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典爱情文章范文

经典爱情文章精选(九篇)

经典爱情文章

第1篇:经典爱情文章范文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蒹葭》是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语文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一首诗,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诗中主人公执著的追求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蒹葭》这首诗的学习奠定学生鉴赏诗歌和领略美的能力。诗的语言最凝练,最具音韵美,欣赏诗歌佳作能使我们感受诗人各具特色的情思和文采,同时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

1.2.2能力目标

(1)理解“兴”这种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以及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

(2)理解“在水一方”这一意象,从而体会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

1.2.3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培养审美情趣。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3.1重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相关的《诗经》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无论是其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还是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极具代表性,对后世的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兴”“重章叠句”也是教学的重点。

1.3.2难点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要借助它来表情达意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体味意象,最终感悟诗人所营造的意境。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初中进入中专,对于语文学习还比较重视,但是由于时展的因素,普遍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兴趣不高,想通过本次课引起学生读诗、读古文的兴趣。

3.教学过程

3.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引出话题,让学生回忆所知古典诗词中关于爱情的经典名句,并由诗引到歌,播放一首关于爱情的歌曲,让学生来品味是何种情感。一曲结束后,告诉学生如此动听的歌曲它的歌词就来源于接下来将要学习的课文《蒹葭》。情感表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创设情境是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入本课的学习。

3.2了解“六义”,初识经典

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课上交流。教师小结。确定重点诗经“六义”。

3.3朗诵全诗,感受韵律

(1)教师播放示范配音朗读。意在疏通字音,并加强情感的

渲染。

(2)学生朗读,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用心体会诗中的感情基调。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也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并为感受诗歌意境打下基础。

3.4感悟经典,畅谈影响

设置问题:“经典体现在哪些方面?至今仍有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分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小结。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而此题答案的设置涵盖了我所要展开的所有内容。学生不一定能全答出来,但也不是全然不会说。经由刚才对《诗经》的介绍,相信她们能说到“兴”,从书中的注解还能提到“在水一方”这一意象,还能讲到重复,反复,对于“重章叠句”这一说法不中亦不远矣。在教师小结的环节中,先肯定大家的表现,再把我后面要展开的内容PPT出示。

(1)兴

(2)重章叠句

(3)审美观念――含蓄美

(4)揭示一个哲理

3.5走近经典,历久弥新

这一环节,是对上面学生讨论的强调与补充。重点讲述“兴”和“重章叠句”。

(1)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结合课文:他物,自然景物。

诗中的景:季节(时间):秋 清晨 微凉

色调:冷色调

朦胧、凄迷

景中的情:求而不得,淡淡的惆怅(重章,焦灼,执着),清冷,寂寞

情与景:借景抒情、景中藏情,环境渲染、情景交融。

对后世的影响:

①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②在后世散文中的运用

③金秋九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即将迎来。

(2)重章叠句

因“兴”详细讲述了第一章节,余下两节,学生自读,通过讨论得出余下两小节同第一小节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从不同中看出时间的推移,作者情感的变化及情感的加深。

也由此对“重章叠句”做出解释。

对后世的影响:歌曲的反复咏叹,副歌重章。

(3)审美观念――含蓄美

这点学生并不能提到,由老师展开。

①朦胧的意境和情绪:朦胧美,中国第一首朦胧诗。

“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忽不定。根据练习册上的题目,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心中的“伊人”形象,最后教师总结历来对于“伊人”内涵的多种理解。即对诗歌主题的概括。最后引申到“在水一方”这个意境,结构是“追求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③对后来文化和中国主流价值、审美观的影响――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4)揭示一个哲理

人人追求目标,但失败是一种人生常态,成功者凤毛麟角,要享受过程与追寻的痛苦。

3.6布置作业

布置课的相关作业。

4.创新与特色

4.1切入点新颖

《蒹葭》传统的切入点是以“三美”为主,本堂课的设计从经典二字切入,探究经典的传承和历久弥新。《诗经》原名《诗》,因被儒家奉为经典而称为《诗经》,风是《诗经》的经典,而《蒹葭》最得风人深致。因而从经典中的经典中的经典切入更有新意,更能引起学生兴趣。

4.2更注重探究手法的一脉相承

4.2.1在探究兴的表现手法时,从三个层面展开。

(1)“兴”在古诗中的表现通过交流“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以葵起兴,最终表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情感。

(2)在后世的许多散文作品中景物描写也都映衬着人物的心理(一切景语皆情语)。

(3)当下开学典礼上领导的演讲中,经常会说道:“金秋九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即将迎来……”

4.2.2在理解重章叠句这一表现手法时,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加强对重章叠句表达效果的体会。

比如:歌曲的反复咏叹,副歌的重章。

紧密联系下的语言状况阐述,诸如:“爱你,我爱你,真的爱你,我是真的爱你,我是真的真的很爱你。”相比较之下《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更显得含蓄雅致。

4.3对内涵的探究更深刻,对学生的成长更具指导意义

第2篇:经典爱情文章范文

大家晚上好!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贯彻落实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青少年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学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以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的方式,开展“诵读红色经典 党的故事我来讲”朗诵演讲比赛!在此,我谨代表校党委预祝本次大赛成功举办,并对组织大赛的各位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问候!

中秋节是最有诗意的节日,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国庆节是最有力量的节日,能在一瞬间凝聚起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而今我们既能吟中秋,感受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能诵国庆,深切感受民族国家的富强,实乃一大幸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文章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这些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典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启迪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华智慧、丰富我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

我校自2015年提出:“德育为首,健康第一,发扬个性,全面促进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多年来,一中人追求卓越,不断开辟新的领域,着力给同学们提供张扬个性、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平台。这不仅是我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在全校营造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读书方宁静”。

背诵经典,我们能积累知识;感悟经典,我们会涵养品性;吟唱经典,我们会滋润心灵;演绎经典,我们会增加智慧。让我们沐浴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明!

