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群建设范文

专业群建设精选(九篇)

专业群建设

第1篇:专业群建设范文

【关键词】专业群;职业技能;技能大赛

近几年,我校建筑与艺术系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领军专业,形成了以产业结构为根本,技术技能为核心,职业能力为基础,专业课程为内容,技术能力为目标的完整专业群体系。同时,以职业技能比赛为依托,师生积极踊跃参赛,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和山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学生团队积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建筑装饰技术应用”“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艺术插花”等3个赛项的比赛,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从侧面考量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本文就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师生参赛所取得的成效加以总结,从而推动专业群建设及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基础。

1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分析

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从教学目标与学情、教学内容与策略、教学实施与成效、教学素养、特色与创新5个方面考查教师立德树人、贯彻全国职教大会精神,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结合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有机融于教学的能力,以赛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提升教师团队协作水平,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建筑装饰技术应用”赛项以一个典型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为载体,分为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量清单编制、指令深化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4个模块考查学生从获取建筑空间信息、领会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清单算量、深化设计到施工项目管理完整任务的综合技能,锻炼学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综合应变的能力。“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从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2个方向考查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测量、软件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2021年该赛项更名为“园艺”,更加注重学生园林工程施工能力的考核。“艺术插花”赛项涵盖中国传统插花与现代花艺2个方向,分盘花、瓶花、筒花、碗花、花束、花首饰、桌花、物件装饰8个模块考查学生对插花艺术风格、花型结构、造型设计、色彩配置、花材整理与加工、花材保鲜等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的创新思路与创造能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该赛项更名为“花艺”。

2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推进专业群建设与改革

2.1积极参赛,强化职业精神

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1]。积极引导学生参赛,充分调动师生参赛热情,同时制定竞赛奖惩机制,激励师生争先创优。通过比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抓技能竞赛,建时代新功[2]。

2.2对接赛项,优化课程结构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三大赛项,考核内容涉及《建筑CAD》《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装饰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艺术插花》等专业课程,为了对接各赛项考核标准,教师团队认真研读赛项规程,分析历年题库,梳理各赛项考查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改革,修订相关课程标准,开发理实结合的教学资源,确保知识点技能点全覆盖。同时,加大各赛项实操内容力度,融入日常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庭院工程施工能力,将园林景观设计实训周2周增加为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设计周4周,大胆尝试课程改革,学生能力大大提升,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锻炼其专注负责精益求精的良好品格。

2.3理实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职业技能大赛既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扎实度,又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速度比拼[3],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通过分析各赛项评分标准,提炼各赛项对岗位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教师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法。如在《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装饰装修构造》《园林工程施工》《艺术插花》等核心课程中引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使教学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让学生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为驱动,团结合作完成各项任务,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升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意识,同时采取过程化考核,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度。

2.4强化职业训练,磨练匠心

“建筑装饰技术应用”“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艺术插花”三大赛项分别以企业施工图设计师、深化设计师、施工员、园林工程施工员、园林绿化工、插花员、花艺环境设计师等技术工作岗位的综合任务为驱动,以各岗位职业标准为技术规范,引导学生规范化操作练习,锻炼学生在实操训练中遵守职业标准与规范。

2.5提升职业能力,德技并修

“职教20条”中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职业院校育人首先是培养学生好的品德[4],对于企业来说,首先看重的也是员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其次才是技术技能。职业院校要在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工夫,既发挥德育课、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又注重公共基础课的德育要素,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修养,以此为基夯实技术技能水平,从而培养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5]。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增强教师培训力度

各赛项参赛前的备赛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赛项考题取材源于行企业一线,前期备赛中需要经验丰富、动手性强的专业教师或企业专家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而专业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因此要加大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更好地指导参赛选手。

3.2激发学生拼搏意识

赛前,发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各专业班级进行广泛宣讲,在学生中掀起“参赛光荣、力争上游”的氛围,经过自主报名,层层选拔,最终确定参赛队伍。通过选拔,学生们也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上的不足。同时要定期对参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赛前压力。

3.3优化软硬件环境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引领,学校需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岗位要求标准引进相关设备,对实训室软件、硬件进行更新配套,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打造专兼聘结合的教师队伍,为竞赛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秦虹,胡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J].教育研究,2015(2):45-47.

[2]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32(9):56-61.

[3]姜云东,李俊涛,刘金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领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3):15-18.

[4]郝天晓.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4):11-14.

第2篇:专业群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 建筑工程 专业课程群

[作者简介]肖凯成(1966- ),男,江西永新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蒋春霞(1980- ),女,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杨波(1979- ),女,江苏南通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研究——以江苏省土建类高职专业设置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11/03/00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31-02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课程创新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高职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发展,就要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上尊重个性,照顾特点,发展天赋。为此我们针对进入职业教育学生形象思维的智能特征,及毕业半年后学生以测量、预算、施工为从事最多岗位和测量岗位为薪水最多的情况,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对学生眼前负责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三者进行高度统一,探索一套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主体集合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群体系,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校内和校外二位一体的建筑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规格与专业教育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英语阅读、人文知识,具有工程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工程识图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建筑现场施工资料管理、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具备专业应用技术的能力、团队协作、工作创新精神,能适应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工程监理、造价咨询、建筑设计等建筑业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等,主要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技术员、项目质检员、安全员、材料检测实验员、资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为就业岗位群。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按职业成长规律,将学生学习与职业成长相结合,形成新手—合格、合格—骨干、骨干—技术专家三个阶段的课程群体系,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下表)。

