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精选(九篇)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

第1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质量标准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一样,需要有一系列的法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法规制度体系,让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法”可依,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规制度体系应是多层面的,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也要有证券交易部门的规定和行业标准,还要有企业层面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规范体系。在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规制度体系中,既要有保证审计质量的审计管理方面的制度,也要有保证项目质量落实的业务操作规范,还要有强化质量保证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从执行力角度讲,法律具有强制执行的属性。在法规制度体系中,首要的是在国家法律层面要有明确的企业内部审计及其质量控制的规定,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协会及企业要共同努力,推动和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国家立法。其次,要建立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这一体系既要有管理标准,也要有实务标准;既要涵盖审计程序,也要包涵实体控制。同时要积极探索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强化行业标准的执行力,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行业准则真正在企业落实。再次,企业要进行制度细化,一方面落实上位制度的规定,另一方面对上位制度作必要的补充。制度要具体,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有效执行。

二、抓住审计工作重点

(一)把握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环节

(1)重视立项调研。调研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如果调研不到位或方向把握不准,就难以提出高质量的立项计划,从而错过符合决策层和管理层需要以及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或增加企业价值的项目。因此,必须了解宏观政策、管理层需求、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在分析评价调研成果的基础上,为立项提供参考依据。(2)科学编制计划。审计计划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审计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效果,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往往来自高水平的审计计划。企业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必须着眼宏观,立足微观,既要落实和执行政策,维护国家法律政策的权威,又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体现决策和管理需求。只有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切合本企业特点和企业急需的项目计划,只有做到这一点,项目实施后才会产生达到或超越预期效果,从而体现出项目的高质量。(3)强化实施监控。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对项目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审计项目,如果实施环节控制不好,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审计产品。在这一环节中,审计组构成、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现场查证共同影响着项目的质量。实施环节质量体现的最终载体是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方案指导审计实施,对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审计成果——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审计决定的编制依据。实践表明,审计组成员的经历、经验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查证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审计组成员的构成,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审计组既定以后,项目的组织实施就是关键性的质量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是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主审的技术指导程度和组长的组织把控水平。(4)精心编制报告。尽管审计报告是基于审计工作底稿,但两者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同向关系。即使有了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也不一定产生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原因在于编制审计报告也需要技术和技巧。审计工作底稿带有一定的专业性,有的底稿非专业人士难以看懂;而审计报告一方面不应是工作底稿的简单叠加,要用简短的语言对工作底稿作概括描述,反映底稿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审计报告要表现出通俗性,要能使非专业的人员看得懂。要达到这一点,报告编制、审核的质量控制也就成为必然需要。另外作为企业内部审计,报告一定要有及时性和富有建设性,否则容易形成事过境迁,达不到应有效果,从而影响内部审计的总体质量。(5)强化整改跟踪。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范经营风险、规范和促进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基于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督促整改。尽管整改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但绝不能轻视审计部门在这个环节所起的作用。现场整改是体现审计成效的最佳方式,在不具备现场整改的情况下,审计部门要督促跟踪,直至完全整改。因为如果问题得不到整改,会影响审计的宏观质量;所以对审计整改环节实施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掌控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

(1)严格遵循审计程序。按规定程序开展审计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企业内部审计,要遵循程序合规原则,依照规定的程序、流程开展工作,既包括工作步骤、顺序,也包括履行各种手续,如先通知后审计,进入信息系统之前的申请与审批,底稿的复核和签字确认,报告的交换意见等。(2)核清审计事实。以事实为依据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因而“事实清楚”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要做到事实清楚,就必须满足审计所揭示的问题、事项或反映的情况是客观存在、实事求是的,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主观想象的。(3)获取充分可靠证据。用证据说话是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把握的原则。审计所认定的事实,必须有充分、可靠的证据加以证明,才能保证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要重视审计证据的收集。作为证明事实存在的证据应首选直接证据,只有在直接证据无法取得或无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才可运用间接证据,且要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间接证据加以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才能加以认定,否则就会有审计质量风险。(4)依法依规准确定性。对审计查出问题给予准确定性,是审计部门进行责任界定和企业进行责任追究的客观需要,因其涉及对相关事项、人员的处理,政策性强,因而也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最相适应的条款定性。对于同一事项,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规范规定相矛盾或不一致时,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即专项规范)优于“普通法”(即一般规范)、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优于企业制度的原则适用和定性;如果相同级次的规范对同一问题有不同定性及处理规定时,按从轻原则适用。否则就会有“申诉”、“翻案”的质量风险。(5)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发现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高质量审计的体现。因此,审计意见与建议成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审计报告所提意见或建议切忌空洞、就事论事,意见或建议不但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更要富有建设性;要能“以小见大”,立足企业全局,着力从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意见。

(三)重视审计复核、推行审计审理

(1)强化内部复核。审计复核是指在审计组内部通过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产品(如底稿等)或具体事项(如证据等)的复查、核对,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复核就其实质来说,既是核对,又是把关。就审计项目而言,复核主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由主审指定的人员和主审、组长完成,是一种过程控制方法。在审计人员的工作产品正式上交前,通过强化复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补救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或减少上一流程(环节)的错误流向下一流程(环节),从而起到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复核必须是实质性的、而非程序性的履行形式需要;只有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了形式符合性、程序合规性、内容真实性等实质性的复核审查,才能起到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作用。(2)实行审计审理。审计审理是指由审计部门专设机构或人员,在审计项目实施完毕后,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资料进行检查、审核、把关的质量控制过程。实行审计审理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还未建立审计审理制度,这说明审计审理的作用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在审计项目形成最终审计报告前,通过审理,对审计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间产品(如审前调查报告、审计实施方案等)、审计产品(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及其形成依据,从程序、实体等方面进行审查、核实,可以及时发现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采取补救措施,纠正错误,从而降低审计质量风险。审理可以分级次,如果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备分级审理的条件,拟实行分级审理。程序的审理应侧重于合法、合规性,实体的审理应侧重于内容的真实性、证据的可靠性、定性的准确性、审计意见建议的适当性、可行性和具有形式要求事项的符合性。

三、创新审计质量控制方法

(一)推进技术进步

推进技术进步就是将先进的技术手段、方法运用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借以提高审计水平、审计效率,促进审计质量提高的质量控制方法。推进技术进步既要在审计装备、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更要在审计人员技术运用上进行层次提升。一方面企业要随着控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适时进行审计装备的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及其审计部门要不断适应新技术、新管理的变化,积极研究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手段、方法的升级改进。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审计的软、硬件条件落后于企业生产管理现状,才能为审计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条件。

(二)推行标准模板

推行标准模板、实行审计工作标准化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技术成熟的审计领域,对以往工作成果或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解剖,提炼出具有规律性和可格式化的因素,制作成模板,供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使用或作为判断参考依据。运用标准化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审计人员在工作要求、工作标准相统一的情况下,得出的审计结论不会有大的差异;由于标准是统一的,这样既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同性质事项的质量控制,并为同类项目质量控制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了可能。

(三)采用专业分工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专业性越来越强,在人员配备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可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化分工,如确定专门人员从事信息系统(IT)审计,将审计人员分为现场查证人员系统分析人员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审计人员进行知识、经验的积累,做精做透专业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四)运用专家指引

专家指引就是在不具备由专家组成审计组的条件下,让审计专家和业务专家承担审计项目中的主要和专业工作,其他审计人员作为专家的助手,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审计人力资源不足情况下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五)引入外部评价

尽管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部门,但目前普遍缺少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因此,探索对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监督,将外部监督、外部评价引入企业内部审计及其质量控制,是现实条件下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办法之一。相对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状况有发言权的外部机构有企业决策经营机构、被审计单位、外部审计和各种专项检查。决策经营机构能够从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深度以及审计意见的层次,判断出审计项目的总体成效及质量。被审计单位最了解自己的底细,对审计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问题以及审计意见是否切中要害、是否科学合理最有感触,因而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状况有话语权。外部审计和各种专项检查能够从不同方向,运用专业标准,对企业内部审计已审过的事项作出专业的评判,从而比较得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状况。

四、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一)加强审计管理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无异于废纸一张。因此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只有强化审计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检查与考核,才会促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审计管理,通过建立质量管理台账等形式,进行质量考核资料积累;通过严格的质量考核,推进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为审计质量控制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完善激励机制

