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精选(九篇)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

第1篇: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重点与难点;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5-11457-03

1 引言

200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的考试科目设置、考核内容、考试形式进行了全面调整,编制了新大纲。二级考试除了考试科目有所增减外,还统一增加了公共基础知识部分。

新大纲出台后,从2005年开始,二级公共基础知识是所有二级考试科目必考的内容,考试大纲、试题内容完全相同。本文将根据新大纲的要求,结合近年来的考题,归纳总结了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每一章的考核重点和难点,阐述了顺利通过考试的复习方法和应试技巧,以供考生参考。

2 考试内容及题型分布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设计基础等四方面内容,采用笔试形式,占二级笔试全卷的30分,其中选择题10题20分,填空题5空10分。近两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题型及分值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06年公共基础知识题型及分值分布

3 复习方法及应试对策

3.1 紧扣新大纲,选好复习资料

从整体上分析,新大纲规定的公共基础知识涉及面广,但难度不大,考试涉及的内容都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考核以概念和认识性内容为主,理解性、应用性内容极少,考点也相对集中些。往往有考生认为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中只占30分,而涉及的面太广,花了时间也不一定能有好的收效,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弃,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另外,建议考生选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4年版)》,该教程按考点进行复习,针对性强,配套的课后习题,非常实用。

3.2 考试重点与难点剖析

复习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考点,结合教材,回顾历年试题,总结出公共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至关重要。

3.2.1 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公共基础部分的重点,在历年考试中试题比较灵活,所占分值较大。复习本章的内容必须进行理解,死记硬背是无效的,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2.1.1 数据结构

3.2.1.1.1 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的概念及其区别

逻辑结构是反映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存储结构,也称物理结构,可分为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等。数据的逻辑结构与数据的存储结构不一定相同。该考点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

(1)直接考概念,例:2005年4月(1),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指

。A)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B)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量;C)数据在计算机中的顺序存储方式;D)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另外,2005年9月(4),要求考生判断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区别;

(2)数据结构分类问题。这一考点出现的频率较高,先后出现在2005年9月[5],2006年4月[5],2006年9月[5]。

3.2.1.1.2 栈和队列

栈和队列是一个必考的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和掌握栈和队列的特点,包括逻辑结构特点和不同的存储结构的特点,了解进栈、退栈和入队、退队时指针的变化。

2005年4月[2],2005年9月[3],2006年4月[4]及2006年9月[4]都涉及到了这一考点,4次的考题非常相似,主要考查栈的特点:(1)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只能在一端插入或删除元素;(2)按照“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原则组织数据。

3.2.1.1.3 树

二叉树是考核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二叉树的性质和遍历规则要牢记并灵活运用。

(1)二叉树的性质,即二叉树的结点问题。例:2005年4月[1],某二叉树中度为2的结点有18个,则该二叉树中有____个叶子结点;2006年4月(7),在深度为7的满二叉树中,叶子结点的个数为____。两道试题都是给出条件然后求叶子结点个数,考生只要掌握了二叉树性质,就可以轻松答题;

(2)二叉树的遍历问题:给图求遍历序列,给出两种遍历求第三种遍历等。例:2006年4月(6)和2006年9月(10)给出一棵二叉树后,分别要求后序遍历和前序遍历的结果。

3.2.2 算法

3.2.2.1 算法的基本概念

包括算法的定义、特征、组成要素、算法复杂度,其中算法复杂度是考试重点。这一考点分布在2005年4月[5],2005年9月[2],2006年9月[7],此处不再累述。

3.2.2.2 查找:顺序查找和二分法查找

主要以计算最好/最坏/平均查找次数的方式进行考核。例:2005年4月[4]对长度为n的线性表进行顺序查找,在最坏情况下所需要的比较次数为_____。A)log2n;B)n/2;C)n;D)n+1。而2005年9月(8)的考题与此基本相似。

3.2.2.3 排序

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几种常用排序方法,主要以比较各种排序在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的形式考核。例:2005年4月(3)对于长度为n的线性表,在最坏情况下,下列各排序法所对应的比较次数中正确的是。A)冒泡排序为n/2;B)冒泡排序为n;C)快速排序为n;D)快速排序为n(n-1)/2。相似的题目出现在2006年4月【1】。

考生对查找和排序往往无从下手,实际上,在复习过程中,只要牢记各种排序和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学会比较,真正答题时,还是能轻松应付的。

3.2.3 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是一些记忆性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在历年的考试中所占比分很小,复习时只要对这部分内容细读后理解即可。

3.2.3.1 面向过程设计方法

熟悉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等。该考点出现在2006年4月(1),2006年9月(1)中。

3.2.3.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对象(类的实例)及其特点、属性、方法、事件、消息、类(对象的抽象)、封装、继承、多态等。例:2005年4月[2]在面向对象方法中,类的实例称为_____。2006年4月[2]在面向对象方法中,_____描述的是具有相似属性与操作的一组对象。

