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级经济师范文

高级经济师精选(九篇)

高级经济师

第1篇:高级经济师范文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一: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师

一、要把产业升级作为新世纪初的主要任务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之一,是全面买方市场开始出现。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从城镇市场到农村市场,99%以上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状态。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开工率一般只有6%左右。技术和资金密集性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而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品种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市场需求不振,物价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和生产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这一新阶段的特征之二是,我国初级产品产量虽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产业技术落后,造成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如一次能源、水泥、钢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品等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近1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7位。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我国吨钢耗是164公斤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平只需要80公斤;我国每吨氧化铝综合能耗为1700公斤标准煤,而国外先进水平只需要650公;我国每生产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87公斤石油,而日本只需要13公斤,德国18公斤;我国12种主要原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12.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以上的水平。产业低度化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认真贯彻十五大提出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师肩头的重任。

二、要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据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估计,在2010年左右信息科学中的软件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知识经济正在叩击我们的大门,它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理念产生重大影响。有关研究预见,将主要体现以下十五个方面:

1、知识生产要素的相对作用最大。知识经济正在使生产力结构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变,知识已经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2、第四产业将成为社会支柱产业。知识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类型四、三、二、一型,第四产业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保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所形成的产业群是支柱产业。

3、第四产业部门的利润率高。工业经济时代使第一产业的利润大大降低,而知识经济的来临,又使利润正在向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主导技术的第四产业部门转移。

4、基础设施的构成变化。现在我们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三个部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把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各个环节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5、知识创新和运用将是经济优势。工业经济时代,资源、交通、资本、劳动力价格是竞争力的关键。而在知识时代,知识创新与运用能力的强弱、知识总量的多少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则成为经济实体综合经营力强弱以及是否有经济优势的关键。

6、知识经济时代的垄断概念不同。知识经济中的垄断一般不会带来生产和技术的停滞,也不会阻碍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7、经济增长点将发生新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全球经济由总量问题变成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未来经济增长点将主要出现在反映人类消费热点转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8、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的是智力资源,具有丰富性、可再生性,存在收益递增趋势,这会大大缓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能够实

现可持续发展。

9、知识经营成为制胜之道。知识经济是企业由资本经营转向知识经营的一大飞跃。知识经营是创造、使用、保存、提升并转让知识和智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10、中小企业受青睐。随着知识经济出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靠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本。在这个技术背景下,一改企业规模越大越好的概念,企业规模小同样也有优势,一是灵活,易发挥积极性;二是企业综合效益与每个员工利益关系更密切,有利经营。

11、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方向。继PC之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崭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电子商务代表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跟不上这一潮流,就会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

12、科教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工业社会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教育由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

13、社会财富分配要素变化。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占最大比例,而不再是资本、资源等要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是这个社会最富裕的人。1997年美国前六位富豪中的五位信息业人士,就是预示。

14、将面对结构性的失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即一方面新的第四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智力型劳动力,供需缺口日益拉大;但另一方面传统经济部门不可能吸纳更多的体力型劳动力。

15、将创立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生产的主要是知识产品,其生产存在分散化、非标准化的趋势,主要是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这样,我们的管理就应该着眼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以激励为主的柔性管理模式。知识经营把体现人的素质和智力等人力资源的主要环节即信息、技术、市场、预测、经营策略和战略等,敏捷、快速地统一起来,使企业得以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常言道,天气变了要增减衣服,对象变了要改变方式。面对知识经济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观念产业的重大影响,我们中国经济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三、要适应新世纪企业管理目标的新特点

本世纪以来西方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形成了现代管理的六大学派。这些管理科学的理论是需要认真去学习并且在实践中运用的,而现在有人认为,谁当了厂长(经理)或车间主任,他就自然懂管理了。其实,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单懂你那一行专业,搞化工的就只懂化工,那就不一定能搞好管理。要了解有关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能够站在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看问题,不能只埋头看你这一个企业。另外,还要有远见。成思危教授说,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是四维结构三维空间,再加一维,就是时间维。所以,面向21世纪的管理者,学习任务很重。在我们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着一个必须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认真树立一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管理思想,还需要认真地学习管理科学。新世纪的到来,从个人电脑到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怎么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好更有效地搜集、过滤、提炼和传播。这是21世纪企业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往往是大量的没有过滤的信息,这样,我们的管理者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订了很多报纸、杂志,实际上一天看不了多少。如果再上网的话,在网上随便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能够有一套对知识信息的精炼和过滤的办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需要的知识拿到手。另外,还需要知道你可以到什么地方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非常重要。从国内屡屡爆发的价格大战看,不少企业管理者以为价格就是竞争力。其实这个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力应该包含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而非价格竞争力,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竞争力,是指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广义的竞争力,还应该包括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调整产品的能力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概称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培训,管理的创新靠实践,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成思危教授指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直接学管理,他是学不懂的,容易走火入魔,以为他学的那套管理理论能用之四海而皆准。一旦真正到了企业里工作,他就会碰许多钉子。

美国有许多MBA就是这样。我本人也是MBA。拿到MBA,只能说明他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懂得了,但是真正的到了企业里行不行,还很难说。所以学管理的学生不仅一定要高素质。最好事前还要有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效果才有可能比较好一些。由于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着的组织的内外环境。因而没有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所以它又含有特定的艺术成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不存在一次又一次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条件可以证明存在,因而似乎是决策因人而异,显出艺术性;第二,管理对同一决策对象而言,决策本身既包含有实验意义,又具有实施价值,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因而显现出决策者对机遇的把握;第三,管理者的三项重要资源:决策能力、用人和运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均是因决策者个人而异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艺术;第四,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非优秀的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因而,不仅要求科学严谨而且要求艺术。在21世纪科学技术、社会和各种思想都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目标,除了强调企业本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外,还要强调用户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这是21世纪管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三者有机联系、紧密结合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从体制、结构、管理等各个方面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21世纪的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精神上,都会有新的变化。因此,面对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师,有必要很好地研究探讨和尽快适应这些新变化。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二:经济师论文语言连贯性分析

