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

残疾人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残疾人健康教育

第1篇: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

残疾人群体是一个人数众多、具有特殊困难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善残疾人的心理状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就能够促进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使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得以实现。在这方面,体育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体育以特有的魅力吸引残疾人的参与,广大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愉悦身心,展示才华,加深理解,增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残疾人由于生理缺陷,对场地器材有着特殊要求,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场地设施器材缺乏,残疾人可参与体育活动项目有限,严重挫伤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时候,都将残疾人设为免测人群,无法对他们进行正常的体质健康评价。

 

特殊教育学校是传播正确残疾人体育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的重要基地。残疾人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遵循“体育健身、增强体质、回归主流社会”的体育理念,是残疾人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特教学校在体育课程安排、体育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学资源配备、特殊体育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特殊体育教育经费缺乏,导致部分学校教学设施无法保证,教学手段无法实施。教育未能学校体育承担起为残疾学生传播正确体育理念,增强残疾学生体质,推动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教育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2006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时候提出的,当时提出来叫“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让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能少于10个小时,中学生不能少于9小时,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关键是学生的体育活动每天不能少于1小时。对残疾人实行“阳光体育”,其实就是残疾人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补偿功能。肢体患病的残疾人,他们的部分肢体或全部肢体受到损伤后,如果基本上或完全停止体育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体力就大大减少,这将使得他们的运动器官及其紧密相连的人体其他器官各个系统的功能相应下降,这不仅仅反映在内脏机能上。由于机能和功能下降,又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残疾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较正常人有明显的差别,他们的情绪低落,更不利于正常的生活和交往。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残疾人,通过锻炼,有效地改进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能力,最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为顺利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 号)有关要求,着重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着重强化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着重提高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残疾人体质健康发展、激励残疾人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发展残疾人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对残疾人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具体实施方案为:

 

第一,对残疾人开展“阳光体育”,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在残疾人中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阳光体育的 “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残疾人人心。以唤起全社会对残疾人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残疾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第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残疾人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但是在对残疾人的教学模式上,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正常人从事的项目,开发适合残疾人可以从事的体育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第三,对残疾人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着眼点和着手点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塑造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中的快乐和愉悦。体育教师将发挥“主导性”,使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充满人性的光辉,洋溢着自由、和谐、关爱、平等、有感情、有魅力的人文氛围。残疾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特长和身体素质,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运动项目,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运动氛围。例如:可以要求残疾学生必须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瑜伽、跆拳道、体育舞蹈、盲人乒乓球、轮椅篮球、羽毛球等项目,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活动半小时至一小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每天再加上早操及课间操,正好符合“阳光体育”的活动宗旨。

 

第四,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处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队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升健康水平的,有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参加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工作重点和重心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中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残疾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创新思路,活跃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阳光体育运动。在时间上、内容上、场地上给予保证,将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将校内体育活动扩展到校将学习日体育活动延伸到节假日,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为一体,全方位地为残疾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阳光体育运动,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符合特殊教育体质健康监测标准要求,让全体残疾学生走向阳光,心理健康。

第2篇: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肢体障碍 运动康复 身心康复 三位一体专业团队

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特殊人群,随着人权意识提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的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在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形势下,跨入大学校门。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程度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及以人为本、生命关怀等社会理念。实施“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模式”,尤其是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愈发重要。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这种观念提出后,并没有对整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产生很大影响,主要由于这种模式的使用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很高的要求,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专业运动康复医学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协作组。所以有效改革和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适合特教学校的体育课教学管理机制等都没有具体体现和落实。

肢体障碍指因肢体器官损伤或功能缺陷而导致的肢体活动困难,如下肢截肢者行走能力降低,使个人日常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受到限制。体育教育对他们来讲只是“自由活动”的一种形式。

基于这种现状,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课教学上,突破以往研究成果的束缚,以2012届电子商务专业三年高职学生(均为肢体障碍大学生)为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实行“多重障碍・多重干预”,成立“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对肢体障碍学生进行全面身心康复训练,达到重返社会、融入社会的目的。

1.“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1.1利用“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评价等方面综合建立肢体障碍学生的健康档案,正确掌握肢体障碍大学生的各方面指标,为肢体障碍学生体育教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2与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研的《肢体障碍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构建研究》课题相依托,利用在研课题取得的相关基础测试体质健康数据,为教学提供研究依据。

1.3根据“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提供的健康档案,对肢体障碍学生进行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分类,开具运动处方。

1.4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可以有效建立改进残疾人体育教学模式、内容和评价方式及标准,推动残疾人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

2.“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的实践价值

残疾人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特殊意义。超越缺陷,通过意志、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同时促进康复、陶冶情操,增强生活信心和勇气,推动平等参与。

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必须把握好特殊体育教育这一环节,有效利用以专业团队为理论指导的“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考察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探索体育锻炼态度、锻炼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肢体残疾青少年与健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进一步说明体育锻炼对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1肢体障碍人群由于肢体残疾造成运动功能受损,造成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健全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健全人。人格因素、残疾年限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肢体残疾者具有内倾、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征。

为改善这种状况,成立“康复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师”三位一体为主导的专业团队,共同进行专业交叉点融汇,进而形成学思路,推进“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教学模式。

3.2心理健康教师对样本进行焦虑、抑郁、不适应心态行为等初步测试;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周步成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标准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等心理评价。

