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品牌经济论文精选(九篇)

品牌经济论文

第1篇: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随着消费者“绿色意识”的觉醒,消费者从普通产品向绿色产品的品牌转换行为日趋频繁。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所期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调整和改变消费品牌的行为。为更有效、系统和规范的实施绿色营销,企业应该充分把握消费者倾向绿色消费,及向绿色品牌转换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并在促成转换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担负更加重要的责任。

本文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认为企业应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出发,研究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的促成机制,促使更多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有效发生,促进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良性循环顺利实现。

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促成机制的构建,可以更加系统、规范地指导和实施绿色营销活动,使绿色品牌营销活动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认知,使绿色品牌代表的形象与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产生共鸣,加速绿色消费的大众接受过程,进一步促使其品牌转换行为的发生,并能培育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忠诚度。

一、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过程的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在绿色消费过程中对绿色品牌的理解不全面,有关绿色品牌、绿色产品知识不足够,绿色品牌消费观念成熟度受消费者收入状况的影响比较大,在绿色品牌选择时随意性强、产品价格弹性表现明显,更强调绿色效果显形化。

可见,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品牌产品消费过程中是将“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放在同一个选购平台上进行衡量的。在选择和转换决策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从不同层面,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发生着作用,促使消费者经历“绿色”需要的形成转换心理形成消费动机形成消费决策形成购后行为形成的全过程。本文从基本因素、强化因素、深化因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基本因素

基本因素指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些最为基础的驱动因素。换句话说,基本因素的影响过程是消费者对“非绿色产品”和“绿色产品”所产生的最直接切身作用的各因素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如收入与价格因素:消费者在品牌选择时进行收入、价格、所获利益的比较。统计资料显示,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中,有80%以上属于“非绿色消费者”,月收入在1500-7000元的人群中,“绿色消费者”的比例并没有随收入呈现明显差异,保持在15%-20%左右;消费者月收入达7000元以上时,“绿色消费者”的比例才有明显提高,达到42%;产品性能与质量因素:消费者对产品的基本性能和质量进行比较,只有当“绿色品牌”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相对“非绿色品牌”产品而言是优越的或至少是相当的,消费者才可能进行绿色品牌产品的选择;品牌形象因素: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比较各种“绿色品牌”和“非绿色品牌”产品的品牌形象,以获得安全感与价值体现,并据此对各类产品进行评估;此外还有使用舒适度因素、废弃物处理因素、安全和健康因素等。

(二)强化因素

强化因素指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的转换行为产生促成作用。绿色消费在一定的外界社会文化因素刺激下会转换成为一种消费潮流,不断坚定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信心和决心,进而引发更多的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发生,但一旦失去与这些因素的紧密联系,其产生的作用很快会弱化甚至消失。

如社会参照群体的示范因素:当社会公认的参照群体的绿色消费行为被普通消费者知晓并认可后,会产生效仿行为;绿色消费时尚宣传因素:绿色消费作为人类崇尚自然、复归自然的道德表现,成为一种高层次的道德回归行为,迎合了消费者深藏心底的道德需求,逐步形成为一种社会消费时尚;“非绿色品牌”产品的不安全因素:“非绿色品牌”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可能造成的不安全使人们感到恐惧和害怕,从而在选购产品时,把选购“绿色品牌”产品作为远离危险和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还有企业绿色广告因素等。

(三)深化因素

深化因素指对消费者建立和巩固绿色品牌和绿色消费观念产生影响的各种驱动因素。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深刻改变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态度,使消费者的绿色品牌转化行为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从被动转化为主动,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在其消费全周期的决策和行为,使消费者绿色品牌转化行为得到固化。如社会环保责任因素:各类环保介绍、宣传,能够丰富消费者的环保知识,激发消费者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消费者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有调查显示,大约有32%左右的消费者通过每年6月5日的“国际环保节”绿色宣传活动了解到更多的绿色产品信息,了解到绿色消费对社会和自身带来的益处,从而萌发或坚定了绿色消费的信念;环境保护意识因素: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使消费者认识到环境资源不仅是一种自然形态,还具有经济价值,从而激发起购买“绿色品牌”产品的积极性;还有绿色产品资源节约因素等。

二、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促成机制的构建

根据前述对影响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主客观驱动因素的分析,本文发现,消费者向绿色品牌转换是持续的生态环保宣传、社会参照群体的示范和消费者收入不断增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其营销组合中也对扩大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相对于政府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而陆续形成完整的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居民绿色消费的政策导向,消费者,尤其是中高端消费者逐渐接受绿色消费观念并形成相对固定的绿色消费习惯而言,企业往往还将主要精力局限于绿色产品的研发、材料、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环节的某一阶段,远未着眼于从企业自身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促成消费者由非绿色品牌向绿色品牌主动转换。

企业构建基于绿色营销的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促成机制,是指在绿色营销理念指导下,从企业绿色产品生产控制、企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绿色产品监督管理、绿色环保的社会宣传等环节入手,在消费者出于绿色消费目的而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为帮助和激励消费者顺利调整和改变目前消费的品牌、服务或产品的行为所实施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与品牌形象的创建。

由于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品牌转换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各类因素的影响,根据我国普通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现状,我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建立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促成机制。

(一)企业绿色产品生产控制机制的建立

1.成本和价格控制。通常绿色产品在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较高,因此生产成本比普通产品高,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所增加的成本大多在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得到充分体现,有些企业甚至将“绿色”作为利润增长点,在价格中除体现成本的增加部分外,还进一步追加盈利比例,导致市场上绿色产品价格大大超过非绿色产品,超过了大部分消费者收入水平所能担负的能力,挫伤了消费者进行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积极性。

企业应该明确的是生产绿色产品对社会环保做出贡献所支付的超额成本不应由消费者全部承担,在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另外,企业应尽快进行技术研发,降低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从根本上控制产品市场投放价格,使我国消费者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购买绿色产品。

企业还可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通过获得政府的各类补助政策来抑制绿色产品的价格,从而使“绿色”从消费者出资购买的利益变为采购过程中的“净收益”。通过企业、政府的通力合作,使消费者选用绿色产品所获得的可感知效用(物质和精神)超过非绿色产品,呵护和培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信念,同时也可以通过销售量的增加来提高总利润,获得长期绩效。

2.质量和性能控制。目前市场上,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时,更多的关注“绿色”特点,忽视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上的保证,认为消费者可以为“绿色”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消费者是物质社会中的普通人,具备人的各种情感和弱点,在生活中,会显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愿意放弃自己的一定利益维护社会的利益,但企业不能要求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体现社会责任感就放弃对高性能和质量追求的权利。因此,如果仅依赖于消费者的责任心来保持绿色产品的销售,那么这种消费趋势很快就会趋于平淡。

企业在生产绿色产品时应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进行监控,比较和分析绿色产品与同类非绿色产品在性能和质量方面的优劣,确保研制的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与非绿色产品保持一致甚至更为出色,打消消费者在选择绿色产品时对其性能和质量的犹豫和顾虑,坚定购买信心和行为。

3.售后跟踪服务控制。绿色产品被消费者购买后,消费者会进行购后评价,这种购后评价会影响消费者今后的购买行为。作为消费者在购买绿色产品时考虑了“绿色”和“使用”,一旦发现绿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其体现出来的功效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会动摇其继续选购绿色产品的信念。

企业在绿色产品被消费者选购后应对售后状况进行跟踪,例如进行顾客卖场意见簿(日常品)、顾客意见反馈回访(贵重物品)以及产品定期维护(耐用品)等,一方面坚定购后评价良好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促使其再次购买;另一方面尽可能消除购后满意度差的消费者的顾虑,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的诚意和决心,获得再次被选择的机会。

