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再别康桥范文

再别康桥精选(九篇)

第1篇:再别康桥范文

一、诗歌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学,梦想着要做一个理想中的政治家,只可惜最后事与愿违。庆幸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很多名人名流,并与他们有着深入的交流。1920年,徐志摩因追随大哲学家罗素而从美国来到康桥,从此开始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康桥之旅。

在这里,徐志摩逐渐安定下来,每天和老师一起交流,在康河河畔畔流连忘返,他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在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康桥是遇到了林徽因,,遇到了他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女人。他和她一见钟情,无法自拔。徐志摩是林徽因第一个爱上的男人。徐志摩虽已结婚,但同样是第一次爱上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女人。才子佳人,情定康桥,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倾城之恋,成为了康桥永久的佳话。同时,也使得因包办婚姻给徐志摩带来的痛苦和束缚变得烟消云散。

在康桥的两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快乐,最为充实的日子,也是徐志摩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折点的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康桥是他人生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条在他心目中最美丽的康河,就像母亲河一样,给了他最美的印象,也是他写作的灵感源泉。徐志摩对康桥有种特殊的感情,有种特殊的爱。这种感情,这种爱,我们可以称之为康桥情结。这种情结对他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对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康桥,徐志摩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学习,接受着康桥文化的洗礼,还可以在与罗素、狄更斯、曼斯菲尔德等名士的交往中,汲取自己的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康桥的那绝美的风景也洗涤了徐志摩的心灵,让他的心更加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灵魂。他把大自然的美,以及自己对大自然,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到写作当中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丰富,语言轻灵,追求自然美,音乐美的写作风格。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一共有三次康桥之旅,第一次是求学之旅,时间最长,经历也最丰富,也是他最快乐之旅。第二次时间最短,犹如惊鸿掠影,除了写下《我所值得的康桥》之外,没有值得纪念的地方。而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却是他的失意之旅,寻求安慰之旅。那时的徐志摩,经历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正是人生最时的时候。这一次归来后,他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从此,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他再也没有去过康桥。再也没有见过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挥一挥衣袖,作别了西天的云彩,作别了梦里的康桥。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之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新月诗派的前身是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创设的新月社,后来因为徐志摩等一大批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的加入,最终形成了新月诗派。新月诗派以严格的格律著称,所以又称格律诗派。在新月诗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闻一多在理论方面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徐志摩对闻一多的这种理论相当的推崇,并力行实践。《再别康桥》就充分的体现了“三美”主张,尤其是那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极富音乐美,也很有感染力。

这首诗一开篇,就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气息悠悠绵长,音节抑扬顿挫,旋律轻灵明快,充分体现了格律的特点。全诗分为七节,开头几句除了应有的变化之外,几乎没什么不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这七节诗,每节又分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在韵格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再加上徐志摩很善于叠字的运用,“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整首诗就犹如一首美妙的小曲,极富音乐感染力。

记得胡适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的一生就是这三个字的真实些照。他对爱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美的努力实践,在他的诗歌写作生涯中一直没有放弃。

第2篇:再别康桥范文

有两句话我们不应忽视,其对于我们把握《再别康桥》的情感指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1931年3月19日徐志摩在致陆小曼的信中说:“前三年……我决意去外国时是我最难受的表示。”

一是1928年9月徐志摩致恩厚之夫妇的信中说:“我这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的。”

“去外国”是指1928年6月-11月徐志摩与王文伯经日本前往美欧的那次旅行。“故地重游”是指1928年秋天徐志摩曾专门回到康桥。是什么原因使诗人难受到要去外国才能解脱?解脱为何非要到故地――康桥“再寻旧欢”?