“底层共享”就是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系现有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需求和知识构成,将各专业共同的制图知识、材料技术知识、工程测量操作技能、CAD制图技能等课程内容在理论、技能基础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基础平台,将专业共同生产技术和职业能力相近的课程进行融合优化,形成职业能力平台,以上两个平台构成“底层共享”能力平台。本能力在第一学年,以“砖混结构新建部件变电室”项目为引领任务,通过对“施工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组织”等共享课程群的学习,了解专业概貌,掌握职业工作基本技能与程序,在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的能力。

“中层分立”就是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存在差异的课程进行优化,形成 “中层分立”的职业能力模块。在第二学年,以“工程学院天工楼(框架)”项目为载体,通过对分立的课程群学习,训练学生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同时将课程自主项目、综合项目实施延伸至第二课堂,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企业科技服务项目为内容,提高学生在“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等不同目标方面的能力。

“高层共选”就是开发适应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变化和个性发展的拓展课程,形成(多个) “高层互选模块”, 构建建筑工程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工程造价专业、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协同发展。在第三学年,以“施工现场具体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互选课程群的学习,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专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的态度就业,就业作为创业的开始。

(二)“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特征

针对“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我们将“项目贯通、标准融入”,即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以建筑工程项目为载体贯通施工图的识读、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管理核心能力培养。

1.“项目贯通”——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学习载体,依据建设单位按图组织施工的要求实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项目贯通。以此我们建立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进行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群体系开发的基础上,每个项目都有鲜明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每个项目间的知识和技能层层递进,前一项目是后一项目的基础,后一项目提升了前一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课外平等项目逐步巩固,知识与技能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目前大量的建筑产品主要采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小型工业建筑产品的排架结构,我们在教学中以这四种结构类型的工程项目为主,建立贯穿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如在施工图(包括建施、结施、设施)识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依托建筑构造与识图等学习领域的知识识读一个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图部分,结合建筑结构学习领域识读同一项目结构施工图部分,按照建筑设备学习领域了解同一项目设备施工图识读部分,一个工程项目的三部分识读能力分阶段连续进行。为巩固识图能力,在识图训练周同步进行另一个项目施工图的绘制,加强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建筑施工能力、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也如施工图识读能力培养进行。同时,依托“校中厂”“厂中校”等真实环境和模拟真实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能力。

2.“标准融入”——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群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群建设中参照现行行业、企业标准要求,将其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将各岗位群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作为开发课程群项目建设的充分依据。另外,为解决目前本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和课程群建设,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强制性措施、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和专业建设中,并按照建筑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同时结合本行业发展现状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实时修改课程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同步发展。

3.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针对已经取得中专文凭的单招生,按行业和岗位群对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制定教学体系要求,依据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近年来,已有多位同学在校参加了江苏省造价员资格考试和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并拿到了资格证书,开创出一条在校生可以获得职业资格的渠道。

4.创建校内决策与校外实战二位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针对所开发的课程群中每个项目,将工学结合选择在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其他企业工作现场、社会等环境下轮流完成,如在学生识图能力的课程群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从最简单的砖混结构项目出发,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内容,作为训练学生识图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据此设计学习情境,形成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进行实物观看—实物图形表达—图形解读。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现场教学等手段,同时将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的项目布置下去,延伸到第二课堂,达到同步训练。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楼板构造识读教学中,在参观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析并讨论从受力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现浇楼板的特点和使用,从整体性角度和学生一起分析预制楼板的加强措施,配图表示。图片演示地面形式和构造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楼板构造的识读。为保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施,在教学中要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考核标准。在考核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考核依据,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以考核专业能力为主的实训工作任务考核,也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核。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学生识图表现、小组成员工作情况、团队协作和成果来评定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

对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我们选择了“岗位教学”。“岗位教学”就是对关键类课程实行打破班级、分散到各个岗位上的教学方式,在校内实训室集中上课,边讲边练,“项目实施”就是将专业课程分课程、分工程部位、分模块结合多家企业、多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完成。通过选择来源于现场的真实项目,先进行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室分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分解来架构项目的思路,并把其他项目在第二课堂和现场延伸开来进行实战,如我们与常州武晋造价事务所合作,带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参与了总二车间扩建厂房工程预算书的编制;与戚机厂建筑公司合作,带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与了柴油机试验站辅房及浴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同济装饰公司合作,带领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参与了中国建设银行铜陵分行工程装饰设计工作。通过这些实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又达到了课程群教学的目的。

三、学业评价

(一)课程考核原则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构建中,首先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每次上课要让学生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能力。其次,要以项目为载体,课程教学按相关岗位真实过程的实际项目进行,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具备所学的能力。最后,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摈弃“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能按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自主学习。

