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雾霾调查报告范文

雾霾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雾霾调查报告

第1篇:雾霾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显示,约95%的网友知道PM2.5是雾霾的成分,但近五成的网友不知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也是雾霾所含污染物以及雾霾污染源何在,教材知识缺位、大众科普不到位和自学习惯欠缺是造成认知较差的主要原因;六成网友不了解PM2.5能进入毛细血管和血液,网友对PM2.5等在人体淤积部位及沉积量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不足六成网友了解PM2.5能给成年人造成10余种危害,辣妈和宅女对PM2.5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认知最好,仅平均五成网友认为PM2.5会给老人造成严重危害;平均五成六网友注重日常防霾,防霾口罩和食疗最受欢迎;面对雾霾,七成六网友了解食疗是治本的理疗方法。

一、调查说明

1. 调查目的

客观了解“雾霾危害”认知现状,分析不同年龄人群雾霾知识储备情况,了解网友对“雾霾危害”的看法,提出防治的有效建议。

2.主要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雾霾有害成分及污染源、雾霾如何进入身体、雾霾对不同人群的危害、日常防霾措施等四部分。

3.调查组织过程

时间周期:2019年4月24日至2019年4月24日

执行机构:绿生活指南、问卷星

4.调查方法

采用网民自填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5.调查对象

新浪微博网友

6. 有效样本量

2726个

二、调查样本结构

1.六成多网友年龄在20-30岁,是参与在线调查最活跃人群

调查数据显示,34.81%参与调查的网友驾临“十面霾伏”的地球时间为26-30年,占比最大;驾临地球20-25年的人数排名第二,占到27.85%;这两部分人群超过了参与调查总人数的一半,高达62.66%。排列第三的是驾临地球31年以上的人群,占25.95%。此外,11.39%的网友驾临地球不到20年。

2.近七成半的参与网友是女性,她们更关注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在线自填网络问卷的网友74.68%是女性。一方面,在互联网中女性较男性更爱分享和互动、更有耐心;另一方面,女性更关心自身及家人健康,尤其是在空气污染严峻形势的当下。

3.宅女和辣妈更关心环境污染危害,占女性网友的三成多

在74.68%的女网友中,不同类型的妹纸对雾霾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关心程度又是不同的。宅女、辣妈、萝莉和御姐依次分列前四位,分别占到19.49%、13.56%、11.86%和10.17%,占到女性网友的55.08%。而后四位依次是大妈、白富美、腐女和干物女,分别为0.85%、1.69%、3.39%和4.24%。丝女、女汉子和家庭主妇均为7.63%,女神有5.95%,森女有5.93%。

4.经济适用男最关心环境污染危害,占男性网友近五成

在25.32%的男性网友中,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有44.44%的为经济适用男,“顾家”是他们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性格基因。跟女性网友基本一致,宅男、大叔和小鲜肉都挤进了前四,占比一次为15.56%、11.11%和10%。而男神占5.56%,高富帅占7.63%,丝男占8.89%。总体情况与女性网友人群分布吻合。

三、对雾霾成分及污染源的认知状况

1.九成五网友了解PM2.5是雾霾的有害成分,但对其他污染物的认知不足

雾霾物质构成,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PM2.5(即有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的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气态污染物,它们与雾气结合,形成了灰蒙蒙的天气。

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网友对雾霾的组成或者说有害成分的认知还不够全面。94.94%的网友都知道PM2.5等是雾霾的污染物,但是知道二氧化硫是雾霾污染物的不足六成,而了解氮氧化物也是雾霾污染物的也刚六成多一点点。

在女网友中,仅有55.08%的了解氮氧化物是雾霾的成分,有60.17%的了解二氧化硫是雾霾的有害成分;奇怪的是,女网友中仅有78.81%的知道PM2.5是雾霾的有害成分。

而在男网友中,仅有55.56的了解氮氧化物是雾霾的成分,稍比女性网友高0.48个百分点;有60%的了解二氧化硫是雾霾的成分,比女性网友地0.17个百分点;有92.22%的知道PM2.5是雾霾的有害成分,较女网友高出13.41个百分点。

总体看来,网友们对雾霾所含污染物成分有较好的认知,但还非常不完善。雾霾是2019年底才被广泛知晓的事物,大家在学校接受的地理知识没有涉及、大众科普不到位和阅读习惯欠缺等,是网友们对雾霾认知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2. 全民治霾须先告知公众污染源何在

一般认为,城市有毒颗粒物的来源有汽车尾气、烧煤供暖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可生长颗粒、装修粉尘、厨房油烟等。环保部数据中心监测的污染防治类别,则为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危险废物、重金属、废水和废气六大类。

调查数据显示,89.87%的网友认为废气是空气污染源,86.08%的认为粉尘是空气污染源,63.92%的认为重金属是空气污染源,53.80%的危险废物是空气污染源。此外,有51.27%、39.87%和29.75%的则分别认为,废水、污水处理厂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也是空气污染源。

在女网友中,89.83%的知道废气是空气污染源,83.9%的了解粉尘是空气污染源,59.32%、55.08%的则分别认为重金属、危险废物是空气污染源。

在男网友中,这一比列分别为52.22%、84.44%、67.78%和48.89%。与女网友相比,对废气的认知低了37.61个百分点,对粉尘的认知高0.54个百分点,对重金属的认知高出8.46个百分点,对危险废物的认知则低了6.19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网友们对空气污染源的认知总体较好,但也不全面。全民治霾,很重要的一点要让公众知道其身边的污染源何在!

三、对PM2.5进入人体的认知状况

1.仅四成左右网友认为PM2.5能进入毛细血管和血液

临床经验表明,PM2.5依次可以进入鼻腔、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毛细血管和血液等人体部位。

调查数据显示,网友们认知较高的是PM2.5能进入人体的鼻腔、气管、肺泡和支气管,知道的人依次为89.87%、86.71%、79.75%和77.85%。认为PM2.5可以进入的有50.63%,而认为能进入毛细血管和血液的仅分别有37.97%和41.14%。

在女网友中,认为PM2.5能进入人体的鼻腔、气管、肺泡和支气管等部分的,分别占88.98%、84.75%、77.97%和77.12%。在男网友中,这一比例分别为88.89%、82.22%、76.67%和73.33%。男女网友的认知程度差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网友对PM2.5能进入人体部位的认知也相对较好,同时也存在认知不全面的现象。尤其是,大家对PM2.5可以进入毛细血管和血液没有太多概念。

2.对PM2.5危害认知不太乐观,三成五对其在肺泡淤积无概念

调查数据显示,70.89%的网友赞同“大部分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和42%的PM2.5在鼻腔中沉积下来”的说法,76.58%的网友选择了“咽喉的黏液会黏住一部分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和8%的PM2.5”的观点,59.49%的网友认同“气管黏液会黏住最后一部分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以及4%的PM2.5”的说法,51.27%的网友支持“11%的PM2.5会被支气管壁黏液阻隔下来”的观点,65.19%的网友选择了“最后35%左右的PM2.5进入肺泡,且无法被排除体外”的说法。

事实上,每个选项下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和PM2.5的淤积部分和沉积量,都是医学临床得出的数据。调查结果表明,网友们对雾霾进入人体的认知不太乐观。

四、对PM2.5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的认知状况

1.PM2.5能给成年人造成10余种危害,网友平均认知不足六成

霾下生存,每个成年人每天都在当“吸尘器”。当干净空气成为奢侈品,您认为每天呼吸的PM2.5等脏空气会带来哪些疾病吗?

