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

教师培养策略精选(九篇)

教师培养策略

第1篇:教师培养策略范文

一、为教师搭建感悟的支点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我们要给教师一个支点,那么她就会发挥它惊人的力量,那么这个支点是什么,我认为它就是一种导向,在刚开始《创造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时,有很多教师常常会陷入到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的困惑中,在设计活动中也常常会“卡壳”,不知该怎么设计、不知该怎么开展活动、培养孩子创造力该从哪入手,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哪些地方是优点,哪些地方该创新。搞的教师经常不知该如何开展活动,那么这就需要管理者及时给它一个方向,给它一个支点,适时的一种引导,指引她们如何进行设计、如何开展活动、如何搞课题研究等等,我想正确的导向会引导教师少走弯路,成长会更迅速。

二、为教师辅就施展特长的舞台。

《纲要》强调对幼儿要实施因人而异的教育,事实上对教师而言,也是如此,在细心观察中,发现我园教职工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性格、行为是迥然不同的。在她们的身上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亮点,我们就以教师这个特长为点充分挖掘其特长,不断完善其特长,形成每个教师自己的特色,使教师更具个性化,并依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在幼儿园内部进行自主分工,把幼儿园整体工作细化,具体分为艺术中心、美术中心、教研中心、资源中心等。每个中心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的。每个中心做好的只是设计工作、完成工作是由全体教师负责,通过这样具体的分工,使每位教师在带好自己班的同时又能兼多职,使每位教师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发挥了教师的整体运作中的群作智力,让教师通过这个舞台能充分的展示自己,找到自信,创新的完成各项工作。

三、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是创新型老师成长的关键,但什么样的学习使老师获益更快,成长更迅速呢,管理者就要给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育机构中存在的是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原有的学习模式还是以每周的定时定点的学习为主,学习内容也是由专人专门选择的。这样的学习不能满足教师的各方面的需要。而教师的学习也是被动的,教师之间也是比较孤立隔离的,没有机会彼此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沟通。新《纲要》中提倡“构建新型的师幼互动关系。”我觉得在幼儿园里也应该建立一种管理与被管理,学习与被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我园,我们特别支持教师之间非正式的学习。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学习机会,每个人都具有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不同层次的领导者也都要善于发现和鼓励教师的各种非正式的学习行为。如教师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就是在学习、从别人的经验中启发和创造自己的做法也是种学习、老师思考和尝试新的探索,即使没有成功也是在学习。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断观察和引导教师们相互学习并对他们的成果和做法及时给予肯定,奖励和展示交流,形成老师同事之间随时都能提供支持鼓励和示范的学习氛围,也使教师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教师不断的学习的同时我们还为老师制定了四种学习能力:(1)发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二)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三)调查和研究的能力;(四)展示和表达的能力。这四种学习能力,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某一方面,都不能使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有教师很愿意看书,读了很多书,都不会分析整理,为我所有,因此她的知识都是零散的;有的教师学习研究了很东西,都不善于表达和展示,因此她的学习鲜为人知,知识没有变成自己的。充分调动教师的各种学习要素,即鼓励她们多获取信息,还要求他们学到的东西,讨论分析整理思路,并在实践中调查,研究和论证,形成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做法,让教师在这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的学习。

四、为教师构建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我园,教育管理中我们特别支持老师的自我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他们分布在不同的管理层上,发挥着各自的管理功能,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相互影响的管理体系,让教师成为管理的主体;成为幼儿园不可忽视的管理力量;成为幼儿园与社会、家长、幼儿交流的窗口。我们提倡教师根据本班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工作,不断缩小幼儿园与家长社会的距离。另外,我们在让教师了解本园发展目标和宗旨的基础上,给教师开设了三个允许,允许他们根据本班幼儿实际,自行研究,设计适合本班教学实际的课程计划;允许他们建立相对稳定而有单性的,弹性的活动日程,在时间分配上作出弹性的安排;允许教师依据主题活动目标和自己的特长,班级的需要而布置合理的环境。这三个允许让教师更加富有创意的开展工作。同时[文秘站网文章-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我们还特别注意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与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进行自主研讨,自我展示,每学期我们都有多种形成的教研活动、反思交流会、课题研究总结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教师获得单独学习而得不到的东西并使教师得到展示的机会,让教师在这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中,创造性的成长。

五、给教师提供资源、资讯的支持与服务

《纲要》中强调教师的自主探索,而这种探索需要一定的支持与服务。作为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学习需要,广泛收集信息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与技巧,帮助教师“从学会什么——弄明白什么——学以致用——找到意义。”

(1)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成长提供保障

教育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也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教育行为,观念的调整与更新,需要从学习在中积累获得。没有丰富的书籍资讯启发教师和孩子的探索、创造,教学活动犹如无米之炊显得毫无底气。所以,在我园,我们为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参考书、工具书、网络资料途径等,以便丰富幼儿园软件资源,为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新思路,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提供新思想。

(2)为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给予支持与服务

第2篇:教师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素养培养,策略

一、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必要性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职教育体系走向开放以及教师来源多样化的趋势,从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与把握时代的大趋势,探讨“双师型”教师素养内涵,研究“双师型”教师素养培养的策略,总结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具有推广价值的做法与经验,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学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骨干力量。所以,“双师型”教师既应具有作为一般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应具有工程师( 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 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既能引导学生的健康人格养成,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能力,是复合型教师。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双师型”教师遴选标准不断完善,但其中的内容却很少关注教师的人文素养。而且在实践中,教师也较少的关注自身素养的修炼或提升,进而造成了目前大部分“双师型”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为了更好地实施职业人文教育,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今后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有必要把人文素养及人文教育能力作为必要条件。根据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行为操守习惯等作出新的规定; 对于在岗的“双师型”教师,要建立健全人文素养培训制度。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培养的策略

