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1篇: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着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着名经济学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2篇: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第3篇: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4篇: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药,减量控害,现代农业,趋势

农药减量控害,就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或者寻找农药替代品,来达到防控的目的。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具体到农业上就是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关键环节就是加大农药残留治理力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本文对近年来农药的负面效应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就农业减量控害的措施进行了总结,以便为农药减量控害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 农药负面效应日趋严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产农业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农药被应用到各种经济作物上,以便来达到及时防控病虫害的目的,来获得经济作物的高产和丰收。据2015年的一项数据统计,国内已开发登记的农药品种达到20000多种、300多万吨,国内农药使用量达到近100万吨,折量30万吨,并已成为国内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可以说,国内农作物增收的30%,是由农药来贡献的。但是过多的农药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⑴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农药的降解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农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最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农药的使用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就会通过溶解、挥发、附着、渗透等作用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生物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从而对生物和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长期过量使用农药,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有益生物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如农药进入水体,会对水中的生物,如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造成负面影响;进入土壤,会造成土壤的农药含量升高,土壤的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等。过量农药的使用,还会造成一些有害生物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一些病虫害越来越难以被农药防治,而人类为了追求好的防治效果,继续追加农药的使用量,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妨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⑵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过量农药使用后,会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造成农药的残留超标,并通过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进入到高等动物体内,严重影响生L、发育和繁殖。过量农药的使用,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不被市场认可,市场竞争力下降。⑶危害人类健康。过量农药的使用,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进入人体体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2 现代农业防控的要求

现代农业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所谓绿色,就是在整个农业生产环节,注重保护自然、不使用或者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和营养的农产品或者食品。绿色农业最直接的体现是农产品产品认证上,根据生产的环境条件不同,分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其中有机食品代表着现代农业最高的追求目标。所谓生态,就是以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3 农药减量控害的措施

(1)坚持绿色防控,综合防治。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完全依赖化学农药进行田间经济作物防治病虫害和杂草的做法,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综合防控措施,降低田间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范围和数量,最大程度的减轻化学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长期以来,人类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化学农药使用量越多,对病虫害和杂草的防治效果就越好,就越能取得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因此,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必须改变这种错误观念,在能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前提下,不使用或者少使用毒性大、防效低的农药,用低毒、低残留、杀虫效果好的农药来代替。

(3)研究使用先进施药技术。通过改进和完善现在的一些农药施药技术和组织方式,推进病虫草害的科学用药防控策略。在积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的同时,在农药药剂中添加喷雾助效剂,这样能够使农药使用时产生更好的使用效果。要积极使用新型的农药喷药机械,减少农药浪费量,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成片作业,使用大型机械进行统一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频繁、防治效果差的问题。

(4)建立科学的植保技术推广体系队伍。要建立健全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体系,加强病虫害的预警,为及时、迅速的防治病虫害提供依据。要加大植保技术队伍的建设力度,指导农民、种植大户或者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提高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意识和技术水平。要大宣传和培训力度,避免过量使用农药、用错药、错过最佳防治时期用药。

4结论

农药减量控害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农业技术,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下一步,应该加大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研发力度和技术的推广力度,真正实现农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真正让过量使用的农药降下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国鸣, 张国娟, 石春华. 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J]. 中国植保导刊, 2007, 27(5)

[2]冯红艳, 张立烟, 李雪丽, 等. 麦田农药减量控害措施[J]. 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9)

[3]张绍明, 田子华, 何东兵, 等. 江苏省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植保导刊, 2015 (7)

第5篇: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农林院校;现代物理农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35-01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农林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中,物理实验与农林生物专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在教学活动中农林生物专业学生需要进行研究探索与实验操作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对于学生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技能的训练形成,有着绝对的基础性作用和影响,并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能力的相关培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去发现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精神,更是能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尤其是在现代物理农业发展的环境下,农林生物专业与物理实验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农林院校教学开展也更加重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对于促进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该文基于现代物理农业发展趋势,对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其改革创新的具体方法措施进行总结探析,以促进农林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进步。

1 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结合当前高等院校教学现状,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整体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教学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利影响。

1.1 物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局限性较为突出

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历史原因以及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农林院校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所使用的物理实验教学器材相对较为陈旧、落后,并且物理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比较慢,严重影响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一些农林院校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重复使用情况,而这些陈旧的物理实验仪器设备不仅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以及物理实验的要求,而且在实验教学应用中,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是影响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2]。另一方面,结合当前高等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仪器配置现状,由于那些较为先进的物理实验器材设备本身的价格比较昂贵,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很多农林院校的仪器设备配置不够齐全,只有一些设置物理专业的重点农林院校才配置有这类仪器,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即使开展了一些近现代物理实验项目,但是由于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多,仪器设备的数量比较少,或者开设的课时比较少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配置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1.2 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

