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

语文教学得与失精选(九篇)

语文教学得与失

第1篇: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

一.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

如今的教育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艰难前行,功利化、世俗化和“机械化”充斥在教育战线的每一个角落,非有一腔热血和满腹热情投身其中不能成也,而语文教育更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改革成败都将直接决定接下来的一个时段的中国教育何去何从。

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在无奈的进行着,加之地区差距、教育资源和思想意识的参差不齐,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方向。“实践出真知”,虽有一代代为教育事业披肝沥胆的忠诚卫士无私奉献,阔斧改良,但终因势单力薄,后继乏人而形成教育改革的真空和不济。我们带着困惑和激情在三尺讲台上以身试法,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用实际行动来掀起新一轮的课改潮,可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成果非百日之功可以促成,以本校为例,全校共一千五百余人,真正能够靠自己的自觉性和创新力来求知学知问知的学生不足7%(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生本教育“实验田”为参照数据估算),教学改良举步维艰。

目前,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执行,虽减轻了入选中学课本的课文数量,却大大扩展了遴选后课文的阅读量和知识面,这无形中给中学语文学科的老师在督导学生识文断句方面增添了压力。这也是我从教四年来对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困惑。

二.走近生本,走进学生

曾经总结当代教育家郭思乐先生《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的生本思想,得出生本教育的四大特点:其一,突出学生,即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其二,突出学习,即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像课前准备;像课上小组讨论;像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等;像课后的温故等。比如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等;其三,突出合作,即强调学生小组学习。毕竟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四,突出探究,即强调让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我们是这样做的,在充分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如何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全面依靠和相信学生可以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我也试图按照郭先生的这些“生本理念”来指导我的语文教学,可试验的结果是我无法有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新课本,新课文,新大纲,新理念,这些本可以引来学生“趋之若骛”的拥趸,反而沦为最为冷清的局面。学生翻着十多面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选段,却再也没有了拿到新书的新奇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无奈的叹息和摇头,后边还有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鲁迅的白话小说《祝福》等一系列中外中长篇小说,与其说是给学生“减负”,倒不如说是给学生“敷减”。生本理念是好的,可是我却无法以正确的方法去落实到我的语文教改中,“东施效颦”可见一斑。

三.结合实际透析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所谓的“文以载道”的精神,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思想,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倘若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语文教育也是一样,没有创新和个性的语文教学是走不远的。

孔夫子是个知山乐水的君子,更是教之有方的行家。他的《论语》和《春秋》总是让人不可不仰视之,他对于学生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至今在教育方面仍延续着强劲的生命力让人叹服。我从教书的第一天起,就起誓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语文教学的“孔子神话”,三千子弟七十二贤。我也常常在教育教学之余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记录下在教师这条路上点滴感悟,虽成书不了《春秋》,但也要留下淡淡的墨痕以供咨嗟。回首四年的语文教学,才发现教育中的得与失是那么的不均衡,我疑惑,我彷徨,我失意,我在执著一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持续有效的发展下去呢?是不断的实践,或是积极的创新?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高中课程标准自然是了然于心,只是在实际操作中或多或少的走了弯路而浑然不知,在从教的过程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领悟最深,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做学问,只怕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在与学生的“教”与“学”中,不断地自我要求上进,创新,才会让自己的课堂气氛和教学过程更加的个性和自然。

教语文,不只是教学生读写记,比之更重要的是教他们为人处事学做人。从思想熏陶入手,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书香校园,吟诵经典”就是实践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朗朗的诵读《论语》中体悟做人做学问的真谛,何乐而不为呢?结合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近况,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在我真正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之前,我对老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理解过于肤浅,总以为只要在岗位上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其实不然。只要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找到合适的话题都能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和好感。有了好感,再来点好奇,那么走近学生,实践“生本”就大有可图了。

第2篇: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

一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第3篇: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复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51-01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

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4篇: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能力;外语教学;农村;调查

1引言

上世纪70年代语用学的诞生,开辟了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语言的运用,即一定语境下语言的得体使用与语用失误。随之,语用学理论用于指导外语教学得到重视,对语言语用及社会语用问题给予了关注,明确了外语教学必须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多年来,学生的语用能力,尤其农村学生语用能力如何呢?本文旨在通过学生语用能力调查,了解学生语用能力状况,对比城乡学生语用能力差异,找出问题根源以促进农村英语教学提高。