3.3康复治疗教师提供样本身体残疾数据,利用教育部推荐的体质健康检测设备进行体质检测,康复治疗教师从医学角度对样本最大耐受力及残疾躯体指标进行评价,针对肢体障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分类,并对教学准备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3.4针对肢体障碍学生的体质个性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估、教学诊断、教学评价。在医学康复、心理测评的指导下进行肢体障碍体育教学。

3.5残疾人体质差异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全面测评,研制形成的测量数据可以改进体育课授课方式,提升、增强残疾人体育教学成果,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

4.具体教学方法

4.1数据采集法:利用体质健康检测设备对监测样本进行体质健康数据收集,数据测试包括肺活量测试、台阶测试实验、握力测试、坐位体前屈测试、仰卧起坐测试、立定跳远测试、800/1000米跑步测试。

4.2问卷调查法: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周步成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样本进行标准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等评价。

4.3观察法:了解残疾学生的体育课堂行为表现,加强疏导和教育,并及时寻求适宜的教学方式。

4.4个案研究法:针对分类的残疾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

4.4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水准,体现课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指向性。

第3篇: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

一、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在残疾大学生中运用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的教材、主要内容及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全校必修课,共16个学时。由于目前没有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选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由马建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在内容上,选取了“导论”、“自我意识”、“情绪”、人格”、“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挫折应对与生命教育”8个章节。教学形式采取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用的班级团体辅导形式,具体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团体心理活动、体验式活动、心理测试、个案分析等。具体见表1。(二)授课对象。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大一学生。笔者授课共11个班级,其中听障生班级8个,视障生班2个,肢残生班1个。班级人数14~22人,小班上课,根据教学活动场景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体验式课程。其中听障生班级采取手语双语教学。(三)课程考核。为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3个部分:课堂情况(20%);3次实践作业(30%);期末小论文(50%)。课堂情况包括考勤率(10%)和课堂分享发言(10%)。3次实践作业包括:完成“人际关系中我的样子”、“我的人际关系圈”、“我的爱情宣言”。期末小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写出对课程的心得体会,体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收获的心理体验,以及是否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二、课程有效性分析和评估

(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这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中存在混淆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情况,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科学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认识,卸下了心理包袱。(二)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残疾学生对生理健康特别关注,而心理健康却容易被学生和家长忽视。通过课程,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及课程结束后,有8位同学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有一位肢残学生叙述说“生病导致身体残疾,家里父母压力大,自己乱发脾气。以前却从没想过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压力。”学生开始有意识保健心理健康。(三)运用心理调适技能。是否掌握并运用各项心理调节技能是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一位听障生描述“在高中我得过抑郁症,在这门课,我学到了很多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看书、多找人聊天,听听歌释放自己的压力。”一位视障生描述“我曾固执认为学习心理学没有用,经过8次课程,让我更进一步审视了解自己,很多时候会分析一下失落或烦躁时情绪变化过程和原因了。”(四)增强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自我认知层面的教学目标。有视障学生说“以前觉得对自己无所不知,通过课程中20个我的游戏,才发现对自己的了解其实只有一点点。”有一位视障同学描述“通过询问身边人他们心目中我的样子,才知道在他们眼中我各不相同,要不是做作业,我不会去问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点。”另一位视障生描述“通过课程知道了自己的气质是抑郁质,让我知道自己平时一些小纠结更多是因为这种气质造成,而不是心理问题,这让我不再为不时出现的小纠结太过担心。”

三、健听残疾大学生与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

(一)健听残疾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正向作用。在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氛围和班级同学之间尊重彼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彼此生命中苦难的深深理解,深刻的情感支持,生活学习中相互帮助。很多同学减少了曾经被欺凌、看不起的怨恨心理和自卑心理。有一位肢残学生描述“我从小受到冷嘲热讽,其他人都看不起我,在讽刺中我甚至萌发了自杀心理……直到来到这所学校,同学们没有笑话我,我感到了希望和快乐。”班级团体的相互影响,增加了学生自尊,减少对自身残疾的自卑感和羞耻感。2.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强烈。一位视障学生说到“对于身有残疾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心理、性格上的问题”。16课时的课程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面,视障生有强烈的需求。一位青少年期因病致盲的学生描述“自我14岁那年,突发性视网膜脱落导致视力下降,从此性情大变,从此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常认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觉得自己患有心理疾病。”一位视障学生说到“人际关系是我的一块心病,从小到大就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是性格的影响,还是后天学习影响的?很想去改变,但不知从何做起。”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3.增进了健听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化。一位视障学生描述“学着换位思考,理解事情的矛盾,不同人理解的不一样,我的心里不像以前那么抱怨和发怒,觉得不公平了,心态平静了。”健听残疾大学生对课程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课程学习,增进了社会化,理解问题的角度更加立体多维。一位视障学生谈到对恋爱的体会“为什么有的恋爱会失败,有的能够走进婚姻殿堂,可能不仅仅和时间长短、彼此是否了解有关,还和两人相互经营、是否有技巧的表达有关。”(二)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双向作用。一方面,班级团体情感支持对听障生减少自卑和社会孤独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听障生因为语言沟通困难,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少而单纯,同样的活动,听障生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对课堂内容理解和体验非常浅显,和健听人交往困难,加之在聋人文化群体中彼此支持和信任,更加减少与健听人的交往。在课程互动中,有些听障生使用主流社会语言被动,对不会手语的健听人不愿意主动交流,不利于听障生融入健听人社会。2.课程中表现出生活技能能力不足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技能的定义是,个体采取适应的积极行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与挑战的能力。[1]听障生因为听不见,人格特征表现固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易冲动性、易受他人暗示。[2]有时理解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两极简单化,与健听人社会交往中会出现生活技能不足的问题。3.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心理健康意识欠缺。前人研究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健全人差,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在课堂互动中,老师询问听障生听懂了吗?他们会点头,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或理解偏差。

