关键主题。波普尔在《猜想和反驳》一书中总结道:“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18]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几乎每个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是从特定的公共管理问题开始的。问题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反映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认知矛盾。虽然诸多科学家和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持有不同的方法论,但是科学史和哲学史的发展历史表明,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从方法论层面上开展对“问题”的研究,探究什么是问题、问题的重要意义、问题的结构、问题的类型。“问题”成了不同流派科学哲学家交锋对话的聚焦点,他们对问题认识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分支领域“问题学”。[19]目前“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界的共识:解决问题是公共管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公共管理研究定向;问题是制定公共管理研究计划的依据;问题指导公共管理研究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等等。但是公共管理问题包括哪些类型?每种类型公共管理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无一个完美的答案。类型学(typology),或称作分类学(taxonomy),指研究者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维度的简单概念,然后由简单概念的交叉形成新的概念。本文从问题的定义———“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出发,根据“差距”的本质特征对问题进行类型化的划分。按照近代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揭示的事实和价值二分的原则,我们可以将问题中所含的“差距”分为“事实性差距”和“价值性差距”两个维度。可以用如下的坐标图定位公共管理问题的各种类型。在图1的二维坐标中:(1)纵坐标所示的纯粹涉及价值差距的问题属于诠释类问题,对诠释类问题的解答,往往使用诠释主义的方法,形成诠释类知识。诠释类知识通过挖掘、阐发、建立和确证一种价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2)横坐标所示的那些纯粹涉及事实差距的问题是科学发现类问题,科学发现类问题往往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探索经验世界的状态、发展、变化,寻找经验世界中存在的联系。(3)横坐标和纵坐标构成的平面中的问题既含有价值因素又含有事实因素,可将这些问题分为技术设计类问题、批判类问题和评估类问题。

1.科学发现类问题。科学发现类问题是人类主观认知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主观认知之间、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疑问。对科学发现类问题的回答,往往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框架,最终将产生对客观世界描述、解释和预测的知识。提出科学发现类问题的途径包括: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和一致的解释,证实假说和现象的可靠性、寻求理论体系内部的不一致性,解答多个理论和假设的不一致性,学科理论方法的移植等。

2.技术设计类问题。“实现特定目标的最优化方案、手段和措施是什么?”属于技术设计类问题。技术设计类问题包含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两个基本因素。技术设计类研究的目的是在既有事实前提下,确定合理的价值前提;或者在既定的价值前提下,寻求实现特定价值的优化方案。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往往需要在时间(时间段、历史、现状等等)和空间(国别、地区、部门等等)中进行目标比较、约束条件比较、环境参数比较、手段比较找出当前问题的特殊性,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战略与政策、体制与机制、措施与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评估类问题。该类问题与科学发现类问题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对事实、行为和态度的描述和解释。但不同的是,评估研究在对事实、行为和态度进行描述时,是建立在与特定标准进行比较基础上的描述和解释,比较的标准可以是客观的标准也可以是主观的标准。评估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即标准(criteria)、证据(evidence)和判断(judgment),评估类问题的本质是根据经验证据,寻求特定标准和经验证据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评判。

4.诠释类问题。诠释类问题是阐发、确立和建构社会现象背后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诠释研究尝试回答文化、价值和精神领域的“应该怎么样”的价值问题,与人的目的、自由和人际之间的共识和规则紧密相关。公共管理领域,人们一般通过公共管理的历史诠释、文本诠释、话语诠释和行动诠释来获取诠释类问题的答案。

5.批判类问题。在批判研究者看来,现实社会并不是实证主义所谓的纯粹的经验的堆积,而是主体被“异化”的世界,需要改变客观世界,将主体从“异化”中解放出来。批评研究以矛盾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分析现实,其目的是改变世界。批判问题的提出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行动取向,批判研究本身就是改变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公共管理问题类型的划分,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和公约数。

三、以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体系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是对公共管理研究中使用的各种、各类、各层次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的系统化梳理。

1.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维度。可以借鉴亚瑟•霍尔(ArthurD.Hall)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时间维度、逻辑维度和知识维度)对研究的方法体系进行刻画。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时间维度即公共管理研究依次进行的过程,包括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实施和研究成果发表等环节。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维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和研究工具三个层面。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知识维度是提出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思维背景、认知背景和实践背景。凡是对公共管理问题解决有启发的知识都可以纳入这一维度,而不论该知识的学科界限。

