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专科范文

医学专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专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专科

第1篇:医学专科范文

不可以,医科是高度专业化学科,一般只招收对口专业学生,即使护理专业也不接受跨专业的。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从解剖层面和分子遗传层面来处理人体疾病的高级科学。它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医学专科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1]。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知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国内很多一线教师致力于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研究,也尝试将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收效不大[2]。笔者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故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在课程结束后了解临床医学专科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与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并加以分析,以期从学生角度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3个自然班16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预防医学的认知与学习态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等。由教师集中讲解填写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为保证调查质量,控制问卷填写时间(不超过15分钟)。

1.2.2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并对数据仔细校对。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发放问卷164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100.0%。男生62人,占37.8%,女生102人,占62.2%,平均年龄(19.58±0.36)岁。

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及学习态度

2.2.1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6.7%的学生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有用,43.3%的学生则认为很少用或无用。对于预防医学课程主要内容,75.0%的学生认为环境卫生内容有用,90.2%的学生认为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2.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态度调查发现,62.2%的学生学习兴趣强,14.0%的学生无兴趣,2.2.3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55.5%的学生认为板书教学有必要,79.9%的学生认为PPT教学有必要,95.1%的学生认为增加实验课程有必要,93.9%的学生认为增加平时作业有必要2.3影响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为:学习动机不足(52.4%)、课程难度系数较大(50.5%)、教学过程趣味性不够(47.2%)、与专业联系不紧密(45.0%)、案例使用较少(33.8%)。另外,学生认为影响本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还包括专业课程任务繁重、课时安排偏少、课堂人数偏多等.

3讨论

3.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要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内容较多,而现有学时安排较少,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压力较大,学生学习负荷较重,不利于保证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适当增加学时数十分必要。此外,本课程内容较枯燥,学习难度较大,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需要和特点,筛选重要知识点,突出实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另外,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职业与劳动卫生、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内容无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可考虑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将学生认为有用的、愿意学习的内容和其他内容穿插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3.2注重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动机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而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或维持已有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习活动,影响学习进程及学业表现[4]。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趣味性较强时,学生学习动机较强,听课效率更高。根据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特点,可以从下几方面增加教学趣味性:(1)设计趣味性、生活化案例。比如学习职业与劳动卫生内容时,可搜集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事件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播放视频。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可选择环境保护的宣传片、环境污染导致的灾难视频等,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习动机。(3)进行动画设计。如学习卫生统计内容时,可尝试设计动画游戏以及动态图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3.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调查发现,支持板书教学和PPT教学的学生占比较高,表明这两种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有一定适用性,但PPT较板书更生动,故学生更倾向于此种方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为加深学生感官认识,可利用PPT播放图片或影像资料;学习统计学部分内容时,由于假设检验的步骤性较强,内容重要,如用PPT讲解,播放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掌握,可用板书讲解,降低讲授速度,更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综上所述,结合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和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以符合学生特点为宗旨,以展现课程魅力为目的,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娟,黄月娥,陈柏锋,等.临床医学本科生《预防医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99-103.

第3篇:医学专科范文

[关键词]兽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多媒体临床实践

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临床课,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既能打下扎实的兽医内科学基础理论,又能熟练掌握兽医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但是由于传统的兽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单调、内容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又因饲养管理不善造成的系统病、代谢病导致的动物机体抵抗力的降低,从而易继发传染病,内科病被继发的传染病症状所掩盖,因此,不能被人们所重视。基于上述目的,为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动物和宠物新型突发疾病发展趋势和动态,成为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兽医内科学的教学必须改革,以适应其发展的需求。我们以2008级兽医专业、动物防疫与检疫和牧医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兽医内科学采用以下课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方法作一点探讨。