人都有满足自尊的需求,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利用人的这一特点,通过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将经济手段和精神奖励措施运用于审计质量控制。一方面要依据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量的考核结果,确定审计部门、审计人员的经济待遇、职位提升、职称晋升、绩效奖励;另一方面要畅通审计人员流动机制,将经过审计工作锻炼的高素质人员交流到业务、管理等岗位。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提高审计部门的责任感和审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从而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实行责任追究

审计质量责任追究是指在发生审计质量问题时,追查对审计质量控制负有责任的部门或人员的相应责任。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对因工作不到位或工作失误,以及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岗位职责,而导致审计工作未达到预定目标或者出现严重错误、遗漏重大事项等审计质量事故的审计部门或人员,进行相应的问责,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包括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从而对审计质量的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一)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随着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拓展,审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有些审计事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以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性强的事项审计,绝不可能达到查深、查透的水平,也不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所以企业要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优化,一方面要将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确定审计队伍中审计、财务、工程、法律、管理等不同专业人员的比重,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质量控制创造条件。

(二)培炼人员胜任能力

第2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本文通过剖析现代内部审计工作中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策略。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指由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检查,实施全面控制管理的行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如果一个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没有保证,其审计目标就无法实现,审计的实效和权威也就无从谈起。要提高审计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笔者结合内部审计的特点,针对当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1.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的原因在于:首先,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依附于其他部门或者合署办公,导致了内审机构和人员受到多方利益的牵制,无法保证内审业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从而无法保证内审质量。其次,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不能持谨慎、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计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坚持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意性较大。

2. 内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内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内审业务的作业规范,是内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的内审规范体系建设明显地偏重于内审法律、内审准则和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而忽视了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结果导致内审质量标准不明确,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各单位内审运行各行其是,质量状况参差不齐。wWw.133229.cOM

3. 对现场审计缺乏适时有效的过程控制

由于缺乏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致使部分审计人员在实施现场审计时,未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导致个别项目出现了重大“漏审”现象,给审计形象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此外,审计组在被审计单位进行现场审计时,现场审计信息反馈滞后,各质量控制环节有关人员之间沟通渠道不顺畅,审计领导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现场审计动态。

4. 内部审计报告缺乏纵向的勾稽复核

内部审计报告的复核,一是审计组长的审计复核,这是内部审计报告形成前的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它承上启下,把握内部审计质量关;二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复核,主要是在对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重点抽查复核的基础上,全面复核结论性的工作底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环节往往被忽视,只是停留在对问题的定性方面考虑,没有实现真正的复核控制。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对策

1. 加强内部审计法律规范建设

明确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第一个层次的标准是《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二个层次的标准是内部审计章程,它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宗旨、目标和范围、职责和权限以及内审工作的独立性;第三个层次的标准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制定的审计手册、企业内部适用于内审机构的政策和程序、适用的审计技术和工具、企业和内审机构的发展计划等组成。

2.加强项目审计质量控制

一要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审计工作方案是用于指导整个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必要时可以进行试审,所确定的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应当明确, 重点突出,组织分工合理,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恰当。二要认真审查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多级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查机制,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核,确保每一审计事项都有充分必要的材料支持,并据此确定审计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审计重要性确定及分配是否适当、受限制的审计程序是否已实施替代审计程序、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3.加强后续审计管理

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只有加强后续审计管理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总体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可见,后续审计是内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4. 加强项目复核

内部审计还应有专人的或专门的复核机构,对整个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复核。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是否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对调整的审计事项是否按权限履行了相应的程序;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对检查风险的确定是否满足可接受的最低审计风险水平的要求;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及执行情况的判断是否正确,审计人员据此所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具体方法的采用能否保证发现已存在的重大错误及舞弊,结合管理层对已存在的重大审计问题的态度、采取措施的方式及最终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复核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的表述是否恰当。

5. 加强监督与考核

内部审计机构还应建立专门的以专职审计师为主的审计业务监督和考核部门,制定明确的审计业务监督和考核程序及方法,使所有参与该审计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的要求

6.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现有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少,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对经济业务复杂性的了解不足,难以将企业经营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地披露与揭示。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审计质量提高的基本保证。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开展交流和讨论以及提倡审计人员自学等途径提高审计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第3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内部控制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所进行的审计。虽然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着执行成本较高等争议,但在美国《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案》( 以下简称SOX) 的示范作用带动下,聘请外部审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做法,逐渐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分别于2008 年和2010 年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评价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并披露自我评价报告,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上述要求区分不同情形分期分批实施。自此,我国上市公司逐步进入了内部控制审计的时代。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项新兴的审计业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处于逐步强制推行的进程之中,部分上市公司陆续开始在年报中公开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根据深圳迪博DIB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的统计,20112014 年,沪深两市主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总计3803 家( 20112014 年分别为373 家、947 家、1093 家、1390 家) ,其中,单独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公司已达2788 家( 20112014 年分别为34 家、692 家、883 家、1179 家) 。

部分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情况,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价格信息,这在增加披露透明度的同时,也为我们深入分析和考察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针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相关的后续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有助于深入了解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供需状况和定价规律,有利于加深对内部控制审计服务市场的认识,也便于监管部门掌握和观察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的策略性行为,进而为制定科学的监管政策提供依据。本文以20112014 年沪深主板单独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公开获取的数据,分析和考察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外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大致可以SOX 实施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SOX 施行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SOX 施行后的研究集中于内部控制审计方法、执行成本及审计报告的信息特征。SOX 404 条款及相关规则要求将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整合起来实施,但SOX 施行后美国公众公司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公开披露的审计费用结构各不相同,单独列示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这成了研究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实质性障碍。国外已有文献研究SOX 施行后的审计费用( 即包含两类审计收费的综合审计费用) ,结果表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后,显著增加了审计费用。由于数据可获得性方面的障碍,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研究。鉴于SOX 实施后的审计收费实际上涵盖了财务报表审计收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等相关费用,故本文文献回顾主要集中于SOX 法案施行后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1. 内部控制审计与SOX 施行后的审计收费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与SOX 施行后审计收费( 总审计费用,一般包含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两类审计收费) 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话题,即SOX 施行后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主要涉及公司规模、资产增长率、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师变更及变更方向、审计意见等) ,以及SOX 施行后审计收费的变化情况。Eldridge 和Kealey 针对入选《财富》1000 强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进行研究,发现由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研究样本2004 年的审计收费较上一年度显著增加,并发现公司规模、资产增长率、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以及上一年度的审计收费与SOX 施行后的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Ettredge 等研究SOX 施行后外部审计师变更及变更方向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发现SOX 施行初期审计收费显著增加的公司为降低高额的审计成本,倾向于变更外部审计师,且变更方向是从四大变更为非四大。Krishnan 等针对20032005 年自愿披露审计收费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内部控制质量与SOX 施行后的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Hoag 和Hollingsworth 以20042007年SOX 施行后的审计收费为研究样本,发现审计收费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审计意见类型对审计收费有显著影响,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的审计收费更高。Ghosh 和Pawlewicz 验证了SOX 法案的施行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SOX 后的审计收费显著增加,平均增长率高达74% ,其中,四大审计收费上涨幅度更高。Kinney 和Shepardson 的研究印证了Ghosh 和Pawlewicz 的结论,他们发现施行AS5 条款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均值高达SOX 施行后审计收费的54%。

2. 内部控制缺陷与SOX 施行后的审计收费

国外关于SOX 施行后的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缺陷的严重程度以及缺陷的弥补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Raghimandan 和Rama 以2004 年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直接验证审计收费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审计收费正相关,但是尚未发现审计收费与缺陷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Hogan 和Wilkins 进一步发现审计收费与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越高,即缺陷越重大,审计收费越高,与Hoitash 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Munisf 等人研究上市公司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和矫正与SOX 施行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持续披露缺陷的公司相比,矫正缺陷公司的审计收费显著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

( 二) 国内文献回顾

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发展和监管滞后于国际进程,有关研究也相对滞后,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张宜霞实证考察我国91 家在美上市的公司,利用综合审计收费系数进行调整估算,分离出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并根据该数据来研究影响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因素,结果发现: 公司规模、外部审计师声誉以及非常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设计的复杂性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论,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内部控制失效风险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出现极反效应。黄秋菊以我国A + H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公司的行业特征、资产规模以及风险程度会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产生显著影响。傅绍正以2012 年沪深主板公司为样本,借鉴经典的审计收费模型,发现上市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以及行业专长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