网友们给出的答案是:77.22%的认为PM2.5能给成年人引发过敏性鼻炎,72.15%的认为能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慢阻肺,68.99%认为能导致咽炎,65.19%的认为能引起咳嗽,64.56%的认为能诱发哮喘,62.03%的认为能引患肺炎,56.33%的认为能造成肺癌,51.90%的认为能引起扁桃体炎,46.20%的认为能引发感冒,30.38%的认为能引患空鼻症,36.71%的认为能导致肺栓塞。

有关权威专家一再遮掩说,PM2.5等脏空气是否能诱发疾病目前国内尚未有数据支撑。其实,雾霾“有毒”是共识,国内外都有数据可以佐证。

据北京市卫生局统计,每次出现重度雾霾的天气,到市属各大医院的呼吸科就诊的患者就增加2-5成。

美国环保署2019年《关于空气颗粒物综合科学评估报告》指出,有足够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了大气细粒子能吸附大量有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包括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

2019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告,更是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

因此,不论每个成年人对PM2.5究竟能给自己造成哪些疾病的认知有多少,重要的是不要迷信所谓国内某些权威专家持续忽悠的“雾霾致病没有结论”。

2.近九成网友认为PM2.5极易引发儿童呼吸道感染,辣妈和宅女最关心孩子

您家有孩子吗?孩子个子比成人小,贴近地面,更容易吸入雾霾颗粒物;同时,孩子没有鼻毛,雾霾更容易入侵;PM2.5等空气污染物进入孩子身体后,产生的危害要比成人大得多。您认为雾霾天气对孩子造成的最大危害有哪些?

网友们的回答是这样的,89.87%的认为会引发呼吸道感染,60.13%的认为会造成肺气肿,53.8%的的认为会让孩子情绪不稳定,41.14%的认为会导致肺癌,22.15%的认为可能会带来小儿佝偻病。

而在女网友中,辣妈和宅女这个群体的认知很有意思。

辣妈占总调查女网友的13.56%,100%的辣妈都选择了PM2.5会引起孩子呼吸道感染,62.5%的辣妈支持PM2.5会让孩子情绪不稳定,50%的辣妈赞同PM2.5会诱发孩子肺气肿,43.75%的辣妈认为PM2.5会导致孩子患肺癌,只有18.75%的辣妈判断PM2.5会给孩子造成小儿佝偻病。

如果说辣妈的选择是基于经验等判断,那么占调查女网友19.49%的宅女的选择就有些不寻常,她们对孩子的爱从数据上看有齐平辣妈之势。73.91%的宅女支持PM2.5会引起孩子呼吸道感染,47.83%的宅女认为PM2.5会诱发孩子肺气肿,43.48%的宅女选择了PM2.5会导致孩子患肺癌,30.43%的宅女判断PM2.5会给孩子造成小儿佝偻病,52.17%的宅女赞同PM2.5会让孩子情绪不稳定。宅女对PM2.5会给孩子造成最大危害的认知比例,远远超出除辣妈外的其他女性人群。

3.平均五成网友认为PM2.5会给老人造成严重危害,认知待提高

您家有50-70岁的老人吗?医学专家分析认为,雾霾天气的增加,加剧损伤老人的肺功能,从而导致老年人肺癌患病率的高发。您认为PM2.5等空气污染物会给家里的老人带来了哪些风险?

网友们是这样选择的,77.85%的赞同PM2.5会引发老人呼吸道感染,72.78%的认为会让哮喘发作,70.25%的认为会引起急性气管炎,64.56%的认为会引起支气管炎,51.27%的选择了会造成心力衰竭,32.28%的赞同会引患心肌梗塞,29.75%的认为会引起心绞痛,仅有1.27%的认为会导致肺癌。综合分析发现,平均五成网友支持PM2.5会给老人造成严重危害,这也不是一个很高的认知度。

4.平均五成三的网友对肺癌信号有所认知,防霾致癌即刻行动

《全球癌症报告2019》指出,肺癌仍是最普遍和最致命的癌症,2019年约新增180万患者并导致159万人死亡。其中中国约占此类病例的1/3以上。专家表示,吸烟、长期遭受空气污染和职业中接触致癌物,是增大中国人患肺癌风险的主要因素。每个人都是肺癌的潜在患者,您知道患肺癌有哪些信号吗?网友们的认知状况如下:

62.03%的网友选择了“久咳,特别是频繁不止地咳嗽,短期内检查不出原因”;

72.78%的网友选择了“咳血痰反复不愈,且有不固定的间歇性胸部疼痛”;

50%的网友选择了“发生感冒或支气管炎后,咳嗽久治不愈且症状逐渐加重”;

60.13%的网友选择了“突然出现渐进性气短、胸闷,胸透有胸腔积水,但身体却没有发热症状”;

44.3%的网友选择了“患有肺结核或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原有的咳嗽规律突然改变”;

41.14%的网友选择了“胸透显示肺部炎症,经治疗不能彻底控制,症状反复出现或加重”;

60.76%的网友选择了“有长期吸烟史,有肿瘤家族史,日常工作接触致癌物质如石棉、沥青、砷、铬、煤焦油的机会较多,且出现呼吸道症状者”;

36.71%的网友选择了“不明原因的关节、肌肉顽固性疼痛及皮肤麻木、灼痛,虽有发热,但全身症状不明显”。

肺癌,号称“癌症杀手”,是PM2.5给人体带来的健康危害中最严重的一种。调查网友们对肺癌信号的认知,目的在于督促大家从最严重的后果来防治雾霾危害。调查显示,平均53.48%的网友对患肺癌的信号有所了解。

五、对PM2.5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的认知状况

1. 平均五成六网友注重日常防霾,防霾口罩和食疗最受欢迎

面对凶猛的雾霾危害,网友们都财局了哪些防霾措施?

77.22%的网友选择“使用防霾‘常规武器’口罩”防霾;61.39的网友选择“通过食疗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防霾;50.63%的网友选择“时常护肤洁面”防霾;48.1%的网友选择“使用呼吸‘神器’空气净化器或空气加湿器”防霾;44.94%的网友选择“择机健身”防霾。

调查数据显示,平均五成六的网友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防霾措施,而使用防霾口罩和通过食疗防霾的人最多,通过护肤洁面、健身和空气净化器防霾的人数大体相当。

2.面对雾霾,七成六网友了解食疗是治本的理疗方法

第2篇:雾霾调查报告范文

此数值一出,立刻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质疑,北方冬季污染是由于集体供暖弊端所致,甚至建议停止供暖。那么,雾霾和供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供暖与空气治理真的不可兼得吗?

长春遭遇严重雾霾,市民戴口罩上街。长春遭遇严重雾霾,市民戴口罩上街。

沈阳雾霾有多严重?——pm2.5高达1400,网友调侃“防卫星监测”

进入供暖季一周后,辽宁大部遭遇严重雾霾侵扰,11月7日开始,辽宁省除丹东、朝阳、葫芦岛外,其余11个城市达到重度污染以上。其中,营口、鞍山、沈阳、盘锦、铁岭、辽阳6市达到严重污染(aqi超过300),首要污染物为pm2.5。

11月8日,曾有“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称的沈阳更是遭遇6级严重雾霾污染,局部pm2.5的平均浓度超过1400(微克/立方米),呼吸科就诊率上升约20%。9日,沈阳中小学已经停止户外活动。

对此,网友纷纷调侃道:

“@笑书神侠iu”:长霾(长春雾霾)的醇厚,是如此真实,如此具体。黑土的甜腥与秸秆焚烧的碳香充分混合,再加上尾气的催化和低气压的衬托,使长霾口感甘冽适口,吸入后挂肺持久绵长,让品味者肺腑欲焚,欲罢不能。这是人类的辛劳与自然的馈赠共同作用的结晶,雾是帝都重,霾是家乡醇!“雾以吸为贵。”“厚德载雾,自强不吸。”“海上升明月,吸霾共此时。”

“@爱橄榄rugby”:沈阳雾霾天气也是醉了,都飞到沈阳上空了,雾霾太大降落不了,又飞回天津来,在天津困着了,这要等到啥时候啊。

“@潮鸣汐”:这浓度是为了防间谍卫星?

