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发展经济的建议精选(九篇)

发展经济的建议

第1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投资;产业链;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36-02

一、投资、消费、出口在河南经济社会增长中的作用地位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低,2009年底河南省出进口总额为917亿9 764万元,仅占同期河南省GOD比重的4.71%。进出口一项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并不显著。从1992—2009年底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进出口有总量低、波动大、发展较慢的特点。

进而分析河南省消费领域的情况。河南省2009年底总人口9 967万,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 758万,占总人口的37.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 209万,占总人口的62.3%。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72元,消费性支出9 567元,食品支出3 273元,恩格尔系数为34.2%。同期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 807元,生活消费支出3388元,食品支出1 220元,恩格尔系数36%。虽然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由2001年的4 110.17元增加到2009年的9 566.99元,消费者在对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总量上都有2倍数以上的增长,但是受制于当前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农村人口比重大以及城镇化步伐较慢的现实,据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河南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全省人均财政支出全国倒数第一,城镇化率全国倒数第五。虽然可供河南挖掘内需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大,但这一结构性问题并非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有相应的消费能力来配合,消费能力取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多寡,参照各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来看,只有当城镇化进程进入一定的阶段,农村人口实现向城镇转移,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经济社会才会真正过渡到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河南省依然应当理性看待扩大内需对本省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需要摆正内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纵观传统意义上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几十年的发展中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统计1985—2007年的河南省生产总值及固定资产投资两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经济计量回归模型,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证明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省内生产总值会增加0.5%(侯晓博,2009)。2009年全省经济运行数据显示,10.7%的GDP增速中,投资拉动占8个百分点,而自2000—2009年间,河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3.7%上升到85.9%,消费贡献率由81.9%下降到22.7%。这一方面表明了河南省确实存在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调的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在河南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通过“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同时我们有必要认清楚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国民收入恒等式上可以直观地看出,消费与投资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去思考,投资需求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消费的需求而投资,另一方面投资增加了生产力,增加了商品的供应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带动了消费的进一步增长。由此可见,投资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逻辑方面来看,当前河南省投资与消费的逻辑关系显然是投资产生新的消费,新增消费又拉动投资的追加(李鸿昌,2011)。

二、当前投资领域出现的问题

1.投资比例失调的问题。2005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 378.69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额为1 970.39百万元,仅此一项就占投资总额的45%。时至2009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 704.645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额为6 980.42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更是上升到了总体投资份额的51%,拥有了惊人的37%的年增长速度。同期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投资额仅从2002年的2 241.73百万元上升至2009年底的5 962.67百万元年均增速为27%,增速低于第二产业。同时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51.2%下降到2009年底的43.5%。第三产业不但发展速度慢而且自身内部也存在着问题,河南省的房地产业投资由2002年的884.1百万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2 987.51百万元,其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的40%上升到50%。而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发展缓慢,不仅增速低,总量也少。其中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一项甚至在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较2005年出现了同比分别下降12%、4.6%和10%的情况。

2.增长方式存在不可持续的问题。2005—2009年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7%不可谓不快,然而相应的资金投入却没有实现第二产业在生产效率上的显著提高。自2000—2009年以来,河南省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经接近10%,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90%(文春波、闫雷,2011)。大量的投资资金流入高耗能、粗放型、资源指向型、环境不友好型的工业领域,部分行业如电力行业、钢铁行业、化工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经济效率底下的情况。一句话总结就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大多数产业居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很多产品附加值低。从产业结构上看,“粗、低、重、耗”产品过多,既污染了环境,又增加了未来招商引资的难度,还把更多的利润拱手相让,不利于本省居民收入的增加。

3.通过观察河南省2005—2009年各种分组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可发现,河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所占的比例异常之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的比重由2005年的72.6%上升至总体比重的75.1%。而在对外引资方面效果非常不理想,不但绝对量在2009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其50.92亿元的总量不但同比2008年下降了47.6%,甚至低于2005年64.36亿元的水平。这就放映了河南投资环境亟待提高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河南省也存在着人力资本存量低,不能满足引入先进技术的转化要求,以及技术外溢效应在省内不明显的问题。这些方面都增大了引进外资的难度,缓慢了引进外资的速度。

三、关于中原地区发展农业的现状及区位优势

1.传统区位优势。河南省是传统粮食生产大省,气候适宜,耕作历史悠久,小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据统计2010年,河南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 087.4亿斤,占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95%,比上年增产9.6亿斤,增幅为0.9%。其中夏粮总产量618.1亿斤,比上年增产5.1亿斤,增长0.8%;秋粮总产量469.3亿斤,比上年增产4.5亿斤,增长1%。实现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千亿斤的成绩。

2.政策扶持优势。扶持粮食生产是国家的长期政策。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今后扶持粮食生产这一政策的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在2011年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出台了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十项措施。由此可见,在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今天,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可以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或者是突出优势去寻求财税政策支持,可以深挖河南自己在农业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优势,立足于这些特殊优势做文章,积极引进中央资金发展现代农业。

3.本省食品企业自身实力增强以及产业集群优势突显。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成果显著,仅在2007年,河南省食品产值超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就有143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共八个。截至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总产值达4 058.1亿元,工业增加值1 167.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7%,经济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二位。并且形成了以三全、思念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产业集群;以双汇、华英、汇通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白象、、天方等为代表的国内最大面制品产业集群;以健丰、梦想为代表的全国最大饼干类,休闲类食品产业集群,以及以莲花味精、王守义十三香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调味品产业集群。直接带动就业人数120万人,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达500万人,2 300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

第2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非公有制经济是千千万万老百姓通过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也是振兴___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虽然我市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全省中游,同南方先进城市比,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不足、力度不够,计划经济的观念和做法依然存在,现行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舆论氛围不够浓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对解决群众充分就业、缓解国企改革压力、增加政府财力有着重大作用,而且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我市地方国有企业转制即将全部到位的新形势下,建议在经济发展思路中,突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第一战略重点;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大力倡导各职能部门和行业垄断单位彻底跳出计划经济的老框子和主要为公有制经济服务的老圈子,把工作重心迅速转到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以温州市委市政府奉行的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官、不怕压,一切以百姓利益为重的工作精神,强化发展意识,“先放后导、先发展后规范”,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理念,做该做的事,做说了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

2、明确思路,抓好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已明确___国有经济以鞍钢为主,地方经济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因此,建议从落实《中共___市委、___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入手,责成各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具体操作措施,做到“一放、二扶、三保、四引”。一放即放宽准入条件、放开经营范围、放活对民营投资项目的审批、放弃不必要的年检、年测、年审、年查。二扶即设立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资金、奖励资金、补贴资金,构建市、县(市)区两级担保体系;实行对小规模工商企业包税制度;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降低融资成本,银行贷款年度转贷时对抵押资产取消重复评估等;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培训经营者,培训人才,招聘人才。三保即对非公有制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在法律上提供保护和法律援助,在安全方面提供公安机关的“平安卡”,对其合法财产和合法利益予以强有力的保障;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办好同业协会,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对政府某些部门的非法干预、阻挠进行强有力的查处,特别是重点查处乱检查、乱罚款、随意进入企业实施干扰等行为,切实落实进入企业检查登记制。四引即以国际500强和国内500强为重点,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注重保护和鼓励原有外商和内商增资扩股的积极性。