国内已有的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较早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实际数据并未公开披露,已有研究多采用替代变量或是估算模型来衡量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而这会导致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已有研究都是单年度研究,时间窗口短促,也会影响信度和效度。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依据经济学原理,产品价格受供需双方的影响。内部控制审计服务是一种产品,提供者( 供给方) 为接受委托的审计师,接受者( 需求方) 为被审计的上市公司,其价格为审计师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服务所获得的报酬。价格的形成过程必然包含供给、需求双方的讨价还价,因而是审计市场上供需双方相互博弈的结果。有效的需求是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诞生的前提条件,因此内部控制审计是客户需求导向的服务产品。内部控制审计需求是内部控制审计产品的预期使用者在特定时间内,依据偏好以及支付能力,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内部控制审计服务数量。作为被审计单位的上市公司是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潜在需求方,需求方特征是影响审计服务定价的关键因素,其中需要重点纳入考虑的特征包括公司规模、产权性质、业务复杂程度以及内部控制质量等。

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价格高于其生产成本是保证内部控制审计产品持续供给的必要条件。

依据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定价低于产品成本一般会导致供给下降,直至供给方完全退出市场。审计市场上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审计收费低于审计服务生产成本的情况,例如审计折扣、低价揽客等现象,但是审计折扣仅仅是事务所在特定情况下的定价,低价揽客的价格亏损也会在未来的利润中得到弥补。因此,长期来看,供给方的定价必须高于其生产成本,才能在市场中获得利润进而持续经营。会计师事务所是内部控制审计服务产品的供给方,其自身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供给和成本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特征中需要重点纳入考虑的特征包括连续内部控制审计年限、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以及是否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施行整合审计等。此外,内部控制审计不仅是服务产品,而且是准公共产品,其自身的经济特质是导致定价复杂性的主要根源之一。举例来说,保证程度是集中体现内部控制审计服务产品特征的因素之一,它可能会影响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决策。

由此可见,在内部控制审计产生和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中,社会需求仅仅是必要条件,经济价值的实现还要受到作为供给方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特征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服务自身特质的影响。因此,被审计单位( 需求方) 特征、会计师事务所( 供给方) 特征以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自身的特性是影响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共同决定因素。下面我们分别予以剖析。

( 一) 被审计单位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

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涉及的经济业务与会计事项越多,内部控制系统越复杂,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需要执行的内部控制测试程序就越多。在内部控制审计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依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来评价项目的重要程度,制订时间预算,合理确定收费基准,并根据公司规模来安排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的范围。规模大的公司一般经营风险较高,在审计高经营风险的公司时,事务所会投入较多的审计资源,以期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对于事务所无法消除的风险,只有通过向高风险的客户收取高额审计溢价作为补偿。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a。

H1a: 公司规模越大,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高。

被审计单位业务和组织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难度。被审计单位经营的复杂程度越高,业务流程以及内部控制系统越复杂多变,审计难度越大,事务所需要派出越多具备更高执业能力的专业人员,因此人工成本越高,审计成本的增加会导致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增加。举例而言,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量是集中体现业务复杂程度的因素之一,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的数量越多,越可能发生灰色关联交易,合并与抵消集团内部交易的工作量越大,对固有风险的评价越高,就需要搜集越多的审计证据,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耗费越多的审计资源,从而直接导致更高的审计收费。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b。

H1b: 公司业务复杂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高。

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身份会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国有上市公司存在选择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动机。原因之一在于国有公司普遍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及特殊的问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人格化主体缺位,实际控制人委托管理人员执行相关的控制职能,增加了公司链条的长度,复杂化的委托问题加剧了内部控制建设的难度。被委托的管理人员大多具有政治背景,可能引发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抑制了内部控制职能作用的发挥,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为缓解冲突,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国有公司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事务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公司普遍面临更严格的风险监管要求。2006 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出于向利益相关者传递高质量内部控制信号的目的,一般更倾向于选聘规模大、声誉好、质量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且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以便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面临自身声誉机制和上市公司的双重压力,会促使其提升审计努力程度,进而增加审计成本,提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事务所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定价时,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具有差别化收费的倾向。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c。

H1c: 与其他产权性质的公司相比,针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更高。

根据相关准则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计划阶段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评估和测试,依据其结果决定需要搜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越高,外部审计耗费的审计成本与承担的审计风险越低。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就会降低,从而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风险,减少审计工作量,进而降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其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较高,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花费额外的审计投入,诸如采取扩大控制测试范围、增加审计程序、与客户管理层沟通等措施,从而导致增加审计努力程度。内部控制质量越低,公司的整体风险水平越高,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诉讼风险越高,由于需要收取审计风险溢价,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d。

H1d: 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低。

( 二) 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

以往研究一般按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或声誉将其划分为四大与非四大。Simunic 对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个假说: ( 1) 垄断势力假说。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高的市场份额或垄断势力,为获取高于平均水平的垄断利润,可以依据对市场的影响力制定较高的审计定价。( 2) 异质产品假说。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其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其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四大,因此,声誉高的事务所的收费溢价涵盖了更高的审计质量。( 3) 规模经济假说。差异化服务的市场中,声誉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以及行业专长等方面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大所审计收费可能较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且声誉机制是促使其提高审计质量的推动力。依据深口袋理论,外部审计师是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保险人,选择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帮助公司降低甚至转嫁风险。事务所的声誉会被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看作是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指示器,较高的声誉意味着事务所有能力为其审计服务提供担保、有动力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从这个角度看,会计师事务所为维持其良好的声誉,可能向被审计单位收取审计溢价。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a。

H2a: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越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高。

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属于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契约行为,双方需要在审计业务开展前签订正式契约。审计双方之间的长期合作有助于双方在审计过程中形成默契和好感。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获得稳定的收入、保持市场份额,一般会将审计收费控制在既定区间。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客户首次合作时,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以及契约成本,依据经济学的学习曲线理论,会计师事务所任期越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熟悉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交易流程及内部控制系统等,越能更好地识别和应对审计风险。由于审计本身所具备的这种学习效应,需要付出的审计努力将伴随着连续审计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进而降低审计收费。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b。

H2b: 会计师事务所连续提供内部控制审计的年限越长,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整合进行,两类审计整合的重点在于控制测试,内部控制审计包含的控制测试范围更广、可靠性更高,用它来替代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控制测试,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而财务报表审计中通过实质性程序得出的审计结论,则可以用来验证内部控制审计中控制测试的结果,或者进一步指明控制测试的方向和领域。将两类审计整合进行,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工作成果,提高审计效率,进而可以为降低审计收费提供一定的空间。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c。

H2c: 与其他情况相比,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审计的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更低。

( 三) 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

尽管我们一般将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内部控制保证服务泛称为内部控制审计,但是现实中有少数业务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审计,而只是提供有限保证的内部控制审核,还有个别业务甚至属于含糊其辞的内部控制鉴证。内部控制审核属于有限保证( 低程度保证) ,审计师执行的程序较少,且以消极的方式提出结论,相应地,审计师所需承担的执业责任也较为有限。内部控制审计属于合理保证( 高程度保证) ,审计师执行的程序较为充分,且以积极的方式提出结论,相应地,审计师所需承担的执业责任也较大。内部控制鉴证事实上也可以根据所执行的程序及提出结论的方式来进行分类,归入审核和审计之中。总体而言,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保证程度越高,所需耗费的审计成本越高,所需承担的执业责任越大,因此所要求的审计收费也会越高。从客户的角度看,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其内部控制所出具报告的保证程度不同,意味着对其财务报表使用者所传递的可信赖程度存在差别。针对更加积极的保证,被审计单位也会愿意支付更高的报酬。因此,综合供需双方可能考虑的上述因素,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保证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也就越高。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 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内部控制服务的保证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高。

四、结论与启示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定价的过程和机理并不为外界所知。伴随着内部控制审计相关规范与指引的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情况开始公开对外披露,这为研究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以20112014 年沪深两市分别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被审计单位特征、会计师事务所特征以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自身特征三个方面出发,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和考察。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与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公司的国有产权性质、事务所的声誉、事务所提供的内部控制服务的保证程度显著正相关,与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连续内部控制审计年限、整合审计显著负相关。由此不难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与财务报表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颇有相似之处,这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的研究可以带来如下启示:

第4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内控控制质量;审计定价

一、引言

安然和世通等财务丑闻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广泛讨论。美国国会也被迫在2002年的时候颁布了萨班斯法案(以下简称SOX)。其中的301条款(SOX 301)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置审计委员会,并且审计委员会的成员需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提供的无论是审计服务还是非审计服务,都需要经过审计委员会的批准,而且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的会计事项也需要及时的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显然,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充当的是监督者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国也积极的借鉴了美国的做法,并在SOX 法案颁布不久,由中国证监会宣布在3-5年内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张为国、沈振宇, 2003)。截至 2005年底, 中国 A股中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已达到 701家, 并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但是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是否有效,能否有效的提升内部控制的质量仍然饱受争议。本文就是以这样一个问题为切入点,从理论上阐述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作用。又由于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投入和审计风险,进而影响审计师的定价水平,所以笔者认为前面俩个的因素的关系会对审计的定价有一个显著的影响。

二、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有许多重大的改革致力于提高审计委员会的效率。然而,审计委员会是否能对财务报表进行实质上的监督仍然饱受争议。关于审计委员会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另一个是审计委员会开会的频繁程度。把这两个变量当做审计委员会效率的替代变量,但是研究结论也是有争议的。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越大,我们通常认为这个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更专业,股东更重视内控的建设,内部控制的质量越好,审计委员会在监督财务报表的编制方面的效率越高。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既然一个规模大的审计委员会通常被认为的监督能力更强,那么在这中间必然会产生一个搭便车的问题(即审计委员会只是形式是有效率但实质上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有效)。因此有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和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率(Zhang et al. 2007, Hoitash et al. 2009)和财务报表重述(Abbott et al. 2004)之间的关系是不显著的。类似的,用审计委员会的开会频繁程度来代表审计委员会的监督效率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审计委员会开会的次数越频繁,说明审计委员会的委员们在履行他们的监督职责方面越勤勉。Abbott et al. (2004)发现审计委员会开会的频繁程度越高,财务报表重述发生概率越低。但是Hoitash et al. (2009)发现相反的结论,即,审计委员会的开会越频繁,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率越高。本文根据我国的国情,主要考虑审计委员会如下的二个个特征:独立性和规模。

(一)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内部控制质量

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的灵魂,审计委员会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独立性,只有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才能够确保审计委员会在履行监督、控制、沟通、报告职能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两种。形式上的独立指从表面上看相互之间不是利益相关者,没有利害关系。但是相对于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更加的重要。只有满足实质上的独立性时,独立董事会在发现公司内控方面的缺陷时才能更加公正客观的发表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会保持沉默。因此相对于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更加的重要。只有具备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在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相关问题作出独立和客观的评价,才可以不受公司治理结构其他各方的干扰,才能够更加有效率的履行其职责,因此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高,那么内部控制的质量就会越好。

(二)审计委员会的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

审计委员会在公司中起到一种沟通桥梁的作用,它一方面要对会计信息的记录进行监督,并且对于生成的财务报告也要进行审核;另外审计委员会也肩负着公司内控的建设,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起到关键的作用。不论是对内部审计人员与高管层的监督与沟通,还是对于外部审计人员的监督与沟通,审计委员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财务报告生成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密切的监督,而且对于发现的问题更是要及时的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的对发行的问题进行解决。而这一些的实现都需要有一个足够规模的审计委员会作为基础,如果审计委员会的规模不够大,那么审计委员会在有效的履行上述职责方面就会遇到大大的障碍,遇到问题可能应接不暇,向无头苍蝇一样,焦头烂额。在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管理和监督的缺失,即使能够发现财务报告生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可能由于沟通和处理的不及时对财务报告的质量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是有关系的,即,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越

大,那么各种职责的划分就更明确,各种职责的设置也更加完善,更加有助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履行,因此内部控制的质量越高。

三、内部控制的质量与审计定价

自 Simunic (1980)开创了审计定价经验研究的先河之后,学者们普遍发现客户规模、子公司的数量、应收账款与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对外担保金额、资产负债率、盈亏状况、公司治理水平、审计意见类型、盈余管理迹象、事务所的特征等是影响审计定价的相关因素。但是对于内部控制的质量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的比较少。我国财政部为了便于与国际趋同,在2006年2月时也颁布了新的审计准则,明确提出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应充分了解并评估客户财务报告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即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正式从传统的账项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变更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通过风险评估可以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对于风险较小的领域,可以降低实质性测试审计投入,使审计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审计定价相对下降;其次,如果客户整体风险相对较小,实质性测试的审计资源投入会整体下降,审计定价下降(潘克勤,2008)。(田利军,2010)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越高,审计证据的可靠性以及可利用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注册会计师可以用较少的审计投入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这样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收费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内控环境的好坏。注册会计师认为内控环境是一个企业财务环境的基调。内控环境好,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可靠性。审计委员会作为对企业内控环境监督的一个部门,它的不同特征,如:独立性、规模、勤勉度等特征都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强、规模越大、勤勉度越高,那么该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就越高。在这样的高质量内部环境的企业中,审计收费相对会低。正如我们前文所分析到的风险导向审计摸索下,好的内控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审计资源的投入降低,因此审计收费也相应的降低。

四、对策和建议

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引入较晚,更方面的制度也相对不太健全。但是近些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于审计委员会的讨论都比较多,而且我国也相继的出台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政策。尽管如此,我们国家的审计委员会的制度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文认为首先,应该提高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的灵魂和根本,只有保持的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在发现公司关于内控方面的缺陷的时候,才有可能更加客观公正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再者,提高审计委员的规模。我国的《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成员由3-7名董事组成,但是对相关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平均人数仅为3-4人,独立董事的人数更是可见一斑。鉴于独立性对于审计委员会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应该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小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因为人手的不足可能在面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一些问题时会捉襟见肘,手忙脚乱。而且会因为分工的不明确,责任划分的不到位而影响审计委员会工作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还是偏小,应积极的加大审计委员会规模的建设,使审计委员会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监督内部控制质量的作用。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同时降低审计费用。

参考文献:

[1]潘克勤.2008.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1) :106-112.

[2]阎达五,杨有红.2001.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 :9-11.

[3]田利军.2010.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关系研究[A].

[4]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 2011.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65-72.

[5]张为国, 沈振宇. 2003 . 明确会计责任加强信息披露推动制度改革 - 美国 5萨班斯 - 奥克斯莱法 6 的启示. 中国证券报. 1月 11日第 12版

第5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 审计程序;审计质量;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B

一、审计程序的涵义

程序是指事物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和顺序。内部审计程序从审计实践层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审计过程的阶段与步骤或称审计项目所要经过的环节,如准备、实施、报告及后续审计的过程。广义的内部审计程序,除狭义的内涵外,还应包括审计活动必须具有的手续和要点,如对资产审查所有权、真实性、合规性;对负债审查全面性、合规性、真实性;而在审查负债全面性时,需要查明主要环境风险事项、评估损失数量,披露其现有的潜在的负债数额等。本文所指审计程序是狭义的概念,即从时间角度把某一项目审计所要经历的过程予以分解,分成若干阶段。

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一般的审计项目程序主要包括: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及后续审计。考虑到审计计划的重要性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本文也将审计计划也纳入审计程序讨论。

二、内部审计质量

对内部审计质量内涵的探讨并不多见,普遍的观点认为内审质量是指内审工作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这种解释并没有错,问题是它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并没有从本质上把握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是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因此实际上内部审计提供的仍然是一种服务,只是这种服务存在于企业内部,是受董事会委托而对其提供的内部服务。作为一种服务,我们讨论其质量,应该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客户满意度,其二是符合服务规范标准。美国《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有这样的定义: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这一定义已接近这两个质量标准,对审计作用发挥水平完全可以理解成客户满意度。在这里探讨审计质量的内涵,其意义并不纯粹为理论而理论,我们在审计实务中,因为存在类型不同的审计项目,而这些项目的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计划这些项目时完全出于公司管理层加强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管理需要动机,这些项目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则直接涉及到审计质量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引入管理层需要对审计质量内涵进行充实也是必要的。综上我们可以将内部审计质量概括为:按照内部审计准则或规范要求实施的内部审计行为及其结果满足管理层需要的程度。