一、加强语气的前后呼应,使上下文衔接

句子之间,除了内容的连贯以外,还要注意语气的呼应。语句之间缺乏条理性,主要是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语气的前后呼应,则主要在于语言技巧。在经济论文写作中,加强语气的呼应,使上下文衔接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恰当运用衔接性的语言。衔接性的语言,以连词为主,还包括某些代词(这里、这样、那样等)、副词(显然、诚然、其实、同时等)和某些固定词组(实践证明、显而易见、由此看来、总而言之等),此外,还有一些承接性的习惯用语,如在这里、所谓是指、这就是说之类。这些词语许多就是复句中所用的关联词语,也有一些是只用在句群之间的。衔接性语言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表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是使语句前后衔接。因此,缺少了必要的衔接性语言,语气就不连贯。例如下面这段话:作为经营和运用货币信用杠杆的职能机构,①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信用高度集中的要求。②要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灵活运用信用,人民银行应在这两方面发挥其调节作用和纽带作用。③不论社会制度如何,货币信用的高度统一集中,已成为当代一切国家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信用活动都已为该国中央银行加以有效的驾驭。我国社会主义银行当然更应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句子的排列顺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读起来却不大通畅,总觉得疙里疙瘩。如果我们在①、②和③处分别添上既、又和事实上,读起来就通畅多了。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并不一定都要用关联词语来体现,不用关联词语而让读者去体会这种关系的叫做意合。在口头表达中,意合的现象比较多,书面表达就比较少,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可以用意合方式的却过多地使用了关联词,也会影响语气的通畅。第二,利用代词称呼。为了在语气上呼应,除了运用衔接性词语外,还可以利用代词作呼应。因为代词和它先前所代的词语有一种自然呼应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读到代词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把它和前面的所称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文气衔接,上下贯通。请看下面这段话:在银根放松时,由于贷款利率偏低,加之软约束又没有得到硬化,企业进入资金市场的热情往往并不高,它们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常常能得到贷款。这显然不利于资金市场的发展。这段话里用了它们、这等代词。通过这些代词的前后呼应,使我们读起来觉得既流畅又简捷,连贯感也非常强。如果把这些代词统统换成它们所指代的词语,行文会显得口罗嗦,自然语气的连贯就更谈不上了。代词除了称代的作用外,还起着关联词语的作用。在所有的代词中,那么、这样的衔接作用更为明显,写作的时候,它们往往是我们行文的助手。

二、应避免语言穿插过多,回复过大的现象

要想经济论文的语言通畅,就要使论述的各要点之间保持连续性。有的人喜欢说绕圈子话,从一点扯开,说了半天才回到本题上来,这样的语言当然是不会连贯的。例如下面一段话:所谓另一种汇价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从非贸易收汇来看,一些人主要认为,非贸易收入外汇后,一部分换成人民币,另一部分换成外汇券,而这些外汇券在黑市上兑换人民币,黑市交易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够完全取缔,但是国家曾明文规定,外汇券兑换外币必须凭外币兑换外汇券的兑换证明,与国家规定的汇价不一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且不谈黑市交易的法律性质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外汇券的购买力高于同等额度的人民币的购买力,使用外汇券能够买到较为便宜的商品和劳务。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却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这样当然令读者感到吃力。在论证中,先退一步说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穿插过多,回复太大,阐述同一论题的语句之间的间隔过远,就会造成上下文的脱节。上段话中前一部分画横线的语句应该移到下文适当的地方,后边画横线的可以删去,也可以用括号括起来。只有这样,文章的脉络才清楚,语言才连贯。经济论文的上下文之间应该有明确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如若受到破坏,语言的连贯性也随之受到破坏。上面那段话多少反映了口头表达时即兴思维的特点。口头表达时对语言衔接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带有即兴的性质,说话人往往爱从一点生发开去,绕了一大圈才回到本题。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自己说话的习惯来写作,就很容易出现这类毛病。

第2篇:高级经济师范文

事业单位中一般通过内部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各级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并进行综合评价,且对人员的调动会参考绩效考核结果,这样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是对于事业单位中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调动时,更加需要一个完善的、客观的、全面的绩效考核体系为基础,而现阶段事业单位中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不完善,甚至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全符合本单位的模式,不能对各项工作、贡献、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或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那么这种情况下的绩效考核结果并不具备参考性,甚至会影响到各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对于高级经济师而言,现阶段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事业单位中绩效考核机制与本单位的管理模式不匹配。在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运行中,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不适合本单位管理模式和发展情况,虽然需要通过绩效考核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考核标准具有局限性,考核结果不能客观、全面体现工作过程,造成考核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对员工的评价要求,影响绩效考核结果。

其次、事业单位中绩效考核主观性较强。由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及不满足本单位考核要求,造成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不完善,考核中主观因素较多。尤其是考核人员对被考核人员如有认知偏差,会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绩效考核考评结果,也就使得绩效考核失去实际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二、高级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SWOT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为更加直观了解高级经济师的现状及提升并完善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必要性,本文使用SWOT模型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分为对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以及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的优势

事业单位通过更加科学的绩效考核模式和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并发挥高级经济师对组织内外部的环境进行分析的积极性,使事业单位的各项决策更具前瞻性、可操行及适用性,更加符合事业单位长期发展模式及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二)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的劣势

现阶段各个行业的绩效考核模式及管理战略同质化较为严重,行业间的绩效考核侧重点及管理界线较为模糊,因此,趋同化的绩效考核模式使得人力资源的竞争力较低,缺乏创新性及差别性。

(三)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中的机会

高级经济师在事业单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业单位在发展中也逐渐认识到高级经济师在组织发展中的决策及指导作用,事业单位逐渐完善高级经济师的内部培养及外部引入机制,不断健全绩效考核机制,这为完善人力资源中的高级经济师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高级经济师在绩效考核中面临的威胁

对任何单位来说,人才的流失尤其是高级综合性管理人才的流失,都会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及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现阶段事业单位的组织文化建设不完善,员工对组织的归宿感不强,都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通过SWOT分析,高级经济师在事业单位发展中虽然组织已经意识到高级经济师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仍需通过进一步提升高级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高度,完善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高级经济师应发挥的作用。

三、完善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的路径研究

(一)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的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要建立较为客观公正并符合自身发展模式的绩效考核机制,并且在对高级经济师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明确考核指标、定量化考核体系及考核后评价体系,使考核更加客观、全面、定量,更具参考性。根据绩效考核的评分,量化绩效考核结果,并建立适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奖惩机制,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执行。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及评价机制,保证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对高级经济师能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充分调动高级经济师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充分发挥高级经济师在组织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竞争力。

第3篇:高级经济师范文

关于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一: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新的面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企业的综合发展,首先就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是作为企业发展最为基础的一种工作,通过企业经济师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把人力资源的优势呈现出最大化,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对企业长远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没有长期的计划。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一项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众多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工作,并没有深刻的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大意义。所以说在我国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较为单一,并没有制定长远的计划,由此一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所以说在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定长期的计划多么重要。

2.人力资源引人不恰当。

在我国企业中,由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具备一定的实力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由于规模较小并不能引进有着丰富经验的管理型人才,只能引进一些没有经验的毕业生,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人才的用,从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构架有着一定的破坏,同时还对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说在企业中人力资源引人不恰当直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运行。