在团圆祥和的中秋佳节里,在举国欢庆的国庆佳节里,愿我们在同一轮月光的沐浴下,共同祈愿一中的明天更辉煌,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第3篇:经典爱情文章范文

容若的相逢是在人间,在围着栏杆的金井边,落花满阶的暮春时节。少年恋人的眼波流转,是天真无邪的初见。少游的相逢在天上,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宽阔银河的临时鹊桥上,一对永生不死却永生不得共度的夫妻,见与不见都是万世凄凉。

――《一相逢》

在解读古典诗词之前,安意如也写过流行小说,像《要定你言承旭》,当然,这种小说是为书商所约,它们在安意如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人最初读到安意如涉足古典世界的文字,是在网上各大社区、论坛和BBS上,她的文字清新、典雅,又不失现代性,的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她的写作虽然与古典诗词相关,但既非学院派的高头讲章,又非惯常的诗词赏析,而是在那散淡的叙述中蕴涵着一种美感和味道。不是学术论文,即她的文字没有过于理论化,不晦涩,也无多少专业术语和概念;不是诗歌赏析,就是说她并没有单纯从字词层面去翻译诗词,做一些微观的细读工作。她的文字有味道,即能够由一首诗、一首词,延伸开去,在文字中渗透自己的性情。有时,她还从诗词作者的生平和喜好出发,结合着诗词本身来作互动式的阐发。还有时,她以诗人所在的朝代、所处的社会作为背景,以诗词带出史实,讲述一段美好的故事,不是写小说,却胜似写小说。

安意如第一本解读古典诗词的书,名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副题是“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书名引用的这句诗,源自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而纳兰词因对情爱和人生的真切书写,历来为很多词学研究者所喜爱。网络兴起之后,古典诗词一度成为很多女性和小资读者的最爱,而纳兰容若因其天才聪慧和英年早逝的传奇人生,以及他诗词中的感伤格调,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于是他从神坛上被拉了下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一时间,读纳兰词,成为了潮流和风尚。安意如也不例外,她的第二本书《当时只道是寻常》,就是对纳兰词的个性解读,她所依据的版本,正是纳兰容若流传甚广的集子《饮水词》。安意如结合着纳兰容若高贵的家世和凄凉的内心,一首一首地解读,将那种人生的悲剧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纳兰风过去之后,安意如没有停下来,而是将笔触伸向了《诗经》,她要通过对《诗经》里经典名句的解读,来“追忆前生的记忆”。这样,就有了第三本书《思无邪》,她要从这部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诗集中解读出不一样的文学滋味来。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到《当时只道是寻常》,再到《思无邪》,安意如在一年之内连续推出了三本书,而这三本书合在一起,被出版方命名为“漫漫古典情系列”,这可能正契合了2006年互联网时代读者对古典诗词的一种期待视野。读者对于解读传统的文字,需要好读、可读、耐读,安意如也尽力接近这个目标。

紧随安意如之后,一股解读古典和传统文化的风潮席卷而来,一时间在网络上蔚为壮观,而出版社也看准了这股风潮,接二连三地推出了一些与网络作者风格相同的书,跟风与模仿之作也“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随着这股风潮进入到市面上,但唯有安意如的书,一直畅销。何以会出现如此局面?现在回头来看,一方面是由于她抢占了先机,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她那随笔文字,既富有文采,又不乏谐趣,总能适时地说到人心里去。她评点诗词,就如同在解读人生;她品评诗人,就如同在追忆历史。在行文过程中,她还不忘适时地将自己的经历写进去,更给人一种现场感和真实性,能在不经意间打动我们。

札记:

安意如由流行小说入手,再到解读古典诗词,这两种似乎毫不相干的写作,何以被她转换得如此自然?其实,还是因她多年的练笔,加上对古典文化的兴趣使然。勤奋之下,就有了那些令人称许的随笔文字。她在古典诗词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写出了人情世事华美与苍凉交织的永恒主题。

二、不走寻常路

有时候我喜欢断涯独坐,静静思审,但更多的时候我愿同我身边的人有所交流,不要彼此将感情冷藏。一个人做什么、生活得怎样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人关心。如果潦倒失意,周遭的人仍关心你,证明你这个人是贫而不困,仍有翻转的余力。这种余力,在帝王将相叫做民心所向,在普通人叫做亲情、友情。

――《辛苦,还是心苦》

新世纪以来,正当很多80后作家迫不及待地将笔触伸向现代性,生怕自己不先锋、不前卫、落后于时代时,安意如反其道而行之地转向了古典世界,而且是古典诗词。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走寻常路的典型。

如果说安意如仅仅只是专注于古典点评,可能就没有多少读者了,因为那样的文字实在太多,不仅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也大量充斥于杂志的版面,大多是就诗论诗且无多少新意。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文字没有一种让人感到共鸣的美感。即便是很美的诗词,经过一些专业研究者的解读后,美感不但没有增加,相反境界全无。在读多了这样无趣又无聊的文字后,我们有时甚至会对古典诗词感到审美疲劳。但安意如打破了长期以来学术界这种四平八稳的模式化解读格局,率性而为,她最后通达的,就是一种现代性的境界。只不过,她借用了古典的底色,将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因子激发出来了。她所运用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真正进入到古典世界里。我们读安意如的文字,不仅能读到传统文化的细节,同时,还读到了安意如本人的影子。她或从容地旅行,或宁静地读书,或一个人思考,或与朋友交流,这些,我们都可能在安意如写孟浩然、王维的文字中体会与领悟到,也可能会在其解读纳兰词和《诗经》的篇章中与她相遇。