3.2.4 软件工程基础

软件工程基础的知识点以记忆为主,但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记忆;专业的名词术语要牢记,而相关的技术和概念解释则应理解并熟记。

3.2.4.1 软件工程基本概念

主要考查软件的定义;软件工程的定义、要素、核心思想;软件生命周期及其三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和任务。这一考点,在每次的考试中都有涉及,具体分布在2005年4月(8),2005年9月(5),2005年9月(7),2006年4月(3),2006年9月(3)。

3.2.4.2 结构化分析方法

了解结构化分析的几种常用工具,重点掌握结构化数据流程图(DFD)的表示方法及主要图形元素的功能含义。

3.2.4.3 结构化设计方法

(1)软件设计的原则:抽象、模块化、信息隐蔽、模块独立性。其中模块独立性是重点,耦合性和内聚性是两个度量标准。一般的优秀软件应做到高内聚,低耦合(2005年4月(7)的考点);

(2)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熟悉结构图的基本图符含义;掌握结构图的相关术语:深度、宽度(2006年9月【1】的考点)、扇入与扇出等;了解常用的设计过程设计工具(流程图、N-S图、PAD图及PDL)的表示法。

3.2.4.4 软件测试和程序调试

(1)测试与调试的区别: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错误,这一过程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而调试的任务是诊断并改正程序中的错误,主要在开发阶段。例,2005年4月(6)与【3】就分别涉及到了测试的目的与调试的任务。同一考点又出现在2006年9月【2】;

(2)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例:2006年4月【4】程序测试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测试。其中____是指不执行程序,而只是对程序文本进行检查,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和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3)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是内部的结构测试,黑盒测试是外部接口的功能测试。这一知识点,尽管在历年试卷中未曾出现,但考生也应引起重视。

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通过比较来掌握。

3.2.5 数据库设计基础

数据库设计基础也是考核的一个重点,涉及面较广,但除了关系运算会考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外,其余的都是以概念题的形式考核。

3.2.5.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分析历年试卷发现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考题量较大,考点也是面面俱到。

(1)数据库系统组成。例:2006年4月(10):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____ 。2005年9月(10):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____。数据库设计的根本目标则分别出现在2005年9月(8)和2006年9月(9)中;

(2)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考生要熟知数据库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例:2005年9月【1】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经过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其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阶段是____;

(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在2005年4月(9)和2006年4月(5)的考题都考了数据独立性这一特点;

(4)数据库的内部体系结构。三级模式与二级映射构成了数据库系统内部的抽象结构体系。例:2006年9月(4)在数据库系统中,用户所见的数据模式为____。A)概念模式;B)外模式;C)内模式;D)物理模式;

3.2.5.2 数据模型

(1)E-R模型。要会分析两个实体集间的联系并会E-R图示法。对于这一考点,不能死记硬背,考生应通过分析大量实例,通过练习来理解并掌握。考生可参见2006年9月(4),2006年4月(9)考题;

(2)层次模型与网状模型。了解这两种模型的基本结构即可。例:2005年4月(10)用树形结构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是____;

(3)关系模型。这是考核的重点,要求掌握关系模型中的一些常用概念,例:2005年4月【4】,2006年4月【3】的考题相似:每一个二维表称为___。2006年9月【3】一个关系表的行称为____。

3.2.5.3 关系运算

包括关系模型的基本运算和扩充运算。应熟悉各种运算的过程和结果,重点掌握交、并、笛卡尔积、除等运算。例如,2006年9月(6)和2005年9月(9)的试题,就分别涉及了交、笛卡尔积运算。对于以上信息,考生应引起充分重视,复习时应通过多次练习掌握各种操作间的规律。

3.2.5.4 数据库设计

重点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即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具体过程了解即可。这一考点在历年试题中只出现在2006年9月(5)的试题中。

3.3 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内容零散,知识点之间的跳跃性大,似乎没有连续性。考生往往觉得难以掌握,似懂非懂,对知识点处于模糊认知状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例如,在复习数据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应将每种逻辑结构和其对应的不同存储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将内容零散,跳跃性大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

3.4 切忌题海战术

对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没有必要做大量的题目,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记住一大堆错误答案。

3.5 答题时,不要拖延时间

公共基础知识考题的难度不大,一道题在两分钟内如果没有任何思路,就应该跳过此题,把时间让给后面的题目,这是考生应该考虑的一个“成本/效果”关系。

4 结束语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应用能力为主,划分等级,分别考核,用于提供最具权威的资质证明。本文介绍的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能够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二级)的考生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4年版)[M].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黄庆宏,丁为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笔试+上机)详解与样题精选(二级公共基础知识+Visual Basi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第2篇: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

第一轮复习:

一、重课本,重基础

我先对初中三年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按单元复习,由于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较多,我根据中考重点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归类。在复习时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关联复习,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例如:在复习七下第四单元时,我列出了几个区别和联系:(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与联系;(2)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目的是力争让学生在这一轮复习中把教材知识落实到脑海里,为下一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针对章节中历年中考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考常考的考点之一。2010年民族问题不断出现,针对今年中考,运用此热点,最容易选用选择、简答的题型考察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识记、理解情况。在开放性试题上,针对玉树事件易对学生生活中怎样维护民族关系和国家安全进行探究等。针对新疆工作座谈会考中央重视对口支援的原因以及为维护民族团结所采取的措施等等。

三、编题

复习后结合课本的知识以及相关资料,编成题让学生做。

例如:什么是公民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1.公民权利: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些权利。

2.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

以此帮助学生指出容易产生混淆和错误的地方,扎扎实实的打好基本功。

四、查缺补漏

通过前面的复习,让学生自我检查自己对 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对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或模糊不清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理成“线”,再织成“网”使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知识,及时补缺堵漏。

通过这一轮的复习力争让学生把教材知识落实到脑海里,做到“手中无书,心中有书”,为下一轮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轮复习:

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首先,结合素质卷的试题和已考中考试卷,来编写试题,通过多练使基础知识在理解和应用上达到运用自如、熟练、准确、举一反三。

然后,选薄弱环节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以往的中考成绩和学生平常测验与作业来看,失分较多的是 简答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弱,针对这一点我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学会逐步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断积累答题技巧,努力提高答题能力。

比如:1.简答题一般要求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和命题的要求,确定答案,答案要简明扼要、准确。

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2.辨析题首先需要做出判断,然后再说明理由或者补充题目中较为模糊之处。

例: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外开放。

答:(1)“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历史证明闭关自守只会使我们停滞和落后,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 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外开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只有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推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才 能使我国在21世纪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通过以上的训练来加强学生的运用、分析、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更好的面对中考。

最后,选类型训练,要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见多识广,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

结合热点活动模拟试题,来组编成试卷,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例:2010年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世博会落下了帷幕,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300多万国内外观众入园参观,创造了多个世博会之最。是什么让上海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你想到的是科技?文化?和谐?还是奉献?

[看科技] 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人类最新科技成就,如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生态节能建筑等,彰显了人类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本届世博会期间,诸如新能源车、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筑、电子标签、LED(发光二极管)、准4G网络等高新技术,它们在世博会上的成功亮相,无疑将推动这些技术的产业化,使之更快地走向市民生活。

[看和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已故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美好设想。上海世博会仿佛将这位老人当年的愿景浓缩在了184天、5.28平方公里之中。本届世博会唯一的主题秀《城市之窗》也是世界各国艺术家共同合作的结晶。主题秀导演来自西班牙,灯光设计源自加拿大太阳马戏的指定团队,音乐设计师则来自美国百老汇剧场。

[看奉献]一届成功的世博会,离不开成千上万名志愿者的无私奉献。

(1)读了这则材料,你能从中悟出哪些道理?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力量。④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⑤青少年应该自觉培养创新能力,做创新型人才等。

(2)本届世博会是如何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

答:学会合作;合理分工,科学计划;有效指挥,相互配合;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相互沟通,真诚合作;公平公正,合作共享。

(3)你认为做为一名志愿者,除了奉献精神外,还应具备哪些素质(3分)?

第3篇: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

一、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夯实基础

全面复习,即“面”,就是通过全面复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使学生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教师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双基知识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排查,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而后进行巩固训练。夯实基础的基本做法是:

首先,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各章节有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

如:教材共有几课?每课共有几节?每节共有几框?每框需要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课、节、框、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知识容易混淆?等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次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即知识结构)

这一环节师生可共同进行,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

再次,强化训练,巩固运用

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练习的面要广、题型要多;第二阶段着重突出重点、难点和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要精心设计和筛选,要注意层次性和灵活性。在强化训练时,教师要注意:

1、训练要有计划性,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2、训练要遵循“狠抓基础,突出重点,辨别比较,联系实际,活跃思路,分析综合”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强化训练。

3、训练要规范化,以纠正审题不细心、答题不按格式回答,使学生逐步养成答题规范化的好习惯。

二、归类连线,综合训练,强化巩固

归类连线,即“线”,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综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具体做法是:

首先,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有关“标志”、“原因”、“表现”、“意义”、“作用”、“区别”、“关键”、“本质”、“关系”等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

其次,归类综合训练还可以把所学知识按题型分类进行综合训练

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说明题、阅读分析题等题型训练。训练内容既抓住基础知识,还要突出重点、难点。

在题型归类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

如:有些学生对于阅读理解题、判断说明题等主观性试题审题抓不住本质、拿不准,答题没有把握。这就要求学生一审材料,二审要求,三找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开拓思路,尽可能把与本题目相关的知识内容都列举出来,然后加以适当选择,可以避免知识点模糊、要点不全面等问题。