3.奖励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众多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充分发挥出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有的企业中奖励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由于表现优异的员工并没有及时的进行激励,导致了员工在工作中的懈怠;在企业中并没有建立良好的员工考核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并且还严重影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奖励机制不健全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4.缺乏新鲜的血液。

就目前情况来说,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缺少新鲜的血液,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企业老员工的思想是陈旧、老套的,不能说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帮助,企业的技术和思想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对企业的创新没有过多的帮助。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对企业长远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所以说企业缺少新鲜的血液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帮助。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

要想对企业长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这就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弥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型时代的到来也说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人才,要想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大化,首先必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进行健全,只有健全制度才能发挥出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优势,制定出一套可实行、完整、合理的制度,对企业有着莫大的帮助。

2.培养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

企业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发挥出企业员工的最大的积极性,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企业经济师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要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出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经济师还需要让员工进一步认识到众多企业之间的竞争意识,才会让员工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并且为自身制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企业经济师要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一定的改革,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并且将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的水平。能够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发展。

4.培养适合的人才。

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首要工作是为企业培养出适合的人才,能够为企业所用。在企业中还要建立完整的考核制度,对企业人才进行一定的考核,进一步提高企业人才的能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所以说培养适合的人才是企业经济师首要任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型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师在企业地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经济师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能够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所以说在企业发展中要格外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提高企业员工自身的竞争意识,而且还能为企业提高良好的帮助。

关于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二:经济师营销创新的重要性

一、确立市场经济下营销黄金原则

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沿袭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与短缺供给在人们头脑中牢固形成的买卖原则是很难退位的。其根本是消费者只能被动地适应生产者。正如西方那一个古老的黄金原则:你想让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这个黄金原则是几千年来西方人的行为准则,它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相似。就如何做人来讲,上述原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营销观念恰恰与这个传统黄金原则不同。国外有的营销专家把营销原则比作新的黄金原则。这个新的黄金原则是:你要像别人所希望的那样对待他们。用我们习惯了的话说白了,就是要满足用户需要,为用户(消费者)服务,把消费者当作上帝。现代营销的观点认为,传统黄金原则违背营销观念,因为传统黄金原则做了一个假定:所有的人都是同样的。这是从感情方面来讲的,恰如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个道理那样。而根据营销的观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消费结构的人们往往具有不同的观念、需求、价值观。所以,市场经济下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以满足别人所希望、所需求为原则。

传统黄金原则的核心是以希望别人怎样尊重你,你就怎样尊重别人,但这并不是说营销观念就不尊重别人。营销观念更强调地认为,尊重别人是重要的。但营销观念提醒我们必须下功夫搞清楚:别人观念中的尊重所包含的意思可能有很大差异。别人的观念可能因为他们文化背景及消费层次的不同而不同。说营销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时,它包含的重要意思是根据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标准满足他们。营销观念认为,消费者需求并不是根据销售者的观点就能简单推测出来的,况且,消费者需求往往是复杂的。所以,我们市场经济中的销售者需要深入反复地调查研究消费者需求,发现消费者需求。并不是我们不愿意要的消费者也不愿意要,我们想要的消费者也想要,更不是我们生产什么消费者就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服务消费者就接受什么服务。现代消费已经不再遵守著名的4P营销原则(即价格、商场、产品和促销)了,而是变成了新的6C,即成本、渠道、便利、公关、顾客和消费者。这种结构转变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消费者也当作销售动力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对人类以及人类在广告和营销刺激下的行为进行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网上消费超级市场的兴起,为消费者展示了十分广阔的选择余地。作为企业生产者,我们所面对的消费者需求是不能简单推测的,是复杂的。对我们生产和销售者来说,它往往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需要我们生产和销售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去发现消费者需求;要像消费者所希望、所需求的那样对待他们。

二、探索营销创新的三条线管理原则

营销观念变革的产物是营销创新。因为营销创新是一个企业能否抓住商机持久发展的重要环节。一切产品都必须通过市场营销获得效益,围绕市场实施经营战略调整。三条线管理是当前企业推进营销创新的有效做法。所谓三条线管理,即在营销系统全面实行物流一条线,财务一条线,营销一条线。物流一条线:就是配送中心建立在市场和生产之间,并保证合理的存货,真正以市场为龙头,以销定产。一改过去生产计划凭感觉,市场信息滞后,造成产品积压的状况。配送中心也不再仅仅是保管员,它已经成为市场产品的信息流,能加强物资监控,有利于市场开发。财务一条线:就是财务系统直接进入市场前沿,及时掌握产品流向和资金动向,在更多的范围内变结算为预算,让财务管理管出效益。应向区域或分公司派出会计经理和财务人员,所有财务人员统一由总公司财务部直管,从而保障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效益。销售一条线:就是营销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下达营销硬性指标,把应收帐款不断地减下来,把库存产品不断地降下来,限定最大库存量不能超过上月销量的二分之一(或适当比例)。

销售一条线还必须包括优质售后服务。以目前家电企业中荣事达集团推出的红地毯服务模式为例。红地毯服务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它有别于一般的服务模式,把以人为本,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目标是以消费者为服务对象,让消费者满意。在荣事达集团收到消费者众多表扬信件中,有一封上海用户来信说:作荣事达用户,心情很好。这封信告诉我们企业为用户服务不仅要保证产品的正常使用,还要让用户心情很好,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红地毯服务模式的主旨所在。始于荣事达集团上门服务铺开红地毯的服务行为意义深远。这不仅强化了红地毯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而且呼唤起消费者的主权意识。我们看到迎接国外贵宾时,往往铺着红地毯。它寓意尊贵,象征热情。企业实行红地毯服务就体现尊用户为上帝,视用户为贵宾的服务宗旨。红地毯服务的行为规范严格规定了服务人员必须做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递上致歉信,套上进门鞋,铺开红地毯,这些都体现了红地毯服务尊重用户、为用户着想、让用户心情很好的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三、实施客户资信管理原则

第4篇:高级经济师范文

一、学识水平

19XX年XX月,XXX通过社会招生考试考入XXX农村信用社。他工作热情高,虚心好学,经常向老同志请教并坚持自学,先后自学了《农村金融研究》、《农村信用社财务会计制度》、《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等书籍。19XX年初XXX参加了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考试,考取了XX农村金融职工大学,在校脱产学习两年,系统地学习了金融基础理论及业务操作技能。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工作,做到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的紧密结合,XXX同志这些年来始终坚持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先后撰写出三十余篇论文、调研报告,分别被国家、省、市级报刊采用和全市系统内交流,为做好农村信用社工作及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几年来,该同志共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0余篇,连续多年被评为农村信用社优秀通讯员,19XX年以来始终被XX金融学会聘为常务理事。