从客户满意度这个角度看,我们将以上程序扩展到审计计划也是必要的,因为计划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年度审计工作能否为决策层提供有用信息,满足决策层管理需要。

三、审计程序与关键控制点

(一)审计程序流程图

如前所述,我们将含审计计划在内的审计项目所要经过的环节称为审计程序,为直观理解,我们在这里将所有环节用流程图列示(见下图),也便于确定关键控制点:

(二)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根据流程图并结合审计实践经验,我们分析得出以下重点控制环节:一是年度经营风险分析;二是组建审计组;三是审前调查;四是非现场审计分析;五是审前培训;六是审计讨论会;七是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八是审计报告。

四、质量控制措施

(一)主要控制措施

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方法等,它是对审计实施过程的一种行为控制。采用的一般方法主要是事中控制,即在作业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和纠正,在事中控制的同时也结合采用一些事后检查和事前计划等方法。由于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性,也需要考虑控制主体的作用,因此也结合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控制等。结合以上流程图所划分的阶段来分别阐述控制方法:

1.年度经营风险评估分析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相对固定,因此内部审计可以在年初对全年的审计进行计划,社会审计作为委托审计显然不可能进行年度项目计划,必须有委托才能有项目。只因为内部审计的特殊性,以及内部审计对管理层决策的重要性,而这些需要通过审计项目才能体现,因此年度项目审计计划对内部审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开始。制定年度项目审计计划不是凭空想象,按照“客户满意度”理论,计划制定必须要有科学根据,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公告》第2010-1:“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考虑……风险和控制过程效果的评价”,显然风险评估是科学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的重要环节。

具体到方法,在风险评估和风险暴露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年度审计计划制定时首先从风险评估模型出发,通过评估风险因素来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模型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年度审计计划制定时主要考虑的风险因素,细化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因素,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结合审计资源情况,进一步确定年度审计的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和重大方面。

2.组建审计组

审计项目质量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密切相关,项目组长和主审在抽选人员时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人员专业方向。专业是审计分工的首要因素,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过去参加项目评价,根据其在以前项目中的表现出的水平和特长,在分工时给予充分考虑。在审计资料库和审计专家库建立完善后,这些资料就很容易取得。

3.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方案的主要参考因素,审计组在审前调查中应将需调查了解的内容编制成电子表格,要求被审计单位填制。审计组应对被审计单位主要经济业务实施分析性复核,重点关注各项指标的异常波动和指标之间的关联水平的变化,并形成审计记录,在现场审计实施时进一步调查落实。审前调查通常重点关注:一是被审计单位相关年度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概况,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二是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判断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程度,确定审计重点;三是重大决策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被审计期间发生的主要投资、担保、对外借款、委托理财和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重大经营决策事项;四是检要会议纪录等文件,进一步核实重大决策事项的民主决策情况;五是相关年度各种内、外部审计、检查的报告及决定落实情况。

4.非现场分析

由于内部审计对象的相对固定性特征,因此现场审计调查的时间和范围通常较小,有很多工作可以通过非现场分析进行,可以说就内部审计来讲,非现场分析是审前调查的重要补充,甚至必不可少。非现场分析通常分析以下资料:一是被审计单位以前内部审计报告或意见书,着重了解曾经存在的问题和内控薄弱环节;二是审前调查时采集的电子财务等数据(或由被审计单位自行采集并发回的数据);三是通过相关管理部室取得被审计单位上报的如财务、营销、工程等指标数据、计划数据,并可通过相关部室了解被审计单位在对口业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5.审前培训

审计项目进点前,为使审计组全体成员熟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主要情况、掌握审计方案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审计重点,组织审计组全体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是重要的途径。审前培训应由项目主审主持,主审负责将审前调查了解的情况作全面深入讲解,让审计人员在进点前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全面、总体的印象;同时主审应围绕审计方案内容进行逐一讲解分析,方案应尽可能让每一位审计组成员明白自己应该做那些工作、工作的程序如何、审计线索如何确定、审计方向怎样等等。我们认为通过审前培训能达到使所有成员在进点后能迅速进入角色,并可以准确确定审计方向。

6.审计讨论会

审计讨论会通常是由主审召集、由审计组全体人员参加、旨在讨论各小组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研究下一阶段审计程序安排的专业会议。现场审计工作中,讨论会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审计人员专业的差异性和审计水平的局限性,不能要求每一位审计人员对所有方面问题都能作出准确判断,但就整个审计组来说,应基本具备审查所审对象的全部内容并进行准确判断和定性的能力。由于审计分工不同,不同的专业的审计人员律属于不同审计小组,但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所有审计人员虽然主要工作在于本小组,但对于审计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都有义务参与。审计讨论会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产生,作为一种集体研究问题的方式,讨论会主要目的在于集合全组力量解决审计中遇到的难题。讨论会应安排专人记录,以作为主审安排下一阶段工作时的参考依据。

7.审计底稿复核

审计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底稿是形成审计报告的基本支撑,因此,底稿是否记录详细、判断准确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编制底稿以后应由其他人员(如:小组长、主审或组长)进行复核,按照通行做法,一般实施三级复核以确保审计质量。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有三个作用: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审计计划顺利执行,并能够不断的协调审计进度、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便于主审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和工作业绩评价。

复核人员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复核:一是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二是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三是事实是否清楚;四是审计证据是否充分;五是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六是审计结论是否恰当;七是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8.审计分报告

项目审计根据分工不同,往往将审计人员分成若干小组,由主审根据审计方案内容将任务分解给各个审计小组。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要求各审计小组在审计项目结束前,由各小组根据本组审计情况撰写审计分报告,审计分报告的内容基本包括审计基本范围、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审计发现及问题、审计意见及建议。小组撰写审计分报告的作用主要有:一是重新审视本组审计方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二是梳理本组审计工作底稿,检查是否有可合并的内容或事项;三是培养将底稿内容提炼成报告的能力;四是便于主审汇总形成总报告,提高工作效率。

(二)控制方法

审计质量的控制归根到底是对审计人员的“控制”,也就是将审计人员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分配其适当的任务并在审计过程中予以适时督促指导。这时里我们不妨借用审计的基本理论——委托理论来指导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项目本来是受公司管理层委托对所属单位或平级部门进行的审计,从这个角度讲,审计部门显然是受托者。受托的责任要全面解除就必须按照要求圆满完成审计项目,审计项目则由审计组实施,审计组则依靠所有审计人员共同努力。如此看来,受托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要在审计组内进行层层分解,这种分解我们仍然可以理解为“受托”。根据受托责任理论,责任分解是按照正金字塔状由上向下进行,那么责任的解除显然是由下向上进行。由于审计组内层次分成:组长——主审——小组长——审计人员,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成组长将审计项目任务交给主审,主审进行分工后交给小组,小组长再按照分工将任务交给审计人员。按照层层负责制,审计人员应对其小组长负责,各小组长对主审负责,主审对组长负责。

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将审计项目任务按照“受托责任”原理在组内进行层层分解,并记录于“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上,主审负责填小组长的“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小组长负责填列小组成员的“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在“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中按照审计方案和其他要求设定重点控制项,将所有审计重点及重点环节列入责任务内,小组长和审计人员均有责任卡,对照卡片,实时掌握审计进度,控制重要程序实施状况。受托责任卡及基本原理如上图:

[参 考 文 献]

[1]邓春梅.论内审质量控制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5(7)

[2]王侨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J].中国内部审计,2008(12)

第6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缺陷;审计师变更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1)10-0120-09

一、引言

内部控制本质上是组织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它是对企业整体的控制,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在安然、世通等舞弊案件爆发后,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风险控制机制,已经成为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和学术界等关注的热点。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进而对审计师审计模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效应。就笔者所涉猎的文献而言,目前国内尚无学者以审计师变更为视角,来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信号传递理论和风险传导效应,以审计师变更为视角,通过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内部控制效率的替代变量,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为提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及文献评述,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假设、变量界定与样本选择,第四部分是主要的实证结果,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建议。二、相关理论及文献评述