2调查说明

2.1调查目的①城乡学生语用能力差异及其根源; ②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是否同步提高;③语言知识是否能帮助学生确立文化差异意识并在跨文化交际中(真实的或设计的情景)减少失误; ④了解农村英语教师的文化差异意识及语用能力;⑤学生认为获得语用能力的途径 a. 教科书的设计b. 跨文化交际背景影响 c. 教师的引导 d. 看外国影片或阅读异国文化书籍e. 其他。

2.2调查对象及对比意图6组不同学生群分3对对比组:A-B, C-D, E-F。A组为甘肃电大2003级英语专业新生50人(68% 来自甘肃农村);B组为西北民族大学03级非英语专业学生50人(25%来自本省和外省农村); C组为甘肃电大英语专业二年级农村学生组25人;D组为甘肃电大英语专业二年级城市学生组25人; E组为甘肃电大英语教育专业成人学生组23人(在职农村英语教师);F组为兰州市委党校业余成人学生组23人(企事业单位在职管理人员或公务员,英语为公共课)。

A-B组对比以了解除语言学习外,是否其他因素也影响语用能力的获得;C-D组对比以了解语用能力与语言学习是否同步提高,城乡学生语用能力差异及其原因以促进农村英语教学提高;E-F组对比以了解农村英语教师的文化差异意识、语用能力以及语言外因素对语用能力获得的影响。

2.3方法、问卷设计及语用资料来源问卷调查法。(F组英语基础薄弱,需用汉语解释所设情景及语用选项)。问卷设计由三部分构成:a. 语言语用能力 b. 社交语用能力c.汉英语用差异辨识能力。多数题选自胡文仲《文化与交际》何自然《语用学概论》,少数题由本文作者设计。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2结果分析

3.2.1A组与B组对比差分别达到9.68,3,6.68。 一般认为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一定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但结果并非如此。比差反映两个问题:第一,中学英语基础及其他知识面影响学生语用能力,因为两组均为新生,B组非英语专业学生2003年平均高考450分,A组英语专业学生2003年平均高考370分。第二,A组农村学生占总人数68%,而B组农村学生仅占总人数25%。这说明城市学生能够多途径获得语用能力,特别是社交语用能力,而农村学生主要靠老师的指导和对教科书中语用意义的把握与强调。

3.2.2C组与D组对比结果:C组失误率差分别高出D组9.56,1.25,8.34。1.25的语言语用失误率微差说明教科书的设计注重了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同步要求,语言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些语用能力,因为两组均为经过一年以上英语专业学习与训练。但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并非成正比,C组社交语用失误率显著差距证明了这一点,此外,C组中12人语言语用失误率在51%~60%,12人社交语用失误率在61%~70%,而D组8人语用失误51%~60%,仅有2人社交语用失误61%~70%。这可能是学生文化背景的影响,C组学生来自西部落后的农村,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习惯地影响他们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语用能力的获得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新文化沉淀的过程。农村学生在社交语用能力的差距再次说明农村英语教师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获得。

3.2.3E组与F组对比结果为:F组失误误差率分别高出E组12.27,12,0.27。从语言学习经历看,E组是英语教师组,F组为英语基础很差的成人公共英语学习组,两组无可比性,其结果合乎情理。从社交经历看,两组社交语用失误率相差甚微,这说明尽管F组语言能力差,但社交经历丰富,有20人社交语用失误率21%~30%,这一结果有力地证明语用能力的获得也受当今全球化日益频繁的国际交际环境的影响。此外,E组虽然各项失误率均低于其他各组,有3人语言语用失误率在51%~60%,9人语言语用失误率在41%~50%,7人社交语用失误率41%~50%。但从英语教师的角度要求,其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3.2.4受试者认为语用能力获得的途径呈多样性。全日制20岁左右的学生(A,B,C,D组)认为主要通过a. 教科书的设计b. 教师的引导c. 看外国影片或阅读异国文化书籍;非全日制35岁左右的成人学生(E ,F组)则认为除以上外,还可以通过d. 跨文化交际背景影响及其他途径。