3、治本清源,精兵简政。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根源之一在于机构重叠交叉、人员膨胀繁杂、经费自收自支等,造成吃皇粮的多,吃收费等杂粮的更多。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由于有些部门和单位费用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全靠收费生存,多年形成了庞大的开支和高奖金、高补贴,不拼命收费,无以生存。再多的监督和教育,只能治一时之标,不能治长远之本。有的群众说:“要想不让一群饿羊,不去吃老百姓的庄稼,只有你为它们准备足够的饲草,围上严密的栅栏。否则,仅靠牧羊人的吆喝,是不能规范羊群的求生行为的”。去年我市各种收费合计100109万元,这么庞大的收费数字后面,对软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前提是,从根本上消除影响软环境改善体制上的病根。建议按照重叠者合并、多余者取消、分散者集中、人多者精简的原则,精简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和在编人员,取消编外人员。各级财政部门应定出时间表,5年内,将所有自收自支的执法部门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防止重收费轻服务,真正做到吃“皇粮”而不吃“杂粮”,管理者的待遇与收费多少无关。同时,尽快调整市级分管经济工作的相关部门,明确其职责范围,强化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

4、改革审批,提高效率。审批部门多、环节多、办理时限长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又一症结。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虽然我市经过两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但有些部门的审批事项并没有实质性的减少,有些部门设在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只起到“收发室”的作用,体外环节很多。因此,建议把改革审批的重点放在由“多部门、多处室、多层次、多关卡”向“少部门、一处室、单层次、一站式”转变,由官本位、管本位向以民为本、以服务为本转变。参照沈阳市的做法,凡是市里自行规定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国家和省里的审批事项,能改登记备案的一律改为备案制;对前置审批事项较多,负有一定法律责任的,实行企业呈报项目申报承诺制,达到既有利于发展,又不伤害干部的目的。总之,应大力提倡对非公有制经济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设卡、多协调少扯皮,真正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5、转轨清障,主动服务。目前,我市有的部门的管理规章仍然延续计划经济、公有制企业的条文,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例如交通和车辆管理部门要求企业要有十台以上车辆才能 办理有关证件,小型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十台车就办不了;又如非公有制企业反映,在我市的企业使用现金尚有各种限制,而在温州,非公有制企业的现金可以存在信用卡中,用多少提多少,没有什么限制;再如,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自有资金上的建设项目,自己不能建设施工,被要求统一对外招投标;还有部分单位利用垄断经营权设置许多不合理收费等等,企业很有意见。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主动把工作行为和规章彻底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主动清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主动为企业服务。

6、依法行政,统一待遇。软环境屡治不好、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是执法部门多、执法人员多,有自由检查权、处罚权、裁量权、豁免权的多,故而形成的多、权力寻租的多、吃拿卡要的多、影响软环境的多。由于有执法审批权的单位待遇高、各色收入多,形成了千军万马都往执法部门挤的现象。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最好是取消各种收费。建议对投资者办理所有行政手续不再收费;本市各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不再向企业收费;法定培训和强制性检测,也一律不再收费。对必须收费的,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开、公正、透明。建立行政执法检查、收费登记制度,执法人员检查、收费时必须出示检查证件并登记,否则,企业有权拒绝检查。在收费没有彻底取消之前,应该像深圳和成都市那样,全市机关各部门统一工资和奖金补贴标准,不允许各部门自行发放任何奖金和补贴,否则以违法违纪查处。断了有权部门的“合法”途径,彻底清除的原动力,把政府部门行为纳入行政许可法的轨道。

7、款票分离,简化年检。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的收费项目实行分别开票,统一收费,款票分离,管罚分离。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不同类别的收费,经严格审批后,向社会公布交费项目、标准、期限并将通知单送达各企业或个人,委托收费局或市商业银行代收,实行计算机管理,直接全部送交财政,不许执法部门有过渡帐户。除此之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自行向企业征缴任何费用。目前对企业的各种年检、产品检测、度量器具检测等,种类繁多、次数较频、收费较多,企业意见很大。企业认为涉及安全、食品、药品卫生等检查是必须的,但有些是可以简化的。问题是现在的年检、检测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创收和谋私的合法手段,一道检验令下,各个企业要走门子、请客送礼;有的年检是只收费不检验,如职工体检往往是交费不检就合格。因此建议政府清理各种年检、检验,能减则减,不能减则实行免费检验,合格不收费,不合格按章处罚,让企业心服口服,以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的安全和公平。在此基础上,实行诚信等级评定,对获得___市工商信用良好企业及国家、省、市驰名商标、国家出口免检产品称号的企业和省级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试行年检免检制。

8、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此次调研,委员们走出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过去往往说软环境问题局以上领导都重视,是处以下阻力大。其实,处以下都归局以上管,问题在下面,根子在局以上,只有局以上真正能舍弃部门和个人私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私有化、有害化;只有对破坏软环境的行为,在追究直接责任者的同时,上溯到其主管领导和局主要领导,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处长、科长现象”。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市投诉中心应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查处的同时,每半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对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进行一次评议。被评为最差机关的,撤换单位主要领导,整顿执法队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末位淘汰制。对违纪违规的执法人员先行免职,然后依法依纪处理。对给经济发展软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任人,应开除公务员队伍,追究分管领导和部门主要领导责任。同时,建立投诉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外来投资者、企业法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干扰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并向各级投诉中心投诉、举报。对查实的,由被投诉单位出资5000至10000元,对投诉人进行奖励。

9、打造诚信,落实政策。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信用信息系统,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等各类媒体,将政府的发展规划、结构调整计划、产业发展导向、重点招标项目和相关法规、政策措施向社会公布,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目前,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比较先进、比较配套,现在需要兑现落实。做到投资时间不分早晚,投资身份不分内外,投资企业不分大小,投资金额不分多少,政策上一视同仁,进一步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形成引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调研中企业反映我市创名牌的奖励政策、出口退税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土地转让政策还有没兑现的,建议政府及时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凡企业按政策规定应享受的各项优惠、奖励,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按规定时间办结,并及时向企业反馈,取信于民,以利再发展。

10、借助优势,扶强做大。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吸纳民资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是我市有别于南方地区加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所在。沈阳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三路大军:一是现有非公有制企业;二是国企改制后的企业;三是外地进来的企业。我市目前宜加速现有国企的转制,引导民资参与国企转制,以利尽快形成一路生力军,利用老工业基地的现成基础,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参与国企改制、改造。对收购国有企业一次性付清现款的,可参照沈阳(沈委发『20__3号)等城市的做法,经核准给予10-30的优惠。非公有制企业受让国有企业产权,享受与国有企业转制前相同的优惠政策,除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原国有企业改制前已办理的各项专项手续和生产经营许可证不因所有制变更而取消。 其在改制企业股权红利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三年内由受益财政同级政府全额奖给所有者,后三年减半。同时,注重扶持规模大、市场容量大、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就业岗位多、纳税多、无污染的非公有制企业加速发展。对年纳税(不含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地方留成部分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按其增速20—30、30—50、50以上分档,由受益财政同级政府分别按其超上年地方留成部分的20、30、40奖励给企业;对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制造业5000万元以上)、增速达到20以上的(不含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按其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超上年部分的50由受益财政同级政府奖励给企业(不重复奖励);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等条件上升一档执行,给予重点扶植,以利于农民增收,转移农村劳动力,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