对于农林院校学生来讲,物理实验作为一门与专业直接联系性不够紧密的课程,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于本专业的学习提升以及今后的职业影响不够大,因此在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上表现的并不高,多数情况下对于物理实验的学习仅仅是按照教师的讲课步骤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进行物理实验学习探究的情况比较少。另一方面,部分农林院校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学习中存在着较为严重形式主义,注重形式和过场,导致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3]。最后,对于物理专业的物理实验教学来讲,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并且完整的知识架构,而农林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的项目多是不完整的部分项目,很少进行全局、系统性的物理实验,并且多受到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探究积极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在教材内容方面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多数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为1980年出版修订的实验教材,不仅教材内容受到实验仪器的制约影响比较大,并且不同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差别也比较大,与时代的衔接并不紧密,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有着较大的制约影响。

2 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现代物理农业发展形势下,随着物理实验与农林专业联系的越来越密切,使得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首先,进行现代物理农业发展形势下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应注意进行农林科技物理实验体系的构建。在农林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中,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项目多来自于物理专业或者是工科物理实验,在对于这些实验项目进行修改或者是简化后用于农林院校的物理(下转第342页)

(上接第335页)

实验教学,对于农林院校专业特色的反映和联系并不紧密,并不利于现代物理农业所倡导的农业生物科学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再加上在物理实验教学开展中,受到开设课时等因素的限制,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入性远远不够,结合这种情况,在考虑农林院校专业特点以及课时因素等的情况下,根据现代物理农业发展需求,在进行农林院校物理实验设置中,分别从力学以及电磁学、光学等方面出发,对于农林院校物理实验项目进行完善,构建系统完整的农林院校物理实验项目体系,并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以推动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发展[4]。

其次,进行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还可以通过对于现代物理农业理念的强化,改变农林院校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传统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与学习的兴趣,以促进农林院校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传统的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物理实验与农林专业之间的差别,导致农林专业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物理实验在本专业中重要性不突出、物理实验学习不重要等,另一方面由于物理实验与现代科技的联系相对不是很紧密,同时受到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在物理实验学习中多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不够,因此在进行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验项目选择与设置时,针对这一情况,结合现代物理农业的发展理念,应用到物理实验项目设置中,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改革中,还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或是仿真方式,对于物理实验教学资源不足问题进行缓解,并通过农林院校物理实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教学组织的优化等,来实现对于物理教学改革推动和促进。

3 结语

总之,进行现代物理农业发展趋势下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应注意结合现代物理农业理念,通过农科物理实验体系的构建,在通过合理形式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进行教学组织的优化,以推进农林院校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

4 参考文献

[1] 戴朝卿,周益民,王进.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实验CAI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98-100.

[2] 匡代洪,张建秋,古丽娜,等.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6):56-58.

第6篇: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产品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市场化水平偏低但流通成本却非常高,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而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后还是需要靠流通才能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相对比较高的流通成本就导致农民群众未能从流通领域之中享受本应得到的权益。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这就需要加快对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的探究,从而推动农产品物流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特点

所谓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往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整个过程,并要在此过程之中实现相关农产品的保值与增值。农产品物流具有迥然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各个不同地区在气候和水土等各个方面的自然条件均具有较大的差别,分别合适种植不一样的农副产品,所以农产品生产也就具备了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购置要考虑到季节因素,而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出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高的难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容易腐烂,对鲜活度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施防潮、防虫以及烘干等相应的处理,进而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这就需要农产品物流企业考虑相应的设施与设备,主要包含了物流仓库、专业运输车、专业装卸设备以及加工设备等。三是农产品物流的种类繁多而且规模较大。因为农产品的品种十分丰富,所以流通量也十分大,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量同样也十分大,主要有农药、化肥、农机和农业生产所需相关原材料等。

二、当前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显得极为之后,这是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过于分散之局面造成了农民群众的分散型购销,因为受到经济能力、信息资源等多种要素带来的影响,风险极易转嫁至生产者,从而也就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因为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物流业的活动主要聚集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那些地区,在更加广袤的农村地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产生了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不够均衡的问题。同时,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产品物流业的运行方式还是相当简单的,只是农户们自身开展相对简单的运输活动,未能对农产品物流业实施全面整合,也未能对农产品物流的流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二是农产品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物流行业取得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相互协调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农产品物流业信息化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分散式经营的模式之下,农户对农产品相关信息之获取依然依赖于以往那些传统办法,而且诸多农产品市场尚未购买信息化的设备,以至于物流网络系统依然处在空白阶段,农产品的供应链难以进行合理整合。三是农产品物流业的组织化水平偏低。鉴于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户均耕地只达到0.5公顷,生产规模非常小,导致传统的粮食供应业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上,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当前,单一农户近年来逐步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力均,然而这类物流主体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组织化的程度相当低下,而且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发育相当缓慢,缺乏良好的服务能力,以至于大部分农民群众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问题,农民群众处于无组织的分散化状态之下,自然也就缺少了足够的市场竞争实力,无法构成规模化经济,而且也无法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具备稳定性,同时还压缩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之趋势