4讨论

4.1语用能力并不总是与语言能力成正比中西文化背景都影响(消极或积极影响)语用能力获得。 因而,要理解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意义,确立文化差异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4.2语言学习是获得语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虽然大部分学生仍不能够得体使用一些常用表达,比如“It doesn't matter”,“Never mind”, 可喜的是对一些文化禁忌或隐私范围如年龄、婚姻、工资、及一些敏感话题能作出得体反应,这说明教科书设计潜在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也表明当今中西跨文化交际环境对学生尤其成人学生语用能力获得产生积极影响。

4.3农村学生在理解语法结构、语调、词汇中的语用意义还存在问题比如领会言外之意,疑问句表示“请求”,陈述句表示“命令,劝告,允许”等,降调的隐含意义以及具体上下文中 “of course, terrific, not bad”等的用法。这说明到目前为止农村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农村与城市地区的外语教学还存在很大差距。

4.4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外语学习比如,知识面,判断力,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对语言的敏感度,以及非智力因素:注意力,毅力,学习习惯等。因此,外语教学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5启示与建议

5.1把教师培训工作放在首位对农村外语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重点培训,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激发教师对语言教学的热情和创造性。

5.2懂一门外语包括语言系统的认知外语教学,尤其农村外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而且要重视语言功能及语言的得体使用。因此,我们应在学生一开始学习英语时,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第5篇: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

[关键词]文化失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89-01

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学习也是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本土文化的输出能力较差,这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将从文化失语和互动教学模式理论入手,探究文化失语视域下的互动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理论背景

(一)文化失语

关于“文化失语”这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各界理解不同。失语症(Aphasia)指的是一种言语功能的缺陷或丧失,由于大脑皮质言语中枢损害,而导致患者对于词(或相等词的非言语文字性信号)的辨认或表达发生障碍。该概念也被引入到我国文学领域之中,我国文学评论界借用了该概念,提出了我国文化失语的概念。

在外语教学领域,该概念最早由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中提出的。他认为由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己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然而,我国多层次外语教学,我们过于注重了目标语世界的交化内容的介绍。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

Hymes在1980年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指出:“在语言教学中,应把重点从结构能力转移到交际能力上来。”Long于1981年提出二语习得中的交互假设,该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会话中的交互有助于二语学习。而根据Long的观点,当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者相遇时,双方可能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因而会调整各自的语言以便于交流,特别是本族语者会调整自己的语言以适应非本族语者的水平。为便于非本族语者的语言理解,在交谈中本族语者通常简化他们的语言。

签于此,外语教学在注重语言交际的同时,应注重文化对于教学的影响。当前的外语教学应是以语言交际为载体,以外语文化为依托。而互动外语教学模式是较为适合当前外语教学实践的有效模式。

二、文化失语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文化失语视域下的外语互动教学模式视大学英语教学为一个动态发展的、师生互相影响和沟通的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一)根据教材内容渗透本土文化

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中国本土文化的渗入,虽然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涉及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文章非常少,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扩展相关内容,就能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例如,在《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册的教学中,第二单元的主题是《Nobel Prize Winners》,虽然教材上没有本土文化内容,但是教师可以介绍我们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比如介绍刚刚传来的好消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是继莫言对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之后的又一次进步。如此振奋人心、激发斗志的内容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也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摆脱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从而摆脱本土文化失语的桎梏。

(二)课堂上开展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活动

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我们传统的节日、节气、传说等内容开展各种有关本土文化的教学的活动。比如把学生分成12组,每组对应一个月份,课前要求每组代表搜集所在月份的本土节日、节气、传说、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等相关资料,各小组轮流每次课上前再用五分钟的时间向大家用英语介绍,其他小组学生可以用英语提出问题与之互动。为鼓励提问,教师可以给提出问题的小组加分,最后老师点评并给出小组活动的分数。通过此活动,学生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四级考试段落翻译常考的内容,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教师认真完成此项活动。

文化失语视域下的互动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以语言交际为载体,以文化为依托,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它是一种值得我们大学英语教师推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邢成名,谈恩青,邢成名.汉英神经内科词典(Chinese-English Neurological Dictionary)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2]李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