安意如说她喜欢李白,且直言不讳:“在对诗词的鉴赏方面,我是一个很放荡纵情的人,所以喜欢李白多于杜甫。喜欢太白诗中磅礴的仙气,纵心任情的姿态,意境高远而不冷僻,远非晚唐贾岛孟郊之类的苦吟诗人可以企及。”这可以说是安意如解读古典诗词的一个标准和根据。当她在行文中将那些经典名句随手拈来时,她可能早就在心中将那些句子背诵了很多遍,烂熟于心之后,才会有那极富才情的句子奔涌而至。

比如,她在解读唐朝诗人李益的诗歌时,以李益和霍小玉之间的情事贯穿始终,而不至于让叙述起于精彩,而终于乏味。“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在对这首《写情》作解时,安意如发出了如下感慨:“你也许曾经遇上一个人,你与他相爱,以为他是你全部的需要和存在的意义。你爱他,如生如死如火如荼缠绵如呼吸。然而有一天你们分手了,得已不得已情愿不情愿,伤筋动骨声嘶力竭歇斯底里愤怒悲伤安静压抑,而那个人就那样消失于你的世界了。同时,他静默地关闭了你通向他的世界的门。”一种爱过之后的绝望感,被安意如写得出神入化,因为她敞开了心扉,向我们讲述一个过去的爱情故事,它真实、生动,可能就与我们当下一段有因无果的情事在重合。这样的笔法,不仅需要安意如会解读诗词,更需要她观人世,懂人情,否则,她可能就写不出这样一种睿智的风采来。

当然,还有很多精彩的句子,那是安意如能够赢得众多读者的砝码。她写谢安,在文章开头这样引出了主人公:“站在历史的遗碑前凭吊,像扑入坟墓的祝英台,把自己融入到当中,这种感情凄艳得让人想着就战栗不已。现在我在一座北方城市里,它的名字里也有一个京字。亦是王朝故都,我在这温暖萧瑟的风沙城池里,依然禁不住思慕一个南国的绝品男子――众神仰望的谢安。”这种感时伤世的开场白,确有几分凄婉与苍凉,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对接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现代女子书写一个古典男子的缘由,就这样让记忆回溯,让笔底起波澜。

札记:

安意如虽然以文字的方式在古典世界里遨游,但她却时常返身回到当下,回到最日常的生活中去接受现代文化的滋养,以接续上那古典的记忆,她是有此野心的。所以,她的文字才富有质感,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传统文化中逡巡的影子,又让我们记住了一个热爱日常生活且不乏现代感的实体人。

三、坚守一种古典气质

当莺莺奔向他的怀抱时,元稹却要远上长安,奔向他的前程了。“通塞两不见,波澜各自起。起君相背飞,去去心如此。”爱情的悲哀莫过于此。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安意如以这样一种方式为我们所熟知,还是拜互联网所赐,她从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径。从2006年她出版“漫漫古典情系列”到现在,安意如一直坚守在解读传统文化的现场。2007年,她出版了《陌上花开缓缓归》,而且还写出了长篇小说《惜春纪》,这是以《红楼梦》里的惜春作为主人公的小说,笔法比较另类,惜春竟然成了秦可卿和贾敬的女儿。后来,她又连续出版了几部解读传统意象、古代人物和元曲的随笔集,像《世有桃花》《美人何处》《观音》等,每一本书出版,都会有其固定的读者群,这也是安意如一直坚持走古典之路的动力。

文字中的安意如,是历史性与现代感的生动结合。如果说一些80后作家热衷于追求欧美时尚,或者钟情于当下狂欢,那么,安意如就是一个特立独行者。她在别人都对时尚趋之若骛之时,返回到了久已不受多少年轻人关注的传统文化与古典气质,而且将这种文化和气质,尽量表现得更富本土性,更具中国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张爱玲正是这种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典型。因此,网上有人说,安意如在某些方面有着和张爱玲相同的气质。其实,看得出来,安意如很喜欢张爱玲,在进入古典诗词之前,她曾经出版过一本解读张爱玲照片的集子《看张:爱玲画语》。经过这样的耳濡目染,安意如或多或少地也受到了张爱玲的影响,比如爱穿旗袍,比如以古典的笔法写现代的性情。总之,就是以古典与现代对接的方式,书写心中那一段段往事,那一缕缕情怀。

安意如的文章之所以那样让人爱读,肯定不是因为那些评述性的语言。在文章中,她极少去刻意翻译古典诗词,而总是以故事带出她所要讲述的经典名句,或用一个现代话题,去对接古典的意象空间;或以一段精彩的史实,去还原一个富有意境的现场。如果仅仅只有些干巴巴的评论文字,而无精彩的故事穿插其中,安意如可提供给我们一起分享的,就不会有如今的叙事之趣与细节之美了。

安意如通过在随笔中穿插故事的形式,写出了历史细节中的平凡与伟大之人,让他们的秘密成为我们需要的故事。有时候,她甚至会描绘出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场景,让其笔下的古典人物都变得生动起来,只有如此,阅读效果才会更佳。通过安意如解读古典的文字,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旷达与丰厚,美丽与哀愁。安意如钟情于在文章中营造特殊的氛围,这与她之前在网络上写帖子有关,也与其小说练笔相联。她真正懂得了汉语之美,也知晓汉语之花在何时何处绽放才会更美。

虽然古典世界浩瀚无边,无论我们怎么去挖掘,可能也无法穷尽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对于安意如来说,她已经写得很多了,几乎以一年一本甚至两本书的速度,在80后作家中声名鹊起。与之伴随而来的,则是她的负面新闻:网络上有人指责她抄袭,不仅抄名家的,还抄无名网友的;还有人认为她写得太快,质量下降,尤其是在笔法和题材上颇多重复。这也是安意如所面临的困境:在写了六七本解读古典文化的随笔集后,如何在新作中让人看到一种亮色?如何不让人陷入审美疲劳?这正是安意如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许,她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困境,也正在努力突围,做一次真正的转型。我们期待着这位在古典王国里漫游了这么些年的80后作家,能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继续坚守探索传统文化的阵地,并寻找到切入社会的时代性和历史感。

札记:

安意如的文字,看似在写古典的人事,其实,她是在写灵魂,写一个人的灵魂,或者写一个时代的灵魂。这灵魂中有情感,有思想,有关于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因此,我们才会读到生离死别,读到爱恨情仇,读到一切人世的可能。重要的是,她是在坚守一种传统的精神,一种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气质之美。

第4篇:经典爱情文章范文

怎样精挑细选呢?

