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再别康桥课件范文

再别康桥课件精选(九篇)

再别康桥课件

第1篇:再别康桥课件范文

(一)教师范读。余老师要求学生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注意句中的停顿。

(二)学生自由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学生读得比较快,余老师提醒学生朗读节奏,注意停顿,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sì)。

(三)抓住关键词句,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首先余老师告诉学生《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叫做“不”,共有11个。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要求学生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这11个“不”字来表达文章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自由朗读,反复体会。然后再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段,学生基本读出了不平和惋惜的语气,余老师对他进行了肯定。然后余老师说文中还有三个叹词“也”也很关键,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听老师读第一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要读出惋惜的语气。学生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要读出不平的语气。师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要读出愤慨的语气。在教师的一番指导下,学生再读课文时,是扯开嗓子,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完全陶醉在文章里面。最后,教师请三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演读,三位同学读得非常好,教师给予赞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余老师正是先把握住教材的情感基调,深入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再调动学生的情绪,才使情动于内而文辞发于外。

再看史绍典先生在示范课《再别康桥》一课中的朗读教学。

首先是教师范读,史老师以背诵的方式范读全诗。《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浅吟低唱,是徐志摩对康桥无限眷恋的表征;字里行间荡漾着诗人的情感涟漪。史老师通过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读出了诗篇的意蕴。学生正是在听教师范读过程中,获得了对诗歌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诵读欲望,唤起阅读期待。接下来,就是学生诵读,他们在尽力模仿老师,但有些地方的停顿处理不当,感情不到位。

第二是领读。《再别康桥》,实在是诗人“爱”、“自由”、“美”的“会合”。通过领读,一方面纠正学生错误的停顿,一方面反复强调作者的感情。在领读中:

读出爱意:“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读出赞美:“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读出陶醉:“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领,终于触摸到了诗人情感的经纬,在自己的内心编织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情感锦缎。学生通过诵读,终于了解到,这离愁别绪,竟能打造成如此华美的喜忧交织的诗章。

第三是默读。《再别康桥》的教学,在范读、领读、自我诵读后,再来默读,这是配合着“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静思默想,恰好是涵泳《再别康桥》特有的氛围。

学生果然沉浸在“轻轻的”、“悄悄的”氛围之中,教室里寂静无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你分明知道他们心中正低回着“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第四是背读。背读,是整个《再别康桥》诵读的结果。一堂课,少有学生不能背诵的。学生说,从“作别”——“金柳”——“青荇”——“一潭”——“挥一挥衣袖”离别,首尾呼应,中间是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背诵起来线索清晰。

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和前面文言文是截然不同的文体,但两位教师都做了同样的一件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是采用的方法不同:余老师从文章的字词语言入手,而史老师采用范读、领读的方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前者由学生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为激情朗读夯实基础。后者先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情感,然后通过老师的范读,营造氛围,把学生带进文本。学生的感情不到位,师又采用领读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带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最后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完全融入作品当中,用心和作者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两位特级教师在朗读课上所采用的引导方法,其实是很普通的,只要我们用心钻研教材,切实地引导,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2篇:再别康桥课件范文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 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案例中教师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展开问题或解决问题为途径,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

本案例中“意象与意境”这一文学知识,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

第3篇:再别康桥课件范文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情感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他把与母校的离别化作歌声一般的语言,让人更加依依不舍。高中语文课本把这首现代诗歌选进教材,目的也是让学生们能感受这其中的美。

这首诗是我第二次讲,比起第一次感受更深。这是一节“常态课”,经过对这首诗的讲读,学生在通过意象感受作者情感方面,逐渐掌握了方法。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于课程我做了如下安排。

一、教学过程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因此我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对鉴赏活动有一种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我的案例设计是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一)诵读体会意境美

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配乐范读之后让学生自己体会美在何处。诗歌的音乐美在于诵读,再请个别学生朗读,学生之间形成评价。让学生自己有初读后对诗歌意境的体会。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这种感情作者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让学生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在学生描述的同时可以配以轻音乐,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作者为我们创设的美境。作者的情感表达是把他的留恋之情化作了神奇的画笔,每节诗歌都是一幅画,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让人读了更是不忍离去。