[3]庞亚飞.大学英语中本土文化失语之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

第6篇: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语言运用 失误 对策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组成要素分为两方面:第一、识别语境的能力;第二、驾驭语言,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的能力。实质为识别语境且准确理解他人与表达自己。然而,实际教学表明,当前高中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十分欠缺。在日常英语运用与交际中,学生常出现语用失误现象。

语用失误并不是一般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方式不当、说话不合时宜、表达不合习惯等致使交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若说话者未能按照标准语法来遣词造句,别人只会认为他“说得不好”,即speaking badly;而若说话者没有根据沿用原则对话语进行处理,则视为 “表现不好”,即behaving badly。通常而言,语用失误有两种类型: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会语用失误。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先认识语言运用失误含义及学生在语用失误中的表现,才能对症下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对此,笔者分析了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语用失误表现,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一、高中教学中语言运用失误表现

1.1语用语言失误表现

1.1.1不合英语语言习惯,错用英语表达方式。如某位学生帮助了同伴,其同伴说: “Thank you.” 而这位学生答道: Never mind.实际上,“Never mind”适用于当对方致歉时而自己不予介意的场合。该学生误用了表达方式,出现语用失误,正确表达为:You’re welcome。

1.1.2不了解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以母语习惯进行套用。在课堂上,中国学生提问时常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在中国文化背景中这是恰当话语。但是在英语课堂上,若学生提问前如此说:I have a question,Teacher.或许这是按照汉语文化而将汉语直译,但是这在英美文化中则是不恰当的。首先,提问时应使用礼貌语言形式;其次,teacher一词是职业名称,不可作为称呼语。一般而言,在英语中是没有一个在用法、意义上和汉语中的“老师” 完全一样的对应词。在英语课堂中,学生称呼老师时通常如Ms Li, Mrs.Li, Mr.Li, etc。

1.1.3混淆了同义结构的使用场合,误用完整句,未考虑其特定场合下的特殊含义。如课前,教师问某一同学:“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同学答道:“Yes,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事实上,正确回答为:“Yes, I have.”若死板地以完整句回答,说英语本族语的人会觉得应答者不耐烦或“耍脾气”。

1.1.4仅了解字面意思,未弄清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如早上第一节课,某位学生思想不集中,精神也不振作。外教老师对其说: “Are you a little tired with your earlier work?”该学生则嬉皮笑脸回答:“Yes,a little.”老师一怔,无言以对,交际中断。上述例子中,该学生仅从字面上来理解老师所说,并没有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尽管外教所说在语言方式上是问句,但他并不是真想知道学生是否疲惫。因为从非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早上第一节课,通常学生是不应该感觉疲惫的。

1.2社交语言运用失误

1.2.1错把汉语习惯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例如:中国人接受他人感谢时常讲: “这是我该做的”。因而不少学生在面对外教表达感谢时答道:“That’s my duty”,这让外教尴尬万分。因为该句意味着“其实这并不是我乐意做的,我是没办法”。

1.2.2文化价值观不同,导致语用失误。这包含因文化差异而对事物有不同看法、评价。不同民族则有不同非自由话题,比如禁忌语等。中国人往往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事情,隐私观念较弱;而西方人却十分注重个人隐私,他们不愿意向他人过多地提及个人的事情,尤其是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敏感话题。所以在与英美人交际时,应避免谈论 “私事”( privacy),如“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等。

1.2.3礼貌级别使用不当。表现为不注意说话对象的地位、身份,如对熟人与西方地位低的人进行表达时过于礼貌;对陌生人的表达过于随便。如学生表演接机场景, 某位同学说:“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if you are Mr. Green? ”这一口气太过生硬,显得疏远,如“Excuse me, would you be Mr. Green?”则更显亲切。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克服语用失误的对策

高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对待学生语言运用失误?这是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首先需解决的问题。

2.1把握语言知识、技能的获取环节

语言技能的获取及语言知识学习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前提。语言运用是语言知识与技能于交际意义上的展现,是自上下文以及具体语境中繁衍的一种交际默契,一种社会约定,以及一种语言承载的文化意识。而语用失误就是对这一默契、约定的忽略、不了解或缺失文化意识而导致语言误用,这是学习者把所得到的语言知识、技能变为具体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必经过程。所以,若想克服语言运用失误,那么应先把握语言知识学习以及语言技能获得这个环节。