志摩的婚恋生活

徐志摩自己说过:“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因此,了解徐志摩的婚恋生活,对理解《再别康桥》的感情指向至关重要。

在徐志摩短暂的34个春秋中,共有过两次婚姻:1915年10月与张幼仪的婚姻(1922年3月离婚)和后来与陆小曼的再婚。但是,令他一生苦苦思恋和追求的却不是以上两位女性,而是被称为“一代才女”、“美艳如花”的林徽因。

与陆小曼的婚姻生活。徐志摩置社会舆论和传统道德于不顾,以极大的气魄和勇气与陆小曼于1926年10月结婚,但不久就陷入了苦恼。因陆小曼仍积习难改,又与翁瑞午关系暧昧,而且染上了吸鸦片的嗜好,阴阳颠倒,百事不理。

1927年8月27日,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中说:“受朋友怜惜与照顾也得有个限度,否则便有界限不分明的危险……”这里暗指陆小曼与翁瑞午的交往,此时社会上已经对陆、翁的关系风言风语。

1928年春节前后,徐志摩在日记中写道:“受的出发点不定是身体,但爱到了身体就到了顶点。厌恶的出发点,也不定是身体,但厌恶到了身体也就厌恶到了顶点。最容易化最难化的是一样东西――女人的心。”1929年3月5日徐志摩致恩厚之的信中说:“上海生活味同嚼蜡,有时更是可恨可厌,但要拂袖他往,却是难于登天。”其中已流露出对陆小曼的厌烦,对爱情的失望、无奈。

1931年3月19日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中说:“前三年,你初沾上习的时候,我心里不知有几百个早晚,像有蟹在横爬,不提多么难受。”……

从以上徐志摩的话中可以看出,1928年出国之前,徐志摩的情绪坏到了极点,婚姻已出现了严重危机。朋友们都劝他暂时离开一段时间以摆脱恶劣的心境。“这次出国并无必要,可说纯粹是为了躲避家庭的烦恼。”胡适曾在《追悼志摩》里说:“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他承认失败,他有一首《生活》的诗,诗的情调,暗惨得可怕。”

康桥之恋。1920年秋,为追求罗素足迹的徐志摩从美国来到伦敦,来到康桥。这期间他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林长民曾为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也是位十足的书生逸士,曾写出了“万种风情无地着”的名句。林徽因自幼耳濡目染,并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既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温柔韵致,又有西方女性的热情奔放。她的绝艳美貌和高雅气质令徐志摩一见倾心,林徽因对徐志摩也非常“喜欢和敬佩”。两人经常同游康河,欣赏两岸的美景,同听康桥的晚钟。“我到了那三环洞的桥上再停步/听你在这儿抱着我半暖的身体/悲声的叫我,亲我,摇我,咂我……”林徽因也在《无题》中隐约透露了当年他们的交往情景:“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徐志摩越陷越深,日夜思念林徽因。他在给林徽因的情书中写道:“我爱你。自从我第一次到你家,你那样优雅、大方、亲切地接待我时,我的命运之神就在我耳畔大声叫着:就是她,你那另半个灵魂。”

但是,林长民并不愿意徐志摩成为自己的女婿,他更欣赏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林徽因也因“少年时代的家庭阴影梦魇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她深知母亲被冷淡的痛苦和‘家庭战争’的可怕。她知道如果自己接受徐志摩的爱情,离婚会让张幼仪陷入痛苦的深渊”。为了避开徐志摩,林长民于1921年10月突然携林徽因由英赴法,并旋即回国。这时的徐志摩已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要求,并刚刚把她送往德国,尽管遭到了父亲徐申如的坚决反对,也遭到了恩师梁启超的训斥,但他毫不退缩,据理力争:“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当他满怀欢喜之情来找林徽因时,她却突然离去,使徐志摩万分失望和痛苦,他也很快回国。