11、提高素质,优化人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主力军。要防止非公有制企业陷入家族式管理的落后形式。建议政府把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管理层乃至操作层人员素质列为工作重点和服务重点,构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力资源平台。一是制定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公共培训,以培养高级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职业技术能手等人才为重点,为非公有制企业输送多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结合国家正在南方城市试行的,以培养中小民营企业家为目标的“银河培训工程”,积极做好咨询和争取试点工作。三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创业培训基地为主要依托,大力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培训,提高民众创业的成功率。四是充分发挥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和高等学校的作用,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的培训、为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家素质创造条件。五是鼓励成人教育机构、各类职业学校和其他具备办学资质的机构开展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培训;鼓励创办中介机构开展各类招聘中介活动,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招聘服务,及时沟通信息,快捷高效地办妥流动或录用手续,建立并完善人事、人才租赁等服务功能,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用人环境。

12、主攻瓶颈,加强融资。调研中企业共同的反映是融资瓶颈束缚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自我积累有限,仍处于非公有制经济自我积累阶段。自有资金少,向银行贷款难;民间资本少,相互融资空间小。而温州早已进入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膨胀阶段,早已完成了“创业积累”。目前温州市民间游资达2500亿元以上,不仅自身可以互动融资、有了股份制民办银行,而且可以到上海等大城市收购房地产,进入资本扩张阶段。因此,建议政府把为非公有制企业融资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瓶颈问题来解决。一是整合资源,增加投入,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二是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同级财政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建立市、县(市)区两级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资入股或控股,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三是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信用,协调银行融通贷款,减少存贷差。目前,我市很多非公有制企业没有贷款记录,没有贷款和按时还贷记录就没有信用记录。因此,必须帮助企业办好用好第一笔贷款,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信用档案。每年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为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搭建平台。对支持企业发展有贡献的银行给予奖励。同时建议各银行开展“授信贷款额度”业务。如温州市国家银行为康奈集团核定了四亿元贷款的授信额度,在此额度内,企业法人签字即贷,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四是培育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市商业银行多渠道扩充资本金,降低呆坏帐比例;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吸引外资、外地民资银行来我市开办分支机构;向温州市学习,依托地方商业银行探索创办股份制民办银行。五是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各种方式上市融资。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申请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13、盘活土地,保障发展。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土地紧缺是制约发展的又一瓶颈。建议充分合理、高效利用现有已进入各类开发区的土地资源,整合开发区与周边乡镇企业和荒山荒地资源,盘活老国有企业和公建单位的闲置土地,扶持有规模、有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尽快实现生产力扩张。同时对非公有制企业用地,搞好扶持和服务。学习外地经验,对非公有制企业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纳入年度计划用地指标。工业用地需调整土地用途的,优先办理报批手续。简化用地审批环节,对重大工业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个案审批。各县(市)区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按不少于5的比例提取资金用于调节工业用地成本,加大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工业项目用地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市级分成的1 0和县(市)区分成的40部分可以缓交三年。

14、放水养鱼,灵活税收。税务部门要学习外地的作法,增强欲取先予、鼓励先进、增量调节的观念。对暂不具备一般纳税人条件的企业,或刚从个体企业转为私营企业的,可以给予2—3年的过渡期,实行定期定额征税的办法。对吸纳下岗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非公有制企业,应尽快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非公有制企业研发费用,应落实税前列支、计入成本的政策;对非公有制企业用于慈善事业、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可税前列支、计入成本。允许非公有制企业与外资企业同等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政策。同时,借鉴外地经验,对非公有制企业当年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70作为奖励,用于支持该企业发展。

15、官退民进,构建平台。目前,我市各类协会中,许多是官办、安置二线和退休领导干部靠强制收费而生存的协会,只收费,没有实质作用。现在,上海市正在把撤消这类官办协会作为治理环境的一个战役来打,市长亲自动员、督战。建议我市把清理撤消这类协会列入日程,并确定撤消时间表。然后以“自愿入会”为基本原则,以民间性、自律性、非营利性为基本要求,以沟通、组织协调为基本职能,广泛吸收非公有制企业入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选领导、自筹经费、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作用,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动态、产品价格预测、市场行情等商务信息和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逐步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参与行业规划和资质审查、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行业利益等职责。为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在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建议参照沈阳市的做法,设立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维护投诉中心和律师顾问团。此外,充分发挥好工商联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政府与行业和企业密切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大力扶持咨询、法律、会计、资信评估、市场等中介服务业及各类经纪人,逐步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诊断、咨询、评估、培训等服务。同时,规范中介机构的中介行为和收费,建立咨询评估机构的执业责任制,确保中介机构依法开展活动,提供规范、专业的优质服务平台。

16、打造名牌,办好市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向发达阶段过渡期。可吸取温州的经验教训,引导企业注重质量,跳过某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初期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欺诈投机的短期行为,努力打造名牌。各级政府要落实奖励名牌的政策,积蓄力量,积累诚信,扶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目前,我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抓项目,势头很好。与此同时,建议加强对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开发。要巩固提高西柳服装、南台箱包、二台子钢材等市场,谋求打造___的精品钢材现货市场,规划培育钢材期货市场。通过市场流通带二产、促三产。

第3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19-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05

一、主要国家低碳战略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2012年以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了“巴里岛路线图”,当前以欧美为主要发达国家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德国政府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欧盟以外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低碳战略。日本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成为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美国政府分别在2005和2007年实施《能源政策法》和《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联合国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于1988年与世界气象组织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2008年联合国将世界环境日的口号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显示了对低碳经济的高度关注。

二、低碳经济发展与国际金融市场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在联合国框架下签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成为控制碳(CO)排放的一个全球性制度。它给出了“工业化”国家企业在一个具体时间范围内降低气体排放的目标。同时,提供了3种灵活减排机制:“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这些机制及全球对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认同催生了相对应的金融行为。

(一)碳交易市场中介

碳交易可分两大类:一是配额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欧盟配额。二是项目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CDM下核证减排量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的减排单位。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有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E)和英国的UK ETS。在排放交易流程中,金融机构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登录、交易与结算三个部分。

(二)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基金的传统投资方向主要是IT产业、生物和新材料领域。但是新的动向表明风险投资或国际机构投资者正积极参与碳经济发展新领域。以英国碳信托为例,其投资于离岸风力发电场,虽然目前的技术成本昂贵,但在政府支持下,有望至2020年减少60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提供流动性