2.2善用歧义分析,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用歧义加以分析,以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在交际过程中,其语言有情景意义(语用意义)或字面意义。一方面,说话者因自身理解不准确,抑或所用语言结构的缺陷,而致使交流形成阻碍或干扰。另一方面,说话者有意使用可以引起歧义的一些句子结构进行曲折表达,从而起到敲山震虎或增添趣味的目的。

例如细读如下句子: The doctor looked over my head,该句中over一词是介词还是副词?若为介词,那么与其后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表示look above.若为副词,那么与动词构成复合动词,表示examine quickly.所以,该句子在交际中则有不同解读方式:其一、医生由我头顶看去;其二、医生检查了我的头。为了消除、避免歧义现象,则应运用正确的连续连音与停顿、词序调整等方式,防止出现歧义现象。可见,有效地分析语用失误,不但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预测与补缺随后学习以保证学习质量,还有助于教师审视与反思教学。

2.3注重文化意识,丰富学生语言素材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为了克服语用失误,教师还应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入西方文化,实现语境补缺,让学生把握语言的运用语境,把握说话方式、说话场合及中西方的不同表达习惯,从而避免语用失误。在语言教学中,其最终目的是学习者能够得体地运用所学语言,这就需适时教学语言文化,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语言。在深入学习后,学生会发现,真正困难是如何在交际中准确运用语言,而并不是怎样拼写或发音。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结合语用与文化要素,将语言形式置于社会语用功能这一背景下开展教学,从而激活语言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实际上,在日常交际中就有不少文化因素,在英语教材中也有很多语言素材,这需要教师加以发掘与利用。例如:教学Module 4 Modern life 一单元时,教师可适当穿插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

2.4探索有效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若想在有限时间内快速学习英语,减少语用失误,提高语用能力,那么他们须选取有效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第一、注重老师指导作用,强化语用知识的针对性。在英语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指导不但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助于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培养自觉性,增强自信心,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与运用大脑,学会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若教师强化针对性指导,则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条理化,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将克服语用失误纳入英语教学内容中。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以提高学生识别与克服语用失误能力。当然,这是一个难度大的教学任务,是一个漫长、渐进过程。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日常交际范畴,才可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学好英语做好铺垫。

第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可将这一目标贯穿于课前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等不同环节中,使学生带着自学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学习成果走入课堂, 积极参与教学。这一超前学习,也就是对知识结构同化以及顺应新知的学习活动。这样不但进行了课堂延伸,还有利于学生自主查阅适配的语境文化,增强文化意识,培养语用能力。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资源,强化西方文化的输入。通过网络技术,学生上网查阅西方文化知识,观看英语电影、英语新闻、英语杂志等,多种途径来获得英语知识,积累英语语言,了解西方风俗、习惯,从而在交际过程中说话得当,符合西方习惯。

第7篇: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

摘 要:在全球化潮流影响之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在国内研究领域中,如何实施在英语教育中的文化语境教学对于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十分重要。今年来,由于对少儿英语教育的高度关注,国内也广泛兴起各种少儿英语教育机构。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为了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也就是说目标语的语言使用者能够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及语用能力。但在目前国内英语学习者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教育者以及学习者都具备一定的语言学能力而忽视了语用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就是对于中国少儿英语教育中的文化语用教学缺失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少儿;教育;研究

一.研究背景

大多数人也许都会认可单一的从语法角度去学习语言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对于语言能力进行评估的一套全面的理论体系,也就是本论文中涉及到的语用学。语用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的使用,尤其是语句同语境之间的联系。其中包括语言在真实环境中的运用,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以及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语言结构在话语人及听众之间的关系影响下会发生何种变化等问题。语用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于1938年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的。莫里斯将符号学细分为语用学,语义学以及句法学,其中语用学被称为“言解读者和语言符号间的桥梁”。此后,语用学这一概念主要应用于哲学领域。直到1977年,在荷兰发表的语用学期刊正式将语用学划分为独立的语言学研究学科。对于语用失误,学界也有不同的定义。