2.问题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公约数。从问题学的角度来看,在研究方法体系中,问题是连接研究逻辑维度、时间维度和知识维度的共通点。首先,不同的方法论流派对问题的性质、问题的地位、问题结构看法不同,就会形成研究过程的差异。比如:诠释主义将问题看做是意义呈现的过程,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交互作用贯穿在研究过程的始终;实证主义将问题看做是归纳和证实的过程,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中立观察是研究的起点,对结论的证实或证伪成为研究的终点;批判理性主义将问题看作是主观和客观的不一致,研究过程是始于问题,提出探索性答案,然后验证,再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其次,不同的问题类型对应不同的方法论框架。(1)对于科学发现类的公共管理问题,通常使用实证主义作为主导的研究方法论框架。(2)对于技术设计类的公共管理问题,通常运用技术设计所特有的最优化方法的逻辑,这种逻辑是“一种特别的命令逻辑。”“首先,考察满足外部环境限制的所有可能状态,然后,从此集合中找出满足目标的其它约束条件、又使效用函数最大化的特定状态。”这相当于把目标约束条件及最大化看作新的“自然法则”并把它加到其它自然法则上进行逻辑运演,运演结果中的值被看成“应当”取的值。[20](3)评估类公共管理问题会同时涉及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在实际评估中,对事实和价值因素的处理方式不同会导致评估研究中实证主义、诠释主义和批判主义的分歧。(4)诠释学、现象学、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非实证主义方法论是解决诠释类问题的常用方法论。(5)批判类问题则主要使用批判主义、批判实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论。最后,研究知识通过研究问题与研究逻辑紧密相关。研究知识只有与特定的研究问题相联系,才有可能纳入特定的研究活动。(1)背景知识驱动问题的产生,各学科知识为问题解决提供可能的答案,并促进新知识的产生。(2)既有的理论引导研究的进行。既有的理论在研究中不仅仅对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以理论框架、研究途径、研究范式等形式引导资料的收集、资料分析、假设检验、分析性归纳等过程。

3.以问题类型为基础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总体特色。以公共管理问题类型为基础,将问题作为沟通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公约数,这种新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公共管理问题形态差异决定了公共管理研究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公共管理学术、实务和咨询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一种解答问题的活动,只是三者所解答问题的类型、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指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从难度上来讲,公共管理实务活动中的问题可以使用已有的常识,或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地综合就能加以解决。如果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常识和已有知识简单综合的范围,那么就需要诉诸公共管理咨询或公共管理学术活动加以解决。公共管理咨询提供一个或多个可供选择的较为固定的答案,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则对问题进行探索性的回答,提供阶段性的答案。从问题类型来看,公共管理学术研究活动侧重解决科学发现类问题;公共管理实务工作者侧重解决技术设计类问题;公共管理咨询则重点阐明将公共管理一般原理转换为具体操作政策条文的基本原则。总之,在问题解决这一点上,公共管理研究的三种形态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有机的联系,它们在知识生产体系中司职侧重不同,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知识深化的递进序列。

第二,公共管理问题类型的划分是公共管理研究的第一步。公共管理活动中同时包含了事实因素、价值因素和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公共管理研究可能是科学问题亦可能是技术问题、评估问题、诠释问题和批判问题。不同问题类型在问题结构方面存在根本的差异,因此对这一问题求解的方法论框架也会存在根本的差异。如果用解决诠释类问题的方法去解决科学发现类问题,应该无法获得求解答案,因为他们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都不一样。因此,准确地定位公共管理问题类型是公共管理研究的第一步,制约着公共管理研究的方向和路径。

第三,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决定了公共管理方法论的选择。研究方法论的差异是研究哲学层面的差异,不同的研究方法论以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为基础,不同的方法论产生不同属性的知识,不同属性的知识亦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论获得。比如要获得诠释类的公共管理知识,就需要以诠释学的方法论作为研究的哲学基础,使用现象学、人类学、民族志等质性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如果要获得规律性的实证知识,则需要使用实证主义作为研究的哲学基础,使用实验法、调查法等实证方法展开研究。如果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去解答诠释类问题,就犯了研究问题和方法论不匹配的错误。总之,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决定了公共管理方法论的选择。

第四,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决定了公共管理研究设计。公共管理问题的类型,决定了公共管理问题的结构,并进一步决定了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求解路径、求解方式、求解结果以及对求解结果的评价。公共管理研究设计作为研究的蓝图和规划而言,需要对问题的结构、问题的求解和问题求解结果的评价加以详细的阐述。按照问题类型的差异,可以将公共管理研究设计分为科学发现类的研究设计、技术设计类的研究设计、评估类的研究设计、批判类的研究设计和诠释类的研究设计。总之,正确的定位公共管理问题类型是选择相应公共管理研究设计类型的前提。