2、教师还要讲清题型变化特点,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其灵活变通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变为多种题型、多个题。如“三个代表”的内容可用填空、选择、简答、理解说明、阅读分析、判断说明等多种题型来考查;又如:“有人认为既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就不必讲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就是以下三个问题的综合:一是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什么?三是如何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变多题为一题”,即把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运用题。

如果学生熟悉掌握了这些题型变化特点及解题思路,原来那些望而生畏的难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三、重点复习,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重点复习,即“点”,也就是进一步突出强化重点、难点,并能灵活运用正确的政治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分析认识当今一些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选准重点和难点,教师对每课中的重点难点要选准,并在复习过程中强调和训练,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对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坚决反对死记硬背。如:在分析“我国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问题时,我运用比较和列图表的方式进行逐步分析讲解,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宪法和普通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了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结论。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如: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现在人民生活富裕了,不愿再艰苦奋斗了,应该好好享受了。”等观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判断说明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没有必要提倡艰苦奋斗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通过分析、讨论,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判断正确,认清二者的相互关系、说理全面,要点明确,结论扣题自然。

第4篇: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

一、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历年的中考中,都有考生因为不能正确地看待考试,而使自己不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有的把考试看得太重,患得患失,致使自己患上考试焦虑症;有的不重视考试,随随便便,认为上学没意思,大学生还失业呢,致使自己草草应付。这两种观念都考不出好成绩。

我们要做学习的主人,学习并不是为了考试,但你要脱颖而出又必须善于考试,中考是我们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一道坎。考试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督促我们总结学习收获的手段,是检查我们学习效果的一把尺子,当然也是选拔学生的一种较公平的标准。同时,也应该看到考试是有偶然性、局限性的,一次考试并不能得出对学业的完整评价,更不应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考试的得失心不宜太重,相信有耕耘一定有收获,机会总是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积极备战,增强自身实力,定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二、 夯实基础知识

中考基础知识要占到80%左右,中考题虽然很灵活,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我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夯实基础知识。

1.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靠机械的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运用、迁移等。理解了才能记得更牢固更长久,才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中考题的材料来源于社会和生活,但分析、解决它们还是用到我们所学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基础知识要能够运用和迁移,透彻把握。如: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要透彻地理解这种制度,就要弄清楚:公有制的含义、成分、地位、作用;除公有制经济外还有哪些所有制经济?它们的地位、作用如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并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是公有制经济?哪些是非公有制经济?加以区别、对比,从而深刻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能达到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2. 巧抓关键词。由于思品学科的特点,需要我们掌握的理论知识比较多,有时甚至要大段地背诵。学生对此感到头疼,有时费了好大的劲背下来了,过几天又很快忘了,学生叫苦不迭。针对这种状况,除了要经常复习巩固之外,还要在复习过程中巧抓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是在每句话中能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词语。在每段中先找出关键词,在此语境中理解关键词的意思,然后,记住这些关键词。应用时,把关键词串起来,加以适当的补充,就可以轻松地掌握大段的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下面这一段: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的关键词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掌握了这些关键词,就轻松地掌握了本段知识。

3. 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考各部分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它们相互呼应,层层推进,各自发挥着作用而又相互区别,不可替代。复习时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搞清关系才能融会贯通,灵活驾驭,收放自如。如关于我国的制度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它们相互区别、不可混淆,但又有着联系:根本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中又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这样一对比就明确了我国的几项制度之间的关系。

三、 关注时政热点

时政热点是思品中考的必考内容,这是由思品学科的时代性特点决定的。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时政热点,增强实际能力,这是思品中考对考生提出的要求。因此,要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国内外所发生的大事、要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学会筛选,筛选那些与教材知识有所联系、有所拓展的材料、语言,作为应对中考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加以掌握,把它们作为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支撑元素。这就需要平时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现实,从持续热点、年度热点、地方热点、生活热点几个方面加以关注,结合教材知识进行一些热点问题的专项训练。如对2010年中考考生而言,需要关注以下时政热点:建国60周年、加强党的建设、维护民族团结、后金融时代的应对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黑除恶、最高科技奖、上海世博会、三农问题、有关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公平及其他民生等热点。

四、 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的过程中,有同学说“我花了不少时间去背书,还没考好”有同学说“我花了不少时间去做题也没考好”。因此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多年的复习经验,我们可以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是基础,主要任务是依据课标,融通课本。中考试题大多为原创,材料新颖,设问灵活,突出体现基础性、能力性、开放性的中考方向,但都脱离不了“依据课标命题,道理出自书中”的命题原则。因此,复习中要以课标为依据,准确系统地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善于运用这些知识,认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根本途径。本轮复习重视基础知识,但又不能以记住知识点为最终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加强对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梳理,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打开思路,在解题时做到把所有与之有关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避免答题的片面性。

第二轮复习是重要环节,主要任务是专题训练,综合提高。中考试题的时代性、实践性、生活化、乡土化等都是命题的导向。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课本有关理论知识来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复习时应突出专题性,增强综合性,培养学生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搜集时政热点以及与之有关的典型材料,划分为不同的热点专题,使之与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归纳,以热点专题带出知识点,突出学科内容,并加以专题训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5篇: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公共计算机教 改革研究