二、业务能力

1、具有较强业务工作水平和组织能力

自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先后担任过基层社主任,联社机关会计、信贷科长、计划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较全面地掌握了农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了较强的工作能力。19XX年组织联社档案升级工作,顺利通过了区、市、省级验收。

2、有较强的管理经验

19XX年XXX同志被提拔为XXX农村信用联社主任,主管业务、信贷、计划、“三防一保”及党支部工作。当时,正是农村信用社经营最艰难的时期,存款下滑,贷款占压严重经营效益下降。面对这种局面,他采取了大力组织资金,狠抓贷款管理,加强内部管理的三条措施,使信用社经营环境迅速好转。

3、具有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

多年以来,该同志在积极探索金融理论研究,努力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经常主动或被组织委派做人才培养工作,在培训工作中。他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多年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使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19XX年他为XXX农村信用联社干部职工讲授了会计、信贷、法律等知识。19XX年,为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微机操作技能,他组织开展了联社干部职工微机培训工作。在培训中,他亲自授课,提高了全社干部职工的微机操作水平。XXXX年,为结合联社职工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该同志用一周时间对联社中层干部进行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辖中层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使“三个代表”学习活动融进了实际工作中。

三、工作业绩

1、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几年来,该同志认真落实党的农村金融政策,积极深入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围绕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开展工作,通过他的努力,XXX的农村经济日渐好转,XXX农村信用社也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XXX出现了XXX韭菜村、XXX养牛村、XXX果树村等专业村镇。

2、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为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该同志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五十余项,并切实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从而建立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监督有力的工作体系,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该同志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以“创先争优”和“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在全辖员工中深入开展了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并通过建设职工之家、互帮互助等活动,使全体员工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了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19XX年以来,XXX农村信用联社连续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抗灾自救标兵单位。

四、工作态度

该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该同志先后从事过多种工作岗位,但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能积极服从组织安排,做到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他处处以大局为重,虚心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经济专业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细则》及总行有关规定,经审议,XXX同志具备高级经济师申报条件,同意推荐XXX同志晋升高级经济师任职资格,请予评审。

第5篇:高级经济师范文

你们好!

参加工作近xxx年,由于各级组织的培养教育,领导和同志们的提携帮助,加之个人不懈努力虚心学习,我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有了不断的提高,综合素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下面将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 从事经济工作的基本情况

二、从事经济工作的学习情况

三、在经济岗位上的理论成果

重组改制以及世界经济的不断变换,给我们石油单位的经济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我们不得不不断地进行创新。

我提出并设计了采油厂“三D”精细成本管理模式,提出了健全成本管理的组织、制度和考核三个成本管理体系;纵向、横向、时间“三维'分解成本;构建作业区、机关及辅助单位和专项费用三个标准成本管理模式等比较完整的适应采油厂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提出加强成本过程管理的财务监督委派、内部审计、第三方监理、后评估、成本日报监控等一系列措施,并亲自编写了落实这几项措施的有关制度、规定,使这几项措施在成本过程控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出采油基层单位岗位量化考核的思路,亲自到靖三联现场写实,提出了岗位量化考核表的基本框架格式及考核办法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岗位量化考核的顺利开展。

多次到五里湾第一作业区指导作业区内部模拟市场的试点,提出了采油作业区内部模拟市场的框架及建立运行机制的思路,保证了试点的成功。

提出了成本管理要由成本节约型向成本避免的转变、“学会花钱为省钱”以及经营工作要与生产、科技、改革、管理紧密结合等成本管理的思路,拓展了成本降低的空间,促进了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提出了加强成本要素主要项目精细管理的思路,亲自编写了材料、电、井下作业、运费四个成本可控度较大成本项目精细管理的指导性意见,使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全面组织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出并参与了采油作业区内控体系的建设。多次组织了内控测试,促进了内控体系的执行有力。特别是采油作业区内控体系属中石油首家,得到了股份公司的好评。

第6篇:高级经济师范文

【关键词】 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制;总会计师

《会计法》的贯彻实施,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它对于规范会计行为、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稳定经济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经济责任具有重要作用。200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根据《会计法》等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出台的《关于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进一步强调了“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是贯彻实施《高等教育法》、提高管理水平、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校长经济责任制”。但实施多年后,校长经济责任制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目标,内部经济工作秩序混乱并没有得到根治,收入体外循环,重大经济事项缺乏充分论证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少数管理者因违法乱纪而陷入犯罪的深渊。

一、校长经济责任制落实难的原因

(一)责任主体的安排不合理,无法对经济责任制有深刻的理解

纵观我国高校校长的产生过程不难发现,校长由上级遴选,由上级任命,他们虽不是公务员,却都是部级或厅级干部,这使得校长更倾向于自己认同为政府官员,更注重对上级负责,时刻关注上级有关部门的各种政策指令,眼观各级领导的脸色行事。在校内,他们的行为模式也与官员趋同,满足于批文件、发文件、作报告。在遴选校长过程中过分关注候选者在上层的关系,专业学科背景,资历和性格特点,而没有对其道德品格、行政能力和经济责任制的履行能力等予以必要的考虑。这种遴选制度,不仅使校长不能专注于学校的管理,履行其经济责任,而且还将影响学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二)责任主体工作面广,内容复杂,难以担当起责任制的重任

《高等教育法》规定:“校长是高校的法人代表,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处于行政指挥的最高位置,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总负责人,理所当然对学校的财经工作负责。但校长一方面工作量大,全面负责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精力难集中;另一方面,工作面广,内容复杂,既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质量学生的压力,又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及后勤等行政工作,不断增加教学投入,提高办学效益的重任,经济决策难于专业化,往往形成什么都负责,什么都负不起责的局面。

(三)与责任制配套的相关制度不健全,对责任主体的监管不到位

国家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实施了《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对规范办学过程中多元的经济行为,监控各项经济活动,落实经济责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公布的相关案例来看,部分高校与经济责任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并没有出台,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导致责权利不挂钩;有的高校虽然制定了如经济责任制等相关制度,但也并没有按“授权――执行――监督”的程序设计,制度执行应达到的监督作用是表面化和形式化。与此同时,还有些干部的离任审计也是走过场,往往是先任命后审计,甚至从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监督只是停在口头上。