一、上好绪言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依靠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任务。所以绪言这一堂课很关键,根据学生的生理、心里、学习及生活特点,倾其所能、抓住关键,激发学生对兽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在绪言中,首先要简明扼要的介绍兽医内科学的概念和内容,以及学好兽医内科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方法。然后由近及远,从古论今列举兽医内科学的成就,兽医名人的动人事迹及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再次结合本地的农村经济状况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兽医工作受欢迎的程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畜禽传染病日益受到控制的条件下,群发性、多病因的内科病逐渐显示出其对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这就必须有一大批兽医专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学好兽医内科学是刻不容缓,而且有着深远意义的事情。因此,要求学生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医德,在知识上勇攀高峰,热爱自己的事业,为农业、农村、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祖国的畜牧兽医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采用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兽医内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兽医专业主干课程,几乎囊括了兽医专业所学的所有课程知识。因此,要想教好这门课程,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验证书本理论、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书本上的兽医内科学理论知识不能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而要教导他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在临床实践中有目的地去观察病例和实际诊治病例,借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掌握相关的临床技能和技巧,增加学生们学好的信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兽医科学每年都有大量的理论和技术问世。为了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教师需要及时汲取新的理论、经验和技术,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料等手段将这些新的理论、经验和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从而弥补书本内容的不足。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要讲的内容尽量通俗易懂化,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我们可以将畜禽常发的地方内科病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同时将来源于本地兽医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一些特殊临床诊疗经验和技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另外,每堂课临近结束时一般留出5-10分钟时间进行答疑,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有些临床病例的临床表现与书本上不太一致,有的仅呈现部分症状。这说明学生已能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对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动物疾病复杂多样,当一些临床实际病例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时,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应采取用实验动物人为复制一些典型动物疾病病例,然后由学生分组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进行总评,指出不足,促进学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治疗方法的规范。

三、课堂教学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由于课程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和直观性等特点,使得在正常的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病例模型,学生也普遍反映学习的难度较大。

在多年的兽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些当前存在的多种教学问题,例如讲课方式单一、呆板,教学内容乏味,课堂气氛死板、沉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造成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受到抑制。

兽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确切掌握动物内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发病症状、疾病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就需要多种大量的实验动物模型或真实的疾病病例。但当前实际临床病例往往呈现不典型的症状,偶尔遇到兽医内科的典型病例,却与课堂授课进度不同步,因此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深深融入动物医学教学过程中,从而促使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使得以往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图像处理及表现能力,能将疾病的病理过程进行动态、生动的表现和模拟,大大降低了兽医内科学的教学难度。在长期兽医临床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将发生的一些典型真实的兽医内科病例用视频或图片等方式保存下来,然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该病例发病后的病理变化进行模拟。以“反刍动物的前胃疾病”为例,首先播放摄录保存的牛前胃病病例的真实临床表现,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该疾病的发生、病理变化,以及最终引起的临床症状变化等过程,通过这种手段加深对该病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对兽医内科疾病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四、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

为了激发学生个人学习潜质,促进学生在课外接触临床病例,将任课班级参与实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在规定日期来学校的动物医院与任课老师一起参与一些疾病的诊疗。对在动物医院实习的学生,根据学生对临床诊疗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诊疗水平的高低,制定了学生“3阶段”实习制,即兽医助理护理员、兽医助理技术员、助理兽医三个阶段。在不同实习阶段,我们又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要求、实习内容和考核方法,通过一个阶段的实习并考核合格后可继续下一阶段的实习,否则将继续在原阶段实习,直至本阶段实习考核合格。通过三个阶段实习合格的学生,对临床常见内科病例基本上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开出相应的治疗处方。完成“3阶段”实习的学生安排在本地的动物门诊和猪、禽疾病门诊、兽药店等社会单位地点实习,进一步扩大了实习的范围和内容,锻炼了学生解决动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了专业知识,端正了专业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动物医院和其他兽医院的典型病例、稀有病例、常见病例、季节性发生的病例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将这样的学生输送到社会上后,自然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并能真正为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第4篇:医学专科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专科医院;学科建设;应用