4.废弃物处理控制。产品在使用后的废弃物的处理也是消费者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会影响其对绿色产品的整体评估。绿色产品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对环境的无污染和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性,因此在对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有着非绿色产品无可比拟的优势。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对相应的废弃物采取必要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如设立包装回收点、废旧产品回收点等,强化绿色产品的特点,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营销建立起可感知印象,使消费者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获得真实的展现,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除此之外,企业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使用完毕以后的处理或再循环利用问题,使产品废弃物的处理在生产之初就被纳入资源循环体系之中。

(二)企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机制的建立

1.绿色产品广告推广。广告是被企业使用最频繁的宣传工具之一,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的传递将绿色消费理念进行推广。在进行绿色消费时,消费者作为信息收集者,广告是其信息的重要来源渠道之一,绿色广告可以利用消费者对生存环境的日益关心,在广告中加入环保的诉求点来吸引和说服消费者,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整体认知程度。

在绿色产品广告推广实施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必须以绿色产品作为宣传内容的支撑点,不能弄虚作假,宣传的诉求点必须是消费者能感受和体会到的,阐明购买绿色产品不但可以获得必要的物质利益,还展现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在宣传过程中可以为消费者塑造社会参照群体,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行为,被社会公众接受和推崇,促使和强化消费者绿色品牌转化行为的发生。

2.绿色公关活动宣传。充分的信息沟通可以让消费者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帮助企业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绿色心理,进行更加有效的绿色营销,企业进行绿色公关活动宣传就能通过有序的各项活动,加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同时也帮助企业抵御来自竞争对手的攻击。

企业一方面可以加大公共关系工作的力度,与传媒合作,及时为企业的绿色表现做宣传,积极参与有关政府及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重大绿色活动,进行各类绿色活动的赞助,开展企业绿色工作报告;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和监督企业内部有关绿色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绿色审计、内部绿色教育,表彰有贡献的职工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确立企业绿色形象。

3.企业绿色形象推广。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企业形象也是评估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树立一个高品质的绿色企业形象可以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誉传达到促销手段无法到达的市场,为企业获得强而有力的竞争优势。

在企业绿色形象推广的过程中,企业应避免过分夸大“绿化”程序,适当地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反而会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在消费者中建立信任感,同时借助一些中立信息机构传递企业绿色形象,如政府、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这样能增加消费者对绿色形象的信任度,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绿色形象。

(三)绿色产品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

1.绿色产品质量和宣传行业监督管理。消费者在选购绿色产品的时候,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有的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在宣传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的优势误导消费者,有的甚至夸大其词,进行虚假宣传,严重损害了全体绿色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使消费者对绿色企业保持怀疑态度,因此需要企业联合起来推选中立机构对市场上的绿色产品质量和宣传进行监督控制,制定相关的绿色产品行业标准,有关产品质量的相关督察信息,传递行业标准内容,增加绿色产品质量信息的透明度,使行业信息进一步公平化和透明化,呵护消费者的绿色信念,获得消费者信任,帮助消费者辩识产品质量。

在进行绿色知识的相关信息传递过程中,除了要做好绿色产品质量和宣传工作,也要积极进行行业监督管理,对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予以监督和处理,最大程度减少假冒伪劣绿色产品对企业的冲击,减少消费者的购买忧虑。

2.绿色产品标志规范监督。目前国家规定的绿色产品标志是非常规范化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很多企业滥用非规范性标志诱导消费者进行购买,一方面企业绿色生产逃离了必要的监控,另一方面也混淆了消费者的视线,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普通消费者无力进行辨别,为避免利益受损,有的消费者甚至选择放弃对绿色标志的识别,大大打击了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的积极性。

相关企业有必要联合起来制定行业规范,推选和委托中立机构或部门进行绿色产品标志规范监督管理,帮助企业有效传递信息,帮助消费者进行绿色产品的识别,消除他们的怀疑,坚定其绿色品牌转换行为。

(四)绿色环保社会宣传机制的建立

1.政府环保宣传配合。大力宣传绿色消费观念,是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的根本解决办法,是从消费者心理出发的根本促进措施。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会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阻碍力量,只有将环境保护的意识深植消费者的脑海中,才能确保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稳定性。

政府的环保宣传与企业的绿色宣传并不是脱节的,两者的宣传是相辅相成的,一边激发环保需要,一边提供了解决方案,因此,企业可以密切注视政府各部门的宣传活动,使自身的宣传方向与政府宣传一致,发挥更大的宣传效用。

2.社会责任宣传。消费者只有把环境保护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才会在平时的消费行为中义无返顾的进行绿色品牌转换。政府和企业应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让消费者不再是“围观者”,更应该是环境保护的实施者。超级秘书网

只有充分激发了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信念,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才能大量的、自觉的出现,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将成为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

3.绿色企业评比宣传。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基本目标,而生产绿色产品要求企业考虑产品的利益大于产品的价格,由于现在还处在“绿色”研发阶段,绿色企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代价,损失了一定的物质利益,通过绿色企业评比宣传,绿色企业可以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物质利益上的损失,扩大了企业总财富。

通过绿色企业评比宣传,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为企业获得政府支持、优惠政策方面提供优先条件。同时,在绿色企业评比宣传的作用下,帮助消费者对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进行认识,促使其绿色品牌的正确转换,增加其消费信心。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现状不理想,但绿色消费已经开始初步兴起,本文认为在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过程中,消费者受到各类因素的作用,企业的绿色营销通过对这些因素施加作用在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行为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有序的绿色机制帮助和促使消费者进行绿色品牌转换行为的发生,从绿色产品生产控制、企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绿色产品监督管理、绿色环保的社会宣传等几方面建立一个综合的促成机制,在建立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本行业特点和消费者消费特点,使建立的促成机制能符合其行业发展,为企业绿色营销绩效的提高提供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魏明侠,司林胜.绿色营销绩效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25-277.

[2]WilliamD.Neal(2000).ARebuttal:LoyaltyReallyIsn’tThatSample.MarketingNews,14August.

[3]利昂•G•希夫曼,莱斯利•L•卡纽克.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罗纪宁.西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J].江汉论坛,2005(9).

[5]井绍平,陶宇红.消费者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研究:基于绿色营销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4).

[6]龚振,彭娟,程昱.客户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研究[J].企业活力,2007(10):24-25.

第2篇: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医院品牌是指医院以其医疗产品、医疗服务、医疗技术带给患者情感和功能方面的利益,并使患者即医院服务的消费者对医院的品牌生成的独特看法。医院品牌是用以识别一家医院的标志,使医院同其他竞争者区分开来,医院品牌要具有独特性,这也是医院品牌核心。

二、医院品牌的建设

医院品牌建设有很多途径,笔者概括为以下三条:

1.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获取行业学术地位。在文化品牌、服务品牌和技术品牌中,医院的消费者即患者最重视的是技术品牌,一流的技术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使得医院成为人们生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就诊医院,技术能力是创建医院品牌必不可少的,只有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在行业中获取一定的学术地位,才能深入人心,从而顺利地开展品牌塑造。

2.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医院应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理解患者因病痛而产生的焦虑烦躁等情绪,在服务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从而使患者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医院服务高水平的质量。服务态度不同于医疗技术体现出来的滞后性,而是会在第一时间形成患者更直观的感受,并树立起对就诊医院的直接评价。笔者所在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深入开展了“三百爱心工程”、“无障碍就医”等一系列惠民、便民医疗服务,开设爱心班车接送患者到医院就诊,收费窗口实行敞开式服务,为患者零距离服务等等,通过一系列举措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医院财务部更是提出“五心标准”,即诚心、爱心、热心、细心、尽心。认为只有以患者为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善用沟通技巧,真诚提供优质服务,时时刻刻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我们才会得到患者真心的认可,从而赢得市场。