“@mo_en泽”:这霾是要阻挡美国的激光武器?

今天上午,各地网友都在看沈阳在雾霾中“沦陷”。然而,好景不长,北京上午的雾霾没有像昨天那样散去,而是越聚越浓,渐渐也在“沦陷”。

今天下午4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大雾黄色预警信号:预计9日夜间至10日上午,北京将出现大雾,部分地区能见度将低于500米。

而就在一周前,11月3日,北京曾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当时是一月3次拉响雾霾警报。

11月9日,北京遭遇雾霾天,游客戴口罩在天安门广场游玩。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11月9日,北京遭遇雾霾天,游客戴口罩在天安门广场游玩。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停止供暖可以解决雾霾?——停止供暖不切实际,治霾重在治煤

在大家惊叹于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雾霾值”时,有网友表示,北方雾霾是供暖的错,更有人提议“取消北方供暖”或“降低室内温度”。那么,供暖是否一定会导致雾霾呢?

我国的北方供暖举措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国在苏联援助下为城市居民安装集中供热系统,但当时能源短缺,便人为确定以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集中供暖的界限。此后每年11月15日北方开始集中供暖。

而供暖式雾霾,是特指北方由于大规模燃煤供暖,导致雾霾天气的情况。

其实供暖与雾霾并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问题出在燃料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利用的是燃煤集中供暖系统,这种季节性燃煤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还有巨大的能源浪费问题。

据黑龙江环保部门XX年监测数据显示,以哈尔滨为例,每年工业和采暖期用煤量大约2840万吨。而煤在燃烧中会转化为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细微颗粒,1吨燃料或原料会产生污染物5——15kg。pm2.5平均浓度将大幅增加,据统计,其平均浓度将高出全年20%左右。

再加之我国采暖主要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和工矿企业,北方冬季气候更加干燥寒冷,雨雪少,空气自净能力极差,加剧了雾霾的侵害。

11月8日时值农历“立冬”,吉林省长春市迎来今冬首次降雪,伴随而来的还有严重的空气污染。11月8日时值农历“立冬”,吉林省长春市迎来今冬首次降雪,伴随而来的还有严重的空气污染。

如何解决供暖与雾霾的矛盾?——“煤改气”,使用清洁能源

今年10月30日,环保部就供暖季大气污染防治,紧急引发了《关于做好今冬明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前完成优质煤存储工作;优先使用超低排放机组发电,加强燃煤锅炉污染治理等。

北方各地区也积极推进各种节能减排方式。北京XX年采取了“煤改气”工程、“供热计量改造”和“老旧小区的供热管网改造”等三项措施

天津市供暖部门推出了供热‘煤改燃’计划,预计在XX年之前,更加环保的燃气锅炉代替燃煤供热锅炉。

石家庄新增供热区域中,80%是利用炼油厂工业余热、污水源热泵、天然气供热等新能源供热。

那么,国外有何先进的供热方式呢?是否可以借鉴?

芬兰:热电联产。利用发电厂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将水加热,并通过密布在城市地下的供暖管道向用户供暖。

第3篇:雾霾调查报告范文

这听起来像个段子,但生活远比段子更加真实。

2016年12月16日开始,京津冀及周边持续一周重度雾霾,共有27个城市启动了红色预警。雾霾最严重的19日、20日,北京首都机场有上百架次航班被取消。这位教授正赶上了这个当口来北京,结果无功而返。

入冬以来,中国北方多次经历大范围雾霾过程。在12月20日的最高峰值中,188万平方公里,1/5国土面积在与霾之战中败下阵来。

2017年,将迎来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终期考核。按照计划中的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这一目标能实现吗?

难以撼动的能源结构与被挪用的治霾资金

2011年PM2.5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后,大气污染治理已持续5年。

2016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各地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也前所未有,去煤、控车、关停污染源等手段纷纷上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期评估结果显示,2015年与2013年相比,京津冀13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27.4%,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4.9%、9.8%。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北京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5%。河北省数据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25日,PM2.5的浓度是69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同期下降了9%,较2013年同期下降了35.9%。

不过,与这些纸面上的数字相比,对于公众来说,每次雾霾来袭时如同被倒扣锅中的感觉更具存在感。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近日也公开呼吁,好空气是城市价值的核心要素。空气不好,城市的商业价值就在逐渐流失。如果持续不好,优秀的人才和公司就走了。人口一旦净流出,城市的繁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中国美国商会的2016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也显示,受访的外国企业中有52%表示,因空气质量问题,很难招聘到高级管理人才来华工作。

雾霾为何久攻不下?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能源结构的缺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我国常规煤炭占到能源消费的67%,清洁能源占比只有13%,为发达国家占比的1/3到1/4,这是导致雾霾的根本原因。

但能源结构的转变颇为艰难。《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近3年来,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大约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

就在人们进行治霾斗争的时候,财政部对外的《关于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检查典型案例的通报》却显示,上亿治霾专项资金被挪用。例如,安徽省谯城区、利辛县等10个县(区)扩大开支范围,2014―2015年在用于秸秆禁烧的专项资金中列支人员经费及单位奖励、工作经费等保障类经费2.19亿元。

河北的饭碗与北京的蓝天

为了治理雾霾,很多地方耗资巨大,有些举措甚至被称为“壮士断腕”。北京是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也是大气治理资金投入最多的城市。官方预算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投入达到了134亿元,是2010年的7.88倍。2016年北京为大气污染治理安排资金上升至165.4亿元。而同期河北的大气治理安排资金为53.6亿元,不到北京的一半。

就在2016年12月16日―21日这一轮雾霾中,环境保护部派出的16个督查组,继续就各地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督查中发现,河北省唐山燕山钢铁有限公司、河北荣信钢铁有限公司、迁安轧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兴隆钢铁有限公司、唐山港陆钢铁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烧结机、竖炉未按要求停产减排。尤其是河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迁安市九江线材有限责任公司、河北津西正达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恶意应付检查,在督查组离开现场后,重新开启烧结机、竖炉。河南省鹤壁瑞洲纸业、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鹤壁市鸿飞碳素有限公司、濮阳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天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孟州市正大皮毛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未落实减排措施,用电量不降反升,增加污染物排放量……

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京津冀三地对环境保护的动力各不相同。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京津存在“断崖式”差距,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第4篇:雾霾调查报告范文

《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穹顶之下观后感,请您阅读

穹顶之下观后感1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穹顶之下观后感2这几天,网上有一段很火的视频,是“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我看过整段视频,讲的是柴静为了说明现在城市pm2.5的严重性,用了一年的时间,去各地明查暗访,做各种实验调查,亲身参与并经历实验场景,查找法律法规,并采访专业人员,用大量的事实、图像、数字、视频来还原我们生活的真实空间。事实是中国的pm2.5比世界上其它国家pm2.5的总数还要多,中国的很多城市一年中有175天到200天都在雾霾中度过。原来的天空,湛蓝湛蓝,像透明的镜子那样明净,厚厚的白云,一团团的如棉花,一阵阵的如波涛,挂在天这边,缀在天那边,把天空装饰得如画一般。而现在的大部分城市是铅灰色的天空,掠过了一片黑云,大地像是被扣上了一个大大的锅盖。雾霾中含有很多的有毒有害的致癌颗粒,人们在这样的空气质量中呼吸着,生活着,工作着,任凭这些有害的物质吞噬着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健康,我们不能再这样坐以毙了。

我爱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我爱我们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解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共建美好家园!