精细化管理是体现管理流程的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信息化的一种管理方法,服务的焦点是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以获得更高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与竞争力[1]。精细化管理理念源于日本企业,应用于生产领域的组织发展战略、运营管理、执行落地等管理提升体系,通过把实战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化梳理和细化处理,达到组织管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发展、精准匹配与高效运行,最终完成组织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2]。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管理文化,同样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精细化管理是精细文化与管理体系的完美结合,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与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精细化的现代管理理念相一致[3]。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文化为一体的中医骨伤三级甲等专科医院[4]。以平乐郭氏正骨为基础,传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优势,融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五化”(国际化、品牌化、专科化、特色化、一体化)为发展目标,学科建设为抓手,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通过对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管理组织间进行协调,以降低医院运营成本,为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专科医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1.1精细化管理概述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受到各行各业的认可并被广泛使用和推广。其本质就是将抽象笼统的管理进行明确的表达,借助量化的标准尺度,衡量管理效果,使管理措施变得更加直观、明确、具体、便于操作。这种管理理念体现管理者必须具备严谨、科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进步过程中对专业分工的精细化要求相匹配。精细化管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较,更能适应时展的步伐,优越性比较突出。精细化管理模式被广泛引入企事业单位以及医院管理中,为企事业以及医院的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明确划分责任及管理责任的落实,为企事业和医院各项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较为客观、有效的依据。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院进行管理,能够使医院的战略规划得到落实,各部门之间职责明确、协调合作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及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和服务水准,确保医院朝着既定的目标稳定向前发展,使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带动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1.2专科医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无论是医院改革,还是等级医院评审要求的共同点就是医院管理走向科学化、专业化与精细化,医院管理是一种综合性工作,涉及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等内容,精细化管理是助推医院发展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5]精细化管理,可以促进医院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管理转变,专科医院亦不例外,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把满足患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学科建设是医院的核心和灵魂,在医院发展中占据主导和引领作用[6]。专科医院以学科为架构,精细化管理不仅对组织架构有相当明确的要求,而且架构内部具有科学合理的分工衔接,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而推动学科稳步健康朝既定目标向前的发展,进而带动医院以学科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精细化管理在专科医院学科建设中的应用

2.1构建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精细化管理文化理念

专科医院构建学科建设精细化管理体系,需要完善服务机制与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学科建设中所有细节[7]。全方位学习和培养精细化文化管理意识,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使精细化管理文化成功植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日常工作中,依据规范工作,开展人性化服务,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2.2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精细化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因此,医院在修订和完善各项有关医院学科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时,以精细化作理念作为指导,学科建设为核心,处处彰显人文文化,使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和熏陶,以保证精细化文化管理制度顺利实施。同时,定期对医院全体员工进行精细化文化培训,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和体会,确保大家彻底明白精细化文化的内涵和要旨,了解精细文化与医院学科建设的关系以及在医院学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管理层发自内心愿意学习和运用精细化管理这种管理的方法,被管理者理解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意义,与管理者达成共识,形成和谐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以保障精细文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

2.2.1构建完善的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绩效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是专科医院学科建设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绩效管理是医院管理人员首先确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围绕实现管理目标的具体环节制定有效措施并进行评价。合理的绩效管理模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的主动性,有效带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8]。通过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医院在安排各项具体工作时,可以依据岗位性质和业务范围的不同制定相对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灵活科学的考核方法,从而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质量完成学科建设目标任务,成为促进专科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2.2.2完善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精细化管理激励机制要实现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的精细化管理目标,首先明确,精细化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规范人的某些行为,但是其本质应该是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修订和完善各项制度时,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彰显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形成员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精细化文化氛围[9]。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估、汇总、分析,对执行规范成绩显著的员工,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对所有影响管理效果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并深入研究,针对共性问题,组织专家进一步论证管理制度和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发现制度问题及时进行完善。经过2~3次完善,确保非制度性问题的前提下,对于成绩连续考核落后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处罚。通过以上措施,不仅能激励员工调动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激发日常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精细文化的引导作用,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

2.3打造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团队

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精细化管理中,管理团队各个环节之间包括分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整个管理体系的效果与每一个环节的顺利实施都密切相关,因此,医院必须着力打造精细化管理团队的道德素质、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树立牢固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团结一心、相互协作、建立一套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体系。并且要兼顾各系统之间纵向、横向联系以及信息交流的流畅性和精准性。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决策层要求更高,不仅要对精细化管理文化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更要融会贯通掌握精细化管理的主旨与精髓,结合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加强管理体系的硬件设施配备与完善,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修订现有规范,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全方位多渠道对学科带头人、有关部门负责人等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专项培训,使其掌握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文化,明确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最终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从而提高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的质量。

2.4临床和科研两手抓,多渠道加强医院学科建设

专科医院学科建设过程中,优化工作流程是目前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优化流程可以确保学科团队成员在保质保量完成日常诊疗任务的前提下,能够有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并提供有利于科研的硬件设施、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医院通过转变服务模式,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医院整体运行效率。