在意象分析这一环节,安排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有执笔人和发言人,然后让每组的发言人把讨论的结果表达出来。

美丽的图景是由优美的意象组合而成的,首先体会意象的美因为作者赋予景物以主观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他的不舍之情寄托给了“金柳、青荇、波光艳影……”这些美丽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作者描绘的一幅优美的画面。学生用散文一样的语言描绘画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用美丽的意象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

二、学生的感受

教完这一课以后我做了个调查,对于两个班级的学生来说,最难理解的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即通过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在他们看来作者的情感就是依依不舍之情,而其中的眷恋他们初读时时没能感受到的。但是经过对意象的分析,学生们渐渐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也体会到了美感。一些对语言比较敏感的学生,他们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因为平时他们就比较喜欢写作,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表现人的情感的变化。

课后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去写一首诗,模仿《再别康桥》的格式,可以写与初中母校的别离,可以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要由景物来反映你的情感。这次习作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有的写初中的学校,有的写自己的家乡,有的写刚刚来到的高中校园,总之,都是他们有话可说的地方。学生们都把他们喜欢的景、物赋予了他们纯洁的情感,每一景物无不感受到其内心真挚的情感,尽管情感没有徐志摩那样曲折的变化,但是对于意象的运用可以说是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些学生很骄傲地对我说,他会写诗了,其实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再融入自己的主观因素,当然能通过诗来表现情感。

通过《再别康桥》学生们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背后都是感情丰富的作者,每个意象都被作者赋予了主观感受了。

三、反思

这首诗歌讲完以后,我认真反思,主要的感想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让自己身临其境,才能再现作者当时的感受。要善于想象,把自己与作者连在一起,最好做到忘我。用心去读,去体会才能把握住情感。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确实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主动去用心感受、体会。有助于诗歌的理解。

第二,诗歌鉴赏要注意意象的分析。学生对于意象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的理解深层含义。比如“金柳”,学生理解,因为夕阳的余晖映衬着柳树变成了金色,他们很难理解到时作者的情感所致。因为作者对康桥无比的热爱,所以他把这么高贵的颜色赋予了河畔的柳树,同时以“新娘”做比,把柳树的婀娜与美妙形象化了。所以让学生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必须抓住装满作者满心感情的意象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握诗歌的灵魂。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要激发、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理解,真正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

第三,赏析诗歌还要注意学习之后,让学生去反思。在课后可以布置作业,或习作或鉴赏类似的诗歌,让他们巩固所学的方法,进而掌握。学生们的读诗兴趣提高了,而且能把自己的情感用诗一样的语言表现出来,尽管提高一点点,也是收获。

第四,学习诗歌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读,读出他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的感受尽量贴近作者的心情,学生讨论过后各抒己见让自己融入作者创设的意境。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锻炼他们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4篇:再别康桥课件范文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符合时展的潮流,必须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真正落实,就是要把每一堂课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两年的实践,笔者深切地感到:教师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面貌就会焕然一新,收效也显而易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几点措施。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具体做法有: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情趣充分调动起来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性格等。情感能真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意志是支撑学习知识的强大力量,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兴趣就是不断学习的源泉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1)。

笔者尤其主张语文课实践“情境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2)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尤为突出,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融身于课堂,成为学生的朋友,声情并茂地讲解,语重心长地引导,引人入胜地设疑,慷慨激昂地演讲,形成教师个人的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并将学生带进课堂情境之中。既可以采用实体情境:如参观现场、观摩实物等;也可以采用模象情境: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可以采用语感情境:如深情导入、激情结尾;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如设计问题、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等。让学生在情境课堂中愉快地学习,逐渐树立起“主角”意识。

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语文教师花较多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充分了解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记教学札记,记录课堂内外有关学生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多方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选择常规教学手段或现代声像工具等不再是单纯的应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笔者在教读《再别康桥》一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上网找到徐志摩和剑桥大学的照片,到音响店找到电视连续剧《人间六月天》,用系统软件截录部分情景,还找到歌曲《再别康桥》作为朗诵的相配音乐,精心制作了课件《再别康桥》,此课件后获省课件大赛二等奖。因为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诗歌理解力不够,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诗歌意境之中。精心制作课件,可以结合音、画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原来学生对诗歌有的深奥、艰深、难以理解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诗歌鉴赏的程式,积累诗歌鉴赏的常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开展积极的“双向互动”,诱导学生的主动投入