1.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培训。与其他方式相比,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人文素质培训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人文素养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有学者概括说,人文教育对教师要求更是相当的高,真知、真信、真行、真情这“四个真”,是通识课教师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要把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纳入到培训计划,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培训活动。建立规范的教师培养制度和师资培训基地。作为“双师型”教师,其别要重视让其定期到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锻炼,参与科研开发和专业生产实践,加深对社会、对科技发展动态与水平的认识,培养社会情感,提升人文素养。针对“双师型”教师, 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资格和能力,分别进行“双师经历”、“双师资格”、“双师等级”教师的资格认定,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养。

2.采取多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素养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教师接受人文知识培训,增长人文见识创造条件; 营造形式多样的学习氛围,并制定学习计划,例如规定完成某一人文教育课程学习,充实自身人文素养,并采取自学、课堂讲授、同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素养; 把素养培养纳入人才考核及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师的知识领域,丰富讲课素材; 强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方便他们自主选修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

3.提倡“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职业素养。人文理念、人文知识能否被学生准确地理解与掌握,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学研讨及交流,学习先进教育思想,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用人文的方法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将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验教育教学的人文意蕴,教师的职业素养将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提升教师素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无疑将对广大师生素养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良好的和谐校园氛围下,广大师生都会自觉地融入其中,熏陶情感,充实精神,升华境界。由此可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对提升教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既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又包括教师群体良好的文化素养,也包括学校中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颇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等。教师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其师德、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就是其文化素养最具体的表现,教师的素养又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使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在教师中得到传承、培育和弘扬,从而创造出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

5.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亟待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激励教师积极地开展人文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专业技术本身是富有人文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专业技术的实用价值与人文价值一同展现出来,用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去影响学生。

三、结语

职业人文素养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加强素养教育,关键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相互促进,是实现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升华的必要过程。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亟待采取多方式加强教师素养的培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激励教师积极地开展人文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单春晓.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12) .

[2]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第3篇:教师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技能培养 策略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eachers from the essential stage of education. many colleges are related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bu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till focu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ory. Dilu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ignor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teaching theory and students'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paper,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 reference to several other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take the method of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bined to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help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refor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 skill training strategy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推进,众多高等师范院校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相关改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实践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对各式教育理念已不陌生,对教学应当遵守的规范也了然于胸,然而,从当前高师院校中思政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实际来看,思政专业的教师技能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偏向于科研与理论教育,忽略了教师技能的培养,这将阻碍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现状

通过对闽南师范大学及其他几所师范院校中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方案的研究,结合对相关人员的访谈与问卷,我们了解了当前众多高师院校中思政专业教师技能的培养现状,并总结得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设置的课程不全面,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需求

教师技能培养主要包括职前技能培养、入职技能辅导和在职技能提高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我们小组成员着重调查探讨职前技能培养这一方面。所谓教师的职前技能培养就是,使师范生掌握终身学习、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解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能上岗”问题。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小组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师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对各类教师技能培养有着较高的需求,但从大部分院校目前来看,除开设专业学科课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外,还缺乏专门的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比如,怎样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等。

(二)缺乏必要的从师技能训练

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学技能是在多种条件、以不同方式的练习而逐步形成的,因此,练习是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不同于教学理论知识的获得。可在调查中我们小组发现,受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121名学生中,有76人(占62.81%)认为“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提升自己教师职业技能的最大障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从师职业技能,教学基本功不过关,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仍在校就读的大学本科生,其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准备状况,也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必备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要是让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只会给中小学输送去不合格的教师。如此,将会造成低水平的教育专业训练造成低素质的师范生成为低能力的新师资,低能力的新师资又培养出低质量的新一代的恶性循环。

相比技能的培养课,专业学科建设会被放在首要位置之上,重视专业学科意识培养,忽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甚至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视为附带工作。虽然学生社团在课外之余会组织比赛来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但参加比赛的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同学参与其中,学生得不到普遍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得不到专业的老师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训练的各种师范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三)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能上岗”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还专门采访了实习结束或者已经上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处于见习期),对他们的教学实践做了深入了解,发现实习支教等教学实践环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对他们在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了以下总结:

1.师范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见习和实习工作。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只为完成任务得到学分,没有自觉地养成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间也缺乏相互交流与学习。

2.在校期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锻炼,导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脱节。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导课技能方面,导入没有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脱离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提问方面,提问的设计没能讲究方法、技术和策略;在板书技能方面,板书华而不实或内容繁多等等、各种问题不一而足。

3.缺乏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师范生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不仅面临着缺乏教学基本技能的问题,在班主任工作、组织开展学生课外活动方面也力有不逮。在受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在开班会,组织学生完成文艺活动方面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这体现了我校师范生教学素养不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不太科学。