要积极加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团等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之主体。要把农产品物流原来较为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顺利流通进程,而且同时还能控制农产品物流中的相应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协会的建立与健全,形成农产品物流公司的诚信经营机制以及认证体系,积极支持该行业协会制定出牵涉到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行业标准,并严格加以执行。

(二)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之趋势

如今,我国农产品专业物流一体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之中。鉴于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不断提升,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局面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已经逐步建立,对于农产品专业化物流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其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加快本行业的分工进程,把农产品物流分配从原来的供应企业与销售企业那里予以脱离,交由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作,从而让农产品的供应企业以及销售企业能够一心一意地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工作。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之趋势

因为农产品具备了数量大、类别多、运输困难、容易腐烂等鲜明特色,所以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从农产品的运输到防腐、加工、配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发展体系。然而,当前我国的冷链设施以及装备数量上有所不足,技术上还不过硬,也就容易产生易腐农产品,尤其是各类初级农产品被大量地消耗,以至于在食品安全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隐患。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加紧构建覆盖面更宽、范围更广、技术更高的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并且较好地实现农产品物流之更新换代。

(四)零售环节规模化之趋势

如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随着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化,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内在质量。与此同时,鉴于我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农产品市场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以上这些均对今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积极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连锁经营行业,就能进一步地实现其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良好对接,从而切实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持续提升流通的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市场的主体,提升其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推进我国农产品零售的连锁化经营,对于促进中国农产品更趋科学化与规范化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鉴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城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农产品零售要想实现连锁化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往往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在物流技术以及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之后,连锁的范围必然会得到持续扩大。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之趋势

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从农产品的生产起,到存储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一定要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力求做到更加精准的传递。一是要提升农民群众应用信息之能力,全面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能力。要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加快农地的流转进程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提升农民群众对于信息化工作之需求。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进行统一协调,运用市场化导向,认真实施好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采集以及等工作。要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信息交流以及服务机制建设,积极创建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发展平台,落实农产品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形成快速、高效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

(六)农户组织化提升之趋势

中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起,一直到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以及组织数量非常多,然而规模缺相当小,层次也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联合性,进而造成组织化的程度不高。要想解决存在于农民群众身上的组织化程度过低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较为可行的一项措施是促进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多元化农产品的合作方式,加快农地的合理集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体规模化状况,切实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效益偏低等实际问题。运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将原本分散化的农户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产生产业化的组织新方式,切实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到市场中实施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出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功能,切实提升农户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七)强化专业合作社建设之趋势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专业生产方向一致的农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实施自主管理和自负盈亏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普通农户比较起来,具有团队协作、要素改进、市场竞争力提升、风险降低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合作社完全可利用自身更为稳定的货源、更为充裕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全面深加工,以求缓和集中上市带来的各种压力,进而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从而有效缓解农产品在产、销过程中产生的危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农产品物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时期,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新型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宏观调控等积极作用,落实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规范当前物流市场,提升对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毒,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出更加优质的运行环境。

作者:冯佳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呈现新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2(9).

[2]吴霞.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7).

[3]恽绵.从供应链特点看农产品物流的趋势[J].中国农村科技,2013(8).

第7篇: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趋势;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1-0096-06

农业合作社自产生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农业合作社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抵制中间商人的盘剥而自愿形成的联合组织,是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条件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推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西方国家在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产业组织和现代技术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得到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农业合作社在发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与外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方面。为了自身的生存,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农业合作社针对自身内部制度安排的不足,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农业合作社开始突破了传统合作社的框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开始放弃不赢利的目标,将获取利润作为其重要经营目标,公司化趋势明显;一些农业合作社引入股份制,向社会发行股票筹资资金;一些农业合作社通过联合和合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经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许多农业合作社外聘企业家或专业管理人员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一、 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合作社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0世纪后期,国际大额资本为寻求发展和投资机会,向各个有利的产业延伸,而且得益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传统的贸易壁垒被打破,许多大型跨国农业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营销网络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操纵着全球的农产品市场,在此背景下,农业合作社面临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产品连锁式的超级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从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成本,对合作社的生存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对农业合作社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1],在此期间,农业产业在产业组织和现代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现代农业中,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不同环节形成一体化的链条,农产品交易越来越通过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进行,传统的农产品市场交易形式逐渐被取而代之。尤其是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对消费农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和品质的特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适应,产品深加工成为农业组织增加盈利和增强竞争能力的良好选择,这些因素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发展。而合作社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其组织制度必然要适应农业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改革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合作社业务从单一的销售供应环节向纵向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合作社通过调整自身制度以满足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对资金和人才的需求。

由于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农业产业,使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属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风险程度大大降低,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趋势日益显现,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市场价格风险和生产风险,逐渐转换为经营与决策风险,这种变化也必将会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产生很大影响;现代农业是建立在高度商品化、机械化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高度深化,农业组织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必然在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 政府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日益减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环境面临挑战

20世纪后期,在贸易自由化、政府管制放松的背景下,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西方国家政府逐步退出对合作社的扶持,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减小,传统合作社所依存而建的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合作社在市场中必然面临更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如,美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完成后,对于合作社直接的资金投入变得很有限,大多采取以非资金方式予以支持,支持重点转向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