四、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有效性分析呈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特别是对视障生和肢残生等健听残疾大学生效果明显。而国内外研究发现,聋人经由同伴相处能够感受到被社会接纳和自在感[4]。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残疾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重大。(二)突显特殊教育理念,开发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课程开发,应该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残疾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需要。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教学方式都应该在理解聋人文化的基础上改进,增加生活技能的培养。健听残疾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创伤心理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运用艺术性表达,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自尊感,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自信。(三)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发展的取向。在课程实践中发现,残疾大学生自卑、低自尊、敏感多疑、孤独等心理问题与他们身有残疾的经历有关,在课程中的活动体验以及特殊学校关爱、尊重的氛围,都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应以发展为取向,帮助残疾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江楚娟 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Lifeskillseducationinschools[Z].Geneva:WHO,1997

[2]GreenbergMT,KuscheCA.PromotingSocialEmotionalDe-velopmentinDeafChildren[M].Washington: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93,24:10~11

第4篇: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

《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由于标准规定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这样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每年就被排除在标准评测人群之外,不能享受与正常人同样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权利。

如果正常人要融入社会,享有与正常人同样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权利,则残疾人体育教学的全纳教育理念的形成与作用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教育行动纲领》明确指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一种没有分类,排斥及歧视,注重集体合作,容纳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特殊教育的体育教育,是培养残疾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特殊教育体育教学工作该如何发展,让残疾学生可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群,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改革的重要课题。

但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全纳教育,却是一个巨大挑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身体素质差异极大的特殊人群,尤其是肢体残疾的特殊人群由于身体原因,体育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服务;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学校没有适应他们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的能力不足无力照顾残疾儿童等造成许多随班“坐”读或随班就“混”的现象,影响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

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基本途径。

1.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目的

由于体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殊体育教育肩负重要责任。挖掘残疾学生的身心潜能,增进残疾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与习惯,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促进残疾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2.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宗旨

在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质水平得到最大的提升及发展,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模式,最终让所有残疾学生都拥有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形式。

3.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与不同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的残疾情况和不同程度,实施分班教学,在一些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个别教学。

3.1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基于这个目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应在发展所有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3.2体育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施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进行体质健康中和检测评估与评价,考虑学生的特殊需要与要求,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所有学生才能顺利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3.3营造和谐体育教学氛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排除残疾学生在运动参与与体育学习中的各种障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对所有的学生多用激励性语言,运动无难事,没有人参与不了的运动等。

4.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原则

4.1平等性原则。关注所有有健康需求的特殊人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所有学生创造公平平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通过调整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满足学生健康发展需要,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4.2主体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环境下,体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为主,放手培养、正确引导,技能锻炼与培养体育兴趣相辅,最终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

4.3个别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环境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教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兴趣、健康状况,在搞好全纳教育的前提下,面向整体、照顾差异,通过班级授课,分组学习、个别教学,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整体控制体育教学。

4.4发展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课堂,学生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运动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更新教育观念,坚信残疾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不管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发育水平、心理障碍、技能迟滞发函等因素,通过积极的引领作用,减少消除排斥,采取特殊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5.落实全纳性评价标准

第5篇: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

1 实施方法

由妇幼保健所领导带头,组织技术骨干对全县进行县、乡、村三级网络筛查,同时协调社区妇幼人员及乡村妇幼人员配合工作,共抽调人员78人对全县7岁残疾儿童入户调查做到不遗漏一名,切实完成统计,准确反馈,合理分析。从2011年9月19日至2011年9月29日为期十天时间,乡级分村,县级分片、分街道进行入户排查,并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和整理。调查中以化德县残联促进残疾保障,提高儿童健康为中心,化德县妇幼保健所全面认真细致对7岁以下儿童开展残疾调查。

2 调查方法

对每位7岁残疾儿童进行系统查看病因、病情、病况,家庭成员、经济收入、患病治疗情况、是否参加医疗保险进行统计汇总。

3 调查目的

分析化德县人口质量,查看7岁儿童残疾人数,残疾病因,救助情况,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对残疾儿童进行有效治疗,预防遗传疾病,避免没必要的后天致残。

4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致残人数比较大。一类是先天遗传所致,一类是后天预防不当所致;农村人数比城镇人数占比例大;低收入家庭比高收入家庭占比例大;接受健康宣传的比末接受健康宣传的占得比例大;进行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的基本没有致残疾。

5 致残原因

化德县属于贫困县城,经济不发达,医疗技术迟滞,医疗经费不足,缺乏先进检查仪器,健康宣传末到位,家庭不够重视儿童体检的重要性,另外发现疾病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不能及时治疗。

6 处理情况

根据所调查的情况,妇幼保健加强出生缺陷管理,免费发放叶酸,减少出生缺陷人数,同时提高健康宣传服务力度,要求相关医疗单位加大妇女和儿童系统管理,县政府要求残联积极救助残疾儿童,减少致残率。

7 个人分析

7.1 调查统计信息反馈

通过工作人员详细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共有7岁以下儿童残疾56名,其中视力残疾3人、听了残疾5人、言语残疾5人、肢体残疾11人、智力残疾21人、精神病3人、先天性心脏病8人、低蛋白血症1人、大小便失禁2人。56人中男的29人、女的27人,先天所致残疾51人,后天导致残疾的5人,接受治疗34人,未接受治疗21人。