二、设置总会计师,是贯彻执行《会计法》,强化校长经济责任制的有效途径

经济责任制顾名思义是对经济活动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动态的、有组织的系统工程,责任是贯彻系统全过程的纽带,通过不同层次的相互作用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根据《关于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及《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高校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校内管理体制的层次应分别建立校长、总会计师、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的各级责任制,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一直抓到每一个基层经济单位。而现在高校普遍建立的管理层次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这种层次安排不仅是校长无法真正担当全校的经济责任制,也使财务处长的财经管理工作因层次低而乏力。因此在高校领导班子中配备一名懂经营、善管理、精通财务的总会计师,构建在校长领导下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管理架构,由总会计师协助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财经工作,就易于使高校管理围绕经济责任制这个中心上台阶、出水平、创效益。

(一)设置总会计师,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

长期以来,政府与高校之间是典型的“命令――服从”式的内部行政关系,政府管理在宏观上规划全国教育发展、制定各种教育法规政策;在中观上主办和管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如校长的聘任、教学经费的使用、招生等;在微观上还要制订教学计划、课程标准、选择教材内容等。这种模式下,政府既是学校的主办者,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同时还是办学者,而高校是典型的“营造物机关”,它不具备更多的权利,也不行使更多的职能。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高校的弊病,强烈要求对这种“政府――高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好回应着社会的需要,明确了高等学校办学自,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目标,提出了在高校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这种新型关系的形成和总会计师的设置,将极大地改变政府与公立高校的行为,有利于高校形成自主竞争、协调与制约的机制,从而将高校内部经济管理活动引入到积极生产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产品,以立足于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

(二)设置总会计师,体现了责任安排上的合理性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须对本单位的财务会计行为负责,但高校财务工作复杂,涉及众多的行业和会计业务领域,单位负责人不可能、也不必事必躬亲,弄懂所有的财务会计业务和财经法规,而应当按照“委托-”的契约关系模式,将相应的责任、权限通过制度或契约等形式,委托给具有丰富财经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总会计师,由总会计师协助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的会计监督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安排上的合理性和优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借助“委托-”的契约关系,由总会计师领导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按照契约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严把财务关,从而分担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落实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

(三)设置总会计师,体现了财经工作的有效性

经济责任制的内容贯穿于高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高校建立总会计师负责制是加强财务管理,落实经济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也是监督学校执行财经纪律的重要基础。高校经济关系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要求经济决策和管理人员必须专业化,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实行总会计师责任制,全面协助校长搞好经济事务,就可以对整个高校的财经工作抓得彻底、抓得具体,有利于经济决策的贯彻执行和各项增收节支措施的落实。

1.教育投入巨大,需要以总会计师为责任中心。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银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普及,银行动辄几百、上千万甚至数十亿的优惠贷款注入高校,如何把巨额的带息资金管好用好,保证每一笔资金用在“刀刃”上,是摆在校长面前的实际问题。如果没有总会计师作为学校财经工作的组织者,经济决策的中心成员,参与学校的经济管理决策、经济计划实施方案和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就有可能造成校内投资决策的失误,形成到期无法偿还的被动局面,影响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只有设立总会计师岗位,对校内的财务工作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专业领导,才能满足多元投资主体的不同需要,促进学校对外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

2.办学财源多元,需要总会计师协调。高校是投资大、产出多、成果多的教学和科研基地,涉及面广泛,经济关系相当复杂。它不仅是教学单位,而且是融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社会团体。要筹集足够的教育经费,学校必须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知名企业和个人增加对学校的投入;通过开展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开发等手段增强学校自身的筹资能力。《关于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熟悉“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在校长的领导下协调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直接参与学校的各项事业及产业发展规划,参与重大经济问题决策;利用总会计师是“理财专家”,管理上精打细算,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堵塞了资金漏洞,为学校“理财当家”。

3.财会工作复杂,需要总会计师的领导。加强会计核算是实行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步骤,但会计核算是专业性、技术性、连续性都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核算与监督没有总会计师牵头,只靠财务部门是难以完成的,一方面因为财会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综合权威性差;另一方面如果行政领导缺乏较全面的财会专业知识,在处理业务问题时,不具有权威性,甚至会因决策的不合理影响事业的发展。设置总会计师岗位,总会计师作为行政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对校长负责,全面组织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有利于更好地结合行政手段和经济措施,管理财政,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项经济责任制的落实。

三、设立总会计师岗位的建议

建立健全校长经济责任制,其核心是责任、义务和权利相结合,使学校的财经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责可究。现在大部分高校有关的重大经济决策和经济计划都是由校一级领导成员决定,由其代行总会计师职责。因此,设立总会计师岗位迫在眉睫。

1.主管部门的重视,是设立总会计师岗位的前提。虽然《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都明确规定了高校可以设置总会计师岗位,但总会计师是校级领导成员,这个岗位的设立,牵涉到校级领导职数和校级领导的分工,这不是学校内部可以解决的,必须在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高度重视总会计师在现代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设立这一岗位紧迫性的前提下,与组织、人事、财政等多部门共同努力,统筹考虑,才能解放思想,排除顾虑,争取尽快到位上岗。

2.人员的选用与安排,是落实总会计岗位职责的保证。作为总会计师,除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财务、税务、工商等法制观念外,还必须有战略意识,全局观念和系统思想,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须从实际出发,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不怕担风险;重视群众意见和人际沟通。因此,在遴选总会计师时,要大胆启用那些有胆识、有知识、有能力、有魄力、勇于负责任的能人。

3.加强总会计师队伍的管理,是履行职权,维护其权威性的保障。虽然《会计法》赋予了总会计师职责和地位,但要发挥其真正作用,还须加强对总会计师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改进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工作能力,维护总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第7篇:高级经济师范文

    关键词:村级财务;注册会计师;审计

    一、现有村级财务审计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乡镇经管站(或其内设审计部门)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乡镇经管站在完成日常经管工作的同时,每年安排一些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

    审计人员通常不设专职,一般由经管人员兼任;或者在经管站内下设审计站,安排专人从事审计工作;或者设立审计站,但与经管站合署办公。这种模式从本质上是经管系统的内部审计,它受上级农业经管站和乡镇政府的双重领导。二是乡镇政府内单独设置审计机构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乡镇政府经县级编制部门批准,单独设置与乡镇经管站没有隶属关系,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直接受乡(镇)政府领导的财务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一般为专职人员,负责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单位进行审计。这种模式的独立性较强,但在实践中比较少见。这两种审计模式虽然对规范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一)审计性质不明确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审计的主体是村级集体行政管理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的审计机构,但它与审计对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存在任何隶属或利害关系,而且审计主体也不是现有国家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机关工作人员。虽然个别审计机构根据法规或规定可以接受委托并收取费用,但它又不同于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社会审计。

    (二)审计独立性不强在上述第一种模式中,乡镇经管站既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经营者,又是会计工作的指导者、监督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因素和人为因素,不但违反了审计独立性原则,而且其审计结论也可能违反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在上述第二种模式中,也可能存在着乡镇政府和经管部门进行行政干预的现象。