对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国内外都比较重视。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就指出“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必须花大力气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高校要将计算机课程纳入学校基础课的范畴进行管理和建设;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并相应提出了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对于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提高全民教育素质和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社会新生产物――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就新创办的独立学院来说,办学时间不长,公计算机教学还在一个摸索阶段,从这几年的办学来看,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还存很多问题和矛盾,因此,对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根据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经验及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都是沿用一本、二本的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与母体学校一致,不同的专业开设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几乎相同;同时,比较权威适合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教材非常少,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使用一本、二本学生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这样既体现不出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也满足不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对计算机的需求。

二、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内容

1、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1.1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在教学中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实施教学,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学内容太过容易而出现厌倦甚至逃学的现象,基础差的同学又可能无法掌握相关知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先摸清大部分同学的基础知识情况,从大部分同学的情况考虑教学实施的层次,同时对基础较弱的,在实践课上多辅导,对基础好的同学,额外布置相关上机内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1.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任务的提出首先要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指示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其次要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知识出现;然后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最后要有创新性,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

1.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网络交互式学习模式

网络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可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学习,可以在网上利用电子邮件、BBS、QQ等多种方式实现信息反馈、交流。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时间和进度,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或向老师请教,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的培养对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很有帮助。

2、公共计算机教材模式的改革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没有最好的教材,只有最适合的教材”。作为独立学院系例教材改革,教材改革的宗旨应体现出服务于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三本学生教学特点,达到实用性强,质量高、出精品的要求。在教材的编排上,要打破传统研究性教材从“绪论”、“概念”、“论述”最后到“案例”的套路。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引入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学习知识,并将知识诼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公共计算机管理模式的改革

3.1考试手段改革

传统公共计算机课程期未考试大部分采用理论考试形式,由任课教师出试卷,纯理论性的,采用上机考试的几乎很少。就共公计算机课程性质和部级、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要求来看,公共计算机课程考核应该采取完全上机考试模式,上机考试的题型也是多元化的,可以参照等级考试大纲要求和模拟试题来命题,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能与部级、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接轨,以至于学生过级考试中不感到陌生;另一方面,突出该课程的应用性,不是完全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要学会运用,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再次,采取这种考试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更好。

3.2 如何处理公共计算机教学和等级考试的关系

从目前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来看,很多学校比较重视过级率,甚至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因为很多学校学生毕业证、学位证和计算机过级挂钩,在教学过程中以过级培训作为指挥棒,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何处理公共计算机教学和等级考试的关系,也成为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思想要正确,充分认识到公共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为了提高学生过级率,在参加等级考试前,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教师利用周未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培训,除正常上机时间外,向学生开放机房强化上机练习,帮助学生通过考试。

三、结束语

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是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重要基础之一,对于新创办的独立学院还需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提到的对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内容和观点,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第6篇: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

【关键词】全面复习归类综合训练重点复习相互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14-02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复习课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而中学思想品德复习课量大、知识点多,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如何更有效的利用时间进行复习,使学生取得最佳成绩,本人认为好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径。在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面、线、点”的复习法作一简要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全面复习、掌握双基、夯实基础

所谓“面”,即全面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双基内容,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扬州市2010年思想品德学科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它明确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形式、考试范围(涵盖初中三个年级的思品教材,共五本书。内容涉及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四个方面及一年来的时事政治。)内容比例、试卷结构、能力要求等。除时政之外,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分布在《中考说明》的各个考点中。五册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较多,需根据中考重点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归类。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中考说明》,要熟悉每课考点的分布、内容、要求、出题类型,讲解每一个考点。讲解时既不能过于展开,又不能泛泛而谈;既要立足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即“简化知识点”。

因此,教师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双基知识和重点、难点做全面、详细的梳理、排查,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网络,而后进行巩固训练,夯实复习的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根据《中考说明》中的要求,让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中的108个知识点有个全面且具体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如:需要理解掌握教材中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容易混淆等等。

其次,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①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课涉及的权利多、内容杂。复习时,若只简单的把考点一划,学生既感到枯燥乏味,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先让学生找出本单元提到的权利,并试着理出层次关系(同桌合作,一个找、一个记)。然后,带领学生一边说一边归纳出层次关系;②对各年级教材知识结合点进行整合。如:公民在婚姻家庭、文化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都分散在各个年级、各个章节的教材中,若不进行归类,学生做题时就会产生困惑。于是我让学生先找出本课中涉及到的权利和义务,试着理出层次关系,然后再回忆在什么地方还讲到权利和义务,添加进去;③初三部分内容采用专题对知识进行归类。如:国情、国策、发展战略专题。我国的国情和国策的内容较多,学生在掌握的时候容易混乱,也不容易从整体上把握,但是只要抓住一条主线,一切就会迎刃而解。这条主线就是知道我国有哪些国情,面对这些国情,国家分别制定了哪些国策战略;④对学生做题时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类。