二、传统的农业合作社自身制度的局限性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农业合作社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和弱点凸现。

(一)不以盈利为目的,使得合作社的经营出现困难

农业合作社最初是社员实现自我服务的互助组织,以满足社员共同需求为目标,不追求盈利最大化,随着合作社发展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经营策略使得很多合作社经营困难,难以为继,合作社的生存受到挑战。如在日本,目前约有150个农业协同组合陷入了亏损,且亏损数量还有扩大之势[2]。

(二)合作社共有产权的存在,使其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国际合作社联盟所规定的合作社基本原则中,鼓励合作社留有一部分不可分割的发展基金[3],其结果是合作社中产生共有产权的问题,如有的国家不可分割的集体资产占合作社资产总额的比例可达到80%―90%(张晓山,2009)。这部分不可分割的积累导致合作社财产所有权的模糊界定,使得合作社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断增加。而且,集体财产属于合作社所有,社员退社时,不能分割,也不能转让,没有真正行使所有权的主体,必然导致合作社社员参与投资经营等事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社员不关心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越来越容易脱离社员的监督。

(三)传统合作社决策分散缓慢的弱点,对合作社经营具有不利影响

在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坚持社员参与管理和民主决策的原则,能够充分调动社员参与决策的积极性。随着合作社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合作社决策程序的缺陷逐步显现出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组织决策效率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合作社民主管理和一人一票的投票决策机制,过程繁琐、决策迟缓、效率低下,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往往会延误有利时机,失去发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决策过程中,要促使人数众多的社员达成一致意见,无疑也会增加决策的成本。

(四)社员自我管理模式,使合作社对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早期,传统合作社经营项目少,业务单一,以业务横向联合获得规模优势为主,纵向延伸经营较少,因而对专业管理能力要求不高,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从社员中选举产生,他们不计报酬,追求荣誉和讲究奉献精神。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务的复杂化,对管理人员专业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要求大大增加,传统的以内部社员为主的管理模式出现弊端,内部社员在对市场信息把握和分析能力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外聘专业管理人员已成为必然趋势。

(五)筹资对象筹资方式的局限性,使得传统合作社难以筹集到所需资金

传统合作社中,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缴纳的股金,一般情况下,社员缴纳股金大体均等且数量较少,合作社的股金总量受到合作社的社员数量的限制,使合作社很难筹集到更多的发展资金,很多合作社虽然鼓励社员将多余资金作为资本投入合作社,但是这部分资金只能得到与银行利息大体相当的利息,不利于吸引资金投入。加之,传统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按惠顾额分红的原则,虽然体现民主和平等的原则,但由于外来资金没有投票权利,资金不参与分红,也导致合作社不利于吸引较大的投资及外来资本。如果说,传统合作社的较为狭隘的资金来源渠道,对于合作社仅仅在横向销售供应及生产方面的联合是可以满足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面对市场竞争,合作社纷纷扩展业务链条,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务,寻求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机会,传统合作社资金来源有限的缺陷愈显突出,狭隘的筹资对象和筹资方式,无法满足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及规模扩大对资金的需求,合作社的发展也因此而受到限制。

(六)社员异质性问题的存在,使传统合作社组织认同和承诺淡化

传统合作社最大的特征是同质性,社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合作意识, 他们基于大体相同的目的参与合作社,并对合作社有较强的认同和承诺。在合作社的创办和发展的初期,合作社社员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认同承诺削弱了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Fulton ,1999) 。然而,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使社员越来具有异质性, 表现为,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民后代兼业化的问题突显,农民分化现象严重;社员需求多元化,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目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随着农业老龄化的出现,老一代社员不断退出合作社,新成员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复杂,对合作社的认同和承诺淡化,从业后继者不足;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员认为自己贡献多,收益较少,合作社不再具有吸引力。农民的异质性使合作社的组织和管理困难重重,活力减弱,异质化问题成为困扰合作社发展的一个因素,合作社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社员对合作社发展的信心。正如国际合作社联盟在《迈向21世纪宣言》中指出的那样,合作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合作社内部,即“合作者的泄气和理想的破灭[4]”。

三、农业合作社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上文分析可见,由于合作社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合作社业务及制度的变革已成必然的趋势,自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合作社的发展开始突破传统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出现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目的向盈利性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不以盈利为目的,为内部社员服务的合作社经典原则发生了改变,追求盈利成为多数合作社的目标,由面向合作社社员需求向面向市场需求转变,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通过合并、重组、改良,引入企业化经营机制,合作社经营企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如美国、加拿大在在过去20 年左右的时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其最大特点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化运行,属于“投资―利润”取向,这与传统合作社的服务宗旨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农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行企业化经营,向追求效益转变,他们消减、合并农业协同组合系统内的非盈利部分,在农协对待非会员的服务中,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追求盈利目标[5]。近几十年来,在德国的消费合作社和信贷合作社中也出现了向赢利企业发展的倾向。瑞典合作社商业经营色彩也越来越浓,有些合作社把经营业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社员提供服务,属于非盈利性;一部分为非社员提供服务,属于盈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6]。