一、引经据典

引经据典就是向古人索取素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典型事例、名人名言、诗文佳句等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写文章也要不断的从外界获取知识,否则会成为一潭死水。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岁月可以吹干易水,却吹不尽我们对荆轲的思念。为报燕太子之恩,他义无返顾的踏上了行刺秦王的不归路。价值之花在易水边悄然绽放,也在荆轲那赤诚的心中绽放。

“青山有幸埋忠辜,白铁无辜铸逆臣。”时间可冲淡中原的色彩却冲不淡我们对岳飞的记忆。想当年,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让母亲把“精忠报国”刺到脊背上,他是要把这几个字刺进自己心中,价值之花在那爱国的沃土上尽情开放。

――《让人生的价值之花盛开》

本文旁征博引,大量运用典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显了“青少年价值观”这一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选材新颖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飞速发展,所以我们选材应当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让读者觉得新鲜。谁愿意吃冷菜剩饭?这就要求我们要随时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关心时事,关注热点问题,多看看“焦点访谈”“大家看法”“今日说法”之类的节目。

如:爱是什么颜色?

2008年5月12日,震撼撕裂大地,黑云笼罩,死神降临,将世界变成废墟,但我们决不放弃!

看,爱在闪光,在发亮。看着爱的色彩,就有生的希望!

你说,爱是绿色的。看绿色!武警战士在行动!――

你说,爱是白色的,看白色!白衣天使在行动!――

――〈〈爱的颜色〉〉

本文结合时代内容,选取了大家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5月12日地震,紧扣材料中的“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来构思,通过自己眼中不同人的特征――颜色以及他们在地震中的不同表现诠释了“爱的颜色”。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三、以情动人

好的文章五彩斑斓,有的以构思巧妙见长,有的以立意深刻见长,但最能够让阅卷老师心动的却是真挚的情感,他能够引起读者和阅卷老师的共鸣。怎样才能以情动人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用心观察生活。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这就要求我们写作要绝对坦白,跟做人一样没有丝毫隐瞒,把整个身心倾注到里边。

如:看到那一幕――您站在一片废墟上,捡起一个破旧的书包,捡起一只被压得不成行的鞋子,看着您满脸写着愁苦,看着您辛酸的泪花,我不禁想哭。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样;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架;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腔。像您这样的官,使人不得不心生敬意。

――〈〈鸽子,捎去我的信吧〉〉

本文通过对地震中总理言行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总理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感情真挚而深刻。让我们不禁想起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同胞和那些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大无畏精神的人们,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四、移花接木

顾名思义,就是把带花的枝条嫁接在别的树木上,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也常指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我们写作文就是要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从而脱离故事的原文。这种写作迁移的方式,我们就叫它“移花接木法”。它在旧故事里融入了新思想,是一种巧妙的借鉴,是一种创新。

①借助四大名著来展开故事。可以新编历史或以历史人物为依托,编写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故事,也可以直接借用名著中原有的故事。

例如:

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芸,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叫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

(2008福建满分作文《缤纷成就和谐》)

作者抓住《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选用经典的一刻,突出人物个性,表达对和谐的认识。

第5篇:经典爱情文章范文

李健吾从小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其父酷爱古典诗文,受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于古典诗文和历史小说很感兴趣。自幼好学的李健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其国文和古诗词写作都得到过古文学功底深厚的老师朱自清的亲自指点和教诲。②作为一个有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作家,他广泛地择取古典文学的各种长处,并加入了自己的创造,运用精湛的民族文学积淀从事创作,其小说无论是在精神意旨、创作手法还是形式艺术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向古典文学取法,成绩斐然。

李健吾是一位有着深厚古典文学艺术修养的作家,对古典小说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从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到通俗小说《隐侠记》、《绣像飞陀全传》,再到《红楼梦》、《儒林外史》、《金瓶梅》等明清小说,都是他所喜爱并津津乐道的。对于这些小说,他或有专门的批评,研究文章行世,或在文中屡次提及、品评。他对我国古典小说(李称之为“旧小说”)的态度在《旧小说的歧途》一文中基本可窥见。该文指出:“教训或者道学的情调是中国旧小说家一种普遍的应用。这与其全然归于一种士大夫的道德气质,倒不如分开看作一种作者的权变,一种引人入彀的食饵,或者自欺欺人的障眼法。他们差不多都不脱最初评话,或者说书人的影响,总想把正文(小说)看作闲情,而前后硬嵌上的闲文(教训)看作正意。这也就是为什么,旧小说难以得到一种完美的发展,往往离艺术较远,离儒道更近。”这里,李健吾表达了对中国旧小说的总体艺术评价――“离艺术较远,离儒道更近”。作者还分析道:“中国旧小说,往往倒是社会最忠实的呈现,最能提供给社会学者一个历史的现实。但是,这只是一种材料,一种方便,却不能因之评判一部小说的价值。”③李健吾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社会学价值的认识也是在理的,并不是全部否定古典小说的艺术价值。他认为,“《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少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他对我国的古典文学不曾作笼统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而是基本贯穿着一种批判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对于那些优秀的文学传统,作者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也正是这种态度使得李健吾在进行小说创作时继承和化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继承和发扬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战斗精神