7.2 信息分析

7.2.1 先天性残疾大于后天性残疾人数。说明化德县在孕产妇系统宣传工作中有失误,宣传未到位。主要因素是农村的孕产妇对婚前检查和孕产妇产前检查认识不足,导致造成先天性残疾人数比例增高。目前化德县妇幼保健所已经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巩固三级网络妇幼管理,提高妇幼队伍建设,实施免费检查,免费发放叶酸,同时要加大儿童科学管理,积极防止疾病致残。

7.2.2 全县仍有21人未进行治疗。经过调查及分析,原因家庭贫困,经济负担不起;本身缺乏医学知识,对治疗没有信心,耽误治疗最佳时机;家庭医盲,不懂的治疗。

7.2.3 分析化德县7岁儿童致残情况,各地都应加强妇幼保健保障投入,推进两个系统管理,加大咨询宣传服务,做到优质技能服务。围绕“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提高各地人口素质,降低致残率。

7.2.4 继续加强健康教育

7.2.4.1 利用特定的医学宣传日进行健康教育。

7.2.4.2 利用社区组织的宣传活动入户进行面对面讲解。

7.2.4.3 书面教育,制定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知识卡、健康教育卡、社区卫生服务卡、每月出一期关于预防残疾儿出生的黑板报进行宣传。7.2.4.4 口头教育,针对一些入院治疗的儿童,由病房护士对所负责的病人按入院、住院、出院三个阶断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须知,医院环境、规章制度等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康复指导。

7.2.4.5 进行示范性教育,护士亲自向病人或家属演示一些功能锻炼方法,某些器具的使用,手术配合方式,各种训练。因直观易于掌握,从而保证患者准确执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7.2.4.6 调查结束后做好详细的出院指导,发放健康教育指导卡,为病人建立社区服务卡,详细记录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家庭关系、疾病名称、治疗情况、出院状况。对有电话的病人经常保持联系随访,随时解答病人所提出的问题。对无电话联系的病人则采取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

7.3 建议

第6篇: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缩小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依法维护和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全面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加快**区残疾人事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实现残疾人小康目标,力争全区残疾人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二、总体目标

(一)全区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残疾人可支配收入达到或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二)全面提升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全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和服务,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三)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四)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使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辍学率与当地健全儿童的入学率、辍学率基本持平。

(五)残疾人文化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活动得到普及。

(六)残疾人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区重度、无业、贫困残疾人能够参加社会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率达到100%。

(七)残疾人工作进一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全面保障。

(八)区、街道、社区残疾人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类服务机构和设施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九)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更加优化。

三、实施原则

(一)依法实施、持续推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不断健全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规和制度,着力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纳入大局、科学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兼顾实施,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同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开发社会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强大合力。

(四)突出主体,务求实效。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的作用,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素质,调动广大残疾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参与残疾人事业;以实现小康目标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重点,扎扎实实为残疾人办实事。

四、主要措施

(一)全力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

1、加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专门机构和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确定一名医生负责残疾人的康复训练和服务工作;整合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等现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建立社区康复员队伍和适宜的社区康复设施,大力开展社区康复,将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建设、基层卫生工作。

2、健全视力残疾康复与服务。采取设立定点医疗机构与组派医疗队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白内障无障碍区建设,做到发现一例实施一例;完善低视力康复服务网络,对贫困低视力患者实施救治;开展盲人定向行走和生活技能训练服务。

3、开展精神残疾康复与服务。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协调合作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组织管理机制,全面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将精防工作面扩大到70%,监护率达到95%、显好率65%、社会参与率55%以上,肇事率下降到0.2%以下;实施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推动精神病康复托养机构建设;大力开展精神病防治社区康复,采用工(农)疗、娱疗、日常照料等康复手段,切实提高康复效果。

4、拓展聋儿康复与服务。健全、完善聋儿康复网络,加强聋儿康复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社区、家庭开展康复训练;实施贫困聋儿康复救助;开展听力语言康复师资职称评定;拓宽听力语言康复服务范围。

5、巩固肢体残疾康复与服务。完善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功能与条件;组织肢体残疾人在社区和家庭广泛开展康复训练;救助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接受手术矫治与康复训练。

6、完善智力残疾康复与服务。在加强专门康复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发挥社区和家庭的作用,开展智力残疾康复综合服务。调动智力残疾人亲友的积极性,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生活自理和认知能力与语言交流等训练。对成年智力残疾人进行简单劳动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实施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开展早期干预,切实做好特殊人群的补碘宣传教育工作,减少智力残疾发生。探讨建设集教育、康复、娱乐、劳动为一体的智力残疾和重度残疾人的养护机构,提供系统的终身康复服务。

7、搞好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供应各类残疾人急需的质优价廉的实用型辅助器具;推广、使用康复服务新技术、新产品;实施贫困残疾人装配普及型下肢假肢、矫形器等辅助器具救助。

8、抓好康复宣传。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公益宣传服务,广泛开展“爱眼日”、“爱耳日”、“精神卫生日”、“防治碘缺乏病日”、“预防出生缺陷日”等活动,增强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和残疾人及其亲属的自我康复意识。

(二)不断扩大残疾人就业

1、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国家、省、市有关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法规,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取、管理纳入政府的大盘子。

2、加强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力量,健全机构,完善工作机制。

3、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全区就业工作整体规划,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推荐残疾人就业。实现劳动部门与残疾人就业部门信息网络互联,实现资源共享。规范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