有人认为;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到黑板上写一写,就叫做教学创新,但课改的目的不仅仅止于此,而是要求做到: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主动、积极地回应,并养成这种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使语文课堂上能时时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杭州翠苑中学的何滨老师在上古诗《天净沙.秋思》一文时,以背诵古诗导入,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一种作品能留传百世”,接着在大屏幕上打出张晓风的文章《不朽的失眠》,请学生感受、鉴赏、感受、体悟,渐渐地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然后才开始上《天净沙.秋思》正文内容,何老师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判断、决定:

① “夕阳西下”是怎样的一种色彩?

②“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在大屏幕上打出两种观点,其一是“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的,反衬出身在异乡的旅人对家乡的思念;其二是“小桥流水人家”是冷冰的,表现的是游子们孤苦伶仃和内心的孤独;

③最后一句可否去掉“断肠”两字,有什么不同?

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学生兴趣高涨,回答问题十分积极。比如第三个问题,有同学说:“‘断肠’两字去掉好,去掉之后与上句“夕阳西下”形成工整的对仗结构”;有同学说:“怎能去掉‘断肠’两字?自古到今的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断肠”两字,如成语“肝肠寸断”、“断肠草”等,可见“断肠”两字在形容“伤心欲绝”的程度时非常贴切,去掉“断肠”两字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这种情感”……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学生在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的诱发下,形成了争鸣的局面,群体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自然而然地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主参与解决课堂问题的习惯。

第5篇:再别康桥课件范文

一、向语文文本的空白处拓展。

好的文本往往像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一样,是有留白的,这就为教师拓展教学预留了空间。或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作品在内容上都存在空白,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利用文本中的留白或者空白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如有教师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在教学结束之前做了这样的拓展:如果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再添加几幅有关建国后的浮雕,你认为应该添加哪些事件、哪些英雄人物?再如笔者在教学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一文时,在品赏完作品中关于想像世界的美好的人、事、景的描绘后,做了这样的拓展:你认为在蔚蓝的王国中还有可能出现哪些美好的人、事、景,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这两个拓展教学的例子都是挖掘利用文本的空白,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开拓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向现实生活和学生个人生活方向拓展。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即“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现实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教育更是追求打通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在进行拓展教学设计时,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材料,考虑学生个人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提升学生认识现实生活、评价现实生活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生活智慧。

如有教师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在教学结束之前做了这样的拓展:从唐山大地震、伊朗大地震等无数地震中,世界心理学界总结出一个铁律:地震发生,受灾幸存者焦虑之后是抑郁,严重抑郁的结果是漠视生命,半年之后,将是灾区自杀行为高发时节。学完本文后,你对热爱生命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思考几分钟后,把你对生命的理解说出来,鼓励灾区人民度过将至的这场精神灾害。这种拓展教学设计就将课文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结起来,并且在学生完成鼓励灾区人民时,对学生自己的心灵也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建设,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向写作方向拓展。

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结合一直是语文思维训练的一种常见手段。写作作为阅读教学拓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更能使拓展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为拓展教学的写作形式多种多样。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补写,如有教师在教学《月迹》这篇散文时,在品赏完本文极富童真童趣的语言后,提出任务要求:孩子们还有可能在哪里发现月亮呢?请仿照课文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为课文补写一段;可以续写,如教学《窗》这篇小说时,有教师拿文章结尾大做文章:小说结尾写到那位不靠窗的病人以见死不救的手段赢得靠窗的床位,结果发现窗外并没有曾经靠窗的病人所描绘的种种美景,窗外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故事到这里还会如何发展呢?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像,续写小说结尾;还可以改写,如有教师在进行童话《七颗钻石》的拓展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对这篇童话进行质疑,可以是情节上的,也可以是语言上的,然后对相应片断进行改写。除此之外,根据课文内容拟写标语、广告语、祝福语等也是拓展教学中常见的形式。笔者还曾经把传统的对联写作作为拓展的方式:在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经典散文后,为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以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为依据,拟写一副对联,这样的拓展设计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写作作为拓展教学的一种途径,无论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是文字表达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向作家经历和写作背景方向拓展。