二、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对思政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及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还不够重视,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校是否重视对学生加强教师技能培训?”的问题时,8.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视,31.2%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43.5%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视,17.3%的学生认为不重视。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系的教学技能培训设备完善吗?”这个问题时,6%的学生选择了很完善,20.6%的学生选择了较完善,51.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22.1%的学生选择了很欠缺,;而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当问及教师是否清楚所在院校教师技能培训计划和目标时,大部分教师回答较为含糊,可见,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教学技能培训组织还不到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还不能很好地保证,且教师参与教师技能培训指导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

其次,在访谈与资料的查找中,我们发现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许多教育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强调不足,各个有关部门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也重视不够,整个教师培训体制在总体上更加注重师德风范、理论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教师技能的培养。

此外,学生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在回答“你认为教师技能培训对于师范生是否重要?”这个问题时,1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46.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重要,29.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9%的学生选择了不重要,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技能比较重要,但也有不少学生不重视教师技能的培训,仅将有关的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学分。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高等师范院校对于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培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另一部分是教师技能的培养。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系关于教师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如何”这个问题时,4.5%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21.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45.6%的学生认为较不合理,28.2%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自身所在院系教师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较不合理,结合访谈和问卷,我们发现,长期以来,思政专业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过分偏重于文化知识,学生在校四年,需要完成的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课程数和学时数要远远大于完成教师技能训练中所需要的课程数和学时数。

以闽南师范大学思政专业为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大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设置的课程多是基础课,极少设置教师技能训练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理论专业课程的抽象概括程度太高,过于理论性,学生难以将其与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结合;而到大学二、三年级设置的课程以专业课居多,但科目过多,学生压力太大,顾此失彼,难以认真对待教师技能的训练;大学四年级面临做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压力,主要心思放在找工作上,更不能投入到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这样的设计不能形成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完整、严谨的课程结构体系。另外,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必须的专业学习外,还要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像英语四级、六级、国家计算机二级这样的等级考试。很多学生将课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准备这样的等级考试上面。因此,学生在接受教师技能培训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

此外,学生在回答“您认为是否需要加强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实践性指导?”这个问题时,5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22.4%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11.3%的学生选择了没什么必要,6%的学生选择了完全没有必要,也有9.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实践性指导的需求较高,渴望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与锻炼平台。但由于课程体系设置及等级考试等众多原因,导致学生实践时间不充足,学生的教师技能培养未能得到大量的练习时间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教育实习偏向于走过场

调查显示,学生在回答“您认为教育实习对自身教师技能的发展是否重要?”这个问题时,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4.6%学生认为比较重要,29%的学生认为一般,也有16.4%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实习还是较为重视,但也存在为数不少的学生采取了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教育实习的重要性一般甚至毫不重视。实习作为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最好的锻炼教师技能的实践课堂。但是,为何那么多的学生不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甚至认为其只是一件走过场的事情呢。

通过访谈与调查,我们概括出了以下三点原因:首先,对于学生来讲,见习和实习多半被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而大三、大四正是学生要准备考研、找工作、写论文的时间。因此,很多师范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见习和实习工作,甚至有的学生开出虚假的实习证明以换取自己不实习的机会,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只是为完成任务得到学分,没有自觉地养成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间也缺乏相互学习与交流。其次,对于接受师范生进行实习的学校而言,其积极性也不高。一是怕影响教学计划,二是怕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因此,大多数实习学校不让实习教师进行授课或者只给实习的学生提供数量有限的几节试讲课。实习中,学生不能真正走进初高中,不能走上讲台,将直接影响到师范生见习实习的效果。最后,对于高师院校中安排的指导老师,由于学生多、安排的指导老师少,且高校与实习学校距离较远,指导老师往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现场的、具体的指导与反馈,只是在实习中进行一次简短的访问,重视度不够。以上这三方面都造成了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实习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高校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大学四年是有限的,把所有技能训练都纳入正规教学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关键应在于如何建设好训练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基于思政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探讨得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需要建立其一系列的师范生培养方案

在这个问题上,学校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当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培养配备相应的设施。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所学校连基本的配备的欠缺的话,那么其师范生的培养一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例如,在福师大,我们看到其有一栋专门独立的微格教学大楼,以供师范生进行日常训练,福师大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排名第十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教师,与其设备完善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学校需尽力完善课程建设,学校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理论教学,多开设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将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也为其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要开设一定的模拟教学课程,例如开设微格教学课程,即理论学习―观摩示范―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提高等五个阶段来使师范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为系统的模拟训练。

最后,学校还要注意师范生的见习与课外活动问题。在中学的训练可分为见习和实习两部分,高校可安排学生进行见习,通过与附近中学合作,聘请合作中学教师为教育实践的导师,安排课时让师范生到导师的一线课堂临摹学习,从而使师范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见习后进行反思,总结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知识,建构相关理论知识,此外,可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合作中学担任班主任或学生课外辅导员,开展主题班会,直接感受中学生对师范生的技能要求,增加学生班级组织能力,锻炼师范生的实际教学经验。此外,也可以请中学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宣传,使师范生充分了解中学教学的需要,并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而在相关活动的开展上,学校与院系可以举办一些教师技能比赛供师范生参加学习,如创办讲课协会让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按微格教学的形式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训练等。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中应重视支教实习

实习支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是否今后想要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根据以往就业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大部分都会进入中小学进行思品或政治教学,因此各大院校选择的实习地点为中小学学校,在这里,实习学校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据相关专业人士的经验和这几年的教招情况可知,好的实习学校将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教师技能水平往好的地方转变,通过调查显示,福建师范大学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大部分是到各地区的一级达标中学进行实习,并且要求各地区的名师对学生进行教师技能培养。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师范生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教学,而且实习时间也相对较短,一切都像走马观花一般。因此,高师院校在和实习中学签订合约的过程中应注意适当延长一些实习时间并监督中小学对优秀指导教师的选择。