    (三)审计形式和内容单一,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目前的村级集体经济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还不高,审计方式还局限于以查处问题为主的财务收支审计和财经法规审计,以评价和鉴证为目的的经济效益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开展得很少。审计方法和手段多为全面查账或群众调查,还不能运用统计抽样、内控制度测试和风险评估等方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很少运用。审计多为事后审计,很少涉及事前、事中监控。

    (四)审计在制度上和规范化方面还很欠缺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与规范,审计行为显得很随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计的质量、效益和形象。特别是在某些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审计人员素质普通不高的情况下,可能会带来被审计方不认可审计结论或提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风险。

    (五)审计信息不对称在村级财务关系中,全体村民是村合作经济组织集体资产的所有者,而村支两委是全体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集体资产的经营者,其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集体资产的安全与增值等负受托责任。现有的村级审计机构一般是作为乡镇政府的内设部门,只对乡镇政府负责,没有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作为村集体经济所有者的村民却无权看到对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结论,无法了解本组织的经营和财务情况,容易产生财产所有者、受托经营者和受托监督人之间的关系错位。因此,随着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很有必要委托外部社会中介机构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以保证村支两委正确履行财务管理职责,真正对全体村民负责,防止“道德风险”的产生。

    二、注册会计师进入村级财务审计领域的现实意义

    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村级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城郊结合部的村级,其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但是,村级熟悉财会知识的人员不多,自行组织日常经济行为的能力较差,没有一个能让各方都满意、一旦出现利益冲突能公道地给出客观结果的角色。因此,在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村级审计之外,聘请注册会计师开展独立审计,也是一些基层政府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明确自身权益、借以实现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有益尝试。注册会计师进入村级财务审计监督领域,参与对村级财务公开及民主理财效果的检验和监督,调解村级不同社会活动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既有其可行性,又有其必要性;既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受托经济责任扩展的需要,也是注册会计师自身行业发展的契机。

    三、注册会计师村级财务审计的范围、功能定位和业务内容设计

    由于我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被审单位总数很大、单个单位资产规模小、业务相对单一、审计技术性要求不高等特点,所以需要对注册会计师村级审计功能及业务范围另作界定,使其既与其他审计方式相区别,又能与村级经济及财务管理活动特点相适应。实现注册会计师业务与村级经济管理活动自然“对接”。因此,根据村级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注册会计师村级财务审计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组织的资产经营活动的审计;另一部分是涉农部门、支农资金和支农项目的审计。具体而言,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的主体应包括: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乡镇财务双代管机构、村办企业或农业企业及农业股份公司、国有农场或农垦集团公司、财政部直接针对农民的国债项目、国家部委出钱设立或资助的直接针对农民的农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国家项目、村干部离任审计等。由此可见,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进入村级财务审计监督领域的功能定位在:一是为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提供咨询,帮助其管理经营活动;二是为村级集体经济实体提供审计、监督服务;三是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建立合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

    根据注册会计师村级财务审计的功能定位,其业务内容可设计为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两大部分。在审计服务方面,注册会计师可对村级下列经济事项进行审计: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及执行情况;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借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乡镇合作基金会的资金筹集、投放与收益分配情况;社会捐赠、国家直接拨付给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款项、物资使用情况;建设项目的财务情况i各种承包费、租金、土地征用补偿情况等;村级负责人任期目标及离任的经济责任;接受委托的其他审计事项。在非审计服务方面包括会计簿记服务、税收服务、咨询服务等。

    四、注册会计师村级财务审计的制度设计

    (一)关于委托人的设定根据注册会计师村级财务审计的范围、功能定位、业务内容,注册会计师村级审计的委托人可设定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上级经济管理部门,前者是经济实体的所有者,后者是村级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兼政府拨付到村级的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督者。

    (二)关于事务所的组建和工作方式根据我国的现状,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建立到县一级,经济基础好或人口密集的地区可以建立到乡镇。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在村级开展审计监督的目的:一是凡符合会计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熟悉村级业务、对村级市场前景看好的已经存在或新设机构都可以申请成立,开展村级审计监督业务;二是整合目前许多不景气、业务萎缩的当地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专门面向村级的事务所,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三)关于注册会计师与相关主管机构的关系在不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前提下,要做好与村级审计站、乡镇经管站和其他经济管理机构的沟通协调工作,以获得必要的支持。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明确规定村级审计站、乡镇经管站和其他经济管理机构的监管范围,防止出现原有村级经济监管机构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监管方面的业务冲突。

    (四)关于审计费用问题会计师事务所要生存、发展和采取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经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且是关乎这一制度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经济实力较强或实行集团化管理的村可直接聘请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于确实无力承担审计费用的委托方,要对审计机构限定一个最高费用额度;对收费不能弥补成本的审计项目,政府应给予事务所一定的补偿。

    (五)实行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援助”制度的思考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为社会创造福利并享受社会公共福利的组织来看,注册会计师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在某些领域放弃或暂时放弃盈利目标,从一种社会公德的角度出发。为社会无偿提供若干专业服务。因此,借鉴法律援助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可尝试在经济比较落后、业务量较大的村级实行注册会计师“独立援助审计”制度,这是对农村社会朝着民主科学方向发展的有力支持。

第8篇:高级经济师范文

应本会所属企事业团体会员单位的要求,参照国家人事部和自治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申报推荐评审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和评审工作实践,经研究,决定在本协会所属企事业团体会员单位内继续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申评认定工作。

一、组织领导

1、成立**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由9至1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同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遵循“公正、客观、准确、保密”原则,保证评审质量。

2、成立**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同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联系,负责受理助理级以上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认定的有关事项。

3、各团体会员单位要成立技术职称资格推荐审议小组,该小组一般由行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5—7人组成。

二、转正定职

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不需评审,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2、大专毕业,见习期满,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取得双学历学位和研究生毕业班毕业的人员在取得最后一个学位或毕业后,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3、硕士学位获得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受理评审的系列

1、工程技术系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高校教师系列: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系列: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

4、科学研究系列: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5、经济系列: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必备条件

(一)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是本会所属企事业并是**老科协团体会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凡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应提交在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或工程设计报告二篇以上;

(四)对外语、计算机等级水平的要求,由各团体会员单位和职称资格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核实灵活掌握。

五、评审标准条件

1、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条件

(一)助理工程师任职条件

具有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获得硕士学位取得第二学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工程技术岗位上见习一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二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四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基本掌握现代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技术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有独立承担复杂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工作的实践经验,能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提高研究、设计工作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2年左右;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三)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解决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本专业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有系统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社会、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独立承担重要研究课题或有主持和组织重大工程项目设计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有系统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实践经验,取得过具有实用价值或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设计成果,或发表过有较高水平的技术著作、论文;能够指导工程师、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技术开发、技术情报等工作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应能比较熟练和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为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在生产、勘察、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技术职务。