所谓“知人论世”,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适当地引进一些作家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教学那些穿越时空、经历了时间检验的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时,这样的拓展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徐志摩的经典诗篇《再别康桥》时,除了运用诗歌教学常规方式――朗读吟咏、品味意象外,还适时的引进徐志摩的生平经历,特别突出其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期间的生活或者说在康桥边的生活对他一生的重要意义――“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只有这样的拓展,学生才能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才能更深入的理解诗人寄寓在诗作中的那种淡淡的伤感、依依不舍的幽微情感,才会明白诗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丰富内涵。

向作家经历、写作背景方向拓展和传统语文教学中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介绍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后者往往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以识记为掌握知识的手段,常常在上课伊始就进行传授;而前者却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为目的,对作家经历、背景资料的引进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的,材料呈现的时机也是因文而异的。

五、向相同题材或作家不同风格作品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同题材或作家不同风格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是拓展教学的又一常见途径。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时,教师常常就会用陆游的原诗做拓展,比较两首咏梅诗的异同。在对比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不同时代和作家个人身份、精神世界等因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从而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理解文本,同时开阔视野,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6篇:再别康桥课件范文

小桥,性格活泼好动,上课坐不住,喜欢接老师的话,影响课堂秩序。长期不完成作业,书写潦草。贪玩,调皮,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脑瓜子不傻,可是做事从来不喜欢动脑筋,似乎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一听说布置作业,就痛不欲生的表情。还喜欢动手打人,惹是生非。班上的同学都觉得他有点“讨人嫌”。

案例表现:

记录一:大课间的时候,同学们都站好队,准备做广播操。小桥提起就是一脚,给前面的同学踢去,还哈哈大笑。老师走下去批评他,他立刻改正。可是管不了多久又再犯。自控能力太差。

记录二:一周内,小桥连续三次没有做作业,有时交上来的本子,也是空白,这让我很生气。把他喊到办公室,他理由是忘了。我也没有多说,喊他在办公室把作业补齐。他安静地做,一会儿就做完了。我觉得他也不是做不起,就是懒。

记录三:开家长会,学生都在教室外面,家长在里面听老师讲。小桥就在教室门口晃来晃去,找自己的妈妈,找到以后还大声喊。我示意他离开教室不要影响老师讲话,他就跑到窗户上,继续哈哈地笑。然而他妈妈也没有对此作出任何反应。

记录四:每天我们都要布置回家父母听写,然后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听写。小桥是全班最恼火一个,从开学到期末,没有一次全对,而且重听写都是要四五遍才能全对。我问他回家妈妈听写没有,他说听写了,我说听写了几次,他说,一次。我就告诉他,给妈妈说,以后听写直到全对为止。

案例分析:

小桥的父亲是外地农村户口,为了孩子读书,到城里打工,现在当上了包工头,成天都在工地上。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就跟着父亲在工地上帮着工人做饭。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已经20岁,他是老幺,才8岁,可想他父母是多么疼她。他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只要他想要的,父母都满足。在家里他就是霸王,姐姐都要让着他。可是,他父母之想着怎么找钱,并不管孩子的学习。有空就打牌,连孩子的作业都不愿意检查一下。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创造了物质条件,就够了。有一次小桥又没完成作业,我给他父亲打了电话,父亲似乎很忙,说了几句就挂断了我的电话。然而,没过两天,小桥仍然又不做作业。我问他那天爸爸回家批评你没有,他说没有。我才觉得,原来他这样的性格,都是父母娇生惯养和不负责任的后果。

采取措施:

1. 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不完成作业,爱惹同学等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2. 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第7篇:再别康桥课件范文

北京市顺义区教委根据本区教育系统的实际,制定并颁布了在全区相关教育机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北京市板桥中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开研讨会、请专家指导等方法,制定出了板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计划。

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举措

(一)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办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板桥中学的办学思想具有多元特色,旨在促进学校整体和谐发展。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干群和谐,师生、生生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落实办学目标的重要一环。