现实主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潮,是取得最高艺术成就的优秀传统。正如每种文艺的传统都有两面性,必须具体分析。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就有优秀的现实主义和蹩脚的“团圆主义”两种传统。④李健吾的小说对前者和后者都有继承,然而,对前者的继承和发扬是主要的。从《李娃传》到《儒林外史》,再到《红楼梦》,可以看出现实主义是贯穿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一条主线,同时发挥着揭露社会黑暗、讽刺时政、针砭时弊等战斗作用。谙熟古典文学的李健吾很好地发扬了这一传统,他的创作或是对生活于黑暗社会中下层平民苦难生活的描摹(《工人》、《母亲》、《母亲的梦》等),或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制度对人性的吞噬的揭露(《死的影子》、《青春》等),或是对封建思想所造成的病态人格的嘲讽(《以身作则》和《新学究》),或是对军阀统治下士兵生活的书写(《使命》等),无不处处在继承和发扬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战斗精神。

李健吾借鉴过西方小说的某些表现手法,也运用过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叙事传统和技法。如喜欢平铺直叙、爱用白描;注重小说的故事性和传奇性。我国古典小说,不似西方小说那样多心理刻画和“横断面”式的结构方式,而是非常注重故事性和传奇性。这主要是因为古典小说不被认为是“正统文艺”,读者多为市井平民,也大都靠说书而流传,所以得靠故事性和传奇性来吸引读者。与此相联系,我国读者对故事性的要求也是很强烈的。李健吾深谙此理:没有一个民族不喜欢故事的,尤其是中华民族。从很久以来,说故事和听故事已经成为我们一种特殊的习好。我们不仅有文人把它们写在纸上,更有民间用种种的方式或者艺术表演。章回小说是说书的一种发展,戏剧也未尝不是它的一种演进:它们的兴趣不在人物性格的创造,而在故事的错落有致,引人入胜。传奇小说便是一个说明。⑤李健吾的《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末一个女人》、《陷阱》等小说就十分看重故事性和传奇性。这些小说故事跌宕起伏,叙事有头有尾,传奇性很强。《私情》篇幅虽短,但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文中基本没有心理描写,靠的是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完成了一个富有意趣的俏皮故事。其他反映士兵生活和下层普通人民生活的小说也大都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因此,这些小说能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与主流文学趣味迥异而导致文学史的评价不高。不仅如此,李健吾的这部分小说类似我国话本、评书,因过分注重故事性和戏剧性而相对忽视了对生活的深入开掘,叙述技巧虽纯熟但主题流于平庸化,没有新意,缺乏深度。尽管如此,李氏小说对故事性和戏剧性的追求有助于纠偏“五四”新小说思想艺术水平高但可读性不强的倾向,可惜后来者对此并未有充分的认识。

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中国古典小说的“团圆主义”戴上“反现实主义”的帽子,这类小说所反映的内容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比如“才子佳人”小说有对封建家长反对子女婚姻自由,包办子女婚姻及子女生活的真实描写;“历史演义”小说也有某些历史真实的成分包含其中……就表现方式和叙事艺术而言,“大团圆”式的小说显然有现实主义艺术的成分。因而不得不承认,“团圆主义”也属于现实主义艺术的范畴。我想指出的是,《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等小说也明显带有“团圆主义”的色彩。古典“大团圆”式的小说主要是表现在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上。这些作品一般是男女主人公历经波折和磨难甚至是生死考验,最后终落得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等小说的叙事模式类似于此。《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的主人公王有德的爱情遭到封建等级观念尤为严重的家长的强烈反对,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经过艰辛的反抗,终于结合。这部中篇小说受古典小说的影响甚浓,故事虽然俗套,但在叙事艺术方面的探索是值得重视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私情》的主人公的爱情虽没有遭到家长的抵制,但也经历了波折才取得“团圆”。尽管李氏这些小说在叙事模式上明显有“团圆主义”的痕迹,但是又与“团圆主义”的古典小说有本质的不同。“团圆主义”的小说男女主人公之所以爱情婚姻的完满多数是靠封建统治阶级的施舍,以显示统治阶级的开明、宽容,达到麻痹人民,维护统治的政治目的。或者作者主观上没有这样明确的意识,纯粹是为了吸引听众和读者,但客观上依然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比如《喻世明言》中的《金小玉棒打薄情郎》、《警世通言》中的《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这类小说并不是没有一点现实意义,但或多或少散发着庸俗的气味。或许团圆的结局曾有嘲弄坏人,大快人心,带来短暂阅读的作用,却从根本上起着调和社会矛盾的消极意义。李健吾《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等小说则不然,主人公爱情的完满结局或是靠个人富有智慧的坚决反抗,或是靠彼此间的爱情力量,基本没有借助外力。这与“五四”新文学的强调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主旨一脉相承,因而其所起社会意义也是积极的。

对中国古典小说形式艺术的吸纳

综观李氏小说,在形式艺术方面直接或间接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较大。然而,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艺术对李健吾小说的影响随着创作的持续,痕迹越来越明显,以致到了《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如果不是主旨、意趣与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本质区别,几乎可断定这是一部旧小说。《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最初两章刊于1928年8月《北京文学》第二期。1929年由岐山书店出版单行本。朱自清对其赞誉甚高。事实上,《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是李健吾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小说。李健吾的传记作者韩石山认为,此书“可说是现代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全篇用晋方言写成,所有常人用‘的’的地方,全用了‘得’,看似拗口,实则十分通畅,不,简直是欢畅”⑥。《一个兵和他的老婆》不仅“奇”在语言和故事上,而且也奇在形式上。