2.4.1注重学科培养该院分别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申报成功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和临床中药学[4]。其中,医院其他学科都是中医骨伤科学的分支学科,有根据临床职能(矫形、康复等)的不同或者人体部位(脊柱、骨盆等)划分为若干学科。临床中药学,研究内容包括传统中药、现代药物等知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平乐郭氏正骨方药系统整理并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挖掘,为平乐郭氏正骨的发扬光大提供科学依据。医院还通过甄选,在院内选拔出7个重点培育学科:中医康复学、中医护理学、中医文化学、中医药信息学、医学影像学、重症医学和骨健康管理学[4]。通过一定周期对这些学科的培养,有利于发现更多优秀的临床、科研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2.4.2注重基地建设该医院被确定为河南省中医骨科临床研究基地,主要包括四个优势病种:原发性骨质疏松、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增生性脊柱炎及类风湿关节炎[4],围绕每个病种组建核心团队,参照学科建设的构架进行培养,培育重点病种的目的,在于以优势病种带动其他病种的发展的良好态势。

2.4.3全方位多渠道培养人才医院学科建设由人、财、物三元素组成,其中,人才是医院学科建设的最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核心资源,该院通过多种渠道申报成功多方面人才: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河南省中医临床学科领军人才、河南省中医药拔尖人才、河南省中医药青苗人才、河南省中医学科(专科)学术带头人,医院参照省人才选拔标准自主组织,并选拔一批院级人才(院领军人才、医院青年优秀人才)进行培养等。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而言,是学科建设的灵魂人物,对学科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学科带头人的学识、眼界、格局直接影响着学科未来发展的高度,医院尤其重视对学科带人的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流程异常严格,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临床专业能力与突出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领导能力。此外,学科带头人要具备“四会能力”(会看病、会教学、会科研、会带教)。为了更好培养一批中青年人才,经医院领导层决定,特意为河南省中医学科(专科)学术带头人与河南省中医药青苗人才,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根据中医的特点充分发挥中医名师的传统带教方法(传、帮、带)的优势,激发中青年医师学习中医的兴趣,调动学习中医的热情、积极性,促进中青年医师的临床业务水平、科研能力、道德修养和管理团队能力同步发展,旨在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医特色。另外,积极配合省中医处选拔“仲景国医传人”,参加省中医系统组织的“精英班”进行系统培训学习,通过与经验丰富的张仲景经方治病防病的名师面对面指导并答疑解惑,加深对传统经典的认识,更有利于做好经典的传承和发扬。同时,该院为了“读经典、跟名师、作临床”定期举行“仲景学堂”学术讲座,进一步促进该院科学的建设的良性发展。

第5篇:医学专科范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临床医学专业

1医学免疫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内容繁多,包括理论和实验两大块,主要从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方面讲授免疫学的基本原理、生理和临床意义以及在临床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发现和技术层出不穷,由曹雪涛主编的《医学免疫学》已更新至第7版,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①教学内容陈旧,未能紧跟免疫学研究的前沿进展;②教学方式单一,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式教学;③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操作过于简单、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差等问题[3,4]。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无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中增加自主实验设计内容,开阔学生的科研思维[5,6]。这说明科研可促进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将科研融入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7]。然而,如何通过科研反哺教学途径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尚无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因此,我们结合本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医学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对科研如何反哺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

2科研反哺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专业课。我校医学免疫学有72个学时,包括56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验学时。本教研室一直很重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在加强师资队伍培养的同时,定期开展教学讨论,研讨如何将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

2.1将医学免疫学的重大发现以科研故事方式应用于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科研实践。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知识来源以科研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不错的方法。例如,在讲解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时,可向学生阐述其发现过程:1961年Miller和Good等发现小鼠新生期切除胸腺或新生儿先天性胸腺缺陷,其外周血和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致使免疫功能缺陷。由此确定T淋巴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依赖于胸腺,T来自胸腺Thymus的第一个字母。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对T细胞的发现及胸腺的作用就有了较好的认识。在讲解补体一章时,可向学生介绍1895年JulesBordet如何开拓了补体学领域以及1899年Ehrlich对补体的命名(存在于正常血清中、对热敏感的成分是抗体发挥溶菌或溶细胞作用所必需的补充条件)。听完这些研究发现后,学生对补体的理化性质及功能会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对补体成分和复杂的补体激活途径产生兴趣。因此,以科研故事的方式讲解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是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讲解免疫学重要知识的发现过程,能让学生熟悉书本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2.2教师的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本教研室教师均具有自己的科研方向,这为科研反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细胞因子的功能时,可向学生介绍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者经常在体外加入某种或某些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如利用GM-CSF可促进骨髓细胞向粒细胞增殖和分化;用TGF-β可促进nave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在讲解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流式细胞术说明CD分子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学生对白细胞分化抗原及CD分子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可将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教材中的知识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将教师的科研融入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能很好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