合作社经营目标由非盈利性向盈利性转变,这一倾向不仅表现在合作社业务实践中,而且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中也都有所反映。如墨西哥1994年修改的合作社法中就删除了合作社不得有盈余这一条法规。

(二)制度上出现明显的股份化发展趋势

随着合作社规模扩大和纵向一体化的推进,合作社所需资金大大增加,传统合作社依赖社员缴纳业务股金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合作社的需要,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许多国家合作社突破了传统的筹资方式和办社原则,向股份化方向发展。合作社股份化的倾向在西方国家尤其普遍,我们可以从以下国家的情况窥见一斑。

美国大约80%以上的农场主合作社属于“股份合作社”[7],他们发行优先股票和普通股票,普通股对于社员出售,每人一股,拥有投票权;优先股可向社员出售,也可向非社员出售,非社员购买后还可以转让。而“新一代合作社”采取投资成员制(investor - membership)也属于一种具有股份化特点的合作社。在发起时,合作社根据加工数量确定需要募集的资本量,并把发起资本的30%―50%作为社员权益资本,社员必须购买交易份额,才能成为社员,这种交易份额既代表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又表现为一定的资本量。其所需资本的剩余部分通过负债,或通过发行优先股解决,其股息是固定的,或者受到限制,股东没有投票权,但持有的股金可以转让。

为筹集资金需要,新西兰合作社改变传统合作社的经典原则,引入多种类型的合作社股份制。一种是比较常见的股份制合作社,社员所持有的股份分为投资股和资格股,社员可持有这两种股份,其中,资格股不参加分红,股份数量和交易量是成比例的,而投资股与社员的交易量没有关系,股份可参与分红;还有一种类型是有限制的吸收非社员的股份的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在社员缴纳股份以外,还允许吸收非社员股份,但占股份的比重不超过49%,其中所吸收的非社员股份,有的没有投票权,属于债权股,有的具有投票权。由于合作社重视资金的权利,并允许吸收外部资金,合作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投资于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是新西兰农业合作社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合作社股份化的趋势在澳大利亚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加大融资,澳大利亚的农业合作社可以上市,从股市筹集资金,更多的人通过股市持有合作社的股份,为合作社筹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拿大合作社也是如此,1996年,加拿大的小麦合作社发行B股上市,经过上市,获得资本近6 000万加元,大大增强了其经济实力[8]。

适应合作社股份化的发展趋势,合作社开始重视股东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决策方面,为了吸引投资,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发生了改变,许多合作社开始对考虑按一定的资本份额确定投票权利,并承担经济责任和利益,美国一些合作社在表决权上,实行加权表决,对于社员股金明显较多的成员社,给予其代表增加表决票数;在欧洲,表决权的一人多票也十分普遍。一人多票或按入股份额来分配投票权的做法在德国、法国等国已经普遍流行。在剩余分配方面,公平原则已经为强调发展和承认差别的原则所替代,许多合作社开始突破按惠顾额分配盈余的方式,从严格限制资本报酬率向外来资本实行按股分红发展,将一部分剩余索取权赋予资本要素所有者,或者通过将社员的惠顾额与投资额相联系,兼顾惠顾者和投资者的剩余索取权。如“新一代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就是一个明显例证,每年合作社盈利扣除成本和必要的提留,剩余的部分按照社员与合作社的原料农产品交易量进行分配,但由于交易量是社员购买的,也就是社员的出资,按交易量分配盈余实际上也就是按社员缴纳的股份分配。

(三)产权出现明晰化改革趋势

由于模糊产权的存在,农业合作社的纵深发展受到显著影响,因此明晰产权成为合作社努力的方向,这一点可以以“新一代合作社”为例得到说明。在新一代合作社中,利润每年年终按各社员认股比例以现金形式分给社员,合作社不留或很少留公积金,每个成员的财产权份额基本上是清晰的,合作社发展新项目所需的资金,再向社员发行股份或向外借贷。“新一代合作社”既是适应现代农业变化的一个调整,也是合作社对内部制度安排的缺陷进行的创新和改革。

(四)组织结构上外聘职业化管理人员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合作社从生产者导向战略向市场导向转变,获得竞争优势成为必然。要获得竞争优势,合作社需要具有准确、迅速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以及及时反应和果断决策的能力,这就需要有管理经验和智慧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以便使合作社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应对市场的变化。所以,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合作社都开始注重外聘有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专职经理,进入理事会和管理层。如日本农协就从社会上聘任企业家担任常务理事,具体负责农协的日常业务经营;丹麦屠宰合作社,其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外聘38名雇员代表,在理事会的19名理事中有5名外聘雇员,这些雇员进入权力机构,可以充分发挥雇员的经营管理专长;印度的阿牟尔合作社把搞好经营管理放在工作首位,他们注重引进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经营管理,使合作社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这是阿牟尔合作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业务上趋向于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业务范围纵向延伸至农产品深加工领域