《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情节叙述完整,人物关系交代清楚,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读来引人入胜。有时作者还用了悬念和伏笔的手法,民族特色甚浓。但是《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却不同于“旧小说”,主要体现在小说高扬“五四”新文学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时代精神,却没有任何说教成分。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初步自由意识、敢于反抗封建式家长的女性形象――张玉姐。她不满封建家长的婚姻安排,在出嫁前三天大胆逃离,经历了一场灾难后与解救自己的排长王有德相识、相爱。在遭到封建式家长的阻挠后,经过抗争,有情人终成眷属。同时,小说也不无幽默地嘲讽思想腐朽、死板和愚钝的封建遗老。这部中篇小说的形式十分别致,明显采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章回形式,但做了革新。章回体小说每章总以两句对仗句概括内容,每章总是叙述两个主要事件,这是所谓“话分两头”。这种形式为国人喜闻乐见。《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形式是“章”,但与古典小说的章不同:小说共分六章,每章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一个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件。事件相继的发生连成情节,故事有头有尾,波澜起伏。李健吾保留了古典小说表现形式的优点,但又没有拘泥于旧有的形式。

更为新颖的是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吸取了我国古代话本或平话小说的优长。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因带有口述文学的特征而与文言小说在叙述形式上有明显区别,故称作“话本”或“平话”。这些作品大多是口头文学的记录本,或是为口头文学创作的脚本。一般来说,“话本”是说话艺术的底本,供说书人使用而不是供读者阅读,但是刊印之后也同样变成可供阅读的本子,其叙述者带有明显说书人的特征,说书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存在。《一个兵和他的老婆》自始至终都是由主人公王有德在向他的兄弟讲述他自己和他老婆从相识到相爱再到历经波折后以身相许的经过。王有德既是讲述者也是主人公,而且讲述人通篇采用白话口语。如果把叙述者换成一个不是作为主人公的说书人,《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简直就是一“话本”。此外,《陷阱》也采用了类似的表现方式:主人公在向巡警讲述发生在她和邻居一对夫妻之间的故事时,以极力澄清自己被诬陷的事实。这种叙事方式除保留了话本艺术的现场感和口语叙事的流畅感,再加上把主人公设置为“说书人”,更增加了几分真实感和亲切感,读来给人别样的听觉享受和艺术享受。这种第一人称加通篇采用说书人讲述口吻的叙述方式是李健吾的创造,作者的探索显然是有益的,只是后来不曾有人跟上,他本人也只是浅尝辄止。

总体而论,李氏小说对古典小说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创造性化用不能算是十分成功的。虽有过分倚重古典小说套路之嫌,这突出表现在《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和《私情》等篇什中,但他的艺术努力对现代文学的发展绝对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为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项目编号:AYQDRW200930)

注 释:

①鲁迅:《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②刘西渭:《旧小说的歧途》,《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年10月6日。

③⑥韩石山:《李健吾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④许怀中:《鲁迅小说创作与中国古典小说》,《鲁迅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⑤李健吾:《文明戏》,《李健吾戏剧评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第6篇:经典爱情文章范文

[关键词]外国经典美文 特点 方法 师专生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92-01

阅读是对世界和人生的一种间接体验,好的文章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陶冶和启迪。在学生时代,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静下心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和所蕴含的哲理,对于培养独立人性、提高语文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师专生不仅要多读中国经典美文,也应该多读点外国经典美文。外国经典美文展现的是异域的风情和文化,对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生来说,更广泛的阅读无疑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拓宽视野,博采各家所长,兼收东西文化。

外国经典美文中,不同国度的作品体现着不同国度的文化意蕴,不同的风土人情。比如:《英国乡村》介绍的是19世纪以前英国乡村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描绘的重点却是英国人的民族性格。对英国乡村所代表的古典道德与生活方式体味颇深。再如:美国作家赛珍珠《中国之美》,通过对中国、美国不同风光的描绘传达出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民族性格。

外国经典美文有着区别于中国经典美文的独特特点。

外国经典美文介入时代,介入社会,介入人生,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比如: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份》讲述的是自己一段学画的经历与感悟,但写作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掌握绘画技巧,而是重在描述自己学画的感想心得。写出如何把自己的苦闷升华为高尚的精神追求的过程。“买一盒颜料,尝试一下吧。惠儿不费,独立自主能得到新的精神食粮和锻炼,在每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使每个空闲的钟点都很充实,都是一次充满了销魂荡魄般发现的无休止的航行。”再如:法国作家蒙田的文章,正像世界文学评论中所说:“蒙田的随笔有如一道风景,左边一座山,右边一条河,前面一排树,后面一坡草,分开来看是山河树草,合起来看是一片完整的风光。”他谈自己,可以通过谈自己而谈到了人类和世界。

中国人思维方式经常有意会性,而西方人思维方式经常是直观性。因此,在语言运用上,中国经典美文在说明问题时会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让人产生联想。而外国经典美文大多用明确的具体的词来表达。比如:印度作家泰戈尔的《情人的礼物》中这样描写了爱情。“如果我拥有了天空中的所有繁星,以及世界上无穷的财富,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她是属于我的,给我地球上最小的一角,我就心满意足了。”再如:英国作家罗素的《我为何而生》,开头直接表达了自己为何而生的三种感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外国经典美文用幽默、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西方人做人做事的核心价值、思维观念。然而,现阶段,师专生阅读经典美文尤其是外国经典美文的现状却大不如人意,造成这种不如意现状的原因很多,这里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对西方国家地理文化了解不多。因此,文章中出现的词语对我们而言比较陌生化,有阅读障碍所以就不感兴趣。

(二)外国经典美文包含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他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视野和做法。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毕竟存在着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文化与心理差距的问题,极易造成文化接受上的阻隔或排斥。

(三)在中学阶段,考试中外国美文涉及较少。因此,学生不重视这些作品的积累。同时,因为疲于应试,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不光外国经典美文,其实,中国的经典美文读的也很少。

(四)进入高校,学校所开设的外国文学专业少,缺乏经典范本和教材,包括外语系的学生也仅把外文当工具来学习,过分强调了语言的工具性,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被忽略了。

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品味外国经典美文,培养师专生良好的阅读外国经典美文的习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外国经典美文,体味其中精华之所在。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呢?