2.3采用PBL教学使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的效果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方法[8]。除了课前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外,我们主要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使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此外,本教研室教师会选择一些高质量的综述或重要研究文献,布置1-2个问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题目去查阅相关文献,获得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采用PBL教学能很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

3科研反哺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医学免疫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加强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9]。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本教研室在2010年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实验》,并在2016年做了修订。现阶段,我校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开设了凝集沉淀反应(ABO血型的鉴定)、免疫标记技术(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天然免疫功能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小吞噬实验、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溶血反应等)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PBMC的分离和E花环实验、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的转化实验等)等医学免疫学实验。这些经典的免疫学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从科研反哺教学角度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探索。

3.1采用科研思维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

首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前,向学生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在此阶段通过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由指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由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要求学生撰写较为详细的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需要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呈现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及改进措施。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和实验失败的原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能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3.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开展研究课题

目前,免疫学技术种类繁多。鉴于实验条件和场所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技术和仪器操作,我们也会通过示范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指导老师会给出若干实验项目(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细胞凋亡的检测、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化及鉴定等),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然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所提交的实验设计内容开展课堂讨论、总结和评价。实验中心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放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可对自主设计的实验进行操作。此外,我们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学校每年举行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设计项目的活动,开展医学免疫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TBL(team-basedlearning)法组建研究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文献,撰写项目申请书,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研究论文。指导学生开展免疫学相关研究课题不仅可促进医学免疫学的实验和理论教学,还可扩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医学专科范文

关键词:院中办班;医教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学

五官科学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良好的临床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专业角色和临床思维的形成,增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1]。因此,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推行“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现将近年来该模式在五官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通过医教结合,产学研一体,达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校2012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52人)和对照组(50人)。

1.2方法

实验组学生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进入医院进行专业课程学习,采用“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具体教学实施如下:(1)师资:医生与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由医生授课;(2)理论授课:主要采用床旁教学与邀请典型案例患者进课堂方式,增强理论授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3)增加课间见习和志愿者服务:学生在学完相关理论课程内容后,利用课余时间到五官科病房进行课间见习,并由医生结合病房患者特点讲授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同时学生可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到病房为患者服务。对照组在本校以教师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实践课均在校内五官科实训室完成。通过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比较,了解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学生对五官科学教学的满意度及整改意见。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2.3%的学生对“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表示认同,其中对教学改革表示满意的占40.8%,25.7%的学生认为个别医生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5.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2.2两组学生五官科学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理论成绩低于对照组,但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综合成绩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3讨论

3.1“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教学效果

本研究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将理论成绩、技能成绩、综合成绩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实验组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而理论成绩则低于对照组,综合成绩相当,无显著性差异。可见“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所提高,学生满意度较高。但由于临床医生日常诊疗工作繁忙,投入教学工作的精力有限,加之大部分临床医生缺乏教学经验,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培训[2],学生反映部分临床医生讲课时重点不突出、难点讲解得不透彻。

3.2“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的优势

五官科学属临床二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眼、耳、鼻、咽、喉等器官位置深在、结构精细,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学生很难建立直观印象,教学难度较大[3]。“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常见病、多发病遴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其次,学生可以通过课间见习、课间实习增加对五官科疾病的认识以及动态了解所学五官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临床思维;再者,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见习、实习,熟练掌握五官科检查方法和常用操作技术;最后,学生生活在医院,通过志愿者服务与患者接触的时间增多了,沟通能力增强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3“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的困境

“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的主要参与者是医护人员,其参与度往往受诸多条件限制。比如,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二级医院的医生一般无教师资格证;临床诊疗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备课、上课及课后辅导。总之,“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学教学中的推行,特别是在技能操作方面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在理论教学方面,学校与医院还需不断探索。学校可以在医院为医生进行教学理念及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医院也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对年终评优、职称晋升条件等进行调整,将临床教学作为一项考核的硬性指标,以此来提高医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邓安春,杨桦,陈立颖,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临床教学改革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795-797.