在康桥与林徽因从相识到相恋的日子,成为诗人一生最幸福最留恋的时光,这段刻骨铭心的爱,一直伴随着他,终生难忘。徐志摩一方面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一方面又说:“我友!知否你妙目――漆黑的/圆睛――放射的神辉,照彻了/我灵府的奥隐,忧如昏夜/行旅,骤得了明灯,刹那间/周遭转换,涌现了无量数理想的楼台……”(林徽因“眼睛乌黑明亮,顾盼生辉”)由此可见,徐志摩的眼与其说是康桥教睁开的,不如说与林徽因的康桥初恋使他开始了人生的觉醒,产生了追求和理想。从此,康桥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抒发对那段恋情的留恋和伤感成为他诗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先后写了许多诗文,表达对林徽因的爱:1924年4月,发表《鬼话》,向世人公开表露他对林徽因的呼唤;1926年5月,发表著名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到你的波心”;1931年他又为林徽因写了《你去》,“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就是诗人的去世,也与林徽因有关(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徐志摩乘“济南号”飞往北平,10时10分,飞机到徐州机场卸装邮件时,他忽然感到头痛得要命,不想去北平,但一想到晚上要参加林徽因的一个演讲会,便忍痛继续飞行,下午2时左右,飞机在济南附近上空失事,诗人意外身亡)。

由此可见,康桥恋情在徐志摩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徐志摩康桥诗文对比。在诗人短暂的34岁生命中,先后三次到过康桥:1920年9月―1922年9月,第一次来到康桥,归国后写下了《康桥再会吧》、《康桥西野暮景》、《康河晚照即景》;1925年3月―7月,第二次来到康桥,归国后写了著名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6月―11月,第三次来到康桥,归国途中写下了《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康桥诗文,大多描绘了康桥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对比这些诗文,就会发现它们的明显差异。诗人第一次到康桥,是怀着找寻改造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而来,充满自信,积极主动,因此诗歌主要赞美了康桥的自然风光和对自己的启迪之惠,充满感激与留恋之情,基调是深情的;第二次到康桥,是为了躲避与陆小曼恋爱而引起的风言风语和尴尬,因为“是临时逼出来的”,因此文章多是对康桥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笔调是亲切的、轻快的;《再别康桥》是在诗人感情出现严重的危机,怀着寻找旧欢痴想的背景下第三次来到康桥而写的,此时此刻,物是人非:自己身心疲惫,而林徽因和梁思成已于1928年3月结婚,诗人昔日心中的女神如今已成为别人的新娘,徐志摩的心境可想而知。《再别康桥》与其他康桥诗文比较,更委婉缠绵,在深情的赞美中,流露出浓郁的哀伤和落寞。如果没有诗人婚姻的危机和康桥之恋的痛苦,仅仅与康桥“再别”,是不会如此哀伤的。

《再别康桥》的情感指向

1928年秋,惆怅的徐志摩只身来到康桥,故地重游,往日的欢乐又浮现在眼前,对那段美好的时光,既无限思恋,又无限伤感和无奈。《再别康桥》终于在康河梦一般的氛围中诞生。

《再别康桥》,层次分明地勾画了妩媚动人的康河:夕阳照耀下艳丽的河畔垂柳、绿油油的多情的水草、清澈幽美的拜伦潭和星光斑斓的康河夜景。但是,诗人“并不是单纯地歌咏康桥妩媚的自然风光”(徐荣街语),而是通过对康桥的赞美和依恋,充分表达了他对林徽因那段恋情的深深怀念和珍惜,这在诗中已充分反映出来。如“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从字面上看,“垂柳”很难与“新娘”联系到一起,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明白:它只是一个表意之象,诗人看到河畔那霞彩纷披的垂柳,轻轻拂动着柔软的枝条,是那样的柔美多情,它多么像当年康河边上的林徽因――自己心中的新娘。因此,艳丽的金柳,就是林徽因的象征。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把握“波光里的艳影”,为什么不只在康河碧波中荡漾,还“在我的心头荡漾”。也正因为“柔波”里有“艳影”,诗人才愿做康河水草。再如“那榆荫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不仅描述了拜伦潭潭水的五彩斑斓和如梦般的幽美,而且还暗示了诗人当年曾在潭边凝思,充满对未来、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这里沉淀着天上的彩虹,也沉淀过他对爱情美丽多情的梦。因此,诗人要泛舟康河“寻梦”――寻找他往日的欢乐。康河妩媚依旧的景物触及了诗人的伤感情绪:惆怅、无奈、怀旧的种种感觉洋溢在他的心头。带着排解痛苦、寻找旧欢的痴想“轻轻地来”,得到的是更强烈的痛,诗人只好“悄悄地”离去。