4、加强职业培训,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为依托,以社会培训为重点,以优惠待遇、方便受训为支点,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残疾人技术能手人才库和奖励机制。

5、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列入同级劳动部门劳动监督检查的范围,规范开展地税部门代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工作。

(三)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

1、将残疾少年儿童教育体系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

2、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抓好九年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形成以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

3、全面落实助学政策,建立助学机制,帮助贫困残疾人学生完成学业。

4、加强职业教育,以社会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充分发挥具有特殊教育手段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普遍开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

(四)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

1、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认真贯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当中的残疾人的残贴救助,对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对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力度。

2、动员社会力量,采取“一帮一”、“众帮一”等形式,发扬扶残助残、以残助残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阳光送暖”品牌效能,组织实施“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和“文化助残”、“法律助残”等活动,推进扶贫效果。

(五)做好宣传工作,开展好文体活动

1、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利用新闻媒体采用不同形式,报道反映残疾人生活,宣传残疾人事业,营造扶助弱者的良好舆论环境。

2、加强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工作,大力宣传“自强模范”、“扶残助残先进集体”、“残疾人之家”、“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和“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典型事迹,宣传社会各界扶残助残取得的成效,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关心、帮助残疾人。

3、继续组织好“全国助残日”活动,举办好“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

4、继续组织好参加全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的评选工作。

5、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提供文化精品,繁荣艺术创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交流活动。办好****区残疾人文艺汇演。

6、组织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着力办好第八届、第九届**区残疾人运动会,组织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市、省、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及比赛项目。

7、提高全区竞技体育水平。在保持原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抓好新项目的推广和训练,为市、省、国家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

(六)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1、按照“城市抓社区、农村抓镇村”的思路,建立健全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残疾人组织,不断完善机构,健全机制,加强力量,提高效能,形成完整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

2、认真贯彻《全国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试行)》,提高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准和综合服务能力,造就思想好、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3、建立健全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组织,发挥“代表、服务、维权”作用,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活跃基层残疾人生活。

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普遍组织志愿者开展文化、科技、法律助残,支持残疾人工作,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

5、开展争创第四次“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和“全国扶助助残先进集体”、“残疾人之家”、“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活动。

6、继续完善全区残疾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做好《残疾人证》的核发和管理工作,提高办证率,全面掌握并准确反映残疾人基本状况。

(七)切实维护好残疾人权益

1、各有关部门和区、街、社区三级残疾人组织切实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残疾人面临的突出困难与问题,维护和保障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各项合法权益。

2、依据《**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我区关于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积极配合人大、政协开展检查、视察活动,促进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

3、加强对残疾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将《残疾人保障法》纳入国家“五五”普法规划,结合我区实际,制订相应计划,倡导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广大残疾人的法律意识,增强残疾人法律工作者的维权能力。

4、建立以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司法救助、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区、街、社区三级残疾人组织和社会团体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机制,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

5、对因企业转制、国家征用土地、城市拆迁等造成残疾人生活困难、权益受损等突出问题,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措施,维护残疾人权益。加大对重大、典型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

6、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建立工作机制,加强残疾人工作,听取残疾人意见,了解残疾人需求,解决残疾人问题,为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服务。

7、严格执行关于无障碍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设计规范,对全区现有道路、建筑物、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加大对已建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力度,加强无障碍宣传。积极发展信息交流无障碍,推动信息交流无障碍法律法规建设,采取盲文、手语、字幕、特殊通讯设备等辅助技术或替代技术,为残疾人接受和传播信息、交流、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第7篇: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对策

1前言

社会保障权是中国每一个人民群众都应该同等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我们都知道,残疾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其社会保障权利,但由于自身条件、政策以及环境的限制,残疾人社会保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可见,寻找这些问题所在并找寻与之对应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2目前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针对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2.1就业保障方面

我们都知道,对于残疾人来说,本身想实现正常就业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实现残疾人更是难上加难。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为止,我国共有将近467万残疾人属于失业状态。除就业压力大以外,一些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我们都知道,相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部分农村人的素质相对会差一些,因此,常常会出现以歧视的目光看待残疾人的现象,进而导致残疾人的就业压力变得很大,这也是影响农村残疾人就业的一大原因。

2.2农村残疾人生活保障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残疾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水平却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以及提升。首先,从精神生活方面来说,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对于一些正常的家庭来说,大都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场面,然而对于大部分残疾人来说,其大部分都是一个人生活,十分的寂寞、孤独,因此,其很难从内心深处真正欢乐起来,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别人家都是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而大部分的参加人员却是一个人孤独度过。另外,在一些生活用品方面也是极其匮乏。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对于残疾人生活用品的销售相对比较少,部分地区甚至连一半的数量都达不到,由此可见,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存在很大的问题。

2.3农村残疾人医疗保障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农村残疾人的康复保健工作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目前的相关医疗保障条例中,并没有特别指出要特别关照农村残疾人的康复保健工作,更别提相关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另外,对于某些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虽然可以实现对残疾人康复保健工作的关注,但是却缺乏一定的专业人才,而且对于资金的投放也不是很多。由此可见,农村残疾人在医疗保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4教育保障方面