3.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医院品牌。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铸造的品牌,应通过媒体中介与患者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使医院品牌被公众认知。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医院可以通过广告和宣传打造自己的品牌。在选择广告媒介时应注意:医疗广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规模选择级别适宜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作为广告媒介。其次,要注意医疗广告成本与广告带来的效益,选用低成本、高效益的媒介。另外,宣传是指围绕医院品牌、先进技术、重要活动组织等进行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引导患者对医疗产品及医疗服务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公众对医院的宣传印象会比较深刻。

三、医院品牌建设的经济意义

第3篇: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人类学;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民族文化 

1民族品牌的现状

民族品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民族品牌是当代经济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范畴。当代经济学把民族品牌以及把相应地经济价值问题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考虑范围之内,也就表明了经济学对拥有民族品牌以及其经济价值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绝大部分关于品牌经济价值研究的理论预设就是人类社会的同质性。这些研究关注的是品牌能带来多大的经济价值,能为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而并没有真正关心在多样性、多民族文化背景的社会条件下,如何拥有发展成长于不同民族文化氛围下民族品牌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对待社会发展问题的时候,通常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强调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纳入思考的范围,这样一来被思考成经济和文化发达社会的发展模式往往会被当做其它社会发展的模式来对待。其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和文化发达社会的品牌将成为世界品牌,具有普遍性,而经济和文化非发达社会的民族品牌被视为“传统的”、缺乏经济价值、局限性的,因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难以发挥民族性价值,即其品牌的经济价值难以在现代社会中极大的体现出来。并且在涉及到民族品牌时,又往往总是重视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相关联的社会效益。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是由于民族品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真的已经丧失社会效益的可能,其中深层次的究竟还是在于经济和文化发达社会的品牌在文化上往往也取得了霸主地位,因而也倾向于无视多民族共同体以及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事实。在真正关注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研究正以运用自身民族文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非发达社会发展的时候,需要以跨越传统经济学的藩篱去探索潜藏在经济制度之下深层动因以及决定这些动因的系统的视野,这些应该成为重新审视民族品牌与其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石。

2民族品牌与民族文化、民族经济的关系

品牌的概念是指企业及其产品的牌号,包括商标、厂商名称额服务标志等。品牌是商品外在质量和内在品质的体现。民族品牌属于品牌概念中的一种。何谓民族品牌,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民族品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其中,具体是指创建并发展于民族和文化环境氛围中的企业及其产品的牌号。

民族文化,具体是指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 语言、文字、文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主品牌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各个民族品牌创立之初,都是基于民族文化的基石与发展之上。不难发现在所有民族品牌的核心中,民族文化是品牌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共同作用产生民族品牌。民族经济,简单的说就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方面主要是指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经济。广义上主要是指一国家或地区为单位的民族经济。民族企业与其品牌是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民族品牌表现整个民族的核心竞争能力,是民族经济的精华。同时,民族经济日益发展壮大为民族品牌提供竞争与展现的平台,为创造世界品牌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其表现有两个方面:首先,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促进民族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需求;同时也促使民族品牌与国外品牌的竞争,加强民族品牌的竞争力。其次,民族经济实力的加强,增强本土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信心,同时也增强对整个民族产业的信心。

对民族品牌、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品牌体现出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程度,而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壮大则不断推动民族品牌往前发展。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3民族品牌的价值理论

第4篇: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民族品牌一个个被国外企业并钩于旗下,引发了人们对民族品牌价值的思考.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以马充忍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从人类学角度给予解释并阐述民族品牌发展片制度的依箱性。

1 劳动价值理论的评述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杜会效果—满足杜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童。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 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人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 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粉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也有梢神的,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瓜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远远高子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人的劳动从质和最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人,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 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赎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人条件下,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人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人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后者值较小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后者值较高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梢神效用(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

3 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愈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翰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人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因家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其他因素的介人,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人囊中之后,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1)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2)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3)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 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翰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人资源,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开放国家外交资源,扶植企业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

3. 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第5篇: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 关中——天水经济区; 陕鼓集团; 品牌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05-01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杨凌区、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的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有7.98万平方公里,至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市、安康市,陕北的延安市、榆林市,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传统优势,经济区经过历史早期建设的项目和国家三线调整时期的建设项目具有良好的基础,根据当前国际经济的特点,承接产业的转移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经济区的战略位置也决定了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优势,经济区内分布着众多的装备制造企业,以西安、咸阳、宝鸡、天水为集中布局区域,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强化经济区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装备制造水平。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集群集聚程度较高,以下是经济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情况:

西安市:高新区集成电路、通讯设备、光电子、通讯设备,空压机集群;阎良区国家航空高科技产业基地;航天科技基地;徐家湾航空产业,东郊工程机械、西郊输变电设备、东郊兵器装备;临潼区风机动力设备;宝鸡市:机床设备、石油设备、电子电器设备、压缩机设备产业;咸阳市的电子元器件、混凝土搅拌机;汉中市:精密数控机床工具制造业;渭南市:印刷机械设备产业;天水市:机械设备产业。陕鼓动力集团一直以来都在动力系统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在一些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市场具有品牌影响力,近年来,陕鼓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关-天经济区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

二、陕鼓集团介绍

陕鼓集团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西安临潼区,是一家老牌风机制造企业,陕鼓动力在2004年和2005年成为“中国名牌”企业,自2002年起,陕鼓动力稳居国内同行业领先位置;2006年,“陕鼓”商标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在“2009中国品牌500强”评选中,陕鼓品牌价值达185.77亿元。作为国内透平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陕鼓动力的主导产品轴流压缩机,空分压缩机和流程工业能量回收装置的细分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90%,65%,80%,主要应用在冶金,石化等行业的气体压缩传动,空气分离以及尾气能量回收发电等领域。而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的规模,陕鼓动力有着自身的特殊之处。其总经理陈党民认为,对于市场的认知能力是陕鼓动力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任何好的产品和服务,都会有个边界和饱和,只有基于对市场的认识和产业发展趋势的认识,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一理念,陕鼓动力能够正确判断市场的走向和客户需求;凭借较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与控制能力在狭窄的行业格局里创造出一个有着独特精神面貌的装备制造企业。

三、陕鼓影响力

陕鼓在某些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陕鼓目前为冶金、石油、空分、化工、环保和国防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提供透平机械系统问题解决方案及系统服务、集成和服务等内容。其传统产品有轴流压缩机、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设备、离心压缩机、离心鼓风机、大型通风机、汽轮机等。其中,轴流压缩机和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设备均属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是国际同行。由西北大学和陕鼓集团专家联合完成的“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全面构建了科学化的品牌管理体系,该体系对于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集群品牌促进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上的可借鉴价值。

四、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建设

(一)创新。科技创新对企业来说,发挥着三种不同的效应:催化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增强效应。科技可使企业产生新的核心业务,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可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扩散,增加创新收益;科技也可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这三种效应共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组成了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陕鼓坚持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例如,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紧密的技术交流和和合作,不断进行科技攻关;加强企业内部的科研队伍,培养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员工创新;针对市场开发需求,坚持正确的战略思路,开辟出一条绿色动力系统解决方案专家的差异化竞争道路。

(二)品牌与文化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基础。品牌让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文化让品牌扬起远航的风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

(三)管理能力和队伍素质提升。这是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决定了企业在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资金以及生产规模等被动型核心资源方面需要有一个综合平衡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陕鼓进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品牌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最后,通过品牌建设陕鼓创造了一个鲜明品牌形象展示给外界,这种整体形象创造了一个良好口碑,如下表:

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国内装备制造业品牌建设的典范,从深层次上解决了我国制造业品牌体系建设瓶颈问题,不仅防止品牌缺文化现象,同时也解决了品牌与文化融会问题。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在陕鼓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陕鼓品牌管理体系无疑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中具有领先意义,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学界对品牌理论创新理论内容,是国内领先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先进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映国.品牌建设的6个关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04.