如美国银行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控股股东气候交易公司(CLE)成立了一家合资机构,出资1000万美元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该公司,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该行将扩展现有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向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3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四)创新环保概念理财产品

以荷兰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对各类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开展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远好于股市综合指数,于是选择这些公司为样本股,设计了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并推出收益与上述指数挂钩的气候和水资源环保理财产品。这两个产品推出后深受欢迎,仅通过欧洲一家大型超市便卖了3000万瑞士法郎。

(五)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

《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控股有限公司在2008年3月17日正式推出了碳期货及期权的首批产品,分别为:欧盟排放配额(EUA)期货和期权,经核证的减排量(CER)期货,季节性氮氧化物排放额度合约,年度氮氧化物排放额度期货和二氧化硫排放额度期权合约。[1]

三、金融风暴下各主要国家减碳行动

2008年金融危机给各国实现减碳目标带来了挑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扩大内需方案中不乏再生能源建设等低碳科技投资,韩国、日本、中国在美国之后也相继推出相似计划,以下为美、韩、中在绿色投资上的相关措施。

(一)美国的减碳行动

美国将投资清洁能源经济和创造500万的新工作机会,在未来十年将投资1500亿以提升新一代生质燃料与硬体设备、促进再生能源商业规模的发展,资助低排放燃煤电厂、投资高技术的制造业等,确保美国拥有第一绿色科技所需的技能。①

(二)韩国的减碳行动

韩国将在未来四年投资400亿美金在环境计划上,包含能源保存、再回收、减碳、预防海水淹没、发展国家四大河流和保存森林资源等,透过“新绿色方案”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近百万的工作机会。②

(三)日本的减碳行动

日本政府提出的“新绿色方案”,计划透过各式各样的方法,从目前五年70兆日币增加至100兆日币(约1.06兆美金)用来扩大绿色投资及工作的市场,投资在住户的低碳电力装置和低碳汽车等,而该措施将会在这段期间内增加80万到220万的工作机会。③

(四)中国的减碳行动

中国政府将此轮经济危机看成是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机遇,加大了投资刺激。中国4万亿刺激经济投资中,有2100亿属于低碳经济生态环保投资,占全部投入的5%;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每年1000亿元的节能减排信贷投入。④

四、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情况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于1998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批准了和《京都议定书》。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承担减排责任,但仍积极行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计划均设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7年6月,中国政府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年,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国家发改委制订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2007年11月,中国政府成立了国有政策性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建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中国政府再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领域的一项创举,不仅是资金使用方式的新机制,更是落实节能减排的行动新机制。[2-3]

(二)金融介入情况

一是碳交易。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2008年4月23日,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宣布在华注资200万美元,投资新疆和四川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购买其31万吨的二氧化碳补偿额度指标,这一数字约占其全球业务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一半。⑤二是节能减排投融资。国外投资银行和从事碳交易的风险投资基金已进入中国,对具有碳交易潜力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投融资。如成立于2007年3月的沛雅霓资本公司,旨在投资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沛雅霓资本公司在中国的启动资金高达4亿欧元,主要业务是向中国的减排项目提供资本和技术支持,以减轻全球环境的压力,它专注于通过投资可持续发展项目实现良好回报以及碳信用的管理。①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一是信贷产品创新。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能效贷款并非只是提供信贷产品,而是深挖节能减排行业的供应链,除了向节能减排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外,还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并帮助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企业发现碳交易价值。二是理财产品创新。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美元1年期“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产品,除了高达15%的预期最高年收益率颇具竞争力以外,该产品系国内首个注入“控制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概念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投资期限1年,投资实际收益将取决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月度平均表现,预期最高年收益率可达15%。[4]

五、国际经验对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启发及建议

全球众多金融机构已经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开始利用金融力量解决以地球温暖化为首的各种环境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应该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应借鉴国际经验,提前做好准备,通过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其它行为主体。

(一)建立相关法规制度

目前,低碳经济还是一个崭新的、幼小的经济领域,其最大风险就是政策风险,有了稳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理性而有序引导资金走向。政府在制定一系列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时,应考虑金融方面因素,引导金融机构捕捉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发展。通过制定《节能减排贴息贷款管理办法》方式,明确金融扶持政策,实现信贷资金对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支持制度化、持续性。

(二)培养中介市场

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以支持低碳发展的资金需要。中介市场是开展CDM机制的关键,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可利用既有交易平台或交割平台的专业知识与技素来规划相关交易制度,提供未来建构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同时参与购买或者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DM项目。

(三)加大信贷资金投入

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金投向引导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一方面加大对技术改造贷款的投放,支持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新技术的研发,扭转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简化对小型汽车和小排量汽车贷款程序等手段,引导消费观念改变,推行低碳消费理念。

(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研究开发环境和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创新。如偏向于环境相关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环境金融市场中的对冲基金运作、养老基金长期投资的环境金融产品选择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低碳项目贷款以及环境信贷风险评估等、政策性银行大型项目环境结构性金融支持、主导和参与全球多边参与基金的设立、绿色金融和企业债券的发行等等。应加快形成价格发现的碳交易市场和机制,并开发相应的衍生环境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2]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3]鄢德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思考[N].金融时报,2010-3-22.

[4]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①数据来源:陈伟.新的美国总统,新的能源计划[J].科学新闻,2008,12(1).

②③数据来源:项平.减碳,世界在行动[J].新湘在线,2010-02-22.

④数据来源:邓丽.中国向世界承诺减碳计划[J].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02.

第4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金融支持;低碳经济;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1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国都在努力争取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京都议定书》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我国也是碳排放大国,伴随着国际减排压力的加大,我国也可能将逐步承担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减排义务。

一、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型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50%,并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制定相关产业规划,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金融机构一直就是低碳金融活动的主体。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总的看来,在绿色信贷政策出台并实施后,一方面许多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已经不能得到相应贷款,政策成效初步显现;另一方面在推进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手段,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这些行业或企业的发展空间。

尽管政府和央行出台了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的兴趣不断提升,但绿色信贷在我国信贷总规模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小。例如,作为国内绿色信贷的“先行者”,兴业银行在2008年由于采纳“赤道原则”,遭遇了市场对其预期业绩下滑担忧,当时兴业银行表示,其业务中属于“赤道原则”范围的比例较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银行业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投入规模仍然有限。事实上,这也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源于全面促进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未建立起来。

低碳经济发展是近年来的热点,如何使低碳经济实现持续发展是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各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也有所区别,我们应努力致力于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实现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暖及碳减排压力下,发展低碳经济目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低碳经济会成为新经济的引擎,在当前环境下还可以拉动就业,但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尤其是低碳经济发展更需要金融的支持。目前,有以下因素制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缺乏相关政策扶持。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来讲,他们在现代经济形势的推动下成立,他们有相对好的发展前景,但企业起步阶段却是相当艰难,需要资金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尤其是一些新能源、新材料等环保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绿色信贷方面,而且绿色信贷的利率政策优惠也偏少,相对于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高成本来讲,不足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最主要的是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当前我国需要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全力扶持低碳企业,使金融机构能够为低碳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改善当前缺乏扶持政策和力度的局面,帮助低碳企业发展壮大,为中国以及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效应与企业利润追求的矛盾。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前景巨大的社会效应,但这个社会效应要站在更高层面上看,要更长远的看。向低碳领域转型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会造成短期内的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在失去当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贷款的难度以及贷款人承担的风险。金融机构有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所以商业银行从利润角度选择自己开展的业务本也无可厚非,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加大了低碳领域相关企业的融资难度,在资金支持方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即使像提出发展成为“绿色银行”的兴业银行,其对于企业发放的绿色贷款也是非常有限的。