第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在身边发现过破坏环境的人呢?如果有,你阻止过吗?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这些破坏环境的人污染了我们生活的家园,会让家园变得肮脏,所以我们一旦遇见这种场景,决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走上前去提醒和制止他,告诉他我们要保护区环境,才有可能守住我们美好的家园。

第二个问题:你对环保都了解多少?是一无所知,还是了若指掌?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只有自己明白了环保的重要,不能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恶劣,才能有开始保护的念头,才能守住洁净、安全的家园。所以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五公里以内近距离出门骑车或步行可以减少汽车排放的污染,还要叮嘱爸爸不要在任意场合随便抽烟,多做一些环保工作。

一阵风吹过,飞来的塑料袋,我们将它拾起;看到别人吐痰,加快你的步伐,对他进行礼劝;看到一张纸屑,只需弯一弯腰,伸伸手;这就是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很喜欢柴静调查最后所说的话:我们有责任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不停旋转的地球,让我们有着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它是我们的家园,我凝视着它,就像凝视着你;我守护着它,就像守护着你。

穹顶之下观后感3柴静,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目光犀利的“女汉子”,在20--年低调辞职沉寂一年后,又风尘仆仆地站上了演讲台,向现场观众汇报她一年来所做的事情:调查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泛滥的真相。她也因此一夜爆红,瞬间成为无数网友和无数“哥”心中最耀眼的女神。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穹顶之下观后感4完整的看完穹顶之下,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震惊于柴静能交出这样一份作品,不简单。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对咨讯难辩真假的时代。平心而论,这篇报告所叙说的数据和实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让我信服的。

世界性难题这么多,柴静偏偏选了这个治理污染的课题,除了受到女儿病因的启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是有解决方案的,并不像医学难题那样需要前沿科技来突破。当每一个普通个体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识到一丝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有被改善被改变的可能。

尽管如此,为何普通大众仍不愿付出这微小的力量?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事件的核心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政府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务实更专业更有决心,那么问题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所谓的新闻调查之所以被大众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从而理清来龙去脉。但当结果出现,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还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果,很多悲剧的发生是长期惰政甚至渎职造成的,我们心底就会涌出无限的失望,这股失望之气会毁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单纯的治理污染的课题,其实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能源问题和腐败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东战争,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抢的是什么?想想被拿下的中国贪官里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该明白了。

看到后半部分,英国能源大臣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知道吗?负责整个伦敦电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足以证明中国科技是有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受限于体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让我联想到众多知名企业,赚着中国百姓的钱跑到纳斯达克去上市,玩转资本市场并让美国人分享红利,个中道理异曲同工啊!领导下的中国,体制改革之路很难走,这块硬骨头不从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来,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写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没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们对此事的评论。结果是什么?大家好像反而更关心柴静本人,她为何在美国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与其私生活不正常有关?呵呵,有一丝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漠视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已……

穹顶之下观后感5看完柴静自费百万做的雾霾真相调查,脑洞大开。忽然醒悟,过去所看到的黑,是局部的黑,现在的黑,则是系统性的黑,黑到了这个国家的骨髓里,黑的简直让人绝望。过去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今有人在努力打破这个黑箱子。

柴静的自媒体视频好像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生活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还只是解析了环境中雾霾的一角冰山而已,去触碰一下金融、医疗、教育、宗教、科研等其他领域,会发现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雾霾。我们以为了解自己的国家,其实一无所知。

柴静的《苍穹之下》,我的看法是: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这一点,那就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这部片子还是非常直观地让大家看到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带血的黑色利益链条上有官员、矿主、种种吃煤的人,包括自身是底层且强迫童奴干活者。大多数中国人唯一的柔情留给孩子了。柴静因母亲之忧,拍了这部片子,以孩子作为切入点,希望让坚硬的人心有所触动,如果你居然认为是煽情。你就享受雾霾吧。”

柴静关于雾霾的专题纪录片《穹顶之下》,是一部不错的雾霾科普片,如果说数据之类让观众不能产生直观印象,那么当她谈到自己找北大实验室主动要求当实验者时,研究员告诉她这个实验没法做,因为实验时要设一个伦理安全值,结果是实验室的空气比外面要好。这个细节,足以让中国人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生存环境的危险性。

国人共享一国空气,无人能够逃避。在社会共识严重破裂的今日中国,这一问题本应最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但对柴静纪录片的相关讨论,表明中国社会已完全无法取得任何社会共识。

各种指责很多,柴静的纪录片表明官方已经可以熟练利用互联网舆论进行官民互动,是好事。片子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是好的。片子也是好片子。有人为柴静的未来担心,那真是没看懂整个故事的情节:

1、新环保部长刚刚上任。

2、视频一出,人民日报等官媒力推。

3、多位现任官员在片中接受采访。

4、反腐矛头已经对准两桶油。

5、之前网传两桶油要合并。

第5篇:雾霾调查报告范文

中国新闻网2013年10月22日的题为《东北三省雾霾严重:红绿灯无法辨颜色》的文章称,PM2.5指数“爆表”,市区能见度不足30米。全市中小学停课,公交线路暂停运营。多条高速公路全线封闭……10月21日清晨,我国最北省会哈尔滨市被重度雾霾所“困”。当地居民惊呼,这是一场“史上最重雾霾”。雾霾不仅只盘踞于哈尔滨,东北三省均困于浓雾区,多地发生大雾或雾霾天气。

大江网2013年10月30日的文章《南昌入围今日“空气质量最差十大城市”,近12天9天空气污染》指出,今年入秋以来,南昌空气质量呈现下降趋势。截至10月30日早晨6时,环保部公布的74个PM2.5数据的城市中,南昌排名第六差。根据这一数据,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为武汉、呼和浩特、长沙、西安、保定、南昌、石家庄、唐山、肇庆、邢台。

新华社2013年11月8日的题为《江浙沪多地出现污染或重度污染天气》的文章提到,进入11月以来,全国各地均中了“霾”伏,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8日江浙沪多地出现污染天气,部分地区出现重度污染。

《解放日报》2013年11月9日发表了题为《上海陷入雾霾困局,空气重污染应急方案首次启用》的文章。文章指出,从11月6日起,上海市陷入雾霾困局,6日、7日相继出现中度和重度空气污染。在空气质量指数(AQI)连续27个小时超出200后,上海于11月8日7时47分左右宣布已经启动空气重度污染应急方案。据悉,这是今年4月上海环境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方案以来的首次“实战”。

《光明日报》2013年11月8日发表的文章《气候变化绿皮书详解雾霾天气》提到,雾和霾是两回事。水汽遇冷就结雾,雾本身并不是一种污染。霾是由细小的颗粒物组成的,颗粒基本在微米量级。通常意义上说的雾霾天气,既包括了雾天,也包括了霾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雾日数呈减少趋势,而霾日数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11年和2012年的霾日数均超过雾日数。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中东部平均雾日数基本都在霾日数的3倍以上。2013年1月上旬至10月中旬,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为52年来历史同期最多,频繁的雾霾天气导致部分地区空气质量下降。

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5日的文章《发改委: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通过5~10年改善》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5日召开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的有关情况。对于近期雾霾天气,解振华表示,现在中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通过5-10年的时间,大气污染的状况会得到改善。

“霾”伏何来

《光明日报》2013年11月8日发表的文章《气候变化绿皮书详解雾霾天气》提到,中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石化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渐增加。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光化学产物、局地烹饪、汽车尾气等造成的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以及附近城市的输送,都会使雾霾情况频繁发生。除人为因素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雾霾天气增多的原因,但影响极其微弱。

《科技日报》2013年11月7日发表的题为《雾霾到底从哪来,院士认为大气污染成因有七方面》的文章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院士谈到我国大气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时列举了7个方面:一是工业结构重型化,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增长速度过快;二是石化能源。尤其是煤炭长期在能源结构中占主体地位,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未得到充分重视;三是机动车数量剧增,燃料油质量低下;四是大兴土木,基本建设工程量大,速度快;五是厨房设备技术落后,煎炸爆炒烹饪习惯不科学:六是现行法律远远滞后于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不健全,排放限值过于宽松:七是违法排污和超标排污时有发生,违法成本过低,环境监管能力有限等。