最后,强化训练,巩固运用。练习的面要广、量要大、题型要多;要突出重点、难点和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要精心设计和筛选,要注意层次性和灵活性。

二、连线归类,综合训练、培根固本

所谓“线”,即归类连线,也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具体做法是:

首先,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有关“标志”、“关系”、“意义”、“表现”、“本质”、“作用”、“区别”、“关键”、“目的”、“原因”等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

其次,把所学知识按扬州市中考题型要求分类进行综合训练。可分为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实践探究题等题型训练。训练内容既抓住基础知识,还要突出重点、难点。起到培根固本的作用。

在题型归类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②教师还要讲清题型变化特点,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其灵活变通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变化为多种题型。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可用选择、简答、理解说明、阅读分析、判断说明等多种题型来考查;“变多题为一题”,即把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运用题。如:2010年扬州市《中考指要》中有一道辨析题“我国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不重要”。这一问题实际包含了以下四个问题:①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②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③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④如何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题型变化的特点以及解题思路,那些看起来望而生畏的所谓难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三、强化重点、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所谓“点”,即强化重点,也就是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选准重点和难点。教师对每课中的重点难点要选准,

并在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和训练,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教材中有哪些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其次,对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坚决反对死记硬背。如:在分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问题时,我运用比较和列图表的方式进行逐步分析讲解,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第7篇: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参与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23-03

公共管理学科旨在培养面对复杂问题时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为此需要的创新精神、应变能力、综合思维和反应速度,以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对公共管理组织和人员的挑战,具有较高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实际技能。相比其他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公共管理学科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不了培养复合型、操作型、实践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要,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教学和实践意义。

一、公共管理的学科特色

公共管理学科是研究公共组织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活动规律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交叉性与开放性。

(一)应用性

与传统社会科学学科相比,公共管理既有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面,要追寻公共管理的原理和规律,也有应用的一面,要解决公共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事实上,公共管理学科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在政府管理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公共管理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要求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密切结合实践,把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理论和新看法应用于教学,培养的学生应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先,把理论转化为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二)交叉性

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学科比较多,涉及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甚至可以说是运用各种社会科学原理去分析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客观规律,有着明显的学科交叉性。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思维界限,通过引入最新经济学、政策分析、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其主题也由传统的政治过程和行政管理扩展到新公共管理、治理、经济人、社会资本、政府失灵、多元共治、新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等大量新主题。因此,公共管理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交叉性的广域知识,学生的学习要求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以适应复杂治理环境下的公共管理需要。

(三)开放性

在社会日趋复杂的今天,面临“不可治理”的外部环境,政府独白式的包揽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方法已经不适应于后现代语境下的治理。政府只有采取开放的姿态,与外部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这不仅是政治民主的需求,也是政府组织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是迎接社会日益不可治理挑战的现实需要。公共管理学科要求教学与研究内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吸收管理实践中的新理论,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营养,通过开放式的姿态,既发展了自我,同时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价值

参与式教学是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探讨,学生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介入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互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假设是,“用户最有资格来决定如何改进他们的工作和工作环境。”[1]只有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并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教学活动才实现其真实价值和预期目的。

按照心理学的看法,人的需要可分为内在性需要和外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被周边环境所支配,自我无法控制,往往要适应环境的要求;而内在性需要则是自我能够掌握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教师决定教学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感到外在激励强而内在激励弱,由于无法控制而使学习过程变得十分乏味且异常艰难,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参与式教学属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互动,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都有效发挥了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也因此更加有趣、有意义,更富于挑战性,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参与式教学法再加上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外在激励加强,内外激励结合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2]

参与式教学方式注重营造民主、宽容、开放的课堂环境,创造和谐、热烈、活泼的教学氛围,打造师生平等、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它特别强调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与式教学模式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未来复杂社会的治理对于公共管理学科大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他们掌握广博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对于多元社会的治理,民主和参与精神是其内核。作为未来社会的公共管理主体,在学生阶段就应该培养这种参与精神,把大学阶段当做训练场。学生在参与科研和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是知识的获取和积累过程,而且也是知识增值和创新的地方。”[3]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和猜测者,学生没有任何的权利,也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目标的明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赋予学生参与权,享有权利,履行责任,权责的明确对于未来的公共管理实践意义重大。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采取更负责的态度。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孕育了学习型政府和学习型组织,要求其工作人员培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而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探讨,共同学习,最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精神。

(二)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社会对于公共管理学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通过参与式教学,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吸收学生的创新思想,丰富教学实践和经验,从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中获得鼓舞,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协商的氛围,避免师生之间的误解,有助于相互体谅,这是传统的那种完全由教师进行的教学模式无法企及的。“参与式教学中课堂交流与讨论的驾驭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4]