其次,中小学学校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作为老师的辛苦和不易,在与学生的实际互动中获得师范教师技能的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师范生不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那么就很难得到技能的提升。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也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要做的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对祖国的新一代花朵进行思想和人格上的塑造,让他们在道德上做一个高尚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在来到中小学实习时,应当要投入当地学校的教学中,用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去从事实践教学。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师教育技能,光靠外界给予的那么多优质的条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要从思想上坚定自己将来要从事教师行业的决心。根据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我们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没有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想要培养其教师技能是不会有太大作用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要自身多创造机会为自己的教师技能培养得到保证。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的兼职情况调查,师范生选择的兼职一般为家教。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因为其学科特点,很难找到所谓的对口家教。但其可以通过全职辅导锻炼自己管理学生的能力,用自己所学到的思想去影响那些孩子,在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教师教育技能。另外,根据调查结果,院校为了培养教师教育技能,一般会开展教师技能比赛以及去中小学任教的体验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应当积极参加,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锻炼能力,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教师技能。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光靠课堂上学到的一点儿皮毛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在课外要多多看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书籍和教师技能培养类的书籍,院校邀请的名师讲座也要积极参加,在多听多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和师范生未能正确看待实习的地位与作用,众多院系只在实习前安排一次试讲,甚至没有安排,见习指导不到位,实践性学习应有的功能未充分发挥,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技能的内容又在不断丰富,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当中,就业竞争日趋加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高校与师范生必须增强对教师技能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并与各个中心学加强交流,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寻找培养过程中的不足,进而进行自我改进,实现自我超越,全面促进师范生的教师素质,从而为我国教师教育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潘少兵等.高校师范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高

等农业教育.2009.(6).

[2]曹长德.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J].当代教师

教育.2008.(3).

[3]王桂波.论师范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松辽学刊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刘霄.高师生职业技能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7.(1).

[5]李庆春.新时期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完善与研究

[J].新课程研究,2012(02).

[6]徐哲.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实习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D]

.上海师范大学.2012.

[7]孟宪凯.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6.

[8]徐志伟.关于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思考.(绍兴

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9]陈晓凤.中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

大学.2014.5

[10]乔应平、罗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状况分析与对策[J].价

值工程.2011.11

[11]陆万昌.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

展.2010(7)

[12]王孝红.师范生中学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2008

[13]杨柳.提升教师基本技能的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

2011

[14]荆华飞.新课程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研

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5]刘继荣、杨 潮.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

教育发展研究.2008.

[16]廖红燕,刘相臣.从SECI看新媒介环境下职前教师技能

第4篇:教师培养策略范文

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培训规划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涉及面广、人数多、任务重。为此,各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教师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地方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有关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细则,通过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长期计划,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多层级培训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尤其要对广大教师,特别是年龄大、职称高、积极性不足的教师的培训成果要及时进行转化和奖励,形成一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管理体系,使培训真正成为教学实践的助手。

二、要选择和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以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建立适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案。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偏重于使用计算机及其软件基本技能的培养,还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应用到日常学科的教学中。因此,培训内容的设置应该坚持技术实践与理念内化的一致,即在一定的技术实践下,强调教育理论与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相互渗透。

此外,由于教师在年龄、文化水平、学科性质、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信息素养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如对教育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应该多讲一些实用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工具的使用,多讲一些技术与理论相互融合的新方法。而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则应该适当加大教育理论的培训力度。

三、要拓展培训途径和方式

培训途径如集中培训、短期讲座、专家讲学、组织教师观摩、开展课题研究等等,如果组织得力,都是加速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遵循不同层次拥有不同培训方式的原则,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如,首先,重点对那些具备较高信息技术水平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这些教师往往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们接受培训后很快就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对一般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普及性培训,使他们能够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在掌握信息化工具使用技巧的基础上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并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每一次培训的开始都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个新起点。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建立适合本地区教师的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情况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评价应确保能从不同层面对教师的培训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科研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让培训内容贯彻到每位教师的长期教学中,切实改变以前那种“培训完了就了事”的错误做法。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真正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如,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测试等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的依据,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记录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技术等级、科研水平等。

五、加强培训后的持续跟踪服务

第5篇:教师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理念;考试评价

素质教育一直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并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得到体现。“素质教育”一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我国出现,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是来自于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其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指引下提出的,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影响素质教育的若干因素中,教师素质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教师素质中最具有导向的素质构成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内在动力。只有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才可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目的观:重分数到重发展;重统一到重个性。过去的应试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的是让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以获得更高的分数,分数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追求。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校教学完全围绕考试内容组织教学,轻视“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关学科,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化。素质教育并非不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不把高分数作为唯一目标。较之高分数,素质教育更强调教育应着眼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发展,重视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知识与态度和能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唯有如此,个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才可能实现。此外,素质教育虽然着眼于学生基础素质的提高,但并不是各方面素质的平均发展,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素质教育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统一的教育目的的要求之下根据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素质教育并不排斥人的个性化发展,相反,素质教育倡导人的个性化发展。