《中国科学报》2013年10月16日发表的文章《莫让雾霾成因难辨》指出。今年以来北京持续的雾霾天并非完全受市区影响。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河北省拥有众多重工业基地。早有研究数据表明,如今的大气污染已经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如北京市的污染很大程度上受到河北、天津等邻近省市的影响。尤其是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规模较大,还存在许多产能过剩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

《经济参考报》2013年1月15日发表的文章《雾霾凸显中国“生态赤字”》称,世界自然基金会的2010年《全球生态足迹报告》表明,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工业化过程日益增长的资源能源需求,导致中国已经消耗的资源超过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中国正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生态赤字”。严重的“生态赤字”直观上就是污染,不仅侵害百姓身体健康,更严重侵蚀中国经济的健康。据相关监测数据,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排放污染占22%,煤炭污染占16.7%,工业喷涂污染占16.3%,城市扬尘污染占16%。这意味着,我们所有的生态足迹恰恰是污染的源头。

“霾”伏之解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9日发表的题为《治雾霾着力降耗增效》的文章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指出,工业是造成我国华北等地雾霾频发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完成工业化所需的能源资源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带来的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相当严峻。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一是要把能源消耗量降下来:二是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三是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排放。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已《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国10条”,已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治理大气污染,一共35项具体措施,任务已分解到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随着大气“国10条”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通过5-10年的时间,大气污染的状况会得到改善。

《中国科学报》2013年10月16日发表的文章《莫让雾霾成因难辨》指出,欧美各国及我国奥运会期间空气治理等成功经验表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已成为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措施,应当建立自上而下的联防联控环境监管机制。不久前出台的大气“国十条”特别提出,要建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上周末的环保通气会上,环保部环境监察局也透露,从本月到明年4月,将根据大气“国十条”启动重点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专项执法检查,以地方普查和环保部抽查等形式结合,尽量减少秋冬季节的重污染天气。

中国天气网2013年11月4日的文章《气候变化绿皮书2013:雾霾天气呈霾增雾减趋势》称,对于中国未来治理雾霾和空气污染,绿皮书亦给出了政策建议。第一,要建立和加强多地区、多部门联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机制,减少大气中凝结核的数量;第二,完善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建立空气污染和雾霾天气预测预警系统:第三,防治雾霾和空气污染要加强法治,但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经济手段;第四,增强城市治污能力;第五,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包括多种污染物减排的一揽子计划;第六,逐步实现信息公开,形成全民参与的治理新局面。

光明网2013年11月8日的题为《如何治愈雾霾天里“会呼吸的痛”》的文章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认为,要彻底解决大气污染的相关问题,就要努力推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在能源生产上,推进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提高开采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快煤制甲烷生产,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决技术性和经济性问题。在能源消费上,大力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创新能源供应模式,推广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坚持节能减排优先,建立社会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点技术,如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高效发动机技术、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与推广。

他山之石

《红旗文稿》2013年2月25日的题为《国外治理雾霾有何招数》的文章提到。当年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后,伦敦地区工厂烟囱密密麻麻,昼夜不停地燃烧煤炭,带来了海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使得一年中有1/4的日子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1952年持续5天的“烟雾”竟然造成1万多人死亡。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主要立足点在减少煤炭用量,英国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方法。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治理污染的重点为治理汽车尾气。政府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剂以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针对私家车征收天价的进城费和停车费,控制私车流。同时,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加强绿化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今日的伦敦,大雾天气已经从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减少为不到10天。英国的治理污染经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欧洲国家的态度。比如自行车取代汽车出行,在荷兰、丹麦等国,也都得到了倡导与落实。

第6篇:雾霾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雾霾危害;治理机制;会计准则;互联网+;公益诉讼

一、雾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障碍

2016年冬,北京出现持续数日的重度雾霾,数以千万计的市民受到雾霾的毒害,学校停课,社会生产和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同期西南、西北以及华北其他地区也受到了雾霾的严重影响,一些地区的雾霾甚至比北京还要严重。重度雾霾并不是2016年才有的新问题,北京的学校也不是第一次因为雾霾而停课。近年来,北京每年都要受到F霾的严重侵扰,给民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据研究,雾霾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如下: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特别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粒子(俗称PM2.5),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研究表明,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μg/m3,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μg/m3,总死亡风险上升4%,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此外,PM2.5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机率明显升高。

2.对大脑的影响。据环球网报道,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研究发现,雾霾等空气污染对人类大脑有损伤;美国芝加哥拉什医学院曾对19000名年长女性进行比对研究发现,那些常年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的被试者,更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

4.影响心理健康。持续的雾霾天可能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

相对于其他污染形式,雾霾对民众健康的危害更大、更难以避免。例如,对于地沟油问题,人们可以通过购买正品油、到正规餐厅吃饭来解决;对于河水污染问题,人们可以通过饮用纯净水来解决,等等。但雾霾不同。雾霾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要受到其影响,即使戴上口罩,仍然无法避免雾霾的毒害。可以说,重度雾霾到来时,绝大多数人几乎无处可逃,成千上万甚至数以亿计的人只能无奈地接受其伤害。

雾霾已成为我国形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挑战,影响社会安全。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增长,但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带来雾霾,雾霾降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控制雾霾又影响经济发展。雾霾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幸福指数,抵消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成就的认可。虽然一些发达国家历史上也曾经历过经济发展与雾霾的矛盾,但当今世界已处于环保时代,民众已经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如果任由雾霾发展下去,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现有雾霾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做为一名北京市民,笔者对雾霾治理机制的缺陷有切身的体会。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的时候,北京及周边地区严格执行工厂停工等控制空气污染的措施,北京的空气质量马上变的很好,蓝天白云非常漂亮。APEC会议一结束,北京的空气质量马上下降。这种情况表明,人们不是不知道雾霾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减少雾霾。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天天采取APEC会议期间那样严格的雾霾控制措施,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就可能会受到影响,地方政府缺少控制雾霾的内在动力。

除了担心控制空气污染影响经济增长外,空气污染的溢出效应也可能会造成地方政府治理废气排放的动力不足:本地工厂废气排放带来的危害可以溢出到外地并由外地承担,但这些工厂获得的收益却全部归本地所有。其他形式的污染也有一定的溢出效应,但空气污染的溢出效应更为明显。例如,固废污染主要影响本地,较少影响外地,如果本地政府不治理,本地是最大受害者。但工厂排放的废气进入空气后飘向四面八方,本地政府不治理,本地受害有限;本地政府治理,本地只能获得部分收益,却要承担全部成本。如此以来,除非有其他激励约束条件,废气排放地政府部门不会有铁腕治理废气排施的动力。受害地政府想治理,却既不掌握污染源情况,又没办法跨区执法,考虑到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现有雾霾治理机制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据媒体报道,2016年冬天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时候,北京中小学幼儿园全部放假,北京市长和9位副市长亲自到市区各处检查雾霾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但同期河北并没有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前赴“一线”督战的公开报道,而且在北京周边河北的一些地方,工厂照样开工生产排放废气。笔者亲眼看到,在一个清朗的上午,大片白茫茫的雾霾从北京南部飘向市区,市中心很快形成重度雾霾。有“环保达人”问北京市长,如果让你以北京市民的身份,对河北人民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北京市长回答:“同呼吸,共命运!” “环保达人”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北京市长遂再度表示,“京津冀协同治霾,河北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感谢河北人民。今后希望京津冀协同治霾能够有更好的效果”。北京市长的讲话很有艺术,但也折射出现有雾霾治理机制的缺陷和无奈。