[2]韦雪艳.中职护理专业五官科护理学院校合作实践教学模式问题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6):205-206.

第7篇:医学专科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新生。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是在阅读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设计,经专家指导,在正式使用前进行了预调查并做了修订。调查在新生入学1周内进行,调查内容:①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生源地、父母职业;②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者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调查目的及意义,要求答卷客观真实,以不记名方式填写,由调查者当场收回。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统计描述和x2检验。

 

2.1临床资料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回收率为93.54%。其中女生306人(68.15%),年龄(18.52±0.89)岁;男生143人(31.85%),年龄(18.62±0.83)岁;来自城市(县市级以上)95人(21.16%),乡村354人(78.84%);父母职业与医学有关系的48人(10.69%),没有关系的401人(89.31%)。

 

2.2专业认知率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对本专业认知程度普遍较低,84.63%新生知道医生的基本素质,67.48%知道医学的目的,40.31%知道基层卫生服务趋势,40.09%知道高职与普通高教区别,37.42%知道医学的学习方法,32.29%知道医学模式与学科分类,全科医学及新医改的含义知晓率仅为2.67%,21.16%。

 

2.3影响专业认知的因素性别与年龄对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专业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对专业认知程度受父母职业及生源地的影响(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三年制医学专科教育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将是衣村医学教育的主体2。作为高等医学专科院校的新生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无论从学习的环境、教学模式,还是学习目的、方法均发生质的变化,如果不注意引导很容易导致新生的迷茫与困惑,相当一部分学生直到毕业时仍对自己所学专业模糊不清,轻视专业基础课,缺乏人文知识[3_4]。有研究表明,新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5]。新生的专业认知水平不仅可直接作用于近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也能间接影响学生将来长远的发展趋向[6]。何坪等[7调查显示刚踏入社区医疗工作岗位的医师对社区全科医师岗本调查结果表明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对临床医学专业认知不全,仅有2.67%的学生知道全科医学的含义,2/3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医学模式与学科分类及新医改含义,表明专科新生对现代基层临床医疗工作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大部分医学生认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只是学历上的不同,对其将来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角色认识片面,部分医学生没有认识到除了“减轻病痛”之外“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也是基层临床医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趋势;1/3学生不知道临床医学服务的对象除了住院患者之外,还应包括残障者及慢性病人的管理以及对健康人的保健指导。与宋培歌等8调查护理专业新生的结果相比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对临床医学专业认知没有性别差别,说明不同的专业学生对其专业认知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在提高专业认知方面需要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父母中至少一方的职业与医学有关系的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可见新生对专业认知程度受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的影响,提示有必要对新生进行全新全面的专业认知教育。有调查显示专业发展前景或就业形势好的人,其自身对专业的认同度也越高,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自身的发展前途910,因此,应创造条件从新生开始,带领和鼓励他们下基层进行社会实践,使医学生尽早感受其未来工作的环境,培养其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提高其专业认知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因此,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相关知识社会实践调查和参与卫生公益活动可能是提高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措施。

 

本调查结果间接反映社会宣传对提高全民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加强衣村及偏远地区的医疗政策、卫生保健宣传工作是一项基本的有效措施。2.外科学教学过程。结合外科手术操作实践性强特点,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中示教与练习元素,将手术基本操作技术操作程序编写成册,按照操作程序进行示教通过示范与讲角解学生能够直接看到规范的操作,并进行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掌握操作技能。

 

3妇产科教学过程。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中小组讨论元素,结合西藏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居全国之首的现状,提出问题:导致西藏孕产妇死亡前五位疾病是什么?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处理?就现状从哪几方面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做出你的贡献。学生们运用讨论前自学及课间见习获得的知识,积极讨论,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知识。此元素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4儿科学教学过程.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中角色扮演元素,结合西藏地区县级急救能力弱,学生们把新生儿急救不规范加速新生儿死亡的过程真实情节表演出来,使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增加学生责任感,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学道德。

 

四、参与式教学法优点

 

1.学习方式灵活轻松.启发式、双向交流、主动学习,适宜高年级临床医学生学习的生理特点。

 