内部控制作为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内部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来看,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风险控制机制。2001年爆发的安然事件,更是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对内控机制的极大重视,内部控制也由一项自发性的治理机制演化为一种政府监管强力推动的制度建设,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性披露被法制化,成为公司透明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口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也加快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步伐,内部控制已经成为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和学术界等关注的热点。

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基石,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外部审计是现代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外部审计治理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内部控制的良好运作。内部控制和审计分别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之一,二者自身的产生、演进和彼此之间的互动、耦合,都是追求组织效率的必然结果。现代审计依赖于内部控制,审计人员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也是该理论发展至今最大的使用者。

审计师关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正是由于资本市场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才使得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尤为关注。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审计师首先要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风险较高的领域,以便进行重点审计,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减低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的良好运作,意味着企业具有较高的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效率是决定审计风险高低的因素之一。根据风险传导效应,内部控制效率越商,财务报告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小,审计风险就越低。而较低的内部控制效率,一方面增加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师还需要扩大控制测试的范围和改变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而增加了审计成本。审计师为了规避风险,容易主动放弃风险较高的客户。因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越低,越有可能导致审计师变更。

根据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应当披露公司聘任、改聘、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审计师变更是上市公司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导致审计师变更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同的动因能够向外界传递不同的信号。审计师变更是审计师与管理当局相互博弈的结果,以审计师变更为研究视角,可以深层次地分析变更公司与非变更公司的不同特征。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与审计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OX法案》颁布以后。2002年美国颁布了《SOX法案》,该法案的目标是提高公司所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重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根据《SOX法案》302条款和404条款的要求,美国的公众公司必须在定期报告中公开披露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报告,由于内部控制数据可以公开获得,这也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SOX法案》404条款要求审计师必须对内部控制报告进行审核,并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Bryant、Peng和Zvinakis选取了2003年85家及时提交10-K报表和59家晚提交10-K报表的美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及时提交10-K报表的美国上市公司比晚提交10-K报表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水平更高。而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则说明该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水平不高。内部控制缺陷是内部控制效率较低的标志,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往往财务信息质量较低,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客观上增加了审计风险。ChanLi和Yun-Chia Yan他们的博士论文中曾指出,公司在收到负面内部控制审核意见之后,容易发生主动解聘审计师的现象;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容易导致审计师主动辞聘现象。Krishnan研究发现,与内部控制不存在缺陷的公司相比较,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见,审计师变更与内部控制总体水平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主要采用规范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产权制度(冯均科,2001)、分工与组织信任(徐虹和林钟高,2010)、信息技术(刘志远和刘洁,2001)以及人的行为(冯均科,2001)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我国在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控制效率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比较少,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的要求,从2007年起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需要全面披露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这为实证检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拟基于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密切关系,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审计师变更为视角,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进行实证检验,以期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证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内部控制是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内部控制效率越低,财务风险就越高,审计师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容易

退出高风险的审计领域;(2)审计依赖于内部控制,较低的内部控制质量,将导致审计师扩大控制测试的范围以及改变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而增加审计工作强度和审计成本,考虑到成本与收益原则,审计师容易辞聘审计客户或者提高审计收费,而审计费用的增加,又容易导致上市公司选择收费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3)内部控制效率较低的公司,容易收到不清洁的审计意见,或者较高的内部控制风险容易导致负面的内部控制审核意见,上市公司容易解聘“不听话”的审计师。因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越低,越有可能导致审计师变更。然而,内部控制效率是一个抽象的指标,没有实物可以观测与衡量。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信息披露是重要的信号显示机制。而作为最了解内部控制效率高低的管理当局,会通过一些信号向外部传递其真实信息。

首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反映了内部控制的总体水平,高质量公司的管理层有动机将公司高品质的信号(如较好的业绩、较好的内控及风险防范信息)及时传递给投资者,内部控制效率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披露详细的内部控制信息。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审计师变更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负相关。

其次,在国外的实证研究中,通常以内部控制缺陷作为衡量其内部控制效率的指标之一(Doyle,J.,Weili Ge和Sarah MCVay,2007)。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内部控制效率往往比较低。因此,可以预期:

H2:审计师变更与内部控制缺陷正相关。

再次,完善的内部控制需要得到有效的执行才能体现出其效率。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如果定期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交内控监督工作报告,则可以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该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相对较高。故而,本文提出假设3:

H3:审计师变更与内控监督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负相关。

最后,自愿披露是一种信号显示机制,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也是向市场传递出内部控制效率较高的信号之一。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审计师变更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负相关。

(二)变量选择

1 被解释变量

本文把审计师变更(CPACHG)作为被解释变量,CPACHG表示上市公司是否发生审计师变更,即2008年度的主审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与上一年度不同。如果该公司发生了审计师变更,则设定为CPACHG=1;如果是控制样本,则设定为CPACHG=0。

2 解释变量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本文依据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结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线索,并选取具体的内部控制活动环节或措施,如关联交易控制、对外担保控制、投资管理控制、募集资金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业务控制等6项指标,加上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外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缺陷6项指标,总共设置12项指标。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查询,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进行评分。每披露与某一个指标相关的制度或者行为,则赋予1分,披露完整12个指标则12分,显然,ICID得分越高,披露越详细。ICID反映了内部控制效率的总体水平。

(2)内部控制缺陷(ICW)。《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都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所存在的缺陷。根据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若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则ICW=1;否则,ICW=0。ICW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的角度,反映了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

(3)内控监督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IOR)。根据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若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定期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交内部控制监督报告,则IOR=1;否则,IOR=0。IOR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被执行的角度,反映了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

(4)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ICAR)。同样,根据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若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则ICAR=I;否则ICAR=0。ICAR从外部监督的角度,反映了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

3 控制变量

根据已有研究文献,本文选择以下控制变量:(1)审计意见(OP)。Chow和RiCet发现,收到“不清洁”的审计意见的公司在随后的一个审计年度更有可能更换其审计师,本文预期审计师变更与上一年度的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2)盈余管理(IS)。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风险越高,审计师变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假设审计师变更与收益平滑正相关。(3)股权制衡(BALANCE)。《公司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股权结构会对审计师变更造成一定的影响,股权越分散,股东之间制衡作用越强,越不容易发生审计师变更,本文预期审计师变更与股权制衡负相关。(4)董事长变更(CHANGE)。审计师变更是管理当局与审计师相互博弈的结果,不同的管理者倾向于选择“听自己话”的审计师。李驶和薛祖云的研究发现,董事长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较容易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本文预期审计师变更与董事长变更正相关。(5)地域特征(ALIEN)。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审计师的异地特征是影响审计师变更是否发生的显著因素,本文预期审计师变更与上一年度的异地审计师正相关。(6)财务状况(LOSS)。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越差,审计风险越大。本文预期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公司更有可能变更审计师。(7)资产规模(SIZE)。用公司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

(三)模型设计

在此基础上,为了检验前述假设,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进行验证,模型如下:

(四)样本与数据

本文选择了2008年度发生审计师变更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按以下原则剔除样本:

(1)由于金融类公司与非金融类公司差异较大,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2)剔除距年度报告日上市时间不到一年的公司;(3)剔除因前任审计师及其事务所合并重组、撤销资格、更名或政策性变更等导致非自愿性变更的上市公司。共得到98家审计师变更样本,其中上交所57家,深交所41家。为对照研究,我们选取了相同行业、类似规模但没有发生审计师变更的98家上市公司作为控制样本组,其中上交所57家,深交所41家。

本文所涉及的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并从巨潮资讯网(.CN)、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2008年度审计快报》中获取部分补充资料,涉及4个内部控制变量的数据由笔者手工整理。本文利用ExCel和SPSS16.0软件完成计算和回归分析过程。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对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其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

12,平均值为7.1990,占理想披露的60%,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不高,内部控制效率普遍较低。另外,ICID的标准差为3.024,反映出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差别比较大。披露内部控制存在缺陷(ICW)的公司为42家,占全样本的21.43%,说明并不是个别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定期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交监督报告的公司为84家,占全样本的42.86%,说明大多数公司的内控监督部门,没有定期提交内控监督报告,没有有效地行使监督职能。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为40家,占全样本的20.43%,说明大多数公司不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或者并没有聘请审计机构为其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从总体上来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普遍较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存在“缺位”现象。