现如今,需要接受教育是全社会人民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对于部分农村参加人来说,正常接受教育却成为不可实现的梦想。与城里的教育水平相比,本身农村的教育水平就比较落后,部分家长看到孩子残疾,便认为其很难接受正常的教育,因此,大部分的家长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中自行进行教育。然而,我们都知道,部分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因此,常常无法给予孩子足够水平的教育。另外,对于某些家庭来说,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有限,所以便索性直接放弃对于孩子的教育,因此,导致孩子以后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都受到很深的影响。

2.5环境服务保障方面

与正常人不同,残疾人的出行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保障,在城里,这样的设施有很多,然而在农村却很少有这样专为残疾人设置的设施。例如,在城里,每一条马路都设有盲道,盲人们可以顺应盲道出行,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然而,在农村,却根本没有盲道的设置,因此,导致盲人根本无法正常的出行。另外,在城市中的很多交通工具中都有无障碍设施,然后农村的交通工具中没有,因此导致很多参加人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很难正常出行。

3如何完善我国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针对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善:

3.1加大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机会

正如上文所阐述的,农村残疾人的就业率很低,因此,政府应该想办法增设一些残疾人工作机构来增加残疾人的社会就业率。例如,对于那些手脚相对灵活的聋哑人来说,我们可以安排他们到超市中去称量物品或者是搬货等等,也可以增设一些小型的工厂来实现他们的就业。如果能够实现残疾人的正常就业,便可以很好地提升参加人的生活保障,可谓一举多得。

3.2大力提高农村残疾人康复率

除了要提升农村参加人的就业几率以外,还应该想办法提升农村残疾人的康复率,若想实现农村残疾人的康复保健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以及社会应该对这个问题产生一定的关注,政府应该将实现残疾人的康复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其次,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到当地的残疾人家中进行拜访或者是召集其进行会议指导,鼓励并且激励他们积极地参加康复保健工作,进而实现病情的康复,实现生活的自理。最后国家应该在农村增设残疾人保健中心,让更多的残疾人可以有专业的人员、专业的机构以及一定的财力辅助其实现病情的康复。

3.3提高农村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为了实现农村残疾人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地方学校应该增加教育的覆盖面,除了要保证正常人的教育以外,还应该增设一些残疾人教育内容,例如,盲文、哑语的学习等等。其次,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家庭来说,政府应该给与一定的经济帮助,进而使其能够正常的接受教育。最后,学校以及当弟弟人民应该增设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而更好地帮助参加人消除自闭、孤独等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4结语

总之,经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确实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相信,在相关措施的帮助下,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而我们的农村残疾人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孔祥利,贾涛.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评论,2007(2).

第8篇: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1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发〔〕39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政发〔〕82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重要意义。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我区现有1.35万残疾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8%。区委、区政府历来十分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落实一系列扶残助残惠残政策措施,使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残疾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日益改善优化。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残疾人事业还存在着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完备、覆盖面较窄、城乡区域差别较大、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等问题,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帮助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幸福建设发展成果的根本举措。当前,我区正处在加快科学发展、推进幸福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务求实效,努力缩小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

(二)指导原则。扎实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富而强、精而美”幸福这一目标,切实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和基本需求。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全区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总体规划,并予以优先发展;二是坚持普惠制度和特惠制度相结合、一般性制度与专项制度相结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三是坚持分类指导、政策扶持,以农村为重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四是坚持资源共享、统筹兼顾,充分依靠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服务。

(三)任务目标。到,建立起残疾人“两个体系”的基本框架,全区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住房、托养照料、精神文化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普遍达到小康水平。

二、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全面落实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待遇。

(一)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建立按残疾等级实施救助的生活补贴制度。落实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实施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落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积极开展大病救助和医疗救助,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对贫困残疾人大病住院费用经医疗保险报销后,在政策范围内自付部分救助比例不低于50%。

扩大实施“共享阳光系列康复救助工程”,普遍开展白内障患者复明救治、低视力残疾人康复、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肢体残疾人矫治手术及康复训练、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及防护用品配置、脑瘫、智力儿童康复训练、精神病防治康复等重点康复救助,逐步建立长效救助工作机制。重点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坚持“救早、救小”原则,优先对0-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在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达不到入学条件的,救助年龄可放宽到9周岁。

继续实施残疾人“共享阳光安居工程”,将其纳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项目同步实施,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予以优先安排。对符合城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优先安排实物配租廉租住房。征收残疾人房屋时,房屋征收单位应当本着方便残疾人的原则,在安置的地段、楼层上给予适当照顾。征收单位在发放临时补助费和停业补助费时,对贫困残疾人给予适当优惠。

(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由区政府为重度残疾人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费。重度残疾人提前三年享受养老金待遇。落实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的政府补贴政策,按规定享受参保(合)待遇。

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享受生活护理费、伤残津贴等各项特惠待遇。用人单位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残疾人,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按规定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治疗、畸残矫治手术以及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三)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实施“共享阳光安养工程”,对为精神、智力和其它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的机构,由政府给与经费补贴并纳入财政预算,且随经济发展、财力变化和物价指数变化适时调整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逐步建立完善残疾人托养护理补贴制度。扩大“共享阳光辅助器具适配工程”施惠范围,对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给予补贴,对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逐步实现免费适配。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政策;肢体残疾人购买自驾残疾人专用车辆,减半收取登记手续费;在公共停车场停放时免收停车费。

三、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有效开发整合各类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按照专业化、职业化要求,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维权等专项服务,大幅度增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建立以专业康复中心为骨干、社区康复站为基础、家庭康复为依托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临床研究等康复服务。

加快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按照床位不少于50张、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要求,5年内建成骨干型、标准化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强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康复医学科室建设,积极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康复技术研究等工作。