(一)教师在课堂上多介绍西方各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作家、作品相关的史书、传记。

孟子曾说:“知人论世。”学生只有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才能读透反映西方风土人情的经典文章。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该读哪些经典美文”。学生因为对西方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了解不多,读作品具有盲目性。所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各国优秀的美文。这些美文文质兼美,其语言经过千锤百炼,优美典范,让学生在阅读中先积累,再慢慢消化、吸收,文章中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感情可以经过学生的品味、理解、记忆,逐步体会其精妙所在。这样,就避免了他们阅读的盲目性。

(三)安排“外国经典美文赏析”的赏析课。选择各国各家名篇,从作家的介绍、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叙述方式、立意等各方面具体赏析一些优美的文章,以导读的形式让学生找到阅读经典美文的方法。

第7篇:经典爱情文章范文

关键词:班会;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90-0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他庞大的知识系统为生命的成长与发育提供了优质的土壤与有效的营养。世界观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心性各方面的培养,包括人格的塑造、才华的挖掘、情绪的认知与管理、意志力的锻炼、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充沛的资源。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德育育人的教育方针,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下面就以班队会为载体,来谈谈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一、各中队建立特色中队名称,对学生进行熏习

各中队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不同的中队名称。如:一、一惜福中队,一、二丹青中队,一、三墨香中队,一、四感恩中队,二、一翰林中队,二、二古风中队,二、三德音雅乐中队,二、四儒济中队,三、一舞韵中队,三、二集邮中队,三、三纸鸢中队,四、一风雅中队,四、二云剪中队,四、三京韵中队,五、一乾坤中队,五、二锦绣中队,六、一博弈中队,六、二尚礼中队,六、三善才中队。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各个中队命名,使学生从这些儒雅的名称中得到启发,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

二、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高个人修养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小说《烈女传》(西汉)刘向、《说岳全传》钱彩、,诗经词曲文集《诗经》、《论语》、《孝经》、《全唐诗》,《全宋词》。史书传记《史记》、《资治通鉴》、百家经典《老子》、《孙膑兵法》、《孟子》等等,百科学术杂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九章算术》等。在孩子成长的初级阶段,要引导孩子读适合他们年龄发展的古典书籍,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养成良好的阅读古典书籍的习惯。各班队根据自己的特色分别举行了《学弟子规做文明小学生》、 《百善孝为先 》、《用心感恩,用爱回报》、《中国好少年》、《仁学仁爱》、《在诗中徜徉》,队会通过诵读背诵经典《弟子规》、《孝经》、《诗经》、《唐诗》、《宋词》、《元曲》、《论语》、《知翰林爱读书》 等经典,讲中国传统而德育故事,了解翰林文化,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热爱读书,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学、知耻、力行、健康快乐成长。

三、传统艺术净化心灵高雅洁净提升品位

中国传统艺术渊源流长,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有陶瓷、泥塑、瓷器、风筝、剪纸、年画、苏绣等。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中国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各个班队运用自己的特色分别举行了《棋文共赏》、《我会说我会演》、《悦动少年齐舞飞翔》、《锦绣中华》、《剪刀下的艺术》、《国色天香话京韵万古流芳戏中藏 》、《中国舞 》、《我的邮乐园》、《欢乐的乐章》、《聆听幸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走进水墨世界》、《墨香文化进校园》、等班队会了解京剧、中国舞蹈、中国的棋文化、评书、刺绣、剪纸、集邮、乐器、茶艺、国画、书法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起源及种类,受到中国古典艺术熏习和陶冶,净化学生的的灵魂,提高他们的修养,开启他们的智慧,有助于处理好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传统文化。从而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四、热爱传统节日,代代相传

第8篇:经典爱情文章范文

[关键词]内容 情感 语言 至真 至诚 大爱 大美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91-02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杰出的,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作家。本文就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写实笔致,至真至诚,情感源于人生体验――柔中有刚,大爱无声;语言融入古典美学――珠玑玉言,大美无言。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美在自然、古典、优雅的艺术语言,用字遣词注重朴实、口语化。在读朱自清的散文时,就如同在参观风景摄影展,让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1.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写实笔致,至真至诚

1.1朱自清的散文是他人格的写真,是社会现实的再现

朱自清的文章被时人和后人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五四”时的朱自清,高高举起白话文的旗帜,怀着青年学子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满腔激情,去诅咒食人的社会,期盼着更夜之后的光明。四十年代,朱自清写出了《论不满现状》《论老实话》《论吃饭》等等,针砭时弊,讲出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心里话,真切之中,表现了朱自清思想上的进步。他的文章真挚清丽、风神清隽、温雅清纯。朱自清是真诚的,因而他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真诚的。他的抒情小品散文,正是他的真诚的外化。

1.2朱自清的散文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摹

“只有惊涛骇浪的生活才会写出永恒的作品,只有丰富的人生历程才会熔炼出一台好戏。”因为“文学作品不是对于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客体”,《背影》便是不加形容和修饰的,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他穿过铁道……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洗尽铅华,至真至朴。这与他的注重实地观察分不开。《荷塘月色》写出后有人提出了蝉子夜晚不叫的疑问,为此,朱自清多次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得出了结论: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月夜有时它会叫,足见朱自清观察之仔细和写作态度之严肃。这种态度,必然求得了艺术描摹的“真”!