(二)学生观:重教师到重学生,重优生到重全体。学生观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学生地位的认知。素质教育与过去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应试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价值导向的,主要看重的是学生社会知识的获得及社会谋生技能的形成,在教学时更关注学生系统知识的获得。而教师因其在知识和社会经验上的优势成为课堂中绝对的权威,学生则沦为“倾听者”,教育地位相对被动。素质教育则认为,教育的重心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因为学生个人才是学习的内因,教师作为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学生个人这个内因才能产生效用,所以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主体应从教师转向学生,真正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逾矩不包办。从学生对象看,应试教育强调学生不断获得更高的分数,好了可以更好,典型属于精英主义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关注的教育对象必然是少数成绩优秀学生,对于成绩一般或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可能会选择性忽视甚至敌视。在不断追求高分数的过程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素质教育则坚持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升,教育具有全民性。教师不关注课堂中的某一部分学生,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发展。

(三)教学观:重知识到重能力,重灌输到重启发。在传统考试制度中,考试内容主要是知识。为了通过考试,教师在教学中会重视知识教学,甚至把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教师要认识到,知识虽然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并非知识越多能力就自然越强,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拥有更强的能力可以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以强制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其与众不同的质疑保持理解,“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独立性、批判性,努力运用对话、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观:重单一到重多元,重结果到重过程。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分数成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也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并以此把学生区分为不同等级。这样单一的评价制度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综合评价”的改革目标,并制定配套政策《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其明确规定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版块。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多元评价标准,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品德、身心健康、审美等多方面作出评价。评价标准的变化要求教师的评价重心要随之发生调整,不能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情绪情感的变化。教师应学会用鼓励和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每一次哪怕是细微的进步。

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观念培养策略

(一)细化教育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素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从1999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到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再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我国一直在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为素质教育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供了时间和政策支持。但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政策进行细化、具体化,让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改革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二)师范教育调整培养目标,重视师范生科学教育理念的培养。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大学四年是教师专业理想和教育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获得的知识会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而这一时期形成的教育理念则会对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在就业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部分师范院校非常重视训练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却轻视对其教育理念的培养,这样的教师注定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为教育理念是会指导教育行为的,如果教育理念有偏差,教学行为就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理念做指引,教学行为就会缺失方向,教育理想很难形成。因此,师范教育应该调整培养目标,除了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外,更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认同科学的教育理念。

(三)职后继续培训,建立互动式培训系统。师范教育为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基础,而职后继续培训则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深化教育理念。理念的深化建立在对相关教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我国现有的师范类课程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学论与教学法等相关领域。对于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来说,这只是打下了基础,还需要在职后继续学习,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生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从而为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因此,职后培训应当扩大学习范围。同时,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内化素质教育理念,培训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互动式培训方法,帮助教师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教育行为,学会教学反思,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四)社会配合宣传,形成社会舆论。教育观念产生于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外因是内因发挥作用的保障。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氛围:新闻媒体始终将素质教育作为积极导向;家长、学校管理者、社会各界都要认同和支持素质教育,共同创造素质教育社会环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社会各界都要大力宣扬……潜移默化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带动内因,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

(五)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建立素质教育的教师评价体系。过去的教师评价一切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导向,甚至教师的个人利益完全与分数和升学率挂钩,这直接挫伤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改革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核心的教师考评体系,转变为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个人提高为重心的考评内容上。只有评价制度改革了,教师才愿意认同素质教育,才可能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保平.创新文化育人机制引领学生成长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7.