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巩固示范区创建成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纳入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对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免费提供医疗康复、康复训练、日间照料、工疗(娱疗、农疗)、职业康复、辅助器具服务、信息咨询、转介等康复服务。积极推广专业康复机构标准、各类康复技术标准,提高康复服务机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将符合标准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纳入城乡医保定点机构和工伤康复定点机构。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到年,各镇、街道至少建立1处示范性社区康复站(室)。

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工程”,将残疾人专门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及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师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技术服务纳入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每年为康复站(室)及特殊教育学校至少培训1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选聘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优秀大学生,强化训练后充实到社区和专业康复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专业医疗康复、教育康复人才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稳定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

加快构建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建立残疾预防联席会议制度和早期干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收集、监测和研究。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及时报告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免费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逐步免费实施新生儿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阳性病例干预;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工伤预防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控制致残的发生;重视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加大残疾预防知识的普及力度。

(二)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省义务教育条例》,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适当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实行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确保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实施残疾学生免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行残疾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共享阳光助学工程”,对生活困难的在校残疾大、中专学生给予学费补助。

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按规定落实特殊教育工作者岗位津贴标准,落实手语翻译教师和翻译干部特教津贴政策。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社区教育、家长培训、选派巡回教师等工作中的作用。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以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形式实施义务教育。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依托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

(三)建立规范化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省<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办法》,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残疾人个体就业扶持以及政府优先采购集中使用残疾人用人单位的产品或服务等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加强以残疾人就业为重点的劳动保障监察,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国家各项保护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措施,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劳动权益。政府招录公务员时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和录用。政府开发的公益岗位应按比例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奖励扶持。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与管理、审计等政策规定,对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依法落实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优惠规定。实施“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扶持各类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实施“共享阳光万人培训工程”,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纳入政府职业培训计划,不断规范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展多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免费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给予职业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按照统一服务对象、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机构标识、统一人员标准和统一服务准则“五统一”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建设,确保人员、场所和设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指导和委托下,综合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适应评估、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就业和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针对性就业援助,减免未就业残疾人人事档案、人事关系委托保管费。实施“盲人医疗保健按摩师培养工程”,加强对盲人按摩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行业管理,落实盲人按摩机构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规范发展盲人医疗保健按摩服务业。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就业。

(四)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残疾人脱贫致富步伐。把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予以扶持,列入扶贫开发计划,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优先照顾。农业、财政部门在安排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等扶贫开发项目时,应当重点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倾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对残疾人的帮扶,按照“把残疾人扶贫基地建在合作社上”的工作路子,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扶贫模式,帮扶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为其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继续实施“两基”一体化建设和“双百计划”,巩固发展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辐射带动成果,发挥残疾人创业小老板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逐步满足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建立健全以区级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开展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职业培训、工疗农疗、心理疏导等服务,组织从事简单生产劳动以及相应的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活动。将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发展。按照床位不少于50张、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标准,建立1处区级示范托养中心,依托区精神病医院改扩建区精神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各镇(街道)、村(社区)依托养老机构进行残疾人托养。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托养服务机构。制定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标准、机构管理办法,建立服务质量机构。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水、电、气、暖费用同价优惠待遇。落实政府补贴政策,制定补贴标准、对残疾人托养机构及受托残疾人给予补贴。加强托养专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重点做好残疾人“五保”对象的托养工作,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残疾人,属于城镇居民并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属于农村居民并符合农村“五保”规定的,优先安排进入镇敬老院等福利机构。

(六)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改善残疾人日常生活条件。严格按照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建筑物、交通设施、旅游景点、车站、居民社区等场所设施实施无障碍建设改造,严把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审批关、设计审查关和竣工验收关。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应当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对于不按照国家强制性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施工的建设项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对未按照规定进行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使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无障碍建设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推广使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公共服务机构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区电视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新闻节目,影视作品和节目加配字幕。有条件的公共服务窗口增加手语服务。

落实对残疾人各类优惠规定,火车站、汽车站的候车室应当标明残疾人专用座椅,车上应当标明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席。残疾人乘坐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时,优先购票并优先检票进站、上下车,对其随身必备辅助器具准予免费携带。盲人、下肢残疾人免费搭乘公共汽车等市内交通工具。对残疾人实行优惠的单位(场所),应当在单位(场所)的入口处、收费处、营业室等适当位置,设置残疾人优先、凭证优惠及免费的明显标志。对家庭成员中有2人以上是残疾人且1人是盲人或者聋人的残疾人家庭,免收有线电视初装费,减半收取收视费。

(七)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将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纳入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提供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公共图书馆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及有关阅读设备。鼓励吸纳残疾人或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评奖、艺术比赛。扶持创作发行残疾人题材的影视剧、戏剧、广播剧等文艺作品,出版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音像制品。定期举办残疾人艺术汇演。鼓励扶持残疾人参加工艺美术、书画、文学、摄影等艺术活动和创作,扶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的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建立文艺演出团体,活跃基层残疾人文化生活。