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领域的企业缺乏相应的动力推动,这主要与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相联系的。我们希望更多企业加入到低碳领域,把低碳意识贯穿到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但是,节能减排项目还有新能源等低碳项目的开展,还是需要企业巨大的投入,在初期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与给社会带来的社会效应会存在较大差距,企业会相对缺乏主动从事低碳业务、规划企业转型的动力。企业原始的利润动机决定了它们会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项目,这就有可能使得一部分对于社会利益非常重要、但是在当前却不会给相关企业带来太多收益的减排项目无法实施。

(三)缺乏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在碳交易领域,可以存在着很多相关金融创新产品,比如碳基金、碳证券、碳期货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多样的碳金融领域的产品不仅能够丰富碳交易市场,同时能够为碳交易双方提供套利和盈利的工具,进而吸引更多参与者的进入,使得碳交易市场更加活跃,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与由于2008年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而遭受责难的发达经济体的“过度”金融创新相比,我国金融领域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则恰恰是金融创新的不足。我国的金融监管更多追求的是安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高效率,为保证我国金融的稳定和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我国在金融领域有更多的限制,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增加了难度,限制了金融创新自由发展的空间。

目前,我国碳金融领域主要体现为绿色信贷这种最基础最传统的金融产品,缺乏更多的碳金融工具,使得低碳领域融资有限,这就直接阻碍了金融业对低碳经济的有效支持,使低碳经济缺乏增长的持续动力。

三、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第一,各级政府应当从长远考虑,对低碳经济要有深刻的认识,要对当地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有整体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同时,领导人要协调各方面力量,为推动低碳经济提供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合作,为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铺平道路。

第二,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利用信贷指导政策强调加大对低碳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流向;利用再贴现政策对低碳领域相关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利用窗口指导将对低碳经济扶持的政策方向明确传达给金融机构。同时,对低碳领域相关企业加大减税力度,通过对税收的减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吸引力。此外,要在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新的切实可行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

第三,各级部门要保证出台的各项政策的有效实行,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保证政策不会被白白制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且有效的政策支持。

(二)协调低碳经济的社会效应与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通过宣传等手段改变社会各界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第一,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虽然发展低碳经济的初期会因为经济转型等因素降低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会在将来有巨大的上涨空间,同时,健康的环境是人类和地球安全存在的前提,有效的节能减排能够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最终能够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第二,应加大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因为很多时候,信息不对称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机会,如果有更多的人和企业知道政府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心,知道有更多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就会有更多的人和企业被吸引进入低碳领域。

其次,针对当前我国支持低碳经济的金融产品主要是绿色信贷的现状,我国应规范绿色信贷的具体内容,制定相对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形成行业规范,使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更加明晰、更加有效率。同时,要加大对绿色信贷的补贴,这部分补贴会转为降低低碳经济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积极性。此外,对大力开展类似绿色信贷的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针对相关业务给予税收等优惠,从而提高业务利润,增加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

(三)推动碳金融创新。碳金融领域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根据客观条件和客户的需求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作为一项新兴的金融领域,碳金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同时它也面临着一些传统金融业务所共有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开拓精神和业务创新能力就成为极为重要的武器。同时,只要加以适当的约束和监管,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将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就中国碳金融领域当前的发展阶段而言,鼓励金融创新是极为必要的。

第一,加强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研究,推动我国低碳交易市场建设。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碳交易机制,进一步探索建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构建交易平台,统一低碳金融市场,制定交易规则,完善市场结构,扩大市场规模,不断建立和完善碳风险评价标准,逐步增加交易主体和产品种类,适时推出碳交易衍生工具。

第二,创新更多的低碳金融衍生工具,完善金融服务。将低碳金融与已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是创新低碳金融衍生工具比较有效也比较可行的方式。比如,创立低碳ETF、低碳指数基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当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相对成熟的时候,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建立以人民币为计价和结算货币的碳交易产品,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权。

第三,推动拓展低碳企业融资渠道,比如鼓励低碳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的方式融资,同时中介机构要加强监管其资金流向非低碳领域;鼓励低碳企业上市融资,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吸引更多企业上市融资;由政府或者民间资本出资设立支持低碳企业发展的基金,同时要确保资金的流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江苏大学,2011.

第5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河北;低碳经济;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低碳经济的涵义与决定因素

(一)低碳经济的涵义。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二)低碳经济的决定因素

1、技术进步。低碳经济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技术进步。碳生产率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比如说发电技术方面,十几二十年前,发一度电至少要400克标煤;现在中国的平均水平大约需要330克标煤,最先进的超临界发电机组只要290克标煤。

2、能源结构。能源结构也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二氧化碳主要是在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化石能源是指含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种能源消费得越多,则碳排放量越高。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商品能源中化石能源的市场成本最低,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越高,发展的成本就越低。

3、消费者行为。低碳经济的第三个决定因素是消费者行为。没有人的消费,就没有碳的排放。美国的生活质量、收入水平与欧洲国家差不多,但美国的人均碳排放比欧洲要高出1倍。为什么有这么大差距?因为美国是高消费、高排放的浪费型生活模式,其建筑节能标准还没有中国高;而欧洲的公共交通很发达,建筑节能标准也非常高。生活方式不改变,碳排放就降不下来,所以消费者行为非常关键。

二、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河北省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河北省乃至全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三)发展低碳经济将为河北省带来重要商机。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河北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河北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河北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

第四,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第五,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河北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势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河北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河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4.21.

[2]崔大鹏.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7.5.

[3]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7A.

[4]蒋益民.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环境友好[J].新湘评论,2008.6.