雾霾成因的不易追溯性也是雾霾施虐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凭肉眼只能看见冒黑烟的废气排放,如果不冒黑烟,即使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硫、氮、铅等有害元素,没有专业的人员,不借助专业的检测仪器也很难辩识和确认。据媒体报道,一些工厂安装除烟装置,却不安装除硫装置;一些工厂安装了除硫设备,但为了节约除硫剂等高额成本,停止设备运行或者不更新除硫剂;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安装了除烟装置,但白天开动除烟设备,天一黑就关掉以节省成本,因为人们晚上看不清黑烟,不容易引发投诉和举报。笔者在北京长期的生活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说法:下午放学时雾霾还不是很重,晚上睡觉时雾霾明显加重,早上上学时雾霾依然严重,但到上午课间活动时雾霾已经减轻。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周围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虽然这种规律的形成有多种影响因素,但北京周边企业夜间偷排废气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由于从废气排放到形成雾霾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气象条件,这样推诿扯皮就更加容易,很难找到直接责任者。此外,废气排放企业和雾霾受害者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这也导致多数雾霾受害者很难向某家具体的废气排放企业发讼。虽然“APEC蓝”已经证明了周边工厂废气排放与北京雾霾的关系,但对于雾霾的成因,各行各业却都有专家做出迥然不同的解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民众和社会舆论无所适从,很难发挥对废气排放企业的监督制约作用。

三、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不利于雾霾治理

1.会计准则不利于雾霾治理

会计准则相当于财务会计领域的法规。和美国会计准则相比,中国会计准则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比较宽容,也可以说是纵容企业污染环境。

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诉讼、罚款和赔偿等损失。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只要是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并且损失额可以合理估计的可能发生事项,就称之为或有负债。如果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可能”,则确认为负债;如果发生的可能性是“合理可能”,则不确认,但必须披露。如果企业已经有可能出现损失,但还没有人提出诉讼或赔偿要求,企业应当评估该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大,企业应该确认负债。而企业一旦确认负债或者很可能产生负债,将对企业价值带来影响。美国会计准则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或有负债分为两种,一种是潜在义务,一种是现时义务,潜在义务只有D变为现时义务后,才有可能被确认为负债,且确认负债的标准不易把握,程序复杂,非常不便于将企业污染环境的责任确认为负债。例如,企业如果只是有可能被索赔,还不能确认负债。只有受害者提讼后,企业才需要进一步判断败诉的可能性,然后判断是否确认负债。再如,在涉及未决诉讼的情况下,如果披露信息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企业无须披露这些信息。企业明知已经严重污染环境,如果没人,或者有人但尚未得到受理,就完全可以既不确认负债,也不披露信息。这样一来,企业可能对污染环境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中国会计准则客观上体现了对企业污染环境的一种保护。

2.相关法规不利于雾霾治理

近年来我国虽然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给环境执法赋予了一定权限,但与雾霾治理成效相比,法律法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支持依然不够有力。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按照以上规定,一位北京市民即使对雾霾义愤填膺,但他不太可能就河北某工厂排放废气提讼,因为他很难证明伤害他的雾霾就是该工厂排放废气所造成的。

《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该规定对防治雾霾不够友好:社会组织可以对排放废气的工厂提讼,但门槛却非常高。假设某北京市民或社会组织在雾霾严重的时候,发现北京周边河北某工厂仍在大量排放废气,虽然十分气愤,但他无权提讼,因为他没有在五年前到北京市民政局登记,也没有连续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五年以上。

四、雾霾治理机制设计

1.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

借鉴美国会计准则,优化我国会计准则:只要是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并且损失额可以合理估计的可能发生事项,就可以定性为或有负债。如果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可能”,则确认为负债;如果发生的可能性是“合理可能”,则必须披露。如果企业很可能出现损失,但还没有人提出诉讼或赔偿要求,如果损失出现的可能性为“很可能”或“合理可能”,企业应确认负债或做出披露。

完善法规配套,降低公民和社会组织提起空气污染诉讼的门槛。例如,法律可以规定,一定数量以上公民可以集体签名和众筹出资,就空气污染行为委托律师进行调查并提讼;对《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进行修订,降低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的门槛,将登记机关从“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降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的要求,改为“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二年以上”,等等。

2.互联网+公众监督的雾霾治理机制设计

现有雾霾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造成雾霾治理效果与民众预期之间差距巨大。雾霾污染的特点是影响人数众多,污染源和受害者之间是间接的多对多的关系,污染排放很难查证,当污染源与受害者物理距离较远时,很难证明污染排放与受害者所受伤害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特点,加之当前诉讼程序和门槛方面的要求,个人和多数公益组织对异地废气排放企业发起并赢得诉讼的可能性很低。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设计了如下互联网+雾霾治理公益诉讼的机制,做为全社会雾霾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雾霾受害者通过互联网(如微博或微信等形式),发起公益诉讼签名并众筹诉讼资金,委托律师事务所或公益组织发讼;或者直接众筹发起设立雾霾诉讼基金,由现有环保公益机构管理,或者新设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资金托管在合格银行。以上机构一方面购买相应环保监测设备,雇佣专业人员,寻找并确定废气排放工厂,优先选择废气排放猖獗、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典型企业,进行专业监测,搜集废气排放证据;另一方面寻找雾霾受害者,委托专业机构证明受害人所受伤害和雾霾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后由这些机构向法院提讼,并广泛宣传,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对废气排放企业进行持续曝光和关注,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势。例如,可对被诉废气排放企业及当地政府的情况进行持续报道,对废气排放口进行视频直播,如果废气排放企业是公众公司,还可以对该公司或有负债的确认和披露情况进行分析和宣传等。通过鼓励人民群众合法有序参与,对典型企业进行深度调查、法律诉讼和持续曝光,惩罚少数废气排放企业,震慑多数废气排放企业,对地方政府“护犊子”的行为形成制约,突破现有雾霾治理机制的缺陷,从根本上较快遏制雾霾的施虐,还民众蓝天白云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 1996,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中美会计准则或有负债会计处理对比研究,财会学习,2011年第2期.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2006),2006年2月.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3 号―或有事项》解释,2006年7月.

[5]百度百科.

[6]环球网,脑子不会进水但会进霾!老年痴呆症跟这个有关,2017年2月6日.

[7]新京报,为了何事 北京代市长蔡奇与9位副市长全出动?2016年12月20日.

[8]中华网,我去“北京雾霾源头”呆了三天,2016年12月21日.

[9]凤凰网,环保达人问蔡奇:京津冀协同治霾,想对河北人民说啥,2017年01月07日.

[10]中国法院网,最高人民法院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2015年12月29日.

[11]腾讯网,一位环保部门普通公务员的呐喊:这才是雾霾的真相,2016年12月20日.

第7篇:雾霾调查报告范文

“将人类的咽喉变成病恹恹的烟囱”

“霾”字诞生于农业社会,无数年来没什么变化,在史料中出现的机会并不多,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使这个字频频出现。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变成了当今夹带着文明副产品的霾,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疾病。

1853年,《泰晤士报》报道说,伦敦雾霾“将人类的咽喉变成病恹恹的烟囱”。到了1921年,伦敦每立方英寸样本的空气中含有34万煤烟颗粒。

因为持续不断的雾霾,一个一百多年前的画家被多次提及。面对伦敦的雾霾,莫奈产生了巨大灵感,升华了印象派的气质。如果哪天天气放晴,莫奈就会特别失望:“我所有的画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

工业化给印象派甚至现代派带来灵感,还记得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吗?那些浓重的阴影,回环于世界的巨大垃圾,成为一种现代隐喻。

同样,雾霾成为一种文化背景。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小说中,对于当时的伦敦是这样描述的:“1895年11月,浓密的黄色大雾笼罩着伦敦,从福尔摩斯位于贝克街办公室的窗户,很难看到对面建筑的轮廓。而他总是乘坐马车或火车出没在11月伦敦的大雾之中。”

工业革命催生了雾霾文化。英国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的研究表明,莫奈画中漫天的黄色大雾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成为水蒸气的凝结核所致。雾霾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渗入到英国人的骨髓中。

文明进步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困顿。从伦敦到洛杉矶,从纽约到新德里,雾霾犹如一个幽灵,出没于这个世界。2008年,美国多诺拉建起了雾霾博物馆;洛杉矶以雾霾为主题的街头涂鸦持续了一百年。

艺术再现现实,也埋没于现实。1838年,孤儿奥利弗历经苦难终于查明身世并获得幸福,像是浓雾形成、聚集,随后散去的过程一般――出现在《雾都孤儿》里的,是工业化的高潮时期,人类因改造自然而持续兴奋。

童话里被冤枉的“雾先生”

童话《凶手――伦敦一个冬天的童话》发表于1979年的《科学时代》,不久后翻译到中国。现在再看这篇小说,里面充满了各种隐喻:

1893年圣诞节前夕,英国伦敦,大雾弥天。一个神秘的凶手潜入人们的住宅,连连作案。不到几个小时,居然谋害了几百名居民。

三天后,凶手被抓住了。

开庭当日,被告被带上法庭:根本看不清脸,他的头“用一块破旧的灰头巾围得严严实实”,穿得像个流浪汉,体型巨大,身边的警察被比得像个侏儒。

被告自我介绍道:“你们英国人叫我弗格,中国人叫我雾,伦敦城不是用我们的名字命名,叫雾都吗?”