(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从事高级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评教授级高工:

①主持和设计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解决过省部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的技术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集体项目前三名或确系实际执行主要完成者,显著经济效益指年创税后利润50万元以上,下同)。

②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研究开发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部省级一等奖或二等奖2项或三等奖3项等级内额定人员。

④在国际性的科技成果交流展览中获金质奖1个或银质奖2个、铜质奖3个的。

⑤获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称号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⑥主持开发、研制的新产品或结构调整、更新、换代的产品,成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其市场占有率在自治区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三名,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⑦主持完成国外引进大型先进成套(单机)设备或生产线安装、调试的全过程,投入生产后,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⑧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设计、研制、开发、推广应用中,将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2、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教任职条件

助教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或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经考试或考查,确认达到学士学位水平,经过一年以上见习试用,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担任4年或4年以上助教职务期间,已取得高等学校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或确认已掌握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内容,具有本专业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教职务工作,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教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副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副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门学科发展前沿的状况,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②教学成绩显著,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出版过有价值著作、教科书;或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或在实验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四)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副教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教学成绩卓著。②发表、出版过有创见性的科学论文、著作或教科书,或有重大的创造发明。③在教学管理或科学管理方面具有组织领导能力。

对在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等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讲师任职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任助理讲师职务:

①获得学士学位,见习期满;或担任教员职务两年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有较强的业务实践技能,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已承担4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理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高级讲师任职条件

已承担5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高级讲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高级讲师:

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卓著。

②能指导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咨询、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造诣较深、成绩显著。

③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对在教学工作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4、科学研究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研究实习员任职条件

获得硕士学位者,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获得学士学位者,一年见习期满,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研究实习员:

①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②了解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环节,初步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能承担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

③能阅读一个语种的外文专业书刊。

(二)助理研究员任职条件

获得博士学位者,可任助理研究员;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四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二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任助理研究员:

①对本学科、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了解本门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地掌握本门学科必要的实验技术,能独立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工作;

②取得过具有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或在推广科研成果中有明显成绩,或在野外科学工作中获得有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在上述之一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能指导初级研究人员进行工作;

③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对从事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的人员,外文要求可有所不同)。

(三)副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3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副研究员:

①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科研工作中较复杂又有较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

②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选定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③取得过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或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提出反映这些成果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或取得系统的又有较大学术或实践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发表过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或在上述之一成就中起关键作用。

④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⑤具有指导和培养中级科技人员、研究生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副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研究员:

①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②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

③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

④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员,在聘任各级研究职务时可不受上述规定的学历和资历的限制。

5、经济专业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胜任助理经济师职务;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经济专业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2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获得博士学位,胜任经济师职务;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2年左右;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三)高级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方法和发展趋势。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性意见。在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贡献显著。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经济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经济师工作5年。

六、破格晋升条件

为鼓励自学成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在生产、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中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确有真才实学,贡献突出者,可不受规定的学历限制,放宽资历年限,破格申报评审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一)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五年,并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二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荣获市级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或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市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任职期间(三年以上)企事业管理成绩突出,管理经验被市主管部门或市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十年,并取得本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三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获得省、部级以上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发明奖,下同)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省、部级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省、部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本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中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被自治区主管部门确认,并在全区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七、申报、推荐及受理程序

1、个人申报。申报人填写《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表》,提供学历证书复印件、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等,交所在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议推荐小组。申报人填写申报材料时,除本人姓名用笔填写外,其余内容一律用电脑打印。

2、单位审议推荐小组负责对申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确定推荐意见,根据申报人的德才表现,学术技术水平、工作业绩、成果等情况写出具体推荐评语。

3、申报材料每人一式二份,在今年7月底前,送交**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整理后送评委会评审。

4、申报人在交申报材料的同时,高级的每人交评审费用500元,中级的每人交400元,初级的每人交300元。

八、评审及审批

1、高教、科研、工程系列,高级评委会要按学科、专业设置若干学科(专业)组,对被评审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并向高级评委会提供真实可靠的推荐意见。

2、对照相应系列条件规定的任职条件,各档次职称规定必备学历资历条件和破格晋升条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审。

3、评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经出席评审会议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获通过。评委会的评审表决,只投同意或不同意票,不投弃权票,正式投票要一次性完成,不得搞复议。

4、评委会应建立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开会日期、出席会议的评审委员、会议议程、评审委员发言摘要、投票结果等。记录要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记录人签名。

5、评委会的评审结果须经**老科协专业职称资格申评领导小组批准,由**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行文公布,并发加盖钢印的职称资格证书,方可有效。

九、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职称的评审

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的职称,由个人向企业申请,再送服务民营企业委员会初审,然后提交老科协专家评委会评审。

民营企业人员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技术职称任职条件,学历可适当放宽,着重看其实际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看其技术和管理成果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如创何种名牌产品、增加多少产值、利润和税收,获得何种奖励等。

第9篇:高级经济师范文

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界定

1.教育资源的界定

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lJ。教育资源按其存在形式,包括“有形”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校舍、教育教学用房、教学家具、教学仪器、设备、低值易耗材料、图书资料等的配置;“无形”资源包括教师队伍、生源、教育的管理、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等的配置。教育资源按其质与量,应包括“外延性”和“内涵性”资源,“外延性”资源大多是指其有形的教育资源,“内涵性”资源一般是指教育的“无形”资源。

2.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界定

优质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具有超值价值的、高效整合、配置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的内涵性质量展示,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关键要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包括优质整合资源要素,即部级重点高校、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研究生院、博士点硕士点数量,部级教学团队,部级重点学科数量、部级重点实验室、部级精品课程等组合型教学资源,也包括国家工程院院士、部级教学名师、高级职称教师人数等优质单一资源要素。在教学中体现为优质高等教育人力资源要素、优质教学内容要素、优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素、优质教学成果要素、优质实践教学要素和优质教学管理机制要素等。

二、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按“三大地带”划分法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并以人口、GDP、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为依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1.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行政区,2008年人口总量约为5.29亿,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人力资本丰富,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该区域涵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基础最雄厚、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有潜力的省份和地区。通过对1999—2008年三大地区GDP变动分析,总体上三大区域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图1),其中年经济增长最快的是东部地区,5年间GDP增加了1.67倍,远远高于中部西部地区的1.44和1.54,而增速最慢的是中部地区;到2004年有所改变,2004—2008年这5年总体上增长速度超过前5年,期间增长最快的是西部地区,增加了2.04倍,高于东部中部的1.97和1.92;从十年的数据看,增长最快的依然是东部地区,1O年间GDP增长了3.85倍,其次是西部地区3.79,最慢的中部地区是3.49。