表3比较了变更样本与控制样本在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方面的差异,反映了各变量之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及其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异。单变量检测结果显示:两类公司在变量ICID、ICW、IOR、OP、CHANGE、ALLEN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控制样本的ICID和IOR相对较高,分别在1%水平上显著高于变更样本;变更样本中ICV~-在l%水平上显著高于控制样本;控制样本中ICAR虽然高于变更样本,但并不显著。表3初步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高,审计师发生变更的可能性越小;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更容易发生审计师变更;内控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的公司,发生审计师变更的概率比较低;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可能不是导致审计师变更的原因。当然,严格的结论还有待于下文统计检验的结果来证明。在变更样本组与控制样本组之间,变量IS、BALANCE、LOSS和SIZE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相关性分析

表4说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与内控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10R)的相关系数在60%以上,不过由于这两个变量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模型中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不会有共线性的问题。其他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79,未超过0.5,因此不会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需要特别关注。

(三)Logist回归分析结果

表5是Logist回归分析结果。表5中模型(1)、

(2)的差异在于自变量的不同,也就是以不同的方式衡量内部控制效率。模型(1)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为自变量,ICID反映了内部控制效率的总体高度;模型(2)以内部控制缺陷(ICw)、内控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IOR)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ICAR)为自变量,三者分别从制度是否完善、制度是否被执行和外部监督的角度,反映了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

ICID的系数为负,与假设1一致;ICW的系数为正,与假设2一致;IOR的系数为负,与假设3一致;ICAR的系数为正,与假设4相反。回归结果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审计师变更的重要因素。即审计师变更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审计师变更与内部控制缺陷(ICW)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2得到验证;审计师变更与内控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10R)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3得到验证;审计师变更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ICAR)之间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假设4没有得到验证,原因可能是现有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审计师对内部控制鉴证应负的民事或者刑事等法律责任,对于内控发表鉴证意见的审计风险没有引起审计师的重视。

就控制变量而言,上一年度的“标准”审计意见与审计师变更显著负相关,说明“非标准”审计意见仍然是导致审计师变更的主要原因;审计师变更与董事长变更(CHANGE)显著正相关,验证了李口和薛祖云㈣的研究结论:董事长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较容易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变更与ALIEN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审计市场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盈余管理、股权制衡和财务状况的系数符号与假设一致,但与审计师变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四)稳健性检验

Healy和Palepu指出,信息披露研究结果中最严重的局限性在于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认为内生性问题同样可能存在,这是因为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审计师变更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关系而导致内生性问题。为了对“互为因果”的内生性进行控制,我们采用工具变量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变更的关系进行重新评估。我们选取是否设置内部审计部门(IA)和董事会开会次数(TIME)作为工具变量,使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的预测值进行分析,避免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影响的问题。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审计师变更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审计师变更并未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产生显著影响,“互为因果”所导致的潜在内生性问题并不影响我们的分析结论。

第7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摘要】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国内外学者们从内部控制建设、会计计量风险以及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讨论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考虑企业本身的规模、经营业务的复杂性、公司治理以及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本文关注社会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分析媒体监督、外部审计和市场竞争等社会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希望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与分析,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从社会角度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内部控制;媒体监督;外部审计;市场竞争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监管部门、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包括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等几大方面,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得以体现。然而,仍处于市场经济起步阶段的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如国外。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能只靠管理者的思想先进性,应从社会各个方面实现重要性累加。基于此,本文从社会因素入手,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媒体监督、外部审计和市场竞争三个方面入手,考虑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和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二、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

媒体作为当今社会的“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是整个社会民主监督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监督形式,已经成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姜科,2008)。媒体监督对于公司治理的众多方面都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单纯依靠媒体监督的力量是很难真正发挥出对高管薪酬的治理作用,其常常需要借助其他“路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行政的力量。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推动,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故当某上市公司受到较多的媒体关注时,其不规范的内部控制行为更容易被曝光,更容易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提高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动力。即媒体关注度越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逯东,2015)。

因此,充分利用媒体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十分重要。但正如前面提到,单纯依靠媒体监督的力量是很难真正发挥出对高管薪酬的治理作用,利用媒体曝光,推动政府行政机构的介入,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三、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1929年,美国AICPA在《财务报表的验证》文章中指出: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检查范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在一些情况下,审计可能发现需要对账簿上记录的大部或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审核,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只要内部牵制健全,抽查就可以了”。自此,审计职业界第一次将审计和内部控制联系起来。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内学者的一致认可。

关于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现有研究多考虑二者之间所存在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Abbott等(2007)在分析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后,认为成本较高的公司更有可能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也就是说,当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无法有效降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成本时,公司会寻求高质量外部审计,以降低成本。杨德明,林斌,王彦超(2009)研究了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在发挥降低成本作用时,是否存在替代效应或互补效用。文章以沪市、深市的1497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认为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即在审计质量较低的环境下,内部控制所发挥作用更为明显。张川,沈红波,高新梓(2009)也以136家房地产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外部审计评价相比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既有替代作用,也有互补作用,同时作者还得出外部审计能够准确地识别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实施程度的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可见,当相关法律法规足够完善,外部审计涉及方面更加广泛时,企业将在外部审计机构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视程度,并更好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四、市场竞争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自愿性信息披露主要在SOX法案实施之前,Bronson(2006)认为,管理层和公司有责任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而内部控制蟾嬷泻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陈述,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将增加公司的法律责任及公司的披露成本,但是披露能减少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不确定性,自愿性披露该报告可以向外部使用者发送信号,使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因此仍然有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在该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得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来加强自身竞争力。

我国目前处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到强制性信息披露过度阶段,不论是通过信息披露加强自身竞争力还是到强制性阶段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获取长期利益,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会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总结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主要回顾和归纳了社会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别从媒体、社会组织和同行业其他企业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在这之前,对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重心偏向企业本身,对社会因素的关注较少。

内部控制对企业自身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重视程度仍不够,如何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单从企业内部考虑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媒体力量的日益壮大,市场经济的持续重视,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社会因素必将对内部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因素远不止本文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希望能通过本文的文献梳理,为内部控制建设与内部控制研究方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姜科.当下中国舆论监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逯东,付鹏,杨丹.媒体类型、媒体关注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J].会计研究,2015

[3]杨德明,林斌,王彦超.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J].审计研究,2009(5):7480

[4]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J].审计研究,2009(6)

[5]刘启亮,罗乐,何威风,陈汉文.产权性质、治理环境与内部控制,会计研究,2012,(3):5262

[6]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9:5864

第8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Abbott(2004研究得出,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活跃性与财务报告重述显著负相关。Goh(2009认为规模大,独立性强,专业性强的审计委员会更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进行整改,有利于重树投资者的信心。Schmidt(2013研究表明专业性强的审计委员会和质量高的审计师与财务报告重述的详细信息的及时披露相关。王雄元和管考磊C2006)实证研究发现高独立性、高学历的审计委员会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显著相关,但专业性、频繁的会议对财务信息质量并没有明显的帮助。吴清华和田高良(2008实证研究发现,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与审计委员会的引入概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且股权结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需求动因。向锐C2012)得出最终控制人产权国有性质与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显著正相关。卢锐等(2011研究发现,相比于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差,而非政府控制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之间则没有明显差异。刘启亮等(2012实证发现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之间的协同性更加显著。因此,本文将基于产权性质通过对审计委员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内部控制质量的思路,把产权性质、审计委员会和内部控制三者联系起来,实证检验不同产权性质下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不同产权下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和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改制后的上市公司依然是国有控股,因而,这些国有上市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国有企业的双重公司目标和治理结构(信息沟通困难,受到政府行政干预(钟海燕,2010),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钟海燕,2010)。为了应对国有上市公司复杂的治理结构,提升信息沟通效率,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应设立相对较大的审计委员会和召开更多的会议,保证审计委员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实施,以及时高效地解决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非国有上市公司由于经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清晰,信息沟通高效,因而,一个规模适中、具有一定活跃性的审计委员会即可保证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即是说,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和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假设H1,H2。

H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

H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二不同产权下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规模大,独立性强,专业性强的审计委员会更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进行整改,有利于重树投资者的信心(Goh,2009,为上市公司融资提供重要保障。余明桂(2008研究表明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比无政治关系的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和更长的贷款期限。Allen(2003认为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控制人,主导着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导致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更多地向国有企业倾斜,而私有企业较难获得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出于树立投资者信心,为自己营造一个有利的融资环境,免于监管机构的处罚,非国有上市公司更有动机