詹尼.托马斯将语用失误定义为对于话语深层含义的失误理解。在她看来,语用失误会出现在任何话语人同听者之间对语言认知产生差异的情况之下。胡文仲(1999)曾使用文化失误这一定义来表示在目标语使用过程中,人们由于对文化背景的缺失而产生的理解偏差或错误。他指出这种文化失误使得大部分中国人在同英语母语国人交流的过程中感到困难。而何自然(2001)对于语用失误的理解则是“一种使得语言交流变得不顺畅的话语错误”。钱冠连(2001)对于语用失误提出了比较详细的定义,在他看来,语用失误是指“话语使用者使用了结构上正确的语言,但却在无意识中已经触犯了目标语社会背景下的人际交际原则,或是忽视了语言同时间,空间以及场合上的关联。”

二.中国少儿英语教育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 中国少儿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目标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促进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必备的因素之一。” (Seelye, 1985)而中国当下的英语教育中,语言更多的是被当做一系列的知识规则,语言规则来教学,学生们所掌握的的也更多是关于语言语法句法规则等形式上的知识,而并非内在的语用功能的学习。这种情况下的语用失误大多是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造成的。在课堂上,适当的展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语用失误的出现。因此,少儿英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对于学生们进行中英文化认知差异的引导教学。

2.中国少儿英语教育中的语用失误现状

根据语用失误的定义,中国学生的语用失误大多体现在以中文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习惯进行目标语言环境中的交流。我们可以将这种语用失误理解为母语在语用中的负迁移作用。例如当别人真诚的提出感谢时,会说“Thank you”(谢谢),而大部分学生选择以“Never mind”(不客气)作为应答。在英语环境中,never mind 常用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道歉表示接纳并且为了减少对方的愧疚感时所作出的应答。因此,在正确的语用选择中,当需要谦虚的接受别人的感谢时,更多的是用“It’s not a big deal”来表示。

此外,语用失误尝尝出现在礼貌用语的使用中。老师在课堂上询问学生“would you lik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学生对此给出的应答为“No, I wouldn’t.”,学生的理解是应当以正确的语言结构进行应对,而在这种场景下, “would you like to….?”这一表达是一种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做某事的礼貌用语,表示委婉的语气,而并非一般结构意义上的疑问句,学生给出的回答侧重了语言结构的知识,而忽视了语言在情景中的使用。在这种场景下,学生使用“I’m sorry”来委婉的拒绝老师,表达为自己无法回答问题感到抱歉这种表达更为贴切。

3.导致少儿英语教育语用失误的原因

少儿英语教育中的语用失误可以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的同两方面来分析。中西方人们在价值观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束定芳,2004)西方国家注重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实现,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因此,在西方国家交流环境中,类似于年龄,体重收入,等话题都被认为是个人隐私,是比较敏感的话题。而在中国,人们注重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互协调。由此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主义意识。除此之外,中西方人们对于时间的导向也有不同的认识。西方国家更侧重未来时间导向而东方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人更注重对历史以及过去的尊重;中国更加注重社会等级,尊卑长幼之分,而西方国家注重平等,这也就使得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对于称谓用语的不同习惯。长此以往,这些思维习惯便导致的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对于这种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思维差异的了解的缺失,便造成了语用失误的出现。

4.中国少儿英语教育中语用失误的反思

要改善中国少儿英语教育中关于语用知识教学缺失的现状,主要可以从教材的选择,教学辅助材料的选择以及比较和对比的教学方法等着手。在教材的选编上注重对于语言在实际交际环境中的使用的教学,辅助材料上也有选择性的引用现实会话场景中的材料,通过导入语言环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目标语在实际使用环境中是如何开展会话的。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则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在对比中西方文化不同,语言特点不同中起到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n Cultures. 3rd ed.[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2] Guoming Chen,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M].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5.

[3] Thomas, J. 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 re.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Seelye,H.N.Teaching culture[M].Illinois: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85

[5] 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9.