第五,公共管理问题类型的划分沟通了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鸿沟。公共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美国的教育学科分类中,就将公共管理类学科划入职业性的应用性学科范畴。尽管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者和公共管理实务者往往是不同的群体,但是并不意味着,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可以分离,并不意味有纯粹的公共管理理论,或者纯粹的公共管理实践。实际上,将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的桥梁就是公共管理问题,对公共管理问题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就能寻找到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沟通的具体的、历史的、特殊的通道。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还是从事实务的工作者,都需要有问题意识,根据问题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获得问题的答案。从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问题最终解决的过程来看,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是紧密连接、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的过程,问题及其问题的类型是沟通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第6篇: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公共事业管理是我国1998年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后增设的一个新专业,虽然起步晚,但生命力极强。短短十几年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迅速发展成今日的燎原之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500所本科院校设立该专业,各个院校也纷纷在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具备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这是最为普遍和广泛,也是高度一致的说法。笔者认为,“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人才”可能更为贴切,这种说法有两个重要内涵:一是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通俗一点说就是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二是所培养的人才主要工作和功能应该是服务,为公共事业和利益服务。基于“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人才”的内涵,我们认为,办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固然重要,但也要有统一的思想或者说是普适的定位,在一个普适定位基础上建体系、铸特色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具备通才意识。

笔者早年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习期间,时常会听到同学抱怨说“我们这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的东西不够专,什么科目都只是学了一点皮毛,结果就是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其实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我们的老师了解到同学的这种反应后也一直试图努力在教学中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性以满足同学们的要求。传统的观点认为大学本科专业教学是一种“专才”式教育,注重人才技能的“专才化”培养。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这种“专才式”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凸现出来,越来越难以适应高层次的社会需求。笔者认为,大学本科的专业教育尤其是公共管理这一类的专业教育就应该是以“通才式”教育为主,而职业中专、大专等院校以及部分本科院校的部分专业则以“专才式”教育为主要目标。我们的社会需要具备一技之长的专才,更需要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通才。公共管理是一门横跨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综合型学科,它所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跨学科的综合型人才,即“通才”。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不能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都是“通才”,但是至少我们应该让学生具备这种通才意识,使其具有日后成为“通才”的可能。作为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也出来工作了这么多年,现在回头看看,其实这个专业是很有底蕴的,它的多科性为我们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和空间。我们存在的“不专”的印象往往就是由这个多科性而来。但事实上,经历过大学就应该清楚,我们学习应该有所侧重,只凭老师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的讲解,任何专业你都无法做到“专”,要想“专”,更多的还得靠课余时间,还得靠自己去多泡图书馆。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既然给我们提供了多科性,那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或者职业发展方向,培养自己在具备通才意识的基础之上有选择性地钻研于其中的某一细分学科领域。所以,综合来看,同学们在学习公共管理专业过程中的这种“专业性不强”的认识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识误区,而老师们千方百计设法在教学中增强专业性的做法也是不必要的。这个专业的多科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特点就是既通又专,具备通才意识的专业人士将更符合现代化公共管理服务的要求。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具备大众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年虽然招生火爆,但就业情况并不如预期的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同学拿到offer但总是认为还不够好,认为自己应该可以找到更好的,因此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把自己摆得太高了,总认为自己是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那就应该从事公共管理类的工作,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共事业机构等。究其根源,还是精英教育意识在作怪。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实际上一直在实行精英教育,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精英教育备受推崇。所谓精英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教育。在现阶段,能够进入本科大学学习的仍旧是少数,仍可以称之为精英。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个专业的名称就很容易误导学生,让很多不懂得公共事业管理真正内涵的高中生在报考这个专业的时候就抱着“学了这个专业以后出来就可以从事公共社会事务管理”(通俗点说就是当官)的想法,招生宣传的过程中,各大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前景方面也大肆渲染,更加剧了学生的这种误解。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期间往往精英意识太甚,一旦步入社会感觉到落差之后就容易迷失,甚至是跌的很惨。这样讲并非否定精英意识。精英意识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必要的,但要适可而止。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向同学们灌输大众理念,将精英意识与大众理念融合:一方面我们要强调这个专业的泛服务性(即公共服务性),让我们的同学对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有一个理性认知;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同学们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客观认知自我,放低身段,以服务公共事务而非管理公共事务为目标。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应该注重非知识性教育。