随着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发展,许多合作社越来越倾向参与农业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紧密连接起来,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丹麦就是很好的例证,养猪业是丹麦农业的主导产业,合作社将专业饲养生猪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生猪专业合作社,他们拥有加工设备,产品检测手段,以及高效的运输和销售管理体系,经营从良种繁育、饲料加工到饲养、屠宰、检验检疫及科研所等系列化运作服务,参与猪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品直接销售到终端市场,其中75%的产品直接销往国外[9],丹麦生猪合作社的成功发展使丹麦成为世界猪肉生产大国。

法国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主,围绕某一产品进行产业化经营,纵向一体化发展,如粮食合作社、奶制品合作社、肉类合作社等,为其社员提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收购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及营销出口等各环节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样,巴西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如葡萄合作社、牛奶合作社、大豆合作社和咖啡合作社等,都不再单纯的经营产品生产和销售业务,而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许多大中型合作社创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巴西合作社在业务上的纵向一体化拓展,是其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是以专业合作社占主要地位,近几年,这些国家的农业合作社从初始的以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合作社为主,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合作社发展,业务涉及到农产品的收购、储运、整理、加工直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多个环节,包含从农业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农产品流通全过程,实现了纵向一体化[6](44-45)。许多合作社不仅从事初加工,而且发展到深加工,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种植桃子的农场主,组建合作社后,建立了大型加工企业,生产罐头、果汁和快速冷冻食品,社员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

从发展趋势看来,农业合作社在业务经营上向纵向一体化发展,不但使农民获得了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利润,而且为农产品开辟了更为稳定的销售渠道,能有效降低合作社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大大提高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各国合作社发展的趋势。

(六)通过联合和兼并合作社规模得到不断扩大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国农业合作社为了提高竞争力,纷纷采取联合和兼并等方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强实力。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美欧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出现明显的大型化趋势,合作社数量上不断减少,规模越来越大。

美国农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兼并始于上世纪中期,1945年美国共有农业合作社10 150个,到1986年减为5 369个,到1991年再减为4 494个,至1995年则减为4 006个。与此同时,合作社的总营业额却由1945年至1946年的60.7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715.34亿美元,增长了10.8倍;从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平均每一个合作社拥有的净资产增加了1.2倍,雇佣的员工数量增加了30%[6](9)。

法国合作社经过联合与合并,数量不断减少,目前,法国合作社数量已经由10年前的6 500多个减少到3 500个,在数量减少的同时,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如法国兰度费牛斯奶业合作社经过了多次合并,经营范围已涉及到4个省;苏迪尔奶业集团年营业额达到172亿法郎,这些合作社已成为法国农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领头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能力。目前,法国年营业额达到30亿法郎的合作社集团超过19家[9](16,29),有不到10%的合作社企业实现了农业合作社营业额的2/3[10]。

农业合作社联合与合并的现象在新西兰、瑞典、丹麦等许多国家都大量存在,1990年新西兰全国有奶制品合作社35个,到1998年合并为14个,2000年减少到5个,现有的合作社都属于合作社集团公司新西兰奶制品局。瑞典的奶业合作社,从1940年共有570个协会组织到1984年减为24个,而年营业额却从1977年的64亿克朗上升到1984年的149亿克朗,到1996年,瑞典奶业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9%。2001年底丹麦两家生猪屠宰合作社合并,使丹麦合作社成为欧洲最大屠宰合作组织,拥有26家生猪屠宰场,6家熟食加工厂,雇员达到20400人[14]69。

可见,各国合作社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一个共同的趋势,即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合作社

的规模不断扩大。

四、农业合作社的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一)农业合作社的自身发展与制度选择必须适合外部环境的需要,鉴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应允许合作社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由于国外合作社发展的历程较长,其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农业合作社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作为后发型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过程,在相当程度上,是要把先发型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矛盾,浓缩为本国现代化过程中相同阶段、相同时期的矛盾(姜长云,200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地区间呈现不平衡状态,同一地区在发展水平上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形态与现代农业形态并存,小规模的传统分散生产方式与少量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方式并存,手工畜力耕作与现代机械化作业并存,传统的经验耕作与现代高新技术种植方式并存,现代的组织与分散小农生产并存,龙头企业化规模经营与家庭承包并存,外来资本与农民自有资金投入并存,部分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与一定程度的市场化、专业化并存。可见,我国转型农业的特征浓缩了发达国家农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农业产业组织的模式也呈现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和特点,我国合作社在当前一段时期将国际合作社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特征集中表现了出来。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不但会有传统合作社的存在,还会同时出现类似“新一代合作社”的新型合作社模式和特征。

同时,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合作社建立的经济基础和环境条件也不相同,因而也就决定了国内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的多样性,在各地区发展合作社的过程中,不必强调一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地区千差万别的条件,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不管是偏于传统合作社特征的,偏于股份合作社特征的,只要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都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