[8]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 傅春晖,杨芳. 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5,(10)

第8篇: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后感 作文训练 方法

写“写后感”是指学生对在写作实践中成功运用的写作经验和写作中出现的失误加以分析总结,进行再认识、再理解并形成理性认识的一种作文训练方法。学生通过内省或与他人交流,形成一种更加内化的认识,成为一种内在的写作能力的积淀,成为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推动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写后感”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 析原文,写好“得”与“失”。

教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学生往往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这时我让学生把本次作文的“得”与“失”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具体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写:

1、明确目标。(以表格形式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填写。)

针对上表中的项目内容,教师在学生习作之前作一番“引经据典”的讲解,既是学生习作的要求,又是写“写后感”的依据,还对学生进行了习作知识的传授,可谓一举三得。教师在学生写“得”与“失”之前,对项目内容做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熟悉习作要求,重温写作思路,结合自己的作文写出“得”与“失”。当然,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也可以结合文章体裁或教师的具体要求进行单项训练,对上表中的每一单项进行细化,如第一项,在议论文训练时就可以这样细化:

2、对照作文,写清“为什么”。学生在明确项目要求后写“得”与“失”就有了根据,所谓“得”,即文章符合教师作文要求的成功之处,所谓“失”,即作文不符合要求的失败之处,学生写“得”与“失”实际上是基于对教师作文要求的理解,对照自己的作文实践作一番认真的反思。重点是写清楚“为什么”,写“得”就要写清楚成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值得以后借鉴的经验可以积累;写“失”就要写清楚哪些地方不符合写作要求,重温写作过程,写清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教训值得吸取,在以后的写作中如何避免这些失误。学生在写“得”与“失”的过程中应以“失”为写作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训练的质量,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有力的提高。

学生依据教师的作文要求和自己的写作经验,针对项目内容写出作文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得”与“失”的评估,事实上既强化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又内化了写作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训练。

二、看评语,写好“同”与“异”

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有时还会产生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评价,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教师的批语,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在写“写后感”时,要明确写出对教师评语的评价,在反思中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析能力,与教师批语意见一致的,就叫“同”,与教师批语意见不一致的就叫“异”,对赞同的方面要加强积累,对那些有异议的批语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是反驳教师的看法,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的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1、激发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要敢于挑战老师,对老师的评语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和老师辩论,实践证明,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都能积极地参加到这个环节中来,而且兴趣盎然。

2、重在写“异”。学生在反思教师评语时,不仅要接受老师那些中肯的评语,更要深刻思考那些自己有异议的评语,学生在理解写作要求的基础上把这些思考和看法写出来,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学生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写作要求就不能提出恰当的看法,因此,学生写“异”的过程也就是深化写作知识、内化训练的过程。所以,“看评语”重在写好“异”。

3、有理有据。学生有了思考老师评语的积极性,也知道了“写”的重点,那么如何表达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要有理有据地表达。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简洁,不强词夺理、不装腔作势、不无病,这样既完成了对评语的反思,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再训练,一石二鸟,效果良好。

三、做总结,写好“改”与“悟”。

1、看原文明失误,品评语作修改。学生在重新审视自己作文之后,结合自己对写作要求的再认识和教师的引导,要对作文的“失”进行认真的处理,对作文的失误之处要结合教师的评语建议做出恰当的修改,学生不仅要写出修改方案,而且要在原文上立即做出修改,最好能有多种修改方案,比较后选用最佳方案,通过这样的“改”,学生再次对写作的标准进行深入的了解,内化了写作知识,成功之处发扬光大,失误之处力避再犯,因此,“改”是“写后感”的最终的落脚点,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提升了写作水平。

2、作引导写好“悟”,有总结有升华。“悟”,了解,领会之意。学生基于写作标准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不仅明白了本次作文的得失,反思了教师的评语,而且做出了最好的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对这次作文有许多独特的富于个性的理解,这就是“悟”,而这种“悟”正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做好引导,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好“悟”:(1)悟主题要知新颖、深刻、切话题;(2)悟构思要知照应、过渡、详略;(3)悟手法要知对比、抑扬、修辞;(4)悟语言要知准确生动、简明周密。诸如此类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在“悟”中写,在写中“悟”,在不断的“悟”中总结写作经验和规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认知,从而使这种“悟”得到不断地升华。