(二)树立“服务”、“发展”的管理思想,使用好尊重、调节的管理方法,树立为师生发展服务的管理思想,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1.召开改革领导班子会

(1)会前学习交流。每次班子会前几分钟进行学习交流,这样既强化了干部的学习意识,又可互相启发。交流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干部学习的内容,也有外出开会的精神,还有平时管理的体验等。

(2)实行设计、反思制。每位干部汇报自己近期的工作,确定自己下一步所负责的工作,并制定较为详细的工作计划,自己先行设计好工作方案,然后与大家交流,一起完善;校长对每位干部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提出建议。干部的主体性大大增强,主动想问题的意识也明显增强了。

2.把教师会开成教研会。改变以往教师会光由干部讲、教师只是作为听众的做法,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轮流发言,畅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学习体会与收获,分析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教师不再只是听众,而是以主体出现。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不再无故不参会,而是觉得不开会是一种损失,有的还要求用幻灯片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进行展示。

3.为女教师过别致的“三八节”。关心女教师的身心健康,每年都要为全校女教师过一个别致的“三八节”。2009年“三八节”主题是《做成功靓女人》,女教师们在一起讨论“家长里短”:处理好婆媳关系的妙招、教育子女的办法等。女教师热情非常高,收获也特别大。多种以调节身心健康为主题的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干部和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

4.校长亲自为教师进行《健康・成功・快乐》的讲座,讲座分为四部分:快乐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健康的人生、潇洒的人生。在做讲座过程中,会议室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笑容挂在教师们的脸上。通过这次讲座,教师们掌握了不少调解心理、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

(三)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了如下工作:请市、区心理专家来校为心理活动课“会诊”,悉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规范心理课教案,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发展与提高。

(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校各层次德育工作的开展。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结合,彰显德育实效性;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的对接,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校各项德育活动中;在班级德育中插上“心理翅膀”,使班级管理工作更有实效。

二、成效

正是由于我校办学思想正确,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学校由此发生了振奋人心的变化,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缓解与解决;教师们掌握了调节心理的科学方法;心理教师指导学校心理活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心理活动课的效果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和谐;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北京市顺义区中小学第一本校本心理活动课参考书于2009年6月出版。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我校各方面工作的提高:我校党支部在乡镇四十几个支部中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08年9月板桥中学与顺义三中、八中同时进入顺义区科技教育示范校行列;同年12月,我校被评为顺义区科技教育先进集体。2008年中考,我校有五科获优秀奖,会考科目中有两科获优秀奖,学校获学科成绩优秀集体表彰,同时获英才教育优秀集体奖,等等。

三、体会

第8篇:再别康桥课件范文

有特色文化素质的教育之路。

一、紧扣立德树人,引导确立“大写人生” 二、开展法制教育,普及提高法制意识

在青少年学生当中开展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制意识,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各级关工委特别是教育系统关工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我们要求学校常年聘请法制副校长(一般由派出所一名副所长兼职),经常性地为学生上法制课,会同学校和有关部门共同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参与预防和处理学校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到法制校长进校园、法制教育进课堂、法制知识进头脑,组织劳教人员现身说法,普及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同时,鼓励有条件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直通车,以qq聊天、电子邮箱、校园网、书信等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帮助疏导学生心理压力,避免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目前,路桥区已创下了在校生连续5年“零犯罪率”的记录。

三、注重家校联通,着力打造教育合力

工作中,我们十分重视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发动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要求学校以家长学校为抓手,充分利用“家校通”等现代通讯技术平台,加强家校联通。一方面及时通报学校有关工作,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家长开展较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让更多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意识教育,注重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与言传身教,促使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目前,家长学校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如路桥区蓬街中学的家长学校还成为了该校的一大教育品牌和亮点,备受家长欢迎。下阶段,还将在全区学校实施“家庭教育行动”,进一步推动家校联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独特作用,使家庭教育更好地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四、倡导文化育人,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2002年以来,路桥区以省新课程改革试点区为契机,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中逐步确立了“文化育人”的理念,引导学校从文化层面的高度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未成年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如路桥二中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改革的矛头直指教育教学的源头和根本,实施了“高效自主”的课堂改革,教室四周都有黑板,学生被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从而还原了学生的活泼个性,重新点燃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培育了学生的思考探究和创新能力。路桥实验中学则提出“科学+自主”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既为学生当前的升学着想,又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既努力帮助学生摘取现实的升学果实,又努力使学生的理想之树根深叶茂。路桥三中更是提出了“为人生架桥,为幸福铺路”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追求着教育“就是使人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的终极目标。今年路桥区又提出了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努力做到“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点都能育人”,使每位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熏陶。这种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做法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人民教育》、《长三角教育》等杂志都到路桥蹲点调研,并宣传报道了路桥的经验做法。