学界泰斗威尔博士充当了被告的辩护律师,他坚持说:大雾是冤枉的,因为真正的凶手并不是他!威尔博士在审判台前面来回走动,像一头狮子,挥动着双手:“大雾是伦敦独特的自然景色,它给诗人和艺术家带来灵感,给伦敦带来诗情画意,许多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目的是观赏雾都。”

他抓住警察总监雪白的制服领子,把他们拉到被告席上:“你和你的家族经营的汉弗莱钢铁企业,每天排放几千吨二氧化硫,工厂上空日月无光,黄烟滚滚,这次受害者的百分之六十,是你的工人和家属!”

他又扭住了大法官的手臂:“你和你的太太合股经营的爱登堡煤矿,从来不顾矿工的死活,煤矿这次死了一百多名矿工和家属,不就是从那几个大烟囱里排出来的黄烟致死的吗?”

威尔博士在支持他的听众的帮助下,将17名大工厂主、大矿山主和公司董事长送上了被告席。他们经营的化学公司、造纸厂、纺织厂、兵工厂、矿山、金属冶炼公司,没有一个不是污染空气与河流的凶犯。

最后,威尔博士松开了大雾手上的绳索,代表人类向它道歉:“对不起,让你受委屈了。”

大雾纵身一跳,呼啦一声,卷起一阵旋风,从窗户钻了出去。

小说结尾这样写道:几天之后,一个静悄悄的夜里,伦敦市中心广场的断头台上,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学者被秘密处决了。他就是威尔博士。

丰裕社会里的“雾霾贫困”

雾霾仅是工业文明一系列环境生态危机爆发的缩影与开端。两百年的西方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城市化的繁荣和高速的经济增长;这种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从来没有被真正正视和解决过,而是伴随工业污染制造产业的转移在全世界不断转移复制;从英国称霸的欧洲,到二战后的美国和拉美,日本与东南亚;最终落脚在中国。

1958年,曾经担任美国三任总统经济顾问的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出版了《丰裕社会》。1964年,他又写出“经济学和生活质量”论文。

最先提出“生活质量”概念的加尔布雷思,把丰裕社会出现的贫困,看作是一种新型贫困。在他看来,其贫困形态超越了短缺经济时代,以及因为地域、产业差异造成的传统贫困,这种贫困因精神产品和公共产品不足产生,也就是人的贫困和公共贫困。尤其当“私人的富足和公共的污秽”并存时,会产生公共贫困。

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洁空气这种公共品的不足。一开始,雾霾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那些集中居住在大城市的中产阶级,也就是对生活质量最为敏感的群体来说,因为生活质量下降而产生的相对贫困化程度最高,而成为雾霾贫困化的主要受害者。

加尔布雷思放弃传统经济学深奥的术语和数学曲线,在价格、利润与供求问题之外,提供了一丝温暖的人文关怀,指出“如果空气脏得难以呼吸,水污染得难以饮用,道路混乱,学校差得让学生不愿上学……”GDP增长的意义是否被打了折扣?

第8篇:雾霾调查报告范文

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机动车保有量就突破了250万辆,是当之无愧的“车轮上的城市”。而机动车尾气对于大气环境的破坏作用也日渐突显: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经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大量臭氧,使得许多人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

1952年12月,洛杉矶市有400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在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死亡。

同年同月,伦敦发生了举世闻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由于空气污染致死人数高达4000,罪魁祸首就是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及粉尘等污染物。

悲剧发生后,英美两国迅速做出反应:英国开始限制在伦敦城区内使用煤炭,并且很快发现了北海油气田,彻底转变了能源结构;美国则通过对于光化学烟雾的成分分析,锁定了污染源,大力控制机动车尾气。两国不仅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还长期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空气环境保护。

英美两国雾霾治理成效如今已然显而易见,而中国目前正处于雾霾治理的最重要阶段。即使未来雾霾远去,后续常态化的治理和保护也必不可缺。那么,这样的治理过程还需要花费多少钱?这些钱从哪来?谁在做监管?

执行和科研人员短缺

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的《灰霾防治须投入多少“钱”和“人”?》报告显示:虽然美国已经不再被雾霾和警报环绕,但与中国相比,其现阶段空气污染防治资金和人员投入仍然十分巨大。

报告中涉及的多项中美数据对比,都令记者颇为震惊:2012年,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财政总预算高达90亿美元,有工作人员1.7万多人;而同期我国环保部年度财政预算仅为6亿美元,仅有311人在编,即便加上环保部机关本级、各级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截至2011年底也仅有2935名在编人员。

仅就大气环保领域:2012年,美国环保局负责空气质量的工作人员共有1424人,包括环境项目人员、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技术专家和监察人员等;而中国环保部所有相关部门针对大气的人员加总还不到50人,加上环保部直属的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研究院所人员,也不过200人。

如果按人口基数比较,中美两国的差距将更加悬殊。

需要注意的是,这份报告对比的是部级环保部门预算,而非国家在环保领域的总投入。报告作者之一、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两国统计口径不同、雾霾治理的现实问题不同、治理资金的用处不同,很难用美国的经验推测中国未来的治霾资金投入。不过,美国环保人员的数量,可能对于中国环保部门能力建设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今年7月,国家环保部组织了全国地市级环保局长大气污染防治培训班,解洪兴是讲师之一。在与各地环保局长的交流中,解洪兴了解到:国家下达了很多任务,给了不少经费,但是缺少实施的人员。

人员短缺,尤其是能够支持决策的科研人员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的最大瓶颈。其造成的一大后果就是:地方环保部门对于应该怎么治理污染、多长时间能出效果的判断,很不准确。另一方面,从2015年1月1日即将施行的新《环保法》来看,新增的“按日计罚”措施对于环保部门调查取证、监督执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量少、专业性不足的人员队伍,真的能使这一制度落到实处吗?解洪兴深感忧虑。

到底需要多少钱?

2013年底,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在公开场合表示:2013-2017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投资估算,合计约1.75万亿元人民币;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等5大渠道筹集资金。

“实际上,这是把政府和企业的钱混在一起了,非常混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按照美国的经验,由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为了解其治理成本,一般只能通过访问调查的方法。“笼统地说一个钱,并没有价值,而且我觉得他们并没有做这种调查,完全没有依据。”

宋国君还告诉记者,美国政府环保预算不仅要经过议会讨论,反复论证,支出之后还要做绩效评估。“但是我们国家现在基本上做不到这种程度,都是拍脑门。不知道钱是怎么算的,也不知道花到哪儿去了,更没法估算未来还要投入多少钱。”

宋国君认为,“1.75万亿”的说法副作用极大。“我要是一个排放污染物的厂商,我也不治,我就等着政府拿钱。要是先治了,到时候补助就没我的份儿了。”

据解洪兴介绍,按照国际惯例,国家每年应该投入GDP的3%用于环境治理。“其中会有一部分用来治理大气污染。”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每年近2万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比较恰当。不过,具体应该有多少资金用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解洪兴也推算不出来。

钱应该用在何处?