1.3朱自清的散文表现的是真挚情感

散文是作者灵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涌溢、思维灵动之际的产物。《给亡妇》一文,是悼念他的妻子武女士的。作者叙述的都是琐细小事、儿女情常,但却处处蕴含了夫妻间的深情,充满了作者对妻子怀念和感激。在结尾处说:“谦,好好儿放心安睡罢。”真情流于笔端,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这大概就是“真”的艺术的作用吧1

2.情感源于人生体验――多情丈夫,大爱无声

2.1对家国的赤子之爱

朱自清“为人柔而不弱”,柔中有刚,爱憎分明,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热爱祖国,崇尚民主、自由,这种思想使他的文章品性中融进了阳刚之气。这些文章,当以《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为代表。这些文章显示了他的诚朴与正直,并未“因自我暴露而在读者面前倒下,而是刚强地站立了起来”,显示了人性中的大爱。

2.2对回归自然的隐者之爱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与挚友俞平伯同游秦淮河的同题的珠璧之作。文中虽没有一句谈友情,可友情却显得如此浓郁,真是一首深情的东方式友谊的赞美诗!这篇文章中,有着主体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更有意绪的漾溢,心灵的溪流在自然的通感中掩映起伏,充满了一种悠长的诗的情韵。

2.3对家人的“丈夫”之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他情系于自然,而对朋友、家人、故园的爱更是情意深长。读过《背影》的读者,无不为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过《给亡妇》的读者,也都能为作者沉痛的哀悼感到凄婉。这些文章,显示了“为人类所共有的人性之美,同时也融入了东方的人伦之道,带有浓重的东方色彩”。

2.4对友人的柔肠之爱

怀人之作,由于作者真情拳拳,所以总能感人至深。“韦君现在一个人睡在刚秉庙的一间破屋里,等着他迢迢千里的老父,天气又这样坏;韦君,你的魂也彷徨着吧!”这是《哀韦杰三君》的最后一段话,这是一个导师对被杀害的青年学生痛切的悼念,以血泪凝成了一种凄楚的悲剧美。

3.语言融入古典雅韵――珠玑玉言,大美浑成

3.1朱自清的散文美表现在艺术语言自然、优美、音韵和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古典优雅的美。首先,作者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作通感修辞,准确而传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田田的”“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其次,作者有一颗真心。有真心,才有真情;惟有真情,才有真性;惟有真性,才有至美。朱自清显然是以真挚清雅、温软柔婉的风格见著。山水与自然成了他心中情感的外化物,他笔下的词句也总是丰腴而厚实的,神在形外,情寓其中。

3.2朱自清的散文用词注重朴实、口语化,具有纯真美

朱自清的散文运用平凡朴素的口语来表现其深厚的感情,正是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作者赋予他们特殊的表情达意作用,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3.3朱自清的散文还表现在描写景物时注重画面美、细腻美

欣赏他的散文,就好像参观摄影展一样。《绿》展现的就是一幅令人赞不绝口的风景画面:“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这幅风景画主次分明,景色迷人。朱自清“于每事每物”,“无论锱铢之别,锱渑之辩,总要看出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所以他描写景物的时候,处处体现出一种细腻美。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参考文献

[1]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载《国文月刊》第37期.

[2]王瑶引鲁迅语,见《朱自清先生的诗和散文》.

[3]罗伯特・尧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

[4]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载《国文月刊》第37期.

[5]余英时《与中国传统》.

第9篇:经典爱情文章范文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

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读千古美文,同经典相伴。

女:诵中华经典,与圣贤同行。

男:今天我们相聚,一首摇曳的小诗让我们心醉。听,明媚的阳光带来了春的声音。请欣赏〈咏柳〉。

男:月有情,月伴影。出门在外,那不变的明月,勾起诗人游子的乡情。下面,请欣赏《静夜思》 。

男:人生的聚,像镜花水月,终落得无可寻觅;而人生的散,像朝花夕月,来去匆匆。

女:请欣赏——《赠汪伦》。

女:母爱是涓涓细流,只有它才懂得化春风浸润万物于无形之间。

男:母爱是浩浩大江,只有它才承载得起所有的甘苦与辛酸!

女:母爱是滔滔海洋,只有它才装得下所有的委屈与心灵的创伤!请欣赏《游子吟》。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让我们:——

合: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打靶归来

日落西山红霞飞

战士打靶把营归 把营归

胸前红花映彩霞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mi sao la mi sao

la sao mi dao ruai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歌声飞到北京去

毛主席听了心欢喜

夸咱们歌儿唱的好

夸咱们枪法属第一

mi sao la mi sao

la sao mi dao ruai

夸咱们枪法属第一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开场白:古诗词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连绵千年不断的烽垛,是璀璨的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历史的丰碑。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起聆听智者的箴言,共赏这华夏文明的瑰宝。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江河秀丽。自古以来许多文人为之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学生朗诵《登鹳雀楼》、《浪淘沙》)

滔滔的江水流向远方,带走了我们无限的情思,却割舍不断我们离别的情意,请听《赋得古原草送别》。

风萧萧,雪纷纷,又逢高适别董大(朗诵《别董大》)

友情是 一首歌,朋友间的真诚友谊情深似海。朗诵《赠汪伦》 波澜壮阔的华夏文明史,造就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将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赞赏。(朗诵《夏日绝句》)

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深深融进了诗句中,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 诗人陆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更是渗透在字里行间。(朗诵《示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听,乡歌在唱,乡曲在奏:朗诵《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的一生很短暂。生齐诵:“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时不我待。请听:汉乐府《长歌行》

自古以来,无数名人志士,他们甘于淡泊,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具有高洁清俊的品格。唐代的刘禹锡就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生领背一、二句,全班齐背。

结束语 :  腹有诗书气自华(合)

诗歌可以使我们充实

诗歌可以使我们明智

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文的乐园 颂中华古诗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