(三)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意见和想法得以充分表达,虽然有可能肤浅,但有利于彰显学生的差异性,对于教师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更有帮助。同时,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实现由“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的转化,这是教学模式和理念的重大调整和变革,避免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多样性,有效生成契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努力也是整个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整体努力,避免了教师的单向思考,产生了“1+N”的良好效果。“高质量的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高度协作,必然有助于教学的直接目标――教学效果的提高。”[5]

三、公共管理学科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公共管理教学中,我们参照参与式教学的特色,设计出一套符合教师和学生特点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一)本科导师制的制度设计

一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配备导师,但是,面对浮躁的社会风气,大学生的学习面临着严重的困惑,对于专业的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公共管理学科属于新兴学科,专业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发展往往存在脱节。为此,我们设计了导师制。导师的基本职责是,在学生就读本科期间,以专业指导为主,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素质培养,学习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培养等进行全面的指导和教育。为避免导师制下学生的被动,要求学生和导师共同设计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以学生为主。这样,学生进校之后就开始参与到自己的规划里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变旁观为参与。

(二)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性和时效性很强,单纯对学生的填鸭式讲解只能成为教师的独白,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理论和知识。公共管理学科要加强全方位、多视角的教学,转变“教师一堂课讲到底”的传统模式,积极引入互动式教学,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机会留给课堂。教师应该认识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也更能开启学生的思考,这比单纯通过教学所获得知识更加重要,事实上,这种教学开启了知识的大门,学习是无止境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辩论赛、现场观摩、角色扮演、专题讲座、读书会、学生主持课堂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立足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扮演相关角色,有效避免了教学的“搭便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参与式的实践教学

实习是高校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为此,加强公共管理实习基地建设,构建以桂林市为基础,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核心,并拓展到全国(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并渗透到各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实习基地网络。在实践流程上,大一安排的认知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之后对现代公共组织的管理过程进行全面认识,培养学生对现代课程组织及公共管理过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二上学期安排的专业实习,深入各乡镇和企业实习基地,实地学习、了解中国最基层组织的运作流程,参与基层管理。下学期的行政管理专项调查侧重通过学生的实际调查统计,从宏观定性的角度去考察地方政府治理现状。大三上学期安排的E化电子政务实习,一方面让学生在校内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通过电子模拟公共管理的流程,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前往市级以上政府实习基地实习,以了解中国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府和门户网站建设。下学期安排的专业综合实习则是安排学生“挂职实习”。所谓“挂职实习”是指根据实习单位岗位的实际情况,通常安排实习学生到实习基地担任一定的职务,参加实习单位的实际管理。事实上,虽然只是“挂职”,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融入到这个单位之中,除了不享有工资福利之外,其余的和单位员工一样。可以说,“挂职实习”是检验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最好方法,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而大四的毕业实习则是学生与社会的真正接轨,是学生将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实践最重要的环节。

(四)学生考核的配套改革

参与式教学模式必须重视考核的配套改革,如果考试还是传统死记硬背的模式,即使参与式教学和实践取得了部分成功,也会因突击背诵进行考试而前功尽弃,作为学生学习指挥棒的考试,如果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一些热衷于参与式教学的学生可能选择放弃。因此,我们扩大了开卷考试和综合考试的范围,并将平时课堂和实践中的参与表现也纳入到综合测评中,并占据很大的比重,重点加强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也要求联系现实进行分析,不能泛泛而谈;对于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则重点以现实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考核。既避免了学生“一考就背、考完就忘”的传统习惯,对于遏制学生作弊也有不错的功效。

(五)丰富的课外活动

除了课堂和实践教学之外,课外活动也有可能成为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战场。依托大学生科技活动“奥林匹克”的“挑战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博览群书,收集社会前沿领域的资料,敏锐而富有创造性地捕捉社会热点,结合社会实践选取研究的切入点。一次“挑战杯”的参赛过程,考验了学生理解现实社会的能力。通过调研、选题、查新、假设、调查、分析、论证、撰写等完整的分析流程,学生收获颇丰。同时开展学生科技立项,围绕社会公共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以此作为参加“挑战杯”的选拔标准。这样,既能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外科技作品创新,同时又为“挑战杯”积累了经验。我们每年还举办一次公共管理实践技能活动周,在活动周期间,在公共管理实验室举办办公自动化软件技能操作大赛,旨在提高学生的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操作水平。面向专业所有学生开展公文写作大赛,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邀请校内公共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当年热点话题和学生对话座谈。活动周期间,还举行“乡长论坛”、“县长论坛”,邀请基层政府官员为学生进行讲座,传授公共管理经验技能。当然,公共管理活动周从策划到实施都由学生来组织,教师只是加以指导并负责联系专家学者和基层领导。

总的来说,参与式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参与式教学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可能会让适应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感到困惑。过度强调参与,可能会忽视教师的责任,很多学生难以承受。一些学生不能承担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压力,很可能在参与过程中“搭便车”,应付检查。参与式教学还需要整个教学计划包括学校相关教学政策的调整,不是一个专业学科所能完全兼顾到的。如何评价参与式教学模式,仍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Andrew Large,Jamshid Beheshti,Valerie Nesset,

Leanne Bowler.Designing Web Portals in Interge-

nerational Teams:Two Prototype Portals for Ele-

mentary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the Amer-

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

ology,2004,55(13).