我们在把握《再别康桥》的情感指向时,除了联系诗人的婚恋生活外,还要考虑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即当时徐志摩、林徽因都已分别结婚,都是有一定身份和影响的人物,徐志摩即使要“寻找旧欢”,也不便直接表白;即使他自己无所谓,也不忍心伤害林徽因。他只能借景抒情――借眼前之景,抒心中恋情。

因此,《再别康桥》是诗人与自己隐秘的感情世界的惜别,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寻梦时的落寞和惆怅,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苦闷。(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为:07CSHJ04)

参考文献:

1.濮思明:《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安徽教育》,1997(7)。

2.汤登仲:《〈再别康桥〉备课三题》,《中国语言教学》,2003(8)。

3.吴福辉:《徐志摩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乐齐:《徐志摩经典》,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版。

6.田时雨:《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第3篇:再别康桥范文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唯情,唯爱,唯真,他洋洋洒洒,酣畅人间,带给了与他同时代的人们以无数惊叹好人拨撩,同时更像一盏长明于人类精神家园的不灭的心灯,照亮着那些物质富足却心田干渴的灵魂们的回归之路。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起激昂青春。《再别康桥》时的轻轻挥手,还是不平而鸣的《呻吟语》,都是发自内心的呼唤,有着无尽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感触每一位读者。

志摩先生在1922年写下《康桥西野暮色》,像是一幅幅灵动晚霞暮光之景,“晚霞在林间里/晚霞在原上溪底/晚霞在风头风尾/晚霞在村姑眉际/晚霞在燕喉鸦背/晚霞在鸡啼犬吠”,晚霞也许在心里之上,挥之不去。轮廓了世上最美的事物,最微妙的尘埃上。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感叹,行间中,能构想出志摩先生漫步于康桥之上,吟呕这几行诗句。哀哀的叹息声,似乎传达着昨天的故事,也许不是他本人经历的,但他一定目睹了太多的世态炎凉...

在1924年写下《康桥再会吧》,介绍着自己一路漂泊,遇上这样一个知己——康桥,赞美着康桥曾拥有一切的光环,像是这一切都在与诗人在分享,互相告白。寄情于康桥之上,感悟人生的真谛,就如他写道“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也许正是这样的告诉,这样的对白,默默的像是一个怡情的“疯子”,追随着明天的点滴,待我再会时,希望康桥的容颜依旧...

在1928年他写下了不朽诗篇《再别康桥》,曾追溯着,到最后的不舍离别,不曾留下一切,只带走思念远远归去,甚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康桥是诗人在剑桥时,承载梦想的信念,数杯不醉的知己,远看去,在诗人眼里也许这就甚是海市蜃楼了吧,“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唱响着谁的流离失所?

第4篇:再别康桥范文

一、音乐美

所谓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全诗的韵脚有i(来、彩)、ng(娘、漾)、o(摇、草)、ng(虹、梦)、u(溯、歌)、io(箫、桥)等,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错落有致,诵读时,也就自然有一种旋律感。再有“轻轻”“悄悄”等叠音词的反复使用,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音节和谐,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另外,全诗回环复沓。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诗歌开头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结尾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全诗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一种回环呼应,读来意蕴悠长,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绘画美

所谓绘画美,是指诉诸视觉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这一首诗歌,描绘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景物,几乎每节都是诗中有画。语言上多采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具有色彩的词语,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幅清新明快的画面,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而且通过“招手”“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使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动感,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给人以立体的视觉效果。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充满诗意的境界中去。

三、建筑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它主要指的是诗的排列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造成有规律的匀称或参差。

《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位,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同样给人以形式的美感。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第5篇:再别康桥范文

夕阳的余晖缓缓洒入江中,那天空中的愁云也含情脉脉地凝望着我。我的手不由自主的在寂静的天空中划过,真想伸手摘下此刻的整个天空,将它拥在怀中,不让它溜走。

那河畔的金柳正孤独的对着江面梳洗打扮,就像是夕阳中艳丽的新娘,那么美丽,那么销魂。我想它此刻一定需要我的陪伴吧!