(二)考核方式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考核中,主要采用了六种考核方式:(1)实训室在线测试。通过自主开发的在线测试系统进行考核,在配备服务器和终端电脑的实训室进行测试,由电脑从题库中抽卷、收卷和改卷,自动给出成绩。(2)笔试。通过纸质试卷进行考核,卷面主要以主观题为主。(3)机试。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现场实践。在操作现场采用抽签的方式从给定题库中选择题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场完成操作。(5)展示与答辩。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或兼职教师)组成考试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并讲解项目成果,考试小组相关人员提问,学生及其项目组成员作答,最后考试小组按评价标准给分。(6)企业专家测评。由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对学生项目成果给出评分。

四、结语

课程群开发后的实施效果比较好,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校企之间师资的培养及互动,打造了一支“工学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重视“工学结合”的实践课程群建设,打造了一批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打造了一批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在实践课程群的建设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及时解决了企业的难题,这既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生在校顶岗实训实习,又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服务,实现共赢。

总之,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开发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项目化的课程教学策略,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得到了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得到了体现,学生的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培养得到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池丽华.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思考[J].出国与就业,2009(12).

[2]周明儒.谈谈如何搞好课题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第3篇:专业群建设范文

近年来,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院深化校企合作,坚持产教融合,加强中高职衔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畜牧兽医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为核心,以职业教育对接现代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为标杆,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和促进,形成合力促进涉农专业群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涉农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专业群建设,力争3年内实现我院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专业群的“3821”目标,即三项成果、八化标准、两个成为、一个引领。三项成果是制定一个专业对接产业链标准,建设一个示范基地,完善一套监督评价体系;八化标准就是按照标准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流程规范化、模式创新化、管理精细化、操作自动化、过程信息化、成品安全化的标准,建成一个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教、学、做”生态循环示范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性生产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引领现代种植、养殖业新业态。

2抓住关键点

2.1组建职教集团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相关知名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有关职业院校共同组建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借助职教集团平台,构建职业教育对接现代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协同创新破解职业教育对接现代农业产业的壁垒,寻找服务三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为服务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永州现代农业高科园建设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创新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构建“六同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即对接服务三农与优化涉农专业同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同步、大专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同步、学校专业培养与企业上岗培训同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同步。

2.3重构课程体系涉农各专业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对接一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照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活动模块”形式,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相融相通的涉农专业群课程体系,着重探索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岗证课”融合的课程结构,真正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群与岗位群、职业(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已校企合作开发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开发了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2.4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搭建“教师、学生;基地、企业”互通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创建移动化数字课堂,开展涉农专业群微课、慕课的探索,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数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现由教师主导到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转变;将教学环境由教室延伸到生态养殖场、企业的生产真实现场,打破教学、实训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形成“校中场数字化,做学教一体化”的开放互动的空间教学新模式。近年来,共开发慕课3门、视频课程5门,开发课程数字资源包9个;与洞口职业中专、溆浦职业中专等学校合作,畜牧兽医专业“专递课堂”2014年6月已通过省教育厅立项,现正在建设中。

2.5提质示范基地投资1200万元对原来的生态养殖基地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借鉴本香和烟村模式,建设“猪—禽—鱼—沼气—果—蔬—花卉”现代农业产业生态链实训基地,按照“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肉深加工—肉食品连锁专卖—有机肥生产”生猪产业链,自主生产特色品牌、安全放心的猪肉。2014年12月,智能化养猪和养禽生产线已通过验收,2015年初可投入经营化生产。届时,可年出栏种猪和商品猪25000头,年产值可达5000多万元,提质改造后每头猪比传统养猪多增收143元。

2.6提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培养和示范基地的优势,构建“学、研、产、训、推”五位一体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争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年产值上亿元,年培训农村各类人才2000多人,推广先进技术50项以上,指导周边地区种植、养殖户300余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更好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提升引领点

3.1校企合作紧密进一步加强2013年10月30日,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在永州隆重召开。目前,集团有加盟单位56家,其中高职院校7所、中职学校6所、企业43家。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成立以来,以项目合作和专业建设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就业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集团优质资源的示范辐射效应和专业的品牌带动功能,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引进、信息服务,引进技术3项,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1项,专利1项,开发企业生产标准3个,广泛开展现代畜牧养殖职业技术培训,培训人数2014人次,进一步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湖南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推动湖南省职业教育和畜牧养殖业的大力发展。

3.2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永州职院立足生猪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平台,邀请相关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组建职业教育科研联盟,共同研究现代安全生猪产业养殖的新方法、新技术,提高生猪产业的价值,打破畜牧兽医专业与生猪养殖企业对接和深度融合的瓶颈,革新了职业院校传统的科研模式,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涉农专业群教师主动深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与企业共同申报应用技术研究项目32项,获得专利1项,2014年我院合作参与湖南恒惠集团《舜皇山土猪资源综合利用湖南工程技术中心》和湖南永州异蛇科技有限公司《珍稀蛇类繁育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均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湖南省发改委立项建设。

3.2课程标准进一步贴近生产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对接企业最高标准。与本香、唐人神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在建设现代生猪产业示范基的同时,促使企业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开发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企业标准、行业资格标准、本香模式本土化标准等,大大更新了专业和课程建设。

3.4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出符合湖南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涉农专业人才,协同推进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创新,构建开放互动“六同步”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