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举办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为残疾人体育赛事提供免费服务。积极做好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建立残疾人优秀运动员选拔、培养、奖励激励机制,加快残疾人体育训练机构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创建残疾人体育特色优势项目——特奥足球训练基地。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省、市残疾人运动会等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落实执行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切实解决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特别是在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八)健全残疾人维权服务体系,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以司法行政部门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援助机构为主导,以有关部门、社会力量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对贫困残疾人免收或者减半收取有关法律服务费用,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残疾人减免公证费用。设立法律救助基金,开设维权热线,建立律师值班制度,确保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有效、无障碍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在全区设立若干法律救助工作站和法律助残志愿者联络站,与残联系统部门有效联动,形成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领导,完善残疾人工作机制,按规定落实残疾人工作人员补贴;健全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应急处置机制。落实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助残志愿工作的意见》,推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助残志愿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关爱残疾人,帮扶残疾人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建立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区政府残工委要强化职责,及时研究决定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重大事项,统筹协调有关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督导检查落实情况。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密切配合,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将无障碍建设、扶残助残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残联、统计等部门要加快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二)完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省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我区全民普法教育规划,不断增强全社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制定并完善残疾预防、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医疗康复、残疾人康复救助、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津贴、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残疾人服务业发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专业化残疾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和倾斜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完善面向残疾人服务的行业管理制度和服务机构的准入、评价和退出机制。

(三)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针对残疾人的各项特惠扶持政策,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残疾人观,积极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加强“共享阳光”扶残助残品牌建设,大力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志愿助残列为志愿服务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要切实发挥优势,依法维护相关残疾人群体的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慈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捐助活动。

第9篇: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

一、做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高点起步

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__-2015年)》,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残疾人现状、分布、类别、残疾人事业面临的任务,科学合理编制实施《陈仓区残疾人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原则;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制度保障,权益保护的原则;发展九项重点工程,即残疾人康复服务工程;残疾人托养工程;残疾人扶贫开发工程;残疾人住房改造工程;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工程;残疾人教育培训工程;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程;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工程;残疾人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工程,为实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开好局,起好步,带好头。

二、做好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达标验收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残疾人工作建设的意见精神,突出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这一中心目标,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理清思路,细化分工,夯实责任,全力以赴,狠抓落实,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攻坚克难,确保创建一举达标。

三、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确保残疾人普遍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按照普惠加特惠、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一般性制度安排和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对残疾人优先和提高标准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参加新农保、新城保工作,鼓励残疾人参加农村合疗、城镇居民医保,加大残疾人医疗救助和就业援助,积极配合扶贫办、民政、财政等部门,全面推行“两项制度”衔接工作,使更多的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

(二)健全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健全完善聋儿语训中心、慧心培智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康复室建设,开展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托养工作,通过各种措施,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构建以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解决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结合实施民生工程,继续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扩大受益范围,为广大残疾人带来更多更好的实惠,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

(一)康复

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着力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将残疾人康复救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给予特殊优惠,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康复医疗救助的力度,健全以专业性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体系,继续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扶贫工程”、“贫困精神病患者康复医疗救助工程”、“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个性化适配辅助器具工程”,使800名残疾人得到各种医疗救助及康复服务,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减少残疾发生和预防残疾的调查研究,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二)扶贫

切实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总体扶贫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中,利用康复扶贫贷款、财政无偿扶持资金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帮包带扶活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五保供养等政策措施,对重度残疾人实施阳光工程,定期发放生活补贴,扶持1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动员党员干部、残疾人工作者、志愿者开展对贫困残疾人进行走访救助,将城乡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充分发挥残疾人扶贫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免费或优惠提供猪仔、树苗、花椒苗、核桃苗等服务,带动100户特困残疾人家庭脱贫。认真实施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改善居住条件。

(三)教育

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争取政府

加大对特教事业的投入,以残疾人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巩固提高残疾少年儿童学前教育、随班就读义务教育升学率,推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同步发展。认真开展“扶残助学”、“公益金助学”、“春雨工程”等活动,资助残疾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对20__年新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给予一次性助学补助,标准为本科生3000元,大专生元,中专生1000元。(四)就业

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规范和完善政策措施,整合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资源,巩固残疾人集中就业,稳定残疾人自主创业,争取更多公益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巩固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性,开发残疾人就业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总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班,拓展培训范围,增加培训内容,依托市培训中心,对残疾人进行电脑、皮具护理、缝纫、手机美容、电器修理等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培训”,继续开展“培训到基层”活动,同区农广校合作开展花椒、核桃种植、养殖等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争取全年培训350人,力争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继续加大按摩行业扶持力度,规范盲人按摩行业管理,确保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新办盲人按摩店1所。

(五)文体宣传

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坚持办好区电视台手语新闻节目,提高节目质量。大力开展残疾人自强健身活动,不断活跃残疾人群众体育运动,引导特奥活动向基层和社区深入发展,培养选拔更多的残疾人体育人才,参加省市重大赛事。落实各类专门协会活动专项经费,保障专门协会活动经常开展,会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建立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开展经常性的助残活动。建一所“扶残助残志愿者示范点”,年内进行1-2次扶残助残教育,推进志愿服务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开展好第21个“全国助残日”活动,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成就和残疾人自强模范、社会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继续办好《残疾人工作信息》,为各镇、街道办、社区、有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征订《中国残疾人》和《三月风》,扩大残疾人事业的影响,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残疾人工作。

(六)组织建设

加快基层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完善各镇、街道、社区、村级残联组织建设,正确指导全区238个村级残协积极开展工作,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基层残疾人工作局面,按时兑现专职委员岗位补贴,在县功镇、新街镇开展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使残疾人就近接受康复训练、贫困救助、就业安置、文化体育等服务。

(七)维权

配合人大、政协、司法等部门,健全完善残疾人维权机构,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残疾人工作,完善接待与问题处理机制,耐心细致地做好残疾人工作,严格规范残疾人证件管理秩序,继续换发二代残疾人证,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