第6篇: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品牌;需求曲线;选择成本;品牌信用度;社会福利;品牌经济学

作者简介:刘华军(1979―),男,山东广饶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品牌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111-04

收稿日期:2006―09―22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是充分有效的,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着人们的行动和选择。然而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价格机制是充分有效的话,为什么在现实中还需要品牌?考察现有的经济理论,未有对品牌的经济学解释,的确,品牌为几门学科所研究,如管理学、营销学、广告学、传播学等等,但正如贝克尔所说,对品牌的“经济分析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这是因为,它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而从学术界来看,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始利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对品牌进行经济研究,如孙曰瑶、刘华军等。但是任何理论和理论创新都必然有一个理论基础,那么品牌经济学或曰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我认为需求曲线或需求定律如同其他经济分析的基础一样,也构成了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为品牌经济学提供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即为本文的目的。

正如张五常反复强调的那样: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价格理论(pricetheory),价格理论的精髓就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需求定律),其他任何千变万化的理论,若不是从这个基本理论推演而来,皆是谬误。本文就在经济学的需求曲线和已有的品牌研究的基础上,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引人品牌这个要素,认为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将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价格下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另一方面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品牌商品的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引入需求曲线后,需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的改变也就构成了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通过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影响均衡的变动,将使得均衡价格提高,且均衡数量增加,同时将会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我们的分析也为企业摆脱“价格战”陷阱,由“价格战”转向“品牌战”提供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可行的思路,即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品牌信用度,使得在价格提高的条件下,需求数量增加,而只有使需求曲线改变位置方能做到该点。

一、品牌信用度与需求曲线的变化

孙曰瑶、刘华军通过“选择成本”(choicecost)创造性地将品牌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所谓选择成本,是指通过交易费用,目标顾客获取一组品牌信息之后,从中选择一个品牌所花费的成本。他们提出,品牌是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从而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品牌信用度是通过品牌这个排他性的符号向目标顾客做出并做到某种品类承诺的程度。品牌信用度等于品牌品类度与品牌策略的乘积,品牌信用度决定了消费者在选择某个品牌商品时的选择成本。由于品牌品类度介于0和1之间的,品牌策略取值0或1,因此品牌品类度也介于0和1之间,即BE[0,1)。更好地理解这些定义可以通过把不同的品牌看作其能代表的利益点(profitpoint)――品类(category)的集合,那么每个品牌所包含的品类数是不一样的,比较这些品类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点就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等等,这些就是选择成本。②

为了说明引入品牌后对需求曲线的影响,我们在只有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的需求函数中引人品牌,即选择成本,构造如下需求函数:程中的代价。由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任何代价的上升都会使得需求数量减少。因此(1)式说明在选择成本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品牌的商品销售价格上升,则其需求数量减少,反之则增加。将某个品牌商品的价格和其需求数量描绘在二维的平面中便得到了我们教科书中所讲的需求曲线,该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满足需求定律。同时在某品牌商品的销售价格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该品牌商品的选择成本越大,则其需求数量越少,反之则越多。将选择成本和需求数量描绘在二维的平面中可以得到“选择成本需求曲线”,该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由于选择成本Cc,是品牌信用度B的函数,即

(3)式表示在某品牌商品的销售价格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品牌的品牌信用度越高,则对该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某个品牌成为单一品类的代言,即品牌信用度B=1时,该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达到最大。因此,当某个品牌的品牌信用度提高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需求量也会增加,此时就会使得原来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时,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是以品牌品类度的提高为前提的,即某个品牌所代表的品类越少,其品牌信用度越高。而随着品牌代表的品类数量的减少,该品牌的替代品则越少,进而使得该品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变小,移动后的需求曲线的斜率比原来的需求曲线的斜率要大,移动后的需求曲线将更为陡峭。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用线形需求曲线来说明品牌对需求曲线的影响,即如下的两个需求函数

其中,不考虑品牌因素的需求曲线用(4)式来表示,引人品牌后的需求曲线用(5)式来表示,两者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考虑选择成本,而后者则考虑了选择成本。(5)式满足在品牌信用度提高的情况下,在任何既定销售价格条件下,某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较不考虑品牌时的需求数量都大。为了形象地说明此点,我们用图形来形象地描述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图1中,需求曲线D:为引人品牌之前的需求曲线,D2为引人品牌后的需求曲线。如图中所描述的那样,当引人品牌后,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消费者选择成本降低,从而使得在任意价格水平下,D2比D1的需求数量都要大,即Q2>Q1。实际上,当引人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某个品牌商品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其需求曲线变为另一条需求曲线。该变动的根本原因就是品牌降低了有着“趋利避

害”的本性的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从而使需求扩大,需求曲线右移,并且更加缺乏弹性。引人品牌后需求曲线的移动和形状的改变不仅仅是解释了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可以使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有更大的购买量,更为重要的是,当需求曲线移动后,可以在价格有所提高的情况下,购买量也较之前更大,这一点对于那些只依靠降低降低提高销售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更具意义的不同途径。

此外,经济学中对需求曲线位置的变动也有许多有益的研究。比如广告会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③移动的原因是广告提供了消费者选择和购买的信息,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的许多广告“标王”纷纷落马,风光不再,并且有许多“标王”正濒临破产的边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广告尽管提供了信息,但是如果广告的作用不是通过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的话,那广告的作用就不会显现出来了,也就是失败的广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告策略是品牌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告的方向必须是要能提高品牌的品牌信用度,否则不但广告是失败的,而且企业还要承担这个巨大的投资风险。此外,在畅销书《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中,该书的作者认为通过价值创新使需求曲线右移。④对此我们表示怀疑,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价值创新能否使需求曲线右移要看该价值创新能否提高品牌信用度进而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如果不能,那么任何价值创新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二、均衡与福利

下面我们通过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来分析品牌对均衡数量、均衡价格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实际上,在分析了需求曲线为什么变动及如何变动后,对于均衡及福利的分析就显得比较简单。经济学中,从马歇尔开始,均衡成了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并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均衡分析也和供求分析一起,成了经济学中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之一。需求曲线的变动将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在供给不变的条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反之,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引人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利均衡数量的影响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用图形2来形象地描述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如何改变均衡。

图2中,D1为不考虑品牌的需求曲线,D2表示引入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D,移动后新的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在不考虑品牌的情况下,需求曲线D1与供给曲线S共同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均衡点为E1,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t。当引人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D1移动到D2,此时,需求曲线D2与供给曲线S共同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均衡点为E2,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由图中看出,引人品牌使需求曲线变动后,使均衡价格上升,由P1上升到P2;同时使得均衡数量增加,由Q1,增加到Q2。

下面我们分析引入品牌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经济学中一般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表示社会福利。我们仍然用图2进行说明。在不考虑品牌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HE1P1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OE1Pl整个社会福利由三角形OE1H的面积来表示。在引人品牌后,消费者剩余用三角形GE2P2的面积表示,生产者剩余用三角形OE2P2的面积表示,整个社会福利又三角形OE2G的面积表示。通过比较,我们容易发现,引人品牌后,不论是消费者剩余还是生产者剩余都增加了,从而整个社会福利也增加,这就是图中三角形OE2C的面积大于三角形OE1H的面积的经济学意义。因此,当引人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

三、一个应用:克服“价格战”陷阱

现在在商业实践领域,有人提出用“品牌战”替代“价格战”,但是至于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并没有理论基础或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但是我们容易理解“价格战”就是企业间的价格竞争,相互压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以扩大销售量与市场份额。实际上,价格竞争仅仅是众多商业竞争手段中的一种。有人循着传统理论的发展道路把定价决策视为市场行为的中心决策,并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而不考虑其他的竞争手段。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认同商人们的看法,承认价格决策只是诸多竞争手段中的一种,有时候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种,价格经常不被视为企业竞争战略的必然的中心环节。可以想象,如果“价格战”真的是可以成功地、持久地达到那种扩大销售与市场份额的话,就不可能有其他的手段出现,换言之,其他竞争手段的出现说明了“价格战”不必然能奏效。