在人员数量和资金投入都远逊于美国的情况下,中国雾霾治理的难度大大超出美国。

“发达国家往往是控制住了工业烟气污染,才遇到了机动车的污染。但我国是在工业烟气还没有得到完全治理的情况下,机动车保有量就迅速增加。”贺泓打了一个比方:京津冀地区的严重雾霾,有点像伦敦烟雾加上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既有众多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产业,又运行着大量的机动车。“人多,能源消耗和机动车排放又很重,构成了京津冀地区独特的大气复合污染。”

贺泓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以二氧化硫为代表的工业烟气和以氮氧化物为代表的机动车尾气,混合在一起,将导致大气氧化性增强,使得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迅速地转化为硫酸盐和硝酸盐,而VOC则转化为SOA(二次有机颗粒物),表观现象就是环境容量下降、容易发生灰霾现象。“我们国家的大气污染,为什么比其他国家更难治理?主要就是难在大气复合污染引起的环境容量下降。”

摸清了污染的成因和主要成分之后,贺泓的团队也给出了治理思路:要控制好形成颗粒的前体物,尤其是氮氧化物的排放。“一方面,氮氧化物会增加大气的氧化性而二氧化硫不会;另一方面,随着脱硫设施的普及,二氧化硫的排放已经下降,但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却仍在快速上升。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优先控制氮氧化物,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灰霾。”

既然专家、学者、相关部门都没有推算出治理中国当下雾霾污染需要花费几何,那么,根据目前所投入的资金而言,主要应该花费在什么地方呢?

按照贺泓团队的研究,雾霾控制的当务之急在于两点:一是大力推广脱硝设备,减少工业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二是尽快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燃油标准。

宋国君则认为,政府应当提供诸如污水处理管网、垃圾填埋场、空气质量监测站一类的公共物品,也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排放标准等手段,引导产业技术进步。

不过,各地修建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热情却令宋国君感到忧心。在他看来,监测有代表性就行,重复监测没有意义。“监测站设在哪里,设置多少,都要经过科学评估。但现在,我国的监测站完全是为管理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探索科学规律服务的。因此设置了很多无用的监测站,还不能灵活变动。北京有30多个监测站,但是很多监测站的监测结果都非常一致。但在美国,只在根据模型估计的、污染物浓度最高的地方建设监测点。如果这些地方都不超标了,其他地方肯定也没问题。”

与此同时,多位受访专家均表示,执法队伍的人数和能力也很重要。

“多雇一些高素质的人去执法,用精良的设备去执法。政府的钱应该花在这儿。”贺泓说。

解洪兴也在《灰霾防治须投入多少“钱”和“人”?》报告中呼吁: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象特征、地形环境、产业能源结构以及机动车发展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各省市都需要配备相当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才能有效地支持决策的制定。此外,中国大气污染源繁多,需要一个强大的空气污染源监察团队实现有效监管。

钱从哪里来?

无论是科研机构的推算,还是相关地方政府的承诺,治理雾霾都需要一大笔资金。而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每年有限的支出,远远达不到这笔数目,剩下的钱应从哪里来呢?

贺泓认为,“我倒不觉得政府要花多少钱,很多污染治理就是企业应该做的。做不到就要受罚或者‘关门’。”他所说的,也正是经合组织提出、世贸组织采取施行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核心要义。

“根据这一原则,工业源污染、面源污染(如建筑施工等)的治理,不应当是国家财政去筹集资金。政府只需要规定,企业一定要达标排放。至于如何实现达标排放,就需要企业自己花钱来实现。”宋国君说。

北京市环保局原副局长杜少中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用全体纳税人的钱给污染企业‘擦屁股’,这不合适。”

不过,移动源污染(如机动车尾气排放等)的治理就相对复杂一些。宋国君认为,可以考虑从燃油消费税中拿出一部分,补贴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等环境友好的交通。“虽然也是政府拿钱,但燃油消费税是开车的人交的钱,而不是一般纳税人的钱。与此同时,无论是收缴还是支出,都在交通领域,没有产生扭曲。”

另外,解洪兴还特别指出:政府资金应该对于市场投资起到“撬动”作用。在他看来,排污权的有偿获得和交易、建立环保基金等手段,远比“简单粗暴”地补贴淘汰黄标车、小锅炉更有绩效。“政府出1块钱,要想办法让市场出10块钱。通过政府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金投入。”

不过,现有监管措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却为“污染者付费”的治污思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实事求是地说,这确实是政府的责任。”杜少中认为,政府应该把环境的法制体系建立起来。“只有确定了具体可行的法律手段――出现了某种污染情况谁去执法、怎么执法、罚多少钱、对负责人如何、对企业怎么样――这样一套的东西,环境执法部门才能有法可依,才能执行起来。否则,企业都会钻空子。”

链接:

在政府资金“撬动”市场投资方面,英国绿色投资银行(GIB)对于清洁、绿色技术的促进是一个范例。

作为世界上首家由政府出资、按市场模式运营的绿色投资银行,GIB将投资活动限制在“绿色项目”,即那些符合英国政府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项目。通过解决限制英国绿色低碳项目融资的市场失灵,加快英国向绿色经济转型。

第9篇:雾霾调查报告范文

【抵制一次性餐具】 2014年4月,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报告显示,91家企业中有七成多企业在混合掺杂废料生产发泡餐具,发泡餐具无相关国家标准,企业使用废料检测却显示合格。2014年全国多地开展抵制一次性餐具活动。

【环境保护税】 2014年4月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为环境税立法作出了衔接,明确表示要“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议论多年的环境保护税提上议事日程。

【禁塑令】 2014年秋,吉林省出台“禁塑令”,规定全省行政区域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制品和餐具。消息一出,全国轰动。该规定于2015年1月1日施行。

【抗生素河】 2014年12月,央视曝光全国主要河流黄埔江、长江入海口、珠江都检出抗生素!网友评论:“怪不得生病要多喝水”。

【空气净化器】 2014年,几乎每次大的持续雾霾天气,就会造成一轮空气净化器脱销。各大家电品牌都开始销售空气净化器,民间也有诸多DIY达人开始研究自制空气净化器,更开始了空气净化器的众筹时代。

【空气“新常态”】 式热词。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提到:“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APEC蓝过后,环保进入什么新常态了呢?

【垃圾分类】 从2000年起,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作为试点,开始试行垃圾分类。然而,14年后媒体盘点,这些城市多数垃圾分类仍然无法到位,这给垃圾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加剧环境污染,并造成可循环资源的严重浪费。

【能源革命】 2014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前所未有地提出推进四大能源革命――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在控制消费总量的同时,煤电头上的紧箍咒进一步收紧,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排污权】 2007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天津、河北、内蒙古等11个省(区、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进一步推进试点工作,促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有效减少。

【骑车通勤】 利用上下班时间骑车来管理健康甚至减肥,成为部分都市人群的新时尚。而2014年随着北京地铁公交翻番式的调价方案听证和实施,公众调侃“喝酸奶都得舔盖儿了”的同时,骑车通勤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人工湿地】 2014年,“人工湿地”一词屡屡见诸媒体。全国多地越来越多地采取“人工湿地”作为生态治污处理手段。

【沙漠排污】 在环保组织的坚持努力下,腾格里沙漠排污案终于经媒体曝光,对此事亲自作出批示。媒体同时报道,此前企业在沙漠里排污十几年,却很少受到处罚。

【晒蓝天】 对于雾霾严重的省市,蓝天仍然是朋友圈里热晒的内容。从晒雾霾到晒蓝天,你中枪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