瞧那软泥上的青荇,在水中不停地招摇者。像那婀娜多姿的女郎,无拘无束,悠游自得。在那康河的柔波里,青荇散发着她特有的魅力,鱼儿释放着他无尽的活力。我只求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株无名的水草,不求在群芳中独具只眼,盛名远播。

在康河的柔波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所有的黑暗都会胆怯,所有的只卑都都将化为自信。

看那榆阴树下的那潭清泉,不,那不是清泉,而是绚丽多彩的天上虹,被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在康河的柔波里,散发着彩虹般的梦。大地都被这场雨所感动,所洗礼,到处都是寻梦的足迹。

为了一个梦,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我撑着一只长篙,载着满船的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还要在满船星辉的照耀下防声高歌,让我的歌声在康河中荡漾,让康河永远地铭记我,永远地以我为骄傲,让她也为我引亢高歌。

但是我又不能放歌。我不忍心打碎这镜子般的宁静,不忍心让爱我的康桥为我流泪。我想悄悄就是一首最动听的离别送歌吧。此刻,天空都为我冻结,为我沉默了。连那往日叽喳的夏虫也开始沉默了,大概沉默是对我的欢送吧!我偷偷地回头瞥了康桥一眼,我不敢正视它。因为我怕眼泪不听指控地冲破眼眶,我怕打破这美好的刹那。我希望此刻永远烙在我心上,永远珍藏,永远`永远。

第6篇:再别康桥范文

关键词: 新月派爱美自由

一、追寻爱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一个“别”字,一“走”一“来”道出了志摩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和眷念之情。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当徐志摩回国后,看到独裁统治的建立,使他由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单纯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怀疑的颓废”。回想两年的康桥生活,不由得激起诗人对康桥生活的深切热爱之情。诗歌由开始的悠然自得编织美梦到激情四射撑篙寻梦再到结尾的回归现实梦想破灭。作者情感的变化与其曲折的人生经历乃至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诗人善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一开始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结尾处,诗人又一次提到云彩,只是这次把“轻轻”换成了“悄悄”。首先两个叠词的使用,让我们足以能够感受得到,徐志摩有万般的不舍和无奈掺杂在里面。只身一人作别,不愿惊动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它的那份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她依依惜别。真可谓“不敢高声,恐惊康桥”。再者不同的两个小节却选取了同一个意象“云彩”。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寻常物象,而选取云彩这一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云彩本身而言飘忽不定,正是对诗人此时思想状态的真是写照。在作者眼里,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可爱动人。正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就这样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人。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由此可以看出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如此之高。在剑桥留学的两年时间里,他与林徽因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此产生。与林的相识、相知、相恋,这无一不是让他留恋的原因之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了他们的爱情的足迹。几年后的他故地重游,“此情可待成追忆”不免会勾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所以常人眼里的柳树,在志摩眼里也是如此之美。

二、 追求美

新月派又一代表人物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把“三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来看绘画美,诗人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如西天的云彩的轻柔缠绵,河畔金柳的摇曳多姿、流光溢彩;油油水草的青翠欲滴、生机勃勃以及那彩虹似的梦……。并且这一幅幅都是流动的画面,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动感,犹如上演了一部抒情影片:诗人再次来到康桥,重逢的热吻还没有冷却时,又跟她道别,于是他踏着夕阳的辉光,来到了康桥。“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他深情地注目着,暇想着……时光也在缓缓地流动着。沐浴金柳的夕阳逐渐消逝,斑斓的星辉在放歌的彩虹似的梦中出现……

其次音乐美,诗歌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这归结于它的押韵。整首诗的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虽不是一韵到底,但是每一节押同一个韵,并且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这也是新月派诗歌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因为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它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 本诗回环复沓。首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和末节“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诗歌的音乐性。