毋庸质疑,根据需求定律或需求曲线,价格降低,需求量将增加,这也是需求曲线的含义。但是价格与成本一起构成了企业利润的两个价格来源,一味地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如果不能伴随着成本的相应降低的话,结果只有是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得到损害,以至于使企业进入“价格战”的陷阱当中难以自拔。同时,正如孙曰瑶所说的,通过降低价格,使奔驰汽车年销量达1000万辆,此时的奔驰是否还是奔驰?而我们的分析为如何克服“价格战”陷阱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即在有利润的价格前提下,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品牌品类度,进而通过有效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来使需求曲线右移,使得在这个有利润的价格下扩大销售量。⑤此外,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需求曲线变得更为陡峭,那么根据经济理论,这可以使得厂商有更大的价格决定权,厂商在定价决策上就有更大空间。这也同时说明了一些强势品牌为什么能以较高的价格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原因恰恰也是由于这些强势品牌的品牌信用度较高,能较大地节约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导致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同时,我们的研究也可以为处于一个市场中的厂商如何在有利润的价格前提下扩大销售量和市场份额提供思路。如图3所示,D为市场需求曲线,在Pm的市场价格,众多的品牌在这个价格下销售商品,比如说是在高档的轿车市场有奔驰、宝马、奥迪等等品牌,这些品牌轿车的价格基本上是处于同一个价位,那么在这个价格下,整个市场容量即目标顾客总数也

就限定了,由市场需求曲线决定在价格为Pm时,市场容量为Qm。这些品牌对这个市场容量进行分割。在此情况下,各品牌厂商的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了各自的市场份额,那么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价格既定条件下,品牌信用度决定了需求曲线的位置,各厂商可以通过提高品牌信用度来使各自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如某品牌厂商原来的需求曲线为D:,在P。的市场价格下该厂商的市场份额为Q1,当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了品牌信用度后,需求曲线由D1右移至D2,此时该厂商的市场份额由原来的Ql增加到Q:。因此,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品牌来说,只有通过品牌建设来扩大市场份额才是更为有效也更为持久的,而通过“价格战”不但使厂商的利润空间大大减小,同时还会对厂商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缩水,这对于厂商来说是极大的损失。

四、结论

正如著名物理大师霍金所言:“如果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算是好的理论:其一,它的理论模型具有少数几个变量,却能准确地描述非常大量的真实世界所观察到的现象;其二,它必须对未来真实世界发生的现象或观测到的现象做出明确的或确定的推测(Hawking,1988)”。正因为需求曲线或需求定律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刻划出了一切人类行为的本质,所以才变得如此“威力无边”,从而成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我在本文中将品牌这个要素通过“选择成本”和“品牌信用度”,将品牌引入到经济学当中,用需求量、价格、选择成本、品牌信用度这四个变量描述了品牌是这样影响人类行为的,在这个意义上,引人品牌后的需求曲线的改变成为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当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引人品牌这个要素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将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价格下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另一方面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品牌商品的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需求曲线的变动构成了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换言之,价格和品牌一起,在社会范围内分配稀缺资源,因而价格和选择成本约束着参与者的欲望并协调他们的行为。

第7篇: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 品牌分布 区域经济实力

问题的提出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并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成渝经济区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我国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2年,成渝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为 3.249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26%,按照规划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将达到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0元,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00元,这将是一个是富有挑战的目标。

随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已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而无形竞争的核心是品牌;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重视品牌。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逐步形成的一种价值契约,是企业除人力资源、商品、资本、信息以外的第五大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的价值和市场业绩,不仅代表了企业的实力和形象,也反映了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从世界及我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来看,区域的品牌数量及品牌价值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成渝经济区在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入选25个品牌,品牌总价值为3781.19亿元,占全国的5.74%,全国省(市)排名第4,所以说,成渝经济区具有丰富的品牌资源,应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川渝两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无不把品牌作为特色产业的发展重点:四川提出发挥川酒、川猪、川菜、川烟、川茶等品牌优势,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名优白酒、肉制品、粮油、茶叶、特色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地方名优特食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国家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庆提 出引导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快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以“重庆创造”提升传统制造。要充分发挥成渝经济区的品牌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明确成渝经济区品牌的数量、行业分布及其发展水平。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成渝经济区2006-2012年品牌的数量、价值分布、行业分布及其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为成渝经济区的品牌发展提出建议。

文献综述

关于品牌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文献,主要分为理论研究与定量研究。具有理论代表性的文献有,夏曾玉、谢健(2003)以温州的鞋业为例,分析了温州区域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陈方方、丛凤侠(2005)研究了地域品牌的四种经济效应——识别效应、搭载效应、聚集效应、刺激效应,认为地域品牌可以有效地提升地域内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域品牌的形成机制及建设思路。王兆峰(2007)认为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互动的,也就是说,品牌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区域经济也在促进着品牌的成长。郑琼娥、王耕(2011)以福建石狮市为例,通过对石狮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认为单纯进行加工制造或为国际品牌OEM(代工生产)不能获取高收益,只有创建自主品牌才会有市场话语权,只有培育出多个休闲服装强势品牌,才能把福建石狮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休闲服装城”。肖卉屺、王明友(2012)提出了区域品牌具有聚合效应、扩散效应及持续效应等效应,认为充分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外,有部分学者利用品牌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对品牌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代表文献有,杨晓光(2005)利用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数据,运用经济地理的空间分析法,以省(市)为基本区域单位,分析了各区域“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数量和价值的差异,以及差异的成因及今后的演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基于微观竞争主体竞争能力的区域竞争力的演变趋势,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区域竞争格局的变化。夏骥(2007)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200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数据,从品牌的数量、价值、所属行业、品牌的首位度及首位品牌相对价值对中国品牌的总体分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十大城市群的品牌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研究了品牌数量和品牌价值与城市(群)竞争力的相关性。李佛关(2012)利用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201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数据,以及品牌所属省(市)的经济实力数据,对我国品牌与区域经济实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纵观已有文献,可以发现,理论研究主要是研究品牌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作用;定量研究主要是通过某年的相关数据研究品牌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而纵向研究某一地区品牌与区域经济关联性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将对成渝经济区2006-2012年的品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品牌与区域经济实力的互动作用加以验证,进而为成渝经济区的品牌发展提供建议。

成渝经济区品牌价值与行业分布分析

根据《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数据,成渝经济区入选品牌所属行业有家电、饲料(农业)、摩托车、汽车和食品、饮料等13个行业。从品牌的地域分布、数量分布和价值分布情况来看,成渝经济区的品牌分布属于“地域集中、价值集中”型。地域分布上,成渝经济区的品牌主要分布在重庆、成都、绵阳、宜宾、泸州、德阳6个城市;数量分布和价值分布上,成渝经济区高价值的品牌如家电、摩托车和食品、饮料等都分布在上述6个城市,且价值较低的品牌如航空服务、医药和传媒等基本上都分布在成都市及所属区县。

(一)价值分布

表1列出了2006-2012年成渝经济区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价值分布情况。从数量和价值分布上看,价值超过100亿元的品牌数量在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2个增加到2012年的12个,2012年更是有2个品牌的价值超过600亿元,长虹和五粮液分别以786.75亿元、685.92亿元的价值排在第18和19位。成渝经济区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总数量一直稳定在22-25个之间,区域品牌总价值除了2009年因为长虹未能上榜以外,一直在稳步上升,且占全国比重一直稳定在5.7%左右。

(二)行业分布

根据笔者对2006-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统计,成渝经济区共有13个行业的品牌入选。其中入选品牌价值过百亿的行业有家电、饲料(农业)、摩托车、汽车和食品、饮料等5个行业,这5个行业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有资本密集型产业,从产业层面来看发展比较均衡。它们的品牌价值占成渝经济区品牌总价值的80%以上,详见表2。