第6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邯郸市;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模式;产业机构

邯郸作为一个传统工业集中、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城市,如何把保增长和促转型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值得认真探讨。

一、我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易受政策冲击的主导产业增速放缓。2011年,我市传统的支柱产业钢铁产业,累计完成增加值617.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8.6%,同比仅增长了8.2%,低于全市水平7.5个百分点,下拉全市增长8.5百分点。(2)本地大型企业寻求最佳发展扩张目的地选择第三地,尤其是建筑企业最为明显。由于我市建筑企业发展遭遇资金瓶颈,大中型企业本身不多,这种趋势导致全市建筑企业格局变化较大。(3)服务业发展纵向比较快,横向比落后。纵向比,五年基本翻一番左右;横向比,沧州已超过邯郸20亿元。我市第三产业比重不仅低于秦皇岛、承德,也低于全省、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同时也反映了邯郸城市化发展滞后。

二、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产业结构调整成效不彰。我市经济结构偏重,在目前限制产能的情况下弊端凸显,加剧了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度,在经济增长稳定性、持续性和协调性方面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数据显示,1995年我市轻重工业比重比为3:7,2011年,上升为1:5.9;近似霍夫曼比率为0.17。可见,我市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重工业化趋势明显。(2)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于投资拉动和政府推动。我市投资1995~2011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93.4%,这说明我市经济目前的增长基本是靠大量的资本投入来实现的,属于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综合要素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3)处于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圈,政策红利缺乏。在整个国家层面上,邯郸处于天津港口经济的边缘地带。在区域层面,邯郸与以郑州、西安、青岛等区域性大城市为主的区域经济圈距离也较远,无法分享这些城市集聚效应带来的好处。(4)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弱化。我市新一轮经济增长是由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拉动的。钢铁产业链条短,资源转化增值率低。资源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2011年,钢铁行业增加值61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48.6%;但同期提供的利润7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39.5%,低于增加值9.1个百分点;税收3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30.8%,低于增加值17.8个百分点。(5)定位资源型城市制约经济发展转型的成效。邯郸被国家定位为资源型城市。煤炭、电力是国家布局的重点。导致的问题是,一是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二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压力大;三是存在区域、城乡一体化的诸多体制障碍;四是我市城市布局显得过于分散,聚集效益差;五是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第7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回归实体经济时不我待

刚刚闭幕的十特别指出,我们国家下一步要着力发展我们的实体经济。这一精神牢牢切中了我们当前经济发展的要害,并指明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当前世界,不仅仅是德国的领导人认识到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就连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也是深知这一点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再强调要让实体经济回归,并屡次对一些发展重心在海外的美国大公司进行游说。

除了欧美强国,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对发展实体经济的认识和紧迫感也比我们更加强烈。巴西、俄罗斯、墨西哥最近都出台了很多关于加强实体经济、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印度也非常重视实体经济发展,重视中小企业培养,重视本国的工业化。目前,印度正在准备改造航母,不仅要把原有的航母进行改造,更希望通过本国的科技和制造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全新航母。

应加大力度培养高技术人才

我们有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对未来必须要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不够充沛,总以为我们无论怎样发展,都不会赶上其他发达国家。

其实,我们与其在这里自怨自艾,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去寻找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上。回归实体经济应该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并最终成为我国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切入口。

在过去的30年,世界上有138个国家都在搞加工贸易,然而真正做得好的并不多,只有我们中国结合了自身的特点,真正把加工贸易发展了起来。

另一方面,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培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实际上,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加工贸易,还需要加大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去培养更多高级技术型人才。

美国产业回归不会让中国空心化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国把大量的劳动力和产业回归本国会使中国出现空心化,我对这种看法持怀疑态度。我曾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这方面有过交谈,我问他:“奥巴马要搞出口三年翻番,要大力发展产业回归,你认为美国现在有多少产业工人?美国的产业基地又在什么地方?”郑永年笑了,他说:“我看美国产业基地就在中国珠三角,就在长三角,就在环渤海。美国的产业工人就是中国的1.2亿农民工。”

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都曾经做过统计,凡是在中国的美国企业,可以说有95%以上的公司都是在盈利。

我国的实体经济已经拥有了这么坚实的基础,这么有力的队伍,今后如何能把它培养得更好,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一个大战略。我们要找到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而不是去担心中国实体经济是否会空心化。

中国企业应该做专、做精、做强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太强了,有些人认为国有企业占据着国家的核心部门与核心领域。我是研究世界经济的,我认为中国发展国有企业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国有企业目前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最有特色,也是在发展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国有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至于有一些领域里面,国有企业可能存在一定的垄断行为,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否定国企,不恰当地抬高民企。

大家都说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也是要做大做强吗?我认为,实体经济的做大做强只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它健康地发展。我们的企业发展到今天,靠的是做精做强和做专做强。

在触摸屏手机风靡之前,无论是摩托罗拉还是诺基亚,我们的手机都是按键式的。这些按键器件是由一家日本公司生产的,这个不足50人的公司,每生产一个按键器件,都会经过几十万次的反复敲击实验。这样一家看似默默无闻的公司,其年产值可以达到5个亿。这就是企业做精做强的最好例证。

发展实体经济四大建议

“实体经济的回归与转型”是这次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和国资委新闻中心共同主办的论坛主题。而且据我了解,这个论坛也是在十召开后举办的首个主题明确的高端论坛。我今天的这个演讲并不是要把国内外的情况做比较,然后得出这样或那样的结论。我是希望能够在这里抛砖引玉,让大家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一起想办法把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得更加强大。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振兴实体经济先要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

我认为,我们国家应该借着十胜利召开的东风,在一些机制和体制的改革方面有所作为,例如国务院可以成立一个统抓中国工业实体经济,以产学研并步、内外结合的大部委。

要想让实体经济在中国得到复兴、回归乃至腾飞,我认为我们应该拿出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如果说当前我们的实体经济发展得不够好,或者还没有达到我们最理想的状态,这一切与机构的欠缺和不够到位有着重要关系。

纵观世界,意大利不仅有经济部,还设有中小企业部;法国政府的部门设置尽管相对简单,但也是把工业部和财政部放在一起的;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认为,美国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矛盾就是,一座城市应该既有产业,同时又能有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规划。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强调要发展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在这方面的体制与机制设置。如果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仍然缺位或犹豫,那么这将会为今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损失。

应尽早建立发展规划和人才与企业队伍

我们应该尽快制订一个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3~5年规划。我们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规划必须细化,因为没有规划我们便无从做起。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件事情提到议事日程,企业家们纷纷翘首以盼。各省、各市,包括各国有大型企业都在盼望着国家能够早日拿出这样一个未来战略目标。

除了这个规划之外,我们还应该在3~5年内尽快培养出一支属于我们自己的实体经济队伍,其中包括人才队伍和企业队伍。这支人才队伍至少要有2000万~3000万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工作为核心;这支企业队伍则是应该由500~1000家能够在国际上作为领头羊的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与中小型企业组成。

爱尔兰著名哲学家埃德蒙在50年前就曾说过,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企业家、智者和计算机玩家的世界。时间已经验证了他的预言。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很多智者和计算机玩家,却唯独缺少企业家们的身影。对我们来说,打造人才队伍,打造企业家队伍已经是刻不容缓。

保护知识产权迫在眉睫

我国还应尽快出台一部能够真正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除了外界压力,保护知识产权更是我们国家自身创新的重要要求。我们发展实体经济,既需要有原始的创新,也要有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因此我们对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就更加重要。

我和一些美国企业家交换过意见,他们曾一度担心中国会成为世界高新技术及发明创造的新高地,甚至取代美国硅谷。不过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不再有此类担心,因为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远不到位,大家出于自我保护,不会轻易把自己的技术拿来这里投入。