第6篇:教师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教学技能;培养策略;思政专业师范生

2019年4月,在全区教育大会上自治区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区”。从目前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看,建设教育强区的要求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肩负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教育也提出了重大挑战。本文以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在熟悉2018年和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比武大赛的基础上,联系教学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分析,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培养策略,以期为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的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的问题表现。第一,内容层面的教学技能缺失表现。首先,学科视野狭窄,思维固化。主要是指对所讲问题的分析理论视角单一,选择材料模式化。在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学比武大赛中有三位学生同时选定《诚信是金》一课,讲述时用同一个故事导入,其实针对这个主题进行选材有很多可选择的事例,这表现出了师范学生的视野狭窄、思维不开阔。其次,进行教材分析时,忽视单元内课文之间的联系,对教材案例的解读僵硬死板。如在《阿姨叔叔辛苦了》这一课的讲授中,仅设计了三个活动,并没有对教材进行前后相关内容的分析,教材解读非常僵硬。最后,教材目标选择的不适切。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常常会出现如教学目标不够准确,缺乏弹性,不可测,不可行等不适切的现象。比如,在《伸出爱的手》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观察和了解残疾人,此环节显得较为生硬,最后只能把知识硬塞给学生,把情感强加给学生。第二,形式层面的教学技能缺失表现。首先,教学流程程序化。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机械地按照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进行,只是导入新课、学习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融会贯通地进行流畅的课堂教学。其次,课堂导入部分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虽然参赛学生都注意到了导入新课的重要性。但导入往往和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多大的联系。如《我的家乡》一课,播放十分钟自己家乡的视频进行导入,这与教学内容脱节。再次,讲授过程中承转不充分,结语不恰当。讲授过程中上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很突兀,不流畅,不自然,不能很好地连接穿插在一起。最后的结语部分理应在内容上进行提炼和升华,但事实上只轻描淡写或者概括性的说明,并没有做到提炼和升华。最后,多媒体课件使用能力不强。在课件制作上或者重形式轻内容或者效果欠佳,不能很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要么过于重视视听觉冲击,轻视了教学内容的主体地位,要么课件制作中有很多不符合规范的设置,如字体太小、一张幻灯片中颜色太多等。(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的原因分析。一是学科视野窄,平时专业知识素养积累不够。上述有关教材分析问题和教学目标选择有偏差,都源于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二是缺少教师专业情怀,对教学技能训练认识不到位。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见习时间少,对中小学的日常工作了解不多,没能激发出教师专业情怀,认识到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三是实训课程开设占比少,技能训练时间不足。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只有一门《课程与教学》,实训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周学时为4学时,共计72学时,致使技能训练时间无论课上训练还是课下训练都不能满足技能训练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策略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学科知识素养。思政专业学生除此专业涉猎之外,还需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了解最新动向和有关信息,使自己的认识与时俱进。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属于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专科生,普遍基础较差,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积累较薄弱。针对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进入大学后,在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应该有三年一致的体系化设计:初期专业学习之余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每人读一本书,不限定书的内容,政治、经济、教育、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都可以,周末召开一次阅读分享会,并提交一份读后感;中期为增强未来教师的学科敏感性,师范生每天以新闻报导的形式记录每日阅览的新闻和形势动向,每天第一节课之前在班里轮流分享,每个月收一次,作为日常考评的依据之一;后期在前面两个阶段的积累基础上,专业教师要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在日常阅读专业书籍和相关文献方面带动学生,每周布置阅读作业。同时进行输出型导向的阅读,每周一次教学设计作业,任课教师每周批改,从选题原因和说课两个方面进行撰写,作为过程性考核评价的一个项目。(二)激发专业情怀,增强专业技能训练意识。任何教学专业技能的展示都意蕴着专业意愿和专业情怀。高师思政专业的师范生毕业后基本上都是到基础教育的最底层工作,最近三年鉴于就业形势的压力,他们大多去了村级小学就业。农村的交通、气候条件、学校内的管理制度及人文环境等都不是他们在高校时想象的样子,还要面对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有些家长不会说汉语,授课过程中学生和他们不能进行有效沟通。部分学生刚到学校就被学校任命为校内各部门的兼职坐班人员,教务处、后勤、办公室等,除了教学业务还有繁重的行政工作,如果没有强烈的从教意愿和专业情怀,他们会在苦闷、抑郁、彷徨中荒废了自己的业务成长。所以在职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高师思政专业学生的专业意愿和专业情怀。大学一年级要带着实践观察的任务进行观察实践活动,感知感悟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可,观察、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学校正常运转的秩序,班主任教师的一日工作安排,少先队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感知教师的生存状况等,进行为期两周的教育观察见习。大学二年级要增强对教学各环节的了解和感知,领略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了解学生的特点,以此增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教师和教学的感性认知,调动其内在的情谊,提高其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需求意识,增强其自我成长的愿望。进行为期两周的教育体悟见习。大学三年级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教育顶岗实习,进行为期16周的教育实习。师范生通过和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对学校日常生活的熟悉,在实习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教育实习任务,理解各种教学技能蕴含的教育思想,体会其背后的意义。结合教育实习,反思其教学技能掌握、运用的程度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差距,增强专业技能训练的意识。(三)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实践模式。首先学校层面,作为主管教学的教务处应整体设计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的一体化教学实践计划,设置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统一反馈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严格见习、实习和研习的过程管理和考核标准。其次,以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为契机,加强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每个学期互派教师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高校教法课程教师去小学承担小学生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小学教师去高校担任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每周不少于4个学时的课程教学和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互通有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再次,加强顶岗教育实习专业指导,既选派专业教师到实习点跟踪进行教学指导,又在实习点安排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实习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师范生的实操训练,共同推动教育实习,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水平。受师资数量的限制,目前高校的实习带队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按比例的跟踪指导和反馈。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是业务能手和中层骨干,繁重的工作也不能保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实习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和跟踪反馈。这些就需要高校加派实习带队教师,按照1:30的比例配备实习带队。并且,实习学校要安排有责任心和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凡.信息化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3):112-113.

[2]罗紫薇,余炳元.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和策略研究——以韩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4):128-13.

[3]张国忠.三学期制下,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问题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6):179-181.

[4]黄秀琼,尹文江.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技能与微格实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第7篇:教师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教师能力

0引言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计算机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现代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应用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开设计算机课程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培养更多掌握计算机信息技能的人才,以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中职信息计算机教学的要求。其中,对于信息技术老师而言,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能力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其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表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基本解决了学生的读书问题。但读好书却成为了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中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而言,其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便是要培养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均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实现以上目标,便需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去解决实际问题,方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这门技术。当然,这对教师而言,不仅要求其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背景知识,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知识或学生,教师均应做到心中有数,如此方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结构,继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1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技能和素养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中职教育的理念及方式均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各大学科中的运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故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为实际的教学带来巨大优势。此外,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尤为迅捷,故在不同学期,中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及教学软件版本等均应予以及时更新。与此同时,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亦当紧跟时代步伐,如此方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最后,基于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明确要求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要求,教师也当积极响应,如此方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日后的就业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2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能力培养策略