从成渝经济区入选品牌的行业分布来看,食品、饮料和家电占居了前两位,它们占区域品牌总价值的近60%。而且,入选这两个行业首位品牌的所属企业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五粮液一直位于食品、饮料行业品牌排行榜的榜首,2012年该品牌价值达685.92亿元;长虹在家电行业仅次于海尔位于排行榜的第2位,2012年该品牌价值达786.75亿元。从表2来看,2006-2012年成渝经济区家电和食品饮料行业的品牌价值在稳步增长;位居第3-5位的摩托车、饲料(农业)、汽车行业的品牌价值也在稳步增长。成渝经济区入选摩托车行业品牌数量和品牌总价值都占全国总数的近50%,而且,重庆的嘉陵仅次于广东的豪爵位于摩托车排行榜的第2位。成渝经济区的新希望和通威从2006-2010年一直位于饲料行业排行榜的前两位,2011、2012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将这两个品牌列入农业这个行业进行排位,虽然位次有所下降,但它们的品牌价值仍占该行业的30%以上。汽车行业品牌的发展势头稍弱一些,但其首位品牌长安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一直稳定在50-60名之间。

另外,化工、传媒、航空服务、建材、机械、烟草、医药、家具等品牌对成渝经济区的品牌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家具行业发展迅速,从2008年掌上明珠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到2010年掌上明珠、全友家私同时入选,2010-2012年这两个品牌一直占居家具排行榜的前两位,两者的品牌价值占整个家具行业的80%以上,发展势头强劲。总之,成渝经济区品牌发展水平较好,且产业品牌集群趋势明显。

(三)品牌价值首位度

首位品牌是指成渝经济区价值最高的品牌,它能充分反应成渝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此外,参照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的城市的首位律,计算成渝经济区的品牌价值首位度,即排名第一和排名第二的品牌价值的比值;同时,也计算成渝经济区首位品牌的相对价值,即首位品牌的价值与成渝经济区品牌总价值的比值。这两项指标反应了成渝经济区品牌的总体发展水平。首位度≤3即区域内排名第一与排名第二的品牌价值的差距较小,说明区域的品牌发展水平比较好,反之亦然;区域首位品牌的相对价值越小,也就是首位品牌价值占区域内品牌总价值的比例越小,则说明区域的品牌发展水平比较好,反之亦然。成渝经济区2006-2012年的指标结果如表3所示。

品牌首位度≥3的区域,其首位品牌相对价值也较大,说明区域品牌发育不充分;反之亦然。从表3来看,成渝经济区的品牌价值首位度,除了2009年长虹未上榜以外都小于2,说明整个区域的品牌发展比较好。首位品牌的相对价值在20%-35%之间,且基本上一直处于在下降的态势;与此同时,首位品牌的价值在逐年增长,说明品牌的发展水平较好。

成渝经济区品牌与区域经济实力关联分析

本文选用地区生产总值(GRP)作为衡量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的指标,与区域内的品牌数量、品牌价值作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输出结果来看,成渝经济区品牌数量与区域经济实力的相关系数为0.966,且在0.01 水平上显著,成渝经济区品牌经济价值与区域经济实力的相关系数为0.924,且在0.01 水平上显著,成渝经济区首位品牌相对价值与区域经济实力的相关系数为0.800,且在0.05 水平上显著;说明品牌数量、品牌价值和首位品牌相对价值与区域经济实力具有较高的相关度。也就是说,成渝经济区品牌数量的增加和品牌价值的增长,会推动经济实力的增长,而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会为品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回顾品牌分布与区域经济实力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成渝经济区品牌分布与区域经济实力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从品牌的价值分布、行业分布、品牌价值首位度及首位品牌相对价值等方面,对成渝经济区的品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发现其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且,在家电、家具、摩托车、饲料(农业)和食品、饮料等行业处于品牌领导地位,且产业品牌集群趋势明显。本文建议,成渝经济区中各省市应重点发展有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的产业,尊重竞争优势,各有侧重,错位发展。充分利用成渝经济区特有的地理优势和经济环境,重点发展以长虹、泸州老窖、东方电气、全友家私、长安和嘉陵等知名品牌为代表的家电产业集群、白酒产业集群、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家具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摩托车产业集群等。不断从材料、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追求品牌的创新,使区域品牌具有高额附加值,形成区别于其它区域品牌的差异化竞争,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成渝经济区产业品牌集群。

参考文献:

1.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2.陈方方,丛凤侠.地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3)

3.王兆峰.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郑琼娥,王耕.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以福建石狮市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1)

5.肖卉屺,王明友.区域品牌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2(3)

6.杨晓光.中国品牌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J].地理学报,2005(2)

7.夏骥.我国品牌的地区分布与区域竞争力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2)

第8篇: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品牌 企业管理 经营绩效

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及构成维度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组成之一,优秀的品牌代表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可程度,是超越生产与商品属性的企业内在价值。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从企业品牌形象的情感和功能视角对其组成元素进行总结,认为价值、文化、特色、利益、声誉以及消费者共同构成企业品牌形象的元素集合,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生产者价值理念在产品中的体现、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企业品牌的个性化特征、超越社会平均报酬的利润、优秀品牌对应的优质产品质量以及品牌对于消费人群的定位能力。在品牌形象构成的六元素集合基础上,企业底蕴和经营理念得以向外界传播,并具有传播自我实现效应。

一般情况下,包括商标、广告语、代言人以及相关产品联想意念等都是企业品牌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品牌形象内涵借助这些具体形式实现向特定客户群体和市场的传递。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看,进行品牌形象推广需要把握产品功能属性、消费者心理预期以及品牌美化能力三类基本信息,无论是当今炙手可热的电子科技产品品牌形象推广活动,还是老字号产品进行的多种“旧貌换新颜”市场推介行为,其中都体现了商家对于以上三类基本信息的高度重视;从企业品牌形象信息的接收方―消费者群体来看,只有与优秀品牌同等对应的产品质量、超越心理预期以及美好观感才能使其对特定品牌保持持续关注。

拥有“全球定位之父”之称的市场营销大师艾尔・里斯对企业品牌形象构成维度进行过如下定义,他认为,品牌形象是产品、企业、人性化以及符号四维一体的构成物,如图1所示。其中产品维度包含产品类别、用途、使用者以及生产者等考虑要素;企业维度则包括品质、创新、全球化等考虑要素;人性化维度是考虑到消费者个性、企业和顾客关系、产品情怀以及附加的特殊情感等因素而设置的品牌形象人文特色;视觉以及隐喻符号则构成品牌形象的第四维度。从品牌形象的组成维度来分析其市场推广行为,就不难发现艾尔・里斯的品牌观点与菲利普・科特勒的六元素品牌构成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主流企业品牌形象管理推广模式

从国际范围来看,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宝洁公司为代表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就确立了品牌形象推广在西方近代市场营销活动中的起点,西方学者经过对企业品牌推广的不断深入研究,相继发展出品牌价值论、品牌识别论、品牌领导论以及品牌定位论等多种学说。反观我国,以中华老字号为代表的企业品牌形象管理活动更具有悠远的历史传承,然而,本土学者却并没有相对西方而率先梳理和发展出专门性的相关品牌学说理论,我国现代企业品牌形象推广思想和行为大多借鉴西方,包括单一品牌、多元品牌、独立品牌和主副产品差异品牌在内的企业品牌形象管理模式逐渐受到民族企业和市场的多方认可,具体来说:

(一)单一品牌形象管理模式

所谓单一品牌形象管理模式,即不管企业的产品线有多宽,其产品系列均以同一品牌进行命名,以此集中树立企业在某些领域的市场形象,并借此彰显特定企业雄厚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实力。以单一品牌作为形象推广模式较为典型的企业包括索尼、奔驰以及韩国现代等,例如,奔驰汽车中Benz 500SEL和Benz 190SEL均以奔驰命名,产品差异仅仅体现在型号上;索尼产品线中的DVD、Minidisc以及Walkman也均以索尼命名;韩国现代集团旗下的船舶、汽车以及消费品等均以“现代”命名。单一品牌模式的优点是企业渗透面广,品牌管理成本低,市场普及率高,但是也存在特色度低下以及不能满足差异消费需求等弊端。

(二)多元品牌形象管理模式

在多元品牌形象管理模式下,企业产品线下每一个产品系列均被赋予独立子品牌,同时又均以一个共同的品牌名称作为企业形象追溯。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在“可口可乐公司荣誉出品”的商标旗下,包括雪碧、芬达、Powerade以及Minute Maid等均为差异化子品牌,而可口可乐本身又可以分为健怡可乐和樱桃可乐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子品牌可以利用可口可乐的巨大市场号召效应而实现迅速增值,并且子品牌不会因为过多和过于杂乱而降低市场渗透力。可以说,多元品牌形象管理模式下的子公司品牌和母公司均有关联,但母公司所扮演的市场角色却以支持和辅助为主。

(三)独立品牌形象管理模式

独立品牌形象是脱胎于多元品牌形象的一种企业品牌管理模式,与多元品牌管理不同的是,在独立品牌形象管理模式下,只有一家子公司可以使用母公司的品牌名称,子品牌之间均互相独立。这方面较为典型的企业为百事可乐、松下以及福特等。以福特公司(Ford Motor Co)为例,其旗下品牌福特(Ford)、林肯(Lincoln)、水星(Mercury)以及捷豹(Jaguar)等均互相独立,子品牌标志各异,其中只有福特是大众市场品牌,其他品牌均为高档、豪华类车型,福特标志并不会为高档、豪华车型加分,反而会削弱其对高级购买人群的吸引力偏好,因此诸如捷豹等冠以母公司名称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四)主副品牌形象管理模式

主副品牌形象管理是切断子品牌与母公司品牌任何联想的一种企业品牌形象管理模式,本文以保洁公司为例来说明主副品牌形象管理的操作手法。在宝洁公司(P&G Co)旗下,洗衣粉、沐浴皂、洗发水、纸尿裤等均为产品线内容,洗衣粉品牌包括汰渍、碧浪等;沐浴皂品牌则有爵士、Dial等;洗发水品牌包括海飞丝和飘柔等;纸尿裤品牌则以帮宝适为主。这些品牌在建立和推广的过程中均不包含宝洁名称,而是以分散化套路来求得更加广泛的市场覆盖范围和营销份额,宝洁公司的角色仅仅是控股母公司。消费者需求覆盖广、企业创新自由度高以及并购地位主动均是主副品牌管理模式的优势所在。

品牌形象管理的市场和社会展望

我国是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参照西方国家的成熟管理模式来进行企业等微观经济单位的品牌形象推广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从本文对主流企业形象管理模式的分析来看,无论是单一、多元、独立还是主副分明的品牌管理活动,其核心都离不开基于市场定位和市场拓展的原始目标基础。如图2所示,未来的企业品牌形象管理也一定以客户关系管理CRM(Consu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为核心,以新型网络电子信息传播技术为支持,通过把“品牌-产品-客户关系”作为连锁推广导向而实现对于自身生产管理效益的优化和与合作伙伴的共赢。

(一)市场竞争视角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使得产品质量不再成为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唯一竞争因素,消费者品味的提升以及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都使得品牌美誉度成为竞争的关键,全球市场的竞争将最终归结为要素资源有形价值与品牌等无形价值。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企业,还是新时代的创新型企业,要想维持和扩大市场地位,就要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树立品牌方面积极行动,最大限度地迎合消费者口味,突破企业文化的教条式瓶颈,针对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而选择集中或分散化的品牌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探索品牌市场空白,与竞争者、合作伙伴以及消费者实现多方共赢。

事实上,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短时期内建立欧美较为成熟的品牌森林体系面临现代企业制度短缺、正规化经营不足以及企业家长远发展视野较为局限等障碍,而破除之法从近年来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品牌推广活动中可以得到启示,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营销优势来建立品牌粉丝群和市场轰动效应,同时辅之以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流程,将菲利普・科特勒关于品牌形象要素研究中的超越消费者心理预期理论做到实践的极致,这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仅可以节约市场推广成本,而且还可以避开和大企业的正面竞争,充分利用“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来树立大众品牌,获取长尾利润。

(二)社会效益视角

从社会效益视角来看,企业品牌形象管理活动在未来的发展,不能绕过的关键词包括“产权意识”、“社会责任”、“市场经济”以及“外部性”等。法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尊重知识产权是对社会文明的弘扬。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企业家和劳动者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品牌和商标著作权意识淡漠,抄袭、山寨甚至直接利用名牌商标的现象广泛存在,这些不良现象需要法治制度来进行治理,而市场经济制度下“能者多劳、按劳分配、消费者按脚投票”的报酬和交易规则也决定了假冒伪劣品牌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优胜劣汰规律和法律准绳会自然将产权意识淡漠和投机性品牌驱逐出市场。

在未来我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领先行业甚至走向国际的一定是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和对社会释放正外部性的企业和产品品牌。正如众多国际著名企业纷纷将“从社会赚到的钱要回报给社会”作为终极经营理念一样,企业树立品牌和维护品牌的过程中充分照顾社会福利、关注弱势群体、履行社会义务既是贯彻企业社会价值的表现,同时又可以给消费者群体以最大限度的善意联想,从而在“企业-社会-消费者-政府-国际市场”中建立利润增长和品牌形象推广的良性循环,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具有借鉴意义,履行社会责任和施加正外部性会成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

参考文献:

1.郭锐,陶岚.“蛇吞象”式民族品牌跨国并购后的品牌战略研究―跨文化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3(9)

2.杜靖.基于动力机制视角的传统企业创新转型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2013(6)

3.张向辉.谈概率理论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10(8)

4.袁胜军.中国企业品牌战略选择―基于生物进化论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2012(10)

5.肖丽.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中层管理者绩效评价[J].中国商贸,2012(9)

6.王分棉.国际品牌成长特征及对我国国际品牌战略定位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3(6)

7.万文佳.企业共生战略绩效传导机制及财务绩效提升之测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贡立.营销伦理视角下的品牌形象维护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

第9篇: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品牌最初仅仅是印在产品上用以标示产地、生产者和质量信息的印记,但是发展到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品牌,已经成为了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可以进行评估,甚至拥有现实并购交易所形成的市场价格。品牌发展的这一趋势使得关于品牌价值的研究成为了品牌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理论研究中,与品牌价值(brand value)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 equity),二者曾经作为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被使用,但随着品牌资产理论的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逐步得到了厘清,即品牌资产可以视为因品牌而产生的一种“增值”,是一种无形资产,品牌价值则是从财务会计角度对这一“增值”的一种衡量,是以货币为尺度的“市场价格”。

品牌资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为美国的广告界所用,其后进入了理论研究领域。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解释逐步形成了消费者、市场和财务三个视角,虽然定义方式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品牌资产是因品牌而产生的一种“增量”的思想。

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品牌资产研究引发了学术界对这三种研究视角逻辑关系的思考,进而形成了品牌价值链理论。品牌价值链理论将品牌资产价值的实现分为三个递进阶段,即消费者心智、市场地位和股东价值,这三个阶段对应于消费者、市场力量和财务角度的品牌资产概念,形成了三个递进的层次(见图1)。