3、勤巡视多交流,读感悟同进步。学生在写感悟的时候,教师要不断地巡视,不仅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要主动地询问学生,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一方面给学生作出恰当的引导和及时的解答,另一方面要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写后感”,还要不断地鼓励他们同桌之间、前后位之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接下来教师根据巡视时掌握的情况挑选几篇优秀的“写后感”读给全班同学听,或随机挑选出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写后感”读给同学们听,然后教师作出点评,通过这样交流给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以期获得共同的进步。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交流氛围中,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比如表现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能从学习伙伴那里获得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感受,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9篇: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

关键词:失语症状;创设情境;契合习惯;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74-01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随着对英语好奇心的丧失,在英语学习中逐渐呈现出严重的失语状态。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纠偏英语课堂的教学走向,从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课堂整体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创设情境,调节氛围,从诊疗“失语”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体悟与运用,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语言环境。语言的学习与交际的情境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若英语的学习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就注定了英语对情境的依赖就会显得尤为突出。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就忽视了这一要素,一味地进行语言典型句式的分析、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对英语交流情境的创设却漠不关心,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积累以及运用就会显得毫无依托,学生出现失语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活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灵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营造出宽松民主的表达氛围,让学生在身心放松毫无压力的状态下学习,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想要讲英语,乐于讲英语。

例如,教学4A Unit 6 At the snack bar的时候,教师考虑这一内容与饮食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大家罗列相关的食物单词。在掌握了单词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从自己的家中带来各种食物,教师相机将教室创设成为一个snack bar,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单词的学习运用、英语句式的交流与训练,如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在这则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生硬地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言语训练,而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身份的转变,在购买、交易的过程中大道无痕地进行典型句式的训练,学生在真实放松的状态,水到渠成地掌握了语句特点,更在自然状态下解决了学生的“失语”症状。

二、尊重思维,契合习惯,从文化上诊疗“失语”

在学习英语之初,由于陌生带来新奇,学生对于英语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英语教学中句式和单词积累量的增多,有些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就会逐渐丧失殆尽。英语是一种外来语种,除了在发音、书写形式上的不同之外,还存在着迥异的习惯思维和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这也是导致学生“失语”症状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就要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性考量,对英语表达的特定环境、异地之间的文化差异,甚至是思维习惯上进行甄别,融入到课堂教学层面,提升学生的认知效果。而当学生以正确适切的英语思维进行表达与思考时,他们对于英语的考量就会显得深刻而有效。

例如,教学5A 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这一内容时,有这样一句话:There are three beds in the room.很显然,这样的句式就带有鲜明而独特的英语表达思维,而很多学生在练习表达时就会说成:The room has three beds。由于学生表达习惯的根深蒂固,要想彻底扭转这样的认知,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语言实践,例如“桌子上有钢笔”“屋里有电话”等类似的语言训练,从而形成正确的表达习惯,形成英语思维,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三、开辟渠道,学以致用,从实践中诊疗“失语”

语言学习的最终归宿就是要学以致用。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习得语法,最终没有落实到运用上,语言的学习就等同于竹篮打水――一场空。《英语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开创全新的英语教学资源,开辟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渠道。因此,将英语教学落实在运用,不仅仅是教学的客观需求,同样也是解决学生失语状态的主观欲望。在语用理念的促使下,课堂教学中会衍生出众多的语言表达的空间和平台,有了平台的支撑,学生就拥有了表达的主观欲望,主动权在握,学生失语现象也会相应消失。

例如,教学3B Unit 2 In the library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学校小主人的形式,结合学校的公共场所特点,设置一些提醒标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有了学校主人翁的意识,而且不自觉地运用课文中的句式:Don’t talk、Don’t eat、Don’t drink,等等。在这样的教学组织下,学生已经不单单是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地背诵、积累单词,而是在鲜活的角色体验中,帮助学生进行言语表达的有效训练,提升学生的认知空间。学生在口语形式的不断训练中,巩固了单词、练习了句型、提升了效益,最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英语教学的核心宗旨在于提升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学生由于厌倦心理形成的失语现象,应该努力地从情境创设、文化差异、语用实践等渠道进行深入诊疗,从而让学生乐于说,敢于说,激发言说兴趣,提升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