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独立专业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专业的应对方案,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即是说,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假设H3,H4。

H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H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2011年的深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由于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在会计计量和业务性质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相互间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仅选择2011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还进行了如下样本筛选程序(1)剔除内部控制质量缺失的公司;(2剔除审计委员会数据缺乏的公司(3剔除产权性质数据和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4剔除金融类公司。经过上诉筛选后,最终样本容量为188个,其中非国有上市公司67个,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76个,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45个。数据来源说明如下: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指标内部控制指数通过迪博数据库(DIB)中内部控制指数库获得;产权性质的数据根据国泰安数据库中数据和迪博数据库整理得到审计委员会特征(规模、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CSMAR)提供的审计委员会成员、背景资料以及公司年报整理获得;控制变量数据根据国泰安数据库(CSMAR)、年报及相关公告整理而得。采用SPSS19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12007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本文在控制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实际控制人类型、董事会特征(规模、独立性、专业性)等影响审计委员会特征和内部控制质量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本文参考刘笑霞(2013的研究方法,建立如下回归模型:Ln(ICQ)=p0+p1ACSize+p2ACIndepen1+p3ACIndepen2+p4ACProf1+p5ACPro12+p6ACActive+p7CHoldshare+p8Bsize+p9BIndepen+p10BProf+p11ln(CSize+p12DAR+p13ROE+e(1)其中,ACSize、ACIndepen1、ACIndepen2、ACProf1、ACP-ro12、ACActive是反映审计委员会特征(规模、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的变量tHoldshare是反映产权性质的变量;Bsize、BIndepen、BProf是反映董事会特征的变量,它们和CSize、DAR、ROE构成模型控制变量;e是模型的随机误差项。模型(1)用来检验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假设H1、H2、H3、H4。有关变量的具体定义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全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对于连续性变量已按两端各1%进行了W'nsorize处理,统计结果见表2。(1内部控制质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就内部控制质量(以内部控制指数衡量来说,国有上市公司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高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在相同产权性质下,不同公司之间内部控制质量的差距,非国有公司比国有公司小,这说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国有上市公司之间参差不齐,而非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相差不大,原因在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出于避免监管机构的惩罚,树立投资者的信心等考虑都尽心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而国有公司的国有背景使得他们具有某些政策优势(如融资渠道多样化,贷款易获得性等导致国有公司间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要求不同。(2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描述性统计结果。根据表2归纳整理得到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见表3。首先,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就平均水平来说,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大于非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大于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但差异不明显且审计委员会人数大多在3-4人之间。其次,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率,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大于地方政府控制、非国有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差别不大;审计委员会召集人是否为独立董事,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比例大于地方政府控制、非国有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差别不大。总体来看,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独立性强于地方政府控制、非国有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差别不大。第三,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会。

(二)相关性分析本文对全样本变量进行了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委员会特征中的规模、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召集人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中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召集人的专业性以及活跃性之间呈正相关,与大股东持股比例负相关,初步证明上述理论假设的正确性。但相关性都不明显,还需进一步通过回归检验结果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是说,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独立性越强,专业性越强,活跃性越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低。由于所有主要回归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25,说明回归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的建立是科学可行的。

(三不同产权性质下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见表5)表明,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均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较小。(1)不同性质下审计委员会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据实证结果(见表5,在一定范围内,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活跃性越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更大,假设H1、H2得到验证。这说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双重公司目标,导致内部信息沟通不畅,效率低下,进而阻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出现问题的及时解决。因而,国有上市公司需要设立相对较大、活跃性较高的审计委员会,以保证审计委员会成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协调公司内部关系,提升信息沟通效率,及时高效地解决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相似地,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更大。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复杂,以及受到多重领导,信息沟通不畅,进而阻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出现问题的及时解决。因而,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需要设立相对较大,活跃性较高的审计委员会,以及时高效地解决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2不同性质下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据实证结果(见表5),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即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假设H3、4得到验证。这说明出于树立投资者信心,为自己营造一个有利的融资环境,免于监管机构的处罚,非国有上市公司更有动机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由独立董事和财注分别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0.05、0.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以保证审计委员会独立专业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其施行,及时高效地对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专业的应对方案,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相似地,相对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由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即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这说明受到相关监管机构严格的监督,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更有动机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由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以保证审计委员会独立专业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其施行,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四)稳健性检验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上述实证检验结果进行稳定性检验。第一,采用以前学者的研究研究方法,仅用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财务会计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代表独立性、专业性。第二,对控制变量进行替换,用公司期末总资产代替公司规模,同时加入销售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经过上述一种或多种方式的替换,实证数据均表明,本文实证结果是可靠的。

五、结论与建议

第9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机构;独立性

一、事件概览

近日,某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被曝在科研经费中,审计出共计48张、约44万元假发票。本次审计为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抽样的对象是2012年项目经费中以现金支票方式报销的发票,主要类型涉及业务招待费和会议费。审计报告显示项目经费报销和列支管理不够规范,其中技术开发项目报销的发票中存在较多假发票。但已有几月的内部审计,尚无处理结果,却由网络曝光,引起广泛的关注,其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存在疑问。

二、具体案例分析

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壮大,企业日常运营中所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也随之增加,而独立有效运行的企业内部审计系统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地监督和评价,审查企业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上述案例中的内部审计一方面查出了企业科研经费中存在的假发票,起到了一定意义上的纠错防弊作用,但另一方面,却未对此次审计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做出明确完整的处理,使得此次的内部审计的质量存在疑点。这种疑点的产生,则是企业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疏忽所导致的。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能够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了主要涉及“职能性报告”和“行政性报告”的双报告模型,并建议审计执行主管(CAE)应当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适当的治理机构报告并负责,CAE应当在行政上向CEO或具有充分权利的高级管理人员报告并负责,这样才能使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到最大的效率。①

但是上述双报告模式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采纳与运用,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是对总经理或者总会计师负责,与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沟通较少,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更为缺乏。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及相关内容

《企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为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方面内容。②内部审计自我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手段对内部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与内部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

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涉及督促内部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持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合理分派内部审计业务、依据内部审计准则制定操作规程、适当运用咨询手段、审计质量的内部考核与评价、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监控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指导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计划、监督内部审计过程、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报告。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主要受审计项目的性质及复杂程度以及参与该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③

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应着重从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两方面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首先要熟知审计相关的技术方法,在熟知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的选择与运用,同时,审计人员必须要坚持独立客观的态度和公正廉洁的原则,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时刻注意独立性的保持与维护。

企业要全方位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首先应完善人才的引进与测评机制,制定科学完善的人员考核录用制度。其次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审计工作要适应经济活动的变化,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及时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审计机构对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具体可以由以下三种方式进行:①定期进行集体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培训的有效性;②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竞赛活动,鼓励员工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③鼓励审计人员将后续教育与具体工作相结合,整理审计案例。最后,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和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并将测评结果与经济责任和职务晋升挂钩,促使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设立合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

企业要从制度上保障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完整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能够独立有效地运行,如成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同时还应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机制,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能,把内审工作扩展到财务管理的全局④,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同时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和资金风险的规避提供参考。

企业还可以联合同行业,严格制定适合本行业业务性质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标准,在依照国家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准则的基础之上,结合企业所在行业的业务特点和审计项目的特点,制定详细且操作性强的行业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同一行业的企业之间遵循统一的质量标准,有利于指导审计人员的现场工作,同时审计成果有据可查,有利于对内部审计的质量进行控制。

(三)完善审计手段和审计过程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保持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使自己能够在审计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取和应用审计方法,坚持独立性和审慎的态度,进行充分的取证和合理地分析,使审计工作中取得的证据更具有说服力,评价更客观,结果更可靠。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完善内部审计的立项管理和审计复核等制度,在审计开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人员的安排,制定具体详细的审计计划,并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审计复核制度,对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适当性给予保证。在审计结束之后内部审计机构还应按照已制定的考核指标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定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⑤

五、结束语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职能范围也在日益扩大,而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必须要首先对内部审计的质量进行控制把关,只有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结果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客观反馈与监督。企业在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时,也可以适当借鉴国际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成功经验并合理利用。(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参考文献

① 田金玉,刘媛.关于加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

② 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Z].2005

③ 耿键.浅议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