根据品牌价值链,研究者将品牌资产更狭义地界定为消费者对品牌附加值的认知,而将市场地位和财务视角的品牌资产定义转为了品牌价值。

我们认为现有品牌理论对于品牌价值的认识,在逻辑上具有合理性,其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视为品牌市场地位和经济回报的基础,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但如果向品牌价值的上游追溯,便会发现现有理论的研究有明显不足,仅仅将企业营销活动和由此形成的消费者认知,视为品牌价值形成的基础,显然是对品牌价值的一种狭义理解,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品牌除直接满足消费需求之外,还具有更高层面的社会意义。

品牌社会意义的两种表现方式

品牌作为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品牌的社会属性,使其不仅作为企业的营销工具在消费者层面发挥作用,还有着更高层次的社会意义,因此,对品牌价值的思考就不能不考虑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品牌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

品牌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远远超越其保证的品质、服务、象征的身价以及财富范畴,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无形力量。品牌作为企业、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也是市场运转的焦点和整合各种经济要素、带动经济整体运营的核心经济现象。在现代市场环境下,由于品牌整合了各种企业资源,品牌价值就成为了企业价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BrandFinance公司对世界顶级品牌的评价表明,世界排名前十的品牌中,除GE之外,其余品牌的品牌价值都占到企业价值的10%以上,前五名的平均“品牌价值/企业价值比”甚至达到了26%。

部分品牌集聚的地区还形成了著名品牌或品牌群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美国的硅谷、华尔街,在高科技和金融行业的领导性地位及影响,就是这类现象的典型代表。我国的青岛、宁波等地区,也在家电、服装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集群。

品牌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表现为品牌以自己的善行,如保护环境、支持公益、传播新的生活主张等,来影响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实践证明,著名品牌对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品牌运营过程中往往创造出新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品牌成为新文化的“生长点”和一种象征。如IBM有一句形象的广告语,“无论一小步还是一大步,总是带动世界的脚步”,这体现了IBM对科技和文化的带动作用。正是这些众多IT品牌在世界上的推广使用,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方式,同时也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入到一个全新境界。

品牌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意义

作为自然和社会属性综合体的品牌,形成了对自身所代表产品的超越,相对于产品而言,品牌有着更长的生命周期,甚至有可能“永存”,因此,品牌展示了社会发展的某种状态,这集中体现为品牌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但是,品牌的这种社会意义并不是广泛存在的,所以常常在理论和实践中被忽视,我们可以通过对我国特有的品牌群体――老字号的分析,探究品牌这一特殊的社会意义。

老字号是中国商业特有的称谓,通常指有多年成功的经营经历,在一定区域内有良好声誉的商号及其商品和服务的称谓。中国老字号历史悠久,平均年龄超过140岁,比现代国际品牌平均约100年的成长历史还要长,其中,部分中国老字号的历史比美国历史长,如鹤年堂(始建于1405年)、便宜坊(始建于1416年)、永安堂(始建于1425年)、六必居(始建于1446年),都是500年以上的老字号,同创于1669年的王致和与同仁堂也都有341年的历史。可以说老字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商业的文明史。很多老字号所拥有的丰富历史和文化积淀,不仅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果,而且是人类文明传承与记忆的载体。

与文物、遗址、古迹这类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品牌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作为社会存在的品牌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这就使得品牌不仅是某种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而且能够传承文化的内涵,是典型的“活化石”。例如国药旗帜同仁堂,历经341年锤炼铸造出的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有配方独特、药到病除的王牌药品所体现出的市场价值,而且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烙印和博大精深的传统医药理论,更重要的是传承着中国人诚与信、仁与义的优秀品德,这种社会意义是纯物质文化遗产无法比拟的。

在现有部级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老字号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其中,部级28项,市级45项。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手工艺、中医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性、技艺性比较强的技艺,在历史上是通过家族或师徒关系传承的,但是随着社会变迁,这种传承关系很容易断裂。因此,需要采用群体传承的方式保持技艺的长期延续和完整性,对于某些遗失的技艺,甚至可以通过文献传承的方式使其具有复活的可能。在老字号品牌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理念与精神,逐步渗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之中,这种文化传承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进一步的发展。可见,作为一个特殊的品牌群体,我国的老字号虽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在整体上经营困难,但是其独有的历史沉淀却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拥有了普通现代品牌所不具有的社会意义。

品牌价值理论模型

品牌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

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这种意义所具有的价值在现有品牌价值理论研究中没有得到体现,因此,本文将构建包含品牌社会意义的品牌价值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的构建

无论对品牌的作用和意义如何进行表述,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品牌价值的源泉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人类劳动。品牌在消费者层面的作用体现了品牌生产者的特殊劳动投入,而在社会层面上的作用则体现了作为整体的人类实践活动。

现有理论中关注的品牌价值,是品牌为消费者带来超越普通商品物理和情感方面满足,以及得到市场认可之后形成的附加值。由于这一途径形成的品牌价值可以直接用市场和经济指标进行衡量,我们将其界定为品牌的“市场价值”。

相对于消费者层面“外显”的品牌价值,品牌在社会层面的价值是潜在的。品牌的社会意义是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的,这种意义并不因某一个体消费者是否认同而有所增减。因此,需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品牌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即品牌的社会价值可以通过社会认可得以实现。由于品牌的社会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和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别界定为品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如图2所示)

品牌价值的测量

品牌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分别通过市场认可和社会认可得以实现,这就为品牌价值的测量提出了挑战。通常,品牌的市场价值可以采用消费者认知、市场和财务等指标进行测量,但品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形成依靠的是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需要社会整体的认同,所以,它们与市场价值的测量指标显然是不同的。如何整合两类不同的价值,成为了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工作。

从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三者的关系看,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形成过程,但却是相互促进的。拥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品牌,具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意义被消费者感知后,就能够提升品牌的市场价值。可以说,品牌的社会意义对于消费者而言,并不是“无关”的,而是可以在心理、精神和情感等方面为他们带来更好的体验,消费者拥有为其付出“溢价”的意愿很强烈。以现在的低碳环保理念为例,由于技术尚不成熟,很多低碳产品在性能、便利性上并不理想,但是消费者仍然愿意购买这类产品,甚至付出更高的价格,这就体现了作为社会的一员,消费者可以通过社会意义中得到的满足来弥补产品物理方面的不足。

同时,为消费者广为接受的品牌,在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同时,也更有可能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品牌。具体来说,拥有广泛市场认可度的品牌体现了消费文化、社会形态的变迁,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记忆”,这种意义经过凝聚与升华,能够形成更具有广泛性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此外,具有广泛市场基础的品牌,其行为和理念更容易为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因此,理念中具有的普世价值观念也会对社会发展形成推进作用,形成品牌的社会价值。(如图3所示)

可见,品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不是因消费者“不认同”而无法体现为更直接的市场指标,而是因消费者“未认知”。这种“未认知”状态或由于品牌的传播推广活动没有向消费者传递这方面信息,或由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品牌的社会意义尚未被消费者充分认知而处在一种“潜在价值”的阶段,但最终品牌的这种价值将愈发凸显并转化为市场影响力。因此,我们可以将市场价值视为品牌价值的最终归宿,这就为品牌价值的统一测量提供了基础。

品牌三种价值的转化有三种可能:一是品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直接转化为市场价值,即叠加效应;二是品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品牌市场价值的“乘数”发挥作用,即乘数效应;三是叠加和乘数状态同时发挥作用,由于品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不可能仅仅发挥叠加乘数效应,因此这种状态将是三种价值转化的最现实状态。(如图4所示)

根据这一转化方式,我们可以构造如下品牌价值理论模型:

其中,v为品牌价值,va是叠加效应发生后,品牌市场价值发生的变化,f()为市场认可函数,g()为社会认可函数,dt为品牌与消费者直接相关意义,st为品牌的社会价值,ct为品牌的文化价值,k为因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对品牌市场影响力的作用。

这一公式意味着由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叠加效应,使品牌市场价值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品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继续发挥乘数效应,影响市场对品牌的认可程度,最终形成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