非知识教育是与知识性教育相对。知识性教育是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非知识性教育也就可以定义为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以外的教育,笔者认为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或者说如何去做?对于大学教育到底是知识性教育更重要还是非知识性教育更重要很难有一个定论,笔者认为要因专业而异。对于那些专业性强、工作环境和内容变化不大或者倾向于理论研究的专业显然是知识性教育更重要;但对于那些专业性不强、工作环境和内容经常发生变化的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则是非知识性教育更为重要。公共事业管理就是这样一门综合型的实践性、应用性学科。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晶。公共事业管理作为一门知识体系尚不完善的新兴学科,其知识更新速度显然快不过今天明显加快的社会进步步伐。尤其是伴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公共事业管理服务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在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出现新的问题。这些新的变化新的问题很可能是我们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后的公共管理与服务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创造和总结、提炼知识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因此,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应该只是为了专业学习而学习专业,而是要更多地把专业学习看作一个过程,一个通过专业学习培养自己触类旁通的快速接受新知识和发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过程。这就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非知识性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纵观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应该说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传统行政职能将逐渐弱化,而更多地履行公共事务管理服务职能。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在政府传统行政管理职能弱化的同时,必然要出现更多地社会公共组织来填补政府职能领域的空白或者辅助政府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人才将成为构建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因此,现阶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十分重要,但不论如何定位,通才意识、大众理念和非知识性教育都将是做好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普适定位。这种普适定位更有助于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人才”的朴素愿望。

参考文献:

[1]莫利拉,李燕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03).

[2]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5).

第7篇: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

一、主要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因对法》、《建设工程特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为核心,做好法规和预案宣传和解读工作。深入分析我县建筑生产安全形势,宣传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县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精神;宣传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宣传部门预案的重要内容和处置规程,提高全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二、宣教计划组织实施

(一)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一是结合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

二是开展公共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工地活动。把应急管理知识进工地作为科普知识进工地的重要内容。三是通过建管局局域网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加大应急管理工作交流和宣传力度。

(二)进行应急典型案例宣传。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应急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

(三)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对机关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增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统筹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使其增强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排查安全隐患和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安全管理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对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应急知识培训,使其熟悉和掌握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救援和安全防护技能,提高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救援和协同处置的能力。

三、培训计划组织实施

(一)主要任务。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应急工作方案,学习掌握应急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认识和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建管工作应急管理工作现状、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程序、应急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应急预案编制要点和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基本知识等。

(二)培训对象。根据我局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应急管理培训对象主要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相关企业负责人及应急处置救援队伍。

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制度、程序、要求等,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

企业负责人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和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培训的重点是熟练掌握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救援和安全防护技能,提高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救援和协同处置的能力。

第8篇: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财务管理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学科。在我国政府逐步向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转变的背景下,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实用性与实践性特征,由此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践操作能力薄弱,无法适应公共财务管理工作对相关人员的要求。本文将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实际业务的生疏感。

第二,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

第三,课程内容有待整合,仍然缺乏较统一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的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既具本文由收集整理有较强的理论性、规范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共财务的理论知识和管理要求,还要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唯此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对公共财务人才的要求。针对长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公共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制度和基本原理,形成较强的财务意识,掌握一定的公共财务实务技能,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立合理、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授课过程中,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都会有所涉及,教学实践要求我们形成既能适应学生特点,又能满足实务要求的合理、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笔者认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1所示,其中在后三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着重体现公共组织的财务核算实例和具体财务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

图1-1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图

(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单方"灌输式"的讲授方法,学生积极性不高。然而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体系,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不应放弃讲授法。我们当然不赞同单方面"填鸭式"讲授,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系统讲解是实现授课体系完整、知识内容连贯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加宽理论认知的深度与广度,还应同时实施其他多种教学方法,最终实现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提升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双向互动为根本、联系实践深化理论知识为原则的课堂教学。下面对实践中的几种课堂教学方法做一简单介绍,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主题式发言

2、阅读式教学法

3、案例式教学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纸上谈兵",学习纯理论的知识,并不能实现根本的教学目的。因此应适当引入多方位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与校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实践基地,让学生不定期地到各类公共组织去观摩学习,加深理解,增强实务操作技能。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高校自身就是一个公共组织,可以邀请学校财务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举行讲座,介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实务,在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吸纳学生从事学校、院系、社团等的财务工作,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五)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

第9篇:公共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跨学科交叉课程群;海洋与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59-02