3.5实训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为了提高生猪养猪现代化程度,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办学质量,学院投资1200万元对原来的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新建智能化配怀舍、分娩舍、保育舍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舍各1栋,总建筑面积约7000m2,采用水泡粪、自动喂料、母猪群养、全年恒温、垂直预热通风、信息化管理等先进工艺,常年存栏基础母猪1000头。实训基地经过提质改造,将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和教学中,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能够更及时地了解生猪生产新动态,学到最新的养猪技术,同时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生产指标在原来基础上将大大提高,配种率由80%提高到95%以上,成活率由85%提高到95%以上,每头母猪多交保育猪4头以上,每头母猪将多增收1000~2000元,同时可减少劳动力8人,每年节约成本24万元;实训基地改造对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第4篇:专业群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校;专业群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62-05

当前,教育正值转型之际,为更好地顺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构建专业群已成为高职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手段。江苏省专业群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实践中探索发展之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校专业群内涵概述

(一)高职校专业群概念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1]高职校在发展过程中,就充分应用了“专业群”的思想。高职专业群并不是将高职校的各个专业进行简单拼接组合,而是将一些拥有相同社会资源、需要相同工程技术的专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共享资源、共享技术的实用全面的共赢效果。其中这些专业群的设定可以是相同学科体系下的不同专业,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下的具有共通之处的专业。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印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5〕38号),根据“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公布了高职专I目录的分类,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2],这里所提及的二级类体系便可称之为专业群。

(二)高职专业群特征

1.集成性。在系统工程学中,集成是指利用优秀的技术与资源,将分离的子系统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整体,让这些子系统在整体中团结合作,发挥出共赢的效果,使得整个系统达到性能最优化。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集成性,首先将各个子专业提取优秀因子,然后进行有机整合,将这些优秀因子进行群内共享,最后构成完整有效的专业群,在共享这些优秀资源与技术的同时实现各专业的自我优化与整个群组的整体优化。

2.集群性。集群原本在自然界是指同种生物中的不同个体通过聚集生活在一起,完成一系列生活、繁殖、发展的活动,这种聚集有利于生物的内部发展与抗御外敌,产生集群效应。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具有集群性的特点,通过将一定数量的专业集群而形成,这些专业通过集群可以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将自己的优秀环节贡献给整体进行优势互补。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群的子专业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太多会难以管理,降低效率。

3.集约性。一方面是指要集合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利条件来统一管理完成所要做的事,另一方面是指在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的过程中要以节约、约取为原则,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管理所集中的核心力量,达到相应目的,关键点在“集中管理”“高效运行”“节约使用”。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就是集约化建设的过程,秉持节约的原则,通过对各专业优秀因子,即专业群构成要素进行集中投资,将专业内优秀力量集中管理,实现专业群的高效、节约、集中的建设与管理。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原则

科学合理地建设高职校专业群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在建设过程中应秉持以下原则:

1.结合区域产业链构建高职校专业群。脱离高校所在区域进行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不具有现实价值。高职校在建设自我专业群时不仅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办学条件与校园文化,还要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因此,高校要与政府进行有效合作,统筹规划建设。

2.围绕专业群发展所需专业人才构建高职校专业群。具有岗位需求专业能力的人才是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关注人才的职业操作能力与综合业务能力。

3.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校应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在组合各个专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当前的办学实力,更要看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围绕热门专业进行建群的过程中,也要给发展前景光明、办学实力欠缺的优秀专业以提高的空间。

4.体现出专业群建设的效益。高职校建设专业群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师资力量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有着积极的影响,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积极影响。

(四)高职校专业群质量监督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失去监督都会失去发展方向,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需要一定原则进行质量监督。

1.导向性。通过合理的评价内容设计,客观科学地引导高职校树立新的职业观、质量观、课程观,充满热情与理性地为专业群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诊断性。通过即时评价,检测专业群建设进度与发展状况,针对不合理之处,及时处置并改正,在关键环节处要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

3.可操作性。专业群建设评价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者应做到尺度适中、评判客观公正,尽量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评价不公,以实现评价体系的准确科学。

4.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专业群建设成果不仅要从工作量角度评判,更要有工作质量的评价,在不同的环节侧重不同的评判角度。

5.发展性。评价旨在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二、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一)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校通过建设专业群,通过专业的集群、集成、集约化发展,依托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将资源、技术的共享,进行优势互补带动发展,给就业前景高、办学水平高的专业更坚实的条件支持,给拥有就业市场、但办学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的专业以有力的基础支持、缺陷弥补。各个资源相同、技术相仿的专业通过集群发展、集约管理、集成进步,有效地发挥其群体优势,有利于专业结构的优化与各专业的共同进步、合力发展。

(二)提升教师素质,发挥团队优势

专业群建设在将专业有机结合的同时,也将教师有机整合在一起,精简装备,集约调配。原本各专业泾渭分明的教师职责现在通过团结合作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对于同一个教学难点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将成倍增加,形成数量优势;另一方面,教师在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上实现互助互补,形成结构优势。高职校可以通过统筹调配、灵活调用教师参与到专业群建设当中去,这不仅是对教师素质的大提升,更是对教师团队优势的综合发展。

(三)促进学生发展,推动人才培养

高职校进行专业群建设说到底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才最为关键。专业群的建设恰恰是结合区域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实现专业人才的集约式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专业实用知识,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高职校未来发展不懈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四)形成品牌优势,提升办学效益