最后是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三、 向往自由

徐志摩向往自由、热爱自由。即使是普普通通长在烂泥里的水草,在他眼里都是“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招摇”一词在这里是恰到好处。诗人羡慕水草的自由自在,以至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希望自己悠然的依偎在母校的怀抱里,尽情的享受母校“柔情似水”般的温暖而甜蜜的抚慰,再也不离开。他的诗歌,寄托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如诗歌中所写自己泛舟向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找彩虹似的梦……追寻自己的理想,梦寻到了吗?此时峰回路转“但我不能放歌”作者似乎恍然大悟,美好的梦想一下子破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之大。以至后来夏虫、康桥也为我沉默,这一切都流露出诗人的失落和惆怅。

参考文献:

第7篇:再别康桥范文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对于“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句诗,许多读者作了这样的赏析:“想到就要和康桥告别,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在这里,有人显然以为这句诗运用了写实手法,把“笙箫”看作是存在于诗中的客观物象,是“实境”。我认为这样解读诗句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整首诗的意境构成中是突兀的、不和谐的。

从审美的角度讲,在诸般文学样式中,诗歌无疑最具有美学特征。诗人在构成诗的意境时,诗中的一切景与物都必须处于与诗所要表现的意境吻合而协调的状态中,从而在整体上求得一种匀称和谐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效果。在《再别康桥》中,诗人通过种种物象的组合和情景的勾连,诉诸读者一种共同的审美指向:那就是“静”,这也是整首诗的情感氛围。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而诗中的感受却是四个月之前的,他静静地走过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个角落,往事又一幕幕重现,但诗人只想做一次不声不响的静静的离别,他生怕惊动一切,因此他才“轻轻的”、“悄悄的”。特别是在第六节,诗人“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表明诗人所处的环境是沉默的静寂的,诗人“不能放歌”正是怕打破这种宁静。静是诗人为自己的离别而设。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笼罩全篇的寂静的氛围中,诗人幽幽的情怀和绵绵的思念在康桥的夜中滋生,在诗歌的行里流动,也在诗人的心头和我们的心头悄悄地无尽地蔓延,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徐志摩着力刻意营造这种静,并恪守这种静,从而形成一种幽雅闲静、高妙而和谐的艺术境界。这样,在诗人所处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都处于静的状态下,“吹奏笙箫”这个细节显然不符合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合理发展,也破坏了诗的整体情景和氛围的一致性。在诗人主观感觉中和对外部世界产生的客观效果上都已打破了他着力表现的存在于诗中的静。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审美的角度讲,“吹奏笙萧”这一细节在诗歌的意境构成中是不匀称也不和谐的。

再者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第6节中,诗人想象自己撑一枝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游,迎着和风,沐着星辉,真是连缺乏音乐灵感的人也会禁不住放声歌唱,可是诗中的思路随即逆转:“但我不能放歌”,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更是特意将“笙箫”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些无法调和的意象连接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故意将那股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自己去领会,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诗人的沉思默想、满怀的离愁别绪使他渐渐陷入一种沉迷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抑制下,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也会暂时处于一种麻木状态(也许夏虫并没有沉默,但他充耳不闻),从而在诗人的内部世界中又形成一种更深层次的静。

另外,从诗的语言结构来看,“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属倒装结构,“悄悄”是来写笙萧所体现的情景和状态的,换成散文句法,就是别离的笙萧是悄悄的。在这里,“悄悄”显然是作为叙述主语的谓语而存在。如把“悄悄”放在状语的位置对虚设的“吹奏”进行修饰,这违背了语言的逻辑。悄悄,没有声音也,而吹奏笙萧自然要发出声音,这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第8篇:再别康桥范文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l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第9篇:再别康桥范文

是否就能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是否就会在我

伤痛的心头 荡然无存

那曾经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是否就会在我

流干的血液 寸草不生

再也无法像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招来今朝

我不忍触动

深藏在心底的伤痕

化为唐诗宋词的凄凉和哀婉

梦碎,何处还能找来一支长篙

助我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重新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我很想放歌

但我无处歌唱

如你所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爱呀!让我如何与你离别

贴着你泛黄的旧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