2.1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且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还能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除了要积极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外,还需致力于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如此才能做到对信息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在保证理想的教学成效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2不断学习专业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均尤为迅捷。故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其要想提高当代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必须不断学习,以充实自身。与此同时,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选择其中既富有教育意义、又不乏实用性的内容。此外,对学生的教育,教师亦当在向其传授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并让学生始终保持在最佳学习状态,以深入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动向,如此方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有用的知识,继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3参与培训交流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为了满足时展需求。对此,教师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不断更新,亦应能满足当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此,教师需确保自身教学水平始终满足教学要求,如此方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当然,教学教学能力的提升,可借助的形式有许多,而基于计算机技术,则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发展途径,如基于网络的学术交流平台,研讨会以及专业的培训互动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的增长。在如今这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更需教师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如此方能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变化以及教师岗位的专业需求。对教师而言,自主学习方式是促使其成长的重要动力。而身为教师,自主学习亦当贯穿于其职业发展的始终。与此同时,教师亦当注重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写作交流,包括教学方面的交流、观摩以及研讨等。如此一来,方能让教师逐步具备面对面的交流与写作能力,并逐步发展教师的跨时空信息化协作与对话交流能力。至于后者,其主要体现了教师的交往能力,而教师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递,且能逐步让教师与信息化教学成为共同体。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成效。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自主学习以及参与培训是最主要的提升途径。但要想将知识切实转化为教学能力,则需对实践教学环节给予足够重视。与此同时,为确保技术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有效性,则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科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教学,并促进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融合,如此能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示范性以及实践性。

2.4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需结合实际情况而定。而确保组织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方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当然,这同时也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教学特点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方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如基于启发式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将能逐步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与技巧,从而确保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

2.5重视备课练习

对任何学科教学而言,备课均当排在教学环节的首位。而作为教师,其也应当意识到,唯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方能确保授课过程的思路流畅,而越是得心应手的教学过程,其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作用也便愈加地明显。以往,大多数教师便是因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教学的检测上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以致实际的教学过程显得不够有序。对此,作为学校方面,其也应当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教案。并强化教师之间的集体调研,如此一来,能借助集体的智慧来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继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

2.6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身为教师,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便应当秉持“要想给学生一滴水,则教师要有一整桶水”的思想。当然,要想切实达成以上目标,则需教师自身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平,且考虑到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极为迅捷,故不断学习当是每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然,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当积极与其他教师展开学术上的交流,并随之关注研究的最新动态,如此方能集思广益,并在教师的相互促进下,提高彼此的教学能力。

2.7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比赛

我国教育部每年都将组织一场信息化大赛,而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而言,此无疑是展示自身教学成效及学校教育水平的良好平台,对此,教师应当踊跃参与,而学校方面亦当予以鼓励,如此一来,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以及信息素养等能力方能得到提高,继而推动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第8篇:教师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师 职业 技能 培养 策略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英语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新标准。所以,要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一方面需要高等院校的努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学校对在职的英语教师进行培养,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英语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自身职业技能的训练。本文将从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时代背景、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含义、中小学英语教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培养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方法来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时代背景

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培养教师的方式显得过于单一,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比较浅显。而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教育部门颁布了一些有关高等院校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文件并要求高等院校的师范生在校期间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而且还规定师范院校要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中小学教师,有目的,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一定的计划,加强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的各项技能都达到要求。以保证学生的具备各种职业技能,为今后担当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就要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改革。与此同时,教育部也颁布了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素质,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符合学生英语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要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水平,包括英语单词的拼写,日常对话的表达等等。要求英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给学生英语知识。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中的主人,不再是接受英语知识的被动者,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再让英语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提高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素质是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入职前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要抓起,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将来的就业做好铺垫。所以,高等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二、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涵义

中小学教师的英语职业技能包括师范生在学校里所学的英语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知识,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所以说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高等院校英语的专业应该按照英语专业标准,与英语学科的特点相结合来培养出高标准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从而为将来担当英语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新时期的英语教师就要具备多方面的职业技能素养,通过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英语教师将来就任英语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在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需要大量的实际练习,不断的教学实践,把握教育的规律,掌握教学中的技巧,积累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英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是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英语教学活动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活动,为教学技能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教学技能的好坏,也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因此英语教师要具备全面的职业技能。

三、中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英语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多个方面的,除了必备的专业理念,即教师的态度,教师的专业理念,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即英语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实践性的知识,文化知识。职业道德素养即作为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即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还有专业能力即教学设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交往能力。除了这些,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还有一些职业技能也是英语教师也必须具备的。

1.利用游戏的教学方式进行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的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一些英语单词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例如:在学习单词时,可以运用传送图片的形式,看哪一组传的又快读的又准,最后评出优胜者。这样运用游戏的方式能够把枯燥味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形象。把英语的学习融于到游戏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明确游戏学习的目的,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英语教师要书写规范。俗话说“字如其人”,这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形象。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教师的英语书写会影响到小学生英语的学习和书写。如果教师书写出的英语的美观、大方则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书写时也会模仿教师的书写,写的规范,漂亮。如果教师的书写不美观,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会遭到破坏,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说英语的书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3.教师还要学相应的英语歌曲。在中小学生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会有英语歌曲,尽管现在能够利用播放器进行播放给学生听。但教师也应该学会英语歌曲,教师只有在学会的基础上才能教给学生,学唱英语歌曲是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例如:可以举行英语歌曲比赛,在学生们演唱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学习到相应的英语,练习学生的英语发音和节奏感。这样还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英语泛读能力。教师的发音会影响到学生的发音,教师发音规范、标准,学生学习到的是正确的发音。如果教师的发音不标准,则会影响到学生的正确发音,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误导。另外,教师还应该掌握阅读英语的语调,给学生还原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英语课文的时候,对教师的语调进行模仿。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英语的发音能力,英语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习英语的规范性。