专业特色与办学水平一直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形成品牌特色,有优质的教学水平,高职校才能在教育转型的巨大挑战下实现适者生存。高职校专业群建设正是对优势专业的扩大化与着重化。专业群建设是围绕院校主打优势专业展开的,通过专业群建设,以优势专业发展带动相关弱势专业蓬勃发展,是其独有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会让学校原有的优势专业得以加强,从而形成品牌优势,成为高职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转型的深入,高职校构建专业群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经之路。目前江苏省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尚在摸索探寻之中,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更多的是面临困难重重。表1是江苏省3所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通过探索上述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发现,目前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管理运行不恰当

由于专业群建设的概念刚刚兴起,高职校虽已将其化为建设重点,但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偏颇,对专业群建设的理解也有些狭隘,局限于某一专业的建设,而失去了“群”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伴随专业的建设,而变革人事组织的安排、教职工待遇薪酬等问题,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专业群发展还很不匹配。

(二)评价机制不完善

专业群只是一味地强调建设与发展,而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与评价尺度来监督管理,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高职校欠缺的恰恰是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至于如何建立科学有效且具有实用价值的评价体系还尚无定论,目前也没有成熟的C制可供借鉴,一切还需要每个高职校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交流。

(三)专业划分不合理

当前,高职校的专业群多以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相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为原则组建[3]。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在划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学校把一些不相关的专业划分到一个专业群中导致技术脱节,而大多数学校还是难以摆脱现有学系的限制实现跨系合作。

(四)创新还有待加强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校在面临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提出的教育提升新思路,是我省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创新性尝试,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在建设过程中对学校、院系、师生都提出新要求,需要有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地提高创新,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才能有发展的广阔前景。显然,江苏省高职校目前还难做到真正的创新,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吸取经验不断探索,提高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四、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高职校应该深入理解专业群建设的内涵,打破思维局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是通过集群、集成、集约的方式实现学科专业的重新打造,优化学校教学结构,提升办学效益,从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结合实际,统筹兼顾

高职校在建立自己的专业群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历史背景、办学能力等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区域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等综合因素。要进行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等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专业群。

(三)提升特色,增强竞争

专业群建设就是围绕高校优势专业组建相关专业群组以带动更多专业的发展,以及为优势专业提供坚实后盾。高职校应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优势带动弱势,对专业群构成因素进行特色提炼,专业凝聚。办学好坏不在广而在深,只有不断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学校优势品牌,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加入,从而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基建

为了给专业群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高职校应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从数量上增加专业训练基地的建设,然后从质量上满足专业群建设需要设施的水平。此外,还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资源、技术资源等汇集到一起,专业群内可合理调用,实现资源共享。

(五)培养师资,引进人才

第5篇:专业群建设范文

专业集群概念源自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所谓“集群”,指同一类型或具有同一特质事物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有利于群体所共同需要的各种要素聚集,发挥群体效应时会产生1+1>2的效应。所谓“集成”,即化零为整,由分散到集中,将损耗、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集群的优势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

集群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典型运用就是产业集群。所谓“产业集群”,指在特定产业中互相有联系的企业(公司、机构)聚集在特定空间的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使群内企业享用共同的基础设施,产业分工更细、更专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更方便,合作更有效、信息和技术传递更快捷,更便于激发新思想和新方法。

(二)专业集群

高职院校采用集群式专业结构是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所谓“专业群”,指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代表着院校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通常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所谓“专业集群”,指对应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或相关技术(服务)领域。整合学校现有专业,组建相应的专业群,形成的集群式专业结构。高职教育是教育领域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关系最密切的部分。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对接产业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突破固有专业概念的局限,借鉴集群发展的思想,探索专业集群式发展。

二、专业群建设的原则

传统专业建设模式,存在专业设置重复度高,资源分散与浪费,与产业发展脱节,缺乏竞争力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通过创新和发展专业群,促进专业集约、管理集约和资源集约,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就业质量,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因此,专业群建设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组成专业群的各专业,需拥有共同产业基础

专业群发展应突出区域性服务特征,促进专业集约化发展。专业群内专业结构合理分布的主要依据是地方主导(国家重要)产业群的结构设置,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分布属于同一产业群(链),基本适岗能力趋同,岗位晋升发展能力有区分度。

(二)协同专业群发展管理机制,需服务地方产业集群

对应产业转型升级,岗位和岗位群的变化,通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配套、结构对应的动态调整满足产业需求。专业群设置一般以部级、省级示范性、骨干、品牌、特色专业为核心,根据产业群岗位需求聚合多个专业,专业结构对应产业结构。通过在专业群内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课程,促进各专业基于本产业群所需的不同岗位群的人才结构及专业规模适切、协同发展。

(三)专业结构集聚下的教学资源,需整合共享

专业群建设要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通过统筹共建、集约发展、发挥特色的方法,开发、整合并发挥出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的最大效益。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群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结构性矛盾加剧。专业同质化、千校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技术技能人才供应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如同是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专业,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时没有特色、没有区分度,只能泛适应基层岗位。同时,专业数量的增加造成专业单体资源稀释,如有的学校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涉外导游方向、营养与配餐专业等多个专业,各个专业的服务面向其实在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条上,但由于各个专业管理、教学各自为阵,使有限的教学、企业等资源得不到充分应用,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限制了专业服务能力。针对如何推进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集聚各类资源,以更好地适应学校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需要,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群,并针对构建路径、保障机制开展了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构建酒店管理专业群,协同各专业发展