[2]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黑

龙江高教研究,2011,(1).

[3]过增元.提倡参与式教学强化创新意识[J].中国高等教

育,2000,(6).

[4]诸培新,石晓平,曲福田.完善参与式教学改革[J].江苏

高教,2004,(5).

第8篇: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初三学生各科都要进行复习,内容很多,同学们要大胆与老师交流如何进行复习之事,以便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每天复习哪些学科,安排什么时间复习,每个星期复习到哪里,都要有个计划.心中有计划,才能胸有成竹,不慌不忙.第一轮复习,不要纠缠难题,力求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以免浪费时间.复习时做到专心,不要三心二意,看着数学,想着其他事情.

二、循序渐进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比较强,最好先复习七年级的内容.按照数学知识的结构进行.让先复习的内容能为后面的复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对八年级、九年级的内容进行复习时,又能巩固前面复习的知识.

例如,“有理数与实数”、“线与角”、“三形角”等内容,都是后面学习的重要基础,应先复习.

三、划分版块与树状图及图表相结合

初中数学的内容有些是相通的,如果能够把这些知识结合在一起来复习,可以很好地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加深理解.

例如,“有理数”与“实数”,很多内容有相通的地方;“方程(组)”与“不等式”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它们的解法与解题思想基本相似.

又如,“函数”可以分为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复习,可以让学生对函数的理解更加深刻;平面图形中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结合起来复习,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把这些知识点复习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些复习指导书以不同的形式对这三年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我们都可以借鉴.对每一章节的内容,我们都要运用分流导图,一点一点地进行复习,不要遗漏知识点.

四、运用图形与字母帮助记忆定理与法则

有些知识点有很多的性质,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等,如果能够结合图象来理解,再运用数学式子来表示,记忆必定深刻,而且在忘记时还可以借助图象来推导.

例如,对于整式的一些计算公式,我们记这些公式的时候,可以运用理解记忆,文字的意义可用数学字母(公式)表示出来,印象就会更深刻.

五、合作学习

对较多的知识点的内容,可以两个人一组轮流分章节来细说(默写),然后互相指出遗漏之处.

六、做成套练习题

做题不要过多,避免题海战术,章节成套练习题一般覆盖的知识面较广,做这样的套题可以避免重复的练习,浪费时间.

七、适时进行回顾

有些知识复习过后,如果时间隔得太久再去看的话,很容易忘记,如果能够在复习完不久,花很少时间再去看看,便能够记得牢了.

八、重视知识的推导过程

有些知识只要记住了推导过程,掌握了推导方法,不用死记就能记住.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画两个三角形便可推导出来.

九、编口诀

例如,对解不等式组,取几个不等式的公共解时,如果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口诀来记忆便会轻松很多.还有一些辅助线的做法,以及一些定理如果能够运用口诀来帮助记忆也很有效果的.

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第9篇: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系统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实施总复习教学时,大纲是根本,学生是中心,方法是关健。

紧扣大纲教材——善于转化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把知识系统化,把重点要点化。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则是质的飞跃,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仅应该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典型的例题进行反思,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按常规的方式进行复习,通常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如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等原本地复述梳理一遍。这样做学生感到乏味又不易记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复习概念时,采用章节知识归类编码法,即先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然后归类排队,再用数字编码,这样做可增加学生复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最主要的是起点了把章节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实现厚薄间的转化。

二、精选典型例题——善于变化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

三、理清解题思路——善于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可以优化学生思维,因此要将一题多解作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但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质的提高,要对多解比较,找出新颖、独特的最佳解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解思路。在数学复习时,我不仅注意解题的多样性,还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最佳解法,从而达到优化复习过程,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如:已知2斤苹果,1斤桔子,4斤梨共价6元,又知4斤苹果,2斤梨,2斤桔子共价4元,现买4斤苹果,2斤桔子,5斤梨应付多少钱?(解题略)本题妙在不具体求出每种水果的单价,而是使用整体解题的思路直接求出答案为8元。又如计算(6x+y/2)(3x-y/4)这是一题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本题从表面上看无规律可找,学生也习惯按多项式系数,发现第一个因式提出公因数2后,恰能构成平方差公式的模型,显然后一种解题思路优于第一种解题的思路。再如,计算若此题把各因式计算后再相乘,很繁琐,若能把各因式逆用平方差公式,再计算、约分,可以迅速地求出结果。

在复习的过程中加强对解题思路优化的分析和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和思维发展,能为学生培养严谨、创新的学风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归类模型习题——善于类化