5.掌握熟练的多媒体信息操作技术、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步入课堂。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插入一些图片、动画、声音、等使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来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把英语知识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刺激,手、脑、眼并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教学方式,更快的掌握英语知识,成为英语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四、培养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方法

1.对教师进入如职前的培养。在校期间,应学习英语学科知识,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心理素质。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例如:利用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进入学校进行参观、实习,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积累英语教学经验,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参加一些英语社团活动,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来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为今后从事英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对英语在职教师的培养。伴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学校也应该根据最新课程标准,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通过观摩一些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优质课、学习先进的英语教育理念,积累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同时,也要参加一些英语学术活动,探讨最新英语教育教学模式,转变老旧的教学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再学习英语时,学得又快又好。学生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师自身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跟随教育改革发展,不断的学习,来加强自身素质。高素质英语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要对每一位学生有耐心,即要耐心的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的学习,当学生遇到不懂的英语问题时要及时耐心的解答。要对每一为学生细心的照顾,兼顾他们的学习。要对每一位学生有责任心,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英语知识的掌握难免不牢固,所以,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教师应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方式,采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英语知识面,来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视野。

4.中小学应加强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合作,为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英语教师共同努力。中小学应为在校英语师范生提供实习的岗位,这样可以让英语师范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英语教学经验,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英语教师岗位。高等师范院校也可以按照中小学的要求进行定向的培养,这样使英语师范生在毕业时就能找到英语教学岗位,很快的进入英语教学状态。

结语:为适应社会需要,英语课程也要不断的改革,对英语教师的职业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逐步更新教育观念,顺应英语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师范高等院校也要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培养高标准的英语教师。本文主要从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时代背景、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含义、中小学英语教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培养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方法来进行详细的阐述。

参考文献:

[1]隋铭才.英语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2]包玉杉,陈素燕.中学英语任务教学的策略与艺术[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简明训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陈强.基于新课改高师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4).

[5]肖海雁,韦义平.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探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

[6]郭维珏.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7]杨柳.多媒体与小学英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9.

[8]林丽.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杨静丽.音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0]陈玉菁.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扬州大学.2012.

[11]陈千.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2]代欣.论交际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3]庄静.图片辅助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0.

第9篇:教师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分配教师;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02-01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教师的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新分配教师是学校未来的竞争力,如何抓住这个“关键”?我们提出以教师的德、能、专为突破点,努力建造一支“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教师队伍,着力在师德师风、基本技能、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对新分配教师进行培养,促进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一、加强师德教育

“德高为范,博学为师”。教育新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通过播放优秀教师爱岗敬业事迹视频,组织优秀教师作事迹报告,以丰富、鲜活的事例感动新教师,激发他们从事教育的工作热情,为新教师的成长树立典范。

通过对新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因此,在青年教师培养中,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奉献”、“爱生”、“立身”教育,坚持“人本思想”原则,倡导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

二、注重业务培养

按照新教师“一年上岗,两年成熟,三年做骨干,五年成优秀”的目标,为了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尽快提高业务技能,我们采取日常跟踪培养和假期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

日常跟踪培养:一是为新教师聘请教学师傅和班主任师傅,由结对师傅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全面指导。师傅为学校及以上教育教学骨干教师,采用一年一聘,并签署“协议”,依据“协议”履行职责。二是加强新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定期开展新分配教师“一话”(普通话)、“三字”(钢笔、毛笔、粉笔字)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职业技能和基本功竞赛活动。三是学科教研组每月组织新教师观看名优教师的优秀教学录象课例。当场点评,发表感受,记录学习心得。积极发挥身边名师的作用,要求年轻教师每天至少听课一节。提倡新教师跨学科、跨年级听课,从各学科中取之精华,吸各学科之所长。四是学科教研组跟踪听课,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每周包级领导和业务领导一起到年轻教师班中听课,听后就评,评课时,指出优点,点明不足,让新进教师看到希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五是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让新分配、新调入教师上汇报课。每学期至少开展两个以上主题的“赛教”活动,开展各种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进行行动研究;举办“起航杯”、“扬帆杯”和“远航杯”赛教活动,设置课堂教学大奖赛,促进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要求40岁以下教师在教案中必须写教学反思,科研处定期检查通报。学校每学期都进行青年教师业务水平考试,鼓励青年教师做高考题。六是重视教研活动。学科教研组每周集中进行教研组活动或备课组活动时,每次都有计划地安排一名新教师作中心发言,通过合作研究、课后反思、叙事分析等形式,提高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七是班主任实习培训。来校后没有机会当班主任的新教师要安排给某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做实习班主任,随着班级参加各项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经过培训后作为后备班主任。八是鼓励新教师创建个人教学博客。坚持记录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困惑、烦恼和欣喜,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假期集中培训:选派青年骨干参加各层次的研讨培训会。根据新教师的需求,利用假期对新教师进行针对性、阶段性提高培训,满足新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给予适度压力

1、对新教师采用压担子的做法:要求每位新教师制定恰当的目标,给创造条件,压担子。新教师中有80%要给安排是班主任工作。学校优先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鼓励他们参加片级以上的公开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