我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实行重罚重奖,对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和个人予以严惩,甚至将这种行为升级为刑事责任;对有发明创造的企业家、科学家和普通老百姓则给予重奖。

无论是爱迪生创造出的灯泡,还是666杀虫剂的发明,历史上所有的创新发明都是从小事做起。我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绝不只是为了打击那些假冒伪劣产品。我们要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中国崛起的自身需要。因为智慧这种东西,永远都是无可匹敌的。

企业走出去要遵循互利共赢原则

我们亟须克服和解决我国产业布局散、乱、差、小,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现象,我们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为我国解决了85%的人口就业问题,并为当地政府创造了大量财政收入,但是我们却很少给予这些企业最有效的财政支持。如果这个差距不能尽快弥补并缩短,中小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将毫无前景可言。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想要真真正正地成功走出去,一定要遵循十提出的“和平发展,互利共盈”这八字方针,这也是我们中国企业在国际上进行合作的准绳。企业家们必须尽早学会共担风险和共享收获。

中国企业想要真正长远地走向世界,一定要克服“唯我独尊”的心态。我们只要遵循了“五个选对”的原则,即选对项目、选对市场、选对合作伙伴、选对产品以及选对一个互利共赢的原则,走出去的企业就一定能赢。

第8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

一、 低碳经济概述

㈠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㈡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长远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我们存在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使我国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甚至扮演领先者的角色,并尽早到达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拐点,这已从近几年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的实践中得到初步证实。同时,一些省份和城市也表现出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的积极性,也已开展了一些相关的试点工作。

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首先,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而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其次,“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分别多出30%和70%。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再次,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仅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发展中的中国的沉重负担。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低碳发展应立足本国基本国情并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并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实质性贡献,我们需要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下去,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采取更加稳健的策略,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㈠规划先行,为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走低碳之路的重要载体,纳入可持续工业化和可持续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目标整合到各项规划和政策中去。近中期应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核心,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通过综合措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碳汇,降低面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和损失。

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人均能源资源很少,近年来能源需求快速增加。2009年的能源消费量已达到31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占到了7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对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随着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我国能源需求必将持续增长。从目前情况来看,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达到45亿吨标准煤以上,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潜力大、清洁环保、可永续利用的特点,开发利用好可再生能源,是解决人类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更是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㈢提高能源效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能源效率是指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经济价值或物品产量,与生产、加工、转化、使用等各环节的技术和管理密切相关。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出路。从每个行业来看,都有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挖掘这些潜力的出路是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和综合利用。如钢铁行业,采用大型先进焦炉、高炉、转炉、电炉等设备,普及热装热送、连铸连轧等工艺流程,全部回收焦炉气、高炉气、转炉气,实现联合循环技术发电和供热,可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节约能源资源。此外,采用先进的建筑供暖、制冷、照明技术,选择经济合理的交通运输技术,对节约能源资源、实现低碳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㈣加强沟通协作,提高参与能力

加强部门、地区间的合作,吸引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共同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全球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近中期,可通过选取合适的指标承诺符合国情和实际能力的适当的自愿减缓行动,为防止气候变暖做出新贡献,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要求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大幅度减排温室气体,并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后危机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中国信息报.2009-08-13

[2]成西.低碳生活就在身边.天津日报.2010-01-05

第9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疆克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1-0050-03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对于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新疆发展的政策以及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为新疆大发展、大建设、大开发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其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地缘优势突出,发展潜力极大,随着“中亚经济圈重心”战略构想的实施及喀什经济特区的建设,克州将极可能成为新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和祖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本文通过应用战略分析中的“SWOT分析”方法,研究分析克州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从而为克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克州经济社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特殊的地缘优势。克州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为帕米尔高原东部交通的要冲,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南路必经之地。目前克州及周边拥有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红其拉甫、卡拉苏、喀什航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其中四个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均经由克州出境,是我国向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也是通过中亚、西亚、南亚向欧美拓展的前沿阵地。克州首府阿图什市距南疆重镇喀什42公里,314国道横贯全州,南疆铁路穿州而过,国际航空非常便捷(距喀什国际机场30公里)。南疆铁路西延建设中一吉一乌铁路已纳入“十二五”规划,届时克州将成为横跨亚欧大陆第三座大陆桥的桥头堡,为中国商品开拓欧洲市场提供更为便捷的条件。

2.独特的人文优势。克州的自治主体民族柯尔克孜族与毗邻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吉尔吉斯族是同一民族,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在国家“睦邻、富邻、安邻”外交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克州与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友好关系不断巩固,形成了克州向中亚开放独特的、深厚的人文优势。

3.资源优势。克州地处古特提斯成矿带、天山――兴蒙成矿带交汇处,矿产资源具有分布广、矿种多、储量大、品质好等特点。截止2006年底共发现各类矿产69种,矿产地457处,已探明或初步探明储量并计人储量库的能源矿产有煤、铁、铅、锌、金、银、天然气、水晶、石灰岩等15种,共64处;其中,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47处。这为克州积极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实现地区社会经济跨越式、超常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克州水利资源蕴藏量丰富,拥有自治区冰川和永久积雪面积的14.77%,是新疆主要的河流产流区之一,境内的7条主要河流年平均径流80亿立方米,仅中游河段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为328万千瓦,开发条件优越。克州地广人稀,无工业污染,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块净土。周围雪山、冰川众多,水质富含多种矿物质,为绿色有机食品的天然生产加工基地。当地木纳格葡萄、巴仁杏、无花果、石榴、沙棘等优质特色林果和高山牦牛、柯尔克孜羊等特色畜牧业品质独一无二。除此之外,克州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其境内有230多处景区、景点和文物古迹遗址。拥有世界最高的天然滑雷场,雄伟的慕士塔格峰,也是世界著名的《玛纳斯》文化发源地和“猎鹰之乡”,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到克州旅游、探险和观光。

4.克州经济与中亚各国的互补性。中亚五国都是原苏联的原料、动力、能源基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与我国在能源资源上的合作有着巨大潜力。目前,中亚各国在设备、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领域对外依赖性依然很强,而我国工业产品特别是轻工业产品过剩,这与中亚五国市场刚好形成互补,克州可以乘机顺利实现东部企业转移承接,加快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次,这些中亚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成为制约它们发展能源经济的瓶颈,之前能源出口的主要依赖国为俄罗斯,但俄罗斯利用这一垄断优势收取高额的过境费。途经阿富汗等国,进入印度洋这条出海通道基本上也没发挥作用。于是经由我国新疆,开辟通往太平洋的出海通道,就成为中亚各国最明智的选择。克州与中亚各国的贸易往来,无论在确保中亚地区安全,还是在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西部通道。

(二)劣势(w)分析

1.经济规模偏小,缺少品牌龙头企业。克州经过60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上一轮援疆工作13年期间,在国家的关怀和各援疆省市、中直企业的帮助下,社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克州仍然是新疆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发展最落后、人民生活最贫困的地区。2009年克州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0.01亿元,在全疆排倒数第一,经济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2009年第一产业7.56亿元,第二产业5.02亿元,第三产业17.43亿元,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优势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产业链较短、产业集群效应没有形成,工业缺乏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强有力的拉动;第三产业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700元,低于全疆的19893元,排名倒数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01元,低于全疆4000元的平均水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31076万元,这些指标都表明克州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还不富裕。