学校整合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幼儿教育专业,构建了以国际旅游文化人才培养为主线的专业集群。即以“酒店管理”专业为龙头,“商务英语”专业为核心,“旅游管理”专业为拓展,“幼儿健康与管理”专业为延伸,对接国际旅游酒店产业产教融合以及校企文化咨询与管理的高薪高位就业培养联动机制,并与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形成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

(二)对应产业发展链和创新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专业群长效建设

本文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和“区域发展”,对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探索了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4个关键支撑点,即拥国际视野(国际)、厚旅游基础(旅游)、重酒店技能(酒店)、怀文化自信(文化)等。针对怎么推进产教融合,找到了与支撑点匹配的校企契合点。一是拥国际视野,服务“一带一路”,对接国际发展链;二是厚旅游基础,对接旅游生态发展创新链;三是重酒店技能,对接酒店产业升级创新发展链;四是怀文化自信,对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链。2018年11月,酒店管理专业通过验收获批“湖北省特色专业”,是对酒店管理专业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的认可,对专业在与“荷田大酒店”“万豪国际集团”“湖北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等开展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师”教学模式的认可。2019年6月,酒店管理专业获批国家3年行动计划骨干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群通过建设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校企共同实践“螺旋上升式”酒店服务技能实训体系,并将“螺旋上升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效果辐射到其他专业。

(三)设计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提高专业群主干课程水平

1.实训室建设

开发多功能实训室,专业群内各专业共建国际语音室、国际文化体验室,提高实训室的应用性。

2.共享教学资源

①各专业共享酒店管理专业的万礼豪程线上教学资源,把商务英语、酒店英语口语应用能力作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②以赛促教,各专业共同参与各种市级以上竞赛,促进各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技能和个性化发展。近年来,已获得市级以上比赛三等奖以上10余项,很大程度上提升专业建设自信。

3.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企业共建培养基地,共建师资团队,目前已有企业长期参与教学教师7名。

第6篇:专业群建设范文

[关键词] 中央财政 专业群 作物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240-01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自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建设以来,大力辐射植物保护专业建设,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以作物为共同的工作对象,且技术领域相互渗透,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和技能基础。因此,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模块”的模式构建。

“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特征要求而设置的,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

“模块”则根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分别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选修的方式更加细化深入的掌握种植技术、种子生产与营销、农产品加工三个职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而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农业无公害生产与管理、农药两个职业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与实践。

借鉴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构建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教学课件、试题库,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等。

学院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投入5 万元加强植物保护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6 名;学院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投入15 万元加强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分别对各课程进行现场调研,并联合制定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集成了职业技能训练题库多套。

二、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围绕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中心,按专业群分类定位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按功能定位为四类:(1)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共同的实践教学基地;(2)各项专门技能训练基地;(3)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4)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

把“学生全程参与式生产基地”建成专业群实践基地,除满足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和产品收获销售的技能外,也能同时让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全面参与掌握大春、小春作物的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

对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如省种子管理站、邑邦农业、种都种业、上海大地、利尔化学、国光农化等进行分类建设,以分别满足作物专业、植保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共同实践项目和专门技能项目实习的需要。

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共享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础上,完善植物病虫害标本室,完善植物病理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共投入经费41万元,其中项目建设资金10万元,学院自筹31万元购买了昆虫标本:蝗虫消化系统、蓟马缨翅玻片、蓟马玻片、昆虫分类标本(白蚁标本、长蝽科标本、网蝽科标本、盲蝽科、茎蜂科、姬蜂科、茧蜂科、泥蜂科、胡锋科、龙虱科、吉丁虫科、萤火虫)、地下害虫标本(大地老虎、黄地老虎、东方蝼蛄、华北蝼蛄、暗黑腮金龟成虫和幼虫、种蝇)、各类作物害虫标本(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稻蓟马、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电光叶蝉、白翅叶蝉、黑尾叶蝉。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玉米螟成虫和幼虫、黏虫成虫和幼虫、高梁条螟成虫和幼虫、棉铃虫、茶黄螨、朱砂叶螨、棉卷叶野螟)、果树害虫标本(柑橘矢尖介、吹绵蚧、柑橘瘤螨、柑橘锈螨、柑橘潜叶蛾、甜菜夜蛾、甘蓝夜蛾、银纹夜蛾、黄曲条跳甲、美洲斑潜蝇、瓜绢螟、豆荚螟)、薯类害虫标本(马铃薯块茎蛾、28星瓢虫、麦蛾、甘薯小象甲、甘薯大象甲、甘薯叶甲、豆天蛾、油菜潜叶蝇、大豆卷叶螟)、仓库害虫标本(绿豆象、豌豆象、玉米象、赤拟谷盗、蚕豆象)、园林害虫标本(美国毒蛾、大袋蛾、蓝目天蛾、尺蛾、红腹灯蛾、蚧类、蚜虫、褐天牛、螟蛾、木蠹蛾)。此外,还购买了大量的病害标本:(1)小麦病害:小麦白粉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黄矮病、小麦锈(病叶锈、条锈、秆锈);(2)水稻病害:稻瘟病(叶瘟、苗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稻曲病、水稻纹枯病、水稻恶苗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稻粒黑粉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绵腐病、立枯病;(3)玉米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散黑腥病、玉米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4)棉花病害:棉花立枯病、棉花炭疽病、棉花红腐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棉花角斑病、棉花黑星病;(5):大豆病害:大豆灰斑病及大豆胞囊线虫病;(6)油菜病害标本:油菜病毒病及油菜菌核病症状、油菜霜霉病、白锈病和病毒病;(7)马铃薯晚疫病及甘薯黑斑病、马铃薯环腐病;(8)茄类病害:番茄病毒病、番茄晚疫病、番茄灰霉病、茄子褐纹病、茄子黄萎病、辣椒疫病;(9)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白菜软腐病、菌核病、黑斑病;(10)葫芦科蔬菜病害黄瓜枯萎病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11)果树病害:果树腐烂病、苹果褐斑病、梨锈病、梨黑星病、柑橘炭疽病、柑橘溃疡病、柑橘疮痂病、葡萄褐斑病、葡萄黑痘病、桃缩叶病;(12)观赏植物病害:月季白粉病、杜鹃饼病、月季黑斑病、大叶黄杨褐斑病、枝干腐烂病、病毒病、疮痂病、枝枯病、枯黄萎病、细菌性病害。建立了植物病害标本贮藏和展示室(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标本柜),并对有害生物实训室进行改建,对原有的实验台进行改造,增加部分实验设备。