2.学习方法简便,多样化(小讲课、小组讨论、快速反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示教实习)以问题为中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符合高年级临床医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3学习内容理论与临床技能相联系.目标明确,强调“学了就用得上”,符合我院的临床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4强调以学生为主,共同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学生参与交流,不断提高自己,分享知识与成果。

 

5.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内在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学生便能克服困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6.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8篇:医学专科范文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和医学知识探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和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目前状况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非凡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和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熟悉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和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新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功能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和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摘要:把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练习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新问题,即在把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和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和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摘要: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把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和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探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和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和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布置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预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和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喜好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9篇:医学专科范文

近几十年来,地球上的自然与人为灾害频繁发生,人类科技中的生物学、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不同程度快速进展的背景下,这本与以往其他为数不多的版本迥异的《灾难医学》应时而生。书中全面介绍了灾难医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涉及了灾难救援的各方面内容,将灾难管理、急救医学和公共卫生以及流行病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灾难医学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特点。

该书的作者,曹广文教授系第二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总后科技银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PI”。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近80篇,获得过国家、军内、省市级奖项6项。

作者在书中具体述及了灾难救援的程序、要素,临床各学科的协调,卫生学的灾后防疫,医学心理干预,救灾的法律、道德问题,应对灾难的社会学职责与功能等多个方面。全书还引用了大篇幅的各种灾难救援实例,以便更好地让读者理解这一学科的特点,编写材料来源包括作者团队多年潜心灾难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参与SARS防控、抗震救灾的真实救援经历,并且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国内外研究报道和学术专著,收集了各类灾难的典型真实案例。以主编的博学多才和多年的专业建树,加之作者团队丰富的救灾实践经验著成此书可谓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全球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生物恐怖和核泄漏等人为灾难、SARS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疫病流行等生物灾难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灾难医学这一跨学科的专业是研究在灾难条件下维护普通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伤病预防和救治的组织工作与技术措施的医学相关学科,是灾难学、医学、社会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这一学科研究灾难周期的“减灾(灾难预防)”“灾难准备”“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的各阶段,以及建立灾难预防策略、在灾难发生期评估救灾所需的各种资源、评价救灾行动的效果等。

灾难医学发展40年来,已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许多发达国家 (如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相继成立了灾难医学协会和组织,有些科研基金管理部门还专设了灾难医学研究项目。英、美、法等国家的大学专门开设有关灾难医学的课程来培养、训练学生的救灾技术;1986年欧共体专门成立了欧洲灾难医学中心,负责训练各成员国有关救灾医务人员,培养他们在灾区救治伤病员的实际工作能力。美国灾难医疗系统十分发达,并且还在动员现有的各种资源制定教育训练项目,以应付可能面临的种种威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在灾难的预防与公众教育,还是在灾难的救援与处理机制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关键的一点是灾难医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还是空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难医学的课程,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也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教育。21世纪合格的医学人才必须接受灾难医学的专业培训,掌握灾难事故的特征规律、各项卫生防疫应急处理的基本技能以及急救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功效。本书的出版发行适应了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Harvard大学2006年出版了Disaster Medicine专业性著作 ,该专著主要注重历史回顾、各种灾难的医学救援特点,缺乏应急反应的具体运作形式且略有滞后于时代。国内张洪祺教授等较早期开始研究灾难医学,并于1993年编写了《灾难医学》专著,该专著主要强调了各种伤情的临床救治方法,在概念上没有从临床学科中独立出来。2009年王一镗编写的《灾难医学》书中涉及汶川救灾实例,是与本书作者近乎同期的研究,但全书仍囿于张洪祺教授《灾难医学》的框架。

而曹广文教授的这本《灾难医学》则充分体现了“灾难医学”是一门新型交叉学科的思维模式,避免了简单的各学科内容堆砌,将灾难管理、急救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在结构上采取先总论后各论的方式,在介绍灾难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近百年来发生的各种实际灾难实例,具体介绍不同灾难的发生规律和应对不同灾难的具体措施。作者有多次灾难救援经历,如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SARS防控、2004年登革热暴发调查、2008年抗震救灾以及2010年“世博安保”等,积累了多年的灾害医学实践救援经验并有机地融入本书的编写,让此书更加体现和具有了极高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