2.科技基础较弱,人才结构矛盾。由于受恶劣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影响,克州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全民科技素质不高,劳动力的技术、技能素质不齐,且缺乏加快工业发展的带头人和创新人才;其次,人才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人才引进难,人才外流的问题和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并存,难以适应跨越式经济发展的需要。

3.城镇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吸引力、竞争力不足。由于受历史、地理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克州城市规模不大,经济发展不快,道路、电力、信息通讯、供水供气、污水与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设施配套总体水平偏低,能源、科技文化资源勘探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口岸建设与打造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城市硬件竞争力弱,知名度不高,缺少影响力和吸引力。

4.生态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克州属典型的绿洲经济,地处中纬度亚欧大陆中心,属温热带大陆气候,干旱少雨,洪水、干旱、盐碱、大风、沙尘、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2.4%,平原区面积狭小,且多砾石覆盖,草场放牧严重超限,石化、沙化、盐渍化严重。

5.思想保守,制约经济发展。克州远离东部地区和国内大市场,长期以来,克州人一直存在故步自封、小富即安的传统意识,缺乏开拓进取,敢冒风险的发展意识,创新精神不足,经济发展缺乏群众性的创新行为和创业行为的支撑。

(三)机会分析(O)

1.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带来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支持国际大通道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力度等重大战略思想的落实,加上中一吉一乌铁路的建设、喀什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加快克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宏观条件。克州凭借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极有希望成为新疆不断扩大向西开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克州应进一步打基础、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引进来、走出去”,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使克州成为工业重州、能源基地、外贸基地、旅游基地。

2.后发优势孕育着潜在机遇。克州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起步、城镇化加速时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投资需求巨大,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消费需求旺盛,这给克州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前景。

3.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新机遇。这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将喀什设立为经济特区,给予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作为与喀什相距只有42公里的克州要积极争取与喀什经济一体化发展,从而也享受同喀什相似的优惠,克州人民要树立合作共赢和协同发展意识,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在经济发展和项目开发方面加以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和协同发展能力,促进克州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四)挑战(T)

1.工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挑战。

发展工业如水泥厂和矿山开发等产业时,势必要以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而克州生态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这就要求对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项目要坚决给予制止,政府对环境治理和维护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使克州既有金山银山又有青山绿水,创造有利于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2.中亚地区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因素。克州及中亚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平衡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经济因素,也包括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自前苏联同盟解体后,中亚地区就处于动荡之中,骚乱不断,加之各种外部军事力量的介入,造成这一地区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2004年的橙色革命以及今年吉尔吉斯斯坦的骚乱,对克州经济社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影响非常大,骚乱期间吉国骚乱分子烧我国公民的店铺,严重威胁我国商人的安危,这不能不成为今后我们与中亚交往时需特别注意的问题。

3.内部环境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克州历来就是境内外分裂渗透和搞破坏的重点地区,与克州接壤的吉、塔、乌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谷地是国际恐怖势力的重要基地,而克州的外界环境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成为克州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二、克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SWOT分析来看,克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积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为核心,以加快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不断提高和改善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戈壁产业”发展战略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第一,积极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是克州最明显、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资源;天然气、石油等资源开发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建筑材料以及盐化工业的资源储存量非常丰富;农副产品深加工具有特殊区位优势。克州要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就必须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做大做强克州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要加快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筑材料三大基地建设进程,努力开辟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业新领域。要通过贯彻落实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狠抓企业的技术改造,全面提升现有产业的竞争力。

第二,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对克州的跨越式发展十分重要,目前,克州阿图什市工业园区和阿克陶县、乌恰县工业园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当前应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强力招商引资。要加大对园区及项目的包装和推介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手段,突出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强化主导产业,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让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园区。二是要做好科学规划。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状况,集中力量办成有地方特色,能发挥“带动、示范、辐射”作用,能产生“规模、集聚、洼地”效应的工业园区。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特别要注意选择好入园企业,引进那些对本地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技术含量较高、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的企业,避免重走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老路。三是要注重产业配套、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体,是经济活力的显现,是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摇篮,把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放在战略层次,作为重大举措来激活、推动、提升,放宽市场准入,减轻个体工商业者和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大力支持他们参与优势资源开发与建设,参与和大企业大集团产业配套的相关服务业、配套产业的建设。要把增强中小企业的实力与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发展个体工商业和中小企业集群。

第四,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对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实施“绿色通道”服务制度,在政策扶持、行政审批、项目督办、业务指导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先、便利的服务,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听取企业意见,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五,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保证生态环境质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依托,是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的依托,是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提高城市特色竞争力的依托,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克州在发展中应避免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对污染重的企业要实施改造或关闭;要把城市发展控制在生态平衡允许的范围内,保护城市生态走廊,加快绿化建设,结合民族文化名城提高

城市的品位。

第六,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克州经济社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有大量高级人才、中层次人才和熟练的劳动力。要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同时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所需专业人才,要加快人事、劳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用人机制,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另一方面,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支持企业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

第七,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戈壁产业。一是要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力争年内新增特色林果面积3万亩,建设戈壁少土栽培温室大棚5000亩,戈壁荒滩、湿地养禽规模达到200万羽。到2020年,建成以少土栽培为主的设施农业10万亩,全州新增戈壁特色林果15万亩,畜牧业在提升传统畜牧业的基础上,禽类出栏率力争突破1500万羽。二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要加快推广和普及滴灌、膜下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高水的利用系数,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特别是要依托喀什、阿克苏两大农区的特色农产品,大力扶持、改造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特色林果、畜产品的加工产业链,使其迅速扩大规模,创出知名品牌,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八,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今后,克州要进一步提高生产业水平,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物流、商务、信息服务等生产业,以及商贸服务、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生活业,要充分发挥喀什机场和市场的作用,依托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红其拉甫、卡拉苏口岸等加快建设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强,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要充分发挥克州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优势,挖掘多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带动餐饮、宾馆、物流、商业、文化、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要以旅游为龙头,向上下游延伸,对文化产业进行深度开发。

第九,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克州要充分利用中央支持新疆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新一轮对口援疆等优势和支持,加大对边远高寒山区乡镇农牧民群众的特殊扶持,加快缩小发展差距,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和方式,坚持扶贫开发和扶贫救济并举,以加快发展“戈壁产业”和劳务输出为依托,做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大牧民移民安置和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步伐,确保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第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克州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定要坚持推进“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战略,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对内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促进克州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要充分利用克州的地缘、口岸和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优势,主动吸引和承接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和鼓励各类企业来克州投资合作,发展面向周边国家的外向型产业,主动加强同周边国家进行能源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加快建设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加快伊尔克什坦口岸经济合作区和进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努力把克州打造成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基地。

参考文献:

[1]何伦志,高懿德,从新疆的资源、环境特点看新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