三、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师资队伍为共享平台,加强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分别再培养、引进骨干教师3名,行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兼职教师2名。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作物生产技术重点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共享,培养和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四、专业群课程建设

借鉴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构建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教学课件、试题库,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等(目前均已完成)。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学院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高职学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高职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一所学校不可能把所有专业都办成特色专业,必须发展比较优势,努力在几个专业群上办出特色,提升学院的品牌优势。要从学院所处的行业背景、区位优势出发,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逐步建立起若干个专业群,特别是将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作为建设的重点,将这些核心专业建设成为精品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1]。同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院拓展新专业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专业方向或相近相关的新专业,构建起一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

第7篇:专业群建设范文

引言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建设课程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要积极的投入到课程群的建设和实践当中,并且不断的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课程群建设的效果。本文对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建设和实践课程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提出了几点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和实践的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一点帮助。

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时候,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掌控着教学的进度,站在主体的位置上通过灌输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讲解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从教师那里接收课程的知识。而且教师还经常让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来掌握课程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学习到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从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很难发展成为一名应用型人才,在毕业之后也就不能很快的适应社会和相应的岗位。

(二)没有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任何一个专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需要设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目标建设相应的课程群,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然后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发展的更好。但是,目前在建设课程群之前,相关的教师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这就导致课程群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三)没有合理的设置课程的科目一般情况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设置的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古汉语、文学知识、写作、语言学等。在当前的教学中,有很多学校都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师范类,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还设置了教育心理学、教学技术等师范类的科目,但是在其他科目的设置上并没有什么变化。而且多年来很少对设置的课程进行调整。通过这点我们可以知道,现阶段,学校在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课程的时候没有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的课程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四)采用的考核评价方式具有局限性在这里所说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授课教师进行考核,另一方面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首先,在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只注重教师最终取得的教学成果,没有对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评价,也不关注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能不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然后,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常常通过考试的方式,只重视学生最终取得的考试分数,没有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

二、建设和实践课程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课程非常的多,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融合,学生的学习就会比较混乱。通过建设课程群将存在关联的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条理的进行学习,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设课程群的时候,不要将其他学校的课程群照搬过来,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设一个有自己特色的课程群。

(二)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现阶段,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经常能够接触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也是如此。在建设课程群的时候,我们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及课程的结构,还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借助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群的结构要清晰合理为一个专业的教学建设课程群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多个教师共同进行建设,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教师去解决。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交流,多沟通,在共同的努力下解决问题,统一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从而使建设出来的课程群的结构能够清晰合理。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和实践课程群的措施

(一)明确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构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需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而且比较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很有必要建设和实践课程群,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就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明确专业的教学方向,使建设出来的课程群能够符合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发展成为一名实用性的人才,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的参加到工作当中。所以,在建设课程群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开展课程教学的时候,也要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建设课程群时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的发展能够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

(二)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有了对应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才有方向,才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所以,在建设和实践课程群的时候,首先要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证课程群建设和实践的有效性,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工作岗位的真实需求,使学生的发展能够满足职位的要求。

(三)合理的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直接的影响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影响到课程群的建设和实施情况。要想提高课程群的建设质量,就要合理的对课程进行设置。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要学习优秀同行的工作经验,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配置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分析和研究其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借鉴其他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优势,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修改调整,建设一个有自己特色的课程群。还有就是,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不仅要设置基本的专业课程,还要增加相关的外语和计算机课程,丰富学生的工作技能。此外,课程的设置还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对课程的教材进行更新。

第8篇:专业群建设范文

以云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为背景,阐述了课程群建设的思路,给出了课程体系总体建设方案,以及基础课程模块、特色课程群模块、实践创新模块三个课程群模块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可以为相关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群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课程群;教学改革