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2008年人口总量约为4.28亿,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在反映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中,虽然中部地区10年间GDP增长速度也较快,但相对于东部和西部则较为缓慢,通过表1可见东中西部十年间GDP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变动分别为1.72、一1.99、0.26,中部地区占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且降幅较大,尤其是1999—2003年缩减2.4%,东部地区则大幅增长2.92%,西部也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仅为0.52%,这也进一步说明东西部、东中部差距的不断加大;在后5年间,虽然中部地区占比为正值,一0.99、0.25、0.73,仅仅是因为是在2004年基础上计算的,是一种恢复性的增长,和1999年的25.8相比,依然下降了1.99%,可见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总体上滞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后5年。通过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分析(见表2),说明吸引外资程度低,经济外向度低、国际竞争力弱的局面尚未改变,经济增长粗放型特征明显,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增长不但滞后于东部,某些指标甚至落后于中部。

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2008年人口总量约为3.71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27.94%,而2008年GDP为58256,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7.80%,该地区地处内陆,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多,地广人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在反映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中,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速度前5年较慢,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后5年增长较快;表l可见,西部地区10年间GDP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仅增长0.26,尤其是前5年缩减0.52%,后5年增长0.73%,增长幅度也不大,东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总体上滞后于东部地区,但与中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尤其是后5年;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东部的41%,东西部差距巨大,中西部差距较小,只差5.58%;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比重东西部差距悬殊,只相当于东部的13%,而与中部差距则较小,只有2.59%,说明吸引外资程度低,经济外向度低。

三、我国“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与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2008年人口、GDP、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等五项指标比较,分析普通高等教育资源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配置及经济发展相关性(表3)。2008年东部地区五项指标占总量的比重分别是39.85%、58.38%、44.45%、45.94%、4.19%,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等三项指标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均高于人口比重4—5个百分点,相对于人口来说,该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雄厚、密集度高、集群性特征明显,后三项指标基本呈均衡协调发展态势,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该地区GDP占比远远高于其他四项指标,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在本地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中部地区2008年五项指标占比分别是32.21%、23.81%、31.6o%、31.79%,33.27%,人口、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等四项指标基本差距不大,说明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协调一致性,但GDP占比和其他四项指标占比差距巨大,相差8一l0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资源数量优势和本地区经济的正相关性并没有体现出来,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政策、地理区位、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还由于高等教育资源质量优势的不足以及高教人才的严重外流。西部地区五项指标占比分别是27.94%、17.80%、23.95%、22.27%、22.54,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等三项指标低于人口比重,说明相对于人口来说基本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这三项指标与GDP比重差距较大,相差5-6个百分点,与人口比重差距更大,达到10个百分点,说明西部地区的无论普通还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数量都极其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四、我国“三大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分析本文选取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要素既包括高级职称教师、部级教学名师等优质单一资源要素,也包括部级重点高校、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研究生院、部级教学团队,部级重点学科等组合型教学资源,另外还借鉴了2003年开始启动的教育质量工程中的部级精品课指标。

1.高级职称教师资j霸f要素分析

通过图2分析,东中西部高校在校生占比分别是45.22%、33.00%和21.78%,对应的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是48.24%、30.59%和21.17%,高级职称生师比是40.17%、46.22%和44.09%,东部地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最高,比在校生占比高3个百分点,生师比最低,说明该地区大学生能够享有比中部西部地区更多的优质教师资源;中部地区高级职称占比低于在校生占比近3个百分点,高级职称生师比最高,与东部地区相比该地区大学生享有的优质教师资源较少,与该地区招生规模扩大和教育资源在数量上的增长不相协调;西部地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略低于在校生占比,高级职称生师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西部优质教师资源不足。

2.国家重点学科资源暑要素分析

通过图3分析,东中西部高校在校生占比和拥有国家重点学科高校数、国家重点学科数目的差距非常悬殊,东部地区在校生占比只有45.22%的情况下,却拥有国家重点学科高校总量的64.9%、占有国家重点学科数总量的69.34%,该项优质教育资源在东部地区配置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集中度;中部地区在校生占比33%的水平上,两项指标占比仅19.3%和18.14%,说明该项资源配置与高校招生数、在校生数的相关性越来越小,而更多的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可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经济因素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更加重要,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部级教学团队及教学名师资源要素分析

通过图4分析,东部地区部级教学团队占比、部级教学名师占比、在校生数量占比分别为45.22%、54.2%和54.6%,后两项指标占比均比在校生占比高出近1O个百分点,高等教育的经济特征明显,中部地区三项指标分别为33%、24.8%合26.2%,后两项指标占比均比在校生数量占比低近7-9个百分点,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近几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西部三个指标的占比较为接近,分别是21.78%、21%和19.2%,差距较小。高等教育资源具有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布局,经济因素和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明显,尤其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其作用则更为突出[21。

4.211工程、985工程、设研究生院高校分析

同样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211工程、985工程、设研究生院高校数据分析(见表4),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空间上首先表现为在先天发展条件优越的地方聚集,即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聚集131。985工程、2l1工程和有研究生院高校三项指标在东部地区分别为57.6%、66.2%和61.9%,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26所)、江苏(1l所)、上海(9所)、广东(4所)、辽宁(4所)、天津(3所)等;中部地区三项指标分别为20.3%、16.9%和19.05%,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北(7所)、湖南(3所)、黑龙江(4所)、吉林(3所)、安徽(3所)等;西部地区主三项指标分别为22%、16.9%和19.05%,主要集中在陕西(7所)、四川(5所)、重庆(2所)。

5.部级特品课“三大区域”配王非均衡性分析

部级精品课这一优质教育资源在三大区域配置具有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2003-2009年部级精品课共1847门,占总量的61.26%,说明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而中部地区部级精品课722门,仅占总量的23.95%,西部地区部级精品课446f-I,不足总量的14.79%。

五、结论与建议

1.东部地区已经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三大经济增长极,并加速实现产业资本的升级。东部地区由于经济转型及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高等教育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优质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东西部差距加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总体上滞后于东部地区,但与中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中部塌陷”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中部洼地依然存在。

2.人口因素与菁通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关度大,包括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等三项指标呈正相关,呈现较大的相关性和协调一致性。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与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正相关性较大,经济因素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更加重要,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我国高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的差异体现在区域性、院校层次性、学科结构性等层面上,成为高等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三大特征。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聚集效应明显,在东部地区配置具有更高的密集度和集中度,更多的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