(二)从各国合作社的发展趋势看,合作社的股份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发展中,对股份合作社的大量存在的现象应正确认识和对待

从国际合作社发展的趋势看,各国合作社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纷纷选择股份合作的变革模式,尤其是随着合作社业务范围向产业一体化纵深方向延伸,规模的扩大,加工程度的提高,对资金的需求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而,合作社股份化的倾向在所难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股份合作社的发展也因其吸引稀缺资源的优势而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对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促进其沿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竞争的加剧,使合作社面向市场更注重竞争能力的提高,在我国买方市场条件下,合作社的发展初期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显迫切和重要

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外农业合作社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普遍转向盈利性经营目标,外聘专业管理人员,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我国合作社是在一个农业竞争国际化环境中,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过程中兴起的,在此阶段,国际上,大型的农业跨国集团主宰着世界农产品贸易,操纵世界农产品市场,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合作社面临的首要任务;在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农产品销售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困难。由此,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加之,在我国农村经营规模偏小的现实约束条件下,合作社的发展必然更加依赖企业家人才,尤其是具有社会关系和销售才能的人才尤为关键,表现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建对人力资本与资金资本身兼二任的牵头人会形成依赖,但是,从长期看,随着合作社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及业务的纵深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会增加对外聘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

(四)合作社所遵循的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应不断进行自身的适应性改变,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也是如此

从国外农业合作社变革的趋势看,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合作社在寻求自身生存发展中进行内部制度的变革,而合作社内部制度的变化既是合作社联合与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合作社的联合与发展。换句话说,农业合作社业务的纵向一体化和规模的不断扩展是其适应竞争环境变化需要的结果,而纵向一体化和规模的扩展又会形成对资金与人才的需求,从而是导致合作社自身制度变革的原因,同时,合作社的制度变革为合作社业务的纵向一体化及规模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也是自身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果说传统农业的特征决定了传统合作社的特征,当农业产业在产业组织和现代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国际合作社也必然会为应对环境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我国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该与国际农业合作社变革的趋势相呼应,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完成自身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向民.外国政府如何管理农业[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2.

[2]范三国.国外的农业合作组织―以日本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60.

[3]国际合作社联盟1997年9月代表大会被提交批准的文本中,第三条原则写明,合作社的资本至少一部分是共同财产,合作社积累至少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载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1997(3))

[4]CAO.Declara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1996.

[5]徐旭初等.走向新合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4.

[6]王凤林.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的新趋势[M].the contemporary world.2003:44―45.

[7]徐更生,武一.国外股份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J].世界经济,2000,(07):71.

[8]丁国光.加拿大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及其启示[J].农村财政与财务.1998,(10).

[9]白立忱主编.外国农业合作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4.

[10]李先德.法国农业合作社[J].世界农业,1999,(03).

第8篇: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

1.引言

从石器时代开始,农业便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它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其它产业链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国民的根本。农业机械化则标志着农业现代化的到来,它集成了现代科学的先进成果,同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要求,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经济快速提高的先决条件,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2.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个农业大国。而我国的农业生产,目前还大部分采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这就使得产出的农产品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品质和价格上都处于劣势。因此,发展农机化势在必行。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机化发展成果显著。在解放前,中国的农业机械基本为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纳入了法律程序中。“十五”期间,国家出台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一项法规的实施充分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不断加强,我国的农机装备量逐步增加,农机种类逐步趋于多样化、小型化、机动化,农机服务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领域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化农业向设施化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养殖业、畜牧业及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业等全面发展,充分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业机械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改变了传统农业上的“靠天吃饭”的状况,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进而总体的发展水平还不算高,生产结构上还存在许多结构性矛盾,其突出矛盾体现在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及发展不平衡,例如:在耕种环节上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在收获环节上机械化水平偏低;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则较低。因此,中国农业机械化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才能满足新型农业的需要。

3.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农业现代化具体是指将现代的工业产物、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运用到农业中,从而促使传统农业演变为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是具有科学性的生物技术,例如利用科学技术培育各种高产优质高抗逆性的新品种并推广应用,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新的耕作栽培方法及饲养护育技术等。第二是具有更加机械化的劳动手段,具体思路是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体系,将机械化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与劳动力相结合,实现机械化与劳动力完美配合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第三是具有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其形式是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而农业机械化又作为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技术核心,从而使得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例如正在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整个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则决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它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在提高粮食单个产量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是基础。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则必须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用现代的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更加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最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上全力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4.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输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是主要力量,并通过对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的评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实现这一个奋斗目标,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为之长期的目标。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共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并下发了1号文件,系统部署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针对国内农机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若要满足市场需求、吸引用户,就必须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走高品位、低价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开发热点农机,从而抓住市场的制高点。因此,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必须要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装备制造业潮流的道路。

4.1 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发展农业机械化,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同时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进而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来看,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因此,发展节能型机械,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从市场方面来看,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机要达到环保要求,二是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些基本要求在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中起主导作用。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也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应该重点发展研制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真正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4.2 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从国外农机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是发展高效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中,已经广泛应用了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这些机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量和价格上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首先要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实现农机系统内按钮操作。其次,要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就可以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等技术指标和使用状态,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出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农机化设备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农业机械化产品的有机结合。

4.3 产、学、研、推、管相结合

要想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做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5.结束语

农业机械正向着智能化、精准化和自动化发展,从而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向发展,以逐步实现农机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目标,提高操作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随着世界人口的继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也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州办事处)

参考文献

[1]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2]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3]伦冠德.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5):247-249.