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专业内属于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内在逻辑性强、内容联系紧密的一系列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以培养目标为目的,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分配与实施[1]。云南大学于1984年成立云南省内高校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系,并于2008年入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是云南省唯一的计算机类部级特色专业和重点本科专业。作为地方高校,我们努力把该专业建设成为云南省培养计算机技术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云南省相关高校的类似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1课程群设立的原则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校长韦恩•克劳福德认为计算机专业“提供更恰当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更多的教育”,它是我们改革的立足点。结合云南大学的特色,发挥计算机学科自身的学科优势,拓展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我们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理工结合、夯实基础、分类培养、强调实践、重视交叉、突出创新,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面向云南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桥头堡战略的高素质创新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实现以下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目标。

(1)结合云南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发挥信息学院群体学科的优势,理工结合,保持基础扎实的传统,建设有自身特点的基础课程模块;

(2)发挥学科优势、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围绕数据与知识工程、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和图形图像处理三个特色学科方向,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课程群;

(3)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沟通学校和社会为突破口,建设富有活力的实践创新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课程群总体建设方案

我们的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部分:基础课程模块,特色课程群模块,实践创新模块。其中,特色课程群模块又分为3类:数据与知识工程课程群、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课程群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群。这三个模块见图1所示,基础课程模块是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奠定了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包括21门必修课程和7门选修课程;特色课程群模块包括三个特色学科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今后设想的工作和研究生方向,选择其中一个课程群重点学习。经过系统学习该课程群后,可以对这一个方向更为专业,有利于就业和研究生继续学习;实践创新模块是以前面两个模块作为基础,在学习了前面的课程群后,参加该方向的科研训练、创新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的能力。

3课程群设置

3.1基础课程模块

基础课程模块包含21门课程学科和专业基础课和7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设置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和国际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IEEE/ACM2005为指导,基本覆盖了CS(计算机科学)和IT&IS(信息技术与系统)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作为综合性大学,云南大学在数学、电子技术和物理方面有非常好的教学传统,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专业基础课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利于发挥理工结合的优势,在数学、硬件和软件课程上打下扎实的基础。

3.2特色课程群模块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海量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多媒体信息处理和高性能计算、移动互联网方面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我们发挥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课程群。

(1)调整课程内容。结合科研,面向需求,调整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删,把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在内容上进行合理组织,以培养目标为驱动,让学生广泛积累专业方向上的知识和技能。

(2)三组灵活的交互强化的课程系列,将帮助学生构建某一计算机领域的独特技能。在课程学习上,允许学生灵活地调整,要求学生完成至少3个特色课程群中的1个。

(3)紧跟学科前沿。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和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技术人才、项目经理等为学生开设新技术方面的讲座,具体讲授案例分析。

3.3实践创新模块

实践创新模块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沟通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确实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

(1)以数据与知识工程、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课程、图形图像处理三个教学团队为依托,打通“创新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三门实践类课程,采用学生-教师双向选择的办法,为每位同学安排专业学习导师,吸引同学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或开发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2)课外科技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以参加科技竞赛为导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机制。一是规范开展,在本科必修课中开设《数学建模与实验》课程,为课外科技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形成固定规范的赛前培训机制,有专门的教师负责;二是注重课外科技活动的覆盖面,推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3)建设实习基地。与云南日报集团、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金软科技有限公司、中船705所积极合作,建立和完善了4个社会实践基地,并制定学生实践制定计划和指导书。目前,已经和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签署协议,将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和联合研究实验室。

(4)科研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数据与知识工程、高性能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课程、图形图像处理三个方向,同时也带动其他相关方向的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例如DSP技术、软件并行处理、信息安全、生物信息处理等。此外,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并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云南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申报科研奖励,参加科技作品竞赛,促进本科生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发展。

(5)课程资格认证与就业。开展“课程实验—资格认证培训—就业”的改革试点,以“数据库设计及应用”课程为依托开展“IBMJava&XMLRelatedTechnology”课程认证,以“分布式计算”为依托开展Android课程认证。

4结束语

课程群建设的改革是等院校课程改革建设的发展趋势。课程群建设能够加强学科内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优化各门课程的内容,能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紧密结合,更好地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云南大学将努力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成为云南省培养计算机技术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地方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专业群建设范文

1 构建基础性课程体系模块

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5个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类课程、语言类课程、军事与体育、信息技术等)、基础课程模块(包括高等数学、化学类课程、动物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动物解剖学、家畜生理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环境卫生学)、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如动物科学专业的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饲料学、养殖设施与设备等;动物医学专业的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前3个课程模块内的课程在专业集群内完全相同,后两个课程模块内的课程则属于专业个性课程。    

建设专业集群共享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对于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学习效果能够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

2 建设共享性课程资源平台

专业集群共享性课程平台建设应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络课程等,满足专业集群内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发挥相关学科教师的各自优势,打造一个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理论表述清晰、技术训练规范,既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又能够有利于拓展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作为在职培训应用的课程资源库。    

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提高使用效率是目前课程资源库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打造专业集群内的课程资源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    

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共享性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要重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专业知识性内容,使得专业集群内各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该课程资源平台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通用的基础知识,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学生的后期发展提供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保证。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则应强调专业技术、技能的内容建设,把前期的理论知识如何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作为重点。这样有利于相关专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专业实践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