一、跨学科交叉课程群开发建设的概念、动因和背景

跨学科交叉课程群是指:(1)为了实现某种人才培

养目标而开设的若干门课程的集合,这些课程的主体知识来自于至少两个主干学科;(2)从两个或多个主干学

科的知识范围中选取若干门相关课程组成知识相互补充的课程群;(3)立足于两个或多个主干学科的知识范

围,设置一些涵盖跨学科相关知识的交叉式课程,形成课程群。

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群的主要动因是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一)跨学科交叉课程群开发建设的社会要求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工作岗位都具有多功能、多方位、多专业等特征,进而要求就职人员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具有多学科理论基础,掌握多专业实际技能。面对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必须在相应的专业领域探索交叉型、复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包含多学科知识内容的交叉课程群就是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二)跨学科交叉课程群开发建设的人才培养背景

国内一些高校正在试验一种新型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试验构建了交叉复合培养平台。其中信电分学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融入创意和创业教育元素,探索跨专业、跨院系复合交叉培养方式。其外语分学院试行英法双语人才培养,成功培养出兼备英法双语能力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人才[1]。

华中师范大学致力培育具备多学科专业优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设了“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美术”、“化学―物理学”、“日语―国际贸易”等多个交叉培养实验班[2]。

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试验都涉及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课程设置改革,跨学科交叉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正好应运而生。下面将探讨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满足对海洋经济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开发建设跨学科交叉课程群,实行交叉复合培养人才的问题。

二、海洋与公共管理跨学科交叉课程群设置的必要性

(一)海洋经济发展急需海洋与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

我国海洋经济战略地位提升加大了对海洋与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012年国务院批准出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事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

面对海洋经济和各项海洋事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高等院校也将迎来对海洋方面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对既精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又掌握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海洋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规定在海洋科学专业里设置一些有关海洋管理的课程,基本思路还是属于理工科专业知识配备一些海洋管理知识的传统套路,其人才培养基本定位在:行业技术+行业管理知识=本行业管理人才(技术官僚)[3]。但是,现代经济社会经常需要一些跨行业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政府机关需要既掌握海洋管理知识,又熟悉政府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知识的多面手的工作人员。他们视野开阔,可以兼顾多方面管理业务,还具有通盘思考、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更适合在政府机构压缩、人员编制精简的新形势下担任工作。

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本行业专门知识,还要了解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要能够理解国家对本行业管理政策及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全局中的作用。从工作性质来看,海洋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管理职能属于政府管理或者行政管理,其他部分属于公共事业管理。所以,在原来开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者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开设跨海洋事业与公共管理的交叉课程群,可以为较快地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提供一条便捷途径,还可以省去正规设置新专业的程序上的麻烦,并且具有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要,灵活调整培养方案的方便性。

三、海洋与公共管理交叉课程群设置的构想

(一)海洋与行政管理交叉课程群设置的构想

1.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和政治学一级学科。国家教育部规定,其培养目标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了达此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则规定为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概论(宪法与行政法)、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4]。

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海洋管理机构、涉海行政管理部门、海洋监测监管部门、涉海企事业单位、涉海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则可以立足行政管理专业开发海洋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交叉课程群。

2.可以把原行政管理专业规定的核心课程做出调

整,形成海洋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交叉课程群为: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行政法、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海洋法学、海洋行政管理、海岸带管理、海洋监察管理、海洋法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

(二)海洋与公共事业管理交叉课程群设置的构想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公共管理一级

学科。国家教育部规定,其培养目标为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了达此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则规定为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法学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等[5]。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海洋经济与规划管理部门、涉海行政管理部门、海洋环保部门、涉海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则可以立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发海洋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交叉课程群。

2.可以把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规定的核心课程做

出调整,形成如下海洋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交叉课程群: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海洋法学概论、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海洋管理概论、海岸带管理、海域使用管理、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等。

以上两种海洋与公共管理交叉课程群都属于核心课程,可以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模块里开设,或者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的基础课程子模块中开设,一般应设为考试课程。

(三)构建海洋学与海洋经济交叉课程群的设想

为了给海洋与公共管理交叉课程群的开设提供前期的知识基础,也为了给海洋与公共事业管理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增加一定的海洋学知识、经济学理论和海洋经济知识,可以配备海洋学与海洋经济交叉课程群,具体实施可以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中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海洋学概论,一般设为考试课程;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的限选课程子模块中设置海洋经济概论课程,一般设为考查课程。

参考文献:

[1]黄宁璐,刘丹.学院交叉复合培养平台构建专题交流会

举行[EB/OL].[2011-12-05].http://

/index.php?c=index&a=detail & id=14825.

[2]李克武,胡中波,郑伦楚.大学本科复合型研究人才培养

模式探索――以华中师范大学交叉实验班为例[J].大

学:学术版,2011,(10).

[3][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