[4]王勇,蔡秀侠,蔡建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1.

[5]孙立群,孙福田.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06-25.

[6]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 2.25-28.

[7]石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机化论坛.8-10.

第9篇: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农业发展;要素投入;相关性;区域差异;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91-02

2002—2011年,江苏农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 064.8亿元,比2010年同比增长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2%。农业实现总产值2 640.95亿元,比2002年(1 165.49亿元)增长126.6%,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保证了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但总体来看,江苏农业发展还存在质量、结构和效益不统一的问题: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失调,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缓慢[1]。该文将农业生产要素分为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传统要素包括农业从业人员、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动力水平、农作物播种面积等指标,现代要素包括农业科技水平、农户生产性资本和固定资产拥有量及农村用电量等指标;将分析对象区域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的3个区域分析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动规律。

1 农业产出与要素投入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指对2个或多个具备相关性的变量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衡量2个变量因素的相关密切程度。表1是江苏三大区域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

1.1 苏南地区要素投入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苏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从业人员数、化肥施用量等传统要素投入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用电量等现代要素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苏南地区农业的生产更加依赖于电力、科技和资本要素,农业发展模式进入较高水平。此外,与苏中和苏北相比,苏南的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更高,苏南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是最低的,基本上已经摆脱对土地的依赖。

1.2 苏中地区要素投入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苏中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苏中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和化肥等要素已不是主导因素,但是还尚未摆脱机器化操作阶段,机械化的普及正在取代劳动力,这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农业生产正在经历的过程。从农业产值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看,苏中地区农业生产对土地要素投入存在依赖,但依赖程度偏低。

1.3 苏北地区要素投入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苏北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仅与农业从业人员投入这一要素呈负相关关系,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及农村用电量都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农业的发展处于较低级阶段,虽然摆脱了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但对其他传统要素依赖性比较高,与机械投入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98,与化肥施用量的投入相关性也超过了0.7。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正在经历的过程,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必然阶段。从农业产值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系数值为0.95)看,苏北地区农业生产对土地要素投入存在高度的依赖。

2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变动趋势分析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要素投入的转变规律存在差异,下面分区域对其要素投入的变动进行分析。

2.1 三大区域农业生产土地的投入情况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在2002—2011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动情况显示(图1),土地供给总量几乎不可调整,只能通过集约化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尤其是苏南地区表现的较为明显,苏中和苏北地区近10年来基本保持不变。

2.2 三大区域农业从业人员变动情况

一般来说,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的作业会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这是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传统农业生产更多地是依赖劳动力的投入,现在农业更多地依赖劳动力以外的要素,劳动力投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的农业发展都表现出这种下降的趋势(图2)。

2.3 三大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情况

2002—2011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动力投入变动情况显示(图3),3个区域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农业机械动力投入从不足1 500万kW上升到超过2 500万kW。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增长则保持稳定,投入的后续动力不足。

2.4 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用电量变动情况

农村用电量最能体现农业生产现代要素投入情况。2002—2011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村用电量变动情况显示(图4),3个区域在过去10年间总体保持增长的趋势,但是苏南地区增速要明显高于其他2个区域,从2002年的300亿kW·h上升到2011年的接近1 150亿kW·h,增长了约2.8倍。苏中和苏北的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在电量使用上远低于苏南地区。

3 结论与建议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是以电力、科技和资本等现代要素为主导,较为接近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苏中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是以农业机械投入为主导,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一种发展方式;苏北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是以土地、化肥等传统要素为主导,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三大区域要素投入的变动趋势分析表明,苏南地区在现代要素投入增长上要高于传统要素,农业生产基本上摆脱了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的限制,科技、电力、资本等现代要素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苏南地区农业发展经验可以为苏中和苏北提供借鉴。对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发展具体路径有如下建议:首先构建与农业生产总量相匹配的要素投入机制,在农业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时,适当增加现代要素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其次对苏北地区要提升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低是目前制约其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苏中而言,要提高农业种植的信息化水平;再次三大区域都要提升农业发展科技水平,采用现代农业培育和生产技术,摆脱对化肥等有污染性要素的投入,发展绿色农业,既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需求,又能保证美丽的生态环境[3-4]。

4 参考文献

[1] 王程,王武魁,刘宇,等.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北京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2010(5):51-53.

[2] 张晓莉,李金叶.农业经济发展与生产要素投入关系研究[J].新疆财经,2001(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