五、关爱弱势儿童,建立关爱帮扶机制

路桥区关工委一直来十分

关注弱势儿童的学习生活,协助区慈善总会设立贫困学生慈善基金,对特困学生开展关爱帮扶。部分学校关工委还主动与山区学校“牵手结对”,开展各种资助和赠送书籍等活动。去年汶川地震后,各校关工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做好灾区30名来路桥学生的学习安置工作,照顾其日常生活,对重灾区44名在路桥就读学生给予每人200元的经济补助。同时,积极开展爱心募捐活动,全区各校共为灾区捐款达426万元。针对路桥民营经济发达,外来人口众多的现状,关工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着力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关爱行动,督促落实外来民工子弟入学有关政策,给予本地居民的同等待遇。做好扶贫帮困资金的落实,

2008年全区共接纳外来民工子弟20263人,落实各类补助经费70多万元,全年共有5490名中小学生得到资助,确保未成年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同时,关工委还非常重视失足青少年的改造生活,多次会同教育局关工委到杭州少管所等地看望路桥籍失足青少年的服刑改造情况,鼓励他们洗心革面,帮助他们树立重新做人的勇气和信心。关心“归正”青少年的工作生活,避免他们“二次失足”。

第9篇:再别康桥课件范文

充分的理由

某人刚到一所小学代课,校长对他说,学生在上课时间不得离开教室。但他正要开始上课时,莱蒂站起来说:“老师,我得去告诉弟弟,今天中午吃花生酱。”

“哦!我想,它同上课相比,是不重要的吧?”

“不,老师!”莱蒂说,“如果我不告诉弟弟今天中午吃花生酱,他就会把妈妈留给爸爸晚上吃的烤牛肉吃掉。那样,爸爸回来,就会要妈妈辞去她的工作,因为她不能使他吃上好饭。然后,妈妈将骂爸爸猪秽,叫他下馆子,爸爸便很晚很晚才能回家,最后妈妈便叫着要闹离婚,并到外婆家去住了……”

某人终于让她去了。

没有做功课

亨利问妈妈:“一个人会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而受到惩罚?”

“当然不会。”妈妈答道。

“挨骂呢?”

“也不该挨骂,小宝贝。”妈妈温和地说。

“那么,谢天谢地。我今天没有做功课。”

智力冲关

黑夜,小明一家要过一座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趣味谜语·每行一味中药

寒冬腊月纸糊窗,

瑞雪纷飞天正寒。

苦熬三九盼春节,

全家团圆庆新年。

(答案请在本期找)

言论

背景:2012年10月底,一连串的幼儿园虐童事件被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幼儿园缺乏优良师资,老师无证上岗、待遇低,以及管理混乱、缺乏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令人们深思。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未来。我们真诚地希望,类似这样的事件今后永不再发生。

幼儿园教育会奠定一个人人格成长的基础。所以,幼儿园教师录用时一定要进行心理健康测评,若其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就不应该当幼儿园教师。另外,所有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定期做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们也有烦恼,但学校要引导他们怎样去保持自我心理舒畅,别将解决不了的问题无意识地带给孩子,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资深心理咨询专家杨梦华

在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的现实下,幼师的招聘门槛低;于是导致优秀的人才不想来,不优秀的人却进来了。现在幼师需求量那么大,而且找不到人,无奈之下才会出现了很多无证上岗或者先上岗后拿证的做法。

幼儿教育专家、广州大学教授周燕

光靠设置准入门槛、测评标准等配套措施,是治标不治本。政府加大对民办园的投入才是解决根本,才能通过良好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教师进入幼教队伍。而民办园的培训经费也必须要有政府的补贴。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卢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